宥坐

**古文: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此为何器? **

现代文:孔子在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到那里有一只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人: 这是什么器皿?

**古文:守庙者曰: 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 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

现代文:守庙人说: 这大概是君主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说 我听说这种器皿,空着时就倾斜,倒入一半水时就会端正,注满水后就会翻倒。

**古文:孔子顾谓弟子曰: 注水焉。 **

现代文:孔子回头对弟子说: 注水吧!

古文: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 吁!

现代文:弟子舀了水往里面倒,注入一半时就端正了,注满后就翻倒了,空了就又恢复倾斜了。孔子喟然长叹说: 唉!

**古文: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

现代文: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古文:子路曰: 敢问持满有道乎? **

现代文:子路说: 请问保持盈满有什么方法吗?

**古文:孔子曰: 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

现代文:孔子说: 聪明睿智,就要用笨拙来保持它;功劳遍布天下,就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敢盖世,就要用怯懦来保持它;富有天下,用谦虚来保持它。这就是所谓的保持盈满的方法啊。

古文: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

现代文:孔子做了鲁国的代理宰相,当政才七天就杀了少正卯。

古文:门人进问曰: 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 孔子曰: 居,吾语女其故。

现代文:学生进来问他说: 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啊。老师执掌了政权就先把他杀了,这不是弄错了吧! 孔子说: 坐下!我告诉你原因。

古文: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

现代文:人有五种罪恶,但是并不包括盗窃:一是内省通明但用心险恶;二是行为邪僻却又顽固不化;三是说话虚伪却还善辨;四是记述稀奇古怪而驳杂广博,五是赞同错误而又进行润色。这五种罪恶,一人只要有一种,就不能逃脱君子的诛杀,少正卯却同时具有这五种罪恶。

古文: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现代文:所以,在他居住的地方,足以聚众成群,他的言谈足以掩饰邪恶,迷惑众人,他刚愎自用,足以反是为非,而独树一帜。这是小人中的豪杰,是不可不杀的。

古文: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

现代文:正是这样,商汤杀了尹谐,文王杀了潘止,周公旦杀了管叔,姜太公杀了华仕,管仲杀了付里乙,子产杀了邓析、史付。这七个人,虽然时代不同,但内心同样邪恶,是不能不杀的。

**古文:诗曰: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

现代文:《诗经》上说: 我忧虑重重,被一群小人所恼恨。

**古文: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

现代文:小人多了,那就令人担忧了。

古文:孔子为鲁司寇,有父子讼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别。

现代文:孔子担任鲁国的司法大臣。有父子俩打官司的,孔子拘留了儿子,三个月了还没有判决。

古文:其父请止,孔子舍之。

现代文:他的父亲请求撤诉,孔子就释放了他的儿子。

古文:季孙闻之,不说,曰: 是老也欺予。语予曰:为国家必以孝。

现代文:季桓子听说了这件事,很不高兴,说: 这位老先生欺骗了我,他曾对我说: 治理国家一定要用孝道。

**古文:今杀一人以戮不孝!又舍之。 **

现代文:如今,他应该杀掉一个人,来惩罚不孝之子,可是他又把他放了。

古文:冉子以告。

现代文:冉求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

古文:孔子慨然叹曰: 呜呼!

现代文:孔子感慨地说: 呜呼!

古文: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

现代文:君主犯了过失,臣下把他杀掉,那行么?

