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古文:◎礼七

现代文:礼七

古文:登极仪大朝仪常朝仪皇太子亲王朝仪诸王来朝仪诸司朝觐仪中宫受朝仪朝贺东宫仪大宴仪上尊号徽号仪

现代文:登极仪大朝仪常朝仪皇太子亲王朝仪诸王来朝仪诸司朝觐仪中宫受朝仪朝贺东宫仪大宴仪上尊号徽号仪

古文:二曰嘉礼。

现代文:第二是嘉礼。

古文:行于朝廷者,曰朝会,曰宴飨,曰上尊号、徽号,曰册命,曰经筵,曰表笺。

现代文:在朝廷行礼,叫朝会,叫宴飨,叫上尊号、上徽号,叫册命,叫经筵,叫表笺。

古文:行于辟雍者,曰视学。

现代文:在学校行礼,叫视学。

古文:自天子达于庶人者,曰冠,曰婚。

现代文:白天子到平民都举行,叫冠,叫婚。

古文:行于天下者,曰巡狩,曰诏赦,曰乡饮酒。

现代文:皇上颁行于天下,叫巡狩,叫诏赦,叫乡饮酒。

古文:举其大者书之。

现代文:列举重要的记录下来。

古文:仪之同者,则各附于其类云。

现代文:相同的礼仪,就各自附在同类。

古文:登极仪

现代文:登极仪

古文:汉高帝即位氾水之阳,其时绵蕞之礼未备。

现代文:汉高帝在泛水北面即位,当时朝仪典韦没有制订。

古文:魏、晋以降,多以受禅改号。

现代文:魏、晋以下,多因受禅改号。

古文:元世祖履尊既久,一统后,但举朝贺。

现代文:元世祖登上尊位已久,统一天下后,只举行朝贺。

古文:明兴,太祖以吴元年十二月将即位,命左相国李善长等具仪。

现代文:明朝兴起,太祖在昊元年十二月将即位,命令左相国李善长等人准备礼仪。

古文:善长率礼官奏。

现代文:李善长率礼官奏报。

古文:即位日,先告祀天地。

现代文:即位那天,先告祭天地。

古文:礼成,即帝位于南郊。

现代文:礼仪结东,太祖在南郊即帝位。

古文:丞相率百官以下及都民耆老,拜贺舞蹈,呼万岁者三。

现代文:丞相率领百官以下及京城百姓、有德望的老年人,行舞蹈礼拜贺,连呼三次万岁。

古文:具卤簿导从,诣太庙,上追尊四世册宝,告祀社稷。

现代文:准备仪仗队在前引导,在后跟从。到太庙,给四代先人追加尊号上呈册书、实玺,祭告土地神与谷神。

古文:还,具衮冕,御奉天殿,百官上表贺。

现代文:返回,穿戴好衮冕服,驾临奉天殿,百官上上表祝贺。

古文:先期,侍仪司设表案于丹墀内道之西北,设丞相以下拜位于内道东西,每等异位,重行北面。

现代文:在举行仪节之前,侍仪司在宫殿丹陛内道的西北设置表案,在内道的东西设置丞相以下的拜位。每个等次不同位,重行,面向北。

古文:捧表、展表、宣表官位于表案西,东向。纠仪御史二人于表案南,东西向。

现代文:在表案西是捧表官、展表官、读表官的位置,面向东。纠仪御史二人在表案南,东西向。

古文:宿卫镇抚二人于东西陛下,护卫百户二十四人于其南,稍后。

现代文:宿卫镇抚二人在东西台阶下面,护卫百户二十四人在他们南边,稍后。

古文:知班二人,于文武官拜位北,东西向。

现代文:知班二人,在文武官员拜祭的位子以北,东西向。

古文:通赞、赞礼二人于知班北,通赞西,赞礼东。

现代文:通赞、赞礼二人在知班的北面,通赞在西,赞礼在东。

古文:引文武班四人于文武官拜位北,稍后,东西向。

现代文:引文武班四人在文武官员拜祭的位子以北,稍后,东西向。

古文:引殿前班二人于引文武班南。

现代文:引殿前班二人在引文武班的南面。

古文:举表案二人于引文武班北。

现代文:举表案二人在引文武班的北面。

古文:举殿上表案二人于西陛下,东向。

现代文:举殿上表案二人在西面台阶下,面向东。

古文:丹陛上设殿前班指挥司官三人,东向。

现代文:宫殿台阶上设殿前班指挥司官三人,面向东。

古文:宣徽院官三人,西向。

现代文:宣徽院官三人,面向西。

古文:仪鸾司官于殿中门之左右,护卫千户八人于殿东西门,俱东西向。

现代文:仪鸾司官在殿中门的左右,护卫千户八人在殿东西门,都东西向。

古文:鸣鞭四人于殿前班之南,北向。

现代文:鸣鞭四人在殿前班的南面,面向北。

古文:将军六人于殿门左右,天武将军四人于陛上四隅,俱东西向。

现代文:将军六人在殿门左右,天武将军四人在宫殿台阶的四角,都东西相向。

古文:殿上,尚宝司设宝案于正中,侍仪司设表案于宝案南。

现代文:殿上,尚宝司在正中设宝案,侍仪司在宝案南设表案。

古文:文武侍从两班于殿上东西,文起居注、给事中、殿中侍御史、尚宝卿,武悬刀指挥,东西向。

现代文:文武侍从两班在殿上的东面和西面,文起居注、给事中、殿中侍御史、尚宝唧,武悬指挥,东西相向。

古文:受表官于文侍从班南,西向。

现代文:受表官在文侍从班以南,面向西。

古文:内赞二人于受表官之南,卷帘将军二人帘前,俱东西向。

现代文:内赞二人在受表官的南面,卷帘将军二人在帘前,都东西相向。

古文:是日,拱卫司陈卤簿,列甲士于午门外,列旗仗,设五辂于奉天门外,侍仪舍人二,举表案入。

现代文:这一天,拱卫司陈设扈从仪仗队,在午门外陈列甲士,排列旗仗,在奉天门外设五辖车。侍仪舍人两名,举着表案进入。

古文:鼓初严,百官朝服立午门外。

现代文:初更擎鼓,百官穿朝服站在午门外。

古文:通赞、赞礼、宿卫官、诸侍卫及尚宝卿侍从官入。

现代文:通赞、赞礼、宿卫官、众侍卫以及尚宝卿侍从官进入。

古文:鼓三严,丞相以下入。

现代文:三更击鼓后,丞相以下进入。

古文:皇帝衮冕升御座,大乐鼓吹振作。

现代文:皇帝穿衮冕服登上御座,大乐、鼓吹开始演奏。

古文:乐止,将军卷帘,尚宝卿置宝于案。

现代文:乐止,将军卷起帘子,尚宝卿将宝印放到案上。

古文:拱卫司鸣鞭,引班导百官入丹墀拜位。

现代文:拱卫司挥鞭使人肃静,引班引导百官到丹陛上的礼拜位。

古文:初行乐作,至位乐止。

现代文:初行乐开始演奏,至位乐止。

古文:知班赞班,赞礼赞拜。

现代文:知班赞唱班次,赞礼赞唱跪拜。

古文:乐作,四拜,兴。

现代文:奏乐,四拜,起身。

古文:乐止。

现代文:音乐停止。

古文:捧表以下官由殿西门入。

现代文:捧表以下官员从殿西门进入。

古文:内赞赞进表。

现代文:内赞官赞唱进表。

古文:捧表官跪捧。

现代文:捧表官跪着捧表献上。

古文:受表官搢笏,跪受,置于案。

现代文:受表官插上笏板,跪着接表,放到案上。

古文:出笏,兴,退立,东向。

现代文:拿出笏板,起身,退步站立,面向东。

古文:内赞赞宣表。

现代文:内赞赞唱宣读表文。

古文:宣表官前,搢笏,跪,展表官搢笏,同跪。

现代文:宣表官上前,插笏板,跪下,展表官插笏板,也跪下。

古文:宣讫,展表官出笏,以表复于案,俱退。

现代文:宣读完表,展表官拿出笏板,将表又放在案上,都退下。

古文:宣表官俯伏兴。

现代文:宣表官俯身伏地,起身。

古文:俱出殿西门,复位。

现代文:都出殿西门,回到原来的位子上。

古文:赞礼赞拜。

现代文:赞礼官赞唱下拜。

古文:乐作,四拜,乐止。

现代文:奏乐,拜四拜,音乐停止。

古文:搢笏,鞠躬三,舞蹈。

现代文:插上笏板,鞠躬三次,行舞蹈礼朝拜皇帝。

古文:拱手加额,呼万岁者三。

现代文:拱手放在额上,连呼三次万岁。

古文:出笏,俯伏兴。

现代文:拿出笏板,俯身伏地,起身。

古文:乐作,四拜,贺毕。

现代文:奏乐,拜四拜,贺礼完成。

古文:遂遣官册拜皇后,册立皇太子,以即位诏告天下。

现代文:于是派遣官员册拜皇后,册立皇太子,以即位诏书告示天下。

古文:成祖即位仓猝,其议不详。

现代文:成祖即位仓促,他即位的礼仪不能详知。

古文:仁宗即位,先期,司设监陈御座于奉天门,钦天监设定时鼓,尚宝司设宝案,教坊司设中和韶乐,设而不作。

现代文:仁宗即位,至期之前,司设监在奉天门陈放御座,钦天监设定时鼓,尚宝司设宝案,教坊司设中和韶乐,设了却不演奏。

古文:是日早,遣官告天地宗社,皇帝具孝服告几筵。

现代文:这天早上,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皇帝穿孝服祭告灵座。

古文:至时,鸣钟鼓,设卤簿。

现代文:到时,呜响钟鼓,设扈从仪仗队。

古文:皇帝衮冕,御奉天门。

现代文:皇帝穿衮冕服,驾临奉天门。

古文:百官朝服,入午门。

现代文:百官穿朝服,进入午门。

