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世子

古文: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

现代文:周文王做太子的时候,每天三次到他父亲王季那里去请安。

**古文: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 今日安否何如? **

现代文:鸡叫头遍就穿好了衣服,来到父王的寝门外,问值班的内竖: 今天父王身体是否安好?

**古文:内竖曰: 安。 **

现代文:内竖回答: 一切安好。

古文:文王乃喜。

现代文:听到这样的回答,文王就满脸喜色。

古文:及日中,又至,亦如之。

现代文:第二次是中午,第三次是傍晚,请安的仪节都和第一次一样。

古文: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

现代文:如果王季身体欠安,内竖就会向文王察告,文王听说之后,就满脸忧色,连走路都不能正常迈步。

古文:王季腹膳,然后亦复初。

现代文:王季的饮食恢复如初,然后文王的神态才能恢复正常。

**古文: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 末有原! **

现代文:每顿饭端上来的时候,文王一定要亲自察看饭菜的冷热;每顿饭撤下去的时候,文王一定要问吃了多少。同时交待掌厨的官员: 吃剩的饭菜不要再端上去。 听到对方回答 是 ,文王才放心地离开。

古文:应曰: 诺。 然后退。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

现代文:武王做太子时,就以文王做太子时的行为为榜样,不敢有一点走样。

古文:文王有疾,武王不脱冠带而养。

现代文:文王如果有病,武王就头不脱冠衣不解带地昼夜侍养。

古文: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

现代文:文王吃饭少,武王也就吃饭少;文王吃饭增多,武王也就随着增多。

**古文:旬有二日乃间。文王谓武王曰: 女何梦矣? **

现代文:如此这般的十二天以后,文王的病也就好了。文王问武王道: 你做过什么梦吗?

**古文:武王对曰: 梦帝与我九龄。 **

现代文:武王答道: 我梦见天帝给我九龄。

**古文:文王曰: 女以为何也? **

现代文:文王说: 你认为这个梦是暗示什么呢?

**古文:武王曰: 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 **

现代文:武王说: 西方还有九国尚未归顺,君王您大概最终要将他们占有吧。

古文:文王曰: 非也。

现代文:文王说: 你理解的不对。

古文: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

现代文:古代把年也叫做龄,齿也是龄。

**古文: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 **

现代文:我的寿限是一百,你的寿限是九十,我把我的寿限给你三年。

古文: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

现代文:于是,文王活到九十七岁就死了,而武王活到九十三岁才死。

古文:成王幼,不能莅阼,周公相,践阼而治。

现代文:成王年幼,不能即位履行天子职务,由周公出面辅助,代行天子职权。

古文: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之为世子也。

现代文:周公把教育太子的一套规定搬了出来,要求自己的儿子伯禽在陪伴成王时首先做到,目的就是要让成王懂得父子、君臣、长幼之道。成王如果有做不到的地方,周公就痛打伯禽,使成王看了懂得如何做个太子。以上是《文王之为世子》。

古文: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

现代文:太学对太子及学士进行教育,一定要根据季节的不同。

古文: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龠,皆于东序。

现代文:春夏二季教手执干戈的武舞,秋冬二季教手执羽篱的文舞,地点都是在东序。

古文: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龠师学戈,龠师丞赞之。

现代文:小乐正负责教执干舞,太骨帮助他;篱师负责教执戈舞,篱师皿帮助他。

古文:胥鼓南。春诵夏弦,大师诏之。

现代文:旎人负责教南夷之乐,太青则在旁击鼓为节。春季诵读诗章,夏季练习为诗章谱曲,这两项都由太师来教。

古文: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

现代文:秋冬在警宗学礼,由主管礼的官员来教。冬季读《尚书》,由精通《尚书》的官员来教。

古文:礼在瞽宗,书在上庠。

现代文:教礼是在警宗,教《书》是在上库。

古文: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诏之于东序。

现代文:凡是祭祀、养老乞言和合语的礼节,都由小乐正在东序教太子及太学生。

古文: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说,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大司成论说在东序。

