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虚篇

古文:儒者传书言: 尧之时,十日并出,万物焦枯。

现代文:儒者的传书上说: 尧的时候,十个太阳同时升起,万物焦烂枯死。

古文:尧上射十日,九日去,一日常出 。

现代文:尧就举箭射十个太阳,九个太阳被除掉,一个太阳永久升起。

古文:此言虚也。

现代文:这话是假的。

古文:夫人之射也,不过百步,矢力尽矣。

现代文:人射箭,不超过一百步箭的力量就完了。

古文:日之行也,行天星度。

现代文:太阳运行,是按天上星宿一定的度数转动的。

古文:天之去人,以万里数,尧上射之,安能得日?

现代文:天离人,要用万里来计算,尧举箭向上射,怎么能够射着太阳呢?

古文:使尧之时,天地相近,不过百步,则尧射日,矢能及之;过百步,不能得也。

现代文:假使尧的时候,天地相隔很近,不超过一百步,那尧射太阳,箭就能射到太阳;超过一百步,就不能射到。

古文:假使尧时天地相近,尧射得之,犹不能伤日。伤日何肯去?

现代文:假使尧的时候天地相隔很近,尧射着太阳,尚且不能伤害太阳,太阳怎么肯离开呢?

古文:何则?

现代文:为什么呢?

古文:日,火也。

现代文:因为太阳是火。

古文:使在地之火附一把矩,人从旁射之,虽中,安能灭之?

现代文:假使在地上的火点着一个火把,人从一旁用箭射它,虽然射中,怎么能使它熄灭呢?

古文:地火不为见射而灭,天火何为见射而去?

现代文:地上的火不是被射中而熄灭,天上火怎么是被射中而去掉呢?

古文:此欲言尧以精诚射之,精诚所加,金石为亏,盖诚无坚则亦无远矣。

现代文:这是想说尧是用真心诚意去射太阳,凡是真心诚意达到的地方,金属和石头都会被毁坏,似乎在 精诚 面前没有坚硬的东西,那么也就没有远得达不到的地方了。

古文:夫水与火,各一性也。能射火而灭之,则当射水而除之。

现代文:水与火,分别具有同是物质实体的特性,能射中火而使它熄灭,那就应该能射中水而使它消除。

古文:洪水之时,流滥中国,为民大害。尧何不推精诚射而除之?

现代文:洪水成灾的时候,泛滥中原各国,成为老百姓的大祸害,尧为什么不拿出真心诚意来射洪水而使它消除呢?

古文:尧能射日,使火不为害,不能射河,使水不为害。

现代文:尧能够射太阳,使火不成为灾害,却不能射河,使水不成为灾害。

古文:夫射水不能却水,则知射日之语,虚非实也。

现代文:射水不能使水退却,那就知道尧能射太阳的话,是虚假不真实的。

古文:或曰: 日,气也。射虽不及,精诚灭之 。

现代文:有人说: 太阳是气,用箭射虽然达不到,但真心诚意能去掉它。

古文:夫天亦远,使其为气,则与日月同;使其为体,则与金石等。

现代文:天特别远,如果它是气,那跟日月相同;如果它是物体,那跟金属、石头一样。

古文:以尧之精诚,灭日亏金石,上射日则能穿天乎?

现代文:用尧的真心诚意能去掉太阳毁坏金属、石头,那他举箭向上射天就能射穿天吗?

古文:世称桀、纣之恶,射天而殴地;誉高宗之德,政消桑谷。

现代文:社会上声称夏桀、商纣的罪恶,射天而打地;称赞殷高宗的德操,能用善政消除桑树穀树生于朝廷的凶象。

古文:今尧不能以德灭十日,而必射之;是德不若高宗,恶与桀、纣同也。安能以精诚获天之应也?

现代文:如今尧不能用良好的德操来除掉十个太阳,而一定要射掉它,这是他的德操不如殷高宗,罪恶则与夏桀、商纣相同,如此,怎么能用精诚的心获得上天去掉九个太阳的报应呢?

古文:传书言:武王伐纣,渡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见。

现代文:传书上说: 周武王讨伐商纣,过孟津,碰到惊涛骇浪,逆流而上,大风刮得天昏地暗,人马都看不清楚。

**古文:於是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瞋目而麾之曰: 余在,天下谁敢害吾意者! **

现代文:于是周武王左手拿着黄钺,右手握着白旄,瞪大眼睛挥动着它们,喊道: 我在这里,天下有谁敢违反我意志的!

古文:於是风霁波罢。

现代文:于是风停了波浪也平息了。

古文:此言虚也。

现代文:这个说法不真实。

古文:武王渡孟津时,士众喜乐,前歌後舞。

现代文:周武王过孟津的时候,将士们都欢喜快乐,前边的歌唱后边的舞蹈。

古文:天人同应,人喜天怒,非实宜也。

现代文:照传书的说法,天和人是互相感应的,人欢喜而天发怒,这实在不合情理。

古文:前歌後舞,未必其实。麾风而止之,迹近为虚。夫风者,气也;论者以为天地之号令也。

现代文:前边的歌唱后边的舞蹈,未必有其事;手挥动风就停止,事情近乎是虚构,风是气,议论的人认为它是天地发出的号令。

古文:武王诛纣是乎,天当安静以佑之;如诛纣非乎,而天风者,怒也。

现代文:周武王讨伐商纣是对的,天就应当用安静的环境来保祐他;如果讨伐商纣是不对的,那么天刮风就是发怒。

古文:武王不奉天令,求索己过,瞋目言曰 余在,天下谁敢害吾者 ,重天怒、增己之恶也,风何肯止?

现代文:周武王没有遵奉天的命令,检查自己的罪过,却瞪着眼睛喊道; 我在这里,天下有谁敢违反我意志的! 这就加重了天的愤怒,增加了自己的罪恶,风怎么肯停止刮呢?

古文:父母怒,子不改过,瞋目大言,父母肯贳之乎?

现代文:就像父母亲发怒,儿子不肯改正过错,反而瞪着眼睛大喊,父母亲肯饶恕他吗?

古文:如风天所为,祸气自然,是亦无知,不为瞋目麾之故止。

现代文:如果风是天自然而然刮的,那么水波逆流,疾风晦冥这些祸气就是自然形成的,可见这些也是无意识的,不会因为周武王瞪眼、挥旄的缘故而停止。

古文:夫风犹雨也,使武王瞋目以旄麾雨而止之乎?

现代文:风同雨一样,即使周武王瞪眼用旄挥动雨就会停止下吗?

