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古文: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

现代文: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梁武帝长子。

古文:母曰丁贵嫔。

现代文:生母是丁贵嫔。

古文:初,高祖未有男,义师起,太子以齐中兴元年九月生于襄阳。

现代文:当初,梁武帝没有男孩,梁武帝率兵起义讨伐东昏侯时,萧统于齐中兴元年九月在襄阳出世。

古文:高祖既受禅,有司奏立储副,高祖以天下始定,百度多阙,未之许也。

现代文:梁武帝登帝位后,有司上书请求立储君,梁武帝认为天下刚刚安定,很多制度缺失还有待进一步健全,便不同意册立皇位继承人。

古文:群臣固请,天监元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

现代文:后来在大臣们的坚决请求下,天监元年十一月,萧统被梁武帝立为皇太子。

古文:时太子年幼,依旧居于内,拜东宫官属文武,皆入直永福省。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

现代文:当时太子年幼,仍旧居在皇宫。太子萧统天生聪明、机灵,三岁启蒙学习《孝经》、《论语》,五岁时把 五经 全部学完,并能加以背诵。

古文:五年五月庚戌,始出居东宫。

现代文:五年六月十七日才搬出皇宫,住进东宫。

古文:太子性仁孝,自出宫,恒思恋不乐。

现代文:萧统生性仁慈孝顺,自从离开皇宫后,时常思恋父母,心情总是郁郁不乐。

古文:高祖知之,每五日一朝,多便留永福省,或五日三日乃还宫。

现代文:梁武帝知道这一情况后,便让他每五天朝见一次,时常居留永福省,有时三天,有时五天不等,然后才回东宫。

古文:八年九月,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

现代文:八年九月,梁武帝在寿安殿考察儿子的学业,让萧统讲解《孝经》,萧统的讲解大义突出、条理清晰。

古文: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

现代文:讲解完毕后,又亲自到国学陈设酒宴祭奠至圣先师。

古文:十四年正月朔旦,高祖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

现代文:十四年正月初一,梁武帝在殿前的平台上接见臣僚,在太极殿给太子萧统举行加冠礼。

古文:旧制,太子著远游冠,金蝉翠緌缨;至是,诏加金博山。

现代文:过去的规定,太子戴远游冠,佩金蝉翠謊缨;这次皇帝下诏让太子戴金博山冠。

古文:太子美姿貌,善举止。

现代文:萧统长相英俊,说话办事都很得体。

古文: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现代文:读书时一目数行,并且能做到过目不忘。

古文: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

现代文:每逢游宴祖道的盛会,作诗可赋至十数韵。

古文: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现代文:有时梁武帝让他作剧韵诗,他总是稍加思考便能作出,而且不用串改修饰。

古文:高祖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崇信三宝,遍览众经。

现代文:梁武帝大力提倡佛教,并亲自讲解佛经。太子萧统也十分崇信佛教三宝佛、法、僧,翻阅了很多佛教经书。

古文: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谈论不绝。

现代文:并在宫内特建慧义殿,作为讲解佛教教义的教堂,招徕有名望的僧侣,经常在一起谈论研究佛经。

古文:太子自立三谛、法身义,并有新意。

现代文:萧统自己还创立了二谛法身经义,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古文: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于慧义殿,咸以为至德所感焉。

现代文:普通元年四月,有甘露降落在慧义殿,大家都认为这是太子的美德感动了上天。

古文:三年十一月,始兴王憺薨。旧事,以东宫礼绝傍亲,书翰并依常仪。

现代文:七年十一月,太子萧统的生母丁贵嫔生病了,他回到永福省,日夜守候在病床旁,观察病情,睡觉时连衣服都不脱。

古文:太子意以为疑,命仆射刘孝绰议其事。孝绰议曰: 案张镜撰《东宫仪记》,称 三朝发哀者,逾月不举乐;鼓吹寝奏,服限亦然 。

现代文:后来丁贵嫔医治无效而死去,萧统步行跟在搬运尸体的队伍后面,一直走回皇宫,直到他母亲尸体入棺时,没有吃一口饭,喝一口水,一哭就伤心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古文:寻傍绝之义,义在去服,服虽可夺,情岂无悲?铙歌辍奏,良亦为此。

