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古文: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平县北边,湛水从北方流来注人。

古文:河水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河阳县旧城南边。

古文:《春秋经》书天王狩于河阳,王申,公朝于王所,晋侯执卫侯归于京师,《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冬,会于温,执卫侯。是会也,晋侯召襄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

现代文:这次会盟,晋侯召请周襄王,约了诸侯去会见他,并要襄王去田猎。

古文: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

现代文:仲尼说:做臣子的召请君主,这件事不可效法。

古文: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狩地。

现代文:所以写道:天子在河阳田猎,意思是说这不是周王田猎的地方。

古文:服虔、贾逵曰:河阳,温也。

现代文:服虔、贾速说:河阳就是温。

古文:班固《汉书。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晋太康地道记》,《十二州志》:河阳别县,非温邑也。

现代文:班固《汉书•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晋太康地道记》、《十三州志》都说:河阳是另一个县,并不是温邑。

古文:汉高帝六年,封陈涓为侯国,王莽之河亭也。

现代文:汉高帝六年前,把这里封给陈涓,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河亭。

古文:《十三州志》曰:治河上,河,孟津河也。

现代文:《十三州志》说:治所在河上,这条河就是孟津河。

古文:郭缘生《述征记》曰:践土,今冶坂城。

现代文:郭缘生《述征记》说:践土就是今天的冶坂城。

古文:是名异《春秋》焉,非也。

现代文:但冶坂这地方与《春秋》相异,这不是践土。

古文:今河北见者,河阳城故县也,在冶坂西北,盖晋之温地,故群儒有温之论矣。

现代文:现在河北所见的,是河阳城这旧县城,在冶坂西北,是晋国温的地方,所以学者们有河阳为温的论点。

古文:《魏土地记》曰:冶坂城旧名汉祖渡,城险固,南临孟津河。

现代文:《魏土地记》说:冶坂城从前叫汉祖渡,城池险要难攻,南濒孟津河。

古文:河水右径临平亭北。

现代文:河水右岸流经临平亭北边。

古文:《帝王世纪》曰:光武葬临平亭南,西望平阴者也。

现代文:《帝王世纪》说:光武帝葬在临平亭南边,西与平阴相望。

古文:河水又东径洛阳县北,河之南岸有一碑,北面题云:洛阳北界,津水二渚,分属之也。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洛阳县北边。河水南岸有一块石碑,朝北一面题着:洛阳北界,水中的两个沙洲分属两县。

古文:上旧有河平侯祠,祠前有碑,今不知所在。

现代文:洲上从前有河平侯祠,祠前有碑,现在已不知原址所在了。

古文:郭颁《世语》曰:晋文王之世,大鱼见孟津,长数百步,高五丈,头在南岸,尾在中渚,河平侯祠即斯祠也。

现代文:郭颁《世语》说:晋文王时,孟津出现大鱼,长数百步,高五丈,头在南岸,尾在水中沙洲上的河平侯祠旁,说的就是此祠。

古文:河水又东径平县故城北。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平县旧城北边。

古文: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济北贞王子刘遂为侯国,王莽之所谓治平矣,俗谓之小平也。

现代文:汉武帝元朔三年前,把这地方封给济北贞王的儿子刘遂,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所谓的治平,俗称小平。

古文:有高祖讲武场,河北侧岸有二城相对,置北中郎府,徙诸徒隶府户,并羽林虎贲领队防之。

现代文:这里有高祖的讲武场。河北岸边有两城相对,设置北中郎府,把服役者编入府中户口,由羽林、虎责领队防守。

古文:河水南对首阳山。

现代文:河水向南面对首阳山,就是《春秋》中所说的首戴。

古文:《春秋》所谓首戴也,《夷齐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上有夷齐之庙,前有二碑。并是后汉河南尹广陵陈导、洛阳令徐循与处士平原苏腾、南阳何进等立,事见其碑。

现代文:伯夷、叔齐歌中唱道:登上那边的西山。山上有伯夷、叔齐庙,庙前有两块石碑,是后汉河南尹广陵陈导、锥阳令徐循以及处士平原苏腾、南阳何进等人所立,事迹见碑上所载。

古文:又有周公庙,魏氏起玄武观于芒垂,张景阳《玄武观赋》所谓高楼特起,竦跱岧峣,直亭亭以孤立,延千里之清飙也。

现代文:又有周公庙。魏时在芒山旁建玄武观,张景阳《玄武观赋》中说:高楼拔地而起,巍然凌空高耸;独自亭亭屹立,招来千里外的清风。

古文: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内有冰井。

现代文:朝廷又在这座山上造了冰室,室内有冰井。

古文:《春秋左传》曰:日在北陆而藏冰。

现代文:《春秋左传》说:太阳轨道倾斜到虚宿与危宿时,就开始藏冰。

古文:常以十二月采冰于河津之隘,峡石之阿,北阴之中,即《邠诗》二之日凿冰冲冲矣。

现代文:常于十二月在河津的隘口、峡石的角隅、朝北的阴处采冰。《幽风》诗中说:十二月里凿冰响咚咚,就是描写采冰的。

古文:而内于井室,所谓纳于凌阴者也。

现代文:采了冰就放进冰室里,就是所谓纳于凌阴。

古文:河南有钩陈垒,世传武王伐纣,八百诸侯所会处,《尚书》所谓不期同时也。

现代文:南岸有钩陈垒,传说是武王讨伐封王时八百诸侯会集之处,《尚书》说:事先没有约定,却都同时到达。

古文:紫微有钩陈之宿主,斗讼兵阵,故遁甲攻取之法以所攻神,与钩陈并气下制,所临之辰,则决禽敌,是以垒资其名矣。河水子斯,有盟津之目。《论衡》曰:武王伐纣,升舟,阳侯波起,疾风逆流,武王操黄钺而麾之,风波毕除,中流,白鱼入于舟,燔以告天,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

现代文:水神阳侯掀起巨浪,刮起狂风,使河水倒流。武王挥舞黄钱,风波就完全平息了。船到中流,有白鱼跳入船舱。

古文:《尚书》所谓不谋同辞也。

现代文:武王烤鱼向天祷告,与八百诸侯一同盟誓,就是《尚书》所说:未经商量但人人异口同声。

古文:故曰孟津,亦曰盟津。

现代文:因而把这地方叫孟津,又称盟津。

古文:《尚书》所谓东至于孟津者也。

现代文:《尚书》所谓东至孟津,就指此处。

古文:又曰富平津。

现代文:孟津又名富平津。

古文:《晋阳秋》曰:杜预造河桥于富平津。

现代文:《晋阳秋》说:杜预在富平津造河桥,就是造船搭浮桥。

古文:所谓造舟为梁也。又谓之为陶河。魏尚书仆射杜畿,以帝将幸许,试楼船,覆于陶河,谓此也。

现代文:此水又称陶河。魏尚书仆射杜瓷,因文帝将巡视许昌,开了楼船试航,在陶河覆没,就指这条河。

古文:昔禹治洪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

现代文:从前禹治洪水,来视察大河,看见一个白面鱼身的长人从水中出来,自称:我是河中精灵,就拿了《河图》交给禹,遂又回到深渊中去。

古文:及子朝篡位,与敬王战,乃取周之宝玉沉河以祈福。

现代文:王子朝篡位时,与敬王作战,拿了周的宝玉,投入水中求福。

古文:后二日,津人得之于河上,将卖之,则变而为石;及敬王位定,得玉者献之,复为玉也。

现代文:两天后,摆渡的船夫在河边拾到宝玉,想把它卖掉,却变成了石头。到敬王坐稳了王位,拾玉者把它献给敬王,又变成宝玉了。

古文:河水又东,溴水入焉。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溪水注入。

古文:《山海经》曰:和山,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

现代文:《山海经》说:和山上面没有草木,却有许多瑶碧,这里实际上是大河九水的汇集之处。

古文: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

现代文:这座山有五个弯,九条水就发源在这里,汇合后往北流,注入河水。

古文:其阳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是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

