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讳篇

古文:俗有大讳四:一曰讳西益宅。

现代文:世间有四大忌讳。一是忌讳在住宅西边扩建住房。

古文:西益宅谓之不祥,不祥必有死亡。

现代文:在住宅西边扩建住房就叫做不吉利。不吉利必定会有死亡。

古文:相惧以此,故世莫敢西益宅。

现代文:人们以此互相恐吓,所以世间没有谁敢在住宅西边扩建住房。

古文:防禁所从来者远矣。

现代文:这种禁忌由来很久远了。

古文:传曰:鲁哀公欲西益宅,史争以为不祥。

现代文:传上说: 鲁哀公打算在住宅西边扩建住房,吏官直言规劝认为这样做会不吉利。

**古文:哀公作色而怒,左右数谏而弗听,以问其傅宰质睢曰: 吾欲西益宅,史以为不祥,何如? **

现代文:哀公脸色一变而发怒,左右的人屡次劝谏他都不听从。他将这件事询问太傅宰质睢说: 我打算在住宅西边扩建住房,史官认为不吉利,你认为怎样?

**古文:宰质睢曰: 天下有三不祥,西益宅不与焉。 **

现代文:宰质睢说: 天下有三种不吉利的事,在住宅西边扩建住房不在其中。

古文:哀公大说。

现代文:哀公听了很高兴。

**古文:有顷,复问曰: 何谓三不祥? **

现代文:一会儿,他又问: 什么叫三不吉利?

**古文:对曰: 不行礼义,一不祥也。嗜欲无止,二不祥也。不听规谏,三不祥也。 **

现代文:宰质睢回答说: 不施行礼义,一不吉利;嗜好欲望无止境,二不吉利;不听直言规劝,三不吉利。

古文:哀公缪然深惟,慨然自反,遂不益宅。

现代文:鲁哀公默默地深思,感慨地自我反省,于是就不扩建住房了。

古文:令史与宰质睢止其益宅,徒为烦扰,则西益宅祥与不祥未可知也。

现代文:假如史官与宰质睢劝止鲁哀公扩建住房,仅仅是因为怕烦扰多事,那么向西扩建住房吉利不吉利就不可能知道了。

古文:令史、质睢以为西益宅审不祥,则史与质睢与今俗人等也。

现代文:假如史官、宰质睢认为在住宅西边扩建住房确实不吉利,那么史官与宰质睢就与今天的寻常人一样了。

古文:夫宅之四面皆地也,三面不谓之凶,益西面独谓不祥,何哉?

现代文:住宅的四面都是空地,扩三面都不称之为凶,扩西面独称为不吉利,是什么缘故呢?

古文:西益宅,何伤於地体?

现代文:向西面扩建住房,对地体有什么伤害呢?

古文:何害於宅神?

现代文:对宅神有什么伤害呢?

古文:西益不祥,损之能善乎?西益不祥,东益能吉乎?

现代文:向西面扩建不吉利,拆掉西面的住宅就能吉利吗?

古文:夫不祥必有祥者,犹不吉必有吉矣。

现代文:向西面扩建不吉利,向东面扩建就吉利吗?有不吉祥就必定有吉祥,好比有不吉利就必定有吉利一样。

古文:宅有形体,神有吉凶,动德致福,犯刑起祸。

现代文:住宅有各种形体,宅神有吉有凶,行为符合道德就招来福佑,触犯刑律就会引起灾祸。

古文:今言西益宅谓之不祥,何益而祥者?

现代文:现在说向西面扩建住房称之为不吉祥,向哪个方向扩建才吉祥呢?

古文:且恶人西益宅者谁也?

现代文:而且憎恨人们向西面扩建住房的是谁呢?

古文:如地恶之,益东家之西,损西家之东,何伤於地?

现代文:如果是土地憎恨这件事,在东家的西面扩建住房,拆除西家东面的住房,对土地有什么伤害呢?

古文:如以宅神不欲西益,神犹人也,人这处宅,欲得广大,何故恶之?

现代文:如果认为是宅神不允许向西扩建,神也如人一样,人们居住房屋总想宽敞一些,宅神为什么要憎恨扩建呢?

