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元六王传

古文:孝宣皇帝五男。

现代文:孝宣皇帝有五个儿子。

古文:许皇后生孝元帝,张婕妤生淮阳宪王钦,卫婕妤生楚孝王嚣,公孙婕妤生东平思王宇,戎婕妤生中山哀王竟。

现代文:注皇后生孝元帝,亟蛆生淮阳宪王昼邀,卫使仔生楚孝王型嚣,公孙侄伃生束乎思王刘主,戎侄伃生中山哀王窒炉。

古文:淮阳宪王钦,元康三年立,母张婕妤有宠于宣帝。

现代文:淮阳宪王刘钦,元康三年被立为王,他母亲张使伃受到宣帝的宠爱。

古文:霍皇后废后,上欲立张婕妤为后。

现代文:霍皇后被废后,皇帝想立张徒仔为皇后。

古文:久之,惩艾霍氏欲害皇太子,乃更选后宫无子而谨慎者,乃立长陵王婕妤为后,令母养太子。

现代文:时间长了,有戒于霍氏想害皇太子之事,就改变主意挑选后宫没有儿子又为人谨慎的,于是立长陵人王健伃为皇后,让她像母亲一样养育太子。

古文:后无宠,希御见,唯张婕妤最幸。

现代文:皇后不被宠爱,很少和皇帝同房或见面,惟独张健伃最受宠爱。

古文:而宪王壮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帝甚爱之。

现代文:而淮阳宪王长大了,喜好经书和法律,聪明有才能,宣帝很喜欢他。

**古文:太子宽仁,喜儒术,上数嗟叹宪王,辅曰: 真我子也! **

现代文:太子宽厚仁慈,喜好儒术,宣帝几次赞赏宪王,说: 真是我的儿子呀!

古文:常有意欲立张婕妤与宪王,然用太子起于微细,上少依倚许氏,及即位而许后以杀死,太子蚤失母,故弗忍也。

现代文:常想立张健仔为皇后、宪王为太子,然而因为太子在平民生活中长大,宣帝年轻时依靠许氏,到即位时许后已经被害死,太子幼年失去母亲,所以不忍心。

古文:久之,上以故丞相韦贤子玄成阳狂让侯兄,经明行高,称于朝廷,乃召拜玄成为淮阳中尉,欲感谕宪王,辅以推让之臣,由是太子遂安。

现代文:时间长了,宣帝因为原丞相韦贤的儿子韦玄成假装发狂把侯爵让给兄长,以通晓经学和品行高尚,在朝廷中受到称赞,就召见并封韦玄成为淮阳国中尉,想让他感化教谕宪王,用谦让的大臣辅佐他,从此太子的地位就稳固了。

古文:宣帝崩,元帝即位,乃遣宪王之国。

现代文:宣帝去世,元帝即位,就命令宪王到封国去。

古文:时,张婕妤已卒,宪王有外祖母,舅张博兄弟三人岁至淮阳见亲,辄受王赐。

现代文:这时张便伃已经去世,宪王有外祖母,他的舅舅张博兄弟三人每年要到淮阳拜见母亲,就会受到宪王的赏赐。

古文:后王上书,请徙外家张氏于国。博上书,愿留守坟墓,独不徙。

现代文:后来宪王上书:请求迁徙外亲家张氏到淮阳国,张博上书:希望留守祖坟,偏不迁徙。

古文:王恨之。

现代文:宪王怨恨他。

古文:后博至淮阳,王赐之少。

现代文:后来张博到淮阳国,宪王赏赐给他的少了。

**古文:博言: 负责数百万,愿王为偿。 **

现代文:张博说: 负债几百万。希望宪王为我偿还。

古文:王不许,博辞去,令弟光恐云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上书为大人乞骸骨去。

现代文:宪王不答应。张博告辞而去,派弟张光恐吓宪王说他待祖母更为懈怠了,张博想上书给自己的母亲请假回家。

古文:王乃遣人持黄金五十斤送博。

现代文:宪王就派人拿五十斤黄金送给张博。

古文:博喜,还书谢,为谄语盛称誉王,因言: 当今朝廷无贤臣,灾变数见,足为寒心。

现代文:张博高兴,回信感谢,用谄媚的话极度称赞宪王,于是说: 当今朝廷中没有贤臣,灾变多次出现,很替朝廷寒。后来。

**古文:万姓咸归望于大王,大王奈何恬然不求入朝见,辅助主上乎? **

现代文:百姓都将希望寄托在大王身上,大王为什么安安静静地,不请求入朝拜见,辅佐皇帝呢?

