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古文: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替山,东北过桐柏山,《山海经》曰:淮出余山,在朝阳东,义乡西。

现代文:淮水发源于南阳郡平氏县胎警山,往东北流过桐柏山,《山海经》说:淮水发源于余山,在朝阳东、义乡西。

古文:《尚书》:导淮自桐柏。

现代文:《尚书》提到在桐柏山疏导淮水。

古文:《地理志》曰,南阳平氏县,王莽之平善也。

现代文:《地理志》说:南阳平氏县,就是王莽的平善。

古文:《风俗通》曰: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也。

现代文:《风俗通》说:南阳平氏县的桐柏山,大复山在它的东南,是淮水的发源地。

古文:淮,均也。

现代文:淮,是均衡的意思。

古文:《春秋说题辞》曰:淮者,均其势也。

现代文:《春秋说题辞》说:淮,就是使水势保持均衡。

古文:《释名》曰:淮,韦也。韦绕扬州北界,东至于海也。

现代文:《释名》说:淮,意思是围,就是说围绕扬州北界,往东直达大海。

古文:《尔雅》曰:淮为浒。

现代文:《尔雅》说:淮,就是水滨。

古文: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

现代文:但淮水和酸水都从同一个源头流出,西流就是酸水,东流就是淮水。

古文: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也。

现代文:水在地卞潜流了三十余里,从桐柏山的大复山南麓东流而出,山口就叫阳口,水南就是复阳县。

古文:阚駰言复阳县,胡阳之乐乡也。元帝元延二年置,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曰复阳也。

现代文:阐胭说:复阳县就是胡阳的乐乡,宣帝元康元年设县,因位于桐柏山、大复山之南,所以称为复阳。

古文:《东观汉记》曰:朱祐少孤,归外家复阳刘氏。

现代文:《东观汉记》说:朱佑少时是孤儿,被送回复阳刘氏外公家抚养。

古文:山南有淮源庙,庙前有碑,是南阳郭苞立。又二碑,并是汉延熹中守、令所造,文辞鄙拙,殆不可观。

现代文:山南有淮源庙,庙前有石碑,是南阳郭苞所立;此处还有两块碑,都是汉延熹年间的太守和县令所造,文辞粗鄙拙劣,几乎令人不能卒读。

古文:故《经》云东北过桐柏也。

现代文:《水经》说:往东北流过桐柏山。

古文:淮水又东径义阳县,县南对固成山。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流经义阳县。

古文:山有水,注流数丈,洪涛灌山,遂成巨井,谓之石泉水,北流注于淮。

现代文:县城南对固成山,山上有水,奔泻直下数丈,波涛滚滚,倾注于山坞间,形成一口巨井,称为石泉水,北流注入淮水。

古文:淮水又径义阳县故城南,义阳郡治也,世谓之白茅城,其城圆而不方。

现代文:淮水又流经义阳县老城南边,这是义阳郡的治所,世人称为白茅城,城呈圆形而不方正。

古文:阚駰言晋太始中,割南阳东鄙之安昌、平林、平氏、义阳四县,置义阳郡于安昌城。

现代文:阐胭说:晋泰始年间,划出南阳郡东部边邑安昌、平林、平氏、义阳四县设置义阳郡,郡治在安昌城。

古文:又《太康记》、《晋书地道记》,并有义阳郡,以南阳属县为名。

现代文:《太康记》、《晋书•地道记》也都有义阳郡,就以南阳属县义阳为郡名。

古文:汉武帝无狩四年,封北地都尉卫山为侯国也。

现代文:汉武帝元狩四年前,把这地方封给北地都尉卫山,立为侯国,有九渡水注入。

古文:有九渡水注之,水出鸡翅山,溪涧潆委,沿溯九渡矣。

现代文:九渡水发源于鸡翅山,溪涧弯弯曲曲,沿溪有九个渡口。

古文:其犹零阳之为九渡水,故亦谓之为九渡焉。

现代文:很像零阳的九渡水,所以也叫九渡。

古文:于溪之东山有一水,发自山椒下数丈,素湍直注,颓波委壑,可数百丈,望之若霏幅练矣,下注九渡水,九渡水又北流注于淮。

现代文:溪东山上有一条水,从山顶下流出,宽约数丈的急流,从几百丈的高崖一泻而下,注入深渊,远望像是飞动的白绢。涧水往下注入九渡水;九渡水又往北流,注入淮水。

古文:东过江夏平春县北,淮水又东,油水注之。

现代文:往东流过江夏郡平春县北边,淮水继续往东流,汇合了油水。

古文:晋太始初,以封安平献王罕长子望,本治在石城山上,因梁希侵逼,徙洽此城。

现代文:油水发源于县境西南的油溪,往东北流经平春县老城南边。汉章帝建初四年始初年,把它封给安平献王司马孚的长子司马望。原治所在石城山上,因为梁害怕外敌侵逼才迁到这里。