现代文:太乐正教他们手执干戚的武舞。合语、养老乞言的礼节,都由太乐正传授其义理,由大司成评说,地点也在东序。

古文:凡侍坐于大司成者,远近间三席,可以问。

现代文:凡在大司成身旁陪坐,与大司成之间要有三席的距离。

古文:终则负墙,列事未尽,不问。

现代文:可以向大司成发问,间毕则退回靠墙的位置。大司成的话还没有讲完,不可发问。

古文: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

现代文:每季开学,都要向先师行释奠礼。春季的释奠由春季的主讲教师主持,夏、秋、冬三季也是这样。

古文: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

现代文:凡是诸侯根据天子命令始建的学校,一定要对先圣先师行释奠礼,而且祭品要比平常贵重,用束帛。

古文:凡释奠者,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

现代文:凡行释奠礼,必有音乐、舞蹈的联合演出;如果碰上国家有战争灾荒,那就只行释奠礼,取消演出。

古文:凡大合乐,必遂养老。

现代文:凡天子视学时的大规模音乐、舞蹈演出的次日,天子一定要接着举行养老之礼。

古文: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

现代文:凡是在郊学中考评学生,一定要把出类拔萃的人才举荐上来。

古文: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

现代文:有的因品德优异而被录取,有的因才能卓绝而被选拔,有的因善于辞令而被录用。

古文: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

现代文:对于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也在训话中加以劝勉,促其上进,以待下次考评。

古文: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于成均以及取爵于上尊也。

现代文:对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如果三个问题他有一个回答得好,就按照曲艺系列晋升其等级,并称之谓 郊人 郊人 的待遇低于选士、俊士,他们不能进入国家最高学府,也不能在乡饮酒礼中充当宾、介。

古文:始立学者,既兴器用币,然后释菜不舞不授器,乃退。

现代文:诸侯国刚开始建立学校的,对新制成的礼乐之器要杀牲祭之,并涂以牲血,祭时要用束帛。然后举行释菜礼,此后没有歌舞演出,也用不着分发舞具。

古文:傧于东序,一献,无介语可也。

现代文:礼毕,在东序招待来宾,用一献之礼,没有槟相,没有合语,简单完事就行了。

古文:教世子。

现代文:以上为《教世子》节。

古文: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现代文:夏商周三代的国君在教育太子时,一定要用礼乐。

古文: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现代文:乐,可以陶冶精神;礼,可以美化外表。

古文: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现代文:礼乐互相渗透于心,表现于外,其结果就能使太子顺利成长,养成外貌恭敬而又有温文尔雅的气质。

古文:立大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

现代文:设立太傅、少傅来培养太子,目的是要让他知道父子、君臣的关系该如何相处。

古文: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

现代文:太傅的责任是把父子、君臣之道讲说明白并且身体力行做出榜样,少傅的责任是把太傅所讲的、所做的给太子仔细分析使之领会。

古文: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

现代文:太傅、少傅、师、保,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太子左右,形影不离,所以他们讲的内容太子都能够明白,而太子的美德也就容易培养成功。

古文: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现代文:师的责任,是把古人的行事说给太子听,并分析其善恶得失,使太子懂得择善而从。保的责任,是谨言慎行,以身作则,以此来影响太子,从而使太子的一言一行都合乎规范。

**古文:《记》曰: 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 **

现代文:古《记》上说: 虞夏商周四代,有师、保、疑、承作为太子的辅佐。

古文: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唯其人。

现代文:设立四辅及三公之官,不一定全套都设,有合适的人选则设,否则就不设,宁缺勿滥。

古文:语使能也。

现代文:这话的意思是说设官必须任能。

古文: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君之谓也。

现代文:君子说: 太子的道德非常重要,太子的道德养成了,负责教育太子的师保也会被人尊重;负责教育太子的师保受人尊重,则百官正直;百官正直,就会国家大治。

古文:仲尼曰: 昔者周公摄政,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

现代文:这是指太子有朝一日为君而言的。 仲尼说: 从前周公代替成王处理国事,治理天下,把教育太子的一套规定搬了出来,要求自己的儿子伯禽在陪伴成王时做到,这是为了使成王养成好的品德。

古文:闻之曰: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

现代文:听人说: 作臣子的,如果牺牲自己但却能为国君带来好处,这样的事就值得做。

**古文:周公优为之! **

现代文:何况仅仅是暂时改变一下身份就能使国君从中得到好处呢?

