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古文:淹水出越巂遂久县徼外,吕忱曰:淹水,一曰复水也。

现代文:淹水发源于越禽郡遂九县边境外,吕忱说:淹水又叫复水。

古文:东南至青蛉县。

现代文:往东南流到青岭县。

古文:县有禺同山,其山神有金马、碧鸡,光景倏忽,民多见之。

现代文:青岭县有禺同山,此山的山神有金马和碧鸡,祥光异彩一闪而过,人们常常看见。

古文:汉宣帝遣谏大夫王褒祭之,欲至其鸡、马,褒道病而卒,是不果焉。

现代文:汉宣帝派遣谏大夫王褒去祭山神,想得到山神的碧鸡和金马,但王褒在路上病死了,因而没有成功。

古文:王褒《碧鸡颂》曰:敬移金精神马,缥缥碧鸡。

现代文:王褒的《碧鸡颂》说:我们怀着敬意来取西方的神马,飘飘飞举的碧鸡。

古文:故左太冲《蜀都赋》曰:金马骋光而绝影,碧鸡倏忽而耀仪。

现代文:左太冲《蜀都赋》说:金马在阳光下驰骋却没有影子,碧鸡在瞬息间炫耀它的美丽。

古文:又东过姑复县南,东入于若水。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姑复县南边,往东注入若水。

古文:淹水径县之临池泽,而东北径云南县西,东北注若水也。

现代文:淹水经过姑复县的临池泽,往东北流经云南县西,往东北注入若水。

古文:益州叶榆河,出其县北界,屈从县东北流,县故滇池叱榆之国也,汉武帝元封二年,使唐蒙开之,以为益州郡。

现代文:益州叶榆河,发源于叶榆县北界,转弯从县里往东北流,叶榆县是旧时滇池的叶榆国。汉武帝元封二年前,派唐蒙去开拓那个地区,设为益州郡。

古文:郡有叶榆县,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众鸟千百为群,其会呜呼啁哳,每岁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止。

现代文:郡里有叶榆县,叶榆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成千成百的鸟聚集成群,会集时啾啾哪哪,传出一片叫声。鸟群每年七八月来到,十六七日就停止。

古文:一岁六至,雉雀来吊,夜燃火伺取之。

现代文:一年来六次。当难雀来吊时,夜间点火守候捕捉。

古文:其无嗉不食,似特悲者,以为义鸟,则不取也。

现代文:有的嗦囊里空空的,却不肯吃东西,好像特别悲哀似的,人们以为这是义鸟,就不捉它。

古文: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众鸟来吊,因名吊鸟。

现代文:民间相传,凤凰死在这山上,所以百鸟都来吊丧,因此叫吊鸟。

古文:县之东有叶榆泽,叶榆水所钟而为此川薮也。

现代文:县东有叶榆泽,由叶榆水汇聚而成,是此水的大沼泽。

古文:过不韦县,县故九隆哀牢之国也。

现代文:流过不韦县,不韦县是从前九隆哀牢之国。

古文:有牢山,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

现代文:有牢山,他们的祖先有个女人叫沙壹,住在牢山。

古文: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孕,产十子。

现代文:她在水中捕鱼时,触到沉在水下的树,心中似乎动了一下,因而就怀孕了,生了是个儿子。

古文: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九子惊走。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

现代文:后来那棵沉在水里的树化成了龙,从水中出来,九个儿子都吓得跑开了,小儿子不能走,以背朝着龙坐,龙就去舔他。

古文: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为九隆。

现代文:他母亲是讲夷语的,把背叫做九,坐叫做隆,因此名为九隆。

古文:及长,诸兄遂相共推九隆为王。

现代文:九隆长大后,哥哥们都推他为王。

古文: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妇,生十女,九隆皆以为妻,遂因孳育,皆画身像龙文,衣皆著尾。

现代文:后来牢山下有一对夫妻,生了十个女儿,九隆都娶过来做妻子,于是养了许多儿女。他们身上都画了龙纹,衣服都带着尾巴。

古文:九隆死,世世不与中国通。

现代文:九隆死后,世世代代都不与中国来往了。

古文:汉建武二十三年,王遣兵来,乘革船南下,攻汉鹿茤民。

现代文:汉建武二十三年,国王派兵乘皮船南下,进攻汉朝的鹿爹人,鹿爹人弱小,将军也被俘了。

古文:鹿茤民弱小,将为所擒,于是天大震雷疾雨,南风漂起,水为逆流,波涌二百余里,革船沉没,溺死数千人。

现代文:于是天上响起震天动地的霹雳,暴雨南风刮得水都倒流了。波涛汹涌二百余里,皮船都沉没了,溺死了好几千人。

古文:后数年,复遣六王,将万许人攻鹿茤。鹿茤王与战,杀六王,哀牢耆老共埋之。

现代文:几年以后,又派了六个王侯率领一万余人来进攻鹿爹,鹿萝王和他们作战,杀了六个王侯,哀牢的父老们一同把他们埋葬了。

古文:其夜,虎掘而食之。

现代文:那天晚上,老虎把尸体都刨出来吃掉,天明后只见一堆白骨。

古文:明旦,但见骸骨,惊怖引去。乃惧,谓其耆老小王曰:哀牢犯徼,自古有之。今此攻鹿爹,辄被天诛。中国有受命之王乎?

现代文:人们看到都吓得逃开了,害怕地对他们的父老和小王说:哀牢进犯边疆,古来就有,此次进攻鹿爹,立即遭受上天的诛灭,难道中国有真命天子了吗?

古文:何天祐之明也。

现代文:为什么上天明明白白地保护他们呢?

古文:即遣使诣越巂奉献。求乞内附,长保塞徼。

现代文:于是就派遣使者到越篙去送献礼物,请求归附,永远维护边境。

古文:汉明帝水平十二年,置为永昌郡。

现代文: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在那里设置永昌郡。

古文:郡治不韦县,盖秦始皇徙吕不韦子孙于此,故以不韦名县。

现代文:郡治在不韦县―因为秦始王把吕不韦的子孙流徙到这里,所以用不韦作县名。

古文:北去叶榆六百余里,叶榆水不径其县,自不韦北注者,卢仓禁水耳。

现代文:不韦县北距叶榆六百余里,叶榆水并不流经不韦县;从不韦往北流的是卢仓水和禁水。

古文:叶榆水自县南,径遂久县东,又径姑复县西,与淹水合。

现代文:叶榆水从县南流经遂久县东边,又流经姑复县西边,与淹水汇合。

古文:又东南径永昌邪龙县,县以建兴三年,刘禅分隶云南,于不韦县为东北。

现代文:淹水又往东南流经永昌邪龙县。邪龙县于建兴三年,被刘禅划归云南郡,对不韦县来说,是在东北方了。

古文:东南出益州界,叶榆水自邪尤县东南,径秦臧县,甫与濮水同注滇池泽于连然、双柏县也。

现代文:往东南流出益州边界,叶榆水从邪龙县往东南流,经过秦藏县,往南流在连然、双柏县与淮水一同注入滇池泽。

古文:叶榆水自泽,又东北径滇池县南,又东径同并县南,又东径漏江县,伏流山下,复出蝮口,谓之漏江。

现代文:叶榆水从滇池泽又往东北流,经过滇池县南边,又往东流经同并县南边,又往东流经漏江县,在山麓潜入地下,又在蝮口流出,叫漏江。

古文:左恩《蜀都赋》曰:漏江袱流溃其阿,汩若汤谷之扬涛,沛若蒙汜之涌波。

现代文:左思《蜀都赋》说:漏江地下河冲破陵阜泪泊涌出,有如汤谷怒涛奔腾;水盛势强,有如嚎祀水的波涛汹涌。

古文:诸葛亮之平南中也,战于是水之南。

现代文:诸葛亮平定南中时,就是在此水以南作战的。

古文:叶榆水又径贲古县北,东与盘江合。

现代文:叶榆水又流经责古县北边,东流与盘江汇合。

古文:北二水:左水东北径望海县南,建武十九年,马援征征侧置,又东径龙渊县北,又东合南水。

现代文:盘水发源于律高县东南的监盯山,东经梁水郡北、贵古县南,水阔百余步,深处十丈,瘴气很盛。朱褒谋反时,李恢直追到盘江。建武十九年马援讨伐征侧时所置;又往东流经龙渊县北边,又往东流与南水相汇合。

古文:水自泠县东,径封溪县北。

现代文:南水从港冷县往东流经封溪县北边。

古文:《交州外域记》曰: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滩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