古文:使弟光数说王宜听博计,令于京师说用事贵人为王求朝。

现代文:派弟张光几次劝说宪王应听从张博的计策,他自己到京师游说当权显贵者替宪王请求朝见。

古文:许不纳其言。

现代文:宪王不采纳他的意见。

古文:后光欲至长安,辞王,复言 愿尽力与博共为王求朝。

现代文:后来张光想去长安,辞别宪王之时,又说 愿意尽力和张博一起为大王请求入朝。

**古文:王即日至长安,可因平阳侯。 **

现代文:大王即到长安,可以依靠平阳侯。

古文:光得王欲求朝语,驰使人语博。

现代文:张光得到宪王想请求朝见的话,派人飞马前去告诉张博。

古文:博知王意动,复遗王书曰: 博幸得肺腑,数进愚策,未见省察。

现代文:张博知道宪王心思转变,又送给宪王书信说: 张博有幸成为大王心腹,几次进献愚策,没有引起您的注意。

古文:北游燕、赵,欲循行郡国求幽隐之士,闻齐有驷先生者,善为《司马兵法》,大将之材也,博得谒见,承间进问五帝、三王究竟要道,卓尔非世俗之所知。

现代文:我北游燕赵等地,想巡行各地访求隐居的士人,听说齐国有个驷先生,通晓《司马兵法》,是大将之才,张博曾经拜见他,趁机会前去询问了五帝三王的统治要领,言谈高明,不是世俗之人所能了解的。

古文:今边境不安,天下骚动,微此人其莫能安也。

现代文:现在边境不安定,天下动荡,除非这个人,其他人不能平定天下。

古文:又闻北海之濒有贤人焉,累世不可逮,然难致也。

现代文:我又听说北海旁边有个贤人,是几世也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难以招致。

古文:得此二人而荐之,功亦不细矣。

现代文:得到这两个人才,将他们推荐给朝廷,功劳也就不小了。

古文:博愿驰西以此赴助汉急,无财币以通显之。

现代文:我愿意速西到长安以推荐这两个人来救助汉室的危急,但没有金钱来通达显贵之人。

古文:赵王使谒者持牛、酒,黄金三十斤劳博,博不受;复使人愿尚女,聘金二百斤,博未许。

现代文:趟王派谒者拿着牛和酒,黄金三十斤犒劳我,我不接受;又派人来求娶我的女儿,聘金二百斤,我没有答应。

古文:会得光书云大王已遣光西,与博并力求朝。

现代文:正好收到张光的书信说大王已经派遣他西去长安,和我一起尽力请求朝见。

古文:博自以弃捐,不意大王还意反义,结以朱颜,愿杀身报德。

现代文:我自认为大王已经捐弃此事,没想到大王回心转意,和气地与我结交,我愿意以性命报答您的恩德。

古文:朝事何足言!

现代文:朝见的事何足挂齿!

古文:大王诚赐咳唾,使得尽死,汤、禹所以成大功也。

现代文:大王如果赐给我一点钱财,使我出死力办事,这是汤禹所以成就大功业的道理。

**古文:驷先生蓄积道术,书无不有,愿知大王所好,请得辄上。 **

现代文:驷先生道术的修养高深,书籍无所不有,希望知道大王的爱好,能够及时献上。

古文:王得书喜说,报博书曰: 子高乃幸左顾存恤,发心恻隐,显至诚,纳以嘉谋,语以至事,虽亦不敏,敢不谕意!

现代文:宪王收到书信很高兴,给张博回信说: 幸亏子高你屈尊体恤,从内心裹发出的恻隐之情,显示了极高的诚意,献上好的计谋,把最重要的事告诉了我,我虽然不聪明,却怎敢不理解你的心意!

**古文:今遣有司为子高偿责二百万。 **

现代文:现在派有司替你偿还二百万的债务。

古文:是时,博女婿京房以明《易》阴阳得幸于上,数召见言事。

现代文:这时,张博的女婿京房因为明晓《易。阴阳》而得到皇帝的宠幸,几次召见他讨论国事。

古文:自谓为石显、五鹿充宗所排,谋不得用,数为博道之。

现代文:自以为是被石显、五鹿充宗所排斥,计谋不被采用,屡次跟张博说这些事。

古文:博常欲诳耀淮阳王,即具记房诸所说灾异及召见密语,持予淮阳王以为信验,诈言: 已见中书令石君求朝,许以金五百斤。

现代文:张博常想诳骗淮阳王并向他炫耀,就全部记录了京房所说的各次灾异和皇帝召见他所说的秘密的话,拿给淮阳王当作凭据,骗他说 已经见到中书令石君请求朝见,许给他五百斤黄金。

古文:贤圣制事,盖虑功而不计费。

现代文:贤圣之人做事衹考虑功业而不计较费用。

古文:昔禹治鸿水,百姓罢劳,成功既立,万世赖之。

现代文:大禹治水之时,虽使百姓疲劳不堪,但成功之后,却使老百姓千秋万代受益。

古文:今闻陛下春秋未满四十,发齿堕落,太子幼弱,佞人用事,阴阳不调,百姓疾疫饥馑死者且半,鸿水之害殆不过此。

现代文:现在听说皇帝年龄不到四十,头发牙齿已经脱落,太子年幼,佞臣专权,阴阳不调,百姓因疾病疫情饥荒死去的将近半数,洪水的危害也不过如此。

古文:大王绪欲救世,将比功德,何可以忽?

