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七

古文:章懋,字德懋,兰溪人。

现代文:章懋,字德懋,浙江兰溪人。

古文:成化二年会试第一,成进士,改庶吉王。

现代文:成化二年,会试第一名,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

古文:明年冬,授编修。

现代文:第二年冬,授编修职。

古文:宪宗将以元夕张灯,命词臣撰诗词进奉。

现代文:明宪宗将在元宵节的晚上张灯结彩,命令词臣撰写诗词进献。

古文:懋与同官黄仲昭、检讨庄昶疏谏曰: 顷谕臣等撰鳌山烟火诗词,臣等窃议,此必非陛下本怀,或以两宫圣母在上,欲备极孝养奉其欢心耳。

现代文:章懋与编修黄仲昭、检讨庄日永上疏劝谏道: 臣等刚奉谕撰写鳌山烟火诗词,臣等私下议论,这必定不是陛下的本意,或许因为两宫太后在上,想极尽孝心,讨其欢心罢了。

古文:然大孝在乎养志,不可徒陈耳目之玩以为养也。

现代文:然而竭心尽孝在乎养志,不可仅仅用摆样子的玩赏就认为是尽孝。

古文:今川东未靖,辽左多虞,江西、湖广赤地数千里,万姓嗷嗷,张口待哺,此正陛下宵旰焦劳,两宫母后同忧天下之日。

现代文:现在川东尚未安定,辽东有很多令人忧患的事,江西、湖广由于旱灾数千里地不长庄稼,人民被饥饿所困,急待救济,这正是陛下日夜忧心操劳、两宫母后共同为天下担扰的时期。

古文:至翰林官以论思为职,鄙俚之言岂宜进于君上。

现代文:至于翰林官是以议论思考为职,粗俗之言怎么适合进献给君王。

**古文:伏读宣宗皇帝御制《翰林箴》有曰 启沃之言,唯义与仁。尧、舜之道,邹、鲁以陈。 **

现代文:我读宣宗皇帝御制的《翰林箴》中说 :竭诚忠告之言,唯有义与仁,尧、舜之道显现在邹鲁之邦。

古文:张灯岂尧、舜之道,诗词岂仁义之言?

现代文:张灯岂为尧、舜之道,诗词岂为仁义之言。

古文:若谓烟火细故不足为圣德累,则舜何必不造漆器,禹何必不嗜旨酒,汉文何必不作露台?

现代文:如果说烟火小事不足对至高无上的德行有影响,那么舜何必不制造漆器、禹何必不嗜饮美酒、汉文帝何不建造高台呢?

**古文:古帝王慎小谨微必矜细行者,正以欲不可纵,渐不可长也。伏乞将烟火停止,移此视听以明目达聪,省此资财以振饥恤困,则灾祲可销,太平可致。 **

现代文:古代帝王谨小慎微必定注重细小方面,正是因为欲望不能放纵,不好的事端不能任其发展,恳请将烟火停止,将注意力转移到时事政务上,节省此项钱财用来救济饥民抚恤贫困,那么不祥的灾气就可以消失,就能得到太平。

古文:帝以元夕张灯,祖宗故事,恶懋等妄言,并杖之阙下,左迁其官。

现代文:皇帝以元宵晚上张灯是祖宗留下的老习惯,讨厌章懋等胡言乱语,在宫门外对懋等人处以杖刑,并予降职处分。

古文:修撰罗伦先以言事被黜,时称 翰林四谏 。

现代文:修撰罗伦以前因为进言而被贬退,当时称为 翰林四谏 。

古文:懋既贬临武知县,未行,以给事中毛弘等论救,改南京大理左评事。

现代文:章懋已经贬为临武知县,还未成行,由于给事中毛弘等人的帮助,改任南京大理左评事。

古文:逾三年,迁福建佥事。

现代文:过了三年,升福建佥事。

古文:平泰宁、沙、尤贼,听福安民采矿以杜盗源,建议番货互通贸易以裕商民,政绩甚著。满考入都,年止四十一,力求致仕。吏部尚书尹旻固留之,不可。

现代文:平定泰宁、沙县、尤溪县的叛乱,允许福安人民采矿以杜绝作乱之源,建议与海外互通贸易,使商人和人民都得到好处,政绩十分显著,任满后进京,只有四十一岁,极力要求辞官返乡,吏部尚书尹执意挽留他,他仍然坚辞官职。

