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古文:于谦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现代文: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古文:生七岁,有僧奇之曰: 他日救时宰相也。 **

现代文:出生后七岁,有一个僧人认为他很奇特,说: 这是日后挽救时世的宰相。

古文: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现代文:考中永乐十九年进士。

古文:宣德初,授御史。

现代文:童德初年,授官御史。

古文: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现代文:上奏对答的时候,言谈博雅流畅,皇帝为之倾听。

古文: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现代文:顾佐任都御史,对待属僚非常严厉,惟独谦让于谦,认为饱的才华胜遇自己。

古文: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

现代文:他跟随皇帝征伐乐安,朱高煦出城投降,皇帝命令于谦口头列数他的罪状。

古文: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现代文:于谦言词郑重崭切,声色威严激烈。

古文: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现代文:朱高煦伏在地上发抖,说罪该万死。

古文:帝大悦。

现代文:皇帝十分高兴。

古文: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现代文:军队回朝之后,于谦得到的赏赐与各位大臣相同。

古文: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现代文:出京巡按江西,昭雪冤屈的囚犯敷百人。

古文: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

现代文:上疏奏报陕西各处低级文武官吏是百姓的祸害,诏命派遣御史逮捕他们。

古文: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现代文:皇帝知道于谦能够托付大任,正值增设各部右侍郎任直省巡抚,于是亲手写上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升迁他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古文: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

现代文:于谦到达官所,轻装骑马全面视察所管辖的地方,邀请访问父老乡亲,审察当时情况所应当创建和革除的,马上写好奏疏议论其事。

古文: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现代文:一年共敷次上书,稍有水灾旱灾,就上报。

古文:正统六年疏言: 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

现代文:正统六年,他上疏说: 现在河南、山西积蓄的谷物各有几百万。

古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

现代文:请求在每年的三月,命令府州县上报缺少粮食的贫苦之家,按一定的份额支取供给。

古文:先菽秫,次黍麦,次稻。

现代文:先用菽秫,再用黍麦,然后用稻谷。

古文: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

现代文:等到秋季收获后再偿还给官府,而免除那些年老多病和贫困不能偿还的人。

古文: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

现代文:州县官吏任期已满应当升迁,预备粮没有备足的,不许他离任。

**古文: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 **

现代文:仍然命令御史官按时稽察。

古文:诏行之。

现代文:诏令施行他的建议。

古文: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

现代文: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不时有河水冲击而决口。

古文: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

现代文:于谦命令加厚修筑堤坝,按里程设置亭,每亭有亭长,责令督促统率修筑维护。

古文: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

现代文:并命令种树凿井,榆柳夹种在路的两边,使道路上没有口渴的人。

古文: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

现代文:大同孤零零地悬隔在塞外,按察山西的官员不能按时到达,他上奏书建议另外设置御史管理它。

古文: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

现代文:全部强取守边将官私自开垦的田地作为官田屯种,用它来资助边防用度。

古文: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现代文:他的威望和惠德到处传播,太行潜伏的盗贼都避开隐藏。

古文: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

现代文:任官九年后,升迁为左侍郎,享受二品官俸。

古文: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

现代文:当初,三杨在政府,很敬重于谦。

古文: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

现代文:于谦所上的奏疏,上午呈报下午就批覆许可,都是三杨主持。

古文: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现代文:而于谦每次到京城议事,空着口袋入城,各权贵不能役有怨恨。

古文: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

现代文:到这时,三杨已经在此前死去,太监王振刚刚掌权,恰巧有姓名与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得罪过王振。

古文: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

现代文:于谦进入朝廷,举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

古文: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

现代文:通政使李锡迎合王振的意图,弹劾于谦因为长期不升迁而怨恼忿恨,擅自举荐人代替自己。

古文: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

现代文:下交到司法官判处死罪,关在监狱里三个月。

古文: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现代文:不久,王振知道自己的失误,于谦纔得到释放,贬官大理寺少卿。

古文: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现代文:山酉、河南的官员和百姓直接向皇帝上书,请求留任于谦的有几千人,周、晋各王也进言,于是又任命于谦为巡抚。

古文: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

现代文:当时山东、陕西因受灾而流亡到河南谋生的人有二十多万,于谦请求调发河南、怀庆二府积蓄的粟米来赈灾。

古文: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

现代文:又上奏请求命令布政使年富安定收聚他的民众,给予土地供给耕牛和谷种,并派里长监督检察。

古文: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现代文:前后在任十九年,遭逢父母丧事,都受命回家办理丧事,不久又起用再任。

古文: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现代文: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的官职召回朝廷。

古文: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

现代文: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入侵,王振挟持皇帝亲自征讨。

古文: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

现代文:于谦和尚书邝埜极力劝谏,皇上不听从。

古文: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

现代文:墉婪跟随皇帝处理军务,留于谦管理部中的事务。

古文: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

现代文:等到皇帝被陷落在土木,京城大为震惊,大家不知道怎么办。

古文: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

现代文:郕王代理国政,命令群臣讨论是攻战还是防守。

古文: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

现代文: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向南方迁移。

古文:谦厉声曰: 言南迁者,可斩也。

现代文:于谦厉声说: 主张南迁的人,应该斩首。

**古文: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

现代文: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一旦迁移,大势去矣,难道没看见宋朝南渡的事吗!