现代文:大王准备拯救世人,将和古代圣王比较功德,怎么可以懈怠?

古文:博已与大儒知道者为大王为便宜奏,陈安危,指灾异,大王朝见,先口陈其意而后奏之,上必大说。

现代文:我已经和博学而明道的大儒替大王见机上奏,陈述国家的安危之道,指明灾异的危害,大王朝见时,先说明大意而后上奏摺,皇帝一定会很高兴。

**古文:事成功立,大王即有周、邵之名,邪臣散亡,公卿变节,功德亡比,而梁、赵之宠必归大王,外家亦将富贵,何复望大王之金钱? **

现代文:事情成功,功业建立,大王就有了周公、邵公的名望,奸邪的大臣四散逃走,公卿们改变节操,功德无人可比,而皇帝对梁王、赵王的宠信一定会转移于大王,我们外族也会富贵,怎能再指望大王的金钱?

古文:王喜说,报博书曰: 乃者诏下,止诸侯朝者,寡人憯然不知所出。

现代文:宪王高兴,给张博回信说: 过去诏书下达,禁止诸侯朝见,我痛感不知用什么计策好。

古文:子高素有颜、冉之资,臧武之智,子贡之辩,卞庄子之勇,兼此四者,世之所鲜。

现代文:子高你向来有颜渊、冉有的天资,臧武子之才智,子贡的辩才,卞庄子的勇武,兼有四者之长,举世罕见。

古文:既开端绪,愿卒成之。

现代文:已经开了头,希望能最终成事。

**古文:求朝,义事也,奈何行金钱乎! **

现代文:请求朝见,是合理的事,怎么用金钱呢?

**古文:博报曰: 已许石君,须以成事。 **

现代文:张博回信说: 已经答应石君,需要用它来成就此事。

古文:王以金五百斤予博。

现代文:宪王用五百斤黄金给张博。

古文:会房出为郡守,离左右,显具有此事告之。

现代文:正好京房出京任郡守,离开皇帝身边,石显知道了这件事的全部情况并告发了它。

古文:房漏泄省中语,博兄弟诖误诸侯王,诽谤政治,狡猾不道,皆下狱。

现代文:京房泄露了宫禁中的谈话,张博兄弟误导诸侯王,诽谤朝政,狡诈不轨,都被逮捕。

古文:有司奏请逮捕钦,上不忍致法,遣谏大夫王骏赐钦玺书曰: 皇帝问淮阳王。

现代文:有关部门上奏请求逮捕刘钦,皇上不忍心绳之以法,派谏大夫王骏赏赐刘钦玺印书信说: 皇帝告诉淮阳王。

古文:有司奏王,王舅张博数遗王书,非毁政治,谤讪天子,褒举诸侯,称引周、汤,以谄惑王,所言尤恶,悖逆无道。

现代文:有关部门控告您,国舅张博多次给您书信,诋毁国政,讥谤皇帝,赞扬举荐诸侯,称述征引周公、商汤,来迷惑您,所说的尤其恶劣,忤逆无道。

古文:王不举奏而多与金钱,报以好言,罪至不赦,朕恻焉不忍闻,为王伤之。

现代文:您不举报他还经常给他金钱,给他好话以报答,罪遇到了不能赦免的地步,我伤心不忍听到这件事,替您痛心于此。

古文:推原厥本,不祥自博,惟王之心,匪同于凶。

现代文:推求本原,不好的东西来自张博,您的用心,不同于凶恶的人。

古文:已诏有司勿治王事,遣谏大夫骏申谕朕意。

现代文:已经诏令有司不要治您的罪,派谏大夫王骏申明我的意思。

**古文:《诗》不云乎? 靖恭尔位,正直是与。 **

现代文:《诗经》不是说吗? 忠于你的职位,应当品行正直。 您要勉励呀!

古文:王其勉之! 骏谕指曰: 礼为诸侯制相朝聘之义,盖以考礼一德,尊事天子也。

现代文:王骏指点淮阳王说: 礼仪是诸侯制订共同朝拜聘礼的仪式,所以成全礼节同心同德,尊敬地侍奉皇帝。

古文:且王不学《诗》乎?

现代文:况且王不是学习了《诗经》吗?

古文:《诗》云: 俾侯于鲁,为周室辅。 今王舅博数遗王书,所言悖逆。

现代文:《诗经》说: 使他在鲁国当诸侯,作为周王室的藩辅,现在王舅张博多次给您书信,所说的话都违背圣道。

古文:王幸受诏策,通经术,知诸侯名誉不当出竟。

现代文:您幸好受到诏令的约束,明白经术,知道诸侯的名分不应当出境。

古文:天子普覆,德布于朝,而恬有博言,多予金钱,与相报应,不忠莫大焉。

现代文:皇帝恩德普施,仁德布及朝廷上下,而您安然接受张博的话,经常给他金钱,互相应答,不忠的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古文:故事,诸侯王获罪京师,罪恶轻重,纵不伏诛,必蒙迁削贬黜之罪,未有但已者也。

现代文:依旧例,诸侯王在京师犯罪,无论轻重,即使不被杀,也一定会受到流放、撤职、贬谪、废黜等刑罚,没有不作追究的。

古文:今圣主赦王之罪,又怜王失计忘本,为博所惑,加赐玺书,使谏大夫申谕至意,殷勤之恩,岂有量哉!

