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古文:洭水出桂阳县卢聚,水出桂阳县西北上驿山卢溪,为卢溪水,东南流径桂阳县故城,谓之洭水。

现代文:洭水发源于桂阳县的卢聚,洭水发源于桂阳县西北上骤山的卢溪,叫卢溪水,往东南流经桂阳县老城,称为洭水。

古文:《地理志》曰:洭水出桂阳,南至四会是也。

现代文:《地理志》说:洭水发源于桂阳,往南流到四会。

古文:洭水又东南流,峤水注之,水出都峤之溪,溪水下流,历峡南出,是峡谓之贞女峡。峡西岸高岩,名贞女山。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故名贞女峡。

现代文:洭水又往东南流,有娇水注入。娇水发源于都娇之溪,溪水下流,穿过山峡,从南边出峡,这条山峡叫贞女峡,峡西岸有高岩,名为贞女山,山下有一块岩石,形状像一个女人,高七尺,所以叫贞女峡。

古文:古来相传,有数女取螺于此,遇风雨昼晦,忽化为石。

现代文:据古来相传,有几个姑娘在这里捡螺蜘,遇上了暴风雨,白昼天昏地暗,姑娘们忽然都变成了石头。

古文:斯诚巨异,难以闻信。

现代文:这实在是天大的奇闻,听来难以置信。

古文:但启生石中,挚呱空桑,抑斯类矣。

现代文:但启在岩石中降生,挚在空心桑树中呱呱出世,或许也是类似的事。

古文:物之变化,宁以理求乎?

现代文:事物的变化很多,难道都是可按常理来解释的吗?

古文:溪水又合洭水。洭水又东南入阳山县,右合涟口,水源出县西北百一十里石塘村,东南流,水侧有豫章木,本径可二丈,其株根犹存,伐之积载,而斧迹若新。

现代文:溪水又与洭水汇合,洭水又往东南流入阳山县,右边在涟口汇合涟水。涟水的源头出自阳山县西北一百一十里的石塘村,往东南流,水边有豫章木,树根直经约二丈,至今株根还在,砍伐已经多年,但斧痕仍像新砍的一样。

古文:羽族飞翔不息,其旁众枝,飞散远集,乡亦不测所如,惟见一枝,独在含洭水矣。

现代文:据说伐木时群鸟不停地绕树飞翔,树倒之后,众枝忽然远飞而去,也不知道落到哪里,以后只见到一枝,还孤零零地在含框水上。

古文:涟水东南流注于洭。

现代文:涟水往东南流,注入洭水。

古文:洭水又东南流,而右与斟水合。

现代文:洭水又往东南流,右边汇合了斟水。

古文:掘断连冈,流血成川,城因倾阤,遂即倾败。

现代文:斟水的源头就在近处的东岩下,洞口如井,一日之中,泉水十次溢出,十次涸竭,就像潮汐一样准时,水流注入洭水。

古文:阁下大鼓,飞上临武,乃之桂阳,追号圣鼓,自阳山达乎桂阳之武步驿,所至循圣鼓道也。

现代文:洭水又往南流经阳山县老城西边,老人们传说:从前县官一到县里来,就会越级升官,太史经过这里察看后,说是地势风水所造成的,就把相连的山冈掘断,于是流血成河,城也就倾斜崩毁,立即倒塌了,同时阁下的大鼓也飞上了临武,直到桂阳,以后称为圣鼓。从阳山通到桂阳武步骤的路,就是循着圣鼓的路径开成的。

古文:其道如堑,迄于鼓城矣。

现代文:这条路好像壕沟一样,直到鼓城为止。

古文:洭水又径阳山县南,县故含洭县之桃乡,孙皓分立为县也。

现代文:洭水又流经阳山县南。阳山县就是原来含洭县的桃乡,孙皓把它分出另立为县。

古文:洭水又东南流也。

现代文:洭水又往东南流去。

古文:东南过含洭县,应劭曰:洭水东北入沅。

现代文:往东南流过含洭县,应劭说:穿匡水往东北流,注入沉水。

古文:瓒注《汉书》,沅在武陵,去洭远,又隔湘水,不得入沅。

现代文:薛攒注《汉书》,说玩水在武陵,离洭水很远,又隔着湘水,是不可能注入玩水的。

古文:洭水东南,左合翁水。

现代文:洭水往东南流,左边与翁水汇合。

古文:水出东北利山湖,湖水广圆五里,洁逾凡水,西南流注于洭,谓之翁水口。

现代文:翁水发源于东北方的利山湖,湖水方圆五里,比一般的水要洁净得多,往西南流,注入洭水,汇流处称为翁水口。

古文:口已下,东岸有圣鼓杖,即阳山之鼓杖也。横在川侧,虽冲波所激,未尝移动。

现代文:翁水口下流,东岸有圣鼓杖,就是阳山之鼓的鼓杖,横搁在川流旁边,虽然受到水浪的冲击,但却丝毫没有移动。

古文:百鸟翔鸣,莫有萃者。

现代文:百鸟在这里飞鸣,却并不聚集于杖上。

古文:船人上下,以篙撞者,辄有疟疾。

现代文:船夫撑船往来经过这里,如用篙去戳杖,就会得疟疾。

古文:洭水又东南,左合陶水,水东出尧山。

现代文:洭水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陶水。陶水发源于东面的尧山。

古文:山盘纡数百里,有赭岩迭起,冠以青林,与云霞乱采。

现代文:尧山盘曲绵延数百里,山上有储红色的岩石层叠而起,岩顶林木青葱,相映艳如朝霞。

古文: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旧云,尧行宫所。

现代文: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缓的丘陵,还有大堂遗址。据老人相传,这是尧行宫的所在地。

