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古文: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

现代文:又往南流经河东郡北屈县西边,河水往南流经北屈县老城西边。城西四十里有风山,山上有个洞穴,大小有如车轮,洞中常有一股萧萧瑟瑟的风气吹个不停。当着劲风的出入之口,寸草不生;起风常常不定,因为这里是各方来风所经的门户的缘故。

古文: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

现代文:风山以西四十里,是河水南岸的孟门山。

古文:《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

现代文:《山海经》说:孟门之山,山上多产金玉,山下多黄奎、涅石。

古文:《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

现代文:《淮南子》说:龙门还没有开辟,吕梁还没有凿通,河水在孟门上面流出,大量漫溢以致倒流,没有丘陵高阜来阻挡水势,称为洪水。

古文: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现代文:大禹加以疏通,叫做孟门。

古文: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隥。

现代文:所以《穆天子传》说:北方登上孟门,这是九河的险坡。

古文: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

现代文:孟门就是龙门的上口,实在是大河上的巨险,又名孟门津。

古文: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现代文:这里的岩石起初是大禹开凿,后来受到河水冲刷逐渐加宽,两岸极深,斜敬的崖壁互相撑持着,巨石岌岌可危,好像就要掉下来似的,却被挡住了。

古文: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现代文:古人有句话说:水并不是石凿,却能穿透岩石,这话一点不错。

古文: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现代文:河道中水流互相冲激,升腾起一片白茫茫的水沫;过往行人远远眺望,常感如有雾气沾湿衣裳,俯视深渊,令人心惊胆战。

古文: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彼颓叠,迄于下口。

现代文:河里的水巨浪滔天,千丈飞瀑凌空直下,汹涌的洪涛狂冲怒突,像山一样腾涌而起,滚滚地直奔向下口。

古文: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现代文:目睹这里的水势,才知道《慎子》所说的:河水直下龙门,挟带着飘浮在水上的竹子顺流而下,快得连驰马也追不上,确非虚言。

古文:又有燕完水注之,异源合舍,西流注河。

现代文:又有燕完水注入,几个不同的源头合在一起,西流注入河水。

古文:河水又南得鲤鱼,历涧东入,穷溪首便其源也。

现代文:河水又往南流,接纳了鲤鱼涧;沿着溪涧往东走,溪流尽头就是水源。

古文:《尔雅》曰:鳝,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现代文:《尔雅》说:缠鱼就是鳍鱼,出产于巩穴,三月间逆水而上,奋力渡龙门,渡得过去就成了龙,渡不过去就在额上被点个点子回来。

古文:非夫往还之会,何能便有兹称乎?

现代文:如果不是往来相会的地方,怎么就会有这样的名称呢?

古文:河水又南,羊求水入焉。

现代文:河水又往南流,羊求水注入。

古文:水东出羊求川,西径北屈县故城南。

现代文:羊求水发源于羊求川,往西流过北屈县老城以南。

古文:城,即夷吾所奔邑也,王莽之朕北也。

现代文:夷吾曾逃奔到这里,这也就是王莽的联北。

古文:《汲郡古文》曰:翟章救郑,次于南屈。

现代文:《汲郡古文》说:翟章去援救郑国,驻兵于南屈。

古文:应劭曰:有南,故加北。

现代文:应韵说:因为有个南屈,所以加北字,称为北屈。

古文:《国语》曰:二五言于献公曰:蒲与二屈,君之疆也。

现代文:《国语》说:二五对献公说:蒲和南北二屈是您的领土。

古文:其水西流,注于河。

现代文:羊求水往西流,注入河水。

古文:河又南为采桑津。

现代文:河水又南流,就是采桑津。

古文:《春秋》僖公八年,晋里克败狄于采桑是也。

现代文:《春秋》:嘻公八年前,晋里克在采桑打败狄人,就是这地方。

古文:赤水出西北罢谷川东,谓之赤石川,东入于河。

现代文:赤水发源于西北方罢谷川东边,称为赤石川,东流注入河水。

古文:河水又南合蒲水。

现代文:河水又南流,与蒲水汇合。

古文:西则两源并发,俱导一山,出西河阴山县,王莽之山宁也。

现代文:西边有两个源头,都出自同一座山间,往西河阴山县流出一一这里就是王莽的山宁。

古文:阴山东麓,南水东北与长松水合,水西出丹阳山东,东北流,左入蒲水,蒲水又东北与北溪会,同为一川,东北注河。

现代文:阴山东麓的南水,往东北流与长松水汇合。长松水发源于西方丹阳山的东麓,往东北流,向左边注入蒲水。蒲水又往东北流,与北溪汇合成一条溪流,往东北注入河水。

古文:河水又南,丹水西南出丹阳山,东北径冶官东。

现代文:河水又往南流,丹水发源于西南方的丹阳山,往东北流经冶官东边。

古文:俗谓之丹阳城,城之左右,犹有遗铜矣。

现代文:冶官俗称丹阳城,城的近旁一还能找到当时冶炼遗下的铜。

古文:其水东北会白水口,水出丹山东,而西北注之,丹水又东北入河。

现代文:丹水往东北流,到白水口,这里有一条水发源于丹山东麓,往西北注入丹水。丹水又往东北注入河水。

古文:河水又南,黑水西出丹山东,而东北入于河。

现代文:河水又往南流,有黑水在西方发源于丹山东麓,往东北注入河水。

古文:河水又南至崿谷,傍谷东北穷涧,水源所导也,西南流注于河。

现代文:河水又往南流到愕谷。沿着山谷往东北走,到了溪涧的尽头,就是水源所出的地方,水往西南流,注入河水。

古文:河水又南,洛水自猎山枝分东派,东南注于河。

现代文:河水又南流,洛水从猎山分出东支,往东南注入河水。

古文:昔魏文侯筑馆洛阴,指谓是水也。

现代文:从前魏文侯在洛阴建造馆舍,指的就是这条水。

古文:又南过皮氏县西,皮氏县,王莽之延平也,故城在龙门东南,不得延径皮氏,方届龙门也。

现代文:又往南流经皮氏县西边,皮氏县就是王莽的延平,旧城在龙门东南。河水是不可能远远流过皮氏县,然后才到龙门的。

古文:又南出龙门口,汾水从东来注之。

现代文:又往南流出龙门口,汾水从东边流来注人。

古文: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

现代文:从前大禹在积石山疏导河水,凿通梁山,说的就是这地方,也就是《水经》所说的龙门。

古文:《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

现代文:《魏土地记》说:梁山以北有龙门山,是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宽八卜步,今天岩上还留有凿痕。

古文:秦惠文王十一年,更从今名矣。

现代文:岸上有一座庙,庙前有三块石碑:两块碑上字迹都己剥蚀,不能再辨认了,还有一块是太和年间所立。

古文:王莽之冀亭也。

现代文:《竹书纪年》载,晋昭公元年玫为今名,也就是王莽的冀亭。

古文:其水东南注于河。

现代文:溪水往东南注入河水。

古文:昔韩信之袭魏王豹也,以木罂自此渡。

现代文:从前韩信袭击魏王豹,就是用木桶从这里渡河的。

古文: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水出西北梁山,东南流径汉阳太守殷济精庐南,俗谓之子夏庙。

