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七

古文: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

现代文: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

古文:弘治六年进士。

现代文:弘治六年榜进士。

古文: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

现代文: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

古文:除德安推官。

现代文:开始他做德州推官。

古文: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现代文: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

古文:他日复请湖田,持不可。

现代文:后来歧王又请求给他湖泊周围的良田,世宁坚决不允准。

古文:迁南京刑部主事。

现代文:后来,他升官做了南京刑部主事。

古文:应诏陈边备十策,复上书极言时政阙失。

现代文:曾应诏写了十篇有关边备问题的策论,又上书极论当时政事的不足和过失。

古文:时孝宗已不豫,犹颔之。

现代文:当时孝宗皇帝已重病在身,对他的奏章还点头称赞。

古文:再迁郎中。

现代文:后来他又升任郎中。

古文:与李承勋、魏校、余祐善,时称 南都四君子 。

现代文:他和李承勋、魏校、余三人相友好,当时人们称他们四个为 南都四君子 。

古文:迁广西太平知府。

现代文:以后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

古文:太平知州李濬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现代文:太平知州李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捕捉了他。

古文:思明叛族黄文昌四世杀知府,占三州二十七村。

现代文:思明地方黄文昌一族人四代反叛,杀害知府,占据三州二十七村土地。

古文:副总兵康泰偕世宁入思明,执其兄弟三人。

现代文:副总兵康泰和世宁一齐进入思明,拘捕了黄文昌的三个弟兄。

古文:而泰畏文昌夜遁,委世宁空城中,危甚。诸土酋德世宁,发兵援,乃得还。文昌惧,归所侵地,降。

现代文:可是康泰害怕文昌夜间逃跑生事,把世宁丢在空城中自己走了,情况很危急,幸亏当地的民族首领们感激世宁发兵援救,世宁才免得一死,文昌害怕了,归还他所侵占的地方向朝廷投降了。

古文:土官承袭,长吏率要贿不时奏,以故诸酋怨叛。

现代文:当地土官接班时,上级官员常向他们索取贿赂,不肯按时替他们向朝廷上报,因此民族首领们时常怨恨并发动叛乱。

古文:世宁令: 生子即闻府。

现代文:世宁下令 :民族首领一生下儿子就在本府报上姓名。

古文:应世及者,年十岁以上,朔望谒府。

现代文:应世袭为首领的,十岁以上,每月初一、十五到府里拜会知府。

古文:父兄有故,按籍请官于朝。 土官大悦。

现代文:父兄亡故以后,知府根据文书替他们向朝廷申请补官。 这下,土官很高兴。

古文:母丧归。

现代文: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

古文:服阕赴京。

现代文:三年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去。

古文:道沧州,流寇攻城急。

现代文:经过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

古文: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现代文:世宁于是走马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

古文: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现代文: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古文:再知宝庆府。

现代文:世宁这次补官,做了宝庆知府。

古文:岷王及镇守中官王润皆严惮之。

现代文:期间,岷王和镇守的宦官王润都很怕他。

古文:迁江西副使。与都御史俞谏画策擒盗,讨平王浩八。

现代文:以后他升任江西副使,与都御史俞谏一齐定下计策捉拿强盗,讨平了王浩八。

古文:以暇城广昌、南丰、新城。

现代文:又利用闲暇修筑广昌、南丰、新城的城防。

古文: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

现代文: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

古文: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 江西之盗,剿抚二说相持,臣愚以为无难决也。

现代文:世宁恼火极了,正德九年三月就上书说 :江西的盗贼,剿灭它还是招安它,两种主张相持不下,我个人以为这没什么难以决定的。

古文:已抚者不诛,再叛者毋赦,初起者亟剿,如是而已。

现代文:已接受招安的不杀他,再敢反叛的有杀无赦,刚刚起事的立刻剿除,大体如此而已。

古文:顾江西患非盗贼。

现代文:但是江西的祸患还不在于盗贼。

古文:宁府威日张,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上下诸司承奉太过。

现代文:宁王府的势力一天天扩大,无赖之徒聚集那里,用非法的事情诱导宁王,上下各级官府对宁王的奉迎太过分了。

古文:数假火灾夺民廛地,采办扰旁郡,蹂籍遍穷乡。

现代文:致使他频频假借火灾之名鲸吞百姓宅舍地,王府采办骚扰到旁边的郡县,爪牙所及侵害到贫穷的乡村。

古文:臣恐良民不安,皆起为盗。

现代文:我真怕好百姓为此不能平安度日,都起来做强盗。

古文:臣下畏祸,多怀二心,礼乐刑政渐不自朝廷出矣。

现代文:一般大臣们害怕祸及自己,多怀着观望的态度,礼乐刑政渐渐不是出自朝廷了。

古文: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

现代文:我请求从都御史俞谏、任汉二人中专门委派一人,或者另外选择公正、忠诚的大臣镇压、招安盗贼。

**古文: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

现代文: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

古文:章下兵部。尚书陆完议,令谏往计贼情抚剿之宜,至所言违制扰民,疑出伪托,宜令王约束之。

现代文:他的奏章下发到兵部后,尚书陆完建议,派俞谏前去根据盗贼的实际情况商定招安或剿灭事宜,至于世宁说到的宁王违法乱民的事,恐怕出于坏人托名伪装,应当传令宁王管制他们。

古文:得旨报可。

现代文:圣旨同意了陆完的建议。

古文: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

现代文: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

古文:章下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士实,宸濠党也,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言,世宁狂率当治。

现代文:他的奏章下发都察院后,右都御史李士实是宸濠的党羽,他与左都御史石等上书说世宁狂妄、粗率,应予治罪。

古文:命未下,宸濠奏复至,指世宁为妖言。

现代文:命令还没下达,宸濠的奏章又递了上来,指责世宁制造妖言。

古文:乃命锦衣官校逮捕世宁。

现代文:于是朝廷传令锦衣官逮捕世宁。

古文: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

现代文: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

古文: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

现代文: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

古文: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现代文: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