古文:陶水西径县北,右注洭水。

现代文:陶水往西流经县北,向右边注入框水。

古文:洭水又径含洭县西。

现代文:框水又流经含洭县西边。

古文:王歆《始兴记》曰:县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冈。

现代文:王散《始兴记》说:县里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冈。

古文:咸康中,郡民张鲂为县,有善政,白鹿来游,故城及冈并即名焉。

现代文:咸康年间,郡人张纺当县令,有利民的政绩,于是白鹿来游,城和山冈都因而得名了。

古文:南出洭浦关,为桂水。

现代文:往南流出洭浦关,叫桂水。

古文:关在中宿县。洭水出关,右合溱水,谓之洭口。

现代文:洭浦关在中宿县,洭水流出洭浦关,在右边与漆水汇合,汇流处叫洭口。

古文:《山海经》谓之湟水。

现代文:《山海经》称为涅水。

古文:徐广曰:湟水一名洭水,出桂阳,通四会,亦曰洭水也。

现代文:徐广说:徨水又名框水,发源于桂阳,通四会,也叫催水。

古文:汉武帝元鼎元年,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征南越,出桂阳,下湟水,即此水矣。

现代文:汉武帝元鼎元年前,路博德为伏波将军,远征越南,出桂阳,下浪水,就是这条水。

古文:桂水其别名也。

现代文:桂水是别名。

古文:深水出桂阳卢聚,吕忱曰:深水,一名邃水,导源卢溪,西入营水,乱流营波,同注湘津。

现代文:深水发源于桂阳卢聚。吕忱说:深水又名邃水,发源于卢溪,西流注入营水,与营水乱流一同注入湘水。

古文:许慎云:深水出桂阳南平县也。

现代文:许慎说,深水发源于桂阳南平县。

古文:《经》书桂阳者,县本隶桂阳郡,后割瞩始兴。

现代文:《水经》之所以说桂阳,是因为南平县本来隶属于桂阳郡,后来才划给始兴郡的缘故。

古文:县有卢溪、卢聚山,在南平县之南,九疑山东也。

现代文:县里有卢溪、卢聚山,在南平县以南、九疑山以东。

古文:西北过零陵营道县南,又西北过营浦县南,又西北过泉陵县,西北七里至燕室,邪入于湘。

现代文:往西北流过零陵郡营道县南边,又往西北流过营浦县南边,又往西北流过泉陵县,往西北流了七里到燕室,斜流人湘水。

古文:水上有燕室丘,亦因为聚名也。

现代文:深水上有燕室丘,也就用以作为聚落名了。

古文:其下水深不测,号曰龙渊。

现代文:燕室丘下水深不可测,号称龙渊。

古文:钟水出桂阳南平县都山,北过其县东,又东北过宋渚亭,又北过钟亭,与漼水合。

现代文:钟水发源于桂阳郡南平县都山,往北流过县东,又往东北流过宋渚亭,又往北流过钟亭,与淮水汇合。

古文:都山即都庞之峤,五岭之第三岭也。

现代文:都山就是都庞之娇,是五岭中的第三岭。

古文:钟水即峤水也。

现代文:钟水就是峤水。

古文:庾仲初曰: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于海。

现代文:庾仲初说:娇水往南流入始兴漼水,注入大海。

古文: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是也。

现代文:另一条往北流入桂阳湘水,注入大江。

古文:漼水,即桂水也。漼、桂声相近,故字随读变,《经》仍其非矣。

现代文:漼水就是桂水,漼、桂读音相近,所以字也跟读音而变,《水经》也就跟着错了。

古文:桂水出桂阳县北界山,山壁高耸,三面特峻,石泉悬注,瀑布而下。

现代文:桂水发源于桂阳县北界山,山上崖壁高耸,三面异常峻峭,山石间的泉水奔泻而下,成为瀑布。

古文:北径南平县,而东北流届钟亭,右会钟水,通为桂水也。

现代文:往北流经南平县,然后往东北流到钟亭,在右边与钟水汇合,通称桂水。

古文:故应劭曰:桂水出桂阳,东北入湘。

现代文:所以应劭说:桂水发源于桂阳,往东北注入湘水。

古文:县南、西二面,阻带清溪,桂水无出县东理,盖县邑流移,今古不同故也。又北入于湘。

现代文:又往北流经魏宁县东边,魏宁就是旧时的阳安,晋太康元年改名晋宁。魏宁在桂阳郡东一百二十里,清溪绕过县城南面和西面,因此桂水决无从县东流出去的道理。这大概是因为县城迁移,古今地点不同的缘故。又往北注入湘水。

古文: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

现代文:耒水发源于桂阳郡郴县的南山。

古文:耒水发源出汝城县东乌龙白骑山,西北流径其县北,西流三十里,中有十四濑,各数百步,濬流奔急,竹节相次,亦为行旅溯涉之艰难也。

现代文:耒水发源于汝城县东边的乌龙白骑山,往西北流经该县北边,又往西流三十里,其间有十四处礁滩,各长数百步,又深又急的水流,与礁滩如竹节相间,旅人逆水行舟或涉水渡河,都有很大的困难。

古文:又西北径晋宁县北,又西,左合清溪水口,水出县东黄皮山,西南流历县南,又西北注于耒水。

现代文:耒水又往西北流经晋宁县北边,又往西流,左边汇合清溪水于清溪水口。清溪水发源于县东黄皮山,往西南流经县南,又往西北注入耒水。

古文:汝城县在郡东三百余里,山又在县东,耒水无出南山理也。

现代文:汝城县在桂阳郡城东三百余里,山又在县东,耒水决无发源于南山的道理。

古文:又北过其县之西,县有渌水,出县东侠公山。 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谓之程乡溪。

