卷七十八

古文:杨廷和梁储蒋冕毛纪石珤

现代文:杨廷和,字介夫,四川新都人。

古文: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

现代文:他的父亲叫杨春,做过湖广提学佥事。

古文:廷和年十二举于乡。

现代文:廷和本人十二岁就乡试中举。

古文: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

现代文:成化十四年,在他父亲之前中了进士,才十九岁。

古文:改庶吉士,告归娶,还朝授检讨。

现代文: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请假回乡娶妻,回朝以后当上检讨。

古文: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

现代文:廷和风度翩翩,性格安静慎重,所作文章明白畅达,很有法度。

古文: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现代文:他喜欢考究史事、民间疾苦、边防战事和所有正统的著作,才能优裕,有可至位三公首辅的声望。

古文:弘治二年进修撰。

现代文:弘治二年,升为修撰。

古文:《宪宗实录》成,以预纂修进侍读。

现代文:《宪宗实录》成书,因为他参与编写,升为侍读。

古文:改左春坊左中允,侍皇太子讲读。

现代文:后来改官左春坊左中允,侍奉皇太子讲解、读书。

古文:修《会典》成,超拜左春坊大学士,充日讲官。

现代文:撰写《会典》完毕,被破格提升为左春坊大学士,充任日讲官。

古文:正德二年由詹事入东阁,专典诰敕。

现代文:正德二年,由詹事府进入东阁,专掌皇帝的命令起草。

古文:以讲筵指斥佞幸,忤刘瑾,传旨改南京吏部左侍郎。

现代文:因为他在讲筵上指责皇帝宠爱的幸臣,触犯了刘瑾,刘瑾就传令让他去担任南京吏部左侍郎。

古文:五月迁南京户部尚书。

现代文:五月又升为南京户部尚书。

古文:又三月召还,进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现代文:又过了三个月被召回北京,升任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政府的机密大事。

古文:明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现代文:第二年加官少保兼太子太保。

古文:瑾摘《会典》小误,夺廷和与大学士李东阳等俸二级。

现代文:刘瑾摘取《会典》里面的小差错,扣下廷和与大学士李东阳等二级俸禄。

古文:寻以成《孝宗实录》功还之。

现代文:不久因为撰写《孝宗实录》的成功被归还原来的俸禄。

古文:明年加光禄大夫、柱国,迁改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现代文:第二年又加官光禄大夫、柱国,升任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古文:时瑾横益甚,而焦芳、张纟采为中外媾。

现代文:当时刘瑾更加专横起来,而焦芳、张彩在宫内、宫外得到宠爱。

古文:廷和与东阳委曲其间,小有剂救而已。

现代文:廷和与东阳两人只能从中委曲求全,稍微有些补救而已。

古文:安化王寘鐇反,以诛瑾为名。

现代文:安化王蜫钅番起来叛乱,以诛杀刘瑾为旗号。

古文:廷和等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

现代文:廷和等起草了赦免他们反罪的诏书,并请提拔边防大将仇钺,以便于瓦解乱党。

古文:钺果执寘鐇。

现代文:仇钺果然活捉了蜫钅番。

古文:会张永发瑾罪,瑾伏诛,廷和等乃复论功,进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予一子中书舍人。

现代文:正好张永揭发了刘瑾的罪行,刘瑾被除掉,廷和等人于是论功晋升,做了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武宗恩准他推荐一个儿子做中书舍人。

古文:流贼刘六、刘七、齐彦名反,杨一清荐马中锡讨之。

现代文:流民刘六、刘七、齐彦名起来造反,杨一清推举马中锡前往讨伐。

**古文:廷和言: 中锡,文士也,不任此。 **

现代文:廷和说: 中锡是个文人,不能胜任。

古文:时业已行,果不能平贼。

现代文:当时已经出发,无法制止,后来果然没能平定这些盗贼。

古文:廷和请逮中锡下狱,以陆完代之,而斩故受赇纵贼者参将桑玉。

现代文:廷和请把中锡逮捕下狱,由陆完接任,杀掉过去接受贿赂故意纵敌的参将桑玉。

古文:已,又用学士陈霁言,调诸边兵讨河南贼赵鐩等,而荐彭泽为总制。

现代文:后来又采纳学士陈霁的建议,征调各路边防部队讨伐河南的盗贼赵遂等人,又推荐彭泽做总制。

古文:贼平论功,录廷和一子锦衣卫千户。

现代文:平贼之后论功,拟录用廷和一个儿子为锦衣卫千户。

古文:辞,特加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现代文:廷和推辞,就特别加封他为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古文:东阳致政,廷和遂为首辅。

现代文:东阳退休后,廷和就做了首辅大臣。

古文:张永既去瑾而骄,捕得男子臂龙文者以为功,援故太监刘永诚例,觊封侯。

现代文:张永除掉刘瑾后骄傲起来,他捉了一名臂上刺龙的男子作为大功,援用以前太监刘永诚的例子,企图为自己封侯。

古文:廷和言 永诚从子聚自以战功封伯耳,且非永诚身受之也 ,乃止。

现代文:廷和说 永诚的侄儿刘聚是因为战功才封为伯,连及永诚,也不是永诚自己受的封赏 ,张永这才罢休。

**古文:彭泽将西讨鄢本恕,问计廷和。廷和曰: 以君才,贼不足平,所戒者班师早耳。 **

现代文:彭泽将要西讨鄢本恕时向廷和问计,廷和说: 凭你的才干,平定盗贼不是难事,应该防备的是太早班师。

古文:泽后破诛本恕等即班师,而余党复猬起不可制。

现代文:彭泽后来打败并杀掉了本恕等人,立即班师,而残余的盗贼又纷纷起来,无法压制。

**古文:泽既发复留,乃叹曰: 杨公先见,吾不及也。 **

现代文:彭泽已经动身又留了下来,这才感叹道: 杨先生的先见之明,我比不上呀。

古文: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

现代文:乾清宫发生灾害,廷和请武宗避居侧殿,下诏自我批评,并求大臣上书直言。

古文: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

现代文:借此机会他和同僚们一起上书,劝武宗早朝,用膳以后,要亲自到祖庙举行祭祀,并加强对两宫太后的孝敬,勤于每天的经筵讲习。

古文: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罢皇店、出西僧、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

现代文:又当面建议广开言路,了解下情,收还边疆的过多兵力,革除侵害百姓的宫市,关闭皇家商场,放出宫内的僧人,减少修建的工程,裁削织造的项目,共十多条,都很切中要害。

古文:帝不省。

现代文:但是武宗不觉悟。

古文: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

现代文:不久廷和因为父亲去世请奔丧回家,武宗不答应。

古文:三请乃许。遣中官护行。

现代文:多次申请才得到批准,武宗并派宦官护送他回乡。

古文:旋复起之,三疏辞,始许。

现代文:不久又召他出来,他多次上书推辞,才得以辞掉。

古文: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

现代文:阁臣能为父母守完丧的,是从廷和开始的。

古文:服甫阕,即召至。

现代文:丧服刚刚脱下,廷和就应诏入朝。

古文: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

现代文:武宗当时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者回来赐给廷和羊肉、美酒、银币。

古文: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现代文:廷和上书感谢,并请武宗回京,武宗未予答复。

古文: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现代文: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想亲自走到塞外请求。

古文: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

现代文:武宗已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他们只好回来。

古文: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 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

现代文:武宗命令在他回京时大臣们要自做旗帐欢迎,廷和说: 这是乡村百姓用来迎接亲旧的东西。

**古文: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

现代文:天子尊贵无比,我不敢同意这样随便。

古文: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现代文:武宗又派使臣来告知自己的意思,廷和坚决不听,这才算罢了。