古文: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

现代文: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

古文: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现代文:世宁于是逃出,去到北京,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

古文: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

现代文: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后无人理会。

古文: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杨一清复以危言动钱宁,乃谪戍沈阳。

现代文: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刑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杨一清又用危言说动钱宁,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

古文:居四年,宸濠果反。

现代文: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起反来。

古文: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

现代文:世宁从贬戍地被重新启用,做了湖广按察使。

古文: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

现代文: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巡抚四川。

古文:道闻世宗即位,疏以司马光仁、明、武三言进,因荐魏校、何瑭、邵锐可讲官;林俊、杨一清、刘忠、林廷玉可辅弼;知府刘莅、徐钰先为谏官有直声,宜擢用。

现代文:路上得知世宗即位,贺表中拿司马光仁、明、武三字向世宗进言,借此举荐说魏校、何塘、邵锐可以担任讲官,林俊、杨一清、刘忠、林廷玉可以辅佐政事,知府刘莅、徐钰以前任谏官时声名正直应加提拔使用。

古文:时韪其言。

现代文:当时人们都同意他的话。

古文:松潘所部熟番,将吏久不能制,率输货以假道。

现代文:松潘所辖的内属的少数族人,将领、官吏都管他们不住,经常得向他们交纳财货借路通行。

古文:番杀官军,惮不敢诘。

现代文:番人杀害军人,官方怕他们不敢追究。

古文:官军杀番,辄抵罪。

现代文:官军杀死番人,就必须抵命。

古文:世宁陈方略,请选将益兵,立赏罚格,严隐匿禁,修烽堠,时巡徼,以振军威,通道路。

现代文:世宁上书陈说方略,请求选将增兵,规定赏罚的标准,严办隐匿罪犯的罪行,修建烽火台,经常派人巡逻,以振兴官兵的军威,疏通四川的道路。

古文:诏悉行之。

现代文:朝廷下诏准予实行。

古文:又劾罢副总兵张杰、中官赵钦。

现代文:他又上书弹劾并罢免了副总兵张杰、宦官赵钦。

古文:甫两月,召为吏部右侍郎。

现代文:上任才两个月,朝廷召他回京任吏部右侍郎。

古文:未上,以父忧归。

现代文:还没到任,因为父亲去世回乡去了。

古文:既免丧家居,朝廷方议 大礼 ,异议者多得罪。

现代文:服丧完后在家闲住,朝廷里正在议论 大礼 ,持不同意见者很多人被问了罪。

古文:世宁意是张璁等,疏乞早定追崇 大礼 。

现代文:世宁心里肯定张璁等,写奏章请求及早确定追崇献王的 大礼 。

古文:未上,语闻京师。

现代文:奏章还没递出,其中的话传布到京城去了。

古文:既有议迁显陵祔天寿山者,世宁极言不可,乃并前疏上之。

现代文:以后有人建议把显陵迁到天寿山去,世宁极力说不行,于是连同以前撰写的奏章一同递了上去。

古文:帝深嘉叹。

现代文:世宗读后深为赞叹。

古文:无何,闻廷臣伏阙争,有杖死者,驰疏言: 臣向以仁、明、武三言进,然尤以仁为本。

现代文:没过多久,他听说朝中大臣们赴宫门前哭争,有人被用棍子打死了,就飞章上书说: 我过去把仁、明、武三字之理进呈给陛下,然而三字之中尤其是以仁为根本。

古文:仁,生成之德;明,日月之临,皆不可一日无。

现代文:仁,是生养万物的德性;明,应像日月照临人间。这二者都是不可一日或缺的。

古文:武则雷霆之威,但可一震而已。

现代文:武,就像雷霆的威力,只可以偶尔震响一下而已。

古文:今廷臣忤旨,陛下赫然示威,辱以箠楚,体羸弱者辄毙。

现代文:现在朝中大臣对抗圣旨,陛下赫然示威,用棍棒捶打他们,身体衰弱的就被打死了。

古文:传之天下,书之史册,谓鞭扑行殿陛,刑辱及士夫,非所以光圣德。

现代文:消息遍传天下,写在史书中,说陛下您的殿前有鞭打的刑法,推行应用在士大夫身上,这不是您光大德行的办法。

古文:新进一言偶合,后难保必当;旧德老成,一事偶忤,后未必皆非。

现代文:新任大臣一句话偶然说中,难保以后事事得当。老成的大臣一句话偶然违忤,以后未必都不对。

**古文:望陛下以三无私之心,照临于上,无先存适莫于中。 **

现代文:希望陛下存此仁、明、武三无私的信念,像日月一样在高处照临天下,不要先存可否的成见在心!

古文:帝虽不能从,亦不忤。

现代文:世宗虽然不肯听从,总算没有当作违忤。

古文:寻召为兵部左侍郎。

现代文:不久被召入朝,做了兵部左侍郎。

古文:条戍边时所见险塞利害二十五事以上。

现代文:把他戍边时所看到的山川形势、军民利害列为二十五条意见递交世宗。

古文:又请善保圣躬,毋轻饵药物。

现代文:又请求世宗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不要轻易吃任何药物。

古文:献《大学·秦誓》章、《洪范》 惟辟威福 、《系辞·节》 初爻 讲义,并乞留中。

现代文:又献上自己撰写的《大学》、《秦誓》章句、《洪范》 惟辟威福 解义和《系辞?节初爻》讲义,请一并保存在皇宫中,勿传。

古文:给事中余经遂劾世宁启告密之渐。

现代文:给事中余经于是上书批评他开了告密的坏头。

古文:世宁乞罢,不许。 大礼 成,进秩一等。

现代文:世宁请求罢官,没得到允许。 大礼 确定以后,又官升一级。

古文:复陈用人二十事。

现代文:他又上书对用人问题陈述了二十条意见。

古文:工匠赵奎等五十四人以中官请,悉授职。

现代文:工匠赵奎等五十四个人因为宦官的请托都被封了官职。

古文:世宁言赏过滥,不纳。

现代文:世宁上书说封赏过于随意了,世宗不听。

古文:屡疏引疾。

现代文:他屡次上书称病。

古文:改南京吏部,就迁工部尚书。

现代文:于是被改派到南京吏部,马上又改为工部尚书。

古文:已,复召为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辞宫衔,许之。

现代文:后来,他又被召入京城做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衔,他辞谢这个品衔,世宗同意了。

