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志

古文: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现代文:自从孔子死后精要微妙之言也就中断了。七十弟子死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

古文: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

现代文:所以解释《春秋》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五家,解《诗》的分为《毛诗》、《齐诗》、《鲁诗》、《韩诗》四家,解《易》也分为好几家。

古文: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现代文:战国时合纵联横,真伪争论不休,诸子的学说纷纷?昆乱不清。

古文: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现代文:到了秦始皇对这种状况感到害怕时,他们便烧毁文章,以愚弄百姓。

古文: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现代文:汉朝建立后,革除秦朝的弊端,大规模征收书籍文章,广开献书的门路。

**古文: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 朕甚闵焉! **

现代文:到孝武帝时代为止,文字残缺,竹简脱落,礼节遭到破坏,乐礼被摧毁。皇上喟然而叹道: 对这些事情朕感到很悲哀!

古文: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现代文:于是建立了藏书的简册,设置了抄书的官员,一直到诸子传说,都充实到秘府。

古文: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现代文:到成帝的时候,由于书籍散失的特别厉害,就派谒者堕农向天下征求分散的书籍。

古文: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现代文: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修有关天文历法的书籍,侍医李柱国校医药之书。

古文: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现代文:每校完一部书,刘向就整理编目,概括其大意,录下来把它上奏给皇帝。

古文: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现代文:当刘向死后,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总结所有书籍而把《七略》上奏给皇帝。

古文: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现代文:所以就有了《辑略》,有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现在删去多余部分,衹留下主要的。

古文:今删其要,以备篇辑。《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现代文:以使所收书篇更完备。《易经》十二篇,有施、孟、銮丘三家。

古文:字王孙也。

现代文:《周氏易传》连篇。周氏字王孙。

古文:《服氏》二篇。

现代文:《服氏易传》两篇。

古文:《杨氏》二篇。

现代文:《杨氏易传》两篇。

古文:名何,字叔元,菑川人。

现代文:杨氏名何,字叔元,是苗川人。

古文:《蔡公》二篇。

现代文:《蔡公易传》两篇。

古文:卫人,事周王孙。

现代文:蔡公是卫国人,服事周王珏。

古文:《韩氏》二篇。

现代文:《韩氏易传》两篇。

古文:名婴。

现代文:韩氏名婴。

古文:《王氏》二篇。

现代文:《王氏易传》两篇。

古文:名同。

现代文:王氏名同。

古文:《丁氏》八篇。

现代文:《丁氏易传》八篇。

古文:名宽,字子襄,梁人也。

现代文:厂氏名宽,字子襄,是梁国人。

古文:《古五字》十八篇。

现代文:《古五子易传》十八篇。

古文: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

现代文:从甲子到壬子,论说《易》的阴阳。

古文:《淮南道训》二篇。

现代文:《淮南道训》两篇。

古文: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

现代文:淮南王刘安聘用懂《易》的九个人,号称九师说。

古文:《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

现代文:《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幅。

古文:《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现代文:《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古文:《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现代文:《周易章句》,施、孟、梁丘氏三家各两篇。

古文: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现代文:解释《周易》的共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古文:《易》曰: 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现代文:《易》说: 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纹彩和土地的适应性,近的就取自自己的身体,远的就取之于万物,于是创造;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模仿万物的性情。

古文: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

现代文:到了殷、周之际,纣王身居帝位,违背天意,摧残万物,文王作为诸侯顺天命而行天道,天人的预测可以得到并且能显现,于是重叠《易》的六爻,作丁上下篇。

古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现代文:孔子作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类共十篇。

古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现代文:所以说《易》的道理是很深刻的,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代圣人,经历了上、中、下三个远古时代。

古文: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现代文:到秦始皇烧书时。《易》因为是讲占筮的事情的,传授的人没有断绝。

古文:汉兴,田何传之。

现代文:秦始皇建立后,田何传授《易》。

古文: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 无咎 、 悔亡 ,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现代文:到了宣帝、元帝之时,有施、孟、梁丘、京氏传授《易》学的被列入官府传授之学,而民间有捷直、高相两家的学说。刘向以宫中的《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有的地方脱漏 无咎 、 悔亡 ,祇有费氏经与古文相同。

古文:《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

现代文:《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

古文:为五十七篇。

现代文:五十七篇。

古文:《经》二十九卷。

现代文:《经》二十九卷。

古文:大、小夏侯二家。

现代文:有大夏侯、小夏侯两家。

古文:《欧阳经》三十二卷。

现代文:《欧阳经》有三十二卷。

古文:《传》四十一篇。

现代文:《传》四十一篇。

古文:《欧阳章句》三十一卷。

现代文:《欧阳章句》三十一卷。

古文: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

现代文:大小夏侯《章句》各有二十九卷。

古文: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欧阳说义》二篇。

现代文: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欧阳说义》两篇。

古文: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

现代文:刘向的《五行传记》十一卷。

古文:许商《五行传记》一篇。

现代文:许商的《五行传记》一篇。

古文:《周书》七十一篇。

现代文:《周书》七十一篇。

古文:周史记。

现代文:周朝的史官所记。

古文:《议奏》四十二篇。

现代文:《议奏》四十二篇。

古文:宣帝时石渠论。

现代文:是宣帝时在石渠的议论。

古文: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

现代文:关于《尚书》的著作共九种,计四百一十二篇。

古文:入刘向《稽疑》一篇。

现代文:加入了型血的《稽疑》一篇。

**古文:《易》曰: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

现代文:《易》上说: 黄河中的龙马驮河图而出,洛水中的神龟背载赤文缘字而出,伏羲和大禹依照图文分别画出八卦图。

古文: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现代文:所以《尚书》的起源很久远了,到孔子时就加以撰修,上起于尧,下止于秦,一共一百篇,并为它作序,说明他写作的意图。

古文: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

现代文:秦始皇焚书禁学,济南的伏生独自把它们藏在墙壁中。

古文: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

现代文:到了汉朝建立之时大都散失,只找到了二十九篇,用它们在查、垒间传教。

古文: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

现代文:到了汉宣帝时代,有《欧阳》、《大小夏侯氏》,被立在官府学宫。

古文:《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

现代文:《古文尚书》被发现在孔王家的壁中。

古文:武帝末,鲁共王怀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现代文:武帝末年,鲁共王拆毁孔子的住宅,打算扩大他的宫殿,却得到了《古文尚书》以及《礼记》、纶语》、《孝经》一共几十篇,都是先秦时代的文字。

古文: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俱,乃止不坏。

现代文:共王进入孔子的住宅,听到演奏琴瑟钟磬的声音,感到害怕就停止了拆毁房屋。

古文: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

现代文: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得到了这些书,比原先的二十九篇,多出了十六篇。

古文:安国献之。

现代文:孔安国把它献给了皇上。

古文: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现代文:这时逢巫蛊的事情,没有被学校列入。

古文: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

现代文:刘向用宫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的三家经文,其中《酒诰》脱落一简,《召诰》脱落两简。

古文: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

现代文:大致是一简有二十五字的,脱落的也是二十五个字,简上是二十二字的,脱落的也是二十二个字,文字不同的有七百多字,脱落的有几十个字。

古文:《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

现代文:《尚书》是古代帝王的号令,号令对于众人,所说的不能晓然明谕,就会使听的人和做的人不明了。

古文: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现代文:古文宣扬的应接近雅正,所以理解了古今语言就可知道《尚书》的意义了。

古文:《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

现代文:《诗经》二十八卷,有鲁、齐、韩三家。

古文:《鲁故》二十五卷。

现代文:《鲁故》二十五卷。

古文:《鲁说》二十八卷。

现代文:《鲁说》二十八卷。

古文:《齐后氏故》二十卷

现代文:《齐后氏故》二十卷。

古文:《齐孙氏故》二十七卷。

现代文:《齐孙氏故》二十七卷。

古文:《齐后氏传》三十九卷。

现代文:《齐后氏传》三十九卷。

古文:《齐孙氏传》二十八卷。

现代文:《齐孙氏传》二十八卷。

古文:《齐杂记》十八卷。

现代文:《齐杂记》十八卷。

古文:《韩故》三十六卷。

现代文:《韩故》三十六卷。

古文:《韩内传》四卷。

现代文:《韩诗内传》四卷。

古文:《韩外传》六卷。

现代文:《韩诗外传》六卷。

古文:《韩说》四十一卷。

现代文:《韩说》四十一卷。

古文:《毛诗》二十九卷。

现代文:《毛诗》二十九卷。

古文:《毛诗故训传》三十卷。

现代文:《毛诗故训传》三十卷。

古文:凡《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

现代文:关于《诗经》的共有六家,四百一十六卷。

**古文:《书》曰: 诗言志,歌咏言。 **

现代文:《书》上说: 诗言志,歌咏言。

古文: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现代文:所以心中有哀乐之感,就会有歌咏之声。

古文: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现代文: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就称马诗,把它用歌声表达出来就称为歌。

古文: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现代文:所以古代有收集诗的官员,君王用它观察风俗了解政治的得失,自我加以稽考修正。

古文: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

现代文:孔子精选了周诗,上起殷朝,下到鲁国,共有三百零五篇,虽然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还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它是讽诗并能背诵,不单靠文字流传。

古文: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现代文:汉朝建立后,鲁申公为《诗》进行解释,齐国的辕固、燕国的韩生都为《诗》作解说。

古文: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

现代文:有的取自《春秋》,采用众人的杂论,都不是《诗》的本来意思。

古文: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

现代文:如不得已而要用《诗》,衹有鲁《诗》最与《诗》本义相近。

古文:三家皆列于学官。

现代文:三家都被列于学校。

古文: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

现代文:又有毛公的学说,自称是子夏所传授的,而河问献王喜欢它。

古文:《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

现代文:就没被列于学校。《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

古文:后氏、戴氏。

现代文:有后氏、台呕学派。

古文:《记》百三十一篇。

现代文:《记》一百三十一篇。

古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

现代文:是孔子的七十弟子的传人所记录的。

古文:《明堂阴阳》三十三篇。

现代文:《明堂阴阳》三十三篇。

古文:古明堂之遗事。

现代文:是古代明堂所遗传下来的事情。

古文:《王史氏》二十一篇。

现代文:《王史氏》二十一篇。

古文:七十子后学者。《曲台后仓》九篇。

现代文:王史氏是七十弟子的传人。《曲台后仓》九篇。

古文:《中庸说》二篇。

现代文:《中庸说》两篇。

古文:《明堂阴阳说》五篇。

现代文:《明堂阴阳说》五篇。

古文:《周官经》六篇。

现代文:《周官经》六篇。

古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

现代文:王莽时刘歆设立博士。

古文:《周官传》四篇。

现代文:《周官传》四篇。

古文:《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

现代文:《军礼司马法》一百五十五篇。

古文:《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

现代文:《古封惮群祀》二十二篇。

古文:《封弹议对》十九篇。

现代文:《封禅议对》十九篇。

古文:武帝时也。

现代文:记武帝时的事情。

古文:《汉封禅群祀》三十六篇。

现代文:《汉封惮群祀》三十六篇。

古文:《议奏》三十八篇。

现代文:《议奏》三十八篇。

古文:石渠。

现代文:是石渠议奏。

古文: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

现代文:《礼》一共有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

古文: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

现代文:选入了《司马法》一家,有一百五十五篇。

**古文:《易》曰: 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有所错。 **

现代文:《易》上说: 对于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的区别,礼义有所规定。

**古文:而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制,故曰: 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

现代文:但帝王的质朴和文采代代有增有减,到周朝时就规定得极为细致,每一件事都要有制度,所以说: 礼经有三百条,礼仪的细节有三千条。

古文: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

现代文:等到周朝衰落后,诸侯超越礼法的限制,厌恶礼法不利于己,都把它们抛弃毁掉了。到孔子时就不完备了,到秦国时,就遭到更大的破坏。

古文: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

现代文:到了汉朝,鲁国高堂生传授《士礼》十七篇。

古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

现代文:到孝宣帝时为止,后仓的最为明晰。

古文: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

现代文:戴德、戴圣、庆普都是他的学生,三家都被列在学校。

古文:《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

现代文:《礼古经》出现在鲁国的淹中和孔氏家中,同十七篇的文章相似,多出了三十九篇。

古文: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瘉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

现代文:至于《明堂阴阳》、《王史氏记》上所见到的,大多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制度,虽然不能详备,但仍比后仓等人推论《士礼》而向天子陈说的学说多。

古文:《乐记》二十三篇。

现代文:《乐记》二十三篇。

古文:《王禹记》二十四篇。

现代文:《王禹记》二十四篇。

古文:《雅歌诗》四篇。

现代文:《雅歌诗》四篇。

古文:《雅琴赵氏》七篇。

现代文:《雅琴赵氏》七篇。

古文:名定,勃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

现代文:赵氏名定,是勃海人,由宣帝时的丞相魏相所奏。

古文:《雅琴师氏》八篇。

现代文:《雅琴师氏》八篇。

古文:名中,东海人,传言师旷后。

现代文:师氏名中,是束海人,相传说是师旷的后代。

古文:《雅琴龙氏》九十九篇。

现代文:《雅琴龙氏》九十九篇。

古文:名德,梁人。

现代文:龙氏名德,是梁国人。

古文: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

现代文:《乐》共有六家,一百六十五篇。

古文: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

现代文:抽出了淮南塑迪等人的七篇《琴颂》。

**古文:《易》曰: 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 **

现代文:《易》上说: 前代帝王制作音乐崇尚道德,隆重地进献祭品上天,供奉祖先。

古文:故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

现代文:所以从黄帝以下到三代,乐曲都各自有名称。

**古文:孔子曰: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

现代文:孔子说: 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改变风俗,没有比乐更好的。

古文:二者相与并行。

现代文:礼和乐相辅相成。

古文: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

现代文:周朝衰落后,礼和乐都被破坏了,音乐之理尤其精妙,因为它的节奏在音律,又加上被郑、卫之音所扰乱,所以没有遗传下来的规则。

古文:汉兴,制氏以雅乐声津,世在乐宫,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现代文:汉朝建立后,制氏认为雅乐声律,世代都在乐官,颇能记忆一些音乐的铿锵鼓舞的音节,但不能说出它的含义。

