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古文:又南入葱岭山,又从葱岭出而东北流。

现代文:又往南流进葱岭山,又从葱岭流出,往东北奔去。

古文:河水重源有三,非惟二也。

现代文:河水发源后伏地潜流重又冒出,这样的情况有三处而不止两处。

古文:一源西出捐毒之国葱岭之上。西去休循二百余里,皆故塞种也。

现代文:一条水源出自西方捐毒之国的葱岭上,西距休循二百余里,从前是塞种居住的地区。

古文:南属葱岭,高千里。

现代文:该区南与葱岭相连,岭高千里。

古文:《西河旧事》曰:葱岭在敦煌西八千里,其山高大,上生葱,故曰葱岭也。

现代文:《西河旧事》说:葱岭在敦煌西八千里,山极高大,山上长着野葱,所以叫葱岭。

古文:河源潜发其岭,分为二水,一水西径休循国南,在葱岭西。郭义恭《广志》曰:休循国居葱岭,其山多大葱。

现代文:河水源头在岭间地下冒出,分为两条。一条往西流经葱岭西的休循南边。郭义恭《广志》说:休循国在葱岭,山上多大葱。

古文:又径难兜国北,北接休循,西南去厨宾国三百四十里。

现代文:又流经难兜国以北,该国北与休循接壤,西南距厨宾国三百四十里。

古文:河水又西径罽宾国北。

现代文:河水又往西流经厨宾国北边。

古文:月氏之破,塞王南君罽宾,治循鲜城。

现代文:月氏被打垮后,塞王南迁,在厨宾为王,国治在循鲜城。

古文:土地平和,无所不有,金银珍宝,异畜奇物,逾于中夏,大国也。

现代文:那里土地平和,物产无所不有,金银珍宝、异畜奇物,比中国这个涣映大国还要多。

古文:山险,有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人畜同然。

现代文:山势很险,有名的大头痛、小头痛等山,赤土、身热等坡,不论人畜,经过那些地方都会得病。

古文:河水又西径月氏国南。治监氏城,其俗与安息同。

现代文:河水又往西流经月氏国南边,都城监氏城,风俗和安息相同。

古文:匈奴冒顿单于破月氏,杀其王,以头为饮器。

现代文:匈奴冒顿单于打垮月氏,杀了月氏王,用他的头颅骨做杯子。

古文:国遂分,远过大宛,西居大夏,为大月氏;其余小众不能去者,共保南山、羌中,号小月氏,故有大月氏、小月氏之名也。

现代文:于是月氏分裂,大队人马远远越过大宛西迁,定居于大夏,这就是大月氏;留下的小股人众走不了,一同保住南山羌中这块地方,号称小月氏,因而有了大月氏、小月氏这些称号。

古文:又西径安息国南,城临妫水,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

现代文:水又往西流经安息国南边。安息国都城濒临妨水,地方数千里,是一方最大的国度。

古文:有商贾车船行旁国,画革旁行为书记也。

现代文:国中商人用车船来往于邻国,在皮革上记事,文字都是横写的。

古文:河水与蜺罗跂噘水同注雷翥海。

现代文:河水与蜿罗跤袜水一同注入雷翁海。

古文:释氏《西域记》曰:蜺罗跂噘出阿耨达山之北,西径于阗国。

现代文:释氏《西域记》说:蜕罗跤蹄水发源于阿褥达山北麓,往西北流经于闻国。

古文:《汉书。西域传》曰: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

现代文:《汉书•西域传》说:于阖以西,水都往西流,注入西海。

古文:又西径四大塔北。释法显所谓糺尸罗国,汉言截头也。

现代文:又往西流经四大塔北边,那就是法显所谓红尸罗国,汉语意思是 断头 。

古文:佛为菩萨时,以头施人,故因名国。

现代文:佛陀前生做菩萨时,把自己的头施舍给别人,所以就以断头为国名。

古文:国东有投身饲饿虎处,皆起塔。

现代文:国都东边有他前生舍身饲喂饿虎的地方,都建了佛塔。

古文:又西径揵陀卫国北。是阿育王子法益所治邑。

现代文:又往西流经键陀卫国北边,这是阿育王的儿子法益治理的城邑。

古文:佛为菩萨时,亦于此国以眼施人,其处亦起大塔。

现代文:佛陀前生做菩萨时,也曾在这个国度把眼珠施舍给别人,那地方也造了大塔。

古文:又有弗楼沙国,天帝释变为牧牛小儿,聚土为佛塔,法王因而成大塔,所谓四大塔也。

现代文:还有个弗楼沙国,天帝释在那里变成放牛娃,用泥土堆成佛塔,法王就凭着这小塔建起一座大塔。

古文:《法显传》曰:国有佛钵,月氏王大兴兵众,来伐此国,欲持钵去,置钵象上,象不能进;更作四轮车载钵,八象共牵,复不进。

现代文:以上这些塔就是所谓四大塔。妾法显传》说:弗楼沙国有一只佛钵。月氏王调动大军来攻打这个国家,想把佛钵放在象背上带走,可是大象却走不动。他又造了一辆四轮车来装载佛钵,用八头大象合力拉车,还是拉不动。