古文:是故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现代文:周公自然是乐于这样做的。 所以,懂得了如何做人的儿子,然后才可以做人的父亲;懂得了如何做人的臣子,然后才可以做人们的国君;懂得了如何侍奉他人,然后才能使唤他人。

古文:成王幼,不能莅阼,以为世子,则无为也,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与成王居,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也。

现代文:成王年幼,不能即位,把他作为太子来培养,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周公才把教育太子的一套规定搬了出来,要求本来不是太子的伯禽遵守,让伯禽整天和成王在一起,就是想叫成王懂得父子、君臣、长幼的道理。

古文: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不可不慎也。

现代文:国君和太子的关系,从血缘来讲是父亲,从尊卑来讲是国君,既有为父之亲,又有为君之尊,然后才能统治天下,由此可见,培养太子不可不慎重。

古文: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齿于学之谓也。

现代文:做一件事情而能同时得到三个好的结果,只有太子一人而已,这是指太子在太学里不摆架子,不自命不凡,而是按年龄大小来和同学们叙礼之事而言。

**古文:故世子齿于学,国人观之曰: 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 **

现代文:所以,太子在太学中按年龄大小与众叙礼,国人看到后,说: 太子是我们未来的国君却与我们按年龄叙礼 ,如此谦让是为什么呢?

**古文:曰: 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 **

现代文:回答是: 太子有父在就礼当如此。 于是众人也就懂得父子之道了。

**古文:其二曰: 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 **

现代文:这是第一个好结果。第二个,有人会问: 太子是我们未来的国君却与我们按年龄叙礼,如此谦让是为什么呢?

**古文:曰: 有君在则礼然,然而众着于君臣之义也。 **

现代文:回答是: 太子在有国君在的时候就礼当如此。 于是众人也就明白君臣之义了。

**古文:其三曰: 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 **

现代文:第三个,还有人会问: 太子是我们未来的国君却与我们按年龄叙礼,如此谦让是为什么呢?

**古文:曰: 长长也,然而众知长幼之节矣。 **

现代文:回答是: 年幼者应当尊敬年长者。 于是众人也就明白长幼之间的礼节了。

古文:故父在斯为子,君在斯谓之臣,居子与臣之节,所以尊君亲亲也。

现代文:所以说,父在,太子就是儿子;君在,太子就是臣子,一太子具有儿子和臣子的双重身份,所以他既要尊敬国君,也要热爱父亲。

古文:故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

现代文:所以要教育他如何处理好父子关系,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 ,如可处理好长幼关系。父子、君臣、 长幼的关系处理得好,一然后国家才可以得到治理。

**古文:语曰: 乐正司业,父师司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 **

现代文:古人有这样一句话: 乐正负责太子的学业精进,太师负责太子的道德培养,造就二个德业卓绝的领袖,天下便会得到太平。 《周公践昨》说的就是太子。以上是

古文:世子之谓也。

现代文:庶子的政务是管理国君的族人,用孝梯、睦友、慈爱的伦理教育他们,使他们明白父子关系的含义,长幼之间的礼节。

古文:周公践阼。庶子之正于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爱,明父子之义、长幼之序。

现代文:国君的族人朝见国君,如果是在内朝,则面向东,以北为上位;朝臣中如有地位尊贵者,其位置顺序也只按照年龄辈分排列,由庶子负责安排,即令是贵为上卿,其位置也要在父兄之后。