古文: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

现代文:六国的君主中,魏文侯最崇尚古乐,孝文帝的时候得到他的乐人窦公,献上他的书,是《周官。大宗伯》中的《大司乐》章。

古文: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

现代文:武帝的时候,河间献王喜欢儒术,同毛生等人共同采集《周官》和诸子学说中论说音乐的部分,撰写成《乐记》,献上八佾之舞,同制氏相差不远。

古文: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

现代文:内史丞王定传授《乐记》,把它授给常山的王禹。

古文: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

现代文:王禹在成帝时任谒者官,几次论说它的意义,献上二十四卷的记载。

古文: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

现代文:刘向校书,得到二十三篇的《乐记》,同王禹的不同,这方面的学问越来越衰亡了。

古文:《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

现代文:《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

古文:公羊、穀梁二家。

现代文:有公羊、毫遂二家。

古文:《左氏传》三十卷。

现代文:《春秋左氏传》三十卷。

古文:左丘明,鲁太史。

现代文:左丘明,是鲁国的太史。

古文:《公羊传》十一卷。

现代文:《春秋公羊传》十一卷。

古文:公羊子,齐人。

现代文:公羊子,是齐国人。

古文:《穀梁传》十一卷。

现代文:《春秋谷梁传》十一卷。

古文:穀梁子,鲁人。

现代文:谷梁子,是鲁国人。

古文:《邹氏传》十一卷。

现代文:《春秋邹氏传》十一卷。

古文:《夹氏传》十一卷。

现代文:《春秋夹氏传》十一卷。

古文:有录无书。

现代文:有目录但没有书。

古文:《左氏微》二篇。

现代文:《春秋左氏微》二篇。

古文:《铎氏微》三篇。

现代文:《春秋铎氏微》三篇。

古文:楚太傅铎椒也。

现代文:铎氏是楚国的太傅铎椒。

古文:《张氏微》十篇。

现代文:《春秋张氏微》十篇。

古文:《虞氏微传》二篇。

现代文:《春秋虞氏微传》二篇。

古文:赵相虞卿。

现代文:虞氏是赵国的相虞卿。

古文:《公羊外传》五十篇。

现代文:《春秋公羊外传》五十篇。

古文:《穀梁外传》二十篇。

现代文:《春秋谷梁外传》二十篇。

古文:《公羊章句》三十八篇。

现代文:《春秋公羊章句》三十八篇。

古文:《穀梁章句》三十三篇。

现代文:《春秋谷梁章句》三十三篇。

古文:《公羊杂记》八十三篇。

现代文:《春秋公羊杂记》八十三篇。

古文:《公羊颜氏记》十一篇。

现代文:《春秋公羊颜氏记》十一篇。

古文:《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

现代文:《春秋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

古文:《议奏》三十九篇。

现代文:《春秋议奏》三十九篇。

古文:石渠论。

现代文:是石渠板的议论。

古文:《国语》二十一篇。

现代文:《国语》二十一篇。

古文:左丘明著。

现代文:左丘明着。

古文:《新国语》五十四篇。

现代文:《新国语》五十四篇。

古文:刘向分《国语》。

现代文:刘向另写的《国语》。

古文:《世本》十五篇。

现代文:《世本》十五篇。

古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

现代文:古代史官记载从黄帝以来到春秋时的诸侯大夫。

古文:《战国策》三十三篇。

现代文:《战国策》三十三篇。

古文:记春秋后。

现代文:记春秋以后的事。

古文:《奏事》二十篇。

现代文:《奏事》二十篇。

古文: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

现代文:秦时大臣奏事,就把文字刻在石山的石上。

古文:《楚汉春秋》九篇。

现代文:《楚汉春秋》九篇。

古文:陆贾所记。

现代文:陆贾所记载的。

古文:《太史公》百三十篇。

现代文:《太史公书》一百三十篇。

古文:十篇有录无书。

现代文:十篇有目录没有书。

古文: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

现代文:冯商所续的《太史公》有七篇。

古文:《太古以来年纪》二篇。

现代文:《太古以来年纪》二篇。

古文:《汉著记》百九十卷。

现代文:《汉著记》一百九十卷。

古文:《汉大年纪》五篇。

现代文:《汉大年纪》五篇。

古文: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

现代文:《春秋》类著作共有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

古文:省《太史公》四篇。

现代文:省去《太史公》中的四篇。

古文: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现代文:古代帝王世代都有史官,君王的举动一定加以记录,其目的是以此使君主言行谨慎,其言行可为民之法则。

古文: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现代文:左侧史官记其言,右侧史官记其行,行动记下来就是《春秋》,语言记下来就是《尚书》,帝王没有不跟这相同的。

古文: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现代文:周室衰败后,书籍破残损缺,仲尼想保存前代圣人的业绩,就说: 夏礼我能说出来,但杞国的就不能全面验证了;殷礼我能说一说,但宋国的就不能全面考证了。

**古文: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

现代文:这是文献不够的缘故,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加以考证了。

古文: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借朝聘以正礼乐。

现代文: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礼节文采都完备,史官有法度,所以让左丘明观看了他们历史的记载,根据所行的事情,依照人道,用成就来建立功赏,根据失败来加以责罚,藉曰月来确定节气的时间,藉诸侯朝见天子来端正礼乐。

古文: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

现代文:有所隐讳贬损的事情,不能见之于书籍,就用口传授给弟子,弟子回去后所说的就互不相同了。

古文: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现代文:左丘明怕他的弟子们各自按照自己的见解,以致失去真意,所以研究本来的事实而加以解释,昌明孔子是不用空言来解说经文的。

古文:《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

现代文:《春秋》所贬损的当代君臣,有权威势力,他们的事情就写进了解释中,因此这本书就被隐藏起来了,没有宣扬,用来避免遭到当时的灾难。

古文:及未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邹》、《夹》之《传》。

现代文:等到末世人们口头传说流行开来,便有《公羊》、《谷梁》、《邹》、《夹》的传。

古文: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现代文:这四家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两家被列在皇家学校讲解,邹氏没有老师,夹氏没有书。

古文:《论语》古二十一篇。

现代文:《论语》古文二十一篇。

古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

现代文:出自孔子家壁中,有两篇《子张》。

古文:《齐》二十二篇。

现代文:《齐论语》二十二篇。

古文:多《问王》、《知道》。

现代文:多《问王》、《知道》篇。

古文:《鲁》二十篇,《传》十九篇。

现代文:《鲁论语》二十篇,《传》十九篇。

古文:《齐说》二十九篇。

现代文:《论语齐说》二十九篇。

古文:《鲁夏侯说》二十一篇。

现代文:《鲁夏侯说》二十一篇。

古文:《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

现代文:《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

古文:《鲁王骏说》二十篇。

现代文:《鲁王骏说》二十篇。

古文:《燕传说》三卷。

现代文:《燕传说》三卷。

古文:《议奏》十八篇。

现代文:《议奏》十八篇。

古文:石渠论。

现代文:是石渠阁的议论。

古文:《孔子家语》二十七卷。

现代文:《孔子家语》二十七卷。

古文:《孔子三朝》七篇。

现代文:《孔子三朝》七篇。

古文:《孔子徒人图法》二卷。

现代文:《孔子徒入围法》二卷。

古文: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现代文:《论语》类著作共有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古文:《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现代文:《论语》这部书,是记载孔子回答其弟子及时人提问,以及其门徒相互问答的一部书。

古文: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现代文:当时弟子对于孔子的言行各自有所记录。

古文: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现代文:子子卒后,门人相互收集并记下来,所以称为《论语》。

古文:汉兴,有齐、鲁之说。

现代文:汉朝建立后,有《齐论语》和《鲁论语》两家。

古文: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

现代文:传授《齐论语》的,有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亘鱼、尚书令五鹿充宗、胶束庸生等人,衹有王堡是名家。

古文: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

现代文:传授《鲁论语》的,有宝山都尉龚奋、旦值少府夏堡塍、丞相童贤、垄迭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都是名家。

古文:张氏最后而行于世。

现代文:张旦在最后,因而流行于世。

古文:《孝经古孔氏》一篇。

现代文:《孝经古孑氏》一篇。

古文:二十二章。

现代文:有二十二章。

古文:《孝经》一篇。

现代文:《孝经》一篇。

古文:十八章。

现代文:有十八章。

古文: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

现代文:分长孙氏、江氏、后氐、呈返四家。

古文:《长孔氏说》二篇。

现代文:《孝经长孙氏说》二篇。

古文:《江氏说》一篇。

现代文:《孝经江氏说》一篇。

古文:《翼氏说》一篇。

现代文:《孝经翼氏说》一篇。

古文:《后氏说》一篇。

现代文:《孝经后氏说》一篇。

古文:《杂传》四篇。

现代文:《杂传》四篇。

古文:《安昌侯说》一篇。

现代文:《安昌侯说》一篇。

古文:《五经杂议》十八篇。

现代文:《五经杂议》十八篇。

古文:石渠论。

现代文:是石渠闻的议论。

古文:《尔雅》三卷二十篇。

现代文:《尔雅》三卷二十篇。

古文:《小尔雅》一篇,《古今字》一卷。

现代文:《小尔雅》一篇,《古今字》一卷。

古文:《弟子职》一篇。

现代文:《弟子职》一篇。

古文:《说》三篇。

现代文:《说》三篇。

古文:凡《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

现代文:《孝经》类著作共有十一家,五十九篇。

古文:《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现代文:《孝经》是孔子对曾子讲解孝道的著作。

古文: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现代文:孝道,是天经地义之事,是人人应尽之事。

古文: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现代文:从大的方面来说,所以叫《孝经》。

古文: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

现代文:在汉朝,有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授《孝经》,各成一家之言。

古文: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 故亲生之膝下 ,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

现代文:各家经文都相同,衹有孔氏壁中的古文不同。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 故亲生之膝下 ,这两句各家的说法都不合适,古文的字和断句都不同。

古文:《史籀》十五篇。

现代文:《史籀》十五篇。

古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

现代文:里童工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丢失了六篇。

古文:《八体六技》。

现代文:《八体六技》。

古文:《苍颉》一篇。

现代文:《苍颉》一篇。

古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

现代文:前七章,是秦丞相李斯所作;《爰历》六章,是秦车府令赵高所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母敬所作。

古文:《凡将》一篇。

现代文:《凡将》一篇。

古文:司马相如作。

现代文:司马相如所作。

古文:《急就》一篇。

现代文:《急就》一篇。

古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

现代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

古文:《元尚》一篇。

现代文:《元尚》一篇。

古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

现代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所作。

古文:《训纂》一篇。

现代文:《训纂》一篇。

古文:扬雄作。

现代文:扬雄所作。

古文:《别字》十三篇。

现代文:《别字》十三篇。

古文:《苍颉传》一篇。

现代文:《苍颉传》一篇。

古文:扬雄《苍颉训纂》一篇。

现代文:扬雄《苍颉训纂》一篇。

古文:杜林《苍颉训纂》一篇。

现代文:杜林《苍颉训纂》一篇。

古文:杜林《苍颉故》一篇。

现代文:杜林《苍颉故》一篇。

古文: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

现代文:文字学共有十家,四十五篇。

古文:入扬雄、杜林二家二篇。

现代文:加了扬雄、杜林两家两篇。

**古文:《易》曰: 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

现代文:《易》上说: 上古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事,后代圣人改用文字记事,百官用来治事,万民用来辨别事物,这都是取之于《易经》中六十四卦中的《央》卦。

古文: 夬,扬于王庭 ,言其宣扬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

现代文: 央,用于王庭决断事物 ,是说它能宣扬在君王的朝廷,用处最大。

古文: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现代文:古代的人八岁进入小学,所以《周官》的保氏掌管着教养国君之子的事,教给他们六书,称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它们是造字的根本所在。

古文: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 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

现代文:汉朝建立后,萧何创造了律令,也写了这样的条文,说: 太史考试学童,能够背诵九千字以上书的人,才能当史。

古文: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现代文:再用六体来考试,成绩最好的任命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古文: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 **

现代文:官民上书,字有不端正的,就要揭发举报。

古文: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

现代文:六体,就是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都是用来认识古今文字,摹刻印章,书写幡作为信物的。

古文: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

现代文:依据古代制度,书一定要同文字,不知道的暂时空缺,然后来求教年老者,到了衰落的时代,是非没有正确答案,人们都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造字。

古文:故孔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 盖伤其浸不正。

现代文:所以孔子说: 我还赶上了史书中的缺疑不写的地方,现在连缺疑不写的地方也没有了!