古文:而以宅神恶烦扰,则四面益宅,皆当不祥。

现代文:如果认为是宅神厌烦搅扰,那么向四面扩建住房,应当都不吉祥。

古文:诸工技之家,说吉凶之占,皆有事状。

现代文:各种预测吉凶的人,解释吉凶的征兆,都有一套说法。

古文:宅家言治宅犯凶神,移徙言忌岁月,祭祀言触血忌,丧葬言犯刚柔,皆有鬼神凶恶之禁,人不忌避,有病死之祸。

现代文:推测住宅吉凶的人说修建房屋讲究忌犯凶神,搬迁讲究触犯岁月禁忌,祭祀讲究避开 血忌日 ,埋葬死人要讲究选择 刚柔日 ,这些都有鬼神凶恶方面的禁忌。人们不忌讳避让,就有病死的灾祸。

古文:至於西益宅何害而谓之不祥?

现代文:至于向西扩建住房,有什么灾害而称之为不吉祥呢?

古文:不祥之祸,何以为败?

现代文:不吉祥的灾祸,凭什么带来损害呢?

古文:实说其义, 不祥 者义理之禁,非吉凶之忌也。

现代文:依据事实解释它的道理,所谓不吉利,是礼义方面的禁忌,而不是吉凶方面的忌讳。

古文:夫西方,长老之地,尊者之位也。

现代文:西方,是年长者和辈分高的人的位子。

古文:尊长在西,卑幼在东。

现代文:年老者和辈分高的人坐西方,晚辈和小孩坐东方。

古文:尊长,主也;卑幼,助也。

现代文:年长者和辈分高的人是主,晚辈和小孩是从。

古文:主少而助多,尊无二上,卑有百下也。

现代文:尊长者少而晚辈多,尊长者不能有两个,晚辈可以有很多。

古文:西益主益,主不增助,二上不百下也,於义不善,故谓不祥。

现代文:向西扩建住宅,增加了尊长者而没有增加晚辈,上面出现两个尊长者而下面晚辈却很少,从礼义上说是不妥当的,所以称之为不吉利。

古文:不祥者,不宜也,於义不宜,未有凶也。

现代文:不吉利,就是不适宜。对于礼义不适宜,并没有什么凶险。

古文:何以明之?

现代文:用什么来证明它呢?

古文: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

现代文:坟墓,是埋葬死人的地方;田地,是人们获取饮食的地方;住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

古文:三者於人,吉凶宜等。

现代文:三方面对于人来说,吉凶应该相等。

古文:西益宅不祥,西益墓与田,不言不祥。

现代文:向西扩建住房不吉利,向西扩建坟墓和田地,却不讲不吉利。

古文:夫墓,死人所居,因忽不慎。

现代文:坟墓,是死人居住的地方,因而忽略不予重视。

古文:田,非人所处,不设尊卑。

现代文:田地,不是人居住的地方,所以不设立尊卑次序。

古文:宅者,长幼所共,加慎致意者,何可不之讳?

现代文:住宅,是老少共同居住的地方,是应该特别重视和格外留意的,怎么可以不忌讳它呢?

古文:义详於宅,略於墓与田也。

现代文:因此礼义上对住宅规定得很周详,对于田地和坟墓就规定得比较简略了。

古文:二曰讳被刑为徒,不上丘墓。

现代文:二是忌讳曾受过肉刑罚作苦役的人,不得上坟墓扫祭。

古文:但知不可,不能知其不可之意。

现代文:只知道不能这样做,却不明白不能这样做的道理。

古文:问其禁之者,不能知其讳,受禁行者,亦不要其忌。

现代文:问那些禁止这样做的人,也不明白其中的忌讳;被禁止这样做的人,也不明白其中的忌讳。

古文:连相放效,至或於被刑,父母死,不送葬;若至墓侧,不敢临葬;甚失至於不行吊伤、见佗之人柩。

现代文:一个个相互仿效,甚至有的儿子受了刑罚,父母死了,不能送葬,或者到了墓傍,也不敢面临下葬。这种错误甚至发展到不去吊丧,不敢见别人的灵柩。

古文:夫徒,人也,被刑谓之徒。

现代文:囚徒,是罪人,受过肉刑以后才称他为 徒 。

古文:丘墓之上,二亲也,死亡谓之先。

现代文:坟墓里面埋葬的是父母,父母死亡就称为 先 。

古文:宅与墓何别?

