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特牲

古文:郊特牲,而社稷大牢。

现代文:郊祀祭天时用一头牛,而祭祀土神和谷神时要用牛、羊、猪三牲。

古文:天子适诸侯,诸侯膳用犊;诸侯适天子,天子赐之礼大牢;贵诚之义也。

现代文:天子到诸侯国,诸侯供膳只用一头小牛。而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设宴则用牛、羊、猪三牲。

古文:故天子牲孕弗食也,祭帝弗用也。

现代文:这是因为尊重真诚之心的缘故。所以天子不吃怀孕的牲畜,祭祀上帝也不用怀孕的牲畜。

古文:大路繁缨一就,先路三就,次路五就。

现代文:祭祀所乘用的车是大路,驾车的马,只有一条马缨;其次是先路,驾车的马有三条马缨;再次是次路,驾车的马则有五条马缨。

古文:郊血,大飨腥,三献爓,一献熟;至敬不飨味而贵气臭也。

现代文:诸侯举行盛宴招待来访宾客,如果是国君回敬国君的酒,则只须坐在原有的三重席上,不须变动。

古文:诸侯为宾,灌用郁鬯。灌用臭也,大飨,尚腶修而已矣。大飨,君三重席而酢焉。三献之介,君专席而酢焉。此降尊以就卑也。

现代文:如果是大夫来访,主国国君向大夫的随员敬酒,主国国君就要把自己的三重席子改为一重席子,使与大夫随员的座席相等,这叫做 降尊以就卑 。

古文:飨禘有乐,而食尝无乐,阴阳之义也。

现代文:春夏二季祭祖,举行飨礼,有音乐伴奏;秋冬二季祭祖,举行食礼,没有音乐伴奏。这是因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古文: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

现代文:凡是饮酒,意在保养阳气;凡是吃饭,意在保养阴气。

古文:故春禘而秋尝;春飨孤子,秋食耆老,其义一也。

现代文:所以春夏祭祖用飨礼,而秋冬祭祖用食礼。春天用飨礼招待烈士遗孤,秋天用食礼招待烈士父祖,其道理和上边讲的一样。

古文:而食尝无乐。饮,养阳气也,故有乐;食,养阴气也,故无声。

现代文:而春夏二季祭祖的飨礼使用音乐,秋冬二季祭祖的食礼不用音乐。飨礼以饮酒为主,意在保养阳气,所以有音乐;食礼以吃饭为主,意在保养阴气,所以没有音乐。

古文:凡声,阳也。

现代文:凡是音乐,都属阳类。

古文:鼎俎奇而笾豆偶,阴阳之义也。笾豆之实,水土之品也。

现代文:鼎和姐的数目总是单数,芝和豆的数目总是偶数,这是因为鼎姐是盛放牲体的,牲体是动物,属于阳类;而篷豆中盛放的多是植物,植物属于阴类。

古文:不敢用亵味而贵多品,所以交于旦明之义也。

现代文:篷豆中盛放的食品,都是水中所生,土中所长,属于阴类。

古文:宾入大门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

现代文:祭品既不敢用生人认为味美可口者,也不敢追求品种繁多,因为祭品是用来供奉神灵的。

古文:卒爵而乐阕,孔子屡叹之。

现代文:夫子大宴来朝的诸侯,当客人进入宗庙大门时,乐队奏起迎宾曲《肆夏》。

古文:奠酬而工升歌,发德也。

现代文:宾主入席,又开始奏乐,酒过一巡,乐曲也恰好终了。

古文: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

现代文:歌手在堂上,伴奏的乐工在堂下,这是表示人的歌声为贵。

古文: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也,阴阳和而万物得。

现代文:乐曲是有声音可以听见的,属阳;而礼仪是人的德行的外部表现,属阴。乐曲的阳和礼仪的阴协调一致,万物就能各得其所。

古文:旅币无方,所以别土地之宜而节远迩之期也。

现代文:各国诸侯的贡品没有具体规定,原则上是贡献本国的土特产,各国朝聘的次数也要根据他距离天子所在的远近而定。

古文:龟为前列,先知也,以钟次之,以和居参之也。

现代文:在展览诸侯贡品时,龟放在最靠前的位置,因为龟有先知的本领。其次是金属,因为金性柔和,所以把它放在龟和其他贡品中间。

古文:虎豹之皮,示服猛也。

现代文:贡品中的虎豹之皮,是表示天子、诸侯能够镇服四方最威猛的东西。

古文:束帛加璧,往德也。

现代文:至于束帛加璧的见面礼,是表示诸侯向往天子的美德。

古文:庭燎之百,由齐桓公始也。

现代文:庭中的照明火炬使用一百个,拟于天子,这是从齐桓公开始的。

古文:大夫之奏《肆夏》也,由赵文子始也。

现代文:奏《肆夏》迎宾是诸侯之礼,如令大夫也奏《肆夏》迎宾,这是从晋国大夫赵武开始的。

古文:朝觐,大夫之私觌,非礼也。

现代文:诸侯朝见天子。大夫奉君命出使而以私人名义进见外国国君,这是不合礼的。

古文: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不敢私觌,所以致敬也;而庭实私觌,何为乎诸侯之庭?