古文:梁司州刺史马仙琕不守,魏置郢州也。

现代文:梁司州刺史马仙碑没有守住,被魏夺取,置为郑州。

古文:昔常珍奇自悬瓠遣三千骑援义阳行事庞定光,屯于溮水者也。

现代文:从前常珍奇从悬瓤派了三千兵马来援救义阳行事庞定光,屯兵于狮水。

古文:溮水东南流,历金山北,山无树木,峻峭层峙。

现代文:狮水往东南流经金山北边;金山上树木不生,峰峦层沓峻峭。

古文:溮水又东径义阳故城北,城在山上,因倚陵岭,周回三里,是郡昔所旧治城。

现代文:狮水继续往东流,经过义阳老城北边,城在山上,凭倚山岭而建,周围三里,是该郡昔时的治所。

古文:城南十五步,对门有天井,周百余步,深一丈。

现代文:城南十五步,城门对面有一乱天然井泉,周围百余步,深一丈。

古文:东径钟武县故城南,本江夏之属县也。主莽之当利县矣。

现代文:狮水往东流经钟武县老城南边,这原是江夏的属县,就是王莽的当利县。

古文:又东径石城山北,山甚高峻。

现代文:又往东流经石城山北边,山极高峻。

古文:《史记》曰:魏攻冥阨。《音义》曰:冥阨或育在县葙山也。案《吕氏春秋》九塞,其一也。

现代文:《史记》说:魏进攻冥阪;《音义》说:冥随,有人说在郧县箱山;按《吕氏春秋》,冥阪是九塞之一。

古文:溮水径县故城南,建武中,世祖封邓邯为侯。

现代文:狮水流经哪县老城南边。建武年间一,世祖封邓邯为郧侯。

古文:案苏林曰:音盲。

现代文:按苏林说:龟肠,音盲。

古文:狮水又东径七井冈南,又东北注于淮。

现代文:濒水又往东流经七井冈南边,又往东北注入淮水。

古文:淮水又东至谷口。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流,到了谷口。

古文:谷水甫出鲜金山,北流,瑟水注之。

现代文:谷水发源于南方的鲜金山,往北流,有瑟水注入。

古文:水出西南具山,东北径光淹城东,而北径青山东,罗山西,俗谓之仙居水,东北流注于谷水。

现代文:瑟水发源于西南方的具山,往北流经光淹城东边,然后往北流经青山以东、罗山以西―民间叫仙居水―往东北流,注入谷水。

古文:谷水东北人于淮。

现代文:谷水往东北流,注入淮水。

古文:又东过新息县南,淮水东径故息城南。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新息县南边,淮水往东流,经过旧时的息城南边。

古文:魏太和中,蛮田益宗效诚,立东豫州,以益宗为刺史。

现代文:《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把这块地方封给马援,立为侯国。

古文:淮水又东合慎水。水出慎阳县西,而东径慎阳县故城南,县取名焉。

现代文:外城北门内,有新息长贾彪庙,庙前有石碑:朝南还有魏汝南太守程晓碑。

古文:汉高帝十一年,封栾说为侯国。

现代文:魏太和年间将慎阳封给栗说,立为侯国。

古文:颍阴刘陶为县长,政化大行,道不拾遗,以病去官。

现代文:颖阴刘陶当县长时,大力推行政事和教化,因而道不拾遗。

古文:童谣歌曰:悒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

现代文:后来刘陶因病辞官,童谣唱道:心里郁郁不乐,怀念我们的刘君。他什么时候再来呵?使我们百姓安宁!

古文:见思如此。

现代文:他是如此受到人民的怀念。

古文:应劭曰:慎水所出,东北入淮。

现代文:应肋说:慎水发源于此,往东北注入淮水。

古文:慎水又东流,积为慎陂。陂水又东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与鸿部陂水散流。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流,汇聚成憔破;阪水又往东南流,就是上慎破;又往东流是中慎破;又往东南流是下慎破,都同鸿却破的水一起散流。

古文:其破首受淮川,左结鸿陂。

现代文:这片破塘上口引入淮水,左边连结鸿破。

古文:汉成帝时,翟方进奏毁之。

现代文:汉成帝时,翟方进上奏朝廷毁去此破。

古文:建武中,汝南太守邓晨欲修复之,知许伟君晓知水脉,召与议之。

现代文:建武年间一,汝南太守邓晨立意修复,知道许伟君熟悉水脉,就请他来商议。

古文:伟君言:成帝用方进言毁之,寻而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敢败我濯龙渊?

现代文:许伟君说:成帝采纳翟方进建议毁堤后,不久就梦见自己上了天,天帝发怒道:你怎敢毁坏我洗龙的深潭!

古文:是后民失其利,时有童谣曰:败我陂,翟子威,反乎覆,陂当复。

现代文:从此老百姓就得不到水利的好处了。当时童谣说:有个翟子威,毁坏我塘堤。一反又一覆,塘堤该修复。

古文:明府兴复废业,童谣之言,将有征矣。

现代文:贤明的知府兴工修复废弃的破塘,童谣里的话就要应验了。

古文:遂署都水掾,起塘四百余里,百姓得其利。

现代文:于是指派了都水椽筑塘四百余里,百姓都受到水利之益。

古文:肢水散流,下合慎水,而东南径息城北,又东南入淮。谓之慎口。

现代文:塘水散流,往下与慎水汇合,然后往东南流经息城北边,又往东南注入淮水,汇流处叫慎口。

古文:淮水又东,与申陂水合。

现代文:淮水继续往东流,与申破水汇合。

古文:水上承申陂于新息县北,东南流,分为二水。一水径深丘西,又屈径其南,南派为莲湖,水南流注于淮。

现代文:此水上口在新息县承接申阪,往东南流,分成两条:一条流经深丘西边,然后转弯流经丘南;南支即莲湖水,往南流注入淮水。

古文:淮水又左迤流结两湖,谓之东、西莲湖矣。

现代文:淮水又向左岸分支流出,把两口湖连结起来,称为东莲湖和西莲湖。

古文:淮水又东,右合壑水。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流,在右边汇合了壑水。

古文:水出白沙山,东北径柴亭西,俗谓之柴水。又东北流,与潭溪水合。

现代文:壑水发源于台沙山,往东北流过柴亭西边,俗称柴水;又往东北流,与潭溪水汇合。

古文:水发潭谷,东北流,右会柴水。

现代文:潭溪水发源于潭谷,往东北流,在右边与柴水汇合。

古文:柴水又东径黄城西,故弋阳县也。

现代文:柴水又往东流经黄城西边,就是旧时的弋阳县。

古文:城内有二城,西即黄城也。

现代文:城内又有二城,西边就是黄城。

古文:柴水又东北入于淮。谓之柴口也。

现代文:柴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淮水,汇流处叫柴口。

古文:淮水又东北,申陂枝水注之。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北流,有申破的支流注入。

古文:水首受陂水于深丘北,东径钓台南。台在水曲之中,台北有琴台。

现代文:这条支流上口在深丘以北引入破水,往东流经钓台南边,钓台就在水湾中间,北面是琴台。

古文:又东径阳亭南,东南合淮。

现代文:又往东流经阳亭南边,往东南与淮水汇合。

古文:淮水又东径淮阴亭北,又东径白城南,楚白公胜之邑也。东北去白亭十里。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流过淮阴亭北边;又往东流经白城南边,这里原是楚国白胜公的食邑,东北离白亭十里。

古文:淮水又东径长陵戍南,又东,青陂水注之。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流经长陵戍南边,又往东流,有青破水注入。

古文:分青陂东渎,东南径白亭西,又南于长陵戍东,东南入于淮,淮水又东北合黄水,水出黄武山,东北流,本陵关水注之。水导源木陵山,西北流注于黄水。

现代文:阪水分出青破东读,往东南流经白亭西边,又往南流,在长陵戍东边往东南注入淮水。淮水又往东北流,汇合了黄水。黄水发源于黄武山,往东北流,有木陵关水注入;木陵关水发源于木陵山,往西北流,注入黄水。