现代文:现在圣明的君主赦免您的罪行,又怜惜您走错路忘记本分,被张博所迷惑,赐予玺印书信,派谏大夫申明来意,皇上的大恩大德,怎么能够估量呢!

古文:博等所犯恶大,群下之所共攻,王法之所不赦也。

现代文:张博等人所犯的罪过严重,群臣一起攻击他,是王法所不能赦免的。

古文:自今以来,王毋复以博等累心,务与众弃之。

现代文:从今往后,您不要再因张博等忧心,一定要和大家一起抛弃他。

古文:《春秋》之义,大能变改。

现代文:《春秋》之义,最重要的是能改过自新。

古文:《易》曰 借用白茅,无咎 ,言臣子之道,改过自新,洁己以承上,然后免于咎也。

现代文:《易经》说 祭祀用白茅,没有遇错 ,是说臣子的正道,改过自新,纯洁自身来辅佐皇帝,然后才能免于过错。

古文:王其留意慎戒,惟思所以悔过易行,塞重责,称厚恩者。

现代文:您要注意谨慎警戒,考虑怎样悔过改变行为,弥补重大责任,称述皇帝大恩。

**古文:如此,则长有富贵,社稷安矣。 **

现代文:这样,你个人就会长享富贵,国家也会安定无。

古文:于是淮阳王钦免冠稽首谢曰: 奉藩无状,过恶暴列,陛下不忍致法,加大恩,遣使者申谕道术守藩之义。

现代文:当时淮阳王刘钦摘下帽子叩头谢罪说: 我没有尽到诸侯王的职责,罪恶昭彰,陛下不忍心依法治罪,施以大恩,派使者申明道理和作诸侯的职责。

古文:伏念博罪恶尤深,当伏重诛。

现代文:考虑张博的罪恶尤其深重,应当处以极刑。

古文:臣钦愿悉心自新,奉承诏策。

现代文:臣刘钦愿意尽心地改过自新,恭敬地接受诏令。

**古文:顿首死罪。 **

现代文:卑臣该死该死。

古文:京房及博兄弟三人皆弃市,妻子徙边。

现代文:京房和张博兄弟三人都被斩弃市,妻子儿女流放到边境。

古文:至成帝即位,以淮阳王属为叔父,敬宠之,异于它国。

现代文:到成帝即位,因为淮阳王作为亲属是叔父,受到成帝敬重,远在其他诸侯王之上。

古文:王上书自陈舅张博时事,颇为石显等所侵,因为博家属徙者求还。

现代文:淮阳王上书自己陈述舅父张博,颇受石显等人的欺负,所以为遭流放的张博的家属请求回故乡。

古文:丞相、御史复劾钦: 前与博相遗私书,指意非诸侯王所宜,蒙恩勿治,事在赦前。

现代文:丞相和御史大夫又弹劾淮阳王: 从前和张博互相私下通信,其意图不是诸侯王应该有的,承蒙皇恩不予治罪,事情发生于赦免之前。

**古文:不悔过而复称引,自以为直,失藩臣礼,不敬。 **

现代文:他不悔过反而又引述往事,自以为正直,有失诸侯体统,犯不敬之罪。

古文:上加恩,许王还徙者。

现代文:皇帝却恩准了淮阳王的请求,答应宪王迁回流放者。

古文:三十六年薨。

现代文:宪王在位三十六年薨。

古文:子文王玄嗣,二十六年薨。

现代文:儿子文王刘玄继位,在位二十六年去世。

古文:子縯嗣,王莽时绝。

现代文:儿子刘縯继承王位,到王莽时断绝。

古文:楚孝王嚣,甘露二年立为定陶王,三年徙楚,成帝河平中入朝,时被疾,天子闵之,下诏曰: 盖闻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楚王嚣素行孝顺仁慈,之国以来二十余年,孅介之过未尝闻,朕甚嘉之。

现代文:楚孝王刘嚣,甘露二年被立为定陶王,三年之后改封于楚国。成帝河平年间入朝,当时有疾病,皇帝怜惜他,下诏说: 听说 天地间的生命人最为尊贵,人的行为中以孝顺为最大,楚王刘嚣向来品行孝顺仁慈,到封国以来二十余年,细微的过错也没有听说过,我很欣赏他。

**古文:今乃遭命,离于恶疾,夫子所痛,曰: 蔑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现代文:现在遭受厄运,身患重病,孑夫子所痛惜,说: 难过呀,命运啊,这样的人也会有这样的病吗!