古文:当廷和柄政,帝恒不视朝,恣游大同、宣府、延绥间,多失政。

现代文:当廷和执政的时候,武宗长期不理朝政,放心大胆地在大同、宣府、延绥间游玩,朝廷大事多有缺失。

古文:廷和未尝不谏,俱不听。

现代文:廷和未尝不劝,但武宗一概听不进去。

古文:廷和亦不能执奏。以是邑邑不自得,数移疾乞骸骨,帝亦不听。

现代文:廷和也无法坚持己意,不停地上奏,因此心情忧郁,很不满意,几次称病请求退休,武宗也不允许。

古文:中官谷大用、魏彬、张雄,义子钱宁、江彬辈,恣横甚。

现代文:宦官谷大用、魏彬、张雄及其义子钱宁、江彬等人,很是放肆、专横。

古文:廷和虽不为下,然亦不能有所裁禁,以是得稍自安。

现代文:廷和虽然没被他们压服,但也不能对他们有所制裁,他自己只因此能稍稍自安于其位罢了。

古文:御史萧淮发宁王宸濠反谋,钱宁辈犹庇之,诋淮离间。

现代文:御史萧淮揭发宁王宸濠的造反阴谋,钱宁等人还包庇他,攻击萧淮挑拨离间。

古文:廷和请如宣宗谕赵王故事,遣贵戚大臣赍敕往谕,收其护卫屯田。

现代文:廷和请仿效宣宗当年告诫赵王的故事,派遣亲近大臣带着皇上的指示前去教导宁王,并收回他护卫的庄田。

古文:于是命中官赖义、驸马都尉崔元等往,未至而宸濠反。

现代文:于是派了宦官赖义、驸马都尉崔元等前去,人还没到宸濠就已经反了。

古文:帝欲帅师亲征,廷和等力阻之。

现代文:武宗想率兵亲征,廷和等竭力劝阻。

古文:帝乃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寿,统各京边将士南讨。

现代文:武宗竟然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寿,统率京军和各路边防部队南下讨伐。

古文:而安边伯许泰为威武副将军、左都督刘晖为平贼将军前驱,镇守、抚、按悉听节制。

现代文:由安边伯许泰为威武副将军,左都督刘晖为平贼将军前驱,各处镇守、巡抚、巡按都听从管制。

古文:命廷和与大学士毛纪居守。

现代文:命令廷和与大学士毛纪驻京防护。

古文:以乾清、坤宁二宫工成,推恩录一子锦衣卫副千户,辞。

现代文:后来因为乾清、坤宁两宫工程完毕,武宗开恩封赏,拟登用廷和一个儿子为锦衣卫副千户,廷和辞掉了。

古文:时廷和当草大将军征南敕谕,谢弗肯,帝心恚。

现代文:当时廷和本应起草大将军南下征伐的命令,他不肯起草,武宗心里很恼火。

古文:会推南京吏部尚书刘春理东阁诰敕,以廷和私其乡人,切责之。

现代文:等到他推荐南京吏部尚书刘春办理东阁中皇帝命令起草一事时,武宗就以廷和偏护本乡人为理由,严厉批评了他。

古文:廷和谢罪,乞罢,不许。

现代文:廷和上书谢罪,并请罢免自己,武宗没答应。

古文:少师梁储等请与俱罢,复不许。

现代文:少师梁储等请连自己一齐罢免,也没得到批准。

古文:廷和方引疾不入,帝遂传旨行之。

现代文:廷和正称病不入朝,武宗就传下圣旨,带兵南下了。

古文:时十四年八月也。

现代文:当时是十四年八月。

古文:帝既南,两更岁朔。

现代文:武宗南下以后,两次改定元旦。

古文:廷和颇以镇静持重,为中外所推服。

现代文:廷和把持朝政,很注意镇静、沉稳,为朝野上下所佩服。

古文:凡请回銮者数十疏,皆不复省。帝归,驻跸通州。

现代文:前后请求武宗回京的上书总共有几十篇,武宗都不理睬,回来后又在通州停下来。

古文:廷和等举故事,请帝还大内御殿受俘,然后正宸濠等诛,而帝已不豫。趋召廷和等至通州受事,即行在执宸濠等僇之,驾乃旋。

现代文:廷和等列举故事,请武宗还京,在宫内大殿上接受大臣献上的俘虏,然后把宸濠等正法,而武宗已经生了病,急令廷和等到通州接受教导,就在行宫里把宸濠等杀掉,然后武宗才回到京城。

古文:明年正月,帝郊祀,呕血舆疾归,逾月益笃。

现代文:第二年正月,武宗在郊外举行祭祀时吐血,被马上拉回宫中,过一个月病更重了。

古文:时帝无嗣。

现代文:当时武宗没有儿子。

**古文:司礼中官魏彬等至阁言: 国医力竭矣,请捐万金购之草泽。 **

现代文:司礼中官魏彬等到内阁说,太医已无能为力了,请拿出万两银子从乡村中招募名医。

古文:廷和心知所谓,不应,而微以伦序之说风之,彬等唯唯。

现代文:廷和心中知道他们的意思,却不答他们的碴,而是含蓄地以皇室的伦理等级秩序的问题暗示他们,魏彬等人唯唯听命。

古文:三月十四日丙寅,谷大用、张永至阁,言帝崩于豹房。以皇太后命,移殡大内,且议所当立。

现代文:三月十四日,谷大用、张永到内阁中来,说武宗在豹房中逝世,按照皇太后的命令,已在宫中入殓,现在该讨论谁来即位了。

古文:廷和举《皇明祖训》示之曰: 兄终弟及,谁能渎焉!

现代文:廷和拿《皇明祖训》对他们说 :哥哥死后由弟弟即位,谁敢坏这个规矩?

**古文: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 **

现代文:兴献王的儿子,是宪宗的长孙,孝宗的侄子,已逝皇帝的堂弟,照排行应当立为皇帝。

古文:梁储、蒋冕、毛纪咸赞之。乃令中官入启皇太后,廷和等候左顺门下。

现代文:梁储、蒋冕、毛纪都赞成,于是派宦官进宫告诉皇太后,廷和等在左顺门外等候。

古文:顷之,中官奉遗诏及太后懿旨,宣谕群臣,一如廷和请,事乃定。

现代文:不多时间,宦官拿着遗诏和太后的懿旨,向群臣作了宣布,一切都和廷和的请求相一致,大事就此确定下来。

古文:廷和遂以遗诏令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安边伯许泰、尚书王宪选各营兵,分布皇城四门、京城九门及南北要害,广卫御史以其属扦掫。

现代文:廷和于是根据遗诏命令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安边伯许泰、尚书王宪挑选各营兵马,分布在皇城的四门、京城的九门及南北要害地带,厂、卫御史安排他们的部下四处巡逻防备。

古文:传遗命罢威武营团练诸军,各边兵入卫者俱重赉散归镇,革皇店及军门办事官校悉还卫,哈密、土鲁番、佛郎机诸贡使皆给赏遣还国,豹房番僧及少林僧、教坊乐人、南京快马船、诸非常例者,一切罢遣。

现代文:又传达武宗死前的命令,裁汰威武营的各团练部队;周边部队入卫京师的都给以重赏,然后各归本镇;废除皇家商店和军门办事官校,原办事人员全部遣回家乡所在的卫所;哈密、吐鲁番、佛郎机各国进贡使臣都给以奖励,送他们回国;豹房的番僧及少林僧、教坊的乐队、南京的快马船等,凡不是经常例设置的,一切都被裁撤、解散。

古文:又以遗诏释南京逮击囚,放遣四方进献女子,停京师不急工务,收宣府行宫金宝归诸内库。

现代文:又按照武宗的遗诏,释放了南京被逮捕、关押的囚犯;送回各地进献来的女子;停止京城里不急需的工程建设;收回了宣府行宫中的金银宝贝,放回到内库中去。

古文:中外大悦。

现代文:这些措施使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古文:时平虏伯江彬拥重兵在肘腋间,知天下恶之,心不自安。

