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古文: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春秋左传》傅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傅,于济。

现代文:又往东流到乘氏县西,分为两条。《春秋左传》:嘻公三十一年前,分割了曹国的土地,东边直到济水。

古文:济水自是东北流,出巨泽。

现代文:济水从这里往东北流,从巨泽流出去。

古文: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巨野泽。

现代文:一条往东南流,一条从乘氏县往东北流,注人巨野泽。

古文:南为菏水,北为济读,径乘氏县与济渠、濮渠合。

现代文:南边的一条是菏水;北边的一条是济水,流经乘氏县,与济渠淮渠相汇合。

古文:北济自济阳县北,东北径煮枣城南。

现代文:北济水从济阳县北面往东北流经煮枣城南面。

古文:《郡国志》曰:冤朐县有煮枣城。即此也。

现代文:《郡国志》说:冤胸县有煮枣城,就是此城。

古文:汉高祖十二年,封革朱为侯国。

现代文:汉高祖十二年十月,狂风暴雨,河水泛滥冲进酸枣城墙。

古文:《汉官仪》曰:旧河堤谒者居之城西,有韩王望气台,孙子荆《故台赋叙》曰:酸枣寺门外,夹道左右有两故台,访之故老云:韩王听讼观台,高十五仞,虽楼榭泯灭,然广基似于山岳。

现代文:汉时堵住决口,所以班固说:文帝填补酸枣溃堤,淮水现在已经无水了。旧河道往东北通过南棣城与北棣城之间。《左传》襄公五年树作郡名,酸枣以多刺的枣树为名号,《汉官仪》说:过去河堤渴者就驻在这里。城西有韩王望气台,孙子荆《故台赋叙》说:酸枣寺门外,道路两边有两座古台,访问老人们,说是韩王听讼观台,高十五切,虽然楼榭都已荡然无存了,但宏伟的台基还像山岳一样高大。

古文:召公大贤,犹舍甘棠,区区小国,而台观隆崇,骄盈于世,以鉴来今,故作赋曰:蔑丘陵之逦迤,亚五岳之嵯峨。言壮观也。

现代文:召公是大贤,还在甘棠树下住宿;而小小的韩国,却造了这么宏伟的台观,韩王的骄奢为举世瞩目,可以作为后人的鉴戒。所以作赋说:逃迹的丘陵微不足道,磋峨的五岳也低了一截,极言其壮观。

古文:城北韩之市地也。聂政为濮阳严仲子刺韩相侠累,遂皮面而死,其姊哭之于此。

现代文:城北是韩国市场的所在地,聂政为淮阳严仲子刺杀韩国承相侠累,接着就用刀割裂自己的面皮自杀了。

古文: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

现代文:他姐姐就在这里为他哀哭。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

古文:濮水北积成陂,陂方五里,号曰同池陂。又东径胙亭东注。故胙国也。富辰所谓邢茅昨祭周公之胤也。

现代文:淮水北流,积储成阪塘,破塘方圆五里,叫同池破;又东经肺亭往东流奔,这里原是从前的昨国,富辰所说的邢、茅、炸、祭,都是周公的后裔―炸就指这里。

古文:濮渠又东北径燕城南。

现代文:淮渠又往东北流经燕城南面。

古文:《陈留风俗传》曰:县有防垣,故县氏之。

现代文:《战国策》中说的酸枣、虚、桃―桃,就是桃城。

古文:孝安帝以建光元年封元舅宋俊为侯国。

现代文:汉高帝十二年把这地方封给他的大舅宋俊,立为侯国。

古文:县有祭城,濮渠径其北。郑大夫祭仲之邑也。

现代文:县里有祭城,淮渠流经城北,这是郑大夫祭仲的采邑。

古文:杜预曰:陈留长垣县东北有祭城者也。

现代文:杜预说:陈留长垣县东北有祭城。

古文:圈称又言长垣县有罗亭,故长罗县也,汉封后将军常惠为侯国。

现代文:圈称又说长垣县有罗亭,是旧时的长罗县,汉时把这地方封给后将军常惠,立为侯国。

古文:《地理志》曰:王莽更长罗为惠泽,后汉省并。

现代文:《地理志》说:王莽把长罗改名为惠泽,后汉时撤县,把它并入长垣县。

古文:长垣有长罗泽,即吴季英牧猪处也。

现代文:县里有长罗泽,就是吴季英牧猪的地方。

古文:又有长罗冈、蘧伯玉冈。

现代文:又有长罗冈,蓬伯玉冈。

古文:《陈留风俗传》曰:长垣县有蘧伯乡,一名新乡,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冢。

现代文:《陈留风俗传》说:长垣县有蓬伯乡,又名新乡,有蓬亭、伯玉祠、伯玉墓。

古文:曹大家《东征赋》曰:到长垣之境界兮,察农野之居民;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荆棘之蓁蓁。

现代文:曹大家《东征赋》说:到了长垣县境以内,察看乡野农村的居民,眺望蒲城的丘冈,荆棘长得正茂盛。

古文: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向其丘坟;惟令德之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

