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古文: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易水出西山宽中谷,东径五大夫城南。

现代文:易水发源于泳郡故安县阎乡的西山,易水发源于西山宽中谷,往东流经五大夫城南边。

古文:并避时乱,隐居此山,故其旧居,世以为五大夫城,即此。《岳赞》云:五王在中,庞葛连续者也。

现代文:从前北平侯王谭,不肯顺从王莽政权,他的儿子王兴生了五个儿子,也都跟他出来避乱,隐居这座山中。世人就把他们的旧居称为五大夫城。潘岳《赞》说:五王在城中,裙带相连,是个大族。

古文:易水又东,左与子庄溪水合,水北出子庄关,南流径五公城西,屈径其城南。

现代文:易水又东流,左边与子庄溪水汇合。子庄溪水发源于北方的子庄关,往南流经五公城西,拐弯流经城南。

古文:五公,即王兴之五子也。

现代文:五公,就是王兴的五个儿子。

古文:光武即帝位,封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憙侯,显才蒲阴侯,仲才新市侯,秀才为唐侯。

现代文:光武帝即位后,封他们为五侯:元才为北平侯,益才为安息侯,显才为蒲阴侯,仲才为新市侯,季才为唐侯―这就是所谓中山五王。

古文:所谓中山五王也,俗又以五公名居矣。二城并广一里许,俱在冈阜之上,上斜而下方。其水东南入于易水。

现代文:民间又称他们的居地为五公城。五大夫城和五公城方圆都有一里左右,都坐落在小山岗上,上方倾斜,下端方正,溪水往东南注入易水。

古文:易水又东,右会女思谷水,水出西南女思涧,东北流注于易,谓之三会口。

现代文:易水又东流,右边与女思谷水汇合。女思谷水发源于西南的女思涧,往东北流,注入易水,汇流处称为三会口。

古文: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

现代文:易水又往东拐弯流到关门城西南一一就是昔日燕国的长城门,与樊石山水汇合。

古文:与樊石山水合,水源西出广昌县之樊石山,东流径覆釜山下,东流注于易水。

现代文:樊石山水发源于西方广昌县的樊石山,往东流经覆釜山下,东流注入易水。

古文:易水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径渐离城南,盖太子丹馆高渐离处也。

现代文:易水又往东流经燕长城,又往东流经渐离城南,这是燕太子丹设馆安顿高渐离的地方。

古文:易水又东径武阳城南,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之下都,擅武阳之名。

现代文:易水又往东流经武阳城南。因为易水从宽中经武夫关东流而出,于是就兼有武水之称,所以燕国下都也就得了武阳之名了。

古文:左得濡水枝津故渎。

现代文:易水左边与濡水支流旧-道汇合。

古文:武阳大城东南小城,即故安县之故城也,汉文帝封丞相申屠嘉为侯国。

现代文:武阳大城东南的小城,就是故安县的旧城,汉文帝把该县封给垂相申屠嘉,立为侯国。

古文: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

现代文:旧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

古文:高诱云:易水径故安城南城外东流。

现代文:高诱说:易水经故安城南城外往东流。

古文:即斯水也。

现代文:指的就是这支水。

古文:诱是涿人,事经明证。

现代文:高诱是琢郡人,他的记载是经过明确的查证的。

古文:今水被城东南隅,世又谓易水为故安河。

现代文:今天水漫到城的东南角,世人又称易水为故安河。

古文: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

现代文:武阳城是燕昭王所筑,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

古文:故傅逮《述游赋》曰:出北蓟,历良乡,登金台,观武阳,两城辽廓,旧迹冥芒。

现代文:因而傅逮《述游赋》说:出了北蓟,经过良乡,登上金台,眺望武阳,两座城空旷辽阔,旧遗迹渺渺茫茫。

古文:盖谓是处也。

现代文:赋中写的就是这地方。

古文:易水东流而出于范阳。

现代文:易水往东流出范阳。

古文: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易水径范阳县故城南。秦末,张耳、陈余为陈胜略地,燕、赵命蒯通说之,范阳先下是也。

现代文:往东流过范阳县南边,又往东流过容城县南边,易水流经范阳县旧城南边,秦朝末年,张耳、陈余替陈胜攻占燕、赵的土地,派蒯通去游说,首先攻下范阳。

古文:汉景帝中二年,封匈奴降王代为侯国,王莽之顺阴也。

现代文:汉景帝中元二年前,把范阳封给降于汉的匈奴王代,立为侯国,就是王莽时的顺阴。

古文:昔慕容垂之为范阳也,戍之即斯。

现代文:从前慕容垂逃奔到范阳,设兵驻守,就是这地方。

古文:意欲图还上京,阻于行旅,造次不获,遂中。

现代文:他本来打算到上京去,因行军途中受阻,仓促间未能如愿。

古文:易水又东与濡水合,水出故安县西北穷独山南谷,东流与源泉水合,水发北溪,东南流注濡水。

现代文:易水又东流,与濡水汇合。濡水发源于故安县西北穷独山的南谷,东流与源泉水汇合,源泉水发源于北溪,往东南流注入濡水。

古文:濡水又东南径樊于期馆西,是其授首于荆轲处也。

现代文:濡水又往东南流经樊砖期馆西边,就是樊砖期自刻,把头交给荆柯的地方。

古文:濡水又东南流径荆轲馆北,昔燕丹纳田生之言,尊轲上卿,馆之于此。

现代文:濡水又往东南流经荆柯馆北边,昔日燕丹采纳田生的建议,尊封荆柯为上卿,在此处修建馆舍安置他。

古文:二馆之城,涧曲泉清,山高林茂,风烟披薄,触可栖情,方外之士,尚凭依旧居,取畅林木。

现代文:两座馆舍所在的小城,溪涧曲折,泉水澄清,山高林茂,烟雾缭绕,眺望这景色,真令人心旷神怡;出家的僧道,还栖身于旧地,在山林清静的生活中自得其乐。

古文:濡水又东径武阳城西北,旧堨濡水,枝流南入城径柏冢西,冢垣城侧,即水塘也。

现代文:濡水又往东流经武阳城西北。从前曾拦河筑坝,引出支流往南流入城中,流经柏家西边。墓园的围墙在城旁,有个水塘。

古文:四周茔域深广,有若城焉。

现代文:四周是森严庞大的墓地,有如城邑。

古文:其水侧有数陵,坟高壮,望若青丘,询之古老,访之史籍,并无文证,以私情求之,当是燕都之前故坟也,或言燕之坟茔,斯不然矣。其水之故渎南出,屈而东转,又分为二渎。