现代文:梁武帝派中书舍人顾协宣读圣旨说: 居丧时期,因伤心而减少进食数量并使孝子的身体有所衰弱,但不能让孝子们因此饿死,这是圣人制定的礼节。

古文:既有悲情,宜称兼慕,卒哭之后,依常举乐,称悲竟,此理例相符。

现代文:《礼记》说因哀伤过度导致孝子身体过度衰弱甚至死亡,不能完成守丧三年的任务,那就和不讲孝心一样。我还健在,你怎么能如此糟践自己!应该立即强迫自己吃饭喝水。

**古文:谓犹应称兼慕,至卒哭。 **

现代文:太子萧统接到皇帝的圣旨后才吃了几合米做的稀饭。

古文:仆射徐勉、左率周舍、家令陆襄并同孝绰议。

现代文:从此直到丁贵嫔下葬,每天只吃一升麦米做的稀饭。

古文:太子令曰: 张镜《仪记》云 依《士礼》,终服月称慕悼 。又云 凡三朝发哀者,逾月不举乐 。

现代文:梁武帝又下诏说, 听说你每天所吃的食物太少,身体已经很虚弱,快要病倒,我虽然没有其他的疾病,正因为你现在这个样子,让我心中闷闷不乐而生病了。

古文:刘仆射议,云 傍绝之义,义在去服,服虽可夺,情岂无悲,卒哭之后,依常举乐,称悲竟,此理例相符 。寻情悲之说,非止卒哭之后,缘情为论,此自难一也。

现代文:所以你应该强迫自己吃些稠稀饭,不要让我总是替你担心。 但萧统尽管多次接到圣旨,无论如何规劝,他仍坚持每天只吃一溢米的稀饭,疏菜瓜果一点也不吃。

古文:用张镜之举乐,弃张镜之称悲,一镜之言,取舍有异,此自难二也。

现代文:萧统身体一向很健壮,原来腰带有十围,现在已瘦减过半。每次入朝时,官员和平民看到他如此瘦弱,没有不伤心落泪的。

古文: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现代文:太子萧统自从举行加冠仪式后,梁武帝就让他参与国家大事,朝廷内外各部门的奏章都堆在他的面前。萧统知晓民间很多事情,任何细微末节都要查清楚,每次发现上报的事情有错漏或玩巧弄假不合实情的,当时就加以分析辨别,告诉上奏的人是对还是错,让他们逐渐改正错误,没有一个人因此事而受到弹劾。

古文: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

现代文:给犯人量刑判案时,经常宽恕、赦免罪犯,老百姓都称赞他仁义厚道。

古文: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

现代文:萧统生性宽厚、待人和气,与人相处融洽,并很有涵养,喜怒哀乐埋在心底,从不表露在脸上。

古文: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

现代文:招纳有真才实学的人,并倍加推崇爱护,从不厌烦。

古文: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

现代文:经常自己研讨学问,有时也和一些有才学的人一起讨论过去或当世发生的事情;一有空闲时间便不停地撰写诗赋文章,并且养成习惯。

古文: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现代文:当时东宫差不多有三万多卷书,知名才子都云集在那里,文学创作一片繁荣,出现了自晋、宋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

古文: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

现代文:萧统喜欢游山玩水,在玄圃园中挖修水池,堆筑石山,建造亭台馆舍,经常和朝廷中有学问的臣僚,或民间有名气的人一起在园中游赏风景,吟诗作赋。

**古文: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 此中宜奏女乐。 **

现代文:有一次在御花园后池中划船,番禺侯侯轨一边夸赞这里的环境优雅,景色优美,一边说: 如果再在这里增设女乐就更美了。

**古文: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曰: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

现代文:太子萧统没有回答他的话,只是吟诵了左思《招隐诗》中的两句: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古文:侯惭而止。