古文:黄水又东径晋西阳城南,又东径光城南,光城左郡治。

现代文:黄水又往东流经晋西阳城南边,又往东流经光城南边,这是光城左郡的治所。

古文:又东北径高城南,故弦国也。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经高城南边,这里是昔时的弦国。

古文:又东北径弋阳郡,东有虞丘郭,南有子肯庙。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经弋阳郡东边,这里有虞丘,城南有子青庙。

古文:黄水又东北入于淮,谓之黄口。

现代文:黄水又往东北注入淮水,汇流处叫黄口。

古文:淮水又东北径褒信县故城南,而东流注也。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北流,经过褒信县旧城南边,往东方流去。

古文:又东过期思县北,县故蒋国周公之后也。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期思县北边,期思县就是旧时的蒋国,是周公后裔的居地。

古文:《春秋》文公十年,楚王田于孟诸,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楚灭之以为县。

现代文:《春秋》:文公十年前,楚王在孟诸打猎,期思公复遂当右司马。楚国并吞了蒋国,设置为县。

古文:汉高帝十二年,以封贲赫为侯国。

现代文:汉高帝十二年前,把这地方封给责赫,立为侯国。

古文:城之西北隅,有楚相孙叔敖庙,庙前有碑。

现代文:城内西北角,有楚国宰相孙叔敖庙,庙前有碑。

古文:淮水又东北,淠水注之。水出戈阳县南垂山,西北流历阴山关,径二城间。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北流,有得水注入,溟水发源于弋阳县南垂山,往西北流经阴山关,流过二城中间。

古文:旧有贼难,军所顿防。

现代文:从前因盗匪为患,有军队在这里驻防。

古文:西北出山,又东北流,径新城戍东。又东北得诏虞水口,西北去弋阳虞丘郭二十五里。

现代文:溪涧往西北流出山间,然后转向东北,流经新城戍东边;又往东北流,有诏虞水口,水口西北距弋阳虞丘郭二十五里。

古文:水出南山,东北流。径诏虞亭东,而北入淠水。

现代文:诏虞水发源于南山,往东北流经诏虞亭东边,往北注入溟水。

古文:又东北注淮,俗曰白鹭水。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注入淮水,俗称白鹭水。

古文:又东过原鹿县南,汝水从西北来注之。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原鹿县南边,汝水从西北流来注人。

古文:县即《春秋》之鹿上也。

现代文:原鹿县就是《春秋》所说的鹿上。

古文:《左传》情公二十一年,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

现代文:《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前,宋人召集鹿上之盟,要求楚国同意诸侯参加。

古文: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侍中、执金吾、阴乡侯阴识为侯国者也。

现代文:建武十五年,世祖将该县改封给侍中、执金吾阴乡侯阴识,立为侯国。

古文:又东过庐江安丰县东北,决水从北来注之。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庐江郡安丰县东北,决水从北方流来注入。