现代文:蓬氏葬在城的东南,人民也都向慕他的坟莹,美德万世永垂不朽,其人虽逝而令名永存。

古文:昔吴季札聘上国,至卫,观典府宾亭父畴,以卫多君子也。

现代文:从前吴季札访问上国,到了卫国,参观了藏书楼和客舍,会见父老们,以为卫国有很多才德出众的人士。

古文:濮渠又东分为二渎,北濮出焉。

现代文:蹼渠又东流,分为两条,北蹼于是分出。

古文:濮渠又东径须城北。

现代文:淮渠又往东流经项城北面。

古文:《卫诗》云:思须与曹也。

现代文:《卫诗》说:思念着须和曹。

古文:毛云:须,卫邑矣。

现代文:毛亨说:须是卫国的城邑。

古文:郑云:自卫而东径邑,故思。

现代文:郑玄说:自卫东行,要经过此城,所以思念它。

古文:濮渠又北径襄丘亭南。

现代文:淮水又往北流经襄丘亭南面。

古文:《竹书纪年》曰:襄王七年,韩明率师伐襄丘。九年,楚庶章率师来会我,次于襄丘者也。

现代文:《竹书纪年》说:襄王七年前,韩明领兵去攻打襄丘;九年楚国庶章领兵来与我、军会师,驻扎在襄丘。

古文:濮水又东径濮阳县故城南。

现代文:蹼水又往东流经淮阳县老城南面。

古文:昔师延为纣作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而死矣。

现代文:从前师延为封王作淫靡的音乐,武王讨伐封王时,师延逃往东方,最后投入淮水而死。

古文:后卫灵公将之晋,而设舍于濮水之上,夜闻新声,召师涓受之于是水也。

现代文:以后卫灵公将去晋国,下榻于淮水上,夜里听到新奇的音乐,就把师涓叫来,在这条水上学会这支乐曲。

古文:濮水又东径济阴离狐县故城南,王莽之所谓瑞狐也。

现代文:蹼水又东流,经济阴离狐县老城南面。这就是王莽所谓的瑞狐。

古文:《郡国志》曰:故属东郡。

现代文:《郡国志》说:离狐县,原属东郡。

古文:濮水又东径霞密县故城北。

现代文:蹼水又往东流经霞密县老城北面。

古文:《竹书纪年》:元公三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

现代文:《竹书纪年》:元公三年,鲁季孙在楚丘会见晋幽公,取得霞密,于是就去那里筑城。

古文:濮水又东北径鹿城南。

现代文:淮水又往东北流经鹿城南面。

古文:《郡国志》曰:济阴乘氏县有鹿县乡,《春秋》僖公二十一年,盟于鹿上。

现代文:《郡国志》说:济阴乘氏县有鹿县乡。《春秋》:嘻公二十一年前,在鹿上会盟。

古文:京、杜并谓此亭也。

现代文:京相潘、杜预都说就是此亭。

古文:濮水又东与句渎合,读首受濮水枝渠于句阳县东南,径句阳县故城南。《春秋》之谷丘也。

现代文:蹼水又东流,与句读汇合。句读上口在句阳县东南承接淮水支渠,流经句阳县老城南面,就是《春秋》中的谷丘。

古文:《左传》以为句渎之丘矣。

现代文:《左传》则以为是句读之丘。

古文:县处其阳,故县氏焉。

现代文:句阳县在水北,所以就以读取名。

古文:又东入乘氏县,左会濮水与济同入巨野,故《地理志》曰:濮水自濮阳南入巨野,亦《经》所谓济水自乘氏县两分,东北人于巨野也。

现代文:又往东流入乘氏县境,左边汇合了淮水,与济水一同流入巨野泽。所以《地理志》说:蹼水从淮阳往南流入巨野泽。《水经》也说:济水从乘氏县分为两条,往东北流入巨野泽。

古文: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

现代文:济水旧渠又往北流,在右边汇合了洪水。

古文:水上承巨野薛训渚,历泽西北,又北径闞乡城西。

现代文:洪水上流承接巨野的薛训清,经沼泽往西北流,又往北流经阐乡城西面。

古文:《春秋》桓公十有一年,《经》书公会宋公于阚。

现代文:《春秋》:桓公十一年前,《经》文记载:桓公在阐会见宋公。

古文:《郡国志》曰:东平陆有阚亭。

现代文:《郡国志》说:东平陆有阐亭。

古文:《皇览》曰:量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冢高七尺,常十月祠之,有赤气出如绛,民名为蚩尤旗。