现代文:住宅和坟墓有什么区别呢?

古文:亲与先何异?

现代文:活着的双亲与死去的双亲有什么不同呢?

古文:如以徒被刑,先人责之,则不宜入宅与亲相见;如徒不得与死人相见,则亲死在堂,不得哭柩;如以徒不得升丘墓,则徒不得上山陵,世俗禁之,执据何义?

现代文:如果因为囚犯受过肉刑,祖先责怪他,那么就不适宜进入住宅与父母相见。如果因为刑徒不允许与死人相见,那么父母死在堂上,就不允许在灵柩边哭泣。如果因为刑徒不允许上坟墓祭扫,那么刑徒也不允许修筑陵墓。世间习俗禁止这样做,依据什么道理呢?

古文:实说其意,徒不上丘墓有二义,义理之讳,非凶恶之忌也。

现代文:依据事实解释它的道理,刑徒不能上坟墓有两层含义,是出于礼义道理方面的禁忌,而不是吉凶方面的忌避。

古文:徒用心以为先祖全而生之,子孙亦当全而归之。

现代文:刑徒这样做的用意是认为祖先完整无缺地把子孙生下来,子孙也应当完整无缺地回到祖先那儿去。

**古文:故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 开予足,开予手,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

现代文:所以曾子有病,就召集他的门徒说: 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可以免于毁坏损伤了,弟子们!