现代文:濡水旧道往南流出,转向东边分为两条。

古文:一水径故安城西,侧城南注易水,夹塘崇峻,邃岸高深。左右百步,有二钓台,参差交峙,迢递相望,更为佳观矣。

现代文:一条流经故安城西,傍着城墙往南流入易水。两边堤高岸深,左右相隔百步,有两座钓台参差对峙,遥遥相望,风景更为秀丽。

古文:其一水东出注金台陂,陂东西六七里,南北五里。侧陂西北有钓台高丈余,方可四十步,陂北十余步有金台,台上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如减。

现代文:另一条往东流,注入金台阪,这片破塘东西六七里,南北五里;阪塘西北有钓台,高一丈余,方圆大约四十步,阪塘北岸十余步有个金台,台上东西八十多步,南北稍狭。

古文:北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并悉高数丈,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水流径通,长庑广字,周旋被浦,栋堵咸沦,柱础尚存,是其基构可得而寻访。

现代文:北边有个小金台,台北又有个兰马台,都有几丈高,相对并峙,十分秀丽。台左右两边水流相通,有长庞阔檐,盘回曲折地披覆在水岸上。屋宇墙壁都已倒塌了,但柱础还在,所以建筑的基址和结构还可以看得出来。

古文:诸耆旧咸言,昭王札宾,广延方士,至于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

现代文:访问老人,都说昭王以礼厚待宾客,广泛招聘四方人才,如郭魄、乐毅、邹衍、剧辛之流,还有那些求官觅职,游说于诸侯之间的人们,都纷纷远道而来。

古文: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连下都馆之南垂,言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故雕墙败馆,尚传镌刻之石,虽无经记可凭,察其古迹,似符宿传矣。

现代文:但昭王为防备诸侯的门客到燕国来刺探虚实,所以又修建了下都,把他们安顿在南部边境的馆舍里。老人们还说,昭王开创于前,他的儿子丹又续建于后,所以雕墙破馆之间,还留有镌刻过的残石,虽然没有经籍记载可相印证,但细察这里的古迹,似乎与历来相传的说法颇相符合。

古文:濡水自堰又东径紫池堡西,屈而北流,又有浑塘沟水注之,水出遒县西白马山南溪中,东南流入濡水。

现代文:濡水从堰坝又往东流经紫池堡以西,转向北流,又有浑塘沟水注入。浑塘沟水发源于遒县西边白马山的南溪,往东南流注入濡水。

古文:濡水又东至塞口,古累石堰水处也。

现代文:濡水又往东流到塞口,是古时修筑石堰拦水的地方。

古文:濡水旧枝分南入城东大陂,陂方四里,今无水。

现代文:濡水旧分支南流,注入城东大阪。破塘方圆四里,现在已经无水了。

古文:陂内有泉,渊而不流,际池北侧,俗谓圣女泉。

现代文:破塘内有泉水,水深不流,紧邻着水池的北边,俗称圣女泉。

古文:濡水又东得白杨水口,水出道县西山白杨岭下,东南流入濡水,时人谓之虎眼泉也。

现代文:濡水又东流,在水口接纳了白杨水。白杨水发源于遒县西山的白杨岭下,往东南流入濡水,时人称为虎眼泉。

古文:濡水东合檀水,水出遒县西北檀山西南,南流与石泉水会,水出石泉固东南隅,水广二十许步,深三丈。

现代文:濡水东流,与檀水汇合。檀水发源于遒县西北、檀山西南,南流与石泉水汇合。石泉水发源于石泉固东南角,水宽二十来步,深三丈。

古文:固在众山之内,平川之中,四周绝涧阻水,八丈有余。

现代文:石泉固坐落在群山深处的平川之间,四周有山涧阻隔,涧岸高八丈有余,底部岩石高五丈,岩上又有一层红土,高四丈,陡峭直上,有如墙壁。

古文:石高五丈,石上赤土,又高一匹,壁立直上,广四十五步,水之不周者,路不容轨,仅通人马,谓之石泉固。

现代文:涧宽四十五步。水不流到的地方,路极狭窄,容不下一辆车子,只有单人独马可以通过,地名叫石泉固。

古文:固上宿有白杨寺,是白杨山神也。

现代文:石泉固上古来就有一座白杨寺,寺庙里供奉的是白杨山神。

古文:寺侧林木交荫,丛柯隐景,沙门释法澄建刹于其上,更为思玄之胜处也。

现代文:寺旁林木茂密,枝柯交错,连片的绿荫把阳光都遮住了。僧人法澄在上面修建了一座佛寺,就更成为修道的胜地了。

古文:其水南流注于檀水,故俗有并沟之称焉。

现代文:水往南流,注入檀水,所以民间有并沟之称。

古文:其水又东南流,历故安县北而南注濡水。濡水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水也。

现代文:水又往东南流经故安县北边,往南注入濡水;濡水又往东南流,在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与易水汇合,注入巨马水。

古文:故《地理志》曰: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至范阳入濡水。

现代文:所以《地理志》说:故安县的阎乡,易水就发源在这里,到范阳注入濡水。

古文:阚駰亦言是矣,又曰濡水合渠。

现代文:阐胭也是这么说;又说:濡水与渠水汇合。

古文:许慎曰:濡水入涞。

现代文:许慎说:濡水注入沫水。

古文:涞、渠二号,即巨马之异名。

现代文:沫水、渠水这两个称呼都是巨马水的别名。

古文:然二易俱出一乡,同入濡水,南濡。

现代文:但两条易水都发源于一乡,一同注入濡水。

古文:北易至涿郡范阳县会北濡,又并乱流入涞,是则易水与诸水互摄通称,东径容城县故城北,浑涛东注,至勃海平舒县与易水合。

现代文:北易水流到琢郡范阳县与北濡水汇合,又一起乱流注入沫水,于是北易水与诸水就都可相互通称了。北易水往东流经容城县老城北边,波涛滚滚地往东流,到勃海郡平舒县与南易水汇合。