现代文:河水又南流,在右边汇合陶渠水。这条水发源于西北的梁山,往东南流,从汉阳太守殷济的学舍南边流过,这所学舍俗称子夏庙。

古文:陶水又南径高门南,盖层阜堕缺,故流高门之称矣。

现代文:陶水又往南流过高门南边,大概是由于丘冈塌了个缺口,所以高门之名就流传开来了 。

古文:又东南径华池南。

现代文:又往东南流经华池南边。

古文:池方三百六十步,在夏阳城西北四里许。

现代文:华池方圆三百六十步,在夏阳城西北四里左右。

古文:故司马迁《碑文》云:高门华池,在兹夏阳。

现代文:所以《司马迁碑》中这样说:高门华池,就在这里夏阳。

古文:今高门东去华池三里。

现代文:现在高门东距华池三里。

古文:溪水又东南径夏阳县故城南。

现代文:溪水又往东南流经夏阳县老城南。

古文:服虔曰:夏阳,虢邑也,在太阳东三十里。

现代文:服虔说:夏阳是貌国的城,在太阳以东三十里。

古文:又历高阳宫北,又东南径司马子长墓北。

现代文:又流经高阳宫北边,又往东南流过司马子长墓北边。

古文:墓前有庙,庙前有碑。

现代文:墓前有庙,庙前有碑。

古文: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

现代文: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仰慕他的遗著,夸赞他的丰功伟绩,于是建造了石室,并立碑树表。

古文:《太史公自叙》曰:迁生于龙门。

现代文:《太史公自叙》说:我生在龙门。

古文:是其坟墟所在矣。

现代文:那末这里该是他坟墓所在的地方了。

古文:溪水东南流入河。

现代文:溪水往东南流,注入河水。

古文:昔魏文侯与吴起浮河而下,美河山之固,即于此也。

现代文:从前魏文侯与吴起乘船顺流沿河而下,赞美河山的险固,就是在这地方。

古文:河水又南,徐水注之。水出西北梁山,东南流径汉武帝登仙宫东,东南流,绝强梁原。

现代文:河水又南流,徐水注入,徐水发源于西北的梁山,往东南流经汉武帝登仙宫东边,往东南流过强梁原。

古文:右径刘仲城北,是汉祖兄刘仲之封邑也。

现代文:右岸流经刘仲城北边,这是汉高祖兄刘仲的封邑。

古文:故徐广《史记音义》曰:阳,国名也,高祖八年,侯刘仲是也。

现代文:所以徐广《史记音义》说:合卜阳是国名,高祖八年前,封给刘仲为侯。

古文:其水东南径子夏陵北,东入河。

现代文:水往东南流过子夏陵北边,东流注入河水。

古文:河水又南径子夏石室东,南北有二石室,临侧河崖,即子夏庙室也。

现代文:河水又南流,从子夏石室东边流过,南北有两个石室,靠着河边崖岸,就是子夏的庙室。

古文:《封禅书》曰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丘是也。

现代文:又往南流过汾阴县西边,河水东边傍着汾阴雄,汾阴县古城就在这座小丘旁边。

古文:又有万岁宫,汉宣帝神爵元年幸万岁宫,东济大河,而神鱼舞水矣。

现代文:汉高帝六年首先在汾阴堆修建后土祠。又有万岁宫,汉宣帝神爵元年前,在临万岁宫,东渡大河,神鱼在水上欢舞。

古文:昔赵简子沉栾徼于此,曰:吾好声色,而是子致之;吾好士,六年不进一人,是长吾过而黜吾善,君子以为能谴矣。

现代文:从前赵简子就在这里把亲徽沉入水中,说道:我喜欢音乐和女色,你就卖力地为我罗致;我喜欢人才,但你在六年间却一个也没有给我推荐过。你这是助长我的过失,葬送我的优点!有识之士认为赵简子责骂得好。

古文:河水又径阳城东。周威烈王之十七年,魏文侯伐秦至郑,还筑汾阴脽阳,即此城也。

现代文:河水又流经部阳城东边,周威烈王十七年前,魏文侯攻打秦国,到了郑国,回头又在汾阴、合体阳筑城,说的就是此城。

古文:故有莘邑矣,为太姒之国。《诗》云:在之阳,在渭之涘。

现代文:都阳是旧时萃的城邑,是太姐的封国。《诗》说:在都水之阳,在渭水之滨。

古文:又曰:缵女维莘,长子维行。

现代文:又说:萃国有个好姑娘,贤慧正与长子配得上。

古文:谓此也。

现代文:就是指这地方。

古文:城北有瀵水,南去二水各数里,其水东径其城内,东入于河。

现代文:城北有淡水,南距二水各有好几里,往东流过城内,往东注入河水。

古文:又于城内侧中,有瀵水东南出城,注于河。

现代文:城内一边还有一条浚水,往东南流出城外,注入河水。

古文:城南又有瀵水,东流注于河。

现代文:城南也有一条澳水,东流注入河水。

古文:水南犹有文母庙,庙前有碑,去城十五里。水,即水也,县取名焉。

现代文:南岸离城十五里,还有文母庙,庙前有碑。这条水就是都水,都阳县就是以水取名的。

古文:故应劭曰:在水之阳也。

现代文:所以应动说:在都水之阳。

古文:河水又南,瀵水入焉。

现代文:河水又南流,澳水注入。

古文:水出汾阴县南四十里,西去河三里,平地开源,濆泉上涌,大几如轮,深则不测,俗呼之为瀵魁。

现代文:漠水发源于汾阴县南四十里,县城西面离河三里。水源从平地喷涌而出,约莫如车轮那么大小,深不可测,俗称漠魁。

古文:古人壅其流以为陂水,种稻,东西二百步。南北百余步,与阳瀵水夹河,河中渚上,又有一瀵水,皆潜相通。

现代文:古人拦河筑坝,蓄水成为阪塘,用以种稻。破塘东西二百步,南北百余步,与都阳的淡水把河水夹在中间。河中沙洲上又有一条淡水,都有地下水脉相通。

古文:故吕忱曰:《尔雅》,异出同流为瀵水。

现代文:所以吕忱说:按《尔雅》,异源同流叫澳水。

古文:其水西南流,历蒲坂西,西流注于河。

现代文:水往西南流经蒲坂西,往西注入河水。

古文:河水又南径陶城西。

现代文:河水又往南流经陶城西边。

古文:舜陶河滨,皇甫士安以为定陶,不在此也。然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也。

现代文:舜在这里河滨制作陶器。皇甫士安认为舜制陶器是在定陶,不在这里,但陶城在蒲坂城以北,蒲坂城就是舜建都的地方,南离历山不远。

古文:南去定山不远,或耕或陶,所在则可,何必定陶,方得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

现代文:不论耕作还是制陶,到处都可以,制陶何必非定陶不可呢?舜制陶的地方,这里也许就是一处。

古文:孟津有陶河之称,盖从此始之。

现代文:孟津又有陶河之称,大概就是由这里而来的。

古文:南对蒲津关。汲冢《竹书纪年》,魏襄王七年,秦王来见于蒲坂关,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焉。