古文:曾子重慎,临绝效全,喜免毁伤之祸也。

现代文:曾子特别慎重,临死时仍要检查身体是否完整,很高兴避免了毁坏损伤身体的祸殃。

**古文:孔子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弗敢毁伤。 **

现代文:孔子说: 身体,毛发,肌肤,是父母授予的,不能够有一点毁坏损伤。

古文:孝者怕入刑辟,刻画身体,毁伤发肤,少德泊行,不戒慎之所致也。

现代文:讲孝道的人被迫遭受刑罚,身体被刻画,毛发肌肤被毁坏损伤,这是由于道德差,行为恶劣,不谨慎所造成的。

古文:愧负刑辱,深自刻责,故不升墓祀於先。

现代文:惭愧受到刑罚侮辱,深深地责备自己,所以不上坟墓在先考先妣面前祭祀。

古文:古礼庙祭,今俗墓祀,故不升墓。惭负先人,一义也。

现代文:古代的礼仪是在祖庙中祭祀,现在的习俗是在坟墓上祭祀,所以刑徒不上坟墓,是内心感到惭愧对不起死去的父母,这是一层含义。

古文: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处。

现代文:坟墓,是鬼神居住的地方,也是鬼神接受祭祀的地方。

古文:祭祀之礼,齐戒洁清,重之至也。

现代文:祭祀的礼仪规定,要斋戒沐浴洁身,极为郑重其事。

古文:今已被刑,刑残之人,不宜与祭供侍先人,卑谦谨敬,退让自贱之意也。

现代文:现在已经受刑,受刑而伤残的人,不适宜参与祭祀侍奉死去的父母,谦逊恭敬,退让于后是自认为卑贱的意思。

古文:缘先祖之意,见子孙被刑,恻怛惨伤,恐其临祀,不忍歆享,故不上墓。二义也。

现代文:推想先祖的心意,见到子孙受刑,悲伤心痛,担心自己来到祭祀之地,先祖不忍心享受祭供之物,所以刑徒不上坟墓,这是第二层含义。

古文:昔太伯见王季有圣子文王,知太王意欲立之,入吴采药,断发文身,以随吴俗。

现代文:过去太伯见到王季有个圣明的儿子文王,知道太王想立王季为继承人,因此他便到吴地去采药,剪断自己的头发在身上刺上花纹,以便适应吴地的风俗。

古文:太王薨,太伯还,王季辟主。

现代文:太王死后,太伯归来,王季就避开祭祀宗庙社稷的主位。

**古文:太伯再让,王季不听,三让,曰: 吾之吴越,吴越之俗,断发文身,吾刑余之人,不可为宗庙社稷之主。 **

现代文:太伯两次谦让,王季不听从。太伯第三次谦让说: 我到吴越两地去,吴越两地的风俗,是断发文身,我如受过肉刑残伤肢体的人,不可做主祭宗庙社稷的人。

古文:王季知不可,权而受之。

现代文:王季知道无法推辞,就权变常礼,接受了王位。

古文:夫徒不上丘墓,太伯不为主之义也。

现代文:刑徒不能上丘墓,是太伯不做祭主的含义。

古文:是谓祭祀不可,非谓柩当葬,身不送也。

现代文:这只是说不能主持祭祀,并不是说棺材入土时刑徒不该亲自去送葬。

古文:葬死人,先祖痛;见刑人,先祖哀。

现代文:埋葬死人,先祖沉痛;见到受过刑的人,先祖悲哀。

古文:权可哀之身,送可痛之尸,使先祖有知,痛尸哀形,何愧之有?

现代文:暂且让受过刑的人去埋葬那使先祖悲痛的死尸,假使先祖有知觉,痛惜死人悲哀受刑人残缺的身躯,受过刑的人有什么可惭愧的呢?

古文:如使无知,丘墓,田野也,何惭之有?

现代文:假使先祖没有知觉,丘墓,同田野一样,受过刑的人有什么可惭愧的呢?

古文:惭愧先者,谓身体刑残,与人异也。

现代文:对不起祖先的原因,是说身体受刑致残,与别人的躯体不同。

古文:古者用刑,形毁不全,乃不可耳。

现代文:古代用肉刑,使肢体残缺不全,这才不可以去送葬。

古文:方今象刑,象刑重者,髡钳之法也。

现代文:当今使用象刑,象刑判得最重的,不过是髡钳的刑罚。

古文:若完城旦以下,施刑彩衣系躬,冠带与俗人殊,何为不可?

现代文:如果是完刑城旦刑以下的,则免除刑罚,让他穿上彩衣,帽子和腰带与一般人不同,有什么不可以去送葬呢?

古文:世俗信而谓之皆凶,其失至於不吊乡党尸,不升佗人之丘,感也。

现代文:世间习俗迷信而说这些都是凶象,这种错误甚至发展到不去吊唁亲友的死尸,不上别人的坟墓,太糊涂了。

古文:三曰讳妇人乳子,以为不吉。

现代文:三是忌讳妇人生孩子,认为不吉利。

古文:将举吉事,入山林,远行,度川泽者,皆不与之交通。

现代文:将要举办吉利的事情,出门远行,横渡大河大湖的人,都不与产妇接触。

古文:乳子之家,亦忌恶之。丘墓庐道畔,逾月乃入,恶之甚也。

现代文:产妇的家里,也忌讳厌恶产妇,让产妇住在墓侧或路旁的茅舍里,满月才能回家,厌恶产妇厉害之极。

古文:暂卒见若为不吉,极原其事,何以为恶?

现代文:突然见到产妇好像会带来不吉利,彻底追究这件事的根源,有什么可厌恶的呢?

古文:夫妇人之乳子也,子含元气而出。

现代文:妇人生育孩子,孩子体内含有元气而出生。

古文:元气,天地之精微也,何凶而恶之?

现代文:元气,是天地间最精微的东西,怎么会又凶又恶呢?

古文:人,物也;子,亦物也。

现代文:人是物,孩子也是物。

古文:子生与万物之生何以异?

现代文:孩子的出生与万物的产生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古文:讳人之生谓之恶,万物之生又恶之乎?

现代文:忌讳妇人的生育称之为恶,万物的产生也同样恶吗?

古文:生与胞俱出,如以胞为不吉,人之有胞,犹木实之有核也,包兒身,因与俱出,若鸟卵之有壳,何妨谓之恶?

现代文:婴儿出生时胎衣也随之而出,如果认为胎衣为不吉利,人有胎衣,如同树木的果实有花萼一样。胎衣包裹婴儿的身体,随着婴儿一起出来,就像鸟蛋有壳一样,有什么妨害而认为它恶呢?

