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古文:睢水出梁郡鄢县,睢水出陈留县西蒗渠,东北流。

现代文:睢水发源于梁郡焉仔县,睢水发源于陈留县西边的菠蔼渠,往东北流。

古文:《地理志》曰:睢水首受陈留浚仪狼汤水也,《经》言出鄢,非矣。

现代文:《地理志》说:睢水上口承接陈留县浚仪的狼汤水。《水经》说发源于郡县,显然是错误的。

古文:又东径高阳故亭北。俗谓之陈留北城,非也。

现代文:睢水又往东流经高阳故亭北面,俗称陈留北城,其实不是。

古文:苏林曰:高阳者,陈留北县也。

现代文:苏林说:高阳是陈留北面的县。

古文:按在留故乡聚名也。有《汉广野君庙碑》。

现代文:现在原来的祠庙已不再有人知道了,只有这块庙碑还孤零零地竖立着。

古文:延熹六年十二月,雍丘令董生,仰余徽于千载,遵茂美于绝代,命县人长照为文,用章不朽之德,其略云:辍洗分餐,咨谋帝猷,陈郑有啄鹿之功,海岱无牧野之战,大康华夏,绥静黎物,生民以来,功盛莫崇,今故字无闻,而单碑介立矣。《陈留风俗传》曰:郦氏居于高阳,沛公攻陈留县,郦食其有功,封高阳侯。有郦峻,字文山,官至公府掾。

现代文:《陈留风俗传》说:丽耳氏居住在高阳,沛公攻陈留时,丽肠食其因献计有功,后来被封为高阳侯。族人哪峻,字文山,曾任公府椽。

古文:大将军商有功,食邑于涿,故自陈留徙涿。

现代文:大将军哪商有功,受封以琢为食邑,因此他从陈留迁往琢。

古文:县有鉼亭鉼乡。

现代文:高阳县有饼亭、饼乡。

古文:建武二年,世祖封王常为侯国也。

现代文:建武二年世祖把这地方封给王常,立为侯国。

古文:睢水又东径雍丘县故城北。

现代文:睢水又往东流经雍丘县旧城北面。

古文:县,旧杞国也。殷汤周武以封夏后,继禹之嗣。

现代文:雍丘县是从前的祀国,殷汤和周武王曾把此地封给夏的子孙,以维续禹的后嗣。

古文:楚灭杞,秦以为县。

现代文:后来楚灭了祀,秦时设置为县。

古文:圈称曰:县有五陵之名、故以氏县矣。

现代文:圈称说:县里有五陵之丘,所以县名叫雍丘。

古文:城内有夏后祠。

现代文:城内有夏后祠。

古文:昔在二代,享祀不辍。

现代文:从前商周二代,从未停止过祭祀。

古文:秦始皇因筑其表为大城,而以县焉。

现代文:到了秦始皇时,在外围修筑了大城墙,并设置为县。

古文:睢水又东,水积成湖,俗谓之白羊陂。

现代文:睢水又往东流,水流积蓄成湖,俗称白羊破,方圆四十里。

古文:陂方四十里,右则奸梁陂水注之。其水上承肢水,东北径雍丘城北,又东分为两渎、谓之双沟,俱入白羊陂。

现代文:睢水右边有奸梁破水注入,这条水上流承接阪水,往东北流经雍丘城北面,又往东流,分为两条水,称为双沟,一同注入白羊破。

古文:陂水东合洛架口,水上承汳水,谓之洛架水,东南流入于睢水。

现代文:白羊破水往东流,汇合洛架口。此口的水上流承接饭水,称为洛架水,往东南流,注入睢水。

古文:睢水又东径襄邑县故城北,又东径雍丘城北。

现代文:睢水又往东流经襄邑县老城北面,又往东流经雍丘城北面。

古文:睢水又东径宁陵县故城南。故葛伯国也,王莽改曰康善矣。

现代文:睢水又继续往东流经宁陵县老城南面,这里是从前的葛伯国,王莽时改名为康善。

古文:历鄢县北,二城南北相去五十里,故《经》有出鄢之文。

现代文:睢水流经都县北面,焉卜县与宁陵县两城南北相距五十里,所以《水经》里有睢水发源于部县的记载。

古文:城东七里,水次有单父令杨彦,尚书郎杨禅字文节,兄弟二碑,汉光和中立也。

现代文:郡县城东七里,水边有单父县令杨彦、尚书郎杨禅兄弟的两块墓碑,立于汉光和年间。

古文:东过睢阳县南,睢水又东径横城北。

现代文:往东流过唯阳县南面,睢水又往东流经横城北面。

古文:《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乐大心御华向于横。

现代文:《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前,乐大心在横抵御华向的进攻。

古文:杜预曰:梁国睢阳县南,有横亭,今在睢阳县西南,世谓之光城,盖光、横声相近,习传之非也。

现代文:杜预说:梁国唯阳县南有横亭。现在横亭在唯阳县西南,世人称为光城,大概是光、横两字读音相近,用惯了因而造成的错误。

古文:《续述征记》曰:回道似蠡,故谓之蠡台。

现代文:睢水又流经新城北面,这就是宋国的新城亭。《春秋左传》:文公十四年就以此地为梁国。汉文帝十二年一样,因而称为蠢台。其实不然。

古文:非也。余按《阙子》,称宋景公使工人为弓,九年乃成。

现代文:我按《殉子》说宋景公叫工人为他制弓,九年才制成。

古文:公曰:何其迟也?

现代文:景公问:为什么做得那么久?

古文:对曰,臣不复见君矣,臣之精尽于弓矣。

现代文:工人回答道:我不能再见到您了,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这张弓上了。

古文:献弓而归,三日而死。

现代文:那工人献了弓回家去,三天后就死了。

古文:光和七年,主记掾李友字仲僚作碑文。碑阴有《右鼎文》,建宁三年拜司空。又有《中鼎文》。建宁四年拜司徒。又有《左鼎文》,光和元年拜大尉。

现代文:晋太和年间逝世。在新蒙营建陵墓,太康九年 ,主记椽李友,字仲僚,撰写了碑文,在碑的背面刻着《右鼎文》:建宁三年授官司空;又有《中鼎文》:建宁四年授官司徒;又有《左鼎文》光和元年授官太尉。

古文:《鼎铭》文曰:故臣门人,相与述公之行,咨度体则,文德铭于三鼎,武功勒于征钺,书于碑阴,以昭光懿。

现代文:铭中说:旧时的下属和门人,相互讲述桥公的事迹,商讨如何用合宜的规格来纪念他,决定把他的文德刻在三只鼎上,武功刻在斧铺上,并写在碑的背面,以昭示他光辉的美德。

