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

古文: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所引用,及同升也,崇颇轻之。

现代文:原文唐朝人魏知古出身于低级官吏,受姚崇推荐任用,后来虽然两人职位相当,而姚崇却颇为轻视他。

古文: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道选事。

现代文:后来魏知古升任吏部尚书,负责东都官员的考选任职。

古文:崇二子并分曹洛邑,会知古至,恃其蒙恩,颇顾请托。知古归,悉以闻。

现代文:姚崇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魏知古到洛阳后,两个人仗着父亲对魏知古的恩惠,一再要他做这做那。

古文:上召崇,从容谓曰: 卿子才平?皆何官也?

现代文:魏知古回朝后,全都禀奏皇帝。皇帝于是召姚崇来,从容地说: 你的儿子才能怎么样,有没有担任什么官职?

**古文:又安在? **

现代文:现在人在何处呢?

**古文:崇揣知上意,因奏曰: 臣有三子,两人分司东都矣。其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干知古,然臣未及闻之耳。 **

现代文:姚崇揣测到皇帝的心意,因而奏道: 微臣有三个儿子,都在东都任职,欲望多而少与人交往,所以一定会去找魏知古求取职位,但我还没听到确实的消息。

**古文: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动崇意,若崇私其子,或为之隐;及闻所奏,大喜,且曰: 卿安从知之? **

现代文:皇帝是以 丞相儿子应该重用 之类的话来试探姚崇的心意。如果姚崇偏私自己的儿子,一定会想办法帮他儿子掩饰说好话。

古文:崇曰: 知古微时,是臣荐以至荣达。

现代文:等到听了姚崇的奏言,皇帝信以为真,很高兴地说: 你怎么猜到的? 姚崇说: 知古本来出身低微,是微臣推荐他而有今日的荣显。

**古文:臣子愚,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故必干之。 **

现代文:微臣的儿子无知,认为知古会顾念我对他的恩德,必能应许不情之请,所以一定忙着去求取职位。

古文:上于是明崇不私其子之过,而薄知古之负崇也,欲斥之。

现代文:皇帝见姚崇不偏自己儿子的过失,于是反倒不齿魏知古辜负姚崇,想免除魏知古的官职。

古文:崇为之请曰: 臣有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欲特原之,臣为幸大矣。

现代文:姚崇为他请求说: 微臣的孩子不肖,扰乱陛下的法令,陛下能特别宽谅他们,已经是微臣的大幸了。

**古文:而由臣逐知古,海内臣庶,必以陛下为私子臣矣,非所以裨玄化也。 **

现代文:如果因为微臣而免除知古的官职,全国的官员百姓一定认为陛下偏私微臣,这样就妨碍皇上以德化育天下的美意。

古文:上久之乃许。

现代文:皇帝答应了他。

古文:翌日,以知古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姚崇与张说同为相,而相衔颇深。

现代文:第二天下诏,罢除魏知古参知政事的宰相职位,改调为工部尚书。姚崇与张说同时为相,但彼此非常不和,互相嫉恨。

古文:崇病,戒诸子曰: 张丞相与吾不协,然其人素侈,尤好服玩。

现代文:姚崇病重时,告诫儿子们说: 张丞相与我不和,他一向都很奢侈,更爱好服装珍玩。

古文:吾身没后,当来吊,汝具陈吾平生服玩、宝带、重器罗列帐前。

现代文:我死了以后,他会来吊祭,你们把我平生珍藏的宝物全部陈列出来。

**古文:张若不顾,汝曹无类矣。若顾此,便录致之,仍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即时录进,先砻石以待,至便镌刻进御。张丞相见事常迟于我,数日后必悔,若征碑文,当告以上闻,且引视镌石。 **

现代文:如果他都看都不看一眼,你们就活不了了;如果他留意再三,你们就把宝物全送给他,并请他写墓碑碑文,碑文拿到后,立即抄写一份进呈皇上,先磨好碑石等着,等皇上看完立刻就刻字,再进呈皇上,张丞相想事情比我慢,几天后一定会后悔,想拿回碑文,你们就告诉他已经奏报呈给皇上,再带他去看刻好的石碑。

古文:崇没,说果至,目其服玩者三四。崇家悉如崇戒。及文成,叙致该详,时谓 极笔 。

现代文:姚崇死后,张说果然来吊祭,见了陈列的珍玩徘徊不舍,姚家人完全遵照姚崇的告诫行事,碑文完成,对姚崇的生平功业叙述得非常详尽,当时的人都认为是一流的佳作。

**古文:数日,果遣使取本,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姚氏诸子引使者视碑,仍告以奏御。使者复,说大悔恨,抚膺曰: 死姚崇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 **

现代文:过了几天,张说果然派人来要回碑文,说是辞意不够周密,想再增减删改,姚崇的儿子们带着使者去看石碑,告诉他已经奏报皇上了,使者回去报告,张说非常后悔,抚着胸口说: 死姚崇能算计活张说,我现在才知道自己的智力不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