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战

古文: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

现代文:凡是敌人从远道而来且士气锐盛,是以采取速战速决为有利;对于这种进攻之敌,我军应当凭恃深沟高垒,实施固守防御而不急于出兵应战,以等待敌人疲惫不堪之隙。

古文: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

现代文:倘若敌人制造事端来挑动我出战,也不可为其阴谋所扰而随意出动。

**古文:法曰: 安则静。 **

现代文:诚如兵法所说: 实施坚守防御的部队,应像木石置于平地那样静止不动。

古文:三国,蜀将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

现代文: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从斜谷出兵进攻魏国,而扎营于渭水之南。

**古文: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 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 **

现代文:魏国派遣大将司马懿率兵进行抵抗,其部将都主张部队前往渭水之北设阵以等待诸葛亮军队,司马懿却说: 百姓和军资都在渭水之南,这里是必争不弃之地。

古文:遂率军而济,背水为垒。

现代文:于是督率魏军渡过渭水,且背靠渭水而扎营布阵。

古文:因谓诸将曰: 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

现代文:司马懿因此而对部将说: 诸葛亮如果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当会北出武功,依托山地而向东扩展。

**古文: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

现代文:如果他要向西而上五丈原的话,我军就平安无事了。

古文: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

现代文:此时恰值一颗流星陨落于诸葛亮营垒的方向,司马懿据此推知诸葛亮一定要失败。

古文:时魏王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

现代文:是时,魏明帝根据诸葛亮率军远道而来利于速战的情况,一再命令司马懿要慎重战事,以等待蜀军内部的变化。

古文: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

现代文: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都不应战。诸葛亮为此又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用的头巾和发饰,但司马懿始终坚守壁垒而不为其所动。

**古文:懿弟子孚书问军事,懿复曰;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持兵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

现代文:司马懿之弟司马孚写信询问战事情况,司马懿回信说: 诸葛亮志向远大但不善于选择时机,多于谋划但缺少决断,喜好用兵但不懂权变。因此,他虽然拥有十万大军,但却落入我的谋划之中,打败他是毫无疑问的。

古文: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

现代文:司马懿与诸葛亮就这样相持一百多天后,赶上诸葛亮病死于军中,蜀军将领烧掉营垒而逃走,当地百姓跑来报告消息,司马懿便亲自率兵随后追赶。

古文: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

现代文:诸葛亮的长史杨仪见魏军追来,便调转旗帜、擂动战鼓,摆出一副反击魏军的样子。

古文: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食甚众。

现代文:司马懿认为对于撤退回归本国的敌军,不能过分逼迫它,于是杨仪才得以率领蜀军结阵有序地退走了,过了一天,司马懿率军进至蜀军驻过的营地,观察诸葛亮留下的各种遗迹,搜缴到蜀军的作战地图、军事文书和很多粮食。

**古文:懿审其必死,曰: 天才奇才也! **

现代文:司马懿据此而断定诸葛亮一定死了,十分感慨地说: 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古文:辛毗以为尚未可知。懿曰: 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食,今皆弃之,岂有人损其五脏而可以生乎?

现代文:部将辛毗以为诸葛亮究竟死活还不清楚,但司马懿却非常肯定地说: 军事家们所最重视的,便是作战文书、军事密计和兵马粮草,而今蜀军竟把这些重要东西都丢弃在这里。难道能有已损坏了五脏六腑还可以存活的人吗?

**古文:宜急追之。 **

现代文:我们现在应当赶快追击他们。

古文:关中多蒺藜,懿使军士三千人着软材平底木履前行,蒺藜着履,然后马步俱进。

现代文:关中地区生长很多蒺藜,为便于部队途经此地而能顺利前进,司马懿使令二千士兵都脚穿平底软木鞋走在前边,让带刺的蒺藜都扎在士兵的软木鞋底上,使步骑兵大队得以随后顺利跟进。

古文:追到赤岸,乃知亮已死。

现代文:魏军追到赤岸地界时,才知道诸葛亮确实死了。

**古文:时百姓为之谚曰: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

现代文:当时,老百姓编了句谚语,说: 死的诸葛亮吓跑了活的司马懿。

**古文:懿笑曰: 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 **

现代文:司马懿听后,笑着说道: 这是由于我只能预料活诸葛亮的行事,而不能预料他死后行事的缘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