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古文:唐定王桱,太祖第二十三子。

现代文:唐定王朱桱,太祖第二十三子。

古文:洪武二十四年封。

现代文:洪武二十四年受封。

古文:永乐六年就藩南阳。

现代文:永乐六年前往藩地南阳。

古文:十三年薨。

现代文:十三年去世。

古文:子靖王琼烃嗣。

现代文:其子靖王朱琼烃继嗣。

古文:综核有矩矱,为成祖所喜。

现代文:朱琼烃行为规矩,为成祖疼爱。

古文:惑于嬖人,囚世子器墭及其子聿键于承奉司,器墭中毒死。

现代文:入朝之后,成祖三天两头召见他。宣德元年,朱琼烃去世。其妃高氏还未被册封,她自己便已上吊殉夫,宣宗下诏封她为靖王妃。朱琼烃无子,其弟宪王朱琼火旦继嗣,成化十一年去世。

古文:崇祯五年,硕熿薨,聿键嗣。

现代文:崇祯五年,朱硕火黄去世,朱聿键继嗣。

古文:七年,流贼大炽,蠲金筑南阳城,又援潞藩例,乞增兵三千人。

现代文:七年,流贼势头正盛,朱聿键免献黄金,而用来修筑南阳城,又援用潞藩陈例,请求增兵三千人。

古文:不许。

现代文:崇祯帝不许。

古文:九年秋八月,京师戒严,倡义勤王。

现代文:九年八月,京城戒严,朱聿键带头勤王。

古文:诏切责,勒还国。

现代文:崇祯帝下诏切责,勒令他返回藩地。

古文:事定,下部议,废为庶人,幽之凤阳。

现代文:事定之后,崇祯帝将其下部议罪,废为庶人,幽禁于凤阳。

古文:弟聿镆嗣。

现代文:其弟朱聿镆继嗣。

古文:十四年,李自成陷南阳,聿镆遇害。

现代文:十四年,李自成攻陷南阳,朱聿镆遇害。

古文:十七年,京师陷,福王由崧立于南京,乃赦聿键出。

现代文:十七年,京城失陷,福王朱由崧立位于南京,才将朱聿键赦免出来。

古文:大清顺治二年五月,南都降。

现代文:大清顺治二年五月,南都投降。

古文:聿键行至杭,遇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户部郎中苏观生,遂奉入闽。

现代文:朱聿键行至杭州,遇到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户部郎中苏观生,于是两人尊奉朱聿键进入闽境。

古文:南安伯郑芝龙、巡抚都御史张肯堂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定议,奉王称监国。

现代文:南安伯郑芝龙、巡抚都御史张肯堂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议定,尊奉朱聿键为监国。