现代文:又往北流过县西。郴县有绿水,发源于县东侠公山,往西北流,然后向南转弯注入耒水,称为程乡溪。

古文:郡置酒官,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酃也。

现代文:桂阳郡设置酒官,在山下酿酒,称为程酒,也同鄙酒一样,是用来进贡的。

古文:耒水又西,黄水注之。水出县西黄岑山,山则骑田之峤,五岭之第二岭也。

现代文:末水又往西流,有黄水注入,黄水发源于县西的黄岑山;山有骑田之娇,是五岭中的第二岭。

古文:黄水东北流。按盛弘之云:众山水出注于大溪,号曰横流溪。

现代文:黄水往东北流,盛弘之说:从诸山流出的水,注入大溪,名为横流溪。

古文:溪水甚小,冬夏不干,俗亦谓之为贪泉,饮者辄冒于财贿,同于广州石门贪流矣。

现代文:溪水很小,但冬夏不涸,民间也称之为贪泉,喝了这水,就会变得贪财,同广州石门的贪流一样。

古文:廉介为二千石,则不饮之。

现代文:清廉的太守是不喝这水的。

古文:昔吴隐之挹而不乱,贪岂谓能渝其贞乎?

现代文:从前吴隐之饮了贪泉,却并未受到诱惑,贪泉难道能改变他的清节吗?

古文:盖亦恶其名也。

现代文:不饮这水,大概也是因为讨厌它的名字之故吧。

古文:刘澄之谓为一涯溪,通四会,殊为孟浪而不悉也。

现代文:刘澄之说是同一条溪,通四会,实在太轻率无知了。

古文:庾仲初云: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海。即黄岑水入武溪者也。北水入桂阳湘水,注于大江,即是水也。

现代文:庚仲初说:娇水往南流入始兴漆水,注入大海,这就是注入武溪的黄岑水;北水汇合桂阳湘水,注入大江,就是这条水。

古文:右则千秋水注之。

现代文:右边有千秋水注入,千秋水发源于西南的万岁山。

古文:水出西南万岁山,山有石室,室中有钟乳。山上悉生灵寿木,溪下即千秋水也。水侧民居,号万岁村。

现代文:山上有岩洞,洞中有钟乳,山上长遍灵寿木,溪的下流就是千秋水。水边的居民点叫万岁村,此水下派与黄水汇合。

古文:其水下合黄水,黄水又东北径其县东,右合除泉水。

现代文:黄水又往东北流经县东,右边汇合了除泉水。

古文:水出县南湘陂村,村有圆水,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

现代文:除泉水发源于县南的湘破村,村中有圆水,方圆约二百步,一边水暖,一边水冷。

古文: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见底。

现代文:冷处极其澄清,水色翠绿,浅的地方看得到石子,深的地方看得到底;暖处水色乳白而浑浊。

古文:暖处水白且浊,玄素既殊,凉暖亦异,厥名除泉,其犹江乘之半汤泉也。水盛则泻黄溪,水耗则津径辍流。

现代文:水色既不相同,冷暖也是互异,名为除泉,正如江乘的半汤泉一般。水大时流泻入黄溪,水小时就会断流。

古文:郴,旧县也,桂阳郡治也,汉高帝二年分长沙置。

现代文:郴县是旧县,桂阳郡治所就在这里。桂阳郡是汉高帝二年前,从长沙郡分出来的。

古文:《地理志》曰:桂水所出,因以名也。

现代文:《地理志》说:桂水发源在这里,因此称为桂阳。

古文:王莽更名南平,县曰宣风。项羽迁义帝所筑也。

现代文:王莽改郡名为南平,县名为宣风,城是项羽迁义帝时所筑。

古文:县南有义帝冢,内有石虎,因呼为白虎郡。

现代文:县南有义帝墓,内有石虎, 因此叫白虎郡。

古文:《东观汉记》曰:茨充,字子河,为桂阳太守,民惰懒,少粗履,足多剖裂,茨教作履。

现代文:《东观汉记》说:茨充字子河,他当桂阳太守时,看到老百姓很懒惰,连粗劣的鞋子也很少穿,脚上常有破伤,于是就教他们做鞋子。

古文:今江南知织履,皆充之教也。

现代文:现在江南知道做鞋都是茨充教会的。

古文:黄溪东有马岭山,高六百余丈,广圆四十许里。

现代文:黄溪东有马岭山,高六百余丈,方圆约四十里。

古文:汉末,有郡民苏眈,栖游此山。

现代文:汉末郡里有个叫苏耽的人,曾在这座山上居住和遨游。

古文:《桂阳列仙传》云:眈,郴县人。少孤,养母至孝。言语虚无,时人谓之痴。

现代文:《桂阳列仙传》说:苏耽,郴县人,小时父亲就死了,他奉养母亲极其孝顺,但说的都是些虚无缥缈的事一,人们都说他是个傻子。

古文:常与众儿共牧牛,更直为帅,录牛无散。

现代文:他常常和孩子们一起放牛,大家轮流看管,把牛群赶到一起,以免散失。

古文:每至眈为帅,牛辄徘徊左右,不逐自还。

现代文:每次轮到苏耽值班时,牛就只在近傍走动,不必去赶,都会自行返回的。

古文:众儿曰:汝直,牛何道不走耶?

现代文:孩子们问:你值班时,牛为什么不走开呢?

