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古文: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漯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

现代文:漯水发源于雁门郡阴馆县,往东北流过代郡桑干县南,漯水发源于累头山,又名治水。

古文:泉发于山侧,沿波历涧,东北流出山,径阴馆县故城西。

现代文:泉水从山边涌出,扬着轻波流过山涧,往东北流出山间,从阴馆县老城西面流过。

古文:漯水又东北径白狼堆南,魏烈祖道武皇帝于是遇白狼之瑞。故斯阜纳称焉。

现代文:漯水又往东北流经白狼堆南。魏烈祖道武帝在这里遇到白狼,认为是吉兆,所以就称这里为白狼堆。

古文:阜上有故宫,庙楼榭基雉尚崇,每至鹰隼之秋,羽猎之日,肆阅清野,为升眺之逸地矣。

现代文:山上有一座旧宫庙,楼榭的台基和墙垣还相当高,到秋天带了鹰华去打猎,放眼眺望空旷的原野,这里真是登高望远的胜地。

古文:漯水又东流四十九里,东径巨魏亭北,又东,崞川水注之,水南出崞县故城南,王莽之崞张也。

现代文:漯水又往东流了四十九里,东经巨魏亭北边,又东流,有哼川水注入。哼川水发源于哼县老城南边,这就是王莽时的哼张。

古文: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

现代文:县城南面朝向玄岳山,右边靠着哼山,位于二山之-间,因此以哼张为名。

古文:其水又西出山。谓之崞口,北流径繁畤县故城东,王莽之当要也。

现代文:哼川水又西流出山―山口叫哼口―往北流经繁峙县老城东准就是王莽时的当要。

古文:又北径巨魏亭东,又北径剧阳县故城西,王莽之善阳也。

现代文:又往北流经巨魏亭东面,又往北流经剧阳县老城西面,这就是王莽时的善阳。

古文:按《十三州志》曰:在阴馆县东北一百三里。

现代文:《十三州志》说:剧阳县在阴馆县东北一百零三里。

古文:其水又东注于漯水,漯水又东径班氏县南,如浑水注之,水出凉城旋鸿县西南五十余里,东流径故城南,北俗谓之独谷孤城,水亦即名焉。

现代文:哼川水又往东流注入漯水。漯水又往东流经班氏县城南,如浑水注入。如浑水发源于凉城郡旋鸿县西南五十多里,往东流经老城南,北方人俗称独谷孤城,水也以此为名。

古文:东合旋鸿池水,水出旋鸿县东山下,水积成池,北引鱼水,水出鱼溪,南流注池。

现代文:如浑水往东流与旋鸿池水汇合。

古文:池水吐纳川流,以成巨沼,东西二里,南北四里,北对凉川城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

现代文:池水接纳了溪流,成为很大的池沼,东西宽二里,南北长四里,北面与凉川城的南池相对。南池方圆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

古文:虽隔越山阜,鸟道不远,云霞之间常有。

现代文:二池虽然有山相隔,但从崎岖的山径过去,也并不远。

古文:西南流径旋鸿县南,右合如浑水。

现代文:水往西南流经旋鸿县南面,在右边与如浑水汇合,两条水都可称为如浑水。

古文:是总二水之名矣。

现代文:如浑水又往东南流经永固县。

古文:历诸池沼,又南径虎圈东,魏太平真君五年,成之以牢虎也。

现代文:永固县是太和年间按照一所山堂的名字来命名的。如浑水在右边汇合了羊水。羊水发源于平城县西苑外的武州塞,北流出塞,再向东转,流经燕昌城南面。据《燕书》载,建兴十年为关虎而建的。

