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记

**古文:子言之: 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 **

现代文:孔子说: 君子的治民之道,打个比方来说,就好像防止河水漫溢堤防!

古文:大为之坊,民犹逾之。

现代文:它是为了防止百姓出现过失。

古文: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现代文:即使严密地设置堤防,百姓中还是有越规的。所以君子用礼来防止道德上的过失,用刑来防止邪恶的行为,用教令来防止贪婪的欲望。

**古文:子云: 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 **

现代文:孔子说: 小人贫穷便感到窘迫,富裕便会有骄横之气;贫穷就会去偷盗,有了骄横之气就会犯上作乱。

古文: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

现代文:所谓礼,就是顺应人的这种情况而为之制定控制的标准,以作为防止百姓越轨的堤防。

古文:故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故乱益亡。

现代文:所以,圣人制定出了一套富贵贫贱的标准,使富起来的百姓不足以骄横,贫下去的百姓不至于穷困,取得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不至于对上级不满,所以犯上作乱的事就曰趋减少。

古文:子云: 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

现代文:孔子说: 贫穷而能乐天知命,富贵而能彬彬有礼,一家族人多势众而能安守本分,普天之下能做到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古文:《诗》云: 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

现代文:《诗经》上就说: 有些百姓贪心作乱,心安理得地去残害他人。

古文:故制: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

现代文:所以做出规定,诸侯的兵车不得超过千乘,国都的城墙不得超过百锥,卿大夫之家的兵车不得超过百乘。

古文: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者。

现代文:用这种办法来防备百姓、诸侯,哪里还有敢叛乱的?

**古文:子云: 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 **

现代文:孔子说: 礼是用来裁决断定那些疑惑不定、隐晦不明的事情。

古文: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现代文:所以人的贵贱有等级,衣服的色彩、图案有差别朝廷上有固定的班位,这样一来,老百姓就知道谁该让谁了。

**古文:子云: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 **

现代文:孔子说: 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没有两个国王,一家没有两个家长,最高的权威只有一个,这是要向百姓显示有君臣之别。

古文:《春秋》不称楚越之王丧,礼君不称天,大夫不称君,恐民之惑也。

现代文:楚、越之君潜号称王,其国君死,《春秋》贬之,不书其葬;按照礼的规定,诸侯不得像天子那样称天,大夫不得像诸侯那样称君。

**古文:《诗》云: 相彼盍旦,尚犹患之。 **

现代文:这就是担心百姓对上下级关系产生迷惑。《诗经》上说: 你看那盎旦鸟儿的鸣叫,人们尚且讨厌它!

**古文:子云: 君不与同姓同车,与异姓同车不同服,示民不嫌也。 **

现代文:更何况对那些膺越犯上的人呢! 孔子说: 国君不与同姓的人同车,与异姓的人可以同车,但不可穿相同的服装,这是要让臣民避嫌。

古文:以此坊民,民犹得同姓以弒其君。

现代文:用这种方法来防范,臣民中还有同姓拭其君的。

**古文:子云: 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 **

现代文:孔子说: 分配酒肉,应该反复辞让,然后接受粗陋的一份;即使这样,民众仍然会冒犯长者。

古文: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现代文:筵席之上,让来让去,君子才坐在下首,就这样还有人潜越尊者。

**古文:子云: 觞酒豆肉让而受恶,民犹犯齿;衽席之上让而坐下,民犹犯贵;朝廷之位让而就贱,民犹犯君。 《诗》云: 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已斯亡。 **

现代文:朝廷上的班位,让来让去,君子才立于贱位,就这样还有人潜越君上。《诗经》上说: 如今人们心不良,遇事只知怨对方;接受官爵不谦让,事关自己道理忘。

**古文:子云: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

现代文:孔子说: 君子尊重别人而贬抑自己,先人而后己,这样一来在百姓中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

古文:故称人之君曰君,自称其君曰寡君。

现代文:所以称呼别人的国君叫国君,称呼自己的国君叫寡君。

**古文:子云: 利禄,先死者而后生者,则民不偝;先亡者而后存者,则民可以托。 **

现代文:孔子说: 利益和荣誉,应该先给死者,后给生者,这样一来,百姓就不会背弃死者;先给在国外为国事奔走的人,后给留在国内的人,这样一来,老百姓就感到国君可以信托。

**古文:《诗》云: 先君之思,以畜寡人。 **

现代文:《诗经》上说: 你应该思念死去的先君,赡养我这未亡人。

古文:以此坊民,民犹偝死而号无告。

现代文:用这种方法防范百姓,百姓还有背弃死者而死者的家属却哭告无门的。

**古文:子云: 有国家者,贵人而贱禄,则民兴让;尚技而贱车,则民兴艺。 **

现代文:孔子说: 治理国家的人,重视人的品德,对有德的人,不吝啬封以爵禄;那么民众就会盛兴礼让。崇尚人的技能,对有能的人不吝啬赐以车服;那么民众就会学习技艺。

古文:故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现代文:所以君子是少说话,多干事;小人则是事还没做,就先说大话。

