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虚篇

古文:盛夏之时,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室屋,俗谓天取龙,谓龙藏於树木之中,匿於屋室之间也,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屋室,则龙见於外。

现代文:夏天最热的时候,雷电击断树木,劈坏房屋,世俗认为这是天来取龙,因为他们认为龙藏在树木中,藏在房屋之间。雷电击断树木,劈坏房屋,那么龙就会在外面出现。

古文:龙见,雷取以升天。

现代文:龙出现,雷就取它升天。

古文:世无愚智贤不肖,皆谓之然。

现代文:世上无论是愚昧、智慧、贤良与不贤良的人,都认为是这样。

古文:如考实之,虚妄言也。

现代文:但是如果加以考察和核实,它便是句假话。

古文:夫天之取龙何意邪?

现代文:天取龙是什么意思呢?

古文:如以龙神为天使,犹贤臣为君使也,反报有时,无为取也。

现代文:如果以为龙神是上天的使者,那么就像贤臣是君主的使臣一样,会定时回去报告,用不着来取它。

古文:如以龙遁逃不还,非神之行,天亦无用为也。

现代文:如果认为龙会潜逃不回去,这不是神物的行为,上天也就用不着这样做。

古文:如龙之性当在天,在天上者固当生子,无为复在地。

现代文:要是龙的本性该在天上生活,那么在天上的本来就该在天上生子,用不着又到地上来。

古文:如龙有升降,降龙生子於地,子长大,天取之,则世名雷电为天怒,取龙之子,无为怒也。

现代文:如果龙有时升上天,有时降下地,降下地的龙在地上生子,子长大,上天来取它,然而世俗却称雷电为上天发怒。上天来取龙子,根本用不着发怒啊。

古文:且龙之所居,常在水泽之中,不在木中屋间。

现代文:况且龙居住的地方,经常在水泽里,不在树木之中与房屋之间。

古文:何以知之?

现代文:怎么知道呢?

**古文:叔向之母曰: 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

现代文:叔向的母亲说: 深山大泽,确实有龙蛇。

古文:传曰: 山致其高,云雨起焉。

现代文:传书上说: 山达到一定高度,云雨就在那里兴起。

**古文:水致其深,蛟龙生焉。 **

现代文:水达到一定深度,蛟与龙就在那里产生。

**古文:传又言: 禹渡於江,黄龙负船。 **

现代文:传书上又说: 禹渡长江,看见一条黄龙背着船前进。

**古文: 荆次非渡淮,两龙绕舟。 **

现代文: 楚国的次非渡淮河,有两条龙绕船而行。

古文: 东海之上,有丘欣,勇而有力,出过神渊,使御者饮马,马饮因没。

现代文:东海上有个叫菑丘的,勇猛有力,路过神潭,让赶车的给马饮水,马一饮水就被淹没了。

**古文:欣怒,拔剑入渊追马,见两蛟方食其马,手剑击杀两蛟。 **

现代文:菑丘大怒,拔出宝剑跳入深潭中去追马,看见两条蛟正在吃他的马,于是手持剑杀死了两条蛟。

古文:由是言之,蛟与龙常在渊水之中,不在木中屋间明矣。

现代文:从这些事情说来,蛟与龙常在深水之中,不在树木中房屋间已经很清楚了。

古文:在渊水之中,则鱼鳖之类。

现代文:龙在深水中,那就是鱼鳖之类。

古文:鱼鳖之类,何为上天?

现代文:既然是鱼鳖之类,为什么要上天?

古文:天之取龙,何用为哉?

现代文:天来取龙,又有什么用呢?

古文:如以天神乘龙而行,神恍惚无形,出入无间,无为乘龙也。

现代文:如果以为天神是驾龙行空,但神却是恍恍惚惚没有固定形体,出入没有阻拦,根本用不着驾龙。

古文:如仙人骑龙,天为仙者取龙,则仙人含天精气,形轻飞腾,若鸿鹄之状,无为骑龙也。

现代文:如果是仙人要骑龙,天为仙人来取龙,而仙人怀有天的精气,身轻能飞腾,像天鹅的形状一样,根本用不着骑龙。

古文:世称黄帝骑龙升天,此言盖虚,犹今谓天取龙也。

现代文:世俗称颂黄帝能骑龙升天,这话大概是假的,就像现在说天要来取龙一样。

古文:且世谓龙升天者,必谓神龙。

现代文:况且社会上认为龙能升天,肯定是神龙。

古文:不神,不升天;升天,神之效也。

现代文:不是神物,就不会升天;能升天,就是神物的证明。

古文:天地之性,人为贵,则龙贱矣。

现代文:天地间有生命的东西,人是最高贵的,相比之下而龙是低贱的。

古文:贵者不神,贱者反神乎?