古文: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

现代文:不去教育自己的民众,而只是判决他们的诉讼,这是在屠杀无罪的人啊。

古文: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罪不在民故也。

现代文:全军打了败仗,是不可把他们全部杀掉的;监狱没有治理好,是不可以施加刑罚;因为罪责并不在民众啊。

古文:嫚令谨诛,贼也。今生也有时,歛也无时,暴也;不教而责成功,虐也。

现代文:法令松弛而严加惩处,这是残害;那作物生长有一定的季节,而征收赋税却不时在进行,这是残酷,不进行教育却要求成功,这是暴虐。

古文:--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

现代文:制止了这三种行为,然后才可以实行刑罚上。

**古文:书曰: 义刑义杀,勿庸以即,予维曰未有顺事。 **

现代文:《尚书》上说: 即使按照合宜的原则用刑、按照合宜的原则杀人,也不要立即执行,我们只是说我还没有把事情做的妥当。

古文:言先教也。

现代文:这是说要应当先进行教育啊。

古文:故先王既陈之以道,上先服之;若不可,尚贤以綦之;若不可,废不能以单之;綦三年而百姓从风矣。

现代文:所以古代的圣王向民众宣布了治国的原则,就身体力行。如果不能实行,就重用贤明教导民众;如果还不能做到,就应该罢免没有才能的人来威慑他们。这样,最多三年,百姓就顺从教化了。

古文:邪民不从,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现代文:如果奸邪的人还不依从,就要用刑罚来处罚他们,这样,他们就知道自己的罪过了。

**古文:诗曰: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庳,卑民不迷。 **

现代文:因此,严肃了权威却可以不用,设置了刑罚可以不必实施,《诗经》上说: 太师尹氏,你是周朝的基石。掌握国家的大权,整个天下靠你来维持。你要辅佐天子,民众不迷失方向。

古文: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此之谓也。今之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其民迷惑而堕焉,则从而制之,是以刑弥繁,而邪不胜。

现代文: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啊,现在的社会却不是这样。教化混乱,刑罚繁多,民众迷惑糊涂而堕落,因此跟着进行制裁,虽然刑罚更加繁多,却不能克服邪恶。

古文: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

现代文:三尺高的陡坡,就是空车也不能拉上去;百丈的高山,载重的大车也能爬上去,为什么呢?

古文:陵迟故也。

现代文:是因为坡度平缓啊。

古文:数仞之墙而民不踰也,百仞之山而竖子冯而游焉,陵迟故也。

现代文:人不能越过几丈高的墙,但小孩却能登上百丈的高山游玩,这也是坡度平缓的缘故啊。

古文:今之世陵迟已久矣,而能使民勿踰乎,诗曰: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现代文:现在,它的倾斜也是相当久了,能使人不越轨吗?《诗经》上说: 大路平坦有如磨刀石,笔直的就像箭杆。

古文: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现代文:它是君子走的路,百姓只能抬头看。

**古文:眷焉顾之,潸焉出涕。 岂不哀哉! **

现代文:回头看那平直的大道,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古文:诗曰: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现代文:这难道不可悲吗?《诗》云: 看着那太阳和月亮,我深深地思念你。

**古文: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

现代文:道路那么遥远,何时才能回来?

**古文:子曰: 伊稽首不其有来乎? **

现代文:孔子说: 如果志同道合,即使道路遥远,人们能不向你归来吗?

古文: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现代文:孔子观看向东流去的河水。

**古文:子贡问于孔子曰: 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 **

现代文:子贡问孔子说: 您见到大水必定观看,这是为什么呢?

古文:孔子曰: 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现代文:孔子说: 那流水,普遍地养育万物而无所作为,就好像德操;它流向低处,弯弯曲曲,遵循一定规律,就好像正义,它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没有穷尽,就好像道;掘开堵塞,使它通行,它就随即奔腾向前,好像回声应和原来的声音一样,即使百丈深谷也不怕,就好像勇敢;它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就好像法度;注满量器,不需刮板刮平,就好像公正;它柔弱细小无微不至,就好像明察;各种东西在水里淘洗,就会变得洁净鲜美,就好像善于教化,它百转千回必然向东,就好像意志。

