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古文: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渠,阴沟首受大河于卷县,故渎东南径卷县故城南,又东径蒙城北。

现代文:阴沟水源出河南郡阳武县的蒗渠,阴沟水的上口在卷县由大河给水,老渠道往东南流经卷县老城南面,又往东流经蒙城北面。

古文:《史记》秦庄襄王元年,蒙骛击取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疑即骛所筑也,干事未洋。

现代文:据《史记》载,秦庄襄王元年蒙鹜攻占成皋、荣阳,首先设置了三川郡。蒙城大概就是蒙鹜修筑的,但不大清楚。

古文:故渎东分为二,世谓之阴沟水。

现代文:老渠道往东流,分为两条,俗称阴沟水。

古文:京相璠以为出河之济,又非所究。

现代文:京相潘认为是从河水分出的济水,也没有细究。

古文:俱东绝济隧,右渎东南径阳武城北,东南绝长城,径安亭北,又东北会左渎。

现代文:这两条支渠都向东穿过济隧,右渠往东南流经阳武城北面,往东南穿过长城,流经安亭北面,又往东北流,与左渠汇合。

古文:左渎又东绝长城,径垣雍城南。昔晋文公战胜于楚,周襄王劳之于此。

现代文:左渠又东流,穿过长城,流经垣雍城南面,从前晋文公战胜楚国,周襄王在这里慰劳晋军。

古文:故《春秋》书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

现代文:所以《春秋》记载:甲午年晋文公到了衡雍,在践土修建了王宫。

古文:《吕氏春秋》曰,尊天子于衡雍者也。

现代文:《吕氏春秋》说:在衡雍尊奉周天子。

古文:《郡国志》曰:卷县有垣雍城,即《史记》所记韩献秦垣雍是也。

现代文:《郡国志》说:卷县有座垣雍城,就是《史记》里所说韩国献给秦国的那座垣雍城。

古文:又东径开光亭南,又东径清阳亭南,又东合右渎,又东南径封丘县,绝济渎,东南至大梁,合蒗渠。

现代文:左渠又往东流经开光亭南面,又往东流经清阳亭南面,又东流与右渠汇合。阴沟水又往东南流经封丘县,横穿过济读,往东南流,到大梁与菠蔼渠汇合。

古文:梁沟既开,蒗渠故读实兼阴沟,浚仪之称,故云出阳武矣。

现代文:梁沟开凿后,菠蔼渠老渠道实际上兼有阴沟和浚仪水两个名称,因此,《水经》说阴沟水发源于阳武县。

古文:东南径大梁城北,左屈与梁沟合,俱东南流,同受鸿沟沙水之目。

现代文:阴沟水往东南流经大梁城北面,向左拐弯与梁沟汇合。两条水都往东南流,也都有鸿沟和沙水的名称。

古文:其川流之会,左渎东导者,即水也。盖津源之变名矣。故《经》云:阴沟出蒗渠也。

现代文:那条往东流相汇合的左渠就是饭水,这是这条支流源头部分的异名。因此《水经》说阴沟水源出菠蔼渠。

古文:东南至沛为水。

现代文:往东南流,到沛县分出水。

古文:阴沟始乱蒗,终别于沙,而水出焉。

现代文:阴沟水先流入菠蔼渠,最后又从沙水分出,成为濄水。

古文:水受沙水于扶沟县。

现代文:濄水在扶沟县承接沙水。

古文:许慎又曰:水首受淮阳扶沟县蒗渠,不得至沛,方为水也。

现代文:许慎又说:濄水上流接纳了淮阳扶沟县的菠蔼渠,不可能到沛县才成为褪水的。

古文:《尔雅》曰:为洵。

现代文:《尔雅》说:濄水就是询水。

古文:郭景纯曰:大水泆为小水也。

现代文:郭景纯说:这是大水溢出而形成的支流。

古文:吕忱曰:洵,水也。

现代文:吕忱说:询水,就是濄水。

古文:水径大扶城西。城之东北,悉诸袁旧墓,碑字倾低,羊、虎碎折,惟司徒滂、蜀郡大守腾、博平令光碑字所存惟此,自余殆不可寻。

现代文:褪水流经大扶城西面,此城的东北边,全是袁氏的旧墓,不少墓室都塌陷了,墓碑倾倒了,石羊石虎也破碎断折了,只有司徒袁谤、蜀郡太守袁腾、博平县令袁光的墓碑还在。除此之外,就都不知是谁的墓了。

古文:《春秋》之鸣鹿矣。杜预曰:陈国武平西南,有鹿邑亭是也。城南十里,有《晋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立。