古文:《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

现代文:大概是对字渐渐不正确而感到悲哀。《史籀篇》,是周朝时的史官用来教学童的书,字与孔氏壁中的古文字体相异。

古文:《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

现代文:《苍颉》七章,是秦朝丞相李斯所作的;《爰历》六章,是车府令赵高所作;《博学》七章,是太史令胡母敬所作;文字大多取自《史籀篇》,但篆体又差别很大,造就是所谓的秦篆。

古文: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现代文:这时候已开始创造隶书,起源于官府中诉讼案件很多,为了方便省事,这种简便的文字首先用于处理徒隶事务的公文。

古文: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

现代文:汉朝建立后,乡间的教师就合集成《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把六十字断为一章,共有五十五章,合并而成《苍颉篇》。

古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

现代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没有重字。

古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也。

现代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都是《苍颉》中的正字。

古文:《凡将》则颇有出矣。

现代文:《凡将篇》则有很大的出入。

古文: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

现代文:到元始年中,征召天下懂得文字的人以百计,各命他们在朝廷中记字。

古文: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苍颉》,又易《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

现代文:扬雄选取其中有用的来作《训纂篇》,顺着连接《苍颉篇》,又换了《苍颉篇》中重复的字,共成八十九章。

古文: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

现代文:臣又继承扬雄的作了十三章,共成一百零二章,没有重复的字,六艺和各书所记载的字大致都齐全了。

古文:《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敝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现代文:《苍颉篇》中多古字,平庸的教师弄错了它的断句,宣帝时就征召齐国的能纠正断句的人,张敞去接受传授,传到他的外孙的儿子杜林时,他就作了解释,与《苍颉篇》并行。

古文: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

现代文:六艺总共有一百零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

古文: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

现代文:比《七略》增加了三家,有一百五十九篇;减去了重复的十一篇。

古文: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

现代文:《春秋》用来判断处理问题,是信用的标志。

古文: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

现代文:这部书,体现仁、义、礼、智、信,相互补充,不可或缺,而《易》又为其本源。

古文:故曰 《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现代文:所以说 《易》的意义不知道,那么乾坤差不多就要停息了 ,这是说同天地共始终的。

古文: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

现代文:至于五学,世代有变化,就像五行交替行事。

古文: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

现代文:古代的学者边耕种边修养,三年而通晓一艺,保留它的大致内容,研究经文罢了,因此所用的时候少而积累的德行就多。三十五岁经就通了。

古文: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现代文:后代的经和传已经互相矛盾,博学的人又不思考多听多疑的含义,而追求用支离破碎的僻义去逃避别人的诘难,牵强附会,巧为立说,破坏文字的形体;解说五个字的文章,达到二三万言。

古文: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

现代文:后来的人相互攀比,所以幼童抱守一艺,到头发白后才能讲说。安于他所学习的,诋毁他所没有见过的,最终自己欺骗了自己。

古文:此学者之大患也。

现代文:这是学者的大患。

古文:序六艺为九种。

现代文:总括六艺为九种。

古文:《晏子》八篇。

现代文:《晏子》八篇。

古文:名婴,谥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交,有《列传》。

现代文:晏子名婴,谧平仲,为齐景公丞相,孔王称赞他善于与人交往,《史记》中有其《列传》。

古文:《子思》二十三篇。

现代文:《于思》二十三篇。

古文:名伋,孔子孙,为鲁缪公师。

现代文:子思名伋,孔子的孙子,是鲁缪公的老师。

古文:《曾子》十八篇。

现代文:《曾子》十八篇。

古文:名参,孔子弟子。

现代文:曾子名参,是孔子的学生。

古文:《漆雕子》十三篇。

现代文:《漆雕子》十三篇。

古文:孔子弟子漆雕启后。

现代文:孔子的学生漆雕启的后代。

古文:《宓子》十六篇。

现代文:《宓子》十六篇。

古文: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

现代文:宓子名不齐,字子贱,是孔子的学生。

古文:《景子》三篇。

现代文:《景子》三篇。

古文:说宓子语,似其弟子。《世子》二十一篇。

现代文:所说的是宓子的话语,像是他的学生。《世子》二十一篇。

古文:名硕,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现代文:世子名硕,是陈国人,是七十弟子的学生。

古文:《魏文侯》六篇。

现代文:《魏文侯》六篇。

古文:《李克》七篇。

现代文:《李克》七篇。

古文: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

现代文:李克是子夏的学生,是魏文侯的丞相。

古文:《公孔尼子》二十八篇。

现代文:《公孙尼子》二十八篇。

古文:七十子之弟子。《孟子》十一篇。

现代文:公孙尼子是七十弟子的学生。《孟子》十一篇。

古文:名轲,邹人,子思弟子,有《列传》。

现代文:孟子名轲,是邹国人,子思的学生,《史记》中有其《列传》。

古文:《孙卿子》三十三篇。

现代文:《孙卿子》三十三篇。

古文: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有《列传》。

现代文:孙卿子名况,赵国人,是齐国稷下的祭酒,有《列传》。

古文:《羋子》十八篇。

现代文:《芈子》十八篇。

古文:名婴,齐人,七十子之后。

现代文:芈子名婴,是齐国人,七十弟子的后人。

古文:《内业》十五篇。

现代文:《内业》十五篇。

古文:不知作书者。

现代文:不知写书的人名。

古文:《周史六韬》六篇。

现代文:《周史六韬》六篇。

古文: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周政》六篇。

现代文:作于周惠王、周襄王之间,有的说作者是显王时的人,有的说孔子曾向他求教。《周政》六篇。

古文:周时法度政教。

现代文:是周朝时的法度政教。

古文:《周法》九篇。

现代文:《周法》九篇。

古文:法天地,立百官。

现代文:效法天地,设立百官。

古文:《河间周制》十八篇。

现代文:《河间周制》十八篇。

古文:似河间献王所述也。

现代文:似是河间献王所述。度。

古文:《谰言》十篇。

现代文:《澜言》十篇。

古文:不知作者,陈人君法度。《功议》四篇。

现代文:不知作者,所论述者为君王之法《功议》四篇。

古文:不知作者,论功德事。

现代文:不知作者,论述的是功德之事。

古文:《甯越》一篇。

现代文:《甯越》一篇。

古文:中牟人,为周威王师。

现代文:宁越是中牟人,是周威王的老师。

古文:《王孙子》一篇。

现代文:《王孙子》一篇。

古文:一曰《巧心》。

现代文:又名《巧心》。

古文:《公孙固》一篇。

现代文:《公孙固》一篇。

古文:十八章,齐闵王失国,问之,固因为陈古今成败也。

现代文:有十八章。齐闵王失去国家后,向公孙固求教,公孙固因此为他陈述古今成败的事。

古文:《李氏春秋》二篇。

现代文:《李氏春秋》二篇。

古文:《羊子》四篇。

现代文:《羊子》四篇。

古文:百章。

现代文:一百章。

古文:故秦博士。

现代文:作者为秦朝博士。

古文:《董子》一篇。

现代文:《董子》一篇。

古文:名无心,难墨子。

现代文:董子名无心,曾与墨子诘难。

古文:《俟子》一篇。

现代文:《俟子》一篇。

古文:《徐子》四十二篇。

现代文:《徐子》四十二篇。

古文:宋外黄人。

现代文:宋外黄人。

古文:《鲁仲连子》十四篇。

现代文:《鲁仲连子》十四篇。

古文:有《列传》。

现代文:《史记》中有《列传》。

古文:《平原君》七篇。

现代文:《平原君》七篇。

古文:朱建也。

现代文:朱建作。

古文:《虞氏春秋》十五篇。

现代文:《虞氏春秋》十五篇。

古文:虞卿也。《高祖传》文十三篇。

现代文:虞氏就是虞卿。《高祖传》十三篇。

古文: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

现代文:记述汉高祖同大臣论述古事的言论及其诏策。

古文:《陆贾》二十三篇。

现代文:《陆贾》二十三篇。

古文:《刘敬》三篇。

现代文:《刘敬》三篇。

古文:《孝文传》十一篇。

现代文:《孝文传》十一篇。

古文:文帝所称及诏策。

现代文:记述文帝言论以及韶策。

古文:《贾山》八篇。

现代文:《贾山》八篇。

古文:《太常蓼侯孔藏》十篇。

现代文:《太常蓼侯孔臧》十篇。

古文:父聚,高祖时以功臣封,臧嗣爵。

现代文:父亲孔聚,汉高祖时因为是功臣被封为侯,壬也继承爵位。

古文:《贾谊》五十八篇。

现代文:《贾谊》五十八篇。

古文:河间献王《对上下三雍宫》三篇。

现代文:河间献王《对上下三雍宫》三篇。

古文:《董仲舒》百二十三篇。

现代文:《董仲舒》一百二十三篇。

古文:《皃宽》九篇。

现代文:《皃宽》九篇。

古文:《公孙弘》十篇。

现代文:《公孙弘》十篇。

古文:《终军》八篇。

现代文:《终军》八篇。

古文:《吾丘寿王》六篇。

现代文:《吾丘寿王》六篇。

古文:《虞丘说》一篇。

现代文:《虞丘说》一篇。

古文:难孙卿也。

现代文:诘难孙卿。

古文:《庄助》四篇。

现代文:《庄助》四篇。

古文:《臣彭》四篇。

现代文:《臣彭》四篇。

古文:《钩盾冗从李步昌》八篇。

现代文:《钩盾冗从李步昌》八篇。

古文:宣帝时数言事。

现代文:宣帝时作者曾几次上书言事。

古文:《儒家言》十八篇。

现代文:《儒家言》十八篇。

古文:不知作者。

现代文:不知作者。

古文:桓宽《盐铁论》六十篇。

现代文:桓宽《盐铁论》六十篇。

古文:刘向所序六十七篇。

现代文:刘向所序六十七篇。

古文:《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

现代文:其中包括《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

古文:杨雄所序三十八篇。

现代文:扬雄所序三十八篇。

古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

现代文:其中包括《太玄》十九篇,《法言》十三篇,《乐》四篇,《箴》二篇。

古文: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

现代文:以上共有儒家有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

古文:入杨雄一家三十八篇。

现代文:加入了扬雄一家三十八篇。

古文: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现代文:儒家学派,其源头来自掌管教化的司徒,其宗旨是辅助君主顺应阴阳提倡教化。

古文: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现代文:它研习六经,专心于仁义之间,遵循尧舜之道,效法文武,以孔子为宗师,来显示他们言辞的分量,其道最为高深。

**古文:孔子曰: 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

现代文:孔子说: 如果要对人有所赞誉,就要对他有所考察。

古文: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

现代文:唐、虞的鼎盛,殷、周的兴旺,仲尼的事业,已经证明行之有效。

古文: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现代文:但不甚明智者已经失去了儒家学说的精微,而偏邪的人又随着时代进退,违背偏离道的根本,衹是用来博取众人的尊敬。

古文: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伊尹》五十一篇。

现代文:后来的人以他们为榜样,因此《五经》违背本义,其经义支离破碎,儒家学说渐渐衰微,这就是见闻寡陋的儒生的弊端。《伊尹》五十一篇。

古文:汤相。

现代文:伊尹是商汤之相。

古文:《太公》二百三七十篇。

现代文:《太公》二百三十七篇。

古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

现代文:吕望是周朝的师尚父,本来是有道的人。

古文: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现代文:有人以为此书是后代研究太公之学者所增补。其中包括《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古文:《辛甲》二十九篇。

现代文:《辛甲》二十九篇。

古文: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

现代文:辛甲是纣王的臣子,进谏了七十五次就离去了,且塑分封了他。

古文:《鬻子》二十二篇。

现代文:《鬻子》二十二篇。

古文: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

现代文:鬻子名熊,是周朝之师,从文王以下都向他求教,周朝封他为楚祖。

古文:《管子》八十六篇。

现代文:《管子》八十六篇。

古文:名夷吾,相齐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

现代文:管子名夷吾,为齐桓公的丞相,他不用兵力,而能九次联合诸侯,《史记》中有《列传》。

古文:《老子邻氏经传》四篇。

现代文:《老子邻氏经传》四篇。

古文: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

现代文:老子姓李,名耳,邻氏传授他的学说。

古文:《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

现代文:《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

古文:述老子学。

现代文:讲述老子的学说。

古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

现代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

古文: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

现代文:徐氏字少季,临淮人,传授《老子》。

古文:刘向《说老子》四篇。

现代文:刘向《说老子》四篇。

古文:《文字》九篇。

现代文:《文子》九篇。

古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现代文:文于是老子的学生,同老子同一个时代,但称周平王向他求教,像是依托他的名字。

古文:《蜎子》十三篇。

现代文:《蜎子》十三篇。

古文:名渊,楚人,老子弟子。

现代文:蜗子名渊,楚国人,是老子的弟子。

古文:《关尹子》九篇。

现代文:《关尹子》九篇。

古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现代文:关尹子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的时候,关喜随老子而去。