古文:闰六月丁未,遂立于福州,号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

现代文:闰六月二十八日,朱聿键在福州即位,年号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

古文:进芝龙、鸿逵为侯,封郑芝豹、郑彩为伯,观生、道周俱大学士,肯堂为兵部尚书,余拜官有差。

现代文:他进封郑芝龙、郑鸿逵为侯,封郑芝豹、郑彩为伯,苏观生、黄道周为大学士,张肯堂为兵部尚书,其他人都分别授以官职。

古文:聿键好学,通典故,然权在郑氏,不能有所为。

现代文:朱聿键十分好学,通晓典故,然而实权被郑氏掌握,不能有所作为。

古文:是年八月,芝龙议简战守兵二十余万,计饷不支其半。

现代文:这年八月,郑芝龙提出操练备战守军二十余万,而粮饷却不足以支付军队的一半。

古文:请预借两税一年,令群下捐俸,劝绅士输助,征府县银谷未解者。

现代文:请求预借一年税收,并命下属捐出俸禄,劝说绅士出资捐助,征调府县库存银两、谷粮。

古文:官吏督迫,闾里骚然。

现代文:官吏四处督促,乡里一片骚乱。

古文:又广开事例,犹苦不足。

现代文:又广开事例,犹苦不足。

古文:仙霞岭守关兵仅数百人,皆不堪用。

现代文:仙霞岭守关军队仅数百人,而且都不堪使用。

古文:聿键屡促芝龙出兵,辄以饷诎辞。

现代文:朱聿键屡次催促郑芝龙出兵,他总是以缺饷为由昧心推辞。

古文:久之,芝龙知众论不平,乃请以鸿逵出浙东,彩出江西,各拥兵数千,号数万。

现代文:时间一久,郑芝龙知道舆论不平,于是请求命郑鸿逵前往浙东,郑彩前往江西,各拥兵数千,号称数万。

古文:既行,托候饷,皆行百里而还。

现代文:两人出发后,借口等候粮饷,都行至百里而返。

古文:先是,黄道周知芝龙无意出师,自请行,从广信趋婺源,兵溃死,事详《道周传》。

现代文:在此之前,黄道周了解郑芝龙无意出兵,便自己请求率军而行,从广信直趋婺源,兵败而死,事情详见《黄道周传》。

古文:是时,李自成兵败,走死通山。其兄子李锦帅众降于湖广总督何腾蛟,一时增兵十余万。

现代文:当时,李自成兵败逃走,死于通山,其兄之子李锦率部投降湖广总督何腾蛟,何腾蛟一时增兵十余万。

古文:侍郎杨廷麟、祭酒刘同升起兵复吉安、临江。

现代文:侍郎杨廷麟、祭酒刘同升起兵收复吉安、临江。

古文:于是廷麟等请聿键出江右,腾蛟请出湖南。

现代文:于是杨廷麟等请求朱聿键前去江右,而何腾蛟请求他前往湖南。

古文:原任知州金堡言腾蛟可恃,芝龙不可恃,宜弃闽就楚。

现代文:原任知州金堡说何腾蛟可以依靠,而郑芝龙不可依靠,应当弃闽趋楚。

古文:聿键大喜,授堡给事中,遣观生先行募兵。

现代文:朱聿键听后大喜,便授金堡为给事中,派苏观生先行募兵。

古文:先是,靖江王亨嘉僣称监国,不奉聿键命,为巡抚瞿式耜等所擒,以捷闻。

现代文:在此之前,靖江王亨嘉僭称监国,不遵从朱聿键的命令,被巡抚瞿式耜等擒获,瞿式耜等向朱聿键报捷。

古文:而鲁王以海又称监国于绍兴,拒聿键使者,故聿键决意出江西、湖广。

现代文:而鲁王朱以海又在绍兴称监国,并将朱聿键的使者拒之门外,所以朱聿键决意前往江西、湖广。

古文:十二月发福州,驻建宁。

现代文:十二月,从福州出发,驻扎建宁。

古文:广东布政汤来贺运饷十万,由海道至。

现代文:广东布政使汤来贺由海路运来十万石粮饷。

古文:明年二月驻延平。

现代文:第二年二月,驻扎延平。

古文:三月,大清兵取吉安、抚州,围杨廷麟于赣州。

现代文:三月,大清军队攻取吉安、抚州,将杨廷麟围困于赣州。

古文:尚书郭维经出闽,募兵援赣。

现代文:尚书郭维经离开闽,募兵援赣。

古文:六月,大兵克绍兴,鲁王以海遁入海,闽中大震。

现代文:六月,清军攻克绍兴,鲁王朱以海逃亡入海,闽中大为震惊。

古文:芝龙假言海寇至,彻兵回安平镇,航海去。

现代文:郑芝龙假称海寇到来,撤兵返回安平镇,然后航海而逃。

古文:守关将士皆随之,仙霞岭空无一人。

现代文:守关将士都跟随而去,仙霞岭空无一人。

古文:七月,何腾蛟遣使迎聿键,将至韶州。

现代文:七月,何腾蛟派遣使者迎接朱聿键,即将到达韶州。

古文:唯时我兵已抵闽关,守浦城御史郑为虹、给事中黄大鹏、延平知府王士和死焉。

现代文:这时清军已抵闽关,驻守浦城的御史郑为虹、给事中黄大鹏、延平知府王士和战死。