现代文:高贵的不是神物,低贱的反而是神物了吗?

古文:如龙之性有神与不神,神者升天,不神者不能。

现代文:如果龙的生命有是神物与不是神物的,是神物的能升天,不是神物的不能升天。

古文:龟蛇亦有神与不神,神龟神蛇,复升天乎?

现代文:那么龟蛇也有是神物与不是神物的,神龟神蛇是不是又能升天呢?

古文:且龙禀何气而独神?

现代文:况且龙又是承受了什么气而偏偏是神物呢?

古文:天有仓龙、白虎、硃鸟、玄武之象也,地亦有龙、虎、鸟、龟之物。

现代文:天有仓龙、白虎、朱鸟、玄武的星象,地也有龙、虎、鸟、龟等动物。

古文:四星之精,降生四兽。

现代文:天上四种星的精气,下到地上就产生了龙、虎、鸟、龟四种野兽。

古文:虎鸟与龟不神,龙何故独神也?

现代文:虎、鸟与龟都不是神物,为什么龙偏偏是神物呢?

古文:人为倮虫之长,龙为鳞虫之长。俱为物长,谓龙升天,人复升天乎?

现代文:人是裸露动物中的首领,龙是有鳞甲动物中的头领,都是一类动物中的领袖,为什么说龙能升天,人就不能升天呢?

古文:龙与人同,独谓能升天者,谓龙神也。

现代文:龙跟人一样,只说龙能升天,是不是认为龙是神物呢?

古文:世或谓圣人神而先知,犹谓神龙能升天也。

现代文:世上有人说圣人是神能先知,就说神龙能升天。

古文:因谓圣人先知之明,论龙之才,谓龙升天,故其宜也。

现代文:因为错误地认为圣人有先知的高明,于是在评论龙的本领时,就说龙能升天,本来是可以的。

古文:天地之间,恍惚无形,寒暑风雨之气乃为神。

现代文:天地之间,恍恍惚惚没有固定形体的东西,像构成寒暑风雨的气才算是神物。

古文:今龙有形,有形则行,行则食,食则物之性也。

现代文:如今龙有形体,有形体就会行动,能行动就要吃东西,吃东西则是动物的本性。

古文:天地之性,有形体之类,能行食之物,不得为神。

现代文:天地的生性,有形体之类,凡能行动,会吃东西的动物,不能成为神物。

古文:何以言之,龙有体也。

现代文:为什么说龙是有形体的呢?

**古文:传曰: 鳞虫三百,龙为之长。 **

现代文:传书上说: 有鳞甲的动物三百种,龙是它们的头。

古文:龙为鳞虫之长,安得无体?

现代文:龙是鳞甲动物的头领,怎么会没有形体呢?

古文:何以言之,孔子曰: 龙食於清,游於清。龟食於清;游於浊;鱼食於浊,游於浊。

现代文:为什么说龙会行动能吃东西呢?因为孔子说: 龙在清水中觅食,在清水中游动;龟在清水中觅食,在浑水里游动;鱼在浑水中觅食,在浑水中游动。

**古文:丘上不及龙,下不为鱼,中止其龟与! **

现代文:我上不及龙,下不是鱼,处在它们中间,可能是龟吧!