**古文:子云: 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犯也;下不天上施,则乱也。 **

现代文:孔子说: 在上位的人斟酌听取民众的意愿,民众就会把上面施行的政治看得像天意一样。在上位的人不听取民众的意愿,民众就要犯上;民众不把上面的政治看得像天意,就要作乱。

古文:故君子信让以莅百姓,则民之报礼重。

现代文:所以君子以信用和礼让来统治百姓,民众也会重重地以礼相报。

**古文:《诗》云: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

现代文:《诗经》上说: 先人有遗训,在上者要咨询及于樵夫。

**古文:子云: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 **

现代文:孔子说: 有善行则归功于他人,有过错则归咎于自己,这样民众就不会发生争执。有善行则归功于他人,有过错则归咎于自己,这样怨恨就会日益减少。

**古文:《诗》云: 尔卜尔筮,履无咎言。 **

现代文:《诗经》上说: 你占卜,你算卦,卦体上面无坏话。

**古文:子云: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让善。 **

现代文:孔子说: 有善行则归功于他人,有过错则归咎于自己。

**古文:《诗》云: 考卜惟王,度是镐京;惟龟正之,武王成之。 **

现代文:这样民众就会在荣誉面前谦让。《诗经》上说: 武王考察占卜,决定建都镐京;龟能正其吉兆,武王完成大事。

**古文:子云: 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 **

现代文:孔子说: 有善行则归功于君主,有过错则归咎于自己,民众就会激发忠君之心。

古文:《君陈》曰: 尔有嘉谋嘉猷,入告尔君于内,女乃顺之于外,曰:此谋此猷,惟我君之德。

现代文:《君陈》篇说; 你有好主意好方法,进去告诉你的君主,然后你再到外面去施行 ,并且说: 这主意、这办法,都是我们君主的功德。 啊!

**古文:于乎!是惟良显哉。 **

现代文:只有我们善良的君主才能这样光明伟大啊! 这便是归功于君主。

**古文:子云: 善则称亲,过则称己,则民作孝。 **

现代文:孔子说: 有善行则归功于父母,有过错则归咎于自己。这样民众便会提倡孝道。

**古文:《大誓》曰: 予克纣,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纣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

现代文:《大誓》上说: 如果我打败了商纣,那并不是我的武功,而是由于我的父亲本来没有过错,如果商纣打败了我,那并不是我父亲有过错,而是我没有善良的德行。

**古文:子云: 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 **

现代文:孔子说: 君子忘掉父母的过错,而敬重父母的美德。

**古文:《论语》曰: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现代文:《论语》上说: 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主张,可以算是孝了。

**古文:高宗云: 三年其惟不言,言乃讙。 **

现代文:所以高宗说: 在父亲死后三年不发表言论。一旦发表言论,天下都感到欢乐。

**古文:子云: 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 《诗》云: 孝子不匮。 **

现代文:孔子说: 服从父母的命令,不怠慢,即使父母有过错,也只能慢慢地温和地劝谏。为父母担当劳苦而毫无怨言,这样就可称得上是孝了。《诗经》上说: 孝子的孝心是无穷的。

古文:子云: 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

现代文:孔子说: 能够与父母的亲人也和睦相处,才可以称作孝。

**古文:故君子因睦以合族。 **

现代文:所以君子经常招待族人聚餐以加强。

**古文:《诗》云: 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愈。 **

现代文:《诗经》上说: 兄弟关系良好,彼此融洽无间;兄弟关系恶劣,彼此互相指责。

古文:子云: 于父之执,可以乘其车,不可以衣其衣。

现代文:孔子说: 对于父亲的同志,可以乘他的车子,但不可以穿他的衣服。

**古文:君子以广孝也。 **

现代文:君子这样作,就是把对父亲的孝道扩展到父亲的同辈。

**古文:子云: 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 **

现代文:孔子说: 连小人都能够养活他的双亲,作为君子,如果也是只能养活而不知孝敬,那与小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古文:子云: 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 **

现代文:孔子说: 父亲与儿子,不能处在尊卑相同的位置上,以此来强调对父亲的敬重。

**古文:《书》云: 厥辟不辟,忝厥祖。 **

现代文:《尚书》上说: 做国君的不像个做国君的样子,那就是辱没他的先祖。

**古文:子云: 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闺门之内,戏而不叹。 **

现代文:孔子说: 父母健在,做儿子的不敢自称老。平常要爹讲究对父母如何孝顺,不要讲究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心疼自己。