现代文:山南多苍玉,由吉神泰逢掌管,他在贫山南面,出入都有灵光。

古文:《吕氏春秋》曰: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遇大风雨,迷惑,人于民室。

现代文:《吕氏春秋》说:夏后氏孔甲在东阳贫山田猎,碰到狂风暴雨,迷了路,躲进老百姓的屋子里。

古文: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为即东首阳山也,盖是山之殊目矣。

现代文:但现在首阳东山却没有相应的水,这一定是由于古今时代相隔太远,水流地貌都有了很大变化的缘故。

古文:今于首阳东山,无水以应之,当是今古世悬,川域改状矣。昔帝尧修坛河、洛,择良议沈,率舜等升于首山,而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相谓:《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也。

现代文:从前帝尧在河、洛修建祭坛,选定吉日良辰沉璧于水。他带领舜等登上首山,然后又沿着河边走。有五位老人也在那里漫游,相互谈话间说:《河图》就要来了,把日期告知大帝吧。知道我们的,就是那位有两个眸子的人。

古文:五老乃翻为流星而升于昴,即于此也。

现代文:说罢,五老就都化作流星,飞向晶宿。这一事迹就出现在这里。

古文:又东,济水注焉。

现代文:河水又东流,济水注入。

古文:又东过巩县北,河水于此有五社渡,为五社津。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巩县北边,河水在这里有个五社渡,就是五社津。

古文:建武元年,朱鲔遣持节使者贾强、讨难将军苏茂,将三万人,从五社津渡,攻温。

现代文:建武元年,朱鲸派持节使者贾强、讨难将军苏茂,带领三万人从五社津渡河,去攻打温县。

古文:冯异遣校尉与寇恂合击之,大败,追至河上,生擒万余人,投河而死者数千人。

现代文:冯异派校尉与寇询合力反击,大败敌军,追到河上,俘虏了万余人,投河而死的也有好几千。

古文:县北有山临河,谓之崟原丘,其下有穴,谓之巩穴,言潜通淮浦,北达于河。

现代文:县北有一座临河的山,叫鉴原丘,山下有个山洞,叫巩穴,据说地下暗通淮浦,北至大河。

古文:直穴有渚,谓之鲔渚。

现代文:正对山洞有个沙洲,叫鲸清。

古文:成公子安《大河赋》曰:鱣鲤王鲔,春暮来游。

现代文:成公子安《大河赋》说:缠鱼、鲤鱼、大鳍鱼,暮春时节都游到这里来。

古文:《周礼》,春荐鲔。

现代文:《周礼》:春季进献鳍鱼。

古文:然非时及他处则无。

现代文:但不是鱼汛季节或在别处,都没有这种鱼。

古文:故河自鲔穴已上,又兼鲔称。

现代文:所以河水从鲸穴以上,又兼称鳍水。

古文:《吕氏春秋》称武王代纣至鲔水,纣使胶鬲候周师,即是处矣。

现代文:《吕氏春秋》说:周武王讨伐封王,到了鲸水,封王派胶扁等守候周的部队,就在这里。

古文:洛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现代文:洛水从巩县西北流来注人。

古文:洛水于巩县东径洛汭,北对琅邪渚,入于河,谓之洛口矣。

现代文:洛水在巩县往东流经洛纳一一北面正对琅邪清一一注入河水,汇流处叫洛口。

古文:自县西来,而北流注河,清浊异流,皦焉殊别。

现代文:水从县西流来,往北注入河水,二水一清一浊,水色分明。

古文:应玚《灵河赋》曰:资灵川之遐源,出昆仑之神丘,涉津洛之阪泉,播九道于中州者也。

现代文:应场《灵河赋》说:若问灵河遥远的水源,它出自神仙所居的昆仑之丘;它流过津洛的阪泉,在中原大地布开九大支流。

古文:又东过成皋县北,济水从北来注之。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成皋县北边,济水从北边流来注人。

古文:河水自洛口又东,左径平皋县南,又东径怀县南,济水故道之所入,与成皋分河,河水右径黄马坂北,谓之黄马关。

现代文:河水从洛口继续东流,左边经过平皋县南面,又往东流经怀县南面。济水旧水道就在这里注入河水,怀县、成皋就以河水为分界。河水右边流经黄马坂北面,地名叫黄马关。

古文:孙登之去,杨骏作书与洛中敌人处也。

现代文:孙登离开杨骏,写信给洛阳故友,就是这里。

古文:河水又东径旋门坂北,今成皋西大坂者也。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旋门坂北面,就是今天成皋西面的大山坡。

古文:升陟此坂,而东趣成皋也。

现代文:登上这道山坡,往东去就是成皋。

古文:曹大家《东征赋》曰: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门者也。

现代文:曹大家《东征赋》说:眺望河洛二水相汇流,观看成皋的旋门。

古文:河水又东径成皋大伾山下,《尔雅》曰:山一成谓之伾。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成皋大坯山脚下。《尔雅》说:山只有一层的叫坯。

古文:许慎、吕忱等并以为丘一成也。

现代文:许慎、吕忱等人都认为是指只有一层的小丘。

古文:孔安国以为再成曰怔,亦或以为地名,非也。

现代文:孔安国认为有两层叫坯,也有人以为坯是地名,其实不对。

古文:《尚书。禹贡》曰过洛伾,至大伾者也。

现代文:《尚书•禹责》说:过了洛油,到达大任。

古文:郑康成曰:地喉也,沇出伾际矣。

现代文:郑康成说:大坯山是大地的胳膊,沈水就发源于山边。

古文:在河内修武、武德之界,济沇之水与荥播泽出入自此。然则大伾即是山矣。

现代文:山在河内惰武、武德的边界上,济沈的水与荣播泽都从这里出入,那么大呸山就是这座山了。

古文:伾北,即《经》所谓济水从北来注之者也。

现代文:坯北,《水经》说,济水从北方流来注入,就指这地方。

古文:今济水自温县入河,不于此也。

现代文:今天济水从温县入河,而不是从这里。

古文:所入者,奉沟水耳,即济沇之故渎矣。

现代文:在这里注入河水的是奉沟水,也就是济沈的旧河道。

古文:成皋县之故城在伾上,萦带伾阜,绝岸峻周,高四十许丈,城张翕险,崎而不平。

现代文:成皋县旧城在大坯山上,像一条带子萦绕着坯山,周围的崖岸险峻陡绝,高四十余丈,凭险而筑,崎岖不平。

古文:《春秋传》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现代文:《春秋传》说:制是建在险岩上的城,藐叔就死在此城,也就是东藐。