现代文:当时平虏伯江彬在京郊拥有重兵,知道天下人厌恶自己,心里很不安稳。

古文:其党都督佥事李琮尤狠黠,劝彬乘间以其家众反,不胜则北走塞外。

现代文:他的党羽都督佥事李琮尤其贪狠、狡猾,这时劝江彬乘机带领家兵起来造反,不能成功就往北跑到塞外去。

古文:彬犹豫未决。

现代文:江彬犹豫不决。

古文:于是廷和谋以皇太后旨捕诛彬,遂与同官蒋冕、毛纪及司礼中官温祥四人谋。

现代文:于是廷和打算用皇太后的命令逮捕、杀掉江彬。他和同事蒋冕、毛纪及司礼中官温祥四个人在一起商量。

古文:张永伺知其意,亦密为备。

现代文:张永侦察到他们的意图,也在宫中秘密做了准备。

古文:司礼魏彬者,故与彬有连。

现代文:司礼魏彬这个人,以前和江彬有关系。

古文:廷和以其弱可胁也,因题大行铭旌,与彬、祥及他中官张锐、陈严等为详言江彬反状,以危语怵之。

现代文:廷和认为他软弱,可以胁迫,就题写好武宗灵柩前的旗幡,交给魏彬、温祥及其他宦官张锐、陈严等人,为他们详细说明了江彬造反的罪状,并用危险性后果吓唬他们。

古文:彬心动,惟锐力言江彬无罪,廷和面折之。

现代文:魏彬被说动了心,只有张锐极力说江彬无罪,廷和当面喝责,使他服了。

**古文:冕曰: 今日必了此,乃临。 **

现代文:蒋冕说: 今天一定了却这件事,然后再去祭吊皇上。

古文:严亦从旁赞决,因俾祥、彬等入白皇太后。

现代文:陈严也在一旁鼓动,于是让温祥、魏彬等进宫去告知皇太后。

古文:良久未报,廷和、冕益自危。

现代文:很久没有回话,廷和、蒋冕感到自己处境危急。

**古文:顷之,严至曰: 彬已擒矣。 **

现代文:不一会儿,陈严才来说: 江彬已经被活捉了。

古文:彬既诛,中外相庆。

现代文:江彬被除后,朝野内外举国欢庆。

古文:廷和总朝政几四十日,兴世子始入京师即帝位。

现代文:廷和总揽朝政近四十天,兴世子才入京登上帝位。

古文:廷和草上登极诏书,文书房官忽至阁中,言欲去诏中不便者数事。

现代文:廷和起草了登极诏书递上去,文书房的官员忽然到内阁来,说想把诏书中几件不便利的事删除。

古文:廷和曰: 往者事龃龉,动称上意。

现代文:廷和说 :以前有了不同意见,你们动不动说是皇上的意思。

古文:今亦新天子意耶?

现代文:现在也是新天子的意思?

**古文:吾侪贺登极后,当面奏上,问谁欲削诏草者! **

现代文:我们一会祝贺新天子即位后,当面上奏,要问一问是谁想删削诏书草稿。

古文:冕、纪亦相继发危言,其人语塞。

现代文:蒋冕、毛纪也相继陈述利害,来人无言以对。

古文:已而诏下,正德中蠹政厘抉且尽。

现代文:过后诏书发布下来,正德年间的弊端几乎被淘汰净尽。

古文:所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为数十四万八千七百,减漕粮百五十三万二千余石。其中贵、义子、传升、乞升一切恩幸得官者大半皆斥去。

现代文:所裁减的锦衣各卫所、内监局的旗校工役人数达十四万八千七百,节省漕运粮食达一百五十三万二千余石,那些宦官、义子及奉特别诏命而侥幸做了官的人大半以上被排除了。

古文:中外称新天子 圣人 ,且颂廷和功。

现代文:朝廷内外都称颂新天子是个圣人,并且称赞廷和的功德。

古文:而诸失职之徒衔廷和次骨,廷和入朝有挟白刃伺舆旁者。

现代文:而那些丢了官的人们对廷和恨入骨髓,廷和上朝时有人身带利刃在轿旁窥视。

古文:事闻,诏以营卒百人卫出入。

现代文:世宗知道后,命令从京营中选一百名士卒保护廷和出入。

古文:帝御经筵,廷和知经筵事。

现代文:世宗到经筵讲习,廷和负责经筵的事情。

古文:修《武宗实录》,充总裁。

现代文:编《武宗实录》,也由廷和担任总裁。

古文:廷和先已加特进,一品满九载,兼支大学士俸,赐敕旌谕。

现代文:廷和以前已被加封为特进,一品官满九年时,同时领取大学士的俸禄,武宗还亲自颁布敕令做了表彰。

古文:至是加左柱国。

现代文:这时,又被加封为左柱国。

古文:帝召对者三,慰劳备至。

现代文:世宗再三召见他谈话,对他格外加以慰劳。

古文:廷和益欲有所发摅,引用正人,布列在位。

现代文:廷和因此更加想要有所主张,便提拔正直的官员上来,在朝廷中分掌各种事务。

古文:给事、御史交章论王琼罪状,下诏狱。

现代文:给事中、御史们递上奏章检举了王琼的罪证,王琼被投入京城的大牢中。

古文:琼迫,疏讦廷和以自解。

现代文:王琼被逼急了,就上书攻击廷和,来为自己解脱。

古文:法司当琼奸党律论死,琼力自辨,得减戍边。

现代文:法司用奸党的条例判王琼死刑,王琼极力为自己辩护,得以减免罪过,充军边疆。

古文:或疑法司承廷和指者。

现代文:有人怀疑法司断案得到过廷和的示意。

古文:会石珤自礼部尚书掌詹事府,改吏部,廷和复奏改之掌詹事司诰敕。

现代文:正好石珤以礼部尚书的名义掌詹事府的事,现在要改任吏部尚书,廷和又奏请皇上改派他掌管詹事司的诰敕。

古文:人或谓廷和太专。

现代文:有人因此说廷和太独断了。

古文:然廷和以帝虽冲年,性英敏,自信可辅太平,事事有所持诤。

现代文:然而廷和认为世宗虽然年轻,但天性灵明,所以他自信可以辅佐皇上致天下于太平,因而事事都有所劝谏。

古文:钱宁、江彬虽伏诛,而张锐、张忠、于经、许泰等狱久不决。

现代文:钱宁、江彬虽被杀掉了,可是张锐、张忠、于经、许泰等的官司久不能决。

**古文:廷和等言: 不诛此曹,则国法不正,公道不明,九庙之灵不安,万姓之心不服,祸乱之机未息,太平之治未臻。 **

现代文:廷和等人说 :不杀了这些人,国家的法律就不算正大,天下的公道就不算彰明,祖庙的神灵不安,百姓的心里不服,祸乱的根源还算未除,太平政治就不会实现。

古文:帝乃籍没其资产。

现代文:世宗于是命令抄没了他们的家产。

古文:廷和复疏请敬天戒,法祖训,隆孝道,保圣躬,务民义,勤学问,慎命令,明赏罚,专委任,纳谏诤,亲善人,节财用。

现代文:廷和又上书请世宗严肃对待上天的告诫,遵循祖上的家训,弘扬孝道,善保身体,教育人民知理行义,自己也要勤于学问,谨慎地发号施令,严明地推行赏罚,任用人要专一,不好听的劝告也要听,亲近好人,节约财用。

