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义

古文: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

现代文:祭祀不可太频繁,太频繁就倦烦,倦烦就失去了敬意;但祭祀又不可太疏阔,太疏阔就怠慢,怠慢了就要遗忘。

古文: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

现代文:所以君子按照天道运行的规律,春天举行禘祭,秋天举行尝祭。

古文: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现代文:秋天霜露覆盖大地,君子踏上这霜露,心中产生凄怆的感情。

古文: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

现代文:这倒并非因为天气的寒冷,而是想起了死去的亲人。春天雨露滋润大地,君子踏上这雨露,必然会有所震动,疑惑将会见到死去的亲人。

古文: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

现代文:人们以喜悦的心情迎接春天到来,以哀伤的心情送别秋天归去,所以禘祭奏乐而尝祭不奏乐。

古文: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

现代文:君子在父母生前尽心奉养,父母死后则诚心祭享。终身都想着不可辱没父母。

古文: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

现代文:君子终身要为父母服丧,这就是指每年父母的忌日。

古文: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

现代文:忌日里不做其他事情,并非这个日子本身是个不吉祥的日子,而是说在这个日子里,对父母的思念到了极点,不敢再为自己做私事了。

古文: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

现代文:只有圣人才能使上帝来飨用他的祭祀,也只有孝子才能使父母来飨用他的祭祀。

古文:飨者,乡也。乡之,然后能飨焉。

现代文:因为 飨 就有 向 的意思,只有诚心向往,鬼神才会来飨。

古文:是故孝子临尸而不怍。

现代文:所以孝子在尸前站立,不会有不和悦的颜色。

古文:君牵牲,夫人奠盎。

现代文:诸侯祭祀时,国君亲自牵牲,夫人献上盎齐之酒。

古文:君献尸,夫人荐豆。

现代文:杀牲后,国君亲自以血毛献尸,夫人也献上盛放在豆中的祭品。

古文:卿大夫相君,命妇相夫人。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

现代文:大夫们协助国君,有封号的妇人们协助夫人,整齐而又恭敬,和悦而又诚心,非常勤勉地忙碌着,希望鬼神来飨用。

古文: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

现代文:文王祭祀时,事奉死者就好像事奉活人,思念死者好像不想活了。每到忌日,一定十分哀伤,提到父母的名讳,就好像看见了父母。

**古文:祀之忠也,如见亲之所爱,如欲色然;其文王与?《诗》云: 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

现代文:文王祭祀时心中是多么忠诚啊,就好像见到父母生前所喜爱的东西一样,又好像世俗之人喜好美色一般,也只有文王才能这样吧!《诗经》上说: 天明尚未眠,心中想双亲。

古文:文王之诗也。

现代文:这就是写文王的诗啊!

古文:祭之明日,明发不寐,飨而致之,又从而思之。

现代文:正祭的第二天,直到天亮还没有入睡。进献祭品请双亲来飨用,又因此更加思念双亲。

古文: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

现代文:祭祀的日子里,又是喜悦又是哀伤。迎接双亲来飨时,心中十分喜悦;双亲既来之后,想到马上又要离去,心中就又十分哀伤。

古文:仲尼尝,奉荐而进其亲也悫,其行趋趋以数。

现代文:孔子举行秋祭,亲自奉献祭品,其神态是那样的忠厚诚恳,走得很快步子急促。

**古文:已祭,子赣问曰: 子之言祭,济济漆漆然;今子之祭,无济济漆漆,何也? **

现代文:祭祀之后,子贡问道: 您曾说祭祀时君子应该仪态从容、神情矜持,而您今天祭祀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呢?

古文:子曰: 济济者,容也远也;漆漆者,容也自反也。

现代文:孔子说: 仪态从容,是一种疏远的表现;神情矜持,是自我专注的表现。

古文:容以远,若容以自反也,夫何神明之及交,夫何济济漆漆之有乎?

现代文:疏远而又注重自我,怎么与神明交接呢?在这时怎么还能仪态从容、神情矜持呢?

古文:反馈,乐成,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君子致其济济漆漆,夫何慌惚之有乎?夫言,岂一端而已?

现代文:而当国君祭祀,我们作为宾客去参加时,反馈之礼完毕,奏起了音乐,荐上了牲体,按照礼乐的次序,大夫百官济济一堂,这时君子便可以仪态从容,神情矜持,这时怎么能像与神明交接时那样恍恍惚惚呢?说话岂能一概而论?