现代文:《皇览》说:蛋尤墓在东郡寿张县阐乡城中,墓高七尺,常在十月间祭祀;墓上有赤色雾气冉冉升起,就像红绸一样,人们称为蛋尤旗。

古文:《十三州志》曰:寿张有蚩尤祠。

现代文:《十三州志》说:寿张有蛋尤祠。

古文:又北与济渎合,自渚迄于北口百二十里,名曰洪水。

现代文:又北流与济读汇合。 从薛训诸到北口共一百二十里,名叫洪水。

古文:桓温以太和四年率众北人,掘渠通济。

现代文:桓温于太和四年率领大军北上,开了一条渠道与济水相通。

古文:至义熙十二年,刘武帝西入长安,又广其功。

现代文:到了义熙十三年,刘武帝西入长安,又拓宽了渠道。

古文:自洪口已上,又谓之桓公渎,济自是北注也。

现代文:从洪口起的上流一段,又叫桓公读,济水就是从这里往北流的。

古文:京相瑶曰:济水自巨野至济北是也。

现代文:《春秋》:庄公十八年前,《经》文载,夏天,庄公在济水西追击戎人。京相潘说:济水从巨野流到济北。

古文: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以南,泣水从东北流来注人。

古文:济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谓清口也。

现代文:济水又北流,坟水注入。汇流处就是戴延之所谓清口。

古文:郭缘生《述证记》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注济。或谓清即济也。

现代文:郭缘生《述征记》说:清河上口接纳洪水,北流注入济水,也有人说清河就是济水。

古文:《禹贡》:济东北会于汶。

现代文:《禹贡》:济水往东北流,与坟水汇合。

古文:今枯渠注巨泽,巨泽北则清口,清水与汶会也。

现代文:现在枯渠注入巨泽,巨泽以北是清口,就是清水与坟水汇合的地方。

古文:李钦曰:汶水出太山莱芜县,西南入济是也。

现代文:李钦说:汉水发源于太山莱芜县,往西南流入济水。

古文:济水又北径梁山东,袁宏《北征赋》曰:背梁山,截汶波。

现代文:济水又往北流经梁山东面。袁宏《北征赋》说:背靠梁山,横截坟水波涛,就是这地方。

古文:即此处也。刘澄之引是山以证梁父,为不近情矣。

现代文:刘澄之引梁山来论证梁父山,这是不近情理的。

古文:山之西南有吕仲悌墓。

现代文:山的西南边有吕仲梯墓。

古文:河东岸有石桥,桥本当河,河移,故厕岸也。

现代文:河水东岸有一座石桥,本来在河上,以后河道移徙,于是桥就在岸边了。

古文:济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对安民山,东临济水,水东即无盐县界也。

现代文:据老人们说,这座桥是东海吕母起兵时所造。山北三里有吕母的住宅,东边三里就是济水。济水又北流,经过须胸城西面。

古文:山西有冀州刺史工纷碑,汉中平四年立。

现代文:城在济水旁边,就是旧时的须胸国。《春秋》:嘻公二十一年。

古文:济水又北径微乡东。

现代文:济水又往北流经微乡东边。

古文:《春秋》庄公二十八年,《经》书冬筑郿。

现代文:《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前,《经》文记载,冬天,在郡筑城。

古文:京相瑶曰:《公羊传》谓之微。

现代文:京相潘说:郡,《公羊传》称为微。

古文: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故微乡,鲁邑也。

现代文:东平郡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旧微乡,是鲁国的城邑。

古文:杜预曰:有微子冢。济水又北分为二水,其枝津西北出,谓之马颊水者也。

现代文:杜预说:微乡有微子墓,济水又北流,分为两条,支流往西北流出,称为马颊水。

古文:又北过须昌县西,京相璠曰:须朐,一国二城两名。盖迁都须昌,朐是其本。

现代文:又往北流过须昌县西面,京相蟠说:须胸,一国二城而有两个名字,这是因为该国迁都于须昌,而胸城则是本来的都城。

古文:秦以为县,汉高帝十一年,封赵衍为侯国。

现代文:秦时设置为县,汉高帝十一年把它封给赵衍,立为侯国。

古文:济水于县,赵沟水注之。

现代文:济水到了须昌县,有赵沟水注入。

古文:济水又北径鱼山东,左合马颊水。

现代文:济水又往北流经鱼山东,左边汇合了马颊水。

古文:水首受济,西北流,历安民山北,又西流,赵沟出焉,东北注于济。

现代文:马颊水上口接纳了济水,往西北流经安民山北,又西流,有赵沟分出,往东北注入济水。

古文:马颊水又经桃城东。

现代文:马颊水又流经桃城东面。

古文:《春秋》桓公十年,《经》书公会卫侯于桃丘,卫地也。

现代文:《春秋》桓公十年前,《经》文记载:桓公在桃丘会见卫侯―桃丘是卫国地方。

古文:社预曰: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城,即桃丘矣。

现代文:杜预说:济北郡东阿县东南有桃城,就是桃丘。

古文:马颊水又东北流径鱼山南。

现代文:马颊水又往东北流经鱼山南。

古文:山,即吾山也。

现代文:鱼山就是吾山。

古文:汉武帝《瓠子歌》所谓吾山平者也。

现代文:汉武帝《瓤子歌》中说的吾山被掘平,就是这座山。

古文:山上有柳舒城,魏东阿王曹子建每登之,有终焉之志。及其终也,葬山西,西去东阿城四十里。

现代文:山上有柳舒城,魏东阿王曹子建每次登山,心头就会浮起在这里长眠的念头;待到死后,就葬在山的西麓,西距东阿城四十里。

古文:其水又东注于济,谓之马颊口也。

现代文:马颊水又东流,注入济水,汇流处叫马颊口。

古文:济水自鱼山北径清亭东。

现代文:济水从鱼山往北流经清亭东面。

古文:《春秋》隐公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

现代文:《春秋》:隐公四年前,隐公与宋公在清相遇。

古文:京相瑶曰:今济北东阿东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谓清者也。

现代文:京相潘说:现在济北郡东阿县东北四十里,有旧清亭,就是《春秋》中所说的清。

古文:是下济水,通得清水之目焉。

现代文:从这里起,济水下流也通称清水了。

古文: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称矣。

现代文:水色确也很清深,这也是兼有此名的原因。

古文:是故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以为固。

现代文:所以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有清济、浊河可以坚守,说的就是这条水。

古文:济水又北径周首亭西。《春秋》文公十有一年,左丘明云:襄公二年,王子成父获长狄侨如弟荣如,埋其首于周首之北门,即是邑也。

现代文:又往北流过谷城县西面,济水岸边有尹卯垒,南离鱼山四十余里,在谷城县境内,就是从前《春秋》中的小谷城。齐桓公于鲁庄公二十三年王子成父俘获长狄侨如的弟弟荣如,把他的头埋在周首的北门,说的就是此城。

古文:今世谓之卢子城,济北郡治也。

现代文:现在人们叫卢子城,是济北郡的治所。

古文:京相瑶曰:今济北所治卢子城,故齐周首邑也。

现代文:京相潘说:现在济北郡治所卢子城,就是旧时齐国的周首城。

古文:又北过临邑县东,《地理志》曰:县有济水祠。

现代文:又往北流过临邑县东面,《地理志》说:临邑县有济水祠。

古文:王莽之谷城亭也。

现代文:临邑就是王莽的谷城亭。

古文: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

现代文:济水上有石门,用石块筑成,原是济水的门户。

古文:《春秋》隐公五年,齐、郑会于石门,郑车偾济即于此也。

现代文:《春秋》:隐公五年前,齐、郑在石门会盟,郑伯在济水边翻车,就是这里。

古文:京相璠曰:石门,齐地。

现代文:京相瑶说:石门是齐国地方。

古文:今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门,去水三百步,盖水渎流移,故侧岸也。

现代文:现在济北卢县老城西南六十里有古时的石门,离水三百步,这是因为水道移徙,所以石门也在岸边了。

古文:济水又北径平阴城西。

现代文:济水又往北流往平阴城西面。

古文:《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侯沉玉济河,会于鲁济,寻湨梁之盟,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者也。

现代文:《春秋》:襄公十八年前,晋侯沉玉祭河后渡水在鲁济会合,想照涅梁的盟约,和鲁一同攻打齐国,齐侯在平阴拒守。

古文:杜预曰城在卢县故城东北,非也。

现代文:杜预说:城在卢县老城东北,不对。

古文:京相璠曰:平阴,齐地也。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

现代文:京相潘说:平阴是齐国地方,在济北卢县老城西南十里。

古文: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

现代文:平阴城南有长城,东到大海,西到济水;河道从长城通过处,名叫防门,离平阴三里。

古文:齐侯堑防门,即此也。

现代文:齐侯在防门掘壕,就是这地方。

古文:其水引济,故渎尚存。

现代文:壕水是由济水引过来的,旧河道还存在。

古文:今防门北有光里,齐人言广,音与光同,即《春秋》所谓守之广里者也。

现代文:现在防门北边有个光里,齐语广字与光字读音相同,《春秋》说的在广里防守,广里就是光里。

古文:又云,巫山在平阴东北,昔齐侯登望晋军,畏众而归。

现代文:又说:巫山在平阴东北,从前齐侯登山观望晋军,看到晋军这么多,心中害怕起来,就回去了。

古文:师旷、邢伯闻鸟乌之声,知齐师潜遁。

现代文:师旷、邢伯听到乌鸦叫,知道齐军已偷偷逃走了。

古文:人物咸沦,地理昭著,贤于杠氏东北之证矣。

现代文:当时的人物早已逝去了,但地理情况还是清清楚楚,这些都比杜预认为城在卢县老城东北的说法要有力得多。

古文: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

现代文:现有巫山上有个石洞,人们称为孝子堂。

古文:济水右迤,遏为湄湖,方四十余里。

现代文:济水从右岸分流,截流蓄水形成嵋湖,方圆四十余里。

古文:济水又东北径垣苗城西,故洛当城也。

现代文:济水又往东北流经垣苗城西面,就是旧时的洛当城。

古文:伏韬《北征记》曰:济水又与清河合流,至洛当者也。

现代文:伏韬《北征记》说:济水又与清河合流,到洛当。

古文:宋武帝西征长安,令垣苗镇此,故俗又有垣苗城之称。

现代文:宋武帝西征长安,命令垣苗镇守此城,所以民间又有垣苗城一名。

古文:河水自四渎口东北流而为济。

现代文:河水从四读口往东北流,就是济水。

古文:《魏土地记》曰:盟津河别流十里与清水合,乱流而东,径洛当城北,黑白异流,泾渭殊别,而东南流注也。

现代文:《魏土地记》说:盟津河分流十里与清水汇合,往东乱流,从洛当城北面流过,径渭分明,往东南奔去。

古文:又东北过卢县北,济水东北与湄沟合,水上承湄湖,北流注济。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卢县北面。济水往东北与循沟汇合。循沟上流承接循湖,北流注入济水。

古文:《尔雅》曰:水草交曰湄,通谷者微。

现代文:《尔雅》说:水与草相交叫泥,水边与山谷相通叫微。

古文:犍为舍人曰:水中有草木文合也。

现代文:键为舍人说:循就是水中有草木相交会。

古文:郭景纯曰:微,水边通谷也。

现代文:郭景纯说:微就是水边与山谷相通。

古文:《释名》曰: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

现代文:《释名》说:嵋就是眉,靠近水边,有如眉毛靠近眼睛。

古文:济水又径卢县故城北,济北郡治也。

现代文:济水又流经卢县老城北面,这是济北郡的治所。

古文:汉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盖以济水在北故也。

现代文:汉和帝永元二年,从泰山郡划地另置该郡,因在济水以北,所以叫济北。

古文:济水又径什城北。城际水湄,故邸阁也。

现代文:济水又流经什城北,此城靠近水边,是旧时的仓库。

古文:祝阿人孙什,将家居之,以避时难,因谓之什城焉。

现代文:祝阿人孙什,带了一家人住在这里避难,所以叫什城。

古文:济水又东北与中川水合,水东南出山在县之分水岭,溪一源两分,泉流半解,亦谓之分流交。半水南出大山人位,半水出山在县,西北流径东太原郡南,郡治山炉固,北与宾溪水合。