古文:阚駰曰:涿郡西界代之易水。

现代文:阐驰说:琢郡西部与代郡以易水为分界。

古文:而是水出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燕王仙台东。

现代文:这条易水是南易水,发源于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的燕王仙台东边。

古文: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昭王求仙处。

现代文:仙台有三座山峰,十分高峻,峰顶上飘着云霞,深谷中笼着烟雾,老人们说这是燕昭王求仙的地方。

古文:其东谓之石虎冈,范晔《汉书》云:中山简王焉之窆也。

现代文:仙台的东面称石虎冈。范哗《后汉书》说:这里是中山简王焉墓穴的所在地,葬物非常丰厚,采了琢郡的山石来修筑坟墓。

古文:厚其葬,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碑兽,并出此山,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名冈。

现代文:墓道上的墓碑和石兽都是用山上的岩石雕成的,还留下两只石虎,因此后人就称为石虎冈。

古文:山之东麓,即泉源所导也,《经》所谓阎乡西山。

现代文:山的东麓,就是泉源所出处,《水经》称为阎乡西山。

古文:其水东流,有毖水南会,浑波同注,俗谓之为雹河。

现代文:水往东流,有毖水往南汇入,二水混合同流,俗称雹河。

古文:司马彪《郡国志》曰,雹水出故安县。

现代文:司马彪《郡国志》说:雹水发源于故安县。

古文:易水又东径孔山北,山下有钟乳穴,穴出佳乳,采者篝火寻沙,入穴里许,渡一水,潜流通注,其深可涉,于中众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每于疑路,必有历记,返者乃寻孔以自达矣。上又有大孔,豁达洞开,故以孔山为名也。

现代文:世祖命令耿况去攻打故安西山的贼兵吴耐氢,沿雹水而上十余营,全都击溃,指的就是这条水。易水又往东流经孔山北麓,山下有钟乳溶洞,洞中出产很美的石钟乳。采石钟乳的人打着灯笼去寻觅,入洞约一里,渡过一条潜流的地下河,不太深,人可涉水过去。洞中又奇妙地分出许多石洞,使得出入的人迷失方向,不知该往哪里走;因此在容易迷路的地方,人们一定会留下标记,回来时才能找到出洞的通道。洞顶又有大孔,朝天敞开,所以叫孔山。

古文:其水又东径西故安城南,即阎乡城也。

现代文:易水又往东流经西故安城南,就是阎乡城;流过送荆隆北边。

古文:历送荆陉北,耆旧云:燕丹饯荆轲于此,因而名焉,世代已远,非所详也。

现代文:老人们说:燕丹就在这里为荆柯饯行,因而得名,但世代久远,也不大弄得清楚了。

古文:遗名旧传,不容不诠,庶广后人传闻之听。

现代文:不过对从前留下的地名和传闻,也不得不作此说明,以便让后人扩大见闻。

古文:易水又东流屈径长城西,又东流南径武隧县南,新城县北。

现代文:易水又东流,转弯绕经长城西边,又东流,往南流经武隧一县以南、新城县以北。

古文:《史记》曰:赵将李牧伐燕,取武隧方城是也。

现代文:《史记》说:赵国大将李牧攻打燕国,占领了武隧、方城,就指这两座城。

古文:俗又谓是水为武隧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汾门。

现代文:民间又把这条水叫武隧津。水北朝着长城门,称为汾门。

古文:《史记。赵世家》云:孝成王十九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与燕,燕以葛城,武阳与赵。

现代文:《史记•赵世家》说:孝成王十九年前,赵国与燕国交换土地,把龙兑、汾门给燕,燕则把葛城、武阳给赵。

古文:即此也。亦曰汾水门,又谓之梁门矣。

现代文:汾门也叫汾水门,又称梁门。

古文:易水东分为梁门陂,易水又东,梁门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门,东入长城,东北入陂。

现代文:易水往东分支流出,积成梁门破;易水又东流,梁门破水注入。这条水上口在梁门承接易水,往东流入长城,往东北流注入破中。

古文:陂水北接范阳陂,陂在范阳城西十里,方十五里,俗亦谓之为盐台陂。

现代文:破水在北方承接范阳破,这片破塘在范阳城西十里,方圆十五里,民间又称为盐台破。

古文:陂水南通梁门淀,方三里,淀水东南流,出长城注易,谓之范水,易水自下,有范水通目。

现代文:阪水南通梁门淀,梁门淀方圆三里。淀水往东南流,出了长城,注入易水,称为范水。易水从这里起,下流通称为范水。

古文:又东径范阳县故城南,即应劭所谓范水之阳也。

现代文:又往东流经范阳县老城南边,就是应肋所说的范水之阳。

古文:易水又东径樊舆县故城北。

现代文:易水又往东流经樊舆县老城北边。

古文: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条为侯国,王莽更名握符矣。

现代文:汉武帝元朔五年前,把樊舆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条,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握符。

古文:《地理风俗记》曰:北新城县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故县也。

现代文:《地理风俗记》说:北新城县以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是个旧县。

古文:易水又东径容城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赵将夜于深泽,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唯徐卢于容城,皆为侯国,王莽更名深泽也。