古文:即东虢也。鲁襄公二年七月,晋成公与诸侯会于戚,遂城虎牢以逼郑求平也。

现代文:鲁襄公二年七月,晋成公与诸侯会盟于戚,就在虎牢筑城来逼迫郑国,以求议和。

古文:盖修故耳。

现代文:那次是利用旧城重修而成的。

古文:《穆天子传》曰:天子射鸟猎兽于郑圃,命虞人掠林。

现代文:《穆天子传》说:穆天子在郑国的园林里射鸟猎兽,令虞人去砍伐山林。

古文:有虎在于葭中,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献之天子,命之为柙言之东虢,是曰虎牢矣。

现代文:有一只老虎藏身在芦苇中,穆天子将到时,禁卫军勇士高奔戎活捉了老虎献给他。穆天子叫他做了一个虎栏,把虎养在东貌,因而叫虎牢。

古文:然则虎牢之名,自此始也。

现代文:照此看来,虎牢的地名是从那时起就有的。

古文:秦以为关,汉乃县之。

现代文:秦时在这里设关,汉时才立县。

古文:城西北隅有小城,周三里,北面列观,临河岧岧孤上。

现代文:城的西北角有一座小城,周围长三里,北面建了城楼,在河边巍然凌空高耸。

古文:景明中,言之寿春,路值兹邑,升眺清远,势尽川陆,羁途游至,有伤深情。

现代文:景明年间,我去寿春,途经此城,登楼远眺,山川形胜一览无余。旅途中漫游到了这里,不免伤怀感慨起来。

古文:河水南对玉门。

现代文:河水南朝玉门。

古文:昔汉祖与滕公潜出,济于是处也。

现代文:从前汉高祖与滕公偷偷出城,就是在这里渡河的。

古文:门东对临河,侧岸有土穴,魏攻北司州刺史毛德祖于虎牢,战经二百日,不克。

现代文:玉门东面临河,岸边有个土洞。魏军在虎牢围攻北司州刺史毛德祖,一连打了二百日,还是打不下来。

古文:城惟一井,井深四十丈,山势峻峭,不容防捍,潜作地道取井。

现代文:城里只有一口井,深四十丈,而山势峻峭,无法防御,于是暗中挖了一条地道夺取了这口井。

古文:余顷因公至彼,故往寻之,其穴处犹存。

现代文:我因公事到那里,所以就乘便去寻访旧迹,看到挖洞的地方还在。

古文:河水又东合汜水,水南出浮戏山,世谓之曰方山也。北流合东关水。

现代文:河水又东流与把水汇合。把水发源于南方的浮戏山―世人称为方山,北流与东关水汇合。

古文:水出嵩渚之山,泉发于层阜之上,一源两枝,分流泻注,世谓之石泉水也。

现代文:东关水发源于篙诸之山,泉水在层沓的丘冈上流出,一个源头裂成两条,分道流泻,世人称为石泉水。

古文:东为索水,西为东关之水。

现代文:东流的一条叫索水,西流的一条就是东关之水。

古文:西北流,杨兰水注之,水出非山,西北流注东关水。

现代文:东关水往西北流,杨兰水注入。杨兰水发源于非山,往西北流,注入东关水。

古文:东关水又西北,清水入焉。

现代文:东关水又往西北流,清水注入。

古文:水自东浦西流,与东关水合,而乱流注于汜。

现代文:清水从东浦往西流,与东关水汇合,乱流注入祀水。

古文:汜水又北,右合石城水,水出石城山。

现代文:把水又往北流,在右边与石城水汇合。

古文:其山复涧重岭,敧叠若城,山顶泉流,瀑布悬泻,下有滥泉,东流泄注。边有数十石畦,畦有数野蔬。岩侧石窟数口,隐迹存焉,而不知谁所经始也。

现代文:石城水发源于石城山,山中涧水纵横,峰岭重重,斜叠有如城墙。山顶的泉水成为瀑布流泻下来,下面有地下泉涌出,往东流注,水边有数十片多石的畦圃,长着各种野菜;岩边有几个石洞,还留着有人隐居过的痕迹,但不知是谁营建的。

古文:又东北流注于汜水。

现代文:石城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把水。

古文:汜水又北合鄤水,水西出娄山,至冬则暖,故世谓之温泉。

现代文:祀水又北流,汇合了郧水。郧水发源于西方的娄山,到了冬天水很温暖,所以世人称为温泉。

古文:东北流径田鄤谷,谓之田鄤溪水,东流注于汜水。

现代文:水往东北流过田郧谷,称为田郧溪水,东流注入把水。

古文:汜水又北径虎牢城东。

现代文:把水又往北流经虎牢城东边。

古文:汉破司马欣、曹咎于是水之上。汜水又北流注于河。

现代文:汉军在这条水上打垮了司马欣和曹咎。把水又北流,注入河水。

古文:《征艰赋》所谓步汜口之芳草,吊周襄之鄙馆者也。

现代文:《征艰赋》说:在沮口踏着绿草漫步,凭吊周襄王郊外的别馆。

古文:余案昔儒之论,周襄所居在颍川襄城县,是乃城名,非为水目,原夫致谬之由,俱以汜郑为名故也,是为爽矣。

现代文:我按从前学者的说法,周襄王居住过的把在颖川襄城县,沱是城名,不是水名。推想造成错误的原因,大概都是以把、郑为名的缘故。

古文:又案郭缘生《述征纪》,刘澄之《永初记》,并言高祖即帝位于是水之阳,今不复知旧坛所在,卢谌、崔云,亦言是矣。

现代文:又据郭缘生《述征记》、刘澄之《永初记》,都说汉高祖是在水北即帝位的,当时的旧坛到底在哪里,现在已不知道了。卢湛、崔云也这么说。

古文:于是求坛,故无仿佛矣。河水又东径板城北,有律,谓之板城渚口。

现代文:我按汉高帝是在定陶把水受天之命登位的,不是在这里,当然在这里连旧坛的影子也找不到了。河水又往东流过板城北边,有个渡口叫板城诸口。

古文:河水又东径五龙坞北,坞临长河。有五龙祠。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五龙坞北边,坞在长河旁,有五龙祠。

古文:应劭云:昆仑山庙在河南荥阳县。

现代文:应韵说:昆仑山庙在河南荣阳县。

古文:明年渠成,帝亲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

现代文:我怀疑就是此祠,但不清楚。又往东流过荣阳县北,菠蔼渠在这里分出。

古文:景由是显名,王吴及诸从事者,皆增秩一等。

现代文:大禹堵塞了荣泽,开渠与淮水、泅水相通―这就是《水经》所谓的菠蔼渠。

古文:顺帝阳嘉中,又自汴口以东,缘河积石,为堰通渠,咸曰金堤。

现代文:汉平帝时,河水、汁水决堤,来不及修治,汁渠向东侵蚀,日积月累,愈来愈宽阔了,原来的聚落房舍都被淹没了。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又从沐口以东沿河叠石筑、成堤堰,与渠相通,都叫金堤。

古文:灵帝建宁中,又增修石门,以遏渠口。

现代文:灵帝建宁年间一,又增建石门,拦截渠口。

古文: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辍流。

现代文:水大时就开闸放水,水枯时关闸断流。

古文:河水又东北径卷之扈亭北。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卷县启亭北边。

古文:《春秋左传》曰:文公七年,晋赵盾与诸侯盟于扈。

现代文:《春秋左传》说:文公七年前,晋国赵盾与诸侯在息会盟。

古文:《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二年,河绝于扈,即于是也。

现代文:《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二年前,河水到息断流,就是这地方。

古文:河水又东径八激堤北。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八激堤北边。

古文:汉安帝永初七年,令谒者太山于岑,于石门东积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

现代文:汉安帝永初七年,命令渴者太山于岑在石门以东八处堆积岩石,堆得像小山那么高,以阻挡波浪的冲击,称为八激堤。

古文:河水又东径卷县北。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卷县北边。

古文:晋、楚之战,晋军争济,舟中之指可掬,楚庄祀河告成而还,即是处也。

现代文:晋、楚战争时,晋军争渡,竞相攀着船舷企图登船,船中被砍下的手指可以用手来捧。楚庄王祭祀河神,祝告得胜后回去,就是在这地方。

古文:河水又东北径赤岸固北,而东北注。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北流经赤岸固北边,一直往东北流去。