古文:眈曰:非汝曹所知。

现代文:苏耽说:这一点你们是不知道的。

古文:即面辞母云:受性应仙,当违供养。

现代文:他就辞别母亲,说:我生性应当成仙,不能再供养你了。

古文:涕泗。又说:年将大疫,死者略半。

现代文:又流着泪说:今年将有一场大疫病,人要死掉一半。

古文:穿一井饮水,可得无恙。

现代文:凿一口井饮水,可以不得病。

古文:如是有哭声甚哀。

现代文:苏耽母亲去世安葬后,人们听到山上有哭声很是悲哀。

古文:后见眈乘白马,还此山中,百姓为立坛祠,民安岁登,民因名为马岭山。

现代文:后耒看到苏耽骑着一匹白马回到山中,百姓为他立祠,于是人民安宁,年成丰熟,因此把山叫做马岭山。

古文:黄水又北流注于耒水,谓之郴口。

现代文:黄水又往北流,注入耒水,汇流处称为郴口。

古文:耒水又西径华山之阴,亦曰华石山,孤峰特耸,枕带双流。东则黄溪、耒水之交会也。

现代文:耒水又往西流经华山北面。华山也叫华石山,孤峰屹然高耸,山旁有两条溪水流过,东边是黄溪与耒水的汇合处。

古文:耒水东流沿注,不得北过其县西也。

现代文:耒水一路向东奔流,是不可能往北流经县西的。

古文:两岸连山,石泉悬溜,行者辄徘徊留念,情不极已也。

现代文:两岸山峦连绵起伏,山岩间悬挂着下泻的流泉,行人到这里就会盘桓不去,流连忘返。

古文:又北过便县之西,县故惠帝封长沙王子吴浅为侯国,王莽之便屏也。

现代文:又往北流过便县西边,便县,从前惠帝曾封给长沙王的儿子吴浅,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便屏。

古文:县界有温泉水,在郴县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千亩,资之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谷熟,度此水冷,不能生苗。

现代文:便县边界上有温泉水,在郴县西北,两岸有田数千亩,全都靠此水灌溉,常常在十二月下种,次年三月,稻子成熟;过了这里,水都是冷的,就不能长稻苗。

古文:温水所溉,年可三登。

现代文:温水灌溉得到的地方,每年三熟。

古文:其余彼散流,入于耒水也。

现代文:灌溉剩余下来的水,就散流注入耒水。

古文:又西北过耒阳县之东,耒阳,旧县也,盖因水以制名。

现代文:又往西北流过耒阳县东边,耒阳是旧县,是按水命名的。

古文:王莽更名南平亭。

现代文:王莽改名为南平亭。

古文:东傍耒水,水东肥南,有郡故城。

现代文:县城东濒耒水。在耒水以东、肥川以南,有一座老郡城。

古文:县有溪水,东出侯计山,其水清辙,冬温夏冷。西流谓之肥川。

现代文:耒阳县有一条溪水,发源于东方的侯计山,水很清澈,冬温夏冷;往西流叫肥川。

古文:川之北有卢塘。塘他八顷,其深不测,有大鱼常至,五月辄一奋跃,水涌数丈,波襄四陆,细鱼奔迸,随水登岸,不可胜计。

现代文:肥川北面有卢塘,面积八顷,深不可测,塘里有大鱼,到了五月间,鱼就在水面腾跃,激起水浪上涌数丈,向四面岸上横溢,小鱼纷纷逃散,随水被冲到岸上的多得数不清。

古文:又云:大鱼将欲鼓作,诸鱼皆浮聚。

现代文:又说:大鱼将要鼓动水浪时,鱼群就浮上水面,聚集在一起。

古文:水侧注。西北径蔡洲,洲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

现代文:肥川从旁流过注入耒水,耒水往西北流过蔡洲,蔡洲西边就是蔡伦的故居,旁有蔡子池。

古文:伦,汉黄门,顺帝之世,捣故鱼网为纸,用代简素,自其始也。

现代文:蔡伦是汉时的太监,顺帝时,蔡伦用破鱼网捣烂造纸,以代替竹简和帛。造纸就是蔡伦创始的。

古文:又北过酃县东,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醇美,谓之酃酒,岁常贡之。

现代文:又往北流过酃县东边,酃县有酃湖,湖中有个沙洲,洲上居民就用湖水来酿酒,这种酒味极醇美,称为鄙酒,每年常用来进贡。

古文:湖边尚有酃县故治,西北去临承县十五里。

现代文:湖边还有鄙县老县城,西北距临承县十五里。

古文:从省隶。

现代文:太元二十年,撤废鄙县,并入临承。

古文:《十二州志》曰:大别水南出耒阳县太山,北至酃县入湖也。

现代文:《十三州志》说:大别水发源于南方耒阳县的太山,北流到鄙县注入鄙湖。

古文:北入于湘。

现代文:往北注入湘水。

古文:耒水西北至临承县,而右注湘水,谓之耒口也。

现代文:耒水往西北流,到了临承县,在右边注入湘水,汇流处叫耒口。

古文:洣水出荼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水出江州安成郡广兴县太平山,西北流,径荼陵县之南。

现代文:洣水发源于茶陵县的上乡,往西北流过县西,洣水发源于江州安成郡广兴县的太平山,往西北流经茶陵县南边。

古文: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訢之邑也。王莽更名声乡矣。

现代文:汉武帝元朔四年前,把茶陵封给长沙定王的儿子节侯诉作为食邑;王莽改名为声乡。

古文:洣水又屈而过其县,西北流注也。

现代文:洣水又转弯流过县城,然后往西北流去。

古文:《地理志》谓之泥水者也。

现代文:这就是《地理志》所说的泥水。

古文:又西北过攸县南,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复县封侯山,西北流径其县北,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