现代文:易水又往东流经容城县老城南。汉高帝六年前,封赵将夜于深泽;景帝中元三年前,把降于汉的匈奴王唯徐卢封于容城,都是侯国。王莽改名为深泽。

古文:易水又东,埿水注之,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埿淀、小埿淀。

现代文:易水又往东流,堡水注入。坚水上流,在容城县东南承接两个破塘,称为大坚淀和小坚淀。

古文:其水南流注易水,谓之埿洞口,水侧有浑埿城,易水径其南,东合滱水。

现代文:水往南流,注入易水,汇流处叫坚洞口。水边有浑堡城,易水流经城南,往东与流水汇合。

古文:故桑钦曰:易水出北新城西北,东入滱,自下滱,易互受通称矣。

现代文:所以桑饮说:易水发源于北新城西北,东流注入流水。从此以下,流水与易水都可通称了。

古文:易水又东径易京南。

现代文:易水又往东流经易京以南。

古文:汉末,公孙瓒害刘虞于蓟下,时童谣云:燕南垂,赵北际,惟有此中可避世。

现代文:汉朝末年,公孙攒在蓟下杀害了刘虞。当时童谣说:燕的南疆,赵的北地,唯有这里可避乱世。

古文:瓒以易地当之,故自蓟徙临易水,谓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

现代文:公孙攒以为这地方就是易水一带,所以从蓟迁到易水边,把他所驻的城称为易京城,在易城以西四五里。

古文:赵建武四年,石虎自辽西南达易京,以京障至固,令二万人废坏之。

现代文:后赵建武四年,石虎从辽西南下,到了易京,看到易京城墙极其坚固,就派了二万人把它破坏了。

古文:今者,城壁夷平,其楼基尚存,犹高一匹,余基上有井,世名易京楼,即瓒所保也。

现代文:现在城墙已经毁为平地,但城楼基址还在,高度还有四丈多。废址上有一口井,世人称这座城楼为易京楼,城就是公孙攒所据守的易京城。

古文:故瓒《与子书》云:袁氏之攻,状若鬼神,冲梯舞于楼上,鼓角鸣于地中。

现代文:所以公孙攒给他儿子的信中说:袁氏攻城时,就像鬼神一样,冲梯在城楼上乱舞,鼓角在地上齐鸣,说的就是这里的城楼。

古文:即此楼也。

现代文:易水又往东流经易县老城南。

古文:易水又东径易县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阚駰称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与宾客知谋者,祖道于易水上。

现代文:从前燕文公迁到易县,就是这座城。阐胭说:太子丹派荆柯去刺秦王,与知道这一密谋的宾客在易水上给他饯行。

古文:《燕丹子》称,荆轲入秦,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现代文:《燕丹子》说:荆柯动身到秦国去时,太子和知道密谋的人都穿了白衣,戴了白帽,在易水上给他送行。荆柯起身向他敬酒,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古文:高渐离击筑,宋如意和之,为壮声,士发皆冲冠;为哀声,士皆流涕。

现代文:高渐离击筑,宋如意伴唱,唱到悲壮时,人们激动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了起来;唱到凄哀时,人们都不禁涕泪纷纷。

古文:疑于此也。

现代文:这次壮行处可能就是在这里。

古文: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此也。

现代文:我按古时留一下的遗迹认为,壮行处大多是在武阳,似乎不会在这里。

古文:汉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仆为侯国也。

现代文:汉景帝中元三年前,把易县封给降于汉的匈奴王仆继,立为侯国。

古文:又东过安次县南,易水径县南,鄚县故城北,东至文安县与滹沱合。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安次县南边,易水流经安次县南边、郭县旧城北边,往东流到文安县,与淳沱河汇合。

古文:正谓此水也。是以班固、阚駰之徒,咸以斯水谓之南易。

现代文:《史记》载,苏秦说: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指的就是这条水。所以班固、阐驯等人都把这条水叫南易水。

古文:又东过泉州县南,东入于海。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泉州县南边,往东注人大海。

古文:《经》书水之所历,沿次注海也。

现代文:《水经》记载易水依次所经地方,一路流去,注入大海。

古文: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即沤夷之水也,出县西北高氏山。

现代文:滱水发源于代郡灵丘县高氏山,滱水就是沤夷之水,发源于灵丘县西北的高氏山。

古文:《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者也。

现代文:《山海经》说:高氏之山,流水发源在这里,东流注入河水。

古文:其水东南流,山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世谓之石铭陉也。

现代文:滱水往东南流,山上有摩崖石刻,题着冀州北界四字,因此人们称这里为石铭隆。

古文:其水又南径候塘,川名也。

现代文:沱水又往南流经侯塘,这是个川原名;又往东流,与温泉水汇合。

古文:又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

现代文:温泉水发源于西北的暄谷,源头的水温热如汤,入水沐浴,能治愈百病,因此人们称为温泉。

古文:东南流径兴豆亭北,亭在南原上,敧倾而不正,故世以敧城目之。

现代文:温泉水往东南流经兴豆亭北面。兴豆亭在南原上,亭身倾斜不正,因此世人把它称为敲城。

古文:水自原东南注于滱。

现代文:水从南原往东南流,注入流水。

古文:滱水又东,莎泉水注之,水导源莎泉南流,水侧有莎泉亭,东南入于滱水。

现代文:施水又东流,莎泉水注入。这条水发源于莎泉,往南流,水旁有莎泉亭;往东南流注入浓水。

古文:滱水又东径灵丘县故城南。应劭曰:赵武灵王葬其东南二十里,故县氏之。

现代文:流水又往东流经灵丘县旧城南,应肋说:赵武灵王葬在旧城东南二十里,所以取名灵丘县。

古文:县,古属代,汉灵帝光和元年,中山相臧昊上请别属也。

现代文:灵丘县古时属于代郡,汉灵帝光和元年,中山相藏昊上奏朝廷,请求把该县划归别郡。

古文:瓒注《地理志》曰:灵丘之号,在武灵王之前矣。

现代文:薛攒注《地理志》说:灵丘县名称在赵武灵王前就有了。

古文:又按司马迁《史记》,赵敬侯九年,败齐于灵丘,则名不因武灵王事,如瓒《注》。

现代文:又据司马迁《史记》:赵敬侯九年前,在灵丘打败了齐军。这样看来,灵丘这地名并不是由赵武灵王而来的。

古文:流水自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隘于峡,以讥禁行旅。

现代文:这与薛攒《注》所说一致。流水从灵丘县往南流入山峡,峡口称为隘门,那里设了关隘,用来稽查过往行人。

古文:历南山,高峰隐天,深溪埒谷,其水沿涧西转,径御射台南,台在北阜上,台南有御射石碑,南则秀嶂分霄,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 车驾沿溯,每出是所游艺焉。

