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古文:冯子曰: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

现代文:原文冯梦龙说: 成大事的人争的是百年,不是片刻。

古文:然而一息固百年之始也。

现代文:然而一时的成败,却恰好是千秋成败的开始。

古文:夫事变之会,如火如风。

现代文:尤其是在事物激变的时候,就会像大火漫天一样瞬间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古文:愚者犯焉,稍觉,则去而违之,贺不害斯已也。

现代文:愚昧的人往往过不了当前的考验,如果这样,哪还有千秋大业的成败可言呢?真正的智者,能马上远离灾祸,并将那漫天大火消弭。

古文:今有道于此,能返风而灭火,则虽拔木燎原,适足以试其伎而不惊。尝试譬之足力,一里之程,必有先至,所争逾刻耳。

现代文:因此,这样的激变,刚好提供给了智者显示自己才智的机会。以一里的短距离跑步为例,先到后到虽然相差的时间往往很短;但是十里百里的长路累积下来,时间差距就会很大。

**古文:累之而十里百里,则其为刻弥多矣;又况乎智之迟疾,相去不啻千万里者乎!军志有之: 兵闻拙速,未闻巧之久。 **

现代文:更何况智慧的人和愚蠢的人的迟速差别,本来就要远远大于人跑步速度的差异。 兵法中说: 只听说用兵打仗时,即便方法笨拙也要速战速决的,没有听说求巧而长久作战的。

古文:夫速而无巧者,必久而愈拙者也。

现代文:迅捷而不巧妙的,时间长了肯定更笨拙。

古文:今有径尺之樽,置诸通衢,先至者得醉,继至者得尝,最后至则干唇而返矣。

现代文:就像把一壶美酒摆在大街之上,先到的人能畅饮大醉,其次到的人也能够喝几杯,最后到的人就只能是口干舌燥地败兴而返了。

古文:叶叶而摘之,穷日不能髡一树;秋风下霜,一夕零落:此言造化之捷也。

现代文:人力摘树叶,一棵树一天也摘不完,而秋风起霜雪降,树叶一夜之间就全部掉落,天地造化的速捷就是这样。

古文:人若是其捷也,其灵万变,而不穷于应卒,此唯敏悟者庶几焉。

现代文:人们如果能够掌握天地造化的意境,就能在事物激变的当下灵活应变,而不会在仓促之间束手无策,这便只有真正敏悟智慧的人才可能做到吧!

古文:呜呼!事变之不能停而俟我也审矣,天下亦乌有智而不捷,不捷而智者哉!

现代文:唉,激变的事物是不会停下来等人想办法去应对它的,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因此,天底下哪有智慧而不敏捷,敏捷而无智慧这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