古文:朕甚闵焉。

现代文:我很可惜他。

古文:夫行纯茂而不显异,则有国者将何勖哉?

现代文:他品行善良高尚而不显得舆众不同,那么诸侯们将怎样受到勉励呢?

**古文:《书》不云乎? 用德章厥善。 今王朝正月,诏与子男一人俱,其以广戚县户四千三百封其子勋为广戚侯。 **

现代文:《尚书》不是说吗? 赏赐有德行的人以表彰他的善良,现在是王朝正月,诏命孝王和他的一个儿子一起来上朝,以广戚县四千三百户食邑封他的儿子刘勋为广戚侯。

古文:明年,嚣薨。

现代文:第二年,刘嚣去世。

古文:子怀王文嗣,一年薨,无子,绝。

现代文:儿子怀王刘文继位,一年之后去世,没有儿子,断绝。

古文:明年,成帝复立文弟平陆侯衍,是为思王。

现代文:第二年,成帝又立刘文的弟弟子陆侯刘衍,这是思王。

古文:二十一年薨,子纡嗣,王莽时绝。

现代文:在位二十一年去世,儿子刘纡继位,到王莽时断绝。

古文:初,成帝时又立纡弟景为定陶王。

现代文:当初,成帝时又立刘纡的弟弟刘景为定陶王。

古文:广戚侯勋薨,谥曰炀侯,子显嗣。

现代文:广戚侯刘勋去世,谧号为炀侯,儿子刘显继位。

古文:平帝崩,无子,王莽立显子婴为孺子,奉平帝后。

现代文:平帝去世,没有儿子,王莽立刘显的儿子刘婴为孺子,继位平帝之后。

古文:莽篡位,以婴为定安公。

现代文:王莽篡位,封刘婴为定安公。

古文:汉既诛莽,更始时婴在长安,平陵方望等颇知天文,以为更始必败,婴本统当立者也,共起兵将婴至临泾,立为天子。

现代文:汉朝诛杀王莽之后,更始年间刘婴在长安,平陵人方望等人很明白天文历象,认为更始皇帝一定会失败,刘婴是根据帝统应当立为皇帝的人,一起发兵把刘婴带到临泾,立为皇帝。

古文:更始遣丞相李松击破杀婴云。

现代文:更始帝派丞相李松打败他们杀了刘婴。

古文:东平思王宇,甘露二年立。

现代文:东平思王刘字,甘露二年立为王。

古文:元帝即位,就国。

现代文:元帝即位,前往封国。

古文:壮大,通奸犯法,上以至亲贳弗罪,傅相连坐。

现代文:长大后,以勾结坏人而犯法,皇帝因为他是最亲近的亲属而不予治罪,他的师傅和国相连坐。

古文:久之,事太后,内不相得,太后上书言之,求守杜陵园。

现代文:过了一些日子以后,思王侍奉太后,不合太后心意,太后上书说这件事,请求守卫杜陵园。

古文:上于是遣太中大夫张子蟜奉玺书敕谕之,曰: 皇帝问东平王。

现代文:皇帝于是派遣太中大夫张子娇领玺书命令晓谕他,说: 皇帝告诉束平王。

古文:盖闻亲亲之恩莫重于孝,尊尊之义莫大于忠,故诸侯在位不骄以致孝道,制节谨度以冀天子,然后富贵不离于身,而社稷可保。

现代文:听说亲近亲人的恩情没有比孝顺更重要的,尊敬尊贵的人的道理没有比忠更大的,所以诸侯在位不骄傲以尽孝道,节制谨慎以辅佐天子,如此则可以永保富贵,国家安定。

古文:今闻王自修有阙,本朝不和,流言纷纷,谤自内兴,朕甚僣焉,为王惧之。

现代文:现在听说您自身修养有阙失,封国内部不和睦,流言纷纷出现,诽谤从内部产生,我很感痛惜,替您害怕。

古文:《诗》不云乎? 毋念尔祖,述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现代文:《诗经》不是说吗? 思念你的祖宗,修养自己的道德,永远遵循天命,自己祈求多福。

古文:朕惟王之春秋方刚,忽于道德,意有所移,忠言未纳,故临遣太中大夫子蟜谕王朕意。

现代文:我知道您正当血气方刚之时,忽略了道德,心意有所偏移,没有采纳忠言,所以亲命派遣太中大夫子娇传达给您我的意思。

**古文:孔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王其深惟孰思之,无违朕意。 **

现代文:孔子说: 有过错不改正,这才是过错,您应当深思熟虑,不要违背我的意思。

古文:又特以玺书赐王太后,曰: 皇帝使诸吏宦者令承问东平王太后。

现代文:又特意以玺书赐给王太后,说: 皇帝派诸吏宦者令承告东平王太后。

古文:朕有闻,王太后少加意焉。

现代文:我听到一些事情,王太后稍微加以注意。

古文:夫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

现代文:福气祥和的家庭没有比和睦更美满的,祸患错误的根源没有比内部分裂更大的。

古文:今东平王出襁褓之中而托于南面之位,以年齿方刚,涉学日寡,骜忽臣下,不自它于太后,以是之间,能无失礼义者,其唯圣人乎!

