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古文:史臣曰:昔者乘云效驾,卷领垂衣,则黄帝皁衣纁裳,放勋彤车白马,叶三微之序,舍寅丑之建,玄戈玉刃,作会相晖。

现代文:史臣曰:自古就有神仙乘坐用云彩做的车辆而仆人为主人试车的事,有先民穿着卷领式服装或长大的衣服的事,所以黄帝有黑色上衣浅红下裳,放勋有朱红车子白色马,和三正的历数相谐调,设置建寅建丑的历法,玄戈玉刃,相映生辉。

古文:若乃参旗分景,帝车含曜,又所以营卫南宫,增华北极。

现代文:至于参旗分享日月星辰的光辉,帝车闪曜着灿烂光芒,又是用来护卫南宫,为北极增添光华的。

古文:《月令》季夏之月, 命妇官染彩 ,赪丹班次,各有品章矣。

现代文:《月令》中讲到夏季的第三个月, 命令妇官们染制彩缎 ,红赤深浅,各有一定的标准。

古文:高旗有日月之象,式视有威仪之选,衣兼鞙珮,衡载鸣和,是以闲邪屏弃,不可入也。

现代文:高扬的旗帜具有日月的形象,众目所注而具有无上的威仪,衣服上佩着玉饰,车衡上銮铃和鸣,因此奸邪之心都被摒弃,不受影响。

古文:若乃正名百物,补缉四维,疏怀山之水,静倾天之害,功尤彰者饰弥焕,德愈盛者服弥尊,莫不质良,用成其美。

现代文:至于为百物正名,修订法纪,消除洪水怀山的大灾,解决天塌地陷般的大害,功绩特别突出的人服饰就更加有光彩,德行非常盛大的人服饰就更加尊贵,没有不是质地精良,用来成全他们的美好德行的。

**古文:《书》曰: 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

现代文:《尚书》说: 根据功绩来公正地评判,用车马服饰来奖赏功臣。

古文: 《礼记》曰: 鸾车,有虞氏之路也。

现代文:《礼记》说: 鸾车,是有虞氏的座车。

古文:钩车,夏后氏之路也。

现代文:钩车,是夏后氏的座车。

古文:大路,殷路也。

现代文:大辖,是殷代帝王的座车。

**古文:乘路,周路也。 **

现代文:乘格,是周代帝王的座车。

古文:而韨火山龙,以通其意。

现代文:而衣服上的鲅火山龙等花纹图案,就是用来表达同样意思的。

古文:前史以为,圣人见鸟兽容貌,草木英华,始创衣冠,而玄黄殊采;见秋蓬孤转,杓觿旁建,乃作舆轮,而方圆异则。

现代文:前代的史书上认为圣人看见鸟兽的容貌,草木的花朵,才创制了衣冠,并且有玄黄等不同的色彩;看见秋天的蓬蒿被风吹卷以及北斗杓鳞的样子,于是创制了车厢车轮,而且方圆形状不同。

古文:遇物成象,触类兴端。周因于殷,其来已旧。

现代文:遇到某一物体而形成新的形象,触及某一事类而生发创造的设想,周代承续殷代,由来已经很久。

古文:成王之会,坛垂阴羽,五方之盛,有八十物者焉。

现代文:盛王的盟会,坛上装饰着浅黑色的鹤羽,五方聚集,共有八十种物品。

古文:宗马鸟旌,奚往不格,殷公、曹叔,此焉低首。

现代文:宗马鸟旌,处处都仿效自然之物,殷公、曹叔,在这裹低下了头。

古文:《周礼》,巾车氏建大赤以朝,大白以戎。

现代文:根据《周礼》,巾车氏树大赤用于朝会,树大白用于戎事。

古文:雅制弘多,式遵遗范,宾入异宪,师行殊则,是以有严有翼,用光其武,钩膺鞗革,乃暢其文。

现代文:典雅的制度很多,都遵奉前代留下的典范,迎宾有不同的规章,出师有相关的制度,因此既庄重又有主次,以此光大它的事业,钩膺条革,也都尽量装饰了花纹。

古文:六服之冕,五时之路,王之常制,各有等差。

现代文:不同地方的冠冕,不同时候的车马,在王的常规制度中,各自都有不同的规定。

古文:逮礼业雕讹,人情驰爽,诸侯征伐,宪度沦亡,一紫乱于齐饰,长缨混于邹玩。

现代文:等到礼制衰落错乱,人情各自不受约束,诸侯互相征伐,法度沦落消亡的时候,一种紫色混淆了齐国的服饰,一种长缨使邹国贵贱不分。

**古文:孔子曰: 君子其学也博,其服也乡。 **

现代文:孔子说: 君子学问要广博,服饰要合于身份。

古文:若乃豪杰不经,庶人干典,彯鹬冠于郑伯之门,蹑珠履于春申之第。

现代文:至于豪强们不守法度,庶人们破坏典章,戴着鹬冠在郑伯门前招摇,穿着珠履出入于昼史茎的府第。

古文:及秦皇并国,揽其余轨,丰貂东至,獬豸南来,又有玄旗皁旒之制,旄头罕车之饰,写九王之廷于咸阳北坂,车舆之彩,各树其文,所谓秦人大备,而陈战国之后车者也。

现代文:到童丝皇兼并各国,继承了他们的做法,搜集了东方的丰貂,南方的獬豸,又制作了玄旗皂旒,装饰了旄头罕车,在咸阳北坂仿造了各国诸侯的宫室,车辆上的彩画,分别是各国的花纹,就是人们所说的秦国人拥有了一切,于是陈列出銮国以后的各种车辆。

古文:及凝脂布网,经书咸烬,削灭三代,以金根为帝轸,除弃六冕,以袀玄为祭服。

现代文:到了法网比凝脂还密,经书都被焚烧成了灰烬的时候,消除三伐的影响,把金根车作为皇帝乘坐的车,废弃六冕,用构玄作为祭祀的礼服。

古文:高祖入关,既因秦制。

现代文:高祖入关后,因袭了台的制度。

古文:世宗挺英雄之略,总文景之资,扬霓拂翳,皮轩记鼓,横汾河而祠后土,登甘泉而祭昊天,奉常献仪,谓之大驾,车千乘而骑万匹。

现代文:世宗有雄才大略,继承文帝景帝的业绩,霓旌在华盖上飘扬,皮轩在鼓声中前进,渡汾河去祠祭后土,登甘泉而祭祀昊天,奉常献上礼仪规章,称为大驾,车辆千乘而从骑万匹。

古文:至于成帝,以幸姬赵飞燕置属车间豹尾中,又杨雄所谓彏天狼之威弧,张曜日之灵旄,骈罗列布,雾集云合者也。

现代文:到了盛帝,让宠幸的姬妾赵飞燕坐在属车中的豹尾车裹,又有杨雄所说的张起天狼般威武的旗弓,撑开日光般耀眼的灵旄,一对对一行行,像雾集云合一样众多。

古文:于后王氏擅朝,武车常轫,赤眉之乱,文物无遗。

现代文:此后王氏独揽朝政,战争不断,尤其是经过赤眉之乱,文物全遭毁坏。

古文:建武十三年,吴汉平蜀,始送葆车舆辇,充庭之饰,渐以周备。

现代文:建武十三年,吴汉平定蜀地,才送来葆车舆辇,充实朝廷的各种仪仗装饰,渐渐齐备。

古文:明帝采《周官》、《礼记》,更服衮章,天子冠通天而佩玉玺。

现代文:明帝根据《周官》、《礼记》,制定服饰,天子戴通天冠而佩玉玺。

古文:魏明以黼黻之美,有疑于僭,于是随章傧略,而捐者半焉。

现代文:魏明帝认为黼黻华美,类似于僭越,于是根据纹饰情况加以省减,而去除了一半。

**古文:高堂隆奏曰: 改正朔、殊徽号者,帝王所以神明其政,变民耳目也。 **

现代文:高堂隆上奏说: 之所以要改变正朔,用不同的徽号,是因为帝王要使自己的政权和神明一致,改变民众心裹的印象。

古文:帝从其议,改青龙五年为景初元年,服色尚黄,从地正也。

现代文: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将青龙五年改为景初元年,衣服颜色以黄色为贵,这是顺从地的正色。

古文:世祖武皇帝接天人之贶,开典午之基,受终之礼,皆如唐虞故事。

现代文:世祖武皇帝承接天人的恩赐,开创司马氏的基业,行接受帝位惮让的礼仪,完全仿效唐尧虞舜时的做法。

古文:晋氏金行,而服色尚赤,岂有司失其传欤!

现代文:晋氏属于金行,可是服饰颜色却崇尚赤色,难道是有关的部门不了解自古相传的规矩吗!

古文:玉、金、象、革、木等路,是为五路,并天子之法车,皆硃班漆轮,画为虡文。

现代文:玉、金、象、革、木等车,叫做 五辂 ,都是天子的法车,全都是朱斑漆的车轮,绘有鹿头龙身图案。

古文:三十幅,法月之数;重毂,贰辖,以赤油,广八寸,长三尺,注地,系两轴头,谓之飞軨。

现代文:三十根辐条,仿效一个月的天数;两毂双辖。用宽八寸、长三尺的红油布系在车轴的两头,直拖到地,叫做 飞斡 。

古文:金薄缪龙绕之为舆倚较,较重,为文兽伏轼,龙首衔轭,左右吉阳筩,鸾雀立衡,虡文画辕及轓。

现代文:用金箔盘龙图案装饰车箱两旁的倚和较,车较是双重的,车轼为有彩饰的伏虎形,用雕刻的龙头衔着车轭,左右有吉阳筒,用黄金做成鸾雀形站在衡上,车辕和幡上饰有鹿头龙纹。