古文:武王不能止雨,则亦不能止风。

现代文:武王不能使雨停下,那么也不能使风停刮。

古文:或时武王适麾之,风偶自止,世褒武王之德,则谓武王能止风矣。

现代文:或许是周武王正好挥动白旄,风碰巧自然停止,世人为了赞扬武王的圣德,就说武王能制止刮风。

古文:传书言:鲁公与韩战,战酣,日暮,公援戈而麾之,日为之反三舍。

现代文:传书上说: 鲁阳公跟韩国打仗,打得正起劲太阳落山了,鲁阳公举戈一挥,太阳因此退了三舍。

古文:此言虚也。

现代文:这话是假的。

古文:凡人能以精诚感动天,专心一意,委务积神,精通於天,天为变动,然尚未可谓然。

现代文:凡是人能够以真心诚意感动上天的,都要专心一意,放弃一切事务,全神贯注,才能感应给天,天才会改变移动,但是还不能说就一定会使它如此。

古文:公志在战,为日暮一麾,安能令日反?

现代文:鲁阳公心思在打仗,因为太阳落山而挥了一下戈,怎么能使太阳退回呢?

古文:使圣人麾日,日终之反。公何人,而使日反乎?

现代文:即使是圣人对着太阳挥戈,太阳也始终不会退回,鲁阳公是什么人,而能使太阳退回呢?

古文:《鸿范》曰: 星有好风,星有好雨。

现代文:《尚书·洪范》上说: 星宿有好刮风的,星宿有好下雨的。

古文: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

现代文:太阳与月亮运行,才有冬有夏。

**古文:月之从星,则有风雨。 **

现代文:月亮靠近箕宿毕宿,就要刮风下雨。

古文:夫星与日月同精,日月不从星,星辄复变。

现代文:星与太阳月亮同样是精气,太阳月亮不靠近星,星总是在反复变化,同样要刮风下雨。

古文:明日月行有常度,不得从星之好恶也,安得从公之所欲?

现代文:这表明太阳月亮的运行有一定的度数,不会随着星的好恶而靠近或离开星的,怎么会顺从鲁阳公的欲望而退三舍呢?

古文:星之在天也,为日月舍,犹地有邮亭,为长吏廨也。

现代文:星在天上,是太阳月亮休息停留的地方,就像地下有邮亭,作为地方官吏办公的地方。

古文:二十八舍有分度,一舍十度,或增或减。言日反三舍,乃三十度也。

现代文:二十八舍划分得有度数,每舍大致十度,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说太阳退回三舍,就是三十度。

古文:日,日行一度。

现代文:太阳,每天运行一度。

古文:一麾之间,反三十日时所在度也?

现代文:挥戈一下顷刻间,就退回到三十天前所在的地方。

古文:如谓舍为度,三度亦三日行也。

现代文:如果说一舍为一度,三度也就是太阳三天的行程。

古文:一麾之间,令日却三日也。

现代文:挥戈一下的瞬间,竟使太阳退回了三天的行程。

古文:宋景公推诚出三善言,荧惑徙三舍。

现代文:宋景公发自诚心说了三句好话,火星就移动了三舍。

古文:实论者犹谓之虚。

现代文:实事求是的人尚且说这件事是假的。

古文:公争斗,恶日之暮,以此一戈麾,无诚心善言,日为之反,殆非其意哉!

现代文:鲁阳公正在打仗,讨厌的太阳要落山,因此挥了一下戈,没有诚心,也没有说好话,太阳就为他退回,这大概不是事实吧!

古文:且日,火也,圣人麾火,终不能却;公麾日,安能使反?

现代文:况且太阳是火。圣人向火挥动一下,始终不能使火退却;鲁阳公对着太阳挥动一下戈,怎么能使太阳返回呢?

古文:或时战时日正卯,战迷,谓日之暮,麾之,转左曲道,日若却。

现代文:或许打仗的时候太阳正在东方,打迷糊了,以为太阳要落山,于是挥戈转向东方,就错误地说太阳好像倒退回去了。

古文:世好神怪,因谓之反,不道所谓也。

现代文:世人好谈神怪,在此就说太阳退回去了,而不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古文:传书言:荆轲为燕子谋刺秦王,白虹贯日。

现代文:传书上说: 荆轲为燕太子谋杀秦王时,天空出现白色长虹穿过太阳。

古文: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

现代文:卫先生为秦国谋画长平之事时,天空出现金星侵蚀昴宿。

古文:此言精感天,天为变动也。

现代文:这话是说人用真心诚意感动上天,上天才会变化受打动。

古文:夫言白虹贯日,太白蚀昴,实也。

现代文:要说白色长虹穿过太阳,金星侵蚀昴宿,是事实。

古文:言荆轲之谋,卫先生之画,感动皇天,故白虹贯日,太白蚀昴者,虚也。

现代文:但说荆轲谋杀秦王,卫先生谋画长平之事,感动了上天,所以才有 白虹贯日,太白蚀昴 的事,这是假的。

古文:夫以箸撞钟,以算击鼓,不能鸣者,所用撞击之者,小也。

现代文:我们用筷子敲钟,用算筹来打鼓,之所以不能发出声音,是因为用来敲打的东西太小。

古文:今人之形不过七尺,以七尺形中精神,欲有所为,虽积锐意,犹箸撞钟、算击鼓也,安能动天?

现代文:如今人的形体不过七尺,凭人七尺形体中的精神,想有所作为,即使全神贯注真心诚意,也同用筷子敲钟、用算筹打鼓一样,怎么能感动上天呢?

古文:精非不诚,所用动者小也。

现代文:心不是不诚,而是用来感动上天的东西太小了。

古文:且所欲害者人也,人不动,天反动乎!

现代文:况且想杀害的是人,人还没有预感,天反而能预感到吗?

**古文:问曰: 人之害气,能相动乎? 曰: 不能! **

现代文:有人问说: 人想谋害别人的气,能使人预感到吗? 我以为: 不能 。

古文: 豫让欲害赵襄子,襄子心动。贯高欲篡高祖,高祖亦心动。

现代文:人又责难道: 那么豫让想谋害赵襄子,赵襄子却事先心动察觉;贯高想弑杀汉高祖,汉高祖也事先心动有所察觉。

**古文:二子怀精,故两主振感。 **

现代文:他二人怀有害人的精气,所以两位君主被震动而有感觉。

古文:曰: 祸变且至,身自有怪,非适人所能动也。

现代文:依我说: 祸害将要来,这人本身就会有作为预兆的奇怪现象出现,而并不是敌人害人的精气所能震动的。

古文:何以验之?

现代文:用什么来证明呢?