现代文:陶城南与蒲津关相望,汲家《竹书纪年》:魏襄王七年前,秦王来蒲坂关会见,四月,越王派公师隅来献游船始周及其他船只三百条,箭五百万支,还有犀角、象牙等物。

古文:又南过蒲坂县西,《地理志》曰:县,故蒲也。王莽更名蒲城。

现代文:又往南流过蒲坂县西边,《地理志》说:蒲坂县就是旧时的蒲,王莽改名为蒲城。

古文:应劭曰:秦始皇东巡,见有长坂,故加坂也。

现代文:应肋说:秦始皇到东方巡察,看见一道长长的山坡,因此名为蒲坂。

古文:孟康曰:晋文公以赂秦。秦人还蒲于魏,魏人喜,曰:蒲反矣,故曰蒲反也。

现代文:孟康说:晋文公以蒲来贿赂秦国,后来秦人又把它还给魏国,魏人很高兴,说:蒲又反回了,所以叫蒲反。

古文:薛瓒注《汉书》曰:《秦世家》以垣为蒲反。然则本非蒲也。

现代文:薛攒注《汉书》,说:《秦世家》以垣为蒲反,那末本来并非蒲的地方。

古文:皇甫谧曰:舜所都也。

现代文:皇甫谧说:这是舜建都的地方。

古文:或言蒲坂,或言平阳及潘者也。

现代文:有人说舜都蒲坂,也有人说,舜都平阳,后来迁到潘。

古文:今城中有舜庙,魏秦州刺史治。

现代文:现在城中还有舜庙。

古文:太和迁都罢州,置河东郡,郡多流杂,谓之徙民。

现代文:蒲坂是魏秦州刺史的治所,太和年间迁都后,撤去秦州,设置河东郡,郡里流民杂户很多,称为移民。

古文: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工酿,采挹河流,酝成芳酎,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

现代文:其中有个姓刘名堕的,一向善于酿酒,他汲取河水,酿成芳冽的美酒,悬绳制曲,到桑叶凋落时加水开酿,酒也因而得名了。

古文:然香醑之色,清白若滫浆焉,别调氛氲,不与他同,兰薰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贡,选最佳酌矣。

现代文:但这种美酒颜色是白潦嚎的,就像淘米水一样,而芳香浓郁,又别有一种风味,与别的酒不同:如幽兰、如察香,飘飘拂拂,自有一种高雅的芳馨。选作贡品的地方土产,这是最上等的名酒了。

古文:自王公庶友,牵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顾,思同旅语。

现代文:上自王公,下至平民百姓,牵牵扯扯互相招引,常常说:索郎正等大家前去开怀一番呢!

古文:索郎反语为桑落也,更为籍征之隽句,中书之英谈。

现代文:索郎就是落桑的交叉反切,尤其成为人们喜欢引证的妙语,文人学士的佳话了。

古文: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有舜井。

现代文:郡南有历山,山上有观,叫历观,是舜耕种过的地方,有舜井,妨水和油水就发源在这里。

古文: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妫水,西径历山下,上有舜庙。

现代文:南边的一条叫劝水,北边的叫纳水,往西流过历山脚下,山上有舜庙。

古文:周处《风土记》曰:旧说,舜葬上虞。

现代文:周处《风土记》说:按旧时传说,舜葬于上虞。

古文:又《记》云:耕于历山。

现代文:又记载:舜耕于历山。

古文:而始宁、剡二县界上,舜所耕田,于山下多柞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枥,故曰历山。

现代文:在始宁和刻县接境处,舜所耕的田在山下,那里柞树很多,吴越之间,称柞树为沥树,所以叫历山。

古文:余案周处此志为不近情,传疑则可,证实非矣。

现代文:我以为周处的《风土记》不近情理,存疑倒还可以,引它来印证史实那就不对了。

古文:安可假木异名,附山殊称,强引大舜,即比宁壤,更为失志记之本体,差实录之常经矣。

现代文:怎能拿了树木的异名来迎合山名,牵强附会地引了大舜,就拿历山与广宁并比呢?这更不合志记本来的体例,违背实录的传统法则了。

古文:历山、妫、汭,言是则安,于彼乖矣。

现代文:如以为历山、劝呐所指就是这里,那就是安然接受那种不符事实的说法了。

古文:《尚书》所谓釐降二女于妫汭也。

现代文:《尚书》说:决定把两个女儿在劝呐下嫁。

古文:孔安国曰:居妫水之内。

现代文:孔安国说:住在妨水内侧。

古文:王肃曰:妫汭,虞地名。

现代文:王肃说:劝油是虞的地名。

古文:皇甫谧曰:纳二女于妫水之汭,马季长曰:水所出曰汭。

现代文:皇甫谧说:在劝水的水弯内娶了两个姑娘。马季长说:水流出处叫汕。

古文:然则汭似非水名,而今见有二水异源同归,浑流西注入于河。

现代文:照此看来,呐又不像是水名了。现在所见,是两条异源的水最后流到一起,滚滚西流注入河水。

古文:河水南径雷首山西,山临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也。

现代文:河水往南流经雷首山西边,山在河边,北距蒲坂三十里,就是《尚书》所说的壶口雷首。

古文: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尧城。

现代文:民间也称尧山,山上有座老城,世人又称尧城。

古文:阚駰曰:蒲坂,尧都。

现代文:阐胭说:蒲坂是尧的都城。

古文:按《地理志》曰:县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

现代文:按《地理志》说:县里有尧山和首山祠,雷首山在南边。

古文:事有似而非,非而似,千载吵邈,非所详耳。

现代文:有的事看来相似,实则不是同一回事;有的事看来不像,实则正好相同。

古文:又南,涑水注之,水出河北县雷首山。

现代文:远古的事,时隔千年,渺渺茫茫,已是很难弄得清了。河水又南流,谏水注入。

古文:县北与蒲坂分,山有夷齐庙。

现代文:谏水发源于河北县雷一首山,县北与蒲坂以山为界,山上有夷齐庙。

古文:阚駰《十三州志》曰:山,一名独头山,夷齐所隐也。

现代文:阐胭《十三州志》说:雷首山,又名独头山,是伯夷叔齐隐居之地。

古文: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攒茂丘阜,俗谓之夷齐墓也。

现代文:山南有占墓。墓地上柏树郁郁苍苍,在山上密密丛丛地生长着,俗称夷齐墓。

古文:其水西南流,亦曰雷水。

现代文:水往西南流,又叫雷水。

古文:《穆天子传》曰:壬戌,天子至于雷首,犬戎胡觞天子于雷首之阿,乃献良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于雷水之于是也。

现代文:《穆天子传》说:壬戌那天,天子来到雷首山,犬戎在雷首山边为天子摆酒劝饮,然后进献良马二一一四匹,天子派孔牙到雷水之滨去受献。

古文:昔赵盾田首山,食祁弥明翳桑之下,即于此也。

现代文:从前赵盾在首。公打猎,在桑树荫下拿东西给祁弥明吃,就是在这地方。

古文:涑水又西南流,注于河,《春秋左传》谓之涑川者也,俗谓之阳安涧水。

现代文:谏水又往一西南流,注入河水。《春秋左传》把这条水叫谏川,俗称阳安涧水。

古文: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

现代文:又往南流,到了华阴渔关,渭水从西方流来注人。

古文:《春秋左氏》僖公二十四年,秦伯纳之,及河,子犯以壁授公子曰:臣负羁纵,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

现代文:汲郡《竹书纪年》说:晋惠公十五年,秦伯接纳了他。到了河边,子犯把璧交给公子,说道:我随您巡行天下,罪状已经很多了,连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您呢!

古文: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现代文:请您让我就在这里告辞吧暑公子说:我如不和舅父同心同德,有河神明鉴!

