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统

古文: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现代文:一切治理人民的措施,没有比礼更重要的。

古文: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现代文:礼有吉、凶、宾、军、嘉五种,其中没有比祭礼更重要的了。

古文: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

现代文:祭礼,并不是由外在的因素迫使人这样做,而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行动。春夏秋冬,时序推移,人们感物伤时,触景生情,不由地就会想起死去的亲人,这种感情的表达就是祭之以礼。

古文: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现代文:所以只有内心真诚的贤者,才能最充分地表达祭的意义。

古文: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

现代文:贤者的祭祀,一定会得到鬼神所赐的福,但这不是世俗人所说的福。

古文: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

现代文:贤者的福,是备的意思。所谓 备 ,就是一切事情都顺于道理。

古文:无所不顺者,谓之备。

现代文:无所不顺,这就叫备。

古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

现代文:其意思是说,对自己,按着良知行事;对外界,按着道理行事。

古文: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

现代文:忠臣的事奉国君,孝子的事奉双亲,其忠其孝都来源于一个顺字。

古文: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

现代文:对上则顺着鬼神,对外则顺着君长,对内则顺着双亲,这样做了才叫做备。

古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

现代文:只有贤者才能做到备,能做到备然后才能做到必然得到鬼神赐福的祭。

古文: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

现代文:所以贤者的祭祀,不过是竭尽自己的诚信与忠敬,奉献祭品,行其 典礼,和之以音乐,稽之以季节,洁净地荐献而已,并不存心要神保佑赐福。

古文:此孝子之心也。

现代文:这才是孝子举行祭祀时的心情。

古文: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

现代文:孝子的祭祀,是用来完成对父母生前应尽而未尽的供养和孝道。

古文:孝者畜也。

现代文:所谓孝,就是这种供养和孝道的积蓄。

古文: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现代文:一个顺字贯穿于父母的生前和身后,这才叫做孝的积蓄。

古文: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现代文:所以孝子的事奉父母不外乎三件事:头一件是生前好好供养,第二件是身后依礼服丧,第三件是服丧期满要按时祭祀。

古文: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

现代文:在供养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做儿子的是否孝顺,在服丧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哀伤,在祭祀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虔敬和按时。

古文: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现代文:这三件事都做得很好,才配称作孝子的行为。

古文: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

现代文:祭祀不但要求自己尽心尽力,还要求求助于外,这就关系到婚礼了。

**古文: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 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 **

现代文:所以国君在娶夫人之前的求婚辞是这样说的: 听说您有位贤淑的女儿,希望能嫁给我,和我一道治理国家,祭祀宗庙社樱。

古文:此求助之本也。

现代文:这就是求助的目的。

古文: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外内之官也;官备则具备。

现代文:祭祀这件事,必须由夫妇亲自共同参加,以便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有人负责。

古文: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小物备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

现代文:事情都有人负责,就必然祭品齐备。水中产的、陆地产的酶菜、肉酱有了,这算是祭祀用的小吃类齐备了。牛羊猪三牲齐全,黍樱稻粱分装八碗,这算是美味齐备了。还有各种不同的昆虫,还有各种不同的瓜果,这算是世上之物都有了。

古文: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茍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

现代文:总而言之,只要是天下生的,地上长的,只要是可以用来进献的,没有一样没有,这表示祭品的极其丰盛。

古文: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

现代文:从客观上来说是要求祭品极其丰盛,从主观上来说则要求极其虔诚,这才算是祭祀的用心。

古文: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

现代文:因此之故,天子才在南郊亲耕籍田,以提供祭品;王后在北郊亲自养蚕,以提供祭服;诸侯在东郊亲耕籍田,也是用以提供祭品;夫人在北郊亲自养蚕,也是用以提供祭服。

古文: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现代文:天子和诸侯并不是穷到了自己不亲耕就没有祭品,王后和夫人也不是穷到了自己不养蚕就没有祭服,之所以要那样做,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信,有了诚信才算尽心,尽了心才算是虔敬。虔敬了,尽心了,然后才可以事奉神明。这便是祭祀的原则。