古文:王知钵缘未至,于是起塔留钵供养。

现代文:月氏王知道佛钵的缘分还没有到,于是造了一座塔,把佛钵留下来供养。

古文:钵容二斗,杂色而黑多,四际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泽。

现代文:钵的容量能装两斗,颜色驳杂,但以黑色为主;四面轮廓分明,厚约二分,光泽照人。

古文:贫人以少花投中便满;富人以多花供养,正复百千万斛,终亦不满。

现代文:穷人用一点点花投入钵中就会装满,富人拿了很多花来供养,即使是几百儿千几万解,始终还是装不满。

古文:佛图调曰:佛钵,青玉也,受三斗许,彼国宝之。

现代文:佛图调说:佛钵是用青玉做的,能装三斗左右,那个国家把它视为国宝。

古文:供养时,愿终日香花不满,则如言;愿一把满,则亦便如言。

现代文:供养时,心中希望它终日香花不满,就会如愿;希望一把花就能装满,也会如愿。

古文:又案道人竺法维所说,佛钵在大月支国,起浮图,高三十丈,七层,钵处第二层,金络络锁县钵,钵是青石。

现代文:又按修行人竺法维所说,佛钵在大月氏国,建了一座宝塔,高三十丈,共七层,佛钵就放在第二层。钵用青石制成,裹上金丝网络悬挂着。

古文:或云悬钵虚空。

现代文:又有人说钵是凌空悬浮着的。

古文:须菩提置钵在金机上,佛一足迹与钵共在一处,国王、臣民,悉持梵香、七宝、壁玉供养。

现代文:须菩提把钵放在金几上,佛陀的一个足印和钵同在一处,国王和臣民手里都拿着梵香、七宝、璧玉来供养塔迹。

古文:塔迹、佛牙、袈裟、顶相舍利,悉在弗楼沙国。

现代文:佛牙、架装、顶相舍利,这些全都在弗楼沙国。

古文:释氏《西域记》曰:揵陀越王城西北有钵吐罗越城,佛袈裟王城也,东有寺。

现代文:释氏《西域记》说:键陀越王城西北,有钵吐罗越城,就是佛架装王城。城东有一座佛寺。

古文:重复寻川水,西北十里有河步罗龙渊。佛到渊上浣衣处,浣石尚存。

现代文:再来探寻这条川水,西北十里有河步罗龙渊,佛陀到渊上洗衣的地方,洗衣石还在。

古文:其水至安息,注雷翥海。

现代文:这条水流到安息,注入雷蠢海。

古文:又曰:握陀越西,西海中有安息国。

现代文:又说:键陀越以西是西海,那里有个安息国。

古文:竺枝《扶南记》曰:安息国去私诃条国二万里,国土临海上,即《汉书》天竺安息国也。

现代文:竺枝《扶南记》说:安息国距私诃条国二万里,领土濒临海边,就是《汉书》中的天竺安息国。

古文:户近百万,最大国也。

现代文:国中户口近一百万,是个最大的国家。

古文:《汉书。西域传》又云:梨靬、条支临西海。

现代文:《汉书,西域传》又说:梨靳、条支濒临西海。

古文: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

现代文:据老人们的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但也没有见过。

古文: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也。

现代文:从条支沿水路往西去,约百余日,就临近太阳沉没的地方了。

古文:或河水所通西海矣。

现代文:也许这就是河水所通的西海了。

古文:故《凉土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为河源,《禹记》所云昆仑者焉。

现代文:所以《凉土异物志》说:葱岭的水东西分流,往西流的注入大海,往东流的就是河水的源头,即《禹记》所说的昆仑了。

古文:张骞使大宛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达于昆仑也。

现代文:张赛出使大宛,到了河水源头的尽处,以为就到此为止了,并不通到昆仑。

古文:河水自葱岭分源,东径边舍罗国。

现代文:河水源头从葱岭分流后,往东流经迎舍罗国。

古文:释氏《西域记》曰:有国名伽舍罗逝。此国狭小,而总万国之要道无不由。

现代文:释氏《西域记》说:有个国度,叫伽舍罗逝,领土狭小,但却是万国交通要道必经之地。

古文:城南有水,东北流,出罗逝西山。山即葱岭也。

现代文:城南有水,往东北流出罗逝西山,这座山就是葱岭。

古文:径岐沙谷,出谷分为二水。

现代文:又流经岐沙谷,出谷后分为两条。

古文:一水东流,径无雷国北。治卢城,其俗与西夜、子合同。

现代文:一条往东流经无雷国北边,国都卢城,风俗与西夜、子合相同。

古文:又东流径依耐国北。去无雷五百四十里,俗同子合。

现代文:又往东流经依耐国以北,这里距无雷五百四十里,风俗与子合相同。

古文:河水又东径蒲犁国北。治蒲犁谷,北去疏勒五百五十里,俗与子合同。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蒲犁国北边,都城在蒲犁谷,北距疏勒五百五十里,风俗与子合相同。

古文:河水又东径皮山国北。治皮山城,西北去莎车三百八十里。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皮山国北边,都城皮山城,西北距莎车三百八十里。