古文:时或遭狂人於途,以刃加己,狂人未必念害己身也,然而己身先时已有妖怪矣。

现代文:有时会在路上碰到狂人,用刀砍他自己,狂人未必想伤自己的身体,然而自己身体先的时候却已经有作为预兆的奇怪现象发生。

古文:由此言之,妖怪之至,祸变自凶之象,非欲害己者之所为也。

现代文:照这样说,奇怪现象的出现,是灾祸要到来的凶兆,而不是想害自己的人造成的。

古文:且凶之人卜得恶兆,筮得凶卦,出门见不吉,占危睹祸气,祸气见於面,犹白虹太白见於天也。

现代文:将要遭到灾祸的人,去占卜会得恶兆,去算卦会得凶卦,出门也会见到不吉利的事情,观天象占卜会见到祸气,祸气表现在脸上,就像白虹,金星在天空出现一样。

**古文:变见於天,妖出於人,上下适然,自相应也。 **

现代文:灾变在天空呈现,奇异的预兆在人身上出现,天上地下的怪现象碰巧同时出现,这是自然的相互应和。

古文:传书言: 燕太子丹朝於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

现代文:传书上说: 燕太子丹在秦国朝见,得不到离开,于是向秦王请求回国。

**古文: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 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 **

现代文:秦王坚持要留下他,跟他发誓说 除非偏西的太阳再回到正中来,天上降下谷子,使乌鸦白头,马长出角,厨门上的木象生出肉脚来,才能回去 。

古文:当此之时,天地佑之,日为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

现代文:正当这个时候,天地保祐他,偏西的太阳则又回到正中,天上降下谷子,乌鸦白了头,马长出了角,厨门上的木象长出了肉脚。

**古文:秦王以为圣,乃归之。 **

现代文:秦王认为他是圣人,就放他回去了。

古文:此言虚也。

现代文:这个说法是假的。

古文:燕太子丹何人,而能动天?

现代文:燕太子丹是什么人,能感动上天?

古文:圣人之拘,不能动天,太子丹贤者也,何能致此?

现代文:圣人被拘禁,没有能感动上天;太子丹是贤人,怎么能做到这样!

古文:夫天能佑太子,生诸瑞以免其身,则能和秦王之意以解其难。

现代文:上大能保祐燕太子丹,生出诸多吉祥的东西来以避免他的身体被困,那就应该能缓和秦王意图,以解除他的困境。

古文:见拘一事而易,生瑞五事而难。

现代文:要解决被拘禁一事很容易,要产生出吉祥的五件事来却是极困难的。

古文:舍一事之易,为五事之难,何天之不惮劳也?

现代文:抛开一件容易做的事,而去干五件困难的事,上天怎么就不怕辛苦呢?

古文:汤困夏台,文王拘羑里,孔子厄陈、蔡。

现代文:成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拘留在羑里,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

古文:三圣之困,天不能佑,使拘之者睹佑知圣,出而尊厚之。

现代文:三个圣人受困,上天不能保祐他们,使拘留者看到上天的保祐而知道他们是圣人,释放并尊重、厚待他们。

古文:或曰: 拘三圣者,不与三誓,三圣心不愿,故佑圣之瑞无因而至。

现代文:有人说: 拘留三圣人的人没有与他们立誓,三个圣人的心里就没有产生求天保祐的愿望,所以保祐三圣的吉祥物就无从出现。

**古文:天之佑人,犹借人以物器矣。人不求索,则弗与也。 **

现代文:上天保祐人,就像拿器物借给人一样,别人不来求取,就不给他。

**古文:曰: 太子愿天下瑞之时,岂有语言乎! **

现代文:我的回答是:燕太子丹希望上天降吉祥的时候,那里会开口说话呢?

古文:心愿而已。

现代文:只是心里希望罢了。

古文:然汤闭於夏台,文王拘於羑里,时心亦愿出;孔子厄陈、蔡,心愿食。

现代文:然而成汤被关在夏台,周文王被囚在姜里的时候,心里也希望被释放;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心里是多么希望有饭吃。

古文:天何不令夏台、羑里关钥毁败,汤、文涉出;雨粟陈、蔡,孔子食饱乎?

现代文:上天为什么不使夏台、羑里的门闩和锁毁坏,让成汤、文王走出来;降谷子在陈国和蔡国,让孔子吃饱呢?

**古文:太史公曰: 世称太子丹之令天雨粟、马生角,大抵皆虚言也。 **

现代文:太史公说: 世人称赞燕太子丹能使天降谷,马生角,大都是假话。

古文:太史公书汉世实事之人,而云 虚言 ,近非实也。

现代文:太史公是记载汉代真实情况的人,却说是 假话 ,可见上面的说法近似不真实了。

古文:传书言:杞梁氏之妻向城而哭,城为之崩。

现代文:传书上说: 杞梁的妻子对着城痛哭,城为此崩塌。

古文:此言杞梁从军不还,其妻痛之,向城而哭,至诚悲痛,精气动城,故城为之崩也。

现代文:这是说杞梁随军打仗没有回来,他的妻子很悲哀,对着城痛哭,至诚的悲痛,精气感动了城,所以城墙为此崩塌。

古文:夫言向城而哭者,实也。城为之崩者,虚也。

现代文:说杞梁妻子对着城痛哭,是事实;但说城为此而崩塌,是假的。

古文:夫人哭悲莫过雍门子。

现代文:人们哭声的悲哀没有超过雍门子的。

古文:雍门子哭对孟尝君,孟尝君为之於邑。盖哭之精诚,故对向之者凄怆感动也。

现代文:雍门子向孟尝君哭诉,孟尝君也为此抽泣,大概哭得真诚,所以面对他的人也感到凄惨悲痛。

古文:夫雍门子能动孟尝之心,不能感孟尝衣者,衣不知恻怛,不以人心相关通也。

现代文:雍门子能感动孟尝君的心,但不能感动孟尝君的衣服,因为衣服不知道忧伤,不与人的心相贯通。

古文:今城,土也。

现代文:如今的城是土的。

古文:土犹衣也,无心腹之藏,安能为悲哭感动而崩?

现代文:土就同衣服一样,没有五脏,怎么会为悲哀的哭声悲痛而崩塌呢?

古文:使至诚之声能动城土,则其对林木哭,能折草破木乎?

现代文:假使至诚的哭声能感动城的泥土,那她对着草木哭,就能使草折断使树裂开吗?

古文:向水火而泣,能涌水灭火乎?

现代文:对着水和火哭泣,能使水冒出来灭掉火吗?

古文:夫草木水火与土无异,然杞梁之妻不能崩城,明矣。或时城适自崩,杞梁妻适哭。

现代文:草木水火与泥土没有两样,那么杞梁妻的哭声,不能使城崩塌,是明明白白的了,或许是城正好要自己崩塌,而杞梁的妻子恰巧这时痛哭。

古文:下世好虚,不原其实,故崩城之名,至今不灭。

现代文:后代喜欢随便说的人,不追究这事的真实情况,所以杞梁妻使城崩塌的名声,到今天也没有消失。

古文:传书言:邹衍无罪,见拘於燕,当夏五月,仰天而叹,天为陨霜。

现代文:传书上说: 邹衍没有罪,却被燕王囚禁,正当夏天五月,仰天长叹,天因此降霜。

古文:此与杞梁之妻哭而崩城,无以异也。

现代文:这跟杞梁妻痛哭使城崩塌,没有什么不同。

古文:言其无罪见拘,当夏仰天而叹,实也。言天为之雨霜,虚也。

现代文:说他没有罪被囚禁,正值夏天而仰天长叹,是事实;说上天为此而降霜,不是事实。

古文:夫万人举口并解吁嗟,犹未能感天,皱衍一人冤而壹叹,安能下霜?