古文:又东北过武德县东,沁水从西北来注之。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武德县东边,沁水从西北流来注人。

古文:河水自武德县,汉献帝延康元年,封曹叡为侯国,即魏明帝也。东至酸枣县西,濮水东出焉。

现代文:献帝延康元年,把武德县封给曹敏―即魏明帝,立为侯国。河水自武德县往东流到酸枣县西边,淮水在这里向东分支流出。

古文: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大发卒塞之。

现代文:汉代兴起后三十九年,到了孝文帝时,河水在酸枣县决口,往东冲垮了金堤,朝廷调动了大部队把溃决处堵住。

古文:故班固云:文堙枣野,武作《瓠歌》。

现代文:所以班固说:文帝堵塞枣野,武帝作《靓子歌》。

古文:谓断此口也。

现代文:说的就是堵塞决口的事。

古文:今无水。

现代文:今天此水已枯涸无水了。

古文: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北流,通称延津。

古文:石勒之袭刘曜,途出于此,以河冰泮为神灵之助,号是处为灵昌津。

现代文:石勒袭击刘暇,行军路线就经过这里。当时河水结冰,即将封冻,军队到时忽然融化,津渡畅通,石勒以为是神灵相助,所以称为灵昌津。

古文:昔澹台子羽赍千金之壁渡河,阳侯波起,两蛟挟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

现代文:从前澹台子羽带了价值千金的玉璧渡河,水神掀起巨浪,两条蛟龙从两边夹住他的船。子羽说:你可以好好地向我请求,却不能用暴力胁迫我屈服!

古文:操剑斩蛟,蛟死波休。

现代文:于是他挥剑斩了蛟龙,蛟龙死了,波浪也平静了。

古文:乃投壁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示无吝意。

现代文:于是子羽把璧投入河中,但一投下立即又跳了出来,如此接连三次。他就砸破了璧然后离去,表示并不吝惜。

古文:赵建武中,造浮桥于津上,采石为中济,石无大小,下辄流去,用工百万,经年不就。

现代文:赵建武年间,在渡口建造浮桥,采石在河心筑墩,但石块不论大小,一投下去立即就随水漂走了,枉费了上百万人工,一整年还是筑不起来。

古文:石虎亲阅作工,沉璧于河,明日,壁流渚上,波荡上岸,遂斩匠而还。

现代文:石虎亲自来视察工程,沉璧于河中致祭,但第二天璧却被冲到沙洲上,水波把它激荡上岸,他就杀了匠人回去。

古文:河水又径东燕县故城北,河水于是有棘津之名,亦谓之石济津,故南津也。

现代文:河水又流经东燕县老城北边,这里有个渡口叫棘津,又称石济津,就是旧时的南津。

古文:《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晋将伐曹,曹在卫东,假道于卫,卫人不许,还自南河济,即此也。

现代文:《春秋》嘻公二十八年:晋国要攻打曹国,而曹国却在卫国以东,因而向卫借路。但卫人不答应,只得返回再从南河过渡,就是这地方。

古文:晋伐陆浑,亦于此渡。

现代文:晋国打陆浑,也是从这里渡河的。

古文:宋元嘉中,遣辅国将军萧斌率宁朔将军王玄谟北入,宣威将军垣护之,以水军守石济,即此处也。

现代文:宋元嘉年间一,派辅国将军萧斌率领宁朔将军王玄漠向北方进军,宣威将军垣护之以水军防守石济,就是这里。

古文:河水又东,淇水入焉。又东径遮害亭南。

现代文:河水又东流,淇水注入;又往东流经遮害亭南边。

古文:《汉书。沟洫志》曰:在淇水口东十八里,有金堤,堤高一丈。

现代文:《汉书•沟恤志》说:亭在淇水口东边十八里,有金堤,高一丈。

古文:自淇口东,地稍下,堤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

现代文:从淇口以东,地势渐低,堤也渐高,到遮害亭时,堤高已有四五丈了。

古文:又有宿胥口,旧河水北入处也。

现代文:又有宿青口,是旧河道流入北方之处。

古文:河水又东右径滑台城北。

现代文:河水又东流,右边经过滑台城北。

古文:城有三重,中小城谓之滑台城,旧传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

现代文:城有三重,中央的小城叫滑台城,相传滑台人修筑此城,因此叫滑台城。

古文:城即故郑廪延邑也。下有延津。

现代文:此城也就是旧时郑国的凛延邑,下流有延津。

古文:《春秋传》曰孔悝为蒯聩所逐,载伯姬于平阳,行于延津是也。

现代文:《春秋传》说:孔惶被蒯馈所逐,在平阳以车载了伯娅,往延津而去。

古文:廪延南故城,即卫之平阳亭也。今时人谓此津为延寿津。

现代文:凛延南面的老城就是卫国的平阳亭,现在人们称渡口为延寿津。

古文:宋元嘉中,右将军到彦之,留建成将军朱修之守此城。

现代文:宋元嘉年间,右将军到彦之留下建威将军朱修之驻守此城,魏军南征,朱修之守节不降,他母亲十分忧愁。

古文:魏军南伐,修之执节不下,其母悲忧,一旦乳汁惊出,母乃号踊,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时,今忽如此,吾儿必没矣,修之绝援,果以其日陷没。

现代文:一天忽然心惊,竟流出乳汁来,她顿足捶胸嚎陶大哭,对一家人说:我老了,到这年纪本来不会再有奶了,现在忽然如此,我儿一定战死了!朱修之得不到援军,果然就在那天城陷阵亡了。

古文:城,故东郡治。

现代文:此城即旧时东郡的治所。

古文:《续汉书》曰:延熹九年,济阴、东郡、济北、平原河水清。

现代文:《续汉书》说:延熹九年,济阴、东郡、济北、平原一带河水变清了。

古文:襄楷上疏曰:《春秋》注记未有河清,而今有之。

现代文:襄楷呈上奏疏说:《春秋》没有河水变清的记载,但今天却有了这样的事。

古文:《易乾凿度》曰:上天将降嘉应,河水先清。

现代文:《易乾凿度》说:上天将有吉兆下降,河水就先变清。

古文:京房《易传》曰:河水清,天下平,天垂异,地吐妖,民厉疾,三者并作而有何清。

现代文:京房《易传》说:河水变清,天下太平。现在上天昭示反常的预兆,地上出现妖异,民间疫病流行,这三件事同时发生,河水才变清的。

古文:《春秋》麟不当见而见,孔子书以为异。

现代文:《春秋》中麟原不该出现而出现,孔子把这当作灾异记载下来。

古文:河者,诸侯之象,清者,阳明之征,岂独诸侯有窥京师也?

现代文:河是诸侯的象征,清是光明的征兆,难道这是预示诸侯有袭击京师的阴谋吗?