古文:青盖,黄为里,谓之黄屋。

现代文:青色车盖,黄色裹子,叫做黄屋。

古文:金华施末,二十八以象宿。

现代文:车盖上撩的末端装饰着金花,撩有二十八根以象征二十八宿。

古文:两箱之后,皆玳瑁为鹍翅,加以金银雕饰,故世人亦谓之金鹍车。

现代文:两箱的后面,都是用玳瑁做的鸥翅,加上金银雕饰,所以世人也称之为 金鸥车 。

古文:斜注旂旗于车之左,又加棨戟于车之右,皆橐而施之。棨戟韬以黻绣,上为亚字,系大蛙蟆幡。

现代文:在车的左侧斜插着脐旗,在车的右侧安着柴戟,都用套子套着。荣戟套子上用的是黻绣,上面有 亚 字,系着大蛙蟆幡。

古文:轭长丈余。

现代文:车轭长一丈多。

古文:于戟之杪,以牦牛尾,大如斗,置左騑马轭上,是为左纛。

现代文:在戟的顶端,装饰有牦牛尾,像斗那么大,安置在左侧腓马的车轭上,这是左纛。

古文:辕皆曲向上,取《礼纬》 山车垂句 之义,言不揉而能自曲。

现代文:车辕都弯曲向上,取象的是《礼纬》中 山车垂句 的意思,指不用加工而能够自然弯曲。

古文:玉、金、象三路,各以其物饰车,因以为名。

现代文:玉、金、象三种辖车,各自用舆它们相关的材料来装饰车,因而得名。

古文:革者漆革,木者漆木。

现代文:革指油漆了的革,木指油漆了的木。

古文:其制,玉路最尊,建太常,十有二旒,九仞委地,画日月升龙,以祀天。

现代文:在形制上,玉辖最尊贵,树的是太常旗,有十二旒,长达九仞而拖到地上,画有日月升龙,用以祀天。

古文:金路建大旂,九旒,以会万国之宾,亦以赐上公及王子母弟。

现代文:金格树的是大旗,有九旒,用以会见万国来宾,也用以赐给上公王子与同母弟弟。

古文:象路建大赤,通赤无画,所以视朝,亦以赐诸侯。

现代文:象辖树的是大赤,完全是赤色而没有图案,用来上朝听政,也用来赐给诸侯。

古文:革路建大白,以即戎兵事,亦以赐四镇诸侯。

现代文:革格树的是大白,用来参加征战等军事方面的活动,也用来赐给四镇诸侯。

古文:木路建大麾,以田猎,其麾色黑,亦以赐籓国。

现代文:木辖树的是大麾,用来出猎,这种麾的颜色是黑的,也用来赐给藩国。

古文:玉路驾六黑马,余四路皆驾四马,马并以黄金为文髦,插以翟尾。

现代文:玉辂驾六匹黑马,其余的四格都是驾四匹马。所有的马都用黄金做的文髦,插着翟尾。

古文:象镳而镂锡,锡在马面,所谓当颅者也。

现代文:象牙镳和镂花钖,钖在马的面部,又叫当颇。

古文:金而方釳,金谓以金为文。

现代文:金麦纹的方形铁纥,金妥指以金忧为纹饰。

古文:釳以铁为之,其大三寸,中央两头高,如山形,贯中以翟尾而结著之也。

现代文:干用蛾制成,三寸大小,中央和两头高,像山字形,从中间贯串起来用翟尾系在一起。

古文:繁缨赤罽易茸,金就十有二。

现代文:繁缨红毛毯子绒式,金饰十二匝。

古文:繁缨,马饰缨,在马膺前,如索裙。

现代文:繁缨,装饰马的缨络,在马的胸前,像索裙的样子。

古文:五路皆有锡鸾之饰,和铃之响,钩膺玉瓖,钩膺,即繁缨也。

现代文:五格都有锡、鸾之类的装饰,和铃之类的响器,钩膺和玉瓖,钩膺,就是繁缨。

古文:瓖,马带玦名也。

现代文:瓖,马带上的玉殃名。

古文:龙辀华轙,辀,车辕也,头为龙象。

现代文:龙轴和华牺,轴,车辕。辕头做得像龙。

古文:轙,谓车衡上环受鸾者也。

现代文:辚,指车衡上挂鸾饰的环。

古文:硃幩。

现代文:朱愤。

古文:幩,饰也,人君以硃缠镳扇汗,以为饰也。

现代文:装饰物,人君用朱色的丝缠在鳙上来扇汗,以此作为装饰。

古文:法驾行则五路各有所主,不惧出;临轩大会则陈乘舆车辇旌鼓于其殿庭。

现代文:法驾出行的话五辖各有所用,不一起出车;临轩大会的时候就在殿前庭院中陈列乘舆车辇旌鼓等。

古文:车,坐乘者谓之安车,倚乘者谓之立车,亦谓之高车。

现代文:车,坐着搭乘的叫做安车,站着搭乘的叫做立车,也叫做高车。

古文:案《周礼》,惟王后有安车也,王亦无之。

现代文:根据《周礼》,衹有王后才有安车,连王也没有。

古文:自汉以来制乘舆,乃有之。

现代文:从汉代以后制作乘舆,才有帝王的安车。

古文:有青立车、青安车、赤立车、赤安车、黄立车、黄安车、白立车、白安车、黑立车、黑安车,合十乘,名为五时车,俗谓之五帝车。

现代文:分别有青色立车、青色安车、赤色立车、赤色安车、黄色立车、黄色安车、白色立车、白色安车、黑色立车、黑色安车,共十乘,名字叫五时车,俗语称作五帝车。

古文:天子所御则驾六,其余并驾四。

现代文:天子乘坐的用六匹马,其余的都用四匹马。

古文:建旂十二,各如车色。

现代文:插十二面旃旗,分别和车的颜色一样。

古文:立车则正竖其旂,安车则邪注。

现代文:立车就正着竖插那些旃旗,安车就斜着插。

古文:驾马,马亦各随五时之色,白马则硃其尾,左右騑骖,金镂锡,黄屋左纛,如金根之制,行则从后。

现代文:驾车的马,毛色也分别和五时的颜色一致,若用白马就将它们的鬣和尾涂成朱色。左右两边的腓马骖马,戴镂刻着花纹的黄金头饰,用黄屋和左纛,仿金根车的做法,出行时就让它们跟在后面。

古文:五牛旗,平吴后所造,以五牛建旗,车设五牛,青赤在左,黄在中,白黑在右。

现代文:五牛旗,是平定吴地以后制造的,用五牛来插旗,车上设置五牛,青色赤色在左,黄色在中间,白色黑色在右。

古文:竖旗于牛背,行则使人舆之。

现代文:在牛背上竖起旗帜,出行时就派人用车载着它们。

古文:牛之为义,盖取其负重致远而安稳也。

现代文:之所以用牛,是取它能够负重走远道而且安稳。

古文:旗常缠不舒,所谓德车结旌也。

现代文:车上的旗帜通常缠卷着不舒展,是所谓的有德者的车扎束起旌旗的意思。

古文:天子亲戎则舒,谓武车绥旌也。

现代文:天子亲征的时候就舒展开,是所谓的有武德者的车松开旌旗的意思。

古文:金根车,驾四马,不建旗帜,其上如画轮车,下犹金根之饰。

现代文:金根车,用四匹马驾车,不插旗帜,它的上部像昼轮车,下部仍然是金根的装饰。

古文:耕根车,驾四马,建赤旂,十有二旒,天子亲耕所乘者也。

现代文:耕根车,用四匹马驾车,插赤色旗,有十二旒,是天子亲自耕作时乘坐的车。

古文:一名芝车,一名三盖车。置耒耜于轼上。

现代文:又叫芝车,又叫三盖车,将耒耜放在车轼上。

古文:魏景初元年,改正朔,易服色,色尚黄,牲用白,戎事乘黑首白马,建大赤之旂,朝会则建大白,行殷之时也。

现代文:魏景初元年,改变正朔,更换服饰的颜色,尊尚黄色,牲口用白色,有军事行动时用黑首白马,插赤色旗,朝会时就插白色旗,按照殷时制度施行。

**古文:泰始二年,有司奏: 宜如有虞遵唐故事,皆用前代正朔服色,其金根、耕根车,并以建赤旗。 **

现代文:泰始二年,有司上奏: 应该像有虞遵奉唐尧旧事那样,都用前代的正朔服色,凡是金根车、耕根车,都插赤色旗。

古文:帝从之。

现代文:帝听从了。

古文:辇,案自汉以来为人君之乘,魏晋御小出即乘之。

现代文:辇,考自汉以来就是人君乘坐的,魏晋时皇帝小出时就乘坐它。

古文:戎车,驾四马,天子亲戎所乘者也。

现代文:戎车,用四匹马驾车,是天子亲征时乘坐的车。

古文:载金鼓、羽旗、幢翳,置弩于轼上,其建矛麾悉斜注。

现代文:装载有金鼓、羽旗、幢翳,在车轼上安置弩,插在车上的矛和麾都是斜插的。

古文:猎车,驾四马,天子校猎所乘也。

现代文:猎车,用四匹马驾车,是天子射猎时乘坐的。

古文:重辋漫轮,缪龙绕之。

现代文:车轮有双重的辋,装饰着盘曲的龙。

古文:一名阘戟车,一名蹋猪车。

现代文:又叫阗戟车,又叫蹋猪车。

古文:魏文帝改名蹋兽车。

现代文:魏文帝改叫做蹋兽车。

古文:《记》云 国君不乘奇车 ,奇车亦猎车也。

现代文:《记》说 国君不乘坐奇车 ,奇车也是猎车。

古文:古天子猎则乘木辂,后人代以猎车也。

现代文:古时候天子出猎就乘木辖,后来人们用猎车代替。

古文:游车,九乘,驾四,先驱之乘是也。

现代文:游车,有九乘,各套四匹马,是作为先驱的车。

古文:云罕车,驾四。

现代文:云罕车,套四匹马。

古文:皮轩车,驾四,以兽皮为轩。

现代文:皮轩车,套四匹马,用兽皮装饰轩。

古文:鸾旗车,驾四,先辂所载也。

现代文:鸾旗车,套四匹马,是给先导乘坐的车。

古文:鸾旗者,谓析羽旄而编之,列系幢傍也。

现代文:鸾旗,指的是用羽旄编成,排列着系在幢的旁边。

古文:建华车,驾四,凡二乘,行则分居左右。

现代文:建华车,套四匹马,共两辆,出行时就分别安排在左右两侧。

古文:轻车,驾二,古之战车也。

现代文:轻车,套两匹马,是古代的战车。

古文:前后二十乘,分居左右。

现代文:前后二十辆,分列在左右侧。

古文:舆轮洞硃,不巾不盖,建矛戟麾幢,置弩于轼上。

现代文:车厢车轮涂成朱红色,不用车衣车盖,插着矛戟麾幢,在轼上设置弩菔。

古文:大驾法驾出,射声校尉、司马、吏士、战士载,以次属车。

现代文:大驾、法驾出行时,射声校尉、司马、吏士、战士乘坐它,按等级排列车的位置。

古文:司南车,一名指南车,驾四马,其下制如楼,三级;四角金龙衔羽葆;刻木为仙人,衣羽衣,立车上,车虽回运而手常南指。

现代文:司南车,一名指南车,套四匹马,它的下部形制像楼,三层;四角装饰着衔着羽葆的金龙;用木头刻制成仙人,穿着羽衣,站在车上,不管车怎么回旋转弯,手都一直指向南方。

古文:大驾出行,为先启之乘。

现代文:大驾出行时,作为最先出发的车。

古文: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棰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棰。

现代文:记里鼓车,套四匹马,形状像司南车,上面有木头做的人手执槌面向鼓,走一里路就打一槌。

古文:羊车,一名辇车,其上如轺,伏兔箱,漆画轮轭。

现代文:羊车,又叫辇车,上部形状像轫车,车箱下用伏兔,油漆彩画车轮车轭。

古文:武帝时,护军羊琇辄乘羊车,司隶刘毅纠劾其罪。

现代文:武帝时,护军羊诱妄自乘坐羊车,司隶刘毅纠劾了他的罪。

古文:画轮车,驾牛,以彩漆画轮毂,故名曰画轮车。

现代文:画轮车,用牛驾车,用彩漆在轮毂上画上图案,所以起名叫画轮车。

古文:上起四夹杖,左右开四望,绿油幢,硃丝络,青交路,其上形制事事如辇,其下犹如犊车耳。

现代文:上面起建四夹杖,左右两边开四望,绿油幢,朱丝绳络,青交路,上部形制处处和辇一样,下部仍然是犊车的样式。

古文: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其后稍见贵之。

现代文:古时候的贵人不乘坐牛车,汉武帝推恩的后期,诸侯势寡力弱,穷到了坐牛车的地步,以后渐渐被重视。

古文:自灵献以来,天子至士遂以为常乘,至尊出朝堂举哀乘之。

现代文:后灵帝献帝以后,天子以至于士就把它当作日常的乘车,至尊出朝堂举哀时乘坐它。

古文:属车,一曰副车,一曰贰车,一曰左车。

现代文:属车,又叫副车,又叫贰车,又叫左车。

古文:汉因秦制,大驾属车八十一乘,行则中央左右分为行。

现代文:汉承秦制,大驾的属车为八十一乘,出行时就按中央和左右分列随行。

古文:法驾属车三十六乘。

现代文:法驾的属车有三十六乘。

古文:最后车悬豹尾,豹尾以前比之省中。

现代文:最后的属车悬着豹尾,豹尾车前面的仪仗与宫禁中的相当。

古文:属车皆皁盖硃里云。

现代文:据说属车都是黑色车盖朱色盖裹。

古文:御衣车、御书车、御轺车、御药车,皆驾牛。

现代文:御衣车、御书车、御韬车、御药车,全都用牛驾车。

古文:阳遂四望繐窗皁轮小形车,驾牛。

现代文:阳遂四望缠窗皂轮小形车,用牛驾车。

古文:象车,汉卤簿最在前。

现代文:象车,在莲优车驾次序中排在最前面。

古文:武帝太康中平吴后,南越献驯象,诏作大车驾之,以载黄门鼓吹数十人,使越人骑之。

现代文:亘瞪主尘中期平定县厘以后,直堃献来驯象,诏令制作大车而用它们套车,用来装载黄门中的鼓吹手数十人,让趋入骑在上面。

古文:元正大会,驾象入庭。

现代文:新年大会时,驾着象进入大厅。

古文:中朝大驾卤簿

现代文:中朝时期大驾出行的车辆次序表。

古文:先象车,鼓吹一部,十三人,中道。

现代文:首先是象车,有鼓吹一组,十三人,在路中间。

古文:次静室令,驾一,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静室令,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式道候二人,驾一,分左右也。

现代文:两名式道候,用一匹马驾车,分左右两边。

古文:次洛阳尉二人,骑,分左右。

现代文:其次是洛阳尉二人,骑马,分左右两边。

古文:次洛阳亭长九人,赤车,驾一,分三道,各吹正二人引。

现代文:其次是洛阳亭长九人,赤色车,用一匹马驾车,分三路,各有两名吹正作前导。

古文:次洛阳令,皁车,驾一,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洛阳令,皂色车,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次河南中部掾,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河南中部掾,在路中间。