古文:八月,聿键出走,数日方至汀州。

现代文:八月,朱聿键出走,数日才至汀州。

古文:成祖四子。仁宗、汉王高煦、赵王高燧俱文皇后生。

现代文:清军突至,随从官吏四处奔散,朱聿键与其妃曾氏均被俘获。曾氏在九泷投水而死,朱聿键则死于福州。

古文:高爔未详所生母。

现代文:给事中熊纬、尚书曹学亻全、通政使马思礼等自缢而死。

古文:汉王高煦,成祖第二子。

现代文:汉王朱高煦,成祖第二子。

古文:性凶悍。

现代文:性情凶悍。

古文: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

现代文:洪武年间,太祖将各位王子召往京城学习。

古文: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

现代文:朱高煦不肯学,而且言行轻佻,为太祖所厌恶。

古文: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

现代文:太祖去世后,成祖派仁宗及朱高煦进入京城。

古文: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

现代文:朱高煦的舅舅徐辉祖见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便暗中告诫他。

古文: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于是朝臣举以责燕。

现代文:他不听劝告,并偷走徐辉祖的一匹好马,径直渡江返回燕,朱高煦在归途中动不动就杀死官民,到涿州时,又击杀驿丞,于是朝臣以此指责燕。

古文: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从,尝为军锋。

现代文:成祖起兵时,仁宗留守,朱高煦跟随成祖,曾为军中先锋。

古文: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

现代文: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乎被瞿能赶上时,朱高煦率领数千精锐骑兵,上前决战,将瞿能父子斩于阵前。

古文: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

现代文:到成祖东昌兵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逃走时,又是朱高煦率军赶到,击退南军。

古文: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

现代文:徐辉祖在浦子口打败燕兵,朱高煦率领番骑奔来。

**古文:成祖大喜,曰: 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 **

现代文:成祖大喜,说: 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当奋勇再战。

古文: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

现代文:朱高煦指挥番骑,拼力作战,南军这才退兵。

古文: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

现代文:成祖屡次濒临危难而转败为胜,朱高煦功劳很大。

古文: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

现代文:成祖认为他很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负,恃功骄纵,经常违法。

古文:成祖即位,命将兵往开平备边。

现代文:成祖即位后,命朱高煦率军前往开平防守边境。

古文: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

现代文:当时朝廷正在商议立储之事,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喜欢朱高煦,常常在成祖面前称赞他功劳很大,几乎废立长子。