古文:《庄子》五十二篇。

现代文:《庄子》五十二篇。

古文:名周,宋人。

现代文:庄子名周,宋国人。

古文:《列子》八篇。

现代文:《歹子》八篇。

古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现代文:列子名圄寇,比庄子年长,庄子很称赞他。

古文:《老成子》十八篇。

现代文:《老成子》十八篇。

古文:《长卢子》九篇。

现代文:《长卢子》九篇。

古文:楚人。

现代文:长卢子是楚国人。

古文:《王狄子》一篇。

现代文:《王狄子》一篇。

古文:《公子牟》四篇。

现代文:《公子牟》四篇。

古文: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

现代文:公子牟是魏国的公子,早于庄子,庄子很称赞他。

古文:《田子》二十五篇。

现代文:《田子》二十五篇。

古文: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

现代文:田子名骈,齐国人,旅游到!虹,号称玉旦壁。

古文:《老莱子》十六篇。

现代文:《老莱子》十六篇。

古文:楚人,与也子同时。

现代文:楚国人,与孔子同时。

古文:《黔娄子》四篇。

现代文:《黔娄子》四篇。

古文: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

现代文:黔娄子是齐国隐士,守道而不屈,齐威王待之以礼。

古文:《宫孙子》二篇。

现代文:《宫孙子》二篇。

古文:《鹖冠子》一篇。

现代文:《鹖冠子》一篇。

古文: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

现代文:作者楚国人,居住在深山中。以鸥之羽为冠。

古文:《周训》十四篇。

现代文:《周训》十四篇。

古文:《黄帝四经》四篇。

现代文:《黄帝四经》四篇。

古文:《黄帝铭》六篇。

现代文:《黄帝铭》六篇。

古文:《黄帝君臣》十篇。

现代文:《黄帝君臣》十篇。

古文:起六国也,与《老子》相似也。

现代文:起于六国之时,同《老子》相似。

古文:《杂黄帝》五十八篇。

现代文:《杂黄帝》五十八篇。

古文:六国时贤者所作。

现代文:六国时贤者所作。

古文:《力牧》二十二篇。

现代文:《力牧》二十二篇。

古文: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

现代文:六国之人所作,托名为力丝。

古文:力牧,黄帝相。《孙子》十六篇。

现代文:立丝是童童之相。《孙子》十六篇。

古文:六国时。

现代文:作于六国时。

古文:《捷子》二篇。

现代文:《捷子》二篇。

古文:齐人,武帝时说。

现代文:捷子是齐国人,武帝时的言论。

古文:《曹羽》二篇。

现代文:《曹羽》二篇。

古文:楚人,武帝时说于齐王。

现代文:丰羽是楚国人,是武帝时向齐王进的言。

古文:《郎中婴齐》十二篇。

现代文:《郎中婴齐》十二篇。

古文:武帝时。

现代文:作于武帝时。

古文:《臣君子》二篇。

现代文:《臣君子》二篇。

古文:蜀人。

现代文:臣君子是蜀郡人。

古文:《郑长者》一篇。

现代文:《郑长者》一篇。

古文:六国时。

现代文:是六国时所写。

古文:先韩子,韩子称之。

现代文:比韩子早,韩韭王曾称赞过他。

古文:《楚子》三篇。

现代文:《楚子》三篇。

古文:《道家言》二篇。

现代文:《道家言》二篇。

古文:近世,不知作者。

现代文:出自近代,作者不详。

古文: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现代文:以上道家著作共有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古文: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现代文:道家学派,应当是由史官演化而来,道家着作记载历代成败存亡祸福之道,但能秉要执本,清净虚无以保持自我节操,谦卑柔弱以保护自我,这是君王统治之术。

古文: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现代文:与尧的自我约束谦让,《易》的含恨隐忍相合,能一谦而得到天益、地益、神益、人益,这是他们的长处。

古文: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现代文:等到滥用的人来修道,就想全部抛弃礼仪,并放弃仁义,说衹要清净虚无就可以太平。

古文:《宋司星子韦》三篇。

现代文:《宋司星子韦》三篇。

古文:景公之史。

现代文:是景公的史官。

古文:《公梼生终始》十四篇。

现代文:《公梼生终始》十四篇。

古文:传邹奭《始终》书。

现代文:传授邹奭《始终》之书。

古文:《公孙发》二十二篇。

现代文:《公孙发》二十二篇。

古文:六国时。

现代文:公孙发是六国时人。

古文:《邹子》四十九篇。

现代文:《邹子》四十九篇。

古文: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

现代文:邹子名衍,是齐国人,为燕堕王之师,居住在迳工,号谈天衍。

古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

现代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

古文:《乘丘子》五篇。

现代文:《乘丘子》五篇。

古文:六国时。

现代文:乘丘子是六国时人。

古文:《杜文公》五篇。

现代文:《杜文公》五篇。

古文:六国时。

现代文:是六国时人。

古文:《黄帝泰素》二十篇。

现代文:《黄帝泰素》二十篇。

古文: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

现代文:六国时韩国各公子所写。

古文:《南公》三十一篇。

现代文:《南公》三十一篇。

古文:六国时。

现代文:南公是六国时人。

古文:《容成子》十四篇。

现代文:《容成子》十四篇。

古文:《张苍》十六篇。

现代文:《张苍》十六篇。

古文:丞相北平侯。

现代文:张苍曾任汉丞相,封北平侯。

古文:《邹奭子》十二篇。

现代文:《邹奭子》十二篇。

古文:齐人,号曰雕龙奭。

现代文:邹奭子是齐国人,号称雕龙吏。

古文:《闾丘子》十三篇。

现代文:《闾丘子》十三篇。

古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现代文:蜒名垫,困人,在卢公的时代前。

古文:《冯促》十三篇。

现代文:《冯促》十三篇。

古文:郑人。

现代文:是郑国人。

古文:《将巨子》五篇。

现代文:《将巨子》五篇。

古文:六国时。

现代文:将钜子是六国时人。

古文:先南公,南公称之。

现代文:比南公生活年代早,南公很赞赏他。

古文:《五曹官制》五篇。

现代文:《五曹官制》五篇。

古文:汉制,似贾谊所条。

现代文:所述为汉之制,似是买谊所作。

古文:《周伯》十一篇。

现代文:《周伯》十一篇。

古文:齐人,六国时。《卫侯官》十二篇。

现代文:作者:鼬为壁鱼时代的壹鱼人。《卫侯官》十二篇。

古文:近世,不知作者。

现代文:近代的作品,作者不详。

古文:于长《天下忠臣》九篇。

现代文:王昼《天下忠臣》九篇。

古文:平阴人,近世。《公孙浑邪》十五篇。

现代文:王昼是王筐人,近代《公孙浑邪》十五篇。

古文:平曲侯。

现代文:公孙浑邪是巡。

古文:《杂阴阳》三十八篇。

现代文:《杂阴阳》三十八篇。

古文:不知作者。

现代文:作者不详。

古文:右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现代文:以上阴阳家有二十一种,三百六十九篇。

古文: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现代文:阴阳家学派,出于天文历法之官,他们敬顺上天,观测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谨慎地告诉给人民农作的时间,这是他们的长处。

古文: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现代文:等到拘泥的人来实行,就会受到禁忌的牵掣,拘泥于小的技能,放弃人事而从事于迷信鬼神之事。

古文:《李子》三十二篇。

现代文:《李子》三十二篇。

古文: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

现代文:李子名悝,是魏文侯的丞相,倡富国强兵之说。

古文:《商君》二十九篇。

现代文:《商君》二十九篇。

古文: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有《列传》。

现代文:商君名鞅,姓姬,卫国的后人,是秦孝公的丞相,《史记》中有《列传》。

古文:《申子》六篇。

现代文:《申子》六篇。

古文:名不害,京人,相韩昭侯,终其身诸侯不敢侵韩。

现代文:申子名不害,京地人,是韩昭侯的丞相,在他一生中诸侯不敢侵略昼雷。

古文:《处子》九篇。

现代文:《处子》九篇。

古文:《慎子》四十二篇。

现代文:《慎子》四十二篇。

古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

现代文:慎子名到,先于申不害、韩非,受到申不害、韩非称赞。

古文:《韩子》五十五篇。

现代文:《韩子》五十五篇。

古文:名非,韩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杀之。

现代文:韩子名非,韩国的公子,出使秦国,李斯妒忌他而杀了他。

古文:《游棣子》一篇。

现代文:《游棣子》一篇。

古文:《晁错》三十一篇。

现代文:《晁错》三十一篇。

古文:《燕十事》十篇。

现代文:《燕十事》十篇。

古文:不知作者。《法家言》二篇。

现代文:作者不详。《法家言》二篇。

古文:不知作者。

现代文:作者不详。

古文: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现代文:以上法家著作十种,二百一十七篇。

古文: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现代文:法家学派,起源于法官,主张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罚,以刑法辅佐礼制。

古文:《易》曰 先王以明罚饬法 ,此其所长也。

现代文:《易》上说 前代君王以严明的刑罚来整顿法制 ,这是他们的长处。

古文: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现代文:等到刻薄的人来施行,就不要教化,放弃仁爱,衹施行刑法而想达到太平,以至于残害至亲,恩将仇报。

古文:《邓析》二篇。

现代文:《邓析》二篇。

古文:郑人,与子产并时。

现代文:郑国人,和子产同时。

古文:《尹文子》一篇。

现代文:《伊文子》一篇。

古文:说齐宣王。

现代文:游说齐宣王。

古文:先公孙龙。

现代文:比公孙龙年代

古文:《公孙龙子》十四篇。

现代文:《公孙龙子》十四篇。

古文:赵人。

现代文:公孙龙子是塑国人。

古文:《成公生》五篇。

现代文:《成公生》五篇。

古文:与黄公等同时。

现代文:与董公等人同一时代。

古文:《惠子》一篇。

现代文:《惠子》一篇。

古文:名施,与庄子并时。

现代文:堑名施,与茎王同时。

古文:《黄公》四篇。

现代文:《黄公》四篇。

古文:名疵,为秦博士,作歌诗,在秦时歌诗中。

现代文:黄公名疵,是秦朝博士,创作歌和诗,作品在画时的歌诗中。

古文:《毛公》九篇。

现代文:《毛公》九篇。

古文:赵人,与公孙龙等并游平原君赵胜家。

现代文:毛公是趟国人,与公孙龙等人同时到垩腿叠继家游玩。

古文:右名七家,三十六篇。

现代文:以上名家著作七种,三十六篇。

古文: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现代文:名家学派,起源于礼宫。

古文: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现代文:古代身份地位不同,所行礼仪亦有区别。

古文:孔子曰: 必也正名乎!

现代文:孔子说: 一定要端正名分!

**古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现代文:名不正那么言就不通,言不通事就不成。

古文:此其所长也。

现代文:这是他们的长处。

古文: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鈲鋠析乱而已。《尹佚》二篇。

现代文:等到那些专门揭发他人隐私的人来从事名家活动,就衹能是增添乱子罢了。《尹佚》二篇。

古文:周臣,在成、康时也。

现代文:作者为周朝的大臣,是成王、康工时人。

古文:《田俅子》三篇。

现代文:《田俅子》三篇。

古文:先韩子。《我子》一篇。

现代文:比韩非年代早。《我子》一篇。

古文:《随巢子》六篇。

现代文:《随巢子》六篇。

古文:墨翟弟子。《胡非子》三篇。

现代文:随巢子是墨翟的学生。《胡非子》三篇。

古文:墨翟弟子。《墨子》七十一篇。

现代文:胡非子是墨翟的学生。《墨子》七十一篇。

古文: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

现代文:墨子名翟,是宋国的大夫,在孔子年代后。

古文:右墨六家,八十六篇。

现代文:以上墨家著作六种,八十六篇。

古文: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现代文:墨家学说,起源于看守宗庙之官。

古文: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现代文:这种人住在以柞木作椽子的茅草屋,因而崇尚俭朴;赡养三老五更,因此他们博爱;挑选士于举行大射礼,因此他们尊重贤能的人;祭祀祖宗,尊敬父辈,因此他们迷信鬼神;顺应四季而行,因此他们不信命运;以孝来昭示天下,因此他们对他人则求其同。这是他们的长处。

古文: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现代文:可是愚者对此,就会因节俭的利益来反对礼节,推行博爱,但不知道分别亲疏。

古文:《苏子》三十一篇。

现代文:《苏子》三十一篇。

古文:名秦,有《列传》。

现代文:苏子名秦,《史记》中有《列传》。

古文:《张子》十篇。

现代文:《张子》十篇。

古文:名仪,有《列传》。

现代文:张子名仪,《史记》中有《列传》。

古文:《庞爰》二篇。

现代文:《庞暖》二篇。

古文:为燕将。

现代文:庞暖是燕国将领。

古文:《阙子》一篇。

现代文:《阙子》一篇。

古文:《国筮子》十七篇。

现代文:《国筮子》十七篇。

古文:《秦零陵令信》一篇。

现代文:台周《零陵令信》一篇。

古文:难秦相李斯。《蒯子》五篇。

现代文:诘难童鱼的丞相奎堑。《蒯子》五篇。

古文:名通。

现代文:蒯子名通。

古文:《邹阳》七篇。

现代文:《邹阳》七篇。

古文:《主父偃》二十八篇。

现代文:《主父偃》二十八篇。

古文:《徐氏》一篇。

现代文:《徐乐》一篇。

古文:《庄安》一篇。

现代文:《庄安》一篇。

古文:《待诏金马聊苍》三篇。

现代文:《待韶金马聊苍》三篇。

古文:赵人,武帝时。

现代文:聊苍是趟国人,是武帝时的人。

古文:右从横十二家,百七篇。

现代文:以上纵横家著作十二家,一百零七篇。

古文: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现代文:纵横家学派,当出自接待贵客之官。

**古文:孔子曰: 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颛对,虽多亦奚以为? **

现代文:孔子说: 背诵了《诗》三百首,出使四方,不能随机应对,即使背诵的《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古文:又曰: 使乎,使乎! **

现代文:又说: 使者啊,使者!

