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九

古文:◎职官二

现代文:职官二

古文:○都察院附总督巡抚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附左右春坊司经局翰林院国子监衍圣公附五经博士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都事一人。司务厅,司务二人,照磨所,照磨,检校,司狱司,司狱,各一人。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十人,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各十人,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各七人,陕西、湖广、山西各八人,云南十一人。

现代文:以后不论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事情完毕后复命,即或停止派遣。起初称巡抚,或称镇守,后来因为镇守侍郎与巡按御史不相统辖隶属,公文来往有妨碍,定为都御史。

古文: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员。

现代文:巡抚兼理军务的加称提督,有总领军队的地方加称赞理或参赞,所管辖多、责任重大的加称总督。其它如整饬、抚治、巡治、总理等项,都因情况特别设立。那些以尚书、侍郎任总督军务的,都兼任都御史,以便行事。

古文: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现代文:都御史职责专属纠察弹劾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是天子耳目风纪的部门。

古文: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

现代文:所有大臣奸邪、小人结党、作威作福扰乱政令的,便弹劾他。

古文: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

现代文:所有百官卑劣贪鄙败坏官纪的,便弹劾他。

古文: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

现代文:所有学术不正统、上书进言变乱现成章法、企图进用的,便弹劾他。

古文: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

现代文:遇上朝觐、考察,会同吏部主管确认贤能与否以及官职升降。

古文: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

现代文:大案件重囚犯在外朝会审,偕同刑部、大理公平判决。

古文: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

现代文:此官奉敕内地,安抚外地,各自专奉敕命行事。

古文: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

现代文:十三道监察御史,主掌察纠内外百司的官邪,有的明章面奏弹劾,有的密封奏章弹劾。

古文: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在外巡按,清军,提督学校,巡盐,茶马,巡漕,巡关,攒运,印马,屯田。

现代文:巡枧漕运,巡视关税,宣德四年设立钞关御史,至巫筮十年开始派遣主事。催运,监督烙马印,屯田。

古文:师行则监军纪功,各以其事专监察。

现代文:军队出征便监军记录功劳,各自按照他的事务专门监察。

古文: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现代文:而巡按则代替天子巡狩,按察藩服大臣、府州县官等各方面的考察,举报弹劾尤其专门,大事上奏请求皇帝裁定,小事立即裁断。

古文: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

现代文:巡行所至之地,必定先审察甄别罪囚,调看讼狱案卷,有事实出入的依理辨明。

古文:诸祭祀坛场,省其墙宇祭器。

现代文:各祭祀坛场,审视它的墙壁房屋祭器。

古文:存恤孤老,巡视仓库,查算钱粮,勉励学校,表扬善类,翦除豪蠹,以正风俗,振纲纪。

现代文:体恤孤苦老人,巡视仓库,清查钱粮,勉励学校,表彰善良的人,剪除豪强败类,以此匡正风俗,振扬纲纪。

古文:凡朝会纠仪,祭祀监礼。

现代文:凡是朝会要纠正礼仪,祭祀要监督仪程。

古文: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

现代文:大凡政事得失,军民利弊,都要直言不讳。

古文: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

现代文:有重大政事,聚集在朝廷参与谋议。

古文:盖六部至重,然有专司,而都察院总宪纲,惟所见闻得纠察。

现代文:大概六部至关重要,然而各有专属政务,而都察院总理宪章纲纪,只要有所见闻便予纠察。

古文:诸御史纠劾,务明著实迹,开写年月,毋虚文泛诋,讦拾细琐。

现代文:各御史纠察弹劾,务必明确写清楚事实证据,开写年月,不得用空话随意诋毁,挑剔细枝末节。

古文:出按复命,都御史覆劾其称职不称职以闻。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十三道各协管两京、直隶衙门;而都察院衙门分属河南道,独专诸内外考察。初,吴元年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察院监察御史,经历,都事,照磨、管勾。

现代文:贵州道协管吏部,太仆寺,上林苑监,内官、印绶二监,在京旗手卫,以及长芦盐运司,大宁都司,万全都司,直隶苏州、河间、顺德三府,保安州、蓝丛、太仓、镇海、蓟州、遵化、镇朔、兴州五屯,忠义中、河间、天津、天津左、天津右、宣府前、宣府左、宣府右、开平、保安右、蔚州、永宁各卫,嘉兴、昊淞江、梁城、沧州、兴和、长安、龙门各千卢所。起初,吴元年设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从一品,御史中丞,正二品,侍御史,从二品,治书侍御史,正三品,殿中侍御史,正五品,察院监察御史,正七品,经历,从五品,都事,正七品,照磨、管勾,正八品。

古文:以邓愈、汤和为御史大夫,刘基、章溢为御史中丞,谕之曰: 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

现代文:以邓愈、汤和任御史大夫,刘基、章溢任御史中丞,告谕他们说: 国家设立三大府,中书总揽政事,都督掌管军旅,御史掌管纠察。

古文: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

现代文:朝廷纲纪完全侬靠于这三大府,而御史台纠察一职尤为显贵重要。

**古文:卿等当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 **

现代文:卿等应当端正自己以统领属下,忠心勤勉以侍奉皇上,不要委靡不振因循守旧而纵容奸邪,不要假公济私而损害他人。

古文:洪武九年汰侍御史及治书、殿中侍御史。

现代文:洪武九年,革除侍御史以及治书、殿中侍御史。

古文:十年七月,诏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

现代文:十年七月,下诏命令派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

古文:十三年,专设左,右中丞,左、右侍御史。

现代文:十三年,专设左、右中丞,正二品,左、右侍御史,正四品。

古文:寻罢御史台。

现代文:不久罢除御史台。

古文:十五年更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秩正七品。

现代文:十五年,更替为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官秩正七品。

古文:分监察御史为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道,各道置御史或五人或三、四人,秩正九品。

现代文:分监察御史为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道,各道设置御史有的五人有的三、四人,官秩正九品。

古文:每道铸印二,一畀御史久次者掌之,一藏内府,有事受印以出,既事纳之,文曰 绳愆纠缪 。

现代文:每道铸印二枚,一枚交御史中长久留任的掌管,一枚收藏在内府,有事受印而出,事情完毕后交纳,印文称 绳愆纠缪 。

古文:以秀才李原名、詹徽等为都御史,吴荃等为试监察御史。

现代文:以秀才李原名、詹徽等为都御史,昊荃等为试监察御史。

古文:十六年,升都察院为正三品,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左、右佥都御史各二人,正五品,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

现代文:试御史,一年后寅授。又有理刑进士、理刑知县,理都察院刑狱,半年后实授。正德年间革除。十六年,升都察院为正三品,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左、右愈都御史各二人,正五品,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

古文:十七年,升都御史正二品,副都御史正三品,佥都御史正四品,十二道监察御史正七品。

现代文:十七年,升都御史为正二品,副都御史正三品,衾都御史正四品,十二道监察御史正七品。

古文:二十三年,左副都御史袁泰言: 各道印篆相同,虑有诈伪。 乃更铸监察御史印曰 某道监察御史印 ,其巡按印曰 巡按某处监察御史印 。

现代文:二十三年,左副都御史袁泰说, 各道印信篆文相同,顾虑有诈伪 ,于是重新铸监察御史印刻 某道监察御史印 ,其巡按印刻 巡按某处监察御史印 。

古文:建文元年,改设都御史一人,革佥都御史。

现代文:建文元年,改设都御史一人,革除食都御史。

古文:二年,改为御史府,设御史大夫,改十二道为左、右两院,止设御史二十八人。

现代文:二年,改为御史府,设御史大夫,改十二道为左、右两院,只设御史二十八人。

古文:成祖复旧制。

现代文:成祖恢复旧制。

古文:永乐元年,改北平道为北京道。

现代文:永乐元年,改北平道为北京道。

古文:十八年,罢北京道,增设贵州、云南、交阯三道。

现代文:十八年,废除北京道,增设贵州、云南、交肚三道。

古文:洪熙元年,称行在都察院,同六部,又定巡按以八月出巡。

现代文:洪熙元年,称行在都察院,与六部等立。又定巡按在八月出巡。

古文:宣德十年,罢交阯道,始定为十三道。

现代文:宣德十年,废除交趾道,开始定为十三道。

古文:正统中,去 行在 字。

现代文:正统年间,去 行在 字样。

古文:嘉靖中,以清屯,增副都御史三人,寻罢。

现代文:嘉靖年间,因为清屯,增加副都御史三人,不久罢除。

古文:隆庆中,以提督京营,增右都御史三人,寻亦罢。

现代文:隆庆年间,因为提督京营,增加右都御史三人,不久也罢除。

古文: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一员。

现代文: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一员。

古文:太祖时,尝置京畿都漕运司,设漕运使。

现代文:太祖时,曾经设置京畿都漕运司,设漕运使。

古文:永乐间,设漕运总兵官,以平江伯陈瑄治漕。

现代文:送茎元年,设置漕运使,正四品,知事,正八品,提控案牍,从九品,属官监运,正九品,都纲,省注。

古文:宣德中,又遣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督运。

现代文:十四年罢除永乐年间,设漕运总兵官,以平江伯陈管治理漕运。宣德年间,又派遣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员督察漕运。