古文:庐江,故淮南也。

现代文:庐江,就是旧时的淮南。

古文:汉文帝十六年,别以为国。

现代文:汉文帝十六年前,分立为国。

古文:应劭曰:故庐子国也。

现代文:应肋说:就是旧时的庐子国。

古文:决水自舒寥北注,不于北来也。

现代文:决水是从舒萝往北流注,而不是从北方流来的。

古文:安丰东北注淮者,穷水矣,又非决水,皆误耳。

现代文:在安丰往东北注入淮水的是穷水,也不是决水,《水经》都弄错了。

古文:淮水又东,谷水入焉。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流,谷水注入。

古文:水上承富水,东南流,世谓之谷水也。

现代文:谷水上流承接富水,往东南流,世人称为谷水。

古文:东径原鹿县故城北,城侧水南。

现代文:往东流经原鹿县老城北边,城在南岸水滨。

古文:谷水又东径富肢县故城北,俗谓之成闾亭,非也。

现代文:谷水又往东流,经过富破县老城北边,俗称成间亭,是搞错了的。

古文:《地理志》:汝南郡有富肢县。建武二年,世祖改封平乡侯,王霸为富陂侯。

现代文:按《地理志》,汝南郡有富肢县,建武二年,世祖改封平乡侯王霸为富破侯。

古文:《十三州志》曰:汉和帝永元九年,分汝阴置,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县也。

现代文:《十三州志》说:汉和帝永元九年,分汝阴而置,因为破塘很多,可以灌溉水稻,所以称为富肢县。

古文:谷水又东,于汝阴城东南注淮。

现代文:谷水又往东流,在汝阴城东南注入淮水。

古文:淮水又东北,左会润水,水首受富陂,东南流为高塘陂,又东,积而为陂水,东注焦陵陂。

现代文:淮水义往东北流,在左边汇合了润水。润水上口引入富破的水,往东南流就是高塘破,又往东流,积聚成破塘。水流往东注入焦陵破,破水北出就是酮破。

古文:陂水北出为慎陂,肢水潭涨,引读北注汝阴,四周隍堑,下注颍水。

现代文:破水上涨时,循水渠往北流向汝阴,流经四周的护城河,然后注入颖水。

古文:焦湖东注,谓之润水。径汝阴县东,径荆亭北,而东入淮。

现代文:焦湖往东流,称为润水,流经汝阴县东边,流过荆亭北边,往东注入淮水。

古文:淮水又东北,穷水入焉。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北流,有穷水注入。

古文:水出六安国安风县穷谷。

现代文:穷水发源于六安国安风县的穷谷。

古文:《春秋左传》楚救灊,司马沈尹戍与吴师遇于穷者也。

现代文:《春秋左传》;楚国援救潜,司马沈尹戍与吴军在穷相遇。

古文:川流泄注于决水之右,北灌安风之左,世谓之安风水,亦曰穷水。

现代文:川流泄注于决水的右岸,往北灌溉安风县左边,世人称为安风水,又叫穷水。

古文:音戎,并声相近,字随读转。

现代文:穷,音戎,读音相近,于是字也随读音而转了。

古文:流结为陂,谓之穷陂。

现代文:水流积聚成破塘,称为穷破。

古文:塘堰虽沦,犹用不辍,陂水四分,农事用康。

现代文:堤塘虽然湮没了,但水仍在发挥作用。破水四方分用,耕作农田带来丰收。

古文:北流注于淮。

现代文:塘水往北流,注入淮水。

古文:京相璠曰:今安风有穷水,北入淮。

现代文:京相瑶说:现在安风有穷水,往北流入淮水。

古文:淮水又东为安风津。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流,就是安风津。

古文:水南有城,故安风都尉治。

现代文:水南有城,是旧时安风都尉的治所,后来建立了霍丘戍。

古文:后立霍丘戍,淮中有洲,俗号关洲,盖津关所在,故斯洲纳称焉。

现代文:淮水中央有个沙洲,俗称关洲,因为设有水路关口,洲也因而得名。

古文:《魏书》、《国志》有曰:司马景王征田丘俭,使镇东将军、豫州刺史诸葛诞从安风津先至寿春。

现代文:《魏书•国志》有一段话说:司马景王征讨母丘俭,派遣镇东将军、豫州刺史诸葛诞从安风津先到寿春。

古文:俭败,与小弟秀藏水草中。

现代文:母丘俭战败,和小弟秀躲藏在水草里。

古文:安风津都尉部民张属斩之,传首京都。

现代文:安风津都尉管区平民张属杀了他,把首级传送到京城。

古文:即斯津也。

现代文:这件事就发生在这个渡口。

古文:又东北至九江寿春县西,沘水、泄水合北注之,又东,颍水从西北来流注之。

现代文:又往东北到九江郡寿春县西边,此水、泄水汇合后往北注人。又往东流,颖水从西北方流来注人。

古文:淮水又东,左合批口。又东径中阳亭北,为中阳渡,水流浅碛,可以厉也。

现代文:淮水继续往东流,左岸在批口汇合了批水;又往东流经中阳亭北边,就是中阳渡,石滩水浅,可以涉水过河。

古文:淮水又东流与颍口会。东南径苍陵城北,又东北流径寿春县故城西,县即楚考烈王自陈徙此。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流,汇合于颖口,往东南流经苍陵城北边,又往东北流经寿春县老城西边。楚考烈王就是从陈迁到这里的。

古文: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庐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

现代文:秦始皇设置九江郡,治所就在寿春县,因为还有庐江、豫章等地划入该郡,因而以九江为郡名。

古文:汉高帝四年为淮南国,孝武元狩六年复为九江焉。

现代文:汉高帝四年前,这里是淮南国;孝武帝元狩六年前,又恢复为九江。

古文:文颖曰:《史记。货殖传》曰:淮以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

现代文:文颖说:《史记·货殖列传》说:淮水以北,沛、陈、汝南、南郡是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是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这就是三楚。

古文:是为三楚者也。

现代文:淮水又往北流,在左边汇合了椒水。

古文:淮水又北,左合椒水。水上承淮水,东北流径她城南,又历其城东,亦谓之清水,东北流注于淮水,谓之清水口者,是此水焉。

现代文:椒水上流承接淮水,往东北流经她城南边,又流过城东,也叫清水,然后往东北流去,注入淮水。清水口一名,就是因此而来的。

古文:又东过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流注之。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寿春县北边,肥水从该县东北流来注人。