古文:季秋之月,圣上亲御圈上。

现代文:九月间皇上亲临虎圈之上,命令勇士在下面圈中奋力制伏猛虎,就同勇士高奔戎的事迹相仿。

古文:敕虎士效力于其下,事同奔戎,生制猛兽,即《诗》所谓袒裼暴虎,献于公所也。故魏有《捍虎图》也。又径平城西郭内,魏太常七年所城也。

现代文:正如《诗经》所描写的:赤膊徒手把猛虎捉住,把它进献于公的住处。因此魏时有《捍虎图》。水又流经平城西侧城内,此城为魏泰常七年所建。

古文:城周西郭外有郊天坛,坛之东侧有《郊天碑》,建兴四年立。

现代文:西边城郭外有郊天坛,天坛东边有郊天碑,是建兴四年所立。

古文:其水又南屈,径平城县故城南。

现代文:水又往南转弯流经平城县旧城南面。

古文:《史记》曰:高帝先至平城。

现代文:《史记》说:汉高祖先到平城。

古文:《史记音义》曰在雁门,即此县矣。

现代文:《史记音义》说:平城县属雁门郡,就指此县。

古文:为匈奴所围处,孙畅之《述画》曰:汉高祖被围七日,陈平使能画作美女,送与冒顿,阏氏恐冒顿胜汉,其宠必衰,说冒顿解围于此矣。其水又径宁先宫东,献文帝之为太上皇,所居故宫矣。宫之东次,下有两石柱,是石虎邺城东门石桥柱也。

现代文:王莽时称为平顺。魏天兴二年所立,以洛阳八风谷的黑石琢成。太和殿东北面和紫宫寺相接,南对承贤门,门南就是皇信堂。皇信堂四周,绘有古代圣人、忠臣、烈士的肖像,旁边有题记,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的手笔。皇信堂南面与白台相对,这座台又高又大,台基四周砌了墙壁,有阁道从里面上登,国家的图册和秘藏典籍,都存放在下面。白台的西面就是朱明阁,是值班的官员出入所经过的地方。

古文:按柱勒赵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徙之于此。

现代文:水从御街两侧往南流经蓬台西面。魏神端三年所造,因石柱制作精致美妙,才搬移到这里来的。

古文:余为尚书祠部,与宜都王穆罴同拜北郊,亲所经见,柱侧悉镂云矩,上作蟠螭,甚有形势,信为工巧,去《子丹碑》则远矣。

现代文:我任尚书祠部时,与宜都王穆黑在北郊祭拜,曾亲眼看到过。柱侧雕刻云朵,上有蟠龙,气势磅礴,确实精巧,但与《子丹碑》相比却差得远了。

古文:其水又南径平城县故城东,司州代尹治皇都洛阳,以为恒州。

现代文:水又往南流经平城县老城东西,这是司州代尹的治所。迁都洛阳后,把司州改为恒州。

古文:水左有大道坛庙,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所议建也。

现代文:左岸有大道坛庙,这是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倡议修建的。

古文:兼诸岳庙碑,亦多所署立,其庙阶三成,四周栏槛上阶之上,以木为圆基,令互相枝梧,以版砌其上,栏陛承阿上圆,制如明堂,而专室四户,室内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舆亲降,受箓灵坛,号曰天师,宣扬道式,暂重当时。

现代文:还有其他诸岳的庙碑,也都是他所立,并亲笔题字。大道坛庙石阶有三层,四周围以栏槛,上层石阶之上,用木头做成圆形底基,一根根相抵支撑着,上面用木板铺砌,四角栏槛与石阶相连。上呈圆形,格式与明堂相似,小室有四门,室内有神座,神座的右边陈设玉馨。皇帝亲自来到灵坛上接受天书,尊寇谦之为天师。寇谦之宣扬道教,举行仪式,当时很受尊重。

古文:如浑水又东南流注于漯水。

现代文:坛的东北面,从前有静轮宫,是魏神康四年建造,可与柏梁台媲关。

古文:漯水又东径平邑县故城南,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地理志》属代,王莽所谓平胡也。