古文: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

现代文:是说使者应当权衡事情,见机行事,接受使命但不接受言辞,这是他们的长处。

古文: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现代文:等到邪恶的人来加以从事,就会重在弄虚作假而抛弃诚信。

古文:孔甲《盘盂》二十六篇。

现代文:孔甲《盘盂》二十六篇。

古文:黄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

现代文:孔甲是黄帝的史官,有的说是夏的帝王孔甲,似皆不确定。

古文:《大禹》三十七篇。

现代文:《大禹》三十七篇。

古文:传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语。

现代文:相传是大禹所作,其文似为后世之语。

古文:《五子胥》八篇。

现代文:《伍子胥》八篇。

古文:名员,春秋时为吴将,忠直遇谗死。

现代文: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是吴国将领,忠诚耿直,遭受谗言迫害而死。

古文:《子晚子》三十五篇。

现代文:《子晚子》三十五篇。

古文:齐人,好议兵,与《司马法》相似。

现代文:子晚子是齐国人,喜欢议论兵法,与《司马法》相似。

古文:《由余》三篇。

现代文:《由余》三篇。

古文:戎人,秦穆公聘以为大夫。

现代文:由余是戎狄人,秦穆公时聘他为大夫。

古文:《尉缭》二十九篇。

现代文:《尉缭》二十九篇。

古文:六国时。

现代文:出于战国时期。

古文:《尸子》二十篇。

现代文:《尸子》二十篇。

古文: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

现代文:尸子名佼,鲁国人,秦国丞相商鞅从师于他。

古文:鞅死,佼逃入蜀。

现代文:商鞅死后,尸佼就逃到了蜀国。

古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

现代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

古文: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

现代文: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智谋之士所作。

古文:《淮南内》二十一篇。

现代文:《淮南子内篇》二十一篇。

古文:王安。

现代文:就是淮南王刘安。

古文:《淮南外》三十三篇。

现代文:《淮南子外篇》三十三篇。

古文:《东方朔》二十篇。

现代文:《东方朔》二十篇。

古文:《伯象先生》一篇。

现代文:《伯象先生》一篇。

古文:《荆轲论》五篇。

现代文:《荆轲论》五篇。

古文:轲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马相如等论之。

现代文:荆轲为燕国刺杀秦王,没有成功而死去,司马相如等人论此事之作。

古文:《吴子》一篇。

现代文:《吴子》一篇。

古文:《公孙尼》一篇。

现代文:《公孙尼》一篇。

古文:《博士臣贤对》一篇。

现代文:《博士臣贤对》一篇。

古文:汉世,难韩子、商君。

现代文:汉代的作品,诘难韩非、直昼。

古文:《臣说》三篇。

现代文:《臣说》三篇。

古文:武帝时作赋。

现代文:武帝时所写的赋。

古文:《解子簿书》三十五篇。

现代文:《解子簿书》三十五篇。

古文:《推杂书》八十七篇。

现代文:《推杂书》八十七篇。

古文:《杂家言》一篇。

现代文:《杂家言》一篇。

古文:王伯,不知作者。

现代文:议论王道与霸道,作者不详。

古文:右杂二十家,四百三篇。

现代文:以上杂家类著作二十种,四百零三篇。

古文:入兵法。

现代文:加入了兵法。

古文: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现代文:杂家学派,当出于议事之官。

古文: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现代文:兼有儒家、墨家,融合了名、法,懂得国家体制有这些家和派,预见治国没有不贯通,这是他们的长处。

古文: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神农》二十篇。

现代文:等到放纵的人来参与,就会漫无边际而无所依托。《神农》二十篇。

古文: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野老》十七篇。

现代文:毁国时代,诸子痛恨当世懈怠农业,为指弓耕作和农业之事,就依托!蝗。《野老》十七篇。

古文:六国时,在齐、楚间。

现代文:毁国时代作品,在查、楚之间。

古文:《宰氏》十七篇。

现代文:《宰氏》十七篇。

古文:不知何世。

现代文:宰氏不知是哪个时代的人。

古文:《董安国》十六篇。

现代文:《董安国》十六篇。

古文:汉代内史,不知何帝时。

现代文:汉代的内史官,不知是哪个皇帝时的人。

古文:《尹都尉》十四篇。

现代文:《尹都尉》十四篇。

古文:不知何世。

现代文:不知是哪代的人。

古文:《赵氏》五篇。

现代文:《趟氏》五篇。

古文:不知何世。

现代文:不知是哪个时代的人。

古文:《汜胜之》十八篇。

现代文:《汜胜之》十八篇。

古文:成帝时为议郎。

现代文:成帝时为议郎。

古文:《王氏》六篇。

现代文:《王氏》六篇。

古文:不知何世。《蔡癸》一篇。

现代文:不知是哪个时代的人。《蔡癸》一篇。

古文:宣帝时,以言便宜,至弘农太守。

现代文:宣帝时,因为陈述利益。官至弘卢太守。

古文:右农九家,百一十四篇。

现代文:以上农家类著作有九种,一百一十四篇。

古文: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现代文:农家学派,当起源于主管农业之官。

古文: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现代文:播种百谷,致力耕作和蚕桑,以求丰富衣和食,所以八政中一是食,二是货。

古文:孔子曰 所重民食 ,此其所长也。

现代文:孔子说 所重视的是百姓的食物 ,这是他们的长处。

古文: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誖上下之序。

现代文:等到鄙陋的人来主办此事,认为不用事奉圣王,想让君臣一同耕作,打乱了上下等级的秩序。

古文:《伊尹说》二十七篇。

现代文:《伊尹说》二十七篇。

古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

现代文:语言浅薄,像是依托。

古文:《鬻子说》十九篇。

现代文:《鬻子说》十九篇。

古文:后世所加。

现代文:后代所加。

古文:《周考》七十六篇。

现代文:《周考》七十六篇。

古文:考周事也。

现代文:考察周代事情。

古文:《青史子》五十七篇。

现代文:《青史子》五十七篇。

古文:古史官记事也。

现代文:是古代史官的记事。

古文:《师旷》六篇。

现代文:《师旷》六篇。

古文: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

现代文:师旷其人见于《春秋》,它的语言浅薄,本来同《春秋》相同,但似乎是依托于它。

古文:《务成子》十一篇。

现代文:《务成子》十一篇。

古文:称尧问,非古语。

现代文:据称是尧帝的问话,不足古代语言。

古文:《宋子》十八篇。

现代文:《宋子》十八篇。

古文: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

现代文:孙卿指导宋子,所说的是黄老学说。

古文:《天乙》三篇。

现代文:《天乙》三篇。

古文:天乙谓汤,其言非殷时,皆依托也。

现代文:天乙即是商汤,语言不是殷时的,都是依托。

古文:《黄帝说》四十篇。

现代文:《黄帝说》四十篇。

古文:迂诞依托。

现代文:荒诞依托。

古文:《封禅方说》十八篇。

现代文:《封禅方说》十八篇。

古文:武帝时。

现代文:是武帝时的作品。

古文:《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

现代文:《待韶臣饶心术》二十五篇。

古文:武帝时。

现代文:是武帝时的作品。

古文:《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

现代文:《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

古文:《臣寿周纪》七篇。

现代文:《臣寿周纪》七篇。

古文:项国圉人,宣帝时。

现代文:是项国圉地人,宣帝时的作品。

古文:《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

现代文:《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

古文: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

现代文:是迥直入,娄童时以方士侍郎号董皇垣者。

古文:《百家》百三十九卷。

现代文:《百家》一百三十九卷。

古文: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现代文:以上小说家类著作有十五种,一千三百八十篇。

古文: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现代文:小说家学派,应当出于收集民间传说的小官。

古文: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现代文:是由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人所制造的。

**古文:孔子曰: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

现代文:孔子说: 即使是小道,也一定有可观的地方,向深远处发展,恐怕就会拘泥,因此君子不干。

古文:然亦弗灭也。

现代文:但也没有消灭。

古文: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

现代文:民间有小智慧的人来进行传播,也使它连续不被遗忘。

古文: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现代文:如果有时有一句话可采用,这也是草野狂夫的议论。

古文: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现代文:诸子之作一共有一百八十九种,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古文:出蹴蹵一家,二十五篇。

现代文:减去了蹴鞠一家,共二十五篇。

古文: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现代文:诸子十家,其中可观的衹有九家罢了。

古文: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现代文:都兴起在王道衰微,诸侯主持政治的时候,当世君主,好恶相当悬殊,因这九个学派群起并立,各自坚持自己的学说,崇尚他们好的一面,以用来游说各国君主,希望取得诸侯王支持。

古文: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现代文:这些学说虽然有差别,就像水火一样,相灭也能相生。

古文: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现代文:仁舆义,敬与和,相反也都能相互补充促进。

**古文:《易》曰: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

现代文:《易》上说: 天下归宿相同而道路各异,思想一致但思考不同。

古文: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现代文:现在不同学派各自推崇自己的长处,深究事物的始末,以懂得它的要旨,即使有弊端,综合他们的要领,也是《六经》的支和流的关系。

古文: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

现代文:假使这个人遇到明王圣主,得到他的公正对待,就都能成为辅佐君王的大臣之才。

**古文:仲尼有言: 礼失而求诸野。 **

现代文:仲尼曾说: 礼制失去了就向民间寻求。

古文: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

现代文:现在距离圣王久远,道德缺乏,没有地方再去寻求,这九家,不就比民间学说有所超越吗?

古文: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现代文:如果能学习六艺学术,再钻研这九家的言论,扬长避短,就可以通晓各方的谋略了。