古文:成祖卒以元子仁贤,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过失,不果。

现代文:成祖最终还是认为长子仁爱、贤能,况且是太祖所立,而朱高煦过失又多,没有改立朱高煦。

古文:永乐二年,仁宗立为太子,封高煦汉王,国云南。

现代文:永乐二年,仁宗立为太子,朱高煦封为汉王,藩地为云南。

**古文:高煦曰: 我何罪!斥万里。 **

现代文:朱高煦说: 我有何罪,要被排斥到远隔万里之地。

古文:不肯行。

现代文:不肯前往。

古文:从成祖巡北京,力请并其子归南京。

现代文:朱高煦跟随成祖巡幸北京,极力请求与其子一起返回南京。

古文:成祖不得已,听之。

现代文:成祖不得已,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

古文: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

现代文:朱高煦求得天策卫为护卫,动不动就自比为唐太宗。

古文:己,复乘间请益两护卫,所为益恣。

现代文:不久,他又乘机请求增加两护卫,其所作所为更加放纵。

古文:成祖尝命同仁宗谒孝陵。

现代文:成祖曾命他与仁宗一起谒拜孝陵。

古文: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

现代文:仁宗身体肥硕,且有足疾,在雨中由使臣搀扶行走,还常常失足。

**古文:高煦从后言曰: 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

现代文:朱高煦便从后说道: 前人失足,后人知警。

**古文:时宣宗为皇太孙,在后应声曰: 更有后人知警也。 **

现代文:当时是皇太孙的宣宗,在其后应声道: 更有后人知警啊。

古文:高煦回顾失色。

现代文:朱高煦回首失色。

古文:高煦长七尺余,轻趫善骑射,两腋若龙鳞者数片。

现代文:朱高煦身高七尺余,动作轻捷,善于骑射,两腋皮肤长似数片龙鳞。

古文:既负其雄武,又每从北征,在成祖左右,时媒孽东宫事,谮解缙至死,黄淮等皆系狱。

现代文:朱高煦依仗自己威武雄壮,又每次随军北征,跟在成祖左右,便经常在成祖面前挑拨是非,陷害东宫,因为他的谮言,使解缙致死,黄淮等人被捕下狱。

古文:十三年五月改封青州,又不欲行。

现代文:十三年五月,朱高煦改封青州,又不想前往。

古文:成祖始疑之,赐敕曰: 既受藩封,岂可常居京邸!

现代文:成祖才开始怀疑他,赐诏说道: 你既已受封藩地,岂可常居守邸。

**古文:前以云南远惮行,今封青州,又托故欲留侍,前后殆非实意,兹命更不可辞。 **

现代文:前因云南遥远,害怕前往,而今封于青州,又托故欲留,前后恐非实意,此命更不可辞。

古文:然高煦迁延自如。

现代文:但是朱高煦仍拖延自如。

古文: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劫掠。

现代文:私自挑选各卫壮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属兵部,纵使他们四处劫掠。

古文: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之。

现代文:兵马指挥徐野驴将他们擒获惩处。

古文:高煦怒,手铁瓜挝杀野驴,众莫敢言。

现代文:朱高煦大怒,手持铁勺击杀徐野驴,对此无人敢言。

古文:遂僣用乘舆器物。

现代文:朱高煦于是僭用御用车马器物。

古文:成祖闻之怒。

现代文:成祖听说后十分生气。

古文:十四年十月还南京,尽得其不法数十事,切责之,褫冠服,囚系西华门内,将废为庶人。

现代文:十四年十月,成祖返回南京,尽获其违法之事数十桩,于是对他予以切责,褫夺其冠服,将他囚禁于西华门内,并准备将他废为庶人。

古文:仁宗涕泣力救,乃削两护卫,诛其左右狎〈目匿〉诸人。

现代文:仁宗流泪力救,成祖乃削其两护卫,处死其左右狎昵数人。

古文:明年三月徙封乐安州,趣即日行。

现代文:第二年三月迁封乐安州,命其即日启程。

古文: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

现代文:朱高煦到乐安后,心中怨恨,便急于谋反。

古文:仁宗数以书戒,不悛。

现代文:仁宗多次以信警告,他却不肯悔改。

古文:成祖北征晏驾。

现代文:成祖北征而死。

古文:高煦子瞻圻在北京,觇朝廷事驰报,一昼夜六七行。

现代文:朱高煦之子朱瞻圻当时正在北京,窥视朝廷情况,迅速报告其父,一昼夜信使往返六七次。

古文:高煦亦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

现代文:朱高煦也连日派人潜入京城,伺机叛乱。

古文:仁宗知之,顾益厚遇。

现代文:仁宗获悉后,反而更厚待他。

古文:遗书召至,增岁禄,赐赉万计,仍命归藩。

现代文:写信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其岁禄,赏赐数以万计,然后仍命其返回藩地。

古文:封其长子为世子,余皆郡王。

现代文:封其长子为世子,其他儿子均为郡王。

古文:先是,瞻圻怨父杀其母,屡发父过恶。

现代文:在此之前,朱瞻圻怨恨父亲杀死其母,屡次揭发父亲罪过。

**古文:成祖曰: 尔父子何忍也! **

现代文:成祖听后说: 你们是父子,你这么做于心何忍呢?