现代文:济水又往东北流,与中川水汇合。中川水发源于东南方山往县的分水岭。溪流的源头一分为二,分水处也称分流交,一条南流出太山后注入汉水,另一条出了山在县,经西北流经东太原郡南―郡治在山炉固―北流与宾溪水汇合。

古文:水出南格马山宾溪谷,北径卢县故城北、陈敦戍南,西北流与中川水合,谓之格马口。

现代文:宾溪水发源于南格马山宾溪谷,往北流经卢县老城以北、陈敦戍以南,往西北流,与中川水汇合,汇流处叫格马口。

古文:其水又北径卢县故城东,而北流入济,俗谓之为沙沟水。

现代文:水又往北流经卢县老城东面,北流注入济水,俗称沙沟水。

古文:济水又东北,右会玉水。

现代文:济水又往东北流,右边与玉水汇合。

古文:水导源太山朗公谷,旧名琨瑞溪。

现代文:玉水发源于太山朗公谷,旧名馄瑞溪。

古文: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于此谷,因谓之朗公谷。

现代文:有个僧人叫竺僧朗,少年时拜佛图澄为师,学间渊博精通,对气和俄纬之学尤其有研究。这山谷他曾隐居过,因此叫朗公谷。

古文:故车频《秦书》云:符坚时,沙门竺僧朗,尝从隐士张巨和游,巨和常穴居,而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连楼累阁,虽素饰不同,并以静外致称。

现代文:所以车频《秦书》说:符坚时,和尚竺僧朗曾与隐士张巨和同游,张巨和时常住在山洞里,但竺僧朗却住在馄瑞山,大规模兴建殿宇房舍,山间建起连片楼阁。

古文:即此谷也。水亦谓之琨瑞水也。

现代文:他们两人虽然一个尚素朴,一个重华饰,生活作风迥然不同,但都以能与外界隔绝,闭门静修而受人称道。

古文:故俗谓是水为祝阿涧水,北流注于济。

现代文:他们同游处就是此谷,水也叫现瑞水。水往西北流经玉符山,又叫玉水。

古文:建武五年,耿弇东击张步,从朝阳桥济渡兵,即是处也。

现代文:又往西北流经猎山以东,又往西北流经祝阿县旧城以东,野井亭以西。《春秋》昭公二十五年耿弃向东攻击张步,从朝阳架桥以供军队过河,就是这地方。

古文: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

现代文:济水又往东北流,烁水注入。

古文: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现代文:烁水发源于历城县老城西南面,源泉上涌,水头滚滚有如车轮。

古文:《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

现代文:《春秋》:桓公十八年前,桓公在烁会见齐侯,就指此水。

古文: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

现代文:俗称娥姜水,这里因为有舜的妃子娥皇女英庙的缘故,此城南面向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个大石洞,叫舜井,或许也是茅山禹井之类。

古文:《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所未详也。

现代文:按《尚书》舜在历山耕种,也说是在这里,不大清楚。

古文: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他也。

现代文:水往北流就是大明湖,西边接近大明寺,寺院东北两面临湖,这一乱湖水就成了净池了。

古文: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

现代文:池上有客亭,两边揪桐茂密,繁荫遮住阳光,仰视树上的小鸟,俯视水底的游鱼,湖水与岸树相照映,明净极了,秀丽极了。

古文: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陂水上承东城,历把下泉,泉源竞发。

现代文:身临此境,真有如庄子在壕梁上那样,与整个自然环境和谐地融成一片了。湖水循着渠道支流,东流进入西边的城郭,往东到历城西面,沿城边往北注入破塘。破水上流承接东城历祠下的泉水,源泉从地下泊泊涌出,流势强劲。

古文:其水北流径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

现代文:此水往北流经历城东面,又往北流,引水蓄成流杯池,州郡官吏设宴款待宾客,常常都在这里会聚。

古文: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径历城北,西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会。

现代文:水分为两条:右边一条往北,左边一条往西流经历城北面。西北有一片破塘,称为历水,与冻水汇合。

古文:又北,历水枝津。首受历水于历城东,东北径东城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泺水。又北,听水出焉。

现代文:又北流,这里有一条历水的支流,上口在历城东边承接历水,往东北流经东城西面,然后北流出城,又北流注入冻水;又北流,分出听水。

古文:泺水又北流注于济,谓之泺口也。

现代文:涯水又北流,注入济水,汇流处称为烁口。

古文: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

现代文:济水又往东北流,华不注山冈峦秀丽光润,不与丘陵相连而独自高起,孤峰峭峻耸峙,有如虎牙矗立,刺向天空。

古文:青崖翠发,望同点黛。

现代文:青苍的石崖翠色郁然怒发,远望就像点上青黛似的。

古文:山下有华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华泉,华不注山下泉水也。

现代文:山下有华泉,所以京相潘《春秋土地名》说:华泉是华不注山下的泉水。

古文:《春秋左传》成公二年,齐顷公与晋郤克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现代文:《春秋左传》:成公二年前,齐顷公与晋国部克在鞍打仗,齐军败走,谷终克随后追击,绕着华不注山接连兜了三个圈子。丑父与顷公交换位置,快到华泉时,驾车的马被树绊住,停了下来。

古文: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齐侯以免。

现代文:丑父叫顷公下车,去华泉打水,因此齐侯得以逃脱。

古文:韩厥献丑父,郤子将戮之。

现代文:韩厥抓了逢丑父献给那克,爷卜克想要杀他。

古文: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矣。

现代文:逢丑父高叫道:从今以后,不会再有人替他的君主受难了。这里有了一个,就要被杀了!

古文: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现代文:爷转克说:别人为君主免祸而毅然赴死,我把他杀了也是不好,不如饶了他,以勉励忠于君主的人吧。

古文:乃免之。

现代文:于是就放了他。

古文:即华水也。

现代文:这里说到的华泉,就是华水。

古文:北绝听渎二十里,注于济。

现代文:华水北流,穿过听读二十里,注入济水。

古文:又东北过台县北,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径巨合故城西。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台县北面,巨合水发源于南边的鸡山西北,往北流经巨合老城西面。

古文:耿弇之讨张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

现代文:耿弃讨伐张步,驻守在巨里,就是此城。

古文:三面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弇所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此。

现代文:巨合三面都有城墙,西边是深坑,西面就是耿弃扎营的地方。他与费邑打仗,就在这地方杀了费邑。

古文:巨合水又北合关卢水,水导源马耳山,北径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原水合。

现代文:关卢水发源于马耳一臼。往北流经博亭城西面,往西北流到平陵城,与武源水汇合。

古文: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原渊。

现代文:武原水发源于谭城南面的平泽中,世大称为武原渊。

古文:北径谭城东,俗谓之布城也。

现代文:往北流经谭城东面,俗称此城为布城。

古文:又北径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

现代文:又往北流经东平陵老城西面,这里就是旧时的陵城,后来才加上平字,称为平陵。

古文:齐桓之出过谭,谭不礼焉,鲁庄公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灭之。

现代文:谭是个小国。

古文:城东门外有乐安任照先碑,济南郡治也,汉文帝十六年,置为王国,景帝二年为郡,王莽更名乐安。

现代文:齐桓公流亡时,经过谭国,谭国对他怠慢无礼。鲁庄公九年在这里设置王国,景帝二年设郡,王莽改名乐安。

古文:其水又北径巨合城东,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发为侯国。

现代文:武原水又往北流经巨合城东面,汉武帝把这地方封给城阳顷王的儿子刘发,立为侯国。

古文:其水合关卢水,西出注巨合水。

现代文:此水与关卢水汇合后,西流注入巨合水。

古文:巨合水西北径台县故城南。

现代文:巨合水往西北流经台县老城南面。

古文:汉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侯国,王莽之台治也。

现代文:汉高帝六年把这地方封给东郡尉戴野,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台治。

古文:其水西北流,白野泉水注之,水出台城西南白野泉北,径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