现代文:《交州外域记》说:从前交趾没有郡县时,土地有锥田,田能开到哪里,依潮水上下而定;百姓靠垦种这些田亩吃饭,因此叫锥民。

古文: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

现代文:一这里设有摊王、摊侯来掌管各郡县,县里的主官大都是锥将。

古文: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

现代文:锥将有铜印青带,后来蜀王的儿子率兵三万来讨伐锥王、锥侯,征服了诸锥将,蜀王的儿子于是就称为安阳王。

古文:后南越王尉佗举众攻安阳王。安阳王有神人,名皋通,下辅佐,为安阳王治神弩一张,一发杀三百人。

现代文:后来南越王尉佗起兵去攻打安阳王,安阳王有个仙人名叫皋通,下凡来辅助他,为安阳王制了一把神弩,一发就可射杀三百人。

古文:南越王知不可战。却军住武宁县。

现代文:南越王知道没法打仗了,就退兵驻在武宁县。

古文:按《晋太康记》县属交趾。

现代文:按晋《太康记》,武宁县属交趾郡。

古文:越遣太子名始,降服安阳王,称臣事之。

现代文:南越王派了名叫始的太子去投降安阳王,向他称臣,为他效劳。

古文:安阳王不知通神人,遇之无道,通便去,语王曰:能持此弩王天下,不能持此弩者亡天下。

现代文:安阳王不知道皋通是仙人,待他粗暴无礼,皋通就走了,对安阳王说:能保管好这把弩,可以称王于天下;不能保管好这把弩,就要亡天下。

古文:通去,安阳王有女名曰媚珠,见始端正,珠与始交通。

现代文:皋通去后,安阳王有个女儿叫媚珠,她看到始长得眉清目秀,就和他私通起来。

古文:始问珠,令取父弩视之,始见督,便盗以锯截弩讫,便逃归报南越王。

现代文:始向媚珠探问,并叫她把她父亲的弩拿来看。他看见了弩,就偷来用锯子锯过,逃回告诉南越王。

古文:南越进兵攻之,安阳王发弩,弩折,遂败。安阳王下船,径出于海。

现代文:南越王进兵攻打安阳王,安阳王开弩,弩就断了,仗也打败了,只得下船出海。

古文:今平道县后王宫城见有故处。《晋太康地记》县属交趾。

现代文:现在平道县后面还可以看到安阳王的宫城遗址。据晋《太康地记》,平道县隶属于交趾。

古文:越遂服诸雒将。

现代文:于是南越就征服了诸锥将。

古文:马援以西南治远,路径千里,分置斯县。治城郭,穿渠,通导溉灌,以利其民。

现代文:马援因西南治所遥远,路途千里,就分设此县,筑城开渠,引水灌溉,以利于百姓。

古文:县有猩猩兽,形若黄狗,又状貆纯。人面,头颜端正,善与人言,音声丽妙,如妇人好女。对语交言,闻之无不酸楚。

现代文:县里有猩猩,形状就像黄狗,又有点像貉,颜面像人,五官端正,善于和人谈话,声音柔丽妙曼,有如妓好的女子,和它交谈,听到它的话人们无不感到心酸。

古文:其肉甘美,可以断谷,穷年不厌。

现代文:猩猩的肉很鲜美,可以代替谷物,一年到头也吃不厌。

古文:又东径浪泊,马援以其地高,自西里进屯此。

现代文:南水又往东流经浪泊,马援因那里地势高,就从西里移驻于此。

古文:又东径龙渊县故城南,又东,左台北水,建安二十三年,立州之始,蛟龙蟠编于南、北二津,故改龙渊,以尤编为名也。

现代文:又往东流经龙渊县老城南面,又往东流,在左边汇合了北水。建安二十三年开始立州时,蛟龙在南北两处渡口盘缠编结在一起,所以把龙渊改名为龙编。

古文:卢循之寇交州也,交州刺史杜慧度,率水步军晨出南津,以火箭攻之,烧其船舰,一时溃散,循亦中矢赴水而死。于是斩之,传首京师。

现代文:卢循进犯交州时,交州刺史杜慧度率领了水兵和步兵,一早就从南津出击,用火箭来进攻,把卢循的大船烧毁,部队就溃散了,卢循也中箭投水而死,于是砍下他的头,派人送到京城里去。

古文:慧度以斩循勋,封龙编侯。

现代文:杜慧度因杀卢循有功,被封为龙编侯。

古文:刘欣期《交州记》曰:龙编县功曹左飞,曾化为虎,数月,还作吏。

现代文:刘欣期《交州记》说:龙编县功曹左飞,曾变成老虎,几个月后,又回来做小吏。

古文:既言其化,亦化无不在,牛哀易虎,不识厥兄,当其革状,安知其讹变哉?

现代文:就是说他变化了,而变虎后又离开了;牛哀变虎,连自己的哥哥也不认识了,在他变了形以后,又怎能知道他自己变虎呢?

古文:其水又东径曲易县,东流注于泿郁。

现代文:水又往东流经曲易县,东流注入浪郁。

古文:《经》言于郡东界,复合为三水,此其二也。

现代文:《水经》说:在郡东边界上又汇成三条水,这是其中的两条。

古文:其次一水东径封溪县南,又西南径西于县南,又东径赢陛县北,又东径北带县南,又东径稽徐县,径水注之。

现代文:还有一条水,往东流经封溪县南面,又往西南流经西于县南面,又往东流经赢陵县北面,又往东流经北带县南面,又往东流经稽徐县,有径水注入。

古文:中水又东径羸陵县南,《交州外域记》曰:县本交趾郡治也。

现代文:径水发源于龙编县的高山,往东南流入稽徐县,注入中水,中水又往东流经赢陵县南面。《交州外域记》说:赢陵县原来是交趾郡的治所。

古文:《林邑记》曰:自交趾南行,都官塞浦出焉。

现代文:《林邑记》说:从交趾南行,有都官塞浦通出。

古文:其水自县东径安定县,北带长江,江中有越王所铸铜船,潮水退时,人有见之者。

现代文:水从县东流经安定县,该县北边有长江流过,江中有越王所铸造的铜船,潮水退时有人曾看见过。

古文:其水又东流,隔水有泥黎城,言阿育王所筑也。

现代文:水又往东流,隔岸有泥黎城,据说是阿育王所筑。

古文:又东南合南水。南水又东南,径九德郡北。

现代文:又往东南流,与南水汇合,南水又往东南流经九德郡北面。

古文:《交州外域记》曰:交趾郡界有扶严究,在郡之北,隔渡一江。即是水也。

现代文:《交州外域记》说:交趾郡边界有扶严究,在郡城以北,渡过一条江,就是这条水了。

古文:江水对交趾朱县,又东径浦阳县北,又东径无切县北。

现代文:江水以北是交趾的朱载县,又往东流经浦阳县北面,又往东流经无功县北面。

古文:建武十九年九月,马援上言:臣谨与交趾精兵万二千人,与大兵合二万人,船车大小二千艘,自入交趾,于今为盛。

现代文:建武十九年九月,马援上书说:我带领交趾精兵一万二千人,连同大兵共二万人,车船大小二千艘,自从进交趾以来,规模要算现在最盛大了。

古文:十月,援南入九真,至无切县,贼渠降。进入余发,渠帅朱伯弃郡,亡入深林巨薮。犀象所聚,羊牛数千头,时见象数十百为群。

现代文:十月,马援南下进入九真,直到无切县,敌方首领投降了,又进入余发,敌军主帅朱伯放弃了郡城,逃入深林大泽里,那是犀象聚集之地,有牛羊数千头,时常可以看到大象数十或数百头结集成群。

古文:援又分兵入无编县,王莽之九真亭。至居风县,帅不降,并斩级数十百,九真乃靖。

现代文:马援又分兵进入无编县,就是王莽的九真亭―到了居风县,首领不肯投降,杀了好几千人,九真方才平定。

古文:其水又东径句漏县,县带江水,江水对安定县,《林邑记》所谓外越、安定、纪粟者也。

现代文:南水又往东流经句漏县,江水从县城旁边流过,江水对岸是安定县。《林邑记》所谓外越的安定、纪粟,指的就是此县。

古文:县江中有潜牛,形似水牛,上岸斗,角软还入江水,角坚复出。

现代文:县里江水中有潜牛,形状像水牛,上岸相斗,角软以后又潜入江水中,待到角硬后再出来。

古文:又东与北水合,又东注郁,乱流而逝矣。

现代文:又往东流与北水汇合,又往东流注入郁水,然后乱流逝去。

古文:此其三也。

现代文:这是第三条。

古文:平撮通称,同归郁海,故《经》有入海之文矣。

现代文:取其通称,又以诸水最后都流入郁海,所以《水经》中有东流入海这样的文句。

古文:夷水出巴郡鱼复县江,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

现代文:夷水从巴郡鱼复县的大江中分出,夷水就是恨山清江。水清见底,十来丈深处的沙石都清晰可辨。蜀人看到江水这样澄清,因此取名叫清江。

古文:昔凛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是以法孝直有言:鱼复捍关,临江据水,实益州祸福之门。