古文:至景泰二年,因漕运不断,始命副都御史王竑总督,因兼巡抚淮、扬、庐、凤四府,徐、和、滁三州,治淮安。

现代文:至景泰二年,因漕运中断,开始命令副都御史王兹总督,因而兼任巡抚淮、扬、庐、凤四府,徐、和、滁三州,治所在淮安。

古文:成化八年,分设巡抚、总漕各一员。

现代文:成化八年,分设巡抚、总漕各一员。

古文:九年复旧。

现代文:九年,恢复旧制。

古文:正德十三年又分设。

现代文:正德十三年,又分别设置。

古文:十六年又复旧。

现代文:十六年,又恢复旧制。

古文:嘉靖三十六年,以倭警,添设提督军务巡抚凤阳都御史。

现代文:嘉靖三十六年,因为倭寇警报,添设提督军务巡抚凤阳都御史。

古文:四十年归并,改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

现代文:四十年,合并,改为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

古文:万历七年加兼管河道。

现代文:万历七年,加兼管河道。

古文: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现代文: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古文:嘉靖二十九年置。

现代文:嘉靖二十九年设置。

古文:先是,蓟、辽有警,间遣重臣巡视,或称提督。

现代文:在此之前,蓟、辽有敌情,间或派遣重要大臣巡枧,或称提督。

古文:至是以边患益甚,始置总督,开府密云,辖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兼理粮饷。

现代文:到这时候因为边境敌患日益严重,开始设置总督,开建府署于密云,管辖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兼管粮饷。

古文:万历九年加兼巡抚顺天等处。

现代文:万历九年,加兼管巡抚顺天等处。

古文:十一年复旧。天启元年,置辽东经略。

现代文:到天启元年,又以内阁孙承宗督师经略山海关,称为枢辅。

古文:崇祯四年并入总督。

现代文:崇祯四年并入总督。

古文:十一年又增设总督于保定。

现代文:十一年,又在保定增设总督。

古文: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现代文: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

古文:正统元年,始遣佥都御史巡抚宣大。

现代文:正统元年,开始派遣愈都御史巡抚宣大。

古文:景泰二年,宣府、大同各设巡抚,遣尚书石璞总理军务。

现代文:景泰二年,宣府、大同各设巡抚,派遣尚书石璞总管军务。

古文:成化、弘治间,有警则遣。

现代文:成化、弘治年间,有敌情就派遣。

古文:正德八年设总制。

现代文:正德八年设总制。

古文:嘉靖初,兼辖偏、保。

现代文:嘉靖初年,兼管辖偏、保。

古文:二十九年,去偏、保,定设总督宣大、山西等处衔。

现代文:二十九年,去掉偏、保,定设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官衔。

古文:三十八年令防秋日驻宣府。

现代文:三十八年,命令为防备秋季敌人入侵而长驻宣府。

古文:四十三年,移驻怀来。

现代文:四十三年,移驻怀来。

古文:隆庆四年,移驻阳和。

现代文:隆庆四年,移驻阳和。

古文: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

现代文: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

古文:弘治十年,火筛入寇,议遣重臣总督陕西、甘肃、延绥、宁夏军务,乃起左都御史王越任之。

现代文:弘治十年,火筛敌寇入侵,商议派遣重臣总督陕西甘肃、延绥、宁夏军务,于是起用左都御史王越担任此职。

古文:十五年以后,或设或罢。

现代文:十五年以后,时设时罢。

古文:至嘉靖四年,始定设,初称提督军务。

现代文:到嘉靖四年,开始决定设置,起初称提督军务。

古文:七年改为总制。

现代文:七年,改称总制。

古文:十九年避制字,改为总督,开府固原,防秋驻花马池。

现代文:十九年,避讳制字,改为总督,开建府署于固原,防备秋季敌人进攻驻守花马池。

古文: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一员。

现代文:总督两广军务兼管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一员。

古文:永乐二年,遣给事中雷填巡抚广西。

现代文:永乐二年,派遣给事中雷填巡抚广西。

古文:十九年,遣郭瑄、艾广巡抚广东。

现代文:十九年,派遣郭管、艾广巡抚广东。

古文:景泰三年,苗寇起,以两广宜协济应援,乃设总督。

现代文:景泰三年,苗寇兴起,因为雨广应当协助支持,于是设置总督。

古文:成化元年,兼巡抚事,驻梧州。

现代文:成化元年,兼理巡抚事务,驻扎梧州。

古文:正德十四年,改总督为总制,寻改提督。

现代文:正德十四年,改总督为总制,不久改提督。

古文:嘉靖四十五年,另设广东巡抚,改提督为总督,止兼巡抚广西,驻肇庆。

现代文:嘉靖四十五年,另设广东巡抚,改提督为总督,祇兼理巡抚广西,驻扎肇庆。

古文:隆庆三年,又设广西巡抚,除兼职。

现代文:隆庆三年,又设广西巡抚,革除兼职。

古文:四年,革广东巡抚,改为提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巡抚广东。

现代文:四年,革除广东巡抚,改为提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巡抚广东。

古文:万历三年,仍改总督,加带管盐法。

现代文:万历三年,仍旧改为总督,加带管盐法。

古文:总督四川、陕西、河南、湖广等处军务一员。

现代文:总督四川、陕西、河南、湖广等处军务一员。

古文:正德五年设,寻罢。

现代文:正德五年设置,不久罢除。

古文:嘉靖二十七年,以苗患,又设总督四川、湖广、贵州、云南等处军务。

现代文:嘉靖二十七年,因为苗地兵患,又设总督四川、湖广、贵州、云南等处军务。

古文:四十二年罢。

现代文:四十二年罢除。

古文:天启元年,以土官奢崇明反,又设四川、湖广、云南、贵州、广西五省总督。

现代文:天启元年,因为土官奢崇明反叛,又设四川、湖广、云南、贵州、广西五省总督。

古文:四年,兼巡抚贵州。

现代文:四年,兼巡抚贵州。

古文:总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军务一员。

现代文:总督浙江、福建、江南兼制江西军务一员。

古文:嘉靖三十三年,以倭犯杭州置。

现代文:嘉靖三十三年,因为倭寇侵犯杭州而设置。

古文:四十一年革。

现代文:四十一年革除。

古文: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一员。

现代文: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一员。

古文:崇祯七年置,或兼七省。

现代文:崇祯七年设置,有时兼七省。

古文:十二年后,俱以内阁督师。

现代文:崇祯十二年后,都以内阁大臣督师。

古文:总督凤阳地方兼制河南、湖广军务一员。

现代文:总督凤阳地方兼制河南、湖广军务一员。

古文:崇祯十四年设。

现代文:崇祯十四年设置。

古文:总督保定地方军务一员。

现代文:总督保定地方军务一员。

古文:崇祯十一年设。

现代文:崇祯十一年设置。

古文:总督河南、湖广军务兼巡抚河南一员。

现代文:总督河南、湖广军务兼巡抚河南一员。

古文:崇祯十六年设。

现代文:崇祯十六年设置。

古文:总督九江地方兼制江西、湖广军务一员。

现代文:总督九江地方兼制江西、湖广军务一员。

古文:崇祯十六年设。

现代文:崇祯十六年设置。

古文:总理南直隶、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一员。

现代文:总理南直隶、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一员。

古文:崇祯八年设,以卢象升为之,与总督或分或并。

现代文:崇祯八年设置,以卢象升担任此职,与总督有时分关有时合并。

古文: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一员。

现代文: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一员。

古文:永乐九年遣尚书治河,自后间遣侍郎、都御史。

现代文:永乐九年派遣尚书治理河道,从此后问或派遣侍郎、都御史。

古文:成化后,始称总督河道。

现代文:成化以后,开始称总督河道。

古文:正德四年,定设都御史。

现代文:正德四年,决定设都御史。

古文:嘉靖二十年,以都御史加工部职衔,提督河南、山东、直隶河道。

现代文:嘉靖二十年,以都御史加授工部职衔,提督河南、山东、直隶河道。

古文:隆庆四年,加提督军务。

现代文:隆庆四年,加提督军务。

古文:万历五年,改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

现代文:万历五年,改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

古文:八年革。

现代文:八年革除。

古文: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一员。

现代文: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一员。

古文:宣德五年,初命侍郎总督粮储兼巡抚。

现代文:宣德五年初命侍郎总督粮储兼巡抚。

古文:景泰四年,定遣都御史。

现代文:景泰四年,决定派遣都御史。

古文:嘉靖三十三年,以海警,加提督军务,驻苏州。

现代文:嘉靖三十三年因为海防敌警,加提督军务,驻苏州。

古文:万历中,移驻句容,已复驻苏州。

现代文:万历年间,移驻句容,随后复驻苏州。

古文:巡抚浙江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浙江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一员。