古文:其朝于公:内朝,则东面北上;臣有贵者,以齿。

现代文:如果是在外朝,那就要以官爵的高低排列位置,由司士具体负责。

古文:其在外朝,则以官,司士为之。

现代文:如果是在宗庙之中,位置的排列如同外朝,根据爵位的高低和官职的不同,由宗人负责给他们分派差使。

古文:其在宗庙之中,则如外朝之位。宗人授事,以爵以官。

现代文:但是,祭祀中的登堂分食祭品、向尸献酒、饮奠解,这些事一定要由国君的嫡长子来做。

古文:其登馂献受爵,则以上嗣。庶子治之,虽有三命,不逾父兄。其公大事,则以其丧服之精粗为序。

现代文:遇到国君的丧事,则按照丧服的精粗排列顺序,即令是国君族人的丧事,也照此办理,由孝子领头,其后按亲疏关系逐个往下排。

古文:虽于公族之丧亦如之,以次主人。

现代文:如果是国君与族人宴饮,就要由异姓的人作宾,由膳宰代理主人,以便酬醉尽礼。

古文:若公与族燕,则异姓为宾,膳宰为主人,公与父兄齿。

现代文:至于席位的座次,国君对其父辈兄辈,还要按辈分年龄来排。

古文:族食,世降一等。其在军,则守于公祢。

现代文:合族聚餐的活动,按照族人与国君的亲疏关系,每隔一世则递降一等。族人如果随军外出,要守卫在行主旁边。

古文:公若有出疆之政,庶子以公族之无事者守于公宫,正室守大庙,诸父守贵宫贵室,诸子诸孙守下宫下室。

现代文:国君如果有出国活动,庶子留守国内,就要派公族中没有职事的人守卫宫庭,派公族中的嫡子守卫太祖之庙,派诸父辈守卫路寝,派诸子辈守卫亲庙,派诸孙辈守卫燕寝。

古文: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为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练祥则告。