古文:语多剀切,皆优诏报可。

现代文:语言大多正直、切实,世宗的诏书都以赞扬的口吻说可以。

古文:及议 大礼 ,廷和持论益不挠,卒以是忤帝意。

现代文:等到讨论 大礼 的时候,廷和对自己的意见更加坚持不挠,终于因此触犯了世宗的心意。

古文:先是,武宗崩,廷和草遗诏。言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某,伦序当立。

现代文:在此之前,武宗逝世,廷和起草了遗诏,说父王孝宗敬皇帝亲弟弟兴献王的大儿子,按照辈份、排行应该立为皇帝。

古文: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迎嗣皇帝位。

现代文:按照《祖训》哥哥死后弟弟即位的条例,在宗庙里祭告祖宗,向慈寿皇太后告请之后,可迎接他来即皇帝位。

古文:既令礼官上礼仪状,请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

现代文:既而让礼官奏上登基即位的礼仪程式,请新皇帝由东安门进入文华殿小住。

古文:翼日,百官三上笺劝进,俟令旨俞允,择日即位。

现代文:次日,百官数次递上劝进表,等新皇帝答应后,再选择好日子即位。

古文:其笺文皆循皇子嗣位故事。

现代文:劝进表文字都按照皇子继位的惯例。

**古文:世宗览礼部状,谓: 遗诏以吾嗣皇帝位,非为皇子也。 **

现代文:世宗看了礼部的奏章,说: 遗诏让我即皇帝位,没有让我做皇子嘛。

古文:及至京,止城外。

现代文:等到了京师,停在城外不进去。

古文:廷和固请如礼部所具仪,世宗不听。乃御行殿受笺,由大明门直入,告大行几筵,日中即帝位。

现代文:廷和坚决请求按礼部拟定的仪式办,世宗不听,竟到行殿中接受了劝进表,由大明门直入京城里边,拜见了已逝皇帝的神前案几,中午就即了帝位。

古文:诏草言 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 ,帝迟回久之,始报可。

现代文:诏书草稿中说到 接受皇兄的遗诏入宫供奉宗庙 。世宗思索、犹豫了半天,才表示 可以 。

古文:越三日,遣官往迎帝母兴献妃。

现代文:过了三天,派遣官员前去迎接世宗的母亲兴献妃。

古文:未几,命礼官议兴献王主祀称号。

现代文:没多少天,让礼官讨论兴献王神主的称号。

古文:廷和检汉定陶王、宋濮王事授尚书毛澄曰: 是足为据,宜尊孝宗曰 皇考 ,称献王为 皇叔考兴国大王 ,母妃为 皇叔母兴国太妃 ,自称 侄皇帝 名,别立益王次子崇仁王为兴王,奉献王祀。

现代文:廷和拿出汉代定陶王、宋代濮王的故事递给礼部尚书毛澄说: 这是足够的根据了。应该让皇上尊称孝宗为皇考,称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自称侄皇帝。另外改立益王的第二个儿子崇仁王为兴王,供奉献王的祭祀。

**古文: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 **

现代文:对此有不同意见的人就是奸臣邪佞,应当杀掉。

古文:进士张璁与侍郎王瓒言,帝入继大统,非为人后。

现代文:进士张璁与侍郎王瓒说,世宗入继的是皇帝位,不是做了别人的后裔。

古文:瓒微言之,廷和恐其挠议,改瓒官南京。

现代文:王瓒含蓄地提到这一点,廷和怕他干扰了讨论,就把他改派到南京做官去了。

古文:五月,澄会廷臣议上,如廷和言。

现代文:五月,毛澄综合大臣们的意见做出决议,和廷和所说一样。

古文:帝不悦。

现代文:世宗不高兴了。

古文:然每召廷和从容赐茶慰谕,欲有所更定,廷和卒不肯顺帝指。

现代文:但是每次召见廷和时还是从容自得地赐茶慰问,想改定献王的尊号,廷和最终不肯顺着世宗的意思来。

古文:乃下廷臣再议。

现代文:世宗于是下达指示让大臣们再次讨论。

古文:廷和偕蒋冕、毛纪奏言: 前代入继之君,追崇所生者,皆不合典礼。惟宋儒程颐《濮议》最得义理之正,可为万世法。

现代文:廷和和蒋冕、毛纪一起上书说 :前代过继的君主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合乎典礼,只有宋儒程颐的《濮议》,表达了最正确的道理,可以作为千秋万世的师法。

**古文:至兴献王祀,虽崇仁王主之,他日皇嗣繁衍,仍以第二子为兴献王后,而改封崇仁王为亲王,则天理人情,两全无失。 **

现代文:至于兴献王的祭祀,虽有崇仁王主持,以后生了皇子,还是把第二个皇子作为兴献王的后人,再改封崇仁王为亲王。这样,无论天理还是人情,两全其美,没一头有缺憾。

古文:帝益不悦,命博考典礼,务求至当。

现代文:世宗更加不高兴,让他们从古籍中广泛考证,一定求得至当才是。

古文:廷和、冕、纪复言: 三代以前,圣莫如舜,未闻追崇其所生父瞽瞍也。

现代文:廷和、蒋冕、毛纪又说 :三代以前的圣人莫过于舜,没听说过他怎么尊崇自己的生身父亲瞽瞍。

古文:三代以后,贤莫如汉光武,未闻追崇其所生父南顿君也。

现代文:三代以后的贤君莫过于汉光武,也没听说过他尊崇他的亲生父南顿君为皇帝。

**古文:惟皇上取法二君,则圣德无累,圣孝有光矣。 **

现代文:希望皇上向大舜、光武帝学习,那么陛下的品德就不会有玷瑕,陛下的孝心也可以光大于天下了。

古文:澄等亦再三执奏。

现代文:毛澄等人也再三上奏,坚持原来的决议。

古文:帝留中不下。

现代文:世宗把这些奏章留在宫中,不予发放。

古文:七月,张璁上疏谓当继统,不继嗣。

现代文:七月,张璁上书说应当是继承王位,而不是过继给人当后裔。

古文:帝遣司礼太监持示廷和,言此议遵祖训,据古礼,宜从。

现代文:世宗让司礼太监拿了张璁的奏章给廷和看,说这种议论既遵守祖训,又依据古礼,应该听取。

古文:廷和曰 秀才安知国家事体 ,复持入。

现代文:廷和说 秀才怎么知道国家的重大事务 ,又送回宫中去。

古文:无何,帝御文华殿召廷和、冕、纪,授以手敕,令尊父母为帝、后。

现代文:不久,世宗到文华殿召见廷和、蒋冕、毛纪,给他们一个亲笔指示,要他们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帝、皇后。

古文:廷和退而上奏曰: 《礼》谓为所后者为父母,而以其所生者为伯叔父母,盖不惟降其服而又异其名也。

现代文:廷和退出以后上书说: 《礼》说:在前为君的就是父母,亲生父母应称为伯父母或叔父母。不仅丧服等次要降格,称号也应有不同。

**古文:臣不敢阿谀顺旨。 **

现代文:我不敢阿谀奉承,顺着圣旨办。

古文:仍封还手诏。

现代文:又密封归还了世宗的手诏。

古文:群臣亦皆执前议。帝不听。

现代文:朝廷中大臣们也都坚持原先的决议,世宗就是不听。

古文:迨九月,母妃至京,帝自定仪由中门入,谒见太庙,复申谕欲加称兴献帝、后为 皇 。

现代文:等到九月份,母妃到了京城,世宗亲自确定仪式,由中门入城,访问祖庙,又再次说明想尊称兴献帝、后为皇帝、皇后。

古文:廷和言: 汉宣帝继孝昭后,谥史皇孙、王夫人曰悼考、悼后,光武上继元帝,钜鹿、南顿君以上立庙章陵,皆未尝追尊。

现代文:廷和说 :汉宣帝继承孝昭做了皇帝以后,加史皇孙、王夫人谥号为悼考、悼后;光武往上承继元帝的统绪,巨鹿、南顿君以上立庙于章陵,都没有追加尊号。

**古文:今若加皇字,与孝庙、慈寿并,是忘所后而重本生,任私恩而弃大义,臣等不得辞其责。 **

现代文:现在献王、母妃如果追加尊号为皇帝、皇后,与孝庙、慈寿并列,就是忘记了先皇帝而看重亲生父母,采用私人间的情感而放弃国家的大义。我们这些大臣对此无法推卸责任。