古文:既归,屏迹不入城府。奉亲之暇,专以读书讲学为事,弟子执经者日益进。

现代文:返回故乡后,从不进入官府,侍奉双亲之闲暇,专门用于读书讲学,弟子学生日渐长进。

古文:贫无供具,惟脱粟菜羹而已。

现代文:家贫没有摆设酒食的器具,只有小米蔬菜而已。

古文:四方学士大夫高其风,称为 枫山先生 。家居二十余年,中外交荐,部檄屡起之,以亲老坚不赴。

现代文:四方的学者大夫崇尚他的风操,称之为枫山先生,在家闲居二十余年,朝廷内外很多官员向上推荐,屡次发来檄文起用他,他都以双亲年老坚持不去赴任。

古文:弘治中,孝宗登用群贤。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现代文:弘治年间,明孝宗任用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众人建议两京国学应当任用名儒,起用谢铎任职北监,赶上南监正缺祭酒,就以章懋补任,恰好遇到章懋父亲去世而未去就职。

古文:时南监缺司业且二十年,诏特以罗钦顺为之,而虚位以待懋。

现代文:这时南监缺司业已有二十余年,皇帝下诏仅任罗钦顺,而空着职位以待章懋。

古文:十六年,服阕,懋复固辞。不允,始莅任。

现代文:十六年,章懋三年服满,他又再三推辞,朝廷不答应,他才到任。

古文:六馆士人人自以为得师。

现代文:六馆士人都自认为得到了好老师。

**古文:监生尤樾母病,例不得归省,昼夜泣。懋遣之归,曰: 吾宁以违制获罪。 **

现代文:监生尤木越母亲病重,按例是不能回去探视,只有日夜暗自流泪,章懋知道后就要他回去看望母亲,并且说: 我宁愿因违背制度而判罪。

古文:武宗立,陈勤圣学、隆继述、谨大婚、重诏令、敬天戒五事。

现代文:明武宗即位,章懋陈述勤于圣贤之学,注重接续前代迄今的可述之事,恭敬地举行大婚之礼,重视诏书诰令的权威,尊重上天的禁戒五件事。

古文:正德元年乞休,五疏不允。

现代文:正德元年,他请求退休,接连五次上疏请求,皇帝都不批准。

古文:复引疾恳辞,明年三月始得请。

现代文:他又以身体有病恳求辞官,一直到第二年三月朝廷才接受他辞官的请求。

古文:五年起南京太常卿,明年又起为南京礼部右侍郎,皆力辞不就。

现代文:五年,起用任为南京太常卿,第二年又被起用任为南京礼部右侍郎,他都极力推辞不去任职。

古文:言者屡陈懋德望,请加优礼,诏有司岁时存问。

现代文:有人屡次向朝廷陈述章懋的品德和威望,请求朝廷对他多加礼遇,下诏命有关部门每年按时慰问章懋。

古文:世宗嗣位,即家进南京礼部尚书,致仕。

现代文:明世宗即位,在家进职为南京礼部尚书,后退休。

古文:其冬,遣行人存问,而懋已卒,年八十六。

现代文:这年冬天,朝廷派使者慰问他,而章懋已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古文:赠太子少保,谥文懿。

现代文: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懿。

古文:懋为学,恪守先儒训。

现代文:章懋治学恪守古代儒者的警训。

**古文:或讽为文章,曰: 小技耳,予弗暇。 **

现代文:有人劝他写文章,他说: 此雕虫小技,我没有空闲。

古文:有劝以著述者,曰: 先儒之言至矣,芟其繁可也。 通籍五十余年,历俸仅满三考。难进易退,世皆高之。

现代文:有人劝他撰述经义,他说: 古代儒者已经说尽了,我只能做些删繁就简的工作, 居官五十余年,仅经过三次考核,难于进升而易于退位,人们都很看重他。

古文:生三子,兼令业农。县令过之,诸子释耒跪迎,人不知其贵公子也。

现代文:章懋生了三个儿子,多次要他儿子务农,县令经过农田时,几个儿子放下手中的农具跪迎县令,人们都不知道是贵家子弟。

古文:又明年京祭,尚书倪岳以老疾罢之。居二年卒,年六十三。

现代文:有个儿子到南监探望章懋,徒步前往,在路上被巡检所殴打,事后巡检得知打了章懋的儿子很害怕,而上章懋处请罪,章懋安慰他,并送他回来。

古文:天启初,追谥文节。邹智,字汝愚,合州人。

现代文:章懋晚年时,三个儿子及一个孙子都死了,章懋八十二岁生最小的儿子章接,后来荫封为国子监生。邹智,字汝愚,合州人。

古文:年十二能文。

现代文:十二岁能写文章。

古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

现代文:家境贫穷,他利用烧树枝树叶发出的火光,夜以继日地读书三年。

古文: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现代文:成化二十二年,乡试中获第一名。

古文: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

现代文:当时明宪宗愈加懒理朝政,而万安、刘吉、尹直位居内阁权力机构,邹智十分愤恨。

古文: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 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