古文:淮水于寿阳县西北,肥水从城西而北入于淮,谓之肥口。

现代文:淮水流到寿阳县西北,肥水从城西而来,往北注入淮水,汇流处叫肥口。

古文: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

现代文:淮水又往北流,夏肥水注入。

古文:然则濮水即沙水之兼称,得夏肥之通目矣。

现代文:夏肥水上流从城父县承接沙水,向右边流出,往东南流经城父县老城南边。

古文:汉桓帝永寿元年,封大将军梁冀孙桃为侯国也。

现代文:城父就是王莽的思善。城父县从前是焦夷的地区。《春秋左传》:昭公九年将城父封给大将军梁冀的孙子梁桃,立为侯国。

古文:夏肥水自县,又东径思善县之故城南,汉章帝章和三年分城父立。

现代文:夏肥水又从城父县往东流,经过思善县老城南边,思善县是汉章帝章和三年从城父分出设县的。

古文:夏肥水又东为高陂,又东为大慎陂。水出分为二流,南为夏肥水,北为鸡陂。

现代文:夏肥水又往东流是高破,又往东流是大涤破,出破后水流分为两条:南流是夏肥水,北流是鸡破。

古文:夏肥水东流,左合鸡水,水出鸡陂,东流为黄陂,又东南流,积为茅陂,又东为鸡水。

现代文:夏肥水往东流,在左边汇合了鸡水。鸡水出自鸡破,往东流就是黄破,又往东南流,积聚成为茅破,又往东流就是鸡水。

古文:《吕氏春秋》曰: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投之鸡水是也。

现代文:《吕氏春秋》说:宋人有个过路的,所乘的马不肯前进,就把它投入鸡水。

古文:鸡水右会夏肥水而乱流东注,俱入于淮。

现代文:鸡水在右边与夏肥水汇合,乱流往东奔泻,都注入淮水。

古文:淮水又北径山硖中,谓之硖石。

现代文:淮水继续往北流,穿过山峡,称为砍石。

古文:对岸山上,结二城,以防津要。

现代文:两边对岸山上,筑了两座城来防守这航道上的要地。

古文:西岸山上有马迹,世传淮南王乘马升仙所在也。

现代文:西岸山上有马脚印,民间传说这是淮南王乘马升仙的地方。

古文:今山之东南石上,有大小马迹十余所,仍今存焉。

现代文:如今山岭东南岩上,有大大小小的马脚印十多处仍然存在。

古文:淮水又北径下蔡县故城东,本州来之城也。

现代文:淮水又往北流,经过下蔡县老城东边,这本是州来的城。

古文:吴季札始封延陵,后邑州来,故曰延州来矣。

现代文:吴季札初封于延陵,以后又封于州来,所以叫延州来。

古文:《春秋》哀公二年,蔡昭侯自新蔡迁于州来,谓之下蔡也。

现代文:《春秋》哀公二年前,蔡昭侯自新蔡迁到州来,于是又叫下蔡。

古文:淮之东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也。

现代文:淮水东岸还有一座城,就是下蔡新城。

古文:二城对据。

现代文:这两座城互相对峙,各据于淮水的两岸。

古文:翼带淮濆。淮水东径八公山北,山上有老子庙。淮水历潘城南。置潘溪戍。

现代文:淮水往东流经八公山北边,山上有老子庙。淮水流经潘城南边,设有潘城戍。

古文:戍东侧潘溪,吐川纳淮,更相引注。

现代文:这个边防城堡东濒潘溪,潘溪下注淮水,淮水升涨则倒灌,顺逆往来交互相通。

古文:又东径梁城,临侧淮川,川左有湄城。淮水左迤为湄湖。

现代文:又往东流经梁城,城在淮水旁,水左有泥城;淮水向左分支流出就是循湖。

古文:淮水又右纳洛川于西曲阳县北,水分阎溪,北绝横塘。又北径萧亭东,又北,鹊甫溪水人焉。

现代文:到西曲阳县北,淮水又在右边接纳了洛川。川流分出一条叫阎溪,北流穿过横塘,又往北流经萧亭东面,又往北流,有鹊甫溪水注入。

古文:水山东鹊甫谷,西北流径鹊甫亭南,西北流注于洛水。

现代文:鹊甫溪水发源于东鹊甫谷,往西北流经鹊甫亭南边,往西北流,注入洛水。

古文:北径西曲阳县故城东,王莽之延平亭也。

现代文:洛水往北流经西曲阳县老城东边,就是王莽的延平亭。

古文:应劭曰:具在淮曲之阳,下邳有曲阳,故是加西也。

现代文:应肋说:西曲阳县是在淮曲之阳;因为下邢也有曲阳,所以称为西曲阳。

古文:洛涧北历秦墟,下注淮,谓之洛口。

现代文:洛涧往北流经秦墟,往下注入淮水,汇流处叫洛口。

古文:《经》所谓淮水径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注者也,盖《经》之谬矣。

现代文:《水经》说淮水流经寿春县北边,肥水从县城东北注入,却弄错了。

古文:考川定土,即实为非,是曰洛涧,非肥水也。

现代文:核查河流及其所经的地域,与实地相对照并非如此―这是洛涧,不是肥水。

古文:淮水又北径莫邪山西,山南有阴陵县故城。

现代文:淮水又往北流经莫邪山西边,山南有阴陵县老城。

古文:汉高祖五年,项羽自该下,从数百骑,夜驰渡淮,至阴陵,迷失道左,陷大泽,汉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及之于斯县者也。

现代文:汉高祖五年前,项羽从该下带了几百人马连夜奔驰渡淮,到阴陵迷了路,往左行陷入大泽。汉将灌婴带了五千人马直追到该县方才追上。

古文:案《地理志》,王莽之阴陆也。后汉九江郡治。

现代文:按《地理志》,这就是王莽的阴陆,也是后汉九江郡的治所。

古文:时多虎灾,百姓苦之,南阳宗均为守,退贪残,进忠良,虎悉东渡江。

现代文:当时多虎灾,百姓深以为苦。南阳宗均当太守,赶走贪官暴吏,任用忠良之士,于是老虎全都渡江东去。

古文:又东过当涂县北,水从西北来注之。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当涂县北边,泗水从西北流来注人。

古文:淮水自莫邪山,东北径马头城北,魏马头郡治也,故当涂县之故城也。

现代文:淮水从莫邪山往东北流经马头城北,这是魏马头郡的治所,也是旧时当涂的老城。

古文:《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现代文:《吕氏春秋》说:禹娶涂山氏的女儿,不以私事妨碍公事,自辛至甲,一连四日为治水而往来奔走。

古文:故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为嫁娶日也。

现代文:所以江淮一带的风俗,以辛、壬、癸、甲这四日作为嫁女娶亲的日子。

古文:禹墟在山西南,县即其地也。

现代文:禹墟在山的西南面,当涂县就在那地方。

古文:《地理志》曰:当涂,侯国也。魏不害以图守尉,捕淮阳反者公孙勇等,汉以封之。王莽更名山聚也。

现代文:《地理志》说:当涂是侯国,魏不害在困当守尉,追捕淮阳谋反的公孙勇等人,汉就把这地方封给他;王莽改名为山聚。

古文:淮水又东北,濠水注之,水出莫邪山东北溪。溪水西北引渎,径禹墟北,又西流注于淮。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北流,有壕水注入,壕水发源于莫邪山东北的溪涧,溪水往西北引入沟水,流经禹墟北面,又往西流,注入淮水。

古文:淮水又北,沙水注之,《经》所谓蒗渠也。

现代文:淮水继续往北流,有沙水注入,就是《水经》所说的菠蔼渠。

古文:淮之西有平阿县故城,王莽之平宁也。

现代文:淮水西有平阿县老城,就是王莽的平宁。

古文:建武十三年,世祖更封耿阜为侯国。

现代文:建武十三年,世祖把这地方改封给耿阜,立为侯国。

古文:《郡国志》曰:平阿县有涂山。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而扬涛北注也。

现代文:《郡国志》说:平阿县有涂山,淮水从荆山左边、当涂右边流出,在两山之间奔流,激起滚滚波涛往北流去。

古文:《春秋左传》哀公十年,大夫对孟孙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王帛者万国。

现代文:《春秋左传》:哀公十年前,大夫对孟孙说:禹在涂山大会诸侯,手执玉帛的与会者多达万国。

古文:杜预曰:涂山在寿春东北。

现代文:杜预说:涂山在寿春东北。

古文:非也。

现代文:他弄错了。

古文:余按《国语》曰:吴伐楚,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

现代文:我按《国语》说:吴攻楚,掘毁会稽,获得大骨,骨节可以装一辆车子。

古文:吴子使来聘,且问之。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

现代文:吴子的使者前来修好和问候,客人握着骨头间道:请问哪种骨头最大?

古文: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之,其骨专车,此为大也。

现代文:仲尼说:我听说古时禹在会稽山召集群神,防风氏迟到,禹把他杀了,他的骨头可以装满一辆车子,这骨头算是很大了。

古文:盖丘明亲承圣旨,录为实证矣。

现代文:左丘明亲耳听到圣人的话,他的记载是确凿的证据。

古文:又案刘向《说苑。辨物》,王肃之叙孔子什二世孙孔猛所出先人书《家语》,并出此事,故涂山有会稽之名。

现代文:又按刘向《说苑•辨物》,王肃叙述孔子廿二世孙孔猛出示祖先的《家语》,也提到这件事。所以涂山也有会稽这名字,但考证各种典籍及地方上的土名,又怀疑并非此地。

古文:考校群韦及方土之目,疑非此矣,盖周穆之所会矣,淮水于荆山北,水东南注之,又东北径沛郡义城县东。

现代文:这可能是周穆王会战的地方。淮水流到荆山北面,泄水往东南注入淮水。又往东北流,经过沛郡义城县东边。

古文:司马彪曰:后隶九江也。

现代文:司马彪说:义城县以后隶属九江郡。

古文:又东过钟离县北,《世本》曰:钟离,赢姓也。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钟离县北边,《世本》说:钟离,姓赢。