古文:河桥掾在左,功曹史在右,并驾一。

现代文:河桥掾在左,功曹史在右,都用一匹马驾车。

古文:次河南尹,驾驷,戟吏六人。

现代文:其次是河南尹,用四匹马驾车,执戟吏员六人。

古文:次河南主簿,驾一,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河南主簿,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次河南主记,驾一,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河南主记,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次司隶部河南从事,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司隶部河南从事,在路中间。

古文:都部从事居左,别驾从事居右,并驾一。

现代文:都部从事位于左侧,别驾从事位于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

古文:次司隶校尉,驾三,戟吏八人。

现代文:其次是司隶校尉,用三匹马驾车,执戟吏员八人。

古文:次司隶主簿,驾一,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司隶主簿,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次司隶主记,驾一,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司隶主记,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次廷尉明法掾,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廷尉明法掾,在路中间。

古文:五官掾居左,功曹史居右,并驾一。

现代文:五官掾位于左侧,功曹史位于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

古文:次廷尉卿,驾驷,戟吏六人。

现代文:其次是廷尉卿,用四匹马驾车,执戟吏员六人。

古文:次廷尉主簿、主记,并驾一,在左。

现代文:其次是廷尉主簿、主记,都用一匹马驾车,在左侧。

古文:太仆引从如廷尉,在中。

现代文:太仆的先导和随从与廷尉的一样,在中间。

古文:宗正引从如廷尉,在右。

现代文:宗正的先导和随从与廷尉的一样,在右侧。

古文:次太常,驾驷,中道,戟吏六人。

现代文:其次是太常,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执戟吏员六人。

古文:太常外部掾居左,五官掾、功曹吏居右,并驾一。

现代文:太常外部掾位于左侧,五宫掾、功曹史位于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

古文:次光禄引从,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光禄卿的先导和随从,在路中间。

古文:太常主簿、主记居左,卫尉引从居右,并驾一。

现代文:太常主簿、主记位于左侧,卫尉的先导和随从位于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

古文:次太尉外督令史,驾一,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太尉外督令史,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次西东贼仓户等曹属,并驾一,引从。

现代文:其次是西束贼、仓、户等曹属,都用一匹马驾车,先导或随从。

古文:次太尉,驾驷,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太尉,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太尉主簿、舍人各一人,祭酒二人,并驾一,在左。

现代文:太尉主簿、舍人各一人,祭酒二人,都用一匹马驾车,在左侧。

古文:次司徒引从,驾驷,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司徒的先导和随从,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次司空引从,驾驷,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司空的先导和随从,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三公骑令史戟各八人,鼓吹各一部,七人。

现代文:三公的骑令史戟各八人,鼓吹各一组,七人。

古文:次中护军,中道,驾驷。

现代文:其次是中护军,在路中间,用四匹马驾车。

古文:卤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弓矢在内,鼓吹一部,七人。

现代文:左右各有两行仪仗队,执戟循的在外侧,持弓矢的在内侧,鼓吹一组,七人。

古文:次步兵校尉在左,长水校尉在右,并驾一。

现代文:其次是步兵校尉在左侧,长水校尉在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

古文:各卤簿左右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

现代文:其左右各有两行仪仗队,执戟檐的在外侧,执刀檐的在内侧,鼓吹各一组,七人。

古文:次射声校尉在左,翊军校尉在右,并驾一。

现代文:其次是射声校尉在左侧,翊军校尉在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

古文:各卤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

现代文:各有左右两行仪仗队,执戟檐的在外侧,执刀循的在内侧,鼓吹各有一组,七人。

古文:次骁骑将军在左,游击将军在右,并驾一。

现代文:其次是骁骑将军在左侧,游击将军在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

古文:皆卤簿左右引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

现代文:都是左右各有两行仪仗队作先导,执戟循的在外侧,执刀循的在内侧,各有鼓吹一组,七人。

古文:骑队,五在左,五在右,队各五十匹,命中督二人分领左右。

现代文:骑兵队,五队在左侧,五队在右侧,每队各有五十匹马,命令中督两名分别统领左队和右队。

古文:各有戟吏二人,麾幢独揭,鼓在队前。

现代文:各有执戟吏员二人,单独举着大旗,鼓手走在队伍前面。

古文:次左将军在左,前将军在右,并驾一。

现代文:其次是左将军在左,前将军在右,都用一匹马驾车。

古文:皆卤簿左右各二行,戟楯盾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

现代文:都是左右各有两行仪仗队,执戟循的在外侧,执刀循的在内侧,各有一组鼓吹。七人。

古文:次黄门麾骑,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黄门麾骑,在路中间。

古文:次黄门前部鼓吹,左右各一部,十三人,驾驷。

现代文:其次是黄门前部鼓吹,左右各有一组,十三人,用四匹马驾车。

古文:八校尉佐仗,左右各四行,外大戟楯,次九尺楯,次弓矢,次弩,并熊渠、佽飞督领之。

现代文:八校尉的佐仗,左右各有四行,外侧的持大戟循,其次是九尺循,其次是弓矢,其次是弩,都由熊渠、伙飞督领。

古文:次司南车,驾驷,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司南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护驾御史,骑,夹左右。

现代文:护驾御史,骑着马,夹在左右两侧。

古文:次谒者仆射,驾驷,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谒者仆射,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次御史中丞,驾一,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御史中丞,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次武贲中郎将,骑,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武贲中郎将,骑马,在路中间。

古文:次九游车,中道,武刚车夹左右,并驾驷。

现代文:其次是九游车,在路中间,武刚车夹在左右两侧,都用四匹马驾车。

古文:次云罕车,驾驷,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云罕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次阘戟车,驾驷,中道,长戟邪偃向后。

现代文:其次是阗戟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长戟斜着倒向后方。

古文:次皮轩车,驾驷,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皮轩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次鸾旗车,中道,建华车分左右,并驾驷。

现代文:其次是鸾旗车,在路中间,建华车分列在左右两侧,都用四匹马驾车。

古文:次护驾尚书郎三人,都官郎中道,驾部在左,中兵在右,并骑。

现代文:其次是护驾尚书郎三人,都官郎在路中间,驾部在左侧,中兵在右侧,都骑马。

古文:又有护驾尚书一人,骑,督摄前后无常。

现代文:又有护驾尚书一人,骑马,管理前后队伍而没有固定的位置。

古文:次相风,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相风,在路中间。

古文:次司马督,在前,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司马督,在前面,在路中间。

古文:左右各司马史三人引仗,左右各六行,外大戟楯二行。次九尺楯,次刀楯。次弓矢,次弩。

现代文:左右各有三名司马史引导仪仗,左右各有六行,外侧是执大戟循的两行,其次是执九尺循的,其次是执刀栀的,其次是执弓矢的,其次是执弩的。

古文:次五时车,左右有遮列骑。

现代文:其次是五时车,左右两侧有遮列骑。

古文:次典兵中郎,中道,督摄前却无常。

现代文:其次是典兵中郎,在路中间,管理前后队伍而没有固定位置。

古文:左殿中御史,右殿中监,并骑。

现代文:左侧是殿中御史,右侧是殿中监,都骑马。

古文:次高盖,中道,左罼,右罕。

现代文:其次是高盖,在路中间,左侧是单,右侧是罕。

古文:次御史,中道,左右节郎各四人。

现代文:其次是御史,在路中间,左右各有四名节郎。

古文:次华盖,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华盖,在路中间。

古文:次殿中司马,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殿中司马,在路中间。

古文:殿中都尉在左,殿中校尉在右,左右各四行。细楯一行在弩内,又殿中司马一行,殿中都尉一行,殿中校尉一行。

现代文:殿中都尉在左侧,殿中校尉在右侧,左右各有四行,执细循的一行在执弩的内侧,另有殿中司马一行,殿中都尉一行,殿中校尉一行。

古文:次扌罡鼓,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捏鼓,在路中间。

古文:次金根车,驾六马,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金根车,用六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太仆卿御,大将军参乘。

现代文:太仆卿赶车,大将军担任参乘。

古文:左右又各增三行,为九行。

现代文:左右两侧又各增加三行,成为九行。

古文:司马史九人,引大戟楯二行,九尺楯一行,刀楯一行,由基一行,细弩一行,迹禽一行,椎斧一行,力人刀楯一行。

现代文:九名司马史,引导两行大戟循,一行九尺循,一行刀循,一行由基,一行细弩,一行迹禽,一行椎斧,一行力士刀循。

古文:连细楯,殿中司马,殿中都尉,殿中校尉,为左右各十二行。

现代文:包括细循,殿中司马,殿中都尉,殿中校尉,左右各是十二行。

古文:金根车建青旂十二。左将军骑在左,右将军骑在右,殿中将军持凿脑斧夹车,车后衣书主职步从,六行,合左右三十二行。

现代文:金根车上插十二面青色旗,左军将军骑马在左侧,右军将军骑马在右侧,殿中将军持凿脑斧夹侍车旁,车后是衣书主职步行随从,六行,左右合计三十二行。

古文:次曲华盖,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曲华盖,在路中间。

古文:侍中、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并骑,分左右。

现代文:侍中、散骑常侍、黄门侍郎都骑马,分成左右。

古文:次黄钺车,驾一,在左,御麾骑在右。

现代文:其次是黄铁车,用一匹马驾车,在左侧,御麾骑在右侧。

古文:次相风,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相风,在路中间。

古文:次中书监骑左,秘书监骑右。

现代文:其次是中书监骑马在左侧,秘书监骑马在右侧。

古文:次殿中御史骑左,殿中监骑右。

现代文:其次是殿中御史骑马在左侧,殿中监骑马在右侧。

古文:次五牛旗,赤青在左,黄在中,白黑在右。

现代文:其次是五牛旗,赤色青色在左,黄色在中间,白色黑色在右。

古文:次大辇,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大辇,在路中间。

古文:太官令丞在左,太医令丞在右。

现代文:太官令丞在左侧,太医令丞在右侧。

古文:次金根车,驾驷,不建旗。

现代文:其次是金根车,用四匹马驾车,不插旗。

古文:次青立车,次青安车,次赤立车,次赤安车,次黄立车,次黄安车,次白立车,次白安车,次黑立车,次黑安车,合十乘,并驾驷。

现代文:其次是青立车,其次是青安车,其次是赤立车,其次是赤安车,其次是黄立车,其次是黄安车,其次是白立车,其次是白安车,其次是黑立车,其次是黑安车,共十乘,都用四匹马驾车。

古文:建旗十二,如车色。

现代文:插十二面旗,和车的颜色一样。

古文:立车正竖旗,安东邪拖之。

现代文:立车正着竖插旗,安车斜着插。

古文:次蹋猪车,驾驷,中道,无旗。

现代文:其次是蹋猪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没有旗。

古文:次耕根车,驾驷,中道,赤旗十二,熊渠督左,佽飞督右。

现代文:其次是耕根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十二面赤色旗,熊渠在左侧督导,仿飞在右侧督导。

古文:次御轺车,次御四望车,次御衣车,次御书车,次御药车,并驾牛,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御朝车,其次是御四望车,其次是御衣车,其次是御书车,其次是御药车,都用牛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次尚书令在左,尚书仆射在右,又尚书郎六人,分次左右,并驾。

现代文:其次足尚书令在左侧,尚书仆射在右侧,另有六名尚书郎,分别排在左右两边,都乘车。

古文:又治书侍御史二人,分左右,又侍御史二人,分次左右,又兰台令史分次左右,并骑。

现代文:又有治书侍御史二人,分列左右,又有侍御史二人,分别排在左右两边,又有兰台令史分别排在左右两边,都骑马。

古文:次豹尾车,驾一。

现代文:其次是豹尾车,用一匹马驾车。

古文:自豹尾车后而卤簿尽矣。

现代文:从豹尾车往后大驾的车马行列就算结束了。

古文:但以神弩二十张夹道,至后部鼓吹。其五张神弩置一将,左右各二将。

现代文:衹是用神弩二十张夹道而行,直到后部鼓吹,每五张神弩设一员将,左右各有两员将。

古文:次轻车二十乘,左右分驾。

现代文:其次是二十乘轻车,左右分列。

古文:次流苏马六十匹。

现代文:其次是流苏马六十匹。

古文:次金钺车,驾三,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金钹车,用三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左右护驾尚书郎并令史,并骑,各一人。