古文: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现代文:邸王认为他说得对,防守的决议于是确定。

古文: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

现代文:当时京城裹强劲的甲兵和精良的骑兵都阵亡了,所剩余的疲惫士卒不到十万,人们心里震惊恐惧,上面的官员和下面的百姓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古文: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

现代文:于谦请求邸王发檄文集合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立即奔赴京城,依次经营筹划部署,人心稍稍安定。

古文:即迁本部尚书。

现代文:当即升任兵部尚书。

古文: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

现代文:邸王刚代理朝政,朝廷的大臣就请求族诛王振。

古文: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

现代文:但是王振的同党有个叫马顺的,却呵叱谏官。

古文: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

现代文:于是给事中王站在朝廷上打马顺,很多官员都跟着打他。

古文: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

现代文:朝廷的秩序大乱,卫兵也喧哗不已。

**古文: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 顺等罪当死,勿论。 **

现代文:邸王害怕得想站起来,于谦挤开众人直接上前去用手扶着他的胳膊阻止邸王,并且启导邸王宣示命令说: 马顺等因罪应当处死,不要再讨论。

古文:众乃定。

现代文:众人纔安定下来。

古文:谦袍袖为之尽裂。

现代文:于谦衣袍的袖子为此全部裂开。

古文: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 国家正赖公耳。

现代文:退朝走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息道: 国家正是依赖你的时候。

**古文: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 **

现代文:今天即使有一百个王直又有什么用!

古文: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现代文:这个时候,朝廷上下都倚重于谦,于谦也毅然地以国家安危为己任。

古文: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现代文:当初,大臣们忧虑国家没有皇带,太子正值幼年,外寇马上要来进攻,于是请求皇太后立邸王。

古文:王惊谢至再。

现代文:邸王急忙再三推辞。

**古文:谦扬言曰: 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

现代文:于谦大声说: 臣等实在是忧虑国家,并非为了私人的打算。

古文:王乃受命。

现代文:鄙王纔接受命令。

古文: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 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

现代文:九月,景帝即位,于谦入朝对答,情绪激动地哭泣着说: 敌寇得意,要挟扣留上皇,这种形势下他们必然轻视我中国,长驱而入直向南方。

古文: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

现代文:请求饬命各位边关驻守大臣协力防守阻击。

古文: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

现代文:京城军队的武器几乎没有了,应当马上各分道募集民兵,命令工部修理武器镗甲。

古文: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

现代文: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别带兵防守九门要害地带,在外城安置兵营。

古文: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

现代文: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兹参加这件事,把靠近城郭的居民迁进城内。

古文: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

现代文:通州积蓄的粮食,命令官军自己到关上支取,把剩余的米责成钱,不要留下来资助敌人。

古文: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

现代文:文臣像轩挽这样的,应当任用为巡抚。

古文: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

现代文:武臣像石亨、杨洪、柳溥这样的,应当任用为将领元帅。

**古文: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 **

现代文:至于军队的事务,臣亲自担当,没有功效就治臣的罪。

古文:帝深纳之。

现代文:皇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古文:十月敕谦提督各营军马。

现代文:十月,敕命于谦掌管督察各营的军队。

古文:而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直入,窥京师。

现代文:此时也先挟持上皇攻破紫剂关直驱杀进来,窥视京城。

古文:石亨议敛兵坚壁老之。

现代文:石亨建议收敛军队实行坚壁清野使敌人疲困。

**古文:谦不可,曰: 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 **

现代文:于谦不同意。说: 为什么要示弱,会使敌人更加轻视我们。

古文:亟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都督陶瑾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宣武门,而谦自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陈德胜门外,当也先。

现代文:他马上分别派遣各将领,率领军队二十二万,在九门外排开阵势:都督陶瑾在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在束直门,武进伯朱瑛在朝阳门,都督刘聚在西直门,镇速侯颅兴祖在阜成门,都指挥李端在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在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在宣武门,而于谦自己和石亨率领副总兵范广、武兴陈兵于德胜门外,阻挡也先。

古文:以部事付侍郎吴宁,悉闭诸城门,身自督战。

现代文:把兵部事务托付给侍郎昊宁,全部关闭各个城门,亲自督战。

古文: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

现代文:他发布命令,临阵对敌的时候将领不顾军队先退却的,斩杀那个将领。

古文: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现代文:军队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的士兵斩杀前队的士兵。