现代文:褪水又往东南流经阳夏县西面,又往东流经逮城北面,城墙十分坚实,西头有城郭。褪水又往东流经大棘城南面,这是过去都县的大棘乡。《春秋》:宣公二年立。

古文:水之北,有《汉温令许续碑》。

现代文:濄水以北有汉温令许续碑。

古文:续字嗣公,陈国人也,举贤良,拜议郎,迁温令。

现代文:许续字嗣公,陈国人,被推举为贤良,授官议郎,以后调到温县当县令。

古文:延熹中立。

现代文:墓碑是延熹年间所立。

古文:水又东径武平县故城北。城之西南七里许,有《汉尚书令虞诩碑》。

现代文:濄水又往东流经武平县老城北面,城西南面约七里有汉尚书令虞诩碑,碑上题字是:虞君之碑。

古文:碑题云:《虞君之碑》,讳诩,字定安,虞仲之后。为朝歌令,武都大守。文字多缺,不复可寻。

现代文:虞君名诩,字定安,是虞仲的后代,当过朝歌令和武都太守。碑上文字残缺很多,不能辨认了。

古文:按范晔《汉书》: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

现代文:按范哗的《汉书》: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祖父在县里当狱吏,管理犯人较为宽厚。

古文:祖为县狱吏,治存宽恕,尝曰子公为里门,子为丞相,吾虽不及于公,子孙不必不为九卿,故字诩曰升卿,定安盖其幼字也。

现代文:他曾说:于公当里门的小吏,但他的儿子却做皿相;我虽比不上于公,但子孙未必不当九卿,因此给虞诩取字叫升卿。定安是他的小名。

古文:魏武王初封于此,终以武平华夏矣。

现代文:魏武王最初被封在这里,最后,又以武平、华夏作为他的封地。

古文:水又东径广乡城北。

现代文:濄水又往东流经广乡城北面。

古文:圈称曰:襄邑有蛇丘亭,故广乡矣,改曰广世。

现代文:圈称说:襄邑有个蛇丘亭,就是过去的广乡,后来改称广世。

古文:临侧水,魏大和中,为州治,以盖表为刺史,后罢州立郡,衿带遏戍。

现代文:后汉顺帝阳嘉四年立。碑的背面又刻着诏书,两面碑文相同。石碑东西两边,相对立着两匹石马,高八尺五寸,石雕粗糙拙劣,比不上光武帝墓道上的石像石马。

古文:水又东南径龙亢县故城南,汉建武十三年,世祖封傅昌为侯国。

现代文:附近有曹腾兄墓,墓东有石碑,题着:汉故颖川太守曹君墓,延熹九年,光武帝把这地方封给傅昌,立为侯国。

古文:故语曰:沛国龙亢至山桑者也。

现代文:所以俗语说:沛国龙亢到山桑。

古文:水又屈而南流,出石梁。梁石崩褫,夹岸积石,高二丈,水历其间。

现代文:褪水又拐弯向南流出石桥,石桥已毁,崩塌下来的石块堆积在两岸,高达二丈,水从其间流过。

古文:又东南流,径荆山北,而东流注也。又东南至下邳淮陵县,入于淮。

现代文:又往东南流经荆山北,往东流去。又往东南流,到下郑郡淮陵县,注人淮水。

古文:水又东,左合北肥水。北肥水出山柔县西北泽薮,东南流,左右翼佩,数源异出同归,盖微脉涓注耳。

现代文:濄水又东流,在左边与北肥水汇合、北肥水发源于山桑县西北的大泽,往东南流,左右两边引来了好几条细流,这些水源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汇聚于一水。

古文:东南流,径山桑邑南,俗谓之北平城。

现代文:北肥水往东南流经山桑邑南面,俗称北平城。

古文:昔文钦之封山桑侯,疑食邑于此。

现代文:从前文钦受封为山桑侯,食邑大概就在这里。

古文:城东南有一碑,碑文悉破无验,惟碑背放吏姓名尚存;熹平元年义士门生沛国萧刘定兴立。

现代文:城东南有一块石碑,碑文已经完全剥蚀得无法辨认了,只有石碑背面所刻的属吏姓名还能看清:熹平元年义士门生沛国萧县刘定兴立。

古文:北肥水又东径山桑县故城南,俗谓之都亭,非也。

现代文:北肥水又往东流经山桑县老城南面,俗称都亭,这是不对的。

古文:今城内东侧,犹有山亭桀立,陵阜高峻,非洪台所拟。

现代文:令天城内东侧小山岗上还有一座亭子高高地矗立着,山岗很高峻,不是一般大台所熊相比。

古文:《十三州志》所谓山生于邑,其亭有桑,因以氏县者也。

现代文:《十三州志》说:城内有座山,山上的亭子旁有桑树,因此取名山桑县。

古文:郭城东有《文穆冢碑》,三世二千石,穆郡户曹史,征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迁九江、彭城、陈留三郡,光和中卒。

现代文:外城东有文穆墓碑,大意说:文穆祖上三代都官至二千石。文穆初任郡户曹史,召试为博士、太常承,因懂得气象变化的规律,升任侍中、右中郎将,调任九江、彭城、陈留三郡太守,光和年间亡故。