古文:屈原赋二十五篇。

现代文:屈原赋二十五篇。

古文:楚怀王大夫,有《列传》。

现代文:星厘是蜒大夫,《史记》中有《列传》。

古文:唐勒赋四篇。

现代文:唐勒赋四篇。

古文:楚人。

现代文:唐勒是楚国人。

古文:宋玉赋十六篇。

现代文:宋玉创作的赋共十六篇。

古文:楚人,与唐勒并时,在屈原后也。

现代文:楚国人,与唐勒在同一个时代,在屈原之后。

古文:赵幽王赋一篇。

现代文:赵幽工赋一篇。

古文:庄夫子赋二十四篇。

现代文:庄夫子赋二十四篇。

古文:名忌,吴人。

现代文:庄夫子名忌,是吴国人。

古文:贾谊赋七篇。

现代文:买谊赋七篇。

古文:枚乘赋九篇。

现代文:枚乘赋九篇。

古文: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

现代文: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

古文:淮南王赋八十二篇。

现代文:淮南王赋八十二篇。

古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

现代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

古文:太常蓼侯孔臧赋二十篇。

现代文:太常蓼侯孔臧赋二十篇。

古文:阳丘侯刘郾赋十九篇。

现代文:阳丘侯刘隁赋十九篇。

古文:吾丘寿王赋十五篇。

现代文:吾丘寿王赋十五篇。

古文:蔡甲赋一篇。

现代文:蔡甲赋一篇。

古文:上所自造赋二篇。

现代文:武帝自己创作的赋二篇。

古文:皃宽赋二篇。

现代文:皃宽赋二篇。

古文:光禄大夫张子侨赋三篇。

现代文:光禄大夫张子侨赋三篇。

古文:与王褒同时也。

现代文:与王裹同时代。

古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

现代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

古文:刘向赋三十三篇。

现代文:刘向赋三十三篇。

古文:王褒赋十六篇。

现代文:王褒赋十六篇。

古文:右赋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

现代文:以上辞赋类著作有二十种,三百六十一篇。

古文:陆贾赋三篇。

现代文:陆贾赋三篇。

古文:枚皋赋百二十篇。

现代文:枚皋赋一百二十篇。

古文:朱建赋二篇。

现代文:朱建赋二篇。

古文:常侍郎庄奇赋十一篇。

现代文:常侍郎庄忽奇赋十一篇。

古文:枚皋同时。

现代文:与盘同时代。

古文:严助赋三十五篇。

现代文:严助赋三十五篇。

古文:朱买臣赋三篇。

现代文:朱买臣赋三篇。

古文:宋正刘辟强赋八篇。

现代文:宋正刘辟彊赋八篇。

古文:司马迁赋八篇。

现代文:司马迁赋八篇。

古文:郎中臣婴齐赋十篇。

现代文:郎中臣婴齐赋十篇。

古文:臣说赋九篇。

现代文:臣说赋九篇。

古文:臣吾赋十八篇。

现代文:臣吾赋十八篇。

古文:辽东太守苏季赋一篇。

现代文:辽东太守苏季赋一篇。

古文:萧望之赋四篇。

现代文:萧望之赋四篇。

古文:河内太守徐明赋三篇。

现代文:河内太守徐明赋二篇。

古文:字长君,东海人,元、成世历五郡太守,有能名。

现代文:徐明字长君,柬海人,元帝、成帝时历任五郡太守,有能干的名声。

古文:给事黄门侍郎李息赋九篇。

现代文:给事黄门侍郎李息赋九篇。

古文:淮阳宪王赋二篇。

现代文:淮阳宪王赋二篇。

古文:杨雄赋十二篇。

现代文:扬雄赋十二篇。

古文:待诏冯商赋九篇。

现代文:待诏冯商赋九篇。

古文:博士弟子杜参赋二篇。

现代文:博士弟子杜参赋二篇。

古文:车郎张丰赋三篇。

现代文:车郎张丰赋三篇。

古文:张子侨子。

现代文:张丰是张子侨的儿子。

古文:骠骑将军朱宇赋三篇。

现代文:骠骑将军朱宇赋三篇。

古文:右赋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

现代文:以上辞赋著作有二十一种,二百七十四篇。

古文:入杨雄八篇。

现代文:加入了扬雄的八篇。

古文:孙卿赋十篇。

现代文:孙卿赋十篇。

古文:秦时杂赋九篇。

现代文:秦时杂赋九篇。

古文:李思《孝景皇帝颂》十五篇。

现代文:李思《孝景皇帝颂》十五篇。

古文:广川惠王越赋五篇。

现代文:广川惠王越赋五篇。

古文:长沙王群臣赋三篇。

现代文:长沙王群臣赋三篇。

古文:魏内史赋二篇。

现代文:魏内史赋二篇。

古文:东暆令延年赋七篇。

现代文:东暆令延年赋七篇。

古文:卫士令李忠赋二篇。

现代文:卫士令李忠赋二篇。

古文:张偃赋二篇。

现代文:张偃赋二篇。

古文:贾充赋四篇。

现代文:贾充赋四篇。

古文:张仁赋六篇。

现代文:张仁赋六篇。

古文:秦充赋二篇。

现代文:秦充赋二篇。

古文:李步昌赋二篇。

现代文:李步昌赋二篇。

古文:侍郎谢多赋十篇。

现代文:侍郎谢多赋十篇。

古文:平阳公主舍人周长孺赋二篇。

现代文:平阳公主舍人周长孺赋二篇。

古文:雒阳锜华赋九篇。

现代文:雒阳锜华赋九篇。

古文:眭弘赋一篇。

现代文:眭弘赋一篇。

古文:别栩阳赋五篇。

现代文:别栩阳赋五篇。

古文:臣昌市赋六篇。

现代文:臣昌市赋六篇。

古文:臣义赋二篇。

现代文:臣义赋二篇。

古文:黄门书者假史王商赋十三篇。

现代文:黄门书者假史王商赋十三篇。

古文:侍中徐博赋四篇。

现代文:侍中徐博赋四篇。

古文:黄门书者王广、吕嘉赋五篇。

现代文:黄门书者王广吕嘉赋五篇。

古文:汉中都尉丞华龙赋二篇。

现代文:汉中都尉丞华龙赋二篇。

古文:左冯翊史路恭赋八篇。

现代文:左冯翊史路恭赋八篇。

古文:右赋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

现代文:以上赋二十五种,一百三十六篇。

古文:《客主赋》十八篇。

现代文:《客主赋》十八篇。

古文:《杂行山及颂德赋》二十四篇。

现代文:《杂行出及颂德赋》二十四篇。

古文:《杂四夷及兵赋》二十篇。

现代文:《杂四夷及兵赋》二十篇。

古文:《杂中贤失意赋》十二篇。

现代文:《杂中贤失意赋》十二篇。

古文:《杂思慕悲哀死赋》十六篇。

现代文:《杂思慕悲哀死赋》十六篇。

古文:《杂鼓琴剑戏赋》十三篇。

现代文:《杂鼓琴剑戏赋》十三篇。

古文:《杂山陵水泡云气雨旱赋》十六篇。

现代文:《杂山陵水泡云气雨旱赋》十六篇。

古文:《杂禽兽六畜昆虫赋》十八篇。

现代文:《杂禽兽六畜昆虫赋》十八篇。

古文:《杂器械草木赋》三十三篇。

现代文:《杂器械草木赋》三十三篇。

古文:《大杂赋》三十四篇。

现代文:《大杂赋》三十四篇。

古文:《成相杂辞》十一篇。

现代文:《成相杂辞》十一篇。

古文:《隐书》十八篇。

现代文:《隐书》十八篇。

古文:右杂赋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

现代文:以上杂赋十二种,二百三十三篇。

古文:《高祖歌诗》二篇。

现代文:《汉高祖歌诗》二篇。

古文:《泰一杂甘泉寿宫歌诗》十四篇。

现代文:《泰一杂甘泉寿宫歌诗》十四篇。

古文:《宗庙歌诗》五篇。

现代文:《宗庙歌诗》五篇。

古文:《汉兴以来兵所诛灭歌诗》十四篇。

现代文:《汉兴以来兵所诛减歌诗》十四篇。

古文:《出行巡狩及游歌诗》十篇。

现代文:《出行巡狩及游歌诗》十篇。

古文:《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四篇。

现代文:《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四篇。

古文:《李夫人及幸贵人歌诗》三篇。

现代文:《李夫人及幸贵人歌诗》三篇。

古文:《诏赐中山靖王子哙及孺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诗》四篇。

现代文:《诏赐中山靖王子啥及孺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诗》四篇。

古文:《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

现代文:《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

古文:《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

现代文:《燕代诬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

古文:《邯郸河间歌诗》四篇。

现代文:《邯郸河间歌诗》四篇。

古文:《齐郑歌诗》四篇。

现代文:《齐郑歌诗》四篇。

古文:《淮南歌诗》四篇。

现代文:《淮南歌诗》四篇。

古文:《左冯翊秦歌诗》三篇。

现代文:《左冯翊秦歌诗》三篇。

古文:《京兆尹秦歌诗》五篇。

现代文:《京兆尹秦歌诗》五篇。

古文:《河东蒲反歌诗》一篇。

现代文:《河东蒲反歌诗》一篇。

古文:《黄门倡车忠等歌诗》十五篇。

现代文:《黄门倡车忠等歌诗》十五篇。

古文:《杂各有主名歌诗》十篇。

现代文:《杂各有主名歌诗》十篇。

古文:《杂歌诗》九篇。

现代文:《杂歌诗》九篇。

古文:《洛阳歌诗》四篇。

现代文:《洛阳歌诗》四篇。

古文:《河南周歌诗》七篇。

现代文:《河南周歌诗》七篇。

古文:《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

现代文:《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

古文:《周谣歌诗》七十五篇。

现代文:《周谣歌诗》七十五篇。

古文:《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

现代文:《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

古文:《诸神歌诗》三篇。

现代文:《诸神歌诗》三篇。

古文:《送迎灵颂歌诗》三篇。

现代文:《送迎灵颂歌诗》三篇。

古文:《周歌诗》二篇。

现代文:《周歌诗》二篇。

古文:《南郡歌诗》五篇。

现代文:《南郡歌诗》五篇。

古文:右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

现代文:以上歌诗有二十八种,三百一十四篇。

古文:凡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

现代文:总计诗赋类著作共有一百零六种,一千三百一十八篇。

古文:入杨雄八篇。

现代文:加入了扬雄的八篇。

**古文:传曰: 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

现代文:古书上说: 不能歌唱而衹朗诵就叫做赋,爬到高处能作赋可以当大夫。

古文:言感物造耑而,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

现代文:是说能够触景生情发为文辞,才智出众可与共商大事者为大夫。

古文: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现代文:古时候诸侯卿大夫同邻国交涉谈判,用精微的言语来相互交谈,在宾主相见的外交场合,一定要引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不外乎以此来判别贤能和不肖并观察对方的盛衰。

古文:故孔子曰 不学《诗》,无以言 也。

现代文:所以孔子说 不学习《诗》,就没有话可说 。

古文: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现代文:春秋后,周朝王道逐渐被破坏,诸侯之间通问修好时歌咏不再出现在各国,学《诗》的人隐逸在民间,贤能失志的人就去创作赋了。

古文: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

现代文:大儒孙卿和楚国的大臣屈原遭到谗言而为国担忧,就都创作赋来进行讽谏,都有古诗哀伤的意味。

古文: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杨子云,竞为侈俪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

现代文:这之后有宋玉、唐勒,汉朝涌现出枚乘、司马相如,一直到扬子云,争着写出华丽繁冗的文辞,淹没了讽劝的意义。

古文:是以杨子悔之,曰: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现代文:因此扬子云对此很悔恨,说: 诗人的赋华丽有原则,辞人的赋华丽无度。

**古文: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 **

现代文:就像孔氏的门人使用赋一样,就有贾谊登堂,相如入室了,如果他们不用赋又怎样呢!

古文: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现代文:从孝武帝设立乐府并采集歌谣后,于是有代国、趟国的歌曲,秦国、楚国的风格,都是对于事物有哀乐之感,因事而作,可以藉此以观察风俗,知道政治的得失。

古文:序诗赋为五种。

现代文:编排诗赋的次序,分为五种。

古文:《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

现代文:《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

古文:图九卷。

现代文:有图九卷。

古文:《齐孙子》八十九篇。

现代文:《齐孙子》八十九篇。

古文:图四卷。

现代文:有图四卷。

古文:《公孙鞅》二十七篇。

现代文:《公孙鞅》二十七篇。

古文:《吴起》四十八篇。

现代文:《吴起》四十八篇。

古文:有《列传》。

现代文:《史记》中有其《列传》?

古文:《范蠡》二篇。

现代文:《范蠡》二篇。

古文:越王句践臣也。《大夫种》二篇。

现代文:范蠡是越王勾践的大臣。《大夫种》二篇。

古文:与范蠡俱事句践。

现代文:与范蠡一同事奉勾践。

古文:《李子》十篇。

现代文:《李子》十篇。

古文:《娷》一篇。

现代文:《娷》。篇。

古文:《兵春秋》一篇。

现代文:《兵春秋》一篇。

古文:《庞爰》三篇。《皃良》一篇。《广武君》一篇。

现代文:《庞暖》三篇。《皃良》一篇。《广武君》一篇。

古文:李左车。

现代文:广武君就是李左车。

古文:《韩信》三篇。

现代文:《韩信》三篇。

古文:右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

现代文:以上兵法权谋家著作十三种,二百五十九篇。

古文: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鹖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种,出《司马法》入礼也。

现代文:减去了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鸥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种,把《司马法》取出放到礼一类中。

古文: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楚兵法》七篇。

现代文:权谋学派,用正规的办法守卫国家,对敌作战则主张出奇制胜,先计划后作战,兼有形势家雷厉风行的气势,也兼有阴阳家的神秘莫测,是注重使用心思计谋的一派。《楚兵法》七篇。

古文:图四卷。

现代文:有图四卷。

古文:《蚩尤》二篇。

现代文:《蚩尤》二篇。

古文:见《吕刑》。

现代文:见《吕刑》。

古文:《孙轸》五篇。

现代文:《孙轸》五篇。

古文:图二卷。

现代文:有图二卷。

古文:《繇叙》二篇。

现代文:《繇叙》二篇。

古文:《王孙》十六篇。

现代文:《王孙》十六篇。

古文:图五卷。

现代文:有圆五卷。

古文:《尉缭》三十一篇。

现代文:《尉缭》三十一篇。

古文:《魏公子》二十一篇。

现代文:《魏公子》二十一篇。

古文:图十卷。

现代文:有圃十卷。

古文:名无忌,有《列传》。

现代文:魏公子名无忌,《史记》中有其《列传》。

古文:《景子》十三篇。

现代文:《景子》十三篇。

古文:《李良》三篇。

现代文:《李良》三篇。

古文:《丁子》一篇。

现代文:《丁子》一篇。

古文:《项王》一篇。

现代文:《项王》一篇。

古文:名籍。

现代文:项王名籍。

古文:右兵形势十一家,九十二篇。图十八卷。

现代文:以上兵形势家著作十一种,九十二篇,图十八卷。

古文: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现代文:兵形势家,其用兵主张像迅雷疾风一样,攻势凌厉,行动迅速,后发而先至,进退聚散,变化无常,用轻快来制服敌人。