现代文:大夫出使之所以须要执圭,就是要证明自己是奉君命出使的。不敢以私人名义晋见国君,就是为了表示尊敬自己的国君。如果大夫私人备礼作为庭实,又以私人名义晋见,那怎能像个诸侯之庭呢?

古文: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

现代文:作为臣子,不能背着国君与外国交往,否则就是与国君相抗衡了。

古文:大夫而飨君,非礼也。

现代文:大夫宴请国君,不合乎礼,因为这表明臣强君弱。

古文:大夫强而君杀之,义也;由三桓始也。

现代文:大夫的势力超过了国君,国君可以杀掉大夫,这没有什么疑问。

古文:天子无客礼,莫敢为主焉。

现代文:天子没有做客人的礼仪,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没有哪个人敢当天子的主人。

古文:君适其臣,升自阼阶,不敢有其室也。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

现代文:国君到臣子家里去,臣子要请国君从昨阶升堂,以表明臣子不敢自以为是此家的主人、诸侯朝见天子,按规矩天子不下堂迎接诸侯。

古文: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以下。

现代文:下堂迎接诸侯,这是天子的失礼,这是从周夷王以后才有的事。

古文:诸侯之宫县,而祭以白牡,击玉磬,朱干设锡,冕而舞《大武》,乘大路,诸侯之僭礼也。

现代文:作为诸侯而使用天子的宫悬,祭天用白色的公牛,敲击玉磐,红色盾牌的后面用黄金装饰,戴冕而舞《大武》,乘大格,这都是作为诸侯而潜用天子之礼。

古文:台门而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礼也。故天子微,诸侯僭;大夫强,诸侯胁。

现代文:大夫的大门建成宫阀状的,大门内又设屏风,堂上也设置放还空酒杯的土台子,用大红绸子作中衣,并且在领缘上还绣有斧形图案,这属于身为大夫而僧用诸侯之礼。所以,夫子的势力微弱,诸侯就僧拟天子;大夫的势力强大,诸侯的地位就受到威胁。

古文:于此相贵以等,相觌以货,相赂以利,而天下之礼乱矣。

现代文:在这种情况下,诸侯、大夫皆无视王命、君命,爵禄由己,大夫也以财货私自与外国交通,贿赂公行,唯利是图,天下的礼也就乱套了。

古文: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

现代文:诸侯是庶子,不能像天子那样拥有祖庙;大夫是庶子,不能像诸侯那样拥有祖庙。

古文:而公庙之设于私家,非礼也,由三桓始也。

现代文:今天有把诸侯的祖庙设置于大夫家中者,那是不合礼的,这种事是从鲁国的三桓开始的。

古文:天子存二代之后,犹尊贤也,尊贤不过二代。

现代文:天子要封前两个朝代的后裔为国君,准许他们以天子之礼祭祖,这是尊重前代贤者。

古文:诸侯不臣寓公。

现代文:但这种尊贤也只以前两个朝代为限,再远的朝代就不好说了。

古文:故古者寓公不继世。君之南乡,答阳之义也。

现代文:对于流亡到他国的国君,诸侯不敢以臣礼相待,但这种优待只限于流亡的国君本人,其子孙就不再享有了。

古文:臣之北面,答君也。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辟君也。大夫有献弗亲,君有赐不面拜,为君之答己也。

现代文:国君的座位朝南,这表示他是对天负责的;臣子朝见国君要面北而拜,这表示他是对国君负责的,大夫家里的臣仆不对大夫行叩头礼,这并非是尊重这些臣仆,而是由于叩头是大夫拜君之礼,大夫要避开自拟国君的嫌疑。大夫有所进献于国君,不亲自出面,而是派家臣送去;国君对大夫有所赏赐,大夫也不须当面拜谢。这都是为了避免国君的答拜。