古文:于是将士知必死,皆用命。

现代文:这样将领和士兵知道必定会死,都听从命令。

古文: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却敌彰义门北,擒其长一人。

现代文: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在堑差门北面击退敌兵,生抡敌人的首领一人。

古文:帝喜,令谦选精兵屯教场以便调用,复命太监兴安、李永昌同谦理军务。

现代文:皇帝十分高兴,命令于谦挑选精兵屯扎在教场以便调用,又命令太监兴安、李永昌和于谦一同管理军务。

古文: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

现代文:当初,也先远距离入侵,以为京城能够在一天内攻下来,等他看见官军已经布下严整的阵势等待他,意志渐渐沮丧。

古文:叛阉喜宁嗾使邀大臣迎驾,索金帛以万万计,复邀谦及王直、胡濙等出议。

现代文:叛国的太监喜宁唆使也先约请大臣迎回上皇,索取的金帛用万万来计量,又约于谦和王直、胡淡等人出来商谈。

古文:帝不许,也先气益沮。

现代文:皇帝不允许,也先的意志更加沮丧。

古文:庚申,寇窥德胜门。

现代文:庚申,敌寇窥探德胜门。

古文:谦令亨设伏空舍,遣数骑诱敌。

现代文:于谦命令石亨设下埋伏腾空房舍,派遣几名骑兵引诱敌人。

古文: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范广发火器,伏起齐击之。

现代文:敌人用一万多骑兵来进攻,副总兵范广发动火器,埋伏的士兵起身一齐攻击敌人。

古文: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死。

现代文:也先的弟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而死。

古文:寇转至西直门,都督孙镗御之,亨亦分兵至,寇引退。

现代文:敌寇转移到西直门,都督孙镗抵御他们,石亨也分派军队赶来,敌寇退却。

古文:副总兵武兴击寇彰义门,与都督王敬挫其前锋。

现代文: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迎击敌寇,和都督王敬一起挫败敌人的前锋。

古文:寇且却,而内官数百骑欲争功,跃马竞前。

现代文:敌寇正要退却,而有数百名内官想争功,策马飞奔竞相向前。

古文:阵乱,兴被流矢死,寇逐至土城。

现代文:军队阵形混乱,武兴被流箭击中而死。

古文:居民升屋,号呼投砖石击寇,哗声动天。

现代文:敌寇追逐到土城,居民登上房屋,大声喊叫着投掷砖头石块打击敌寇,喧哗声惊天动地。

古文:王竑及福寿援至,寇乃却。

现代文:王兹和毛福寿的援兵赶到,敌寇纔退却。

古文: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现代文:相持了五天,也先约请他们会谈已经不被答应,作战又不顺利,知道最后是不能如愿的,又听说救援国难的军队马上要到了,害怕截断他的归路,于是挟持上皇从良乡往西方离去。

古文:谦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

现代文:于谦调派各位将领追击,到边关纔回来。

古文: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

现代文:评定功绩,加于谦任少保,总管军务。

**古文:谦曰: 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 **

现代文:于谦说: 四面边境战事很多,这是卿大夫的耻辱,哪里敢邀功请赏呢!