古文:投璧于此。

现代文:说罢就在这里把璧投入河中。

古文:子推笑曰:天开公子,子犯以为功,吾不忍与同位,遂逃焉。

现代文:子推笑道:老天爷对公子开恩,子犯却自以为有功,我不愿和这样的人共事:于是就不告而去。

古文:河水历船司空,与渭水会。

现代文:河水流经船司空,与渭水汇合。

古文:《汉书。地理志》:旧京兆尹之属县也。

现代文:《汉书•地理志》:先前这是京兆尹的属县。

古文:左丘明《国语》云: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岩。

现代文:左丘明《国语》说:华山本来是一座山,挡住了河水;河水到了这里就绕道流过。河神是个巨灵,手推脚踢,把山分成两半,现在华山岩上还留着他的掌痕称脚印。

古文:《开山图》曰:有巨灵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所谓巨灵赑屭,首冠灵山者也。

现代文:《开山图》说:有个巨灵名胡,独得大地创生万物的道术,能创造山川,开出江河,这就是所谓巨灵使出神力,昂首于灵山顶上。

古文:常有好事之士,故升华岳而观厥迹焉。

现代文:常常有些好事的人,特地到华山攀崖援壁,爬去看这些遗迹。

古文:自下庙历列柏南行十一里,东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谓之北君祠,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请焉。

现代文:从下庙穿过成行的翠柏南行十一里,向东转,再行走三里,就到中祠;又往西南行走五里,就是南祠,称为北君祠。要想登山的人,到了这里,就都要祈祷。

古文:从此南入谷七里,又届一祠,谓之石养父母,石龛、木主存焉。

现代文:从这里往南进谷七里,又有一座祠庙,称为石养父母,现在还留有石鬼和木牌位。

古文:自此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祠,名曰胡越寺,神像有童子之容,从祠南历夹岭,广裁三尺余,两箱悬崖数万仞,窥不见底,祀祠有感,则云与之平,然后敢度,犹须骑岭抽身,渐以就进,故世谓斯岭为搦岭矣。度此二里,便届山顶。

现代文:又南行一里,到了天井。天井很小,只容得下一个人,里面是空的,回旋曲折地通到上面,高约六丈余;山上又有一道涓涓细流,向井中流下,也不大会把人沾湿,一山的人都要从这里攀登,此外更别无路径了。将出井时仰望天空,就像在室内朝着窗子望一样明亮。出了天井,往东南走了两里,沿着陡峭的山坡忽上忽下,走下山坡两里左右,又往东登上百丈崖,上落都要攀援着绳索或葛藤行走。往南攀登四里,山路通向石壁,沿石壁旁走了百余步,路又转向西南,又走了六里,到了一座神庙,叫胡越寺,神像的脸庞像个孩子。从庙南走过夹岭,山路宽仅三尺余,两边悬崖数万切,俯视深不见底;在庙里祭祀灵验时,就有云涌起与路相平,人们才敢行走,但也还要扒着出岭挪动身子,慢慢地往前移行,所以世人把这条岭称为栩岭。过岭再走两里,就到山顶。

古文:上方七里,灵泉二所:一名蒲池,西流庄于涧;一名太上泉,东注涧下。

现代文:山顶上方圆七里,有两道灵泉,一道叫蒲池,西流注入山涧;一道叫太上泉,东流注入涧下。

古文:上宫神庙近东北隅,其中塞实杂物,事难详载。

现代文:上宫神庙接近东北角,庙中堆满了杂物,具体情况难以详述。

古文:自上富东北出四百五十步,有屈岭,东南望巨灵手迹,惟见洪崖、赤壁而已。都无山下上观之分均矣。

现代文:从上宫往东北出去四百五十步,有屈岭,向着东南方遥望巨灵手掌痕迹,看到的只有巨崖和褚红色的石壁而已,都没有像山下仰望那么清楚。

古文: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现代文:河水在关内往南流,冲击关山,所以州淹关。

古文:濩水注之,水出松果之山。

现代文:菠水就在这里注入河水。

古文:北流径通谷,世亦谓之通谷水,东北注于河,《述征记》所谓潼谷水者也。

现代文:菠水发源于松果之山,往北流经通谷,人们也把它叫通谷水,往东北注入河水。这就是《述征记》里说的渔谷水。

古文:或说因水以名地也。

现代文:也有人说是依水名来取地名的。

古文: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

现代文:河水从渔关往东北流,水边有一条长长的堤道,称为黄巷坂。

古文:坂傍绝涧,陟此坂以升潼关,所谓溯黄巷以济潼矣。

现代文:堤道在深涧旁,沿着这条堤道可上渔关去,所谓上溯黄巷渡水往渔关,就指这条堤道。

古文:历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也。

现代文:往北出了东蜻,通称函谷关。

古文: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之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

现代文:深岸高入天际,空谷深邃幽远,润边的出路狭得放不下两辆车,号称天险。所以《西京赋》说:四处绝壁坚不可摧,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正如人们所说,秦有以二当百的优势,因而并吞了诸侯。

古文:湖水又北径湖县东,而北流入于河。

现代文:所以王元游说魄嚣:只要用一颗泥丸,在东端封住函谷关,纵使做不成皇帝,起码也足以称霸一方了。

古文:《魏土地记》曰:宏农湖县有轩辕黄帝登仙处。

现代文:郭缘生《述征记》说:汉朝末年天下大乱,魏武帝征讨韩遂、马超,在这里会战。

古文: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有龙垂胡于鼎,黄帝登龙,从登者七十人,遂升于天。

现代文:现在西边河岸上还有个曹公垒;路东平原,据说是李典营地。义熙十三年搁在鼎上,黄帝骑上龙背,跟着他爬上去的有七十人,全都飞升上天了。

古文:故名其地为鼎胡。

现代文:所以把这地方称为鼎胡。

古文:荆山在冯翊,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连。

现代文:荆山在冯诩,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接。

古文:《晋书地道记》、《太康记》并言胡县也。

现代文:《晋书•地道记》、《太康记》都称为胡县。

古文:汉武帝改作湖。

现代文:汉武帝把胡字改为湖字。

古文:俗云黄帝自此乘龙上天也。

现代文:按民间传说,黄帝是从这里骑龙升天的。

古文:《地理志》曰: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不言黄帝升龙也。

现代文:《地理志》说: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的祠庙两座,所以叫胡,却没有提及黄帝登龙背的事。

古文:《山海经》曰: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柟,多竹箭,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其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注于河。

现代文:《山海经》说:西边九十里有一座山,叫夸父之山,山上树木大部分是棕、楠之类,箭竹也很多。山南多玉,山北多铁,北边有一片树林,名叫桃林,林中多马,湖水就发源在那里,北流注入河水。

古文:故《三秦记》曰:桃林塞在长安东四百里,若有军马经过,好行则牧华山,休息林下;恶行则决河漫延,人马不得过矣。

现代文:所以《三秦记》说:桃林塞在长安以东四百里。如果有兵马经过,纪律好的就在华山牧马,在林下休息;破坏捣乱的就决堤放水,引起河流泛滥,人马都不能通行。

古文:河水又东合柏谷水,水出宏农县南石堤山,山下有石堤祠。

现代文:河水又东流,与柏谷水汇合。柏谷水发源于弘农县南的石堤山。

古文:铭云:魏甘露四年,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豫州刺史、领宏农太守、南平公之所经建也。

现代文:山下有石堤祠,碑文上刻道:魏甘露四年的,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豫州刺史兼弘农太守、南平公修建。

古文:其水北流,径其亭下。

现代文:水往北流经亭下。

古文: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齐、楚,狐偃曰:不如之翟。

现代文: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柏谷时,想卜一下看看,究竟是去齐国还是楚国。狐堰说:不如去翟为好。