古文:永乐初,遣尚书治两浙农事。

现代文:永乐初年,派遣尚书治理两浙农业事务。

古文:以后或巡视或督鹾,有事则遣。

现代文:以后有时巡察有时督办官盐,有事便派遣。

古文:嘉靖二十六年,以海警,始命都御史巡抚浙江,兼管福建福、兴、建宁、漳、泉海道地方,提督军务。

现代文:嘉靖二十六年,因为海上有敌情,开始命令都御史巡抚浙江,兼管福建福、兴、建宁、漳、泉海道地方,提督军务。

古文:二十七年,改巡抚为巡视。

现代文:二十七年,改巡抚为巡枧。

古文:二十八年罢。

现代文:二十八年罢除。

古文:三十一年复设。

现代文:三十一年又设置。

古文:巡抚福建地方兼提督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福建地方兼提督军务一员。

古文:嘉靖二十六年,既设浙江巡抚兼辖福、兴、漳、泉等处,三十五年,以闽、浙道远,又设提督军务兼巡福、兴、漳、泉、福宁海道都御史。

现代文:嘉靖二十六年,设浙江巡抚兼管辖福、兴、漳、泉等地以后,三十五年因闽、浙道路遥远,又设置提督军务兼巡抚福、兴、漳、泉、福宁海道都御史。

古文:后改巡抚福建,统辖全省。

现代文:后来改巡抚福建,统辖全省。

古文:巡抚顺天等府地方兼整饬蓟州等处边备一员。

现代文:巡抚顺天等府地方兼整顿蓟州等处边境防备一员。

古文:成化二年,始专设都御史赞理军务,巡抚顺天、永平二府,寻兼抚河间、真定、保定,凡五府。

现代文:成化二年开始专设都御史协助管理军务,巡抚顺天、永平二府,不久兼抚河问、真定、保定,共计五府。

古文:七年,兼理八府。

现代文:七年,兼理八府。

古文:八年,以畿辅地广,从居庸关中分,设二巡抚,其东为巡抚顺天、永平二府,驻遵化。

现代文:八年,因为京郊地区范围宽广,从居庸关中分,设两个巡抚,它的束面为巡抚顺天、永平二府,驻扎遵化。

古文:崇祯二年,又于永平分设巡抚兼提督山海军务,其旧者止辖顺天。

现代文:塞祯二年,又于永平分壳巡抚兼提督山海军务,从前的巡抚只管辖顺天。

古文: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兼管河道一员。

现代文: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剂等关兼管河道一员。

古文:成化八年,分居庸关以西,另设巡抚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广平六府,提督紫荆、倒马、龙泉等关,驻真定。

现代文:成化八年,分居庸关以西,另设巡抚保定、真一定、河间、顺德、大名、广平六府,提督紫荆、倒马、龙泉等关,驻真定。

古文:万历七年,兼管河道。

现代文:万历七年,兼管河道。

古文:巡抚河南等处地方兼管河道提督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河南等处地方兼管河道提督军务一员。

古文:宣德五年,遣兵部侍郎于谦巡抚山西、河南。

现代文:宣德五年派遣兵部侍郎于谦巡抚山西、河南。

古文:正统十四年,以左副都御史王来巡抚湖广、河南。

现代文:正统十四年,以左副都御史王来巡抚湖广、河南。

古文:景泰元年,始专设河南巡抚。

现代文:景泰元年,开始专设河南巡抚。

古文:万历七年,兼管河道。

现代文:万历七年,兼管河道。

古文:八年,加提督军务。

现代文:八年,加提督军务。

古文:巡抚山西地方兼提督雁门等关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山西地方兼提督雁门等关军务一员。

古文:宣德五年,以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现代文:宣德五年,以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古文:正统十三年,始命都御史专抚山西,镇守雁门。

现代文:正统十三年,开始命令都御史专门巡抚山西,镇守雁门。

古文:天顺、成化间暂革,寻复置。

现代文:天顺、成化年间短时间革除,不久恢复设置。

古文:巡抚山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管河道提督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山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管河道提督军务一员。

古文:正统五年始设巡抚。

现代文:正统五年,开始设巡抚。

古文:十三年,定遣都御史。

现代文:十三年,决定派遣都御史。

古文:嘉靖四十二年,加督理营田。

现代文:嘉靖四十二年,加督理营田。

古文:万历七年,兼管河道。

现代文:万历七年,兼管河道。

古文:八年,加提督军务。

现代文:八年,加提督军务。

古文:巡抚辽东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辽东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古文:正统元年设,旧驻辽阳,后地日蹙,移驻广宁,驻山海关,后又驻宁远。

现代文:正统元年设立,从前驻辽阳,后来地方日渐紧迫,移驻广宁,驻山海关,后来又驻宁远。

古文:巡抚宣府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宣府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古文:正统元年,命都御史出巡塞北,因奏设巡抚兼理大同。

现代文:正统元年,命都御史出巡塞北,因而上奏设巡抚兼理左旦。

古文:景泰二年,另设大同巡抚,后复并为一。

现代文:量泰二年,另设大同巡抚,后来又合二为一。

古文:成化十年,复分设。

现代文:成化十年,又分设。

古文:十四年,加赞理军务。

现代文:十四年,加赞理军务。

古文:巡抚大同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大同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古文:初与宣府共一巡抚,后或分或并。

现代文:起初与宣府共派一个巡抚,后来时而分时而并。

古文:成化十年,复专设,加赞理军务。

现代文:成化十年,又专设,加赞理军务。

古文:巡抚延绥等处赞理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延绥等处赞理军务一员。

古文:宣德十年,遣都御史出镇。

现代文:宣德十年,派遣都御史出巡镇守。

古文:景泰元年,专设巡抚加参赞军务。

现代文:景泰元年,专设巡抚加参赞军务。

古文:成化九年,徙镇榆林。

现代文:成化九年,移镇榆林。

古文:隆庆六年,改赞理军务。

现代文:隆庆六年,改赞理军务。

古文:巡抚宁夏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宁夏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古文:正统元年,以右佥都御史郭智镇抚宁夏,参赞军务。

现代文:正统元年,纵右愈都御史郭智镇抚宁夏,参赞军务。

古文:天顺元年罢。

现代文:天顺元年罢除。

古文:二年复设,去参赞。

现代文:二年恢复设置,去除参赞。

古文:隆庆六年,加赞理军务。

现代文:隆庆六年,加赞理军务。

古文:巡抚甘肃等处赞理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甘肃等处赞理军务一员。

古文:宣德十年,命侍郎镇守。

现代文:宣德十年,命令侍郎镇守。

古文:正统元年,甘、凉用兵,命侍郎参赞军务。

现代文:正统元年,甘、凉用兵,命侍郎参赞军务。

古文:景泰元年,定设巡抚都御史。

现代文:景泰元年,确定设巡抚都御史。

古文:隆庆六年,改赞理军务。

现代文:隆庆六年改赞理军务。

古文:巡抚陕西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陕西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古文:宣德初,遣尚书、侍郎出镇。

现代文:宣德初年,派遣尚书、侍郎出巡镇守。

古文:正统间,命右都御史陈镒、王文等出入更代。

现代文:正统年间,命令右都御史陈镒、王文等出入更替。

古文:景泰初,耿九畴以刑部侍郎出镇,文移不得径下按察司,特改都御史巡抚。

现代文:景泰初年,耿九畴以刑部侍郎出巡镇守,公文不能直接下达到按察司,特意改为都御史巡抚。

古文:成化二年,加提督军务,后改赞理,驻西安,防秋驻固原。

现代文:成化二年,加提督军务,后改赞理,驻西安,防止敌寇秋天进攻驻固原。

古文:巡抚四川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四川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一员。

古文:宣德五年,命都御史镇抚,后停遣。

现代文:宣德五年命令都御史镇抚,后来停止派遣。

古文:正统十四年,始设巡抚。

现代文:正统十四年,开始设巡抚。

古文:万历十一年,加提督军务。

现代文:万历十一年,加提督军务。

古文:巡抚湖广等处地方兼赞理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湖广等处地方兼赞理军务一员。