现代文:东平王是由您一手养育成人也因此而居王位,加以年纪正当血气方刚,学习的时间还少,轻慢大臣,和太后您的关系不同于他人,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到不失礼节的人,恐怕衹有圣人了吧!

古文:传曰: 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 王太后明察此意,不可不详。

现代文:传说: 父亲替儿子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王太后明察这个意思,不可不周详。

古文:闺门之内,母子之间,同气异息,骨肉之恩,岂可忽哉!

现代文:家庭之内,母子之间,血脉相连声息不同,骨肉的恩情,难道可以忽略吗!

古文:岂可忽哉!

现代文:难道可以忽略吗!

**古文:昔周公戒伯禽曰: 故旧无大故,则不可弃也,毋求备于一人。 **

现代文:从前周公告诫伯禽说: 老朋友没有大错,就不可以抛弃,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古文:夫以故旧之恩,犹忍小恶,而况此乎!

现代文:因为是老朋友的恩情,还容忍他的小缺点,更何况是这样的骨肉之情呢!

古文:已遣使者谕王,王既悔过服罪,太后宽忍以贳之,后宜不敢。

现代文:我已经派使者告诉思王,他已经悔过服罪了,太后您宽厚容忍来缓和这件事,以后他应该不敢了。

**古文:王太后强餐,止思念,慎疾自爱。 **

现代文:王太后您尽力吃饭,停止忧虑,慎重对待生病,自己保重。

古文:字惭俱,因使者顿首谢死罪,愿洒心自改。

现代文:刘宇惭愧恐惧,当着使者的面叩头谢罪,愿意洗心革面,自己改过。

古文:诏书又敕傅相曰: 夫人之性皆有五常,及其少长,耳目牵于耆欲,故五常销而邪心作,情乱其性,利胜其义,而不失厥家者,未之有也。

现代文:诏书又命令思王的师傅和国相说: 人的天性都有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当他长大,听到的、见到的关系着嗜好欲望,所以五常消失之后而邪念产生,情欲扰乱他的本性,利欲战胜他的道义之心,而不丧失自己的家园的,是没有的。

**古文:今王富于春秋,气力勇武,获师傅之教浅,加以少所闻见,自今以来,非《五经》之正术,敢以游猎非礼道王者,辄以名闻。 **

现代文:现在思王年富力强,气力勇猛威武,得到师傅的教诲很少,加以见闻少,从今以后,不是《五经》的正经学问,敢用游玩打猎等不守礼法的事告诉思王的,立即将他的名字上报。

古文:宇立二十年,元帝崩。

现代文:刘宇在位二十年,元帝崩。

古文:宇谓中谒者信等曰: 汉大臣议天子少弱,未能治天下,以为我知文法,建欲使我辅佐天子。

现代文:刘宇对宫中谒者信等人说: 汉朝大臣议论天子年少,不能治理天下,认为我知道制度法律,建议由我辅佐天子。

古文:我见尚书晨夜极苦,使我为之,不能也。

现代文:我见到尚书夜劳苦,假使由我干这个工作,恐怕不能胜任。

**古文:今暑热,县官年少,持服恐无处所,我危得之! **

现代文:现在天气炎热,天子年幼,守孝恐怕没有地方,我险些得到皇位!

古文:比至下,宇凡三哭,饮酒食肉,妻妾不离侧。

现代文:到元帝下葬时,刘宇一共哭了三次,喝酒吃肉,妻妾不离身边。

古文:又姬朐臑故亲幸,后疏远,数叹息呼天。

现代文:妃子朐脯原来受他宠幸,后来疏远,常叹息呼求上天。

古文:宇闻,斥朐臑为家人子,扫除永巷,数笞击之。

现代文:刘宇听说这件事,废朐腾为没有地位的宫女,让她打扫宫中小路,经常鞭打她。

古文:朐臑私疏宇过失,数令家告之。

现代文:朐脯暗地裹分条记下刘宇的过失,几次让家人告发他。

古文:宇觉知,绞杀朐臑。

现代文:刘字发觉,就把朐肠绞死。

古文:有司奏请逮捕,有诏削樊、亢父二县。

现代文:有关部门上奏请求逮捕刘宇,皇帝下诏削去樊、亢父两县。

古文:后三岁,天子诏有司曰: 盖闻仁以亲亲,古之道也。

现代文:之后三年,皇帝诏命有司说: 听说仁政是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古来的道理。

古文:前东平王有阙,有司请废,朕不忍。

现代文:从前东平王有过失,有关部门请求废黜他,我不忍心。

古文:又请削,朕不敢专。惟王之至亲,未尝忘于心。

现代文:又请求削减封国,我不敢专断,因为他是最亲近的亲人,从没有忘怀。

古文:今闻王改行自新,尊修经术,亲近仁人,非法之求,不以奸吏,朕甚嘉焉。

现代文:现在听说他悔过自新,尊重修行经术,和仁德的人亲近,非法的要求,不求官吏,我感到欣慰。

古文:传不云乎?