古文:如恶以为不吉,则诸生物有核壳者,宜皆恶之。

现代文:如果恶就认为不吉利,那么各种生物有枎壳的,应该都是恶的了。

古文:万物广多,难以验事。

现代文:万物又广又多,难以一一列举出来验证一下事实。

古文:人生何以异於六畜?

现代文:人的出生与六畜的出生有什么不同呢?

古文:皆含血气怀子,子生与人无异,独恶人而不憎畜,岂以人体大,气血盛乎?

现代文:都因含有血气而怀上它们的仔,仔的出生与人没有什么不同。偏偏厌恶人而不恨牲畜,难道是由于人的躯体大、气血旺盛吗?

古文:则夫牛马体大於人。

现代文:那么,牛马的躯体比人更大。

古文:凡可恶之事,无与钧等,独有一物,不见比类,乃可疑也。

现代文:凡属可恶的事物,没有同它均等的,只有这一种事物有这种情况,找不出可以类比的事物,这才是可疑的。

古文:今六畜与人无异,其乳皆同一状。

现代文:现在六畜和人没有什么不同,它们的生育都是同一种状态。

古文:六畜与人无异,讳人不讳六畜,不晓其故也。

现代文:既然六畜和人没有不同,忌讳人生育而不忌讳六畜生育,不明白这是什么缘故。

古文:世能别人之产与六畜之乳,吾将听其讳;如不能别,则吾谓世俗所讳妄矣。

现代文:世人如果能区别开人的生产与六畜的生产,那么我将相信他们的忌讳;如果不能区别,那么我说世俗所忌讳的事情太荒唐了。

古文:且凡人所恶,莫有腐臭。腐臭之气,败伤人心。故鼻闻臭,口食腐,心损口恶,霍乱呕吐。

现代文:况且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像腐臭的东西那么可憎的了,腐鼻的气味,损害人心,所以鼻子闻到臭气,口吃到腐败的东西,内心受到损伤口里也很厌恶,腹痛呕吐不止。

古文:夫更衣之室,可谓臭矣;鲍鱼之肉,可谓腐矣。

现代文:厕所里面,可说是很臭的了;腌鱼的肉,可说是很腐败的了。

古文:然而有甘之更衣之室,不以为忌;肴食腐鱼之肉,不以为讳。

现代文:然而,却有人自愿上厕所去,并不认为有什么忌讳;把腐鱼的肉当好菜吃,也不认为有什么忌讳。

古文:意不存以为恶,故不计其可与不也。

现代文:心里不认为那是坏东西,所以就不计较可去不可去,可吃不可吃了。

古文:凡可憎恶者,若溅墨漆,附著人身。

现代文:大凡可憎恶的东西,就像溅出的墨漆沾在人的身上一样。

古文:今目见鼻闻,一过则已,忽亡辄去,何故恶之?

现代文:现在眼睛看到鼻子闻到,一过也就完了,很快就消逝了,为什么要厌恶它呢?

古文:出见负豕於涂,腐澌於沟,不以为凶者,洿辱自在彼人,不著己之身也。

现代文:出门在路上碰见有人背着猪,水沟里有腐烂的尸体,不认为是凶,因为污秽自在别人,并没有沾在自己身上的缘故。

古文:今妇人乳子,自在其身,斋戒之人,何故忌之?

现代文:现在妇人生孩子,事情自在妇人的身上,斋戒的人,为什么要忌讳它呢?

古文:江北乳子,不出房室,知其无恶也。

现代文:江北人生孩子,不离开房间卧室,因为他们知道这件事不恶。

古文:至於犬乳,置之宅外,此复惑也。

现代文:至于母狗产子,要放母狗到房子外面,这又让人迷惑了。

古文:江北讳犬不讳人,江南讳人不讳犬,谣俗防恶,各不同也。

现代文:江北地区忌讳狗生育不忌讳人生育,江南地区忌讳人生育不忌讳狗生育,风俗嫌恶,各地都不相同。

古文:夫人与犬何以异?

现代文:人和狗的生育有什么不同呢?