现代文:台榭十分高大宽广,高耸云霄,就像要招引天上的神仙,远离尘世的纷扰。到太平真君十一年在平邑筑城。《地理志》以为平邑属代郡,王莽时称为平胡。

古文:《十三州志》曰:城在高柳南百八十里。北俗谓之丑寅城。

现代文:《十三州志》说:县城在高柳以南一百八十里,北方人俗称丑寅城。

古文:漯水又东径沙陵南,魏金田之地也,事同曹武邺中走矣。

现代文:漯水又往东流经沙陵南面。沙陵是魏时的银矿,同曹操在邺都所定机构相似。

古文:漯水又东径狋氏县故城北,王莽更名之曰狋聚也。

现代文:漯水又往东流经标氏县老城北面,王莽时更名标聚。

古文:《十三州志》曰:县在高柳南百三十里,俗谓之苦力干城矣。

现代文:《十三州志》说:标氏县在高柳以南一百三十里,俗称苦力干城。

古文:漯水又东径道人县故城南,《地理志》,王莽之道仁也。

现代文:漯水又往东流经道人县老城南面。《地理志》说:道人就是王莽时的道仁。

古文:《地理风俗记》曰:初筑此城,有仙人游其地,故因以为城名矣。

现代文:《地理风俗记》说:开始筑城时,有仙人来这里嬉游,城就因此得名。

古文:今城北有渊,潭而不流,故俗谓之为平湖也。

现代文:现在城北有个深潭,潭水平静不流,因此俗称平湖。

古文:《十三州志》曰:道人城在高柳东北八十里,所未详也。

现代文:《十三州志》说:道人城在高柳东北八十里,不知是否如,此。

古文:漯水又东径阳原县故城南,《地理志》,代郡之属县也,北俗谓之比狋州城。

现代文:漯水又往东流经阳原县老城南面。《地理志》以为阳原县是代郡的属县,北方人俗称比那州城。

古文:耆彦云:有潜龙出于兹浦,形类青牛焉,故渊潭受名矣。潭深不恻,而水周多莲藕生焉。

现代文:漯水又往东流,安阳水注入。安阳水发源于阳原县东北的一个水潭,北方人俗称太拔回水,水从潭中往东南流,注入漯水。

古文:祁夷水又北径一故城西,西去代城五十里,又疑是代之东城,而非所详也。

现代文:漯水又往东流经东安阳县老城北面,赵惠文王三年讨伐乌丸,进入琢郡,向北追击到桑干,就是这个地方。漯水文东流,有祁夷水注入。

古文:又径昌平郡东,魏太和中置,西南去故城六十里。

现代文:祁夷水发源于平舒县,往东流经平舒县老城南面的沼泽中。《史记》载,赵孝成王十九年设置,西南离老城六十里。

古文:又北,连水入焉,水出瞀瞀县东,西北流,径瞀瞀县故城南,又西径广昌城南。

现代文:水又北流,有连水注入毛连水发源于雄督县东部,往西北流经雄督县老城南面,又往西流经广昌城南面。

古文:《魏土地记》曰:代南二百里有广昌城,南通大岭。

现代文:《魏土地记》说:代城以南二百里有广昌城,南通大岭。

古文:即实非也。

现代文:其实不是如此。

古文:《十三州记》曰:平舒城东九十里有广平城,疑是城也。

现代文:《十三州记》说:平舒城东面九十里有广平城,可能就是此城。

古文:寻其名状,忖理为非。

现代文:但从地名孕实地情况来看,又似乎不像。

古文:又西径王莽城南,又西,到刺山水注之,水出到刺山西。山甚层峻,未有升其巅者。

现代文:祁夷水又往西流,经王莽城南面,又西流,有到刺山水注入。到刺山水发源于到刺山西面,山势高峻,没有人能攀上山顶。

古文:《魏土地记》曰:代城东五十里有到刺山,山上有佳大黄也。

现代文:《魏土地记》说:代城东五十里有到刺山,山上生有优质大黄。

古文:其水北流径一故亭东,城北有石人,故世谓之石人城,西北注连水。

现代文:到刺山水往北流经一个老亭东面,城北有石人,因此俗称石人城。到刺山水往西北流注入连水。

古文:连水又北径当城县故城西,高祖十二年,周勃定代,斩陈稀于当城,即此处也。

现代文:连水又往北流经当城县老城西面。汉高祖十二年俘虏了赵王,就把赵国改设为郡。

古文:应劭曰:当桓都山作城,故曰当城也。又径故代东而西北流注祁夷水。

现代文:王莽时称厌狄。建武十九年,世祖把这地方封给代国宰相堪,立为侯国,过去牵招就在这里杀掉韩忠。

古文:祁夷水西有随山,山上有神庙,谓之女郎祠,方俗所祠也。

现代文:此城在平城东南六七十里,对代城来说是在西北面。雁门水又往东南流,转弯流过一座老城,老城背靠山冈,面对沼泽,北方人俗称叱险城。

古文:祁夷水又北径桑乾故城东。

现代文:雁门水又往东南流,折向东北,积成一片湖荡。

古文:而北流注于漯水。

现代文:湖形斜长而不方正,东北向长约二十多里,宽十五里,芦苇丛生。

古文:《地理志》曰:祁夷水出平舒县,北至桑乾入漯是也。

现代文:有敦水注入。敦水发源于西北少咸山南麓,往东流经参合县老城南。《地理风俗记》说:道人城以北五十里有参合乡,从前是县。