古文: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所出河合,又东注蒲昌海。

现代文:一条水源出自于闻国的南山,往北流,与发源于葱岭的河汇合,又往东注人蒲昌海。

古文:河水又东与于阗河合。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与于闻河汇合。

古文:南源导于阗南山,俗谓之仇摩置,自置北流,径于阗国西。治西城,土多玉石,西去皮山三百八十里,东去阳关五千余里。

现代文:南源出自于闻南山,俗称仇摩置。河水从仇摩置往北流经于间国西边,国都西城,西距皮山三百八十里,东距阳关五千余里。

古文:释法显自乌帝西南行,路中无人民,沙行艰难,所径之苦,人理莫比。

现代文:那个地区出产玉石。法显和尚从乌帝往西南走,路上没有碰到一个人;在沙漠中行走,艰难到了极点,一路上所经历的千辛万苦,真不是世间平常的困难所能相比的。

古文:在道一月五日,得达于阗。

现代文:路上走了一个月又五天,才到于闻。

古文:其国殷庶,民笃信,多大乘学,威仪齐整,器钵无声。

现代文:于闻国家富庶,人民信仰佛教很是虔诚,学的大都是大乘,礼仪十分严肃整齐,器钵寂然无声。

古文:城南十五里有利刹寺,中有石靴,石上有足迹,彼俗言是辟支佛迹。

现代文:城南十五里,有一座利刹寺,寺内有石靴,岩石上留着些足印,据民传说 是辟支佛的足迹。

古文:法显所不传,疑非佛迹也。

现代文:但法显没有提到这件事,恐怕不是佛陀的足迹。

古文:又西北流,注于河,即《经》所谓北注葱岭河也。

现代文:又往西北流,注入河水。这就是《水经》所说的:往北流,注入葱岭河。

古文:南河又东径于阗国北,释氏《西域记》曰:河水东流三千里,至于阗,屈东北流者也。

现代文:南河又往东流经于闻国北边。释氏《西域记》说:河水往东流了三千里,到了于闻,就折向东北流去。

古文:《汉书。西域传》曰:于阗已东,水皆东流。

现代文:《汉书•西域传》说:于闻以东,水都东流。

古文:南河又东北径杆弥国北。

现代文:南河又往东北流经抒弥国北边。

古文:治扞弥城,西去于阗三百九十里。

现代文:都城抒弥城,西距于闻三百九十里。

古文:南河又东径精绝国北。西去阗弥四百六十里。

现代文:南河又往东流经精绝国北边,该国西距抒弥四百六十里。

古文:南河又东径且末国北,又东,右会阿耨达大水。

现代文:南河又往东流经且末国北边;又往东流,在右边汇合了阿褥达大水。

古文:释氏《西域记》曰:阿耨达山西北有大水,北流注牢兰海者也。

现代文:释氏《西域记》说:阿褥达山西北有大水,北流注入牢兰海。

古文:其水北流径且末南山,又北径旦未城西。

现代文:此水往北流经且末南山,又往北流经且末城西边。

古文:国治且末城,西通精绝二千里,东去鄯善七百二十里,种五谷,其俗咯与汉同。

现代文:国都且末城,西通精绝国,路程二千里,东到都善七百二十里。那个地区种植五谷,风俗大体上与汉人相同。

古文:又曰:且末河东北流径且未北,又流而左会南河,会流东逝,通为注滨河。

现代文:又说:且末河往东北流经且末北边,又流了一程,在左边汇合南河;汇合后往东流,通称注滨河。

古文:注滨河又东径鄯善国北。治伊循城,故楼兰之地也。

现代文:注滨河又往东流经都善国北边,都城伊循城,过去是楼兰地方。

古文:楼兰王不恭于汉,元凤四年,霍光遣平乐监傅介子刺杀之,更立后王。

现代文:楼兰王对汉朝不恭,元凤四年霍光派了平乐监傅介子去刺杀了他,另立国王。

古文:汉又立其前王质子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

现代文:汉朝又立了楼兰前主留作人质的儿子尉屠曹为王,把国名改为都善。

古文:百官祖道横门,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恐为前王子所害,国有伊循城,土地肥美,愿遣将屯田积粟,令得依威重。

现代文:尉屠普回国时,文武百官在横门为他饯行,王向汉天子请求道:我留在汉朝很久了,回去恐怕要被前王的儿子谋害。我们国内有座伊循城,土地肥沃,希望皇上派遣将帅去屯田种粮,使我能够依仗大国的声威。

古文:遂置田以镇抚之。

现代文:汉朝于是就在那里设置屯田,来镇抚都善。

古文:敦煌索励,字彦义,有才略。

现代文:敦煌索励,字彦义,为人有才气和谋略。

古文:刺史毛奕表行贰师将军,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

现代文:刺史毛奕上表推荐他为贰师将军,率领了酒泉、敦煌兵一千名,到楼兰去屯田。

古文: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千,横断注滨河,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陵冒堤。

现代文:他搭了茅草屋,调集都善、焉眷、龟兹三国兵各一千名,动工在注滨河拦河筑坝。河道截流那天,水流奔腾汹涌,来势很猛,直冲到堤上。

古文:劢厉声曰:王尊建节,河堤不溢,王霸精诚,呼沱不流,水德神明,古今一也。

现代文:索肋厉声高叫道:王尊察承王命,河堤就不溢水;王霸精诚所至,呼沱河水因而不流。水性若有神灵,也当助我,古今该都是一样的。

古文:劢躬祷祀,水犹未减,乃列阵被杖,鼓噪欢叫。

现代文:他亲自举行祈祷祭祀,但水势还是不减;于是摆起阵势,带了兵器,呼噪呐喊,一边刺,一边射。

古文:且刺且射,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浸沃衍,胡人称神。

现代文:这样大战了三日,水势才逐渐减退,驯服听命,灌溉着肥沃的平原,胡人都把他看作神人。

古文: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

现代文:耕种了三年,积累的粮食多达百万,声威震慑外国。

古文:其水东注泽,泽在楼兰国北扞泥城。其俗谓之东故城,去阳关于六百里,西北去乌垒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墨山国千八百六十五里,西北去车师干八百九十里。

现代文:这条水往东流,注入沼泽中。沼泽在楼兰国北边的抒泥城,当地俗称东故城,离阳关一千六百里,西北离乌垒一千七百八十五里,到墨山国一千八百六十五里,西北离车师一千八百九十里。

古文:土地沙卤少田,仰谷旁国。

现代文:那一带是沙质盐碱地。少有水田,吃粮全靠邻国供应。

古文:国出玉,多蓖苇、柽柳、胡桐、白草。

现代文:那个国家出产玉石,芦苇、怪柳、梧桐、白草之类很多。

古文:国在东垂,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迎送汉使。

现代文:都城在东部边境,位于白龙堆前,缺少水草,人们经常当向导,背负了饮水和干粮,迎送汉朝使者。

古文:故彼俗谓是泽为牢兰海也。

现代文:所以当地风俗把这片大泽叫做牢兰海。

古文:释氏《西域记》曰:南河自于阗东于北三千里,至鄯善入牢兰海者也。

现代文:释氏《西域记》说:南河从于闻东往北三千里,到都善注入牢兰海。

古文:北河自岐沙东分南河,即释氏《西域记》所谓二支北流,径屈茨、乌夷、禅善,入牢兰海者也。

现代文:北河在岐沙东分出南河,这就是释氏《西域记》所说的两条水往北流经屈茨、乌夷、禅善,注入牢兰海。

古文:北河又东北流,分为二水,枝流出焉,北河自疏勒径流南河之北。

现代文:北河又往东北流,分出支流,成为两条。北河从疏勒流经南河以北。

古文:《汉书。西域传》曰:葱岭以东,南北有山,相距千余里,东西六千里,河出其中。

现代文:《汉书•西域传》说:葱岭以东,南北两边都有山,其间相距千余里,山脉绵延,东西长达六千里,河水就在中间。

古文:暨于温宿之南,左合枝水,枝水上承北河于疏勒之东;西北流径疏勒国南,又东北与疏勒北山水合;水出北溪,东南流径疏勒城下。南去莎车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

现代文:流出。到了温宿的南边,左边与支流相汇合。支流上流在疏勒以东承接北河,往西北流经疏勒国南边,又转向东北,与疏勒北山水汇合。北山水发源于北溪,往东南流经疏勒城下,疏勒城南距莎车五百六十里,有商行店铺,西边是通大月氏、大宛、康居的交通要道。

古文:释氏《西域记》曰:国有佛浴床,赤真檀木作之,方四尺,王于宫中供养。

现代文:释氏《西域记》说:疏勒有佛浴床,用赤真檀木制作,大小四尺见方,国王把它放在宫中供养。

古文:汉永平十八年,耿恭以戊己校尉,为匈奴左鹿蠡王所逼,恭以此城侧涧傍水,自金蒲迁居此城,匈奴又来攻之,壅绝涧水。

现代文:汉永平十戈年,耿恭当戊己校尉,受到匈奴左鹿鑫王的逼迫。耿恭鉴于此城座落在溪涧旁边,地点近水,因而就从金蒲迁居到这里。匈奴又来进攻,把涧水堵断了。

古文:恭于城中穿井,深一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饮之。

现代文:耿恭在城中挖井,深达十五丈,可是仍没有水。官吏士兵口渴难当,竟至榨取马粪汁来喝。

古文:恭乃仰天叹曰:昔贰师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

现代文:耿恭于是仰天叹息道:从前贰师将军拔出佩刀刺山,就有飞泉涌出;现在大汉国运神灵,难道会到穷途末路吗?