现代文:滱水流经南山,这里高峰遮天,深溪沿着峡谷流下。沱水沿着山涧向西转,流经御射台南边。台在北面的山岗上,台南有一块御射石碑。水南奇峰高入云霄,层崖峭壁,直刺蓝天。山石险峻,壁立直上。皇上的车驾常沿河来来往往,到这里游乐和习射。

古文:滱水西流,又南转东屈径北海王详之石碣南,御射碑石柱北而南流也。

现代文:滱水往西流,又向南转,往东弯,流经北海王详石竭南、御射碑石柱北,然后往南流去。

古文:东南过广昌县南,滱水东径嘉牙川,有一水南来注之,水出恒山北麓,稚川三合,径嘉牙亭东而北流,注于滱水。

现代文:往东南流过广昌县南边,滱水往东流经嘉牙川,有一条水从南边流来注入。这条水发源于恒山北麓,由三条小水流汇合而成,流经嘉牙亭东,然后转向北流,注入滱水。

古文:水之北山,行即广昌县界。

现代文:滱水北岸从山路过去,就是广昌县界。

古文:滱水又东径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傅险之困行轩,故关受其名焉。

现代文:滱水又往东流经倒马关,关口极深极远。诗人咏叹高冈崔巍,使良马疲惫不堪;傅岩峻险,使行车受阻不前;这里的山势也与此相仿,因而就有倒马关之名了。

古文:关水出西南长溪下,东北历关注滱。

现代文:关水发源于西南的长溪下,往东北流经此关,注入滱水。

古文:滱水南,山上起御坐于松园,建祗洹于东圃。东北二面,岫嶂高深,霞峰隐日,水望澄明。

现代文:滱水南边山上的松园里,建有帝王的御座,在东圃造了一所佛寺;东北两面,高峰深谷连绵不绝,高入云霞的山峰,荫天蔽日,山间流积的水潭清澈见底,深渊也藏不住鱼鳖。

古文:渊无潜甲,行李所径,鲜不徘徊忘返矣。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

现代文:行旅途经此处,无不留连忘返。又往东南流过中山郡上曲阳县北边,恒水从西方流来注人。

古文:其水东北流,注于滱水。

现代文:两岭溪水往东北流,注入滱水。

古文:又东,左合悬水,水出山原岫盘谷,轻湍浚下,分石飞悬,一匹有余,直灌山际,白波奋流,自成潭渚。

现代文:浓水又往东流,在左边与悬水汇合。悬水发源于山原帕盘谷,轻流急下,在悬崖间飞泻成一挂瀑布,高四丈余,水从山边直灌下来,白浪汹涌,积成深潭。

古文:其水东南流,扬湍注于滱。

现代文:悬水往东南流,扬起急流,注入滱水。

古文:滱水又东流历鸿山,世谓是处为鸿头,疑即《晋书地道记》所谓鸿上关者也。

现代文:滱水又往东流经鸿山,世人把这里称为鸿头,可能就是《晋书•地道记》所说的鸿上关。

古文:关尉治北平而画塞于望都东北,去北平不远,兼县土所极也。

现代文:关尉的治所在北平,却把疆界划到望都东北,距北平不远,县境辖地也到这里为止了。

古文:滱水于是,左纳鸿上水,水出西北近溪,东南流注于滱水也。

现代文:滱水在此从左边接纳了鸿上水,这条水发源于西北近溪,往东南流注入滱水。

古文:又东过唐县南。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唐县南边,

古文:滱水又东径左人城南。

现代文:滱水又往东流经左人城南。

古文:应劭曰:左人城在唐县西北四十里。

现代文:应肋说:左人城在唐县西北四十里。

古文: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而锐上,若委粟焉,疑即《地道记》所云望都县有委粟关也。

现代文:县里有雹水,也有人称为唐水。唐水发源于中山城以西偏北处,城内有一座小山,坐落在城西侧,山形尖削耸立,有如一堆积粟。《地道记》所说的望都县有委粟关,可能就指这里。

古文: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谓之中山城;以城中有唐水,因复谓之为广唐城也。

现代文:因为山在城中,所以民间又称此城为中山城,又因城中有唐水,所以又称城为广唐城。

古文:《中山记》以为中人城,又以为鼓聚,殊为乖谬矣。

现代文:《中山记》称为中人城,又称鼓聚,这实在是极大的错误。

古文: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中山郡治。

现代文:又说城中有山,所以称为中山,是中山郡的治所。

古文:京相璠曰:今中山望都东二十里有故中人城。

现代文:京相潘说:今天中山望都以东二十里有旧中人城。

古文:望都城东有一城名尧姑城,本无中人之传,璠或以为中人,所未详也。

现代文:望都城东有一座城叫尧姑城。本来没有流传过中人城之名,京相潘却以为叫中人城,不知到底有何依据。

古文:《中山记》所言中人者,城东去望都故城十余里,二十里则减,但苦其不东,观夫异说,咸为爽矣。

现代文:《中山记》所说的中人城,城东距望都旧城十余里,二十里则不到,但却不在望都以东。纵观各种木同说法,都有错误的地方。

古文:今此城于卢奴城北如西六十里。城之西北,泉源所导,西径郎山北,郎、唐音读近,实兼唐水之传。

现代文:今天这座城在卢奴城北偏西六十里,城的西北是源头所出处,往西流经郎山以北,郎、唐读音相近,雹水兼有唐水之称,实际上就是由此而来的。

古文:西流历左人亭注滱水。

现代文:唐水往西流经左人亭,注入滱水。

古文:滱水又东,左会一水,水出中山城北郎阜下,亦谓之唐水也。

现代文:滱水又往东流,在左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中山城北边的郎阜下,也称唐水。