**古文:夫各有所当也。 **

现代文:应当针对各不相同的情况呀。

古文: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

现代文:孝子将要举行祭祀,有关的事情不可不提前考虑;届时,一切物品都要置办齐备;在做这些准备工作时,心中不可有其它杂念。

古文:宫室既修,墙屋既设,百物既备,夫妇齐戒沐浴,盛服奉承而进之,洞洞乎,属属乎,如弗胜,如将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与!

现代文:宗庙中的宫室已经装修,墙屋已经粉刷,各种物品都已准备好。此时,孝子夫妇就可以进行斋戒、沐浴,穿上礼服,捧着祭品向神明进献。进献时的神情是那样的诚恳,那样的专注,就好像拿不动手中的祭品,又好像生怕失手脱掉,这都是孝子夫妇孝敬之心达到极端才有的表现吧。

古文: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奉承而进之。

现代文:献上各种祭品,依礼奏起音乐,百官也都协助主人进献。

古文:于是谕其志意,以其恍惚以与神明交,庶或飨之。 庶或飨之 ,孝子之志也。

现代文:此时此刻,通过祝的祝词表达孝子的心意,恍惚之中,仿佛真的是在和神明对话,仿佛神明真的在享用祭品。仿佛神明真的在享用祭品,这本是孝子的初衷啊!

古文:孝子之祭也,尽其悫而悫焉,尽其信而信焉,尽其敬而敬焉,尽其礼而不过失焉。

现代文:孝子的祭祀,其实是一种自尽其敬的行为,尽其虔诚之心而表现为虔诚的动作,尽其对神明的相信而表现为确信神明一定存在,尽其敬意而表现为敬事神明的行为,尽其礼节而表现为不违背一点规矩。

古文:进退必敬,如亲听命,则或使之也。

现代文:举手投足,都毕恭毕敬,就好像真的听到了神明在讲话,有什么事要使唤自己似的。

古文: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诎,其进之也敬以愉,其荐之也敬以欲;退而立,如将受命;已彻而退,敬齐之色不绝于面。

现代文:孝子的祭祀,其内心如何可以通过外表观察出来:他站立时,像鞠躬似的;捧着祭品向前走时,和颜悦色;献上祭品时,真心希望神明尝一尝;退下来返回原位时,好像在倾听神明的吩咐;到了撤下祭品而退出时,脸上还始终保持着庄重的神色。

古文: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诎,固也;进而不愉,疏也;荐而不欲,不爱也;退立而不如受命,敖也;已彻而退,无敬齐之色,而忘本也。

现代文:相反,孝子在祭祀时,如果不是鞠躬式的站立,那就显得太粗野;捧着祭品向前时不是和颜悦色,月吓就显得疏远神明;进献祭品时不是唯恐神明不来品尝,那就显得对神明并不真爱;退回原位站着时不是像在倾听神明的吩咐,那就显得傲慢;了撤下祭品退出时就全然失去了庄重的神色,那就等于忘掉祖宗了。

古文:如是而祭,失之矣。

现代文:这样的祭祀,就失去祭祀的意义了。

古文: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现代文:如果孝子对父母有深深的爱戴,心中就必然充满和顺之气;·心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一定会表现为和颜悦色;脸上有和颜悦色,就一定会表现为曲意承欢的样子。

古文:孝子如执玉,如奉盈,洞洞属属然,如弗胜,如将失之。

现代文:孝子在祭祀时,容貌敬慎,就好像拿着贵重的玉,又好像端着满满的一杯水,那份虔诚,那份专注,就好像拿不动,又好像生怕失手打坏。

古文:严威俨恪,非所以事亲也,成人之道也。

现代文:相反,那种威严肃穆一本正经的样子,不是孝子可以用来事奉父母的态度,而只是作为成年人应有的态度。

古文: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

现代文: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原则有五条:重视有德的人,重视有地位的人,尊重年老的人,敬重长辈,爱护幼辈。

古文: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

现代文:这五条就是先王用来定天下的。

古文:贵有德,何为也?

现代文:重视有德的人,是为了什么呢?