现代文:万人张口一齐发出叹气声,尚且不能感动上天;邹衍一个人受冤枉叹一口气,怎么就会下霜呢?

古文:邹衍之冤不过曾子、伯奇。

现代文:邹衍的冤枉不会超过曾子和伯奇。

古文:曾子见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

现代文:曾子被疑忌就低声哀吟,伯奇被放逐就高声悲歌。

古文:疑、与拘同。吟、歌与叹等。

现代文:疑忌、放逐跟囚禁一样,哀吟、悲歌与叹气等同。

古文:曾子、伯奇不能致寒,邹衍何人,独能雨霜?

现代文:曾子和伯奇不能招致寒冷,邹衍是什么人,唯独他能降霜?

古文:被逐之冤,尚未足言。

现代文:被放逐的冤枉,尚且不值得说。

古文:申生伏剑,子胥刎颈。实孝而赐死,诚忠而被诛。

现代文:申生自杀,伍子胥割颈,一个忠心孝敬被赐死,一个真心效忠被诛杀。

古文:且临死时,皆有声辞,声辞出口,与仰天叹无异。

现代文:临死的时候他们都有话说,话说出口,与仰天长叹没有两样。

古文:天不为二子感动,独为邹衍动,岂天痛见拘,不悲流血哉?

现代文:上天不被他二人感动,唯独被邹衍感动,难道是上天痛心被囚禁,而不哀怜流血吗!

古文:伯冤痛相似,而感动不同也?

现代文:为什么那冤屈悲痛相似而上天所感动不一样呢?

古文:夫然一炬火,爨一镬水,终日不能热也;倚一尺冰,置庖厨中,终夜不能寒也。

现代文:点一个火把烧一大锅水,整天不会热;拿一尺冰放在厨房中,整夜不会冷。为什么呢?

古文:何则?微小之感不能动大巨也。

现代文:因为微弱的感触不能触动巨大的东西。

古文:今邹衍之叹,不过如一炬、尺冰,而皇天巨大,不徒镬水庖厨之丑类也。

现代文:现在邹衍的叹气,不过像一个火把、一尺冰,而上天的巨大,不只像一锅水及厨房一类东西。

古文:一仰天叹,天为陨霜。何天之易感,霜之易降也?

现代文:一仰天长叹,天就会降霜,是什么天这样容易感动,是什么霜这样容易降下?

古文:夫哀与乐同,喜与怒均。

现代文:悲哀跟快乐相同,欢喜与愤怒一样。

古文:衍兴怨痛,使天下霜,使衍蒙非望之赏,仰天而笑,能以冬时使天热乎?

现代文:邹衍发出怨痛的声音,能使天降霜,那么假使邹衍受到意外的赏赐,仰天大笑,能在冬天使天变热吗?

**古文:变复之家曰: 人君秋赏则温,夏罚则寒。 **

现代文:谈变复的人说: 人之君子秋天受赏则天气温暖,夏天被罚则天气寒冷。

古文:寒不累时,则霜不降,温不兼日,则冰不释。

现代文:寒气不累积多时则霜不会降,暖气不连续几天则冰不会化。

古文:一夫冤而一叹,天辄下霜,何气之易变,时之易转也?

现代文:一个人被冤枉而叹一口气,天就下霜,是什么气候这样容易改变,是什么时节这样容易转变?

古文:寒温自有时,不合变复之家。

现代文:气候的寒冷与温暖自有一定时节,这与谈变复的人的说法是不相合的。

古文:且从变复之说,或时燕王好用刑,寒气应至;而衍囚拘而叹,叹时霜适自下。

现代文:姑且听从变复的说法,或许燕惠王好用刑,寒冷的气候应该来了;而邹衍被囚禁长叹,叹气时霜正好自己降下。

古文:世见适叹而霜下,则谓邹衍叹之致也。

现代文:世人看见正好在邹衍叹气的时候霜下起来了,就说是邹衍叹气所导致的。

古文:传书言:师旷奏《白雪》之曲,而神物下降,风雨暴至。平公因之癃病,晋国赤地。

现代文:传书上说: 师旷演奏《白雪》曲,神物从天而降,风雨突然而来,晋平公因此得了手脚麻痹的病,晋国地上则寸草不生。

古文:或言师旷《清角》之曲,一奏之,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坐者散走。

现代文:有人说: 师旷的《清角》曲,开始演奏,就有云从西北面升起;再次演奏,大风来,大雨随之而到,吹裂帷幕,砸坏俎、豆,把廊上的瓦刮了下来,坐着的人纷纷逃散。

古文:平公恐惧,伏乎廊室。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癃病。

现代文:晋平公感到恐惧,趴在廊室里,接着晋国大旱,三年地上寸草不生,平公也得了手脚麻痹的病。

古文:夫《白雪》与《清角》,或同曲而异名,其祸败同一实也。

现代文:看来《白雪》和《清角》也许是同曲异名,因为它们灾祸的情况相同。

古文:传书之家,载以为是;世俗观见,信以为然。

现代文:解释儒家经典的人,把它当作对的东西记载下来,社会上一般人看见,相信以为就是如此。

古文:原省其实,殆虚言也。

现代文:要是研究考察一下它的实际情况,大概是句假话。

**古文:夫《清角》,何音之声而致此? 《清角》,木音也,故致风雨,如木为风,雨与风俱。 **

现代文:那么《清角》是什么声音能导致它这样呢?要说 《清角》是木音,所以能招致风产生。如果木能招风,雨就会跟风一起来。

古文:三尺之木,数弦之声,感动天地,何其神也!

现代文:三尺长的一把木琴,几根弦发出的声音,就能感动天地,怎么这样神奇啊!

古文:此复一哭崩城、一叹下霜之类也。

现代文:这还是一哭就使城崩塌,一叹气就使天下霜之类。

古文:师旷能鼓《清角》,必有所受,非能质性生出之也。

现代文:师旷能弹奏《清角》,肯定有传授的人,不可能是本性生就出来的。

古文:其初受学之时,宿昔习弄,非直一再奏也。

现代文:他开始接受学习的时候,经常练习,不只一次两次地弹奏过。

古文:审如传书之言,师旷学《清角》时,风雨当至也。

现代文:考察一下,如果确实像传书所说的,那么师旷学奏《清角》时,风雨就一定会经常到来。

古文:传书言: 瓠芭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 。

现代文:传书上说: 瓠芭弹瑟,深渊里的鱼会冒出水面来听;伯牙奏琴,正在吃料的马也抬起头来听。

古文:或言: 师旷鼓《清角》,一奏之,有玄鹤二八自南方来,集於廊门之危;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吁於天。

现代文:有人说: 师旷弹奏《清徵》,开始演奏,有十六只黑鹤从南方飞来,在廊门的脊上停留;再演奏黑鹤就排成队;第三次演奏,黑鹤群便伸长脖子鸣叫,舒展翅膀起舞,乐音中符合五音的声音,响彻天空。

古文:平公大悦,坐者皆喜 。

现代文:晋平公很高兴,在坐的都欢喜。

**古文:《尚书》曰: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

现代文:《尚书·舜典》上说: 敲击着石磬,使各种兽类一齐起舞。

古文:此虽奇怪,然尚可信。

现代文:这虽然使人奇怪,然则尚且可信。

古文:何则?