古文:固辞,不允。

现代文:坚决推辞,皇帝不答应。

古文:乃益兵守真、保、涿、易诸府州,请以大臣镇山西,防寇南侵。

现代文:于是增加兵力防守真、保、涿、易各府州,请求派大臣镇守山西,防备敌寇往南方入侵。

古文:景泰元年三月,总兵朱谦奏敌二万攻围万全,敕范广充总兵官御之。

现代文:景泰元年三月,总兵朱谦奏报有二万敌人进攻围困万全,敕命范广任总兵官抵御敌人。

古文:已而寇退,谦请即驻兵居庸,寇来则出关剿杀,退则就粮京师。

现代文:不久敌寇退去,于谦请求就在居庸驻兵,敌寇来就出关剿杀,敌退走就从京城补足粮食。

古文:大同参将许贵奏,迤北有三人至镇,欲朝廷遣使讲和。

现代文:大回参将许贵奏报,北方有三个人到镇上来,想要朝廷派遣使者讲和。

古文:谦曰: 前遣指挥季铎、岳谦往,而也先随入寇。

现代文:于谦说: 以前派遣指挥季铎、岳谦前去,但是也先却随着入侵。

古文:继遣通政王复、少卿赵荣,不见上皇而还。

现代文:又派遣通政王复、少卿趟荣去,没有看见上皇而返回。

古文:和不足恃,明矣。

现代文:和谈不能依靠,已经很明显了。

古文:况我与彼不共戴天,理固不可和。

现代文:何况我们与他不共戴天,从情理上讲本来就不能讲和。

古文:万一和而彼肆无厌之求,从之则坐敝,不从则生变,势亦不得和。

现代文:万一讲和而对方放肆求索没有满足,依从他就会因此受损,不依从就会襞生变故,情势也不能够讲和。

**古文:贵为介胄臣,而恇怯如此,何以敌忾,法当诛。 **

现代文:许贵作为披甲胄的武将,却怯弱害怕成这个样子,用什么来抵抗所愤恨的敌人!按法令应当诛杀。

古文:移檄切责。

现代文:传递公文严厉地斥责他。

古文:自是边将人人主战守,无敢言讲和者。

现代文:从此边关的将领人人都主张作战守御,没有敢建议讲和的。

古文:初,也先多所要挟,皆以喜宁为谋主。

现代文:当初,也先有很多要挟的条件,都是靠喜宁谋划。

古文:谦密令大同镇将擒宁,戮之。

现代文:于谦秘密地命令大同守将擒拿喜宁,杀了他。

古文:又计授王伟诱诛间者小田儿。

现代文:又设下计策叫王伟引诱并杀死间谍小田儿。

古文:且因谍用间,请特释忠勇伯把台家,许以封爵,使阴图之。

现代文:并且利用间谍使用离间计,请求特别释放忠勇伯把台家,许愿给他分封爵位,叫他暗中策划。

古文:也先始有归上皇意,遣使通款,京师稍解严。

现代文:也先开始有送回上皇的意思,派遣使者讲和,京城渐渐放松了严密的守卫。

古文:谦上言: 南京重地,抚辑须人。

现代文:于谦上奏说: 南京是重要的地方,安抚慰问都需要人手。

古文:中原多流民,设遇岁荒,啸聚可虞。

现代文:中原一带有很多流亡的百姓,假设遇到年成不好,很担心他们互相招呼聚集作乱。

**古文:乞敕内外守备及各巡抚加意整饬。防患未然,召还所遣召募文武官及镇守中官在内地者。 **

现代文:请求敕命内外的守备和各地的巡抚特别注意整顿,防患于未然,召回派遣去招募的文武官员和在内地的镇守宦官。

古文: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

现代文:这年八月,离上皇被俘北去快要一年了。

古文: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

现代文:也先看见中原之国无隙可乘,更加想求和,使者频繁地到来,请求送还上皇。

**古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 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 **

现代文:大臣王直等人建议派遣使者接回上皇,皇帝不高兴地说: 朕本来不想登上皇位,当时被推举,实在是出于你们的意思。

古文:谦从容曰: 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

现代文:于谦委婉地说: 天位已经确定,难道还会有其它?只是从道理上讲应当马上迎接罢了。

**古文: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 **

现代文:万一对方果真心怀欺骗,我们有话说了。

**古文:帝顾而改容曰: 从汝,从汝。 **

现代文:皇帝看着他改变脸色说: 听你的,听你的。

古文:先后遣李实、杨善往。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

现代文:先后派遣李实、杨善前去,终于迎接上皇返回,这都是于谦的功劳。

古文:上皇既归,瓦剌复请朝贡。

现代文:上皇回来以后,瓦刺又请求入朝进贡。

古文:先是,贡使不过百人,正统十三年至三千余,赏赉不餍,遂入寇。

现代文:在此之前,进贡的使者不超过一百人,正统十三年,达到三千多人,赏赐不满足他们,就入境侵犯。

古文:及是又遣使三千来朝,谦请列兵居庸关备不虞。京师盛陈兵,宴之。

现代文:到这时又派遣三干个使者来朝拜,于谦请求在居庸关部署部队以防备意外,京城也部署很多军队,然后宴请他们。

古文:因言和议难恃,条上安边三策。

现代文:于谦由此说和议难以依靠,于是分条呈上安定边疆的三条策略。

古文:请敕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各路总兵官增修备御。

现代文:请求敕命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各路的总兵官增加并修理守御的设施。

古文:京兵分隶五军、神机、三千诸营,虽各有总兵,不相统一,请择精锐十五万,分十营团操。

现代文:京城的军队分别隶属于五军、神机、三千各营,虽然各自有总兵,却木互相统一,请求选择精锐部队十五万,分成十营组织在一起操练。

古文:团营之制自此始。

现代文:团营的制度从此开始设立。

古文:具《兵志》中。

现代文:详细记录在《兵志》里。

古文:瓦剌入贡,每携故所掠人口至。