古文:因自请斥罢。

现代文:就此自请罢免官职。

古文:廷臣诤者百余人。

现代文:大臣谏诤的有一百多人。

古文:帝不得已,乃以嘉靖元年诏称孝宗为 皇考 ,慈寿皇太后为 圣母 ,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不称 皇 。

现代文:世宗迫不得已,于是在嘉靖元年下诏,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不称为皇帝、皇后。

古文:当是时,廷和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

现代文:在这段时间里,廷和先后四次把世宗的亲笔批示密封退回,坚持自己的意见,上了近三十篇奏章,世宗常常愤愤不平。

古文:左右因乘间言廷和恣无人臣礼。

现代文:他身边的亲近人物因而得以批评说廷和放肆,失掉了对皇上应有的礼貌。

古文:言官史道、曹嘉遂交劾廷和。

现代文:谏官史道、曹嘉于是交互揭发廷和的罪过。

古文:帝为薄谪道、嘉以安廷和,然意内移矣。

现代文:世宗为此把史道、曹嘉轻轻贬了一下,用以稳住廷和,但是心中对廷和的意思已经转变了。

古文:寻论定策功,封廷和、冕、纪伯爵,岁禄千石,廷和固辞。

现代文:不久评定辅立新君的功绩,封廷和、蒋冕、毛纪为伯爵,每年俸禄一千石,廷和坚决谢绝。

古文:改荫锦衣卫指挥使,复辞。

现代文:改为荫封锦衣卫指挥使,又推辞不受。

古文:帝以赏太轻,加荫四品京职世袭,复辞。

现代文:世宗以为封赏太轻,改加为荫封四品京官世袭,廷和又推辞了。

古文:会满四考,超拜太傅,复四辞而止。

现代文:适逢复职满了四年,就破例加封他为太傅,他又四次辞让,才算作罢。

古文:特赐敕旌异,锡宴于礼部,九卿皆与焉。

现代文:世宗特地颁发诰敕对他予以表彰,并在礼部为他赐酒宴一次,九卿都参加作陪。

古文:帝颇事斋醮。

现代文:世宗很喜欢请僧、道设斋坛祈祷。

古文:廷和力言不可,引梁武、宋徽为喻,优旨报纳。

现代文:廷和极力说它没用,引用梁武帝、宋徽宗的事例来做论说。

古文: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

现代文:世宗以赞赏的语气诏告可以采纳。江南近年来欠收,宦官又请求派人到那里督办织造。

古文: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

现代文:工部及给事中、御史提出谏劝,世宗不听,催促内阁为此起草命令。

古文: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现代文:廷和等人不接受命令,并且极力说江南百姓贫困,财富枯竭,请不要派遣宦官前去。

古文: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现代文:世宗这下催得更急了,并且告诫廷和不要执拗、干扰这件事。

古文:廷和力争,言: 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

现代文:廷和竭力争辩说 :我们几个人同满朝大臣、谏官说的话皇上不听,却愿意听二三个邪佞的话,皇上能跟这二三个小人一起治理祖宗打下的天下吗?

古文:且陛下以织造为累朝旧例,不知洪武以来何尝有之,创自成化、弘治耳。

现代文:况且陛下以为织造是历朝的旧例,不知道洪武以来哪有这旧例,只不过创始于成化、弘治年间罢了。

古文: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

现代文: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约财用的好政策不少,陛下不去采用,偏偏仿效这不好的措施,这是为什么?

**古文:即位一诏,中官之幸路绌塞殆尽,天下方传诵圣德,今忽有此,何以取信? **

现代文:陛下即位的诏书,把宦官侥幸的门路堵塞得差不多没有了,天下人正在传诵陛下的美德,现在忽然出现此事,怎么能向天下人取信呢?

古文: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现代文:进而请追究拟写圣旨的是什么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的名义偷偷地推行他的个人主张。

古文: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现代文:世宗为此道歉说自己不仔细,让他们告诫所派宦官不要放肆就是了。这件事最终还是没能制止。

古文: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

现代文:廷和过去曾屡次上书请求退休,后来就更加坚决了。

古文:又以持考献帝议不合,疏语露不平。

现代文:又因为献帝称考不称考一事与世宗的主张不一致,奏章中露出不平之气。

古文:三年正月,帝听之去。

现代文:三年正月,世宗听任他离去。

古文:责以因辞归咎,非大臣道。

现代文:批评他因为言语的不同错怪君上,不合做大臣的道理。

古文:然犹赐玺书,给舆廪邮护如例,申前荫子锦衣卫指挥使之命。

现代文:不过仍然赐他加盖玉玺的书券,按照常例供给他车马、钱粮、护卫人员,重申以前荫封一子锦衣卫指挥使的任命。

古文:给事、御史请留廷和,皆不报。

现代文:给事中、御史请求挽留廷和,世宗都不予答复。

古文:廷和去,始议称孝宗为 皇伯考 。

现代文:廷和离开后,才开始讨论称孝宗为皇伯考。

古文:于是,廷和子修撰慎率群臣伏阙哭争,杖谪云南。

现代文:在这个时候,廷和的儿子、修撰杨慎率领众大臣爬在宫门外哭争,被打了一顿大杖,贬往云南。

古文:既而王邦奇诬讦廷和及其次子兵部主事惇、婿修撰金承勋、乡人侍读叶桂章与彭泽弟冲交关请属,俱逮下诏狱。

现代文:过后王邦奇诬蔑廷和和他的二儿子、兵部主事杨忄享,女婿、修撰金承勋,同乡、侍读叶桂章与彭泽的弟弟彭冲相互勾结、请托,他们全被抓进京城的大牢里,经审讯没有根据,才被释放。

古文:鞫治无状,乃得解。七年,《明伦大典》成,诏定议礼诸臣罪。

现代文:七年,《明伦大典》编成以后,世宗诏令议定过去讨论 大礼 时反对君上的大臣的罪。

古文:言廷和谬主《濮议》,自诡门生天子、定策国老,法当僇市,姑削职为民。

现代文:认为廷和错误地主张《濮议》之例,自我吹捧,把天子视同他的学生,把自己描绘成辅立天子的国家元老,依法应把他斩首,姑且削职为民算了。

古文: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

现代文:第二年六月,廷和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古文: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 太仓所积几何? 时对曰: 可支数年。

现代文:过了很多年,世宗问大学士李时太仓里积蓄有多少,李时回答说: 可以支付几年。

**古文:由陛下初年诏书裁革冗员所致。 **

现代文:这是由于陛下初年即位诏书裁减多余人员换来的。

古文:子慎、惇,孙有仁,皆进士。

现代文:世宗感慨地说 :这是杨廷和的功劳,是不能抹杀的啊。

古文:慎自有传。梁储,字叔厚,广东顺德人。

现代文:隆庆初,廷和被恢复官职,追赠太保,谥文忠。梁储,字叔厚,广东顺德人。

古文:受业陈献章。举成化十四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现代文:曾跟陈献章受业,中成化十四年会试第一名,选庶吉士,授职编修,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

古文:弘治四年,进侍讲。改洗马,侍武宗于东宫。

现代文:弘治四年,他升为侍讲,又转为洗马,在东宫中侍奉武宗读书。

古文:册封安南,却其馈。

现代文:后来曾奉命去册封安南国君,拒不接受他的送礼。

古文:久之,擢翰林学士,同修《会典》,迁少詹事,拜吏部右侍郎。

现代文:又过了很久,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参加编撰《会典》,而后又升任少詹事、吏部右侍郎。