现代文:为什么呢?

古文:鸟兽好悲声,耳与人耳同也。

现代文:因为鸟兽喜好动听的声音,它们的耳朵与人的耳朵一样。

古文:禽兽见人欲食,亦欲食之;闻人之乐,何为不乐?

现代文:禽兽看见人的食物,也想吃;听到人的乐曲,为什么要不快乐呢?

古文:然而 鱼听 、 仰秣 、 玄鹤延颈 、 百兽率舞 ,盖且其实;风雨之至、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癃病,殆虚言也。

现代文:虽然鱼冒出水面来听,吃料的马抬着头听,黑鹤伸长脖子鸣叫,各种兽类一齐起舞,这些大概接近其真实。但狂风暴雨的到来,晋国大旱,地上三年寸草不长,晋平公得手脚麻痹的病,大概是假话。

古文:或时奏《清角》时,天偶风雨、风雨之後,晋国适旱;平公好乐,喜笑过度,偶发癃病。

现代文:也许弹奏《清角》的时候,天正好要刮风下雨,风雨过后,晋国碰巧遭上大旱;晋平公喜欢听乐曲,喜笑过度,偶然得了手脚麻痹的病。

古文:传书之家,信以为然,世人观见,遂以为实。

现代文:解释儒家经典的人,相信认为是这样,世人看了,就更认为是事实了。

古文:实者乐声不能致此。

现代文:事实上,乐声不可能招致这样。

古文:何以验之?

现代文:用什么来证明呢?

古文:风雨暴至,是阴阳乱也。

现代文:风雨突然到来,这是阴阳错乱。

古文:乐能乱阴阳,则亦能调阴阳也。

现代文:乐声能使阴阳错乱,那么也能使阴阳调和。

古文:王者何须修身正行,扩施善政?

现代文:既然如此作君王的又何必要修养身心,端正操行,广泛施行善政呢?

古文:使鼓调阴阳之曲,和气自至,太平自立矣。

现代文:只要让人弹奏能调和阴阳的曲子,调和之气自然到来,太平景象自然就会呈现。

古文:传书言: 汤遭七年旱,以身祷於桑林,自责以六过,天乃雨 。

现代文:传书上说: 汤遇上七年大旱,用自己做牺牲在桑山的树林里祷告,列举六项过失责备自己,天才下雨。

古文:或言: 五年。

现代文:有人说: 大旱是五年。

古文:祷辞曰: 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

现代文: 祷告说: 我一个人有罪,不要涉及万民。

古文: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现代文:万民有罪,罪在我一个人。

古文:天以一人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

现代文: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昏庸,就让上天鬼神伤害万民的生命。

古文:於是剪其发,丽其手,自以为牲,用祈福於上帝。

现代文:于是剪自己的头发,捆自己的手,把自己作为牺牲,以此向上天请求降福。

古文:上帝甚说,时雨乃至。

现代文:上天很高兴,当时就下了雨。

古文:言汤以身祷於桑林自责,若言剪发丽手,自以为牲,用祈福於帝者,实也。

现代文:说汤把自己当做牺牲在桑林祷告责备自己,以及说剪头发捆手,把自己当作牺牲,以此向上天请求降福,这是事实。

古文:言雨至为汤自责以身祷之故,殆虚言也。

现代文:至于说天下雨,是因为汤责备自己,把自己当做牺牲向上天祷告的缘故,大概是不符合事实的说法。

古文:孔子疾病,子路请祷。

现代文:孔子得病,子路请求为他祷告。

**古文:孔子曰: 有诸? **

现代文:孔子说: 有这样的事吗?

**古文:子路曰: 有之;《诔》曰: 祷尔於上下神祗。 **

现代文:子路说: 有的。祷词上有: 为你向天上的神和地下的神祈祷。

**古文:孔子曰: 丘之祷,久矣。 **

现代文:孔子说: 我祈祷已经很久了。

古文:圣人修身正行,素祷之日久,天地鬼神知其无罪,故曰祷久矣。

现代文:圣人修养身心,端正操行,平常祷告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地鬼神都知道他们没有罪过,所以说 祷告很久了 。

**古文:《易》曰: 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叙,与鬼神合其吉凶。 **

现代文:《周易·乾卦·文言》上说: 圣人与天地同德行,与日月同光明,与春、夏、秋、冬四时变化同顺序,与鬼神同吉凶。

古文:此言圣人与天地、鬼神同德行也。

现代文:这是说圣人跟天地鬼神同德行。

古文:即须祷以得福,是不同也。

现代文:如果圣人一定要祈祷才能得福,这就是说他跟天地鬼神不同德行了。

古文:汤与孔子俱圣人也,皆素祷之日久。

现代文:商汤和孔子都是圣人,平素祈祷的时间都很久。

古文:孔子不使子路祷以治病,汤何能以祷得雨?

现代文:孔子不让子路祷告为他治病,商汤为什么要用祷告来得到雨水呢?

古文:孔子素祷,身犹疾病。

现代文:孔子一向祈祷,身体尚且还生病。

古文:汤亦素祷,岁犹大旱。

现代文:商汤也一向祈祷,整年还是大旱。

古文:然则天地之有水旱,犹人之有疾病也。

现代文:既然如此,那么天地有水灾旱灾,就像人会生病一样。

古文:疾不可以自责除,水旱不可以祷谢去,明矣。

现代文:生病不可能因为责备自己而消除,水灾旱灾同样不可能因为祈祷而自动免除,这是明摆着的。

古文:汤之致旱,以过乎?

现代文:商汤遭到旱灾,是因为犯了过错吗?

古文:是不与天地同德也。

现代文:这就是他不与天地同德行了。

古文:今不以过致旱乎?自责祷谢,亦无益也。

现代文:如果不是由于他的过错招致来的大旱,那么,责备自己向上天祷告谢罪,也没有什么用处。

古文:人形长七尺,形中有五常,有瘅热之病,深自克责,犹不能愈,况以广大之天,自有水旱之变。汤用七尺之形,形中之诚,自责祷谢,安能得雨邪?

现代文:人的形体长七尺,身体中有五脏,会得疟疾,狠狠地责备自己,尚且不能痊愈。何况广阔的天,本来就有水灾和旱灾,汤用七尺长的身体,心中的诚挚,责备自己祷告谢罪,怎么能得到雨水呢?

古文:人在层台之上,人从层台下叩头,求请台上之物。

现代文:要是人在高台上,有人从高台下叩头,请求得到台上的东西。

古文:台上之人闻其言,则怜而与之;如不闻其言,虽至诚区区,终无得也。

现代文:台上的人听见他的话,就会怜悯给他;如果听不见他的话,即使他诚恳到极点,最终还是得不到。

古文:夫天去人,非徒层台之高也,汤虽自责,天安能闻知而与之雨乎?