古文:漯水又东北径石山水口,水出南山,北流径空侯城东,《魏土地记》曰:代城东北九十里有空侯城者也。其水又东北流注漯水。

现代文:敦水又东流,有法水注入。谐水发源于东阜山下,往西北流经老城北面,民间称为和堆城。又北流,汇合敦水,往东北乱流,注入雁门水。

古文:漯水又东径潘县故城北,东合协阳关水,水出协溪。

现代文:因此《山海经》说:敦水发源于少咸之山,东流注入雁门之水。郭景纯说:雁门水发源于雁门山,说的就是这条水。

古文:《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阚駰曰:笄头山在潘城南。

现代文:雁门水又往东北流进阳门山,称为阳门水,与神泉水汇合。神泉水发源于苇壁山北麓,水很灵验。碰到浓云密布,却不降雨,久旱无雨的时候,人们常来求雨。

古文:即是山也。

现代文:神泉水有两条,人们称为比连泉。

古文:又北径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

现代文:一条往东北流经一座老城东面,人们称为石虎城,往东北流,注入阳门水。又往东流经三会亭北面,又往东流,经西伺道城北面,又往东流,托台谷水注入。

古文:《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十三州记》曰:广平城东北百一十里有潘县。

现代文:托台谷水上流在苇壁北面承接神泉,往东流经阳门山南的托台谷,称为托台水。这条水汇合了山泉小溪,波滔滚滚地向东流去,中间行人要经过十多个渡日,往东流经三会亭南面,又往东流经托台亭北面,又往东北流,经马头亭北面,往东北注入雁门水。

古文:《地理志》曰:王莽更名树武。

现代文:雁门水又往东流,经大宁郡北面。

古文:其泉从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雨盛则通注,阳旱则不流,惟洴泉而已。关水又东北流,注于漯水。

现代文:大宁郡是魏太和年间所置。有情水注入。《山海经》所说的情水东流注入雁门水,就指这条水。《地理志》有于延水,而没有雁门水、惰水等名;《山海经》有雁门水的名目,而没有述及于延河。

古文:漯水又东径雍洛城南,《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二十里有雍洛城,桑乾水在城南东流者也。漯水又东径下洛县故城南,王莽之下忠也,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治。

现代文:自大宁郡以下,这条水也就通称于延水了。水边有桑林,因此,当时人们也把它称为萦桑河。这是因为北方很少有桑,看到这里有这么多的桑树,因而就以萦桑为水名了。于延水又往东流经冈城南面。据《史记》载,蔡泽是燕国人,因病辞去相位,被秦国封为冈成君。

古文:《魏土地记》曰:去平城五十里,城南二百步有尧庙。漯水又东径高邑亭北,又东径三台北,漯水又东径无乡城北。《地理风俗记》曰:燕语呼毛为无,今改宜乡也。

现代文:这里可能就是蔡泽的封邑,人们称为武冈城。于延水又东流,向左流与宁川水汇合。宁川水发源于西北,往东南流经小宁县老城西面,往东南流,注入于延水。于延水又往东流经小宁县老城南面,这就是《地理志》所说的宁县,是西部都尉治所,王莽时称为博康。《魏土地记》说:大宁城以西二十里有小宁城。

古文:漯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水上承温泉于桥山下。

现代文:过去本城人班丘仲家住水滨,在宁城一带卖药,活到一百多岁,人们都以为他很长寿,后来在一次地震中房屋倒塌,班丘仲和邻居兀十家都被压死了。

古文:《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字,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无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

现代文:有个乡民将他的尸体丢到于延水中,拿了他的药去卖。

古文:池水北流,人于漯水。

现代文:班丘仲穿着皮衣跟上来责问他,那人吓坏了,叩头哀求宽恕。

古文:漯水又东,左得于延水口,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山海经》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东南流径且如县故城南,应劭曰:当城西北四十里有且如城,故县也。

