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

古文:吴、楚反,景帝拜周亚夫太尉击之。

现代文:原文汉景帝时期,吴、楚等国谋反,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兵平定叛乱。

**古文: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之曰: 吴王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人于殽、渑阨陋之间。且兵事尚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

现代文:大军出发,来到霸上,赵涉拦住周亚夫的马进言说: 吴王以怀柔政策招抚了很多的敢死之士,这次他已经知道将军会率兵而来,一定会在殽、渑等狭隘的山道间埋伏狙击、作战,打仗最关键的是出其不意,将军为什么不从此地朝右进发,经过蓝田、武关到洛阳,其间不过相差一两天的路程,将军直接率军进入军械库。诸侯们听到将军部队的军鼓声,会认为将军是从天而降的。

古文:太尉如其计,至洛阳,使殽、渑间,果得伏兵。

现代文:周亚夫接纳了赵涉的意见,等到了洛阳之后,就派人到殽、渑等山间四处搜查,果然发现了吴王的伏兵。

古文:太尉会兵荥阳,坚壁不出。

现代文:太尉在荥阳会兵,坚守不出,恰好遇到吴国攻击梁国,情势非常的危急。

古文:吴方攻梁急,梁请救,太尉守便宜,欲以梁委吴,不肯往。

现代文:梁国好几次派使者向周亚夫求救,太尉在外可以便宜行事,想要用梁国吸引吴兵,不肯出兵相救。

古文:梁王上书自言,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亦不奉诏,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后,吴兵求战不得,饿而走。太尉出精兵击破之。

现代文:梁国向皇帝上书,景帝派使者持诏书让周亚夫出兵救援,周亚夫却没有接受诏命,只是派人率领一支轻简的骑兵,将吴、楚军队的后路给断绝了。吴兵求战不得,由于饥饿而撤退,这时周亚夫才出动精兵追击,大破吴、楚军队。

**古文:吴王之初发也,其大将田禄伯曰: 兵屯聚而西,无他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 **

现代文:吴王在刚开始发兵的时候,他的大将田禄伯建议说: 将大军屯聚在一起向西推进,如果没有好的战略,就很难获得成功。臣愿意率领五万士卒,沿着江、淮上游前进,攻下淮南、长沙,进入武关,再和大王的军队会合,这也可以算是一支奇兵呢。

**古文:吴太子谏曰: 王以反为名,若借人兵,亦且反王。 **

现代文:吴太子劝阻他说: 父王出兵已经有谋反的罪名,在这种情形之下不能轻易地将军队交给他人,因为别人也有谋反父王的可能。

古文:于是吴王不许。

现代文:于是吴王没有答应田禄伯的要求。

古文:少将桓将军说王曰: 吴多步兵,利险;汉多车骑,利平地。

现代文:吴少将桓将军游说吴王说: 吴国有很多步兵,步兵擅长在险地作战;汉多的是车兵和骑兵,擅长在平地作战。

**古文: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 **

现代文:希望大王不要进攻沿途所经过的城市,直接向西攻占洛阳的军械库,夺取敖仓的粮食,凭恃山河的险阻来号令诸侯,这样虽然还没有入关,但是已经能完全掌握天下的形势了。如果大王缓慢前进,攻打城市,汉军的车兵和骑兵一到,进入梁、楚的郊野,那就会大事不妙了。

**古文:吴老将皆言: 此少年摧锋可耳,安知大虑。 **

现代文:吴王的老将们都说: 这些年轻人冲锋陷阵可以,哪里知道该如何考虑大局呢?

古文:吴王于是亦不许。

现代文:于是吴王也没有采纳。

古文:假令二计得行,亚夫未遽得志也。

现代文:假如当初吴王能够接受田禄伯以及桓将军所提出的看法,或许周亚夫也就不会那样顺利地将叛乱平定了。

古文:亚夫之功,涉与吴王分半,而后世第功亚夫,竟无理田、桓二将军之言者,悲夫!

现代文:周亚夫平乱的事功,严格说来,赵涉和吴王都要占一半的功劳,但是后世仅只推崇周亚夫,却遗漏了田禄伯和桓将军的谏言,令人感觉遗憾,真是可悲啊!

古文:李牧、周亚夫,皆不万全不战者,故一战而功成;赵括以轻战而败,夫差以累战而败。

现代文:李牧和周亚夫都是那种没有十足的把握制胜不轻言出战的人,因此他们的战斗才能一次取得胜利。赵括因轻敌而败,战国时期吴王夫才因为长期征战而灭亡。

古文:君知不可战而不禁之,子玉之败是也;将知不可战而迫使之,杨无敌之败是也。

现代文:君王明明知道不能取得胜利的战争,却仍然要打,这是当年楚国大将子玉失败的原因;为将之人,明知道不可以作战,强行出征,杨无敌的失败,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