古文:然于城非在西,俗又名之为雹水,又兼二名焉。

现代文:但此水并不在城的西边,民间也称雹水,这条水又兼有两个名称了,往西南流,注入滱水。

古文:西南流入滱,并所未详,盖传疑耳。

现代文:这些情况都不大清楚,无非录以存疑罢了。

古文:滱水又东,恒水从西来注之。自下滱水兼纳恒川之通称焉。

现代文:滱水又往东流,恒水从西方流来注入,从这里开始到下游,沱水又兼有恒川的通称了。

古文:即《禹贡》所谓恒、卫既从也。

现代文:《禹贡》所说的恒水、卫水都已疏导入海,这里的恒水就指这条水。

古文:滱水又东,右苞马溺水,水出上曲阳城东北马溺山,东北流径伏亭。

现代文:滱水又往东流,在右边接纳了马溺水。马溺水发源于上曲阳城东北的马溺山,往东北流经伏亭。

古文:《晋书地道记》曰:望都县有马溺关。

现代文:《晋书•地道记》说:望都县有个马溺关。

古文:又东南流,胡泉水注之,水首受胡泉,径上曲阳县南,又东径平乐亭北,左会长星川,东南径卢奴城南,又东北,川渠之左有张氏墓,冢有汉土谷太守议郎张平仲碑,光和中立。川渠又东北合滱水,水有穷通,不常津注。

现代文:《中山记》说:八渡、马溺,都是山弯里的险要之处,两个关口地势相接,说不定此城就是当年关尉的治所。但异名的由来却不清楚。马溺水又往东流注入滚水。惋水又往东流经中人亭南,《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立为王国,王莽改名为常山。北魏皇始二年立。长星川又往东北流,与沱水汇合,此渠有时无水,有时通水,不是长流不断的。

古文:又东过安憙县南,县,故安险也。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安憙县南边,安息县过去叫安险县。

古文:其地临险,有井涂之难,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应为侯国,王莽更名宁险,汉章帝改曰安憙,《中山记》曰:县在唐水之曲,山高岸险,故曰安险;邑丰民安,改曰安憙。

现代文:这里地势险恶,有如井隆、三涂那样的险道。汉武帝元朔五年前,把这地方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应,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宁险,汉章帝又改为安息。《中山记》说:县在唐水的水湾上,山高岸险,因而称为安险;以后城富民安,改为安息。

古文:秦氏建元中,唐水泛涨,高岸崩颓,城角之下有大积木,交横如梁住焉。

现代文:前秦建元年间,唐水泛涨,高岸崩塌,城角下有成堆的大木材,纵横交错,有如梁柱。

古文:后燕之初,此木尚在,未知所从。

现代文:后燕初年,这些木材还在,但不知是哪里来的。

古文:余考记稽疑,盖城地当初,山水渀荡,漂沦巨栰,阜积于斯,沙息壤加,渐以成地,板筑既兴,物固能久耳。

现代文:我查阅过从前的记载,想弄清这个间题,大概当初这里发过山洪,漂下大木筏,堆在这地方,后来沙土淤积,变成了陆地,又兴工筑起城来。因为木材埋在地下,所以能经久不腐。

古文:滱水又东径乡城北,旧卢奴之乡也。

现代文:滱水又往东流经乡城北边,这里从前是卢奴县的一个乡。

古文:《中山记》曰:卢奴有三乡,斯其一焉,后隶安吝。

现代文:《中山记》说:卢奴县有三个乡,这是其中之一,后来又改属安息县。

古文:城郭南有汉明帝时孝子王立碑。

现代文:外城南有汉明帝时孝子王立的墓碑。

古文:又东过安国县北,滱水历县东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南流径解渎亭南。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安国县北边,滱水流经安国县东边,分为两条。一条支流往东南流经解读亭南边。

古文:汉顺帝阳嘉元年,封河间孝王子淑于解渎亭为侯国,孙宏,即灵帝也。

现代文:汉顺帝阳嘉元年,把河间孝王的儿子刘淑封于解读亭,立为侯国。他的孙子刘宏就是后来的灵帝。

古文:又东南径任丘城南,又东南径安郭亭南。

现代文:这条支流又往东南流经任丘城南边,又往东南流经安郭亭南边。

古文: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传富为侯国。

现代文:汉武帝元朔五年前,把这地方封给中山靖王的儿子刘传富,立为侯国。

古文:其水又东南流,入于滹沱。

现代文:又往东南流,最后注入淖沱河。

古文:滱水又东北流径解渎亭北而东北注。

现代文:滱水又往东北流经解读亭北边,然后往东北流去。

古文:又东过博陵县南,滱水东北径蠡吾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县,故饶阳之下乡者也,自河问分属博陵。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博陵县南边,滱水往东北流经氢吾县旧城南边,《地理风俗记》说:氢吾县是过去饶阳的下乡,从河间郡分出,属博陵郡。

古文:汉安帝元初七年,封河间王开子翼为都乡侯,顺帝永建五年,更为侯国也。

现代文:汉安帝元初七年,封河间王刘开的儿子刘翼为都乡侯,顺帝永建五年,改为侯国。

古文:汉末,罢还安平,晋太始年复为郡,今谓是城为野城。

现代文:滱水又往东北流经博陵县旧城南边,就是古时的陆成。

古文:滱水又东北径侯世县故城南,又东北径陵阳亭东,又北,左会博水,水出望都县,东南流径其县故城南,王莽更名曰顺调矣。

现代文:汉武帝元朔二年始年间重又设郡。现在称此城为野城。滱水又往东北流经侯世县旧城南边,又往东北流经陵阳亭东边,又往北流,左边与博水汇合。博水发源于望都县,往东南流经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顺调。