现代文:水往西北流,白野泉水注入。白野泉水发源于台城西南的白野泉,往北流经留山,往西北流,然后往西注入巨合水;巨合水又北流,听水注入。

古文:巨合水又北,听水注之;水上承泺水,东流北屈,又东北流,注于巨合水,乱流又北入于济。

现代文:听水上流承接烁水,往东流,折向北方,又往东北流,注入巨合水,然后乱流往北注入济水。

古文:济水又东北,合芹沟水,水出台县故城东南,西北流,径台城东,又西北入于济水。

现代文:济水又往东北流,汇合了芹沟水。沟水发源于台县老城东南,往西北流经台城东面,又往西北流,注入济水。

古文:又东北过管县南。济水东径县故城南。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营县南面,济水往东流经营县老城南面。

古文:汉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罢军为侯国。

现代文:汉文帝四年前,把这地方封给齐悼惠王的儿子罢军,立为侯国。

古文:右纳百脉水,水出土鼓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

现代文:济水右岸接纳了百脉水,此水发源于土鼓县老城西面,水源方圆百步,百道泉流一起滚滚涌出,所以叫百脉水。

古文:其水西北流,径阳丘县故城中。

现代文:水往西北流经阳丘县老城内。

古文:汉孝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刘安为阳丘侯,世谓之章丘城,非也。

现代文:汉孝文帝四年,把这地方封给齐悼惠王的儿子刘安,称为阳丘侯,世人称为章丘城是不对的。

古文: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谓之女郎祠,左右民祀焉。

现代文: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称女郎祠,邻近一带人都去那里祭祀。

古文:其水西北出城,北径黄巾固。盖贼所屯,故固得名焉。

现代文:百脉水往西北流出城外,北经黄巾固,因为黄巾贼曾在这里驻扎过,所以得名。

古文:百脉水又东北流注于济。

现代文:百脉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济水。

古文:济水又东,有杨渚沟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西北径土鼓城东,又西北径章丘城东,又北径宁戚城西,而北流注于济水也。

现代文:济水又东流,有杨诸沟水发源于逢陵老城西南二十里,往西北流经土鼓城东面,又往西北流经章丘城东面,又往北流经宁戚城西面,然后北流,注入济水。

古文:又东过梁邹县北,陇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会,水出县东南龙山,俗亦谓之为左阜水,西北径其城南。王莽之济南亭也。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梁邹县北面,陇水从南边长城中流出,往北流到般阳县老城西南,与般水汇合。般水发源于般阳县东南的龙山,民间也叫左阜水,往西流经城南,就是王莽的济南亭。

古文:应劭曰:县在般水之阳,故资名焉。

现代文:应肋说:县城在般水的北边,所以取名般阳。

古文:其水又南屈,西人陇水。

现代文:水又向南转弯,西流注入陇水。

古文:陇水北径其县,西北流至萌水口,水出西南甲山,东北径萌山西,东北入于陇水。

现代文:陇水往北流经县城,往西北流到萌水口。萌水发源于西南的甲山,往东北流经萌山西面,往东北注入陇水。

古文:陇水又西北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水南出长白山东柳泉口。

现代文:陇水又往西北流,到了梁邹县东南,与鱼子沟水汇合。鱼子沟水发源于南方长白山东麓的柳泉口。

古文:陇水又西北径梁邹县故城南,又北屈径其城西。汉高祖六年,封武虎为侯国,其水北注济。

现代文:此山就是陈仲子夫妻隐居的地方。《孟子》说:陈仲子出身于齐国的仕宦之家,他的哥哥名戴,傣禄万钟,陈仲子以为不正当不肯吃他的饭,于是离开了母亲和哥哥,在于陵安下了家,就是这地方。水又流经于陵县老城西面,就是王莽的于陆。世祖建武十五年把这地方封给武虎,立为侯国。陇水往北注入济水。

古文:城之东北,又有时水西北注焉。

现代文:县城东北又有时水往西北流去。

古文:又东北过临济县南,县,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临济县南面,临济县,就是旧时的狄邑,王莽改名为利居。

古文:《汉记》,安帝永初二年,改从今名,以临济故。

现代文:按《汉记》,安帝永初二年改为今名,这是因为此城濒临济水的缘故。

古文:《地理风俗记》云:乐安太守治。

现代文:《地理风俗记》说:临济是乐安太守的治所。

古文:晏谟《齐记》曰:有南北二城隔济水,南城即被阳县之故城也,北枕济水。

现代文:晏漠《齐记》说:济水南北两岸有二城隔水相望,南城就是被阳县旧城,北边靠近济水。

古文:《地理志》曰:侯国也。

现代文:《地理志》说:这是个侯国。

古文:如淳曰:一作疲,音罢,军之罢也。

现代文:如淳说:被字也有写作疲字的,读作疲兵的疲。

古文:《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上子敬侯刘燕之国也。

现代文:《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说:汉武帝元朔四年前,这里是封给齐孝王的儿子敬侯刘燕的封国。

古文:今渤海侨郡治。

现代文:现在是勃海侨郡治所。

古文:济水又东北,迆为渊诸,谓之平州。

现代文:济水又往东北流,分支流出,积成一片深潭,叫平州沉。

古文:漯沃县侧有平安故城,俗谓之会城,非也。

现代文:漂沃县旁有座平安老城,俗称会城。这不对。

古文:按《地理志》,千乘郡有平安县,侯国也,王莽曰鸿睦也。

现代文:按《地理志》,千乘郡有平安县,是个侯国,王莽叫鸿睦。

古文:应劭曰:博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故县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

现代文:应助说:博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是个旧县城,世间还留有平州的这地名。

古文:济水又东北径高昌县故城西。

现代文:济水又往东北流经高昌县旧城西面。

古文:案《地理志》,千乘郡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封董忠为侯国。

现代文:按《地理志》,千乘郡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前 ,把这里封给董忠,立为侯国。

古文:世谓之马昌城,非也。

现代文:世人称为马昌城是不对的。

古文:济水又东北径乐安县故城南。

现代文:济水又往东北流经乐安县老城南。

古文:伏琛《齐记》曰:博昌城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里,隔时、济二水。

现代文:伏深《齐记》说:博昌城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距三十里,中间隔着时水和济水。

古文:指此为博昌北城,非也。

现代文:把乐安当作博昌北城却弄错了。

古文:乐安与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北,薄姑去齐城六十里,乐安越水差远,验非尤明。

现代文:乐安与博昌、薄姑中间有水分隔,都在西北,薄姑则离齐城六十里,乐安过去还要远些,由实一地来验证,尤其清楚地看出这不是博昌。

古文:班固曰:千乘郡有乐安县。

现代文:班固说:千乘郡有乐安县。

古文:应劭曰:取休令之名矣。

现代文:应肋说:取了个美好的县名。

古文:汉武帝元朔五年,封李蔡为侯国。

现代文:汉武帝元朔五年前,把这留里封给李蔡,立为侯国。

古文: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冢,光是宛县人,不得为博昌明矣。

现代文: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墓。任光是宛县人,那末乐安不是博昌也就十分明白了。

古文:济水又径薄姑城北。

现代文:济水又流经薄姑城北面。

古文:《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薄姑城。

现代文:《后汉书•郡国志》说:博昌县有薄姑城。

古文:《地理书》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

现代文:《地理书》说:吕尚封于齐郡的薄姑。

古文: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

现代文:薄姑旧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邻近济水。

古文:史迁曰:献公徙薄姑。

现代文:史迁说:献公迁移到薄姑。

古文:城内有高台。

现代文:城内有高台。

古文:《春秋》昭公二十年,齐景公饮于台上,曰:古而不死,何乐如之。

现代文:《春秋》:昭公二十年前,齐景公在台上饮酒,说:老了假如能不死,多么快乐啊!