古文:为其近于道也。

现代文:因为有德的人接近天道。

古文:贵贵,为其近于君也。

现代文:重视有地位的人,是因为他近似于君王。

古文:贵老,为其近于亲也。

现代文:尊重老年人是因为他近似于父母。

古文:敬长,为其近于兄也。

现代文:敬重长辈,是因为他近似于兄长。

古文:慈幼,为其近于子也。

现代文:爱护幼辈,是因为他近似于子女。

古文: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

现代文:因此,孝的极点,也就接近于王道;悌的极点,也就接近于霸道。

古文:至孝近乎王,虽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虽诸侯,必有兄。

现代文:孝的极点接近王道,是因为即使是称王的天子也一定孝其父母;悌的极点接近霸道,是因为即使是称霸的诸侯也一定敬其兄弟。

古文: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领天下国家也。

现代文:先王的礼教,就是遵循上述原则而不加改变,所以能够领导天下国家。

古文:子曰: 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

现代文:孔子说: 建立仁爱之心,应从孝顺父母开始,用以教导人民慈爱和睦。

古文:立教自长始,教民顺也。

现代文:建立恭敬之心,应从尊敬兄长开始,用以教导人民顺从命令。

古文: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

现代文:教导人民慈爱和睦,人民就会以事奉双亲为美德;教导人民尊敬兄长,人民都会以顺从命令为光荣。

**古文: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 **

现代文:以 孝 心来事奉双亲,以 顺 的态度来听从命令,这个方法放到天下任何地方,都不会行不通的。

古文:郊之祭也,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敬之至也。

现代文:天子南郊祭天,这是最最重要的吉祭,有丧事的人也不敢哭,披麻戴孝的人也不敢进入国都城门,对天的恭敬到了极点。

古文: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卿大夫序从。

现代文:举行宗庙之祭时,国君亲自牵引牺牲,嗣子在旁协助,卿大夫按照班序紧随其后。

古文:既入庙门,丽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鸾刀以刲,取膟菺,乃退。

现代文:进入庙门以后,就把牺牲拴在庭中的石碑上,卿大夫袒露左臂宰牛,先取牛耳上的毛献祭,然后用莺刀分割牲体,取出血和肠间脂肪献祭,乃退。

古文:爓祭,祭腥而退,敬之至也。

现代文:接着还要用半生不熟的肉献祭,还要用生肉献祭,祭毕退下,也真是恭敬到极点了。

古文: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

现代文:南郊祭天,是为了普遍报答上天诸神而以日神为主,以月神为配享。

古文: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

现代文:夏人尚黑,在黄昏时祭天。殷人尚白,在中午时分祭天。周人尚文,从早上一直祭到黄昏。

古文: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现代文:祭日神是在坛上,祭月神是在坑内,以此区别幽暗和光明,以此划分上下。

古文: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

现代文:祭日于东方,祭月于西方,以此区别内外,端正其位。

古文:日出于东,月生于西。

现代文:因为旭日出于东方,新月生子西方。

古文: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现代文:日月一阴一阳,昼夜或长或短,终始相接,循环往复,天下的有条不紊即由此而生。

古文:天下之礼,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义也,致让也。

现代文:天下的礼有这么五项作用:一是让人们缅怀初始,二是让人们不忘祖宗,三是开发资源以便利用,四是树立道义,五是提倡谦让。

古文: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纪也。

现代文:缅怀初始,意在使人饮水思源而不忘其本。不忘祖宗,意在使人知道尊上。开发资源以便利用,意在使人民的生活有保障。

古文:致义,则上下不悖逆矣。

现代文:树立道义,意在理顺君君、臣臣、父子的关系。

古文:致让,以去争也。

现代文:提倡谦让,意在消除争讼。

古文: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礼也,虽有奇邪,而不治者则微矣。

现代文:把这五项作用合起来,就构成了治理天下的无所不包的字,即令还有些坏人坏事不能治住,其数量也微乎其微。

**古文:宰我曰: 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谓。 **

现代文:宰我说: 我听到人们常说鬼呀神呀的,就是不知其涵义。

古文:子曰: 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现代文:孔子回答说: 气是神的旺盛,魄是鬼的旺盛。既祭鬼,又祭神,这便达到了圣人以神道设教的完满境界。

古文: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现代文:一切活着的东西都要死去,死后其体魄必然归土,这就叫鬼。