古文:又有《钺文》称,是用镂石假象,作兹征钺军鼓,陈之于东阶,亦以昭公之文武之勋焉。

现代文:又有《钱文》说,凭这石头雕琢的形状,制成斧钻、军鼓,陈列于东阶,也是用以昭示桥公的文武功勋。

古文:庙南列二往,柱东有二石羊,羊北有二石虎。庙前东北,有石驼,驼西北有二石马,皆高大,亦不甚雕毁。

现代文:庙南置有二柱,柱东有两头石羊,石羊北有两只石虎,庙前东北有石驼,石驼西北有两匹石马,都很高大,也没有怎么损毁。

古文:惟庙颓构,粗传遗墉,石鼓仍存,钺今不知所在。

现代文:只是庙宇已经颓纪,留下一些断壁残垣;石鼓现在也还在,但械却已不知去向了。

古文:睢水于城之阳,积而为逢洪陂。

现代文:睢水在城南积成逢洪破,破塘的西南又有一个破塘。

古文:陂之西南有陂,又东合明水。水上承城南大池,池周千步,南流会睢,谓之明水,绝睢注涣。

现代文:睢水又东流与明水汇合。明水上源承接城南的大池,池的周围千步,池水南流与睢水汇合,称为明水;明水横穿过睢水,注入涣水。

古文: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水次绿竹萌渚,菁菁实望,世人言粱王竹园也。

现代文:睢水又往东南流经竹圃,水边是一片茂密青翠的竹林,绿荫笼罩着水滨,满眼一片郁郁葱葱,人们说这是梁王的竹园。

古文:睢水又东,径谷熟县故城北。睢水又东,蕲水出焉。睢水又东,径粟县故城北。

现代文:睢水又往东流经毁熟县旧城北面;睢水又东流,分出一条薪水;睢水又往东流经粟县旧城北面。

古文:《地理志》曰:侯国也。王莽曰成富。

现代文:《地理 志》说:这是个侯国,王莽时称为成富。

古文:睢水又东,径太丘县故城北。

现代文:睢水又往东流经太丘县旧城北面。

古文:《地理志》曰:故敬丘也。

现代文:《地理志》说:这就是过去的敬丘。

古文: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鲁恭王子节侯刘政为侯国。汉明帝更从今名。

现代文:汉武帝元朔三年前,把这地方封给鲁恭王的儿子节侯刘政,立为侯国;汉明帝时改为今名。

古文:《列仙传》曰:仙人文宾,邑人,卖靴履为业,以正月朔日,会故妪于乡亭西社,教令服食不老。即此处矣。

现代文:《列仙传》说:仙人文宾是本县人,以卖靴为业,正月初一在乡亭西社与旧日的妻子相会,教她服食不老之法,就在此处。

古文:睢水又东,径芒县故城北。汉高帝六年,封耏跖为侯国。王莽之传治。

现代文:睢水又往东流经芒县旧城北边,汉高帝六年前,把这地方封给耐环,立为侯国,这就是王莽时的传治。

古文:世祖改曰临睢。

现代文:世祖改名为临•唯。

古文:城西二里,水南有《豫州从事皇毓碑》,殒身州牧,阴君之罪,时年二十五。

现代文:城西二里,睢水南岸有豫州从事皇毓碑,皇毓因州牧阴君之罪而死,当时只有二十五岁。

古文:临睢长平舆李君,二千石丞,纶氏夏文则,高其行而悼其殒,州国咨嗟,旌闾表墓,昭叙令德,式示后人。

现代文:临唯长平舆李君,二千石皿纶氏县夏文则,敬佩他的崇高精神,对他的死深表哀悼,州国上下也叹息不已,于是在他的家乡族表他,并在墓前立碑表扬他的美德,为后人树立榜样。

古文:城内有《临睢长左冯翊王君碑》,善有治功,累迁广汉属国都尉,吏民恩德。县人公府掾陈盛孙,郎中兑定兴、刘伯鄜等,共立石表政,以刊远绩。

现代文:城内有临唯长左冯诩王君碑,他善于治理,功绩卓著,多次升迁,官至广汉属国都尉,官吏、百姓都思念他的恩德,同县人公府椽陈盛孙、郎中儿定兴及刘伯娜等,共同立碑表彰他的政绩。

古文:县北与砀县分水。有砀山。

现代文:县北与杨县以睢水为分界,有杨山。

古文:芒、砀二县之间,山泽深固,多怀神智。

现代文:芒县与杨县之间,有很多高山大泽,孕育了一批聪明才智之士。

古文:有仙者涓子、主柱,并隐砀山得道,汉高祖隐之。

现代文:仙人涓子、主柱都是一起隐居在场山修炼得道的。

古文:吕后望气知之,即于是处也。

现代文:汉高祖也曾在山上隐居,吕后观望云气就知道他的行踪,也是在这里。

古文:京房《易候》曰:何以知贤人隐?

现代文:京房《易候》说:怎么知道贤人的隐居之地呢?

古文:师曰:视囚方常有大云,五色具而不雨,其下贤人隐矣。

现代文:大师说:看到四方常有五色大云出现,但不下雨,就可以知道下面必有贤人隐居了。

古文:杜预曰:东郡濮阳县东南,有咸城者是也。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相县南边,转弯从城北东流,在萧县以南注人破湖中。相县是旧时宋国的土地。

古文:瓠子故渎,又东径桃城南。

现代文:秦始皇二十三年夏,在咸会盟。杜预说:东郡淮阳县东南,有咸城。

古文:《春秋传》曰:分曹地,自洮以南,东傅于济,尽曹地也。

现代文:瓠子河旧道又东经桃城南,《春秋传》说:把曹国的土地分掉,从挑水以南,东到济水,都是曹国的土地。

古文:今鄄城西南五十里有姚城,或谓之洮也。

现代文:现在哪城西南五十里有姚城,有人称为挑城。

古文:瓠渎又东南径清丘北。《春秋》宣公十二年,《经》书楚灭萧,晋人、宋、卫、曹同盟于清丘。

现代文:瓠读又往东南流经清丘北边,《春秋》:宣公十二年前,《经》中提到楚灭萧,晋人、宋、卫、曹等在清丘会盟。

古文:京相璠曰:在今东郡濮阳县东南三十里,魏东都尉治。

现代文:京相潘说:清丘在今东郡淮阳县东南三十里,是魏东都尉治所。

古文:东至济阴句阳县,为新沟。

现代文:往东到济阴郡句阳县,就是新沟。

古文:瓠河故渎,又东径句阳县之小成阳,城北侧渎。

现代文:瓠河旧道又东经句阳县的小成阳,城的北面临近河道。

古文:《帝王世纪》曰: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墨子以为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北教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

现代文:《帝王世纪》说:尧葬在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那地方叫毁林。墨子认为尧堂高三尺,有三级土阶。尧曾去北方教导八狄,死于途中,葬在蛰山的北坡。