现代文:天离人,不只高台那样高,商汤即使责备自己,天怎么能听见而给他雨水呢?

古文:夫旱,火变也;湛,水异也。

现代文:那干旱,是火气造成的灾害,久雨,是水造成的灾异。

古文:尧遭洪水,可谓湛矣。

现代文:尧遇到的洪水,可以说是大得很。

古文:尧不自责以身祷祈,必舜、禹治之,知水变必须治也。

现代文:尧并没有责备自己,用自己作牺牲来向上天祈祷,而是一定要舜、禹去治理它,因为他知道水灾必须靠治理才会消除。

古文:除湛不以祷祈,除旱亦宜如之。

现代文:消除水患不能靠祈祷,消除旱灾也应该像这样。

古文:由此言之,汤之祷祈,不能得雨。

现代文:由此说来,商汤的祈祷不可能得到雨水。

古文:或时旱久,时当自雨;汤以旱久,亦适自责。世人见雨之下,随汤自责而至,则谓汤以祷祈得雨矣。

现代文:也许是干旱得太久了,该当是下雨的时候,商汤由于久旱,碰巧在责备自己,世人看雨下来,是随着汤责备自己而来的,就说汤是靠祈祷得到雨水的。

**古文:传书言: 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 **

现代文:传书上说: 仓颉创造文字,天上降下谷米,鬼夜晚哭泣。

古文:此言文章兴而乱渐见,故其妖变致天雨粟、鬼夜哭也。

现代文:这是说文字产生而祸乱也随着出现,所以他创作文字的奇异现象导致了天降谷,鬼夜哭头。

古文:夫言天雨粟、鬼夜哭,实也。言其应仓颉作书,虚也。

现代文:说天降谷,鬼夜哭,是事实,但说那是应验仓颉创造文字,则是假话。

古文:夫河出图,洛出《书》,圣帝明王之瑞应也。

现代文:黄河中出现图,洛水中出现书,是圣帝明王吉兆的应验。

古文:图书文章,与仓颉所作字画何以异?

现代文:图书文章跟仓颉创造文字有什么区别?

古文:天地为图书,仓颉作文字,业与天地同,指与鬼神合,何非何恶而致雨粟鬼哭之怪?

现代文:天地作图书,仓颉创造文字,所从事的跟天地相同,意图与鬼神相合,有什么错,有什么罪,却招来天降谷、鬼夜哭的怪现象呢?

古文:使天地鬼神恶人有书,则其出图书,非也;天不恶人有书,作书何非而致此怪?

现代文:如果天地、鬼神憎恨人有文字,那么黄河中出现图,洛水中出现书,就不对了;要是天不憎恨人有文字,创造文字又有什么错而会导致这样的怪现象呢?

古文:或时仓颉适作书,天适雨粟,鬼偶夜哭,而雨粟、鬼神哭自有所为。世见应书而至,则谓作书生乱败之象,应事而动也。 天雨谷 ,论者谓之从天而下,变而生。

现代文:也许仓颉正好创造文字,天碰巧降谷,鬼偶尔夜哭。而天降谷,鬼夜哭,自有它的原因,世人看到它们是随着文字的出现而到来的,就说创造文字产生祸乱的现象,是跟随着仓颉的事业而发生的。天降谷,议论的人说它从天而降,是随着灾变而发生。

古文:如以云雨论之,雨谷之变,不足怪也。

现代文:如果用云雨来解说,降谷的怪现象,不足奇。

古文:何以验之?

现代文:用什么来证明呢?

古文:夫云出於丘山,降散则为雨矣。

现代文:因为云是从山丘中产生,分散落下来就成为雨。

古文:人见其从上而坠,则谓之天雨水也。

现代文:人看见它从天上落下来,就说天下雨了。

古文:夏日则雨水,冬日天寒则雨凝而为雪,皆由云气发於丘山,不从天上降集於地,明矣。

现代文:夏天则是雨水,冬天天冷,那雨就凝结成雪花,这都是由于云气在山丘中产生,而不是从天上产生降落在地上,道理是明明白白的。

古文:夫谷之雨,犹复云之亦从地起,因与疾风俱飘,参於天,集於地。

现代文:那谷雨,好比重复云雨一样,也是从地上产生,随着跟大风一起飘扬,高入云霄,然后再降集在地上。

古文:人见其从天落也,则谓之天雨谷。

现代文:人们看见它从天上落下来,就说 天降谷米 。

古文:建武三十一年中,陈留雨谷,谷下蔽地。

现代文:建武三十一年,陈留地方降谷米,谷米下来把地都遮盖了。

古文:案视谷形,若茨而黑,有似於稗实也。

现代文:察看谷米的形态,像蒺藜子但要黑些,有点类似于稗子。

古文:此或时夷狄之地,生出此谷。夷狄不粒食,此谷生於草野之中,成熟垂委於地,遭疾风暴起,吹扬与之俱飞,风衰谷集,坠於中国。

现代文:这或许是边远的夷狄地方,出产这种谷米,夷狄不用谷米作粮食,这谷子生于荒野中,成熟后散落在地上,碰到大风突然来,吹起飘扬跟着一起飞驰,等风势减弱谷子聚集在中原地区落下。

古文:中国见之,谓之雨谷。

现代文:中原地区的人看见,就说天降谷米。

古文:何以效之?

现代文:以什么来验证呢?

古文:野火燔山泽,山泽之中,草木皆烧,其叶为灰,疾风暴起,吹扬之,参天而飞,风衰叶下,集於道路。

现代文:野火烧山泽,山泽中草木都被烧光,树叶成了灰,大风突然来,吹起飘扬,高高在天上纷飞,风势减弱叶灰下落,堆集在路上。

古文:夫 天雨谷 者,草木叶烧飞而集之类也。

现代文:天降谷米,就像草木的叶子被烧成灰飞上天,然后降集在地上一样。

古文:而世以为雨谷,作传书者以变怪。

现代文:而一般人便以为天降谷米,作传书的人就认为是灾变的怪现象。

古文:天主施气,地主产物。

现代文:天主管散布气,地主管生产物。

古文:有叶、实可啄食者,皆地所生,非天所为也。

现代文:有叶子、有果实可以啄吃的东西,都是地上长出来的,不是上天所造的。

古文:今谷非气所生,须土以成。虽云怪变,怪变因类。

现代文:这谷米不是气生成的。而必须有土才能长成,虽说天降谷是怪现象,但怪现象都源于同类事物。

古文:生地之物,更从天集,生天之物,可从地出乎?

现代文:长在地上的东西,变成从天上降下来;那么产生在天上的东西,可以从地上长出来吗?

古文:地之有万物,犹天之有列星也。

现代文:地上有万物,就像天上有群星一样。

古文:星不更生於地,谷何独生於天乎?

现代文:群星不会改变从地上长出来,谷米为什么就能单独从天上产生呢?