现代文:班丘仲说:我并不恨你,只是特地要让人们知道我罢了。我去了里后来他做了夫余王的使者来到宁城,这一带人称他为滴仙。于延水又东流,有黑城川水注入。这条水有三个源头,发源于黑土城的西北,三源合为一流,往东南流经黑土城西面,又往东南流经大宁县西边,往南注入延河。延河又往东流,经大宁县老城南面。《地理志》说:大宁就是广宁,王莽时叫广康。《魏土地记》说:下洛城西北一百三十里有大宁城。

古文:代称不拘名号变改。校其城郭,相去远矣。

现代文:于延水又往东南流经茹县老城北面,就是王莽时的毁武,世人称为如口城。《魏土地记》说:如口城在鸣鸡山以西十里,南面有一条大路,西面直达宁川。

古文:《地理志》曰:中部都尉治。

现代文:于延水又往东南流经鸣鸡山西面。《魏土地记》说:下洛城东北三十里有延河,往东流,北有鸣鸡山。

古文:于延水出县北塞外,即修水也。

现代文:《史记》说:赵襄子在夏屋杀掉代王,吞并了他的国土。

古文:修水又东南径马城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

现代文:襄子派人到代城接回自己的姐姐。他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她到了这里,说道:代国已经灭亡了,我到哪里去呢?

古文:《十三州志》曰:马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俗谓是水为河头,河头出戎方。

现代文:就拔下头上的替子在山石上磨利自杀了。代国百姓同情她,在这里为她立祠,因此把这座山叫磨笋山。

古文:土俗变名耳。

现代文:每夜有成群的野鸡在祠庙上鸣叫,所以又称鸣鸡山。

古文:又东径零丁城南,右合延乡水,水出县西山,东径延陵县故城北。

现代文:《魏土地记》说:代城东南二十五里有马头山,山边有钟乳石溶洞。

古文:《地理风俗记》曰:当城西北有延陵乡,故县也。俗指为琦城。

现代文:赵襄子杀害了代王,派人接回姐姐。他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

古文:又东径罗亭,又东径马城南,又东注修水,又东南于大宁郡北,右注雁门水。《山海经》曰:雁门之水,出于雁门之山。

现代文:夫人说:为了弟弟而怠慢丈夫,是不仁;为了丈夫而怨恨弟弟,是不义。于是就磨替自杀了。派去的使者也自杀了。老百姓同情她,就在山边为她立庙,因此名为磨笋之山。

古文:未详孰是。于延水又南径且居县故城南,王莽之所谓久居也。其水东南流,注于漯水。

现代文:不知哪一种说法正确。于延水又往南流经且居县老城南面,就是王莽时的久居。于延水往东南流,注入漯水。

古文:《地理志》曰:于延水东至广宁入沽。

现代文:《地理志》说:于延水东流到广宁才注入沽水,这是弄错了。

古文:又东过涿鹿县北,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径涿鹿县故城南,王莽所谓抪陆也。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涿鹿县北面,琢水发源于涿鹿山,世人称为张公泉,往东北流经涿鹿县老城南面,就是王莽时的柿陆。

古文: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即于是也。

现代文:黄帝与蛋尤在涿鹿的郊野交战,黄帝战败童尤后,将他的百姓安置在涿鹿的山边,说的就是这里。

古文: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水导源县之东泉。

现代文:琢水又往东北流,与阪泉汇合,这条水发源于县内的东泉。

古文:《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

现代文:《魏土地记》说: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

古文:《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

现代文:晋《太康地理记》说:阪泉也是地名。

古文: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

现代文:泉水往东北流,与蛋尤泉汇合。蛋尤泉出自蛋尤城,东面没有城墙。

古文:《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则流注,阪泉乱流,东北入涿水。

现代文:《魏土地记》说: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蛋尤城,泉水很深,但不外流,大雨连绵,泉水满溢就注入阪泉,往东北乱流注入琢水。