古文:及时将祭,君子乃齐。

现代文:到了将要举行祭祀的时候,君子就要斋戒。

古文: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

现代文:斋戒也可以说是整齐的意思,就是把身上和心里不整齐的东西整齐一下以求达到整齐。

古文: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

现代文:所以君子不是从事于祭祀,在不需要恭敬的场合,就不斋戒。

古文:不齐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

现代文:不斋戒就做事没有禁忌,嗜欲也没有限制。

古文: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

现代文:但到了要斋戒的时候,禁忌之事就不能做,嗜欲也要加以限制,耳不听音乐。

古文:故记曰: 齐者不乐 ,言不敢散其志也。

现代文:所以古书上说: 斋戒的人不举乐。 就是说斋戒的时候不敢分散心思。

古文:心不茍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茍动,必依于礼。

现代文:心无杂念,所思所想必然合乎正道;手足不乱动,抬手动脚必然合乎规矩。

古文: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

现代文:所以君子的斋戒,其目的就在于达到身心的纯洁。

古文: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

现代文:为此目的,所以先散斋七天收敛一下心志,然后再致斋三天加以整齐。

古文:定之之谓齐。

现代文:把心志收敛住了就叫做斋戒。

古文: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

现代文:斋戒是高度的身心纯洁,然后才可以和神明打交道。

古文: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

现代文:所以,在祭祀前十一天,宫宰要郑重地告诫夫人,于是夫人开始斋戒,先散斋七天,接着再致斋三天。

古文:君致齐于外,夫人致齐于内,然后会于大庙。

现代文:国君在国君的正寝致齐,夫人在夫人的正寝致齐,到祭祀那天才会合于太庙。

古文:君纯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

现代文:国君身着礼服头戴礼帽站在昨阶,夫人头戴首饰身穿字服站在东房。

古文:君执圭瓒祼尸,大宗执璋瓒亚祼。

现代文:国君手执圭攒在尸前行裸礼,大宗伯手执璋攒在尸前行再裸礼。

古文:及迎牲,君执纼,卿大夫从士执刍。

现代文:到了迎牲入庙时,国君亲自牵着牛鼻绳,大夫紧跟在牲后,士抱着禾秆。

古文:宗妇执盎从夫人荐涚水。君执鸾刀羞哜,夫人荐豆,此之谓夫妇亲之。

现代文:宗妇捧着盎齐随在夫人身后,献上说水、国君亲执莺刀切取牲肺献给尸品尝,夫人则献上馈食之豆。

古文: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揔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

现代文:这就叫做夫妇一道亲自主持祭祀。到了舞乐开始的时候,国君手执干戚站到舞位上,国君站在靠东边的上位,头戴冠冕,手执盾牌,率领群臣起舞,供代表祖先的皇尸娱乐。

古文: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诸侯之祭也,与竟内乐之。

现代文:因此,天子的祭祀,是与天下人一道欢乐;诸侯的祭祀,是与国境内的臣民一道欢乐。

古文:冕而揔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此与竟内乐之之义也。

现代文:诸侯祭祀的时候也要头戴冠冕,手执盾牌,率其群臣起舞,供皇尸娱乐,这就是与境内的人一道欢乐的意思。

古文: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祼,声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

现代文:在祭祀过程中有三个最重要的节目:在奉献祭品活动中,没有比裸礼更重要的了;在歌唱演奏活动中,没有比登堂歌唱《清庙》更重要的了;在舞蹈活动中,没有比《武宿夜》之舞更重要的了。

古文:凡三道者,所以假于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故与志进退;志轻则亦轻,志重则亦重。

现代文:这是周代的规矩。这三个最重要的节目,都是用来借助于外部的动作以增强君子虔诚的内心。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内心轻忽则外部动作也不带劲,内心端重则外部动作也随之端重。