古文: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之。

现代文:他整了整衣服,向井拜了两拜,为官吏士兵祈祷。

古文:有顷,水泉奔出,众称万岁。

现代文:一会儿,泉水涌出来了,众人都高呼庆贺。

古文:乃扬水以示之,虏以为神,遂即引去。

现代文:于是就扬起水来给匈奴人看,匈奴人以为他是神人,就立即领兵退去。

古文:后车师叛,与匈奴攻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现代文:后来车师反叛,与匈奴人一起进攻耿恭,城里粮食都吃光了,处境十分艰难,甚至把恺甲和弓弩都拿来煮了,把其中的牛筋牛皮拿来吃。

古文:恭与士卒同生死,咸无二心。

现代文:耿恭与兵卒誓同生死,没有一个人怀着两条心的。

古文:围恭不能下,关宠上书求救,建初元年,章帝纳司徒鲍昱之言,遣兵救之。

现代文:敌人围困耿恭却打不进去。关宠上书向朝廷求救,建初元年,汉章帝采纳了司徒鲍竖的意见,派兵前去救援。

古文:至柳中,以校尉关宠分兵入高昌壁,攻交河城,车师降,遣恭军吏范羌将兵二千人迎恭。

现代文:到了柳中,派了校尉关宠分兵到高昌壁,去攻打交河城,车师投降了。于是又派耿恭的军吏范羌,领兵两千去迎接耿恭。

古文:遇大雪丈余,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大恐,羌遥呼曰:我范羌也。

现代文:当时正下大雪,积雪深达丈余,勉强才到疏勒城。城中夜间听到兵马声,非常惊恐;范羌远远地叫道:我是范羌啊!

古文:城中皆称万岁,开门相持涕泣。

现代文:城中都欢呼起来,开了城门,相扶哭泣。

古文:尚有二十六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相依而还,枝河又东径莎车国南。治莎车城,西南去蒲犁七百四十里。

现代文:这时活着的还有二十六人,衣服鞋袜都穿破了,脸色十分憔悴,大家相扶着回来。支流又往东流经莎车国南边,国都莎车城,西南离蒲犁七百四十里。

古文:汉武帝开西域,屯田于此。

现代文:汉武帝开拓西域,曾在这里屯田。

古文:有铁山,出青玉。

现代文:有铁山,山上出产青玉。

古文:枝河又东径温宿国南。治温宿城,土地物类,与鄯善同。

现代文:支流又往东流经温宿国南边,都城是温宿城,这一带的地理情况和物产,也与都善相同。

古文:北至乌孙赤谷六百一十里,东通姑墨二百七十里。

现代文:从这里往北到乌孙赤谷六百一十里,往东通姑墨二百七十里。

古文:于此,枝河右入北河。

现代文:支流到了这里向右注入北河。

古文:北河又东径姑墨国南,姑墨川水注之,水导姑墨西北,历赤沙山,东南流径姑墨国西。

现代文:北河又往东流经姑墨国南边。有姑墨川水注入。姑墨川水从姑墨西北流来,流过赤沙山,往东南流经姑墨国西边,国都是南城。

古文:治南城,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土出铜铁及雌黄。

现代文:往南到于闻,骑马要走十五日。那个地区出产铜铁和雌黄。

古文:其水又东南流,右注北河。

现代文:水又往东南流,向右边注入北河。

古文:北河又东径龟兹国南,又东,左合龟兹川水,有二源,西源出北大山南。

现代文:北河又往东流经龟兹国南边,又往东流,在左边与龟兹川汇合。龟兹川有两个源头,西边的源头出自北大山南麓。

古文:释氏《西域记》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

现代文:释氏《西域记》说:屈茨以北二百里有山,夜间有火光,白天光冒烟。人们拿这山上的石炭来冶炼山上的铁矿,常可供三十六国的需用。

古文:故郭义恭《广志》云:龟兹能铸冶。

现代文:所以郭义恭《广志》说:龟兹能铸冶。

古文:其水南流径赤沙山。

现代文:两源的水往南流经赤沙山。

古文:释氏《西域记》曰: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高大清净。

现代文:释氏《西域记》说:龟兹国以北四十里,山上有寺院,名叫雀离大清净寺。

古文:又出山东南流,枝水左派焉。

现代文:又出山往东南流,向左边分出一条支流。

古文:又东南,水流三分,右二水俱东南流,注北河。

现代文:又往东南流,分为三支,右边两支都往东南流,注入北河。

古文:东川水出龟兹东北,历赤沙、积梨南流,枝水右出,西南入龟兹城。

现代文:东川水发源于龟兹东北,经过赤沙、积梨往南流,右边分出一条支流,往西南流入龟兹城。

古文:音屈茨也,故延城矣,西去姑墨六百七十里。

现代文:龟兹读作屈茨,就是昔日的延城,西距姑墨六百七十里。

古文:川水又东南流径于轮台之东也。

现代文:川水又往东南流经轮台东边。

古文:昔汉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于此。

现代文:从前汉武帝开始通西域时,设置校尉,在这里屯田。

古文:搜粟都尉桑弘羊奏言:故轮台以东,地广,饶水草,可溉田五千顷以上,其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收获与中国同。

现代文:搜粟都尉桑弘羊奏道:旧日的轮台以东,土地辽阔,水草丰饶,川水可灌溉田亩五千顷以上。那里气候温和,水田肥美,可以多开儿条沟渠,种植五谷,收获就会赶上中原一带了。