古文:房室宅外何以殊,或恶或不恶,或讳或不讳,世俗防禁,竟无经也。

现代文:房室、宅外又有什么不同呢?有的认为恶有的认为不恶,有的忌讳有的不忌讳,世俗间的防禁,竟然是没有固定标准的。

古文:月之晦也,日月合宿,纪为一月,犹八日,月中分谓之弦;十五日,日月相望谓之望;三十日,日月合宿谓之晦。

现代文:月光晦的那一天,日月合宿,记为一个月。如同初八那一天,月亮呈半圆形称为弦月;十五那天,日月相望的日子就称为望;三十日那天,日月合宿就称为晦。

古文:晦与弦望一实也,非月晦日月光气与月朔异也,何故逾月谓之吉乎?

现代文:晦月与弦月、望月实际上是一回事,并不是月底那一天的太阳和月亮的光气与初一那天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产妇满了月就算吉利呢?

古文:如实凶,逾月未可谓吉;如实吉,虽未逾月,犹为可也。

现代文:如果真是凶,满了月也不能说是吉利;如果真是吉,即使没有满月,仍然可以说是吉利的。

古文:实说讳忌产子、乳犬者,欲使人常自洁清,不欲使人被污辱也。

现代文:据实说来,讳忌生孩子、生狗仔,只是想让人们经常自行清洁,不想让人们被脏东西所污染。

古文:夫自洁清则意精,意精则行清,行清而贞廉之节立矣。

现代文:自行清洁则意念思想纯一,思想纯一则行为高尚,行为高尚则忠正廉洁的节操就树立起来了。

古文:四曰讳举正月、五月子。

现代文:四是忌讳抚养正月和五月出生的孩子。

古文:以为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也举已举之,父母祸死,则信而谓之真矣。夫正月、五月子何故杀父与母?

现代文:认为正月和五月出生的孩子会杀害父母亲,所以不能抚养。已经抚养了的,他的父母偶然死亡,就相信而说杀父母的事是真的,正月和五月出生的孩子为什么会杀害父母亲呢?

古文:人之含气在腹肠之内,其生,十月而产,共一元气也。

现代文:人体含有元气,在腹肠之内,逐渐生长,经十个月而生下来,同样都共有一种元气。

古文:正与二月何殊?五与六月何异?而谓之凶也?

现代文:正月与二月有什么不同,五月与六月有什么不同,而认为正月和五月凶呢?

古文:世传此言久,拘数之人,莫敢犯之。

现代文:世间流传这种说法很久远了,拘泥于术数的人,没有谁敢去触犯它。

古文:弘识大材,实核事理,深睹吉凶之分者,然後见之。

现代文:见多识广的人,据实考察事情的道理,看透了吉凶的区别,这样做以后才能完全认识它。

古文:昔齐相田婴贱妾有子,名之曰文。

现代文:从前齐相田婴的贱妾生了个儿子,给他取名叫 文 。

古文:文以五月生,婴告其母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

现代文:田文在五月出生,田婴警告田文的母亲不要抚养他,他的母亲偷偷地抚养他,使他活了下来。

**古文: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於婴,婴怒曰: 吾令女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 **

现代文:等到田文长大了,他的母亲通过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田婴生气地说: 我叫你抛弃这个孩子,你竟敢让他活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古文:文顿首,因曰: 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 **

现代文:田文磕头并趁机说: 您不抚养五月生的孩子,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古文:婴曰: 五月子者,长至户,将不利其父母。 **

现代文:田婴说: 五月生的孩子,长到和门一样高,将对他的父母不利。

**古文:文曰: 人生受命於天乎?将受命於户邪? **

现代文:田文问: 人是受命于天呢,还是受命于门户呢?

古文:婴嘿然。

现代文:田婴沉默不语。

古文:文曰: 必受命於天,君何忧焉。

现代文:田文又说: 如果肯定是受命于天,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古文:如受命於户,即高其户,谁能至者? **

现代文:如果受命予门户,那就增加门的高度,谁还能达到呢?

**古文:婴善其言,曰: 子休矣! **

现代文:田婴很赞赏他的话,说: 你不用说了!