古文:轻其志而求外之重也,虽圣人弗能得也。

现代文:内心轻忽而希望达到外部动作的端重,即令是圣人也做不到。

古文: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自尽也,所以明重也。

现代文:所以君子的祭祀,一定要自己竭尽诚心,这样才能使外部动作也端重起来。

古文:道之以礼,以奉三重,而荐诸皇尸,此圣人之道也。

现代文:遵循礼的要求,把三个最重要的节、目做好而博得皇尸的欢心,这才是圣人的祭祀之道。

古文: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

现代文:祭礼中有俊这码子事。虽然俊是祭祀末尾的事,但也不可不了解其意义。

古文:是故古之人有言曰: 善终者如始。 馂其是已。

现代文:所以古人这样说过: 好的结束要像好的开始一样,饺这件事大概是最能说明这一点了。

**古文:是故古之君子曰: 尸亦馂鬼神之余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 **

现代文:所以古代的君子说: 尸虽然尊贵,但他也吃鬼神吃剩的东西。饺也是一种施惠之道,从中可以观察出政治意义来。

古文:是故尸谡,君与卿四人馂。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贱馂贵之余也。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彻之,下馂上之余也。

现代文:所以尸食毕起身离席,就由国君和卿四人吃尸剩下的祭品;国君吃罢起身,就由大夫六人吃国君吃剩的祭品,这叫做臣吃君之剩余;大夫吃罢起身,就由士八人吃剩下的,这叫做贱者吃贵者剩下的;士吃罢起身,各人端着盛有剩余祭品的食具出来,陈列在堂下,由各种当差的吃剩下的,吃毕撤掉,这叫做底下人吃在上位者之剩余。

古文: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

现代文:综观饺的全过程,是每变一次而俊的人数也就随之增多,这是要区别人有贵贱之分,而施惠的对象却越来越多。

古文:是故以四簋黍见其修于庙中也。

现代文:所以用四盘祭品就可以表现出恩惠遍施于庙中。

古文:庙中者竟内之象也。

现代文:而庙中,乃是整个国境内的缩影。

古文:祭者泽之大者也。

现代文:祭礼中的俊,是一种大的恩泽。

古文: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而下有冻馁之民也。

现代文:所以上面有大的恩泽,就一定要惠及下面,只不过上面的先得到而下面的后得到而已,并不是把上面的都撑死而把下面的都饿死。

古文: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由馂见之矣。

现代文:所以上面有大的恩泽,民众就会个个在下面等待,相信恩泽也必定会落到他们头上。

**古文:故曰: 可以观政矣。 **

现代文:这一切都是从饺这件事上反映出来的,所以说: 可以从中观察出政治意义来。

古文: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

现代文:祭祀作为一件事情可以说是够大的了,祭祀时荐献的供品够完备了。

古文: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

现代文:孝顺的心再加上完备的祭品,这大概也就是教化的根本吧!

古文: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

现代文:所以君子的施行教化,在社会上就教育人们尊敬君长,在家庭里就教育他们孝顺双亲。

古文: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

现代文:所以圣明的君主在上,则大小臣工服从;尊敬地祭祀宗庙社樱,则子孙孝顺。

古文: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

现代文:竭尽祭祀之礼,端正祭祀之义,这就需要教化了。

古文: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

现代文:所以君子事奉君王,一定要身体力行。自己感到上面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就不要再让下面这样去做;自己厌恶下面的某些做法,就不要再这样地应付上面。不让人家去做,而自己却明知故犯,这不是教育的方法。

古文: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

现代文:所以君子的施行教化,一定要从根本抓起,提纲絮领,这样的办法大慨非祭祀莫属吧!

古文: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

现代文:这就无怪乎人们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古文: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

现代文:祭祀有十种意义:第一是体现事奉鬼神之道,第二是体现君臣之义,第三是体现父子关系,第四是体现贵贱有别,第五是体现亲疏有别,第六是体现爵赏的施行,第七是体现夫妇之别,第八是体现政事公平,第九是体现长幼有序,第十是体现上下关系。

古文:此之谓十伦。

现代文:这就是祭祀的十种意义。

古文: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诏祝于室,而出于祊,此交神明之道也。

现代文:下面分开来说。铺设筵席,设置同几,让鬼神凭依;在室内向神诏告祝辞,又在门外举行绎祭,这些都是雨神明交接的方法。

古文: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

现代文:祭祀的时候,国君走出庙门迎接牲,但不走出庙门外迎尸,这是为了避开嫌疑。

古文:尸在庙门外,则疑于臣,在庙中则全于君;君在庙门外则疑于君,入庙门则全于臣、全于子。

现代文:因为尸在庙门外仍然是臣子的身份,而进到庙内就变成君父的身份了。同样,国君在庙门外仍然是国君的身份,一进入庙门就变成臣与子的身份了。

古文: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义也。

现代文:所以不出门迎接尸,思为了明确君臣的名分。

古文: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

现代文:祭祀中规定,通常由孙子充当代表祖父的尸,这样来讲那个充当尸的人,对于祭祀者来讲是儿子辈,而作为父辈的祭者倒要面朝北去事奉尸,这就是为了让人明白儿子应当如何侍奉父亲。