古文:涿水又东径平原郡南,魏徙平原之民置此,故立侨郡,以统流杂。

现代文:琢水又往东流经平原郡南面,魏时将平原居民迁过来安顿在这里,所以设立侨郡,用来收留流民杂户。

古文:涿水又东北径祚亭北,而东北入漯水。

现代文:琢水又往东北流经柞亭北面,往东北注入深水。

古文:亦云涿水枝分入匈奴者,谓之涿邪水。地理潜显,难以究昭,非所知也。

现代文:也有说琢水分支流入匈奴的叫琢邪水的,但地理情况有隐有显,很难搞清楚,这就不知道了。

古文:漯水又东南,左会清夷水,亦谓之沧河也。

现代文:豫水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清夷水,又称沧河。

古文:水出长亭南,西径北城村故城北,又西北,平乡川水注之,水出平乡亭西,西北流注清夷水。

现代文:清夷水发源于长亭南面,往西流经北城村老城北面,又往西北流,有平乡川水注入。平乡川水发源于平乡亭西面,往西北流,注入清夷水。

古文:清夷水又西北径阴莫亭,在居庸县南十里。

现代文:清夷水又往西北流经阴莫亭,亭在居庸县以南十里。

古文:清夷水又西会牧牛山水。

现代文:清夷水又往西流,汇合了牧牛山水。

古文:《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八十里有牧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沧河之上源也。

现代文:《魏土地记》说:在沮阳城东面八十里有牧牛山,山下有九十九泉,这就是沧河的源头。

古文:西南流,谷水与浮图沟水注之,水出夷舆县故城西南,王莽以为朔调亭也。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沧水。

现代文:牧牛山在居庸县城东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庙。老年人说,山下也有许多泉眼同时并涌而出,有一头毛色斑驳的神牛,下山喝干了泉水,山也因此得名。现在山下流出的九十九泉汇成一溪,往西南流,有谷水与浮图沟水注入。这两条水都发源于夷舆县老城的西南面,王莽时称为朔调亭。两水都经西南流,注入沧水。

古文:沧水又西南,右合地裂沟,古老云,晋世地裂,分此界间成沟壑。

现代文:沧水又往西南流,在右边汇合地裂沟。据老人说,晋时发生地裂,这里就形成了沟壑。

古文:有小水,俗谓之分界水,南流入沧河。

现代文:有一条小溪,俗称分界水,往南流入沧河。

古文:沧河又西径居庸县故城南,魏上谷郡治。

现代文:沧河又往西流经居庸县老城南面,那就是魏时的上谷郡治。

古文:昔刘虞攻公孙瓒不克,北保此城,为瓒所擒。

现代文:从前刘虞攻打公孙攒不能取胜,向北撤退坚守此城,为公孙攒所擒。

古文:有粟水入焉。水出县下城西,枕水又屈径其县南,南注沧河。

现代文:沧河到这里又汇合了粟水,粟水发源于居庸县境,县城西面濒水,又转弯流经县南,往南注入沧河。

古文:沧河又西,右与阳沟水合,水出县东北,西南流径居庸县故城北,西径大翮、小翮山南,高峦截云,层陵断雾,双阜共秀,竟举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苍颔旧文为今隶书。

现代文:沧河又西流,向右流与阳沟水汇合。阳沟水发源于居庸县东北面,往西南流经居庸县老城北面,往西流经大翩山和小翩山南面。高耸的峰峦拦住飞云;层沓的丘陵,隔断朝雾,这两座高峰风姿秀丽,凌驾于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年少时就胸怀大志,到了二十来岁,将苍领的古文字改为现今的隶书。

古文: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三征而辄不至。

现代文:秦始皇时,政务繁忙,因为王次仲所改的文字简易,便于书写,以为他是个奇才,下令召他入朝。然而接连召了三次他都不去。

古文:次仲履真怀道,穷数术之美。

现代文:王次仲遵循着真性,怀藏着道心,研究数术到了最完美的境地。

古文: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

现代文:秦始皇对次仲的不恭非常恼怒,下令用囚车押送他前来。

古文:次仲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出在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小翮之名矣。

现代文:囚车刚刚上路,王次仲便化作一只大鸟奋飞而去。他掉下两片羽毛,落在这座山上,所以山峰就有大翩、小翩的名字了。

古文:《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山上神名大翮神,山屋东有温汤水口。

现代文:《魏土地记》说: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翩山和小翩山,山上的神抵叫大翩神,神庙以东有温汤水口。

古文: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峰举四十里,上庙则次仲庙也。

现代文:这座山在居庸县西北二十里,山峰高达四十里,山上的庙就是王次仲庙。

古文:右出温汤,疗治万病,泉所发之麓,俗谓之土亭山。

现代文:山的右面有温泉,可治百病,涌出温泉的山麓,俗称土亭山。

古文:此水炎热倍甚诸汤,下足便烂人体。

现代文:这里要比其他各地的温泉加倍烫热,把脚踏进去便会烫烂。

古文:疗疾者要须别引消息用之耳,不得言。

现代文:治病的人必须先把泉水引到别处,待稍凉后再用。

古文:大翮山东,其水东南流,左会阳沟水,乱流南注沧河。

现代文:说温泉在大翩山以东是弄错了。温泉水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阳沟水,往南乱流注入沧河。