古文:正统三年,命都御史贾谅镇守,以后或侍郎或大理卿出抚。

现代文:正统三年,命令都御史贾谅镇守,以后或侍郎或大理卿出京镇抚。

古文:景泰元年定设巡抚都御史兼赞理军务。

现代文:景泰元年,确定设巡抚都御史兼赞理军务。

古文:万历八年,改为提督军务。

现代文:万历八年,改为提督军务。

古文:十二年,仍为赞理。

现代文:十二年,仍旧焉赞理。

古文:巡抚江西地方兼理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江西地方兼理军务一员。

古文:永乐后,间设巡抚镇守。

现代文:永乐以后,问或设巡抚镇守。

古文:成化以后,定为巡抚,或有时罢遣。

现代文:成化以后,确定为巡抚,间或有时不派遣。

古文:嘉靖六年始定设。

现代文:嘉靖六年,开始确定设置。

古文:四十年加兼理军务。

现代文:四十年,加兼理军务。

古文: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一员。

古文:弘治十年,始设巡抚。

现代文:弘治十年,开始设巡抚。

古文:正德十一年,改提督军务。

现代文:正德十一年,改提督军务。

古文:嘉靖四十五年,定巡抚衔,所辖南安、赣州、南雄、韶州、汀州并郴州地方,驻赣州。

现代文:嘉靖四十五年,确定巡抚职衔,管辖南安、赣州、南雄、韶州、汀州并郴州地方,驻赣州。

古文:巡抚广东地方兼赞理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广东地方兼赞理军务一员。

古文:永乐中,设巡抚,后以总督兼巡抚事,遂罢不设。

现代文:永乐年间,设置巡抚,后来以总督兼理巡抚事务,于是罢除不设。

古文:嘉靖四十五年,复另设巡抚,加赞理军务。

现代文:嘉靖四十五年,又另设巡抚,加赞理军务。

古文:隆庆四年又罢。

现代文:隆庆四年又罢除。

古文:巡抚广西地方一员。

现代文:巡抚广西地方一员。

古文:广西旧有巡抚,沿革不常。

现代文:广西从前有巡抚,有时循例设置,有时革除,无定制。

古文:隆庆三年复专设。

现代文:隆庆三年,恢复专谖。

古文:巡抚云南兼建昌、毕节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督川、贵粮饷一员。

现代文:巡抚云南兼建昌、毕节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督川、贵粮饷一员。

古文:正统九年,命侍郎参赞军务。

现代文:正统九年,命侍郎协理军务。

古文:十年,设镇抚。

现代文:十年,设镇抚。

古文:天顺元年罢。

现代文:天顺元年罢除。

古文:成化十二年复设。

现代文:成化十二年,恢复设置。

古文:嘉靖三十年,加兼理军务。

现代文:塞垣三十年,加兼理军务。

古文:四十三年,改赞理。

现代文:四十三年,改赞理。

古文:隆庆二年,兼抚建昌、毕节等处。

现代文:隆庆二年,兼抚建昌、毕节等处。

古文: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州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一员。

古文:正统十四年,以苗乱置总督,镇守贵州、湖北、川东等处。

现代文:正统十四年,因为苗人叛乱置总督,镇守贵州、湖北、川东等处。

古文:景泰元年,另设贵州巡抚。

现代文:景泰元年,另设贵州巡抚。

古文:成化八年罢。

现代文:成化八年罢除。

古文:十一年复设。

现代文:十一年恢复设置。

古文:正德二年又罢。

现代文:正德二年又罢除。

古文:五年又复设。

现代文:五年又恢复设置。

古文:嘉靖四十二年,裁革总督,令巡抚兼理湖北、川东等处提督军务。

现代文:嘉靖四十二年,裁革总督,命令巡抚兼理湖北、川束等处提督军务。

古文:巡抚天津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天津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古文:万历二十五年,以倭陷朝鲜暂设,寻为定制。

现代文:万历二十五年,因为倭攻陷朝鲜,短时间设置,不久成为确定制度。

古文:巡抚登莱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登莱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古文:天启元年设。

现代文:天启元年设置。

古文:崇祯二年罢。

现代文:崇祯二年罢除。

古文:三年复设。

现代文:三年,恢复设置。

古文:巡抚安庐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安庐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古文:崇祯十年设,以史可法为之。

现代文:崇祯十年设置,以史可法担任此职。

古文:十六年,又增设安、太、池、庐四府巡抚。

现代文:十六年,又增设安、太、池、庐四府巡抚。

古文:巡抚偏沅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偏沅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古文:万历二十七年,以征播暂设,寻罢。

现代文:万历二十七年,因为征讨播暂时设置,不久罢除。

古文:天启二年后,或置或罢。

现代文:天启二年后,时而设置时而罢除。

古文:崇祯二年定设。

现代文:崇祯二年确定设置。

古文:巡抚密云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密云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古文:崇祯十一年设。

现代文:崇祯十一年设置。

古文:巡抚淮扬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淮扬地方赞理军务一员。

古文:崇祯十一年设。

现代文:崇祯十一年设置。

古文:巡抚承天赞理军务一员。

现代文:巡抚承天赞理军务一员。

古文:崇祯十六年设。

现代文:崇祯十六年设置。

古文: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一员,成化十二年,以郧、襄流民屡叛,遣都御史安抚,因奏设官抚治之。

现代文:抚治鄙阳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一员。成化十二年,因鄙、襄流亡人民多次叛乱,派遣都御史安抚,于是奏请设官抚治这里。

古文:万历二年以抚治事权不专,添提督军务兼抚治职衔。

现代文:万历二年,因为抚治办事权力不集中,添加提督军务兼抚治职衔。

古文:九年裁革,十一年复设。

现代文:九年裁革,十一年恢复设置。

古文:赞理松潘地方军务一员。

现代文:赞理松潘地方军务一员。

古文:正统四年,以王翱为之。

现代文:正统四年以王翱担任此职。

古文:通政使司。通政使一人,左、右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左、右参议各一人,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知事一人。

现代文:即通政使司,设有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有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它的下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

古文: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

现代文:通政使掌管接受内外奏章上疏陈述进奏封还驳正的事务。

古文: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于底簿内誊写诉告缘由,赍状奏闻。

现代文:所有各地陈述事情进献对策,申诉冤情积滞幽隐案件,或上告不守法律的人或事等事务,从底簿中誊写申诉上告原委,具状上奏报告。

古文:凡天下臣民实封入递,即于公厅启视,节写副本,然后奏闻。

现代文:凡是天下大臣平民密封入递,立刻在公厅上开启审看,节录焉副本,然后上奏报告。

古文:即五军、六部、都察院等衙门,有事关机密重大者,其入奏仍用本司印信。

现代文:即使五军、六部、都察院等衙门,有事关机密重大事件的,他们入奏仍用本司印章。

古文:凡诸司公文、勘合辨验允当,编号注写,公文用 日照之记 、勘合用 验正之记 关防之。

现代文:所有各司公文、勘合辨明验证妥当,编号注明记录,公文用 日照之记 ,勘合用 验正之记 加盖印章。

古文:凡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并受之,于早朝汇而进之。

现代文:所有朝廷以外官员的题奏、奏本,京官的奏本,一并接受,在早朝时汇集并且进呈。

古文:有径自封进者则参驳。

现代文:有径直密封上奏的则参酌驳正。

古文:午朝则引奏臣民之言事者,有机密则不时入奏。

现代文:午朝则摘引上奏大臣平民的议政言论,有机密便随时入奏。

古文:有违误则籍而汇请。

现代文:有违背错误便登记下来汇总请示裁定。

古文:凡抄发、照驳诸司公移及勘合、讼牒、勾提件数、给繇人员,月终类奏,岁终通奏。

现代文:所有抄录发送、驳正各司公文以及符契、诉状、拘捕件数、服役人员,月终类集上奏,岁终汇总上奏。

古文:凡议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必参预。

现代文:凡是讨论政治大事、大案以及聚集推荐文武大臣。一定参加。

古文:初,洪武三年置察言司,设司令二人,掌受四方章奏,寻罢。

现代文:起初,洪武三年设置察言司,设置司令二人,掌管接受各地奏章,不久废除。

古文:十年置通政使司,以曾秉正为通政使,刘仁为左通政,谕之曰: 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 通政 名官。

现代文:十年,设置通政使司,以曾秉正为通政使,刘仁为左通政,告谕他们说: 政事如同水,希望它常常畅通,因此以 通政 命名官职。

古文:卿其审命令以正百司,达幽隐以通庶务。

现代文:你们要审察命令以端正各政府部门,通达幽深隐微以通畅各种政务。

**古文:当执奏者勿忌避,当驳正者勿阿随,当敷陈者毋隐蔽,当引见者毋留难。 **

现代文:应当上奏的不要忌惮避讳,应当驳正的不要附和从众,应当阐明的不要隐瞒,应当引见的不要阻碍非难。

古文:十二年,拨承敕监给事中、殿廷仪礼司、九关通事使隶焉。

现代文:十二年,调拨承敕监给事中、殿廷仪礼司、九关通事使为它的下属。

古文:建文中,改司为寺,通政使为通政卿,通政参议为少卿,寺丞增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各一人。