古文:鸿胪寺导执事官行礼,请升御座。

现代文:鸿胪寺导引执事官行礼,请登上御座。

古文:皇帝由中门出。升座,鸣鞭。

现代文:皇帝从中门出,升座,挥呜礼鞭使人肃静。

古文:百官上表,行礼,颁诏,俱如仪。

现代文:百官上表,行礼,颁布诏书,都按礼仪。

古文:宣宗以后,储宫嗣立者并同。

现代文:宣宗以后,太子继承君位相同。

古文:正德十六年,世宗入承大统。

现代文:正德十六年,世宗入京继承帝位。

古文:先期造行殿于宣武门外,南向。

现代文:至期以前在宣武门外造行殿,向南。

古文:设帷幄御座,备翼善冠服及卤簿大驾以候。

现代文:设帷幄御座,准备翼善冠服以及扈从俄仗大驾等侯。

古文:至期,百官郊迎。

现代文:到了日期,百官在郊外迎接。

古文:驾入行殿,行四拜礼。

现代文:皇帝车驾进入行殿,行四拜礼。

古文:明日,由大明门入。

现代文:第二天,从大明门进入。

古文:省诏草,改年号,素服诣大行几筵谒告。

现代文:省察草拟的诏书,改年号,穿素服到刚刚死去的皇帝灵座告祭。

古文:毕,设香案奉天殿丹陛上。

现代文:结东以后,在奉天殿丹陛上设香案。

古文:皇帝衮冕,行告天地礼。

现代文:皇帝穿着衮冕,举行告祭天地的礼仪。

古文:诣奉先殿、奉慈殿谒告,仍诣大行几筵、慈寿皇太后、庄肃皇后前各行礼,遂御华盖殿。

现代文:到奉先殿、奉慈殿拜谒告祭,接着到刚刚死去的皇帝灵座、慈寿皇太后、庄肃皇后前分别行礼,于是到华盖殿。

古文:百官朝服入。

现代文:百官穿着朝服进入。

古文:传旨免贺,五拜三稽首。

现代文:皇帝传旨免除祝贺,五拜三叩头。

古文:鸿胪寺官请升殿,帝由中门出御奉天殿。

现代文:鸿胪寺官请求升殿,皇帝从中门出来到奉天殿。

古文:鸣鞭,赞拜,颁诏,如制。

现代文:挥鞭肃静,赞唱拜礼,颁布诏令,按制度办理。

古文:大朝仪

现代文:大朝仪

古文:汉正会礼,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

现代文:汉代的正月初一朝会礼,离夜漏尽前七刻,鸣钟接受朝贺。

古文:公卿以下执贽来庭,二千石以上升殿,称万岁,然后宴飨。

现代文:公卿以下拿着礼物来到朝廷,二千石以上升殿,口称万岁,然后设宴席招待。

古文:晋《咸宁注》,有晨贺昼会之分。

现代文:晋《咸宁注》,有早晨庆贺、白天朝会的分别。

古文:唐制,正旦、冬至、五月朔、千秋节,咸受朝贺。

现代文:唐朝制度,正月初一、冬至、五月朔日、皇帝诞辰,都要接受朝贺。

古文:宋因之。

现代文:宋代沿袭唐制。

古文:明太祖洪武元年九月,定正旦朝会仪,与登极略相仿。

现代文:明太祖洪武元年九月,制定正月初一的朝会礼仪,与皇帝即位大致相仿。

古文:其后屡诏更定,立为中制。

现代文:这以后屡次下诏更改修定,立为适当的典章制度。

古文:凡正旦冬至,先日,尚宝司设御座于奉天殿,及宝案于御座东,香案于丹陛南。

现代文:凡是正月初一、冬至,早一天,尚宝司在奉天殿设御座,宝案设置在御座东面,香案设置在宫殿丹陛南面。

古文:教坊司设中和韶乐于殿内东西,北向。

现代文:教坊司在殿内东西设中和韶乐,面向北。

古文:翌明,锦衣卫陈卤簿、仪仗于丹陛及丹墀,设明扇于殿内,列车辂于丹墀。鸣鞭四人,左右北向。

现代文:次日天明,锦衣卫在丹陛以及丹墀上陈列扈从仪仗队、仪仗,在殿内设明扇,在丹墀上陈列车辖。呜鞭四人,分列左右面向北。

古文:教坊司陈大乐于丹陛东西,北向,仪礼司设同文、玉帛两案于丹陛东。

现代文:教坊司在丹陛东西陈放大乐,面向北。仪礼司设同文案、玉帛案于丹陛东。

古文:金吾卫设护卫官于殿内及丹陛,陈甲士于丹墀至午门外,锦衣卫设将军于丹陛至奉天门外,陈旗帜于奉天门外,俱东西列。

现代文:金吾卫在殿内及丹陛上设护卫官,在丹墀至午门外陈列甲士,锦衣卫在丹陛到奉天门外设将军,在奉天门外陈列旗帜,都东西陈列。

古文:典牧所陈仗马犀象于文、武楼南,东西向。

现代文:典牧所在文武楼南陈列仗马、犀象,东西相向。

古文:司晨郎报时位于内道东,近北。

现代文:司晨郎的报时位在内道东,靠近北面。

古文:纠仪御史二,位于丹墀北,内赞二,位于殿内,外赞二,位于丹墀北,传制、宣表等官位于殿内,俱东西向。

现代文:两名纠仪御史,位于丹墀北面,两名内赞官,位于殿内,两名外赞官,位于丹墀北面,传制、宣表等官位于殿内,都东西相向。

古文:鼓初严,百官朝服,班午门外。

现代文:刚擎初更鼓,百官穿着朝服,依次在午门外列班。

古文:次严,由左、右掖门入,诣丹墀东西,北向立。

现代文:击二更鼓百官由左右掖门进入,到丹墀东西,向北站着。

古文:三严,执事官诣华盖殿,帝具衮冕升座,钟声止。

现代文:击三更鼓,执事官员到华盖殿,皇帝穿衮冕服升座,钟声停止。

古文:仪礼司奏执事官行礼,赞五拜,毕,奏请升殿。

现代文:仪礼司奏唱执事官行礼,赞唱拜五拜,结东,奏唱请升殿。

古文:驾兴,中和乐作。

现代文:皇帝起身,奏中和乐。

古文:尚宝司捧宝前行,导驾官前导,扇开帘卷,宝置于案,乐止。

现代文:尚宝司捧宝印在前面走,导驾官在前面引导,打开扇,卷起帘,宝印放置在案上,音乐停止。

古文:鸣鞭报时,对赞唱排班,班齐。

现代文:挥鞭肃静报告时辰,对赞宣唱排列班次,班次整齐。

古文:赞礼唱鞠躬,大乐作。

现代文:赞礼宣唱鞠躬,大乐奏响。

古文:赞四拜,兴,乐上。

现代文:赞唱拜四拜,起身,音乐停止。

古文:典仪唱进表,乐作。

现代文:典仪官宣唱进表,奏乐。

古文:给事中二人,诣同文案前,导引序班举案由东门入,置殿中,乐止。

现代文:两名给事中,到同文案前,引导序班举案从东门进入,放置到殿中,音乐停止。

古文:内赞唱宣表目。

现代文:内赞官唱宣表目。

古文:宣表目官跪,宣讫,俯伏,兴。

现代文:宣表目官跪下,宣唱完毕,俯身伏地,起身。

古文:唱宣表,展表官取表,宣表官至帘前,外赞唱,众官皆跪。

现代文:宣唱宣读表文,展表官取表,宣表官到帘前,外赞官宣唱,众官都下跪。

古文:宣表讫,内外皆唱,俯伏,兴。

现代文:宣表完毕,内赞官、外赞官都宣唱,俯身伏地,起身。

古文:序班举表案于殿东,外赞唱众官皆跪。

现代文:序班举表案到殿东,外赞官宣唱,众官都下跪。

**古文:代致词官跪丹陛中,致词云: 具官臣某,兹遇正旦,三阳开泰,万物咸新。 **

现代文:代致词官跪在丹陛中央,致词说: 具官臣某人,现在正遇正月初一日,三阳开泰,万物更新。

**古文:冬至则云: 律应黄种,日当长至。 **

现代文:冬至则说: 节律应合黄钟,时日正当冬至。

**古文: 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纳祜,奉天永昌。 **

现代文: 恭敬地希望皇帝陛下,承受天命接纳祥福,奉行天命永远昌盛。

古文:贺毕,外赞唱,众官皆俯伏,兴。

现代文:祝贺完毕,外赞官宣唱,众官都俯身伏地,起身。

古文:乐作,四拜,兴。

现代文:奏乐,拜四拜,起身。

古文:乐止。

现代文:音乐停止。

古文:传制官跪奏传制,由东门出,至丹陛,东向立,称有制。

现代文:传制官跪着奏请传达制命,从柬门出,到丹陛,向东站立,声称有制命。

古文:赞礼唱,跪,宣制。

现代文:赞礼官宣唱,跪下,宣读制命。

**古文:正旦则云: 履端之庆,与卿等同之。 **

现代文:正月初一则说: 正月初一的福庆,与你们共同分享。

**古文:冬至则云: 履长之庆,与卿等同之。 **

现代文:冬至则说: 冬至的福庆,与你们共同分享。

**古文:万寿圣节则致词曰: 具官臣某,钦遇皇帝陛下圣诞之辰,谨率文武官僚敬祝万岁寿。 **

现代文:皇帝生日就致词说: 具官臣某人,正遇上皇帝陛下的生日,谨率领文武官员敬祝万寿无疆。

古文:不传制。

现代文:不传达制命。

古文:赞礼唱俯伏,兴。

现代文:赞礼官宣唱俯伏,起身。

古文:乐止。

现代文:音乐停止。

古文:赞搢笏,鞠躬三,舞蹈。

现代文:赞唱插笏板,三鞠躬,行舞蹈礼。

古文:赞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额曰 万岁 ;唱山呼,曰 万岁 ;唱再山呼,曰 万万岁 。