现代文:从前察君曾在夷水泛着泥船,据有捍关而在巴称王,所以法孝直曾说:鱼复的捍关临江据水,实在是益州祸福的门户。

古文:夷水又东径建平沙渠县,县有巫城水,南岸山道五百里,其水历县东出焉。

现代文:夷水又往东流经建平沙渠县,县里有巫城,南岸山路五百里,夷水就经县东奔流出境。

古文:东南过佷山县南,夷水自沙渠县入,水流浅狭,裁得通船。

现代文:往东南流过很山县南边,夷水从沙渠县流入,水流又浅又狭,仅能通船。

古文:东径难留城南,城即山也。

现代文:往东流经难留城南边―所谓难留城,实际上是一座山。

古文:独立峻绝,西面上里余,得石穴。

现代文:此山孤峰独上,极其高峻。

古文:把火行百许步,得二大石碛,并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阴阳石。

现代文:由西面上山里余,有个石洞,持着火把行走百余步,有两块大石在洞中并立着,相距一丈,俗名阻阳石。

古文: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每水旱不调,居民作威仪服饰,往入穴中,旱则鞭阴石,应时雨多,雨则鞭阳石,俄而天晴。

现代文:阴石常是湿流液的,阳石则常干燥,每遇水旱不调时,居民就穿戴起举行仪式的服饰,走进洞中。天旱就鞭打阻石,立即就会降雨;多雨就鞭打阳石,一会儿天就晴了。

古文:相承所说,往往有效,但捉鞭者不寿,人颇恶之,故不为也。

现代文:照传说的话做,往往会有效验。但执鞭的人不长寿,人们都很厌恶这件差使,所以不愿去做。

古文:东北面又有石室,可容数百人。

现代文:东北又有一个石泯,可以容纳数百人,每逢乱世,人们就躲进石洞避难,敌寇是无法打进来的,因而名为难留城。

古文:每乱,民人室避贼,无可攻理,因名难留城也,昔巴蛮有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

现代文:从前巴蛮有五个部族,但没有一位君主。

古文:巴氏子务相乃中之。

现代文:他们都敬奉鬼神,于是一同在石洞中掷剑,约定谁能掷中,就推他为君主。

古文:又令各乘土舟,约浮者当以为君,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现代文:结果巴氏的儿子务相掷中了。又叫人们各自乘坐泥船,约定船浮的就当君主,结果只有务相一人能浮。因此诸部族都一致推举他为君,就是糜君。

古文:乃乘土舟,从夷水下,至盐阳。

现代文:于是就乘着泥船从夷水顺流而下,来到盐阳。

古文: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

现代文:盐水有个神女,对凛君说:这里土地辽阔,是出产鱼盐的地方,希望你留下来和我同居。

古文:廪君因伺便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乘土舟,下及夷城。

现代文:凛君不肯答应,盐神每晚来和他同宿,白天化为飞虫,成群地飞起,把太阳都遮蔽了,弄得天昏地暗,如此接连十余日。

古文:夷城石岸险曲,其水亦曲,廪君望之而叹,出崖为崩。

现代文:凛君于是伺机把她射死,天才晴朗了。凛君乘着泥船来到夷城,夷城岩岸险峻而弯曲,水也弯曲。凛君望着叹了口气,山崖因而崩塌了下来。

古文:廪君登之。上有平石,方二丈五尺,因立城其傍而居之,四姓臣之。

现代文:他登上崖顶,上面有一块平石,方二丈五尺,于是就在石旁建城居住,另外四个部族也都向他称臣。

古文:死,精魂化而为白虎,故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祀。

现代文:他死后,精魂化为白虎。从前巴氏以为虎喝人血,就用人来祭祀。

古文:盐水即夷水也。

现代文:盐水就是夷水。

古文:又有盐石,即阳石也。

现代文:又有盐石,就是阳石。

古文:盛弘之以是推之,疑即廪君所射盐神处也。

现代文:盛弘之照此推论、以为可能这就是凛君射盐神的地方。

古文:将知阴石,是对阳石立名矣。

现代文:可想而知,阳石是针对阴石而立名的,这里如何又有阴石呢?

古文:事既鸿古,难为明征。

现代文:不过传说里的事迹既极远古,也就难以验证了。

古文:夷水又东径石室,在层岩之上。石室南向,水出其下,悬崖千仞,自水上径望见。

现代文:夷水又往东流过一个石洞,石洞朝南,位于层岩面,水从洞下流过,悬崖干初,从水上可以看得很真切。

古文:每有陟山岭者,扳木侧足而行,莫知其谁。

现代文:常有爬山越岭的人,手攀树木,侧足而行,但不知是什么人。

古文:村人骆都,小时到此室边采蜜,见一仙人,坐石床上;见都,凝瞩不转。

现代文:村人骆都小时到山洞旁边采蜜,看见一个仙人坐在石床上,见了骆都,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他。

古文:都还招村人重往,则不复见。

现代文:骆都回村邀村人一同再去,仙人却不见了。

古文:乡人今名为仙人室。

现代文:现在乡人把石洞称为仙人室。

古文:袁山松云:都孙息尚存。

现代文:袁山松说:骆都的子孙后代如今还在。

古文:夷水又东与温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夹岸,有温泉对注,夏暖冬热,上常有雾气,疡痍百病,浴者多愈。

现代文:夷水又往东流,与温泉三水汇合,大溪南北两岸,有温泉相对注入,夏天水温,冬天水热,水上常有雾气,凡疮痒百病,沐浴后都能痊愈。

古文:父老传此泉先出盐,于今水有盐气。

现代文:老人相传,此泉先前出盐,现在水中还有盐气。

古文:夷水有盐水之名,此亦其一也。

现代文:夷水之所以有盐水一名,这也是原因之一。

古文:夷水又东径佷山县故城南,县即山名也。

现代文:夷水又往东流经恨山县老城南边,该县就是因山而得名的。

古文:孟康曰:音恒,出药草。

现代文:孟康说:了员,音恒,恨山出产一种叫恒山的药草。

古文:恒山今世以银为音也,旧武陵之属县。

现代文:了良,今读如银;恨山县是旧武陵郡的属县。

古文:南一里即清江东注矣。

现代文:南一里就是东流的清江。

古文:南对长杨溪。溪水西南潜穴,穴在射堂村东六七里,谷中有石穴,清泉溃流三十许步,复入穴,即长杨之源也。

现代文:此江南对长杨溪,溪水往西南流,潜入射堂村东六一七里一处山谷的岩洞中,清泉涌出约三十步,重又流入岩洞,这就是长杨溪的源头。

古文:水中有神鱼,大者二尺,小者一尺。居民钓鱼,失陈所须多少,拜而请之,拜讫,投钩饵。得鱼过数者,水辄波涌,暴风卒起,树木摧折。

现代文:水中有神鱼,大的二尺,小的一尺,居民钓鱼先祝告所需鱼数,然后跪拜请求,拜过后放下鱼钩钓饵;钓得的鱼如果超过所报的尾数,水面就会波涛汹涌,霎时间狂风大作,把树木都刮倒。

古文:水侧生异花,路人欲摘者,皆当先请,不得辄取。

现代文:水边开着一种奇异的花,路人想要摘花,都要先向神灵祈求,不可立即去摘。

古文:水源东北之风井山,回曲有异势,穴口大如盆。

现代文:水源东北有风井,那里的山回环曲折而有异势,风井洞口大如盆。

古文:袁山松云:夏则风出,冬则风入,春秋分则静。

现代文:袁山松说:夏天风从洞口吹出,冬天风从洞口吹入,春分秋分时节风静。

古文:余往观之,其时四月中,去穴数丈,须臾寒飘卒至,六月中,尤不可当。

现代文:我曾去看过,当时正是四月中旬,离洞口还有好几丈,就有一股冷气袭来,六月中尤其冷不可当。

古文:往人有冬过者,置笠穴中,风吸之。经月还步杨溪,得其笠,则知潜通矣。

现代文:过去有人在冬天经过这里,把笠帽放在洞中,被风吸了进去,月余之后回来,沿着长杨溪步行,又检回那顶笠帽,可知洞与溪是暗通的。

古文:其水重源显发,北流注于夷水。

现代文:此水源头隐而复现,北流注入夷水。

古文:此水清泠,甚于大溪,纵暑伏之辰,尚无能澡其津流也。

现代文:水比大溪更为清凉,即使是三伏的酷暑天气,人们还不能在水中洗澡。

古文:县北十余里,有神穴,平居无水,时有渴者,诚启请乞,辄得水。或戏求者,水终不出。

现代文:县北十余里,有个神奇的洞穴,平时无水,遇有口渴的人虔诚地乞求,就可得水,如果是求着玩的,水却始终不出。

古文:县东十许里至平乐村,又有石穴,出清泉,中有潜龙,每至大旱,平乐左近村居,辇草秽著穴中。龙怒,须臾水出,荡其草秽,傍侧之田,皆得浇灌。

现代文:县东十里左右,到了平乐村,又有个岩洞流出清泉。洞中有龙潜伏,每逢大旱,平乐附近各村就把秽物倒入洞中,龙发起怒来,立即就有水混出,把秽物涤荡净尽,傍近的田亩,就都得到灌溉。