现代文:左右护驾尚书郎和令史,都骑马,各一人。

古文:次金钲车,驾三,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金钮车,用三匹马驾车,在路中间。

古文:左右护驾侍御史并令史等,并骑,各一人。

现代文:左右护驾侍御史和令史等,都骑马,各一人。

古文:次黄门后部鼓吹,左右各十三人。

现代文:其次是黄门后部鼓吹,左右各十三人。

古文:次戟鼓车,驾牛,二乘,分左右。

现代文:其次是戟鼓车,用牛驾车,两辆,分左右。

古文:次左大鸿胪外部掾,右五官掾、功曹史,并驾。

现代文:其次左边是大鸿胪外部掾,右边是五官掾、功曹史,都乘车。

古文:次大鸿胪,驾驷,钺吏六人。

现代文:其次是大鸿胪,用四匹马驾车,执蛾的吏员六人。

古文:次大司农引从,中道,左大鸿胪主簿、主记,右少府引从。

现代文:其次是大司农的先导和随从,在路中间,左边是大鸿胪主簿、主记,右边是少府的先导和随从。

古文:次三卿,并骑,吏四人,铃下二人,执马鞭辟车六人,执方扇羽林十人,硃衣。

现代文:其次是三卿,都骑马,吏员四人,铃下二人,执马鞭辟车的六人,执方扇羽林的十人,朱色衣服。

古文:次领军将军,中道。

现代文:其次是领军将军,在路中间。

古文:卤簿左右各二行,九尺楯在外,弓矢在内,鼓吹如护军。

现代文:左右各有仪仗两行,执九尺檐的在外侧,执弓矢的在内侧,鼓吹的编制和护军的一样。

古文:次后军将军在左,右将军在右,各卤簿鼓吹如左军、前军。

现代文:其次是后将军在左,右将军在右,各自的仪仗鼓吹和左军、前军的一样。

古文:次越骑校尉在左,屯骑校尉在右,各卤簿鼓吹如步兵、射声。

现代文:其次是越骑校尉在左,屯骑校尉在右,各自的仪仗鼓吹和步兵、射声的一样。

古文:次领护骁骑、游军校尉,皆骑,吏四人,乘马夹道,都督兵曹各一人,乘马在中。

现代文:其次是领护骁骑、游击校尉,都骑马,吏员四人,骑着马夹道,都督兵曹各一人,骑着马在中间。

古文:骑将军四人,骑校、鞉角、金鼓、铃下、信幡、军校并驾一。

现代文:骑将军四人,骑校、桃角、金鼓、铃下、信幡、军校都用一匹马驾车。

古文:功曹吏、主簿并骑从。

现代文:功曹吏、主簿都骑马随从。

古文:散扇幢麾各一骑,鼓吹一部,七骑。

现代文:伞扇和幢麾各一骑,鼓吹一组,七骑。

古文:次领护军,加大车斧,五官掾骑从。

现代文:其次是领护军,加大车斧,五官掾骑马随从。

古文:次骑十队,队各五十匹。

现代文:其次是骑兵十队,每队各有五十匹。

古文:将一人,持幢一人,鞉一人,并骑在前,督战伯长各一人,并骑在后,羽林骑督、幽州突骑督分领之。

现代文:一员将,一人持幢,一人管靴,都骑马走在前面,督战伯和长各一人,都骑着马走在后面,由羽林骑督、幽州突骑督分别率领他们。

古文:郎簿十队,队各五十人。

现代文:郎簿人员十队,每队各五十人。

古文:绛袍将一人,骑、鞉各一人,在前,督战伯长各一人,步,在后。

现代文:穿绛色袍服的将领一人,骑、剃各一人,在前面,督战伯和长各一人,步行,在后面。

古文:骑皆持槊。

现代文:骑兵都持稍。

古文:次大戟一队,九尺楯一队,刀楯一队,弓一队,弩一队,队各五十人。

现代文:其次是执大戟的一队,执九尺循的一队,执刀循的一队,执弓的一队,拿弩的一队,每队各有五十人。

古文:黑袴褶将一人,骑校、鞉角各一人,步,在前,督战伯长各一人,步,在后。

现代文:穿黑裤褶的将领一人,骑校、靴角各一人,步行,在前面,督战伯和长各一人,步行,在后面。

古文:金颜督将并领之。

现代文:由金颜督将统一率领他们。

古文:皇太子安车,驾三,左右騑。

现代文:皇太子的安车,用三匹马驾车,左右各有腓马。

古文:硃班轮,倚兽较,伏鹿轼。

现代文:朱斑漆的车轮,用倚虎形装饰的车较,用伏鹿的形象装饰车轼。

古文:九旒,画降龙。

现代文:旗帜有九旒,上面画着降龙的图案。

古文:青盖,金华蚤二十八枚。

现代文:青色车盖,周围饰有二十八枚金花。

古文:黑虡文画轓,文辀,黄金涂五采。

现代文:车轜上画着黑色掳文,车轴有文饰,五末都涂金。也叫做鸾辖。

古文:亦谓之鸾路。非法驾则乘画轮车,上开四望,绿油幢,硃丝绳络,两箱里饰以金锦,黄金涂五采。

现代文:如果不足法驾就乘坐画轮车,上面开着四望,绿油幢,朱丝绳络,两面车箱内侧用金锦装饰,五末都涂金。

古文:其副车三乘,形制如所乘,但不画轮耳。

现代文:副车一共三乘,形制和太子乘坐的一样,祇是不画车轮罢了。

古文:王青盖车,皇孙绿盖车,并驾三,左右騑。

现代文:王使用青色车盖的车,皇孙使用绿色车盖的车,都用三匹马驾车,左右各有腓马。

古文:云母车,以云母饰犊车。

现代文:云母车,用云母装饰的犊车。

古文:臣下不得乘,以赐王公耳。

现代文:臣子们不能乘坐,是用来赏赐给王公的。

古文:皁轮车,驾四牛,形制犹如犊车,但皁漆轮毂,上加青油幢,硃丝绳络。

现代文:皂轮车,用四头牛驾车,形制类似犊车,衹是用皂色来油漆车轮和车毂,上面有青油幢,朱丝绳络。

古文:诸王三公有勋德者特加之。

现代文:各位王和三公中有功勋德行的才被特别授予。

古文:位至公或四望、三望、夹望车。

现代文:地位至公分别为四望、三望、夹望的车。

古文:油幢车,驾牛,形制如皁轮,但不漆毂耳。

现代文:油幢车,用牛驾车,形制和皂轮车一样,祇是不漆车毂。

古文:王公大臣有勋德者特给之。

现代文:王公大臣中有功勋德行的才被特别授予。

古文:通幰车,驾牛,犹如今犊车制,但举其幰通覆车上也。

现代文:通忆车,用牛驾车,类似现在的犊车形制,衹是用忆完全覆盖在车顶上。

古文:诸王三公并乘之。

现代文:各王和三公都乘坐它。

古文:诸公给朝车驾四、安车黑耳驾三各一乘,皁轮犊车各一乘。

现代文:给各位公用四匹马驾车的上朝车、用三匹马驾车的黑耳安车各一乘,给皂轮车犊车各一乘。

古文:自祭酒掾属以下及令史,皆皁零,辟朝服。

现代文:自祭酒掾属以下到令史等各级官员,都是皂色车斡,边缘有装饰。

古文:其武官公又别给大车。

现代文:至于武官公则又另外给大车。

古文:特进及车骑将军骠骑将军以下诸大将军不开府非持节都督者,给安车黑耳驾二,轺车施耳后户一乘。

现代文:特进和车骑将军、骠骑将军以下各大将军中不开府不是持节都督的,给驾二匹马的黑耳安车,施耳后开门的轫车一乘。

古文:三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河南尹、谒者仆射、郊庙明堂法出,皆大车立乘,驾驷。

现代文:三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河南尹、谒者仆射,郊庙明堂等正式出行时,都用大车而立乘,用四匹马驾车。