现代文:途经三原时,求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感慨地说: 要想治理好天下,在于任用君子斥退小人。

古文:方今小人在位,毒痡四海,而公顾屏弃田里。

现代文:当今小人在位,祸害天下,而您却被屏弃乡村。

**古文:智此行非为科名,欲上书天子,别白贤奸,拯斯民于涂炭耳。 **

现代文:我此行并不是为了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请皇帝辨别贤臣与奸佞,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古文:恕奇其言,笑而不答。

现代文:王恕认为他说的话不寻常,笑笑没有应声。

古文: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

现代文:第二年邹智考中进士,任庶吉士,邹智于是上疏道 :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

古文: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现代文:然而遇到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

古文: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

现代文:陛下难道不想推诚布公地待人吗?

古文:由其进身之初,多出私门,先有以致陛下之厌薄。及与议事,又唯诺惟谨,伈伈伣伣,若有所不敢,反不如一二俗吏足以任事。

现代文:由于这些辅臣升官之初,大多出自权贵的人推荐,在先就有人使陛下憎恶,看不起的地方,每当与他们商议政事,他们又是唯唯诺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好像什么都不敢承担,反而不如一二个平常的官吏顶用。

古文:此陛下所为疑也,臣窃以为过矣。

现代文:这就是陛下对辅臣持怀疑态度的原因,我认为陛下这种态度是错误的。

古文:昔宋仁宗知夏竦怀诈则黜之,知吕夷简能改过则容之;知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可任则不次擢之。故能北拒契丹,西臣元昊。未闻一任一疑,可以成天下事也。

现代文:以前宋仁宗了解到夏竦心怀奸诈就罢免了他,知道吕夷简能改正错误就宽容了他,知道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可以任用就越级提拔他们,因此就能北面抵御住契丹,西边臣服元昊,从未听说既任用又怀疑能够成就天下大事的。

古文:愿陛下察孰为竦,孰为夷简,而黜之容之,孰为衍、琦、仲淹、弼而擢之,日与讲论治道,不使小人得参其间,则天工亮矣。

现代文:希望陛下仔细考察谁是夏竦类的人,谁是吕夷简类的人,对他们或罢免,或宽容,考察谁是像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之类人,由此提拔他,同他讨论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让小人参入,那么就能昭示上天的圣明。

古文:臣又闻天下事惟辅臣得议,惟谏官得言。谏官虽卑,与辅臣等。

现代文: 臣又听说国家的事情只有辅臣能够商议,只有谏官才能发表评论,谏官官职虽然卑微,但起的作用与辅臣相同。

**古文:乃今之谏官以躯体魁梧为美,以应对捷给为贤,以簿书刑狱为职业。不畏天变,不恤人穷。或以忠义激之,则曰: 吾非不欲言,言出则祸随,其谁吾听? **

现代文:现在的谏官以身材魁梧为美,以对答敏捷为贤,以案卷刑狱为职业,不怕天象变化、不抚恤人民的困穷,有人用忠诚道义来激励他,他则说: 我并非不想说,而话一出口祸就降临,那时谁又听我的?

古文:呜呼!既不能尽言效职,而复引过以归于上。有人心者固如是乎?

现代文:呜呼,既不能极言进谏,忠于职守,而且又将过失归咎皇帝,有良心的人会如此吗?

古文:臣愿罢黜浮冗,广求风节之臣。

现代文:臣希望罢免那些多余闲散的官员,多方寻求有风骨气节的臣子。

古文:令仗下纠弹,入阁参议。或请对,或轮对,或非时召对,霁色接之,温言导之,使得毕诚尽蕴,则天听开矣。

现代文:使他们在朝廷检举弹劾官吏不法行为,入内阁参加政事议论,对这些臣子,或者直接请他发表意见,或者轮流发表意见,或者不时召来讨论某事,陛下严肃接待他们,用温和的言语开导他们,使他们竭诚奉献自己的才智,这样就能使圣人听到各种意见择善而从。

古文:臣又闻汲黯在朝,淮南寝谋,君子之有益人国也大矣。

现代文: 臣又听说西汉的汲黯在朝廷做官时,淮南王不敢谋变,君子所起的作用对国家是很大的。

古文:以陛下之聪明,宁不知君子可任而故屈抑之哉?