古文:沧河又左得清夷水口。

现代文:沧河的左边有清夷水口。

古文:《魏土地记》曰:牧牛泉西流,与清夷水合者也。

现代文:《魏土地记》说:牧牛泉往西流,与清夷水汇合。

古文:自下二水互受通称矣。

现代文:自此以下两水可以互相通称。

古文:清夷水又西,灵亭水注之,水出马兰西泽中,众泉泻溜归于泽,泽水所钟,以成沟读。

现代文:清夷水又西流,灵亭水注入。灵亭水来自马兰西泽,许多山泉汇集到西泽中来,泽中的水形成沟渠流出。

古文:渎水又左与马兰溪水会,水导源马兰城,城北负山势,因阿仍溪,民居所给,惟仗此水,南流出城,东南入泽水。

现代文:渠水又在左边与马兰溪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马兰城,扒北背山,依着山弯,靠近小溪,城内居民饮用的水全是来自溪中。溪水从城南流出,往东南注入泽水。

古文:泽水又南径灵亭北,又屈径灵亭东,次仲落鸟翮于此,故是亭有灵亭之称矣。

现代文:泽水又往南流经灵亭北面,又转弯流经灵亭东面,王次仲就在这里落下鸟毛,所以这座亭有灵亭之称。

古文:其水又南流,注于清夷水。

现代文:马兰溪水又南流,注入清夷水。

古文:清夷水又西与泉沟水会,水导源川南平地,北注清夷水。

现代文:清夷水又西流,与泉沟水汇合,泉沟水来自川南平地,往北注入清夷水。

古文:清夷水又西南得桓公泉,盖齐桓公霸世,北伐山戎,过孤竹西征,束马悬车,上卑耳之西极,故水受斯名也。

现代文:清夷水又往西南流,汇合了桓公泉。齐桓公称霸时,曾北伐山戎,西征时又途经孤竹,停车从崎岖险阻的山径登上卑耳山最西的山峰,所以水就得到这个名字。

古文:水源出沮阳县东,而西北流入清夷水。

现代文:桓公泉发源于沮阳县以东,往西北流入清夷水。

古文:清夷水又西径沮阳县故城北,秦上谷郡治此,王莽改郡曰朔调,县曰沮阴。

现代文:清夷水又往西流经沮阳县老城北面,秦时的上谷郡,治所就设在这里,王莽时改都名为朔调,县名为沮阴。

古文:阚駰曰:涿鹿东北至上谷城六十里。

现代文:阐胭说:涿鹿县东北到上谷城六十里。

古文:《魏土地记》曰:城北有清夷水西流也。

现代文:《魏土地记》说:城北有清夷水,往西流。

古文:其水又屈径其城西,南流注于源水。

现代文:这条水又转弯流过城边,往西南流注入漯水。

古文:漯水南至马陉山,谓之落马洪。

现代文:漯水南流到马隆山,又叫落马洪。

古文:又东南出山,漯水又南出山,瀑布飞梁,悬河注壑,漰湍十许丈,谓之落马洪,抑亦孟门之流也。

现代文:又往东南流出山间,漯水又南流出山,瀑布从高崖飞流直下,注入深壑,轰鸣的急流下泻十几丈,称为落马洪,也和孟门这样的险流差不多。

古文:漯水自南出山,谓之清泉河,俗亦谓之曰干水,非也。

现代文:漯水从南边出山后,叫清泉河,民间也称千水,其实不对。

古文:漯水又东南径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现代文:漯水又往东南流经良乡县北面,流过梁山南面,高梁水就从这里流出。