古文:此父子之伦也。

现代文:这便是体现父子间的伦常关系。

古文: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皆以齿。

现代文:上公之祭九献,尸饮酒五次之后,国君便洗净玉爵向卿献酒;尸饮酒七次之后,国君才用瑶爵向大夫献酒;尸饮酒九次之后,国君才用散爵向士和各种当差的献酒。

古文:明尊卑之等也。

现代文:这体现了尊卑有别。

古文: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现代文:祭祀时,所有参加祭祀的子孙都是按照父昭子穆的辈分排列。昭穆的作用,就是用来区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的顺序而不使混乱。

古文: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

现代文:所以在太庙中举行大祭的时候,尽管全体族人中的昭辈穆辈都在,也仍然是各就各位,有条不紊。这就叫做亲疏有别。

古文:此之谓亲疏之杀也。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

现代文:古时候明君对有德的人进爵对有功的人加禄,进爵加禄的典礼一定要在太庙中举行,这表示国君自已不敢独断专行。

古文: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乡。所命北面,史由君右执策命之。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

现代文:所以在祭祀的那天,第一次醋尸之后,国君就从堂上下来,立于昨阶之南,面朝南,受册封者面朝北,负责册命的史官从国君右边捧着册封文书宣读,被册封者行过再拜稽首的大礼后接过册命,然后回家,在自己的家庙中设奠察告祖宗。

古文:此爵赏之施也。

现代文:这就体现了爵赏的施行。

古文: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

现代文:祭祀时,国君身穿礼服头戴礼帽立于昨阶,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礼服立于东房。

古文: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尸酢夫人执柄,夫人受尸执足。

现代文:夫人进献豆时,手握豆柄;而执醛者把豆交给夫人时,则是手握豆的底座。尸向夫人回敬酒时,手执酒爵的柄;夫人在接受时,手执酒爵的足。

古文:夫妇相授受,不相袭处,酢必易爵。

现代文:夫妇之间授受祭器,不能拿着同一部位。

古文:明夫妇之别也。

现代文:夫妇互相回敬酒,一定要更换杯子。

古文:凡为俎者,以骨为主。

现代文:这些都体现了夫妇有别。凡分配姐肉,以带骨的肉为主。

古文: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

现代文:牲体的骨,也分贵贱。殷人以后腿上部的骸为贵,周人则以前腿上部的肩为贵。对于周人来说,牲体前面的骨贵于后面的骨。

古文: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

现代文:分配姐肉,就是要体现举行祭祀肯定对大家都有好处。

古文: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

现代文:所以在分配时,高贵的人取得贵骨,卑贱的人取得贱骨,高贵的人不拿双份,卑贱的人也不会空手,这就体现了公平。

古文: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

现代文:每个人都能得到恩惠,政令就容易推行;政令得到推行,事情就容易办成;事情办成,就能建功立业。

古文: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

现代文: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其原因不可不知。

古文: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

现代文:分配沮肉,就是要体现恩惠必定人人有份。

古文: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

现代文:善于治理国家者也就像分配沮肉那样,所以说: 可以体现政事的公平。

古文: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

现代文:旅酬时向助祭的众多兄弟众多子孙敬酒,这些人按昭穆排为二列:昭辈排为一列,穆辈排为一列;同是昭辈者再按年龄大小排列,同是穆辈者再按年龄大小排列。

古文:夫祭有畀辉胞翟阍者,惠下之道也。

现代文:其他的来宾以及各种当差的,也都按年龄大小排列。

古文:唯有德之君为能行此,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畀之为言与也,能以其余畀其下者也。