现代文:瓦刺入朝进贡,每次都要带着以前掳掠的人口到来。

古文:谦必奏酬其使,前后赎还累数百人。

现代文:于谦必定上奏酬报他们的使者,前后赎还的累积达几百个人。

古文:初,永乐中,降人安置近畿者甚众。

现代文:当初,永乐年问,投降的人安置在靠近都城的有很多。

古文:也先入寇,多为内应。

现代文:也先入侵,他们大多作为内应。

古文:谦谋散遣之。

现代文:于谦策划遣散他们。

古文:因西南用兵,每有征行,辄选其精骑,厚资以往,已更遣其妻子,内患以息。

现代文:趁西南有战事,每次一有征伐,就挑选他们的精锐骑兵,给他们丰厚的钱粮让他们去西南,不久又遣散他们的妻子和儿女,内患由此解除。

古文:杨洪自独石入卫,八城悉以委寇。

现代文:杨洪从独石入关守卫,八城都抛弃给了敌人。

古文:谦使都督孙安以轻骑出龙门关据之,募民屯田,且战且守,八城遂复。

现代文:于谦让都督孙安派轻骑兵从龙门关出去占据它,招募百姓屯田,一边作战一边防守,八城于是归复。

古文:贵州苗未平,何文渊议罢二司,专设都司,以大将镇之。

现代文:贵州苗人作乱还没有平定,何文渊建议废除二司,专门设立都司,派大将镇守。

**古文:谦曰: 不设二司,是弃之也。 **

现代文:于谦说: 不设立二司,就是丢弃了它。

古文:议乃寝。

现代文:这种讨论于是停止。

古文:谦以上皇虽还,国耻未雪,会也先与脱脱不花构,请乘间大发兵,身往讨之,以复前仇,除边患。

现代文:于谦认为上皇虽然回国,但足国家的耻辱没有洗雪,恰逢也先和脱脱不花相争斗,请求乘机调集大军,亲自前去征讨,以报以前的仇恨,除去边关的祸患。

古文:帝不许。

现代文:皇帝不允许。

古文:谦之为兵部也,也先势方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拥众僣号;湖广、贵州、广西、瑶、僮、苗、僚所至蜂起。

现代文:于谦管理兵部的时候,也先的势力正在扩张,而福建的邓茂七、浙江的墓宗留、广东的黄萧养各自拥集部众僭越名号,湖广、贵州、广西等地,瑶、僮、苗、僚到处祸乱蜂起。

古文:前后征调,皆谦独运。

现代文:前后征集调派部队,都是于谦独自筹划。

古文:当军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

现代文:在军马倥惚,变化就在一瞬间的时候,于谦眼睛一看手指一弯,就口述奏章,全部符合当时的情况。

古文:僚吏受成,相顾骇服。

现代文:属僚下吏接受成命后,相互对看,惊诧佩服。

古文:号令明审,虽勋臣宿将小不中律,即请旨切责。

现代文:他号令明确细致,即使是勋臣宿将有小小的过失不符合法令,也马上请求下旨严厉斥责。

古文:片纸行万里外,靡不惕息。

现代文:他的一片纸传行于万里之外,无不令人戒惧。

古文:其才略开敏,精神周至,一时无与比。

现代文:他的才识胆略开放敏捷,意识周到细致,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古文:至性过人,忧国忘身。

现代文:他有超过别人的最忠诚的品格,忧虑国家而忘记了自己。

古文:上皇虽归,口不言功。

现代文:上皇虽然返回,他却不说自己的功劳。

古文:东宫既易,命兼宫僚者支二俸。

现代文:东宫改换后,皇帝命令兼属二宫的官僚支取二份官俸。

古文:诸臣皆辞,谦独辞至再。

现代文:各位大臣都推辞不接受,只有于谦一再推辞。

古文: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

现代文:自己奉行俭朴节约,所居住的房子只能遮蔽风雨。

**古文:帝赐第西华门,辞曰: 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 **

现代文:皇帝在西华门赐给他住宅,他推辞说: 国家危难,臣子怎么敢使自己安乐?

古文:固辞,不允。

现代文:坚决推辞,皇帝不允许。

古文:乃取前后所赐玺书、袍、锭之属,悉加封识,岁时一省视而已。

现代文:于是取出前后所赐予的玺书、衣袍、银锭这类东西,全部加盖封存印章,每年定暗察看一下而已。

古文: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

现代文:皇帝很了解于谦,他所建议上奏的没有不听从的。

古文:尝遣使往真定、河间采野菜,直沽造干鱼,谦一言即止。

现代文:皇帝曾经派遣使者到真定、河问采集野菜,到直沽制造干鱼,于谦一进言就马止停止。

古文:用一人,必密访谦。

现代文:任用一个人,必定要悄悄地询问于谦。

古文:谦具实对,无所隐,不避嫌怨。

现代文:于谦根据实际情况回答,没有什么隐瞒,不回避嫌疑和怨恨。

古文:由是诸不任职者皆怨,而用弗如谦者,亦往往嫉之。

现代文:因此那些不被任用的人都怨恨他,而被任用又比不上于谦的人,也往往嫉妒他。

古文:比寇初退,都御史罗通即劾谦上功簿不实。

现代文:等到敌寇刚一退却,都御史罗通就弹劾于谦呈上的功劳簿不真实。

古文:御史顾躭言谦太专,请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

现代文:御史顾瞎说于谦太专权,请求六部的大事同内阁一起奏报施行。

古文:谦据祖制折之,户部尚书金濂亦疏争,而言者捃摭不已。

现代文:于谦援引祖先的制度使他们折服,户部尚书金濂也上疏争辩,但是进言的人仍不停地搜罗罪名来打击他。

古文:诸御史以深文弹劾者屡矣,赖景帝破众议用之,得以尽所设施。

现代文:各御史多次用严厉的奏章弹劾他,幸亏景帝排除众议任用他,使他能够尽力安排布置。

**古文:谦性故刚,遇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 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 **

现代文:于谦性格本来就刚直,遇到有不如意的事,就抚胸叹息说: 这一腔热血,到底洒在什么地方!