现代文:同一高祖的子孙,只要高祖的神主尚未迁出,即使有的族人已沦为平民,遇到举行冠礼、娶妻,一定要向国君察告,有丧事也要讣告,到了小祥、大祥之祭,也要察告。

古文:族之相为也,宜吊不吊,宜免不免,有司罚之。

现代文:族人之间的互相往来,应该吊唁的不去吊唁,应该戴免的不戴免,有关官员将给予处罚。

古文:至于赗赙承含,皆有正焉。

现代文:至于帽膊赠含,也都有一定之规。

古文: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

现代文:国君的族人如果犯有死罪,则交付甸人将其绞死。

古文:其刑罪,则纤剸,亦告于甸人。

现代文:国君的族人如果犯有刑罪,则或针刺或刀割,也告于甸人由其执行。

古文:公族无宫刑。

现代文:国君的族人犯罪,不适用宫刑,这是为了不绝其类。

古文:狱成,有司谳于公。其死罪,则曰 某之罪在大辟 ;其刑罪,则曰 某之罪在小辟 。

现代文:案件判决之后,有关官吏向国君请示,如果所犯是死罪,就说: 族人某某所犯之罪属于大辟。 如果所犯是刑罪,就说: 族人某某所犯之罪属于小辟。

**古文:公曰: 宥之。 **

现代文:国君说: 饶了他吧。

**古文:有司又曰: 在辟。 **

现代文:有关官吏则回答: 法不容恕。 国君又说: 饶了他吧。

**古文:公又曰: 宥之。 **

现代文:有关官吏也照旧回答: 法不容恕。

古文:有司又曰: 在辟。 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于甸人。

现代文:等到国君第三次求情,有关官员就不再回答,径自走出,将犯人交付甸人行刑。

**古文:公又使人追之曰: 虽然,必赦之。 **

现代文:国君又派人追来,传命说: 即令有罪,也一定要赦免他。

**古文:有司对曰: 无及也! **

现代文:有关官员回答说: 已经来不及了。

古文:反命于公,公素服不举,为之变,如其伦之丧。无服,亲哭之。

现代文:行刑之后,报告国君。国君为其改穿素服,取消盛撰,并依照与死者亲疏关系应有的礼数,为之改变日常生活。但因其有辱祖宗,所以不为之穿孝,而亲哭之于异姓之庙。

古文:公族朝于内朝,内亲也。

现代文:国君的族人可以在内朝朝见,这表示族人内部的相亲。

古文:虽有贵者以齿,明父子也。

现代文:族人中即使有地位高贵者也得按辈分叙礼,这是表示父子之情重于爵位贵贱。

古文:外朝以官,体异姓也。

现代文:在外朝朝见以官位高低为序,这是为了表示对异姓的亲近。

古文:宗庙之中,以爵为位,崇德也。

现代文:宗庙之中,按爵位高低安排位置,这是表示尊崇有德之人。

古文:宗人授事以官,尊贤也。

现代文:宗人按照官职分派差使,这是表示尊重贤人。

古文:登馂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

现代文:登堂分食祭品、饮奠解的工作由嫡长子来做,这是表示尊祖敬宗。

古文:丧纪以服之轻重为序,不夺人亲也。

现代文:丧事以丧服的轻重为序,这是为了避免亲疏关系乱套。

古文:公与族燕则以齿,而孝弟之道达矣。

现代文:国君同族人一道宴饮,其席位按辈分年龄排列,这样一来,孝佛的道理就体现出来了。

古文:其族食世降一等,亲亲之杀也。

现代文:合族聚餐,每隔一代,递降一等,这表示对待亲疏是有区别的。

古文:战则守于公祢,孝爱之深也。

现代文:作战时由族人守卫行主,这表示孝敬祖先的深切。

古文:正室守大庙,尊宗室,而君臣之道着矣。

现代文:由嫡子们守卫太庙,这是表示尊重宗室,而君臣之道也可从而得到体现。

古文:诸父诸兄守贵室,子弟守下室,而让道达矣。

现代文:由诸父诸兄守卫路寝,子辈孙辈守卫燕寝,谦让之道也就体现出来了。

古文: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及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不忘亲也。

现代文:彼此是同一个高祖的子孙,祖庙的神主尚未迁出,那么大家就都是五服以内的亲属,即令有的人沦为平民,在加冠、娶亲的时候也要向国君察告,死了也一定要讣告,这是表示不忘记亲属。

古文:亲未绝而列于庶人,贱无能也。

现代文:有的族人与国君的血亲关系还没有超过五服而已沦为平民,这表示国君卑视无能之人。

古文:敬吊临赙赗,睦友之道也。

现代文:对族人的丧事,吊唁、哭临、赠送财物、赠送车马,这体现了同族人的互相关心和帮助。

古文:古者,庶子之官治,而邦国有伦;邦国有伦,而众乡方矣。

现代文:古时候,只要庶子之官能够胜任其职,国家就会井然有序;国家井然有序,民众也就争着趋向礼义了。

古文:公族之罪,虽亲不以犯有司,正术也,所以体百姓也。

现代文:国君的族人犯罪,尽管有亲属关系,国君也不因此而干扰司法部门的公正执行法令,以此表明公族犯法,与庶民同罪。

古文:刑于隐者,不与国人虑兄弟也。

现代文:在隐蔽之处行刑,这是为了不使国人联想到族人自相残杀。

古文:弗吊,弗为服,哭于异姓之庙,为忝祖远之也。

现代文:对犯了死罪的族人,不去吊唁,不为之穿孝,哭于异姓之庙,这是因为他有辱祖宗,所以疏远他。

古文:素服居外,不听乐,私丧之也,骨肉之亲无绝也。

现代文:但又为之改穿素服,住在室外,不听音乐,这只是表示个人的哀悼,骨肉之亲的感情尚存。

古文:公族无宫刑,不翦其类也。

现代文:公族犯罪,不适用于宫刑,这是为了不绝其后代。

古文:天子视学,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

现代文:天子视察太学这一天,天刚亮就擂起集合的鼓声,好让学生们迅速起床。

古文: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

现代文:学生们到齐之后,等待天子驾临,于是命令有关官员开始行事,举行常规的礼仪,祭奠先圣先师。

古文:有司卒事,反命。始之养也: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

现代文:有关官员把这些事情做完后向天子报告,天子这才动身到举行养老典礼的会场。天子来到东序,亲自释奠于先老,然后就安排三老、五更、群老的席位。

古文:适馔省醴,养老之珍,具;遂发咏焉,退修之以孝养也。

现代文:天子亲自检查肴撰酒醛,过问孝敬老人的各种美味是否齐备。当这一切就绪之后,于是奏乐迎接被养的贵宾。贵宾进门后先即位于西阶下,天子退酌醛酒敬献,行孝养老人之礼。