现代文:建文年间,改司为寺,通政使为通政卿,通政参议为少卿,寺丞增设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各一人。

古文:成祖复旧制。

现代文:成祖恢复旧有制度。

古文:成化二年,置提督誊黄右通政,不理司事,录武官黄卫所袭替之故,以征赞事。

现代文:成化二年设置提督誊黄右通政,不办理本司政务,登录武官黄卫所承袭替代的缘故,以征选事务。

古文:万历九年革。

现代文:万历九年革除。

古文:大理寺。卿一人,左、右少卿各一人,左、右寺丞各一人。

现代文:大理寺,卿一人,正三品,左、右少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寺丞各一人,正五品。

古文: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

现代文:它的下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古文:左、右二寺,各寺正一人,寺副二人,评事四人。

现代文:左、右二寺,各有寺正一人,正六品,寺副二人,从六品,后来革除右寺副一人。

古文:卿,掌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

现代文:评事四人,正七品。起初设右评事八人,后来革除四人。卿掌管审讯平反刑狱的政令。

古文:少卿、寺丞赞之。

现代文:少卿、寺丞辅助他。

古文:左、右寺分理京畿、十三布政司刑名之事。

现代文:左、右寺分别负责京城地区、十三布政司刑法的事务。

古文:凡刑部、都察院、五军断事官所推问狱讼,皆移案牍,引囚徒,诣寺详谳。

现代文:凡是刑部、都察院、五军断事官所提审案件,都要移交提审记录,引送囚犯,到大理寺详细审讯。

古文:左、右寺寺正,各随其所辖而覆审之。

现代文:左、右寺寺正,各自依照所管辖的复审。

古文:既按律例,必复问其款状,情允罪服,始呈堂准拟具奏。

现代文:已经按照法律条文,必须复查其条款罪证,情理公允罪证符合,纔呈交公堂准许拟定上奏。

古文:不则驳令改拟,曰照驳。

现代文:不符合便驳正下令改拟,称为照驳。

古文:三拟不当,则纠问官,曰参驳。

现代文:三次拟文不恰当,便督责审讯官,称为参驳。

古文:有牾律失入者,调他司再讯,曰番异。

现代文:有不符合法律轻罪重判或不当判而判刑的,调其它部门再审,称为番异。

古文:犹不惬,则请下九卿会讯,曰圆审。

现代文:仍然不满意,便奏请下发九卿会同审理,称为圆审。

古文:已评允而招由未明,移再讯,曰追驳。

现代文:已经审讯允当而招供原因不明,移交再审,称为追驳。

古文:屡驳不合,则请旨发落,曰制决。

现代文:多次追驳不相符合,便奏请下旨发藩,称为制决。

古文:凡狱既具,未经本寺评允,诸司毋得发遣。

现代文:所有案件已经结案,未经本寺评审允当,各部门不得发配送遣。

古文:误则纠之。

现代文:有误便纠正。

古文:初,吴元年置大理司卿,秩正三品。

现代文:起初,吴元年,设置大理司卿,官秩正三品。

古文:洪武元年革。三年,置磨勘司,凡诸司刑名、钱粮,有冤滥隐匿者,稽其功过以闻。

现代文:十四年恢复设置磨勘司,设司令一人,左、右司丞各一人,左、右司副各一人。二十年又罢除。

古文:寻亦革。十四年,复置大理寺,改卿秩正五品,左、右少卿从五品,左、右寺丞正六品。

现代文:十四年,恢复设置大理寺,改卿的官秩为正五品,左、右少卿从五品,左、右寺丞正六品。

古文:其属,左、右寺正各一人,寺副各二人,左评事四人,右评事八人。

现代文:它的下属,左、右寺正各一人,寺副各二人,左评事四人,右评事八人。

古文:又置审刑司,共平庶狱。

现代文:又设置审刑司,共同审断各种案件。

古文:凡大理寺所理之刑,审刑司复详议之。

现代文:凡是大理寺所办理的案件,审刑司再详细审议。

古文:十七年,改建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审刑司、五军断事官署于太平门外,名其所曰贯城。

现代文:审刑司设左、右审刑各一人,正六品;左、右详议各三人,正七品。十七年,在太平门外改建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审刑司、五军断事官官署,命名那个地方称作贯城。

古文:十九年罢审刑司。

现代文:十九年,罢除审刑司。

古文:二十二年复,卿秩正三品。二十九年又罢,尽移案牍于后湖。

现代文:它的左、右寺官和过去一样。二十九年,又罢除,完全移交案卷于后湖。

古文:建文初复置,改左、右寺为司,寺正为都评事,寺副为副都评事,司务为都典簿。

现代文:建文初年恢复设置,改左、右寺为司,寺正为都评事,寺副为副都评事,司务为都典簿。

古文:成祖初,仍置大理寺,其左、右寺设官,复如洪武时。

现代文:司务,洪武二十六年设置。成祖初年,仍旧设置大理寺,它的左、右寺设官,恢复如同洪武时。

古文:又因左、右二寺评事多寡不等,所治事亦繁简不均,以二寺评事均分,左、右各六人,如刑部、都察院十二司道,各带管直隶地方审录。永乐二年,仍复旧。后定都北京,又改分寺属。弘治元年,裁减右评事四人。

现代文:蛙垂、尘玉二府,南北直隶卫所、府州县并在外浙江等布政司、都司、卫所刑法,属于右寺。弘治元年,裁减右评事四人。

古文:万历九年,更定左、右寺分理天下刑狱。

现代文:当时天罪囚,大都不解押审问,右寺事务比左寺简单。万历九年,重新确定左、右寺分别处理天下刑狱。

古文: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贵州六司道,左寺理之。

现代文:浙江、福建、山东、卢东、四川、贵州六司道,由左寺掌管。

古文:江西、陕西、河南、山西、湖广、广西、云南七司道,右寺理之。

现代文:江西、陕西、河南、山西、湖广、广西、云南七司道,由右寺掌管。

古文:以能按律出人罪者为称职。

现代文:垫塑以后,只查阅案卷,囚犯都不到寺。

古文:司务典出纳文移。

现代文:司务掌管收发公文。

古文:詹事府。詹事一人,少詹事二人。

现代文:詹事府,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二人,正四品,府丞二人,正六品。

古文:府丞二人,主簿厅,主簿一人,录事二人,通事舍人二人。

现代文:主簿厅,主簿一人,从七品,录事二人,正九品,通事舍人二人。

古文:左春坊,大学士,左庶子,左谕德,各一人,左中允,左赞善,左司直郎,各二人,左清纪郎一人,左司谏二人,右春坊,亦如之。

现代文:左春坊,大学士,正五品,左庶子,正五品,左论德,从五品,各一人,左中允,正六品,左赞善,从六品,左司直郎,从六品,后不常设,各二人,左清纪郎一人,从八品,不常设,左司谏二人,从九品,不常设。右春坊,也如此。

古文:司经局,洗马一人,校书,正字,各二人。

现代文:司经局,洗马一人,从五品,校书,正九品,正字,从九品,各二人。

古文:詹事,掌统府、坊、局之政事,以辅导太子。

现代文:詹事掌管府、坊、局的政事,以辅佐教导太子。

古文:少詹事佐之。

现代文:少詹事辅助他。

古文:凡入侍太子,与坊、局翰林官番直进讲《尚书》、《春秋》、《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诸书。

现代文:凡是入宫服侍太子,与坊、局翰林官轮流当值进讲《尚书》、《春秋》、《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各书。