现代文:以陛下的聪明才智,难道不知道君子可以任用,而故意委屈压抑人才吗?

古文:乃小人巧谗间以中伤之耳。

现代文:这是由于小人巧妙地进谗言离间中伤所致。

古文:今硕德如王恕,忠鲠如强珍,亮直刚方如章懋、林俊、张吉,皆一时人望,不宜贬锢,负上天生才之意。

现代文:现在具有大德的如王恕,忠诚耿直的如强珍,耿直、严正的如章懋、林俊、张吉,他们都是现今众人所仰望的人才,不应该贬斥禁锢,有负于上天创造人才的本意。

古文:陛下诚召此数人,置要近之地,使各尽其平生,则天心协矣。

现代文:陛下诚心召来这几个人才,设置在关键部门任职,使他们各尽其平生智慧,那么就天人协调合一。

古文:臣又闻高皇帝制阍寺,惟给扫除,不及以政。

现代文: 臣又听说高皇帝规定守宫门的太监、宦官,只能充任打扫清洁之类的工作,不能参入政事。

古文:近者旧章日坏,邪径日开,人主大权尽出其手。内倚之为相,外倚之为将,藩方倚之为镇抚,伶人贱工倚之以作奇技淫巧,法王佛子倚之以恣出入宫禁,此岂高皇帝所许哉!

现代文:近来旧有的规章日益被毁坏,歪门邪道大开,君王的大权尽被这些宦官所把持,朝廷内倚之为宰相,外倚之为将领,藩王依靠他们为镇抚,乐官、卑微的工匠依靠他们制造过度奇巧的东西,喇嘛教教主、佛教徒依靠他们随意进出皇宫,这些难道是高皇帝所允许的吗?

古文:愿陛下以宰相为股肱,以谏官为耳目,以正人君子为腹心,深思极虑,定宗社长久之计,则大纲正矣。

现代文:希望陛下以宰相为手足,以谏官为耳目,用正人君子做心腹,深思熟虑,制定国家长久之计,那么朝纲就匡正了。

古文:然其本则在陛下明理何如耳。窃闻侍臣进讲无反复论辨之功,陛下听讲亦无从容沃心之益。

现代文: 然而这最根本的则在于陛下对道理的理解如何,我听说侍臣进讲没有做反复的论辩,陛下听讲亦无从容接受臣下意思的雅量。

古文:如此而欲明理以应事,臣不信也。

现代文:像这样而想明白事理,处理朝政,臣是不相信的。

古文:愿陛下念义理之难穷,惜日月之易迈,考之经史,验之身心,使终岁无间,则圣学明而万事毕治,岂特四事之举措得其当已耶。

现代文:希望陛下想到道理难以穷尽,珍惜时光易逝,考察经书史书,检验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终年不间断,那么儒家的学说得到昌明,而且万事都治理得好,岂只上列四件事得到妥善处理呢?

古文:疏入,不报。

现代文:疏送呈皇帝,皇帝不给答复。

古文: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

现代文:邹智生性大方豪气自负,当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也都意见相投,邹智同他们关系都不错。

古文: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

现代文:他们在一起品评朝臣,议论人物。

古文: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

现代文: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

古文: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乃复因星变上书曰:伏读明诏云 天下利弊所当兴革,所在官员人等条具以闻 。

现代文: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计划能够实行,趁着因星象异变,朝廷广开言路的机会,又上书说 :圣明的诏书上说 天下的利弊应当兴革,所有的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列为条目向上陈述 。

古文:此殆陛下知前日登极诏书为奸臣所误,禁言官毋风闻挟私言事,物论嚣然,故复下此条自解耳。

现代文:这大概是因为陛下已知道前几天登基诏书被奸臣所歪曲,禁止谏议之官不要利用传闻夹杂私心来谈论政事,诏书发出后,舆论沸腾,所以又下这条诏令自行调解。

古文:夫不曰 朕躬有过,朝政有阙 ,而曰 利弊当兴革 ;不曰 许诸人直言无隐 ,而曰 官员人等条具以闻 。

现代文:不说 朕自身有过失,朝政有缺点 ,而说 利弊应当兴革 ;不说 允许大家直言不讳 而说 所有的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列为条目向上陈述 。

古文:陛下所以求言者,已不广矣。

现代文:陛下所用来征求意见的范围太不广泛。

古文:今欲兴天下之利,革天下之弊,当求利弊之本原而兴且革之,不当毛举细故,以为利弊在是也。

现代文:现在想振兴天下之利,革除天下的弊病,首先应该寻求造成这些利弊的根源,再来决定是振兴或是革除,不应该列举些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以为这就是利弊所在。 根据在哪里?