古文:世宁故方严。及掌宪,务持大体。

现代文:世宁为人本来就端直、严厉,等到他掌管朝廷法纪时,便竭力坚持原则。

古文:条上宪纲十余条,末言: 近士习忌刻,一遭谗毁,则终身废弃。

现代文:他曾条列纪纲十多条进呈,末尾说道: 近年来士人习惯于刻薄、忌恨,有的大臣一旦受到批评,就终生被废弃了。

古文:佥事彭祺发豪强罪,受谤夺官。

现代文:佥事彭祺揭发豪强的罪行,被人诽谤丢了官。

**古文:诸如此者,宜许大臣申理。 **

现代文:许多像这样的事,应当允许大臣们申诉、处理。

古文:帝采其言,惟祺报寝。

现代文:世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只是彭祺被批示不加启用。

**古文:执政请禁私谒,世宁曰: 臣官以察为名。人非接其貌,听其言,无由悉其才行。 **

现代文:执政大臣请禁止私人之间的相互谒见,世宁说: 我所担任的官职本来以分别人才为名,对于人才,不见到他的容貌,听他说话,就无法了解他的才干和品行。

古文:帝以为然,遂弗禁。

现代文:世宗认为是这样,就没有禁止。

古文:俄改刑部尚书。

现代文:不久,世宁改任刑部尚书。

古文:每重狱,别白为帝言之,帝辄感悟。

现代文:每遇到重大案件,他都分辨曲直,为世宗讲解,世宗一听就能明白。

古文:中官刚聪诬漕卒掠御服,坐二千人,世宁劾其妄。

现代文:宦官刚聪诬陷漕运士兵抢劫御服,连累达二千人,世宁揭发了此事的作假。

古文:已,聪情得抵罪,帝乃益信世宁。

现代文:后来,刚聪的隐情为人所知,他被问了罪,世宗于是越发信任世宁。

古文:王琼修郤陈九畴,将致之死。以世宁救,得戍。

现代文:王琼与陈九畴计较仇怨,打算搞死陈九畴,因为世宁挽救,九畴才被发配戍边。

古文:兵部尚书王时中罢,以世宁代,加太子太保。

现代文:兵部尚书王时中罢官后,用世宁替换了他,并得以加封太子太保。

古文:再辞不得命,乃陈兵政十事,曰定武略、崇宪职、重将权、增武备、更赏罚、驭土夷、足边备、绝弊源、正谬误、惜人才。

现代文:他两次辞谢没辞掉,于是陈述了有关军政方面的十件事,包括制定战略、加强监察、扩大将权、增置武备、改革赏罚、控制士人、充实边防、杜绝祸根、修正错误、爱护人才等。

古文:所言多破常格,帝优旨答之。

现代文:他的论述有不少打破常规的地方,世宗还是用称赞的语气作了批示。

古文:土鲁番贡使乞归哈密城,易降人牙木兰。

现代文:吐鲁番前来进贡的使臣请求归还哈密城给朝廷,换投降过来的牙木兰。

古文:王琼上其事。世宁言: 先朝不惜弃大宁、交阯,何有于哈密。

现代文:王琼把这件事汇报上来,世宁说: 武宗在位时不惜放弃大宁、交趾,哪里在乎哈密?

古文:况初封忠顺为我外藩,而自罕慎以来三为土鲁番所执,遂狎与戎比,以疲我中国,耗财老师,戎得挟以邀索。

现代文:况且当初我们封忠顺王作为外边的屏障,可是自从罕慎以来忠顺王三次被吐鲁番抓去,于是他便和戎人联合,以至于使我中国疲惫不堪,花了钱财,军队吃亏,西戎还拿他来要挟我们,索取财物。

古文:臣以为此与国初所封元孽和顺、宁顺、安定三王等耳。

现代文:我以为这和开国初分封元朝后裔为和顺、宁顺、安定三王一样。

古文:安定在哈密内,近甘肃,今存亡不可知。我一切不问,独重哈密何也?

现代文:安定王就在哈密境内,邻近甘肃,现在他的封国存亡不可知,我们也一切不加过问,又何必偏偏看重哈密?

古文:宜专守河西,谢绝哈密。

现代文:我们应该专心防守河西,谢绝接受哈密。

古文:牙木兰本曲先卫人,反正归顺,非纳降比,彼安得索之?

现代文:牙木兰本来是曲先卫的人,反正后来归顺朝廷,不能与收纳过来的投降者相提并论,吐鲁番怎么可以向我们讨要他呢?