现代文:赞跪唱叩头高呼万岁,百官拱手放到额头上说 万岁 ;宣唱山呼,说 万岁 ;宣唱再次山呼,说 万万岁 。

古文:凡呼万岁,乐工军校齐声应之。

现代文:凡是高呼万岁时,乐工、军校官都齐声呼喊响应。

古文:赞出笏,俯伏,兴,乐作。

现代文:赞唱抽出笏板,俯身伏地,起身,奏乐。

古文:赞四拜,兴,乐止。

现代文:赞拜四拜,起身,音乐停止。

古文:仪礼司奏礼毕,中和乐作。

现代文:仪礼司上奏礼仪结东,奏中和乐挥鞭肃静,皇帝起身。

古文:鸣鞭,驾兴。尚宝官捧宝,导驾官前导,至华盖殿,乐止。

现代文:尚宝官捧宝印,导驾官在前面引导,到华盖殿,音乐停止。

古文:百官以次出。

现代文:百官依次出来。

古文:洪武三十年,更定同文、玉帛案俱进安殿中,宣表讫,举置于宝案之南。

现代文:洪武三十年,修改制定同文案、玉帛案都安放在殿中,宣读完表文,举着放在宝案的南面。

古文:嘉靖十六年,更定蕃国贡方物案入于丹陛中道左右,设定时鼓于文楼上,大乐陈奉天门内东西,北向。

现代文:嘉靖十六年,修改制定蕃王国进贡土产的桌案放在丹陛中道左右,在文楼上设置定时鼓,大乐陈放在奉天门内的东西面,向北。

古文:他仪亦略有增损。

现代文:其它礼仪略有增碱。

古文:立春日进春,都城府县举春案由东阶升,跪置于丹陛中道,俯伏,兴。

现代文:立春日举行进春礼,京城府县举着春案从东阶升登,跪着放置在丹陛中道,俯身伏地,起身。

古文:赞拜,乐作。

现代文:赞唱跪拜,奏乐。

古文:四拜,兴,乐止。

现代文:拜四拜,起身,音乐停止。

**古文:文武官北向立,致词官诣中道之东,跪奏云: 新春吉辰,礼当庆贺。 **

现代文:文武官员向北站立,致词官到中道的东面,跪着上奏说: 新春吉祥时辰,按礼应当庆贺。

古文:赞拜,乐作。

现代文:赞唱跪拜,奏乐。

古文:五拜三叩头,兴,乐止。

现代文:五拜二叩头,起身,音乐停止。

古文:仪礼司奏礼毕。

现代文:仪礼司上奏礼仪结东。

古文:正统十一年,正旦立春,礼部议顺天府官进春后,百官即诣班行贺正旦礼。

现代文:正统十一年,正月初一立春,礼部提议顺天府官举行进春礼之后,百官就到班列举行庆贺正月初一的礼仪。

古文:旧制,冬至日行贺礼。

现代文:旧有制度,冬至日举行贺礼。

古文:嘉靖九年,分祀二郊,以冬至大报,是日行庆成礼。

现代文:嘉靖九年,在两郊分别祭祀,因冬至遍祭天神,这一日举行庆成礼。

古文:次日,帝诣内殿,行节祭礼。

现代文:第二日,皇帝到内殿,举行节祭礼。

古文:又诣母后前行贺礼讫,始御奉天殿受贺。

现代文:又到母后前举行贺礼完毕,纔到奉天殿接受众官朝贺。

古文:常朝仪

现代文:常朝仪

古文:古礼,天子有外朝、内朝、燕朝。

现代文:古代礼制,天子有外朝、内朝、燕朝。

古文:汉宣帝五日一朝。

现代文:汉宣帝五日一上朝。

古文:唐制,天子日御紫宸殿见群臣曰常参,朔望御宣政殿见群臣曰入阁。

现代文:唐代制度,天子每天到紫宸殿接见群臣叫做常参,朔日、望日到宣政殿接见群臣叫做入阁。

古文:宋则侍从官日朝垂拱谓之常参,百司五日一朝紫宸为六参,在京朝官朔望朝紫宸为朔参、望参。

现代文:宋代则是侍从官每天在垂拱殿朝见叫做常参,各个部门五天在紫宸殿朝见一次叫做六参,在京的朝官朔日、望日在紫宸殿朝见叫做朔参、望参。

古文:明洪武三年定制,朔望日,帝皮弁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于丹墀东西,再拜。

现代文:明洪武三年确立制度,朔日、望日,皇帝穿皮弁服到奉天殿,百官穿朝服在丹墀东西,行再拜礼。

古文:班首诣前,同百官鞠躬,称 圣躬万福 。

现代文:班首上前,同百官一起鞠躬,称 圣体万福 。

古文:复位,皆再拜,分班对立。

现代文:返回原位,都行再拜礼,分班列对着站立。

古文:省府台部官有奏,由西阶升殿。

现代文:省府台部官有事上奏,从西阶上殿。

古文:奏毕降阶,百官出。

现代文:奏完后走下台阶,百官出宫。

古文:十七年,罢朔望起居礼。

现代文:十七年,罢除朔日、望日起居礼。

古文:常朝官一拜三叩头,乐止,复班。谢恩见辞官序立奉天门外,北向。

现代文:后来更改修定,朔日、望日到奉天殿,常朝官依次站立丹墀上,东西相向,谢恩的官员和当朝辞职的官员依次站在奉天门外,面向北。

古文:升座作乐。

现代文:皇帝升座,奏乐。

古文:常朝官一拜三叩头,乐止,复班。

现代文:常朝官拜一拜三叩头,音乐停止,恢复班位。

古文:谢恩见辞官于奉天门外,五拜三叩头毕,驾兴。

现代文:谢恩的官员和当朝辞职的官员在奉天门外,拜五拜三叩头完毕,皇帝起身。

古文:又凡早朝,御华盖殿,文武官于鹿顶外东西立,鸣鞭,以次行礼讫。

现代文:又,凡是早朝,驾临华盖殿,文武官员在东西房与南北房连接转角的地方东西站立,挥鞭肃静,依次行完礼。

古文:四品以上官入侍殿内,五品以下仍前北向立。

现代文:四品以上官员入殿侍从,五品以下仍如以前向北站立。

古文:有事奏者出班,奏毕,鸣鞭以次出。

现代文:有事奏报的人走出班列,奏完,挥鞭肃静,依次出去。

古文:如御奉天殿,先于华盖殿行礼。

现代文:如果到奉天殿,先在华盖殿行礼。

古文:奏事毕,五品以下诣丹墀,北向立,五品以上及翰林院、给事中、御史于中左、中右门候鸣鞭,诣殿内序立,朝退出。

现代文:奏完事,五品以下到丹墀,向北站立,五品以上以及翰林院、给事中、御史在中左门、中右门等候,挥鞭肃静,到殿内依次站立,退朝出来。

古文:凡百官于御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毕复坐。

现代文:凡是百官在皇帝面前侍坐,有官奏事,必须起立,奏完又坐下。

古文:后皇帝行丹墀,常北面,不南向,左右周旋不背北。

现代文:跟从皇帝到丹墀,常向北面,不向南,左右行礼不背朝北面。

古文:皇帝升奉天门及丹陛,随从官不得径由中道并王道。

现代文:皇帝登奉天门以及丹陛,随从官不能直接走中道与王道。

古文:二十四年,定侍班官:东则六部都察院堂上官、十三道掌印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应天府、翰林院、春坊、光禄寺、钦天监、尚宝司、太医院、五军断事及京县官,西则五军都督、锦衣卫指挥、各卫掌印指挥、给事中、中书舍人。

现代文:洪武二十四年,规定侍班官:柬面是六部都察院堂上官、十三道掌印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应天府、翰林院、春坊、光禄寺、钦天监、尚宝司、太医院、五军断事官以及京县官,西面是五军都督、锦衣卫指挥、各卫掌印指挥、给事中、中书舍人。

古文:又令礼部置百官朝牌,大书品级,列丹墀左右木栅上,依序立。

现代文:又命令礼部设置百官的朝牌,用大字写上官品级别,列在丹墀左右木栅栏上,百官依照牌序站立。

古文:二十六年,令凡入殿必履鞋。

现代文:洪武二十六年,命令凡是进殿必须穿鞋。

古文:永乐初,令内阁官侍朝立金台东,锦衣卫在西,后移御道,东西对立。

现代文:永乐初年,命令内阁官员在金台东面侍立等待上朝,锦衣卫立在西面,后来移到御道,东西对立。

古文:四年谕六部及近侍官曰: 早朝多四方所奏事。

现代文:永乐四年,训谕六部以及近侍官员说: 早朝多是四方所奏之事。

古文:午后事简,君臣之间得从容陈论。

现代文:午后事情少,君臣之间能不慌不忙地讨论。

**古文:自今有事当商榷者,皆于晚朝。 **

现代文:从现在起,有事需要商量的,都在晚朝提出。

古文:四年,谕行在礼部曰: 北京冬气严凝,群臣早朝奏事,立久不胜。

现代文:七年,训谕北京行在礼部说: 北京冬天天气严寒,群臣早朝奏事,长时间站着经受不住。

**古文:今后朝毕,于右顺门内便殿奏事。 **

现代文:从今以后,朝拜完毕,在右顺门内便殿奏事。

古文:景泰初,定午朝仪。

现代文:景泰初年,制定午朝的礼仪。

古文:凡午朝,御左顺门,设宝案。

现代文:凡是午朝,皇帝到左顺门,设宾案。

古文:执事奏事官候于左掖门外。

现代文:执事奏事官在左掖门外等候。

古文:驾出,以次入。

现代文:皇帝出来,百官依次进入。

古文:内阁、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案西序立;侍班御史二,序班二,将军四,案南面北立;鸣赞一,案东,西向立;锦衣卫、鸿胪寺东向立;管将军官、侍卫官立于将军西。

现代文:内阁、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依次在宝案西面站立;两名侍班御史,两名序班,四名将军,在宝案南面向北站立;一名呜赞官,在宝案东,向西站立;锦衣卫、鸿胪寺向东站立;管将军官、侍卫官站在将军的西面。