古文:传书又言:伯益作井,龙登玄云,神栖昆仑。

现代文:传书上又说: 因为伯益凿井,龙飞升到高高厚厚的云端,神隐居于昆仑山中。

古文:言龙井有害,故龙神为变也。

现代文:这是说凿井有害,所以龙和神在作怪。

古文:夫言龙登玄云,实也。

现代文:要说龙飞升到高高的厚厚的云端,是事实。

古文:言神栖昆仑,又言为作井之故,龙登神去,虚也。

现代文:但要说神隐居昆仑山中,又说因为凿井的缘故,龙飞升神离开,那是假的。

古文:夫作井而饮,耕田而食,同一实也。

现代文:凿井有水喝,种田有饭吃,同是一种情况。

古文:伯益作井,致有变动。

现代文:伯益凿井,导致变化,开始有种田的人,怎么能说没有改变呢?

古文:始为耕耘者,何故无变?神农之桡木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谷始播种。

现代文:神农把木头弄弯做成耒,教百姓种田锄草,百姓才开始以五谷为粮食,五谷才开始播种。

古文:耕土以为田,凿地以为井。

现代文:改耕土成为田,凿地成为井。

古文:井出水以救渴,田出谷以拯饥,天地鬼神所欲为也,龙何故登玄云?

现代文:井出水能解渴,田产谷能救饥,这是天地鬼神想做的事,龙为什么要躲入高高的厚厚的云端去呢?

古文:神何故栖昆仑?

现代文:神又为什么蔽居昆仑山呢?

古文:夫龙之登玄云,古今有之,非始益作井而乃登也。

现代文:其实,龙升入高高的厚厚的云端,古今都有,并非始于伯益凿井才升入云端。

古文:方今盛夏,雷雨时至,龙多登云。

现代文:如今盛夏,雷雨的季节到了,龙多数要飞升云里。

古文:云龙相应,龙乘云雨而行,物类相致,非有为也。

现代文:云雨与龙相互应和,龙驾云雨而行,同类之物互相招致,这并非是有意的行为。

古文:尧时,五十之民,击壤於涂。

现代文:尧的时候,天下很和睦,老百姓无事,有个五十岁的老人在路上玩击壤的游戏。

**古文:观者曰: 大哉,尧之德也! **

现代文:围观的人说: 伟大啊,尧的德政!

**古文:击壤者曰: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

现代文:玩击壤的人则说 我太阳升起就劳动,太阳下山才休息,凿井来喝水,种田来吃饭,这里边尧出了什么力呢?

古文:尧时已有井矣。

现代文:可见,尧的时候已经有井了。

古文:唐、虞之时,豢龙、御龙,龙常在朝。

现代文:唐尧、虞舜的时候,养龙驾龙,龙常在朝廷。

古文:夏末政衰,龙乃隐伏。

现代文:夏朝末年政治衰败,龙才隐藏起来。

古文:非益凿井,龙登云也。

现代文:并非伯益凿井,龙才飞入高高的厚厚的云端隐藏。

古文:所谓神者,何神也?

现代文:所说的神,是什么神呢?

古文:百神皆是。

现代文:各种各样的神都是。

古文:百神何故恶人为井?

现代文:各种各样的神为什么要憎恨人凿井呢?

古文:使神与人同,则亦宜有饮之欲。

现代文:假使神跟人一样,那也应该有喝水的欲望,有喝水的欲望。

古文:有饮之欲,憎井而去,非其实也。

现代文:却要憎恨井而离开,这就不真实。

古文:夫益殆之凿井,龙不为凿井登云,神不栖於昆仑,传书意妄,造生之也。

现代文:要是伯益不凿井,龙就不会因为憎恨凿井而蔽入云端,神也不会因此而隐居昆仑,这是作传书的人胡乱揣测,编造出来的。

古文:传书言: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晋君忧之。

现代文:传书上说: 吕梁山崩塌,堵塞了黄河三天没有流水,晋景公非常发愁。

古文:晋伯宗以辇者之言,令景公素缟而哭之,河水为之流通。

现代文:晋伯宗听从拉车人的话,叫晋景公穿着丧服哭泣,河水就会因此流通。

古文:此虚言也。

现代文:这是假话。

古文:夫山崩壅河,犹人之有痈肿,血脉不通也。

现代文:山崩塌堵塞黄河,就像人生疮长脓,血脉不通。

古文:治痈肿者,可复以素服哭泣之声治乎?

现代文:治毒疮的人,难道可以又重复用穿丧服,通过哭泣的声音来治病吗?

古文:尧之时,洪水滔天,怀山襄陵。

现代文:尧的时候,洪水滔天,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

古文:帝尧吁嗟,博求贤者。

现代文:帝尧叹息,广求贤能的人。

古文:水变甚於河壅,尧忧深於景公,不闻以素缟哭泣之声能厌胜之。

现代文:洪水成灾比黄河堵塞更凶,尧为此发愁比晋景公厉害,但没有听见用穿丧服,通过哭泣声的手段能制服洪水的。

古文:尧无贤人若辇者之术乎?

现代文:这是因为尧的时候没有贤能的人像拉车人那样具有法术呢?

古文:将洪水变大,不可以声服除也?

现代文:还是洪水灾害太大,不能用哭泣声和穿丧服的办法来消除它呢?

古文:如素缟而哭,悔过自责也,尧、禹之治水以力役,不自责。

现代文:如果穿着丧服哭泣是在悔过和责备自己,那么尧和禹治水是用人力,而不靠责备自己。

古文:梁山,尧时山也;所壅之河,尧时河也。

现代文:吕梁山,是尧时的山;堵塞的黄河,是尧时的黄河。

古文:山崩河壅,天雨水踊,二者之变无以殊也。

现代文:山崩塌黄河堵塞,天下雨洪水猛涨,二者灾害没有区别。

古文:尧、禹治洪水以力役,辇者治壅河用自责。变同而治异,人钧而应殊,殆非贤圣变复之实也。

现代文:尧和禹治理洪水用人力,拉车人治理黄河堵塞靠责备自己,灾害一样而治理办法不同,同样是人而对付水灾的办法却不同,这大概不是圣贤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状态的实际情况。

古文:凡变复之道,所以能相感动者,以物类也。

现代文:但凡能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状态的道理,是因为能互相感动,是同类事物的缘故。

古文:有寒则复之以温,温复解之以寒。

现代文:寒冷就用温暖去消除它,温暖就用寒冷去解除它。

古文:故以龙致雨,以刑逐,皆缘五行之气用相感胜之。

现代文:所以用龙招致下雨,用酷刑会带来严寒赶走暑气,这都是因为五行之气需要相互感应,相互克制的缘故。

古文:山崩壅河,素缟哭之,於道何意乎?

现代文:山崩塌堵塞黄河,就穿着丧服哭泣,在道理上是什么意思呢?