古文:明年,宫车宴驾,征解渎侯为汉嗣,是为灵帝。

现代文:次年桓帝死了,征召解读侯来做汉室的后嗣,这就是灵帝。

古文:建宁四年二月,河水又清也。

现代文:建宁四年二月,河水又清了。

古文:又东北过黎阳县南,黎,侯国也。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黎阳县南边,黎是侯国。

古文:《诗。式微》,黎侯寓于卫是也。

现代文:《诗•式微》:黎侯寓于卫,可以说明。

古文: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径其东。

现代文:晋灼说:黎山在县南,河水流经县东。

古文: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也。

现代文:山上有碑,碑文说:黎阳县是按山名,并按地在水北而命名的。

古文:王莽之黎蒸也。

现代文:就是王莽的黎蒸。

古文:今黎山之东北故城,盖黎阳县之故城也。

现代文:现在黎山东北的老城,就是黎阳县老城。

古文:山在城西,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

现代文:山在城西,城依山为基,东边隔着河水。

古文:故刘桢《黎阳山赋》曰:南荫黄河,左覆金城,青坛承祀,高碑颂灵。

现代文:所以刘祯《黎阳山赋》说:南边屏蔽着黄河,左边掩护着坚城,青坛上举行祭祀,高碑颂扬神灵。

古文:昔慕容玄明自邺率众南徙滑台,既无舟楫,将保黎阳,昏而流澌,冰合于夜中,济讫,旦而冰泮,燕民谓是处为天桥津。

现代文:从前慕容玄明从邺率领部属南迁于滑台,但没有船只渡河,于是打算据守黎阳。到了傍晚,流动的冰块封冻起来了,他们就连夜从冰上过河;次日,冰又化了。因而燕人就把这地方称为天桥津。

古文:东岸有故城,险带长河。

现代文:东岸有一座老城,旁边有长河的天险。

古文:戴延之谓之逯明垒,周二十里,言逯明,石勒十八骑中之一,城因名焉。

现代文:城周长二十里,戴延之把它称为途明垒。途明是石勒十八骑之一,城就是以此命名的。

古文:郭缘生曰:城,袁绍时筑。

现代文:郭缘生说:这座城是袁绍时所筑。

古文:左渎又北径经城东、缭城西,又径南宫县西,北注绛渎。

现代文:这些说法都不正确。我按《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一年所立。河水又往东北流,就是长寿津。《述征记》说: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河水旧道就从这里流出。

古文:右渎东北径广宗县故城南,又东北径界城亭北,又东北径长乐郡枣强县故城东。

现代文:《汉书•沟恤志》说:大河对中原危害特别严重,所以从积石开始疏导河水,经过龙门,疏通了两条渠道来引导大河的水流。

古文:长乐,故信都也,晋太康五年,改从今名,又东北径广川县,与绛渎水故道合。又东北径广川县故城西,又东径棘津亭南。

现代文:这两条渠道一条是漂川,就是今天通水的那一条;另一条是北读,王莽时无水,所以民间把它叫王莽河。旧河道往东北通过戚城西。《春秋》:哀公二年改为今名。又往东北流经广川县,与绛读水旧道汇合,又往东北流经广川县老城西边,又往东流经棘津亭南边。

古文:徐广曰:棘津在广川。

现代文:徐广说:棘津在广川。

古文:司马彪曰:县北有棘津城,吕尚卖食之困,疑在此也。

现代文:司马彪说:县北有棘津城,吕尚穷困时卖点心,可能就在这里。

古文:刘澄之云:谯郡酇县东北有棘津亭,故邑也,吕尚所困处也。

现代文:刘澄之说:谁郡部县东北有棘津亭,是个旧城,吕尚穷困时就住在这里。

古文:余案《春秋左传》,伐巢、克棘、入州来,无津字。

现代文:我按《春秋左传》:讨伐曹国,攻下棘,进入州来―这里不叫棘津,没有津字。

古文:杜预《春秋释地》又言,棘亭在酇县东北,亦不云有津字矣。

现代文:杜预《春秋释地》又说:棘亭在部县东北,地名中也没有津字。

古文: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东绝大河故渎,又径平原县故城北,枝津右出,东北至安德县界,东会商河。

现代文:不知道刘澄之是从哪里找到这个说法的。但天下以棘为名的地方多得很,总不能都认为就是棘津吧。又《春秋》:昭公十七年,阳信县是渤海郡的属县。屯氏别河南支从平原东流穿过大河旧河道,又绕经平原县旧城北边,有支流向右分出,往东北流到安德县边界,往东流与商河汇合。

古文:屯氏别河南渎又东北于平原界,又有枝渠右出,至安德县遂绝。

现代文:屯氏别河南支又往东北流,在平原县边界,又有一条支流向右分出,到安德县就断了。

古文:屯氏别河南读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渎,东出,亦通谓之笃马河,即《地理志》所谓平原县有笃马河,东北入海,行五百六十里者也,东北径安德县故城西,又东北径临齐城南。

现代文:屯氏别河南支上口在平原城北边承接大河,往东流出,也通称笃马河,就是《地理志》所说平原县的笃马河,往东北注入大海,流程五百六十里。笃马河往东北流经安德县老城西边,又往东北流经临齐城南边。

古文:始东齐未宾,大魏筑城以临之,故城得其名也。

现代文:先前东齐没有归服,大魏筑城防备,城就因此得名。

古文:又屈径其城东,故读广四十步,又东北径重丘县故城西。

现代文:水又转弯流经城东旧河道,河宽四十步,又往东北流经重丘县老城西边。

古文:《春秋》襄公二十五年,秋,同盟于重丘,伐齐故也。

现代文:《春秋》:襄公二十五年秋,在重丘会盟,为了讨伐齐国。

古文:应劭曰,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乡,故县也。

现代文:应肋说: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乡,是个旧县址。

古文:又东北径西平昌县故城北。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经西平昌县旧城北边。

古文:北海有平昌县,故加西。

现代文:北海郡有平昌县,所以这里加西字,叫西平昌县。

古文:汉宣帝元康元年,封王长君为侯国。

现代文:汉宣帝元康元年前,把该县封给王长君,立为侯国。

古文:故渠川派,东入般县为般河。盖亦九河之一道也。

现代文:旧渠分支往东流入般县,就是般河,是九河中的一支。

古文:《后汉书》称公孙瓒破黄巾于般河,即此渎也。

现代文:《后汉书》说:公孙攒在般河打垮黄巾,就指此河。

古文:又东为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

现代文:又东流,就是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

古文:其水冬清而夏浊,渟而不流,若夏水洪泛,水深五丈,方乃通注。

现代文:这条水冬天澄清,夏天变浊,静止不流。如果夏天洪水泛滥,水的深度达到五丈,方才流通,注入般河。

古文:般渎又径般县故城北,王莽更之曰分明也。东径乐陵县故城北。

现代文:又流经般县旧城北边―王莽改名为分明,往东流经乐陵县老城北边。

古文:《地理志》曰:故都尉治。

现代文:《地理志》说:这是旧都尉治所。

古文:伏琛、晏谟言平原邑,今分为郡。

现代文:伏深、晏漠说:这是平原郡的一座城,现在分出另立为郡了。

古文:又东北径阳信县故城南,东北入海。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经阳信县老城南边,往东北注入大海。