古文:府部奏事毕,撤案,各官退。

现代文:府部奏事完毕,撤除宝案,各官退下。

古文:有密事,赴御前奏。

现代文:有密事,到皇帝面前呈奏。

古文:嘉靖九年,令常朝官礼毕,内阁官由东陛、锦衣卫官由西陛升,立于宝座东西。

现代文:嘉靖九年,命令常朝官礼弃结东后,内阁官员从东阶、锦衣卫官从西阶升殿,站在宝座的东西两边。

古文:有钦差官及外国人领敕,坊局官一人奉敕立内阁后,稍上,候领敕官辞,奉敕官承旨由左陛下,循御道授之。

现代文:如有钦差官以及外国人领受敕令,坊局官一名捧着敕令站在内阁后面,稍微上前一点,等着领敕官辞行,奉敕官领旨从左阶退下,沿着御道把敕令交给他。

古文:隆庆六年,诏以三六九日视朝。

现代文:隆庆六年,皇帝下诏在三、六、九日上朝。

古文:万历三年,令常朝日记注起居官四人,列于东班给事中上,稍前,以便观听。

现代文:万历三年,命令常朝日记注起居官四人,站立在东班给事中之上,稍微向前,以方便枧听。

古文:午朝,则列于御座西,稍南。

现代文:午朝,就列于御座的西面,稍微向南。

古文:凡入朝次第,洪武二十四年,令朝参将军先入,近侍次之,公、侯、驸马、伯又次之,五府、六部又次之,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又次之。