现代文:这就叫做长幼有序。祭祀末尾有赐俊之礼,这时要把神吃剩下的祭品分给皮匠、厨子、舞师和阁人,这是向下人施惠的方法。只有有道之君才能做到这一点,其聪明足以使他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其仁慈足以使他采取实际的行动。所谓界,也就是赐与,也就是能把他多余的东西赐与他的下人。

古文:辉者,甲吏之贱者也;胞者,肉吏之贱者也;翟者,乐吏之贱者也;阍者,守门之贱者也。

现代文:皮匠,这是制造恺甲这类小官中的贱者;厨子,这是职掌屠宰这类小官中的贱者;舞师,这是教习乐舞这类小官中的贱者;阎人,这是掌管守门这类小官中的贱者,在古代不让受过刑罚的人守门。

古文:古者不使刑人守门,此四守者,吏之至贱者也。尸又至尊;以至尊既祭之末,而不忘至贱,而以其余畀之。

现代文:干这四种差使的人,是小官当中最低贱的,而尸在庙中是最尊贵的,以最尊贵的身份在祭祀的末尾能够不忘记最低贱的人,并且把神吃剩下的东西赐与他们。

古文:是故明君在上,则竟内之民无冻馁者矣,此之谓上下之际。

现代文: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由明君来领导,全国的老百姓就不会有受冻挨饿的。这就叫做体现了上下关系。

古文: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现代文:祭祀也有四季的不同:春祭叫构,夏祭叫谛,秋祭叫尝,冬祭叫悉。

古文: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

现代文:构和谛,举行在阳气由起到盛之时,体现了阳的意义;尝和羔,举行在阴气由起到盛之时,体现了阴的意义。

古文:故曰:莫重于禘、尝。

现代文:谛是阳气最盛的祭,尝是阴气最盛的祭,所以说:没有比筛、尝更重要的。

古文: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

现代文:古时候,在举行谛祭时要颁发爵位,赏赐车服,这就是顺着阳气行事;在举行尝祭时要教民田猎,开始动用刑罚,这就是顺着阴气行事。

**古文:故记曰: 尝之日,发公室,示赏也;草艾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 **

现代文:所以古书上说: 在举行尝祭之时,要拿出公家的东西,表示将要行赏。 到了可以割草打柴的时候,就可以动用轻刑了。

古文:故曰:禘、尝之义大矣。

现代文:尚未开始动用刑罚时,老百姓就不敢割草打柴。

古文: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

现代文:所以说:谛、尝二祭的意义很重大,涉及治国的根本,不可不知。

古文: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

现代文:明白谛尝之义是君主的事,办好谛尝之事是臣子的事。

古文: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

现代文:不明白筛尝之义,作为国君就有所不足;办不好谛尝之祭,作为臣子就有所不足。

古文: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

现代文:这里所说的 义气是用来实现自己的志尚,是各种德行的表现。

古文: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其义章者,其祭也敬。

现代文:所以德行盛大的人他的思亲意念就强烈,思亲意念强烈的人他对祭祀意义的理解就透彻,对意义理解透彻的人他在祭祀时必然恭敬。

古文:祭敬则竟内之子孙莫敢不敬矣。

现代文:国君对祭祀恭敬,一那么国内的黎民百姓谁敢不恭敬呢。

古文: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

现代文:所以君子的对待祭祀,一定要亲身参加。有特殊情况时让别人代替也是可以的。

古文:虽使人也,君不失其义者,君明其义故也。

现代文:虽然是让人代替,但效果却和国君亲临没有什么不同,原因就在于国君深明祭祀之义。

古文:其德薄者,其志轻,疑于其义,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

现代文:道德浅薄的人他对祭祀的事就心不在焉,对祭祀的意义也半信半疑,在这种情况下让他去向神求祭,要求他做到毕恭毕敬是办不到的。

古文:祭而不敬,何以为民父母矣?

现代文:祭祀祖先而做不到恭敬,还有什么资格为民父母呢!