古文:从平乐顺流五六里,东亭村北山甚高峻,上合下空,空窍东西广二丈许,起高如屋,中有石床,甚整顿,傍生野韭。

现代文:从平乐顺流而下五六里,就是东亭村,有北山极其高峻,山顶闭合,底下却是空的。洞穴东西宽约二丈,像屋一般高立,中间有石床,十分整齐,旁边长着野韭。

古文:人往乞者,神许,则风吹别分,随偃而输,不得过越,不偃而输,辄凶。

现代文:人们前去求韭,神如应允,就会有风吹来,把韭分开,人们可以把被风吹倒的那部分割下来,但不可超过;如果把没有吹倒的也割下,那就会有祸事了。

古文:往观者去时特平,暨处自然恭肃矣。

现代文:参观的人去时并不经意,但一到那地方,自然就会肃穆恭敬起来。

古文:又东过夷道县北,夷水又东径虎滩,岸石有虎像,故因以名滩也。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夷道县北边,夷水又往东流经虎滩;岸边有块岩石形状像虎,因而名为虎滩。

古文:夷水又东径釜濑,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刁斗,形色乱真,惟实中耳。

现代文:夷水又往东流经釜獭,那里的岩石大的像大铁锅,小的如刁斗,形状和颜色都和真的一模一样,只不过是实心的罢了。

古文:夷水又东北,丹水注之。其源百里,出西南望州山,山形竦峻,峰秀甚高。东北白岩壁立,西南小演通行。

现代文:夷水又往东北流,有一条水注入,水源远在百里外,与丹水一同发源于西南的望州山。山形险峻,秀丽的峰峦很高,东北是陡壁似的石岩,西南稍平,可以通行。

古文:登其顶平,可有三亩许,上有故城,城中有水,登城望见一州之境,故名望州山,俗语讹,今名武钟山。

现代文:攀登上山,山顶平坦,广约二亩,山上有一座城址城中有水,登城远望,一州境域历历在目,所以叫望州山。民间语讹,现在叫武钟山。

古文:山根东有涌泉成溪,即丹水所发也。

现代文:山麓东边有泉水涌出,成为溪流,这就是丹水的源头。

古文:下注丹水,夭阴欲雨,辄有赤气,故名曰丹水矣。

现代文:溪流下注丹水,天阴将雨的时候,就有赤气升起,所以名为丹水。

古文:丹水又径亭下,有石穴甚深,未尝测其远近。穴中蝙蝠,大如乌,多倒悬。

现代文:丹水又流经亭下,有个岩洞,极深,从来没有人探测过到尽头有多远;洞中蝙蝠大如乌鸦,很多都是倒挂在洞顶上。

古文:《玄中记》曰:蝙蝠百岁者倒悬,得而服之,使人神仙。

现代文:《玄中记》说:蝙蝠百岁倒挂,能得到这样的蝙蝠服食,就可以成为仙人。

古文:穴口有泉,冬温夏冷,秋则入藏,春则出游。民至秋,阑断水口,得鱼,大者长四五尺,骨软肉美,异于余鱼。

现代文:洞口有泉水,冬温夏冷,水中有鱼,秋天入洞潜藏,春天出洞嬉游,人们到秋尽时截断水口,捕到的鱼大的长四五尺,骨软肉鲜,滋味与别的鱼不同。

古文:丹水又径其下,积而为渊。渊有神龙,每旱,村人以芮草投渊上流,鱼则多死。龙怒,当时大雨。

现代文:丹水又流经洞下,积水成为深潭,潭中有神龙,每逢天旱,村人就用丙草投入深潭上流,鱼多被毒死,龙怒,当即下起大雨。

古文:丹水又东北流,两岸石上有虎迹甚多,或深或浅,皆悉成就自然,咸非人工。

现代文:丹水又往东北流,两岸岩石上有很多老虎的脚迹,有的深,有的浅,但都是天然形成,不是人工斧凿出来的。

古文:丹水又北注于夷水,水色清澈,与大溪同。夷水又东北径夷道县北而东注。

现代文:丹水又往北注入夷水,水色清彻,和大溪相同,夷水又往东北流经夷道县北边,然后向东流去。

古文:东入于江。

现代文:往东注入江水。

古文:夷水又径宜都北,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亦谓之佷山北溪。

现代文:夷水又流经宜都北边,往东注入大江,二水一清一浊,就像径水和渭水一样。

古文: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

现代文:夷水也叫恨山北溪,水流所经都是石山,基本上没有土岸。

古文: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

现代文:溪水澄清,仿佛虚空无物,俯视游鱼,就像在空中浮动似的。

古文: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

现代文:浅处多五色石子,不论冬夏,清流奔泻,飞溅起白雪似的浪花;溪旁是茂密的林木,空寂的山谷,静夜谛听,常常传来清脆的水声,各种鸟类哀鸣相和。

古文: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现代文:人们逐浪畅游,不但不感到疲倦,而且还乐而忘归了。

古文:油水出武陵孱陵县西界,县有白石山,油水所出,东径其县西,与洈水合。

现代文:油水发源于武陵郡屏陵县西部边界,县里有白石山,油水就发源在那里,往东流经屠陵县西边,与洈水相汇合。

古文:水出高城县洈山,东径其县下,东至孱陵县,入油水也。

现代文:洈水发源于高城县的洈山,往东流经该县近旁,东流到屏陵县注入油水。

古文:东过其县北,县治故城,王莽更名孱陆也。

现代文:往东流过县北,油水流过旧县城,王莽改县名为屠陆。

古文:刘备孙夫人,权妹也。

现代文:刘备的孙夫人是孙权的妹妹,又改筑此城。

古文:又更修之,其城背油向泽。又东北入于江。

现代文:城背油水,面向沼泽。又往东北注入江水。

古文:油水自孱陵县之东北,径公安县西,又北流注于大江。

现代文:油水从屏陵县的东北边,经过公安县西边,又北流注入大江。

古文: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澧水自县东径临澧、零阳二县故界。水之南岸,白石双立,厥状类人,高各三十丈,周四十丈。

现代文:澧水发源于武陵郡充县西边的历山,往东流过县南,澧水从充县往东流,经过临澧、零阳二县旧界,南岸有两块白石,成双并立,形状像人,高度都有三十丈,周围四十丈。

古文:古老传言,昔充县尉与零阳尉并论封境,因相伤害,化而为石,东标零阳,西揭充县。

现代文:据老人相传,从前充县县尉和零阳县尉互争疆界,因为互相伤害,就化成了岩右。东面标明是零阳,西面就是充县。

古文:充县废省,临澧即其地,县即充县之故治,临侧澧水,故为县名,晋大康四年置。

现代文:充县撤废后,那地方就是现在的临澧,县城就是充县原来的治所。城濒澧水,所以名为临澧,设置于晋太康四年。

古文:澧水又东,茹水注之。

现代文:渣水又往东流,有茹水注入。

古文:水出龙茹山,水色清澈,漏石分沙。

现代文:茹水发源于龙茹山,水色澧清,底下的沙石都看得清清楚楚。

古文:庄辛说楚襄王所谓饮茹溪之流者也。

现代文:庄辛游说楚襄王,有饮茹溪清沫的话,即指此溪。

古文:茹水东注澧水。

现代文:茹水东流注入澧水。

古文:又东过零阳县之北,澧水东与温泉水会。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零阳县北边,澧水东流与温泉水汇合。