古文:前期纂辑成章进御,然后赴文华殿讲读。

现代文:提前编辑成章进奉,然后到文华殿讲读。

古文:讲读毕,率其僚属,以朝廷所处分军国重事及抚谕诸蕃恩义,陈说于太子。

现代文:讲读完毕,率领他的同僚下属,以朝廷所处理的军政大事以及安抚告谕各蕃国恩义,向太子陈述。

古文:凡朝贺,必先奏朝廷,乃具启本以进。

现代文:凡是朝贺,必定先奏明朝廷,然后准备奏本进见。

古文:凡府僚暨坊、局官与翰林院职互相兼,试士、修书皆与焉。

现代文:所有府僚及坊、局官与翰林院职务互相兼任,考试士子、修撰国书都参加进去。

古文:通事舍人,典东宫朝谒、辞见之礼,承令劳问之事,凡廷臣朝贺、进笺、进春、进历于太子,则引入而举案。

现代文:通事舍人掌管束宫朝见、告辞拜见的礼仪,传令慰问的事务,凡是朝廷大臣朝贺、进笺、进春、进历于太子,便引领进入并奉举盘案。

古文:春坊大学士,掌太子上奏请、下启笺及讲读之事,皆审慎而监省之。

现代文:春坊大学士掌管太子上奏请,下启笺以及讲读的事务,都谨慎小心并监督省察。

古文: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各奉其职以从。

现代文: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各自奉守职务而相从。

古文:凡东宫监国、抚军、出狩,及朝会出入,覆启,画诺,必审署以移詹事。

现代文:凡是太子监国、抚军、出外巡狩,以及朝会出入,回复书函,签章,必定审查签署而移交詹事。

古文:诸祥眚必启告。

现代文:各种吉祥和灾祸必定报告。

古文:内外庶政可为规鉴者,随事而赞谕。

现代文:内外各种政务可以作为规谏鉴戒的,依据事情而晓谕。

古文:伶人、仆御有改变新声、导逢非礼者,则陈古义,申典制,纠正而请斥远之。

现代文:伶人、仆御有改变新乐、引导逢迎不符合礼仪的,便陈述古义,申明典制,纠正并请求排斥远离他们。

古文:司直、清纪郎,掌弹劾宫僚,纠举职事。

现代文:司值、清纪郎掌管弹劾东宫僚属,纠察举报办事人员。

古文:文华殿讲读毕,诸臣班退,有独留奏事及私谒者,则共纠之。

现代文:文华殿讲读完毕,众臣退班,有单独留下奏事以及私下谒见的,便共同纠劾他。

古文:司谏,掌箴诲鉴戒,以拾遗补过。

现代文:司谏掌管箴劝教诲借鉴告诚,以拾遗补过。

古文:凡有启事于东宫,与司直、清纪执笔纪令旨,规正其伪缪者。

现代文:凡是有向东官通报事情,与司直、清纪执笔记录旨意,规劝匡正那些错误不妥的。

古文:洗马,掌经史子集、制典、图书刊辑之事。

现代文:洗马掌管经史子集、制典、图书刊刻编辑的事务。

古文:立正本、副本、贮本以备进览。

现代文:设立正本、副本、贮本以预备进奉阅览。

古文:凡天下图册上东宫者,皆受而藏之。

现代文:凡是天下图书籍册进献束宫的,都接受并收藏。

古文:校书、正字,掌缮写装潢,诠其讹谬而调其音切,以佐洗马。

现代文:校书、正字掌管缮写装潢,说明书中的错误而调和其音韵反切,以辅助洗马。

古文:先是,洪武初,置大本堂,充古今图籍其中,召四方名儒训导太子、亲王。

现代文:在此之前,洪武初年,设置大本堂,在那里放置古今图册典籍,召各地著名儒士训导太子、亲王。

古文:诸儒专经面授,分番夜直。

现代文:各儒士专门讲授一经,分班轮换值夜。

古文:已而太子居文华堂,诸儒迭班侍从,又选才俊之士入充伴读,时时赐宴、赋诗,商榷今古,评论文学。

现代文:随后,太子住在文华堂,各儒师更替侍从,又挑选才能杰出之士入宫充当伴读,常常赐宴、赋诗,商讨古今大事,评论文章才学。

古文:是时东宫官属,自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宾客外,则有左、右詹事,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同知左、右率府事,左、右率府副使,谕德,赞善大夫,皆以勋旧大臣兼领其职。

现代文:这时,东宫官员,除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宾客之外,便有左、右詹事,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同知左、右率府事,左、右率府副使,谕德,赞善大夫,都以有功勋的老臣兼任其职。

古文:又有文学、中舍、正字、侍正、洗马、庶子及赞读等官。

现代文:又有文学、中舍、正字、侍正、洗马、庶子以及赞读等官。

古文:十五年,更定左、右春坊官,各置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司直郎,又各设大学士。

现代文:十五年,重新确定左、右春坊官,各设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司直郎,又各设大学士。

古文:寻定司经局官,设洗马、校书、正字。

现代文:不久确定司经局官,设洗马、校书、正字。

古文:二十二年,以官联无统,始置詹事院。

现代文:二十二年,因为官职牵连没有统率,开始设置詹事院。

古文:二十五年,改院为府,定詹事秩正三品,春坊大学士正五品,司经局洗马从五品。

现代文:二十五年,改院为府,定詹事官阶正三晶,春坊大学士正五品,司经局洗马从五品。

古文:虽各有印,而事总于詹事府。

现代文:虽然各有印章,而政事总揽于詹事府。

古文:二十九年,增设左、右春坊清纪郎、司谏、通事舍人。

现代文:二十九年,增设左、右春坊清纪郎、司谏、通事舍人。

古文:建文中,增少卿、寺丞各一人,宾客二人。

现代文:建文年间,增设少卿、寺丞各一人,宾客二人。

古文:又置资德院资德一人,资善二人。

现代文:又设置资德院资德一人,资善二人。

古文:其属,赞读、赞书、著作郎各二人,掌典籍各一人。

现代文:它的下属,赞读、赞书、著作郎各二人,掌管典籍各一人。

古文:成祖复旧制。

现代文:成祖恢复旧制。

古文:英宗初,命大学士提调讲读官。

现代文:英宗初年,命令大学士提调讲读官。

古文:按詹事府多由他官兼掌。

现代文:按詹事府多由其它官员兼任。

古文:天顺以前,或尚书、侍郎、都御史,成化以后,率以礼部尚书、侍郎由翰林出身者兼掌之。

现代文:天顺以前,或尚书、侍郎、都御史,成化以后,大都以礼部尚书、侍郎由翰林出身的兼任此职。

古文:其协理者无常员。

现代文:它的协理的人没有常任官员。

古文:春坊大学士,景泰间,倪谦、刘定之而后,仅杨廷和一任之,后不复设。

现代文:春坊大学士,景泰年间,倪谦、刘定之以后,祇有杨廷和担任一次,后来不再设置。

古文:其司直、司谏、清纪郎亦不常置。

现代文:它的司直、司谏、清纪郎也不常设。

古文:惟嘉靖十八年以陆深为詹事,崔铣为少詹事,王教、罗洪先、华察等为谕德、赞善、洗马,皇甫涍、唐顺之等为司直、司谏,皆天下名儒。

现代文:只有嘉靖十八年以陆深焉詹事,崔铣为少詹事,王教、罗洪先、华察等为谕德、赞善、洗马,皇甫漳、唐顺之等焉司直、司谏,都是天下名儒。

古文:自明初宋濂诸人后,宫僚莫盛于此。

现代文:从明初宋濂等人之后,束官僚属没有比这时更兴盛的了。

古文:嗣是,出阁讲读,每点别员,本府坊局仅为翰林官迁转之阶。

现代文:从此,太子出阁讲读,常常点调别的官员,本府坊局只是翰林官迁转的过渡。

古文:翰林院。学士一人,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侍读、侍讲各二人,《五经》博士九人,典籍二人,侍书二人,待诏六人,孔目一人,史官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无定员。

现代文:翰林院,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都是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二人,都是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正八品,都是世袭,见他处。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后来不常设。待诏六人,从九品,不常设。孔目一人,没有入流。史官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庶吉士,没有固定的额员。

古文: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

现代文:学士掌管制策诰令、史册、文章的事务,以考订评议制度,详细订正文书,预备天子询问。

古文:凡经筵日讲,纂修实录、玉牒、史志诸书,编纂六曹章奏,皆奉敕而统承之。诰敕,以学士一人兼领。

现代文:垫涂七年,恢复设置。正德年间,白钺、费宏等由礼部尚书进入塞扬,专门掌管诰敕。塞堕大年又罢除,以讲、读、编、检等官管理。

古文:大政事、大典礼,集诸臣会议,则与诸司参决其可否。

现代文:大政事、大典礼,聚集群臣会同商议,则与各部门参议决定其可否。

古文:车驾幸太学听讲,凡郊祀庆成诸宴,则学士侍坐于四品京卿上。

现代文:皇上临幸太学听讲,所有郊祀庆贺成功等各种宴会,则学士侍坐于四品京卿以上。

古文:侍读、侍讲,掌讲读经史。

现代文:侍读、侍讲掌管讲读经史。

古文:《五经》博士,初置五人,各掌专经讲义,继以优给圣贤先儒后裔世袭,不治院事。

现代文:《五经》博士;起初设置五人,各自负责专门一经讲读大义,后来特别赐予圣贤先儒的后世子孙世袭,不管理院中事务。

古文:史官,掌修国史。

现代文:史官掌管修纂国史。

古文:凡天文、地理、宗潢、礼乐、兵刑诸大政,及诏敕、书檄,批答王言,皆籍而记之,以备实录。

现代文:凡是天文、地理、皇室宗族、礼乐、兵刑各种大政事,以及诏敕、书信檄文,批答王言,都登记并誊录,以预备编纂实录。

古文:国家有纂修著作之书,则分掌考辑撰述之事。

现代文:国家有纂修著作书籍,便分别掌管考证辑补写作的事务。

古文:经筵充展卷官,乡试充考试官,会试充同考官,殿试充收卷官。

现代文:御前讲席充当展卷官,乡试充当考试官,会试充当同考官,殿试充当收卷官。

古文:凡记注起居,编纂六曹章奏,誊黄册封等咸充之。

现代文:凡是记录帝王日常生活,编纂六曹奏章,誊写黄籍册封等都充任。

古文:庶吉士,读书翰林院,以学士一人教习之。

现代文:庶吉士在翰林院读书,以学士一人教导他们。

古文:侍书,掌以六书供侍。

现代文:侍书掌管以六书供奉侍候。

古文:待诏,掌应对。

现代文:待诏负责应对。

古文:孔目掌文移。

现代文:孔目掌管公文。

古文:吴元年,初置翰林院,秩正三品,设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修撰、典簿,编修,洪武二年,置学士承旨,正三品,改学士,从三品。