古文:应劭曰:县故钟离子国也,楚灭之以为县。

现代文:应肋说:钟离县是旧时钟离子国,楚把它灭了,设置为县。

古文:《春秋左传》所谓吴公子光伐楚,拔钟离者也。

现代文:《春秋左传》就说到吴公子光伐楚,攻下钟离。

古文:王莽之蚕富也。

现代文:钟离也就是王莽的蚕富。

古文:豪水出阴陵县之阳亭北,小屈,有石穴,不测所穷。言穴出钟乳,所未详也。

现代文:豪水发源于阴陵县的阳亭北边,小弯处有个石洞,深不可测,听说洞中有钟乳,详情不清楚。

古文:豪水东北流,径其县西,又屈而南,转东,径其城南,又北历其城东,径小城而北流,注于淮。

现代文:豪水往东北流经钟离县西边,又转向南方,往东流经城南,又往北流经城东,经过小城,北流注入淮水。

古文:淮水又东,径夏丘县南,又东,涣水入焉。水首受蒗渠于开封县。

现代文:淮水继续往东流,经过夏丘县南边;又往东流,有涣水注入,涣水上流在开封县承接菠蔼渠。

古文:《史记》韩釐王二十一年,使暴救魏,为秦所败,走开封者也。

现代文:《史记》:韩厘王二十一年前,派遣暴戴去援魏,被秦打败,暴载逃向开封。

古文:东南流径陈留北,又东南,西入九里注之。

现代文:涣水往东南流经陈留北边,又往东南流,又有一条支流注入。

古文:涣水又东南流,径雍丘县故城南,又东径承匡城,又东径襄邑县故城南,故宋之承匡襄牛之地,宋襄公之所葬,故号襄陵矣。

现代文:涣水又往东南流,经过雍丘县老城南边,又往东流经承匡城,又往东流经襄邑县老城南边。从前这是宋承匡、襄牛一带地方,宋襄公就葬在这里,所以叫襄陵。

古文:《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鄯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

现代文:《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前,宋景截、卫公孙仓联合齐军包围我国襄陵。

古文:十八年,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即于此也。

现代文:十八年前,惠成王因韩军在襄陵打败诸侯军,齐侯派遣楚景舍来求和,就是这地方。

古文:西有承匡城,《春秋》会于承匡者也。

现代文:西边有承匡城,就是《春秋》所说的在承匡会合。

古文:秦始皇以承匡卑湿,徙县于襄陵,更为襄邑。

现代文:秦始皇因承匡地势低洼潮湿,把县治迁到襄陵,改名为襄邑。

古文:王莽以为襄平也。

现代文:王莽时称为襄平。

古文:汉桓帝建和元年,封梁冀子胡狗为侯国。

现代文:汉桓帝建和元年,把襄陵封给梁冀的儿子胡狗,立为侯国。

古文:《陈留风俗传》曰:县南有涣水,故《传》曰:睢、涣之间出文章,天子郊庙御服出焉,《尚书》所谓厥篚织文者也。

现代文:《陈留风俗传》说;县南有涣水。所以该书又说:睢水、涣水之间是创制礼乐法度的地方,皇帝的郊坛、宗庙、御服都是在这里制定出来的。就是《尚书》里所说的:竹篮里装的绩绵编织成花纹入贡。

古文:涣水又东南径已吾县故城南,又东径鄫城北。

现代文:涣水又往东南流,经过巳吾县老城南边,又往东流过都城北边。

古文:《春秋》襄公元年,《经》书,晋韩厥帅师伐郑,鲁仲孙蔑会齐、曹、邾、杞,次于鄫。

现代文:《春秋》:襄公元年前《经》文里记载,晋国韩厥率兵征讨郑国,鲁国仲孙蔑与齐、曹、邻、祀诸侯军相会合,就在都歇宿。

古文:杜预曰:陈留囊邑县东南有鄫城。

现代文:杜预说:陈留襄邑县东南有部城。

古文:涣水又东南径邵城北,新城南,又东南,左合明沟,沟水自蓬洪陂东南流,谓之明沟,下入涣水。

现代文:涣水又往东南流过郡城北边、新城南边,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明沟―沟水从蓬洪破往东南流,称为明沟―往下注入涣水。

古文:又径毫城北。

现代文:又流经毫城北边。

古文:《帝王世记》曰:谷熟为南毫,即汤都也。

现代文:《帝王世纪》说:毁熟即南毫,是商汤的国都。

古文:《十三州志》曰:汉武帝分谷熟置。

现代文:南毫,《十三州志》说:汉武帝分毁熟而设置。

古文:《春秋》庄公十二年,宋公子御说奔毫者也。涣水东径谷熟城南。

现代文:《春秋》:庄公十二年前,宋公子御说逃奔到毫,涣水往东流经毁熟城南。

古文:汉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歆为侯国。

现代文: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把毁熟封给更始帝之子欲,立为侯国。

古文:又东径杨亭北。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杨亭北边。

古文:《春秋左氏传》襄公十二年,楚子囊、秦庶长无地,伐宋师于杨梁,以报晋之取郑也。

现代文:《春秋左氏传》:襄公十二年前,楚子囊、秦庶长无地伐宋,进军杨梁,以报复晋国攻郑国。

古文:京相璠曰:宋地矣。

现代文:京相潘说:这是宋的地方。

古文:今睢阳东南三十里,有故杨梁城,今曰阳亭也,俗名之曰缘城,非矣。

现代文:现在唯阳东南三十里还有杨梁旧城,今名阳亭。俗称缘城是不对的。

古文:西北去梁国八十里。

现代文:此城西北距梁国八十里。

古文:涣水又东径沛郡之建平县故城南,汉武帝元凤元年,封杜延年为侯国,王莽之田平也。

现代文:涣水又往东流,经过沛郡建平县老城南边。汉昭帝元凤元年前,把建平封给杜延年,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田平。

古文:又东径酂县故城南。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娜县老城南边。

古文:《春秋》襄公十年,公会诸侯及齐世子光于。今其地聚是也,玉莽之酇治矣。

现代文:《春秋》:襄公十年前,襄公在都会见诸侯和齐世子光,那地方就是今天的都聚,也就是王莽的娜治。

古文:涣水又东南径费亭南。

现代文:涣水又往东南流经费亭南。

古文:汉建和元年,封中常侍沛国曹腾为侯国。

现代文:汉建和元年,把这地方封给中常侍沛国曹腾,立为侯国。

古文:腾,字季兴,谯人也。

现代文:曹腾字季兴,谁人。

古文:永初中,定桓帝策,封亭侯,此城即其所食之邑也。

现代文:永初年间,确定桓帝的政策,封亭侯,此城就是他的食邑。

古文:涣水又东径銍县故城南。

现代文:涣水又往东流经锉县老城南边。

古文:昔吴广之起兵也,使葛婴下之。

现代文:从前吴广起兵,派遣葛婴攻下此城。

古文:涣水又东,苞水注之。

现代文:涣水又往东流,有苞水注入。

古文:水出谯城北白汀陂。陂水东流径酇县南,又东,径郸县故城南。

现代文:苞水发源于谁城北面的白汀破,破水往东流经嘟县南边,又往东流经郸县老城南边。

古文:汉景帝中元年,封周应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单城也。音多。

现代文:汉景帝中元元年前,将这地方封给周应,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单城―单,读作多。