古文:前后导从大车驾二,右騑。

现代文:前导和后面随从的是驾二匹马的大车,有右腓马。

古文:他出乘安车。

现代文:其他情况下出行乘坐安车。

古文:其去位致仕告老,赐安车驷马。

现代文:如果离职退休告老,赐给四匹马驾车的安车。

古文:郡县公侯,安车驾二,右騑。

现代文:郡县公侯,用驾二匹马的安车,有右腓马。

古文:皆硃班轮,倚鹿较,伏熊轼,黑辎,皁缯盖。

现代文:都是朱斑漆车轮,用鹿的形象装饰车较,用熊的形象装饰车轼,黑辎,皂缯的车盖。

古文:公旗旂八旒,侯七旒,卿五旒,皆画降龙。

现代文:公的旌旗有八旒,侯的七旒,卿的五旒,皆画降龙。

古文: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皁盖,硃两轓,铜五采,驾二。

现代文:中二千石、二千石,都是皂车盖,朱色两幡,铜饰五末,驾两匹马。

古文:中二千石以上,右騑。

现代文:中二千石以上,有右腓马。

古文:千石、六百石,硃左轓。

现代文:干石、六百石,朱色左辐。

古文:车轓长六尺,下屈广八寸,上业广尺二寸,九丈,十二初,后谦一寸,若月初生,示不敢自满也。

现代文:车轜长六尺,下面的短尾宽八寸,上面的业版宽一尺二寸,有九丈,十二初,后面缩一寸,像月亮初生,表示不敢自满。

古文:王公之世子摄命理国者,安车,驾三,旗旂七旒,其封侯之世子五旒。

现代文:王公的世子摄命管理王国的,安车,驾三匹马,旗旃有七旒,如果是封侯的世子就用五旒。

**古文:太康四年,制: 依汉故事,给九卿朝车驾四及安车各一乘。 **

现代文:太康四年,制: 按照汉朝旧例,给九卿驾四马朝车以及安车各一乘。

**古文:八年,诏: 诸尚书军校加侍中常侍者,皆给传事乘轺车,给剑,得入殿省中,与侍臣升降相随。 **

现代文:八年,诏: 各尚书军校加侍中常侍的,都给传事乘韬车,给剑,可以进入殿省中,和侍臣一起随从皇上。

古文:大使车,立乘,驾四,赤帷裳,驺骑导从。

现代文:大使车,立乘,驾四匹马,赤色帷裳,用捣骑作为先导和随从。

古文:旧公卿二千石郊庙上陵从驾,乘大使车,他出乘安车也。

现代文:旧公卿二千石在郊庙上陵时随从皇上,乘坐大使车,其他时候出行乘坐安车。

古文:小使车,不立乘,驾四,轻车之流也。

现代文:小使车,不立乘,驾四匹马,是轻车之类。

古文:兰舆皆硃,赤毂,赤屏泥,白盖,赤帷裳,从驺骑四十人。

现代文:兰舆都是朱漆,赤色车毂,赤色屏泥,白色车盖,赤色帷裳,四十名鞫骑随从。

古文:又别有小使车,赤毂皁盖,追捕考案有所执取者之所乘也。

现代文:又另有小使车,赤色车毂皂色车盖,追捕考察有拘留押送的时候乘坐。

古文:凡诸使车皆硃班轮,赤衡轭。

现代文:凡是使车都是朱斑漆的车轮,赤色车衡和车轭。

古文:追锋车,去小平盖,加通幰,如轺车,驾二。

现代文:追锋车,除去小而平的车盖,加上通幢,像轺车,驾二匹马。

古文:追锋之名,盖取其迅速也,施于戎阵之间,是为传乘。

现代文:追锋的名称,是根据它的迅速来取的,应用在军营阵垒之间,作为通讯用车。

古文:轺车,古之时军车也。

现代文:轺车,古时候的军车。

古文:一马曰轺车,二马曰轺传。

现代文:一匹马的叫韬车,两匹马的叫辋传。

古文:汉世贵辎軿而贱轺车,魏晋重轺车而贱辎軿。

现代文:坠代看重辎耕而不重视韬车,魏置看重轫车而不重视辎耕。

古文:三品将军以上、尚书令轺车黑耳有后户,仆射但有后户无耳,并皁轮。

现代文:三品将军以上、尚书令等的辎车黑耳而有后开门,仆射衹有后开门而没有耳,都是皂色车轮。

古文:尚书及四品将军则无后户,漆毂轮。

现代文:尚书和四品将军就没有后开门,漆的车毂车轮。

古文:其中书监令如仆射,侍中、黄门、散骑,初拜及谒陵庙,亦得乘之。

现代文:如果是中书监令像仆射、侍中、黄门、散骑,在初拜和拜谒陵庙,也可以乘坐。

古文:皇太后、皇后法驾,乘重翟羽盖金根车,驾青辂,青帷裳,云虡画辕,黄金涂五采,盖爪施金华,驾三,左右騑。

现代文:皇太后、皇后的法驾,乘坐重翟羽车盖的金根车,青丝绳络,青色帷裳,车辕上画着云纹及鹿头龙纹,用黄金涂五末,车盖爪上装饰着金花,驾三匹马,左右有腓马。

古文:其庙见小驾,则乘紫罽軿车,云虡画辀,黄金涂五采,驾三。

现代文:如果是庙见小驾,就乘坐紫厨耕车,车轴上画着云纹及鹿头龙纹,用黄金涂五末,驾三匹马。

古文:非法驾则皇太后乘辇,皇后乘画轮车。

现代文:如果不是法驾那就是皇太后乘辇,皇后乘画轮车。

古文:皇后先蚕,乘油画云母安车,驾六騩马;騩,浅黑色。

现代文:皇后祭蚕神,乘坐以油彩涂绘的云母安车,驾六匹耽马;骁,浅黑色。

古文:油画两辕安车,驾五騩马,为副。

现代文:以油彩涂绘的两辕安车,驾五匹魏马,作为副车。

古文:又,金薄石山軿、紫绛罽軿车,皆驾三騩马,为副。

现代文:此外,有金薄石山耕、紫绛厨耕车,都驾三匹骁马,作为副车。

古文:女旄头十二人,持棨戟二人,共载安车,俪驾。

现代文:女子十二人持旄头,二人持荣戟,同乘在安车上,成两行。

古文:女尚辇十二人,乘辎车,俪驾。

现代文:女子十二人尚辇,乘辎车,成两行。

古文:女长御八人,乘安车,俪驾。

现代文:女子八人长御,乘安车,成两行。

古文:三夫人油軿车,驾两马,左騑。

现代文:三夫人乘油耕车,驾两匹马,有左腓。

古文:其贵人驾节画辀。

现代文:如果是贵人就驾节画轴。

古文:三夫人助蚕,乘青交路,安车,驾三,皆以紫绛罽軿车。

现代文:三夫人助祭蚕神时,乘青色交路,安车,驾三匹马,都用紫绛厨耕车。

古文:九嫔世妇乘軿车,驾三。

现代文:九嫔世妇乘耕车,驾三匹马。

古文:长公主赤罽軿车,驾两马。

现代文:长公主用赤厨耕车,驾两匹马。

古文:公主、王太妃、王妃,皆油軿车,驾两马,右騑。

现代文:公主、王太妃、王妃,都用油耕车,驾两匹马,右边有骈马。

古文:公主油画安车,驾三,青交路,以紫绛罽軿车驾三为副,王太妃、三夫人亦如之。

现代文:公主用以油彩涂绘的安车,驾三匹马,青色交路,用紫绛厨耕车驾三匹马作为副车,王太妃、三夫人同样如此。

古文:公主助蚕,乘油画安车,驾三。

现代文:公主助行祭蚕礼,乘以油彩涂绘的安车,驾三匹马。

古文:公主有先置者,乘青交路安车,驾三。

现代文:公主有先导的,乘青交路安车,驾三匹马。

古文:诸王妃、公太夫人、夫人、县乡君、诸郡公侯特进夫人助蚕,乘皁交路安车,驾三。

现代文:各王妃、公太夫人、夫人、县乡君、各郡公侯特进的夫人助行祭蚕礼,乘皂交路安车,驾三匹马。

古文:诸侯监国世子之世妇、侍中常侍尚书中书监令卿校世妇、命妇助蚕,乘皁交路安车,俪驾。

现代文:诸侯监国的世子的世妇、侍中常侍尚书中书监令卿校等的世妇、命妇助行祭蚕礼,乘皂交路安车,分成两行。

古文:郡县公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会朝及蚕,各乘其夫之安车,皆右騑,皁交路,皁帷裳。

现代文:郡县公侯、中二千石、二千石的夫人会朝以及参加祭蚕,各自乘坐丈夫的安车,都有右腓马,皂色交路,皂色帷裳。

古文:自非公会则不得乘轺车,止乘漆布辎軿,铜五采而已。

现代文:如果不是因公事聚会就不能乘朝车,祇乘坐漆布辎耕,用铜五采而已。

古文:王妃、特进夫人、封郡君,安车,驾三,皁交路。

现代文:王妃、特进夫人、封郡君等,用安车,驾三匹马,皂色交路。

古文:封县乡君油軿车,驾两马,右騑。

现代文:封县乡君用油耕车,驾两匹马,有右腓马。

古文:自过江之后,旧章多缺。

现代文:自从过辽以后,旧的典章大多数都不全了。

古文:元帝践极,始造大路、戎路各一,皆即古金根之制也,无复充庭之仪。

现代文:元童即位后,才制造大路、戎路各一辆,都是古时金根车的规格,不再有充庭的盛况。

古文:至于郊祀大事,则权饰余车以周用。

现代文:每逢郊祀等大事,就姑且装饰一下其他的车来用。

古文:六师亲征则用戎路,去其盖而乘之,属车但五乘而已。

现代文:率领六军亲征时就用戎路,去掉它的车盖来乘坐,随从的车衹有五乘。

古文:加绿油幢,硃丝路,饰青交路,黄金涂五采,其轮毂犹素,两箱无金锦之饰。

现代文:车上有绿油幢,朱色丝络,装饰着青色交路,用黄金涂五末,车的轮毂仍是素色,两面车厢没有金锦装饰。

古文:其一车又是轺车,旧仪,天子所乘驾六,是时无复六马之乘,五路皆驾四而已,同用黑,是为玄牡。

现代文:其中一车又是朝车。旧时的规格,天子乘坐的车驾六匹马,此时不再有驾六匹马的车,五种车都衹驾四匹马,同样是用黑色的马,造就叫做玄牡。

古文:无复五时车,有事则权以马车代之,建旗其上。

现代文:不再有五时车,有事时就权且用马车代替,在上面树起旗帜。

古文:其后但以五色木牛象五时车,竖旗于牛背,行则使人舆之。

现代文:以后仅仅用五色木牛来象征五时车,在牛背上竖起旗帜,出行时就派人用车装载着它们。

古文:牛之义,盖取其负重致远安而稳也。

现代文:之所以用牛,是取它能够负重走远道而且安稳。

古文:旗常缠而不舒旆,所谓德车结旌者也。

现代文:旗帜常常缠起来而不让它飘扬,这是所谓德车结旌的意思。

古文:惟天子亲戎,五旗舒旆,所谓武车绥旌者也。

现代文:衹有天子亲自出征,五面旗帜都打开,这是所谓武车绥旌的意思。

古文:指南车,过江亡失,及义熙五年,刘裕屠广固,始复获焉,乃使工人张纲补缉周用。

现代文:指南车,过江时丢了,到义熙五年刘裕屠广固城,才又得到,于是派工人张纲修理备用。

古文:十三年,裕定关中,又获司南、记里诸车,制度始备。

现代文:十三年,刘裕平定关中,又得到司南车、记里车等,车制方面才开始齐备。

古文:其辇,过江亦亡制度,太元中谢安率意造焉,及破苻坚于淮上,获京都旧辇,形制无差,大小如一,时人服其精记。

现代文:说到辇,过江后也没有,太元年间谢安想方设法制造它,等到在淮河边打败苻坚,缴获京都时的旧辇,形状规格没有差别,大小完全一样,当时人们都叹服谢安记忆的精确。

古文:义熙五年,刘裕执慕容超,获金钲辇、豹尾,旧式犹存。

现代文:义熙五年,刘裕捉住了慕容超,缴获金釭辇、豹尾车,旧时的式样还保留着。

古文:元帝太兴三年,皇太子释奠。

现代文:元帝太兴三年,皇太子行释奠礼。

**古文:制曰: 今草创,未有高车,可乘安车也。 **

现代文:制说: 现在是草创时期,还没有高车,可乘坐安车。

古文:太元中,东宫建,乘路有青赤旂,致疑。

现代文:左元中期,东宫建起来了,乘坐的路车中有青色赤色旌旗,引起疑问。

古文:徐邈议,太子既不备五路,赤旂宜省。

现代文:徐邈认为,太子既然不用五辖,赤旗应当省去。

古文:汉制,太子鸾路皆以安车为名。

现代文:漠的制度,太子的鸾路都用安车做名称。

古文:自晋过江,礼仪疏舛,王公以下,车服卑杂,惟有东宫礼秩崇异,上次辰极,下纳侯王。

现代文:东晋以来,礼仪错乱,王公以下,车服情况既简陋又不统一,衹有束宫之礼仪符合其地位,在皇帝之下而在侯王之上。

古文:而安帝为皇太子乘石山安车,制如金路,义不经见,事无所出。

现代文:而安帝当皇太子时乘坐的是石山安车,形制像金辖。既毫无道理,又没有先例。

古文:中宫初建及祀先蚕,皆用法驾,太仆妻御,大将军妻参乘,侍中妻陪乘,丹阳尹建康令及公卿之妻奉引,各乘其夫车服,多以宫人权领其职。

现代文:中宫刚建起来以及祭祀先蚕,都用法驾,太仆的妻子赶车,大将军的妻子参乘,侍中的妻子陪乘,且握尹和墟令以及公卿的妻子做前导,各自乘坐丈夫的车,多半用宫人权且代行其职。

古文:《周礼》,弁师掌六冕,司服掌六服。

现代文:根据《周礼》,弁师掌管六冕,司服掌管六服。

古文:自后王之制爰及庶人,各有等差。

现代文:从帝王的制服到庶人,各自都有自己的等级。

古文:及秦变古制,郊祭之服皆以袀玄,旧法扫地尽矣。

现代文:到童伐改变古代制度,郊祭的服装都用构玄,旧的法制彻底扫尽了。

古文:汉承秦弊,西京二百余年犹未能有所制立。

现代文:漠代继承了秦代的弊制,酉塞时期二百多年仍没有能够制定什么制度。

古文:及中兴后,明帝乃始采《周官》、《礼记》、《尚书》及诸儒记说,还备衮冕之服。

现代文:到中兴以后,塱帝才开始采纳《周官》、《礼记》、《尚书》以及各儒者的记录和意见,恢复了衮冕的服装制度。

古文:天子车乘冠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侯氏说,始制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之服,侍祠天地明堂,皆冠旒冕,兼五冕之制,一服而已。

现代文:天子车乘冠服制度采纳欧阳氏的学说,公卿以下的车乘冠服制度采纳大小夏侯氐的学说,开始制定天子、三公、九卿、特进的服饰,侍候祠祭天地明堂时,都冠旒冕,兼用五冕的制度,衹是一服。

古文:天子备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具五采。

现代文:天子用所有的十二章,三公诸侯使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都具备了五彩颜色。

古文:魏明帝以公卿衮衣黼黻之饰,疑于至尊,多所减损,始制天子服刺绣文,公卿服织成文。

现代文:魏明帝认为公卿们衮衣黼黻的服饰,和至尊的皇帝差不多,于是减损了很多,开始规定天子的服饰用刺绣纹样,公卿的服饰用编织纹样。

古文:及晋受命,遵而无改。

现代文:到晋受天命建国,沿用而没有改变。

古文:天子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黑介帻,通天冠,平冕。

现代文:天子在郊祀天地明堂宗庙,或是元旦朝会及殿前接见群臣,戴黑色介帧,通天冠,平冕。

古文:冕,皁表,硃绿里,广七寸,长二尺二寸,加于通天冠上,前圆后方,垂白玉珠,十有二旒,以硃组为缨,无緌。

现代文:冕的形制,外表皂色,朱绿色裹子,宽七寸,长一尺二寸,戴在通天冠上,前面圆而后面方,垂着白玉珠,共有十二旒,用朱丝带做缨子,没有矮。

古文:佩白玉,垂珠黄大旒,绶黄赤缥绀四采。

现代文:佩着白玉,垂着珠黄大旒,绶带为黄赤缥钳四种颜色。

古文:衣皁上,绛下,前三幅,后四幅,衣画而裳绣,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之象,凡十二章。