古文:乡人禓,孔子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

现代文:乡里人举行驱除疫鬼之祭,孔子穿着朝服站在百家昨阶上面,为的是让自家的神灵有所依附,不被惊扰。

**古文:孔子曰: 射之以乐也,何以听,何以射? **

现代文:孔子说: 举行射礼时有音乐来协调射者的仪容举止,因此听到什么样的音乐,就知道该怎样射。

古文:孔子曰: 士,使之射,不能,则辞以疾。

现代文:孔子说: 作为士,被邀请参加射礼,如果不会射也不能说自己不会,而要托辞说自己有病。

**古文:县弧之义也。 孔子曰: 三日齐,一日用之,犹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 孔子曰: 绎之于库门内,祊之于东方,朝市之于西方,失之矣。 **

现代文:因为男子一生下来门口就悬挂过弓矢,这表示会射是男子汉的本分。 孔子说: 祭前致斋三天,然后举行祭祀,就这样还唯恐裹读神明,而现在三天之内却有两天打鼓,真不知是何道理理 孔子说: 在库门内举行绎祭,又到庙门外的东边去求神,这就像朝市本在东方而设于西方,都是把地点搞错了。

古文:社祭土而主阴气也。

现代文:社祭是祭土神,而土是阴气。

古文:君南乡于北墉下,答阴之义也。

现代文:祭社时国君南面而立于社坛的北墙外边,其用意是表示对着阴面。

古文:日用甲,用日之始也。

现代文:社祭总是用甲日,也就是一旬的头一天。

古文: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

现代文:天子大社的祭坛,上面没有任何遮盖,一定要叫它能够接触霜露风雨,这样才可以使夭地之气贯通。

古文:是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

现代文:至于亡国之社,其社坛上面就要加上一层覆盖物,为的是不让它接触上天的阳气。

古文:薄社北牖,使阴明也。

现代文:毫社只在北面开个小窗,也是为了让它只能接触来自阴处的光明。

古文:社所以神地之道也。

现代文:举行社祭,是尊敬土神的一种表示。

古文:地载万物,天垂象。

现代文:大地孕育万物,上天垂示法象。

古文: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

现代文:种种生活资料都是取之于地,种种伦理法则都是效法于天,所以人们对天是尊敬而对地是热爱,百姓要尽量完美地报答土神。

古文:家主中溜而国主社,示本也。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

现代文:对于家来说,在中雷祭土神是主要的;对于国来说,在社坛祭土神是主要的,因为土地是一家一国赖以生存的根本。

古文: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报本反始也。

现代文:因此,凡当里中举行社祭时,里中的家家户户都要出人帮忙。

古文:季春出火,为焚也。

现代文:仲春二月放火,是为了烧去田野的杂草。

古文:然后简其车赋,而历其卒伍,而君亲誓社,以习军旅。

现代文:然后点验各地应交的车赋,检阅部队,国君亲自参加为社樱提供禽兽的田猎,并且当众约法,宣布注意事项,就开始操练部队。

古文:左之右之,坐之起之,以观其习变也;而流示之禽,而盐诸利,以观其不犯命也。

现代文:指挥部队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时而跪下,时而起立,以观察部队的熟练应变程度。操练结束,把禽兽赶至阵前开始打猎,并且宣布打到的大兽归公,用于祭社,小兽归己,以鼓励人们争先恐后,以观察人们是否违犯命令。

古文:求服其志,不贪其得,故以战则克,以祭则受福。

现代文: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鼓舞士卒的斗志,一方面是为了不要士卒贪图私利。经过这样训练的士卒,用之于战场则战无不胜,用之于祭祀则一定能得到神的赐福。