古文:故吏涿郡太守彭城吕虔等立。

现代文:属吏琢郡太守彭城吕虔等人立碑。

古文:北肥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瑕陂。

现代文:北肥水又往东流,积聚成破塘,叫做瑕破。

古文:陂水又东南径瑕城南。

现代文:塘水又往东南流经瑕城南面。

古文:《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师还及瑕,即此城也。

现代文:《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前,楚军回返到瑕,就指此城。

古文:故京相璠曰:瑕,楚地。

现代文:所以京相潘说:瑕是楚国的地方。

古文:北肥水又东南径向县故城南。

现代文:北肥水又往东南流经向县老城南面。

古文:《地理志》曰:故向国也。

现代文:《地理志》说:向县是从前的向国。

古文:《世本》曰: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

现代文:《世本》说:许、州、向、申,都姓姜,是炎帝的后代。

古文:京相璠曰:向,沛国县,今并属谯国龙亢也。

现代文:京相播说:向是沛国的一个县,今天并入谁国龙亢县了。

古文:杜预曰:龙亢县东有向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富波侯王霸为侯国,即此城也。

现代文:杜预说:龙亢县东有向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将向城改封给富波侯王霸,立为侯国,就是此城。

古文:俗谓之圆城,非。

现代文:俗称圆城,不对。

古文:又东南径义成南,世谓之褚城,非。

现代文:北肥水又向东南流经义成南面,人们称褚城,也是不对的。

古文:又东入于,水又东注淮,《经》言下邱淮陵人淮,误矣。

现代文:北肥水又往东注入濄水,濄水又往东注入淮水。《水经》说濄水到下邪淮陵县注入淮水,是搞错了。

古文:水出阴沟于浚仪县北,阴沟即蒗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又云:丹、沁乱流,于武德绝河,南入荥阳合汳,故汳兼丹水之称,河济水断,汳承旃然而东,自王贲灌大梁,水出县南,而不径其北,夏水洪泛,则是渎津通,故渠即阴沟也。于大梁北又曰浚水矣。

现代文:汳水从浚仪县北边阴沟流出,阴沟就是菠蔼渠,有的说汳水接纳了旗然水,又说丹水、沁水乱流,在武德横穿河水,向南流入荣阳与汳水汇合,因此汳水又兼有丹水的名称。后来,河水、济水断流,汳水就承接旗然水往东流。自从王责引水淹大梁城后,汳水就从县南流出,而不经县北。夏天洪水泛滥时,这条河就和老渠道相通,老渠道就是阴沟,在大梁北又叫浚水。

古文:故圈称著《陈留风俗传》,曰浚水径其北者也。

现代文:因此圈称著的《陈留风俗传》说:浚水流经大梁北。

古文:又东,汳水出焉。

现代文:又往东流,汳水就从这里流出。

古文:故《经》云:汳出阴沟于浚仪县北也。

现代文:所以《水经》说:汳水是从浚仪县北面的阴沟流出的。

古文:汳水东径仓垣城南,即浚仪县之仓垣亭也。

现代文:汳水往东流经仓垣城南面,这就是浚仪县的仓垣亭。

古文:城临汳水,陈留相毕邈治此。

现代文:此城面临汳水,陈留垂相毕邀的治所就在这里。

古文:征东将军荀晞之西也,逸走归京,晞使司马东莱王赞代据仓垣,断留运漕。

现代文:当时,征东将军苟烯往西边走,毕邀逃回京城,苟啼派司马东莱王赞代为据守仓垣,并断绝了陈留运粮的水路。

古文:汳水又东径陈留县之鉼乡亭北。

现代文:扳水又往东流经陈留县的饼乡亭北面。

古文:《陈留风俗传》所谓县有鉼乡亭,即斯亭也。

现代文:《陈留风俗传》提到陈留县有饼乡亭,就是这个亭。

古文:汳水又东,龙门故渎出焉。渎旧通睢水,故《西征记》曰:龙门,水名也。门北有土台,高三丈余,上方数十步。

现代文:汳水又流经小黄县老城南,《神仙传》说:灵寿光,扶风人,死于江陵胡周家,胡阁把他安葬了,过了一百多天,却有人在小黄县看见灵寿光,就写信告诉胡周。

古文:汳水又东径济阳考城县故城南,为菑获渠。考城县,周之采邑也,于春秋为戴国矣。《左传》隐公十年秋,宋、卫、蔡伐戴是也。

现代文:胡阁掘开坟墓一看,只留下一双鞋子。汳水又往东流经鸣雁亭南面。《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秋,宋、卫、蔡三国讨伐戴国,指的就是这里。