古文:水发北山石穴中,长三十丈,冬夏沸涌,常若汤焉。

现代文:温泉水发源于北山岩洞中,洞深三十丈,水源冬夏都在沸腾,常常像汤一样热。

古文:温水南流注于澧水。

现代文:温水南流,注入澧水。

古文:澧水又东合零溪水,源南出零阳之山,历溪北注澧水。

现代文:澧水又往东流,与零溪水汇合。零溪水发源于南方的零阳之山,经此溪北流注入澧水。

古文:澧水又东,九渡水注之。

现代文:澧水又往东流,有九渡水注入。

古文:水南出九渡山,山下有溪,又以九渡为名。

现代文:九渡水发源于南方的九渡山,山下有溪,也以九渡为名。

古文:山兽咸饮此水,而径越他津,皆不饮之。

现代文:山兽都饮这里的水,走到别的溪边,都不饮水。

古文:九渡水北径仙人楼下,傍有石形极方峭,世名之为仙楼。

现代文:九渡水往北流经仙人楼下,旁边有岩石,形状极其方正而陡峭,人们取名为仙楼。

古文:水自下历溪曲折,透迤倾注。行者间关,每所寨溯,山、水之号,盖亦因事生焉。

现代文:水从岩下溪中弯弯曲曲地流淌着,行人历尽崎岖险阻,往往要提起衣襟溯流涉水,山水的名称,大概就是因为此种情况而产生的。

古文:九渡水又北流,注于澧水。

现代文:九渡水又北流注入澧水。

古文:澧水又东娄水入焉。水源出巴东界,东径天门郡娄中县北,又东径零阳县,注于澧水。

现代文:澧水又往东流,有娄水注入,娄水发源于巴东边界,往东流经天门郡娄中县北边,又往东流经零阳县,注入澧水。

古文:澧水又东,径零阳县南,县即零溪以著称矣。

现代文:澧水又往东流经零阳县南边,该县就是因零溪而得名的。

古文:澧水又径渫阳县,右会渫水。

现代文:遭水又流经谍阳县,在右边汇合了谍水。

古文:水出建平郡,东径渫阳县南,晋太康中置。

现代文:谍水发源于建平郡,往东流经谍阳县南边,该县是晋太康年间所置。

古文:渫水又左合黄水,黄水出零阳县西,北连巫山溪,出雄黄,颇有神异。

现代文:谍水又在左边汇合了黄水。黄水发源于零阳县西边,北与巫山相连,溪边出产雄黄,颇多神灵怪异之事。

古文:采常以冬月祭祀,凿石深数丈,方得佳黄,故溪水取名焉。

现代文:采雄黄常在冬季,祭祀后凿开岩石,深达数丈,才能得到优质的雄黄,所以溪水取名黄水。

古文:黄水北流注于渫水。渫水又东注澧水,谓之渫口。

现代文:黄水北流注入谍水,谍水又东流注入澧水,汇流处叫谍口。

古文:澧水又东径澧阳县南,南临澧水,晋太康四年立天门郡治也。

现代文:澧水又往东流经遭阳县南边,县城南濒澧水。澧阳县是晋太康四年所立,是天门郡的治所。

古文:吴永安六年,武陵郡嵩梁山,高峰孤竦,素壁千寻,望之苕亭,有似香炉。

现代文:武陵郡篙梁山孤峰屹立,削壁千初,远望高高有如香炉。

古文:其山洞开,玄朗如门,高三百丈,广二百丈,门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谓之天帚。

现代文:那座山中间大开,深远明亮有如门户,高三百丈,阔二百丈,门角上各长着一竿翠竹,倒垂拂动,称为天帚。

古文:孙休以为嘉样,分武陵,置天门郡。

现代文:吴永安六年,孙休以为祥瑞,就划出武陵地另设天门郡。

古文:澧水又东历层步山,高秀特出。山下有峭涧,泉流所发,南流注于澧水。

现代文:澧水又往东流经层步山,此山高峻秀丽,山下有陡涧,山泉南流注入澧水。

古文:又东过作唐县北。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作唐县北边。

古文:作唐县,后汉分孱陵县置。

现代文:作唐县是后汉时从屏陵县分出来的。

古文:澧水入县,左合涔水。

现代文:澧水流入作唐县,在左边汇合了滓水。

古文:水出西北天门郡界,南流径涔坪屯,屯堨涔水,溉田数千顷。

现代文:滓水发源于西北天门郡边界,往南流经渗坪屯,人们筑堰拦截浑水,灌溉田亩数干顷。

古文:又东南流注于澧水。

现代文:又往东南流,注入澧水。

古文:澧水又东,澹水出焉。

现代文:澧水又往东流,澹水分支流出。

古文:澧水又南径故郡城东,东转径作唐县南。

现代文:澧水又往南流经旧郡城东边,向东转弯流经作唐县南边。

古文:澧水又东径南安县南,晋太康元年分孱陵立。

现代文:澧水又往东流经南安县南边。南安县是晋太康元年,从屠陵分出设置的。

古文:澹水注之。

现代文:澹水在此注入澧水。

古文:水上承澧水于作唐县,东径其县北,又东注于澧,谓之澹口。

现代文:澹水上流在作唐县承接澧水,往东流经作唐县北边,又往东注入澧水,汇流处叫澹口。

古文:王仲宣《赠士孙丈始诗》曰:悠悠澹澧者也。

现代文:王仲宣《赠士孙文始诗》说的悠悠澹澧,就指这条水。

古文:澧水又东,与赤沙湖水会,湖水北通江而南注澧,谓之沙口。

现代文:遭水又往东流,与赤沙湖水汇合,湖水北与江通,南流注入澧水,汇流处叫沙口。

古文:澧水又东南注于沉水,曰澧口,盖其枝渎耳。

现代文:澧水又往东南注入沉水,汇流处叫澧口。这条水其实是澧水的一条支流。

古文:《离骚》曰:沅有芷兮澧有兰。

现代文:《离骚》说:沉水有白芷,澧水有兰花。

古文: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东入于江。

现代文:又往东流到长沙郡下隽县西北,往东注入江水。

古文:澧水流注于洞庭湖,俗谓之曰澧江口也。

现代文:澧水流注入洞庭湖,入口俗称澧江口。

古文:沅水出牂柯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镡成县,为沅水。

现代文:沅水发源于样柯郡且兰县,称为旁沟水;又往东流到谭成县,称为沅水。

古文:东过无阳县,无水出故且兰,南流至无阳故县。县对无水,因以氏县。

现代文:往东流过无阳县,无水发源于旧时的且兰,往南流到无阳旧县城,县城面对无水,因此以水为县名。

古文:无水又东南入沅,谓之无口。

现代文:无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沅水,汇流处叫无口。

古文:沅水东径无阳县,南临运水。

现代文:沅水往东流经无阳县,县城南临运水。

古文:水源出东南岸许山,西北径其县南,流注于熊溪。

现代文:运水源出东南岸的许山,往西北流经该县南边,注入熊溪。

古文:熊溪南带移山,山本在水北,夕中风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山以移为名,盖亦苍梧郁州,东武怪山之类也。

现代文:熊溪南流绕过移山,移山原在北岸,夜间风雨大作,天明以后,山就移到水南了,因而名为移山,这也是苍梧郁州、东武怪山一类怪事。

古文:熊溪下注沅水。沅水又东径辰阳县,县有龙溪,水南出于龙峤之山,北流入于沅。

现代文:熊溪一下注沅水,沅水又往东流经辰阳县,该县有龙溪,发源于南面的龙娇之山,北流注入沅水。

古文:沅水又东,滏水注之。

现代文:沅水又往东流,有涤水注入。

古文:水南出扶阳之山,北流会于沅。

现代文:溢水发源于南面的扶阳之山,北流汇合于沅水。

古文:沅水又东,与序溪合,水出武陵郡义陵县鄜梁山,西北流径义陵县,王莽之建平县也,治序溪。

现代文:沅水又东流与序溪汇合,序溪发源于武陵郡义陵县的都梁山,往西北流经义陵县一一就是王莽的建平县,治所在序溪。

古文:其城,刘备之种归,马良出五溪,绥抚蛮夷,良率诸蛮所筑也。

现代文:刘备向株归挺进,派马良取道五溪,安抚蛮夷,就率领蛮族诸部落筑了序溪的县城。

古文:所治序溪,最为沃壤,良田数百顷,特宜稻,修作无废。

现代文:所辖序溪一带,土壤最肥沃,良田数百顷,特别适宜种稻,长期以来耕作不废。

古文:又西北入于沅。

现代文:序溪又往西北注入沅水。

古文:沅水又东,合淑水,水导源椒溪,北流注沅。

现代文:沅水又往东流,汇合了淑水。淑水发源于淑溪,北流注入玩水。

古文:沅水又东径辰阳县南,东合辰水。

现代文:沅水又往东流经辰阳县南边,东流与辰水汇合。

古文:水出县三山谷,东南流,独母水注之。

现代文:辰水发源于辰阳县三山谷,往东南流,有独母水注入。

古文:水源南出龙门山,历独母溪,北入辰水。

现代文:独母水水源来自南方的龙门山,流过独母溪,北流注入辰水。

古文:辰水又径其县北,旧治在辰水之阳,故即名焉。《楚辞》所谓夕宿辰阳者也。

现代文:辰水又流经县北,旧治所在辰水以北,因名辰阳,就是《楚辞》所说的:夕宿辰阳。

古文:王莽更名会亭矣。

现代文:王莽改名为会亭。

古文:辰水又右会沅水,名之为辰溪口。

现代文:辰水又在右边汇合于沅水,汇流处称为辰溪口。

古文: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溪、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