**古文:唐悉怛谋事可鉴也。 **

现代文:唐朝时悉怛谋的事情可以作为我们今日的借鉴。

古文:张璁等皆主琼议,格不用,独留牙木兰不遣。

现代文:张璁等人都赞同王琼的主张,世宁的建议受到阻挠,未予采用,只是留下牙木兰没有把他遣送出境。

古文:居兵部三月求去,帝不许,免朝参。

现代文:世宁在兵部呆了三个月后请求退休,世宗不同意,免了他进朝参拜一事。

古文:世宁又上备边三事。固称疾笃,乃听乘传归,给廪隶如制。

现代文:世宁又上书陈述三件边防事务,并坚持称自己病重,于是世宗准许他乘车还乡,按照规定发给他粮食和仆从。

古文:归数月,复起南京兵部尚书,固辞不拜。

现代文:回家才数月,又起用他做南京兵部尚书,他坚决辞让,不肯接受任命。

古文: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现代文:九年秋天去世后,被追赠为少保,谥端敏。

古文: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

现代文:世宁为人风格端庄、峻严,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而推荐贤人,却惟恐他们仕路不通。

古文: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

现代文: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因罪被罢官,副使施儒、杨必进在考评中被黜斥,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当时大臣压制,他都连章推荐。

古文: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现代文:与人说话,好像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洞察深微。

古文: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

现代文:他和李承勋关系很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

古文:承勋欲授陇胜官,复芒部故地,世宁言胜非陇氏子,芒氏不当复立。

现代文:承勋想给陇胜封官,恢复芒部的故土,世宁说陇胜不是陇氏子孙,芒氏不应当重新设官。

古文: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

现代文:起初议论 大礼 时他和张璁、桂萼意见一致,张璁、桂萼感激他,想拉他一把,让他帮自己的忙。

古文: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现代文:世宁却不肯附合他们,议论政事常常和他们意见抵触。

古文:萼议欲销兵,世宁力折之。

现代文:桂萼主张销毁民间的兵器,世宁却竭力反驳。

古文:昌化伯以他姓子冒封,下廷议。

现代文:昌化伯以他姓子弟冒封,事下朝臣议论。

古文:世宁言: 吾辈不得以厚赂故,诬朝廷 ,萼为色变。

现代文:世宁说我们不能因为接受了丰厚的贿赂,就欺骗朝廷,桂萼听了,脸色大变。

古文:萼方为吏部,而世宁引疾,言: 天变人穷,盗贼滋起,咎在吏、户、兵三部不得人。

现代文:桂萼正当吏部尚书,而世宁称病告退时,说: 老天发生灾变,人民贫穷,盗贼遍地生,根源在于吏、户、兵三部所用非人。

**古文:兵部尤重,请避贤路。 **

现代文:兵部问题尤为严重,请让我给贤人让开路吧!

古文:又以哈密议,语侵璁,诸大臣皆忌之。

现代文:又因为讨论哈密一事,言词之中伤着了张璁,朝中大臣都忌恨他。

古文:帝始终优礼不替。

现代文:好在世宗皇帝对他始终恩礼不衰。

古文:子纯、继。

现代文:他有二子叫胡纯、胡继。

古文:纯以父任知肇庆府,有才行。

现代文:胡纯因为父亲做了肇庆知府,才能、品行都不错。

古文:继幼不慧,不为世宁知。

现代文:胡继小时不聪明,得不到世宁的了解。

古文:世宁在江西出讨贼,部将入见继。

现代文:世宁在江西外出讨贼,他的部将到府中见到胡继。

古文:继为指阵法,进退离合甚详,凡三日。

现代文:胡继为他们指点阵法,对部队的进退、离合,考虑得很周密,给他们讲解了三天。

古文:世宁归阅,大异之。

现代文:世宁回来后检阅部队,大吃一惊。

**古文:知其故,叹曰: 吾有子不自识,何也? **

现代文:问知原因后,感慨地说: 我有这么个儿子,我自己却不能识别他,是什么道理呢?

古文:自是击贼,辄令继从,与策方略。

现代文:从此以后外出攻打敌人,就让胡继跟在身边,和他一同决定用兵方略。

古文:世宁十不失三,继十不失一。

现代文:世宁定计,十不失三,胡继却十不失一。

**古文:世宁方草疏论宸濠,继请曰: 是且重得祸。 **

现代文:世宁正起草奏章揭发宸濠时,胡继请求说 :这样可是要闯大祸的呀!

**古文:世宁曰: 吾已许国,遑恤其他。 **

现代文:世宁说 :我已经以身许国,哪还管得了其他?