古文:汉高帝十一年秋,封彭祖为侯国。

现代文:汉高帝十一年秋,将这地方封给彭祖,立为侯国。

古文:高祖鄙柏人之邑,世宗休闻喜而显获嘉应亨吉元符,嘉皇灵之顾,赐越有光列考武皇,其改菑县曰考城。

现代文:《陈留风俗传》说:这是秦时的毁县。后来汉兵起事,遭到战祸,县里连年灾荒,因而改名为蓄县;王莽时又改名嘉毁。章帝东巡时经过此县,下诏说:陈留蓄县,县名不好,高祖讨厌柏人这县名太恶劣,世宗改闻喜、获嘉的县名,以纪念吉庆的喜事。为感激先皇英灵的眷顾,把荣耀归于历代武功显赫的先皇,特此把蓄县改为考城。

古文:是渎盖因县以获名矣,汳水又东径宁陵县之沙阳亭北,故沙随国矣。

现代文:这条渠道大概是因曹县而得名的。汳水又往东流经宁陵县沙阳亭北面,这就是从前的沙随国。

古文:《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秋,会于沙随,谋伐郑也。

现代文:《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秋天,在沙随会合,谋划讨伐郑国。

古文:杜预《释地》曰:在梁国宁陵县北沙阳亭。是也,世以为堂城,非也。

现代文:杜预《释地》说:在梁国宁陵县北面有沙阳亭,民间称为堂城,是不对的。

古文:汳水又东径黄蒿坞北。

现代文:汳水又往东流经黄篙坞北面。

古文:《续途征记》曰:堂城至黄蒿二十里。

现代文:《续述征记》说:堂城到黄篙二十里。

古文:汳水又东径斜城下。

现代文:几扳水又往东流经斜城下。

古文:《续述征记》曰:黄蒿到斜城五里。

现代文:《续述征记》说:黄篙到斜城五里。

古文:《陈留风俗传》曰:考城县有斜亭。

现代文:《陈留风俗传》说:考城县有科亭。

古文:汳水又东径周坞侧。

现代文:汳水又往东流经周坞旁。

古文:《续述征记》曰:斜城东三里。

现代文:《续述征记》说:周坞在斜城东边三里。

古文:隧前有狮子、天鹿,累砖作百达柱八所。

现代文:晋朝义熙年间某君所建。某君死后被葬在这里,他的弟弟刻石立碑,表彰他的功德。

古文:荒芜颓毁,雕落略尽矣。

现代文:墓道前有狮子、夭鹿,用砖砌筑了百达柱八处,现在大多荒废颓败,崩塌毁坏得差不多了。

古文:又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余波南入睢阳城中。

现代文:又往东流,到梁郡蒙县分出获水,主流往南流人唯阳城中。

古文:载字元宾,梁国睢阳人也。

现代文:汳水又往东流经贯城南面,此城俗称薄城,是不对的。阐姻《十三州志》说是贯城,位于蒙县西北。

古文:睢阳公子,熹平五年立。

现代文:《春秋》:禧公二年立。

古文:城东百步,有石室,刊云:汉鸿胪桥仁饲。城北五里,有石虎、石柱而无碑志,不知何时建也。

现代文:城东百步有石室,门口刻着几个大字:汉鸿护桥仁祠 城北五里有石虎、石柱,却没有石碑,不知是什么时候建的。

古文:汳水又东径大蒙城北。自古不闻有二蒙,疑即蒙毫也,所谓景薄为北毫矣。

现代文:扳水又往东流经大蒙城北面,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有两个蒙城,这里也许就是蒙毫了,而所谓景薄则是北毫。