古文:《山海经》曰: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

现代文:《山海经》说:尧葬在狄山的南坡,狄山又名崇山。

古文:二说各殊,以为成阳,近是尧冢也。

现代文:两种说法互不相同,认为成阳是尧墓所在地较接近事实。

古文:余按小成阳在成阳西北半里许实中,俗喭以为囚尧城,士安盖以是为尧冢也。

现代文:我查考过,小成阳在成阳西北约半里,很坚固,俗称囚尧城,士安认为大概就是尧墓。

古文:瓠子北有部关县故城:县有羊里亭,瓠河径其南,为羊里水,盖资城地而变名,犹《经》有新沟之异称矣。

现代文:瓠子河北有都关县旧城,该县有羊里亭,瓠子河流经亭南,称羊里水,这是随着水流所经的城或地点而来的变名,就如同《水经》中有新沟这异名一样。

古文:黄初中,贾逵为豫州刺史,与诸将征吴于洞浦,有功,魏封逵为羊里亭侯,邑四百户,即斯亭也。

现代文:黄初年间一,贾逆任豫州刺史,率诸将在洞浦征讨吴军,立了功劳,魏封他为羊里亭侯,食邑四万户,就是这个羊里亭。

古文:俗名之羊子城,非也,盖韵近字转耳。

现代文:俗称羊子城,其实不是。这是由于字音相近而致误的缘故。

古文:又东,右会濮水枝津,水上承濮渠,东径沮丘城南。

现代文:瓠子河又东流,右面与淮水支流汇合,支流的上流承接淮渠,往东流经沮丘城南。

古文:京相璠曰:今濮阳城西南十五里,有沮丘城,六国时沮楚同音,以为楚丘,非也。

现代文:京相潘说:现在淮阳城西南十五里有沮丘城,六国时沮、楚二字同音,以为这是楚丘,是不对的。

古文:又东径浚城南,西北去濮阳三十五里。

现代文:淮水支流又往东流经浚城南边,浚城西北距淮阳三十五里,城旁有寒泉冈。

古文:城侧有寒泉冈,即《诗》所谓爱有寒泉,在浚之下。世谓之高平渠,非也。

现代文:《诗经》说:于是有寒泉,在浚邑城下。就指此泉。人们将这条支流称为高平渠是不对的。

古文:京相璠曰:濮水故道,在濮阳南者也。

现代文:京相瑶说:淮水旧河道在淮阳南边。

古文:又东径句阳县西,句渎出焉。

现代文:淮水支流又往东流经句阳县西边,句读在这里分出。

古文:濮水枝渠又东北径句阳县之小成阳东垂亭西,而北入瓠河。

现代文:蹼水支渠又往东北流,经过句阳县小成阳东垂亭西边,往北注入瓠河。

古文:《地理志》曰:濮水首受泲沛于封丘县东北,至都关,入羊里水者也。

现代文:《地理志》说:淮水上口在封丘县承接姊水,往东北流到都关,注入羊里水。

古文:又按《地理志》:山阳郡有都关县,今其城在廪丘城西。考地志,句阳、廪丘,俱属济阴,则都关无隶山阳理。

现代文:又据《地理志》山阳郡有都关县,今天此城在凛丘城西边,查考《地志》,句阳、凛丘都属济阴,那么都关决无属于山阳的道理。

古文:又按《地理志》,成都亦是山阳之属县矣。

现代文:又据《地理志》,郝都也是山阳郡的属县。

古文:而京、杜考地验城,又并言在廪丘城南,推此而论,似《地理志》之误矣,或亦疆理参差所未详。

现代文:而京相潘、杜预对地域和城邑作了一番考证后,都说邸都在凛丘城南,据此推论,似乎《地理志》记载有误。或者是划分疆界地域不一致,这就不清楚了。

古文:瓠渎又东径垂亭北。《春秋》隐公八年,宋公、卫侯遇于犬丘,《经》书垂也。

现代文:瓠读又往东流经垂亭北边,《春秋》:隐公八年前,宋公、卫侯在犬丘相会。

古文:京相璠曰:今济阴句阳县小成阳东五里,有故垂亭者也。

现代文:犬丘在《经》里写作垂。京相播说:今天,济阴句阳县小成阳以东五里有旧时的垂亭。

古文:又东北过廪丘县,为濮水。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康丘县,称为璞水。

古文:瓠河又左径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

现代文:瓠河又向左流经雷泽北边,这个大泽在大成阳县旧城西北十余里,就是从前华青踩着巨人足迹而受孕的地方。

古文: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

现代文:这一片大泽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就是舜捕过鱼的地方。

古文:泽之东南即成阳县,故《史记》曰:武王封弟叔武于成。

现代文:大泽的东南面,就是成阳县,因此《史记》说,武王把成封给他的弟弟叔武。

古文:应劭曰:其后乃迁于成之阳,故曰成阳也。

现代文:应劭说:他的后裔就迁到成国的南方,所以称为成阳。

古文:《地理志》曰;成阳有尧冢灵台,今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

现代文:《地理志》说:成阳有尧墓、灵台,现在成阳城西面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处有尧母庆都陵,在成阳城的西南方,称为灵台。

古文:于城为西南,称曰灵台,乡曰崇仁,邑号修义,皆立庙。

现代文:乡叫崇仁,城名惰义,都立了庙,四周环水;水静不流,与泽水相通,泉水从不枯竭。

古文: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泽通泉,泉不耗竭,至丰鱼笋,不敢采捕。前并列数碑,栝柏数株,檀马成林,二陵南北,列驰道径通,皆以砖砌之,尚修整。

现代文:这一带鱼类和竹笋很丰富,但人们不敢去采捕。庙前并列着几块石碑,还有几株桧树和柏树,檀木梓榆成林。两座陵墓一南一北, 有驰道相通,路面都用砖砌成,至今还平整完好。

古文:尧陵东城西五十余步,中山夫人祠,尧妃也。

现代文:尧陵东边,城的西边五十余步,有尧妃中山夫人祠。

古文:石壁阶墀仍旧,南、西、北三面,长栎联荫,扶疏里余。

现代文:石璧石阶仍然如旧,南、西、北三面,高大的麻栋树绿荫连成一片,绵延里余。

古文:瓠河又东,径底县故城南。《地理志》:济阴之属县也。

现代文: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墓,墓西有一座石庙,石羊石虎已经沉陷,差不多都破碎了。石庙在成阳城西南,灵台的东北面。