古文:此或时何壅之时,山初崩,土积聚,水未盛。

现代文:这事或许是黄河被堵塞的时候,山刚崩塌,泥土聚积,河水没有兴起。

古文:三日之後,水盛土散,稍坏沮矣。

现代文:三天以后,河水兴起泥土失散,逐渐毁坏。

古文:坏沮水流,竟注东去。

现代文:积土毁坏了河水开始流动,终于向东流去。

古文:遭伯宗得辇者之言,因素缟而哭,哭之因流,流时谓之河变,起此而复,其实非也。

现代文:碰巧伯宗听到拉车人的话,于是晋景公穿着丧服哭泣,一哭河水就流了。河水流了,人们就说黄河的灾害是由于哭泣才被消除并恢复正常状态的。事实并不是这样。

古文:何以验之?

现代文:用什么来证明呢?

古文:使山恆自崩乎,素缟哭无益也。

现代文:假使山经常自然崩塌,穿着丧服哭泣也没有用。

古文:使其天变应之,宜改政治。

现代文:如果山崩是天应和人事的一种灾变,那就应该改变政治才能消除。

古文:素缟而哭,何政所改而天变复乎?

现代文:穿着丧服哭泣,是什么改革了政治而使天灾消除并恢复正常的呢?

古文:传书言:曾子之孝,与母同气。

现代文:传书上说: 由于曾子很孝顺,所以能跟母亲的气相同。

**古文:曾子出薪於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 愿留,参方到。 **

现代文:曾子在野外去砍柴,有客人来找,见不在想走,曾母说: 请留步,曾子马上就到。

古文:即以右手扼其左臂。

现代文:立即用右手掐她自己的左臂。

**古文: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 臂何故痛? **

现代文:曾子的左臂立刻感到疼痛,就飞跑到家问母亲: 我的左臂为什么会疼痛?

**古文:母曰: 今者客来欲去,吾扼臂以呼汝耳。 **

现代文:母亲说: 现在有客人来访想要回去,我掐臂叫你回来。

古文: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感。

现代文:就因为曾子非常孝顺,所以跟他父母的气相同,身体有疾病,精神上总是有感应。

古文:曰:此虚也。

现代文:我认为这话是假的。

古文:夫孝悌之至,通於神明,乃谓德化至天地。

现代文:所谓 孝顺父母,尊重兄长到极点,能与天神地神相通。

古文:俗人缘此而说,言孝悌之至,精气相动。

现代文:是说德行可以感化天地。一般人由此解释说,孝顺父母,尊重兄长到极点,人与人之间精气就可以互相感动。

古文:如曾母臂痛,曾子臂亦辄痛,曾母病,曾子亦病?

现代文:像曾母左臂痛,曾子的左臂也就跟着痛。那曾母生病,曾子也跟着生病吗?

古文:曾母死,曾子辄死乎?

现代文:曾母死,曾子也跟着死吗?

古文:考事,曾母先死,曾子不死矣。此精气能小相动,不能大相感也。

现代文:考察事实,曾母先死,曾子没有死,这样说来,精气只能在小事上互相感动,而不能在大事上互相感应了。

古文:世称申喜夜闻其母歌,心动,开关问歌者为谁,果其母。

现代文:世人声称申喜晚上能听见他母亲唱歌,心有所感动,开门问唱歌的人是谁,果真会是他的母亲。

古文:盖闻母声,声音相感,心悲意动,开关而问,盖其实也。

现代文:这大概是听见他母亲的声音,声音相互感应,心里悲哀神情感动,开门而问,大约是事实。

古文:今曾母在家,曾子在野,不闻号呼之声,母小扼臂,安能动子?

现代文:如今曾母在家,曾子在野外,听不见叫喊的声音,母亲稍微掐一下左臂,怎么就能感动曾子呢?

古文:疑世人颂成,闻曾子之孝天下少双,则为空生母扼臂之说也。

现代文:我怀疑是一般人为宣扬诚心,又听说曾子孝顺父母天下难找第二个,就为此凭空捏造了曾母掐臂的说法。

古文:世称:南阳卓公为缑氏令,蝗不入界。

现代文:社会上称道南阳卓公做密县县令时,蝗虫不飞入他的县界。

古文:盖以贤明至诚,灾虫不入其县也。

现代文:这大概是因为他贤明得极诚心,害虫不会进入他县境的缘故。

古文:此又虚也。

现代文:这又不真实了。

古文:夫贤明至诚之化,通於同类,能相知心,然後慕服。

现代文:贤明极诚心使卓公德化,与同类相通,能互相知心,然后对他仰慕,信服。

古文:蝗虫,闽虻之类也,何知何见而能知卓公之化?

现代文:蝗虫是蚊虻之类,它们何时知道何时看见而能够晓得卓公德化?

古文:使贤者处深野之中,闽虻能不入其舍乎?

现代文:如果贤者住在茫茫荒野之中,蚊虻能不飞入他的房子里吗?

古文:闽虻不能避贤者之舍,蝗虫何能不入卓公之县?

现代文:蚊虻尚且不能避免飞进贤者的房舍,蝗虫怎么又能不飞入卓公的县境呢?

古文:如谓蝗虫变与闽虻异,夫寒温亦灾变也,使一郡皆寒,贤者长一县,一县之界能独温乎?

现代文:发果说蝗虫是一种灾变,跟蚊虻不同,那寒冷与温暖也是一种灾变,假使一郡都寒冷,贤者做一县之长,一县之内能单独温暖吗?

古文:夫寒温不能避贤者之县,蝗虫何能不入卓公之界?

现代文:寒冷与温暖不能避开贤者的县,蝗虫又怎么能不飞入卓公的县界呢?

古文:夫如是,蝗虫适不入界,卓公贤名称於世,世则谓之能却蝗虫矣。

现代文:要么是这样,蝗虫碰巧没有飞入县境,而卓公的贤名恰好在社会上被称颂,于是世人就说他能使蝗虫不入境。

古文:何以验之?

现代文:拿什么证明呢?

古文:夫蝗之集於野,非能普博尽蔽地也,往往积聚多少有处。

现代文:蝗虫在野外降落,不可能完全都把地遮盖住,往往有的地方聚积得多些,有的少些。

古文:非所积之地,则盗跖所居;所少之野,则伯夷所处也。

现代文:它们没有聚积的地方,只有盗跖住的地方;聚积少的野外,只有伯夷隐居的地方。

古文:集过有多少,不能尽蔽覆也。

现代文:降落和飞过的蝗虫有多有少,不可能把一个地方完全都遮盖住。

古文:夫集地有多少,则其过县有留去矣。

现代文:蝗虫聚集的地方有多有少,它们飞过的县,有的停留,有的飞走。

古文:多少不可以验善恶;有无安可以明贤不肖也?

现代文:其降落的多少不可能证明谁善谁恶,那么有没有降落怎么能够用来说明谁贤谁不贤呢?

古文:盖时蝗自过,不谓贤人界不入明矣。

现代文:大概当时蝗虫自己飞过,并不认为是贤人管理的县界就不飞进去,这是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