古文:椒举云:商汤有景毫之命者也。

现代文:椒举说:商汤曾在景毫发布诏令。

古文:阚駰曰:汤都也。

现代文:阐驰说:景毫是商的都城。

古文:毫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

现代文:毫原本是帝誉的故都,在《禹贡》所载豫州境内的河水与洛水之间,翰是今天河南•堰师城西二十里的尸乡亭。

古文:皇甫谧以为考之事实,学者失之。如孟子之言,汤居毫,与葛为邻,是即毫与葛比也。

现代文:皇甫谧以为考证起史实来,学者都常常弄错,例如孟子说,汤住在毫,与葛相邻,那么毫与葛就是近邻了。

古文:汤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宁陵去偃师八百里,不得童子馈饷而为之耕。

现代文:汤的领地七十里,葛的爵位又不过是伯,封地有限,而宁陵与堰师相距却远达八百里,不可能让儿童送饭、青壮年替他们耕田的。

古文:今梁国自有二毫,南毫在谷熟,北毫在蒙,非偃师也。

现代文:现在梁国有两个叫毫的地方,南毫在毁熟,北毫在蒙,而不是堰师。

古文:古文《仲虺之浩》曰:葛伯仇饷,征自葛始,即孟子之言是也。

现代文:古文《仲迪之浩》说:因为葛伯杀人夺取饭食,于是征伐就从葛开始。这是孟子的说法。

古文:崔駰曰:汤冢在济阴薄县北。

现代文:崔稠说:汤墓在济阴薄县北面。

古文:按《秦宁公本纪》云:二年伐汤,三年与毫战,毫王奔戎,遂灭汤。

现代文:《皇览》说;薄城城北以东三里,平地上有汤墓,墓呈方形,每边各长十步,高七尺,墓顶平。汉哀帝建平元年伐汤,三年与毫打仗,毫王逃到戎国,就灭了汤。

古文:然则周桓王时,自有毫王号汤,为秦所灭,乃西戎之国,葬于征者也,非殷汤矣。

现代文:那么周桓王时也有个毫王名汤,被秦所灭的了。这是西戎一个小国的国王,死后葬于征:并不是殷汤。

古文:刘向言殷汤无葬处为疑。

现代文:刘向说:殷汤没有葬处使人怀疑。

古文:杜预曰:梁国蒙县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冢,其西有箕子冢,今城内有故冢方坟,疑即社元凯之所谓汤冢者也。而世谓之王子乔冢。

现代文:杜祯说:梁国蒙县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墓,西边还有箕子墓。现在城中有一座方形古墓,可能就是杜元凯所说的汤墓了,但人们却叫王子乔墓。

古文:冢侧有碑,题云:《仙人王子乔碑》。曰:王子乔者,盖上世之真人,闻其仙不知兴何代也。

现代文:墓旁有碑,题着:仙人王子乔,碑文说:王子乔是上古时代的真人;只听说他成了仙,但不知生在哪个朝代。

古文:博问道家,或言颖川,或言产蒙,初建此城,则有斯丘,传承先民,曰王氏墓。

现代文:向了许多道家,有人说他生于颖川,有人说他生于蒙。初时修建此城时,就已声了这座坟墓了,据古人相传,说是王氏墓。

古文:暨于永和之元年冬十二月,当腊之时夜,上有哭声,其音甚哀。附居者王伯怪之,明则祭而察焉。

现代文:到永和元年冬十二月,正值祭祖的日子,夜里坟上有哭声,哭得很悲哀,住在旁边的王伯觉得很奇怪,明目去祭祀时仔细地察看。

古文:时天鸿雪,下无人径,有大鸟迹在祭祀处,左右咸以为神。其后有人著大冠,绛单衣,杖竹,立冢前,呼采薪孺子伊永昌,曰:我,王予乔也,勿得取吾坟上树也。

现代文:当时天下大雪,没有人行走,在祭祀处只看到大鸟的足迹,邻近的人都认为这是神灵留下的,以后有人戴着一顶大帽,穿着红袍,丰持竹杖站在墓前,对着砍柴的孩,子伊永昌说:我是王子乔,你不可砍我坟上的树呀。

古文:忽然不见。

现代文:说完忽然不见。

古文:时令泰山万熹稽故老之言,感精瑞之应,乃造灵庙,以休厥神。

现代文:当时的县令泰山万熹,考究了先前老人的话,又看到有神灵显应的吉兆,于是修建了灵庙,使神灵可以在此止息。

古文:于是好道之俦,自远方集,或弦琴以歌太一,以罩思以历丹丘,知至德之宅兆,实真人之祖先。

现代文:于是喜欢学道的人纷纷从远方而来,有的弹琴歌颂太一,有的沉思冥想,神游于奇幻的丹丘仙境,知道这神圣的墓地,葬的实在就是真人的祖先。

古文: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牺牲致礼,祠濯之敬,肃如也。

现代文: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派遣了使者来以牛羊献祭,怀着敬畏的心情,祭礼非常庄严肃穆。