古文:及世宁下狱,继念其父,病死。

现代文:等世宁被投进监狱后,胡继想念他的父亲,忧病而死。

古文:李承勋,字立卿,嘉鱼人。

现代文:李承勋,字立卿,湖北嘉鱼人。

古文:父田,进士,官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

现代文:他的父亲李田是进士出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

古文:有操执,为政不苛。

现代文:为人有操行,理政不苛刻扰人。

古文:承勋举弘治六年进士。由太湖知县迁南京刑部主事。历工部郎中,迁南昌知府。

现代文:承勋考中弘治六年进士,由太湖知县升任南京刑部主事,经工部郎中,转任南昌知府。

古文:正德六年,赣州贼犯新淦,执参政赵士贤。

现代文:正德六年,赣州的盗贼进犯新淦,拘押了参政赵士实。

古文:靖安贼据越王岭玛瑙岸,华林贼又陷瑞州。

现代文:靖安的盗贼盘踞在越王岭玛瑙岸,华林的盗贼又打下了瑞州。

古文:诸道兵不敢前。

现代文:各路官兵不敢向前近敌。

古文:承勋督民兵剿,数有功。

现代文:承勋督率民兵围剿盗贼,几次立了战功。

古文:华林贼杀副使周宪,宪军大溃。承勋单骑入宪营,众乃复集。

现代文:华林的盗贼杀死副使周宪,周宪的队伍乱作一团,承勋单枪匹马去到周宪的军营里,他的队伍才又集合起来。

古文:都御史陈金即檄承勋讨之。

现代文:都御史陈金就此传令承勋讨伐盗贼。

古文:贼党王奇听抚,搜得其衷刃,纵使还。

现代文:贼将王奇接受招安时,从他怀中搜出短刀来,承勋却放他回去。

古文:奇感泣,誓以死报。

现代文:王奇感动得掉下泪来,发誓以死相报答。

古文:承勋令奇密入寨,说降其党为内应,而亲率所部登山。

现代文:承勋让他秘密回到驻地,劝说他的同伙做内应,自己则亲自率队登山。

古文:奇夜拔栅,官军奋而前,降者自内出,贼遂溃。

现代文:王奇在夜间打开栅门,官军奋勇向前,降兵又从内部杀出,盗贼于是溃不成军。

古文:已,从金斩贼渠罗光权、胡雪二,华林贼平。

现代文:不久跟随陈金斩杀了贼首罗光权、胡雪二,华林的盗贼被平定了。

古文:镇守中贵黎安诬承勋擅易贼首王浩八狱词,坐下吏。

现代文:镇守宦官黎安诬陷承勋擅自改动贼首王浩八的供词,因此他被投入监狱。

古文:大理卿燕忠即讯,得白。

现代文:大理卿燕忠主持审讯,承勋得以昭雪。

古文:举治行卓异,超迁浙工按察使。

现代文:因为被举为治行优异,他得以越级升任浙江按察使。

古文:历陕西、河南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

现代文:经陕西、河南左、右布政使,然后以右副都御史的名义巡抚辽东。

古文:边备久弛,开原尤甚。

现代文:当时,边备松弛很久了,开原尤其如此。

古文:士马才十二,墙堡墩台圮殆尽。

现代文:兵马才有名额的十分之二多,墙堡、望台坍塌几尽。

古文:将士依城堑自守,城外数百里悉为诸部射猎地,承勋疏请修筑。

现代文:将士凭借堑河防守,城外几百里土地全都是各部队射箭、打猎的场所,承勋上书请求修城筑防。

古文:会世宗立,发帑银四十余万两。

现代文:正好世宗刚即位,就发给他国库银四十余万两。

古文:承勋命步将四人各一军守要害,身负畚锸先士卒。

现代文:他命令四位部将各领一队人马驻守要害地带,自己身先士卒荷锸挑担,参加劳动。

古文:凡为城堑各九万一千四百余丈,墩堡百八十有一。招逋逃三千二百人,开屯田千五百顷。

现代文:前后分别修城墙,挖护城河各九万一千四百多丈,望敌台、土城堡一百八十一个,招集逃亡军民三千二百人,开垦屯田一千五百亩。

古文:又城中固、铁岭;断阴山、辽河之交;城蒲河、抚顺,扼要冲。

现代文:又在中固、铁岭筑起城墙,切断阴山、辽河的交通,加强蒲河、抚顺的城防,扼守交通要冲。

古文:边防甚固。

现代文:这样边防很坚固了。

古文:录功,进秩一等。

现代文:评定功绩,他官升一级。

古文:又数陈军民利病,咸报可。

现代文:此后他几次上书主张革除对军民不利的弊政,都得到朝廷批准。

古文:以疾归。起故官,莅南院。三迁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现代文:后来因病还乡疗养,重出后起任原官,到南院值勤,三次升迁,做到了刑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衔。

古文:帝以京营多弊,欲振饬之。遂加承勋太子太保,改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专督团营。

现代文:世宗因京营存在很多弊端,想加以整顿,于是加封承勋为太子太保,改当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专门督办团营。

古文:寻兼掌都察院。

现代文:不久兼职主持都察院。

古文:以疾,三疏乞休,且言: 山西潞城贼以四道兵讨之,不统于一人,故无功。

现代文:因为又生了病,三次上书请求退休,书中说: 山西潞城的盗贼,朝廷动用四道兵讨伐它,权力不统一在一个人手中,所以没有效果。

古文:川、贵芒部之役措置乖方,再胜再叛,宜命伍文定深计,毋专用兵。

现代文:川、贵芒部的战事规划不当,屡胜屡叛,应派伍文定深心谋划,不要一味用兵。

古文:丰、沛河工,二年三易大臣,工不就,宜令知水利者各陈所见,而俾侍郎潘希曾度可否。

现代文:丰、沛地方的修河工程,二年之中换了三个大臣,工程尚未竣工,应让懂得水利的大臣各陈己见,然后由侍郎潘希会考虑可否。

古文:其尤要者,在决壅蔽患。

现代文:诸事之中尤其紧要的,在于疏通君臣之间消息不通。

**古文:仿唐、宋转对、次对故事,不时召见大臣。 **

现代文:请陛下仿效唐、宋时转对、次对故事,不时召见大臣。

古文:帝不允辞,下其议于所司。

现代文:世宗不允许他辞职,他的建议则下发给主管部门讨论。

古文:时秦、晋、楚、蜀岁祲,诏免田赋。

现代文:当时陕西、山西、湖北、四川年成不好,皇上颁布诏书减免田租。

古文:承勋言: 有司例十月始征赋。

现代文:承勋建议说 :主管部门按惯例十月份就开始征收田赋。

古文:今九月矣,恐官吏督趣,阴图乾没。

现代文:现在已九月份,恐怕地方上官吏催促百姓完租,暗里图谋侵吞减免田赋。

古文:宜及其未征,遣官驰告以所蠲数。山陬僻壤,俾悉户晓。

现代文:应在他们还没征收时派遣官吏速到彼处,把减免数额予以公布,即使偏僻的山村,也让百姓家喻户晓。

**古文:有司不能奉宣德意者,罪之。抚按失举奏,并坐。 **

现代文:主管部门不能奉诏宣扬朝廷关心百姓的精神,就加以问罪;抚按不加举报的,同罪。

古文:帝褒纳之。

现代文:世宗赞同并采纳了这个意见。

古文:奏夺京营把总汤清职。郭勋为求复,语侵承勋。

现代文:后来他又上书把京营把总汤清削了官,郭勋上书替汤清请求,言语之间攻击了承勋,承勋于是请求退休。

古文:承勋因求退,给事中王准等劾勋恣。乃敕责勋,而下清法司。

现代文:给事中王准等弹劾郭勋专横,世宗于是颁发敕文批评了郭勋,并把汤清交给法司处理。

古文:兵部尚书胡世宁致仕,诏承勋还部代之。

现代文:兵部尚书胡世宁退休后,世宗诏令承勋回兵部担任尚书。

古文:疏言: 朝廷有大政及推举文武大臣,必下廷议。

现代文:他上书说 :朝廷有大事或者是推选文武大臣,肯定要下达朝中议论。

古文:议者率相顾不发,拱手听。

现代文:但参加议论的人大多睁着眼睛,一语不发,拱着手听别人说话。

古文:宜及未议前,备条所议,布告与议者,俾先谂其故,然后平心商质,各尽所怀。

现代文:建议在议论之前,由被荐人详述自己的主张,并公布给参加议论的大臣,让大家先熟悉个中缘由,然后在讨论时平心静气,商量辩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古文:议苟不合,听其别奏。