古文:正德初,改左,进尚书,专典诰敕,掌詹事府。

现代文:正德初年,改为左侍郎,又进升为尚书,专门掌管皇帝命令的起草,掌管詹事府。

古文:刘瑾摘《会典》小疵,储坐降右侍郎。

现代文:刘瑾摘取《会典》里的小毛病出来,梁储因此被贬为右侍郎。

古文:《孝宗实录》成,复尚书,寻加太子少保,调南京吏部。

现代文:《孝宗实录》成书后,恢复职务重为尚书,不久加官太子太保,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古文:瑾诛,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现代文:刘瑾被杀后,他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入内阁参与军政大事。

古文:屡加少傅、太子太傅,进建极殿。

现代文:后又加官少傅、太子太傅,入建极殿为大学士。

古文:十年,杨廷和遭丧去,储为首辅。进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现代文:正德十年,杨廷和死了父亲回家守丧,梁储做了首辅大臣,进官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古文:时方建乾清、坤宁宫,又营太素殿、天鹅房、船坞,储偕同官靳贵、杨一清切谏。

现代文:当时正在修建乾清、坤宁宫,接着又要营建太素殿、天鹅房、船坞,梁储和同事靳贵、杨一清严词规劝。

古文:明年春,以国本未定,请择宗室贤者居京师,备储贰之选,皆不报。

现代文:第二年春天,因为王位继承人还没确立,他上书请选择宗室中贤能的子弟来京城居住,作为皇储,武宗都没有作声。

古文:其秋,一清罢,蒋冕代之。

现代文:那年秋天,一清罢了官,由蒋冕接替了他。

古文:至明年,贵亦罢,毛纪入阁。

现代文:到第二年,靳贵也罢了官,毛纪进入内阁来。

古文:帝好微行,尝出西安门,经宿返。

现代文:武宗喜欢伪装外出,有一次曾走出西安门,过了一夜才回来。

古文:储等谏,不听,然犹虑外廷知。

现代文:梁储等加以劝谏,他不听,不过他还是怕被朝中大臣知道。

古文:是春,从近幸言召百官至左顺门,明告以郊祀毕,幸南海子观猎。

现代文:这年春天,他听了身边宠信宦官的话把百官召到左顺门来,明确告诉大家将在郊祀过后到南海子游览,打猎。

古文:储等暨廷臣谏,皆不纳。

现代文:梁储等和朝廷中的大臣规劝,都不肯听从。

古文:八月朔,微服从数十骑幸昌平。

现代文:八月初一,他带了几十个人便装到昌平去。

古文:次日,储、冕、纪始觉,追至沙河不及,连疏请回銮。越十有三日乃旋。

现代文:第二天,梁储、蒋冕、毛纪才发觉,他们追到沙河没追上,就连连上书请皇上回来,武宗还是过了十三天才回来。

古文:储等以国无储副,而帝盘游不息,中外危疑,力申建储之请,亦不报。

现代文:梁储等因为国家没有接班人,而武宗又不停地外出游玩,朝廷内外人心不安,就极力重申立太子的请求,武宗又不作声。

古文:九月,帝驰出居庸关,幸宣府,命谷大用守关,无纵廷臣出。

现代文:九月,武宗骑马走出居庸关,访问宣府,命令谷大用守住关门,不让朝中大臣跟出来。

古文:遂由宣府抵大同,遇寇于应州,几殆。

现代文:接着就又由宣府到达大同,在应州遇上了贼寇,差点出了乱子。

古文:储等忧惧,请回銮益急。

现代文:梁储等心中忧怕,更急切地请求武宗返回来。

古文:章十余上,帝不为动,岁除竟驻宣府。

现代文:奏章上了十几次,武宗却不为所动,除夕竟驻于宣府未归。

古文:当是时,帝失德弥甚。群小窃权,浊乱朝政,人情惶惶。

现代文:这个时候,武宗越发无道失德,一群小人掌了权,使朝廷里的政治乱作一团,人心惶惶。

古文:储惧不克任,以廷和服阕,屡请召之。

现代文:梁储怕自己不能够胜任,就在廷和除丧服后屡屡请召他回来。

古文:廷和还朝,储遂让而处其下。

现代文:廷和回朝后,梁储就让开路,自己处在下边的位置上。

古文:凤阳守备中官丘德及镇守延绥、宁夏、大同、宣府诸中官皆乞更敕书兼理民事,帝许之。

现代文:凤阳守备宦官和镇守延绥、宁夏、大同、宣府的宦官们都请武宗再颁一道敕令让他们办理民事,武宗同意了。

古文:储等极言不可,弗听。

现代文:梁储等极力说不行,武宗不听。

古文:十三年七月,帝从江彬言,将遍游塞上。

现代文:正德十三年七月,武宗听了江彬的怂恿,将要到边塞上游玩个遍。

古文:托言边关多警,命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六师往征,令内阁草敕。

现代文:就托言边关有很多战争警报,现在要命令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率领天子的军队前往征战,让内阁起草敕令。

古文:阁臣不可,帝复集百官左顺门面谕。

现代文:阁臣不同意,武宗又召集百官到左顺门当面训话。

古文:廷和、冕在告,储、纪泣谏,众亦泣,帝意不可回。

现代文:廷和、蒋冕正在休假中,梁储、毛纪流着泪劝谏,大家也落了泪,武宗的决心仍不动摇。

古文:已而纪亦引疾。储独廷争累日,帝竟不听。

现代文:过后毛纪也称病告假,梁储一个人在殿上争了几天,武宗最终还是不听。

古文:逾月,帝以 大将军寿 肃清边境,令加封 镇国公 。

现代文:过了一个月,武宗说大将军朱寿已经肃清边境,命令加封他为镇国公。

古文:储、纪上言: 公虽贵,人臣耳。

现代文:梁储、毛纪上书说: 公虽然显贵,毕竟是别人的大臣。

古文:陛下承祖宗业,为天下君,奈何谬自贬损。

现代文:陛下继承祖宗的事业,是国家的君主,怎么能这么荒唐地自我贬低呢?

古文:既封国公,则将授以诰券,追封三代。祖宗在天之灵亦肯如陛下贬损否?

现代文:封国公后,就要发给诰券,追封三代,祖宗在天之灵也肯像陛下一样贬低身份吗?

古文:况铁券必有免死之文,陛下寿福无疆,何甘自菲薄,蒙此不祥之辞。

现代文:况且铁券上一定有免死的说明,陛下您万寿无疆,何苦这样妄自菲薄,蒙受那样不吉利的免死文字。

古文:名既不正,言自不顺。

现代文:名称既不正当,话说起来自然也不顺口。

**古文:臣等断不敢阿意苟从,取他日戮身亡家之祸也。 **

现代文:我们断然不敢为讨您的欢心苟且听从您,换取来日杀身灭门的大祸。

古文:不报。帝遂历宣府、大同,直抵延绥。

现代文:武宗也不回话,继续走过宣府、大同,直达延绥。

古文:储等疏数十上,悉置不省。

现代文:梁储等几十次上书规劝,都放置一边不加考虑。

古文:秦王请关中闲田为牧地,江彬、钱宁、张忠等皆为之请。帝排群议许之,命阁臣草制。

现代文:秦王申请关中的闲田当牧场,江彬、钱宁、张忠等都替他请求,武宗力排众议答应了他,传令阁臣起草制文。

古文:廷和、冕引疾,帝怒甚。

现代文:廷和、蒋冕称病不写,武宗愤怒极了。

古文:储度不可争,乃上制草曰: 太祖高皇帝著令,兹土不畀藩封。

现代文:梁储估计争也没用,就呈上制文草稿说: 太祖高皇帝规定,这块土地不得给与藩王。

古文:非吝也,念其土广饶,藩封得之,多蓄士马,富而且骄,奸人诱为不轨,不利宗社。

现代文:这不是吝啬,而是考虑到这块土地广大而且富饶,假使藩王得到,多养兵马,富贵而且骄横,在坏人引诱下图谋不轨,将大大不利于国家。

古文:王今得地,宜益谨。

现代文:秦王你现在得到这块土地,应该较以前更加小心。

**古文:毋收聚奸人,毋多蓄士马,毋听狂人谋不轨,震及边方,危我社稷,是时虽欲保亲亲不可得已。 **

现代文:不要收召坏人,不要多养兵马,不要听信狂人之言图谋不轨,震动四方,危害我的国家,到那时我即使想保护亲戚也可是没办法了啊。

**古文:帝骇曰: 若是其可虞! **

现代文:武宗看后惊惧地说 :竟然这样可怕啊!