现代文:凡是入朝的顺序,洪武二十四年,命令朝参将军先进入,近侍其次,公、侯、驸马、伯又其次,五府、六部又在其次,应天府以及在京杂职官员又在其次。

古文:成化十四年令进士照办事衙门次第,立见任官后。

现代文:成化十四年,命令进士按照办事衙门的次第,立于现任官员的后面。

古文:皇太子亲王朝仪

现代文:皇太子亲王朝仪

古文:前史多不载。

现代文:以前的史书多不记载这一礼仪。

古文:明洪武元年十月定制,凡正旦等大朝,皇帝御奉天殿,先设皇太子、亲王次于文楼,设拜位并拜褥于丹陛上正中。

现代文:明洪武元年十月规定制度,凡是正月初一等大型朝会,皇帝到奉天殿,先在文楼设皇太子、亲王位次,在丹陛上正中设拜位与跪拜垫褥。

古文:皇帝升座,殿前执事班起居讫。

现代文:皇帝升座,殿前执事班起居结东。

古文:引进引皇太子及亲王由奉天东门入,百官齐入。

现代文:引进官引领皇太子以及亲王从奉天东门进入,百官一齐进入。

古文:乐作,皇太子、亲王升自东阶,至丹陛拜位,乐止。

现代文:奏乐,皇太子、亲王从东阶升登,到台阶的拜位上,音乐停止。

古文:赞四拜,乐作,兴,乐止。

现代文:赞唱拜四拜,音乐奏响,起身,音乐停止。

古文:引进导由殿东门入,乐作。

现代文:引进官引导从殿东门进入,奏乐。

古文:内赞引至御座前位,乐止。

现代文:内赞官导引到御座前位,音乐停止。

古文:唱跪,皇太子跪称贺云: 长子某,兹遇履端之节 ,冬至则云 履长 , 谨率诸弟某等,钦诣父皇陛下称贺 。

现代文:宣唱跪下,皇太子跪下称贺说, 长子某,正遇上正月初一的节日 ,冬至就说: 冬至 , 谨率领众弟某等人,恭敬地来向父皇陛下称贺 。

古文:传制如前,赞俯伏,兴。

现代文:像前文所说的一样传达制命的礼仪,赞唱俯伏,起身。

古文:皇太子、诸王由东门出,乐作。

现代文:皇太子、众王从东门出,奏乐。

古文:引进引复丹陛位,乐止。

现代文:引进官引导回到丹陛拜位上,音乐停止。

古文:赞四拜,乐作,兴,乐止。

现代文:赞唱拜四拜,奏乐,起身,音乐停止。

古文:降自东阶,乐作。

现代文:从东阶下来,奏乐。

古文:至文楼,乐止。

现代文:到文楼,音乐停止。

古文:百官随入贺。

现代文:百官随后进入祝贺。

古文:其朝皇后则于坤宁宫,略如朝皇帝仪。

现代文:朝见皇后,就在坤宁宫,大略如同朝见皇帝的礼仪。

古文:二十六年,改定朝贺于乾清宫。

现代文:洪武二十六年,改定在干清宫朝贺。

古文:其日,皇帝、皇后升座,侍从导引如仪,引礼引皇太子及妃、亲王及妃诣上位前,赞礼赞四拜,兴。

现代文:这一天,皇帝、皇后登上座位,侍从按礼仪导引,引礼官导引皇太子以及妃、亲王以及王妃到皇上位前,赞礼官赞唱拜四拜,起身。

古文:赞礼引皇太子诣前,赞跪,引礼赞太了妃、诸王及妃皆跪。

现代文:赞礼官导引皇太子上前,赞唱跪拜,引礼官赞唱太子妃、众王以及王妃都跪拜。

古文:皇太子致词,同前,不传制。

现代文:皇太子致词,如同前边所记,不传达制命。

古文:赞礼赞皇太子俯伏,兴,引礼赞诸王俯伏,兴,太子妃、诸王妃皆兴。

现代文:赞礼官赞唱皇太子俯伏,起身,引礼官赞唱众王俯伏,起身,太子妃、众王妃都起身。

古文:赞礼引皇太子复位。

现代文:赞礼官导引皇太子回到原位。

古文:赞拜,皇太子以下皆四拜。

现代文:赞唱礼拜,皇太子以下都拜四拜。

古文:礼毕,引礼引至皇后前,其前后赞拜,皆如朝皇帝仪。

现代文:礼仪结东,引礼官引导到皇后面前,前后的赞拜,都如同朝见皇帝的礼仪。

古文:致词称 母后殿下 。

现代文:致词称 母后殿下 。

古文:礼毕,出。

现代文:礼仪结东,退出。

古文:七年更定,不致贺辞,止行八拜礼。

现代文:七年更改修定,不致贺辞,只行八拜礼。

古文:朝贺皇太后礼皆同。

现代文:朝贺皇太后礼,也相同。

古文:诸王来朝仪

现代文:诸王来朝仪

古文:古者,六年五服一朝。

现代文:古代,六年五服来京朝拜一次。

古文:汉法有四见仪。

现代文:汉代礼法有四见的礼仪。

古文:魏制,藩王不得入觐。

现代文:曹魏制度,藩王不能入京朝见皇帝。

古文:晋泰始中,令王公以下入朝者,四方各为二番。

现代文:晋泰始年间,命令王公以下入京朝拜的,四方各为两次。

古文:唐以后,亲藩多不就国。

现代文:唐以后,亲藩多不到藩王封国去。

古文:明代仿古封建,亲王之藩不常入朝,朝则赐赉甚厚。

现代文:明代仿照古代封邦建国的办法,亲王到藩国不经常入京朝拜,朝见就赏赐很丰厚。

古文:明初,凡来朝,先期陈御座于奉天殿,如常仪。

现代文:明朝初年,凡是诸王来京朝拜,事先在奉天殿陈设御座,如同平常礼仪。

古文:诸王次于奉天门外东耳房。

现代文:众王住在奉天门外的柬耳房。

古文:鼓三严,百官入就侍立位。

现代文:三更击鼓以后,百官进入到侍立位。

古文:引礼导王具衮冕,由东门入,升东陛,就位。

现代文:引礼官引导王穿衮冕服,从柬门进入,从柬台阶升登,到御座上去。

古文:王府从官就丹墀位。

现代文:王府的从官到丹墀的拜位上。

古文:赞拜,乐作,王与从官皆四拜。

现代文:赞唱拜礼,奏乐,王与从官都拜四拜。

古文:兴,乐止。

现代文:起身,音乐停止。

古文:王从殿东门入,乐作。

现代文:王从殿东门进入,奏乐。

古文:内赞导至御前,乐止。

现代文:内赞官引导到御座前,音乐停止。

古文:王跪,王府官皆跪。

现代文:王跪下,王府的从官都跪下。

**古文:王致辞曰: 第几子某王某,兹遇某时入觐,钦诣父皇陛下朝拜。 **

现代文:王致辞说: 第几子某王某,正遇某时入京朝觐,恭敬地到父皇陛下面前朝拜。

古文:赞俯伏,兴。

现代文:赞唱俯伏,起身。

古文:王由东门出。

现代文:王从柬门出。

古文:乐作,复拜位,乐止。

现代文:奏乐,返回拜位,音乐停止。

古文:赞拜,王兴。

现代文:赞唱行拜礼,王起身。

古文:从官皆四拜,兴。

现代文:随从官都拜四拜,起身。

古文:乐作,驾兴,王及各官以次出。

现代文:奏乐,皇上起身,王及各位官员依次退出。

古文:洪武二十六年定,凡诸王大朝,行八拜礼。

现代文: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凡是诸王来京大朝会,行八拜礼。

古文:常朝,一拜。

现代文:常朝,行一拜礼。

古文:凡伯叔兄见天子,在朝行君臣礼,便殿行家人礼。

现代文:凡是伯叔兄拜见天子,在朝堂上行君臣礼,在便殿行家人礼。

古文:伯叔兄西向坐,受天子四拜。

现代文:伯叔兄面向西坐,受天子四拜。

古文:天子居中南面坐,以尚亲亲之义,存君臣之礼。

现代文:天子居中面向南坐,以尊崇规亲的义理,保存君臣的礼节。

古文:凡外戚朝见,皇后父母见帝行君臣礼,后见父母行家人礼。

现代文:凡是外戚朝见,皇后父母见皇帝行君臣礼,皇后见父母行家人礼。

古文:皇太子见皇后父母,皇后父母西向立,皇太子东向行四拜礼,皇后父母立受两拜,答两拜。

现代文:皇太子见皇后父母,皇后父母向西站立,皇太子向东行四拜礼,皇后父母站着受两拜,答两拜。

古文:诸司朝觐仪

现代文:诸司朝觐仪

古文:明制,天下官三年一入朝。

现代文:明朝制度,天下官吏三年入京朝拜一次。

古文:自十二月十六日始,鸿胪寺以次引见。

现代文:从十二月十六日开始,鸿胪寺依次引见。

古文:二十五日后,每日方面官随常朝官入奉天门行礼,府州县官及诸司首领官吏、土官吏俱午门外行礼。

现代文:二十五日以后,每天地方军政长官跟随常朝官进入奉天门行礼,府州县官以及各部门首领官吏、土官吏都在午门外行礼。

古文:正旦大朝以后,方面官于奉天殿前序立,知府以下,奉天门金水桥南序立,如常朝仪。

现代文:正月初一大型朝会以后,地方军政长官在奉天殿前依次站立,知府以下,在奉天门金水桥南依次站立,如同常朝礼仪。

古文:天顺三年,令凡方面官入朝,递降京官一等。

现代文:天顺三年,命令凡是地方军政长官入朝,依次享受比同等京官降一等的待遇。

古文:万历五年,令凡朝觐,南京府尹、行太仆寺苑马寺卿、布按二司,俱于十二月十六日朝见,外班行礼。

现代文:万历五年,命令凡是朝见天子,南京府尹、行太仆寺苑马寺卿、布政按察二司,都在十二月十六日朝见,外班行礼。

古文:由右掖门至御前,鸿胪寺官以次引见。

现代文:由右掖门到御前,鸿胪寺官依次引见。

古文:其盐运司及知府以下官吏,浙江、江西十七日,山东、山西十八日,河南、陕西十九日,湖广、南直隶二十日,福建、四川二十一日,广东、广西二十二日,云南、贵州二十三日,北直隶二十四日,各外班行礼,至御前引见。

现代文:盐运司以及知府以下官吏,浙江、江西在十七日,山东、山西在十八日,河南、陕西在十九日,塑庭、南直隶在二十日,福建、四川在二十一日,广塞、尘西在二十二日,云南、贵州在二十三日,北直隶在二十四日,各外班行礼,到御前引见。