古文: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着也。

现代文:体魄腐烂于地下,化为野土;而其灵魂则发扬于上,成为看得见的光明,闻得到的气味,感受到的凄酸,这是一切生物都具有的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精灵,也是神的存在的显示。

**古文: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 **

现代文:圣人就根据万物的这种精灵,给它们取了个至高无上的名子,曰鬼日神,作为黎民百姓遵守的法则,于是黎民百姓都害怕鬼神,服从鬼神。

古文: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谓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现代文:圣人以为光这样做还不够,于是又建造宫室,设立宗庙和桃庙,以区别鬼神的亲疏远近,教导人民不但要缅怀远祖,而且要祭祀父母,不要忘掉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古文: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

现代文:这一着很奏效,老百姓之所以服从领导,就是由于这一点,而且服从得非常快。

古文:二端既立,报以二礼。

现代文:既然设立了鬼和神这两个名称,就相应地报以两种不同的祭礼。

古文:建设朝事,燔燎膻芗,见以萧光,以报气也。

现代文:一是朝事之礼,即把牲血和肠间脂肪放在萧篙上焚烧,升起的烟,既有芳香之气,还杂有萧篙之气。这是用气味来报答气,也就是神的。

古文:此教众反始也。

现代文:这种质朴尚古的祭祀可以提醒人们追怀初始。

古文:荐黍稷,羞肝肺首心,见间以侠甒,加以郁鬯,以报魄也。

现代文:一是进献熟食之礼,即献以黍樱,又献以牲的肝、肺、首、合。加上两瓶醛酒,再加上郁粤香酒。这是用熟食来报答魄,也就是鬼的。

古文:教民相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

现代文:这种进献熟食之祭可以起到教民相爱的作用。对上有报神之祭,对下有报鬼之祭,从礼数上来讲可以说两头都照顾到了。

古文: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

现代文:君子缅怀父母以至于远祖,不忘掉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对他们是有多少敬意就拿出多少敬意,有多厚的感情就拿出多厚的感情,在祭祀活动中竭心尽力以报答自己的亲人,不敢有丝毫的保留。

古文:是故昔者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纮,躬秉耒。诸侯为藉百亩,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为醴酪齐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现代文:所以从前天子有藉田千亩,到了春耕的时候,要戴上系有红色帽带的礼帽,亲执犁把而耕;诸侯也有藉田百亩,到了春耕的时候,要戴上系有青色帽带的礼帽,亲执犁柄而耕。藉田所得的收入,用来祭祀夫地、山川几社樱和先祖。醋酪黍傻等等祭品,就是来自藉田的收入。

古文: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养兽之官,及岁时,齐戒沐浴而躬朝之。牺牷祭牲,必于是取之,敬之至也。

现代文:这是多么虔诚的祭祀啊:古时候天子和诸侯都专门设有养兽之官,每年到了一定的时候,天子和诸侯都要在斋戒沐浴之后前往巡视,因为符合要求的祭牲一定要从其中挑选,这是对祭祀极其虔敬的表现。

古文:君召牛,纳而视之,择其毛而卜之,吉,然后养之。

现代文:在祭前三月,国君派人把牛牵来,亲自察看,挑选毛色纯一体无损伤的牛加以占卜如果得到吉兆,然后就把此牛敬养起来。

古文:君皮弁素积,朔月,月半,君巡牲,所以致力,孝之至也。

现代文:到了每月的初一、十五,国君还要穿上皮弃礼服,亲自察看被养之牛。在这上面下这样大的力气,也是极其孝顺的表现。

古文: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近川而为之。

现代文:古时候天子和诸侯还都设有公家的桑园和养蚕的宫室,临着河边建造,以便漂洗蚕种。

古文:筑宫仞有三尺,棘墙而外闭之。

现代文:养蚕的宫室有一丈高,其周围种上荆棘当墙,门反锁着。

古文:及大昕之朝,君皮弁素积,卜三宫之夫人世妇之吉者,使入蚕于蚕室,奉种浴于川;桑于公桑,风戾以食之。

现代文:到了季春三月初一的早上,国君身穿皮弃服,通过占卜选择后宫中符合吉兆的夫人和世妇,让她们到蚕室去养蚕。她们捧着蚕种到河里漂洗,到公家的桑园里采摘桑叶,让风吹干桑叶上的露水,然后用来喂蚕。

古文:岁既殚矣,世妇卒蚕,奉茧以示于君,遂献茧于夫人。

现代文:等到春季已尽,世妇们养蚕的事情也告结束,于是捧着收获的蚕茧请国君过目,然后就献茧于夫人。

**古文:夫人曰: 此所以为君服与? **

现代文:夫人就说: 这是用来给国君做衣服的吧!