古文:汉武帝尝微行此亭,见馈亭长妻。

现代文:汉武帝曾微服出行,到了此亭,厚赠亭长的妻子。

古文:谓此亭也,谷水又北流入于河。

现代文:所以潘岳《西征赋》说:亭长在柏谷对客人据傲无理,他妻子见客人相貌不凡献食款待,就指此亭。

古文:河水又东,右合门水,门水,即洛水之枝流者也。

现代文:谷水又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在右边汇合了门水。门水就是洛水的支流。

古文:洛水自上洛县东北于拒阳城西北,分为二水。枝渠东北出,为门水也。

现代文:洛水从上洛县往东北流,在拒阳城西北分为两条,支渠往东北分出,就是门水。

古文:门水又东北历阳华之山,即《山海经》所谓阳华之山,门水出焉者也。

现代文:门水又往东北流经阳华之山,就是《山海经》所谓门水发源的那座阳华之山。

古文:又东北历峡,谓之鸿关水。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入峡谷,称为鸿关水。

古文:水东有城,即关亭也,水西有堡,谓之鸿关堡,世亦谓之刘、项裂地处,非也。

现代文:鸿关水东边有城,就是关亭。水西有个城堡,叫鸿关堡,世人都说这是刘邦项羽划分疆界的地方,其实不是。

古文:余按上洛有鸿胪围池,是水津渠沿注,故谓斯川为鸿胪涧,鸿关之名,乃起是矣。

现代文:我按上洛有鸿肪围池,这条水一路流注入池,所以叫鸿肿涧,鸿关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

古文:门水又东北历邑川,二水注之。

现代文:门水又往东北流经邑川,有两条水注入。

古文:左水出于阳华之阴,东北流,径盛墙亭西,东北流,与右水合。

现代文:左边那条发源于阳华山的北麓,往东北流经盛墙亭西边,往东北流与右边那条汇合。

古文:右水出阳华之阳,东北流,径盛墙亭东,东北与左水合。

现代文:这条水发源于阳华山南麓,往东北流经盛墙亭东边,往东北与左边那条水汇合。

古文:即《山海经》所谓姑之水出于阳华之阴,东北流注于门水者也。

现代文:《山海经》说:绪姑之水发源于阳华山北麓,往东北流,注入门水。

古文:又东北,烛水注之,水有二源,左水南出于衙岭,世谓之石城山,其水东北流,径石城西,东北合右水;右水出石城山,东北径石城东,东北入左水。

现代文:说的就是这条水。又往东北流,烛水注入。烛水有两个源头,左边一条发源于南方的衙岭,世人叫石城山,往东北流经石城西边,往东北流与右边那条水汇合;右边那条发源于石城山,往东北流经石城东边,往东北注入左边那条水。

古文:《地理志》曰:烛水出衙岭下谷。

现代文:地理志》说:烛水发源于衙岭下谷。

古文:《开山图》曰:衙山在函谷山西南。

现代文:《开山图》说:衙山在函谷山西南。

古文:是水乱流,东注于姑之水。二水悉得通称矣。

现代文:这条水乱流往东注入绪姑之水,两条水也就都可通称了。

古文:历涧东北出,谓之开方口。水侧有阜,谓之方伯堆。

现代文:水从山涧往东北流,出山处叫开方口;水边有一座土丘,叫方伯堆。

古文:宋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等,与建威将军柳元景北入,军次方伯堆者也。

现代文:宋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等,与建威将军柳元景引兵北上,驻扎在方伯堆,说的就是这里。

古文:堆上有城,即方平所筑也。

现代文:小丘上有城,就是鲁方平所筑。

古文:又东北径邑川城南,即汉封窦门之故邑,川受其名,亦曰窦门,城在函谷关南七里。又东北,田渠水注之。

现代文:又往东北流经邑川城南边,城在函谷关南七里,就是汉朝封给窦门的采邑,也叫窦门城;水因人而得名,也就叫窦门水了。又往东北流,田渠水注入。

古文:水出衙山之白石谷,东北流径故丘亭东,是薛安都军所从城也。

现代文:田渠水发源于衙山的白石谷,往东北流经故丘亭东边,薛安都部队来此时筑了这座城。

古文:其水又径鹿蹄山西,山石之上有鹿蹄,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刊。

现代文:水又流经鹿蹄山西边,山石上有鹿蹄痕迹,全是天然形成,并非人工所凿。

古文:历田渠川,谓之田渠水,西北流注于烛水。

现代文:水经田渠川,称为田渠水,往西北流,注入烛水。

古文:烛水又北入门水。水之左右,即函谷山也。

现代文:烛水又往北流,注入门水,左右两岸就是函谷山。

古文:门水又北径宏农县故城东。城即故函谷关校尉旧治处也,终军弃繻于此。

现代文:门水又往北流经弘农县旧城东边,这就是从前函谷关校尉的治所,终军就在这里丢掉关吏给他的入关凭证。

古文:燕丹、盂尝亦义动鸡鸣于其下,可谓深心有感,志诚难夺矣。

现代文:燕太子丹和孟尝君也以义气感动门客,在关下作鸡鸣,可说心思用得深足以感人,坚定的志向难以动摇了。

古文:昔老子西入关,尹喜望气于此也。

现代文:从前老子从西方入关,尹喜曾在这里望气。

古文:故赵至《与嵇茂齐书》曰:李叟入秦,及关而叹。

现代文:所以赵至《与秘茂齐书》说:李老来到秦国,到关前时啃然叹息。

古文:亦言《与嵇叔夜书》及关尹望气之所,异说纷纶,并未知所定矣。

现代文:也有人说这句话出自《与秘叔夜书》,又说这是关尹望气之所。众说纷纭,不知如何定论。

古文:汉武帝元鼎四年,徒关于新安县,以故关为弘农县、弘农郡治。

现代文:汉武帝元鼎四年前,把关迁到新安县,而以老关为弘农县及弘农郡的治所。

古文:王莽更名右队。

现代文:王莽改名为右队。

古文:刘桓公为郡,虎相随渡河,光武问而善之。

现代文:刘桓公当郡守时,老虎都跟着他渡河,光武帝知道后很称赞他。

古文:其水侧城北流而注于河。

现代文:水沿城边北流,注入河水。

古文:河水于此,有浢津之名。

现代文:河水到了这里,有个地方叫厦津。

古文:说者咸云,汉武微行柏谷,遇辱窦门,又感其妻深识之馈,既返玉阶,厚赏赍焉,赐以河津,令其鬻渡。今窦津是也。

现代文:据传说,汉武帝微服出行到柏谷,受到窦门的羞辱,又感谢窦门妻子慧眼识英雄,备酌款待他,回皇宫后,就给她丰厚的赏赐,并把津渡赐给他们,让他们靠收取渡钱谋生,就是现在的窦津。

古文:故潘岳《西征赋》云:酬匹妇其已泰,胡厥夫之谬官,袁豹之徒,并以为然。

现代文:所以潘岳《西征赋》说:给那妇人的报酬已太过分,怎能又给她丈夫滥加封官?袁豹等人也都以为这话说得很对。

古文:余案河之南畔,夹侧水濆有津,谓之浢津。

现代文:我到河的南岸看见水滨有个渡口,名叫湮津。

古文:河北县有浢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不从门始,盖事类名同,故作者疑之。

现代文:河北县有涅水,南流注入河水。河水上早就已有泣津的地名,并不是从窦门才有,大概因为事情相类,地名又相同,所以作者把两件事扯到一块了。

古文:《竹书》、《穆天子传》曰:天子自窴軨,乃次于浢水之阳,丁亥,入于南郑。

现代文:《竹书穆天子传》说:天子从育转到泣水北岸歇宿,丁亥那天到了南郑。考证他足迹所经的地方,路线正好经过这个渡口。

古文:考其沿历所踵,路直斯津,以是推之,知非因门矣,俗或谓之偃乡涧水也。

现代文:照此推断起来,可知地名并非因窦门而来的。民间也有称为堰乡涧水的。

古文:河水又东,左合一水,其水二源疏引,俱导薄山,南流会成一川。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在左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有两个源头,都是从薄山流出,南流汇合成一条川流。