古文:时匈奴弱,不敢近西域,于是徙莎车,相去千余里,即是台也。

现代文:当时匈奴力量薄弱,不敢接近西域,于是就迁到相距千余里的莎车去,就是轮台。

古文:其水又东南流,右会西川枝水,水有二源,俱受西川,东流径龟兹城南,合为一水。

现代文:水又往东南流,在右边汇合了西川的支流。这条支流有两个源头,都接纳了从西川来的水,往东流经龟兹城南,汇合成一条。

古文:水间有故城,盖屯校所守也。

现代文:两水之间有一座旧城,就是屯田校尉驻守的地方。

古文:其水东南注东川,东川水又东南径乌垒国南。

现代文:水往东南注入东川,东川又往东南流经乌垒国南边。

古文:治乌垒城,西去龟兹三百五十里,东去玉门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现代文:国都乌垒城,西距龟兹三百五十里,东到玉门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梨的田官驻地相近。这里土地肥沃,在西域说来地位居中,是旧时的都护治所。

古文:汉使持节郑吉,并护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也。

现代文:汉朝派遣郑吉为使,并保护北道,所以称为都护;都护的官职就是从郑吉时开始的。

古文:其水又东南注大河。

现代文:水又往东南注入大河。

古文:大河又东,右会敦薨之水,其水出焉耆之北,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

现代文:大河又往东流,在右边汇合敦芫之水。敦芫之水发源于焉誊以北的敦莞之山,山在匈奴以西,乌孙以东。

古文:《山海经》曰:敦薨之山,敦亮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

现代文:《山海经》说:敦亮之山是敦芫之水的发源地,西流注入坳泽。

古文: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者也。

现代文:此水发源于昆仑山的东北角,其实是河水的源头。

古文:二源俱道,西源东流,分为二水,左水西南流,出于焉耆之西,径流焉耆之野,屈而东南流,注于敦薨之渚。右水东南流,又分为二,左右焉耆之国。

现代文:两条水源流出后,西源往东流分为两条:左边的一条往西南流,从焉誉以西出来,流过焉普之野,折向东南,注入敦亮之诸;右边的一条往东南流,也分为两条,从焉着都城左右两侧流过。

古文:城居四水之中,在河水之洲,治员渠城,西去乌垒四百里。

现代文:都城四面环水,座落在河水的沙洲上。都城就是员渠城,西距乌垒四百里。

古文:南会两水,同注敦薨之浦。

现代文:水往南流,汇合了两条水,一同注入敦莞之浦。

古文:东源东南流,分为二水,涧澜双引,洪湍濬发,俱东南流,径出焉耆之东,导于危须国西。

现代文:东源往东南流,分为两条,这两条溪涧水流既急且深,都往东南流,从焉誉以东汹涌而出,流过危须国西边。

古文:国治危须城,西去焉耆百里。

现代文:国都危须城,西距焉首一百里。

古文:又东南流,注于敦薨之薮。川流所积,潭水斯涨,溢而为海。

现代文:又往东南流向敦莞之蔽,水流源源不断地注入,潭水愈涨愈高,泛滥成为内海。

古文:《史记》曰:焉耆近海多鱼鸟;东北隔大山与车师接。

现代文:《史记》说:焉曹近海,鱼类和鸟类都很多。东北隔着大山与车师相邻接。

古文:敦薨之水自西海径尉犁国。国治尉犁城,西去都护治所三百里,北去焉耆百里。

现代文:敦亮之水从西海流经尉犁国,都城尉犁城,西距都护治所三百里,北至焉誊一百里。

古文:其水又西出沙山铁关谷,又西南流,径连城别注,裂以为田。

现代文:水又往西从沙山铁关谷流出,又往西南流,经过连城时引水向四面灌溉田亩。

古文:桑弘羊曰:臣愚以为连城以西,可遣屯田,以威西国,即此处也。

现代文:桑弘羊说:我以为连城以西一带可以派兵去屯田,以威慑西域诸国,他说的就是这地方。

古文:其水又屈而南,径渠犁国西。

现代文:水又转向南,流经渠犁国西边。

古文:故《史记》曰:西有大河,即斯水也。

现代文:所以《史记》说:西有大河,指的就是这条水。

古文:又东南流,径渠犁国。治渠犁城,西北去乌垒三百三十里。

现代文:又往东南流经渠犁国,都城渠犁城,西北离乌垒三百三十里。

古文:汉武帝通西域,屯渠犁,即此处也。

现代文:汉武帝通西域,在渠犁驻兵,就是这地方。

古文:南与精绝接,东北与尉犁接。

现代文:渠犁南与精绝接境,东北与尉犁相邻。

古文:又南流注于河。

现代文:水又往南流,注入河水。

古文:《山海经》曰: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

现代文:《山海经》说:敦芫之水西流注入坳泽。

古文:盖乱河流自西南注也。

现代文:这条水是穿过河水从西南注入泽中的。

古文:河水又东径墨山国南。治墨山城,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墨山国南边,都城墨山城,西到尉犁二百四十里。

古文:河水又东径注宾城南。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注宾城南边。

古文:又东径楼兰城南而东注。

现代文:又往东流经楼兰城南边,然后往东流去。

古文:盖坺田士所屯,故城禅国名耳。

现代文:这里原是屯田兵士的驻地,所以城也承受了国名了。

古文:河水又东注于泑泽,即《经》所谓蒲昌海也。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注入坳泽,就是《水经》所说的蒲昌海。

古文:水积鄯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

现代文:这片沼泽是在都善东北、龙城西南积聚起来的。

古文:龙城,故姜赖之虚,胡之大国也。蒲昌海溢,荡覆其国,城基尚存而至大。

现代文:龙城原是旧时的姜赖之墟,是西域的大都城,蒲昌海泛滥,把这座都城冲毁了。

古文:晨发西门,暮达东门。

现代文:今天城墙基址还在,规模很大,早上从西门出发,傍晚才能到东门。

古文:法其崖岸,余溜风吹,稍成龙形,西面向海,因名龙城。

现代文:水流绕着崖岸,经风一吹,粼粼的水波有如龙纹,西面向海,因而称为龙城。

古文:地广千里,皆为盐而刚坚也。

现代文:这一带平原千里,土地辽阔,都是盐碱地,又硬又实。

古文:行人所径,畜产皆布毡卧之,掘发其下,有大盐,方如巨枕,以次相累,类雾起云浮,寡见星日,少禽,多鬼怪。

现代文:游牧民经过这里,牲口都要摊了毡才可躺下。挖掘下去,地下都是大盐块,呈方形,很像是大枕头,一个挨着一个堆叠在一起。那里常有云雾蒸腾,很少能看到太阳和星星;飞禽很少,鬼怪却很多。