古文:屯氏河故渎自别河东径甘陵之信乡县故城南。

现代文:屯氏河旧道从别河往东流经甘陵郡信乡县老城南边。

古文:《地理志》曰:安帝更名安平。

现代文:《地理志》说:安帝时改名安平。

古文:应劭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

现代文:应韵说: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是个旧县址。

古文:屯氏故渎又东径甘陵县故城北,又东径灵县北,又东北径鄃县,与鸣犊河故渎合,上承大河故渎于灵县南。

现代文:屯氏河旧道又往东流经甘陵县老城北边,又往东流经灵县北边,又往东北流经挪县,与鸣犊河旧道汇合。鸣犊河上流在县南承接大河旧道。

古文:《地理志》曰:河水自灵县别出为鸣犊河者也。

现代文:《地理志》说:河水从灵县分支流出,就是鸣犊河。

古文:东北径灵县东,东入鄃县,而北合屯氏渎。

现代文:往东北流经灵县东边,往东流入邮县,然后北流与屯氏读汇合。

古文:屯氏渎兼鸣犊之称也。

现代文:屯氏读又兼有鸣犊河之称。

古文:又东径鄃县故城北,东北合大河故渎,谓之鸣犊口。

现代文:又往东流经邮县老城北边,往东北与大河旧道汇合,汇流处称为鸣犊口。

古文:《十三州志》曰:鸣犊河东北至修入屯氏,考渎则不至也。

现代文:《十三州志》说:鸣犊河往东北流,到惰县注入屯氏河,但经查核,这条河却不流到惰县。

古文:又东北过卫县南,又东北过濮阳县北,瓠子河出焉。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卫县南边,又往东北流过簇阳县北边,瓤子河从这里分出。

古文:河水东径铁丘南。

现代文:河水往东流经铁丘南边。

古文:《春秋左氏传》哀公二年,郑罕达帅师,邮无恤御简子,卫太子为右,登铁上,望见郑师,卫太子自投车下,即此处也。

现代文:《春秋左传》:哀公二年前,郑国罕达率领部队,邮无恤为简子驾车,卫太子坐在右边,升登铁上,望见郑国的军队,卫太子吓得跌下车来,就是在这地方。

古文:京相璠曰:铁,丘名也。

现代文:京相潘说:铁是丘名。杜预说:在戚的南边。

古文:杜预曰:在戚南河之北岸,有古城,戚邑也。

现代文:河水北岸有古城,就是戚邑。

古文:东城有子路冢,河之西岸有竿城。

现代文:东城有子路墓,大河西岸有竿城。

古文:《郡国志》曰:卫县有竿城者也。

现代文:《郡国志》说:卫县有竿城。大河南岸有龙渊宫。

古文:河南有龙渊宫,武帝元光中,河决濮阳、汜郡十六,发卒十万人塞决河,起龙渊宫。

现代文:武帝元光年间前~前,河水在蹼阳决口,淹没了十六郡,调动了十万兵丁去堵塞决口,在那里建了龙渊宫。

古文:盖武帝起宫于决河之傍,龙渊之侧,故曰龙渊宫也。

现代文:因武帝在决口近旁龙渊一侧建宫,所以叫龙渊宫。

古文:河水东北流而径濮阳县北,为濮阳津。

现代文:河水往东北流经淮阳县北边,就是淮阳津,旧城在南边。

古文:故城在南,与卫县分水。

现代文:淮阳县与卫县以水为分界。

古文:城北十里有瓠河口,有金堤、宣房堰。

现代文:城北十里有瓤河口,有金堤、宣房堰。

古文:粤在汉世,河决金堤,涿郡王尊,自徐州刺史迁东郡太守。

现代文:汉时大河在金堤决口。琢郡王尊从徐州刺史调任东郡太守。

古文: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决坏,尊躬率民吏,投沉白马,祈水神河伯,亲执圭璧,请身填堤,庐居其上,民吏皆走,尊立不动而水波齐足而止,公私壮其勇节。

现代文:王尊亲自率领民众和官吏,把白马沉入水中致祭,祈求水神河伯,并亲自捧着圭璧,请求让他以自己的肉体来填塞河堤决口。他在堤上搭了棚屋,就住在那里。民众和官吏都逃开了,王尊却一动也不动地站着,水涨到与他两脚相平就停止了。

古文:河水又东北径卫国县南,东为郭口津。

现代文:朝野人士都夸赞他的勇敢坚毅。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卫国县南边,东边就是郭口津。

古文:河水又东径鄄城县北。故城在河南十八里,王莽之鄄良也,沇州旧治。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哪城县北边,老城在河南十八里,就是王莽的哪良,也是沈州的旧治所。

古文:古斟观。应劭曰:夏有观扈,即此城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年,齐田寿率师伐我,围观,观降。

现代文:城南有魏使持节征西将军太尉方城侯邓艾庙,庙南有邓艾碑,是秦建元十二年,齐国田寿率领军队来攻打我国,包围了观,观终于投降了。

古文:浮水故渎又东径河牧城而东北出。

现代文:浮水旧道又往东流经河牧城,然后转向东北流去。

古文:《郡国志》曰:卫本观故国,姚姓,有河牧城。

现代文:《郡国志》说:卫本来是观的故国,姓姚,有河牧城。

古文:又东北入东武阳县,东入河,又有漯水出焉,戴延之谓之武水也。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入东武阳县,东流注入大河。又有漂水从这里分支流出,戴延之称为武水。

古文:河水又东径武阳县东、范县西,而东北流也。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武阳县东边、范县西边,往东北流去。

古文:又东北过东阿县北,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东阿县北边,河水从范县往东北流,就到仓亭津。

古文:《述征记》曰:仓亭津在范县界,去东阿六十里。

现代文:《述征记》说:仓亭津在范县边界,离东阿六十里。

古文:《魏土地记》曰:津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津,河济名也。

现代文:《魏土地记》说:渡头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仓亭津是大河上的渡头名。

古文:河水右历柯泽。《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卫孙文子败公徒于阿泽者也。

现代文:河水右边流经柯泽,《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前,卫国孙文子在阿泽打败献公的兵,就指这地方。

古文:又东北径东阿县故城西,而东北出流注。河水枝津东出,谓之邓里渠也。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经东阿县老城西边,然后往东北流,注入河水;一条支流向东分出,叫邓里渠。

古文:又东北过茌平县西,河自邓里渠东北径昌乡亭北,又东北径碻磝城西。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在平县西边,大河从邓里渠往东北流经昌乡亭北边,又往东北流经搞傲城西边。

古文:《述证记》曰:碻磝,津名也,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

现代文:《述征记》说搞傲是个渡头名,从黄河摇船过渡的地方,都是渡头。

古文:其城临水,西南崩于河。

现代文:搞傲城濒水。西南角已崩塌到河中了。

古文:宋元嘉二十七年,以王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平碻磝,守之。

现代文:宋元嘉二十七年,任王玄漠为宁朔将军,前锋直打到河边,平定了搞傲,驻守于此。

古文:都督刘义恭以沙城不堪守,召玄谟令毁城而还,后更城之。

现代文:都督刘义恭认为沙城不能守,召回王玄漠,命令他毁城退回,以后又重新建城。

古文:魏立济州,治此也。

现代文:魏设济州,以此城为治所。

古文:河水冲其西南隅,又崩于河,即故茌平县也。应劭曰:茌,山名也。

现代文:河水冲激城西南角,又崩塌到河中。搞傲就是旧时的在平县,应肋说:在是山名,县在山边平地上,所以叫往平。

古文:县在山之平地,故曰茌平也,王莽之功崇矣。《经》曰大河在其西,邓里渠历其东。

现代文:也就是王莽的功崇。《水经》说:大河在往平县西,邓里渠流经城东,就是此城。

古文:即斯邑也。昔石勒之隶师欢,屯耕于茌平,闻鼓角碑铎之声,于是县也。

现代文:从前石勒在师灌手下做奴仆,在在平耕田时,听到鼓角和铃声,就是在这县内。

古文:西与聊城分河。

现代文:往平西与聊城以河水为分界。

古文: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径东阿县故城北。故卫邑也。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北流,与邓里渠汇合。邓里渠上流在东阿县西边承接大河,往东流经东阿县老城北边,就是旧时的卫邑。