古文:又东南,潜入地下。博水又东南循渎,重源涌发。东南径三梁亭南,疑即古勺梁也。

现代文:博水又往东南流,潜入地下;接着又往东南沿着水道重新冒出,往东南流经三梁亭南边,这地方可能就是古时的勺梁。

古文:《竹书纪年》曰:燕人伐赵,围浊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者也。

现代文:《竹书纪年》说:燕军进攻赵国,把浊鹿围困起来,赵武灵王和代人去援救浊鹿,在勺梁击败燕军。

古文:今广昌东岭之东有山,俗名之曰浊鹿逻。城地不远,土势相邻,以此推之,或近是矣,所未详也。

现代文:现在广昌东岭以东有一座山,俗称浊鹿逻,离浊鹿城不远,地势相邻,推想起来也许就是当年的勺梁,不知对否。

古文:博水又东南径谷粱亭南,又东径阳城县,散为泽渚。

现代文:博水又往东南流经毁梁亭南,又往东流经阳城县,散溢为湖泽,湖水上涨时,方圆数里,不但盛产香蒲和竹笋,而且菱角和莲藕也特别多。

古文:诸水潴涨,方广数里,匪直蒲笋是丰,实亦偏饶菱藕,至若娈婉丱童,及弱年崽子,或单舟采菱,或叠舸折芰,长歌阳春,爱深绿水,掇抬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羁望矣。世谓之为阳城淀也。

现代文:那些扎着双角的可爱儿童和年少哥儿,有的独自划着小舟采菱,有的几只船一起折菱,他们向着这三月阳春而欢唱,深深地爱着这悠悠碧水,采菱的人们不感到疲倦,歌唱的人们吐出悠扬的清音,那时路过此处的行人,对着此情此景,他乡羁旅的心情,也会得到慰藉了。人们称此湖为阳城淀。

古文:阳城县故城近在西北,故陂得其名焉。

现代文:阳城县旧城就在附近的西北方,湖也因而得名了。

古文:《郡国志》曰:蒲阴县有阳城者也。

现代文:《郡国志》说:蒲阴县有阳城。

古文:今城在县东南三十里。

现代文:而现在阳城在县城东南三十里。

古文:张晏曰:濡水于城北曲而西流,是受此名,故县亦因水名而氏曲逆矣。《春秋左传》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取曲逆是也。

现代文:湖水又潜入地下沿水道而流,转到清梁亭西北,重又涌出地面。博水又往东流经白堤亭南边,又往东流经广望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朔二年夏,齐国攻打晋国,夺取了曲逆,就是这地方。

古文:汉高帝击韩王信,自代过曲逆,上其城,望室字甚多,曰:壮哉!

现代文:汉高帝去打韩王信,从代出发途经曲逆,登上城头,望见城内房屋很多,说道:好大的城啊!

古文:吾行天下,惟洛阳与是耳。

现代文:我走遍天下,所见大城只有洛阳和这里了。

古文:诏以封陈平为曲逆侯。

现代文:于是下诏封陈平为曲逆侯。

古文:王莽更名顺平。

现代文:王莽改名为顺平。

古文:濡水又东与苏水合,水出县西南近山,东北流径尧姑亭南,又东径其县入濡。

现代文:濡水又往东流与苏水汇合。苏水发源于县城西南近处山中,往东北流经尧姑亭南边,又往东流经该县,注入濡水。

古文:濡水又东,得蒲水口,水出西北蒲阳山,西南流,积水成渊,东西百步,南北百余步,深而不测。

现代文:濡水又往东流,到藏水口接纳了蒲水。蒲水发源于西北方的蒲阳山,往西南流,积成深潭,水潭东西一百步,南北百余步,深不可测。

古文:蒲水又东南流,水侧有古神祠,世谓之为百祠。亦曰蒲上祠,所未详也。

现代文:蒲水又往东南流,水旁有个古神祠,人们称为百祠,也叫蒲上祠,这也不大清楚。

古文:又南径阳安亭东。

现代文:蒲水又往南流经阳安亭东边。

古文:《晋书地道记》曰:蒲阴县有阳安关,盖阳安关都尉治。世俗名斯川为阳安扩。

现代文:《晋书•地道记》说:蒲阴县有阳安关,是阳安关都尉的治所,民间称这一带的平川为阳安扩。

古文:蒲水又东南历扩,径阳安关下,名关皋为唐头坂。

现代文:蒲水又往东南流经阳安扩,经阳安关下,把关前的高地叫唐头坂。

古文:出关北流,又东流径夏屋故城,实中险绝。

现代文:蒲水出关往北流,又往东流经夏屋旧城,城很坚固,极其险要。

古文:《竹书纪年》曰: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者也。

现代文:《竹书纪年》说:魏国殷臣、赵国公孙哀讨伐燕国,回来时夺取了夏屋,修筑了曲逆城。

古文:其城东侧,因阿仍墉筑一城,世谓之寡妇城,贾复从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所作也。

现代文:旧城东侧,利用曲折的地势和城墙又筑了一座城,世人称为寡妇城。贾复在北平随从光武帝追击铜马、五蟠二军时筑了此城。

古文:世俗音转,故有是名矣。

现代文:世俗音讹,因而把贾复城说成寡妇城了。

古文:其水又东南流径蒲阴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城在蒲水之阴。

现代文:蒲水又往东南流经蒲阴县旧城北边,《地理志》说:城在蒲水之南。

古文:汉章帝章和二年,行巡北岳,以曲逆名不善,因山水之名,改曰蒲阴焉。

现代文:汉章帝章和二年巡视北岳,以为曲逆这地名不好,于是就因水改名为蒲阴。

古文:水右合鱼水,水出北平县西南鱼山,山石若巨鱼,水发其下,故世俗以物色名川。

现代文:蒲水在右边与鱼水汇合。鱼水发源于北平县西南的鱼山,山上有巨石,形状像大鱼,水源从石下流出,因而民间就按物象来命名。

古文:又东流注于蒲水,又东入濡。

现代文:鱼水又往东流,注入蒲水,蒲水又往东注入濡水。

古文:故《地理志》曰:蒲水、苏水,并从县东入濡水。

现代文:因此《地理志》说:蒲水、苏水都从县东注入濡水。

古文:石文云:皇帝以太延元年十二月,车驾东巡,径五回之险邃,览崇岸之竦峙,乃停驾路侧,援弓而射之,飞矢逾于岩山,刊石用赞元功。

现代文:濡水又往东北流经乐城南,又往东注入博水,自此以下,博水也兼称濡水了。《春秋》:昭公七年十二月,车驾东巡,途经险峻的五回岭,看到崖岸巍然耸峙,于是停车路旁,弯弓搭箭向山崖射去,那箭高高地飞过山岩顶上,因而刻石称颂这一伟大事迹。