现代文:侯轨感到十分惭愧不再多言了。

古文:出宫二十余年,不畜声乐。

现代文:离开皇宫二十多年,从来不曾收留舞妓歌女。

古文:少时,敕赐太乐女妓一部,略非所好。

现代文:年幼时,梁武帝曾下诏赐给他一部太乐女妓,他一点也不喜欢。

古文:普通中,大军北讨,京师谷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改常馔为小食。

现代文:普通年间,梁朝军队北伐魏国,京城一带谷价很高,太子萧统看到这一情况后,便下令节衣省食,将原来的家宴改为普通的便餐。

古文: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有流离道路,密加振赐。

现代文:每遇阴雨连绵或下大雪时,他便派心腹大臣走街串巷,察看贫困人家,如果有人无家可归,流落街头,则经常拿出钱物救助他们。

古文:又出主衣绵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贫冻。

现代文:还将自己做长袍的丝绵和布帛捐献出来,做成短衣短袄,冬月天冷时,施舍给贫困受冻的人。

古文:若死亡无可以敛者,为备棺槥。

现代文:如果有人死后无力收埋,太子就替他购买棺材。

古文:每闻远近百姓赋役勤苦,辄敛容色。

现代文:一听到远近各地老百姓的赋税过重,劳役太多太苦,便收敛笑容和喜色变得很不开心。

古文:常以户口未实,重于劳扰。

现代文:常常为老百姓贫苦劳累而心神不安。

古文:吴兴郡屡以水灾失收,有上言当漕大渎以泻浙江。

现代文:吴兴郡经常因河水泛滥而使农业歉收。有人上书建议修一条大水渠向浙江排洪。

古文:中大通二年春,诏遣前交州刺史王弁假节,发吴郡、吴兴、义兴三郡民丁就役。

现代文:中大通二年,梁武帝下诏派前交州刺史王弁持符节,征调吴郡、吴兴、义兴三郡民工开凿这一水渠。

古文:臣意见庸浅,不识事宜,苟有愚心,愿得上启。 高祖优诏以喻焉。

现代文:太子萧统上奏疏,认为将扰民农事,请求暂停此徭役,梁武帝特地下诏加以开导。

古文:太子孝谨天至,每入朝,未五鼓便守城门开。

现代文:太子萧统特别谨慎孝顺,每次上朝,不到敲五更鼓的时候便等候在城门外。

古文:东宫虽燕居内殿,一坐一起,恒向西南面台。宿被召当入,危坐达旦。

现代文:太子所居的东宫虽说在内殿里面,然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总是面朝西南方向,如果晚上被召见上朝,便半跪半坐着直到天亮。

古文:三年三月,寝疾。恐贻高祖忧,敕参问,辄自力手书启。

现代文:三年三月,太子卧病不起,害怕让梁武帝担忧,每次梁武帝派人来提问政事,他总是亲自写信告诉皇上。

古文:悬忠贞于日月,播鸿名于天地;惟小臣之纪言,实含毫而无愧。

现代文:四月初六,萧统病死,年仅三十一岁。梁武帝亲自来到东宫,扶着太子的棺柩失声大哭。

古文:呜呼哀哉!

现代文:下诏用衮衣和冕服装殓萧统。

古文:太子仁德素著,及薨,朝野惋愕。

现代文:太子仁义有德,人人皆知,死后,朝野都都感到惋惜愕然。

古文:京师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闻丧皆恸哭。

现代文:京城男女,都到太子宫去凭吊,满路上都是哭泣的人;全国各地的百姓,守卫疆土的士兵听到他死去的消息后都十分悲痛。

古文: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现代文: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写古今典诰文书;写《正序》十卷;五言诗写得较好的收录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古文:哀太子大器,字仁宗,太宗嫡长子也。