现代文:吴元年,刚设置翰林院,官阶正三品,设学士,正三品,侍讲学士,正四品,直学士,正五品,修撰、典簿,正七品,编修,正八品。洪武二年,设置学士承旨,正三品,改学士,从三品。

古文:增设待制,应奉,典籍等官。

现代文:侍讲学士,正四品,侍读学士,从四品,修撰,正六品。

古文:十三年,增设检阅。

现代文:增设待制,从五品,应奉,正七品,典籍从八品,等官。

古文:十四年,定学士为正五品,革承旨、直学士、待制、应奉、检阅、典簿,设孔目、《五经》博士、侍书、待诏、检讨。

现代文:十三年,增设检阅,从九品。十四年,确定学士焉正五品,革除承旨、直学士、待制、应奉、检阅、典簿,设孔目、《五经》博士、侍书、待诏、检讨。

古文:令编修、检讨、典籍同左春坊左司直郎、正字、赞读考驳诸司奏启,平允则署其衔曰 翰林院兼平驳诸司文章事某官某 ,列名书之。

现代文:命令编修、检讨、典籍同左春坊左司直郎、正字、赞读考察驳正各司奏章,平正允当便签署其职衔为 翰林院兼平驳诸司文章事某官某 ,署上自己姓名。

古文:十八年,更定品员,以侍读先侍讲。

现代文:十八年,重新确定官品人数,如网上文所列,祇是没有庶吉士,把侍读提到侍讲之前。

古文:建文时,仍设承旨,改侍读、侍讲两学士为文学博士,设文翰、文史二馆,文翰以居侍读、侍讲、侍书、《五经》博士、典籍、待诏,文史以居修撰、编修、检讨。

现代文:建文时期,仍旧设承旨,改侍读、侍讲两学士焉文学博士,设立文翰、文史二馆,文翰馆居处侍读、侍讲、侍书、《五经》博士、典籍、待诏,文史馆居处修撰、编修、检讨。

古文:改孔目为典簿,改中书舍人为侍书,以隶翰林。

现代文:改孔目为典簿,改中书舍人为侍书,而隶属翰林院。

古文:又设文渊阁待诏及拾遗、补阙等官。

现代文:又设文渊阁待诏以及拾遗、补阙等官。

古文:成祖初复旧。

现代文:成祖初年恢复旧制。

古文:其年九月,特简讲、读、编、检等官参预机务,谓之内阁。

现代文:那年九月,特别选拔讲、读、编、检等官参与机要事务,选用没有定员,称之为内阁。

古文:然解缙、胡广等既直文渊阁,犹相继署院事。

现代文:因而解缙、胡广等已值班文渊阁,还是相继署理院事。

古文:至洪熙以后,杨士奇等加至师保,礼绝百僚,始不复署。

现代文:到洪熙以后,杨士奇等加官至师保,礼仪超过百官,纔不再署理院事。

古文:正统七年,翰林院落成,学士钱习礼不设杨士奇、杨溥公座,曰 此非三公府也 ,二杨以闻。

现代文:正统七年,翰林院落成,学士钱习礼不设杨士奇、杨溥的座位,说 这不是三公府 ,二杨上报皇帝。

古文:乃命工部具椅案,礼部定位次,以内阁固翰林职也。

现代文:于是命工部准备桌椅,礼部定位列次序,以内阁本来就是翰林职位。

古文:其在六部,自成化时,周洪谟以后,礼部尚书、侍郎必由翰林,吏部两侍郎必有一由于翰林。

现代文:台堕、坠鏖以前,公文称呼,还称翰林院,以后则直接称内阁。它在六部,自成化时期,周洪谟以后,礼部尚书、侍郎必定来自翰林院,吏部两侍郎必有一个来自翰林院。

古文:其由翰林者,尚书则兼学士,侍郎则兼侍读、侍讲学士。

现代文:那些来自翰林院的,尚书便兼学士,六部都是这样,侍郎便兼侍读、侍讲学士。

古文:其在詹事府暨坊、局官,视其品级,必带本院衔。

现代文:那些在詹事府以及坊、局官员,视其品级,必定带翰林院官街。

古文:史官,自洪武十四年置修撰三人,编修、检讨各四人。

现代文:詹事、少詹事带学士街,春坊大学士不常设,庶子、谕德、中允、赞善、洗马等则带讲、读学士以下至编、检官街。史官,从洪武十四年设置修撰三人,编修、检讨各四人。

古文:其后由一甲进士除授及庶吉士留馆授职,往往溢额,无定员。

现代文:此后由一甲进士任职及庶吉士留馆任职,往往超编,没有定员。

古文:嘉靖八年,复定讲、读、修撰各三人,编修、检讨各六人,皆从吏部推补,如诸司例。

现代文:嘉靖八年,又确定讲、读、修撰各三人,编修、检讨各六人,都从吏部推举替补,如同各司的条例。

古文:然未几即以侍从人少,诏采方正有学术者以充其选,因改御史胡经、员外郎陈束、主事唐顺之等七人俱为编修。

现代文:然而不久,就因为侍从人员少,诏令选拔端正有学问的人以充当人选,因此改御史胡经、员外郎陈束、主事唐顺之等七人都为编修。

古文:以后仍循旧例,由庶吉士除授,卒无定额。

现代文:以后仍旧因循旧例,由庶吉士授官,最终无定员。

古文:崇祯七年,又考选推官、知县为编修、检讨,盖亦创举,非常制也。

现代文:崇祯七年,又考试选拔推官、知县等为编修、检讨,然而也是创举,不是常制。

古文:庶吉士,自洪武初有六科庶吉士。

现代文:庶吉士从洪武初年有六科庶吉士。

古文:十八年以进士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者,俱称庶吉士。

现代文:十八年,以进士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的人,都称庶吉士。

古文:永乐二年,始定为翰林院庶吉士,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

现代文:永乐二年,开始定为翰林院庶吉士,选拔进士中文章优等以及擅长书法的人担任。

古文:三年试之。

现代文:三年考试他们。

古文: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

现代文:那些留用的,二甲授官编修,三甲授官检讨;不能留下的,便焉给事中、御史,或出京任州县官。

古文:宣德五年,始命学士教习。

现代文:宣德五年,阕始命学士教导学习。

古文:万历以后,掌教习者,专以吏、礼二部侍郎二人。

现代文:万历以后,掌管教导的,专门用吏、礼二部侍郎二人。

古文:其属,绳愆厅,监丞一人,博士厅,《五经》博士五人。

现代文:至万历年间,命令翰林院官兼任此职。不久又罢除。不久都罢除。国子监,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它的下属,绳愆厅,监丞一人,正八品。博士厅,《五经》博士五人,从八品。

古文: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助教十五人,学正十人,学录七人。

现代文: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助教十五人,从八品,学正十人,正九品,学录七人,从九品。

古文:典簿厅,典簿一人。

现代文:典簿厅,典簿一人,从八品。

古文:典籍厅,典籍一人。

现代文:典籍厅,典籍一人,从九品。

古文:掌馔厅,掌馔二人。

现代文:掌仆厅,掌撰二人,没有入流。

古文:祭酒、司业,掌国学诸生训导之政令。

现代文:祭酒、司业,掌管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

古文:凡举人、贡生、官生、恩生、功生、例生、土官、外国生、幼勋臣及勋戚大臣子弟之入监者,奉监规而训课之,造以明体达用之学,以孝弟、礼义、忠信、廉耻为之本,以六经、诸史为之业,务各期以敦伦善行,敬业乐群,以修举古乐正、成均之师道。