古文:视诸选耎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

现代文:看到那些怯懦的大臣、有功勋的旧臣和皇亲贵戚,内心颇轻视他们,于是怨恨他的人更多。

古文:又始终不主和议,虽上皇实以是得还,不快也。

现代文:他又始终不主张和议,虽然上皇确实是因此纔得以返还,却不喜欢他这样。

古文:徐珵以议南迁,为谦所斥。

现代文:徐埕因为建议南迁,被于谦所斥责。

古文:至是改名有贞,稍稍进用,尝切齿谦。

现代文:从此改名为有贞,渐渐升官任用,曾切齿痛恨于谦。

古文:石亨本以失律削职,谦请宥而用之,总兵十营,畏谦不得逞,亦不乐谦。

现代文:石亨本来因为违犯法律被削职,于谦请求宽恕并且任用他,任十营的总兵,他畏惧于谦不敢放纵,也不喜欢于谦。

古文:德胜之捷,亨功不加谦而得世侯,内愧,乃疏荐谦子冕。

现代文:德胜的胜利,石亨的功劳不如于谦却得到世侯,心中羞愧,于是上疏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

古文:诏赴京师,辞,不允。

现代文:诏命他赶赴京城,于冕推辞,皇帝不同意。

古文:谦言: 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

现代文:于谦说: 国家多事变,臣子从道义上讲不该顾及私人的恩情。

古文: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

现代文:况且石亨处于大将的地位,没听说他曾举荐一个隐居的人,提拔一个军中地位低贱的人,有助于军队国家,却偏偏推荐臣的儿子,能得到公众议论的认同吗?

**古文:臣于军功,力杜侥幸,决不敢以子滥功。 **

现代文:臣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得官,决不敢让儿子滥冒功劳。

古文:亨复大恚。

现代文:石亨又大为愤怒。

古文:都督张軏以征苗失律,为谦所劾,与内侍曹吉祥等皆素憾谦。

现代文:都督张軏因为征伐苗族违犯法律,被于谦所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等人都一直怨恨于谦。

古文: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

现代文:景秦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已经迎接上皇再次登上皇位,宣告训谕大臣完毕,马上捉拿于谦和大学士王文关进监狱。

古文:诬谦等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又与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迎立襄王子。

现代文:诬陷于谦等人和黄珐合谋奸邪,重新树立束官,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人阴谋迎立襄王的儿子。

古文:亨等主其议,嗾言官上之。

现代文:石亨等人主持提议,唆使谏官上书。

古文:都御史萧惟祯定谳。坐以谋逆,处极刑。

现代文:都御史萧惟祯判决案件,判定为谋反叛逆,处以死刑。

**古文:文不胜诬,辩之疾,谦笑曰: 亨等意耳,辩何益? **

现代文:王文不能承受诬陷,极力争辩,于谦笑着说: 这是石亨等人授意罢了,辩解又有什么用?

**古文:奏上,英宗尚犹豫曰: 于谦实有功。 **

现代文:奏章呈上去,英宗还犹豫地说: 于谦确实有功劳。

**古文:有贞进曰: 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

现代文:徐有贞进言说: 不杀于谦,这个举动就没有名义。

古文:帝意遂决。

现代文:皇帝的心意于是决定下来。

古文:丙戌改元天顺,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

现代文:丙戌年,改元为天顺,丁亥年,杀于谦于集市,没收他的家产,家人充军去戍守边关。

古文:遂溪教谕吾豫言谦罪当族,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并应诛。

现代文:遂溪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当族诛,于谦所举荐的各个文武大臣一并应当诛杀。

古文:部议持之而止。

现代文:部议反对,他纔停止。

古文: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一时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

现代文:千户白琦又请求在榜上公开他的罪过,镂刻铁板宣示天下。当时希望取得宠信的人,大多以于谦作为话柄。

古文:谦自值也先之变,誓不与贼俱生。

现代文:于谦自从也先的变故后,发誓不和贼寇一齐活命。

古文:尝留宿直庐,不还私第。

现代文:经常在值班的房子里睡觉,不回自己的家。

古文:素病痰,疾作,景帝遣兴安、舒良更番往视。

现代文:他一直有痰病,疾病发作的时候,景帝派遣兴安、舒良输番前去看望。

古文:闻其服用过薄,诏令上方制赐,至醯菜毕备。

现代文:听说他吃的用的都太微薄,诏令朝廷制作来赐给他,甚至于酒菜都全部备齐。

古文:又亲幸万岁山,伐竹取沥以赐。

现代文:景帝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子取水来赐给他。

**古文:或言宠谦太过,兴安等曰: 彼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即彼去,令朝廷何处更得此人? **

现代文:有人说宠爱于谦太过分了,兴安等人说: 他日夜分担国家的忧虑,不过问自己的家产,假使他死了,让朝廷又到哪里去找到这样的人?