古文: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

现代文:应仲缓说:因为有西阿县,所以叫东阿。

古文:魏封曹植为王国。

现代文:魏时封给曹植,立为王国。

古文: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

现代文:大城北门内西侧高地上有一口井,大如车轮,深六七丈,每年汲水煮胶,进贡朝廷府库,就是《本草》所说的阿胶。

古文:故世俗有阿井之名。

现代文:所以民间称此井为阿井。

古文:县出佳缯缣,故《史记》云秦昭王服太阿之剑,阿缟之衣也。

现代文:县里出产优质丝织品。所以《史记》说:秦昭王佩着太阿宝剑,穿着东阿绸衣。

古文:又东北径临邑县,与将渠合。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经临邑县,与将渠汇合。

古文:又北径茌平县东,临邑县故城西,北流入于河。

现代文:又往北流经在平县东边,临邑县老城西边,北流注入大河。

古文:河水又东北流径四渎津,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四读津,这个渡头靠西侧岸边临河,有四读祠,东边对着四读口。

古文:河水东分济,亦曰济水受河也。

现代文:河水向东分出济水,换言之也就是济水承接大河。

古文:然荥口石门水断不通,始自是出东北流,径九里与清水合。故济渎也。

现代文:但荣口石门水断,已不再流通了,才从这里分出,往东北流经九里,与清水汇合,这就是济水旧道。

古文: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故有四渎之名也。

现代文:从大河进入济水,从济水进入淮水,从淮水到达大江,水路都能相通,所以称为四读。

古文:昔赵杀鸣犊,仲尼临河而叹。自是而返曰,丘之不济,命也。

现代文:从前赵国杀鸣犊,仲尼到河边时听到消息,啃然长叹,就从这里掉头返回,说道;我不能渡过河水,该是命当如此了!

古文:夫《琴操》以为孔子临狄水而歌矣。曰:狄水衍兮风扬波,船揖颠倒更相加。

现代文:琴操》则以为孔子到了狄水,作歌唱道:狄水浩荡奔流,狂风激起巨浪,船只颠来倒去,相互东碰西撞。

古文:余案临济,故狄也。是济所径,得其通称也。

现代文:我按:临济就是旧时的狄,因为济水流经这里,所以也得到这个通称了。

古文:河水又径杨墟县之故城东,俗犹谓是城曰阳城矣。河水又径茌平城东,疑县徒也。

现代文:河水又流经杨墟县老城东边,俗称阳城。河水又流经往平城东边,我怀疑县城曾迁到这里。

古文:城内有故台,世谓之时平城,非也。盖在、时音相近耳。

现代文:城内有旧台,世人称为时平城,因为在、时二字音近,所以致误。

古文:又东北过高唐县东,河水于县,漯水注之。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高唐县东边,河水流到高唐县,有漂水注入。

古文:《地理志》曰:漯水出东武阳。

现代文:《地理志》说:漂水发源于东武阳。

古文:今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阳县东南,西北径武阳新城东。曹操为东郡所治也。

现代文:现在漂水上流在武阳县东南承接河水,往西北流经武阳新城东边,这是曹操当东郡太守时的治所。

古文:引水自东门石窦北注于堂池,他南故基尚存。

现代文:从东门的石沟引水往北流入堂池,池南还留有遗址。

古文:城内有一石甚大,城西门名冰井门,门内曲中,冰井犹存。

现代文:城内有一块大石,城西门叫冰井门,门内弯曲处,还留有冰井。

古文:门外有故台,号武阳台,匝台亦有隅雉遗迹。

现代文:城门外有个古台,叫武阳台,周围也有墙角难谍的遗迹。

古文:水自城东北径东武阳县故城南。

现代文:水从新城往东北流经东武阳县旧城南边。

古文:应劭曰,县在武水之阳,王莽之武昌也,然则漯水亦或武水矣。

现代文:应肋说:县在武水北边,就是王莽的武昌,那末深水也许就是武水了。

古文:臧洪为东郡太守,治此。

现代文:藏洪做东郡太守时,治所就在此城。

古文:曹操围张超于雍丘,洪以情义,请袁绍救之,不许,洪与绍绝。

现代文:曹操在雍丘包围了张超,减洪出于友情和义气,请求袁绍来救援他,被袁绍拒绝了,减洪就与袁绍绝交。

古文:绍围洪,城中无食,洪呼吏士曰:洪于大义,不得不死,诸君无事,空与此祸。

现代文:袁绍包围藏洪,城中没有粮食,减洪向下属呼叫道:我为了大义不能不死,诸位都是不相干的,不要平白无故地跟我同遭此祸。

古文:众泣曰:何忍舍明府也。

现代文:众人都哭泣着说:我们怎能忍心抛弃你呀!

古文:男女八千余人,相枕而死。

现代文:男女八千余人都交错倒地,死在一起。

古文:洪不屈,绍杀洪。

现代文:减洪坚强不屈,被袁绍杀了。

古文:邑人陈容为丞,谓曰:宁与臧洪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

现代文:县人陈容当郡皿,说道:我宁愿与减洪同日死,也不愿与你同日生。

古文:绍又杀之,士为伤叹。

现代文:袁绍又杀了他。士人都为他悲伤感叹。

古文:今城四周,绍围郭尚存。水匝隍堑,于城东北合为一渎,东北出郭,径阳平县之冈成城西。

现代文:现在城的四面,袁绍包围时的外城还在,水绕护城河而流,在城的东北面合成一条,往东北流出外城,流经阳平县冈成城西边。

古文:《郡国志》曰:阳平县有冈成亭。

现代文:《郡国志》说:阳平县有冈成亭。

古文:应劭曰:临济县西北五十里有建信城,都尉治故城者也。漯水又东北径千乘县二城间。汉高帝六年,以为千乘郡,王莽之建信也。

现代文:汉昭帝元平元年,把阳平封给垂相蔡义,立为侯国。漂水又北流,横穿过萃的大路。城的西北角有苹亭。《春秋》:桓公十六年常七年立为千乘郡。也就是王莽的建信。

古文:章帝建初四年为王国,和帝永元七年,改为乐安郡。故齐地。

现代文:章帝建初四年,立为王国,和帝永元七年,改为乐安郡,从前是齐国地方。

古文:伏琛曰:千乘城在齐城西北百五十里,隔会水,即漯水之别名也。

现代文:伏深说:千乘城在齐城西北一百五十里,中间隔着会水,就是深水的别名。

古文:又东北为马常坑,坑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枝流而入于海。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就是马常坑,这片洼地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漂水由此穿过河水的支流注入大海。

古文:河、海之饶,兹焉为最。

现代文:河海物产的富饶,这里要首屈一指了。

古文:《地理风俗记》曰: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河盛则通津委海,水耗则微涓绝流。