古文:西接鄯善,东连三沙,为海之北隘矣。

现代文:龙城西与都善相邻,东与三沙接壤,是蒲昌海北边的险要之地。

古文:故蒲昌亦有盐泽之称也。

现代文:所以蒲昌海也有盐泽之称。

古文:《山海经》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之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者也。

现代文:《山海经》说:不周之山,北与诸毗之山相望,昂然高出于岳崇之山的顶上,朝东可遥望坳泽,这就是河水潜入地下的地方。水源滚滚奔流,哗哗作响。

古文:东去玉门阳关千三百里,广轮四百里。

现代文:坳泽东距至玉门阳关一千三百里,方圆四百里。

古文:其水澄渟,冬夏不减,其中洄湍电转,为隐沦之脉。

现代文:泽水静止而澄清,冬夏不减,泽中有急转的漩涡,就是潜流的水脉。

古文:当其澴流之上,飞禽奋翮于霄中者,无不坠于渊波矣。

现代文:正当漩涡急转的上空,振翅高翔于云霄的飞鸟,没有不掉入深渊的。

古文:即河水之所潜,而出于积石也。

现代文:这就是河水潜入地下处,到了积石才又涌出地面。

古文: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河自蒲昌,有隐沦之证,并间关入塞之始。

现代文:又东流入塞,经过教煌、酒泉、张掖诸郡南边,有证据表明,河水在蒲昌海潜入地下,并从这里开始辗转流入边塞。

古文:自此,《经》当求实致也。

现代文:从这里起,《水经》应当探究水流实际所到的地方。

古文:河水重源,又发于西塞之外,出于积石之山。

现代文:河水潜入地下,再次在西塞外面发源,从积石山流出。

古文:《山海经》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永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

现代文:《山海经》说:积石之山,下面有石门,河水就从石门漫出往西流。这座山上什么都有。

古文:《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也。

现代文:《禹贡》说的从积石疏导河水,就指这里。

古文:隃糜相曹凤上言:建武以来,西戎数犯法,常从烧当种起。

现代文:积石山在西羌境内,是烧当族所居的地方。延熹二年以来,西戎屡次进犯,时常都是从烧当羌族开始的。

古文: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内,与诸种相傍,南得钟存,以广其众,北阻大河,因以为固,又有西海鱼盐之利,缘山滨河,以广田畜,故能强大,常雄诸种。

现代文: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他们居住在大榆谷和小榆谷,土地肥沃,又接近塞内,和各民族为邻,南边又有钟存族的支援,因此兵源众多。北面有大河阻挡着,可以凭险固守,同时又有西海鱼盐之利,依山濒河,可以扩大农耕和畜牧,所以能够强大,常在各民族中称雄。

古文:今党援沮坏,亲属离叛,其余胜兵,不过数百,宜及此时,建复西海郡县,规固二榆,广设屯田,隔塞羌胡交关之路,殖谷富边,省输转之役。

现代文:现在他们的党羽崩溃了,已是众叛亲离,留下的残兵败卒不过几百人,正好趁此时机,重新建立西海郡县,设法加强大榆谷和小榆谷的防卫,并扩大屯田,这就可以阻断羌人和胡人交往的道路,同时又可以种粮来增加边区的财富,省却了从内地辗转运输的劳力。

古文:上拜凤为金城西部都尉,遂开屯田二十七部,列屯夹河,与建成相首尾,后羌反,遂罢。

现代文:皇上就封曹凤为金城西部都尉,开辟了屯田二十七部,在河水两岸分布了一系列屯垦区,与建威头尾连成一线。

古文:案段国《沙州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长百五十步,两岸累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从横更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钩栏甚严饰。

现代文:后来羌人造反,屯田也就撤销了。按段国《沙州记》,吐谷浑在河上造桥,称为河厉,长一百五十步,两岸结石成为台阶,一级挨着一级。桥梁以巨木纵横相压成,两边都是平的,相距三丈;又用巨木锯板横铺,边上做了栏干,十分整伤。

古文:桥在清水川东也。

现代文:这座桥梁位于清水川以东。

古文: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洮水从东南来流注之。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陇西郡河关县北边,洮水从东南流来注人。