古文:本原何在?

现代文:就在内阁大臣身上。

古文:阁臣是已。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

现代文:少师万安恃位取宠,少保刘吉对上欺骗对下附和,太子少保尹直心怀奸诈,都是些世上的小人。

古文: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

现代文:陛下留用他们,那么君王的德行必不完善,朝政必定整治不好,此弊病是应当革除的。

古文: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陛上用之,则君德开明,朝政清肃,此利所当兴也。

现代文:退休尚书王恕忠诚聪慧,可以担当重任,尚书王刚强果断,可以止息大奸之谋,都御史彭韶端平正直,可以决断大政方针,他们是世间的君子,陛下任用他们,那么君王的恩惠能畅通无阻地施泽到人民中间,朝政就能清明严正,这就是应当振兴之利。

古文:然君子所以不进,小人所以不退,大抵由宦官权重而已。

现代文: 然而君子之所以不被任用,小人之所以不被罢免,大抵是由于宦官掌握权柄过重而已。

古文:汉元帝尝任萧望之、周堪矣,卒制于弘恭、石显。

现代文:汉元帝曾任用萧望之、周堪,最终被弘恭、石显所控制。

古文:宋孝宗尝任刘俊卿、刘珙矣,卒间于陈源、甘昇。

现代文:宋孝宗曾任用刘俊卿、刘珙,最后被陈源、甘升所离间。

古文:李林甫、牛仙客与高力士相附和,而唐政不纲。贾似道、丁大全与董宋臣相表里,而宋室不振。

现代文:唐代的李林甫、牛仙客与高力士相互勾结,而造成唐代朝政混乱,贾似道、丁大全与董宋臣内外勾结,而宋王朝委靡不振。

古文:君子小人进退之机,未尝不系此曹之盛衰。

现代文:君子小人的任用或罢免的机遇,未尝不是和这类宦官的盛衰紧密相连。

古文:愿陛下鉴既往,谨将来,揽天纲,张英断。凡所以待宦官者,一以高皇帝为法,则君子可进,小人可退,而天下之治出于一矣。

现代文:希望陛下以历史为鉴,谨慎地把握未来,总揽皇权,采取果断措施,以高皇帝的成法来对待宦官,那么君子就可以任用,小人就会被罢免,这样天下的政令就会归一了。

古文:以陛下聪明冠世,岂不知刑臣不可委信,然而不免误用者,殆正心之学未讲也。

现代文: 以陛下的聪明盖世,岂有不知道对宦官不能够委任信用,然而难免误用,大概是没有讲习端正本心的学问。

古文:心发于天理,则耳目聪明,言动中节,何宦官之能惑。

现代文:本心发源于天理,就耳聪目明,言行合乎法度,怎会被宦官所迷惑?

古文:发于人欲,则一身无主,万事失纲,投间抵隙,蒙蔽得施。

现代文:万事发源于人欲,那么自身即无主张,万事失去纲常,宦官就趁势寻找到时机,蒙蔽陛下。

古文:虽有神武之资,亦将日改月化而浸失其初。欲进君子退小人,兴天下之利,革天下之弊,岂可得哉?

现代文:陛下虽然有神明而威武的天份,也将日月削渐渐地失去本来的圣明,而想任用君子,罢免小人,振兴天下之利,革除天下的弊病,岂能实现?

古文:帝得疏,颔之。

现代文:皇帝看完疏,点头表示赞赏。

古文: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

现代文:过了不久,万安、尹直相继被罢免。

古文: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现代文:而刘吉仍居旧职,他对邹智恨之入骨。

古文: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 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

现代文:汤鼐经常在朝廷值班,邹智告诉汤鼐说 :先世兴盛,御史值班,得当面向皇帝陈述朝政的得失情况,皇帝即刻决定是采用或是禁止。

**古文:自后惟退而具疏,此君臣情意所由隔也。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

现代文: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这样君臣之间不能相互交流,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

古文: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 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

现代文:等到王恕接诏到了京城,邹智前去拜见王恕说: 后世做臣子的没有机会见到天子,因此处理政事大都马虎草率,希望您暂且不接受官职,先请求朝见皇帝,将时政治理不善的一些情况一一向皇帝陈述,极力要求革除,然后再接受官职,这样就可能于政事有所益。