古文: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

现代文:作为祭器的鼎,其上经常铸有铭文。

古文: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

现代文:所谓铭文,就是首先称一扬先祖之功德而后再附己名于其下,自己附名于下以称扬先祖的美德,并使之明显地传于后世。

古文: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

现代文:那些作为先祖的人,没有一个没有优点,也没有一个没有缺点。而铭文的要求,是只赞美其优点而掩盖其缺点。这种孝子孝孙的用心,只有贤者才能办到。

古文:铭者,论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

现代文:制作铭文,就是要论述自己先祖的美德、功业、勋劳、受到褒奖和荣誉,公布于天下,而斟酌其要点而刻之于祭器,同时附上自己的名字,用来祭祀其先祖。

古文: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

现代文:赞扬先祖,表示自己的孝敬;自己附名其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明白地晓喻后世,表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

古文: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现代文:由此看来,制作铭文真是一举三得的事。

古文:是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

现代文:所以君子在观看铭文时,既赞美铭文中称道的祖先美德,又赞美铭文制作这件事本身。

古文:为之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

现代文:制作铭文的人,其明察足以看到祖宗的美德,其仁爱足以使他能果断地决定此事,其智慧足以使他和他的子孙从这件事上得到好处,真可以说是聪明透顶了。

古文:贤而勿伐,可谓恭矣。

现代文:聪明透顶而又不自夸,真可以算是谦恭了。

古文:故卫孔悝之鼎铭曰:六月丁亥,公假于大庙。

现代文:所以卫国大夫孔惺的鼎上刻有下述铭文: 六月丁亥,卫庄公来到太庙行祭。

古文:公曰: 叔舅!

现代文:庄公说: 叔舅!

古文:乃祖庄叔,左右成公。

现代文:你的远祖庄叔辅佐我的远祖成公。

古文: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

现代文:成公曾命令庄叔随他逃难到楚国,又曾随成公一道被囚禁在京师,庄叔东西南北地奔走,毫不懈怠。

古文:启右献公。献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

现代文:庄叔之功流于后世,又保佑我祖献公返回国内。献公于是命令成叔继承其祖庄叔的事业,忠君之事。

古文:乃考文叔,兴旧耆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咸曰: 公曰: 叔舅!

现代文:你的父亲文叔,又继承祖先的遗志,作为百官的表率,时刻想着如何把卫国搞好。他操劳国家事务,昼夜不敢懈怠,老百姓都夸他是好样的。

**古文:予女铭:若纂乃考服。 **

现代文:庄公又说: 叔舅,我现在给你这篇铭文,你要继承你父亲的精神,像他那样尽忠报国。

**古文:悝拜稽首曰: 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 **

现代文:孔懊于是下拜叩头说: 我将称扬君命以赞项我先祖之美德,努力实现您的厚望。

古文:此卫孔悝之鼎铭也。古之君子论譔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

现代文:所有这些,我都要把它刻在羔祭的彝鼎上。 ,这就是卫国孔哩的彝鼎上铭文。它也反映了古代的君子论述其先祖之美德并使之昭著于后世的这种情况。

古文:以比其身,以重其国家如此。

现代文:通过铭文,自己可以附名于下,可以把祖先所建功业在国家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意义颂扬一番。

古文:子孙之守宗庙社稷者,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

现代文:孔哩的铭文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负有守卫宗庙社樱责任的子孙,其先祖如果没有优点而乱吹一通,那是欺骗;如果有优点而不知道,那是愚蠢;如果知道而不使流芳后世,那是麻木不仁。

古文: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

现代文:这三条中的任何一条,都是让君子感到耻辱的。

古文:昔者,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

现代文:从前周公为周代天下的巩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古文:周公既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勋劳者,而欲尊鲁;故赐之以重祭。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

现代文:周公去世以后,周成王、周康王追念周公的不朽功勋,而打算在诸侯之中格外尊重鲁国,所以特赐鲁国可以提高其祭祀规格,具体地说,就是在郊外可以祭天,在太庙里可以以啼礼祭周公。

古文: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

现代文:以谛礼祭周公时,乐工登堂所唱的《清庙》,管乐队在堂下演奏的《象》,舞者手执红色盾牌和玉做的斧锁所跳的《大武》之舞,还有由八列舞队所跳的《大夏》之舞,这些统统都是天子才能使用的乐舞。

古文:康周公,故以赐鲁也。

现代文:为了褒奖周公,所以把这一套天子乐舞赐给了鲁国。

古文: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

现代文:周公的子孙继承了这一套东西,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就是为了颂扬周公之德,同时又提高了鲁国在诸侯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