古文:褚先生曰:汉武帝封金日待为侯国,王莽之万岁矣,世犹谓之为万岁亭也。

现代文:据郭缘生《述征记》记载,从汉朝到晋朝,傣禄二千石一级的官吏及承尉,大多有刻石记述,从尧即位直至永嘉三年五月成阳县令管遵所立的碑文中可以看到。

古文:瓠河又东径郓城南。

现代文:在尧陵北边,仲山甫墓南边,两墓间有伍员祠,是晋朝太安年间建立。

古文:《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公自沙随还,待于郓。

现代文:一块碑是永兴年间:成公十六年前,成公从沙随回来,逗留在郸城。

古文:京相璠曰:《公羊》作运字,今东郡廪丘县东八十里,有故运城,即此城也。

现代文:京相潘说:《公羊传》写作运字,现在东郡凛丘县东八十里有旧运城,就是此城。

古文:又北过东郡范县东北,为济渠,与将渠合。

现代文:又往北流过东郡范县东北,称为济渠,与将渠汇合。

古文:瓠河自运城东北径范县,与济濮枝渠合,故渠上承济渎于乘氏县,北径范县,左纳瓠渎,故《经》有济渠之称。

现代文:瓠河从运城开始向东北流,经过范县,与济、淮支渠汇合。旧渠道上流在乘氏县承接济读,往北流经范县,从左面接纳了瓠读,因此《水经》里有济渠的名称。

古文:又北,与将渠合,渠受河于范县西北,东南径秦亭南。

现代文:瓠河又北流,与将渠汇合。将渠上流在范县西北引入河水,往东南流经秦亭南边。

古文:杜预《释地》曰:东平范县西北,有秦亭者也。

现代文:杜预《释地》说:东平范县西北有个秦亭。

古文:又东南径范县故城南,王莽更名建睦也。

现代文:将渠又往东南流经范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建睦。

古文:汉兴平中,靳允为范令,曹太祖东征陶谦于徐州,张邈迎吕布,郡县响应。

现代文:汉朝兴平年间一,靳允任范令,曹太祖东征,在徐州攻打陶谦,张邀去迎接吕布,郡县都起来响应。

古文:程昱说允曰:君必固范,我守东阿,田单之功可立。

现代文:程星劝靳允说:您必须固守范县,我守东阿,那么我们就可以建立像田单那样的功业了。

古文:即斯邑也。

现代文:指的就是此城。

古文:将渠又东会济渠,自下邀谓之将渠,北径范城东,俗又谓之赵沟,非也。

现代文:将渠又往东流,与济渠汇合。自此以下,渠道通称将渠,往北流经范城东边,民间又称赵沟,这是不对的。

古文:又东北过东阿县东,瓠河故渎,又东北,左合将渠枝渎。枝渎上承将渠于范县,东北径范县北,又东北径东阿城南,而东入瓠河故渎,又北径东阿县故城东。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东阿县东边,瓠河旧道又往东北流,左边与将渠支读汇合,支读上源在范县承接将渠,往东北流经范县北边,又往东北流经东阿城南边,然后东流注入瓠河旧道。旧河道又往北流经东阿县旧城东边。

古文:《春秋经》书:冬,及齐侯盟于柯。

现代文:《春秋经》记载,冬天,和齐侯在柯会盟。

古文:《左传》曰:冬盟于柯,始及齐平。

现代文:《左传》说:冬天,在柯会盟才与齐讲和。

古文:杜预曰:东阿即柯邑也。

现代文:杜预说:东阿就是柯邑。

古文:按《国语》,曹沫挟匕首劫齐桓公返,遂邑于此矣。

现代文:按《国语》,曹沫手持匕首,要挟齐桓公,就在这里收回遂邑。

古文:又东北过临邑县西,又东北过在平县东,为邓里渠。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临邑县西边,又往东北流过往平县东边,称为邓里渠。

古文:自宣防已下,将渠已上,无复有水,将渠下水首受河,自北为邓里渠。

现代文:从宣房以下,将渠以上不再有水。将渠以下的水,上口由河水导入,从此以北,称邓里渠。

古文:又东北过祝阿县,为济渠。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祝阿县,称为济渠。

古文:河水自四渎口出为济水,济水二渎合而东注于祝阿也。

现代文:河水从四渎口分支流出,叫济水。济水二读汇合,然后东流注入祝阿县。

古文:又东北至梁邹县西,分为二。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到了梁邹县西边,分为两条。

古文:脉水寻梁邹,济无二流,盖《经》之误。

现代文:探寻水脉,济水并没有两条水流,这是《水经》的错误。

古文:俗人遏令侧城南注,又屈径其城南。《史记》,汉文帝十五年,分齐为胶西王国,都高苑。

现代文:往东北流的一条是济河,东流的是时水。济河又往东北流到济西,往东北注人大海。时水往东流到临淄县西边转弯,往南流过太山郡华县东边,又往南流到费县,往东注人沂水。时水就是耏水,耐音而。《春秋》:襄公三年从齐国划地设置胶西王国,建都高苑。

古文:徐广《音义》曰:乐安有高苑城,故俗谓之东高苑也。

现代文:徐广《音义》说:乐安有高苑城,因此俗称东高苑。

古文:其水又北注故渎,又西,盖野沟水注之,源导延乡城东北,平地出泉。西北径延乡城北。

现代文:时水又往北流,注入旧河道,又往西流,盖野沟水注入。盖野沟水源出延乡城东北,平地涌出泉水,往西北流经延乡城北边。

古文:《地理志》:千乘有延乡县,世人谓故城为从城,延、从字相似,读随字改,所未详也。

现代文:据《地理志》,千乘有延乡县,民询称旧城为从城,也许因为延、从字形相近,读音也随着字而改变的缘故吧,这也不清楚。

古文:西北流,世谓之盖野沟,又西北流,径高苑县北,注时水。

现代文:水又往西北流,世人称为盖野沟,又往西北流经高苑县北边,注入时水。

古文:时水又西径西高苑县故城南。

现代文:时水又往西流经高苑县旧城南边。

古文:汉高帝六年,封丙倩为侯国,王莽之常乡也。其水侧城西注。

现代文:汉高帝六年前,把这地方封给丙倩,立为侯国,主莽时改名常乡,时水沿着城旁继续往西流。

古文:京相璠曰:今乐安博昌县南界,有时水西通济。其源上出盘阳,北至高苑,下有死时,中无水。

现代文:京相播说:现在乐安博昌县南界有时水,西流与济水相通,源头出自盘阳,北流到高苑,下游有死时,河道无水。

古文:杜预亦云:时水于乐安枝流,旱则竭涸,为春秋之干时也。

现代文:杜预也说:时水流到乐安分出支流,天旱时就枯涸,就是《春秋》里提到的乾时。

古文:《左传》庄公九年,齐鲁战地,鲁师败处也。

现代文:《左传》:庄公九年前,齐鲁交战,鲁军在此处战败。

古文:时水西北至梁邹城,入于济。

现代文:时水往西北流,到梁邹城注入济水―不是济水注入时水,而是时水注入济水。

古文:非济入时,盖时来注济,若济分东流,明不得以时为名。寻时,济更无别流,南延华费之所,斯为谬矣。

现代文:如果济水分支东流,显然不会以时水为名。探究时水和济水,再没有别的水流向南延伸到华县和费县地界了。

古文: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过其县南。

现代文:这是经文的错误。汶水发源于泰山郡莱芜县原山,往西南流过县南。

古文:莱芜县在齐城西南原山,又在县西南六十许里。

现代文:莱芜县在齐城西南,原山又在县西南约六十里。

古文:《地理志》,汶水与淄水俱出原山西南入济,故不得过其县南也。

现代文:据《地理志》,汶水与淄水都发源于原山,往西南注入济水,因此不可能流经莱芜县南边。

古文:《从征记》曰:汶水出县西南流。

现代文:《从征记》说:汶水发源于莱芜县,往西南流;又说,流入莱芜谷后,道路两边山峦连绵百余里。

古文:又言: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数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鸤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之艰。