**古文: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 **

现代文:如果先接受官职,就再没有见天子的日子了。

古文: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现代文:汤鼐与王恕也未能采用他的建议。

**古文: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 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 **

现代文:时逢审理刘概的案子,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把邹智名字牵涉进去,邹智被捕关进诏狱,颈、手、足上都套上刑具,仅能呼吸,邹智在接受审问时,慷慨地回答: 我见御前讲席在寒暑间停止讲习,午朝以皮毛小事敷衍塞责,朝政纲纪毁坏,风俗轻浮,人民生活困苦,边境防备空虚,我暗自为此担忧,与汤鼐等来往时议论这些情况是有的,其他什么就不知道了。

古文: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所吏目,事具《汤鼐传》。

现代文:议罪的官员承奉刘吉的意图,最终将邹智贬到广东石城所任吏目。

古文: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乃居会城。

现代文:邹智到了广东,总督秦用檄文召他撰写有关著作,这才住在省会城市。

古文:闻陈献章讲道新会,往受业,自是学益粹。

现代文:他听说陈献章在新会讲学,前去拜师学习,由此学问更加精深。

古文: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

现代文:弘治四年十月得病突然去世,年仅二十六岁。

古文:同年生吴廷举为顺德知县,殓而归其丧。

现代文:同科生员吴廷举任顺德知县,为邹智备置棺材,送回家乡安葬。

古文:天启初,追谥忠介。

现代文:天启初年,追赠忠介谥号。

古文:舒芬,字国裳,进贤人。

现代文:舒芬,字国裳,江西进贤人。

古文:年十二,献《驯雁赋》于知府祝瀚,遂知名。

现代文:十二岁时,作《驯雁赋》献给知府祝瀚,于是名声逐渐传开。

古文:正德十二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

现代文: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修撰职。

古文:时武宗数微行,畋游无度。

现代文:当时明武宗多次便服出行,打猎游玩毫无节制。

古文:其明年,孝贞皇后崩甫逾月,欲幸宣府。托言往视山陵,罢沿道兵卫。

现代文:第二年,孝贞皇后死去刚过一个月,武宗就想去宣府巡幸,假借要去皇陵视察,撤去沿路的卫兵。

古文:芬上言: 陛下三年之内当深居不出,虽释服之后,固俨然茕疚也。

现代文:舒芬上言劝道: 陛下在三年之内理应深居不出,即使已经服满三年,行为仍然应该庄重,表情应该悲伤。

古文:且自古万乘之重,非奔窜逃匿,未有不严侍卫者。

现代文:况且自古以来天子皇帝为天下的至尊,又不是东奔西窜的逃难,从未有不注重侍卫保护的。

**古文:又等威莫大于车服,以天子之尊下同庶人,舍大辂衮冕而羸车亵服是御,非所以辨上下、定礼仪。 **

现代文:另外显示皇帝等级威严的莫过于随行仪仗,以天子之尊降同一般老百姓,舍弃皇袍车仗,而穿着猥琐的衣服,乘坐瘦马车,这有悖于辨别上下尊卑,确定礼仪的原则。

古文:不听。

现代文:武宗不接受。

古文:孝贞山陵毕,迎主祔庙,自长安门入。

现代文:孝贞皇后的陵墓竣工,迎接孝贞皇后的神主纎享到太庙,从长安门迎入。

古文:芬又言: 孝贞皇后作配茂陵,未闻失德。祖宗之制,既葬迎主,必入正门。昨孝贞之主,顾从陛下驾由旁门入,他日史臣书之曰 六月己丑,车驾至自山陵,迎孝贞纯皇后主入长安门 ,将使孝贞有不得正终之嫌,其何以解于天下后世?

现代文:舒芬又说 :孝贞皇后婚配宪宗从未听说做过什么违反礼仪道德的事,祖宗的制度,安葬完毕,迎接其神主,必须从正门走,考虑到孝贞皇后的神主随陛下车驾由旁边进来,以后史官写为 六月四日,皇帝车驾从皇陵,迎回孝贞纯皇后的神主进入长安门 ,将使人们对孝贞皇后有不得善终的怀疑,这如何向天下后世的人们做解释?