古文:过广阳蓟县北,漯水又东径广阳县故城北。谢承《后汉书》曰:世祖与铫期出蓟至广阳,欲南行,即此城也,谓之小广阳。

现代文:流过广阳郡蓟县北面,漯水又往东流经广阳县老城北面,谢承《后汉书》说:光武帝与姚期从蓟县出发到广阳,想往南边去,指的就是此城,叫小广阳。

古文:漯水又东北径蓟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而不径其北,盖《经》误证矣。

现代文:漫水又往东北流经蓟县老城南面。《魏土地记》说:蓟城以南七里有清泉河,河水并不流过城北,《水经》弄错了。

古文: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

现代文:从前周武王将蓟分封给尧的后裔,现在城内西北角有蓟丘,就是按丘名来取城名的,正像鲁国的曲阜,齐国的营丘一样。

古文:武王封召公之故国也,秦始皇二十三年灭燕,以为广阳郡,汉高帝以封卢绾为燕王,更名燕国,王莽改曰广有,县曰代戎。

现代文:这里就是周武王封给召公的诸侯国。秦始皇二十三年灭了燕国,设立广阳郡;汉高祖把这地方封给卢给,号为燕王,改名为燕国;王莽时改为广有,县名叫代戎。

古文:城有万载宫、光明殿,东掖门下,旧慕容俊立铜马像处。

现代文:城内有万载宫、光明殿,东掖门下面,是从前慕容俊设立铜马像的地方。

古文:晋司隶校尉王密表靖,功加于民,宜在祀典,以元康四年九月二十日刻石建碑,扬于后叶矣。

现代文:过去慕容魔有一匹骏马,毛色红白相间,相貌奇特有神力。到光寿元年九月二十日刻石立碑,扬名于后世。

古文:漯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水,西注大湖。

现代文:漯水又东流,与洗马沟水汇合,洗马沟水上流承接蓟水,往西注入大湖。

古文: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源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

现代文:大湖有两条水源,都出自蓟县西北面的平地,泉水流积形成西湖,湖东西宽二里,南北长三里,是燕国的古池。

古文: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也。

现代文:湖中绿水澄碧,轻波荡漾,登亭望远,也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古文: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昔铫期奋戴处也。

现代文:湖水往东流出称洗马沟,沿着南门城边往东流注,从前姚期骑马奋戟驱赶聚观的百姓,就在这地方。

古文:其水又东入漯水,漯水又东径燕王陵南,陵有伏道,西北出蓟城中。

现代文:洗马沟又往东流,注入漯水。漯水又往东流经燕王陵南面。陵墓有条暗道,向西北通到蓟城外。

古文:景明中造浮图建刹,穷泉掘得此道,王府所禁,莫有寻者。

现代文:景明年间,建造佛寺及佛塔,挖地基时发现了这条暗道。这里是王府的禁地,没人会来寻找。

古文:通城西北大陵,而是二坟,基趾磐固,犹自高壮,竟不知何王陵也。

现代文:暗道通向蓟城西北的大陵,这是两座坟墓。墓基庞大坚固,至今还很高大,竟不知是哪一位帝王的陵墓。

古文:漂水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流东注,径燕王陵北,又东径蓟城北,又东南流。

现代文:漯水又往东南流,有高梁之水注入,高梁之水发源于蓟城西北平地,泉水往东流经燕王陵北面,又往东流经蓟城北面,又往东南流。

古文:《魏土地记》曰:蓟东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

现代文:《魏土地记》说:蓟城东面十里有高梁之水。

古文:其水又东南入漯水。

现代文:高梁之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漯水。

古文: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

现代文:又往东流到渔阳郡雍奴县西面,注人筒沟。

古文:汉光武建武二年,封颖川太守寇恂为雍奴侯。

现代文:汉光武建武二年,封颖川太守寇峋为雍奴侯。

古文:魏遣张、乐进围雍奴,即此城矣。

现代文:魏国派遣张合队乐进围攻雍奴,指的就是此城。

古文:笥沟,潞水之别名也。

现代文:筒沟是潞水的别名。

古文:《魏土地记》曰:清泉河上承桑乾河,东流与潞河合。

现代文:《魏土地记》说:清泉河上流承接桑干河,往东流与潞河汇合。

古文:漯水东入渔阳,所在枝分,故俗谚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

现代文:漯水往东流入渔阳,到处分流四散,因此俗谚说:高梁水没有上源,清泉河没有下流。

古文:盖以高梁微涓浅薄,裁足津通,凭藉涓流,方成川甽。

现代文:因为高梁水流小浅,只够流通,凭着涓涓的细流才形成田间的沟渠。

古文:清泉至潞,所在枝分,更为微津,散漫难寻故也。

现代文:清泉水流到潞县,分流四散,水流更细,以至找都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