古文:河水右径沙州北。

现代文:河水右边流经沙州北面。

古文:段国曰:浇河西南百七十里有黄沙,沙南北百二十里,东西七十里,西极大杨川。

现代文:段国说,浇河西南一百七十里有一片黄沙,这片沙漠南北长一百二十里,东西宽七十里,西边到大杨川为止。

古文:望黄沙,犹若人委于糒于地,都不生草木,荡然黄沙,周回数百里,沙州于是取号焉。

现代文:一眼望去,这片黄沙就像有人把干粮倒在地上似的,沙上草木不生,一片荒漠,周围几百里,因此就取名为沙州。

古文:县,玄也,首也,从系倒首,举首易偏矣。言当玄静,平谣役也。

现代文:《地理志》说:汉宣帝神爵二年,就是玄的意思,也是首的意思。偏旁从系,誉字则倒了过来意思是说应当涵蓄沉静,谣役要平和。

古文:《释名》又曰:县,悬也,悬于郡矣。

现代文:《释名》又说:县,就是悬的意思,是悬附于郡。

古文:《百官表》曰:县有蛮夷谓之道,公主所食曰邑。应劭曰:反舌左衽,不与华同,须有译言,乃通也。

现代文:黄义仲《十三州记》说:县,就是弦的意思。弦是正直的,就是说屈身居于微贱的地位,与老百姓为邻,不轻易违背自己的誓言;执法不枉曲,要像弦一样直。

古文: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

现代文:弦字读音与县字相近,所以取名。

古文:应劭曰:有陇堆在其东,故曰陇西也。

现代文:汉高帝六年。应肋说,东方有陇纸,所以叫陇西。

古文:《神仙传》曰:封君达,陇西人,服炼水银,年百岁,视之如年三十许,骑青牛,故号青牛道士。

现代文:《神仙传》说:封君达,陇西人,他以水银炼丹服食,到了一百岁时,看来还像三十左右的样子。他常常骑着青牛,所以号为青牛道士。

古文:王莽更郡县之名,郡曰厌戎,县曰操虏也。

现代文:王莽把郡县改名,郡叫厌戎,县名操虏。

古文:昔马援为陇西太守,六年,为狄道开渠,引水种秔稻,而郡中乐业,即此水也。

现代文:从前马援在陇西当了六年太守,为狄道开渠引水种粳稻,一郡百姓都安居乐业。

古文:滥水又西北流,注于洮水。

现代文:他开的就是这条水。滥水又往西北流,注入挑水。

古文:洮水右合二水,左会大夏川水。

现代文:挑水在右边汇合了两条水,左边汇合了大夏川水。

古文:水出西山,二源合舍而乱流,径金纽城南。

现代文:大夏川水发源于西山,两个源头合并后乱流经过金钮城南边。

古文:《十三州志》曰:大夏县西有故金纽城,去县四十里,本都尉治。

现代文:《十三州志》说:大夏县西边有旧金钮城,离县城四十里,原来是都尉治所。

古文:又东北径大夏县故城南。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经大夏县旧城南边。

古文:《地理志》王莽之顺夏。

现代文:大夏就是《地理志》里王莽的顺夏。

古文:《晋书地道记》曰:县有禹庙,禹所出也。

现代文:《晋书•地道记》说:县里有禹庙,是禹出生的地方。

古文:又东北出山,注于洮水。

现代文:又往东北从山间流出,注入挑水。

古文:洮水又北,翼带三水,乱流北入河。

现代文:挑水又往北流,在两岸接纳了三条溪涧,乱流往北注入河水。

古文:《地理志》曰:洮水北至枹罕,东入河是也。

现代文:《地理志》说:挑水往北流,到抱罕往东流注入河水。

古文:应劭曰:汉宣帝神爵二年置,城省南门。

现代文:又往东流经金城郡允吾县北边,允吾县是金城郡的治所。金城郡置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所置,县城没有南门。

古文:《十二州志》曰:湟水河在南门前东过。六谷水自南,破羌川自北,左右翼注。

现代文:《十三州志》说:徨水河往东流过南门前,来自南方的六谷水,来自北方的破羌川,从左右两侧注入。

古文:湟水又东南径小晋兴城北,故都尉治。

现代文:涅水又往东南流经小晋兴城北边,旧时这里是都尉治所。

古文:阚駰曰:允吾县西四十里有小晋兴城。

现代文:阐胭说:允吾县西四十里有小晋兴城。

古文:湟水又东与阁门河合,即浩亹河也。

现代文:徨水又往东流,与阁门河汇合一一阁门河就是浩睿河。

古文:出西塞外,东入塞,径敦煌、酒泉、张掖南,东南径西平之鲜谷塞尉故城南,又东南与湛水合。

现代文:阁门河发源于西塞外,往东流入塞内,流经敦煌、酒泉、张掖南边,往东南流经西平的鲜谷塞尉老城南边,又往东南与湛水汇合。

古文:水有二源,西水出白岭下,东源发于白岸谷,合为一川。

现代文:湛水有两个源头:西边一支发源于白岭山下,东边的源头出自白岸谷,汇合成一条水。

古文:东南流至雾山,注阁门河。

现代文:水往东南流到雾山,注入阁门河。

古文:阁门河又东径养女北山东南,左合南流川水,水出北山,南流入于阁门河。

现代文:阁门河又往东流经养女北山,往东南流,左边与南流川水汇合。川水发源于北山,南流注入阁门河。

古文:故亦曰阁门水,两兼其称矣,又东流注于湟水。

现代文:周门河又往东 流经浩叠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兴武。阐驰说,浩,读作阁,所以也叫阁门水,两个名称可以兼用。水又往东流,注入涅水。

古文:故《地理志》曰,浩亹水东至允吾入湟水。

现代文:所以《地理志》说:浩杏水东流到允吾,注入徨水。

古文:湟水又东径允吾县北为郑伯津,与涧水合,水出令居县西北塞外,南流径其县故城西。

现代文:徨水又往东流经允吾县北边,就是郑伯津,与涧水相汇合。涧水发源于令居县西北的塞外,往南流经令居县旧城西边。

古文:汉武帝元鼎二年置,王莽之罕虏也。

现代文:令居县设置于汉武帝元鼎二年,就是王莽的罕虏。

古文:又南径永登亭西,历黑石谷南流,注郑伯津。

现代文:又南经永登亭西边,穿过黑石谷往南流,注入郑伯津。

古文:湟水又东径允街县故城南。

现代文:徨水又往东流经允街县旧城南边。

古文:汉宣帝神爵二年置,王莽之修远亭也。

现代文:允街县置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就是王莽的修远亭。

古文:县有龙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龙,或试挠破之,寻平成龙。

现代文:县里有龙泉,发源于允街谷。泉眼中间涟漪轻漾,交织成龙纹,如果把它搅乱,一会儿水平后仍旧成为龙纹。

古文:畜生将饮者,皆畏避而走,谓之龙泉,下入湟水。

现代文:牲口刚想去喝水,一见龙纹就吓跑了。因而叫龙泉,下流注入徨水。

古文:湟水又东径枝阳县,逆水注之。水出允吾县之参街谷,东南流径街亭城南,又东南径阳非亭北,又东南径广武城西,故广武都尉治。

现代文:徨水又往东流经枝阳县,有逆水发源于允吾县的参街谷,往东南流经街亭城南边,又往东南流经阳非亭北边,又往东南流经广武城西边―这就是旧时的广武都尉治所。

古文:郭淮破叛羌,治无戴,于此处也。城之西南二十许里,水西有马蹄谷。

现代文:郭淮打垮了反叛的羌人,就在这里治理无戴族。此城西南二十来里,水西有马蹄谷。

古文:汉武帝闻大宛有天马,遣李广利伐之,始得此马,有角为奇。

现代文:汉武帝听说大宛有天马,就派遣李广利出兵征伐,这才得到了天马。

古文:故汉武帝《天马之歌》曰:天马来兮历无草,径千里兮循东道。

现代文:天马的奇处是有角,所以汉武帝《天马之歌》说:天马来呵,驰过无草之地,沿着东道呵,奔驰千里。

古文:胡马感北风之思,遂顿羁绝绊,骤首而驰,晨发京城,夕至敦煌北塞外,长鸣而去,因名其处曰候马亭。

现代文:胡马感到北风吹来,引起了乡思,于是就挣断僵绳,昂首奔驰。早晨从京城出发,晚上就到敦煌北边的塞外,长嘶一声而去,因此把这地方叫候马亭。

古文:今晋昌郡南及广武马蹄谷盘石上,马迹若践泥中,有自然之形,故其俗号曰天马径,夷人在边效刻,是有大小之迹,体状不同,视之便别。

现代文:现在晋昌郡南边和广武马蹄谷的大石上,还留有马脚印,像是在泥中踏成似的,形状十分自然,所以当地民间称为天马径。夷人在旁边仿刻了一些,却有大有小,形状不同,一看就分辨得出来。