古文:昨祔庙之夕,疾风迅雷甚雨,意者圣祖列宗及孝贞皇后之灵,儆告陛下也。

现代文:昨天纎太庙的傍晚,刮狂风、响炸雷、下暴雨,这是圣明的列祖列宗以及孝贞皇帝在显灵,警告陛下的。

**古文:陛下宜即明诏中外,以示改过。 **

现代文:陛下应当立即下诏书,向朝廷内外表示悔改。

古文:不报。

现代文:明武宗不予答复。

古文:遂乞归养,不许。又明年三月,帝议南巡。

现代文:舒芬于是请求辞官回乡,武宗不批准,又过了一年的三月,武宗计划南巡。

古文:时宁王宸濠久蓄异谋,与近幸相结,人情惶惧。

现代文:这时宁王朱宸濠早就图谋不轨,与武宗左右的宠臣相勾结,人心惶恐不安。

古文:言官伏阙谏,忤旨被责让。

现代文:言官伏在宫门下谏止南巡,违背了武宗的旨意而受到责备。

古文: 古帝王所以巡狩者,协律度,同量衡,访遗老,问疾苦,黜陟幽明,式序在位,是以诸侯畏焉,百姓安焉。

现代文:舒芬对此很担忧,与吏部员外郎夏良胜、礼部主事万潮、庶吉士汪应轸邀各官署接连上奏章劝谏武宗南巡,大家都答应上奏章。舒芬于是与编修崔桐,庶吉士江晖、王廷陈、马汝骥、曹嘉以及汪应轸一块上疏说 :古代帝王之所以都出巡,是为了统一全国的法令和度量标准。寻访前朝故臣,访贫问苦,惩恶扬善,按功行赏,因此诸侯敬畏,百姓安居乐业。

古文:若陛下之出,不过如秦皇、汉武,侈心为乐而已,非能行巡狩之礼者也。

现代文:如果陛下的巡行不过同秦始皇、汉武帝放纵地寻欢作乐相同,那就达不到巡行的目的。

古文:博浪、柏谷,其祸亦可鉴矣。

现代文:博浪、柏谷的祸患也可作为借鉴。

古文:近者西北再巡,六师不摄,四民告病。哀痛之声,上彻苍昊。传播四方,人心震动。

现代文:不久前陛下第二次巡行西北,军容不整,士、农、工、商叫苦不迭,人民哀伤悲痛的声音,上达苍天,传播四方,人心震动。

古文:故一闻南巡诏书,皆鸟惊兽散。

现代文:因此一听到南巡诏书,都被吓得如鸟兽般地四处逃散。

古文:而有司方以迎奉为名,征发严急,江、淮之间萧然烦费。万一不逞之徒,乘势倡乱,为祸非细。

现代文:而有关部门以迎驾为名,紧急地征集人力和物力。江、淮之间骚动不安,万一有为非作歹之徒乘势煽动叛乱,就会酿成大祸。

古文:且陛下以镇国公自命,苟至亲王国境,或据勋臣之礼以待陛下,将北向朝之乎,抑南面受其朝乎?

现代文:尚且陛下自命为 镇国公 ,如果来到亲王封地,有的以待功臣之礼对待陛下,你是北面下拜呢?还是南面受拜呢?

古文:假令循名责实,深求悖谬之端,则左右宠幸无死所矣。

现代文:假如就其名而求其实,深究荒谬的根子,那么陛下的左右的宠臣该死无葬身之地。

古文:尚有事堪痛哭不忍言者:宗藩蓄刘氵鼻之衅,大臣怀冯道之心。以禄位为故物,以朝署为市廛,以陛下为弈棋,以革除年间为故事。

现代文:还有令人痛哭而不忍心说的:宗室藩王蓄有刘濞谋反的念头,大臣身怀冯道首鼠两端之心,鄙视官禄,视朝廷办事机构为交易场所,把陛下当作棋子,以明成祖夺取建文帝位为效法的成例。

**古文:特左右宠幸知术短浅,无能以此言告陛下耳。使陛下得闻此言,虽禁门之外,亦将警跸而出,尚敢轻骑慢游哉? **

现代文:只是陛下左右的宠臣近幸目光短浅,不可能告诉陛下这些,使陛下得知这些情况,即使在宫门之外,也应该左右警戒而出,又怎敢轻骑漫游呢?

古文:疏入,陆完迎谓曰: 上闻有谏者辄恚,欲自引决。

现代文:疏送上去了,陆完迎着对舒芬说: 皇帝听说有人劝谏总是发怒。

**古文:诸君且休,勿归过君上,沽直名。 **

现代文:要进谏者自杀,诸位算了吧,不要把过失归在君王身上,博取正直的名声。

古文:芬等不应而出。有顷,良胜、潮过芬,扼腕恨完。

现代文:舒芬等不理他走出来,不一会儿,夏良胜、万潮来探望舒芬,得知陆完说的话,都扼腕痛恨。

**古文:芬因邀博士陈九川至,酌之酒曰: 匹夫不可夺志,君辈可遂已乎? **

现代文:舒芬于是邀来博士陈九川,给陈九川斟酒说 :匹夫不可以夺志,你们难道就这样算了吗?