古文:其二水之内,世谓之闲原。言虞芮所争之田,所未详矣。

现代文:两水中间的平原世人称为闲原,说是虞、茵两国曾争夺过这片田地,关于这一点却不大清楚。

古文:又南注于河。

现代文:水又南流,注入河水。

古文:河之右,曹水注之,水出南山,北径曹阳亭西。

现代文:河水右边,曹水注入。曹水发源于南山,往北流过曹阳亭西边。

古文:陈涉遣周章入秦,少府章邯斩之于此。

现代文:陈涉派周章攻入秦境,少府章邯就在这里杀了他。

古文:魏氏以为好阳。

现代文:魏武帝改地名为好阳。

古文:《晋书地道记》曰:亭在弘农县东十三里。

现代文:《晋书•地道记》说:亭在弘农县东十三里。

古文:其水西北流,入于河。

现代文:水往西北流,注入河水。

古文:河水又东,菑水注之。

现代文:河水又东流,苗水注入。

古文:水出常烝之山,西北径曲沃城南,又屈径其城西,西北入河。

现代文:蓄水发源于常柔之山,往西北流经曲沃城南边,又转弯流经城西,往西北注入河水。

古文:诸注述者,咸言曲沃在北,此非也。

现代文:各注家都说曲沃在北边,这里并非曲沃。

古文:魏司徒崔浩以为曲沃地名也。

现代文:魏司徒崔浩以为曲沃是地名。

古文:余案《春秋》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处此以备秦。

现代文:我按《春秋》:文公十三年前,晋侯派詹嘉去守卫桃林之塞,驻在这里防备秦国。

古文:时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曲沃之名,遂为积古之传矣。

现代文:当时因为曲沃的官员守卫这地方,所以曲沃这地名就从古流传至今了。

古文:河水又东得七里涧,涧在陕城西七里,故因名焉。

现代文:河水又东流,接纳了七里涧,因为涧水在陕城西七里,所以叫七里涧。

古文:其水自南山通河,亦谓之曹阳坑。

现代文:涧水从南山与河水相通,也叫曹阳沉。

古文:是以潘岳《西征赋》曰:行于漫渎之口,憩于曹阳之墟。

现代文:所以潘岳《西征赋》说:在漫读之口行路,在曹阳之墟歇息。

古文:袁豹、崔浩亦不非其地矣。

现代文:袁豹、崔浩也不否定这地方。

古文:余按《汉书》,昔献帝东迁,逼以寇难,李傕、郭汜追战于弘农涧,天子遂露次曹阳。

现代文:我按《汉书》,从前汉献帝因受流寇所逼,逃往东方,李催、郭把追到了弘农涧,皇帝就在曹阳露宿。

古文:杨奉、董承,外与傕和,内引白波、李乐等破傕,乘舆于是得进。

现代文:杨奉、董承表面上装做与李催和好,暗地里却带了白波军李乐等来打败李催,皇帝的车马才能前进。

古文:复来战,奉等大败,兵相连缀四十余里,方得达陕。

现代文:但他们重新又打回来,杨奉等大败,一路行军,队伍稀稀拉拉拖了四十余里,才到陕地。

古文:以是推之,似非曹阳。

现代文:由此推断起来,似乎不是曹阳了。

古文:然以《山海经》求之,菑、曹字相类,是或有曹阳之名也。

现代文:但据《山海经》来探究,蓄、曹两字形似,说不定是有曹阳这地名的。

古文:河水又东合潐水,水导源常烝之山。俗谓之为于山,盖先后之异名也。

现代文:河水又东流与淮水汇合。憔水发源于常柔之山,民间叫干山,大概是时代先后不同的异名。

古文:山在陕城南八十里。其川二源双导,同注一壑,而西北流注于河。

现代文:山在陕城以南八十里,水有两个源头,一同注入一处深谷,然后往西北流,注入河水。

古文:又东过陕县北,橐水出橐山,西北流。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陕县北边,聚水发源于聚山,往西北流。

古文:又有崖水出南山北谷,径崖峡,北流与干山之水会。

现代文:又有崖水发源于南山北谷,流经崖峡,北流与干山之水汇合。

古文:水出于山东谷,两川合注于崖水。又东北注橐水,橐水北流出谷,谓之漫涧矣。

现代文:干山之水发源于干山东谷,两水汇合注入崖水,又往东北注入聚水,北流出谷称为漫涧。

古文:与安阳溪水合,水出石崤南,西径安阳城南。

现代文:涧水与安阳溪水汇合。安阳溪水发源于石蜻南边,往西流经安阳城南边。

古文:汉昭帝封上官桀为侯国。潘岳所谓我徂安阳也。

现代文:汉昭帝把安阳封给上官梁,立为侯国,就是潘岳说的:我前往安阳。

古文:东合漫涧水。水北有逆旅亭,谓之漫口客舍也。

现代文:安阳溪水东流与漫涧水汇合,北岸有个旅舍,叫漫口客舍。

古文:又西径陕县故城南,又合一水,谓之渎谷水,南出近溪,北流注橐。

现代文:又往西流经陕县老城南边,又汇合了一条水,叫读谷水,发源于南方的近溪,北流注入秦水。

古文:橐水又西北径陕城西,西北入于河。

现代文:真水又往西北流经陕城西边,往西北注入河水。

古文:河北对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

现代文:河水北与茅城相对,就是旧时的茅亭,是茅戎的城邑。

古文:《公羊》曰晋败之大阳者也。

现代文:《公羊传》说:晋在大阳打败他们。

古文:献帝东迁,日夕潜渡,坠坑争舟,舟指可掬,亦是处矣。

现代文:渡口也依此取名。《春秋》:文公三年貌山崩塌,阻塞了河水之故。献帝东迁,天晚时偷渡,从人和兵卒从高岸坠下,争先恐后地攀着船舷往船上爬,被砍下的手指多得可以用手捧。

古文:又东过大阳县南,交涧水出吴山,东南流入河,河水又东。

现代文:这件事也发生在这地方。又往东流过大阳县南边,交涧水发源于吴山,往东南注入河水。

古文:路涧水亦出吴山,东径大阳城西,西南流入于河。

现代文:河水又东流,路涧水也发源于吴山,往东流经大阳城西边,往西南流,注入河水。

古文:河水又东径大阳县故城南。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大阳县昌城南边。

古文:《竹书纪年》曰:晋献公十有九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献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

现代文:《竹书纪年》说:晋献公十九年前,献公与虞军会师,攻打镜国,攻下了下阳。貌公酸逃到卫国,献公命令瑕父吕甥建都于藐都。

古文:《地理志》曰:北虢也,有天子庙,王莽更名勤田。

现代文:《地理志》说:这就是北貌,那里有天子的宗庙。王莽改名为勤田。

古文: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城在大河之阳也。

现代文:应肋《地理风俗记》说:城在大河以北。河水又东流,沙涧水注入。

古文:傅岩东北十余里,即巅軨坂也,《春秋左传》所谓入自巅軨者也。

现代文:沙涧水发源于北方的虞山,往东南流经傅岩,流过傅说隐居的石室前面,民间把石室称为圣人窟。孔安国《传》说:傅说在虞、貌之间隐居,指的就是这里。

古文:有东、西绝涧,左右幽空穷深,地壑中则筑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谓之为軨桥也。

现代文:傅岩东北十余里,就是巅转坂。《春秋左传》所说的从巅转进入,就指这地方。东、西两边有绝涧,左右是幽深的空谷,中间筑成一条贯通南北的道路,叫转桥。

古文:傅说佣隐,止息于此,高宗求梦得之是矣。

现代文:傅说隐居在这里当佣工,殷高宗寻求梦中所见的圣人,终于在这里得到了他。

古文:桥之东北有虞原,原上道东,有虞城。尧妻舜以嫔于虞者也。

现代文:桥的东北边有虞原,原上路东有虞城,尧把女儿许配给舜,一嫁到虞,就是这地方。

古文:周武王以封太伯后虞仲于此,是为虞公。

现代文:周武王把这里封给太伯的后裔虞仲,称为虞公。

古文:《晋太康地记》所谓北虞也。

现代文:这就是《晋太康地记》所说的北虞。

古文:城东有山,世谓之五家冢,冢上有虞公庙。

现代文:城东有山,世人称为五家家,墓上有虞公庙。

古文:《春秋谷梁传》曰:晋献公将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假道于虞。

现代文:《春秋毁梁传》说:晋献公准备去打貌国,荀息说:您为什么不拿屈产的马、垂棘的璧去向虞国借路呢?