现代文:被荐人的主张如不称人意,允许他再作奏议。

**古文:庶足尽诸臣之见,而所议者公。 **

现代文:如此或许足能听到大臣们的各种意见,而推荐出来的人也出于公正了。

古文:帝然其言,下诏申饬。

现代文:世宗认为他说得对,下诏对此加以强调。

古文:寻命兼督团营。

现代文:不久又让他兼职督办团营。

古文:言官攻张璁、桂萼党,并及承勋。承勋连章求退,帝复温旨答之。

现代文:谏官在攻击张璁、桂萼一伙人时连及承勋,承勋连章请求退休,世宗又以温和的口气下诏挽留。

古文:中官出镇者,率暴横。

现代文:当时宦官外出镇守的大多残暴、专横。

古文:承勋因谏官李凤毛等言,先后裁二十七人,又革锦衣官五百人,监局冒役数千人。

现代文:承勋根据谏官李凤毛等人的主张,先后裁汰了二十七个镇守宦官,又把五百名锦衣官予以革职,削减了几千名混在监局中的滥冒宦官。

古文:独御马监未汰,复因给事中田秋奏,多所裁减。

现代文:只御马监没有撤除,又按着给事中田秋的奏议,多加裁减。

古文:而请以腾骧四卫属部,核诡冒,制可。

现代文:然后又请把腾骧四卫改为部属,核查其中的假冒人员,世宗同意了。

古文:中官言曩彰义门破也先,东市剿曹贼,皆四卫功,以直内故易集,隶兵部不便。

现代文:有宦官说过去在彰义门打败也先,在东市消灭曹贼,都是四卫的功劳;四卫兵在内值勤容易集合,隶属兵部就多有不便了。

**古文:承勋言: 彰义门之战,祸由王振。东市作贼,即曹吉祥也。 **

现代文:承勋说 :彰义门战事的发生,祸害是由刘瑾引起的;在东市做盗贼的不是别人,而是曹吉祥。

古文:帝卒从承勋议,归兵部。

现代文:世宗最终听了承勋的意见,把四卫改归兵部管辖。

古文:寇犯大同,议遣大臣督兵。

现代文:盗贼侵犯大同时,朝廷决定派大臣外出督领军队。

古文:众推都御史王宪,宪不肯行。

现代文:大家推举都御史王宪,王宪不肯去。

**古文:给事中夏言谓承勋曰: 事急,公当请行。 **

现代文:给事中夏言对承勋说: 情况紧急,先生您该走一趟了。

古文:承勋竟不请。

现代文:承勋最终还是没有提出来。

古文:给事中赵廷瑞并劾之。

现代文:给事中赵廷瑞上书批评王宪并说到承勋,正好敌人被打退了,此事不了了之。

古文:会寇退,罢。十年春,大风昼晦,帝忧边事。

现代文:嘉靖十年春天,刮起大风来,白天的天色也灰暗不明,世宗因此忧念边疆的事情。

古文:承勋言: 去岁冰合,敌骑尽入河套。

现代文:承勋建议说 :去年黄河一结冰,敌人的骑兵就都到河套来骚扰。

古文:延、宁、固原皆当警备。

现代文:我以为延、宁、固原都应当戒备。

古文:甘肃军饷专仰河东,宜于兰州籴贮,以备缓急。

现代文:甘肃的军饷全靠河东供应,应在兰州设仓储粮,以备急用。

古文:曩河西患土鲁番,今亦卜喇又深入。

现代文:过去河西担心吐鲁番入侵,现在亦卜喇的人也敢深入进来。

古文:两寇云扰,孤危益甚。

现代文:两股敌兵纷扰边疆,河西驻兵更显得势单力薄。

古文:套寇出入,并经庄浪。急宜缮塞设险,断臂截踵,使不得相合。

现代文:我看敌人出入河套,都要经过庄浪,应在那里紧急设防,修缮城堡,以期切断战线,使两敌不得聚合一处。

古文:兀良哈最近京师,不善抚,即门庭寇。

现代文:兀良哈部离北京最近,不好自安抚,就将成为门庭之内的盗贼。

古文:云南安凤之叛,军民困敝,临安、蒙自盗贼复兴,旷日淹时,恐酿大患。

现代文:另外云南安凤的叛乱已经弄得军民贫困了,临安、蒙自又出现了盗贼,假如旷日持久不能平定,恐怕将成为天下的大患啊。

古文:交阯世子流寓老挝,异日归命请援,或据地求封,皆未可测。

现代文:听说交趾的王太子亡命于老挝,以后如归顺我国,请求援助,或者占据领土求取封赏,这都还是不可预测的事。