现代文:水道大都经过乱石嶙峋的山涧。这一带盛产药草,遍地松柏,林莽茂密,断崖峭壁,遥相对望。有的地方,险峻的小山挡住去路;有的地方,岩壁回环,通入山谷,山风吹动,枝梢鸣声响彻幽谷。攀登高峻的山峰,爬下幽深的山谷,令人心惊胆战;有时路绝崖断,就只能靠绳索引渡,真是艰险极了。

古文: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

现代文:出谷还有十余里,在一座孤峰下另有一处山谷,山谷里有清泉,泉上数丈有个石洞,有两个洞口,能容人行走。

古文: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

现代文:进入洞口丈余,洞内高约九尺,宽广四五丈,据说是古人穴居之处,洞里还留有柴灶、残灰和烟痕。山谷中树木茂密,行人很少能到这里来。

古文: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

现代文:但还能见到少许山田,留有引水灌溉的痕迹。

古文: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云此丘不宜殖稷黍而宜麦,齐人相承以殖之,意谓麦丘所栖愚公谷也。

现代文:出了山谷有一片平缓的丘陵,面山傍水,当地土人都在那里种麦。人们说,这丘陵地不宜种植高粱,只适于种麦。齐人世代相承,都在这里种麦。想来这就是麦丘愚公所住的山谷了。

古文:何其深沉幽翳,可以托业抬生如此也。

现代文:谷里怎么会这样深幽,这样藉翁郁郁;人们在这里又怎么会这样安居乐业,怡然自得地生活呀!

古文:余时径此,为之踌蹰,为之屡眷矣。余按麦丘愚公在齐川谷犹传其名,不在鲁,盖志者之谬耳。

现代文:我当时经过这里,看到这么远离尘俗的好地方,真是徘徊不舍,离去时还屡屡回头呢,我按麦丘愚公在齐境的川谷,至今还流传着这个地名;那地方并不在鲁,这是著作家记述时弄错的。

古文:汶水又西南径赢县故城南。

现代文:汶水又向西南流经赢县老城南。

古文:《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赢,成婚于齐也。

现代文:《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前,桓公在赢会见齐侯,在齐结了婚。

古文:又西南过奉高县北。

现代文:又往西南流过奉高县北边。

古文:奉高县,汉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泰山之祀,泰山郡治也。

现代文:奉高县在汉武帝元封元年设置,以供祭祀泰山之需,是泰山郡的治所。

古文:县北有吴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中。

现代文:县北有吴季札儿子的坟墓,座落在汶水南面的水湾里。

古文:季札之聘上国也,丧子于赢博之间,即此处也。

现代文:吴季札受聘于中原上国,在赢、博之间死了儿子,就是这地方。

古文:《从征记》曰:赢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冢,冢圆,其高可隐也。

现代文:《从征记》说:赢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子的坟,呈圆形,墓在高处,可以凭依眺望。

古文: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所立,无所述叙,标志而已。

现代文:墓前有一座石铭,是汉末奉高县令所立,上面没有记述什么,只不过作为标志而已。

古文:自昔恒蠲民户洒扫之,今不能。然碑石糜碎,靡有遗矣,惟故跌存焉。

现代文:从前都指派民户去扫墓,现在已不能这样做了;石碑都已剥蚀破碎,没有留下什么了,只有石碑的基座还在。

古文:屈从县西南流,汶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俗谓之胡卢堆。

现代文:转弯从县城西南流过,汶水发源于牟县旧城西南的山岗下,俗称胡卢堆。

古文:《淮南子》曰:汶出弗其。

现代文:《淮南子》说:汶水发源于弗其。

古文:高诱曰:山名也,或斯阜矣。

现代文:高诱说:弗其是山名。也许就是这座小山吧。

古文:牟县故城在东北,古牟国也,春秋时,牟人朝鲁,故应劭曰:鲁附庸也。

现代文:牟县旧城在东北,古代这里是牟国。春秋时,牟国人要去朝拜鲁国,因此应肋说:牟国是鲁国的附庸。

古文:俗谓是水为牟汶也。

现代文:俗称这条水为牟坟。

古文:又西南径奉高县故城西,西南流注于坟。

现代文:又往西南流经奉高县旧城西边,往西南流,注入汉水。

古文:坟水又南,右合北汶水。水出分水溪,源与中川分水,东南流,径泰山东,右合天门下溪水: 水出泰山天门下谷,东流。

现代文:汶水又南流,在右边汇合了北汶水,北汶水发源于分水溪,源头流出后又分出中川水,往东南流经泰山东边,右边与天门下溪水汇合。下溪水发源于泰山天门下谷,往东流。

古文: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

现代文:古时,帝王登山祭天,都在这条水边歇息。

古文:水上往往有石窍存焉,盖古设舍所跨处也。

现代文:水上随处有石洞,那是古时人们搭棚架舍时留下的。

古文:马第伯书云:光武封泰山,第伯从登,山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

现代文:马第伯写道:光武帝来泰山封禅,第伯跟随着一起登山。离平地二十里时,向南极目望去,山下景物一览无遗。

古文: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如无道径,遥望其人,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乃知是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如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

现代文:泰山确实很高,可与浮云相比;泰山也很险峻;那悬崖绝壁,深不见底,像是没有通路可上。遥望那些登山的人,有的像白石,有的像雪,看得久了,那白的在移动,才知道是人。仰视山上的岩石松树,郁郁苍苍,仿佛是在云中;俯视底下,到处是千姿百态的岩石,却看不到丈尺的溪流。