现代文:哀太子大器字仁宗,太宗的嫡长子。

古文:普通四年五月丁酉生。

现代文:普通四年五月丁酉生。

古文:中大通四年,封宣城郡王,食邑二千户。

现代文:中大通四年,封为宣城郡王,食邑二千产。

古文:寻为侍中、中卫将军,给鼓吹一部。

现代文:不久任侍中、中卫将军,被赐给鼓吹乐一部。

古文:大同四年,授使持节、都督扬、徐二州诸军事、中军大将军、扬州刺史,侍中如故。

现代文:大同四年,被授职使持节、都督扰、涂二州诸军事、中军大将军、扰刺史,仍担任侍中。

古文:太清二年十月,侯景寇京邑,敕太子为台内大都督。

现代文:太清二年十月,侯景进攻京都所在的地区,韶命太子任台内大都督。

古文:三年五月,太宗即位。

现代文:三年五月,太宗即皇帝位。

古文:六月丁亥,立为皇太子。

现代文:六月丁亥日,立他为皇太子。

古文:大宝二年八月,贼景废太宗,将害太子,时贼党称景命召太子,太子方讲《老子》,将欲下床,而刑人掩至。

现代文:大实二年八月,叛贼侯景黜废太宗,将杀害太子,当时叛贼的部下声称侯景的命令召见太子,太子正在研究《老子》,刚要下床,而刽子手就悄悄走近了。

**古文:太子颜色不变,徐曰: 久知此事,嗟其晚耳。 **

现代文:太子面不改色,慢慢地说: 早就知道会有这样的事发生,我还叹息来临得晚了哩。

古文:刑者欲以衣带绞之。

现代文:刽子手想用衣带来绞杀他。

**古文:太子曰: 此不能见杀。 **

现代文:太子说: 遣杀不死我。

古文:乃指系帐竿下绳,命取绞之而绝,时年二十八。

现代文:就指着捆绑帐子的竹竿下面的绳子,叫他们拿过来绞他而死,时年二十九岁。

古文:太子性宽和,兼神用端嶷,在于贼手,每不屈意。

现代文:太子生性宽厚随和,加上精神气质端庄聪慧,在叛贼的控制下,经常表现出不屈的意志。

古文:初,侯景西上,携太子同行,及其败归,部伍不复整肃,太子所乘船居后,不及贼众,左右心腹并劝因此入北。

现代文:当初,侯景西行,带太子同路,等到他败回来的时候,部队不再整齐严肃,太子所乘的船又处于后面,赶不上叛贼们,他左右的心腹都劝他因此北上避难。

古文:太子曰: 家国丧败,志不图生;主上蒙尘,宁忍违离?

现代文:太子说: 现在家与国都败亡了,我的心意是不想求生;主上蒙难,我哪裹忍心避难而去。

**古文:吾今逃匿,乃是叛父,非谓避贼。 **

现代文:我现在如果逃藏,就是背叛父亲,而不叫避贼。

古文:便涕泗鸣咽,令即前进。

现代文:说完就痛哭流涕,命令立即前进。

古文:贼以太子有器度,每常惮之,恐为后患,故先及祸。

现代文:叛贼因为太子有气魄度量,对他就常常怀着畏惧之心,担心他成为后的祸患,所以他就先遭了难。

古文:承圣元年四月,追谥哀太子。

现代文:承圣元年四月,追加他谧号为哀太子。

古文:愍怀太子方矩,字德规,世祖第四子也。

现代文:愍怀太子方矩,字德规,是世祖的第四个儿子。

古文:初封南安县侯,随世祖在荆镇。

现代文:起初封为南安县侯,跟从世祖在荆城镇守。

古文:太清初,为使持节、督湘、郢、桂、宁、成、合、罗七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湘州刺史。

现代文:太清初年,任使持节、督湘郢桂宁成合罗七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湘州刺史。

古文:寻征为侍中、中卫将军,给鼓吹一部。

现代文:不久征召他任侍中、中卫将军,赐给他鼓吹乐一套。

古文:世祖承制,拜王太子,改名元良。

现代文:世祖秉承皇帝旨意,立他为太子,改名元良。

古文:承圣元年十一月丙子,立为皇太子。

现代文:承圣元年十一月己卯日,立他为皇太子。

古文:及西魏师陷荆城,太子与世祖同为魏人所害。

现代文:等到西魏的军队攻陷荆城,太子和世祖一起被魏兵杀害。

古文:太子聪颖,颇有世祖风,而凶暴猜忌。

现代文:太子聪明颖悟,颇有世担的风度,但却凶暴猜忌。

古文:敬帝承制,追谥愍怀太子。

现代文:敬童秉承皇帝旨意,追加他谧号愍怀太子。

**古文:陈吏部书姚察曰:孟轲有言: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

现代文:陈的吏部尚书姚察说:孟轲有话, 鶸叫就起床,勤勤恳恳做好事的人,是舜的好学生啊。

古文:若乃布衣韦带之士,在于畎亩之中,终日为之,其利亦已博矣。

现代文:如果一个普通的百姓,在田地裹作农夫,一天到晚干农活,他带来的好处也已是多方面的。

古文:况乎处重明之位,居正体之尊,克念无怠,烝烝以孝。大舜之德,其何远之有哉!

现代文:更何况太子处在重要显明的地位上,居于正统体面的尊位,若都像昭明那样能够约束内心不懈怠,淳厚孝道,那么要拥有大舜的德行,还会很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