古文:公曰:此晋国之宝也。

现代文:献公说:这是晋国的国宝呀!

古文:曰:是取中府置外府也。

现代文:荀息说:那只不过是从中央府库里拿出来放到外边府库罢了。

古文:公从之。及取虢灭虞,乃牵马操璧,璧则犹故,马齿长矣。

现代文:献公听了他,待到并吞了歌国,灭亡了虞国,于是又牵了马、捧了璧回来。璧还是老样子,但马的牙齿却增长了。

古文:即宫之奇所谓虞,虢其犹辅车相依,唇亡则齿寒,虢亡,虞亦亡矣。

现代文:正像宫之奇所说的,虞、藐两国互相依存,唇亡齿寒,貌国一亡,虞国也灭了。

古文:其城北对长坂二十许里,谓之虞坂。

现代文:虞城北边面对一道长长的山坡,绵延二十来里,称为虞坂。

古文:戴延之曰:自上及下,七山相重。

现代文:戴延之说:从上到下,七座山岭层层相叠。

古文:《战国策》曰:昔骐骥驾盐车上于虞坂,迁延负辕而不能进。此盖其困处也。

现代文:《战国策》说:从前有一匹雄骏的千里马拉着盐车在虞坂上坡,背上套着车辕却迟迟不能前进,这里大概就是骏马受困的地点了。

古文:桥之东北山溪中,有小水西南庄沙涧,乱流径大阳城东。河北郡治也。

现代文:桥东北边的山溪里,有一派细流经西南注入沙涧,乱流奔泻过大阳城东边,这是河北郡的治所。

古文:沙涧水南流注于河。

现代文:沙涧水南流注入河水。

古文:河水又东,左合积石、土柱二溪。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在左边与积石溪和土柱溪汇合。

古文:并北发大阳之山,南流入于河。

现代文:二溪都发源于北方的大阳之山,南流注入河水。

古文:是山也,亦通谓之为薄山矣。

现代文:这座山也通称薄山。

古文:故《穆天子传》曰:天子自監,己丑,南登于薄山窴軨之隥,乃宿于虞是也。

现代文:所以《穆天子传》说:天子从簸出发,到己丑那天,往南攀登薄山育转的山坡,在虞城住宿。

古文:又东过砥柱间,砥柱,山名也。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砒柱之间,砒柱是山名。

古文: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

现代文:从前大禹治水,凡有山陵阻挡洪水的,就都凿掉,在这里也开山以疏通河水。

古文: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现代文:河水分道流泄,在山的两边流过,把山夹在中间,看去就像一支水中的石柱,所以叫砒柱。

古文: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

现代文:水路开了个大岔口,河水疏导分谁,以形状来命名,于是也称为三门。

古文:山在虢城东北、大阳城东也。

现代文:山在藐城东北、大阳城以东。

古文:《搜神记》称齐景公渡于江、沈之河,鼋衔左骖,没之,众皆惕。古冶子于是拔剑从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鼋也。

现代文:《搜神记》说,齐景公在江沈之河渡水,有巨尾张口衔了左边那匹拉车的马,没入水中,众人都大惊失色、古冶子于是拔剑下水追踪它,斜行了五里,又逆行了三里,到了砒柱下面,一看原来是一只巨尾。

古文:左手待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水为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

现代文:他斩了巨尾,左手提着尾头,右臂挟着那匹马,身轻如燕如鹊,矫捷地腾跃而出,仰天大叫,震得河水倒流了三百步,岸上看的人都以为是河伯。

古文:亦或作江、沅字者也,若因地而为名,则宜在蜀及长沙。

现代文:江沈也有写作江玩的,如果是因地命名的话,就应当在蜀和长沙了。

古文:汉鸿嘉四年,杨焉言从河上下,患砥柱隘,可镌广之。

现代文:按《春秋》,这两个地区齐景公都没到过,那末古冶子也无从施展他的神勇了。

古文:上乃令焉镌之,裁没水中,不能复去,而令水益湍怒,害甚平日。

现代文:刘向为《晏子春秋》作序,说古冶子曾讲过这样的话:我曾在河水过渡,巨奄衔住左边那匹拉车的马,钻进砒柱的急流。

古文:魏景初二年二月,帝遣都督沙丘部、监运谏议大夫寇慈,帅工五千人,岁常修治,以平河阻。

现代文:这时我就追踪下水杀了它,一看原来是一只巨奄。他没有说在江沉,又查阅司马迁的《史记》,说是景公十二年二月,明帝派都督沙丘部、监运谏议大夫寇慈,率领五千人常年进行治理,清除河道中的阻塞。