古文:国相东莱王璋,字伯仪,以为神圣所兴,必有铭表,乃与长史边乾遂树之玄石,纪颂遗烈。

现代文:宰相东莱王璋,字伯仪,以为神灵和圣人所出的地方,必须有铭刻加以表彰,于是就和长史边乾遂一同树碑立石,来颂扬仙人的事迹。

古文:观其碑文,意似非远,既在径见,不能不书存耳。

现代文:读这篇碑文,内容似乎也并不怎么深刻,但我既然亲目所睹,也不能不记录下来,留作参考罢了。

古文:获水出汳水于梁郡蒙县北,《汉书。地理志》曰:获水首受甾获渠,亦兼丹水之称也。

现代文:获水在梁郡蒙县以北由派水分出,《汉书•地理志》说:获水上流承接街获渠,又兼有丹水之称。

古文:《竹书纪年》曰:未杀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

现代文:又说,《竹书纪年》说:宋国在丹水上杀了它的大夫皇缓。

古文:又曰:宋大水,丹水壅不流。盖汳水之变名也。

现代文:又说,宋国发大水,使丹水奎塞不通,丹水大概就是饭水的异名。

古文:获水自蒙东出,水南有《汉故绎幕令匡碑》。

现代文:获水从蒙县向东流出,水南有汉故绎幕令匡碑。

古文:墓中有石庙,庙字倾颓,基构可寻。

现代文:匡字公辅,是鲁府君的小儿子。墓碑上的字迹已破损剥落,不能辨识,看不出立碑的年月了。

古文:获水又东南径空桐泽北。泽在虞城东南。

现代文:获水又往东流经长乐固以北、巳氏县以南,往东南流经蒙泽。

古文:《春秋》哀公二十六年冬,宋景公游于空泽,辛已,卒于连中。

现代文:《十三州志》说:蒙泽在县东,《春秋》:庄公十二年冬天,宋景公在空泽游览,辛巳,在连中逝世。

古文:大尹左师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者矣。

现代文:大尹、左师组织了空泽的千名甲士,将景公的灵枢从空桐护送到沃宫。

古文:获水又东径龙谯固,又东合黄水口,水上承黄陂,下注获水。

现代文:获水又往东流经龙谁固,又往东与黄水口汇合,黄水上流承接黄破,注入获水。

古文:获水又东入栎林,世渭之九里柞。

现代文:获水又往东流入栋林,世人称为九里柞。

古文:获水又东南径下邑县故城北。楚考烈王灭鲁,顷公亡,迁下邑。

现代文:获水又往东南流经下邑县老城北面,楚考烈王灭了鲁国,顷公逃走,迁居到下邑。

古文:又楚、汉彭城之战,吕后兄泽,军于下邑。高祖败,还从泽军。

现代文:楚、汉彭城之战时,吕后的哥哥吕泽,把军队驻扎在下邑,高祖战败退回,来到吕泽的军中。

古文:子房肇捐地之策,收垓下之师,陆机所谓即下邑者也。

现代文:张子房首创捐地的策略,梦收了该下的军队,陆机所谓就在下邑谋划,就指这件事。

古文:王莽更名下治矣。

现代文:下邑,王莽改名为下治。

古文:获水又东径砀县故城北。

现代文:获水又往东流经场县老城北。

古文:应劭曰:县有砀山,山在东,出文石,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也,玉莽之节砀县也。

现代文:应韵说:场县东面有座场山,出产纹石,秦朝时设立了杨郡,这是以山来命名的,就是王莽时的节场县。

古文:山有梁孝王墓,其冢斩山作郭,穿石为藏,行一里,到藏中,有数尺水,水有大鲤鱼,黎民谓藏有神,不敢犯神。

现代文:山上有梁孝王墓。这座坟墓,开山凿石作为棺榔和墓室。走一里路,才到墓室里那地方有积水,深数尺,水中有大鲤鱼。民众都说这里有神明,不敢触犯他。

古文:凡到藏皆洁斋而进,不斋者至藏,辄有兽噬其足,兽难得见,见者云似狗,所未详也。

现代文:到这里来的人都要斋戒沐浴才敢进来,如果不举行斋戒,一到这里就有野兽出来咬他的脚,这野兽不易看见,有些人偶然看见,都说形状像狗,也不知究竟怎样。

古文:山上有梁孝王祠。

现代文:山上有梁孝王祠。

古文:获水又东,谷水注之,上承砀陂,陂中有香城,城在四水之中。承诸陂散流,为零水、滚水、清水也,积而成潭,谓之砀水。

现代文:获水又往东流,谷水注入,敦水上流承接杨破,破中有座香城,此城四面环水,破塘接纳了各条散流的水,有零水、滚水、清水,积聚成深潭,叫做杨水。

古文:赵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术,浮游砀郡间二百余年,后入砀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曰:皆洁斋待于水旁,设屋祠,果乘赤鲤鱼出,人坐祠中,砀中有可万人观之,留月余,复人水也。

现代文:赵国有个人名叫琴高,因擅长鼓琴,成为康王的门客,他掌握了仙人彭祖、涓子的仙术,在杨郡漫游了二百余年,后来要潜入杨水中取龙子,与弟子们约定说:大家都洁身斋戒,设立屋祠,在水旁等待。不久,他果然乘坐红鲤鱼从水中出来,进入祠中坐着。杨郡一带约有上万人来观看,他在祠中逗留了一个多月,后又重新潜入水中。