古文:又东径嵇山北,秘氏故居。

现代文:又往东流经稽山北边,这是稽氏的故居。

古文:嵇康本姓奚,会稽人也。

现代文:秘康本姓奚,会稽人。

古文:先人自会稽迁于谯之酇县,改为嵇氏。取嵇字之上以为姓,盖志本也。

现代文:稽氏祖先从会稽迁徙到谁郡的锉县,改姓为稽,以稽字上部作为姓氏,以表示其原籍。

古文:《嵇氏谱》曰:谯有嵇山,家于其侧,遂以为氏。

现代文:《稽氏谱》说:谁有秘山,在山边定居下来,就以山为姓氏。

古文:县,魏黄初中,文帝以酇城父、山桑、銍置谯郡,故隶谯焉。

现代文:魏黄初年间,文帝以榔、城父、山桑、锤设置谁郡,所以锤县隶属于谁。

古文:苞水东流入涣,涣水又东南径蕲县故城南。

现代文:苞水往东流注入涣水后,涣水继续往东南流,经过薪县老城的南边。

古文:《地理志》曰:故甀乡也。

现代文:薪县,《地理志》说:就是旧时的甄乡。

古文:汉高帝破黥布于此县,旧都尉治,王莽之蕲城也。

现代文:汉高帝在这里打败了默布。薪县从前是都尉治所,就是王莽的薪城。

古文:水上有古石梁处,遗基尚存。

现代文:古时水上有石桥,遗址还在。

古文:涣水又东径谷阳县,左会八丈故渎。渎上承洨水,南流注于涣。

现代文:涣水又往东流经毁阳县,在左边汇合了八丈故读,此渠上承佼水,往南注入涣水。

古文:涣水又东径谷阳戍南,又东南径谷阳故城东北,右与解水会。

现代文:涣水又往东流经毁阳戍南,又往东南流经毁阳老城东北,在右边与解水汇合。

古文:水上承县西南解塘,东北流径谷阳城南,即谷水也。

现代文:解水上流承接毁阳县西南的解塘,往东北流经毁阳城南边,就是谷水。

古文:应肋曰:城在谷水之阳,又东北流注于涣。

现代文:应劫说:城在谷水之阳。又往东北流,注入涣水。

古文:涣水又东南径白石戍南,又径虹城南,洨水注之。

现代文:涣水又往东南流经白石戍南边,又流经虹城南边,汇合了佼水。

古文:水首受蕲水于蕲县,东南流径谷阳县,八丈故渎出焉。

现代文:佼水上流在薪县承接薪水,往东南流经毁阳县。八丈故读就从这里分支流出。

古文:又东合长直故沟。

现代文:又往东流,汇合了长直故沟。

古文:沟上承蕲水,南会于洨。

现代文:故沟上承薪水,南流与佼水汇合。

古文:位水又东南流,径洨县故城北。

现代文:佼水又往东南流过佼县老城北边。

古文:洨水又东南,与涣水乱流而入于淮,故应劭曰:洨水南入淮。

现代文:县内有该下聚,就是汉高祖大败项羽的地方。王莽改县名为肴城。应劭说;这是佼水的发源地。佼,音绞,把经纱绞合的绞。佼水再往东南流,与涣水一同乱流注入淮水。所以应劭说:佼水南流注入淮水。

古文:淮水又东至巉石山,潼水注之。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流到蠕石山,有撞水注入。

古文:水首受潼县西南潼陂。

现代文:渔水上口承接渔县西南的撞破。

古文:县故临淮郡之属县,王莽改曰成信矣。

现代文:撞县旧时是临淮郡的属县,王莽改名为成信。

古文:南径沛国夏丘县,绝蕲水,又南径夏丘县故城西,王莽改曰归思也。

现代文:南流经沛国的夏丘县,横穿过薪水,又南流经夏丘县老城西边,王莽改名为归思。

古文:又东南流,径临潼戍西,又东南至巉石,西南入淮。

现代文:又往东南流经临撞戍西边;又往东南流到蠕石西边,然后南流注入淮水。

古文:淮水又东径浮山。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流过浮山。

古文:山北对巉石山,梁氏天监中,立堰于二山之间,逆天地之心,乖民神之望,自然水溃坏矣。

现代文:浮山北对峰石山。梁氏天监年间一,在两山间筑堰,违逆了天地的心意,背离了人神的愿望,当然要被洪水冲垮了。

古文:淮水又东径徐县南,历涧水注之。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流经徐县南边,有历涧水注入。

古文:导徐城西北徐陂,陂水南流,绝蕲水。径历涧戍西,东南流注于淮。

现代文:历涧水自徐城西北的徐破引出,南流横穿过薪水,经历涧戍西,往东南注入淮水。

古文:淮水又东,池水注之。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流,有池水注入。

古文:水出东城县,东北流,径东城县故城南。

现代文:池水发源于东城县,往东北流经东城县老城南边。

古文:汉以数干骑追羽,羽帅二十八骑引东城因四聩山,斩将而去,即此处也。

现代文:汉军以骑兵数千追击项羽,项羽率领二十八名骑兵去东城,利用四馈山地势杀了几名汉将突围而去,就是这地方。

古文:《史记》:孝文帝八年,封淮南厉王子刘良为侯国。

现代文:《史记》孝文帝八年前,将它封给淮南厉王的儿子刘良,立为侯国。

古文:《地理志》:王莽更名之曰武城也。

现代文:《地理志》:王莽将它改名为武城。

古文:池水又东北,流历二山间,东北入于淮,谓之池河口也。

现代文:池水往东北流经二山间,往东北注入淮水,汇流处叫池河口。

古文:淮水又东,薪水注之。

现代文:淮水继续往东流,有薪水注入。

古文:水首受睢水于谷熟城东北,东径建城县故城北。

现代文:薪水在毁熟城东北上承睢水,往东流经建城县老城北边。

古文: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拾为侯国。王莽之多聚也。

现代文:汉武帝元朔四年前,将这地方封给长沙定王的儿子刘拾,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多聚。