古文:《太壹兵法》一篇。

现代文:《太壹兵法》一篇。

古文:《天一兵法》三十五篇。

现代文:《天一兵法》三十五篇。

古文:《神农兵法》一篇。

现代文:《神农兵法》一篇。

古文:《黄帝》十六篇。

现代文:《黄帝》十六篇。

古文:图三卷。

现代文:圆三卷。

古文:《封胡》五篇。

现代文:《封胡》五篇。

古文:黄帝臣,依托也。

现代文:是黄帝的臣子,此书是依托的。

古文:《风后》十三篇。

现代文:《风后》十三篇。

古文:图二卷。

现代文:有图二卷。

古文:黄帝臣,依托也。《力牧》十五篇。

现代文:凰后是董童的大臣,此书是依托的。《力牧》十五篇。

古文:黄帝臣,依托也。

现代文:力牧是黄帝的大臣,此书是依托古人之作。

古文:《鵊冶子》一篇。

现代文:《鴂冶子》一篇。

古文:图一卷。

现代文:有图一卷。

古文:《鬼容区》三篇。

现代文:《鬼容区》三篇。

古文:图一卷。

现代文:有图一卷。

古文:黄帝臣,依托。

现代文:星查逗是董童的大臣,遣本书是依托古人之作。

古文:《地典》六篇。

现代文:《地典》六篇。

古文:《孟子》一篇。

现代文:《孟子》一篇。

古文:《东父》三十一篇。

现代文:《东父》三十一篇。

古文:《师旷》八篇。

现代文:《师旷》八篇。

古文:晋平公臣。

现代文:师旷是晋平公的大臣。

古文:《苌弘》十五篇。

现代文:《苌弘》十五篇。

古文:周史。

现代文:茛弘是周朝的史官。

古文:《别成子望军气》六篇。

现代文:《别成子望军气》六篇。

古文:图三卷。

现代文:有图三卷。

古文:《辟兵威胜方》七十篇。

现代文:《辟兵威胜方》七十篇。

古文:右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图十卷。

现代文:以上阴阳家著作十六种,二百四十九篇,有圆十卷。

古文: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鲍子兵法》十篇。

现代文:兵阴阳家,主张顺应天时而用兵,推测刑罚与德化,观察星斗转移而知吉凶,依据五行之相生相克,假藉鬼神而用兵。《鲍子兵法》十篇。

古文:图一卷。

现代文:有图一卷。

古文:《五子胥》十篇。

现代文:《伍子胥》十篇。

古文:图一卷。

现代文:有图一卷。

古文:《公胜子》五篇。

现代文:《公胜子》五篇。

古文:《苗子》五篇。

现代文:《苗子》五篇。

古文:图一卷。

现代文:有圆一卷。

古文:《逢门射法》二篇。

现代文:《逢门射法》二篇。

古文:《阴通成射法》十一篇。

现代文:《阴通成射法》十一篇。

古文:《李将军射法》三篇。

现代文:《李将军射法》三篇。

古文:《魏氏射法》六篇。

现代文:《魏氏射法》六篇。

古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卷。

现代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卷。

古文:《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

现代文:《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

古文:《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

现代文:《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

古文:《蒲苴子弋法》四篇。

现代文:《蒲苴子弋法》四篇。

古文:《剑道》三十八篇。

现代文:《剑道》三十八篇。

古文:《手博》六篇。

现代文:《手搏》六篇。

古文:《杂家兵法》五十七篇。

现代文:《杂家兵法》五十七篇。

古文:《蹴■》二十五篇。

现代文:《蹴鞠》二十五篇。

古文:右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

现代文:以上兵技巧家著作十三种,一百九十九篇。

古文:省《墨子》重,入《蹴■》也。

现代文:减去《墨子》重复的一篇,加上了《蹴鞠》。

古文: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现代文:兵技巧家,主张练习手足的灵活,使用器械则得心应手,熟用弓弩,以求攻守之胜。

古文: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

现代文:总计兵书共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有四十三卷图。

古文:省十家二百七十一篇重,入《蹴■》一家二十五篇,出《司马法》百五十五篇入礼也。

现代文:减去了十家二百七十一篇重复的,加入了《蹴鞠》一家二十五篇,把《司马法》一百五十五篇放入到礼中。

古文: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

现代文:兵家学派起源于古代司马之官,是王官的军备。

古文:《洪范》八政,八曰师。

现代文:《洪范》八种政事中,第八是军事。

古文:孔子曰为国者 足食足兵 ,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明兵之重也。

现代文:孔子说治理国家的人 要有丰富的粮食和充足的军队 , 因为不教育老百姓懂得作战,就等于抛弃了他们 ,这是表明军队的重要性。

古文:《易》曰 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其用上矣。

现代文:《易》说 古代的人用弦木制造为弓,把木削为箭,弓箭的锐利,可以威行天下 ,它的用处很大。

古文:后世燿金为刃,割革为甲,器械甚备。

现代文:后代销金为刀,割掉皮革作为钟甲,器械很完备。

古文: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

现代文:到了汤武承受天命,用军队战胜动乱而帮助百姓,用仁义来感动他们,用礼让来行动,《司马法》是他们遗留下来的事情。

古文: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

现代文:从春秋到战国,出奇招设伏兵,变化狡诈的战争时常发生。

古文: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现代文:汉朝建立后,张良,整值编排兵法,共有一百八十二家,删去没用的,选取重要可用的,确定了三十五家。

古文:诸吕用事而盗取之。

现代文:吕姓专权后就盗取了它。

古文:武帝时,军政杨朴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

现代文:武童的时候,军政扰堡拾取遣文散籍,记录下来上奏兵录给皇上,仍没有全面。

古文:至于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

现代文:到了垄童、盛童时,命造评议编次兵书为四种。

古文:《泰壹杂子星》二十八卷。

现代文:《泰壹杂子星》二十八卷。

古文:《五残杂变星》二十一卷。

现代文:《五残杂变星》二十一卷。

古文:《黄帝杂子气》三十三篇。

现代文:《黄帝杂子气》三十三篇。

古文:《常从日月星气》二十一卷。

现代文:《常从日月星气》二十一卷。

古文:《皇公杂子星》二十二卷。

现代文:《皇公杂子星》二十二卷。

古文:《淮南杂子星》十九卷。

现代文:《淮南杂子星》十九卷。

古文:《泰壹杂子云雨》三十四卷。

现代文:《泰壹杂子云雨》三十四卷。

古文:《国章观霓云雨》三十四卷。

现代文:《国章观霓云雨》三十四卷。

古文:《泰阶六符》一卷。

现代文:《泰阶六符》一卷。

古文:《金度玉衡汉五星客流出入》八篇。

现代文:《金度玉衡漠五星客流出入》八篇。

古文:《汉五星彗客行事占验》八卷。

现代文:《汉五星彗客行事占验》八卷。

古文:《汉日旁气行事占验》三卷。

现代文:《汉日旁气行事占验》三卷。

古文:《汉流星行事占验》八卷。

现代文:《汉流星行事占验》八卷。

古文:《汉日旁气行占验》十三卷。

现代文:《汉日旁气行占验》十三卷。

古文:《汉日食月晕杂变行事占验》十三卷。

现代文:《汉日食月晕杂变行事占验》十三卷。

古文:《海中星占验》十二卷。

现代文:《海中星占验》十二卷。

古文:《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

现代文:《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

古文:《海中五星顺逆》二十八卷。

现代文:《海中五星顺逆》二十八卷。

古文:《海中二十八宿国分》二十八卷。

现代文:《海中二十八宿国分》二十八卷。

古文:《海中二十八宿臣分》二十八卷。

现代文:《海中二十八宿臣分》二十八卷。

古文:《海中日月彗虹杂占》十八卷。

现代文:《海中日月彗虹杂占》十八卷。

古文:《图书秘记》十七篇。

现代文:《图书秘记》十七篇。

古文:右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

现代文:以上天文类著作二十一种,四百四十五卷。

古文: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

现代文:天文学家排列二十八宿的顺序,推算金木水火土五星和日月,用来记录吉凶的征象,圣王用来作为政治的参考的。

**古文:《易》曰: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

现代文:《易》上说: 观察曰月星辰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的现象,来考察时世的变化。

古文:然星事歹凶悍,非湛密者弗能由也。

现代文:然而星事凶险,不是精细之人不能加以运用。

古文:夫观景以谴形,非明王亦不能服听也。

现代文:观察景象来责问形体,不是英明的君王也不能归顺听命。

古文:以不能由之臣,谏不能听之王,此所以两有患也。

现代文:用不能运用星事的大臣,来规劝不能接纳的君王,这就是两边都有危害的缘故。

古文:《黄帝五家历》三十三卷。

现代文:《黄帝五家历》二十三卷。

古文:《颛顼历》二十一卷。

现代文:《颛顼历》二十一卷。

古文:《颛顼五星历》十四卷。

现代文:《颛顼五星历》十四卷。

古文:《日月宿历》十三卷。

现代文:《日月宿历》十三卷。

古文:《夏殷周鲁历》十四卷。

现代文:《夏殷周鲁历》十四卷。

古文:《天历大历》十八卷。

现代文:《天历大历》十八卷。

古文:《汉元殷周谍历》十七卷。

现代文:《汉元殷周谍历》十七卷。

古文:《耿昌月行帛图》二百三十二卷。

现代文:《耿昌月行帛图》二百三十二卷。

古文:《耿昌月行度》二卷。

现代文:《耿昌月行度》二卷。

古文:《传周五星行度》三十九卷。

现代文:《传周五星行度》三十九卷。

古文:《律历数法》三卷。

现代文:《律历数法》三卷。

古文:《自古五星宿纪》三十卷。

现代文:《自古五星宿纪》三十卷。

古文:《太岁谋日晷》二十九卷。

现代文:《太岁谋日晷》二十九卷。

古文:《帝王诸侯世谱》二十卷。

现代文:《帝王诸侯世谱》二十卷。

古文:《古来帝王年谱》五卷。

现代文:《古来帝王年谱》五卷。

古文:《日晷书》三十四卷。

现代文:《日晷书》三十四卷。

古文:《许商算术》二十六卷。

现代文:《许商算术》二十六卷。

古文:《杜忠算术》十六卷。

现代文:《杜忠算术》十六卷。

古文:右历谱十八家,六百六卷。

现代文:以上历谱类著作十八种,六百零六卷。

古文: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

现代文:历谱是排列四季日行之方法,确定春秋、秋分、夏至和冬至的节气,推合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时辰,以考察寒暑杀生的实际情况的。

古文:故圣王必正历数,以定三统服色之制,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会。

现代文:所以圣王一定要端正推算节气的度,以确定三统服色的制度,又以探索五星曰月交会的时间。

古文: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

现代文:凶险的忧患,吉祥的喜悦,它们的方术都由这裹产生。

古文:此圣人知命之术也,非天下之至材,其孰与焉!

现代文:这是圣人知晓天命的方法,不是天下最高才能的人,谁能够参预这件事!

古文:道之乱也,患出于小人而强欲知天道者,坏大以为小,削远以为近,是以道术破碎而难知也。

现代文:道德败坏后,担心历谱出于小人而强自想知道天道的人,破坏大的用来作为小的,削减远的用来作为近的,因此规律和方法遭到破坏而难以知晓了。

古文:《泰一阴阳》二十三卷。

现代文:《泰一阴阳》二十三卷。

古文:《黄帝阴阳》二十五卷。

现代文:《黄帝阴阳》二十五卷。

古文:《黄帝诸子论阴阳》二十五卷。

现代文:《黄帝诸子论阴阳》二十五卷。

古文:《诸王子论阴阳》二十五卷。

现代文:《诸王子论阴阳》二十五卷。

古文:《太元阴阳》二十六卷。

现代文:《太元阴阳》二十六卷。

古文:《三典阴阳谈论》二十七卷。

现代文:《三典阴阳谈论》二十七卷。

古文:《神农大幽五行》二十七卷。

现代文:《神农大幽五行》二十七卷。

古文:《四时五行经》二十六卷。

现代文:《四时五行经》二十六卷。

古文:《猛子闾昭》二十五卷。

现代文:《猛子闾昭》二十五卷。

古文:《阴阳五行时令》十九卷。

现代文:《阴阳五行时令》十九卷。

古文:《堪舆金匮》十四卷。

现代文:《堪舆金匮》十四卷。

古文:《务成子灾异应》十四卷。

现代文:《务成子灾异应》十四卷。

古文:《十二典灾异应》十二卷。

现代文:《十二典灾异应》十二卷。

古文:《钟律灾异》二十六卷。

现代文:《钟律灾异》二十六卷。

古文:《钟律丛辰日苑》二十三卷。

现代文:《钟律丛辰日苑》二十三卷。

古文:《钟律消息》二十九卷。

现代文:《钟律消息》二十九卷。

古文:《黄钟》七卷。

现代文:《黄钟》七卷。

古文:《天一》六卷。

现代文:《天一》六卷。

古文:《泰一》二十九卷。

现代文:《泰一》二十九卷。

古文:《刑德》七卷。

现代文:《刑德》七卷。

古文:《风鼓六甲》二十四卷。

现代文:《风鼓六甲》二十四卷。

古文:《风后孤虚》二十卷。

现代文:《风后孤虚》二十卷。

古文:《六合随典》二十五卷。

现代文:《六合随典》二十五卷。

古文:《转位十二神》二十五卷。

现代文:《转位十二神》二十五卷。

古文:《羡门式法》二十卷。

现代文:《羡门式法》二十卷。

古文:《羡门式》二十卷。

现代文:《羡门式》二十卷。

古文:《文解六甲》十八卷。

现代文:《文解六甲》十八卷。

古文:《文解二十八宿》二十八卷。

现代文:《文解二十八宿》二十八卷。

古文:《五音奇胲用兵》二十三卷。

现代文:《五音奇胲用兵》二十三卷。

古文:《五音奇胲刑德》二十一卷。

现代文:《五音奇胲刑德》二十一卷。

古文:《五音定名》十五卷。

现代文:《五音定名》十五卷。

古文:右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

现代文:以上五行类著作三十一种,六百五十二卷。

古文: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

现代文: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外在形气。

古文:《书》云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 ,言进用五事以顺五行也。

现代文:《尚书》上说 初一叫五行,初二叫羞用五事 ,是说进用五事来顺应五行。

古文:貌、言、视、听、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皆出于律历之数而分为一者也。

现代文:貌、言、视、听、思中心失去了,金、木、水、火、土的次序就混乱,五星的变化就开始发作,这些都是出于律历的数而分化为一部分。

古文: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

现代文:它的方法也是起源于五德终始,推演它到极致就会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

古文:而小数家因此以为吉凶,而行于世,浸以相乱。

现代文:而小数家因此以作为吉凶的象征,流行在世间,逐渐变得混乱。

古文:《龟书》五十二卷。

现代文:《龟书》五十二卷。

古文:《夏龟》二十六卷。

现代文:《夏龟》二十六卷。

古文:《南龟书》二十八卷。

现代文:《南龟书》二十八卷。

古文:《巨龟》三十六卷。

现代文:《巨龟》三十六卷。

古文:《杂龟》十六卷。

现代文:《杂龟》十六卷。

古文:《蓍书》二十八卷。

现代文:《蓍书》二十八卷。

古文:《周易》三十八卷。

现代文:《周易》三十八卷。

古文:《周易明堂》二十六卷。

现代文:《周易明堂》二十六卷。

古文:《周易随曲射匿》五十卷。

现代文:《周易随曲射匿》五十卷。

古文:《大筮衍易》二十八卷。

现代文:《大筮衍易》二十八卷。

古文:《大次杂易》三十卷。

现代文:《大次杂易》三十卷。

古文:《鼠序卜黄》二十五卷。

现代文:《鼠序卜黄》二十五卷。

古文:《於陵钦易吉凶》二十三卷。

现代文:《於陵钦易吉凶》二十三卷。

古文:《任良易旗》七十一卷。

现代文:《任良易旗》七十一卷。

古文:《易卦八具》。

现代文:《易卦八具》。

古文:右蓍龟十五家,四百一卷。

现代文:以上蓍龟类著作十五种,四百零一卷。

古文:蓍龟者,圣人之所用也。

现代文:蓍龟是圣人用来占卜吉凶的。

**古文:《书》曰: 女则有大疑,谋及卜筮。 **

现代文:《尚书》上说: 你如果有很大的疑问,就用卜筮来决定。

**古文:《易》曰: 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于蓍龟。 **

现代文:《周易》上说: 确定天下的吉凶,促使天下的兴旺发达,没有比蓍龟更好的了。

古文: 是故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现代文: 因为君子将有所作为,有所行动,就用他的言语来询问《易》,《易》很快就会告诉他吉凶,不分远近幽深,便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

**古文: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

现代文:除了天下最精诚的人,还有谁能成为这样呢!