现代文:又往西北流过故县南边,牧水发源于东南方安成郡安复县的封侯山,往西北流经县北。枚县北面有修溪流过,彼县就是按溪来命名的。

古文: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则为攸舆侯,即《地理志》所谓攸县者也。

现代文:汉武帝元朔四年前,封长沙定王的儿子则为枚舆侯,就是《地理志》里所说的枚县。

古文:攸水又西南流入荼陵县,入于洣水也。

现代文:枚水又往西南流入茶陵县,注入洣水。

古文:又西北过阴山县南,县本阳山县也,县东北犹有阳山故城,即长沙孝王子宗之邑也。

现代文:又往西北流过阴山县南边,阴山县本来是阳山县。该县东北还有阳山老城,就是长沙孝王的儿子宗的食邑。

古文:言其势王,故堑山堙谷,改曰阴山县。

现代文:据说这里的地势有王气,所以掘山填谷,并改名为阴山县。

古文:县上有容水,自侯昙山下注洣水,谓之容口。

现代文:县里有容水,从侯昙山注入洣水,汇流处叫容口。

古文:水有大穴,容一百石,水出于此,因以名焉。

现代文:源头有个大湖,容得下一百石,因为水发源在这里,所以名为容水。

古文:洣水又西北径其县东,又西径历口。

现代文:洣水又往西北流经县东;又往西流经历口。

古文:县有历水,下注洣,谓之历口。

现代文:县里有历水,注入洣水,汇流处叫历口。

古文:洣水又西北,与洋湖水会。

现代文:洣水又往西北流,与洋湖水汇合。

古文:水出县西北乐薮冈下洋湖,湖去冈七里,湖水下注洣,谓之洋湖口。

现代文:洋湖水出自阴山县西北乐蔽冈底下的洋湖,洋湖离冈七里,湖水往下注入洣水,汇流处叫洋湖口。

古文:洣水东北有峨山,县东北又有武阳龙尾山,并仙者羽化之处。

现代文:洣水往东北流,有峨山;县城东北有武阳山和龙尾山,都是修仙学道的人飞升的地方。

古文:上有仙人及龙马迹,于其处得遗咏,虽神栖白云,属想芳流,藉念泉乡,遗咏在兹。

现代文:山上有仙人和龙马的足迹,在那里还发现他们留下的诗歌。他们的神灵虽然栖息于白云之上,心情向往着灵山秀水,但仍然怀念着故乡,在这里留下吟咏。

古文:览其余诵,依然息远,匪直邈想霞踪,爱其文咏可念,故端犊抽札,以诠其咏。

现代文:读他们的诗歌,可以感到他们依然心在远处。我不止是遥想他们驾着祥云来往的踪迹,还喜爱他们的歌辞朗朗上口,所以拿了纸笔抄录下来。

古文:其略曰:登武阳,观乐薮,峨岭千蕤洋湖口,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蹰,千载后,不知如。

现代文:歌辞大略是:登上武阳山,眺望着乐蔽,获岭千花竞发在洋湖口。驱着蜚璃,驾着白驹,飞临蓝天碧水,不禁心里踌躇。千年万代后,世事茫茫,不知何如。

古文:盖胜赏神乡,秀情超拔矣。

现代文:仙人游赏这迷人的神乡,他们高雅的感情真是超凡绝俗的了。

古文:又西北入于湘。

现代文:又往西北注入湘水。

古文:流水出醴陵县东漉山,西过其县南,醴陵县,高后四年,封长沙相侯越为国。

现代文:漉水发源于澄陵县东边的漉山,往西流过县南。醴陵县,于高后四年封给长沙相侯越为封国。

古文:县南临渌水,水东出安城乡翁陵山。

现代文:县城南濒渌水,水源出自东方安城乡的翁陵山。

古文:余谓漉、渌声相近,后人藉便,以渌为称,虽翁陵名异,而即麓是同。

现代文:我想漉、渌二字读音相近,后人为图方便,就以渌字为名了。虽然翁陵一名相异,但靠近山麓却是相同的。

古文:屈从县西,西北流至流浦,注入于湘。

现代文:转弯从县西往西北流,到了漉浦,注入湘水。

古文:浏水出临湘县东南浏阳县,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水合。

现代文:浏水发源于临湘县东南的浏阳县,往西北流过该县,往东北与劳水汇合。

古文:浏水出县东江州豫章县首裨山,导源西北流,径其县南,县凭溪以即名也。

现代文:浏水发源于浏阳县东边江州豫章县的首裨山,发源后往西北流,经过浏阳县南,该县就是因溪而得名的。

古文:又西北注于临湘县也。

现代文:又往西北流向临湘县。

古文:西入于湘。

现代文:往西流注入湘水。

古文:水出豫章艾县,《春秋左氏传》曰:吴公子庆忌谏夫差,不纳,居于艾是也。

现代文:氵买水发源于豫章艾县,《春秋左氏传》说:吴公子庆忌向夫差进谏,夫差不听,于是庆忌就住到艾去。

古文:王莽更名治翰。

现代文:王莽改名为治翰。

古文:西过长沙罗县西,罗子自枝江徙此,世犹谓之为罗侯城也。

现代文:往西流过长沙罗县西边,罗子从枝江迁移到这里,世人至今还把它称为罗侯城。

古文:水又西流,积而为陂,谓之町湖也。

现代文:氵买水又往西流,积水成为陂塘,叫町湖。

古文:又西至累石山,入于湘水。

现代文:又往西流到累石山,注入湘水。

古文:累石山在北,亦谓之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状,故俗人藉以名之。

现代文:累石山在北,也叫五木山,山形方而尖,像是五颗骸子,所以俗人就用以作山名。

古文:山在罗口北。

现代文:山在罗口北边。

古文:水又在罗水南,流注于湘,谓之东町口者也。

现代文:氵买水又在罗水南边,流注于湖水,汇流处叫东町口。

古文:赣水出豫章南野县西,北过赣县东,《山海经》曰: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流注于江,入彭泽西也。

现代文:赣水发源于豫章郡南野县西边,往北流过赣县东边,《山海经》说:赣水发源于聂都山,往东北流,注入江水,流入彭泽县西部。

古文:班固称南野县,彭水所发,东入湖汉水。

现代文:班固说:南野县,彭水发源在这里,东流注入湖汉水。

古文:庾仲初谓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者也。

现代文:庚仲初说;大庚娇水往北流入豫章,注入江水。

古文:《地理志》曰:豫章水出赣县西南,而北入江。

现代文:《地理志》说:豫章水发源于赣县西南,北流入江,它接纳了许多支流,合成一条大川。

古文: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虽称谓有殊,言归一水矣。故《后汉郡国志》曰:赣有豫章水。