现代文:上衣皂色,下衣绛色,前面三幅,后面四幅,上衣是画的花纹而下裳是绣的花纹,有、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等,共十二章。

古文:素带广四寸,硃里,以硃绿裨饰其侧。

现代文:素带宽四寸,朱色裹子,用朱绿色裨饰它的两侧。

古文:中衣以绛缘其领袖。

现代文:中衣用绛色装饰领子和袖子的边缘。

古文:赤皮为韨,绛袴袜,赤舄。

现代文:用赤色皮子做祓,绛色裤袜,赤色舄。

古文:未加元服者,空顶介帻。

现代文:没戴冠的时候,光戴着介帧。

古文:其释奠先圣,则皁纱袍,绛缘中衣,绛袴袜,黑舄,其临轩,亦衮冕也。

现代文:如果是释奠先圣,就穿皂色纱袍,绛色边缘的中衣,绛色裤袜,黑色舄。如果是在殿前接见臣属,也穿衮冕。

古文:其朝服,通天冠高九寸,金博山颜,黑介帻,绛纱袍,皁缘中衣。

现代文:如果是朝服,用高九寸的通天冠,额上装饰着金博山,黑色介帧,绛色纱袍,皂色边缘的中衣。

古文:其拜陵,黑介帻,单衣。

现代文:如果是拜谒陵寝,戴黑色介帧,穿单衣。

古文:其杂服,有青赤黄白缃黑色,介帻,五色纱袍,五梁进贤冠,远游冠,平上帻武冠。

现代文:如果是杂服,有青赤黄白缃黑等颜色,介帧,五色纱袍,五梁进贤冠,远游冠,平上帧武冠。

古文:其素服,白单衣。

现代文:如果是素服,戴白色蛤帽穿单衣。

古文: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现代文:后汉以来,天子的冕,前后旒用的是真白玉珠。

古文:魏明帝好妇人之饰,改以珊瑚珠。

现代文:魏明帝喜好妇女的装饰品,改用珊瑚珠。

古文:晋初仍旧不改。

现代文:晋的初期沿用旧例而没有改变。

古文:及过江,服章多阙,而冕饰以翡翠珊瑚杂珠。

现代文:到过江以后,服饰制度很多都不具备了,至于冕就用翡翠珊瑚杂色珠子来装饰。

古文:侍中顾和奏: 旧礼,冕十二旒,用白玉珠。

现代文:侍中顾和上奏说: 旧的礼制,冕有十二旒,用白玉珠。

**古文:今美玉难得,不能备,可用白璇珠。 **

现代文:如今美玉很难得,不能齐备,可以用白璇珠。

古文:从之。

现代文:听从了他的建议。

古文:通天冠,本秦制。

现代文:通天冠,本来是秦代的制度。

古文:高九寸,正竖,顶少斜却,乃直下,铁为卷梁,前有展筒,冠前加金博山述,乘舆所常服也。

现代文:高九寸,正面直立,顶部稍微向后斜,然后直着下来,用铁做卷梁,前面有展筒,冠的前部有山形装饰并饰有翠鸟羽毛,天子平时常戴这种冠。

古文:平冕,王公、卿助祭于郊庙服之。

现代文:平冕,王公、卿在郊庙助祭时用的。

古文:王公八旒,卿七旒。

现代文:王公的八旒,卿的七旒。

古文:以组为缨,色如其绶。

现代文:用丝带做缨子,和绶带的颜色一样。

古文:王公衣山龙以下九章,卿衣华虫以下七章。

现代文:王公衣服上用山龙以下的九章作装饰,卿的衣服上用华虫以下的七章做装饰。

古文:远游冠,傅玄云秦冠也。

现代文:远游冠,傅玄说是秦冠。

古文:似通天而前无山述,有展筒横于冠前。

现代文:与通天冠相似但前面没有山形装饰及翠鸟羽饰,有展筒横在冠前。

古文:皇太子及王者后、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服之。

现代文:皇太子和王的继承人、皇帝的兄弟、皇帝的儿子中封为郡王的使用它。

古文: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惟太子及王者后常冠焉。

现代文:各王有加官的各自穿他们的官服,衹有太子和王的继承人常常戴这种冠。

古文:太子则以翠羽为緌,缀以白珠,其余但青丝而已。

现代文:太子用翠羽做矮,缀上白珠,其他的衹用青丝就可以了。

古文:缁布冠,蔡邕云即委貌冠也。

现代文:缁布冠,蔡邕说就是委貌冠。

古文:太古冠布,齐则缁之。

现代文:最早时用普通的布,齐人将其染黑。

古文:缁布冠,始冠之冠也。

现代文:缁布冠,是最初有冠时的冠。

古文:其制有四形,一似武冠,又一似进贤,其一上方其下如帻颜,其一刺上而方下。

现代文:它有四种形制,一种像武冠;另一种像进贤冠;有一种上面方,下面像帧颜;有一种上面尖下面方。

古文:行乡射礼则公卿委貌冠,以皁绢为之。

现代文:行乡射礼时公卿就戴委貌冠,用皂色绢做成。

古文:形如覆杯,与皮弁同制,长七寸,高四寸。

现代文:形状像扣着的杯子,和皮弁的样式相同,长七寸,高四寸。

古文:衣黑而裳素,其中衣以皁缘领袖。

现代文:上衣是黑的而下裳是素色,中衣用皂色装饰领子和袖子的边缘。

古文:其执事之人皮弁,以鹿皮为之。

现代文:如果是管事的人就戴皮弁,用鹿皮制作。

古文:进贤冠,古缁布遗象也,斯盖文儒者之服。

现代文:进贤冠,是由古代缁布冠演变而成的,遣一般是文人儒士戴的。

古文: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

现代文:前面高七寸,后面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梁的、三梁的、二梁的、一梁的。

古文:人主元服,始加缁布,则冠五梁进贤。

现代文:人主的元服,才有缁布,就戴五梁的进贤冠。

古文:三公及封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乡亭侯,则冠三梁。

现代文:三公和封了的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乡亭侯,就戴三梁的。

古文:卿、大夫、八座,尚书,关中内侯、二千石及千石以上,则冠两梁。

现代文:卿、大夫、八座尚书,关中关内侯、二千石以及千石以上,就戴两梁的。

古文:中书郎、秘书丞郎、著作郎、尚书丞郎、太子洗马舍人、六百石以下至于令史、门郎、小史、并冠一梁。

现代文:中书郎、秘书丞郎、著作郎、尚书丞郎、太子洗马舍人、六百石以下至于令史、门郎、小史,都戴一梁的。

古文:汉建初中,太官令冠两梁,亲省御膳为重也。

现代文:汉代建初年问,太官令戴两梁的,因为负责御膳是很重要的。

古文:博士两梁,崇儒也。

现代文:博士戴两梁的,是因为尊重儒者。

古文:宗室刘氏亦得两梁冠,示加服也。

现代文:宗室刘氏也可以戴两梁的冠,是表示特别给的服饰待遇。

古文: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一名笼冠,即古之惠文冠。

现代文:武冠,又名武弁,又名大冠,又名繁冠,又名建冠,又名笼冠,就是古代的惠文冠。

古文:或曰赵惠文王所造,因以为名。

现代文:传说是赵惠文王发明的,因此用作冠的名称。

古文:亦云,惠者蟪也,其冠文轻细如蝉翼,故名惠文。

现代文:另有一种说法,惠就是蟪,这种冠轻而纹样细得像蝉翼,所以叫做惠文。

古文:或云,齐人见千岁涸泽之神,名曰庆忌,冠大冠,乘小车,好疾驰,因象其冠而服焉。

现代文:又据说,查地的人见到干涸上千年的沼泽中的神,名叫庆忌,戴着大冠,乘着小车,喜欢迅疾地奔驰,于是模仿他的冠做出来戴。

古文:汉幸臣闳孺为侍中,皆服大冠。

现代文:漠代的幸臣闺孺担任侍中,都戴大冠。

古文:天子元服亦先加大冠,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通服之。

现代文:天子的帽子也是光戴大冠,左右侍臣以及各将军武官都戴它。

古文:侍中、常侍则加金珰,附蝉为饰,插以貂毛,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

现代文:侍中、常侍戴的就加上金瑺,用附蝉做装饰,插上貂毛,用黄金做竿,侍中插左边,常侍插右边。

古文:胡广曰: 昔赵武灵王为胡服,以金貂饰首。

现代文:胡广说: 从前趟武灵王穿胡服,用金貂装饰帽子。

**古文:秦灭赵,以其君冠赐侍臣。 **

现代文:秦国减了赵国,把赵国国君的冠赐给了侍臣。

古文:应劭《汉官》云: 说者以为金取刚强,百炼不耗。

现代文:应劭《汉宫》上说: 评论的人认为金象征刚强,百炼而不损耗。

古文:蝉居高饮清,口在掖下。

现代文:蝉在高处居留而饮的是清露,嘴巴却藏在腋下。

**古文:貂内劲悍而外柔缛。 **

现代文:貂是内在裹强劲而外表柔和细密。

古文:又以蝉取清高饮露而不食,貂则紫蔚柔润而毛采不彰灼,金则贵其宝莹,于义亦有所取。

现代文:又有人认为蝉取它清高饮露而不吃别的,貂取它紫蔚柔润而毛色光采不耀眼分明,金则看重它宝贵晶莹,从道理上说也可取。

古文:或以为北土多寒,胡人常以貂皮温额,后世效此,遂以附冠。

现代文:有的人认为北方地区多寒气,胡人常常用貂皮暖额,后世的人仿效这一点,于是用来附在冠上。

古文:汉貂用赤黑色,王莽用黄貂,各附服色所尚也。

现代文:汉用赤黑色的貂,王莽用黄色的貂,各自和所推崇的衣服颜色相符。

古文:高山冠,一名侧注,高九寸,铁为卷梁,制似通天。

现代文:高山冠,又名侧注,高九寸,用铁做卷梁,形似通天冠。

古文:顶直竖,不斜却,无山述展筒。

现代文:顶部直竖着,不向后斜,没有山述展筒等装饰。

古文:高山者,《诗》云 高山仰止 ,取其矜庄宾远者也。

现代文:之所以叫高山,《诗经》上说 高山仰止 ,取它的矜持庄重而能使远方的人来归服。

古文:中外官、谒者、谒者仆射所服。

现代文:中外官、谒者、谒者仆射戴它。

古文:胡广曰: 高山,齐王冠也。

现代文:胡广说: 高山,是齐国的王冠。

古文:傅曰 桓公好高冠大带 。

现代文:《传》上说: 桓公喜欢高冠和大带 。

**古文:秦灭齐,以其君冠赐谒者近臣。 **

现代文:秦国灭了齐国,把齐国国君的冠赐给谒者等近臣。

**古文:应劭曰: 高山,今法冠也,秦行人使官亦服之。 **

现代文:应劭说: 高山,就是现在的法冠,秦国的外交使者也戴它。

古文:而《汉官仪》云 乘舆冠高山之冠,飞翮之缨 ,然则天子亦有时服焉。

现代文:可是《汉宫仪》说 皇帝戴高山冠,用飞翮做缨 ,造就是说天子有时也戴这种冠。

**古文:《傅子》曰: 魏明帝以其制似通天、远游,故改令卑下。 **

现代文:《傅子》说: 魏明帝因为它的形制类似通天冠、远游冠,所以下令把它改成比较简陋的。

古文:法冠,一名柱后,或谓之獬豸冠。

现代文:法冠,又叫柱后,有人称它为獬豸冠。

古文:高五寸,以縰为展筒。

现代文:高五寸,用纵做展筒。

古文:铁为柱卷,取其不曲挠也。

现代文:用铁做柱卷,取它不会曲挠的性质。

古文:侍御史、廷尉正监平,凡执法官皆服之。

现代文:侍御史、廷尉正监平,凡是执法官员都戴它。

古文:或谓獬豸神羊,能触邪佞。

现代文:有人说獬豸是神羊,能够识别并去抵触邪佞的人。

古文:《异物志》云: 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

现代文:《异物志》说: 北部荒野中,有一种野兽名叫獬豸,一只角,本性能分辨是非曲直。

古文:见人斗,触不直者。

现代文:见人相斗,就用角顶无理的一方。

古文:闻人争,咋不正者。

现代文:听到有人争论,就对不正确的一方大声吼叫。

**古文:楚王尝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 **

现代文:楚王曾经得到这种兽,于是模仿它的样子来制成衣冠。

古文:胡广曰: 《春秋左氏传》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曰 南冠而絷者谁也 ?