古文:及至衰世,解于齐戒,而娄烦卜筮,神明不应。

现代文:等到到了衰落的时代,对于斋戒就懈怠了,屡次使用卜筮,神明就不再显灵了。

古文:故筮渎不告,《易》以为忌;龟厌不告,《诗》以为刺。

现代文:所以卜筮时轻慢,神灵就不会加以预告。《易》把造作为忌讳;龟神感到厌烦了就不会显灵,《诗》以此作为警戒。

古文:《黄帝长柳占梦》十一卷。

现代文:《黄帝长柳占梦》十一卷。

古文:《甘德长柳占梦》二十卷。

现代文:《甘德长柳占梦》二十卷。

古文:《武禁相衣器》十四卷。

现代文:《武禁相衣器》十四卷。

古文:《嚏耳鸣杂占》十六卷。

现代文:《嚏耳鸣杂占》十六卷。

古文:《祯祥变怪》二十一卷。

现代文:《祯祥变怪》二十一卷。

古文:《人鬼精物六畜变怪》二十一卷。

现代文:《人鬼精物六畜变怪》二十一卷。

古文:《变怪诰咎》十三卷。

现代文:《变怪诰咎》十三卷。

古文:《执不祥劾鬼物》八卷。

现代文:《执不祥劾鬼物》八卷。

古文:《请官除訞祥》十九卷。

现代文:《请官除诀祥》十九卷。

古文:《禳祀天文》十八卷。

现代文:《禳祀天文》十八卷。

古文:《请祷致福》十九卷。

现代文:《请祷致福》十九卷。

古文:《请雨止雨》二十六卷。

现代文:《请雨止雨》二十六卷。

古文:《泰壹杂子候岁》二十二卷。

现代文:《泰壹杂子候岁》二十二卷。

古文:《子赣杂子候岁》二十六卷。

现代文:《子赣杂子候岁》二十六卷。

古文:《五法积贮宝臧》二十三卷。

现代文:《五法积贮宝臧》二十三卷。

古文:《神农教田相土耕种》十四卷。

现代文:《神农教田相土耕种》十四卷。

古文:《昭明子钓种生鱼鳖》八卷。

现代文:《昭明子钓种生鱼鳌》八卷。

古文:《种树臧果相蚕》十三卷。

现代文:《种树臧果相蚕》十三卷。

古文:右杂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

现代文:以上杂占类著作十八种,三百一十三卷。

古文:杂占者,纪百事之象,候善恶之征。

现代文:杂占是记录各种事物的表象,观测好坏的征兆的。

**古文:《易》曰: 占事知来。 **

现代文:《周易》上说: 占卜可以知道将来。

古文:众占非一,而梦为大,故周有其官。

现代文:各人所占的都不一致,就以梦为准,所以周朝设有这占卜之官。

古文:而《诗》载熊罴虺蛇众鱼旐旟之梦,著明大人之占,以考吉凶,盖参卜筮。

现代文:《诗经》上所记载的熊照虺蛇众鱼施旗的梦,写明是大人的占卜,用来考察吉凶,大致参照卜筮。

古文:《春秋》之说訞也,曰: 人之所忌,其气炎以取之,訞由人兴也。

现代文:《春秋》解说妖说: 人们所忌讳的东西,它的气焰招来灾害,妖是由人兴起的。

**古文:人失常则訞兴,人无衅焉,訞不自作。 **

现代文:人失去常态那么妖孽就兴起,人没有空隙可钻,妖孽不会自行产生。

**古文:故曰: 德胜不祥,义厌不惠。 **

现代文:所以说: 道德太胜就不吉祥,仁义太繁琐就不顺。

古文:桑谷共生,大戊以兴;雊雉登鼎,武丁为宗。

现代文:桑和谷一同生长,大戊因此兴盛;鸲和雉跳到鼎上,武丁就成为宗主。

古文:然惑者不稽诸躬,而忌訞之见,是以《诗》刺 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伤其舍本而忧未,不能胜凶咎也。

现代文:但迷惑的人不从自身加以考察而忌讳妖孽的出现,因此《诗》上讽刺说 召来他们的老人,询问占梦的吉凶 ,对他们舍本忧末,不能战胜灾祸感到痛心。

古文:《山海经》十三篇。

现代文:《山海经》十三篇。

古文:《国朝》七卷。

现代文:《国朝》七卷。

古文:《宫宅地形》二十卷。

现代文:《宫宅地形》二十卷。

古文:《相人》二十四卷。

现代文:《相人》二十四卷。

古文:《相宝剑刀》二十卷。

现代文:《相宝剑刀》二十卷。

古文:《相六畜》三十八卷。

现代文:《相六畜》三十八卷。

古文:右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

现代文:以上形法类著作六种,一百二十二卷。

古文: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

现代文:形法家研究相地、相宅、相人之法术,其大者可以相九州之地势以建立城郭屋舍,又可相人及六畜之骨法,以及器物之形状以求其吉凶贵贱的。

古文:犹律有长短,而各征其声,非有鬼神,数自然也。

现代文:就像律管有长短,各自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样,这不是有鬼神,而是数的自然体现。

古文:然形与气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无其气,有其气而无其形,此精微之独异也。

现代文:但形和气首尾相连贯,也有有形但没有气,有气没有形的,这就是精妙细微的独特之处。

古文:凡数术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

现代文:总计数术类著作共有一百九十种,二千五百二十八卷。

古文: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

现代文:数术家包括天文、历法、五行、占卜之类的法术,都是掌握祭祀天地、宗庙记录史事和占卜的官职。

古文:史官之废久矣,其书既不能具,虽有其书而无其人。

现代文:史官被废很久了,有关数术的书已经很不完备,即使有书也没有能够通晓其事的人了。

**古文:《易》曰: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

现代文:《周易》上说: 如果没有其人,道是不会徒然运行的。

古文:春秋时鲁有梓慎,郑有裨灶,晋有卜偃,宋有子韦。

现代文:春秋时鲁国有梓慎,郑国有裨灶,晋国有偃,宋国有子韦。

古文:六国时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

现代文:六国时楚国有甘公,魏国有石申夫。

古文:汉有唐都,庶得粗觕。

现代文:汉朝有唐都,差不多粗略懂一点。

古文:盖有因而成易,无因而成难,故因旧书以序数术为六种。

现代文:大概是有原因就容易一些,没有原因就困难一点,所以依照旧书来编排数术为六种。

古文:《黄帝内经》十八卷。

现代文:《黄帝内经》十八卷。

古文:《外经》三十七卷。

现代文:《黄帝外经》三十七卷。

古文:《扁鹊内径》九卷。

现代文:《扁鹊内经》九卷。

古文:《外经》十二卷。

现代文:《扁鹊外经》十二卷,

古文:《白氏内经》三十八卷。

现代文:《白氏内经》三十八卷。

古文:《外经》三十六卷。

现代文:《白氏外经》三十六卷。

古文:《旁篇》二十五卷。

现代文:《白氏旁篇》二十五卷。

古文: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现代文:以上医学类著作匕种,二百一十六卷。

古文: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现代文:医学著作是探求人的血脉、经络和骨髓、阴阳、表裹的,以此来找出百病的根源所在和死生的界限,使用时度量石针以及熟汤与烈火所产生的影响,再来调整百药相配所适宜的情况。

古文: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

现代文:等到达到调和状态,就像磁石取铁,用一物来役使另一物。

古文: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现代文:笨拙的人失去了分寸,就把病愈的当作病重的,把要活的当作要死的。

古文:《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

现代文:《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

古文:《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现代文:《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古文:《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

现代文:《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四十卷。

古文:《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现代文:《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古文:《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

现代文:《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

古文:《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现代文:《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古文:《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

现代文:《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

古文:《金创疭瘛方》三十卷。

现代文:《金创疵瘛方》三十卷。

古文:《妇人婴儿方》十九卷。

现代文:《妇人婴儿方》十九卷。

古文:《汤液经法》三十二卷。

现代文:《汤液经法》三十二卷。

古文:《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现代文:《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古文:右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现代文:以上是经方著作十一种,二百七十四卷。

古文: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现代文:古代医学的方剂是本着草和石的寒温性质,测量疾病的深浅,藉着药味的作用,顺应气感适宜,辨别五苦六辛,达到水火调融,以沟通闭塞解除症结,使它恢复到平衡。

古文: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现代文:及至有些药方不适合病情,用热性药物使人更热、用寒性药物使人更寒,对人的精气神造成伤害,而使其不在体外显现,这完全是用药不当造成的失误。

**古文:故谚曰: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

现代文:所以谚语说: 有病不去就医,常能符合医理。

古文:《容成阴道》二十六卷。

现代文:《容成阴道》二十六卷。

古文:《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

现代文:《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

古文:《尧舜阴道》二十三卷。

现代文:《尧舜阴道》二十三卷。

古文:《汤盘庚阴道》二十卷。

现代文:《汤盘庚阴道》二十卷。

古文:《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

现代文:《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

古文:《天一阴道》二十四卷。

现代文:《天一阴道》二十四卷。

古文:《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

现代文:《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

古文:《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

现代文:《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

古文:右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

现代文:以上是房中术类著作八家种,一百八十六卷。

古文: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

现代文:男女房中之事是情性的极端,达到道的极点,因此圣王主张以音乐以禁情欲,因而叫做节制修饰。

**古文:传曰: 先王之所乐,所以节百事也。 **

现代文:传说: 先王创作音乐,用来节制百事。

古文: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

现代文:欢乐而有节制,那么就会心平气和,长命百岁。

古文: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现代文:等到迷惑的人无所顾忌,就会产生疾病而丢掉性命。

古文:《宓戏杂子道》二十篇。

现代文:《宓戏杂子道》二十篇。

古文:《上圣杂子道》二十六卷。

现代文:《上圣杂子道》二十六卷。

古文:《道要杂子》十八卷。

现代文:《道要杂子》十八卷。

古文:《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

现代文:《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

古文:《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现代文:《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古文:《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

现代文:《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

古文:《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现代文:《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古文:《泰壹杂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

现代文:《泰壹杂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

古文:《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

现代文:《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

古文:《泰壹杂子黄治》三十一卷。

现代文:《泰壹杂子黄冶》三十一卷。

古文:右神仙十家,二百五卷。

现代文:以上是神仙类著作十种,二百零五卷。

古文: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

现代文:所谓神仙之术是追求人的长生不老而想超脱凡尘的。

古文: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

现代文:暂且用来净化安定心灵,视死生没有分界,没有惊惧在胸中。

古文: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

现代文:然而有的人专门来从事这些事,就会使荒诞不实怪异迂阔的文章日益增多,不是圣王所用来作为教化的东西。

**古文:孔子曰: 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

现代文:孔子说: 寻求事物的隐蔽之理和行为怪诞,后代将有所记载,我不干这样的事。

古文: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现代文:方技类著作共三十六种,八百六十八卷。

古文: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现代文:方技都是安于生命自然的工具,是天子之官的一个主持。

古文: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现代文:太古时候有岐伯、俞拊,中世纪时有扁鹊、秦和,都是议论病理而涉及国家的治理,探求病症来知道政事。

古文:汉兴有仓公。

现代文:汉朝建立后有仓公。

古文: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现代文:现在他的技巧方法模糊不清,所以评论他的书籍,编排方技为四种。

古文: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现代文:总计,六略共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种,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古文:入三家,五十篇,省兵十家。

现代文:比《匕略》增加三种、斤卜篇,减少兵家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