现代文:以上诸说中虽然名称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条水。所以《后汉书•郡国志》说:赣县有豫章水。

古文:雷次宗云:似因此水为其地名。

现代文:雷次宗说:豫章似乎就是以这条水为地名的。

古文:虽十川均流,而此源最远,故独受名焉。

现代文:虽然水有十条,流量差不多一样大,但以赣水源流最远,所以唯独此水得名。

古文:刘澄之曰: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二水之间。二水合赣字,因以名县焉。

现代文:刘澄之说:赣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在两水之间,两字相合,成为赣字,因此就作为县名了。

古文:是为谬也,刘氏专以字说水,而不知远失其实矣。

现代文:这说法很荒唐。刘氏专门以字来释水,不知道这一来便远远失实了。

古文:豫章水导源东北流,径南野县北。赣川石阻,水急行难。

现代文:豫章水发源后往东北流,经过南野县北边,赣水因乱石梗阻,水流湍急,行船困难,滚滚的波涛一泻六十里。

古文:倾波委注,六十余里,又北径赣县东,县即南康郡治,晋太康五年分庐江立。

现代文:又往北流经赣县东边,南康郡的治所就设在县城中。南康郡是晋太康五年从庐江郡分出来的。

古文:豫章水右会湖汉水,水出雩都县,导源西北流,径金鸡石,其石孤竦临川,耆老云:时见金鸡出于石上,故石取名焉。

现代文:豫章水在右边汇合了湖汉水。湖汉水发源于零都县,往西北流经金鸡石。这块巨石独自临江耸峙着,据老人们说:时常见有金鸡出现于石上,所以取名金鸡石。

古文:湖汉水又西北径赣县东,西入豫章水也。

现代文:湖汉水又往西北流经赣县东边,往西注入豫章水。

古文: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苍为侯国,即王莽之用成也。吴宝鼎中立,以为安成郡,东至庐陵入湖汉水也。

现代文:又往西北流经庐陵县西边,庐陵县就是王莽的桓亭。《十三州志》说:庐水发源于西方的长沙郡安成县。武帝元光六年设立为安成郡,庐水东流,到庐陵注入湖汉水。

古文:又东北过石阳县西,汉和帝水平九年,分庐陵立。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石阳县西边,石阳县,是汉和帝永平九年,从庐陵分出来的。

古文:汉献帝初平二年,吴长沙桓王立庐陵郡,治此。

现代文:汉献帝初平二年,吴长沙桓王设立庐陵郡,治所就在这里。

古文:豫章水又径其郡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清半黄,黄者如灰汁,取作饮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又东北过汉平县南,又东北过新淦县西,牵水西出宜春县,汉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成为侯国,王莽之修晓也。牵水又东径吴平县,旧汉平也,晋太康元年改为吴平矣。

现代文:汉光武帝元光六年改为吴平。

古文:牵水又东径新淦县,即王莽之偶亭,而注于豫章水。

现代文:牵水又往东流经新淦县―就是王莽鹉亭一一注入豫章水。

古文:湖汉及赣,并通称也。

现代文:湖汉水和赣水都是通称。

古文:又淦水出其县下,注于赣水。

现代文:此外,还有淦水发源于县中,注入赣水。

古文:又北过南昌县西,旺水出南城县,西北流径南昌县南,西注赣水。

现代文:又往北流过南昌县西边,吁水发源于南城县,往西北流经南昌县南边,西流注入赣水。

古文:又有浊水注之,水出康乐县,故阳乐也。

现代文:又有浊水注入。浊水发源于康乐县,就是旧时的阳乐。

古文:浊水又东径望蔡县,县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晋太康元年,改为望蔡县。

现代文:浊水又往东流经望蔡县。因为汝南上蔡的人民流寓在这里,所以在晋太康元年改为望蔡县。

古文:浊水又东径建成县,汉武帝元光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拾为侯国。

现代文:浊水又往东流经建成县,汉武帝元光四年才派陈婴去平定豫章,设置南昌县,郡治也在这里,城就是陈婴筑的。

古文:王莽更名之曰多聚也。

现代文:王莽改名,县称宜善,郡名九江。

古文:水之西岸有盘石,谓之石头,津步之处也。

现代文:刘欲说:湖汉等九水注入彭蠢,所以叫九江。

古文:西行二十里曰散原山,叠嶂四周,杳邃有趣。

现代文:陈蕃做太守,任徐稚为功曹,陈蕃在郡里从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地为他摆了一张坐榻,他去后就挂起来,这里就是悬榻的地方。

古文:晋隆安末,沙门竺昙显建精舍于山南,僧徒自远而至者相继焉。

现代文:建安年间忽又茂盛起来,枝叶繁茂犹如当年,人们都以为是中宗的吉祥征兆。《礼•斗威仪》说:君王政治修明,诉讼平息,豫樟就常常盛长。太兴年间末年,僧人竺昙显在山南修建寺院,僧徒从远方来这里的络绎不绝。

古文:西北五六里,有洪井,飞流悬注,其深无底,旧说洪崖先生之井也。

现代文:西北六七里处有洪井,上有瀑布,飞泻直下,注入井中,深不可测。旧时传说这是仙人洪崖先生的井。

古文:北五六里有风雨池,言山高濑激,激著树木,罪散远洒若雨。

现代文:往北五六里有风雨池,说是因山高滩急,飞流冲激到树木,水花就飘散远洒,像下雨一样。

古文:西有鸾冈,洪崖先生乘鸾所憩泊也。

现代文:西边有莺冈,是洪崖先生骑莺停下休息的地方。

古文:冈西有鹄岭,云王子乔控鹄所径过也。

现代文:山冈西有鹊岭,传说是仙人王子乔驾鹊经过的地方。

古文:有二崖,号曰大萧、小萧,言萧史所游萃处也,雷次宗云:此乃系风捕影之论。

现代文:有两座石崖,称为大萧、小萧,传说是萧史游憩的地方。雷次宗说:这都是捕风捉影的话。

古文:据实本所未辨,聊记奇闻,以广井鱼之听矣。又按谢庄诗,庄常游豫章,观井赋诗。

现代文:我本来就没有对那些事迹作过鉴别,只是聊以记下奇闻异事,以增广见闻罢了。谢庄常游豫章,见过此井,又写过诗。

古文:赣水又东北径王步,步侧有城,云是孙奋为齐王镇此,城之。

现代文:按他的诗,说莺冈四周有水,叫莺破,好像这些说法又不是毫无根据的。东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面与城相平,南面弯弯曲曲,通到南塘,此湖本来与章江相通,湖水的涨落与江水相同。