现代文:武陵有五溪,叫雄溪、横溪、无溪、酉溪,辰溪是其中之一。

古文: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

现代文:溪水两岸,全是蛮族所居,所以称这一带的蛮人为五溪蛮。

古文:水又径沅陵县西,有武溪,源出武山,与西阳分山。水源石上有盘瓠迹犹存矣。

现代文:水又流经玩陵县西边,有武溪,发源于武山,沉陵县与酉阳县以山分界,水源的岩石上,盘瓤的遗迹还在。

古文:盘瓠者,高辛氏之畜狗也,其毛五色,高辛氏患犬戎之暴,乃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军吴将军头者,妻以少女。

现代文:盘瓤是高辛氏所养的狗,毛有五色。高辛氏因对犬戎的残暴感到忧虑,就招募天下勇士,说是如有人能取得犬戎吴将军的头颅,就把小女儿嫁给他。

古文:下令之后,盘瓠遂行吴将军之首于阙下,帝大喜,未知所报。

现代文:下令之后,盘瓤把吴将军的头衔到宫网之下,帝誉大喜,却不知怎样酬谢它。

古文:女闻之,以为信不可违,请行,乃以配之,盘瓠负女入南山,上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

现代文:女儿听到这件事, 认为不可失信,请求让她去嫁给它。盘瓤把姑娘背到南山,登山进入石洞里面,那地方极险,人迹不到。

古文:帝悲思之,遣使不得进,经二年,生六男六女。

现代文:帝誉思女心悲,可是派遣使者也进不去。经过二年,生了六个儿子和六个女儿。

古文: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

现代文:盘靓死后,儿女们自相结成夫妻,用木皮纺织成布,以野果染色;他们都爱好五色衣服,剪裁制作都有尾巴。

古文:其母白帝,赐以名山。其后滋蔓,号曰蛮夷。

现代文:他们的母亲察告帝誉,请把名山赐给他们,以后逐渐蕃衍,号称蛮夷。

古文:今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

现代文:现在武陵郡的夷人,就是盘瓤的部落。

古文:其狗皮毛,嫡孙世宝录之。武水南流注于沅。沅水又东,施水注之。

现代文:他的狗衣毛,由嫡孙世代珍藏 武陵水往南流注入沅水,玩水又往东流,有施水注入。

古文:水南出施山,溪源有阳欺崖,崖色纯素,望同积雪。

现代文:施水发源于南方的施山,源头有阳欺崖;崖色纯白,望去如同积雪。

古文:下有二石室,先有人居处其间。细泉轻流,望川竞注,故不可得以言也。施水北流会于沅。

现代文:下面有石洞两处,先前有人居住在里面,涓涓的泉水轻轻地流淌着,竞向山溪奔流。施水北流汇合于玩水。

古文:沅水又东径沅陵县北,汉故顷侯吴阳之邑也。王莽改曰沅陆。

现代文:沅水又往东流经沉陵县北边,这里是汉朝时顷侯吴阳的食邑;王莽改名为沉陆。

古文:县北枕沅水。

现代文:县城北频玩水。

古文:沅水又东径县故治北,移县治。县之旧城置都尉府。

现代文:沅水又往东流经旧县城北边,后来县治迁移,而在旧县城设置都尉府。

古文:因冈傍阿,势尽川陆,临沅对酉,二川之交会也。

现代文:都尉府傍着山冈,倚着山弯,一边是沅水,一边是酉水,位于两水汇流处,地势高旷,山川形胜尽收眼底。

古文:酉水导源益州巴郡临江县,故武陵之充县西源山,东南流,在无阳故具甫,又东径迁陵故县界,与西乡溪合,即延江之枝津,更始之下流,谓之西乡溪口。

现代文:酉水发源于益州巴郡的临江县;就是旧时武陵郡充县的酉源山,往东南流经旧无阳县南边,又往东流经旧迁陵县边界,与西乡溪汇合,汇流处称为西乡溪口。

古文:酉水又东径迁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迁陆也。

现代文:西乡溪是延江的一条支流,也是更始水的下流。酉水又往东流经迁陵县旧城北边,王莽改名为迁陆。

古文:酉水东径酉阳故县南,县故西陵也。

现代文:酉水往东流经酉阳县旧城南边,这就是旧时的酉陵。

古文:酉水又东径沅陵县北,又东南径潘承明垒西,承明讨五溪蛮,营军所筑也。其城跨山枕谷。

现代文:酉水又往东流经沉陵县北边;又往东流经潘承明垒西边,此垒是潘承明征讨五溪蛮时为驻军所筑,城堡建在临谷的山冈上。

古文:西水又南注沅水,阚駰谓之受水,其水所决入,名曰酉口。沅水又径窦应明城侧,应明以元嘉初代蛮所筑也。

现代文:酉水又往南注入沅水,阐胭称为受水,入江处叫酉口。沅水又流经窦应明城侧,此城是元嘉初年窦应明讨伐蛮人时所筑。

古文:沅水又东,溪水南出茗山,山深回险,人兽阻绝,溪水北泻沅川。

现代文:沅水又往东流,有溪水发源于南方的茗山,山深而险,人迹不至,连野兽都难以越过。溪水北流,泻入沅水。

古文:沅水又东,与诸鱼溪水合,水北出诸鱼山,山与天门郡之澧阳县分岭,溪水南流会于沅。

现代文:沅水又往东流,与诸鱼溪水汇合。诸鱼水发源于北方的诸鱼山―诸鱼山是沉陵县与天门郡澄阳县的分界―溪水南流,与玩水汇合。

古文:沅水又东,夷水入焉。

现代文:沅水又往东流,有夷水注入。

古文:水南出夷山,北流注沅。

现代文:夷水发源于南方的夷山,北流注入沅水。

古文:夷山东接壶头山,山高一百里,广圆三百里。

现代文:夷山东与壶头山相接,山高一百里,方圆三百里,山下水边,有新息侯马援征伐武溪蛮时军队歇息的地方。

古文:山下水际,有新息侯马援征武溪蛮停军处,壶头径曲多险,其中纡折千滩。援就壶头,希效早成,道遇瘴毒,终没于此。

现代文:壶头道路曲折崎岖,险阻很多,其间溪流萦纤,有成千的险滩。马援去壶头,希望早日功成,不幸路上遭到瘴气之毒,终于死在这里。

古文:忠公获谤,信可悲矣!

现代文:他对朝廷忠心耿耿,却受人毁谤,实在可悲得很。

古文:刘澄之曰:沅水自壶头枝分,跨三十三渡,径交趾龙编县东北,入于海。

现代文:刘澄之说:沅水到壶头分出支流,跨水有三十三处渡口,流经交趾龙编县东北注入大海。

古文:脉水寻梁,乃非关究,但古人许以传疑,聊书所闻耳。

现代文:细究水脉所经,却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但古人容许存疑,所以姑且记下我所听到的事罢了。

古文:又东北过临沅县南,临沅县与沅南县分水。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临沉县南边,临沉县与沅南县以玩水为分界。

古文:沅南县西有夷望山,孤竦中流,浮险四绝,昔有蛮民避寇居之,故谓之夷望也。

现代文:沉南县西边有夷望山,孤峰耸峙于江心,四面无依,如在险流中飘浮。从前有蛮民避乱于此山,所以称为夷望。

古文:南有夷望溪水,南出重山,远注沅。

现代文:南有夷望溪水,发源于南方重叠的山岭间,远流注入沅水。

古文:沅水又东得关下山,东带关溪,泻注沅渎。

现代文:玩水又东流,到了关下山,关溪在山的东面流过,泻注于沅水。

古文: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为明月池白壁湾。

现代文:沅水又往东流经临沉县西边,就到明月池、白璧湾。

古文: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行者莫不拥楫嬉游,徘徊爱玩。

现代文:湾呈半月形,澄清的潭水明澈如镜,头上风声在空中回荡,脚下流泉涂涂不绝,经过这里的人无不来荡桨嬉游,留连忘返。

古文: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峙,秀若削成,其侧茂竹便娟,致可玩也。

现代文:沅水又往东流经三石涧,涧中有三石鼎足而立,距离匀称,仿佛是妙手斧削而成。旁边翠竹袅袅婷婷,风姿妙曼,可供玩赏。

古文:又东带绿萝山,绿萝蒙,颓岩临水,实钓渚渔咏之胜地,其迭响若钟音,信为神仙之所居。

现代文:沅水又往东流,绕过绿萝山。绿油油的松萝宛如纱帐垂披,危耸的山岩凭依着水边,真是钓鱼吟咏的胜地;水击山岩,回音荡漾,有如钟声一般,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了。