古文:是故见大水必观焉。

现代文:所以君子看见大水就要观赏它。

**古文:孔子曰: 吾有耻也,吾有鄙也,吾有殆也:幼不能强学,老无以教之,吾耻之,去其故乡,事君而达,卒遇故人曾无旧言,吾鄙之;与小人处者,吾殆之也。 **

现代文:孔子说: 我有认为耻辱的事,我有认为卑鄙的事,我有认为危险的事。

**古文:孔子曰: 如垤而进,吾与之;如丘而止,吾已矣。 **

现代文:孔子说: 即使成绩微小的像蚂蚁洞口的小土堆,但只要不断进取,我就赞许他,成绩即使像山一样大,但如果有一点进步就停止不前,我就不赞许了。

古文:今学曾未如赘,则具然欲为人师。

现代文:现在有些人学到的知识很少,就自满自足地想着做别人的老师。

古文: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

现代文:孔子向南到楚国去,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没吃熟食,野菜羹中没有搀一点米,学生们都有饥饿的表情。

**古文:子路进而问之曰: 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 **

现代文:子路上前问孔子说: 我听说对于行善的人,上天就赐给他幸福;对于作恶的人,上天就降灾祸给他。现在,老师积累功德,奉行道义,具有各种美德,这样做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窘境呢?

古文:孔子曰: 由不识,吾语女。

现代文:孔子说: 仲由你不知道,我告诉你。

古文:女以知者为必用邪?

现代文:你认为有才智的人就一定会被任用的吗?

古文: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

现代文:王子比干不是被剖腹挖心了吗!

古文:女以忠者为必用邪?

现代文:你认为忠诚的人就一定会被任用的吗?

古文:关龙逢不见刑乎!

现代文:关龙逢不是被桀杀了吗!

古文:女以谏者为必用邪?

现代文:你认为劝谏的人就一定会被任用的吗?

古文:伍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

现代文:伍子胥不是被碎尸了姑苏城外了吗!

古文: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

现代文: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赏识,这要靠机遇;有没有德才,这是各人的资质了;君子之中博学多识而能深谋远虑,却没有遇上被重用的机会的人,多着呢!

古文: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

现代文:由此看来,不被社会赏识的人是很多的了!

古文: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

现代文:哪里只是我孔丘呢?况且,白芷兰草长在深山老林之中,不是因为没有人赏识就不香了;君子的学习,并不是为了显贵,而是为了受到困窘的时候而不感到困顿,遭受忧患的时候而意志不衰退;懂得祸福死生的道理而思想不动摇。

古文: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

现代文:有没有德才,在于资质,做还是不做,在于人的决定,得到还是得不到赏识,在于时机,是死还是生,在于命运。

古文: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

现代文:现在有的人没有遇上机遇,即使贤能,他能有所作为吗?

古文:苟遇其时,何难之有!

现代文:如果遇到时机,那还有什么困难呢?

**古文: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

现代文:所以君子要广博地学习,某虑深远,修养心身,端正品行,等待时机的到来。

古文:孔子曰: 由!

现代文:孔子又说: 仲由,坐下!

古文:居!

现代文:我告诉你。

古文:吾语女。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句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

现代文:从前,晋公子重耳创建霸业的雄心产生他在曹国受困的时候,越王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被吴王打败于会稽山的时候,齐桓公的称霸之心产生于逃亡莒国的时候。

**古文: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

现代文:所以处境不窘迫的人思考的就不远,自己没奔逃过的人志向就不广大,你怎么知道我就不能得意呢?

古文:子贡观于鲁庙之北堂,出而问于孔子曰: 乡者赐观于太庙之北堂,吾亦未辍,还复瞻被九盖皆继,被有说邪?

现代文:子贡参观了鲁国宗庙的北堂,出来后问孔子说: 我参观了太庙的北堂,没有停住脚步,可转回来又看那九扇门都是拼接起来的,那有什么讲究吗?

**古文:匠过绝邪? **

现代文:是木匠过失而把木材弄断了吗?

**古文:孔子曰: 太庙之堂亦尝有说,官致良工,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 **

现代文:孔子说: 太庙的北堂当然是有讲究的,官吏们招来技艺精良的工匠,依据木材来施加文采,这并非没有好的大木头,恐怕是由于看重文采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