古文:逆水又东径枝阳县故城南,东南入于湟水。

现代文:逆水又往东流经枝阳县老城南边,往东南注入徨水。

古文:《地理志》曰:逆水出允吾东,至枝阳入湟。

现代文:《地理志》说:逆水发源于允吾,东流到枝阳注入涅水。

古文:湟水又东流,注于金城河,即积石之黄河也。

现代文:涅水又往东流,注入金城河,就是积石的黄河。

古文:阚駰曰:河至金城县,谓之金城河,随地为名也。

现代文:阐姻说:河水到了金城县,称为金城河,是随着所经之地而取的河名。

古文:释氏《西域记》曰:牢兰海东伏流龙沙堆,在屯皇东南四百里阿步于,鲜卑山。东流至金城为大河。

现代文:释氏《西域记》说:牢兰海东边,河水在地下潜流于龙沙堆,这地方在屯皇东南四百里的阿步干―这是鲜卑山名,往东流到金城就是大河。

古文:河出昆仑,昆仑即阿耨达山也。

现代文:大河发源于昆仑,这昆仑就是阿褥达山。

古文:河水又东径石城南,谓之石城津。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石城南边,称为石城津。

古文:阚駰曰:在金城西北矣。

现代文:阐胭说:石城津在金城西北。

古文:河水又东南径金城县故城北。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南流经金城县老城北边。

古文: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也。

现代文:应肋说:开始筑城时掘到黄金,所以叫金城。

古文:《汉书集注》,薛瓒云:金者,取其坚固也,故墨子有金城汤池之言矣。

现代文:在《汉书集注》中,薛攒说:以金为名,是取其坚固的意思,所以墨子有金城汤池的说法。

古文:王莽之金屏也。

现代文:金城就是王莽的金屏。

古文:《世本》曰:鲧作城。

现代文:《世本》说:是鲸筑的城。

古文:《风俗通》曰:城,盛也,从土,成声。

现代文:《风俗通》说:城是盛的意思,偏旁从土,读作成。

古文:《管子》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

现代文:《管子》说:里重筑的是城,城外筑的是郭,郭外筑的是土壕。

古文: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

现代文:地势高的地方就开沟,低的地方就筑堤,名为金城。

古文:《十三州志》曰:大河在金城北门。

现代文:《十三州志》说:大河在金城北门,往东流,有梁泉注入。

古文:东流,有梁泉注之,出县之南山。案耆旧言:梁晖,字始娥,汉大将军梁冀后。

现代文:梁泉发源于县内的南山,据老人们说:梁晖,字始娥,是汉朝大将军梁冀的后裔。

古文:冀诛,入羌。

现代文:梁冀被杀后,子孙迁居于羌人地区。

古文:后其祖父为羌所推,为渠帅而居此城。

现代文:后来梁晖的祖父受羌人推戴,当了首领,住在这座城中。

古文:土荒民乱,晖将移居枹罕,出顿此山,为群羌围迫,无水,晖以所执榆鞭竖地,以青羊祈山,神泉涌出,榆木成林。

现代文:到了梁晖时,土地荒芜,百姓作乱,梁晖打算迁居到袍罕去,动身出城,在这里山上歇宿。成群的羌人来包围进逼,山上无水,他把手中握着的榆树鞭子竖在地上,用青羊来祭山祈祷,于是神泉涌出,榆树后来也发展成林了 。

古文:其水自县北流注于河也。

现代文:梁泉从县城往北流,注入大河。

古文:又东过榆中县北,昔蒙恬为秦北逐戎人,开榆中之地。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榆中县北边,从前蒙恬为秦朝北征,驱逐戎人,开辟了榆中这片地方。

古文:案《地理志》,金城郡之属县也,故徐广《史记音义》曰:榆中在金城,即阮嗣宗《劝进文》所谓榆中以南者也。

现代文:按照《地理志》,榆中是金城郡的属县。所以徐广《史记音义》说:榆中在金城。阮嗣宗《劝进文》所说的榆中以南,就指这地方。

古文:又东过天水北界,苑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东北流,历此成川,世谓之子城川。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天水郡北部边界,苑川水发源于勇士县的子城南山,往东北流经此成川,世人称为子城川。

古文:又北径牧师苑,故汉牧苑之地也。

现代文:又往北流经牧师苑,就是从前汉时的牧苑地方。

古文:羌豪迷吾等万余人,到襄武、首阳,平襄、勇士,抄此苑马,焚烧亭驿,即此处也。

现代文:羌族豪迷吾等万余人,到了襄武、首阳、平襄、勇士等地,掠夺了苑里的马匹,焚烧了亭和骚站,就是这地方。

古文:又曰:苑川水地,为龙马之沃土,故马援请与田户中分以自给也。

现代文:又说:苑川水地区是龙马的沃土,所以马援请求与田户平分以自给。

古文:有东、西二苑城,相去七十里。

现代文:这里有东西两座城,相距七十里。

古文:西城,即乞佛所都也。

现代文:西城就是乞佛建都的地方。

古文:又北入于河也。

现代文:水又往北流,注入河水。

古文:又东北过武威姐围县南,河水径其界东北流,县西南有泉源,东径其县南,又东北入河也。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武威郡媳围县南边,河水经过温围县边界往东北流。温围县西南有泉源,往东流经县南,又往东北流,注入河水。

古文:又东北过天水勇士县北,《地理志》曰:满福也,属国都尉治,王莽更名之曰纪德。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天水郡勇士县北边,《地理志》说:勇士县就是满福,是属国都尉治所。王莽改名为纪德。

古文:有水出县西,世谓之二十八渡水。东北流,溪涧萦曲,途出其中,径二十八渡,行者勤于溯涉,故因名焉。

现代文:有一条水发源于县西,人们称为二十八渡水:往东北流,溪涧弯弯曲曲,道路穿过其间,要过二十八次渡,行人忙于涉水,因此人们把它叫做二十八渡水。

古文:北径其县而下注河。

现代文:水往北流过勇士县,下注河水。

古文:又有赤晔川水,南出赤蒿谷,北流径赤晔川,又北径牛官川。又北径义城西北,北流历三城川,而北流注于河也。

现代文:又有赤哗川水,发源于南边的赤篙谷,往北流经赤哗川,又往北流经牛官川,又往北流经义城西北,往北流经三城川,然后往北注入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