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战

古文:凡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林木而战则胜。

现代文:凡是以步兵对敌战车、骑兵作战时,一定要依托丘陵、险隘或林木丛生之地形而战,才能获胜。

古文:若遇平易之道,须用拒马枪为方阵,步兵在内。

现代文:如果遇到开阔无险的地形,必须使用拒马枪排成方阵,掩护步兵在内。

古文:马军、步兵中分为驻队、战队。

现代文:再把骑、步兵分别编为驻队和战队交替战守。

古文: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

现代文:驻队守阵时,战队出战;战队守阵时,驻队出战。

古文: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捣之;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分兵四出以奋击之。

现代文:当敌人攻我一面时,我就从两翼出击,侧袭进攻之敌;敌人攻我两面时,我就分兵迂回敌后袭击之;敌人攻我四面时,我就列成圆阵,分兵四面奋力阻击之。

古文:敌若败走,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法。

现代文:敌人如果败走,我就立即使用骑兵追击之,而今步兵随后跟进,这是步兵对敌车骑兵作战的必胜战法。

**古文:法曰: 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如无险阻,令我士卒为行马、蒺藜。 **

现代文:诚如兵法所说: 步兵与战车、骑兵作战,一定要依托陵、险阻;如果没有险阻,就让我方官兵多制作拒马和蒺藜。

古文:《五代史》:晋将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榆关之险。

现代文:《旧五代史》记载:晋王李存勖的大将周德威出任卢龙节度使时,自恃作战英勇,放松边防守备,以致于丢失了榆关这一险要关隘。

古文:契丹每刍牧于营、平之间,陷新州,德威复取不克,奔归幽州。

现代文:致使契丹人得以南下放牧于营州与平州之间,并乘隙攻占了新州,周德威想要再夺回来已经来不及了,败归幽州城。

古文:契丹围之二百日,城中危困。

现代文:契丹兵乘胜进围幽州长达二百天,迫使城中陷入危境。

古文:李嗣源闻之,约李存勖,步骑七万,会于易州救之。

现代文:晋将李嗣源获此消息后,便约李存审等将率领步骑兵七万人会师于易州,准备援救危困中的周德威。

古文: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岭,循涧而东。

现代文:他们从易州北出,越过大房岭,沿着山涧向东前进。

**古文:嗣源与养子从珂将三千骑为先锋,进至山口,契丹以万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骑先进,免冑扬鞭,胡语谓契丹曰: 汝无故犯我疆埸,晋王命我将百万骑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 **

现代文:嗣源与其养子从珂率三千骑兵为先锋,当进至山口之时,契丹以一万骑兵拦截在前,晋军将士惊惧失色;李嗣源率领百名骑兵先行前进,他摘掉护首头盔,高高扬起马鞭,用契丹语厉声指斥敌人说: 你们无故侵犯我国疆土,晋王命令我率领百万骑兵,直捣你们西楼老巢,灭掉你们契丹种族!

古文:因跃马奋挝,三入其阵,斩契丹酋长一人。

现代文:说完,立即跃马奋击,三次冲入敌阵,击杀一名契丹酋长。

古文:后军齐进,契丹兵却,晋兵始得出。

现代文:晋军后续部队乘势齐头并进,契丹兵向后败退,晋军这才得以越出山口向幽州进发。

古文:李存勖命步兵伐木为鹿角阵,人持一枝以成寨。

现代文:李存审命令步兵砍伐树木设置鹿角阵,每人手持一枝结成营寨。

古文:契丹环寨而过,寨中万弩齐发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者塞道。

现代文:契丹兵绕寨而过时,寨中万箭齐发,箭矢盖天遮日,契丹触箭而死伤的人马堵塞了道路。

古文:将至幽州,契丹列阵以待之。

现代文:当晋军即将进至幽州时,契丹部队又列好阵势等待之。

古文:存勖令步兵阵于后,戒勿先动。令羸兵曳柴、燃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鼓入战。

现代文:存审把步兵部署在敌军背后,戒令他们不得先动;又令一些老弱残兵拖着树枝,点燃柴草前进,顿时烟尘漫空蔽日,致使契丹兵无法测知晋军究竟多少。

古文:存勖乃趋后阵,起而乘之,契丹遂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口遁去。

现代文:晋军乘机擂鼓交战,李存审急趋敌军阵后,亲率事先部署在那里的步兵发起突袭,契丹军队大败亏输,狼狈逃窜,从北山口败走。

古文:俘斩其首级万计,遂解幽州之围。

现代文:晋军俘虏斩获首级共万多,终于解了幽州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