**古文:惟急用人理财,俾边鄙无虞。 **

现代文:现在只有选人理财,富我国家,才可指望边疆无事可忧。

古文:帝嘉纳焉。

现代文:世宗高兴地听取了他的建议。

古文:承勋沉毅有大略。

现代文:承勋为人沉着、坚强,胸有韬略。

古文:帝所信任,自辅臣外,独承勋与胡世宁,大事辄咨访。

现代文:世宗皇帝所信任的人中,除辅臣而外,只有承勋与胡世宁两个,每遇大事就向他们询问意见。

古文:二人亦孜孜奉国,知无不言。

现代文:他们两个也孜孜不倦,辛劳国事,腹中所知,知无不言。

古文:世宁卒半岁,承勋亦卒,帝深嗟悼。赠少保,谥康惠。

现代文:世宁死后半年,承勋也去世了,世宗对他们的死深感惋惜、悼念,追赠少保,谥他为 康惠 。

古文:历官四十年,以廉节著。

现代文:生前赐给他的东西除规定外,还特别给他白金、彩币、稻米、菜蔬等物。

古文:子正国,南京刑部侍郎。

现代文:承勋做官四十年,家中却没有多余的钱财。他关于 大礼 的主张,也是和胡世宁相一致的。

古文:郑晓,字窒甫,海盐人。

现代文:郑晓,字窒甫,浙江海盐人。

古文:嘉靖元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职方主事。

现代文:嘉靖元年考中乡试第一名,第二年中进士,做了职方主事。

古文:日披故牍,尽知天下厄塞、士马虚实、强弱之数。

现代文:期间,他坚持天天披阅过去的文牍,得以通晓天下远塞近山及各地兵马的虚实、强弱。

古文:尚书金献民属撰《九边图志》,人争传写之。

现代文:尚书金献民嘱托他编写《九边图志》,书成以后,人们争着抄写、传阅。

古文:以争 大礼 廷杖。

现代文:因为 大礼 之争受到廷杖的刑罚。

古文:大同兵变,上疏极言不可赦。

现代文:大同兵变后,他上书极力论说不可赦免主犯。

古文:张孚敬柄政,器之,欲改置翰林及言路,晓皆不应。

现代文:张孚敬掌权后器重他,想把他安排在翰林院和谏官的位置上,他都不予理睬。

古文:父忧,归,久之不起。

现代文:父亲死后他回家守丧,过后很长时间得不到起用。

古文:许讃为吏部尚书,调之吏部。历考功郎中。

现代文:许瓒当时是礼部尚书,把他调入吏部,做考功郎中。

古文:夏言罢相,帝恶言官不纠劾,诏考察去留。

现代文:夏言被罢相后,世宗恨谏官们没有纠举他,就命令吏部对他们加以考察,分别去留。

古文:大学士严嵩因欲去所不悦者,而晓去乔佑等十三人,多嵩所厚。

现代文:大学士严嵩想借此排挤自己不喜欢的人,可是郑晓却拿掉了乔佑等十三个人,这些人大多和严嵩关系很好。

古文:嵩大憾晓,调文选。

现代文:严嵩这下很是恨他,就把他调入文选司。

古文:嵩欲用赵文华为考功,晓言于讃曰: 昔黄祯为文选,调李开先考功,皆山东人,诏不许。

现代文:严嵩想用赵文华来负责考功司,郑晓对许瓒说: 过去黄祯做文选,调李开先做考功,他们都是山东人,所以皇上不同意。

**古文:今调文华,晓避位而已。 **

现代文:现在调文华来,我就只好避开了。

古文:讃以谢嵩。

现代文:许瓒用这个理由谢绝了严嵩。

**古文:嵩欲以子世蕃为尚宝丞,晓曰: 治中迁知府,例也。迁尚宝丞,无故事。 **

现代文:严嵩又想让他的儿子世蕃做尚宝丞,郑晓说: 治中升做知府,符合常例;升做尚宝丞,过去没这个先例。

古文:嵩益怒。以推谪降官周鈇等,贬晓和州同知。

现代文:严嵩更加恼恨了,后来用郑晓举荐在贬官员周铁等人的名义,把他贬出去做和州同知。

古文:稍迁太仆丞,历南京太常卿。召拜刑部右侍郎。俄改兵部,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