古文:至是高煦入朝,悉上瞻圻前后觇报中朝事。

现代文:现在朱高煦入朝,则将朱瞻圻前后窥报朝中情况一事全部上奏皇上。

**古文:仁宗召示瞻圻曰: 汝处父子兄弟间,谗构至此,稚子不足诛。 **

现代文:仁宗于是将朱瞻圻召来说道 :你在父子兄弟之间,谗害至此,我念你年纪尚幼,不处死你。

古文:遣守凤阳皇陵。

现代文:乃命朱瞻圻守护凤阳皇陵。

古文: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

现代文:不久,仁宗去世,宣宗从南京前往奔丧。

古文: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

现代文:朱高煦企图在路上伏击,因行动仓促,未能成功。

古文:及帝即位,赐高煦及赵王视他府特厚。

现代文:宣宗即帝位后,对朱高煦及赵王的赏赐比其他王府优厚。

古文:高煦日有请,并陈利国安民四事。

现代文:朱高煦有一天向宣宗提出请求,同时敷陈利国安民四事。

古文:帝命有司施行,仍复书谢之。

现代文:宣宗命有关官员将其建议予以实施,又复信答谢。

古文:因语群臣曰: 皇祖尝谕皇考,谓叔有异志,宜备之。

现代文:并因此对群臣说: 皇祖曾嘱咐先皇,说皇叔存有二心,应当加以防备。

古文:然皇考待之极厚。

现代文:但先皇十分厚待皇叔。

**古文:如今所言,果出于诚,则是旧心已革,可不顺从。 **

现代文:而今皇叔所言,果然出于一片诚心,说明他已革心洗面,皇祖此话可以不听从。

古文:凡有求请,皆曲徇其意。高煦益自肆。

现代文:以后朱高煦提出任何请求,宣宗都委曲顺从。而朱高煦则更加放肆。

古文:宣德元年八月,遂反。

现代文: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终于谋反。

古文:遣其亲信枚青等潜至京师,约旧功臣为内应。

现代文:他派遣亲信枚青等潜至京城,约集旧功臣为内应。

古文:英国公张辅执之以闻。

现代文:英国公张辅将他们逮捕,并予以上奏。

古文:时高煦已约山东都指挥靳荣等,又散弓刀旂帜于卫所,尽夺傍郡县畜马。

现代文:当时朱高煦已与山东都指挥靳荣等约定,又在卫所散发刀箭、旗帜,夺取了相邻郡县所有马匹。

古文:立五军:指挥王斌领前军,韦达左军,千户盛坚右军,知州朱恒后军,诸子各监一军,高煦自将中军。

现代文:设立五军:指挥王斌统领前军,韦达统领左军,千户盛坚统领右军,知州朱恒统领后军,诸子各自监督一军,朱高煦亲自统率一军。

古文:世子瞻坦居守,指挥韦弘、韦兴,千户王玉、李智领四哨。

现代文:世子朱瞻坦留守,指挥韦弘、韦兴,千户王玉、李智统领四哨。

古文:部署已定,伪授王斌、朱恒等太师、都督、尚书等官。

现代文:部署已定,朱高煦又伪授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

古文:御史李濬以父丧家居,高煦招之,不从,变姓名,间道诣京师上变。

现代文:御史李因父丧在家守丧,朱高煦招他前来,李拒不从命,并改名换姓,抄小路赶往京城禀报谋反一事。

古文:帝犹不忍加兵,遣中官侯泰赐高煦书。

现代文:宣宗仍不忍用兵,而派宦官侯泰前去送信。

古文:泰至,高煦盛兵见泰,南面坐,大言曰: 永乐中信谗,削我护卫,徙我乐安。

现代文:侯泰一到,朱高煦便大军压阵会见侯泰,他南面而坐,对侯泰大声说道 :永乐年中皇上听信谗言,削除我的护卫,将我迁徙乐安。

古文:仁宗徒以金帛饵我,我岂能郁郁居此!