现代文:所有举人、贡生、官生、恩生、功生、例生、土官、外国生、功勋之臣及功勋外戚大臣年幼子弟进入学监的,奉监规而训导教育督促他们,以明白事体通达实用的学问造就他们,以孝悌、礼义、忠信、廉耻为他们的根本,以六经、诸史作为他们的学业,务必各个朔望以敦厚善良,敬业乐群,以修习发扬古代乐正、成均之学的师道。

古文:有不率者,扑以夏楚,不悛,徙谪之。

现代文:有不遵从教导的,用荆条鞭打他,不悔改,贬谪驱逐他。

古文:其率教者,有升堂积分超格叙用之法。

现代文:那些遵从教导的,有升堂积分破格录用的方法。

古文:课业仿书,季呈翰林院考校,文册岁终奏上。

现代文:督课学业摹写文字,每季呈翰林院考核,文册在年终奏上。

古文:每岁仲春秋上丁,遣大臣祀先师,则总其礼仪。

现代文:每年仲春仲秋上丁日,派遣大臣祭祀先师孔子,便总领祭祀的礼仪。

古文:车驾幸学,则执经坐讲。

现代文:皇上驾临国学,便手持经书坐讲。

古文:新进士释褐,则坐而受拜。

现代文:新进士登科,便坐而接受拜谒。

古文:监丞掌绳愆厅之事,以参领监务,坚明其约束,诸师生有过及廪膳不洁,并纠惩之,而书之于集愆册。

现代文:监丞掌管绳愆厅的事,以参与管理监中事务,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各位师生有遇错以及供应的膳食不洁净,一并纠察惩罚,并且把它记录在记载过错的集愆册上。

古文:博士掌分经讲授,而时其考课。

现代文:博士掌管分经讲授,并时常考查。

古文:凡经,以《易》、《诗》、《书》、《春秋》、《礼记》,人专一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兼习之。

现代文:凡是经书,用《易》、《诗》、《书》、《春秋》、《礼记》,每人专讲一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兼研习。

古文:助教、学正、学录掌六堂之训诲,士子肄业本堂,则为讲说经义文字,导约之以规矩。

现代文:助教、学正、学录掌管六堂的训诲,学生在本堂修习学业,便为他们讲说经义文字,用规矩引导规范他们。

古文:典簿,典文移金钱出纳支受。

现代文:典簿掌管公文、金钱出纳收支。

古文:典籍,典书籍。

现代文:典籍掌管书籍。

古文:掌馔,掌饮馔。

现代文:掌僎掌管饮食。

古文:明初,即置国子学。

现代文:塑朝初年,便已设置国子学。

古文:设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乐、典书、典膳等官。

现代文:乙巳年九月设置国子学,以过去的集庆路学充当。邀亟十四年改建国子学于整坠山下。设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乐、典书、典膳等官。

古文:吴元年,定国子学官制,增设祭酒、司业、典簿。

现代文:昊元年,制定园子学官制,增设祭酒、司业、典簿。

古文:洪武八年,又置中都国子学,命国子学分官领之。

现代文:祭酒,正四品,司业,正五品,博士,正七品,典簿,正八品,助教,从八品,学正,正九品,学录,从九品,典膳,省注。

古文:十三年,改典膳为掌馔。

现代文:洪武八年,又设置中都园子学,官秩正四品,命令国子学分派官员担任。

古文:十五年,改为国子监,秩从四品,设祭酒一人,司业一人,监丞、典簿各一人,博士三人,助教十六人,学正、学录各三人,掌馔一人。

现代文:十三年,改典膳焉掌僎。十五年,改为国子监,官阶从四品,设祭酒一人,司业一人,监丞、典簿各一人,博士三人,助教十六人,学正、学录各三人,掌僎一人。

古文:中都国子监制亦如之。

现代文:各官品级,如上文所列。园子监制度也如此。

古文:十六年,以宋讷为祭酒,敕谕之曰: 太学天下贤关,礼义所由出,人材所由兴。

现代文:十六年,以宋讷为祭酒,敕令告谕他说: 太学是天下贤阗,礼义从那里生出,人才从那里兴起。

古文:卿夙学耆德,故特命为祭酒。

现代文:您学问深厚德行高洁,故特别任命为祭酒。

**古文:尚体朕立教之意,俾诸生有成,士习丕变,国家其有赖焉。 **

现代文:希望体察我立儒教的愿望,使众儒生有所成就,士林习气大变,国家将有依赖。

古文:又命曹国公李文忠领监事,车驾时幸。

现代文:又命曹国公李文忠领监事,皇上时常临幸。

古文:二十四年,更定国子监品秩、员数。

现代文:因为这个缘故监官不得在中鹿设座,从中门出入。二十四年,重新制定国子监品级、人数。

古文:中都国子监设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博士、学正、学录、掌馔各一人,助教二人,品秩与在京同。

现代文:都如上文所列。中都园子监设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博士、学正、学录、掌镤各一人,助教二人,品级与在京城的相同。

古文:二十六年,罢中都国子监。

现代文:二十六年,罢除中都国子监。

古文:建文中,升监丞为堂上官,革学正、学录。

现代文:建文年间,升监丞焉堂上官,革除学正、学录。

古文:成祖复旧制。

现代文:成祖恢复旧有制度。

古文:永乐元年,置国子监于北京,设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博士、学正、学录、掌馔各一人,助教二人。

现代文:后来增设没有常数,助教至十五人,学正至十一人,学录至七人。后来革除助教二人,学正四人,学录二人。蔓历九年,又革除助教四人,学录一人。

古文:宣德九年,省司业。

现代文:宣德九年撤销司业。

古文:弘治十五年复设。

现代文:弘治十五年恢复设置。

古文:明初,祭酒、司业,择有学行者任之,后皆由翰林院官迁转。

现代文:明朝初年,祭酒、司业,挑选有学问品行的人担任,后来都由翰林院官员转迁。

古文:衍圣公,孔氏世袭,其属,掌书、典籍、司乐、知印、奏差、书写各一人。曲阜知县,孔氏世职。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孔氏二人,颜氏一人,曾氏一人,仲氏一人,孟氏一人,周氏一人,程氏二人,邵氏一人,张氏一人,朱氏二人,刘氏一人,教授司,教授,学录、学司,孔、颜、曾、孟四氏,各一人。

现代文:张氏一人,玉壁二年,授予先儒张载后裔子孙张文运为博士。朱氏二人,景泰六年,授予先儒朱熹后裔子孙朱梃。嘉靖二年,又授予釜墅为博士,主持婺源庙祀。刘氏一人,景泰七年,授予诚意伯刘基七世孙刘橡,后来革除。教授司,教授,从九品,学录、学司,都没有入流,孔、颜、曾、孟四氏,各一人。

古文:又尼山、洙泗二书院,各学录一人。

现代文:又尼山、洙泗两个书院,各有学录一人。

古文:先是,元代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赐三品印。

现代文:在此之前,元代封孑子后裔为衍圣公,赐三品官印。

**古文:洪武元年,太祖既以孔希学袭封衍圣公,因谓礼臣曰: 孔子万世帝王之师,待其后嗣,秩止三品,弗称褒崇,其授希学秩二品,赐以银印。 **

现代文:洪武元年,太祖让孔希学袭封为衍圣公之后,因此对礼臣说: 孔子是万代帝王之师,对待他的后裔,官阶只有三品,称不上褒奖尊崇,授予孔希学官阶二品,赐以银印。

古文:又命复孔、颜、孟三家子孙徭役。

现代文:又命令免除孔、颜、孟三家子孙徭役。

古文:十八年,敕工部询问,凡有圣贤子孙以罪输作者,释之。

现代文:十八年,敕令工部询问,凡是有圣贤子孙因犯罪判服劳役的,释放他们。

古文:永乐二十二年,赐衍圣公宅于京师,加一品金织衣。

现代文:永乐二十二年,在京城赐给衍圣公宅院,加一品金织衣。

古文:正统元年,诏免凡圣贤子孙差役,选周、程、张、朱诸儒子孙聪明俊秀可教养者,不拘名数,送所在儒学读书,仍给廪馔。

现代文:正统元年,下诏免去所有圣贤子孙的差役,选拔周、程、张、朱各先儒子孙聪明俊秀可教育培养的,不局限人数,送到所在儒学读书,仍旧给予麇生饭食。

古文:成化元年,给孔、颜、孟三氏学印,令三年贡有学行者一人,入国子监。

现代文:成化元年,给予孔、颜、孟三氏学印,令每三年贡奉有学问品行的人一名,入国子监学习。

古文:六年,命衍圣公始袭者在监读书一年。

现代文:六年,命衍圣公开始袭封的在监学读书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