古文:晏平仲对曰:昔爽鸠氏始屠之,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又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后太公因之。

现代文:晏平仲道:从前爽鸡开始住在这里,季蓟接着他,有逢伯陵又接着住在这里,薄姑氏又接着住在这里,以后又传到了太公。

古文:臣以为古若不死,爽鸠氏之乐,非君之乐。即于是台也。

现代文:我想,人老了假如不死,那享受快乐的该是爽鸿氏,不会是您了。

古文:济水又东北径狼牙固西而东北流也。

现代文:他们这些话就是在这台上谈的。济水又往东北流经狼牙固以西,然后向东北流去。

古文:又东北过利县西,《地理志》,齐郡有利县,王莽之利治也。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利县西面,据《地理志》,齐郡有利县,就是王莽的利治。

古文:晏谟曰:县在齐城北五十里也。

现代文:晏漠说:利县在齐城以北五十里。

古文: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过甲下邑,注人河水。

古文: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城北。

现代文:济水往东北流,到甲下邑南面,往东流经琅槐县老城北面。

古文:《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

现代文:《地理风俗记》说: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是个旧县址。

古文:《山海经》曰:济水绝巨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者也。

现代文:《山海经》说:济水穿过巨野,注入渤海。在这一段流程中,进入齐境,流过琅槐东北。

古文: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为入河,非也。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河水支流注入。《水经》以为济水流入大河,其实不是。

古文:斯乃河水注济,非济入河。

现代文:事实上是河水注入济水,而不是济水流进河水。

古文:又东北入海。

现代文:又往东北就流进大海了。

古文:郭景纯曰:济自荣阳至乐安博昌入海。

现代文:郭景纯说:济水从荣阳到乐安博昌入海。

古文:今河竭,济水仍流不绝,《经》言入河,二说并失。

现代文:现在河水已枯竭,而济水仍长流不断。而《水经却说济水入河,与郭景纯一样都搞错了。

古文:然河水于济、漯之北,别流注海。

现代文:但河水另有一支在济水、漂水以北注入大海。

古文:今所辍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为济注之,即实非也。

现代文:现在断流的只有漂水罢了,郭景纯也许以为济水注入河水,但从实地验证并非如此。

古文:寻经脉水,不如《山经》之为密矣。

现代文:考察水脉的具体情况,都不如《山海经》说得贴切了。

古文:其一水东南流者,过乘氏县南,菏水分济于定陶东北,东南右合黄沟枝流,俗谓之界沟也。北径已氏县故城西,又北径景山东。《卫诗》所谓景山与京者也。

现代文:其中一条水往东南流过乘氏县南面,菏水在定陶东北从济水分出,往东南流,右边汇合了黄沟支流―俗称界沟―往北流经已氏县老城西面,又往北流经景山东面,《卫诗》里说的景山和京冈,就指这地方。

古文:毛公曰:景山,大山也。

现代文:毛公说:景山是大山。

古文:又北径楚丘城西。

现代文:又往北流经楚丘城西面。

古文:《郡国志》曰:成武县有楚丘亭。

现代文:《郡国志》说:成武县有个楚丘亭。

古文:杜顶云,楚丘在成武县西南,卫懿公为狄所灭,卫文公东徙渡河,野处曹邑,齐桓公城楚丘以迁之。

现代文:杜预说:楚丘在成武西南。卫露公被狄所灭,卫文公东迁渡过大河,住在曹邑村野里,齐桓公在楚丘筑城,把他迁到那里去。

古文:故《春秋》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现代文:所以《春秋》说:刑人离乡背井他迁,就像回家一样,卫人有了安身之地,忘了亡国之痛。

古文:即《诗》所谓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现代文:《诗经》说:爬到那边的高丘上,向着楚丘眺望,眺望那楚丘和堂水,眺望那景山和京冈。

古文:故郑玄言,观其旁邑及山川也。

现代文:所以郑玄说:观望旁近的城邑和山川。

古文:又东北径成武城西,又东北径郈城东。疑郈徙也,所未详矣。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经成武城西面,又往东北流经邸城东面,推想起来是郡邑所迁的地方,但不大清楚。

古文:又东北径梁丘城西。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经梁丘城西面。

古文:《地理志》曰:昌邑县有梁丘乡。

现代文:《地理志》说:昌邑县有梁丘乡。

古文:《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宋人、齐人会于梁丘者也。

现代文:《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前,宋人、齐人在梁丘会盟。

古文:杜预曰: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

现代文:杜预说: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

古文:又东北于乘氏县西而北注菏水,菏水又东南径乘氏县故城南。县,即《春秋》之乘丘也。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在乘氏县西面往北注入菏水。菏水又往东南流经乘氏县老城南面,就是《春秋》的乘丘。

古文:故《地理风俗记》曰:济阴乘氏县,故宋乘丘邑也。

现代文:所以《地理风俗记》说:济阴乘氏县,就是旧时宋国的乘丘邑。

古文:汉孝景中五年,封梁孝王子买为侯国也。

现代文:汉孝景帝中五年前,把这里封给梁孝王的儿子买,立为侯国。

古文:《地理志》曰:乘氏县,泗水东南至唯陵入淮。

现代文:《地理志》说:乘氏县有泅水往东南流到唯陵,注入淮水。

古文:《郡国志》曰:乘氏有泗水。

现代文:《郡国志》说:乘氏县有洒水。

古文:此乃菏泽也。

现代文:就是菏泽。

古文:《尚书》有导菏泽之说,自陶丘北,东至于菏,无泗水之文。

现代文:《尚书》有疏导菏泽的说法,从陶丘以北,东到菏泽,但没有说到泅水。

古文:又曰:导菏泽,被孟猪。

现代文:又说疏导菏泽淹没孟猪。

古文:孟猪在睢阳县之东北阚駰《十三州记》曰:不言入而言被者,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

现代文:孟猪在唯阳县东北。阐驹《十三州志》说:不说流入,而说淹没,这是表示不是经常有水流入,水大时方才能淹没。

古文:泽水淼漫,俱钟淮泗,故志有睢陵入淮之言,以通苞泗名矣。

现代文:泽中的水浩浩茫茫,都注入淮水和洒水。古书有从唯注入淮水的话,而把洒水也包括在内了。

古文:然诸水注泗者多不止此,可以终归泗水,便得擅通称也。

现代文:但注入洒水的水很多,并不止这一条,不能因为最后流入洒水,就可以滥用通称的。

古文:或更有泗水亦可是水之兼其目,所未详也。

现代文:或者另外还有一条洒水子那还可说,但此水为何兼有泅水之名,却弄不清楚了。

古文:又东过昌邑县北,菏水又东径昌邑县故城北。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昌邑县北面,菏水又往东流经昌邑县老城北面。