古文: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

现代文:到登记没收他的所有财产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正室的锁很坚固。

古文: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

现代文:打开一看,是皇上赐给他的蟒衣、剑器。

古文: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现代文:他死的那天,阴云从四处合聚,天下的人都认为他冤枉。

古文:指挥朵儿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谦死所,恸哭。

现代文:指挥朵儿,本来出自于曹吉祥的部下,用酒祭奠于谦死的地方,悲痛地哭泣。

古文:吉祥怒,抶之。

现代文:曹吉祥发怒,打他。

古文:明日复酹奠如故。

现代文:第二天他又像昨天那样祭奠。

古文: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义,收遗骸殡之。

现代文:都督同知陈逵为于谦的忠义所感动,收殓他的尸体埋葬了他。

古文:逾年,归葬杭州。

现代文:第二年,归葬在杭州。

古文:逵,六合人。

现代文:陈逵,六合人。

古文:故举将才,出李时勉门下者也。

现代文:以前举荐将才的时候,出自李时勉的门下。

古文: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

现代文:皇太后开始还不知道于谦死了,等到听说死讯,嗟叹哀悼了好几天。

古文:英宗亦悔之。

现代文:英宗也后悔杀了他。

古文: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

现代文:王谦死后,石亨的朋党陈汝言代替他任兵部尚书。

古文:未一年败,赃累巨万。

现代文:没等到一年就身败,积藏的赃物达巨万。

**古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 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 **

现代文:皇帝召集大臣进去察看,悲哀丽严肃地说: 于谦在景泰年间被宠任,死去时没有多余的东西,陈汝言为什么有这么多。

古文:亨俯首不能对。

现代文:石亨低下头不能回答。

古文: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

现代文:不久又有边关警报,皇帝忧形于色。

**古文:恭顺侯吴瑾侍,进曰: 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 **

现代文:恭顺侯昊瑾侍候皇帝,进言说: 假使于谦在,应当不会叫寇贼成这个样子。

古文:帝为默然。

现代文:皇帝为此默默无语。

古文:是年,有贞为亨所中,戍金齿。

现代文: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谪戍金齿。

古文:又数年,亨亦下狱死,吉祥谋反族诛,谦事白。

现代文:又遇了几年,石亨也被关进监狱而死,曹吉祥谋反被族诛,于谦的冤屈终于得以昭雪。

古文:成化初,冕赦归,上疏讼冤,得复官赐祭。

现代文:成化初年,于冕被赦免回朝,上疏申辩冤屈,得以恢复官爵并赐予祭祀。

古文:诰曰: 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

现代文:诰命说: 正当国家多灾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没有灾祸,只有他坚持公道,被权贵奸臣一齐嫉妒。

**古文: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

现代文:在先帝的时候已经知道他的冤枉,而朕心里实在哀悯他的忠诚。

古文:天下传诵焉。

现代文:天下的人都传诵。

古文:弘治二年,用给事中孙需言,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 旌功 ,有司岁时致祭。

现代文:弘治二年,采用给事中孙需的进言,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谧号肃愍,在他的墓旁赐一座叫作旌功的祠庙,有关官员每年一定时节前去祭祀。