古文:事遂寝。

现代文:事情就这样搁下了。

古文:明年,帝将南巡。

现代文:第二年,武宗又要南巡。

古文:言官伏阙谏,储、冕、纪亦以为言。会诸曹多谏者,乃止。

现代文:谏官们爬在宫门前规劝,梁储、蒋冕、毛纪对此也说了话,正好各个部曹里都有很多劝阻的大臣,武宗方才罢休。

古文:宁王宸濠反,帝南征,储、冕扈从。

现代文:宁王宸濠造起反来,武宗南下亲征,梁储、蒋冕一道陪同。

古文:在道闻贼灭,连疏请驾旋。

现代文:路上听说反贼已经败灭,就连续上书请武宗起驾还宫。

古文:抵扬州,帝议南京行郊礼。

现代文:到扬州时,武宗考虑到南京举行郊祀。

古文:储、冕计此议行,则回銮益无日,极陈不可,疏三上始得请。

现代文:梁储、蒋冕考虑到此议一行,武宗回朝就更是有年无日了,所以极力说不行,上了三次书才达到目的。

古文:帝以宸濠械将至,问处置之宜。

现代文:武宗因为宸濠即将解押来,问应该怎么处置他。

古文:储等请如宣宗征高煦故事,罪人既得,即日班师。

现代文:梁储等请学宣宗征讨高煦的故事,罪人既已抓到,就马上班师回朝。

古文:又因郊期改卜,四方灾异、边警,乞还乘舆。

现代文:又借着举行郊祭的时期改变、四方多灾、边疆有警报的名义,请武宗回京。

古文:疏八九上,帝殊无还意。

现代文:上了八九次书,武宗却很少回去的意思。

古文:是秋,行在有物若豕首堕帝前,色碧,又进御妇人室中,若悬人首状。

现代文:这年秋天,行宫中有一种像猪头一样的东西掉下来落在武宗面前,呈碧色,又跑进御妇的房里,像挂了一个人头的样子,这下人心惊动了。

古文:人情益惊。储、冕危言谏,帝颇心动。

现代文:梁储、蒋冕借此用吓人的话进谏,武宗很有点动心了。

古文:而群小犹欲导帝游浙西,泛江、汉。

现代文:可是一帮小人还想引导武宗游玩浙西,泛舟江、汉。

古文:储、冕益惧,手疏跪泣行宫门外,历未至酉。

现代文:梁储、蒋冕更怕了,就手拿奏章在行宫门前跪着哭泣,从中午直到傍晚时分。

**古文:帝遣人取疏入,谕之起。叩头言: 未奉俞旨,不敢起也。 **

现代文:武宗派人取了奏章进去,叫他们起来,他们叩头在地,说: 没有得到皇上的圣旨,我们不敢起来。

古文:帝不得已,许不日还京,乃叩头出。

现代文:武宗迫不得已,答应不多天就回京,他们才叩头而出。

古文:帝崩,杨廷和等定策迎兴世子。

现代文:武宗逝世后,杨廷和等决计迎接兴世子即帝位。

古文:故事,当以内阁一人与中贵勋戚偕礼官往。

现代文:按惯例,应当由内阁一名大臣和宦官、勋戚和礼官一起去。

古文:廷和欲留蒋冕自助,而虑储老或惮行,乃佯惜储惫老,阻其行。

现代文:廷和想留下蒋冕帮助自己,考虑到梁储年老,或许他害怕出门,就假意惋惜梁储老了,不让他去。

**古文:储奋曰: 事孰有大于此者,敢以惫辞! **

现代文:梁储激动地说 :哪有比这还大的事,我怎么会用衰老来推辞呢?

古文:遂与定国公徐光祚等迎世子安陆邸。

现代文:于是他和定国公徐光祚等到安陆的王府迎接世子进京。

古文:既即位,给事中张九叙等劾储结纳权奸,持禄固宠。

现代文:世子即位后,给事中张九叙等人弹劾梁储过去结交掌权的坏人,贪图荣禄。

古文:储三疏求去,命赐敕驰传,遣行人护行,岁给廪隶如制。

现代文:梁储连上三书请退休,世宗就命令给他敕令、车马,派行人把他送回家乡,每年按规定发放禄米、仆役给他。

古文:又三年卒。

现代文:死后,他的儿子梁钧上书请加赠谥。

古文:赠太保,谥文简。子渠,进士,太仆卿。

现代文:吏部侍郎桂萼等说,梁储的为人和做官,有犯于公众舆论,进而把两京谏官弹劾梁储的奏章抄了递上去。

古文:石珤,字邦彦,藁城人。

现代文:世宗想到他是先朝旧臣,就特赠他为太师,谥文康。石珤,字邦彦,山东董城人。

古文:父玉,山东按察使。

现代文:父亲石玉,做过山东按察使。

古文:珤与兄玠同举成化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数谢病居家。

现代文:石珤与哥哥石一起考中成化末年进士,改为庶吉士,授职检讨。后来他曾几次请病假在家闲住。

古文:孝宗末,始进修撰。

现代文:孝宗末年,他才做到修撰。

古文:正德改元,擢南京侍读学士。历两京祭酒,迁南京吏部右侍郎。

现代文:正德改元后,升为南京侍读学士,又出任过南北两京祭酒,然后升为南京吏部右侍郎。

古文:召改礼部,进左侍郎。

现代文:应诏回朝改为礼部右侍郎,升左侍郎。

古文:武宗始游宣府,珤上疏力谏,不报。

现代文:武宗当初出游宣府,石珤曾上书极力谏劝,武宗不听。

古文:改掌翰林院事。

现代文:后来他改管翰林院。

古文:廷臣谏南巡,祸将不测,珤疏救之。

现代文:朝中大臣谏阻南巡,怕会有不测之祸,石珤曾上书挽救他们。

古文:十六年拜礼部尚书,掌詹事府。

现代文:十六年,他名义上做了礼部尚书,实掌詹事府。

古文: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

现代文:世宗即位后,他代替王琼做了吏部尚书。

古文:自群小窃柄,铨政混浊。

现代文:过去一群小人掌权,人才选拔一事混浊不堪。

古文: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

现代文:石珤为人刚正,拒绝请托,那些触犯清议的人大多被降了职,一时很合众望,不过内阁杨廷和有些不高兴。

古文:甫二月,复改掌詹事府,典诰敕。

现代文:所以才过两个月,他又改为掌詹事府,主管诰敕的收存。

古文:嘉靖元年遣祀阙里及东岳。

现代文:嘉靖元年,他受命前往祭祀阙里和东岳。

古文:事竣还家,屡乞致仕。

现代文:事情过后他回到家乡,屡次请求退休。

古文: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请留,乃起赴官。

现代文:谏官因为石珤名望很大,所以上书请予留用,于是他得以重新出来做官。

古文:三年五月,诏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现代文:三年五月,世宗诏命他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入内阁参与机要大事。

古文:帝欲以奉先殿侧别建一室祀献帝,珤抗疏言其非礼。

现代文:世宗想在奉先殿边侧另建一所房子祭祀献帝,石珤抗言上书说那样不合于礼制。

古文:及廷臣伏阙泣争,珤与毛纪助之。

现代文:等朝中大臣爬在宫门前哭泣谏诤时,石珤和毛纪也帮着大家。

古文:无何, 大礼 议定,纪去位。

现代文:不久, 大礼 议定后,毛纪离职而去。

古文:珤复谏曰: 大礼一事已奉宸断,无可言矣。

现代文:石珤又上书谏道 : 大礼 一事已经过陛下钦定,无可再说了。

古文:但臣反复思之,终有不安于心者。

现代文:但是我反复思考这件事,终觉得心中有所不安。

古文:心所不安而不以言,言恐触忤而不敢尽,则陛下将焉用臣,臣亦何以仰报君父哉?