古文:天子适四方,先柴。

现代文:天子到四方巡守,在所到之处的名山要先播柴告天。

古文: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

现代文:郊外祭天,是为了迎接冬至的到来,是为了普遍回报上天诸神而以日为主。

古文:兆于南郊,就阳位也。

现代文:郊祭的地方选择在南郊,因为南方是阳位。

古文:扫地而祭,于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

现代文:瘾不在坛上进行,因为再高的坛也高不过天,所以清扫地面就可以行礼,这叫顺其自然。祭祀所用的器皿都是陶制的,不假雕琢,这是效法天地的自然之性。

古文:于郊,故谓之郊。

现代文:祭天是在郊,所以祭天又叫郊。

古文:牲用骍,尚赤也;用犊,贵诚也。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

现代文:祭天的牺牲用赤色牛犊,这是因为周代崇尚赤色。用牛犊作牺牲,是因为牛犊尚无化牡之情,其童贞可贵。

古文:卜郊,受命于祖庙,作龟于祢宫,尊祖亲考之义也。卜之日,王立于泽,亲听誓命,受教谏之义也。

现代文:郊之所以选用辛日,是因为周代的第一次郊礼是在冬至,那天恰巧是辛日,后人就因袭了下来。

古文:献命库门之内,戒百官也。大庙之命,戒百姓也。

现代文:占卜郊天的日期,必先告察子始祖之庙,然后才在父庙中占卜,这表示对始祖是尊对父庙是亲。

古文:祭之日,王皮弁以听祭报,示民严上也。

现代文:卜人占卜的那天,天子立于泽宫,亲自聆听有司宣布的应该注意事项,这表示连天子也要接受教诲约束。

古文:丧者不哭,不敢凶服,汜扫反道,乡为田烛。

现代文:天子从泽宫回来,在王宫的库门之内重申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样做意在告诫百官;又在太庙内重申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样做意在告诫亲属。

古文:弗命而民听上。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

现代文:郊祭那天的早晨,天子穿着皮弃服听取有关官员报告郊祭的准备情况,这是向民众表示对天帝要格外尊敬。在通往南郊的道路两旁,谁家死了人也不敢哭,也不敢披麻带孝,道路要经过打扫,路面要铺上新土,乡民都在地头点燃火炬。

古文:乘素车,贵其质也。

现代文:这些都是百姓的自觉行动,用不着上边下命令。

古文:旗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

现代文:车上的旗子有十二根飘带,上面画着龙和日月的图案,这也是取法上天之义。

古文: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现代文:上天垂示日月星辰等等法象,圣人一一效法,郊天之礼就是为了让人们都知道效法天道的。

古文:帝牛不吉,以为稷牛。

现代文:祭天的牛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便使用,那就用祭后樱的牛来代替。

古文:帝牛必在涤三月,稷牛唯具。

现代文:祭天所用的牛必须在清洁的牛舍里精心饲养三个月,而祭后樱所用的牛只要有一头就行,哪怕是临时拉来的。

古文:所以别事天神与人鬼也。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

现代文:从这上面可以看出祭祀天神和祭祀人鬼是有区别的 世上的万物都是天生的,世上的人也都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就是祭天时为什么要让始祖配享的原因。郊天之祭,就是一次对天对始祖的普遍回报。

古文:天子大蜡八。

现代文:天子的蜡祭,主要祭八种神。

古文: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现代文:从伊誊氏开始才有蜡祭。蜡字的含义,从词源学上来讲就是索的意思,因为按古音 蜡 与 索 叠韵,读音相近。

古文: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

现代文:说具体点,就是在周历的十二月农事终了,把一切和农作物有关的神都找来祭祀一番。

古文: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

现代文:蜡祭的神灵,主要是,始创农业的先音,附带而及主管农事的司音。

古文: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

现代文:祭祀谷神,就是报答先音和司音的。

古文: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

现代文:还要祭田官之神、祭田间庐舍和叶陌之神,祭包括虎猫在内的禽兽,从报恩的角度上说,真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

古文:祭坊与水庸,事也。曰 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现代文:蜡祭的祝祠中有这样的话: 希望堤防安然无事,沟渠不要漫溢;病虫害不要发生,荒草野树不要生于良田。

古文:皮弁素服而祭。

现代文:天子身着皮弃素服参加蜡祭。

古文:素服,以送终也。葛带榛杖,丧杀也。

现代文:之所以穿素服,是因为有助于农事的万物都衰老了,这就等于为其送终。但是腰系葛带,手执棒杖,这种礼数又比丧礼略低。

古文: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现代文:就蜡祭的这种礼数而言,真 可谓是仁至义尽了。