现代文:仁宗也仅以黄金、丝帛对我加以引诱,我岂能这样郁郁不乐地生活?

**古文:汝归报,急缚奸臣夏原吉等来,徐议我所欲。 **

现代文:你回去答复宣宗,迅速将奸臣夏原吉等捆绑送来,然后再慢慢商议我的要求。

古文:泰惧,唯唯而已。

现代文:侯泰非常害怕,面对朱高煦只是连连卑恭应答而已。

古文:比还,帝问汉王何言,治兵何如,泰皆不敢以实对。

现代文:返回京城后,宣宗问起汉王说了些什么话,治兵情况如何,侯泰都不敢如实回答。

古文:是月,高煦遣百户陈刚进疏,更为书与公侯大臣,多所指斥。

现代文:当月,朱高煦派遣百户陈刚进疏,又亲自写信给公侯大臣,大多是指斥之言。

**古文:帝叹曰: 汉王果反。 **

现代文:宣宗叹道 :汉王果然谋反。

古文:乃议遣阳武侯薛禄将兵往讨。

现代文:于是商议派遣阳武侯薛禄率军前往征讨。

古文:大学士杨荣等劝帝亲征。

现代文:大学士杨荣等则劝说宣宗亲征。

古文:帝是之。

现代文:宣宗认为杨荣等的建议正确。

**古文:张辅奏曰: 高煦素懦,愿假臣兵二万,擒献阙下。 **

现代文:张辅上奏说 :朱高煦一向懦弱,臣愿领兵二万,将其擒获献给皇上。

**古文:帝曰: 卿诚足擒贼,顾朕初即位,小人或怀二心,不亲行,不足安反侧。 **

现代文:宣宗回答说: 你诚然可以擒获此贼,但我才刚刚即位,也许还有心怀二意的小人,朕若不亲征,便不能安定小人的反叛。

**古文:于是车驾发京师,过杨村,马上顾从臣曰: 度高煦计安出? **

现代文:于是宣宗率军从京城出发,御驾亲征。经过杨村时,宣宗骑着马,回头对随从大臣问道 :你们估计朱高煦会有什么计谋呢?

**古文:或对曰: 必先取济南为巢窟。 **

现代文:有的大臣回答说 :一定会先攻取济南,作为其巢穴。

**古文:或对曰: 彼曩不肯离南京,今必引兵南下。 **

现代文:有的则说: 他昔日不肯离开南京,而今必然引兵南下。

古文:帝曰: 不然。

现代文:宣宗听后说道: 你们都说得不对。

古文:济南虽近,未易攻,闻大军至,亦不暇攻。

现代文:济南虽近,却不易攻取,听说大军到来,他们也来不及进攻。

古文:护卫军家乐安,必内顾,不肯径趋南京。

现代文:护卫军家住乐安,必然内顾,而不肯直趋南京。

古文:高煦外夸诈,内实怯,临事狐疑不能断。

现代文:朱高煦对外夸耀、欺诈,其实内心十分胆怯,遇事多疑而不能决断。

古文:今敢反者,轻朕年少新立,众心未附,不能亲征耳。

现代文:如今他敢谋反,是轻视朕年少新立,众心未附,不能亲征。

古文:今闻朕行,已胆落,敢出战乎?

现代文:而现在听说朕率军亲征,便已丧胆,还敢出战吗?