现代文:心中有所不安而不说,说了怕触犯您而不敢全部说出来,那么陛下用我哪一点呢?我又用什么来报效君父呢?

古文:夫孝宗皇帝与昭圣皇太后,乃陛下骨肉至亲也。

现代文:孝宗皇帝和昭圣皇太后是陛下的骨肉至亲。

古文:今使疏贱谗佞小人辄行离间,但知希合取宠,不复为陛下体察。

现代文:现在让几个远、贱而且谗佞的小人得以离间至亲,只知道迎合您,换取荣宠,也不为陛下设身处地想一想。

古文:兹孟冬时享在迩,陛下登献对越,如亲见之,宁不少动于中乎?

现代文:现在十月份的祭享典礼临近了,陛下您登临皇陵捧出配称,孝宗皇帝如果亲眼看到,心中难道能没一点震动吗?

古文:夫事亡如事存。

现代文:对待已逝的亲人应该像他还在世一样。

**古文:陛下承列圣之统,以总百神,临万方,焉得不加慎重,顾听细人之说,干不易之典哉? **

现代文:陛下继承祖先列圣的王统,而总领百神,驾御天下,怎么不加慎重,只听信小人的话,抵触千古不易的常典呢?

古文:帝得奏不悦,戒勿复言。

现代文:世宗接到奏章很不高兴,告诫他不要再说了。

古文:明年建世庙于太庙东。帝欲从何渊言,毁神宫监,伐林木,以通辇道。

现代文:第二年祖庙在太庙东边建成,世宗听从何渊的建议,要拆毁神宫监的官署,砍伐林木,来修通辇道。

古文:给事中韩楷,御史杨秦、叶忠等交谏,忤旨夺俸。

现代文:给事中韩楷、御史杨秦、叶忠等交相劝阻,忤逆世宗被扣发俸禄。

古文:给事中卫道继言之,贬秩调外。

现代文:给事中卫道接着又行劝谏,被贬官外调。

古文:珤复抗章,极言不可,弗听。

现代文:石珤又抗言上书极力说不行,世宗不听。

古文: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张璁、桂萼力主之。

现代文:等祖庙修成以后,世宗想陪同章圣皇太后前往晋见,张璁、桂萼竭力促成此事。

古文: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

现代文:礼官刘龙等争不过。内阁大臣们也说了话,世宗不做答复,只是催礼官安排晋见的仪式。

古文:珤乃上疏曰: 陛下欲奉皇太后谒见世庙,臣窃以为从令固孝,而孝有大于从令者。

现代文:石珤于是上书说 :陛下想陪同皇太后晋见祖庙,我认为听从皇太后的命令固然是孝顺,但是孝顺有比听话还重要的。

古文:臣诚不敢阿谀以误君上。

现代文:我实在不敢阿谀奉承,误了主上。

古文:窃惟祖宗家法,后妃已入宫,未有无故复出者。

现代文:我在想,按祖宗定下的家法,后妃入宫以后,没有无缘无故又走出过宫门的。

古文:且太庙尊严,非时享祫祭,虽天子亦不轻入,况后妃乎?

现代文:况且太庙庄重而且威严,不是四时的祭祀、合祭祖先的典礼,即使天子也不应轻易出入,何况是后妃?

古文:璁辈所引庙见之礼,今奉先殿是也。

现代文:张璁等所称述的庙见之礼,是针对现在的奉先殿来说的。

古文:圣祖神宗行之百五十年,已为定制,中间纳后纳妃不知凡几,未有敢议及者,何至今日忽倡此议?

现代文:我朝神圣的祖宗们推行了一百五十年,已经成为常规,中间纳娶过的后妃不知多少,没有敢说到要晋见太庙的,怎么现在忽然提这种倡议?

古文:彼容悦佞臣岂有忠爱之实,而陛下乃欲听之乎?

现代文:那些受您宠爱的佞臣哪里有忠君爱国的行为,陛下竟然要听他们的话?

古文:且阴阳有定位,不可侵越。

现代文:况且阴阳各有一定的位置,不能相互侵犯、超越。

古文:陛下为天地百神之主,致母后无故出入太庙街门,是坤行乾事,阴侵阳位,不可之大者也。

现代文:陛下身为百神的主宰,让母后无故在太庙的街门前出入,就是母亲干了父王才能做的事,阴侵犯了阳的位置,这是大大不可行的事啊。

**古文:臣岂不知君命当承,第恐上累圣德,是以不敢顺旨曲从,以成君父之过,负覆载之德也。 **

现代文:我岂不知君上的命令应该接受,但是只恐怕有碍于皇上的美德,所以不敢曲意顺随,形成君父的过错,亏负您上覆下载、化育万物的美德。

古文:奏入,帝大愠。

现代文:奏章递进宫里后,世宗大为恼火。

古文:珤为人清介端亮,孜孜奉国。

现代文:石珤为人清正、坚强,孜孜不倦,报效国家。

古文:数以力行王道,清心省事,辨忠邪,敦宽大,毋急近效为帝言。

现代文:曾几度上书给世宗,要他努力推行王道,清心寡欲,减少事端,辨别忠臣与奸邪,敦行宽大政策,不要急功近利。

古文:帝见为迂阔,弗善也。

现代文:世宗以为他迂阔,不怎么喜欢他。

古文:议 大礼 时,帝欲援以自助,而珤据礼争,持论坚确,失帝意,璁、萼辈亦不悦。

现代文:讨论 大礼 时,世宗想拉他帮自己的忙,可是石珤据理力争,所持意见坚不可摇,失去了世宗的心,张璁、桂萼对他也不高兴。

古文:璁、萼朝夕谋辅政,攻击费宏无虚日,以珤行高,不能有所加。

现代文:张璁、桂萼日夜想入内阁辅政,攻击费宏几无虚日。因为石珤品行高尚,无法给他加罪。

古文:至明年春,奸人王邦奇讦杨廷和,诬珤及宏为奸党,两人遂乞归。

现代文:到第二年春天,奸人王邦奇攻击杨廷和,诬蔑石珤和费宏也是奸党,他们两个于是请求离职还乡。

古文:帝许宏驰驿,而责珤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一切恩典皆不予。归,装襆被车一辆而已。

现代文:世宗同意费宏乘坐驿站的官车,而指责石珤埋怨朝廷,不合乎大臣之义,一切恩典都不给他,他回家的行装只有载包裹、被子的一辆车子而已。

古文:都人叹异,谓自来宰臣去国,无若珤者。

现代文:京城的人们既惊且叹,说从来宰臣离开京城,没有像石珤这个样子的。

古文:自珤及杨廷和、蒋冕、毛纪以强谏罢政,迄嘉靖季,密勿大臣无进逆耳之言者矣。

现代文:自从石珤和杨廷和、蒋冕、毛纪因为强力谏诤被罢官后,一直到嘉靖末年,机要大臣没有再进逆耳忠言的了。

古文:珤加官,自太子太保至少保。

现代文:石珤前后加官,从太子少保做到太保。

古文:七年冬卒,谥文隐。

现代文:嘉靖七年冬天去世后,谥文隐。

古文:隆庆初,改谥文介。

现代文:隆庆初年,改谥文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