古文:君子以此坊民,民犹薄于孝而厚于慈。

现代文:家门之内,只可引逗父母高兴,不可在父母面前哀声叹气。君子用这些礼节来规范百姓,百姓还有讲究孝道的少,企求父母慈爱的多。

**古文:子云: 长民者,朝廷敬老,则民作孝。 **

现代文:孔子说: 身为天子、诸侯,如果能够在朝廷上做到敬老,那么百姓就会兴起孝顺之风。

古文:子云: 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主也,示民有事也。

现代文:孔子说: 祭祀时候有尸,宗庙中设立神主,这是向人们指出应该尊奉的对象。

**古文: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 **

现代文:修建宗庙,恭恭敬敬地进行祭祀,这是教育百姓不要忘掉死去的亲人。

古文: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

现代文: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忘掉亲人的。

古文:子云: 敬则用祭器。

现代文:孔子说: 为了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就可以用祭器来款待。

**古文:故君子不以菲废礼,不以美没礼。 **

现代文:所以,君子不因家道贫穷而废除礼,也不因家道殷实而超过礼。

古文:故食礼:主人亲馈,则客祭;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

现代文:所以食礼规定,主人亲自给客人布菜,客人就祭;主人不亲自给客人布菜,客人就不祭。

古文:故君子茍无礼,虽美不食焉。

现代文:所以,君子如果遇到无理的接待,即令是佳肴美味也不去吃。

**古文:《易》曰: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

现代文:《易经》上说: 殷封国中的杀牛之祭,还不如文王国中的杀猪之祭,能够真正地得到神的保佑。

**古文:《诗》云: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

现代文:《诗经》上说: 君子的设宴待客,不但要让把酒喝好,而且要充分展示美德。

古文:以此示民,民犹争利而忘义。

现代文: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争利而忘义的。

**古文:子云: 七日戒,三日齐,承一人焉以为尸,过之者趋走,以教敬也。 **

现代文:孔子说: 国君在祭祀的前十天内,头七天散斋,后三天致斋;又奉事一人以为尸,大夫士遇到他都要回避。

古文: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

现代文:这是教导人们要对神恭敬。醛酒放在室内,醒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味薄的放在上面,味厚的放在下面,这是教育人们不要贪味。

古文:尸饮三,众宾饮一,示民有上下也。

现代文:向尸敬酒三次,向宾敬酒只一次,这是教育人们要知道尊卑。

古文: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

现代文:借着祭祀剩下的酒肉,聚集合族的人会餐,这是教育人们要和睦相处。

古文:故堂上观乎室,堂下观乎上。

现代文:所以堂上的人以室内的人为楷模,堂下的人又以堂上的人为楷模。

**古文:《诗》云: 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

现代文:《诗经》上说: 礼仪都合乎法度,谈笑也很有分寸。

**古文:子云: 宾礼每进以让,丧礼每加以远。 **

现代文:孔子说: 行宾礼时,每逢进门、升堂都要互相谦让;而行丧礼时,每一个仪式的完成,都意味着死者离家更加遥远。

古文:浴于中溜,饭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示远也。

现代文:人死以后,首先是在室中浴尸,接着是在南窗之下饭含,然后在门内举行小敛,在昨阶举行大敛,在西阶停殡,迁枢于家庙之中举行祖奠,最后葬于墓穴,借以表示死者离开生者愈来愈远了。

古文:殷人吊于圹,周人吊于家,示民不偝也。

现代文:殷人在墓地上吊慰死者家属,周人是在死者家属从墓地返回家中以后才进行吊慰,这是教育人们不要忘记死者。

**古文:子云: 死,民之卒事也,吾从周。 **

现代文:孔子说: 死是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周人的送死之礼比较完备,所以我赞成周人的办法。

古文:以此坊民,诸侯犹有薨而不葬者。

现代文:用这种办法来规范人们,诸侯还有死了以后不能如期下葬的。

**古文:子云: 升自客阶,受吊于宾位,教民追孝也。 **

现代文:孔子说: 葬毕回家以后,孝子还坚持从西阶升堂,在宾位受吊。这是教育人们不要马上忘记亲人。

**古文:未没丧不称君,示民不争也。故鲁《春秋》记晋丧曰: 杀其君之子奚齐及其君卓。 **

现代文:所以,鲁国的《春秋》在记载晋国的丧事时说: 晋国大臣里克杀死了晋国国君的儿子奚齐,及其国君卓。

古文:以此坊民,子犹有弒其父者。

现代文:用这种办法教育人们,还有儿子杀死他父亲的。

古文:子云: 孝以事君,弟以事长 ,示民不贰也,故君子有君不谋仕,唯卜之日称二君。

现代文:孔子说: 用孝道来侍奉国君,用涕道来侍奉尊长,这是教育人们对上不要怀有二心。所以,国君之子在国君健在时不谋求任何官职,只有在代替国君占卜时才可以自称 国君的副手 。

古文:丧父三年,丧君三年,示民不疑也。

现代文:父亲死了守丧三年,国君死了也守丧三年,这是向百姓表示,国君的尊严与父亲完全一样,毋庸置疑。

古文: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示民有上下也。

现代文:父母健在之时,作儿子的就不敢认为身体是自己的,也不敢置备私产,这是教育人们要知道上下尊卑。

古文:故天子四海之内无客礼,莫敢为主焉。

现代文:所以天子在四海之内没有作客的礼仪,因为没有哪个人敢当他的主人。

古文:故君适其臣,升自阼阶,即位于堂,示民不敢有其室也。

现代文:所以国君到了臣下家里,升自主阶,即位于堂,这是教育百姓不要把家就看成是自己的。

古文: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示民不敢专也。

现代文:父母健在,向别人赠送东西,小件东西还可以,像车马那样的大件就不可以,这是教育百姓不敢自作主张。

古文: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而贰其君。

现代文: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忘掉父母和对国君怀有二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