**古文:至即擒矣。 **

现代文:所以大军一到即可将他擒获。

古文:高煦初闻禄等将兵,攘臂大喜,以为易与。

现代文:朱高煦开始听说薛禄等率军,攘臂大喜,以为容易对付。

古文:及闻亲征,始惧。

现代文:后来获悉宣宗亲征,才害怕起来。

古文:时有从乐安来归者,帝厚赏之,令还谕其众。

现代文:当时有人从乐安前来归附,宣宗厚赏他们,命其回去晓示其他人。

古文:仍遗书高煦曰: 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

现代文:又写信给朱高煦说: 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

**古文:今六师压境,王即出倡谋者,朕与王除过,恩礼如初。不然,一战成擒,或以王为奇货,缚以来献,悔无及矣。 **

现代文:而今六师压境,汉王你马上交出首倡谋反之人,朕便可免除你的过失,恩礼如初,不然,一旦被擒,有人会将你看成奇货,捆绑起来献给朕的,到那时你就悔之晚矣。

古文:前锋至乐安,高煦约诘旦出战。

现代文:征讨大军前锋到达乐安,朱高煦约定次日清晨出战。

古文:帝令大军蓐食兼行,驻跸乐安城北,壁其四门。

现代文:宣宗命大军在寝苌上吃饭,星夜兼程,御驾停留乐安城北,军营堵住乐安四城门。

古文:贼乘城守,王师发神机铳箭,声震如雷。

现代文:贼军据城而守,王军发射神机铳箭,声震如雷。

古文:诸将请即攻城。帝不许。

现代文:诸将请求立即攻城,宣宗不许。

古文:再敕谕高煦,皆不答。

现代文:再下诏谕示朱高煦,可他均不作答。

古文:城中人多欲执献高煦者,高煦大惧。

现代文:这时城中许多人都想捉拿朱高煦献给宣宗,朱高煦十分恐惧。

古文:乃密遣人诣行幄,愿假今夕诀妻子,即出归罪。

现代文:便秘密派人到宣宗所驻帐幕,表示今晚辞别妻儿,便马上出城认罪归降,宣宗允许。

古文:帝许之。是夜,高煦尽焚兵器及通逆谋书。

现代文:当夜,朱高煦将兵器及叛逆谋反来往的书信全部焚毁。

古文:明日,帝移跸乐安城南。

现代文:第二天,宣宗移驻乐安城南。

**古文:高煦将出城,王斌等力止曰: 宁一战死,无为人擒。 **

现代文:朱高煦准备出城,王斌等极力劝阻说 :宁可战死,不为人擒。

古文:高煦绐斌等复入宫,遂潜从间道出见帝。

现代文:朱高煦哄骗王斌等重新入宫,然后偷偷从小路出城拜见宣宗。

古文:群臣请正典刑。

现代文:群臣请求将其处以正典之刑。

古文:不允。

现代文:宣宗不同意。

**古文:以劾章示之,高煦顿首言: 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

现代文:只是以弹劾奏章晓示他,朱高煦叩首说道: 臣罪该万死,唯听陛下之命。

古文:帝令高煦为书召诸子,余党悉就擒。

现代文:宣宗命朱高煦写信召其诸子,余党全部就擒。

古文:赦城中罪,胁从者不问。

现代文:宣宗赦免城中守军之罪,协从者也不予问罪。

古文:命薛禄及尚书张本镇抚乐安,改曰武定州,遂班师。

现代文:命薛禄及尚书张本镇抚乐安,将乐安改名为武定州,然后班师回朝。

古文:废高煦父子为庶人,筑室西安门内锢之。

现代文: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在西安门内建造房屋,将他们禁锢于内。

古文:王斌等皆伏诛,惟长史李默以尝谏免死,谪口北为民。

现代文:王斌等均被处死,只有长史李默因曾进谏而免死,被贬谪至口北为民。

古文:天津、青州、沧州、山西诸都督指挥约举城应者,事觉相继诛,凡六百四十余人,其故纵与藏匿坐死戍边者一千五百余人,编边氓者七百二十人。

现代文:天津、青州、沧州、山西诸都督指挥相约举城响应者,事发之后相继被诛,共六百四十余人,那些故意放纵与藏匿反贼而获罪被处死或戍边者达一千五百余人,被编为边民者达七百二十人。

古文:帝制《东征记》以示群臣。

现代文:宣宗亲自写成《东征记》以示群臣。

古文:高煦及诸子相继皆死。

现代文:朱高煦及诸子均相继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