古文: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

现代文:身穿黄衣头戴草笠来参加蜡祭的人,都是终年劳碌难得有闲的农夫。

古文: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

现代文:农夫头戴黄冠身穿黄衣,是因为季秋草木黄落,服象其色的缘故。

古文: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

现代文:大罗氏,这是负责为天子掌管鸟兽的官,诸侯进贡的鸟兽由他接管。

古文:草笠而至,尊野服也。

现代文:进贡的使者是戴着草笠而来,这表示对捕捉到鸟兽的野人的尊重。

**古文:罗氏致鹿与女,而诏客告也。以戒诸侯曰: 好田好女者亡其国。 **

现代文:大罗氏搬出鹿和女子让使者们看,并且要他们捎话给自己的国君,告诫他们说: 喜好声色狗马的人一定要亡国。

古文: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

现代文:天子种的瓜鲍,其种子既不收回也不收藏,以免与民争利。

古文:八蜡以记四方。

现代文:八蜡有探明四方年成的作用。

古文: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

现代文:如果四方风不调雨不顺年不成,就不举行八蜡之祭,这样还可以让百姓少花一笔钱。

古文: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

现代文:东南西北四方,哪一方风调雨顺年成好,哪一方才举行蜡祭,老百姓也好借此机会痛饮一番,松弛一下一年的紧张劳动。

古文:既蜡而收,民息已。

现代文:蜡祭之后,就把谷物收藏起来,让农民休养生息。

古文:故既蜡,君子不兴功。

现代文:所以蜡祭以后,君子就不再大兴土木征召民众。

古文:恒豆之菹,水草之和气也;其醢,陆产之物也。

现代文:祭祀的时候,在朝事之豆中盛放的腌菜,都是由生长茂盛的水草加工制成的;而豆中的肉酱,几却是陆地所产之物制成的。

古文:加豆,陆产也;其醢,水物也。

现代文:祭末醋尸所献的豆,其中盛放的腌菜是陆地产品,而其中盛放的肉酱却是水中产品。

古文:笾豆之荐,水土之品也,不敢用常亵味而贵多品,所以交于神明之义也,非食味之道也。

现代文:篷豆中盛放的祭品,不是水中所生就是土中所长。这些祭品不敢制作得近乎活人的口味,也不敢讲究品种的繁多,因为这是献给神明享用的,而不是为了叫活人大饱口福。

古文:先王之荐,可食也而不可耆也。

现代文:祭祀先王的供品,吃也可以吃,但味道欠佳:活人并不爱吃。

古文:卷冕路车,可陈也而不可好也。

现代文:祭祀时所穿的衰龙袍,所戴的冕,所乘的大路,尊贵是够尊贵了,陈列还可以,但平常并不好穿好坐。

古文:武壮,而不可乐也。

现代文:《大武》之舞虽然气势雄壮,但真正娱乐时也不用它。

古文:宗庙之威,而不可安也。

现代文:宗庙的建筑虽则巍峨壮观,但也不能平时寝处其中。

古文:宗庙之器,可用也而不可便其利也,所以交于神明者,不可以同于所安乐之义也。

现代文:宗庙祭祀时所用的器皿,活人也未尝不可以用,但说到方便适用就差得远了。道理就在于,用来和神明打交道的东西是讲究朴实的,它和活人所追求的安适欢乐大相径庭。

古文: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贵五味之本也。

现代文:酒酸虽然香甜可口,但在祭祀时却是以寡味的玄酒明水作为上品。这是以味寡为贵,而味寡乃是五味的根本。

古文:黼黻文绣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

现代文:绣有脯敝图案的织品固然好看,但祭祀时却使用粗布蒙盖酒尊,因为粗布乃是最原始的纺织品。

古文:莞簟之安,而蒲越稿鞂之尚,明之也。大羹不和,贵其质也。

现代文:下面一层蒲席,上面再加一层竹席,活人寝卧其上自然非常舒服;而祭祀时只用一层蒲席或者铺上一层庄稼的秸秆就可以了,因为这是神明所用的啊。祭神的牛肉汤不加任何调料,这是以原汤原味为贵。

古文:大圭不琢,美其质也。

现代文:天子所用的大圭不加任何雕饰,这是以其本身的质朴为贵。

古文:丹漆雕几之美,素车之乘,尊其朴也,贵其质而已矣。

现代文:在车上雕出或凹或凸的图案,并且漆得红彤彤的,这自然好看不过,但祭天时却用毫无雕饰的车辆,这是尊重其朴质,贵重其本色而已。

古文:所以交于神明者,不可同于所安亵之甚也。

现代文:总而言之,凡是用以祭祀神明的东西,不可以活人所追求的舒服华丽去衡量。

古文:如是而后宜。鼎俎奇而笾豆偶,阴阳之义也。

现代文:鼎姐的数目总是单数而篷豆的数目总是偶数,这是取阴阳相配之义。

古文:黄目,郁气之上尊也。

现代文:黄目这种酒尊,是用来盛放郁毯的上等酒尊。

古文:黄者中也;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现代文:黄色,在五行当中居于中央;目,是人五官当中洞察外界的器官。