古文:熹平四年迁州,明年甘露复降殿前树,从事冯巡、主簿华操等相与褒树,表勒棠政。

现代文:《地理志》说:昌邑县就是旧时的梁国。汉景帝中元六年调到州里,次年,甘露又落在殿前树上。从事冯巡、主簿华操等一同立碑颂扬他的德政。

古文:次西有沇州刺史茂陵杨叔恭碑,从事孙光等以建宁四年立,西北有东太山成人班孟坚碑,建和十年,尚书右丞拜沇州刺史从事秦闰等,刊石颂德政,碑咸列焉。

现代文:稍往西,有坑州刺史茂陵杨叔恭碑,是建宁四年从事孙光等所立。西北有东太山成人班孟坚碑。班孟坚于建和十年,以尚书右垂出任沈州刺史。从事秦闰等刻碑颂扬他的德政。

古文:又东过金乡县南,《郡国志》曰:山阳有金乡县。菏水径其故城南,世谓之故县城北有金乡山也。

现代文:这些都还存在。又往东流过金乡县南面,《郡国志》说:山阳有金乡县,菏水流经旧城南面,世人称为老县城。北边有金乡山。

古文:又东过东绢县北,菏水又东径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鲔冢。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东络县北面,菏水又往东流经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鳍墓。

古文:墓北有石庙。

现代文:墓北有石庙。

古文:菏水又东径东缗具故城北,故宋地。

现代文:菏水又往东流经东绪县旧城北面,从前原是宋国地方。

古文:《春秋》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

现代文:《春秋》:禧公二十三年前,齐侯攻宋,包围了络。

古文:《十三州记》曰:山阳有东缗县,邹衍曰:余登缗城以望宋都者也。

现代文:《十三州记》说:山阳有东绪县。邹衍说:我登上络城,遥望着宋都。

古文:后汉世祖建武十一年,封冯异长子璋为侯国。

现代文:后汉世祖建武十一年,把这里封给冯异的长子冯璋,立为侯国。

古文:又东过方与县北,为菏水。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方与县北面,就是菏水。

古文:菏水东径重乡城南,《左传》所谓臧文仲宿于重馆者也。

现代文:菏水往东流经重乡城南,《左传》说的减文仲宿于重馆,就指这地方。

古文:菏水又东径武棠亭北,《公丰》以为济上邑也。

现代文:菏水又往东流经武棠亭北面,《公羊传》称为济上邑。

古文:城有台,高二丈许,其下临水,昔鲁侯观鱼于棠,谓此也。在方与县故城北十里。

现代文:城中有台,高二丈左右,台下临水。从前鲁侯在棠观鱼,就指这地方,在方与县老城以北十里。

古文:《经》所谓菏水也。

现代文:这就是《水经》所说的菏水。

古文:菏水又东径泥母亭北。

现代文:菏水又往东流经泥母亭北面。

古文:《春秋左传》僖公七年,秋,盟于宁母,谋伐郑也。

现代文:《春秋左传》:嘻公七年秋天,在宁母会盟,是、为了策划攻打郑国。

古文:菏水又东与巨野黄水合,菏泽别名也。

现代文:菏水又东流,与巨野黄水汇合,这是菏泽的别名。

古文:黄水上承巨泽诸陂,泽有蒙淀、盲陂。

现代文:黄水上流承接巨泽的那些破塘,其中有檬淀,盲破、黄湖。

古文:黄湖水东流,谓之黄水,又有薛训诸水,自渚历薛村前,分为二流,一水东注黄水,一水西北入泽,即洪水也。

现代文:水往东流,称为黄水。又有薛训诸水,自此诸流经薛村前,分为两条:一条往东注入黄水,一条往西北流入沼泽,这就是洪水。

古文:黄水东南流,水南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

现代文:黄水往东南流,南岸有汉朝荆州刺史李刚墓。

古文: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裹平元年卒。见其碑。

现代文:•李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死于熹平元年,事迹见碑上所载。

古文:有石阙、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余,镂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鳞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

现代文:还有石墓网、祠堂、石屋三间,簿架高丈余,用石材雕成椽瓦形状,屋内顶上衬以平整的天花板,建成藻井,两侧的石柱支承着梁栋,四壁的雕刻隐约突起,镂成君臣官属、龟龙麟凤、飞禽走兽等像,工艺十分精致优美,没有受到多少破坏。

古文:黄水又东径巨野县北。

现代文:黄水又往东流经巨野县北面。

古文:何承天曰,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故欲置戍于此城,城之所在,则巨野泽也。

现代文:何承天说:巨野泽湖面广阔,南通沫水、洒水,北连清水、济水,从前的老县城正在湖中,所以想在这座城中设防驻军。

古文:衍东北出为大野矣,昔西狩获鳞于是处也。

现代文:城所在处是巨野泽,向东北延伸就是大野了,从前往西方狩猎,捕捉到一头麒麟,就在这地方。

古文:《皇览》曰:山阳巨野县有肩髀冢,重聚大小,与髀冢等。

现代文:《皇览》说:山阳巨野县有肩脾墓,堆土的大小与阐乡城蛋尤墓一样。

古文:传言蚩尤与黄帝战,克之于涿鹿之野,身体异处,故别葬焉。

现代文:传说蛋尤与黄帝打仗,在琢鹿之野战败被杀,肢体被割裂,抛散在各处,所以就地分别埋葬。

古文:黄水又东径咸亭北。

现代文:黄水又往东流经咸亭北面。

古文:《春秋》桓公七年,《经》书焚咸丘者也。

现代文:《春秋》:桓公七年前,《经文》记载,纵火焚烧咸丘。

古文:水南有金乡山,县之东界也。

现代文:南岸有金乡山,在金乡县东部边界。

古文:金乡数山,皆空中穴口,谓之隧也。

现代文:金乡的几座山,里面都是空的,外面有洞口,称为隧洞。

古文:戴延之《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数里,汉司隶校尉鲁峻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

现代文:戴延之《西征记》说:焦氏山以北数里,有汉朝司隶校尉鲁峻墓。在山上掘墓穴时,掘出了白蛇、白龟,因而不在这里安葬,而改葬山南,掘山时却掘出了金子,所以就把山叫金乡山。

古文:山形峻峭,篆前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又有石床,长八尺,磨莹鲜明,叩之声闻远近。

现代文:山势很峻峭,墓前有石祠、石庙,四壁都是青石,石上隐约有浮雕,记载从契以来的忠臣、孝子、贞妇,还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像边都刻有题记,字迹清楚。又有石床,长八尺,磨得晶莹光洁,敲击时会发出清越的声音,远近都可听到。

古文:时太尉、从事中郎傅珍之咨议参军周安穆拆败石床,各取去,为鲁氏之后所讼,二人并免官。焦氏山东即金乡山也,有冢,谓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堑深十丈,两壁峻峭,广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门,门外左右皆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谓之白马空,埏门内二丈,得外堂,外堂之后,又得内堂,观者皆执烛而行,虽无他雕镂,然治石甚精,或云是汉昌邑哀王冢,所未详也。东南有范巨卿冢,名件犹存。