现代文:胡广说: 《春秋左氏传》记载晋侯在军府视察,见到钟仪,说 戴着南冠而被绑起来的人是谁 ?

古文:南冠即楚冠。

现代文:南冠就是楚冠。

**古文:秦灭楚,以其冠服赐执法臣也。 **

现代文:秦国灭了楚国,把楚国的这种冠服赐给了执法的臣子。

古文:长冠,一名齐冠。

现代文:长冠,又叫齐冠。

古文:高七寸,广三寸,漆纚为之,制如版,以竹为里。

现代文:高七寸,宽三寸,用有漆的绳纱做成,形制像版,用竹子做裹子。

古文:汉高祖微时,以竹皮为此冠,其世因谓刘氏冠。

现代文:漠高祖显贵以前,用竹皮做这种冠,汉代因此称它为刘氏冠。

古文:后除竹用漆纚。

现代文:后来不用竹而用有漆的绳纱。

古文:司马彪曰: 长冠盖楚制。

现代文:司马彪说: 长冠是楚国发明的。

古文:人间或谓之鹊尾冠,非也。

现代文:人间有的称之为鹊尾冠,是不对的。

古文:救日蚀则服长冠,而祠宗庙诸祀冠之。

现代文:救食的时候就戴长冠,此外祠祭宗庙等各种祭祀时戴它。

**古文:此高祖所造,后世以为祭服,尊敬之至也。 **

现代文:这是高祖造的,后代用作祭服,是非常尊敬的。

古文:建华冠,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古用杂木珠,原宪所冠华冠是也。

现代文:建华冠,用铁做柱卷,穿上九枚大铜珠,古代用杂木珠,原宪戴的华冠就是这种。

古文:又《春秋左氏传》郑子臧好聚鹬冠,谓建华是也。

现代文:另外《春秋左氏传》记载的郑国的子臧喜欢聚鹬冠,指的就是建华冠。

古文:祀天地、五郊、明堂,舞人服之。

现代文:祭祀天地、五郊、明堂时,舞人戴它。

古文:汉《育命舞》乐人所服。

现代文:漠代的《育命舞》的乐人戴它。

古文:方山冠,其制似进贤。

现代文:方山冠,它的样式像进贤冠。

**古文:郑展曰: 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 **

现代文:邓展说: 方山冠,用五彩的毂制作。

古文:汉《大予》、《八佾》、《五行》乐人所服,冠衣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焉。

现代文:汉代的《大予》、《八佾》、《五行》的乐人戴它,冠和衣服的颜色分别按它们所处的五行方位的颜色来定,然后穿着跳舞。

古文:巧士冠,前高七寸,要后相通,直竖。

现代文:巧士冠,前面高七寸,腰和后面相通,直竖着的。

古文:此冠不常用,汉氏惟郊天,黄门从官四人冠之;在卤簿中,夹乘舆车前,以备宦者四星。

现代文:这种冠不常戴,漠代衹有在郊祀天的时候,四名黄门从官戴它;在出行的仪仗队列中,夹在皇帝车前,用来表示具备了宦者的四星。

古文:或云,扫除从官所服。

现代文:有的说,是扫除之类的从官戴的。

古文:却非冠,高五寸,制似长冠。

现代文:却非冠,高五寸,形制像长冠。

古文:宫殿门吏仆射冠之。

现代文:宫殿的门吏仆射戴它。

古文:负赤幡,青翅燕尾,诸仆射幡皆如之。

现代文:冠后有赤幡,青色帽翅燕尾形装饰,各仆射的幡都像这样。

古文:却敌冠,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制似进贤。

现代文:却敌冠,前面高四寸,整个长四寸,后面高三寸,形状像进贤冠。

古文:凡当殿门卫士服之。

现代文:凡是在殿门值班的卫士都戴它。

古文:樊哙冠,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制似平冕。

现代文:樊啥冠,宽九寸,高七寸,前后各伸出四寸,形状像平冕。

古文:昔楚汉会于鸿门,项籍图危高祖,樊哙常持铁楯,闻急,乃裂裳苞楯,戴以为冠,排入羽营,因数羽罪,汉王乘间得出。

现代文:昔日楚汉在鸿门相会,项籍图谋害直塑,矾堕平时拿的是铁循,听说情况紧急,就撕裂衣裳包住栀,戴著作为冠,闯进项羽的营帐,接着指责项羽的罪过,汉王找个机会才逃离了那儿。

古文:后人壮其意,乃制冠象焉。

现代文:后人认为樊啥意气壮勇,就制作冠来模仿他。

古文:凡殿门司马卫士服之。

现代文:凡是殿门司马卫士都戴它。

古文:术氏冠,前圆,吴制,差池四重。

现代文:术氏冠,前面圆,吴国制,参差有四层。

古文:赵武灵王好服之。

现代文:趟武灵王喜欢戴它。

古文:或曰,楚庄王复仇冠是也。

现代文:有人说,这是楚庄王的复仇冠。

古文:鹖冠,加双鹖尾,竖插两边。

现代文:鹃冠,加一对鹛尾,竖着插在两边。

古文:鹖,鸟名也,形类鹞而微黑,性果勇,其斗到死乃止。

现代文:鹛,是乌名,形状类似鸥而微黑,性格果敢勇猛,一旦相斗就到死才停下。

古文:上党贡之,赵武灵王以表显壮士。

现代文:上党进贡来这种东西,趟武灵王用它表彰壮士。

古文:至秦汉,犹施之武人。

现代文:到了秦汉时期,还在军人中施用。

古文:皮弁,以鹿皮浅毛黄白色者为之。

现代文:皮弁,用浅毛黄白色的鹿皮制作。

古文:《礼》 王皮弁,会五采玉綦,象邸玉笄 ,谓之合皮为弁。

现代文:《礼》上说 王戴皮弁,用五彩绘制而用玉作瓒,象牙做邸玉做笄 ,叫做合皮为弁。

古文:其缝中名曰会,以采玉硃为綦。

现代文:中间的接缝名叫会,用彩色玉珠做璟,瓒,是结的意思。

古文:綦,结也。天子五采,诸侯三采。邸,冠下抵也,象骨为之,音帝也。天子则缝十二,公侯伯七,子男五,孤四,卿大夫三。

现代文:天子用五彩,诸侯用三彩。邸,冠下部的抵,用象骨做成,音帝。天子的有十二缝,公的九缝,侯伯的七缝,子男的五缝,孤卿的四缝,卿大夫的三缝。

古文:韦弁,制似皮弁,顶上尖,韎草染之,色如浅绛。

现代文:韦弁,形制像皮弁,顶上尖,用干草染色,颜色类似浅绛。

古文:爵弁,一名广冕。

现代文:雀弁,又叫广冕。

古文:高八寸,长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后大。

现代文:高八寸,长一尺二寸,其形如雀,前面小后面大。

古文:增其上似爵头色。

现代文:上面用的缯类似雀头的颜色。

古文:有收持笄,所谓夏收殷哻者也。

现代文:以收束发再插上笄,造就是所谓夏代的收冠屋巡的辱冠。

古文: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翘舞》乐人服之。

现代文:祠祭天地、五郊、明堂时,表演《云翘舞》的乐人戴它。

古文:帻者,古贱人不冠者之服也。

现代文:愤,是古代地位卑贱而不戴冠的人戴的。

古文:汉元帝额有壮发,始引帻服之。

现代文:汉五童额头上有粗硬的头发,才开始用帧使它们服贴。

古文:王莽顶秃,又加其屋也。

现代文:王差是秃顶,就又增高成屋形。

古文:《汉注》曰,冠进贤者宜长耳,今介帻也。

现代文:《汉注》说,戴进贤冠时应该用长耳的帧,如今是用介帧。

古文: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上帻也。

现代文:戴惠文冠时应该用短耳的帧,如今是用平上帧。

古文:始时各随所宜,遂因冠为别。

现代文:开初是各随所宜,于是根据不同的冠而有区别。

古文:介帻服文吏,平上帻服武官也。童子帻无屋者,示不成人也。

现代文:文官戴介帧,武官戴平上帧。童子的帧没有屋,是为了表示还没有成人。

古文:又有纳言帻,帻后收又一重,方三寸。

现代文:另外有纳言帻,帧在收的后面又一层,三寸见方。

古文:又有赤帻,骑吏、武吏、乘舆鼓吹所服。

现代文:又有赤帧,骑吏、武吏、乘舆鼓吹所用的。

古文:救日蚀,文武官皆免冠著帻,对朝服,示武威也。

现代文:救食的时候,文武官员都去掉冠而戴着帧,配着朝服,用来表示威武。

古文:汉仪,立秋日猎,服缃帻。

现代文:坠娃的礼仪,立秋逭天打猎,戴缃愤。

古文:及江左,哀帝从博士曹弘之等议,立秋御读令,改用素白。

现代文:到了塞置时期,直童听从博士萱至丝等人的建议,立秋这天进呈月令,改用素白蛤。

古文:案汉末王公名士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钧之徒,虽为将帅,皆著缣巾。

现代文:考汉末的王公名士大多不穿王服,而以戴幅巾为风雅,因此袁绍、崔钩等人,虽然身为将帅,都戴缣巾。

古文:魏武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合乎简易随时之义,以色别其贵贱,本施军饰,非为国容也。

现代文:魏武帝由于天下闹灾荒,资金财物十分匮乏,就仿照古代的皮弁,裁缣帛作为蛤,符合简便易行顺应时势的道理,用颜色区别贵贱,本来是用于军人的服饰上,不是作为国家的服饰标准。

**古文:徐爰曰: 俗说本未有岐,荀文若巾之行,触树枝成岐,谓之为善,因而弗改。 **

现代文:徐爰说: 传说蛤本来没有分叉,荀文若戴着它走路,碰到树枝而形成分叉,认为不错,沿用下来没有改变。

古文:今通以为庆吊服。

现代文:如今都作为庆贺吊唁一类的服饰。

古文:巾,以葛为之,形如而横著之,古尊卑共服也。

现代文:巾,用葛作成,形状像蛤而横着戴,古代是不分尊卑都戴的。

古文:故汉末妖贼以黄为巾,世谓黄巾贼。

现代文:所以漠末的妖贼们用黄色的巾,世人称之为黄巾贼。

古文:帽名犹冠也,义取于蒙覆其首,其本纚也。

现代文:帽这一名称相当于冠,意思是蒙在头上的,本来是缆。

古文:古者冠无帻,冠下有纚,以缯为之。

现代文:古人戴冠时没有帧,冠下面有绳,用缯做的。

古文:后世施帻于冠,因或裁缨为帽。

现代文:后代人戴冠时有帧,因此有的人裁继而制成帽。

古文:自乘舆宴居,下至庶人无爵者皆服之。

现代文:上自皇帝宴居,下至庶人没有爵位的都戴它。

古文:成帝咸和九年,制听尚书八座丞郎、门下三省侍官乘车,白低帏,出入掖门。

现代文:成帝咸和九年,规定允许尚书八座丞郎、门下三省侍官乘车时,戴白蛤用低帏,从掖门出入。

古文:又,二宫直官著乌纱。

现代文:另外,二宫的当直官员戴乌纱恰。

古文:然则往往士人宴居皆著矣。

现代文:然而常常是士人宴居时都戴蛤了。

古文:而江左时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然,但其顶圆耳,后乃高其屋云。

现代文:可是束晋时期的山野村人已经知道戴帽了,一般人也常常那样戴,祇是帽子的顶是圆的罢了,后来才加高形成屋。

古文: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

现代文:漠代的制度,从天子到百官,没有不佩剑的,从那以后衹有上朝时带剑。

古文:晋世始代之以木,贵者犹用玉首,贱者亦用蚌、金银、玳瑁为雕饰。

现代文:晋朝才开始用木制的替代,地位高的人还用玉做剑柄装饰,地位低的也用蟀、金银、玳瑁作为雕饰。

古文:乘舆六玺,秦制也。

现代文:皇帝有六玺,是秦代的制度。

古文:曰 皇帝行玺 、 皇帝之玺 、 皇帝信玺 、 天子行玺 、 天子之玺 、 天子信玺 ,汉遵秦不改。

现代文:就是 皇帝行玺, 皇帝之玺 、 皇帝信玺 、 天子行玺 、 天子之玺 、 天子信玺 ,漠代沿用秦代的而没有改变。

古文:又有秦始皇蓝田玉玺,螭兽纽,在六玺之外,文曰 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

现代文:另外有秦始皇的蓝田玉玺,纽是螭兽形,在六玺以外,玺文是 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