古文:言酌于中而清明于外也,祭天,扫地而祭焉,于其质而已矣。

现代文:这就是说,斟酒于其中而能清澈透亮于外。祭天,只要把地打扫干净就可以了,这也不外乎以质朴为贵罢了。

古文:酰醢之美,而煎盐之尚,贵天产也。

现代文:以醋调制的肉酱虽然味美,而祭祀时却把煎盐放在前列,这是因为盐来自大自然,所以可贵。

古文:割刀之用,而鸾刀之贵,贵其义也。声和而后断也。

现代文:人们日常使用的刀锋利称手,但祭祀 时杀牲却偏要使用莺刀,因为莺刀上有铃,铃声和谐然后才能割断。

古文:冠义:始冠之,缁布之冠也。

现代文:冠礼的意义:第一次加的冠,是细布冠。

古文:大古冠布,齐则缁之。

现代文:远古的时候人们是以白布为冠,到了斋戒时再把它染成黑色的。

古文:其緌也,孔子曰: 吾未之闻也。

现代文:至于细布冠是否有缕,孔子说: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细布冠有缕。

**古文:冠而敝之可也。 **

现代文:细布冠在第一次加冠戴过之后,就可以弃而不用了。

古文:适子冠于阼,以着代也。

现代文:为嫡子加冠,是在昨阶上近于主人的位置进行,这表示嫡子是未来的继承人。

古文:醮于客位,加有成也。

现代文:在客位对冠者行醛礼,这表示他已受到了成人的尊重。

古文:三加弥尊,喻其志也。

现代文: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尊贵,这是要启发冠者立志向上。

古文: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委貌,周道也。

现代文:加冠时给冠者取一个字,从此以后就要以字相称而避讳其名,这表示对父母所取之名的敬重。

古文: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

现代文:委貌是周代日常所戴的冠,章甫是殷代日常所戴的冠,毋追是夏代日常所戴的冠。

古文:周弁,殷冔,夏收。

现代文:斋戒和祭祀所戴的冠,周代戴弃,殷代戴辱,夏代戴收。

古文:三王共皮弁素积。

现代文:至于皮弃和腰间有皱褶的素裳,则是三代所共同的。

古文:无大夫冠礼,而有其昏礼。

现代文:上古时没有大夫的冠礼,但是有大夫的婚礼。

古文: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礼之有?

现代文:因为上古时五十以后才能受爵为大夫,而冠礼是在二十岁时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有大夫的冠礼呢?

古文:诸侯之有冠礼,夏之末造也。

现代文:诸侯有冠礼,那是夏代末年才有的事。

古文:天子之元子,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

现代文:天子的长子举行冠礼也用士礼,这说明天下没有生下来就尊贵的人。

古文: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以官爵人,德之杀也。死而谥,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

现代文:之所以让诸侯的子孙继位为诸侯,是为了让他们效法自己祖宗的贤德,而不是说他们生下来就尊贵。至于说以官爵授人,也是因为他有功德;功德大的授以大官,功德小的授以小官,也不是看他出身是否尊贵。

古文: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

现代文:一如今不论什么样的人死了,都可以弄到一个溢号。

古文: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

现代文:古代可不一样,如果活着时没有爵位,死后就不给他加溢号。

古文: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

现代文:礼之所以值得尊重,是尊重它的深刻含义。如果不明了其深刻含义,而只会机械地模仿其形式和作法,那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礼。

古文: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

现代文:所以说,礼的具体作法和形式是容易学会的,而其深刻的含义就难于领会了。

古文:夫昏礼,万世之始也。

现代文:领会礼的深刻含义并且恭敬地遵守执行,这就是天子治理天下的良方。

古文: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币必诚,辞无不腆。

现代文:男方向女方献纳的礼品一定要诚信不欺,讲究实用,男方的使者在赠送聘礼时也不要说 礼物太菲薄了 这类客气话,要直言相告,开诚相见。

古文: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妇德也。

现代文:这表示诚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作媳妇应有的本分。

古文: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现代文:只要和丈夫在同牢的仪式上同吃了一碗菜,同喝了一杯酒,那就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所以丈夫死了也不再嫁。

古文: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

现代文:成亲的那天,男子亲自到女家迎娶,从女家出来以后,男的要先走一走,女的随后跟着,这表示阳刚阴柔的意思。

古文: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义一也。

现代文:这就好比天先于地,君先于臣,其道理是一样的。

古文:执挚以相见,敬章别也。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

现代文:迎亲的时候,男子到了女家,先拜过岳父,然后放下礼品,这才和新娘施礼相见,这样做是要彰明男女之别。男女有别,然后才有父子之亲;父子相亲,然后才有君臣之义;君臣有义,然后才有礼;有了礼,然后才万物各得其所,天下太平。

古文: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

现代文:如果男女无别,无亲疏之分,那岂不是禽兽之行了吗!