古文:免朝则止,仍候御朝日引见。

现代文:不上朝时就停止,仍等到皇帝朝见日引见。

古文:正旦朝贺,俱入殿前行礼。

现代文:正月初一朝贺,都进殿前行礼。

古文:凡朝觐官见辞谢恩,具公服,正旦具朝服,不著朱履。

现代文:凡是朝见官员朝见告辞谢恩,都穿公服,正月初一穿朝服,不穿红鞋。

古文:常朝俱锦绣。

现代文:平常朝见穿锦绣。

古文:中宫受朝仪

现代文:中宫受朝仪

古文:惟唐《开元礼》有朝皇太后及皇后受群臣贺,皇后会外命妇诸仪。

现代文:只有唐《开元礼》有皇太后及皇后接受群臣朝贺、皇后会见外臣命妇等礼仪。

古文:明制无皇后受群臣贺仪,而皇妃以下,正旦、冬至朝贺仪,则自洪武元年九月诏定。

现代文:明朝制度无皇后接受群臣朝贺的仪礼,而皇妃以下,正月初一、冬至朝贺的礼仪,则从洪武元年九月下诏制定。

古文:凡中宫朝贺,内使监设皇后宝座于坤宁宫。

现代文:凡是中宫皇后接受朝贺,宫内太监在坤宁宫设皇后宝座。丹陛仪仗,由太监执持。

古文:丹陛仪仗,内使执之,殿上仪仗,女使执之。

现代文:殿上仪仗,由宫女执持。在宫门外陈设女乐。

古文:陈女乐于宫门外。设皇贵妃幄次于宫门外之西,近北;设公主幄次于宫门外之东,稍南;设外命妇幄次于门外之南,东西向。

现代文:在宫门外以西设皇贵妃帏帐,靠近北面;在宫门外以柬设公主帏帐,稍靠南;在门外以南,设外臣命妇帏帐,东西相向。

古文:皇后服祎衣出閤,仗动,乐作。

现代文:皇后穷祭服出阁门,仪仗启行,奏乐。

古文:升座,乐止。

现代文:登上后座,音乐停止。

古文:司宾导外命妇由东门入内道,东西班侍立,讫。

现代文:司宾引导命妇从东门进入内道,东西列班侍立,完毕。

古文:导皇贵妃、众妃由东门入,至陛上拜位。

现代文:引导皇贵妃、众妃从东门进入,到台阶上行礼位置。

古文:赞拜,乐作,四拜兴,乐止。

现代文:引导官宣唱行礼,奏乐,拜四拜,起身,音乐停止。

古文:导由殿东门入,乐作。

现代文:引导从殿东门进入,奏乐。

古文:内赞接引至殿上拜位,乐止。

现代文:内赞官迎接引导到殿上行礼位置,音乐停止。

古文:赞跪,妃皆跪。

现代文:赞唱跪下,妃子都跪下。

古文:皇贵妃致祠曰, 妾某氏等,遇兹履端之节 ,冬至则云 履长 , 恭诣皇后殿下称贺 。致词毕,皆俯伏,兴,乐作,复位,乐止。

现代文:皇贵妃致词说: 妾某氏等人,遇到正月初一的节日 ,冬至就说 冬至 , 恭拜皇后殿下称贺 致词完毕,都俯伏,起身,奏乐。回到原位,音乐停止。

古文:赞拜,乐作,四拜兴,乐止。

现代文:赞唱礼拜,奏乐,拜四拜,起身,音乐停止。

古文:降自东阶出。

现代文:自柬阶下来出宫。

古文:司宾导公主由东门入,至陛下拜位,以次立,行礼如皇妃仪。

现代文:司宾引导公主从东门进入,到台阶上行礼的位置,依次站立,如皇妃礼仪一样行礼。

古文:司宾导外命妇入殿前中道拜位。赞拜如仪。

现代文:司宾引导命妇进入殿前中道行礼位置,按礼仪赞唱行拜礼。

古文:班首由西陛升,入殿西门,乐作。

现代文:班首从西阶上,进入殿西门,奏乐。

古文:内赞接引至殿上拜位,班首及诸命妇皆跪。

现代文:内赞官迎接引导到殿上行拜礼位置,班首以及聚命妇都跪下。

**古文:班首致词曰: 某国夫人妾某氏等称贺。 **

现代文:班首致词说: 某国夫人妾某氏等人称贺。

古文:贺毕,出复位。

现代文:庆贺完毕,出来回到原位置。

古文:司言跪承旨,由殿中门出,立露台之东,南向,称有旨。

现代文:司言官跪下接受懿旨,从殿中门出来,站在露台的东面,面向南,称有懿旨。

**古文:命妇皆跪,司言宣旨曰: 履端之庆,与夫人等共之。 **

现代文:命妇都跪下,司言官宣读懿旨说: 正月初一福庆,与夫人等共同分享。

古文:赞兴。

现代文:赞唱起身。

古文:司言奏宣旨毕。

现代文:司言上奏宣读懿旨完毕。

古文:皇后兴,乐作。

现代文:皇后起身,奏乐。

古文:入内閤门,乐止。

现代文:进入内殿门,音乐停止。

古文:诸命妇出。

现代文:案受封命妇出来。

古文:太皇太后、皇太后朝贺仪同。

现代文:太皇太后、皇太后的朝贺礼仪相同。

古文:洪武二十六年,重定中宫朝贺仪:先日,女官设御座香案。

现代文:洪武二十六年,复位中官朝贺礼仪。前一天,女官设御座香案。

古文:至日内官设仪仗、陈女乐于丹陛东西,北向,设笺案于殿东门。

现代文:到了这天,太监在丹陛东西设置仪仗,陈设女乐,面向北,在殿东门设笺案。

古文:命妇至宫门,司宾引入就拜位,女官具服侍班。

现代文:命妇到了宫门,司宾官引导进入行拜礼的位置,女官穿礼服随班侍立。

古文:尚宫、尚仪等官诣内奉迎,皇后具服出,作乐,赞拜如前仪。

现代文:尚宫、尚仪等官到里面迎接,皇后穿礼服出来,奏乐,如同前边的仪礼赞唱行拜礼。

古文:女官举笺案由殿东门入,乐作。

现代文:女官举着笺案从殿柬门进入,奏乐。

古文:至殿中,乐止。

现代文:到殿中,音乐停止。

古文:赞跪,命妇皆跪。

现代文:赞唱跪下,命妇都跪下。

古文:赞宣笺目,女官宣讫,赞展笺,宣笺女官诣案前,展宣讫,举案于殿东。

现代文:赞唱宣读笺目,女官宣读完毕,赞唱展开笺,宣读笺的女官到案前,展笺宣读完毕,举案放在殿东。

古文:命妇皆兴,司宾引班首由东阶升入殿东门,乐作。

现代文:命妇都起身,司宾引导班首徒东阶升入殿东门,奏乐。

古文:内赞引至殿中,乐止。

现代文:内赞官引导到殿中,音乐停止。

古文:赞跪,班首及诸命妇皆跪。

现代文:赞唱跪下,班首及众命妇都跪下。

古文:班首致词讫,皆兴,由西门出。

现代文:班首致词完毕,都起身,从西门出来。

古文:赞拜及司言宣旨,皆如仪,礼毕。

现代文:宣唱行拜礼以及司言官宣读圣旨,都按礼仪行事,礼毕。

**古文:千秋节致词云: 兹遇千秋令节,敬诣皇后殿下称贺。 **

现代文:皇后生日致词说: 正遇上皇后生日,恭敬地拜见皇后殿下称贺。

古文:不传旨。

现代文:不传旨。

古文:凡朔望命妇朝参,是日设御座于宫中,陈仪仗女乐。

现代文:凡是朔日、望日命妇上朝参拜,这一天,在宫中设御座,陈设仪仗、女乐。

古文:皇后升座,引礼女官引命妇入班,文东武西,各以夫品。

现代文:皇后升座,引礼女官引导命妇入班列,文官柬面武官西面,各自按照丈夫的品级排列。

古文:赞拜,乐作,四拜。

现代文:赞唱行拜礼,奏乐,拜四拜。

古文:礼毕,出。

现代文:行礼完毕,出来。

古文:阴雨、大寒暑则免。

现代文:阴雨、大寒、大暑就免去。

古文:后命妇朝贺,俱于仁智殿。

现代文:后来命妇朝贺,都在仁智殿。

古文:朝东宫妃,仪如朝中宫,不传令。

现代文:朝见东宫妃,礼仪如同朝见中宫皇后,不传达命令。

古文:朝贺东宫仪

现代文:朝贺东宫仪

古文:汉以前无闻。

现代文:汉代以前没有听说。

古文:隋文帝时,冬至百官朝太子,张乐受贺。

现代文:隋文帝时,冬至日,百官朝见太子,陈设音乐接受朝贺。

古文:唐制,宫臣参贺皇太子,皆舞蹈。

现代文:唐朝制度,太子属官参见朝贺皇太子,都要行舞蹈礼。

古文:开元始罢其礼。

现代文:开元时纔罢用此礼。

古文:故事,百官诣皇太子止称名,惟宫臣称臣。

现代文:按照旧例,百官拜见皇太子只称名,祇有太子属官称臣。

古文:明洪武十四年,给事中郑相同请如古制,诏下群臣议。

现代文:明洪武十四年,给事中郑相同请求按照古代礼制行礼,下诏交群臣讨论。

古文:编修吴沈等议曰: 东宫国之大本,所以继圣体而承天位也。

现代文:编修昊沈等人议论说: 东宫太子,是国家的重要根本,是延续圣体继承帝位的人。

古文:臣子尊敬之礼,不得有二。

现代文:臣子尊敬的礼节,不能不遵从。

**古文:请凡启事东宫者,称臣如故。 **

现代文:请求凡是向东宫启奏事情,仍如以前称臣。

古文:从之。

现代文:皇帝听从。

古文:凡朝东宫,前期,典玺官设皇太子座于文华殿,锦衣卫设仪仗于殿外,教坊司陈大乐于文华门内东西,北向,府军卫列甲士旗帜于门外,锦衣卫设将军十二人于殿中门外及文华门外,东西向,仪礼司官设笺案于殿东门外,设百官拜位于殿下东西,设传令宣笺等官位于殿内东西。是日,百官诣文华门外。

现代文:凡是朝见东宫,此前,典玺官在文华殿设皇太子座,锦衣卫在殿外设仪仗,教坊司在文华门内东西陈设大乐,面向北,府军卫在门外陈列甲土旗帜,锦衣卫在殿中门外及文华门外设将军十:二人,东西相向,仪礼司官在殿柬门外设笺案,在殿下东西设百官行礼位,在殿内东西面设传令宣笺等官位。这一天,百官到文华门外。