现代文:有人说这是汉朝昌邑哀王墓,不知是否属实。东南方有范巨卿墓,还留有遗物。

古文:巨卿名式,山阳之金乡人,汉荆州刺史,与汝南张劭、长沙陈平子石交,号为死友矣。

现代文:范巨卿,名式,山阳金乡人,是汉时荆州刺史。他和汝南张韵,长河陈平,字子石,交谊很深,号称死友。

古文:《地理志》,东平属县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刘隆为侯国。

现代文:黄水又往东南流经任城郡亢父县旧城西面,任城县在老城以北,原是夏后氏的任国。

古文:其水谓之桓公沟,南至方与县,入于菏水。

现代文:王莽时叫延寿亭。汉章帝元和元年,把这里封给刘隆,立为侯国。

古文:菏水又东径秦梁,夹岸积石一里,高二丈,言秦始皇东巡所造,因以名焉。

现代文:这里的水称为桓公沟,南流到方与县,注入菏水•,菏水又往东流经秦梁,两岸堆积了二丈高的石堆,长达一里,据说是秦始皇东巡时所造,因此名秦梁。

古文:菏水又东过湖陆县南,东入干泗水。

现代文:菏水又往东流过湖陆县南面,东流注人泅水。

古文:泽水所钟也。

现代文:菏水是泽水流积而成的。

古文:《尚书》曰:浮于淮、泗,达于菏是也。

现代文:《尚书》说:在淮伙、洒水航行,到达菏水。

古文:《东观汉记》曰:苏茂杀淮阳太守,得其郡,营广乐,大司马吴汉围茂,茂将其精兵突至湖陵,与刘永相会,济阴山阳济兵于此处也。

现代文:《东观汉记》说:苏茂杀了淮阳太守,取书寻了他所辖的郡,兴建起广乐堡。大司马吴汉包围了苏茂,苏茂书声领精兵冲出包围圈来到湖陵,与刘永在济阴山阳相汇合,兵士 就在此处渡水。

古文:又东南过沛县东北,济与泗乱,故济纳互称矣。

现代文:又往东南流过沛县东北,济水与泅水相互横穿而过,所以济水也就与洒水互可通称了。

古文:《东观汉记。安平侯盖延传》曰:延为虎牙大将军,与永等战,永军反走,溺水者半,复与战,连破之,遂平沛、楚,临淮悉降。

现代文:《东观汉记》安平侯《盖延传》说:盖一延当了虎牙大将军,与刘永等打仗,刘永的军队回头逃跑,半数厂在水中溺死,又打了一仗,接连把他打败,于是就平定了沛郡、楚二郡及临淮也都投降了。

古文:延令沛修高祖庙,置啬夫、祝宰、乐人,因斋戒祠高庙也。

现代文:盖延命令沛郡修建高祖庙,设置音夫、祝宰、乐人,于是斋戒沐浴,祭祀了高祖庙。

古文:又东南过留县北,留县故城,翼佩泗、济,宋邑也,《春秋左传》所谓侵宋吕留也。

现代文:又往东南流过蜜县北面,留县老城靠近泅济,是宋国协城邑。《春秋左传》说到侵入宋国的吕、留二地,留,就是留县。

古文:故繁休伯《避地赋》曰:朝余发乎泗洲,夕余宿于留乡者也。

现代文:所以繁休伯《避地赋》说:早上我从泅洲动身,傍晚我住宿在留乡。

古文:张良委身汉祖,始自此矣,终亦取封焉。

现代文:张良就是从这里开始投奔汉高祖的,最后也被封在这里。

古文:城内有张良庙也。

现代文:城内有张良庙。

古文:又东过彭城县北,获水从西来注之。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彭城县北面,获水欺西方流来注人。

古文:济水又南径彭城县故城东北隅,不东过也。

现代文:济水又往南流经彭城县老城东北角,不从东边流过。

古文:获水自西注之,城北枕水湄。

现代文:获水从西边流来,注人济水,县城北临水滨。

古文:济水又南径彭城县故城东,不径其北也,盖《经》误证。

现代文:济水又往南流经彭城县老城东南,不从城北流过。《水经》却弄错了。

古文:又东南过徐县北,《地理志》曰:临淮郡,汉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县,王莽更之曰淮平,县曰徐调,故徐国也。

现代文:又往东南流过徐县北面,《地理志》说:临淮郡是汉武帝元狩五年所置,治所在徐县,王莽改郡名为淮平,县叫徐调,原是旧时徐国地方。

古文:《春秋》昭公三十年,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遂灭徐。

现代文:《春秋》昭公三十年前,吴子拘留了钟吾子,就去攻打徐国,拦截山水来淹城,于是就灭了徐国,徐子就逃到楚国。

古文: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处之。

现代文:楚国赶去救援徐国,但己来不及了,只得在夷筑城,来安顿徐子。

古文:张华《博物志》录著作令史茅温所为送。

现代文:张华《博物志》记载著作令史茅温。

古文:刘成国《徐州地理志》云:徐偃王之异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于水滨。

现代文:刘成国《徐州地理志》谈到徐堰王的奇事,说是徐君的宫人怀孕生了个肉蛋,以为不祥,就把它丢在水边。

古文:孤独母有犬,名曰鹄仓,猎于水侧,得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偃,故以为名。

现代文:孤独母有 一条狗,名叫鹊仓,在水边寻找猎物,看到那个肉蛋,就把它衔回家来。孤独母觉得这东西很稀奇,把它盖起来保暖,于是就变成一个婴儿,生时堰卧,所以名叫惬。

古文: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君徐国。

现代文:徐君在宫中听到这消息,于是又手思他收留了。

古文:后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

现代文:孩子长大后又聪明又仁厚,继承徐国国君之位。后来飞鹊仓临死时,头上长角,并有九条尾巴,原来是条黄龙。

古文:僵王葬之徐中,今见有狗垄焉。

现代文:堰王把它葬在徐中,现在还可以看到这座狗坟。

古文: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

现代文:堰王治理国家,以仁义闻空?他想乘船到上国,于是在陈蔡之间开通一条渠道,开渠时掘得;红色的弓箭,以为是上天的祥瑞之征,于是就以自己名字取号,自称徐堰王,江淮诸侯三十六国都依附他。

古文: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者万数。

现代文:周王听到这消息,就派使者到楚国去,命令楚国出兵讨伐。堰王爱惜百姓,不肯叫他们去拚死打仗,于是就被楚打败,往北逃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跟着他走的数以万计。

古文:因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庙,有神灵,民人请祷焉。

现代文:因此后来把那座山叫徐山,在山上建了石室庙,很有灵验,人们都去那里祈祷。

古文:依文即事,似有符验,但世代绵远,难以详矣。

现代文:按照文字记载,与实事相印证,似乎有相符之处,但时代久远,已很难考了。

古文: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于此,所谓不违心许也。

现代文:现在徐城外面,有徐君墓,从前延陵季子在坟前解下佩剑,所谓心里已经答应的事决不违背。

古文: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

现代文:又往东流到下那唯陵县南面。注人淮水。

古文: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至角城,同入淮。

现代文:济水与洒水前波后浪相混,往东南奔流,到了角城,一同注入淮水。

古文:《经》书睢陵,误耳。

现代文:《水经》却说到达唯陵,是搞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