古文:直上七里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矣。

现代文:一直登上七里,到了天门,抬头仰视天门,就好像在石洞中观天似的。

古文:应劭《汉官仪》云:泰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

现代文:应韵《汉宫仪》说:泰山东南面的山顶,名叫日观。

古文: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

现代文:日观这地方,第一遍鸡啼时,就可以来看日出,太阳刚出来时,长约三丈,因而称为日观。

古文:其水自溪而东,浚波庄壑,东南流,径龟阴之田。

现代文:下溪水沿溪东流,翻着滚滚的波浪,注入岩壑,接着往东南流经龟阴之田。

古文:其水又屈而东流,又东南径明堂下。

现代文:龟山在博县北十五里,从前孔夫子哀叹时政世道的衰落,望龟山有感而赋诗作曲,所以后来的《琴操》中有《龟山操》。

古文:汉武帝元封元年,封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阯。

现代文:龟山北面就是龟阴之田。《春秋》:定公十年来泰山筑坛祭天,祭毕下山,坐于东北边山麓的明堂中。

古文:武帝以古处险狭而不显也,欲治明堂于奉高傍,而未晓其制。

现代文:汉武帝觉得古时所建明堂的地址狭隘而不开敞,想在奉高县旁重建一座明堂,但不知道这种建筑的格局和形式。

古文: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把上帝焉。

现代文:济南人公玉带献上了黄帝时的《明堂图》,图中有一座殿宇,四面都没有墙壁,用茅草盖顶,引水流过;环绕着四面宫墙外又建了天桥复道,上面有楼,名叫昆仑,入口在西南;天子从这里进入,就在里面祭祀礼拜上天。

古文: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上,如带图也。

现代文:于是武帝就命令奉高县在汉上修建明堂。

古文:古引水为辟雍处,基渎存焉。世谓此水为石汶。

现代文:古时引水作辟雍的地方,墙基和环形水道的遗迹都还存在,人们称此水为石汉水。

古文:《山海经》曰:环水出泰山,东流庄于汶。

现代文:《山海经》说:环水发源于泰山,东流注入汉水。

古文:即此水也。

现代文:指的就是这条水。

古文:环水又左入于汶水。

现代文:环水又从左边注入汉水。

古文:汶水数川合注,又西南流径徂徕山西。

现代文:汶水有几条水流一起注入,又往西南流经祖徕山西边。

古文:山多松柏,《诗》所谓徂徕之松也。

现代文:山上松柏很多,就是《诗经》里所谓的祖徕之松。

古文:《广雅》曰:道梓松也。

现代文:《广雅》说:就是梓松。

古文:《抱朴子》称《玉策记》曰:千岁之松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人,皆寿万岁。

现代文:《抱朴子》提到《玉策记》的话,说:千年的老松,里面有种怪物,形状或是像青牛,或是像青狗,或是像人,寿命都有一万岁。

古文:又称天陵有偃盖之松也,所谓楼松也,《鲁连子》曰:松枞高十仞而无枝,非忧正室之无柱也。

现代文:又说天子陵墓上有斜敬的老松,就是所谓楼松。《鲁连子》说:松树极树高达十初,但没有树枝,并不是怕正室没有柱子。

古文:《尔雅》曰:松叶柏身曰枞。

现代文:《尔雅》说:叶子如松,枝干如柏,这种树叫极树。

古文:山东有巢父庙,山高十里。

现代文:《邹山记》说:祖徕山又称尤徕之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的边境,现在还有美松。

古文:山下有陂水,方百许步,三道流注,一水东北沿溪而下,屈径县南,西北流,人于汶。一水北流,历涧,西流入于汶。一水南流,径阳关亭南。

现代文:赤眉军的头目樊崇曾据守此山,所以他自称尤徕三老。祖徕山东边有巢父庙,山高十里,山下有个池塘,方圆百步左右,有主条溪涧注入。一条从东北沿溪流下,转弯流经县南,往西北流,注入汶水;一条往北流经溪涧,西流注入汉水;一条往南流经阳关亭南。

古文:《春秋》襄公十七年,逆臧纥自阳关者也。

现代文:《春秋》:襄公十七年前 ,迎减绝于阳关。

古文:又西流入于汶水也。过博县西北。

现代文:又西流注入汶水。流过博县西北。

古文:汶水南径博县故城东。

现代文:汶水往南流经博县老城东边。

古文:《春秋》隐公十一年营之,公谓羽父曰:吾将归老焉。

现代文:《春秋》:哀公十一年营建此城,隐公对羽父说:我将到这里来安度晚年。

古文:故《郡国志》曰:梁父有菟裘聚。

现代文:所以《郡国志》说:梁父有冤裘聚。

古文:淄水又径梁父县故城南,县北有梁父山。

现代文:淄水又流经梁父县旧城南面,县北有梁父山。

古文:《开山图》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

现代文:《开山图》说: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管出生,梁父管死亡。

古文:王者封泰山,禅梁父,故县取名焉。

现代文:皇帝来泰山祭天,来梁父祭地,所以县就取名梁父。

古文:淄水又西南径柴县故城北。

现代文:淄水又往西南流经柴县旧城北面。

古文:《地理志》:泰山之属县也。

现代文:按《地理志》,柴县是泰山郡的属县,人们称为柴坟。

古文:世谓之柴汶矣。

现代文:淄水又流经哪县北面。

古文:淄水又径郕县北。汉高帝六年,封董渫为侯国。

现代文:汉高帝六年前,把这里封给董谍,立为侯国。

古文:《春秋》,齐师围郕,郕人伐齐,饮马于斯水也。

现代文:《春秋》:齐军包围郝,郁人伐齐国,就在这条水边放马饮水。

古文:昔孔子行于郕之野,遇荣启期于是,衣鹿裘,被发琴歌三乐之欢,夫子善其能宽矣。

现代文:从前孔子在邸的旷野走路,就在这里碰到荣启期。荣启期身穿鹿皮衣,披散着头发,弹琴唱歌,以三件乐事自喜,孔夫子赞他的仁厚。

古文:淄水又西径阳关城南,西流注于汶水。

现代文:淄水又往西流经阳关城南面,西流注入汶水。

古文:汶水又南径矩平县故城东,而西南流。

现代文:汉水又往南流经巨平县旧城东面,然后往西南流。

古文:城东有鲁道,《诗》所谓鲁道有荡,齐子由归者也。

现代文:城东有鲁道,就是《诗经》所谓鲁道宽阔平坦,齐子由此归来。

古文:今汶上夹水有文姜台。

现代文:现在坟上水边有文姜台。

古文:汶水又西南流,《诗》云汶水滔滔矣。

现代文:汉水又往西南流。《诗经》说:汉水滔滔。

古文:《淮南子》曰:狢渡汶则死,天地之性,倚伏难寻,固不可以情理穷也。

现代文:《淮南子》说:格渡过汶水就会死。天地万物的生性,祸福的相互关系探究起来相当困难,原来就不可能按普通的情理搞得清楚的。

古文:汶水又西南径鲁国汶阳县北,王莽之汶亭也。

现代文:汶水又往西南流经鲁国坟阳县北面,这就是王莽的汉亭。

古文:县北有曲水亭,《春秋》桓公十二年,《经》书: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

现代文:县北有曲水亭,《春秋》:桓公十二年前,桓公与祀侯、营子在曲池会盟。

古文:《左传》曰:平杞,莒也。

现代文:《左传》说:这是与祀、营礴和。

古文:故杜预曰: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

现代文:所以杜预说:鲁国坟阳县北面有曲水亭。

古文:汉章帝元和二年,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执金吾耿恭屯于汶上,城门基堑存焉,世谓之阙陵城也。