古文:今谓之王步,盖齐王之渚步也。

现代文:汉永元年间,因为这是齐王水边的埠头。

古文:郡东南二十余里,又有一城,号曰齐王城。筑道相通,盖其离宫也。

现代文:郡城东南二十余里还有一座城,称为齐王城,筑路相通,这是齐王的行宫。

古文:赣水又北径南昌左尉廨西,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为南昌尉,居此。

现代文:赣水又往北流经南昌左尉官署西边。汉成帝时,九江梅福当南昌尉,曾住在这里。

古文:后福一旦舍妻子,去九江,传云得仙。

现代文:后来一天梅福抛下妻子儿女去到九江,传说他成仙了。

古文:赣水又北径龙沙西,沙甚洁白,高峻而阤,有龙形,连亘五里中,旧俗九月九日升高处也。

现代文:赣水又往北流经龙沙西边,沙很洁白,堆成沙丘,高峻倾斜,连绵长达五里,形状像龙,照老风俗,这是九月九日登高的地方。

古文:昔有人于此沙得故冢刻砖,题云:西去江七里半,筮言其吉,卜言其凶。

现代文:从前有人在这里沙地中找到一座古墓,砖上刻的字说:西面离江七里半,用著草占,说吉利;用龟甲卜,说不祥。

古文:而今此冢垂没于水,所谓筮短龟长也。

现代文:现在墓就将没入水中了,真所谓签短龟长了。

古文:赣水又径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孙策所筑也。

现代文:赣水又流经椒丘城下,这座城是建安四年孙策所筑。

古文:鄱水又西流,注于赣。

现代文:赣水又流经钓沂粮仓下,这里原是度支校尉的治所,太尉陶侃曾迁到这里来。

古文:又有缭水入焉。

现代文:从前夏天时粮仓前的洲诸被水淹没,离水边较远。

古文:其水导源建昌县,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昏立。缭水东径新吴县,汉中平中立。

现代文:景平元年把海昏分开而设立的。缭水往东流经新吴县,该县是汉中平年间所立。

古文:缭水又径海昏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昏江,分为二水。

现代文:缭水又流经海昏县―王莽改名为宜生―叫上赣水,又叫海昏江,分为两条。

古文: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

现代文:县东渡头上有个亭子,是过渡的要道。

古文:其水东北径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

现代文:水向东北流经昌邑城,往东从豫章流入大江,汇流处叫慨口。

古文: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昏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

现代文:从前汉昌邑王封于海昏,每次在江上泛舟东望,就满怀愤慨而回,因此世人称为慨口。

古文:其一水枝分别注,入于循水也。

现代文:一条水分支流到别处,注入循水。

古文:又北过彭泽县西,循水出艾县西,东北径豫宁县,故西安也,晋太康元年更从今名。

现代文:又往北流过彭泽县西边,循水发源于艾县西边,往东北流经豫宁县,豫宁就是旧时的西安。晋太康元年改为今名。

古文:循水又东北径永循县,汉灵帝中平二年立。

现代文:循水又往东北流经永循县,该县是汉灵帝中平二年所立。

古文:循水又东北注赣水,其水总纳十川,同臻一渎,俱注于彭蠡也。

现代文:循水又往东北流,注入赣水,赣水把十条水全都接纳了过来,合成一条大河,注入彭蠢泽。

古文:北入于江。

现代文:往北注入大江。

古文:大江南,赣水总纳洪流,东西四十里,清潭远涨,绿波凝净,而会注于江川。

现代文:大江以南,赣水接纳了各大川,东西四十里间,澄碧的潭水向远处伸展,成为一片汪洋,绿波明净如玉,汇注于江水。

古文: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

现代文:庐江水发源于三天子都,往北流过彭泽县西,往北注入江水。

古文:《山海经》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

现代文:按《山海经》,三天子都又称天子郭。

古文:王彪之《庐山赋叙》曰:庐山,彭泽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

现代文:王彪之《庐山赋•叙》说:庐山,就是彭泽之山,虽然不在五岳之内,但峰峦磋峨,上接苍弯,实在也是极其高峻的名山。

古文:孙放《庐山赋》曰: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

现代文:孙放《庐山赋》说:寻阳郡南有庐山,是九江的主峰,此山俯临彭鑫的大泽,邻接平旷的原野。

古文:《开山图》曰:山四方,周四百余里,叠鄣之岩万仞,怀灵抱异,苞诸仙迹。

现代文:《开山图》说:庐山伸展向四方,周围四百余里,层峦叠嶂,山岩高达万协,其间藏着许多灵异的事物,留着许多仙人的遗迹。

古文:《豫章旧志》曰: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

现代文:《豫章旧志》说:庐俗,字君孝,本姓匡,他的父亲东野王与都阳县令吴丙为辅佐汉室平定天下而死。

古文:汉封俗于阳,曰越庐君。

现代文:汉封庐俗于那阳,名为越庐君。

古文: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

现代文:庐俗兄弟七人,都喜好道术,就在宫亭山上修炼,所以世人称为庐山。

古文: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远法师。

现代文:汉武帝南巡时看到此山,觉得有点神灵,就封庐俗为大明公。

古文:《庐山记》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

现代文:远法师的《庐山记》说:殷、周之交,匡俗先生从仙人接受了道术,同游此山,当时人们以为他所栖止的地方是神仙的庐舍,因而就作为山名。

古文:又按周景式曰:庐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周武王时,生而神灵,屡逃征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