古文:婿亲御授绥,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

现代文:从女方家中出来,婿亲自为新娘赶车,让车子往前走三圈,然后又亲自把登车的引绳交给新娘,这样做是表示对新娘的亲爱。

古文:敬而亲之,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也。

现代文:新郎对新娘表示亲爱,作为回报,新娘自然也亲爱新郎。

古文: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

现代文:对新娘又敬又爱,把这种敬爱推而广之,有的先主就是凭借这点得到天下的。从女家大门出来以后男的就一直在前,男的领着女的,女的跟着男的,夫唱妇随的表现就由此开始。

古文: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现代文:所谓 妇人 ,就是服从别人的人。幼小时服从父兄,出嫁后服从丈夫,丈夫死了则服从儿子。

古文: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

现代文:所谓 夫 ,就是师傅的意思。作为师傅,自然要以智慧领导别人。

古文:玄冕斋戒,鬼神阴阳也。

现代文:迎亲之前,新郎要身着祭服,斋戒沐浴,察告祖先和天地。

古文:将以为社稷主,为先祖后,而可以不致敬乎?

现代文:试想,成亲之后,新娘就成了内当家的,生男育女,繁衍后代,事体如此重大,怎能不虔诚地祭告天地祖宗呢。

古文:共牢而食,同尊卑也。

现代文:成亲的当晚,在新房里,夫妇同吃一个碗里的菜,其含义是夫妇平等,尊卑相同。

古文:故妇人无爵,从夫之爵,坐以夫之齿。

现代文:所以妇人是没有爵位的,丈夫有了爵位,妻子就跟着作命妇,这叫夫贵妇荣;就是席间座次的安排,也是以丈夫的辈分和年龄为准。

古文:器用陶匏,尚礼然也。

现代文:远古时的食器用的都是没有装饰的陶器,当时崇尚的风气就是如此。

古文:三王作牢用陶匏。

现代文:夏商周三代始有共牢之礼,其食器就沿用陶器。

古文:厥明,妇盥馈。舅姑卒食,妇馂余,私之也。

现代文:成亲次日的黎明,新娘先拜见公婆,然后洗手,向公婆进献食品,表示新妇开始履行孝养的义务;而公公婆婆吃毕,把剩下的食物赐给新妇,表示对新妇的疼爱。

古文:舅姑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授之室也。

现代文:礼毕,公婆先从西阶下堂,然后新妇从昨阶下堂,这表示主持家务的权利将要授予新妇了。

古文: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

现代文:结婚典礼上不兴奏乐,因为婚礼属于幽阴之事,而音乐则属于阳气。

古文:昏礼不贺,人之序也。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气;血腥爓祭,用气也。

现代文:举行婚礼,也不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因为结婚就意味着新陈代谢,下一代将要产生,上一代将要衰亡啊。虞舜时的祭祀,贵尚腥气。

古文: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

现代文:所以祭祀的时候,先是用鲜血,接着用生肉,再接着用半生不熟的肉,他们就是用这些祭品散发的腥气来敬神的。殷人的祭祀,贵尚声音。

古文: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

现代文:在尚未宰杀牺牲之前,先声音或高或低地奏乐,乐曲奏过三章,然后才出门迎接牺牲。

古文: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

现代文:这乐曲的声音,就是用来召唤天地之间的鬼神前来受飨。周人的祭祀,贵尚芳香之气,所以在祭祀开始的时候,他们用兽酒浇地,以笆酒的香气召神降临。

古文: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

现代文:泡有郁金香草的兽酒芳香异常,用它来浇地降神,其香气可以透入地的深层。

古文: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

现代文:再说,酌酒浇地用的勺子是以圭璋作柄,其用意也在于利用玉的洁润之气。

古文:故既奠,然后焫萧合膻芗。

现代文:先以酒浇地降神,然后才出门迎接牺牲,这是为了召致地府的阴气。

古文:凡祭,慎诸此。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现代文:人死了以后,其灵魂上升于天,其躯壳下降于地。

古文: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

现代文:所以在祭祀降神时,既须要到天曹去请,也须要到地府去请。

古文:殷人先求诸阳,周人先求诸阴。

现代文:殷人是先到天曹请神,周人是先到地府请神。

古文:诏祝于室,坐尸于堂,用牲于庭,升首于室。

现代文:宗庙之祭,未杀牲时,在室中举行告神之祭;杀牲之后,则在堂上设祭飨尸。在庭中杀牲时要举行告祭,献首于室时也要举行告祭。

古文:直祭,祝于主;索祭,祝于祊。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

现代文:正祭时,祝官以祝辞告于神主;寻求众神之祭则在庙门外举行。

古文:于此乎?