现代文:汉章帝元和二年,东巡泰山,在仪阳建立行宫,执金吾耿恭驻在坟上,城门遗址和城壕至今还在,人们称为网陵城。

古文:汶水又西径汶阳县故城北而西注。

现代文:汶水又往西流经仪阳县旧城北面,然后往西流去。

古文:又西南过蛇丘县南,汶水又西,洸水注焉。

现代文:又往西南流过蛇丘县南面,汉水又西流,洗水注入。

古文:又西径蛇丘县南,县有铸乡城。

现代文:又往西流经蛇丘县南面,县里有个铸乡城。

古文:《春秋左传》宣叔娶于铸。

现代文:《春秋左传》:宣叔在铸娶亲。

古文:杜预曰:济北,蛇丘县所治铸乡城者也。

现代文:杜预说:铸,就是济北蛇丘县所属的铸乡城。

古文:又西南过刚县北,《地理志》:刚,故阐也,王莽更之曰柔。

现代文:又往西南流过刚县北面,据《地理志》,刚,就是以前的阐;王莽改名为柔。

古文:应劭曰:《春秋经》书:齐人取讙及阐。

现代文:应劭说:《春秋经》记载,齐人侵占了灌和阐。

古文:今阐亭是也。

现代文:阐就是现在的阐亭。

古文:杜预《春秋释地》曰:阐在刚县北,刚城东有一小亭,今刚县治,俗人又谓之阐亭。

现代文:杜预《春秋释地》说:阐在刚县北,刚城东面有个小亭。现在是刚县的治所,俗人又叫阐亭。

古文:京相璠曰: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

现代文:京相潘说: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

古文:未知孰是。

现代文:诸说不同,不知哪一个正确。

古文:汶水又西,蛇水注之。

现代文:汉水又西流,蛇水注入。

古文:水出县东北泰山,西南流,径汶阳之田。齐所侵也。

现代文:蛇水发源于刚县东北的泰山,往西南流经坟阳之田,这是齐侵占过的地方。

古文:自汶之北,平畅极目,僖公以赐季友。

现代文:汶水以北,极目望去,是一片旷阔的平原,僖公把它赐给季友。

古文:蛇水又西南径铸城西,《左传》所谓蛇渊囿也。

现代文:蛇水又往西南流经铸城西面,这就是《左传》所谓的蛇渊囿。

古文:故京相璠曰:今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鲁囿也。

现代文:所以京相潘说:现在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这就是鲁囿。

古文:俗谓之浊须水,非矣。

现代文:民间把这条水叫浊须水,这是不对的。

古文:蛇水又西南径夏晖城南。

现代文:蛇水又向西南流经夏晖城南。

古文:《经》书:公会齐侯于下讙是也。

现代文:《春秋经》载,公在下灌与齐侯会见。

古文:今俗谓之夏晖城。

现代文:现在俗称夏晖城。

古文:盖《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齐,齐侯送姜氏于下讙,非礼也。

现代文:《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前,公子晕到齐,齐侯送姜氏到下灌,这是不合礼法的。

古文:世有夏晖之名矣。

现代文:这就有了夏晖这个地名了。

古文:蛇水又西南入汶。

现代文:蛇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汉水。

古文:汶水又西,沟水注之,水出东北马山,西南流,径棘亭南。

现代文:汶水又西流,沟水注入。沟水发源于东北边的马山,向西南流经棘亭南面。

古文:《春秋》成公三年《经》书: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

现代文:《春秋》:成公三年前《经》记载,叔孙侨如率兵包围棘。

古文:《左传》曰:取汶阳之田,棘不服,围之。

现代文:《左传》说:齐侵占了泣阳之田,棘不服,于是就把它包围起来。

古文:南去汶水八十里。

现代文:棘亭南离汶水八十里。

古文:又西南径遂城东。

现代文:沟水又往西南流经遂城东面。

古文:《地理志》曰:蛇丘,遂乡,故遂国也。

现代文:《地理志》说:遂城是蛇丘遂乡,就是从前的遂国。

古文:《春秋》庄公十三年,齐灭遂而戍之者也。

现代文:《春秋》:庄公十三年前,齐灭了遂,就在那里设城堡屯兵驻防。

古文:京相璠曰:遂在蛇丘东北十里,杜预亦以为然。

现代文:京相播说:遂在蛇丘东北十里。杜预也认为这说法正确。

古文:然县东北无城以拟之,今城在蛇丘西北,盖杜预传疑之非也。

现代文:可是县城东北没有一座城对得上号,现在的城是在蛇丘西北,这是杜预存疑造成的错误。

古文:又西径下讙城西而入汶水。

现代文:沟水又往西流经下灌城西面,然后注入汶水。

古文:汶水又西径春亭北。考古无春名,惟平陆县有崇阳亭,然是亭东去刚城四十里,推璠所《注》则符,并所未详也。

现代文:佼水又往西流经春亭北面,据查考,古时没有春这个地名,只有平陆县有个崇阳亭,但此亭东距刚城四十里,以京相潘所注来推断倒是符合的,但实际如何却不清楚。

古文:又西南过东平章县南,《地理志》曰:东平国,故梁也。

现代文:又往西流过东平郡章县南面,《地理志》说:东平国,就是从前的梁。

古文:景帝中六年,别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为东平国,王莽之有盐也。

现代文:景帝中元六年前,又分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前,这里是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前,是东平国;王莽时叫有盐。