古文:其後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闻诸侯。

现代文:以后,让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一天天增多,田文因此闻名于诸侯之中。

古文:文长过户而婴不死。

现代文:田文长高超过了门,而田婴并没有死。

古文:以田文之说言之,以田婴不死效之,世俗所讳,虚妄之言也。

现代文:以田文所讲的话来说,以田婴没有死来证明,世间所忌讳的,都是虚妄的传言。

古文:夫田婴俗父,而田文雅子也。

现代文:田婴是个庸俗的父亲,而田文是个高雅的儿子。

古文:婴信忌不实义,文信命不辟讳。

现代文:田婴迷信忌讳而不考究道理,田文相信天命而不避忌讳。

古文:雅俗异材,举措殊操,故婴名暗而不明,文声驰而不灭。

现代文:高雅与庸俗才智不一样,举止表现出不同的品行,所以田婴名望不显著,田文名声远扬而久传不绝。

古文:实说世俗讳之,亦有缘也。

现代文:据实说来,世俗中忌讳的事,也是有所根据的。

古文: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现代文:正月是一年的开始,五月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孩子在这种月份出生,精气旺盛热烈,压过了父母,父母经受不起,将会受到他的伤害。

古文:传相放效,莫谓不然。

现代文:这种看法互相流传仿效,没有人说不是这样。

古文:有空讳之言,无实凶之效,世俗惑之,误非之甚也。

现代文:只有空洞的忌讳说法,没有实际凶祸的证明,社会上的人迷信它,谬误得太厉害了。

古文:夫忌讳非一,必托之神怪,若设以死亡,然後世人信用畏避。

现代文:忌讳不止一种,一定要假托神怪之名,或者搬出死人的亡灵,这样做以后让世上的人迷信它畏惧回避它。

古文:忌讳之语,四方不同,略举通语,令世观览。

现代文:关于忌讳的说法,各个地方都不相同,简略地列举一些流行的说法,让世人看一看。

古文:若夫曲俗微小之讳,众多非一,咸劝人为善,使人重慎,无鬼神之害,凶丑之祸。

现代文:如像那些地区性风俗中的微小的忌讳,很多很多不止一种,全都是劝告人们行善,让人们郑重谨慎,并没什么鬼神的灾害、凶恶怪异之物的祸害。

古文:世讳作豆酱恶闻雷,一人不食,欲使人急作,不欲积家逾至春也。

现代文:社会上忌讳制作豆酱时厌恶听到雷声,听了雷声制作的豆酱没有一个吃它,这是想督促人们快点做好,不想让人们把豆子储存在家中超过春季。

古文:讳厉刀井上,恐刀堕井中也;或说以为刑之字,井与刀也,厉刀井上,井刀相见,恐被刑也。

现代文:社会忌讳在井上磨刀,是担心刀落入井中;有的说 刑 字是由 井 、 刀 两字组成的,在井上磨刀,井与刀相遇在一起,担心会受刑罚。

古文:毋承屋檐而坐,恐瓦堕击人首也。

现代文:不要坐在屋檐下,是担心瓦落下来打在头上。

古文:毋反悬冠,为似死人服;或说恶其反而承尘溜也。

现代文:不要倒挂帽子,因为它像死人的服饰;有的说讨厌帽子倒挂是它会承受房上落下的灰尘和水滴。

古文:毋偃寝,为其象尸也。

现代文:不要仰卧,因为那样像停尸一样。

古文:毋以箸相受,为其不固也。

现代文:不要用筷子互相递送食物,因为那样不牢靠。

古文:毋相代扫,为修冢之人,冀人来代己也。

现代文:不要互相替代去扫墓,因为修筑陵墓的人希望有人来代替自己作苦役。

古文:诸言毋者,教人重慎,勉人为善。

现代文:以上种种说 不要 的,是教育人郑重谨慎从事,勉励人们行善。

**古文:礼曰: 毋抟饭,毋流歠。 **

现代文:《礼记》说: 不要成块地盛饭,不要不停地大口喝汤。

古文:礼义之禁,未必吉凶之言也。

现代文:这是礼义方面的禁忌,不一定是有关吉凶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