现代文:在这么多的地方设祭:由室内而堂上,由堂上而庭中,由庭中而门外,就是因为不知道神究竟在哪里。在那边呢?还是在这边呢?

古文:或诸远人乎?

现代文:或是在离人更远的地方?

古文:祭于祊,尚曰求诸远者与?

现代文:连庙门外都设祭,应该说请神也请得够远了吧?

古文:祊之为言倞也,肵之为言敬也。

现代文:庙门外之祭之所以叫做 访 ,是因为访有远的意思。所姐之所以称 所 ,是因为所有敬的意思。

古文:富也者,福也,首也者,直也。

现代文:什么叫福?

古文:相,飨之也。

现代文:万事具备就是福。

古文:嘏,长也,大也。

现代文:为什么要 升首于室 因为首是牲体之正,是牲体的最尊贵部分。

古文:尸,陈也。

现代文:所谓相,就是劝导尸享用供品。

古文:毛血,告幽全之物也。

现代文:所谓暇,有长久和广大的意思。

古文:告幽全之物者,贵纯之道也。血祭,盛气也。祭肺肝心,贵气主也。

现代文:至于以肺、肝、心作为供品祭神,是看重它们是滋生生气的器官。

古文:祭黍稷加肺,祭齐加明水,报阴也。

现代文:用黍樱加肺祭祀,用五齐加明水祭祀,这是为了报答阴气。

古文:取膟菺燔燎,升首,报阳也。

现代文:把香篙抹上牲血和肠间脂肪,点燃让其冒烟,以及用牲首作为供品,这是为了报答阳气。

古文:明水涚齐,贵新也。

现代文:用收集的露水冲淡五齐,是看重它的清洁透明。

古文:凡涚,新之也。

现代文:凡是加水冲淡,都是为了提高酒的清洁透明度。

古文:其谓之明水也,由主人之絜着此水也。

现代文:至于把露水称作明水,是取义于主人的明洁之心就像露水显示的那样。

古文:君再拜稽首,肉袒亲割,敬之至也。

现代文:国君在祭祀时要行再拜稽首之礼,要袒露左臂,亲自分解牲体,这是表示对神的极端尊敬。

古文:敬之至也,服也。

现代文:极端尊敬,就意味着服从。

古文: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肉袒,服之尽也。祭称孝孙孝子,以其义称也;称曾孙某,谓国家也。

现代文:俯身下拜是表示服从;稽首则表示加倍服从;袒露左臂,那是表示毫无保留的完全服从。祭于祖庙,自称 孝孙 ;祭于父庙,自称 孝子 。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曾祖以上的祖先时,统统自称 曾孙某 。

古文:祭祀之相,主人自致其敬,尽其嘉,而无与让也。

现代文:祭祀中的相,只须劝尸吃好喝好,毋须劝尸谦让,因为主人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他对神的虔敬。

古文:腥肆爓腍祭,岂知神之所飨也?主人自尽其敬而已矣。

现代文:祭祀时,或进献生肉,或进献肢解后的牲体,或进献半生不熟的肉,或进献熟肉,也搞不清楚神究竟享用了哪一样,对于主人来说总算是对祖宗尽了孝敬之心罢了。

古文:举斝角,诏妥尸。古者,尸无事则立,有事而后坐也。

现代文:把尸迎入室内之后,当尸入席并举起放在他面前的酒杯时,祝要提示主人对尸行礼,请尸安坐。古时候,尸一般都是立着,只有在饮酒吃饭时才坐着。

古文:尸,神象也。

现代文:尸是神的代表。

古文:祝,将命也。

现代文:祝是沟通神和人的传话者。

古文:缩酌用茅,明酌也。醆酒涚于清,汁献涚于醆酒;犹明清与醆酒于旧泽之酒也。

现代文:对于五齐中的泛齐、醋齐,因其混浊,要先用事酒冲淡,再用茅草过滤,使其透明可用。对于盎齐以下三齐,因其较清,不用过滤,只须用清酒冲淡一下就行了。至于郁色,用盎齐来冲淡。

古文:祭有祈焉,有报焉,有由辟焉。齐之玄也,以阴幽思也。

现代文:古代的这些作法,就像如今的事酒、清酒与盎齐都要和陈年老窖搀兑一样。祭祀有三种作用,一是祈福,二是报恩,三是消灾。斋服之所以是黑色,是因为黑色属阴,能够使人静下心来思念鬼神。

古文:故君子三日齐,必见其所祭者。

现代文:所以,君子如果专心致志的致斋三日,到了祭时,就能仿佛看到了自己要祭的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