古文:沅水又东径平山西,南临沅水,寒松上荫,清泉下注,栖托者不能自绝于其侧。

现代文:玩水又往东流经平山西边。平山南临沅水,寒松垂荫于冈峦之上,清泉流注于山崖之下,隐居的人一到这里,就再也不愿离开了。

古文:沅水又东径临沅县南,县南临沅水,因以为名,王莽更之曰监沅也。

现代文:沅水继续往东流经临沉县城南边,县城南临沅水,因此得名。王莽把临沉改名为监沉。

古文:南对沅南县,后汉建武中所置也。

现代文:县治在武陵郡下―武陵郡本来是楚时的黔中郡。秦昭襄王二十七年。

古文:县在沅水之阴,因以沅南为名。县治故城,昔马援讨临乡所筑也。

现代文:该县位于玩水南岸,因此名为玩南,县治旧城,是从前马援讨伐临乡时所筑。

古文:沅水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

现代文:沅水又往东流过一处小湾,称为枉诸。

古文: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

现代文:清东一里左右,就是枉人山。

古文:山西带修溪一百余里,茂竹便娟,披溪荫渚,长川径引,远注于沅。

现代文:枉人山西边傍着修溪绵延一百余里,翠竹亭亭摇曳,沿溪披拂,荫蔽了水湾;漫长的溪流,从远处流来,注入沅水。

古文:沅水又东入龙阳县,有澹水,出汉寿县西杨山。南流东折,径其县南。

现代文:沅水又往东流入龙阳县,有澹水发源于汉寿县西边的杨山,南流东转,流经县南。

古文:县治索城,即索县之故城也。

现代文:县治索城,就是索县的老城。

古文:汉顺帝阳嘉中改从今名。

现代文:汉顺帝阳嘉年间,才改为今名。

古文:阚駰以为兴水所出,东入沅。

现代文:阐胭以为兴水发源在那里,往东流注入沅水。

古文:而是水又东历诸湖,方南注沅,亦曰渐水也。水所入之处,谓之鼎口。

现代文:而此水又往东流过诸湖,方才往南注入沅水,又名渐水;水流汇入处叫鼎口。

古文:沅水又东历龙阳县之汜洲,洲长二十里,吴丹杨太守李衡植柑于其上。临死,敕其子曰:吾州里有木奴千头,不责衣食,岁绢千匹。

现代文:沅水又往东流经龙阳县的把洲,洲长二十里,吴丹杨太守李衡在洲上种植柑桔,临死时嘱咐他的儿子说:我在乡里有木奴一千个,不要你供给衣食,每年可为你赚得一千匹绢。

古文:太史公曰:江陵千树橘,可当封君。

现代文:太史公说:江陵一千棵桔树,抵得上封侯。

古文:此之谓矣。

现代文:这话说得不错。

古文:吴末,衡柑成,岁绢千匹。

现代文:吴国末年,李衡柑桔长成,每年收入可抵绢一千匹的价值。

古文:今洲上犹有陈根余枿,盖其遗也。

现代文:现在洲上还有树根和残存的树桩,就是当年留下的。

古文:沅水又东径龙阳县北,城侧沅水,沅水又东合寿溪,内通大溪口,有木连理,根各一岸,而凌空交合。

现代文:沅水又往东流经龙阳县北边,县城就在沅水边上。沅水又往东流,与寿凑汇合,寿溪可通大溪口,那里有木连理,树根各在溪的一岸,枝娅则在水上凌空交合。

古文:其上承诸湖,下注沅水。

现代文:寿溪上流承接诸湖,下注于沅水。

古文: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入于江。

现代文:又往东流到长沙下隽县西北,注入江水。

古文:沅水下注洞庭湖,方会于江。

现代文:沅水下流注入洞庭湖,方才与江水相汇合。

古文:沅水出武陵镡成县北界沅水谷,《山海经》曰:祷过之山,沅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是也。

现代文:泿水发源于武陵郡谭成县北部边界的沉水谷,《山海经》说:祷过之山,泿水就发源在那边,往南流,注入大海。

古文:南至郁林潭中县,与邻水合。

现代文:往南流,到了郁林郡潭中县,与邻水汇合。

古文:水出无阳县,县故镡成也。

现代文:邻水发源于无阳县,就是旧时的谭成县。

古文:晋义熙中,改从今名。

现代文:晋义熙年间一,改为今名。

古文:俗谓之移溪,溪水南历潭中,注于泿水。

现代文:俗称移溪,溪水南经潭中,注入很水。

古文:又东至苍梧猛陵县为郁溪,又东至高要县为大水。

现代文:又往东流到苍梧郡猛陵县,称为郁溪,又往东到高要县,称为大水。

古文:郁水出郁林之阿林县,东径猛陵县。

现代文:郁水发源于郁林的阿林县,往东流经猛陵县。

古文:猛陵县在广信之西南,王莽之猛陆也。

现代文:猛陵县在广信西南,就是王莽的猛陆。

古文:泿水于县左合郁溪,乱流径广信县,《地理志》苍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开。

现代文:泿水在猛陵县左边接纳了郁溪,乱流经过广信县。据《地理志》,广信县即苍梧郡的治所。武帝元鼎六年开拓了苍梧。

古文:王莽之新广郡,县曰广信亭。

现代文:王莽叫新广郡,广信县则称为广信亭。

古文:王氏《交广春秋》曰:元封五年,交州自赢陛县移治于此。

现代文:王氏《交广春秋》说:元封五年前,交州从赢陵县把州治迁移到这里。

古文:建安十六年,吴遣临淮步骘为交州刺史,将武吏四百人之交州,道路不通。

现代文:建安十六年,吴派遣临淮步鹭去当交州刺史,他率领武官四百人到交州,可是道路不通。

古文:苍梧太守长沙吴巨拥众五千,骘有疑于巨,先使渝巨,巨迎之于零陵,遂得进州。

现代文:苍梧太守吴巨,长沙人,拥有一支五千人的部队,步鹭疑忌吴巨,先派人去通知吴巨,吴巨在零陵迎接步鹭,于是才得以进州。

古文:巨既纳骘,而后有悔,骘以兵少,恐不存立。

现代文:吴巨接纳了步鹭后,又有点后悔,步鹭因为兵少,只怕自己不能立足。

古文:巨有都督区景,勇略与巨同,士为用。

现代文:吴巨有个叫区景的都督,也和吴巨一样勇武而富有谋略,士人都能为他效劳,因而受到步鹭的嫉忌。

古文:骘恶之,阴使人请巨,巨往告景,勿诣骘。

现代文:他暗里差人去邀请吴巨,吴巨去警告区景,叫他不要去见步鹭,但步鹭三番五次地邀请他,区景也去了。

古文:骘请不已,景又往,乃于厅事前中庭俱斩,以首徇众,即此也。郁水又径高要县。

现代文:于是在大堂前的中庭里都被杀头示众,事情就发生在这里。郁水又流经高要县。

古文:《晋书。地理志》曰:县东去郡五百里,刺史夏避毒,徙县水居也。

现代文:《晋书•地理志》说:县城在郡城以东五百里,夏天刺史避毒,就迁到县城居住在水边。

古文:县有鹄奔亭,广信苏施妻始珠,鬼讼于交州刺史何敞处,事与斄亭女鬼同。

现代文:县里有鹊奔亭,广信县苏施的妻子始珠,冤魂向交州刺史何敞告状,事迹与篇亭女鬼相同。

古文:王氏《交广春秋》曰:步骘杀吴巨、区景,使严舟船,合兵二万,下取南海。

现代文:王氏《交广春秋》说:步鹭杀吴巨、区景,命令严格管束船只,结集了两万兵力,去进攻南海。

古文:苍梧人衡毅、钱博,宿巨部伍,兴军逆骘于苍梧高要峡口,两军相逢于是,遂交战,毅与众投水死者,千有余人。

现代文:苍梧衡毅、钱博,都是吴巨的旧部属,他们起兵在苍梧高要峡口迎击步鹭,两军在这里相遇交战,衡毅与兵士一千余人投水而死。

古文:又东至南海番禺县西,分为二:其一,南入于海。

现代文:又往东流,到了南海郡番禺县西边,分为两条:一条往南流入大海。

古文:郁水分泿南注。

现代文:郁水从泿水分支,往南流注。

古文:其一,又东过县东,南入于海。

现代文:另一条又往东流过县东南,流入海。

古文:泿水东别径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

现代文:泿水的东支,流过番禺,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责禺。

古文:交州治中合浦姚文式问云:何以名为番禺?

现代文:交州治中合浦姚文式问道:为什么名叫番禺呢?