古文:明日遂偕诸曹连疏入。

现代文:第二天就同各官署一起接连上疏。

古文:帝大怒,命跪阙下五日,期满复杖之三十。芬创甚,几毙,舁至翰林院中。

现代文:皇帝大怒,命令上疏的大臣跪在皇宫门外五天,五天后又每人罚杖责三十,舒芬棒伤很重,几乎死去,抬到翰林院中。

**古文:掌院者惧得罪,命摽出之,芬曰: 吾官此,即死此耳。 **

现代文:主管翰林院的害怕连累自己,命令将舒芬丢出去,舒芬说: 我在此处做官,就死在这里。

古文:竟谪福建市舶副提举,裹创就道。

现代文:竟然被贬为福建市舶提举副使,他带着包扎的伤口起程赴任。

古文:世宗即位,召复故官。

现代文:明世宗即位,召还旧职。

古文:嘉靖三年春,昭圣太后寿旦,诏免诸命妇朝贺。

现代文:嘉靖三年春,昭圣太后寿辰,皇帝下诏免诸位命妇朝贺。

**古文:芬言: 前者兴国太后令旦,命妇朝贺如仪。今遇皇太后寿节,忽行传免,恐失轻重之宜。乞收成命,以彰圣孝。 **

现代文:舒芬说 :先前兴国太后生日,官宦夫人朝贺一如礼仪,现在皇太后生日,忽然免去此项礼仪,恐怕轻重不当,请求收回成命,以表示对皇上的孝心。

古文:帝怒,夺俸三月。

现代文:世宗发怒,削去舒芬三个月俸禄。

古文:时帝欲尊崇本生,芬偕其僚连章极谏。

现代文:这时世宗要尊崇自己的的亲生父母。舒芬与同僚一起接连上奏章极力进谏。

古文:及张璁、桂萼、方献夫骤擢学士,芬及同官杨维聪、编修王思羞与同列,拜疏乞罢。

现代文:等到张璁、桂萼、方献夫一下子提升为学士,舒芬和修撰杨维聪、编修王思羞与张璁等同伍,上疏请求辞职。

古文:未几,复偕同官杨慎等伏左顺门哭争。帝怒,下狱廷杖,夺俸如初。

现代文:没多久,又与修撰杨慎等伏在左顺门哭着劝谏世宗,世宗发怒,将他们下诏狱,并施以杖刑,又同上一次一样削去三个月俸禄。

古文:旋遭母丧归,卒于家,年四十四。

现代文:不久舒芬因母亲去世而回家,后来死在家里,终年四十四岁。

古文:世称 忠孝状元 。

现代文:世称 忠孝状元 。

古文:芬丰神玉立,负气峻厉,端居竟日无倦容,夜则计过自讼。

现代文:舒芬身材挺拔,神采飞扬,气节高尚,端坐整日而无倦容,晚上则检查自己有否过失,有就进行自我批评。

古文:以倡明绝学为己任。

现代文:将倡导传统学术为己任。

古文:其学贯串诸经,兼通天文律历,而尤精于《周礼》。

现代文:舒芬的学问贯通诸经,并且通晓天文律令和历法,尤其精通《周礼》。

古文:尝曰: 《周礼》视《仪礼》、《礼记》,犹蜀之视吴、魏也。

现代文:他曾说 :《周礼》和《仪礼》、《礼记》的关系,就像三国的蜀和东吴、曹魏一样。

古文:贾氏谓《仪礼》为本,《周礼》为末,妄矣。

现代文:贾氏说《仪礼》为本,《周礼》为末,这样说是荒谬的。

**古文:朱子不加是正,何也? **

现代文:朱子不加订正,为什么呢?

古文:疾革,其子请所言,惟以未及表章《周礼》为恨。

现代文:舒芬病危时,儿子问他有什么话要说,他仅只提及未来得及弘扬《周礼》为自己终生的遗憾。

古文:学者称 梓溪先生 。

现代文:有学问的人称舒芬为 梓溪先生 。

古文:万历中,追谥文节。

现代文:万历年间,追赠谥号 文节 。

古文:先是,修撰罗伦以谏谪福建提举,逾六十年而芬继之。

现代文:先前修撰罗伦由于进谏被贬任福建提举,过了六十年而舒芬步其后尘。

古文:与伦同乡同官,所谪地与官又同,福建士大夫遂祀芬配伦云。

现代文:舒芬与罗伦是同经秀同官职,所贬任的地方和贬任的官职又相同,福建士大夫在祀祭舒芬时,将罗伦一起祀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