古文:万历中,改谥忠肃。

现代文:万历年问,改谧号焉忠肃。

古文:杭州、河南、山西皆世奉祀不绝。

现代文:杭州、河南、山西郡世代供奉祭祀不绝。

古文:冕,字景瞻,荫授副千户,坐戍龙门。

现代文:于冕,字景瞻,因封荫授官副千户,判罪戍守龙门。

古文:谦冤既雪,并复冕官。

现代文:于谦的冤屈已经洗雪,并且恢复了于冕的官职。

古文:自陈不愿武职,改兵部员外郎。

现代文:他自己陈说不想任武官,改任兵部员外郎。

古文:居官有干局,累迁至应天府尹。

现代文:任官有才干器局,多次迁升到应天府尹。

古文:致仕卒。

现代文:退休后死去。

古文:无子,以族子允忠为后,世袭杭州卫副千户,奉祠。

现代文:没有儿子,以族人的儿子于允忠作为他的后代,世袭杭州卫副千户,供奉祠庙。

古文:吴宁,字永清,歙人。

现代文:昊宁,字永清,歙人。

古文:宣德五年进士,除兵部主事。

现代文:宣德五年进士。授官兵部主事。

古文:正统中,再迁职方郎中。

现代文:正统年间,两次升官任职方郎中。

古文:郕王监国,谦荐擢本部右侍郎。

现代文:邸王代理国政,于谦推荐提升他任兵部右侍郎。

古文:谦御寇城外,宁掌部事,命赴军中议方略。

现代文:于谦在城外抵御敌人,昊宁掌管部内事务,命令他到军营中去讨论计策。

古文:比还,城门弗启,寇骑充斥,宁立雨中指挥兵士,移时乃入。

现代文:等他回去时,城门没有开启,敌寇的骑兵到处奔驰,昊宁站在雨中指挥士兵,遇了一个时辰纔进城。

古文:寇既退,畿民犹日数惊,相率南徙。或议仍召勤王兵。

现代文:敌寇退却后,京畿的百姓还是一天要惊乱几次,交相往南方迁徙,有人建议仍然召集救援国难的军队。

**古文:宁曰: 是益之使惊也,莫若告捷四方,人心自定。 **

现代文:昊宁说: 这会更加让他们感到惊慌,不如向四方宣告胜利,人心自然就穗定了。

古文:因具奏行之。

现代文:于是写成奏章并施行。

古文:景泰改元,以疾乞归,后不复出。

现代文:景泰改换年号,因疾病请求回乡养老,后来不再出来作官。

古文:家居三十余年卒。

现代文:在家中居住了三十多年后死去。

古文:宁方介有识鉴。

现代文:昊宁刚正耿直并且有鉴别能力。

古文:尝为谦择婿,得千户朱骥。

现代文:曾经为于谦选择女婿,选到千户朱骥。

**古文:谦疑之,宁曰: 公他日当得其力。 **

现代文:于谦怀疑他,昊宁说: 先生以后会得到他的帮助。

古文:谦被刑,骥果归其丧,葬之。

现代文:于谦被杀,朱骥果然送归他的尸体,埋葬了他。

古文:骥自有传。

现代文:朱骥另外有传。

古文:王伟,字士英,攸人。

现代文:王伟,字士英,攸人。

古文:年十四,随父谪戍宣府。

现代文:十四岁的时候,跟随父亲贬谪戍守宣府。

古文:宣宗巡边,献《安边颂》,命补保安州学生。

现代文:宣宗巡视边关,他献上《安边颂》,命令补充焉保安州的学生。

古文:举正统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户部主事。

现代文:考中正统元年的进士,改庶吉士,授官卢部主事。

古文:英宗北狩,命行监察御史事,集民壮守广平。

现代文:英宗被俘北去,命令他代理监察御史的事务,召集百姓中强壮的人驻守广平。

古文:谦引为职方司郎中。

现代文:于谦举荐他任职方司郎中。

古文:军书填委,处分多中窾会,遂荐擢兵部右侍郎。

现代文:军队文书纷纷堆积,他处理大多切中关键,于是被举荐提升任兵部右侍郎。

古文:出视边,叛人小田儿为敌间,谦属伟图之。

现代文:出京巡枧边关,叛徒小田儿是敌人的间谍,于谦吩咐王伟想法除掉他。

古文:会田儿随贡使入,至阳和城,壮士从道旁突出,断其头去,使者不敢诘。

现代文:正好小田儿跟随进贡的使者入境,到达阳和城时,壮士从道路边上突然冲出来,砍断他的头就跑了,使者不敢过问。

古文:伟喜任智数。

现代文:玉伟喜欢耍小聪明。

古文:既为谦所引,恐嫉谦者目己为朋附,尝密奏谦误,冀自解。

现代文:被于谦所举荐后,担心嫉妒于谦的人把自己看成他的朋党附庸,曾经悄悄地奏报于谦的失误,希望解脱自己。

古文:帝以其奏授谦,谦叩头谢。

现代文:皇帝把他的奏章交给于谦,于谦叩头谢罪。

**古文:帝曰: 吾自知卿,何谢为? **

现代文:皇帝说: 我自然了解你,谢什么罪呢?

**古文:谦出,伟问: 上与公何言? **

现代文:于谦走出皇官,王伟问: 皇上和你谈些什么?

**古文:谦笑曰: 我有失,望君面规我,何至尔邪? **

现代文:于谦笑着说: 我有过失,希望你当面规劝我,何必弄成这个样子呢?

古文:出奏示之,伟大惭沮。

现代文:拿出奏章给他看,王伟十分惭愧沮丧。

古文:然竟坐谦党,罢归。

现代文:然而终究连坐焉于谦的同党,罢官回家。

古文:成化三年复官,请毁白琦所镂板。

现代文:成化三年,恢复官职,请求毁去白琦所镂刻的铁板。

古文:逾年,告病归卒。

现代文:遇了一年,称痫回家死去。

古文:赞曰: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

现代文:赞曰:于谦任巡抚的时候,名声和功绩都显著,卓然怀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古文:及时遘艰虞,缮兵固圉。

现代文:等到遭遇艰难危险的时候,他整治军队固守边境。

古文: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

现代文:景帝既已推心置腹,于谦也忧虑国事忘了家事,他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立志保存宗庙社稷,他的功绩伟大啊。

古文:变起夺门,祸机猝发,徐、石之徒出力而挤之死,当时莫不称冤。

现代文:事变起于夺门复辟,隐伏的祸患突然发生,徐有贞、石亨之流尽力排挤置他于死地,当时没有人不说冤枉。

古文:然有贞与亨、吉祥相继得祸,皆不旋踵。而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

现代文:但是徐有贞和石亨、曹吉祥相继得祸,都不过是很短的时间,而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最后恢复官爵并赐予葬礼。

古文:公论久而后定,信夫。

现代文:公论是在很久以后纔确定下来,这话很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