现代文:又按周景式说:庐山匡俗,字子孝,本来是东里子,出自周武主时,因他生来就有神灵之性,屡次逃避朝廷的征聘,在这山上建庐而居,当时人们都很敬仰他,奉他为师。

古文:俗后仙化,空庐犹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乌号。

现代文:匡俗后来升仙了,只留一间空屋,弟子看到他的居室都很悲哀,早晚号哭,就像黄帝登仙时小臣们抱着他的乌号弓哀哭一般。

古文: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

现代文:世人称他为庐君,山就因而取名为庐山了。

古文: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

现代文:这些都是民间的口头传说,并非确实可信的记载。

古文:故《豫章记》以庐为姓,因庐以氏,周氏远师,或托庐慕为辞,假凭庐以托称。

现代文:所以《豫章记》以庐为姓,照庐字来命名,周氏和远师或者是仰慕庐山,就编造了这些话,借庐俗作为假托。

古文:二证既违,二情互爽。按《山海经》创之大禹,记录远矣。

现代文:这两条记载既相矛盾,两件事情又互不一致,按《山海经》,还是始于大禹时,记录就更遥远了。

古文:故《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句耳。

现代文:《海内东经》说:庐江发源于三天子都,在彭泽以西入江。这就是说庐江的名称是山水相依的,两者互举,分明不是由匡俗开始的。这都是好事的人硬把这类传闻拿来编造故事罢了。

古文:又按张华《博物志。曹著传》,其神自云姓徐,受封庐山。

现代文:又据张华《博物志•曹著传》,山神自称姓徐,受封于庐山,后来吴猛经过这里,山神去迎接他。

古文:后吴猛经过,山神迎猛,猛语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尽,不宜久居,非据。

现代文:吴猛说:你在这山里为王已近六百年,现在你受命为王的期限已到头了,不宜再在非你所应占有的地方久居了。

古文:猛又赠诗云:仰瞩列仙馆;俯察王神宅,旷载畅幽怀,倾盖付三益。

现代文:吴猛又赠诗说:仰望众仙的楼台馆舍,俯视大王的仙宫灵府,长年里只图心怀快畅,逢挚友当把真情倾吐。

古文:此乃神道之事,亦有换转,理难详矣。

现代文:这是神道之类事情,却也有换任调动,按事理就很难说得清楚了。

古文:吴猛,隐山得道者也。

现代文:吴猛是隐居深山得道的人。

古文:《寻阳记》曰: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

现代文:《寻阳记》说:庐山上有叫三石梁的,长数十丈,但宽不到一尺,下面深杳无底。

古文:吴猛将弟子登山,过此梁,见一翁坐桂树下,以玉杯承甘露浆与猛。

现代文:吴猛带子弟登山,走过这道石梁,看见一个老人坐在桂树底下,用玉杯承接了甘露浆递给吴猛。

古文:又至一处,见数人,为猛设玉膏。

现代文:又到一处,看到有几个人给吴猛摆了玉膏。

古文:其山川明净,风泽清旷,气爽节和,土沃民逸。

现代文:吴猛弟子偷了一件宝物,想拿来给世上的人看,石梁立即变得和手指一般细了。吴猛叫他把宝物送回去,手牵着弟子,叫他闭上眼睛,领着他回来。

古文:嘉遁之士,继响窟岩。龙潜风采之贤,往者忘归矣。

现代文:庐山山明水秀,风清气爽,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而人民安乐,山林隐逸的人士,到岩穴中来隐居的从不中断;像龙凤一般蛰伏待时的贤才,一到这里也会乐而忘归了。

古文: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钟、彭焉。

现代文:秦始皇、汉武帝和太史公司马迁,都曾登临这里的岩峰,遥望九江,凭眺石钟山和彭蠢泽。

古文: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

现代文:庐山北有石门水,发源于岭端,那里有两块高耸的巨石,样子像门,因此有石门之名。

古文: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湍林表,望若悬素。

现代文:水从这两块巨石之间流出,从悬崖上飞泻而下,高近三百步,到了底下,飘散开来约十多步。

古文:注处悉成巨并,其深不测。其永下入江渊。

现代文:从下面仰望,瀑布似乎高与天连,仿佛是从云端垂下的一幅飘曳的白绢。

古文: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叹斯岳远,遂记为上霄焉。

现代文:下面有巨石,可坐数十人,冠军将军刘敬宣常常来此攀登。石门水流过山间,流经龙泉寺南,此寺是太元年间,惊叹这座山岳的高远,于是就以上霄为名记载下来。

古文: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数,今犹得刻石之号焉。

现代文:上霄峰南,大禹刻石标明它的丈尺里数,所以现在还有刻石的名 称。

古文:湖中有落垦石,周回百分步,高五丈,上生竹木。

现代文:湖中有落星石,周围百余步,高五丈,上面长着竹木。

古文:传曰:有星坠此,因以名焉。

现代文:据传说,有星陨落在这里,所以叫落星石。

古文: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为瑰异。

现代文:又有一块孤石,独立在大湖中,周围一里,高耸百丈,瑰奇卓绝;顶上虽有林木丛生,但飞禽却极少聚集到这里来。

古文:上生林木,而飞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详也。春旧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纪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岁月已久,莫能合辨之也。

现代文:传说上面有玉膏可采,但实际如何不得而知。老人们说:从前大禹治水到过这里,刻石纪功;又说碑是秦始皇所立。但年代久远,无从考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