古文:章县按《世本》,任姓之国也,齐人降章者也,故城在无盐县东北五十里。

现代文:章县,按《世本》,是任姓之国,是投降于章的齐人的居地。旧城在无盐县东北五十里。

古文:汶水又西南,有泌水注之,水出肥成县东北原,西南流,径肥成县故城南。

现代文:汝水又往西南流,有泌水注入。泌水发源于肥成县东边的白原,往西南流经肥成县旧城南面。

古文:乐正子春谓其弟子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焉。

现代文:乐正子春对他的弟子说:你去齐国要经过肥,肥这地方有一些贤能的人。

古文:左径句窳亭北。

现代文:泌水左边流过句扇亭北面。

古文:章帝元和二年,凤凰集肥成句窳亭,复其租而巡泰山,即是亭也。

现代文:章帝元和二年,凤凰飞集到肥成的句魔亭,于是豁免了当地的地租,并去巡游泰山。说的就是此亭。

古文:泌水又西南径富成县故城西,王莽之成富也。

现代文:泌水又往西南流经富成县旧城西面,这就是王莽时的成富。

古文:其水又西南流注于汶,汶水又西南径桃乡县故城西。王莽之鄣亭也。

现代文:又往西南流,注入泣水。汶水又往西南流经桃乡县旧城西面,这就是王莽时的郭亭。

古文:世以此为鄣城,非,盖因巨新之故目耳。

现代文:人们把它叫做郭城,这是不对的,那只是把新朝的旧地名加以扩大罢了。

古文:又西南过无盐县南,又西南过寿张县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济。

现代文:又往西南流过无盐县南面,又往西南流过寿张县北面,又往西南流到安民亭,注人济水。

古文:汶水自桃乡四分,当其派别之处,谓之四汶口。

现代文:汶水自桃乡分为四条,四水分流处,称为四坟口。

古文:其左二水双流,西南至无盐县之郈乡城南。

现代文:左边分出两条,向西南流,到无盐县的郡乡城南。

古文:郈,昭伯之故邑也,祸起斗鸡矣。

现代文:部乡是昭伯的封邑,祸事起于斗鸡。

古文:《春秋左传》定公十二年,叔孙氏堕郈,今其城无南面。

现代文:《春秋左传》:定公十二年前,叔孙氏毁去鄙城。现在部城南面仍没有城墙。

古文:汶水又西南径东平陆县故城北。

现代文:汉水又往西南流经东平陆县旧城北面。

古文:应劭曰:古厥国也,今有厥亭。

现代文:应肋说:这是古时的厥国;现在有厥亭。

古文:汶水又西径危山南,世谓之龙山也。

现代文:汶水又往西流经危山南面,人们称为龙山。

古文:《汉书。宣元六王传》曰:哀帝时,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又瓠山石转立。

现代文:《汉书•宣元六王传》说:哀帝时,无盐危山的泥土自行隆起,上面盖了草,好像驰道的样子;此外瓤山的岩石也转了方向。

古文:晋灼曰:《汉注》作报山。山胁石一枚,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广四尺,东平王云及后谒曰:汉世石立,宣帝起之表也。

现代文:晋灼说:《汉书注》把瓤山写成报山,说山边有一块巨石,转身立起,高九尺六寸,旁移了一丈,宽四尺。东平王云及王后渴说:汉朝岩石立起,这是表明有新皇帝将兴起的征兆。

古文:自之石所祭,治石象报山立石,束倍草,并祠之。

现代文:于是亲自到岩石所在之处致祭,又造了一块类似于报山石的岩石,束倍草,还为它立祠。

古文:建平三年,息夫躬告之,王自杀,后谒弃市,国除。

现代文:建平三年前,息夫躬告发了他,东平王于是自杀,王后渴被杀头示众,封国也被撤除了。

古文:汶水又西合为一水,西南入茂都淀。

现代文:汉水又西流,汇合为一条水,向西南流入茂都淀。

古文:淀,陂水之异名也。

现代文:茂都淀是破水的异名。

古文:淀水西南出,谓之巨野沟。又西南径致密城南。

现代文:淀水向西南流出,称为巨野沟,又向西南流经致密城南面。

古文:《郡国志》曰:须昌县有致密城,古中都也,即夫子所宰之邑矣,制养生送死之节,长幼男女之礼,路不拾遗,器不雕伪矣。

现代文:《郡国志》说:须昌县有致密城,就是古时的中都,也就是孔夫子当过宰的城邑。孔夫子制定了养生送死的仪式,长幼男女之间的礼度,于是路上丢了东西没有人捡,器物也不作虚浮的雕饰。

古文:巨野沟又西南入桓公河,北水西出淀,谓之巨良水,西南径致密城北,西南流注洪渎。

现代文:巨野沟又往西南注入桓公河石北边的水往西流出茂都淀,叫巨良水;往西南流经致密城北面;往西南流,注入洪读。

古文:次一汶,西径郈亭北又西至寿张故城东,潴为泽渚。

现代文:另一条汉水往西流经鄙亭北面,又往西流到寿张旧城东面,积聚成为沼泽。

古文:初平三年,曹公击黄巾于寿张东,鲍信战死于此。

现代文:初平三年,曹操在寿张东部攻打黄巾,鲍信就在这里战死。

古文:其右一汶,西流径无盐县之故城南,旧宿国也。

现代文:右边一条汶水,往西流经无盐县旧城南面。这地方原是从前的宿国,又是齐宣后的故都。

古文:齐宣后之故邑,所谓无盐丑女也。

现代文:她就是所谓无盐丑女。

古文: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庆为东平侯,即此邑也。

现代文:汉武帝元朔四年前,封城阳共王的儿子刘庆为东平侯,就是此城。

古文:王莽更名之曰有盐亭。

现代文:王莽改名为有盐亭。

古文:汶水又西径郈乡城南。

现代文:泣水又往西流经鄙乡城南面。

古文:《地理志》所谓无盐有郈乡者也。

现代文:《地理志》所谓无盐有郡乡,就指这地方。

古文:汶水西南流,径寿张县故城北。《春秋》之良县也。

现代文:汶水往西南流经寿张县旧城北面,就是《春秋》中的良县。

古文:县有寿聚,汉曰寿良。

现代文:县里有寿聚,汉时叫寿良。

古文:应劭曰:世祖叔父名良,故光武改曰寿张也。

现代文:应肋说:世祖的叔父叫刘良,所以光武帝把地名改为寿张。

古文:建武十二年,世祖封樊宏为侯国。

现代文:建武十二年,世祖把这地方封给樊宏,立为侯国。

古文:汶水又西南,长直沟水注之。

现代文:汶水又往西南流,长直沟水注入。

古文:水出须昌城东北谷阳山,南径须昌城东,又南,漆沟水注焉。

现代文:长直沟水发源于须昌城东北的毁阳山南面,流过须昌城东;又往南流,漆沟水注入。

古文:水出无盐城东北五里阜山下,西径无盐县故城北。水侧有东平宪王仓冢,碑阙存焉。

现代文:漆沟水发源于无盐城东北五里的阜山下,往西流经无盐县旧城北面,水边有东平宪王仓墓,墓碑和墓网都还在。

古文:元和二年,章帝幸东平,把以太牢,亲拜祠坐,赐御剑于陵前。

现代文:元和二年,章帝临幸东平,以太牢致祭,亲自在祠座上跪拜。

古文:其水又西流注长直沟,沟水奇分为二:一水西径须昌城南入济,一水南流注于汶。

现代文:并在陵前赐赠御剑。漆沟水又西流,注入长直沟。沟水分成两条;一条往西流经须昌城南面,注入济水,一条南流,注入汝水。

古文:汶水又西流入济,故《淮南子》曰:汶出弗其,西流合济。

现代文:泣水又西流注入济水。所以《淮南子》说:汶水发源于弗其,西流与济水汇合。

古文:高诱云:弗其,山名,在朱虚县东。

现代文:高诱说:弗其是山名,在朱虚县东面。

古文:余按诱说是,乃东汶,非《经》所谓入济者也,盖其误证耳。

现代文:我以为高诱的说法是正确的,这是东泣,并不是《水经》所谓注入济水的那一条。这里引证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