古文:反,登歌清庙,既歌而语,以成之也。

现代文:礼毕,贵宾登堂入席,由乐队登堂歌唱《清庙》。歌毕,贵宾们自由发言,谈听歌的感想,以成就天子养老的重要意义。

古文: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礼之大者也。

现代文:贵宾的发言,都是围绕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以印证《清庙》之歌的深刻涵义,这是养老礼中最重要的环节。

古文:下管《象》,舞《大武》。大合众以事,达有神,兴有德也。

现代文:堂下管乐队奏着《象》曲,舞蹈队跳着《大武》的舞蹈,挑选大批的学生从事演奏,以表达周之灭商,是天命神授,文王、武王有德当兴。

古文:正君臣之位、贵贱之等焉,而上下之义行矣。

现代文:明确了君臣之位、贵贱之等,上下的关系就容易处理了。

**古文:有司告以乐阕,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 反!养老幼于东序。 **

现代文:等到有关官员报告演奏完毕,天子就命令与会的公侯伯子男诸侯及百官: 你们回去后也要在东序举行养老之礼。

古文:终之以仁也。

现代文:天子以这句仁及天下的话结束了这场养老之礼。

古文: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礼,修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

现代文:所以,圣人的记录养老之事,是从大处着眼,爱老敬老,以典礼的形式进行,极尽其孝养的能事,不仅记述的都合乎义理,而且末了还体现了天子的大恩大德。

古文:是故古之人一举事而众皆知其德之备也。

现代文:因此,古人举行一次大的典礼,众人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无德不备。

古文: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而众安得不喻焉?

现代文:古时的君子,举行大的典礼,从头到尾都极其谨慎,这样一来,众人怎会不理解其意义呢。

**古文:《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 **

现代文:《说命》中说: 思念终和始常在于学习。

**古文:世子之记曰:朝夕至于大寝之门外,问于内竖曰: 今日安否何如? **

现代文:《世子之记》上说:作为太子,应于一早一晚到父王路寝门外,向内竖问道: 父王今天身体好吗?

**古文:内竖曰: 今日安。 **

现代文:内竖回答: 今天很好。

古文:世子乃有喜色。

现代文:听到这种回答,太子才面有喜色。

古文: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世子,世子色忧不满容。

现代文:父王如有身体不适,内竖就应向太子报告,太子就面有忧色,表情失常。

古文:内竖言 复初 ,然后亦复初。

现代文:等到内竖报告说国王已经康复,然后太子的一切也才恢复正常。

古文:朝夕之食上,世子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羞。

现代文:早晚的饭菜端上来时,太子一定要察看饭菜的凉热是否合适;饭菜撤下来时,太子要问父王吃得怎样。

古文:必知所进,以命膳宰,然后退。

现代文:父王的饭菜,一定要知道下顿该进什么,向掌厨的官员交代清楚,然后才离开。

古文:若内竖言 疾 ,则世子亲齐玄而养。

现代文:如果内竖报告父王患病较重,太子就要亲自斋戒祈祷,穿戴玄冠玄端,精心侍养。

古文:膳宰之馔,必敬视之;疾之药,必亲尝之。

现代文:厨房送来的饭菜,一定要仔细检查;治病的药,一定要自己先尝一尝。

古文:尝馔善,则世子亦能食;尝馔寡,世子亦不能饱;以至于复初,然后亦复初。

现代文:父王如果能够较多进食,则太子也能随着多吃;父王如果进食较少,则太子也不可能吃饱。只有到了父王一切恢复正常之日,太子才能一切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