现代文:《地理风俗传》说:深水往东北流,到千乘注入大海。河水升涨时,水流畅通,泻入大海;枯涸时就只有一缕细水,至于断流。

古文:《书》浮于济、漯,亦是水者也。

现代文:《尚书》:在济水、漂水航行,指的就是此水。

古文:县西有东方朔冢,冢侧有祠,祠有神验。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杨虚县东边,商河从这里分支流出。《地理志》:杨虚,是平原郡的属县。

古文:水侧有云城,汉武帝元封四年,封齐孝王子刘信为侯国也。

现代文:汉文帝四年改称厌次。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帝六年把这里封给齐孝王的儿子刘信,立为侯国。

古文:商河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丛沟,东流倾注于海。沟南海侧,有蒲台,台高八丈,方二百步。

现代文:商河又分成两支,南支叫长丛沟,东流注入大海,沟南海边有蒲台,高八丈,方圆二百步。

古文:《三齐略记》曰:鬲城东南有蒲台,秦始皇东游海上,于台上蟠蒲系马,至今每岁蒲生,萦委若有系状,似水杨,可以为箭。

现代文:《三齐略记》说:扁城东南有蒲台,秦始皇东游于海上,在台上把蒲柳盘结起来拴马。直到今天,每年蒲柳长出以后,还是盘盘曲曲,像是拴过什么似的。蒲柳很像水杨,可以制箭。

古文:今东去海三十里。

现代文:现在东边离海三十里。

古文:北水世又谓之百薄渎,东北流注于海水矣。

现代文:北支世人又称百薄读,往东北流,注入大海。

古文:汉高帝六年置,王莽改曰河平也。

现代文:大河又往东北流经高唐县老城西边。《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所置,王莽改名为河平。

古文:晋灼曰:齐西有平原。

现代文:晋灼说:齐的西部有平原。

古文:河水东北过高唐,高唐,即平原也。

现代文:河水往东北流经高唐,高唐就是平原。

古文:故《经》言,河水径高唐县东。

现代文:所以《水经》说:河水流过高唐县东边,却弄错了。

古文:非也。按《地理志》曰:高唐漂水所出,平原则笃马河导焉,明平原非高唐,大河不得出其东审矣。

现代文:按《地理志》说:高唐是漂水的发源地,平原则是笃马河经过的地方,这说明平原不是高唐,大河不可能流过县东,这是一清二楚的事。

古文: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水侧多枣,故俗取名焉。

现代文:大河从右边溢出,世人称为甘枣沟,水边多枣,所以民间取了这水名。

古文:河盛则委泛,水耗则辍流。

现代文:河水盛大时向此沟溢出,水枯时就断流。

古文:故沟又东北历长堤,径漯阴里北,东径著城北,东为陂淀渊潭相接,世谓之秽野薄。

现代文:老沟又往东北流经长堤,流过漂阴县北边,往东流过著城北边。东边是湖荡,渊潭相接,世人称为秽野薄。

古文:河水又东北径阿阳县故城西。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北流经阿阳县老城西边。

古文:汉高帝六年,封郎中万訢为侯国。

现代文:汉高帝六年前,把这里封给郎中万诉,立为侯国。

古文:应劭曰:漯阴县东南五十里有阿阳乡,故县也。

现代文:应劫说:漂阴县东南五十里有阿阳乡,是个旧县址,

古文:又东北过漯阳县北,河水自平原左径安德城东,而北为鹿角津。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深阳县北边,河水从平原县左边流经安德城东边,往北是鹿角津。

古文:东北径般县、乐陵、朸乡至厌次县故城南,为厌次河。

现代文:水往东北流经般县、乐陵、初乡,到厌次县旧城南边,称为厌次河。

古文:汉安帝永初二年,剧贼毕豪等数百乘船寇平原,县令刘雄,门下小吏所辅,浮舟追至厌次津,与贼合战,并为贼擒。

现代文:汉安帝永初二年,强盗毕豪等数百人乘船来抢劫平原,县令刘雄、下属小吏所辅,开船追至厌次津,与强盗作战,都被强盗俘虏了。

古文:求代雄,豪纵雄于此津。

现代文:所辅请求为刘雄替死,毕豪就在这渡头释放了刘雄。

古文:所辅可谓孝尽爱敬,义极君臣矣。

现代文:所辅可说在孝道上尽了敬爱之心,在节义上做到了下属忠于上级的极点了。

古文:河水右径漯阴县故城北,王莽之巨武县也。

现代文:河水右边流经漂阴县老城北边,就是王莽的巨武县。

古文:河水又东北为漯沃津,在漯沃县故城南,王莽之延亭者也。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北流,就到漂沃县老城南边,这就是王莽的延亭。

古文:《地理风俗记》曰: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漯沃城,故县也。

现代文:《地理风俗记》说: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深沃城,是个旧县城。

古文:魏改为后部亭,今俗遂名之曰右辅城。

现代文:魏时改为后部亭,现在俗称右辅城。

古文:河水又东径千乘城北。伏琛之所谓千乘北城者也。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千乘城北边,就是伏深所说的千乘北城。

古文:又东北过利县北,又东北过甲下邑,济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北入于海。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利县北边,又往东北流过甲下邑,济水从西边流来注人,又往东北流人大海。

古文:河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津东径甲下城南,东南历马常坑注济。

现代文:河水又东流,分成两条,支流往东流经甲下城南边,往东南流经马常沉注入济水。

古文:《经》言济水注河,非也。

现代文:《水经》说济水注入河水,实际上并不是。

古文:河水自枝津东北流,径甲下邑北,世谓之仓子城。又东北流,入于海。

现代文:河水从支流分出处往东北流经下甲邑北边,世人称为仓子城;又往东北流,注入大海。

古文:《淮南子》曰: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

现代文:《淮南子》说:河水打了九个弯注入大海,而水流仍源源不断,这是因为有昆仑不断供水的缘故。

古文:《尚书。禹贡》曰:夹右碣石入于河。

现代文:《尚书•禹贡》说:右边傍着褐石进入大河。

古文:《山海经》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现代文:《山海经》说:竭石之山,绳水就发源在那里,东流注入河水。

古文: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所导,非禹渎也。

现代文:河水从前原在褐石注入大海,现在水流经过的地方,已不是大禹时的旧河道了。

古文: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

现代文:周定王五年前,大河改道。

古文:故班固曰:商竭,周移也。

现代文:所以班固说:商时枯竭,周时改道。

古文:又以汉武帝元光二年,河又徙东郡,更注渤海。

现代文:在汉武帝元光二年前,大河又改道,于东郡注入渤海。

古文:是以汉司空掾王璜言曰: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侵数百里。

现代文:所以汉司空椽王磺说:从前曾连日下雨,刮东北风,海水横溢,向西南涌去,入侵达数百里。

古文:故张折云:碣石在海中。

现代文:所以张折说:褐石在海中。

古文:盖沦于海水也。

现代文:大概褐石是沉没到海水中去了。

古文:昔燕、齐辽旷,分置营州,今城届海滨,海水北侵,城垂沦者半。

现代文:从前燕、齐土地辽阔,因此划出部分土地设置营州。现在城已靠近海边,海水北侵,半个城就将被淹没了。

古文:王璜之言,信而有征;碣石入海,非无证矣。

现代文:王横的话有根有据,可以相信;竭石陷入海中,不是全无凭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