古文: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禹,傥谓番山之禹也。

现代文:答道:南海郡从前的治所在现在的州城中,与番禺县治邻接。现在进城东南有水坑陵,城在陵上,听说县里人把山叫番山,县名番禺,也许就是番山之隅的意思。

古文:《汉书》所谓浮牂柯,下离津,同会番禺,盖乘斯水而入越也。

现代文:《汉书》所谓航行于拜柯,顺流直下离津,一同会合于番禺。这是沿此水入越的路线。

古文:秦并天下,略定扬越,置东南一尉,西北一候,开南海以谪徙民。

现代文:秦统一天下,平定扬州和越州,在东南设了一个都尉,在西北设了一个关侯,开发南海,把罪人迁徙到那边去。

古文: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召龙川令赵佗曰:闻陈胜作乱,豪桀叛秦,吾欲起兵,阻绝新道,番禺负险,可以为国。

现代文:到二世时,南海尉任嚣把龙川令赵佗叫来,对他说:听说陈胜作乱,豪杰都起来反秦了,我也想起兵把新开的道路切断。番禺有险可恃,可以立国。

古文:会病绵笃,无人与言,故召公来,告以大谋。

现代文:我不幸病重,无人可以商量,所以请你来把这件大事告知你。

古文:嚣卒,佗行南海尉事,则拒关门设守,以法诛秦所置吏,以其党为守,自立为王。

现代文:任嚣死后,赵佗执掌南海尉的职权。就紧闭关口设防坚守,用计谋杀掉秦所设的官吏,派亲信守关,自立为王。

古文:高帝定天下,使陆贾就立佗为南越王,剖符通使。

现代文:高帝平定天下,派遣陆贾去立赵佗为南越王,持有符信互通使节。

古文:至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等攻南越王,五世九十二岁而亡。以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也。

现代文:到武帝元鼎五年前,派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去攻打南越,南越王传了五代,共九十二年亡国,于是就在那个地区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郡。

古文:建安中,吴遣步骘为交州,骘到南海见土地形势,观尉佗旧治处,负山带海,博敞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海怪鱼鳖,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胜记。

现代文:建安年间,孙吴派遣步鹭去当交州刺史。步鹭到了南海,纵览那个地区的形势,观看尉佗时的治所。那地方依山面海,平旷开阔,一望无际;高处是桑园,下面是沃野;林莽山麓间,鸟兽应有尽有,还有海怪鱼鳖、尾矍、鳄鱼,珍宝异物,千奇百怪,种类万千,不胜枚举。

古文:佗因冈作台,北面朝汉,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亩,复道回环,逶迤曲折,朔望升拜,名曰朝台。

现代文:尉佗凭倚山冈修建高台,高台向北,朝着汉朝一方,圆形的台基方圆千步,台壁陡峭,高达百丈,顶上面积约三亩,在四周建了回旋曲折的复道,每逢初一、十五,就登台遥拜,名为朝台。

古文:前后刺史、郡守,迁除新至,未尝不乘车升履,于焉逍遥。

现代文:前后各任刺史、郡守,新来上任时,无不乘车而来,登台畅游。

古文:骘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

现代文:步鹭登高望远,看到大海一片茫茫,俯视原野湖泽,殷富丰盛,于是说道:这里真是海岛上的肥沃之地,适宜于建都。

古文:建安二十二年,迁州番禺,筑立城郭,绥和百越,遂用宁集。

现代文:建安二十二年,把州城迁到番禺,修筑城墙,安抚百越,因而地方也平安无事。

古文:交州治中姚文式《问答》云:朝台在州城东北三十里。

现代文:交州治中姚文式《问答》说:朝台在州城东北三十里。

古文:裴渊《广州记》曰:城北有尉伦墓,墓后有大冈,谓之马鞍冈。

现代文:裴渊《广州记》说:城北有尉佗墓,墓后有大山冈,叫马鞍冈。

古文:秦时占气者言,南方有天子气。

现代文:秦时望气者说:南方有天子气。

古文:始皇发民凿破此冈,地中出血,今凿处犹存。

现代文:秦始皇调派民佚把山冈掘破,地里竟流出血来。

古文:以状取目,故冈受厥称焉。

现代文:现在掘过的地方还在,按形状取名,所以把山冈叫马鞍冈。

古文:王氏《交广春秋》曰:越王赵佗,生有奉制称藩之节,死有秘奥神密之墓。

现代文:王氏《交广春秋》说:越王赵佗生时克尽臣节,尊奉王命,自称藩属;死后坟墓修筑得十分严密,隐秘深藏,无人知晓。

古文:佗之葬也,因山为坟,其垅茔可谓奢大,葬积珍玩。

现代文:尉佗安葬时,以山为坟,墓地可说奢华宏大了,随葬的珍宝古玩堆积如山。

古文:吴时,遣使发掘其墓,求索棺柩,凿山破石,费日损力,卒无所获。

现代文:吴时派使者去发掘他的坟墓,寻觅他的棺枢,掘山劈石,耗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结果却一无所获。

古文:佗虽奢潜,慎终其身,乃今后人不知其处,有似松、乔迁景,牧竖固无所残矣。

现代文:尉佗虽然奢侈潜越,但能慎重行事得以善终,致使后人不知他所葬之处,这有点像赤松子,王子乔的迁化升仙而去一样,牧人竖子之流也不能破坏了。

古文:邓德明《南康记》曰:昔有卢耽,仕州为治中,少栖仙术,善解云飞。每夕,辄凌虚归家,晓则还州。

现代文:邓德明《南康记》说:从前有个卢耽,在州里当治中的官职,年少时学过仙术,善于腾云驾雾,每晚就凌空腾飞回家,天明又回到州署。

古文:尝于元会至朝,不及朝列,化为白鹄,至阙前,回翔欲下,威仪以石掷之,得一只履,耽惊还就列,内外左右,莫不骇异。

现代文:一次元旦朝会时,他上朝来不及就位,就化为白鹊来到宫门前。当他盘旋飞翔着想下来时,仪仗队用石头去打,结果掉下的是一只鞋子。卢耽受惊就位,在场的人没有不感到骇异的。

古文:时步骘为广州,意甚恶之,便以状列闻,遂至诛灭。

现代文:当时步鹭任广州刺史,心里十分憎恶他,就呈递了一份状纸揭发他,于是被杀。

古文:《广州记》称吴平,晋滕修为刺史,修乡人语修,虾须长一赤,修责以为虚。

现代文:《广州记》说吴被平定后,晋滕情当刺史,他的乡人告诉他说:有的虾须长达一尺,滕情批评他瞎吹。

古文:其人乃至东海,取虾须,长四赤,速送示修,修始服谢,厚为遣。

现代文:于是那人去东海,带了长四尺的虾须,赶忙送给他看,滕惰这才相信了,向他道歉,并厚礼送他回去。

古文:其一水南入者,郁川分派,径四会入海也。

现代文:有一条南流的水,是郁水的分支,经四会入海。

古文:其一即川东别径番禺城下,《汉书》所谓浮牂柯、下离津,同会番禺,盖乘斯水而入于越也。

现代文:另一条会合郁水向东分流,经番禺城下,就是《汉书》所说的:航行于群柯,顺流直下离津,一同会合于番禺。这是沿此水入越的路线。

古文:泿水又东径怀化县,入于海。

现代文:泿水又往东流经怀化县入海。

古文:水有鱼。裴渊《广州记》曰:鱼长二丈,大数围,皮皆鑢物。生子,子小随母食,惊则还入母腹。

现代文:水中有鳍鱼,裴渊《广州记》说:鳍鱼长二丈,大数围,皮上遍布锉一样的东西,生出小鱼后,就随母鱼觅食,受惊时又钻进母鱼腹内。

古文:《吴录。地理志》曰:鱼子朝索食,暮入母腹。

现代文:《吴录•地理志》说:蜡鱼的幼鱼白天觅食,晚间又钻进母鱼腹内。

古文:《南越志》曰:暮从脐入,旦从口出。腹里两洞,肠贮水以养子。肠容二子,两则四焉。

现代文:《南越志》说:晚间从脐孔进去,早晨从口中出来,肚里有两孔,肠中贮水来养小鱼,一条肠可容两条小鱼,两条肠就容四条小鱼了。

古文:其余水又东至龙川为涅水,屈北入员水。

现代文:余下的水又往东流到龙川,称为涅水,向北转弯注入员水。

古文:泿水枝津衍注,自番禺东历增城县。

现代文:泿水支流滚滚向前奔流,一条从番禺东经增城县。

古文:《南越志》曰:县多,山鸡也。

现代文:《南越志》说:增城县多鸽鸵。

古文:光采鲜明,五色炫耀,利距善斗,世以家鸡斗之,则可擒也。

现代文:鹤级是山鸡,它的羽毛光彩鲜艳,色泽耀眼;爪子锋利,善于相斗。人们用家鸡和它对斗,就可以捕获。

古文:又径博罗县西界龙川,左思所谓目龙川而带坰者也。

现代文:这条支流又流经博罗县,西边与龙川接界。这就是左思所说的:望着龙川绕过遥远的野外。

古文:赵佗乘此县而跨据南越矣。

现代文:赵佗就是利用该县为基地,扩张领土,直至占有整个南越的。

古文:员水又东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

现代文:员水又往东南流了一千五百里,注入南海。

古文:东历揭阳县,王莽之南海亭,而注于海也。

现代文:员水往东流经揭阳县―王莽叫南海亭一一注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