古文:导引官启外备,皇太子具冕服出,乐作。

现代文:导引官开启警卫宫禁,皇人子穿冕服出来,奏乐。

古文:升座,乐止。

现代文:升座,音乐停止。

古文:百官入赞拜,乐作。

现代文:百官进入,赞唱行拜礼,奏乐。

古文:四拜兴,乐止。

现代文:拜四拜,起身,音乐停止。

古文:丞相升自西阶,至殿内拜位,俱跪。

现代文:丞相从西阶升登,到殿内行拜礼的位置,都跪下。

古文:丞相致词曰: 某等兹遇三阳开泰,万物维新。

现代文:丞相致词说: 某等正遇三阳开泰,万物维新。

**古文:敬惟皇太子殿下,茂膺景福。 **

现代文:敬祝皇太子殿下,美好地享受洪福。

古文:毕,俯伏,兴,复位。

现代文:结柬,俯伏,起身,恢复原位。

古文:舍人举笺案入殿中,其捧笺、展笺、宣笺、传令,略与皇后同。

现代文:舍人举着笺案进入殿中,捧笺、展笺、宣笺、传令,大致与朝见皇后礼相同。

**古文:令曰: 履兹三阳,愿同嘉庆。 **

现代文:皇太子下令说: 遇到春天,愿同你们共同享受福庆。

古文:余俱如仪。

现代文:其余的都按礼仪行事。

古文:冬至致词,则易 律应黄钟,日当长至 。

现代文:冬至致词,则改变为 节律应合黄钟,日期正当冬至 。

**古文:传令则易 履长之节。 **

现代文:传达命令则变为 冬至的节令 。

**古文:千秋节致词则云 兹遇皇太子殿下寿诞之辰,谨率文武群官,敬祝千岁寿。 **

现代文:皇太子生日致词则说: 正遇皇太子殿下的生日,谨率领文武群官,敬祝皇太子长寿。

古文:不传令。

现代文:不传令。

古文:凡朔望,百官朝退,诣文华殿门外,东西立。

现代文:凡是朔日、望日,百官退朝,到文华殿门外,东西相向站立。

古文:皇太子升殿,乐作。

现代文:皇太子升殿,奏乐。

古文:百官行一拜礼。

现代文:百官行一拜礼。

古文:其谢恩见辞官亦行礼。

现代文:那些谢恩官员以及当朝辞官官员也行礼。

古文:洪武元年十二月,帝以东宫师傅皆勋旧大臣,当待以殊礼,命议三师朝贺东宫仪。

现代文:洪武元年十二月,皇帝认为东宫的师和傅都是有功的元老大臣,应当以特殊礼仪对待,命令讨论太师、太傅、太保朝贺东宫的礼仪。

古文:礼官议曰: 唐制,群臣朝贺东宫,行四拜礼,皇太子答后二拜。

现代文:礼官议论说: 唐朝制度,群臣朝贺东宫,行四拜礼,皇太子答礼后拜二拜。

古文:三公朝贺,前后俱答拜。

现代文:三公朝贺,前后都答拜。

古文:近代答拜之礼不行,而三师之礼不可不重。

现代文:近代答拜的礼仪不施行,而太师、太傅、太保的礼仪不能不隆重。

古文:今拟凡大朝贺,设皇太子座于大本堂,设答拜褥位于堂中,设三师、宾客、谕德拜位于堂前。

现代文:现在拟定凡是大型朝贺,在大本堂设皇太子座,在堂中设答拜褥位,在堂前设太师、太傅、太保、宾客、谕德行拜礼的位置。

古文:皇太子常服升座,三师、宾客常服入就位,北向立。

现代文:皇太子穿平常衣服登上座位,太师、太傅、太保、宾客穿常服到拜位,向北站立。

古文:皇太子起立,南向。

现代文:皇太子起立,面向南。

**古文:赞四拜,皇太子答后二拜。 **

现代文:赞唱拜四拜,皇太子答礼后拜二拜。

古文:六年,诏百官朝见太子,朝服去蔽膝及佩。

现代文:洪武六年,诏令百官朝见太子,朝服去掉蔽膝及佩玉。

古文:二十九年,诏廷臣议亲王见东宫仪。

现代文:二十九年,诏令朝廷大臣讨论亲王拜见柬宫太的礼仪。

古文:礼官议,诸王来见,设皇太子位于正殿中,设诸王拜位于殿门外及殿内,设王府官拜位于庭中道上之东西,设百官侍立位于庭中,东西向。

现代文:礼官讨论,众王前来拜见,在正殿中设皇太子位,设众王行礼位子于殿门外以及殿内,在庭中道上的东西面设王府官行拜礼的位置,在庭中设百官侍立的位置,东西相向。

古文:至日,列甲士,陈仪仗,设乐如常。

现代文:到了礼拜这天,陈列甲士、仪仗,按常礼设音乐。

古文:诸王诣东宫门外幄次,皇太子常服出,乐作。

现代文:诸王到东宫太子门外的帷帐,皇太子穿平常衣服出来,奏乐。

古文:升座,乐止。

现代文:升座,音乐停止。

古文:引礼导诸王入就殿门外位。

现代文:引礼官引导诸王进入殿门外的拜位。

古文:初行,乐作,就位,乐止。

现代文:初次行礼,奏乐,就位,音乐停止。

古文:导诣殿东门入,乐作。

现代文:引导由殿柬门进入,奏乐。

古文:内赞引至位,北向立,乐止。

现代文:内赞官引导到位置上,向北站立,音乐停止。

**古文:赞跪,王与王府官皆跪,致词曰: 兹遇某节,恭诣皇太子殿下。 **

现代文:赞唱跪下,王与王府官都跪卜,致词说: 正遇上某节,恭敬地拜见皇太子殿下。

古文:致词毕,王与王府官皆俯伏,兴,乐作。

现代文:致词完毕。王与王府官员都俯伏,起身,奏乐。

古文:复位,乐止。

现代文:返回原位,音乐停此。

古文:赞拜,乐作,王与王府官皆四拜。

现代文:赞唱行拜礼,奏乐,王与王府官都拜四拜。

古文:兴,乐止。

现代文:起身,音乐停止。

古文:礼毕,王及各官以次出。

现代文:行完礼,王及各官员依次退出。

古文:王至后殿,叙家人礼。

现代文:王到后殿,叙家人礼。

古文:东宫及王皆常服,王由文华殿东门入,至后殿。

现代文:皇太子以及王都穿常服,王从文华殿东门进入,到后殿。

古文:王西向,东宫南向。

现代文:王向西,皇太子向南。

古文:相见礼毕,叙坐,东宫正中,南面,诸王列于东西。

现代文:相见礼结东,按尊卑等次就座,皇太子在正中,面向南,诸王列于东西两侧。

古文:嘉靖二十八年,礼部奏,故事,皇太子受朝贺,设座文华殿中,今易黄瓦,似应避尊。

现代文:嘉靖二十八年,礼部上奏,按照旧例,皇太子接受朝贺,在文华殿中设座,现在换为黄瓦,似乎应该避尊。

古文:帝曰: 东宫受贺,位当设文华门之左,南向。

现代文:皇帝说: 东宫太子接受朝贺,位子应当设在文华门左边,面向南。

**古文:然侍卫未备,已之。 **

现代文:然而侍卫没有配备,停止算了。

古文:隆庆二年册皇太子,诏于文华殿门东间设座受贺。

现代文:隆庆二年,册立皇太子,下诏在文华殿门柬间,设座位接受朝贺。

古文:大宴仪

现代文:大宴仪

古文:汉大朝会,群臣上殿称万岁,举觞。

现代文:汉代大型朝会,群臣上殿称万岁,举觞祝贺。

古文: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

现代文:百官受赐宴飨,大奏乐。

古文:唐大飨登歌,或于殿庭设九部伎。

现代文:唐代大宴,乐师升堂奏歌,或在殿庭设九部乐伎。

古文:宋以春秋仲月及千秋节,大宴群臣,设山楼排场,穷极奢丽。

现代文:宋朝在春秋雨季的第二个月及太子生日。大宴群臣,搭建楼与戏台,奢侈无比。

古文:明制,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

现代文:明朝制度,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

古文:洪武元年,大宴群臣于奉天殿,三品以上升殿,余列于丹墀,遂定正旦、冬至圣节宴谨身殿礼。

现代文:洪武元年,在奉天殿大宴群臣,三品以上官员升上殿堂,其余的排列在丹墀,于是决定正月初一、冬至、皇帝生日在谨身殿举行宴会。

古文:二十六年,重定大宴礼,陈于奉天殿。

现代文:二十六年,重新制定大宴礼仪,在奉天殿陈设。

古文:永乐元年,以郊祀礼成,大宴。

现代文:永乐元年,因郊祀礼完成,举行大宴会。

古文:十九年,以北京郊社、宗庙及宫殿成,大宴。

现代文:十九年,因北京郊社、宗庙以及宫殿建成,举行大宴会。

古文:宣德、正统间,朝官不与者,给赐节钱。

现代文:宣德、正统年问,朝官没有参加宴飨的,赐给节日钱。

古文:凡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阳、腊八日,永乐间,俱于奉天门赐百官宴,用乐。

现代文:凡是立春、元宵、四月初八日、端午、重阳、腊月初八日,永乐年间,都在奉天门赐百官宴飨,奏乐。

古文:其后皆宴于午门外,不用乐。

现代文:这以后都在午门外举行宴会,不用音乐。

古文:立春日赐春饼,元宵日团子,四月八日不落荚,端午日凉糕粽,重阳日糕,腊八日面,俱设午门外,以官品序坐。

现代文:立春日赏赐春饼,元宵赐团子,四月八日赐不落荚,嘉靖年问,改赐不落荚为麦饼。端午日赐凉糕粽,重阳日赐糕,腊月初八日赐面,都设在午门外,按照官吏的品级高低排列座次。

古文: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群臣《喜雪》诗,复赐赏雪宴。

现代文:宣德五年冬,很久没有下雪,十二月下大雪。皇帝给群臣看《喜雪》诗,又赐给赏雪宴席。

古文:群臣进和章,帝择其寓警戒者录之,而为之序。

现代文:群臣进献和诗,皇帝选择寓有警戒意义的诗记录下东,而为诗写序。

古文:皇太后圣诞,正统四年赐宴午门。

现代文:皇太后生日,正统四年在午门赐宴。

古文:东宫千秋节,永乐间,赐府部堂上、春坊、科道、近侍锦衣卫及天下进笺官,宴于文华殿。

现代文:东宫太子生日,永乐年问,赏赐府部堂上官、春坊、科道、近侍锦衣卫以及天下进笺官,在文华殿设宴。

古文:宣德以后,俱宴午门外。

现代文:宣德以后,都在午门外设宴。

古文:凡祀圜丘、方泽、祈谷、朝日夕月、耕耤、经筵日讲、东宫讲读,皆赐饭。

现代文:凡是祭祀圜丘、祭祀地祇、祈谷、祭朝日夕月、皇帝亲耕劝农、御前讲席日讲、东宫讲读,都赏赐饭食。

古文:亲蚕,赐内外命妇饭。

现代文:皇后进行亲自养蚕之事,赏赐内外命妇饭食。

古文:纂修校勘书籍,开馆暨书成,皆赐宴。

现代文:编纂校勘书籍,开馆以及书成,都要赐宴。

古文:阁臣九年考满,赐宴于礼部,九卿侍宴。

现代文:内阁大臣九年任满,在礼部赐宴,九卿侍宴。

古文:新进士赐宴曰恩荣。

现代文:赐给新科进士的宴席叫恩荣。

古文:凡大飨,尚宝司设御座于奉天殿,锦衣卫设黄麾于殿外之东西,金吾等卫设护卫官二十四人于殿东西。

现代文:凡是大型宴飨,尚宝司在奉天殿设御座,锦衣卫在殿外东西两边设黄麾,金吾等卫在殿的东西两边设护卫官二十四人。

古文:教坊司设九奏乐歌于殿内,设大乐于殿外,立三舞杂队于殿下。

现代文:教坊司在殿内设九奏乐歌,在殿外设大乐,在殿下立三舞杂队。

古文:光禄寺设酒亭于御座下西,膳亭于御座下东,珍羞醯醢亭于酒膳亭之东西。

现代文:光禄寺在御座下西面设酒亭,在御座下的柬面设膳亭,在酒膳亭的东西两面设珍馑酰醢亭。

古文:设御筵于御座东西,设皇太子座于御座东,西向,诸王以次南,东西相向。

现代文:在御座东西面设御筵,在御座东面设皇太子座位,面向西,诸王依次在南面,东西相对。

古文:群臣四品以上位于殿内,五品以下位于东西庑,司壶、尚酒、尚食各供事。

现代文:群臣中四品以上位于殿内,五品以下位于东西糜,司壶、尚酒、尚食等官员各承担具体事务。

古文:至期,仪礼司请升座。

现代文:到了大型宴飨日期,仪礼司请求升登座位。

古文:驾兴,大乐作。

现代文:皇帝起身,大乐奏响。

古文:升座,乐止。

现代文:登座,音乐停止。

古文:鸣鞭,皇太子亲王上殿。

现代文:挥鞭肃静,皇太子、亲王上殿。

古文:文武官四品以上由东西门入,立殿中,五品以下立丹墀,赞拜如仪。

现代文:文武官四品以上从东西门进入,站立殿中,五品以上站立在丹墀,按礼仪赞唱行拜礼。

古文:光禄寺进御筵,大乐作。

现代文:光禄寺进献御筵,奏大乐。

古文:至御前,乐止。

现代文:到皇帝前,音乐停止。

古文:内官进花。

现代文:太监进献花。

古文:光禄寺开爵注酒,诣御前,进第一爵。

现代文:光禄寺开爵注酒,到皇帝身前,进献第一爵。

古文:教坊司奏《炎精之曲》。

现代文:教坊司奏《炎精之曲》。

古文:乐作,内外官皆跪,教坊司跪奏进酒。

现代文:奏乐,内外官都跪下,教坊司跪着上奏献酒。

古文:饮毕,乐止。

现代文:饮完酒,音乐停止。

古文:众官俯伏,兴,赞拜如仪。

现代文:众官俯伏,起身,按礼仪赞唱行拜礼。

古文:各就位坐,序班诣群臣散花。

现代文:各自就位坐下,序班到群臣处散花。

古文:第二爵奏《皇风之曲》。

现代文:进献第二爵时音乐演奏《皇风之曲》。

古文:乐作,光禄寺酌酒御前,序班酌群臣酒。

现代文:奏乐,光禄寺到皇帝身前斟酒,序班斟给群臣酒。

古文:皇帝举酒,群臣亦举酒,乐止。

现代文:皇帝举酒,群臣也举酒,音乐停止。

古文:进汤,鼓吹响节前导,至殿外,鼓吹止。

现代文:进献汤,鼓吹乐响,节制在前引导者,到殿外,停止鼓吹乐。

古文:殿上乐作,群臣起立,光禄寺官进汤,群臣复坐。

现代文:殿上奏乐,群臣起立,光禄寺官进汤,群臣又坐下。

古文:序班供群臣汤。

现代文:序班供给群臣汤。

古文:皇帝举箸,群臣亦举箸,赞馔成,乐止。

现代文:皇帝举起筷子,群臣也举筷子,赞唱饭食已成,音乐停正。

古文:武舞入,奏《平定天下之舞》。

现代文:跳武舞的人进入,乐奏《平定天下之舞》。

古文:第三爵奏《眷皇明之曲》。

现代文:第三爵奏《眷皇明之曲》。

古文:乐作,进酒如初。乐止,奏《抚安四夷之舞》。

现代文:奏乐,像前面那样进酒。音乐停止,演奏《抚安四夷之舞》。

古文:第四爵奏《天道传之曲》,进酒、进汤如初,奏《车书会同之舞》。

现代文:第四爵奏《天道传之曲》,进酒、进汤如前,奏《车书会同之舞》。

古文:第五爵奏《振皇纲之曲》,进酒如初,奏《百戏承应舞》。

现代文:第五爵奏《振皇纲之曲》,进酒如前,奏《百戏承应舞》。

古文:第六爵奏《金陵之曲》,进酒、进汤如初,奏《八蛮献宝舞》。

现代文:第六爵奏《金陵之曲》,进酒、进汤如前,奏《八蛮献宝舞》。

古文:第七爵奏《长杨之曲》,进酒如初,奏《采莲队子舞》。

现代文:第七爵奏《长杨之曲》,进酒如前,奏《采莲队子舞》。

古文:第八爵奏《芳醴之曲》,进酒、进汤如初,奏《鱼跃于渊舞》。

现代文:第八爵奏《芳醴之曲》,进酒、进汤如前,奏《鱼跃于渊舞》。

古文:第九爵奏《驾六龙之曲》,进酒如初。

现代文:第九爵奏《驾六龙之曲》,进酒如前。

古文:光禄寺收御爵,序班收群臣盏。

现代文:光禄寺收起御爵,序班收起群臣的杯盏。

古文:进汤,进大膳,大乐作,群臣起立,进讫复坐,序班供群臣饭食。

现代文:进汤,进大膳,奏大乐,群臣起立。进完又坐下,序班供给群臣饭食。

古文:讫,赞膳成,乐止。

现代文:完毕,赞唱膳食完,音乐停止。

古文:撤膳,奏《百花队舞》。

现代文:撤除膳食,奏《百花队舞》。

古文:赞撤案,光禄寺撤御案,序班撤群臣案。

现代文:赞唱撤案,光禄寺撤掉御案,序班撤掉群臣案。

古文:赞宴成,群臣皆出席,北向立。

现代文:赞唱宴飨结东,群臣都出席,向北站立。

古文:赞拜如仪,群臣分东西立。

现代文:按礼仪赞唱行拜礼,群臣分东西站立。

古文:仪礼司奏礼毕,驾兴,乐止,以次出。

现代文:仪礼司上奏宴礼结东,皇上起身,音乐停止,依次出来。

古文:其中宴礼如前,但进七爵。

现代文:中宴礼像前面所述一样,但只敬献七爵。

古文:常宴如中宴,但一拜三叩头,进酒或三或五而止。

现代文:常宴如同中宴,只是拜一拜三叩头,敬献酒或三次或五次就结东。

古文:凡宴命妇,坤宁宫设仪仗、女乐。

现代文:上尊号徽号仪凡是宴飨命妇,在坤宁宫设仪仗、女乐。

古文:皇后常服升座,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亦常服随出閤,入就位,大小命妇各立于座位后。