古文:陂水东注,谓之谷水,东径安山北,即砀北山也。

现代文:阪水东流,称为谷水,往东流经安山北面,安山就是杨北山。

古文:山有陈胜墓,秦乱,首兵伐秦,弗终厥谋死,葬于砀,谥曰隐王也。

现代文:山上有陈胜墓。秦朝末年大乱,陈胜最先起兵伐秦,结果却战败身死,葬于杨县,溢号称隐王。

古文:谷水又东北注于获水。

现代文:谷水又往东北流,最后注入获水。

古文:获水又东历蓝田乡郭,又东径梁国抒秋县故城南,王莽之予秋也。

现代文:获水又往东流经蓝田乡的城郭,又往东流经梁国抒秋县老城南面,这就是王莽时的予秋。

古文:获水又东历洪沟,东注,南北各一沟,沟首对获,世谓之鸿沟,非也。

现代文:获水又往东流经洪沟,往东流去。洪沟南北各有一条,沟的上端与获水相对,人们叫它鸿沟,其实不是。

古文:《春秋》昭公八年,秋,蒐于红。

现代文:《春秋》:昭公八年秋天,在红打猎。

古文:杜预曰:沛国萧县西有红亭,即《地理志》之县也。

现代文:杜预说:沛国萧县西有红亭,就是《地理志》上说的浊县。

古文:景帝三年,封楚元王子富为侯国,王莽之所谓贡矣。

现代文:景蒂三年前,把这地方封给楚元王的儿子富,立为侯国,王莽时叫贡。

古文:盖沟名音同,非楚汉所分也。

现代文:大概沟名因音同而误,这并不是楚、汉分界的鸿沟。

古文:又东过萧县南,睢水北流注之。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萧县南面,睢水往北流注人。

古文:萧县南对山,世谓之萧城南山也。

现代文:萧县南面对山,人们叫萧城南山。

古文:戴延之谓之同孝山,云:取汉阳城侯刘德所居里名目山也。

现代文:戴延之称它同孝山,说是以汉阳城侯刘德居住的乡里名来取山名的。

古文:刘澄之云:县南有冒山。

现代文:刘澄之说:县南有冒山。

古文:未详孰是也。

现代文:不知道谁的说法对。

古文:山有箕谷,谷水北流注获,世谓之西流水,言水上承梧桐陂,陂水西流,因以为名也。

现代文:山里有箕谷,谷水往北流注入获水,人们叫它西流水,说此水的上流承接悟桐破,因破水向西流而得名。

古文:余尝径萧邑,城右惟是水北注获水,更无别水,疑即《经》所谓睢水也。城东西及南三面,临侧获水,故沛郡治,县亦同居矣。

现代文:我曾经途经萧邑,城的右面只有这条水向北注入获水,再没有其他的水了,推想起来就是《水经》里所说的睢水仍萧城东、西、南三面濒临获水,旧时的沛郡治所及县治都同在此城。

古文:城甫旧有石桥耗处,积石为梁,高二丈,今荒毁殆尽,亦不具谁所造也。

现代文:城南从前有一座石桥,用石块垒砌而成,高二丈,也未署建造者的名字,现在已荒废毁坏得差不多了。

古文:县本萧叔国,宋附庸,楚灭之。

现代文:萧县原来是萧叔国,是宋国的附庸,被楚国所灭。

古文:《春秋》宣公十二年,楚伐萧,萧溃,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抚之,士同挟纩,盖恩使之然矣。

现代文:《春秋》:宣公十二年前,楚国征伐萧国,萧国被击溃,申公巫臣说:战士大多衣单身寒,请君王巡视三军,抚慰将士,他们就像穿上棉衣一样温暖了。

古文:萧女聘齐为顷公之母,郤克所谓萧同叔子也。

现代文:这是统帅施恩于部下的结果。萧女嫁往齐国,后来成为顷公的母亲,就是部克所说的萧同叔子。

古文:获水又东历龙城,不知谁所创筑也。

现代文:获水又往东流经龙城,这座城不知是谁首先修筑的。

古文:获水又东径同孝山北。山阴有楚元王冢,上圆下方,累石为之,高十余丈,广百许步,经十余坟,悉结石也。

现代文:获水又往东流经同孝山北面,山的北麓有楚元王墓,上圆下方,用石块垒砌而成,高十余丈,宽约百来步,南北向并列有十几座坟墓,都是石块垒结的。

古文:获水又东,净净沟水注之。水上承梧桐陂。西北流,即刘中书澄之所谓白沟水也。又北入于获,俗名之曰净净沟也。

现代文:获水又东流,净净沟水注入,沟水上流承接梧桐破,往西北流,就是中书刘澄之所说的白沟水,又往北注入获水,俗名净净沟。

古文:又东至彭城县北,东入干泗。

现代文:又往东流到彭城县北面,往东注人泗水。

古文:获水自净净沟东径阿育王寺北,或言楚王英所造,未所详也。

现代文:获水从净净沟往东流经阿育王寺北面,有人说这座寺院是楚王英建造的,但不很清楚。

古文:盖遵育王之遗法,因以名焉。

现代文:因为寺里倡导阿育王的遗法因而得名。

古文:与安陂水合,水上承安陂余波,北径阿育王寺侧,水上有梁,谓之玄注桥,水旁有石墓,宿经开发,石作工奇,殊为壮构,而不知谁冢,疑即澄之所谓凌冢也。

现代文:获水与安破水汇合。安破水上流承接安破的余水,往北流经阿育王寺旁。水上有一座桥,叫做玄注桥,岸边有一座石墓,早年被开掘过,墓石雕砌得很精致奇巧,是一座十分壮观的建筑,但不知是谁的坟墓,也许就是刘渣之所说的凌家吧。