古文:遂副袆而受之,因少牢以礼之。

现代文:就身着礼服而接收了下来,并且用少牢之礼慰劳献茧的世妇。

古文:古之献茧者,其率用此与!

现代文:古代献茧的礼节,大概都是这样吧?

**古文: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曾子曰: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

现代文:等到黄道吉日,夫人就开始缀丝。先由夫人把手伸入泡蚕茧的盆中三次,每次抽出一个丝头,然后就把蚕茧分给符合吉兆的夫人和世妇,让她们缥丝。此后,还要把丝分别染成红色、绿色、黑色、黄色,制成绘有种种图案的礼服。礼服做成以后,国君穿上礼服祭祀先王先公,真是虔敬到极点了。 曾子说: 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钻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够赡养父母。

**古文:公明仪问于曾子曰: 夫子可以为孝乎? **

现代文:曾子的学生公明仪向曾子问道: 老师您可以说是、做到了 孝 字吧?

古文:曾子曰: 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现代文:曾子答道: 这是哪儿的话这是哪的话!

**古文: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

现代文:君子的所谓孝,是不等父母有所表示就把父母想办的事办了,同时又能使父母放心自已的所作所为都是合乎正道的。

古文:曾子曰: 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现代文:我只不过是能赡养父母罢了,怎能说是做到了 孝 字呢! 曾子说: 自己的身体,乃是父母的遗体。

古文: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

现代文:以父母的遗体来做事,敢不小心翼翼吗?

古文: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现代文:日常起居不端重,就是不孝;为君主做事不忠诚,就是不孝;面对工作而儿儿戏戏,就是不孝;对朋友说话不算数,就是不孝;临阵作战不勇敢,就是不孝。这五个方面做不到,表面上看是自身受到惩罚,实际上是殃及父母的遗体,由此看来,敢不小心翼翼吗!

古文: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如此,所谓孝也已。

现代文:用嘉肴美味,岁时祭祀,这不能算作是孝,只能算作是养 君子的所谓孝,是全国的人都称羡喝彩地说: 有这样儿子的爹娘真是有福气呀! 这才是所谓的孝啊。

古文: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

现代文:各种道德的根本叫做孝,表现于行为则叫做养。

古文: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

现代文:养就算是可以做到,但尊敬就难了;尊敬就算是可以做到,但毫无勉强之意就难了;毫无勉强就算是可以做到,而在父母去世之后还能坚持不改就难了。

古文: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

现代文:父母去世以后,还能够小心翼翼地运用父母的遗体行事,不连累父母被人垢骂,这才叫做能终身行孝。

古文: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

现代文:所谓仁,就是要仁在孝上;所谓宇,就是要履行孝字;所谓义,就是要适宜于孝的事才做;所谓信,就是要诚信在孝上;所谓努力,就是要努力在孝字上做文章。

**古文: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

现代文:欢乐是由于顺着孝道办事而产生的,刑罚是由于违背孝道办事而导致的。

古文:曾子曰: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现代文:曾子说: 孝作为一种美德,竖起来可以顶天立地,平着放可以覆盖四海,传到后代也被人们永远奉行,也不受地域的限制,推广到东海是准则,推广到西海是准则,推广到南海是准则,推广到北海也是准则。

**古文:《诗》云:此之谓也。 **

现代文:《诗经》上说: 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遵从。

古文:曾子曰: 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现代文: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曾子说: 树木要在适当的时候砍伐,禽兽要在适当的时候捕杀。

古文:夫子曰: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

现代文:孔子说: 哪怕是砍伐一棵树木,哪怕是捕杀一只禽兽,只要砍伐、捕杀得不是时候,就是不孝。 孝有三等:小孝只要出力即可,中孝则要求建功立业,大孝则要求要啥有啥。

古文: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

现代文: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忘掉疲劳,可以说是出力了。

古文: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

现代文:躬行仁义,可以说是建功立业了。

古文: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

现代文:广泛地施惠于人,人们纷纷携带礼品参加自家的祭祀,可以说是要啥有啥了。

古文:父母爱之,嘉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

现代文:父母喜爱自己,自己就高兴地永记在心。父母不喜欢自己,自己就戒惧反省,但无一句怨言。父母有了过失,自己可以婉言规劝,但不可和他们顶撞。

古文:此之谓礼终。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

现代文:父母去世,就是穷到告贷才能举行祭祀的地步,也不向恶人乞求,这才叫做终身行孝。 乐正子春下堂时,不小心扭伤了脚,好几个月不出门,还面带忧色。

古文:门弟子曰: 夫子之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 乐正子春曰: 善如尔之问也!