古文:汉高祖佩之,后世名曰传国玺,与斩白蛇剑俱为乘舆所宝。

现代文:漠高祖佩用它,后代叫做传国玺,和斩白蛇的剑一起都是皇帝珍藏的。

古文:斩白蛇剑至惠帝时武库火烧之,遂亡。

现代文:斩白蛇的剑到惠文帝时因为武库着火烧了,于是就没有了。

古文:及怀帝没胡,传国玺没于刘聪,后又没于石勒。

现代文:到怀帝被胡人俘虏,传国玺落到刘聪手裹,后来又落到互塑手裹。

古文:及石季龙死,胡乱,穆帝世乃还江南。

现代文:等到互垩违死后,胡人内乱,睦的时候才回到江南。

古文:革带,古之鞶带也,谓之鞶革,文武众官牧守丞令下及驺寺皆服之。

现代文:革带,就是古代的肇带,叫做擎革,文武百官牧守丞令下到鸥寺都用它。

古文:其有囊绶,则以缀于革带,其戎服则以皮络带代之。

现代文:如果有装印绶的囊,就把它缀在革带上,如果是戎服就用皮络带代替它。

古文:八坐尚书荷紫,以生紫为袷囊,缀之服外,加于左肩。

现代文:八坐尚书负紫色囊,用生紫做的夹囊,缀在朝服外面,背在左肩上。

古文:昔周公负成王,制此服衣,至今以为朝服。

现代文:从前周公背负成王,开始做出这种服饰,到今作为朝服。

古文:或云汉世用盛奏事,负之以行,未详也。

现代文:有人说汉代用它装上奏的文件,背着便于行走,究竟如何不清楚。

古文:车前五百者,卿行旅从,五百人为一旅。

现代文:所谓车前五百,卿出行有旅随从,五百人是一旅。

古文:汉氏一统,故去其人,留其名也。

现代文:漠代一统天下,所以不再用那些人,而留下了这个名称。

古文:袴褶之制,未详所起,近世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服之。

现代文:裤褶的制度,还不清楚它的起源,近代凡是御驾亲征,内外戒严时穿它。

古文:服无定色,冠黑帽,缀紫摽,摽以缯为之,长四寸,广一寸,腰有络带以代鞶。

现代文:服装没有规定的颜色,戴黑色帽子,缀着紫色的摞,摞是用缯做的,长四寸,宽一寸,腰上有络带以代替擎。

古文:中官紫摽,外官绛摽。

现代文:中官缀紫揼,外官缀绛揼。

古文:又有纂严戎服而不缀摽,行留文武悉同。

现代文:另外有戒严时的戎服而不缀标的,出行居守文武官员都一样。

古文:其畋猎巡幸,则惟从官戎服带鞶革,文官不下缨,武官脱冠。

现代文:如果是畋猎巡视,就祇有随从官员穿戎服带擎革,文官不下缨,武官脱冠。

古文:汉制,一岁五郊,天子与执事者所服各如方色,百官不执事者服常服绛衣以从。

现代文:汉代制度,一年之中五次郊祀,天子和主事的官员各按五方的颜色穿衣服,百官等不主事的官员穿平常的服装和绛色衣随从。

**古文:魏秘书监秦静曰: 汉氏承秦,改六冕之制,但玄冠绛衣而已。 **

现代文:魏秘书监秦静说: 汉氏承继秦,改掉六冕的制度,衹用玄冠绛衣。

古文:魏已来名为五时朝服,又有四时朝服,又有朝服。

现代文:魏以来叫做五时朝服,又有四时朝服,又有朝服。

古文:自皇太子以下随官受给。

现代文:自皇太子以下根据官职授予。

古文:百官虽服五时朝服,据今止给四时朝服,阙秋服。

现代文:百官虽然应服五时朝服,根据现在的情况看来衹给了四时朝服,缺了秋服。

古文:三年一易。

现代文:每三年更换一次。

古文:诸假印绶而官不给鞶囊者,得自具作,其但假印不假绶者,不得佩绶鞶,古制也。

现代文:凡是代理行使职权而官位不够得到擎囊的,可以自己备办,如果是祇代用印信而不代用绶的,不能佩绶。擎,是古代的制度。

古文:汉世著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囊,然则以紫囊盛绶也。

现代文:汉代带肇囊的,侧佩在腰间,又叫做傍囊,又叫做绶囊,造就是说用紫囊装着绶。

古文:或盛或散,各有其时。

现代文:有时装着有时不装着,分别都曾经有遇。

古文:笏,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

现代文:笏,古时候不分贵贱都执笏,如果有事情就插在腰带上,所谓捂绅之士,就是插着笏而垂着绅带。

古文:绅垂长三尺。

现代文:绅带下垂部分长三尺。

古文: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

现代文:笏,有事情就记在上面,所以经常用笔做簪子,如今的白笔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古文: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簪之,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官不簪,加内侍位者乃簪之。

现代文: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用簪子,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和武官不用簪子,加有内侍地位的人才用这种簪子。

古文:手版即古笏矣。

现代文:手板就是古代的笏。

古文:尚书令、仆射、尚书手版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现代文:尚书令、仆射、尚书的手板头上又有白笔,用紫皮裹着,名叫笏。

古文:皇太子金玺龟钮,硃黄绶,四采:赤、黄、缥、绀。

现代文:皇太子用的金玺有龟形钮,朱黄绶带,四种彩色:赤、黄、缥、绀。

古文:给五时朝服、远游冠,介帻、翠緌。

现代文:赐给五时朝服、远游冠,介帧、翠矮。

古文:佩瑜玉,垂组。

现代文:佩的是瑜玉,垂着组。

古文:硃衣绛纱襮,皁缘白纱,其中衣白曲领。

现代文:朱色上衣绛色纱领,皂色边白色纱,中衣是白色曲领。

古文:带剑,火珠素首。

现代文:带剑,剑柄用素裹着而火珠作装饰。

古文:革带,玉钩燮兽头鞶囊。

现代文:用革带,玉钩和兽头擎囊。

古文:其大小会、祠宗庙、朔望、五日还朝皆朝服,常还上宫则硃服,预上宫正会则于殿下脱剑舄。

现代文:大小朝会、祭祠宗庙、朔日望、五还朝等都穿朝服,平常回到上宫时就穿朱服,参预上宫的正式聚会就在殿阶下解剑脱舄。

古文:又有三梁进贤冠。

现代文:另有三梁的进贤冠。

古文:其侍祀则平冕九旒,衮衣九章,白纱绛缘中单,绛缯韠,采画织成衮带,金辟邪首,紫绿二色带,采画广领、曲领各一,赤舄绛袜。

现代文:如果是侍祀就戴九旒的平冕,装饰有九章的衮衣,白纱而有绛色边缘的中单,绛色缯制的鞸,织有彩画的衮带,用黄金做成辟邪的头形,紫和绿两种颜色的带,有彩画的宽领、曲领各一副,赤色舄绛色袜子。

古文:若讲,则著介帻单衣。释奠,则远游冠,玄朝服,绛缘中单,绛袴袜,玄舄。

现代文:如果是讲习,就戴介帧穿单衣;如果是释奠,就戴远游冠,穿玄色朝服,绛色边缘的中单,绛色裤子和袜子,玄色舄。

古文:若未加元服,则中舍人执冕从,介帻单衣玄服。

现代文:如果没有戴元服之类,就由中舍人手执冕随从,而戴介帧穿单衣玄服。

古文:诸王金玺龟钮,纁硃绶,四采:硃、黄、缥、绀。

现代文:各王用的金玺有龟形钮,缜红色的绶,四种颜色:朱、黄、缥、钳。

古文:五时朝服,远游冠介帻,亦有三梁进贤冠。

现代文:五时的朝服,戴远游冠和介帧,也有的戴三梁的进贤冠。

古文:硃衣绛纱襮皁缘,中衣表素。

现代文:朱色衣绛色纱裸和皂色边缘,中衣面料为素色。

古文:革带,黑舄,佩山玄玉,垂组,大带。

现代文:革制的带,黑色的舄,佩的是山玄玉,垂有组,用大带。

古文:若加余官,则服其加官之服也。

现代文:如果有其他的加官称号,就穿他加官的服装。

古文:皇后谒庙,其服皁上皁下,亲蚕则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绦。

现代文:皇后拜谒宗庙,服装是皂色上衣和皂色下裳,行亲蚕礼时就是青色上衣缥色下裳,都是深衣的式样,隐领,袖子边缘用绦装饰。

古文:首饰则假髻,步摇,俗谓之珠松是也,簪珥。

现代文:头饰假髻、步摇,就是俗话叫做珠松的,戴发簪与珥饰。

古文: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支相缪。

现代文:步摇要用黄金作山题,用白珠串做支相绕。

古文:八爵九华,熊、兽、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榼,绕以翡翠为华。

现代文:有八爵九花,熊、虎、赤照、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各种雀和兽都用翡翠做毛和羽,金题上用白珠做瑺,用翡翠环绕做成花。

古文:元康六年,诏曰: 魏以来皇后蚕服皆以文绣,非古义也。

现代文:元康六年,韶书说: 魏以来皇后的蚕服都用文绣,不符合古义。

**古文:今宜纯服青,以为永制。 **

现代文:现在改为青色纯服,作为永久的制度。

古文:贵人、夫人、贵嫔,是为三夫人,皆金章紫绶,章文曰贵人、夫人、贵嫔之章。

现代文:贵人、夫人、贵嫔,这是三夫人,都用金章紫绶,章文叫做贵人、夫人、贵嫔之章。

古文:佩于阗玉。

现代文:佩带于塞出产的玉。

古文: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是为九嫔,银印青绶,佩采瓄玉。

现代文: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造就是九嫔,用银印青绶,佩带彩琐玉。

古文:贵人、贵嫔、夫人助蚕,服纯缥为上与下,皆深衣制。

现代文:贵人、贵嫔、夫人协助行蚕礼,穿的上衣和下裳都是纯缥色的,都是深衣的式样。

古文:太平髻,七钅奠蔽髻,黑玳瑁,又加簪珥。

现代文:太平髻,用七朵金花遮蔽发髻,黑色玳瑁,再加上簪子和珥。

古文:九嫔及公主、夫人五钅奠,世妇三钅奠。

现代文:九嫔以及公主、夫人用五朵金花,世妇用三朵金花。

古文:助蚕之义,自古而然矣。

现代文:助蚕的道理,自古就是这样的。

古文:皇太子妃金玺龟钮,纁硃绶,佩瑜玉。

现代文:皇太子妃用黄金玺龟形钮,缜红色绶带,佩的是瑜玉。

古文:诸王太妃、妃、诸长公主、公主、封君金印紫绶,佩山玄玉。

现代文:各王太妃、王妃、各长公主、公主、封君都用黄金印紫色绶带,佩的是山玄玉。

古文:长公主、公主见会,太平髻,七钅奠蔽髻。

现代文:长公主、公主上朝或临会,梳太平髻,用七朵金花遮蔽发髻。

古文:其长公主得有步摇,皆有簪珥,衣服同制。

现代文:如果是长公主就可以有步摇,都可以有簪子和珥,衣服的式样相同。

古文: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彩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金辟邪首为带玦。

现代文:从公主、封君以上都带绶,用彩丝织成束带,分别和绶带的颜色保持一致,用黄金的辟邪兽头做带块。

古文:郡公侯县公侯太夫人,夫人银印青绶,佩水苍玉,其特加乃金紫。

现代文:郡公侯或县公侯的太夫人、夫人用银印青绶,佩的是水苍玉,如果有特别加授称号的就用金印紫绶。

古文:公特进侯卿校世妇、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帼,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

现代文:公和特进侯卿校的世妇、中二千石和二千石的夫人戴绀色的缯制的帼,黄金龙头衔着白色珍珠,鱼须拢长达一尺做簪珥。

古文:入庙佐祭者皁绢上下。助蚕者缥绢上下,皆深衣制缘。

现代文:入宗庙辅佐祭祀的穿皂色绢制的上下裳,协助祭蚕神的穿缥色绢制的上下裳,都是深衣的式样和边饰。

古文: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现代文:自二千石夫人以上到皇后,都把祭蚕神时穿的衣服作为上朝时穿的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