现代文:传不是说吗?

古文: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现代文:朝过夕改,君子赞之。

**古文:其复前所削县如故。 **

现代文:恢复从前削去的封县如故。

古文:后年来朝,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上以问大将军王凤,对曰: 臣闻诸侯朝聘,考文章,正法度,非礼不言。

现代文:后年朝见,上疏请求赐予诸子之书和《史记》,皇帝拿这件事向大将军王凤询问,回答说: 我听说诸侯上朝征聘,研究文章,勘正法令制度,不合礼节的不说。

古文:今东平王幸得来朝,不思制节谨度,以防危失,而求诸书,非朝聘之义也。

现代文:现在东平王有幸来朝见,不去考虑节制谨慎,以防过失,而索要书籍,不是朝聘的道理。

古文:诸子书或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

现代文:诸子之书有些反对经术,诬蠛圣人,有些记录鬼神,信奉异物怪象;《史记》中有战国纵横权力诡谲的谋略,汉朝刚刚兴起时谋臣奇诡的计策,天象灾变,地势险要:都不适合给诸侯王。

古文:不可予。

现代文:不可以给他。

古文:不许之辞宜曰: 《五经》圣人所制,万事靡不毕载。

现代文:不同意的托辞应该说: 《五经》是圣人制作的,万事万物没有不记载的。

古文:王审乐道,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

现代文:王确实乐于正道,师傅国相都是儒生,早晚讲习诵读,足以端正行为愉悦心情。

古文:夫小辩破义,小道不通,致远恐泥,皆不足以留意。

现代文:小诡计破坏大义,小道理不通达,恐怕会影响远大事业,都不足以留意。

**古文:诸益于经术者,不爱于王。 **

现代文:那些对经术有益处的,对王不加吝惜。

古文:对奏,天子如凤言,遂不与。

现代文:所说的话被上奏,皇帝听从王凤的话,就不给思王。

古文:立三十三年薨,子炀王云嗣。

现代文:东平思王在位三十三年去世,儿子炀王刘云继位。

古文:哀帝时,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又瓠山石转立。

现代文:哀帝时,无盐危山的地面自行鼓起,上面长满了草,像驰道的形状,又在瓠山的石头转侧起立。

古文:云及后谒自之石所祭,治石象瓠山立石,束倍草,并祠之。

现代文:刘云和王后谒亲自到石头那儿祭祀,把一个石头雕成瓠山的石头那样,用束倍草作神,一并祭祀。

古文:建平三年,息夫躬、孙宠等共因幸臣董贤告之。

现代文:建平三年,息夫躬、孙宠等人一起依靠得到宠幸的大臣董贤告发这件事。

古文:是时,哀帝被疾,多所恶,事下有司,逮王、后谒下狱验治,言使巫傅恭、婢合欢等祠祭诅祝上,为云求为天子。

现代文:这时,哀帝有病,对许多事感到厌恶,将此事交给有关部门,逮捕炀王和王后谒下狱审问,说派巫师傅恭、婢女合欢等人祭祀时诅祝皇帝,替刘云祈求当皇帝。

古文:云又与知灾异者高尚等指星宿,言上疾必不愈,云当得天下。

现代文:刘云又和知道灾异的人高尚等观察星宿,说皇帝的病一定不会痊愈,刘云应该得到天下。

古文:石立,宣帝起之表也。

现代文:石头起立,是宣帝兴起的象征。

古文:有司请诛王,有诏废徙房陵。

现代文:有关部门请求诛杀炀王,皇帝下诏将他废黜迁到房陵。

古文:云自杀,谒弃市。

现代文:刘云自杀,谒被处死弃尸街市。

古文:立十七年,国除。

现代文:在位十七年,封国被除。

古文:元始元年,王莽欲反哀帝政,白太皇太后,立云太子开明为东平王,又立思王孙成都为中山王。

现代文:元始元年,王莽想改变哀帝的做法,上奏太皇太后,立刘云的太子刘开明为东平王,又立思王的孙子刘成都为中山王。

古文:开明立三年,薨,无子。

现代文:刘开明在位三年,去世,没有儿子。

古文:复立开明兄严乡侯信子匡为东平王,奉开明后。

现代文:又立刘开明的兄长严乡侯刘信的儿子型匡为塞垩王,继承刘题塱之后。

古文:王莽居摄,东郡太守翟义与严乡侯信谋举兵诛莽,立信为天子。