古文:夹碑并有层台二所,即御射处也。

现代文:三碑之间夹着两座层台,就是当年皇上射箭的地方。

古文:碑阴皆列树碑官名。

现代文:石碑背面都刻着立碑者的官名。

古文:徐水东北屈径郎山,又屈径其山南,众岑竞举,若竖鸟翅,立石崭岩,亦如剑秒,极地险之崇峭。

现代文:徐水往东北转弯流经郎山,又转弯流经山南。无数尖尖的山峰竞相高耸,就像鸟儿竖着翅膀,直立的蠕岩仿佛出鞘的剑端,地势真是险峻高峭极了。

古文:汉武之世,戾太子以巫蛊出奔,其子远遁斯山,故世有郎山之名。

现代文:汉武帝时代,决太子因以巫术害人之罪逃跑,他的儿子远逃到这座山中,因此得了郎山之名。

古文:山南有《郎山君碑》,事具其文。

现代文:山南有郎山君碑,碑文记载了这件事。

古文:徐水又径郎山君中子触锋将军庙南,庙前有碑,晋惠帝永康元年八月十四日壬寅;发诏锡君父子,法祠其碑。

现代文:徐水又流经郎山君次子触锋将军庙南,庙前有块石碑,晋惠帝永康元年八月十四日壬寅,下诏赐郎山君父子建祠,建了这块碑。

古文:刘曜光初七年,前顿丘太守郎宣,北平太守阳平邑振等,共修旧碑,刻石树颂焉。

现代文:刘暇光初七年,原顿丘太守郎宣、北平太守阳平、邑振等人,共同整修旧碑,刻石作颂。

古文:徐水又径北平县,县界有汉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子诏书,遣冀州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昭,郡县分境,立石标界,具揭石文矣。

现代文:徐水又流经北平县,县界有界碑,是汉息平四年所立。幽、冀二州遵照戊子日颁发的诏书,派了冀州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昭,去解决郡县分境的争端,于是立碑标界,将此事刻子碑上。

古文:徐水又东南流历石门中,世俗谓之龙门也。

现代文:徐水又往东南流经石门中,民间称为龙日。

古文:其山上合下开,开处高六丈,飞水历其间,南出乘崖,倾涧泄注,七丈有余,渀荡之音,奇为壮猛,触石成井,水深不测,素波自激,涛襄四陆,瞰之者惊神,临之者骇魄矣。

现代文:这座山上合下开,开口处高六丈,水流从石门间飞速地南流而出,循着山崖下泻七丈余,注入山涧,狂涛冲击之声雄豪威猛,在岩石间冲蚀成潭,深不可测,激起一片白浪,涌上了四岸。身临高岸俯视底下,不禁会胆战心惊,栗然生畏。

古文:东南出山径其城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郎山君之元子也。

现代文:水往东南流出山间,流经城中,有一座古碑叫伏白君碑―太白君是郎山君的长子。

古文:其水又东流,汉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破之于顺水北,乘胜追北,为其所败,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骑王丰,于是授马退保范阳。

现代文:水又往东流,汉光武帝在北平追击铜马军和五蟠军,就在顺水以北打败了他们,于是乘胜追击,却反而被他们打败。两军短兵相接,光武帝慌忙跳到崖下,幸好碰到冲出敌阵的王丰,把马让给他骑,退回范阳坚守。

古文:顺水,盖徐州之别名也。

现代文:顺水就是徐州的别名。

古文:徐水又东径蒲城北,又东径清苑城。

现代文:徐水又往东流经蒲城以北,又往东流经清苑城,又往东南与卢水汇合。

古文:又东南与卢水合,水出蒲城西,俗谓之泉头水也。《地理志》曰北平县有卢水,即是水也。东径其城,又东南,左入徐水。

现代文:卢水发源于蒲城以西,俗称泉头水。《地理志》说:北平县有卢水,就是这条水。卢水往东流经城中,又往东南流,向左注入徐水。

古文:《地理志》曰:东至高阳入博,今不能也。

现代文:《地理志》说:往东流到高阳注入博水,现在水却流不到高阳了。

古文:徐水又东,左合曹水,水出西北朔宁县曹河泽,东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山,东径邢安城北,又东南入曹河。

现代文:徐水又往东流,左边与曹水汇合。曹水发源于西北方宁朔县的曹河泽,往东南流,左边与岐山之水汇合。岐山之水发源于岐山,往东流经邢安城北边,又往东南流入曹河。

古文:曹水又东南径北新城县故城南,王莽之朔平县也。

现代文:曹水又往东南流经北新城县老城南,就是王莽的朔平县。

古文:曹水又东人于徐水。

现代文:曹水又往东注入徐水。

古文:徐水又东南径故城北,俗谓之祭隅城,所未详也。

现代文:徐水又往东南流经老城北边,俗称祭隅城,也不知城名是怎样来的。

古文:徐水又东注博水。

现代文:徐水又往东注入博水。

古文:《地理志》曰:徐水出北平,东至高阳入于博,又东入滱、《地理志》曰:博水自望都,东至高阳入于滱是也。

现代文:《地理志》说:徐水发源于北平,往东流到高阳,注入博水;又往东流,注入惋水。《地理志》说:博水从望都往东流,到高阳注入滱水。

古文:又东北入于易。

现代文:又往东北注人易水。

古文:滱水又东北径依城北,世谓之依城河。

现代文:滱水又往东北流经依城北边,世人称为依城河。

古文:《地说》无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

现代文:《地说》中没有依城的地名,其实就是古代的葛城。

古文:《郡国志》曰:高阳有葛城,燕以与赵者也。

现代文:《郡国志》说:高阳有葛城,燕把此城让给赵国。

古文:滱水又东北径阿陵县故城东,王莽之阿陆也。

现代文:滱水又往东北流经阿陵县老城东边,就是王莽的阿陆。

古文:建武二年,更封左将军任光为侯国。

现代文:建武二年,改封给左将军任光,立为侯国。

古文: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

现代文:滱水往东北流,到长城注入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