古文:蕲水又东南,径蕲县。县有大泽乡,陈涉起兵于此,篝火为狐鸣处也。

现代文:薪水又往东南流经薪县,县内有大泽乡,陈涉在这里起兵,就是簧火发出狐鸣的地方。

古文:南则江水出焉。

现代文:南面是佼水所出处。

古文:薪水又东南,北八丈故读出焉。

现代文:薪水又往东南流,北八丈故读从这里流出。

古文:又东流,长直故沟出焉。又东入夏丘县,东绝潼水,径夏丘县故城北,又东南径潼县南,又东流入徐县,东绝历涧,又东径大徐县故城南,又东注于淮。

现代文:又往东流,长直故沟从这里流出;又往东流入夏丘县,往东穿过渔水,流过夏丘老城北边,又转向东南流经渔县南边,又往东流进入徐县,东穿历涧,然后往东流经大徐县老城南边,往东注入淮水。

古文:淮水又东历客山,径盱胎县故城南。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流经客山,流过盯胎县老城南边。

古文:《地理志》曰:都尉治。

现代文:《地理志》说:盯胎是都尉治所。

古文:汉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刘蒙之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匡武。

现代文:汉武帝元朔元年前,封给江都易王的儿子刘蒙之,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匡武。

古文:淮水又东径广陵淮阳城南,城北临泗水,阻于二水之间。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流,经过广陵淮阳城南边。此城北频泗水,被阻隔于二水之间。

古文:《述征记》淮阳太守治,自后置戍,县亦有时废兴也。

现代文:《述征记》说:这是淮阳太守治所,以后设置边防城堡,县也时立时废。

古文: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西,泗水从西北来流往之。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到下邱郡淮阴县西边,泗水从西北流来注人。

古文:淮、泗之会,即角城也。

现代文:淮水与泗水汇合的地方有城,就是角城。

古文:左右两川,翼夹二水,决入之所,所谓泗口也。

现代文:川流在角城左右两侧流过,城被夹在两水中间;泗水入淮的地方,就是所谓泅口。

古文:又东过淮阴县北,中渎水出白马湖,东北注之。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淮阴县北边,中读水出自白马湖,往东北注人淮水。

古文:淮水右岸,即淮阴也。城西二里有公路浦。

现代文:淮阴坐落在淮水右岸,城西二里有公路浦。

古文:《地理志》所谓渠水也,西北至未口入淮。

现代文:从前袁术去九江,即将往东投奔袁谭,途经此浦,因而得名。又往东流经淮阴县老城北边,此城北濒淮水。

古文:自永和中,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埭,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

现代文:汉高帝六年以后,江都水断流了。此水上流承接欧阳棣,把江水引入堰中,由此去广陵城六十里。

古文:楚、汉之间为东阳郡,高祖六年力荆国,十一年为吴城,即吴王濞所筑也。

现代文:广陵在楚、汉对峙时是东阳郡,高祖六年是荆国,十一年是吴城,城是吴王滇所筑。

古文:景帝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曰广陵。王莽更名郡曰江平,县曰定安。

现代文:景帝四年改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又改为广陵,王莽再次改名,郡称江平,县名定安。

古文: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风,陈敏因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径渡,渡十二哩,方达北口,直至夹邪。

现代文:城东水上有桥,叫洛桥。中读水从广陵北面的武广湖东边、陆阳湖西边流过,两湖东西相距五里,水就从两湖中间流出,下注樊梁湖。旧水道向东北伸展,到博芝、射阳二湖,往西北从夹邪直通到山阳。

古文:兴宁中,复以津湖多风,又自湖之南口,沿东岸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后行者不复由湖。

现代文:到了永和年间又因津湖多风,又从湖的南口沿东岸二十里凿渠通北口,自此以后,行旅就不再从湖里走了。

古文:故蒋济《三州论》曰,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陈敏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者也。

现代文:所以蒋济《三州论》说:淮水离津湖曲折而遥远,水行陆行道路不同,不能到达山阳,陈敏因而开凿运河,又凿马獭,百里渡湖。

古文:自广陵出山阳白马湖,径山阳城西,即射阳县之故城也。

现代文:从广陵取道山阳白马湖,经过山阳城西边,就是射阳县老城。

古文:应劭曰:在射水之阳。

现代文:应劫说:城在射水北边。

古文:汉高祖六年,封楚左令尹项缠为侯国也。

现代文:汉高祖元年前,将该县封给楚左令尹项缠,立为侯国。

古文:王莽更之曰监淮亭。

现代文:王莽改名为监淮亭。

古文:世租建武十五年,封子荆为山阳公,治此,十七年为王国。

现代文:世祖建武十五年,封他的儿子刘荆为山阳公,治所就在这里,十七年升格为王国。

古文:城本北中郎将庾希所镇。

现代文:此城原由北中郎将庚希镇守。

古文:中渎水又东,谓之山阳浦,又东入淮,谓之山阳口者也。

现代文:中读水又往东流,经过一处地方叫山阳浦,又往东注入淮水,汇流处叫山阳口。

古文:又东,两小水流注之。

现代文:又往东流,有两条小水流来注入。

古文:淮水左径泗水国南,故东海郡也。

现代文:淮水左边流经泗水国南,就是旧时的东海郡。

古文:徐广《史记音义》曰:泗水,国名。

现代文:徐广《史记音义》说:泗水是国名。

古文:汉武帝元鼎四年初置,都淩。封常山宪王子思王商为国。

现代文:汉武帝元鼎四年开始设置,定都于凌,封给常山宪王的儿子思王商,立为王国。

古文:《地理志》曰:王莽更泗水郡为水顺,淩县为生淩,淩水注之,水出淩县,东流径其县故城东,而东南流注于淮,实曰淩口也。

现代文:《地理志》说:王莽把泗水郡改名为水顺,把凌县改名为生凌。凌水在这里注入。凌水发源于凌县,往东流经老城东边,然后往东南注入淮水,汇流处叫凌口。

古文:应劭曰淩水出县西南入淮,即《经》之所谓小水者也。

现代文:应韵说:凌水发源于凌县西南部,流注入淮水,就是《水经》里说的小水。

古文:又东至广陵淮浦县,人于海。

现代文:又往东流到广陵郡淮浦县,注人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