古文:水北流,注于获。

现代文:安破水往北流,注入获水。

古文:获水又东径弥黎城北。刘澄之《永初记》所谓城之西南,有弥黎城者也。

现代文:获水又往东流经弥黎城北面,刘澄之《永初记》提到,城的西南有弥黎城。

古文:获水于彭城西南,回而北流,径彭城。城西北旧有楚大夫龚胜宅,即楚老哭胜处也。获水又东,转径城北而东注泗。

现代文:获水在彭城西南转弯往北流,经过彭城,城西北从前有楚大夫龚胜故居,就是楚国老父哭吊龚胜的地方,获水又向东转,流经城北,向东注入泗水。

古文:水北三里有石冢被开,传言楚元王之孙刘向冢,未详是否。

现代文:城北三里有座石墓被掘过,传说是楚元王孙刘向墓,不知是否确实。

古文:城,即殷大夫老彭之国也。

现代文:彭城就是殷大夫老彭的封国。

古文:于春秋为宋地,楚伐宋并之,以封鱼石崔于。

现代文:春秋时是宋国的地方。楚国征伐宋国,兼并了此城,把它封给鱼石。

古文:即是县也。孟康曰:旧名江陵,为南楚,陈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现代文:崔季硅《述初赋》说:在下那纪桥怀想黄石公,把彭城封给鱼石。指的就是这个县城。孟康说:过去称江陵为南楚,陈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古文:文颖曰:彭城,故东楚也。

现代文:文颖说:彭城,过去属东楚。

古文:项羽都焉,谓之西楚,汉祖定天下,以为楚郡,封弟交为楚王都之。

现代文:项羽在这里建都后称为西楚。汉高祖平定天下,把这里立为楚郡,封他的弟弟刘交为楚王,建都彭城。

古文: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王莽更之曰和乐郡也,徐州治。

现代文:宣帝地节元年前,改为彭城郡,王莽时又改名为和乐郡,是徐州的治所。

古文:城内有汉司徒袁安、魏中郎将徐庶等数碑,并列植于街右,咸曾为楚相也。

现代文:城内有汉朝司徒袁安、魏中郎将徐庶等几座石碑,在街道的右面排成一行,他们都曾当过楚国的垂相。

古文:大城之内有金城。东北小城,刘公更开广之,皆垒石高四丈,列堑环之。

现代文:大城里有一座金城,东北面有一座小城,刘公改建扩大了范围,城墙都用石块垒砌,高四丈,周围城嚎环绕。

古文:小城西又有一城,是大司马琅邪王所修,因项羽故台经始,即构宫观门阁,惟新厥制。

现代文:小城西面又有一座城,是大司马琅邪王所修建,此城利用从前项羽的老台经营构筑,建造了宫殿和门阁,重新恢复建筑的规模。

古文:义熙十二年,霖雨骤澍,汳水暴长,城遂崩坏。

现代文:义熙十二年,忽然下了一场大雨,饭水暴涨,城也崩塌毁坏了。

古文:冠军将军,彭城刘公之子也,登更筑之,悉以砖垒,宏壮坚峻,楼橹赫奕,南北所无。

现代文:冠军将军是彭城刘公的儿子,又重新修筑了城墙。新修的城墙全都用砖垒砌,宏伟壮观,十分坚固,城头的睐望台瑰丽堂皇,无论南方北方都没有看到过。

古文: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河东薛安都举城归魏,魏遣博陵公尉苟仁、城阳公孔怕恭援之,邑阁如初,观不异昔。

现代文: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河东薛安都,率全城军民归降于魏,魏派遣博陵公尉苟仁、城阳公孔拍恭援助他,全城完好无损,和先前一样壮丽。

古文:自后毁撤,一时俱尽。间遗工雕镂,尚存龙云逞势,奇为精妙矣。

现代文:但以后却被拆毁,昔日的雄姿,也一旦化为乌有,只有局部地方留下一些精致的雕刻,龙腾云飞气势不凡,真雕得十分精妙。

古文:城之东北角,起层楼于其上,号曰彭祖楼。《地理志》曰:彭城县,古彭祖国也。

现代文:东北角城上建造了一座城楼,叫彭祖楼。《地理志》说:彭城县就是古时彭祖的封国。

古文:《世本》曰:陆终之子,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彭祖城是也。

现代文:《世本》说: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钱,就是彭祖。他之所以被称为彭祖,是因为封于彭城的缘故。

古文:下曰彭租冢。

现代文:楼下是彭祖墓。

古文:彭祖长年八百,绵寿永世,于此有冢,盖亦元极之化矣。

现代文:彭祖活到八百岁,是极长寿的了,但这里有他的坟墓,大概也是无穷天地间的一种物化现象。

古文:其楼之侧,襟汳带泗,东北为二水之会也。

现代文:饭水和泗水流过彭祖楼旁,楼的东北面,就是这两条水的汇流处。

古文:耸望川原,极目清野,斯为佳处矣。

现代文:登楼眺望,蜿蜒的川流,坦荡的原野一望无际,是一个登高揽胜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