现代文:他的弟子对此不解几个月不出门问的太好了!就问道: 老师的脚伤已经好了,这是为什么呢? 乐正子春说,还面带忧色,你问的太好了!

古文:善如尔之问也!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

现代文:好 你我听曾子说过,而曾子也是从孔子那儿听到:一 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没有比人更高贵的。

古文: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

现代文:父母完整地把自己生了下来,做儿子的也要把身体完整地还给父母,这才叫做孝。

古文: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

现代文:不使身体受到损伤,不使名声受到污辱,这才叫做完整。 所以君子抬腿动脚都不敢忘掉孝道。

古文: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

现代文:现在我扭伤了脚,是忘掉孝道的表现,所以我才面有忧色啊。

古文: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

现代文:每抬一次脚都不敢忘掉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掉父母。

古文: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

现代文:因为每抬一次脚都不敢忘掉父母,所以走路的时候光走大道而不走邪径,过河的时候要乘船而渡而不游泳而渡,不敢拿已故父母的遗体冒险。

古文: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现代文:因为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掉父母,所以伤害他人的话不出于口,别人的辱骂也绝不会摊到自己身上。

**古文: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

现代文:不让自己的身体受辱,也就等于不让自己的父母受辱,做到这一点,可以称得上孝了。

古文: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

现代文:从前虞舜之时,虽然尊重有德之人,但也不忘尊重年长之人;夏代虽然尊重有爵之人,但也不忘尊重年长之人;殷代虽然尊重有钱之人,但也不忘尊重年长之人;周代虽然尊重有亲属关系的人,但也不忘尊重年长之人。虞、夏、殷、周四代, 是人们公认的盛世,他们都没有忘记对年长者的尊重。

古文: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

现代文:由此看来,年龄的被人们看重是很久以来的事了,其重要性仅次于孝道。

古文:是故朝廷同爵则尚齿。七十杖于朝,君问则席。八十不俟朝,君问则就之,而弟达乎朝廷矣。

现代文:因此,在朝廷上,彼此官爵相同,则年长者居上位;年龄到了七十岁,可以拄着拐杖上朝,国君如果有所咨询,就要在堂上为他铺席以便落座;到了八十岁就不但可以扶杖上朝,而且可以在行过朝见礼后就打道回府,国君如果有所咨询,就要亲自到他府上求教。这样,涕道就通行于朝廷了。

古文:行,肩而不并,不错则随。见老者,则车徒辟;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达乎道路矣。

现代文:在道路上行走,不能和年长者并肩,年长者如果是兄辈的年龄,就斜错在他身后走;年长者如果是父辈的年龄,就紧随在他身后走。无论是乘车的还是步行的,遇到年长者都要让路。

古文:居乡以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弟达乎州巷矣。

现代文:看见头发花白的老人挑着担子行路,年轻人就要为他代劳。这样一来,梯道就通行于道路了。在乡里居住,凡事都讲究个长幼,即使贫穷的老人也不遗弃,年轻人不可恃强凌弱,以众欺寡。这样一来,涕道就通行于乡里了。

古文: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而弟达乎搜狩矣。

现代文:按照古代的规矩,年龄到了五十岁就可以不参加田猎活动了,而在分配猎获物的时候还要让年长者多得点。这样一来,涕道就通行于田猎了。

古文: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而弟达乎军旅矣。

现代文:在军队里边,官爵相同则以年长者居上。这佯一来,梯道就通行于军旅了。

古文: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搜狩,修乎军旅,众以义死之,而弗敢犯也。

现代文:孝涕之道,从朝廷开始,通行于道路;通行于乡里,通行于田猎,通行于军旅,大家都抱着宁可为孝佛而死的信念,没有人敢违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