现代文:王菱任摄政的职位,塞蹙太守翌盏和垒塑堡型值谋划发兵诛杀玉菱,立型值为天子。

古文:兵败,皆为莽所灭。

现代文:兵败,都被王菱所灭。

古文:中山哀王竟,初元二年立为清河王。三年,徙中山,以幼少未之国。

现代文:中山哀王刘童,扭五二年被立为清河王,三年之后,迁到中山,因为年幼没有到封国去。

古文:建昭四年,薨邸,葬杜陵,无子,绝。

现代文:建昭四年,在官邸去世,葬在杜陵,没有儿子,断绝。

古文:太后归居外家戎氏。

现代文:太后回去住在外戚家戎氏。

古文:孝元皇帝三男。

现代文:孝元皇帝有三个儿子。

古文:王皇后生孝成帝,傅昭仪生定陶共王康,冯昭仪生中山孝王兴。

现代文:王皇后生孝成帝,傅昭仪生定陶共王刘康,冯昭仪生中山孝王刘兴。

古文:定陶共王康,永光三年立为济阳王。

现代文:定陶共王刘康,永光三年立为济阳王。

古文:八年,徙为山阳王。

现代文:八年之后,迁为山阳王。

古文:八年,徙定陶。

现代文:又过八年,迁到定陶。

古文:王少而爱,长多材艺,习知音声,上奇器之。

现代文:定陶共王年少时被元帝所钟爱,长大后多才多艺,熟悉音乐,皇帝非常器重他。

古文:母昭仪又幸,几代皇后太子。

现代文:他的母亲傅昭仪又受到宠幸,几乎代替皇后太子。

古文:语在《元后》及《史丹传》。

现代文:事情记录在《元后》和《史丹传》中。

古文:成帝即位,缘先帝意,厚遇异于它王。

现代文:成帝即位后,遵守先帝之意,对定陶共王的待遇仍然不同于其他诸王。

古文:十九年薨,子欣嗣。

现代文:在位十九年去世,儿子刘欣继位。

古文:十五年,成帝无子,征入为皇太子。

现代文:即位十五年后,成帝没有儿子,征召入宫作皇太子。

古文:上以太子奉大宗后,不得顾私亲,乃立楚思王子景为定陶王,奉共王后。

现代文:皇帝因为太子要奉大宗之后,不能衹顾私家亲戚,就立楚思王的儿子刘景为定陶王,继承共王之后。

古文:成帝崩,太子即位,是为孝哀帝。

现代文:成帝去世,太子即位,就是孝哀帝。

古文:即位二年,追尊共王为共皇帝,置寝庙京师,序昭穆,仪如孝元帝。

现代文:即位两年,追尊共王为共皇,把寝庙置于京师,排昭穆顺序时,礼仪和孝元帝一样。

古文:徙定陶王景为信都王云。

现代文:改定陶王景为信都王。

古文:中山孝王兴,建昭二年立为信都王。

现代文:中山孝王刘兴,建昭二年被立为信都王。

古文:十四年,徙中山。成帝之议立太子也,御史大夫孔光以为《尚书》有殷及王,兄终弟及,中山王元帝之子,宜为后。

现代文:十四年之后,迁为中山王,成帝商议立太子时,御史大夫孔光认为《尚书》有殷朝灭亡的教训,继承王位,兄长死了弟弟继位,中山王是元帝的儿子,应为后一个皇帝。

古文:成帝以中山王不材,又兄弟,不得相入庙。

现代文:成帝认为中山王没有才能,又是兄弟,不能一起进入宗庙。

古文:外家王氏与赵昭仪皆欲用哀帝为太子,故遂立焉。

现代文:外戚王氏和赵昭仪都想让哀帝当太子,所以就立了他。

古文:上乃封孝王舅冯参为宜乡侯,而益封孝王万户,以尉其意。

现代文:皇帝就封孝王的舅父冯参为宜乡侯,而且又加封给孝王万户,以表示安慰。

古文:三十年,薨,子衎嗣。

现代文:在位三十年,去世。儿子刘衍继位。

古文:七年,哀帝崩,无子,征中山王衎入即位,是为平帝。

现代文:在位七年,哀帝去世,没有儿子,征召中山王刘术入宫即位,就是平帝。

古文:太皇太后以帝为成帝后,故立东平思王孙桃乡顷侯子成都为中山王,奉孝王后。

现代文:太皇太后认为皇帝是成帝的后代,所以立束平思王的孙子桃乡顷侯的儿子刘成都为中山王,继承在孝王之后。

古文:王莽时绝。

现代文:王莽时断绝。

古文:赞曰:孝元之后,遍有天下,然而世绝于孙,岂非天哉!

现代文:赞曰:孝元皇帝的后代,广有天下,然而在孙子一代就断了后嗣,难道不是天意吗!

古文:淮阳宪王于时诸侯为聪察矣,张博诱之,几陷无道。

现代文:淮阳宪玉在当时的诸侯中是聪明的了,趔引诱他,几乎陷于无道的境地。

古文:《诗》云 贪人败类 ,古今一也。

现代文:《诗经》说 贪婪者是害群之马 ,古今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