古文:晋泰始三年正月,武帝遣监运大中大夫赵国、都匠中郎将河东乐世,帅众五千余人,修治河滩,事见《五户祠铭》。

现代文:晋泰始三年正月,武帝派监运大中大夫赵国、都匠中郎将河东乐世,率领工人五千余去治理河中险滩。这件事见于《五户祠铭》。

古文:虽世代加功,水流漰渀,涛波尚屯。及其商舟是次,鲜不踟蹰难济,故有众峡诸滩之言。

现代文:以后虽然世世代代都要加工治理,但水流还是奔腾澎湃,波涛汹涌,商船到了这里,很少不望险踌躇,深感渡河的艰难的,所以有多峡多滩的老话。

古文:五户,滩名也,有神祠,通谓之五户将军,亦不知所以也。

现代文:五户是滩名,那里有一座神庙,通称五户将军,也不知是怎么来的。

古文:又东过平阴县北,清水从西北来注之。

现代文:又往东流过平阴县北边,清水从西北流来注人。

古文: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岭,世亦谓之清营山。

现代文:清水发源于清廉山的西岭,世人也叫清营山。

古文:其水东南流,出峡,峡左有城,盖古关防也。

现代文:水往东南流出山峡,山峡左边有城,是古代驻防的关隘。

古文:清水历其南,东流径皋落城北。

现代文:清水流过关南,往东流经皋落城北边。

古文:眼虔曰:赤翟之都也。

现代文:服虔说:这是赤狄的都城。

古文:世谓之倚毫城,盖读声近转,因失实也。

现代文:世人叫它倚毫城,大概是因为读音相近,辗转失实的结果。

古文:《春秋左传》所谓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者也。

现代文:《春秋左传》说:晋侯派遣太子申生去攻打东山皋落氏,指的就是这里。

古文:与倚毫川水合,水出北山矿谷,东南流注于清。

现代文:清水与倚毫川水汇合,倚毫川水发源于北山矿谷,往东南流,注入清水。

古文:清水又东径清廉城南,又东南流,右会南溪水,水出南山而东注清水。

现代文:清水又往东流经清廉城南边,又往东南流,在右边汇合南溪水。南溪水发源于南山,往东流入清水。

古文:清水又东合干枣涧水,水出石人岭下,南流,俗谓之扶苏水。又南历奸苗北马头山,亦曰白水原,西南径垣县故城北。

现代文:清水又东流,与干枣涧水汇合。涧水发源于石人岭脚下,往南流,俗称扶苏水,又往南流过奸苗以北的马头山,也叫白水原,往西南流经垣县老城北边。

古文:《史记》,魏武侯二年城安邑至垣,即是县也。

现代文:《史记》:魏武侯二年前,在安邑、至垣筑城,说的就是垣县。

古文:其水西南流,注清水。

现代文:水往西南流,注入清水。

古文:水色白浊,初会清流,乃有玄素之异也。

现代文:这条涧水呈乳白色,起初与清水汇合时,一边水白,一边水蓝,水色截然不同。

古文:清水又东南径阳壶城东,即垣县之壶亭丘。

现代文:清水又往东南流经阳壶城东边,就是垣县的壶丘亭。

古文:晋迁宋五大夫所居也。

现代文:晋把宋的五位大夫迁到那里居住。

古文:清水又东南流注于河。

现代文:清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河水。

古文:河水又东与教水合,水出垣县北教山,南径辅山。

现代文:河水又东流,与教水汇合。教水发源于垣县以北的教山,往南流经辅山。

古文:山高三十许里,上有泉源,不测其深,山顶周圆五六里,少草木。

现代文:山高三十里左右,山上有水源,不知有多深;山顶周围五六里,草木稀少。

古文:《山海经》曰:孟门东南有平山,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

现代文:《山海经》说:孟门东南有平山,水就发源于山上,潜流到山下。

古文:又是王屋之次,疑即平山也。

现代文:辅山又在王屋山近旁,想来可能就是平山。

古文:其水南流,历鼓钟上峡,悬洪五丈,飞流注壑,夹岸深高,壁立直上,轻崖秀举,百有余丈,峰次青松,岩悬赬石,于中历落,有翠柏生焉,丹青绮分,望若图绣矣。水广十许步,南流历鼓钟川,分为二涧:一涧西北出,百六十许里,山岫回岨,才通马步。

现代文:峰岭上青松罗列,岩壁上赤石高悬,其间参差错落地长着些苍翠的柏树,互相映衬,色彩鲜丽分明,望去就像图画一般。山涧宽约十来步,往南流经鼓钟川,分成两条。一条往西北流,一百六十里左右的流程间,高山深谷东回西转,山径崎岖,只能通过单人独马。

古文:今闻喜县东北谷口,犹有于河里,故沟存焉,今无复有水。

现代文:现在闻喜县东北的谷口,还留有乾河里老沟,但今天已不再有水了。

古文:一水历冶官西,世人谓之鼓钟城。城之左右,犹有遗铜及铜钱也。

现代文:另一条流经冶官西边,世人称为鼓钟城,城旁还可以捡到当时留下的铜屑和铜钱。

古文:城西阜下有大泉,西流注涧,与教水合,伏入石下,南至下峡。

现代文:城西山冈下有一股大泉水,西流注入山涧,与教水汇合,潜入岩下,南流到下峡。

古文:《山海经》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即是山也。

现代文:《山海经》说:鼓钟之山,神抵帝台在这里邀请诸神饮宴,指的就是此山。

古文:其水重源又发,南至西马头山东截坡下,又伏流南十余里,复出,又谓之伏流水,南入于河。

现代文:水从地下重又冒出地面,往南流到西马头山,东流为山坡所阻,又潜入地下,往南流了十余里,重又冒出。此水又称伏流水,南流注入河水。

古文:《山海经》曰:教山,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现代文:《山海经》说:教山是教水的发源地,南流注入河水。

古文:是水冬于夏流,实惟于河也,今世人犹谓之为干涧矣。

现代文:这条水冬季枯涸,夏季才有水流通,实际上是一条枯水河,现在世人还把它叫干涧。

古文:河水又与畛水合。

现代文:河水又与吵水汇合。

古文:水出新安县青要山,今谓之疆山,其水北流入于河。

现代文:吵水发源于新安县青要山,现在称为疆山。水往北流,注入河水。

古文:《山海经》曰:青要之山,畛水出焉。即是水也。

现代文:《山海经》说:青要山是珍水的发源地,说的就是这条水。

古文:河水又东,正回之水入焉,水出騩山,疆山东阜也。

现代文:河水又东流,正回之水注入。这条水发源于骤山,是疆山东边的丘陵。

古文:东流,俗谓之疆川水,与石瓜畴川合。

现代文:水往东流,民间称为疆川水,与石瓜畴川汇合。

古文:水出西北石涧中,东南流注于疆川水。

现代文:这条水发源于西北的石涧中,往东南流,注入疆川水。

古文:疆川水又东径疆冶铁官东,东北流注于河。

现代文:疆川水又往东流经疆冶铁官东边,往东北流,注入河水。

古文:河水又东合庸庸之水,水出河东垣县宜苏山,俗谓之长泉水。

现代文:河水又东流,汇合了庸庸之水。这条水发源于河东垣县的宜苏山,俗称长泉水。

古文:《山海经》曰:水多黄贝,伊洛门也。

现代文:《山海经》说:水里有很多黄色的贝类,是伊、洛二水的门户。

古文:其水北流,分为二水,一水北入河,一水又东北流注于河。

现代文:水往北流,分成两条:一条北流注入河水,一条又往东北流,注入河水。

古文:河水又东径平阴县北。

现代文:河水又往东流经平阴县北边。

古文:《地理风俗记》曰:河南平阴县,故晋阴地,阴戎之所居。

现代文:《地理风俗记》说:河南平阴县,从前是晋阴的地方,阴戎就定居在这里。

古文:又曰:在平城之南,故曰平阴也,三老董公说高祖处,陆机所谓皤皤董叟,谟我平阴者也。

现代文:又说:位于平城以南,所以叫平阴。这是三老董公向高祖进言的地方,陆机所谓白发满头的董史,在我们平阴出谋划策,就是指这里。

古文:魏文帝改曰河阴矣。

现代文:魏文帝把它改名为河阴。

古文:河水又会濝水,水出垣县王屋山西濝溪,夹山东南流,径故城东,即濝关也。

现代文:河水又与潇水汇合。漫水发源于垣县王屋山西边的海溪,在两山之间往东南流经一处老城,就是爆关。

古文:汉光武建武二年,遣司空王梁北守濝关、天井关,击赤眉别濝,皆降之。

现代文: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派司空王梁去北方驻守爆关、天井关,攻击赤眉军的别校,逼使他们都投降了。

古文:献帝自陕北渡安邑,东出濝关,即是关也。

现代文:献帝从陕北渡河到安邑,往东出了潇关,说的就是此关。

古文:濝水西屈,径关城南,历轵关南,径苗亭西。

现代文:爆水往西转弯流经关城南边,流过积关南边,又流经苗亭西边。

古文:亭,故周之苗邑也。又东流注于河。

现代文:苗亭就是周朝时的苗邑,又东流注入河水。

古文:《经》书清水,非也。

现代文:《水经》却说是清水,不对,那实际上是涤水。

古文:又东至邓。

现代文:又往东流到邓城。

古文:洛阳西北四十二里,故邓乡矣。

现代文:邓城在洛阳西北四十二里,就是旧时的邓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