现代文:稍后郑晓升为太仆丞,经南京太常卿,又召入朝,做了刑部右侍郎,不久改调兵部,兼副都御史,负责总督漕运。

古文:大江南北皆中倭,漕艘几阻。

现代文:当时大江南北都可以看到倭寇,漕运的船只几乎无法航行。

古文:晓请发帑金数十万,造战舸,筑城堡,练兵将,积刍糗。

现代文:郑晓请拨发国库银数十万两,用以建造战舰,修筑城堡,操练兵将,收集粮草。

古文:诏从之。

现代文:世宗颁诏同意。

古文:中国奸民利倭贿,多与通。通州人顾表者尤桀黠,为倭导。

现代文:中国的奸民得到倭寇的贿赂,很多人和倭寇相勾结,通州人顾表尤其残忍、狡黠,替倭寇充当指导。

古文:以故营寨皆据要害,尽知官兵虚实。

现代文:因此倭寇的营地都位于要害地带,官兵的虚实也知之无余。

古文:晓悬重赏捕戮之。

现代文:郑晓悬重赏抓住顾表并斩了他。

古文:募盐徒骁悍者为兵,增设泰州海防副使,筑瓜洲城,庙湾、麻洋、云梯诸海口皆增兵设堠。

现代文:招募勇猛强悍的盐客当兵,增设泰州海防副使,修筑了瓜洲城,并在庙湾、麻洋、云梯等出海口都增派驻兵,设立望台。

古文:遂破倭于通州,连败之如皋、海门,袭其军吕泗,围之狼山,前后斩首九百余。贼溃去。

现代文:就这样先在通州打败倭寇,又在如皋、海门连着获胜,在吕泗袭击他们之后,把倭寇围困在狼山,前后斩敌九百多,倭寇败逃而去。

古文:录功,再增秩,三赉银币。

现代文:论功后,郑晓又得到晋级,三次受到世宗赏赐的银币。

古文:时贼多中国人。

现代文:当时倭乱中有很多中国人参加。

古文:晓言: 武健才谞之徒。困无所逞,甘心作贼。

现代文:郑晓为此上书说: 勇武有谋的中国人,因为无所施展,所以才甘心作贼。

古文:非国家广行网罗,使有出身之阶,恐有如孙恩、卢循辈出乎其间,祸滋大矣。

现代文:国家如果不对这些人广行网罗,让他们有出人头地的台阶,恐怕会有像孙恩、卢循那样的人从中冒出,那样祸就大了。

古文:洪武时倭寇近海州县。以高皇帝威灵,兼谋臣宿将,筑城练兵,经略数年,犹未乂安。

现代文:洪武时倭寇侵略到海州县,凭着高皇帝的声名,加上谋臣老将,修筑城墙,训练士兵,经营了几年,还没能平定下来。

古文:乃招渔丁、岛人、盐徒、蜑户籍为水军至数万人,又遣使出海宣布威德。久之,倭始不为患。

现代文:后来招募渔户、岛民、盐客、户编成一支水军达几万人,又派使节过海到倭国宣示刑赏,很久以后,倭人才不敢来侵扰。

古文:今江北虽平,而风帆出没,倏忽千里。

现代文:现在长江以北虽然太平无事了,但是海面上船只往来,倏忽千里。

**古文:倭恃华人为耳目,华人借倭为爪牙,非详为区画,后患未易弭也。 **

现代文:倭寇依仗华人做他们的耳目,华人又仗着倭寇做自己的爪牙,不详加区分处理,后患可不容易消除啊。

古文:帝颇采纳之。

现代文:世宗很是采纳了他一些意见。

古文:寻召为吏部左侍郎,迁南京吏部尚书。

现代文:不久他被召还朝做了吏部左侍郎,又升为南京吏部尚书。

古文:帝以晓知兵,改右都御史协理戎政。寻拜刑部尚书。

现代文:世宗因为郑晓懂得军事,改用他做右都御史,协助办理军事,不久任命他为刑部尚书。

古文:俺答围大同右卫急,帝命兵部尚书杨博往督大师,乃以晓摄兵部。

现代文:俺答把大同右卫围困得很紧,世宗让兵部尚书杨博前去指挥大军作战,于是用郑晓代理兵部事务。

古文:晓言: 今兵事方棘,而所简听征京军三万五千人,乃令执役赴工,何以备战守?

现代文:郑晓上书说 :现今军事问题正难办,可是挑选出来听候调遣的三五千京军士兵,竟然还命令他们出去服役打工,怎么进行战务呢?

**古文:乞归之营伍。 **

现代文:请调他们归队!

古文:帝立从之。

现代文:世宗即刻听用了他的意见。

古文:寻还视刑部事。

现代文:不久他又回去办理刑部的事务。

古文:严嵩势益炽。

现代文:那时严嵩的权势更加炙手可热。

古文:晓素不善嵩。

现代文:郑晓一向不喜欢严嵩这个人。

古文:而其时大狱如总督王忬以失律,中允郭希颜以言事,晓并予轻比,嵩则置重典。

现代文:那时候的一些大案如总督王忄予因办案不当,中允郭希颜因论事谬误,郑晓一并从轻判案,严嵩却援用重典。

古文:南都叛卒周山等杀侍郎黄懋官,海寇汪直通倭为乱,晓置重典,嵩故宽假之。

现代文:南京造反士卒周山等人杀死侍郎黄懋官,海盗汪直勾结倭寇作乱,郑晓援用重典,严嵩却有意对他们宽大处理。

古文:惟巡抚阮鹗、总督杨顺、御史路楷,以嵩曲庇,晓不能尽法,议者讥其失出云。

现代文:只有巡抚阮鹗、总督杨顺、御史路楷数案,因为严嵩曲意庇护,郑晓不能完全绳之以法,所以议论者说他断案时罪重罚轻,不合律令。

古文:故事,在京军民讼,俱投牒通政司送法司问断。

现代文:按照先前的事例,在北京的军民诉讼,都呈递状纸给通政司然后送法司审讯、判决。

古文:诸司有应鞫者,亦参送法司,无自决遣者。

现代文:各个部门有应加审讯的犯人,也要向上送交法司办理,没有自行判决、发落的。

古文:后诸司不复遵守,狱讼纷拿。

现代文:后来各个部门不再遵守成规,办起案来纷纷攘攘。

古文:晓奏循故事,帝报许,于是刑部间捕囚畿府。

现代文:郑晓上书请照先前成规进行,世宗同意了,于是刑部有时也在京郊的府县逮捕犯人。

古文:而巡按御史郑存仁谓讼当自下而上,檄州县,法司有追取,毋辄发。

现代文:而巡按御史郑存仁认为诉讼应当从下向上,所以传令州县官吏,法司要追拿的犯人,不要轻易交出。

古文:晓闻,率侍郎赵大祐、傅颐守故事争,存仁亦据律执奏。

现代文:郑晓听说后,领着侍郎赵大、傅颐按着先前的成规向皇帝争取,存仁也根据律令递了奏章。

古文:章俱下都察院会刑科平议。

现代文:他们的奏章都被发放给都察院会同刑科评议。

古文:议未上,晓疏辨。

现代文:都察院的决议还没有报上去,郑晓又上书为自己辩护。

古文:嵩激帝怒切让,遂落晓职,两侍郎亦贬二秩。

现代文:严嵩借此鼓动世宗的火气,使世宗严厉批评了郑晓,然后罢了他的官,两个侍郎也被贬了两级。

古文:晓通经术,习国家典故,时望蔚然。

现代文:郑晓通达经术,熟悉国家的典章制度,当时声望很高。

古文:为权贵所扼,志不尽行。

现代文:但是被权贵压制,他无法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

古文:既归,角巾布衣与乡里父老游处,见者不知其贵人也。

现代文:回乡以后,他戴着棱形头巾,穿上平民百姓的服装,和家乡的父老交游,碰上他的人并不知道他原本是达官贵人。

古文:既卒,子履淳等讼晓御倭功于朝,诏复职。

现代文:他死后,他的儿子郑履淳等向朝廷申诉他抗击倭寇的功绩,皇上下诏恢复了他的官职。

古文:隆庆初,赠太子少保,谥端简。

现代文:隆庆初,追赠太子少保,谥端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