现代文:皇后穿常服登座,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也穿常服随从出阁,入宫到各自的位置。大小命妇各自站在座位后。

古文:丞相夫人率诸命妇举御食案。

现代文:丞相夫人率领众命妇举御食案。

古文:丞相夫人捧寿花,二品外命妇各举食案于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前。

现代文:丞相夫人捧寿花,二品官的外命妇各自举着食案,到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的面前。

古文:大小命妇各就座位,奉御执事人分进寿花于殿内及东西庑。

现代文:大小命妇各自到座位上,奉御执事人分别在殿内以及东西廉进献寿花。

古文:酒七行,上食五次,酌酒、进汤、乐作止,并如仪。

现代文:行献七次酒,上食五次,斟酒、进汤、奏乐止乐,都按礼仪进行。

古文:上尊号徽号仪子无爵父之道。

现代文:儿子没有给父亲授爵位的道理。

古文:汉高帝感家令之言而尊太公,荀悦非之。

现代文:汉高帝被家令官的话感动,而尊崇太公,苟悦非议此事。

古文:晋哀帝欲尊崇皇太妃,江以为宜告显宗之庙,明事不在己。

现代文:晋哀帝想尊崇皇太妃,江膨认为应该告祭显宗庙,表明事情不在于自己。

古文:宋、元志俱载皇太后上尊号仪,而不行告庙,非礼也。

现代文:宋、元史志都记载皇太后上尊号的礼仪,而不告祭太庙,与礼仪不合。

古文:明制,天子登极,奉母后或母妃为皇太后,则上尊号。

现代文:明朝制度,天子登帝位,奉母后或母妃为皇太后,就上尊号。

古文:其后或以庆典推崇皇太后,则加二字或四字为徽号。

现代文:这以后有因庆典推崇皇太后,就加上二字或者四字作为徽号。

古文:世宗时,上两宫皇太后,增至八字。

现代文:世宗的时候,上两宫皇太后尊号,增加八个字。

古文:上徽号致词,而上尊号则止进宝册。

现代文:上徽号致词,而上尊号就只是进献宝玺与册害。

古文:上尊号,自宣宗登极尊皇太后始。

现代文:上尊号,从宣帝即位尊崇皇太后开始。

古文:先期遣官祭告天地宗社,帝亲告太宗皇帝、大行皇帝几筵。

现代文:上尊号前先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皇帝亲自祭告太宗皇帝、刚去世的皇帝灵座。

古文:是日,鸣钟鼓,百官朝服。

现代文:这天,呜钟鼓,百官穿朝服。

古文:奉天门设册宝彩舆香亭。

现代文:在奉天门设册宝彩舆香亭。

古文:中和韶乐及大乐,设而不作。

现代文:中和韶乐及大乐,设置了却不演奏。

古文:内官设皇太后宝座,陈仪仗于宫中。

现代文:太监设皇太后宝座,在宫中陈设仪仗。

古文:设册宝案于宝座前,设皇帝拜位于丹陛正中,亲王拜位于丹墀内。

现代文:在宝座前设册宝案,在丹陛正中设皇帝礼拜的位置,亲王的礼拜位置在丹墀内。

古文:女乐设而不作。

现代文:女乐设置而不演奏。

古文:皇帝冕服御奉天门。

现代文:皇帝穿冕服到奉天门。

古文:奉册宝官以册宝置舆中,内侍举舆,皇帝随舆降阶升辂。

现代文:奉册宝官将册书宝玺放在舆中,内侍举舆,皇帝随舆下台阶登上辖车。

古文:百官于金水桥南,北向立,舆至皆跪,过兴。

现代文:百官在金水桥南,向北站立,舆到了都跪下,舆过了纔起身。

古文:随至思善门外桥南,北向立。

现代文:百官跟随到思善门外桥的南面,向北站立。

古文:皇帝至思善门内降辂。

现代文:皇帝到思善门内下辖车。

古文:皇太后升座。

现代文:皇太后升登座位。

古文:舆至丹陛。

现代文:舆到丹陛。

古文:皇帝由左门入,至陛右,北向立。

现代文:皇帝从左门进入,到丹陛右边,向北站立。

古文:亲王冕服各就位。

现代文:亲王穿冕服各就位。

古文:奏四拜,皇帝及王以下皆四拜。

现代文:上奏拜四拜,皇帝以及诸王以下都拜四拜。

古文:奉册宝官以册宝由殿中门入,立于左。

现代文:奉册宝官拿着册书与宝玺从殿中门进入,站在左边。

古文:皇帝由殿左门入,至拜位跪,亲王百官皆跪。

现代文:皇帝从殿左门进入,到行礼位子跪下,亲王百官都跪下。

古文:奏搢圭,奏进册。

现代文:奏唱插圭,奏唱进册。

古文:奉册官以册跪进,皇帝受册献讫,执事官跪受,置案左。

现代文:奉册官拿着册书跪着进献,皇帝接受册书献册完毕。执事官跪着接受,放在案的左边。

古文:奏进宝,奉宝官以宝跪进。

现代文:奏唱进献宝玺,奉宝官拿着实玺跪着进献。

古文:皇帝受宝,献讫,执事官跪受,置案右。

现代文:皇帝接受宝玺,进献完毕,执事官跪着接受,放在案右。

古文:奏出圭,奏宣册,执事官跪宣读。

现代文:奏唱抽出圭,奏唱宣读册书,执事官跪着宣读。

古文:皇帝俯伏,兴,由左门出,至拜位。

现代文:皇帝俯伏,起身,从左门出,到行拜礼的位置。

古文:奏四拜,传唱百官同四拜。

现代文:奏唱拜四拜,传唱百官同样拜四拜。

古文:礼毕,驾兴。

现代文:典礼完毕,皇帝起身。

古文:是日,皇帝奉皇太后谒奉先殿及几筵,行谒谢礼。

现代文:这一天,皇帝奉皇太后拜谒奉先殿以及灵座,举行谒谢礼。

古文:礼毕,皇太后还宫,服燕居冠服,升座。皇帝率皇后、皇妃、亲王、公主及六尚等女官行庆贺礼。

现代文:行礼完毕,皇太后回宫,穿燕居冠服,登上座位皇帝率皇后、皇妃、亲王、公主以及六尚等女官,行庆贺礼。

古文:翌日,外命妇四品以上行进表笺礼。

现代文:第二天,外命妇四品以上,行进献表笺礼。

古文:宣德以后,仪同。

现代文:宣德以后,礼仪相同。

古文:正统初,尊太皇太后仪同。

现代文:正统初年,尊崇太皇太后礼仪相同。

**古文:天顺八年二月,增命妇致词云: 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惟皇太后陛下尊居慈极,永膺福寿。 **

现代文:天顺八年二月,增加命妇致词道: 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敬地希望皇太后陛下尊居后位,永远享受福寿。

**古文:弘治十八年,上两宫尊号,改皇太后致词云: 尊居慈闱,茂隆福寿。 **

现代文:弘治十八年,上两宫尊号,改皇太后致词说: 尊居后位,享受盛大的福寿。

古文:嘉靖元年二月上尊号,以四宫行礼过劳,分为二日。

现代文:嘉靖元年二月上尊号,因四宫行礼遇于劳累,分为二曰。

古文:又以武宗服制未满,庄肃皇后免朝贺,命妇贺三宫,亦分日。

现代文:又因武宗服丧期未满,庄肃皇后免去朝贺,命妇朝贺三宫,也分日进行。

古文:上徽号,自天顺二年正月奉皇太后始。

现代文:上徽号,从天顺二年正月奉皇太后开始。

**古文:致词云: 嗣皇帝臣,伏惟皇太后陛下,功德兼隆,显崇徽号,永膺福寿,率土同欢。 **

现代文:致词说: 嗣位皇帝臣,恭敬地想到皇太后陛下,功业与德行兼高,显扬尊崇徽号,永远享受福寿,天下同欢。

**古文:命妇进表庆贺致词云: 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惟皇太后陛下德同坤厚,允协徽称,寿福无疆,舆情欢戴。 **

现代文:命妇进表庆贺致词说: 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敬地想皇太后陛下恩德如同大地一样深厚,确实符合徽号称呼,寿福无疆,民情欢呼拥戴。

古文:馀如常仪。

现代文:其余的如同平常仪礼。

古文:后上徽号及加上徽号,仿此。

现代文:后来上徽号及加上徽号,仿照此礼。

古文:成化二十三年,礼部具仪上,未及皇太子妃礼,特命增之。

现代文:成化二十三年,礼部制定礼仪上奏,没有涉及皇太子妃的礼仪,特别命令增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