古文:《山海经》言:四海之外,有乘龙蛇之人。

现代文:《山海经》上说:在遥远的地方,有会骑龙蛇的人。

古文: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

现代文:一般人画龙的样子,是马头蛇尾。

古文:由此言之,马、蛇之类也。

现代文:像这样说来,龙是马蛇之类东西。

**古文:慎子曰: 蜚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雨霁,与蚓蚁同矣。 **

现代文:慎子说: 飞龙能驾云,腾蛇在雾中游,云散雨停,跟蚯蚓、蚂蚁一样。

古文:韩子曰: 龙之为虫也,鸣可狎而骑也。

现代文:韩非子说: 龙这种动物很温和,可以亲近并骑它。

**古文:然喉下有逆鳞尺余,人或婴之,必杀人矣。 **

现代文:然而喉下有一尺多长倒着长的鳞,人要是碰着它,龙一定要整死人。

古文:比之为蚓蚁,又言虫可狎而骑,蛇、马之类明矣。

现代文:他拿蚯蚓、蚂蚁来作比较,又说既然龙可以亲近而骑它,那么它是蛇、马之类的东西,是很明白的了。

**古文:传曰: 纣作象箸而箕子泣。 **

现代文:传书上说: 纣做象牙筷子箕子哭泣。

古文:泣之者,痛其极也。

现代文:哭泣的原因是痛心纣做得太过分了。

古文:夫有象箸,必有玉杯。

现代文:因为有象牙筷子,一定会有玉石杯子。

古文:玉杯所盈,象箸所挟,则必龙肝豹胎。

现代文:玉石杯子装的,象牙筷子挟的,那一定是龙肝豹胎。

古文:夫龙肝可食,其龙难得。

现代文:龙肝可以吃,这龙难得。

古文:难得则愁下,愁下则祸生,故从而痛之。

现代文:龙难得就会使下面的人发愁,下人发愁就会产生灾祸,所以箕子接着就悲痛起来。

古文:如龙神,其身不可得杀,其肝何可得食?

现代文:如果龙是神物,它的身体不可能被杀,它的肝怎么可能被吃呢?

古文:禽兽肝胎非一,称龙肝豹胎者,人得食而知其味美也。

现代文:禽兽的肝胎不止一种,称作龙肝、豹胎的,人得吃了就知道它们的味道很鲜美。

古文:春秋之时,龙见於绛郊。

现代文:春秋时候,龙在绛城郊外出现。

古文:魏献子问於蔡墨曰: 吾闻之,虫莫智於龙,以其不生得也。

现代文:魏献子问蔡墨说: 吾听说,动物没有比龙更聪明,因为它不会被活捉。

**古文:谓之智,信乎? **

现代文:说它聪明,是真的吗?

古文:对曰: 人实不知,非龙实智。

现代文:蔡墨回答说: 是人实在不知道它的习性,并不是龙真的聪明。

**古文: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

现代文:古时候养龙,所以国中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古文:献子曰: 是二者,吾亦闻之,而不知其故。

现代文:献子说: 这二个姓氏我也听见过,但不知道他们的来历。

**古文:是何谓也? **

现代文:这两个姓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古文:对曰: 昔有飂叔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

现代文:蔡墨回答说: 过去有飂国的国君叔安,他有个后代子孙叫董父,实在很喜欢龙,能设法知道龙的嗜好和要求来喂养它们,很多龙都归顺他。

古文:乃扰畜龙,以服事舜,而锡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鬲川,鬲夷氏是其後也。

现代文:于是他就驯养龙,以此来伺候舜,舜便赐他姓董,氏豢龙,封地在鬷川,鬷夷氏是他的后代。

古文:故帝舜氏世有畜龙。

现代文:因此帝舜氏时代有养龙的。

古文:及有夏,孔甲扰於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也,而未获豢龙氏。

现代文:到了夏朝,孔甲顺服上天,上天赐给他乘坐的龙,黄河与汉水各二条,各有一雌一雄,孔甲不会喂养,而又没有找到豢龙氏。

古文: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刘累学扰龙於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龙。

现代文:陶唐氏已经衰落,后来有刘累向豢龙氏学习驯龙,以此侍奉孔甲,才有了人能喂养龙。

古文: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後。

现代文:于是夏朝君主孔甲嘉奖他,赐氏叫御龙,用他来代替豕韦的后代。

古文: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之。

现代文:龙中一条雌的死了,刘累背地里剁成肉酱给夏朝君主孔甲吃。

**古文:既而使求,惧而不得,迁於鲁县,范氏其後也。 **

现代文:孔甲吃了,不久又让他再找来吃。刘累害怕找不到,就迁移到鲁县,范氏就是他的后代。

**古文:献子曰: 今何故无之? **

现代文:献子说: 现在什么缘故没有了?

古文:对曰: 夫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

现代文:蔡墨回答说: 事物都有掌管它的官,官要改进他管理的方法,早晚都在考虑它。

古文: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

现代文:要是一天失职,就死到临头,丢官不再吃俸禄。

古文:官宿其业,其物乃至。

现代文:官要安于自己的职业,生物才会到来。

**古文:若泯弃之,物乃低伏,郁湮不育。 **

现代文:如果消灭丢弃它们,生物就会潜藏不出,郁结不能繁殖。

古文:由此言之,龙可畜又可食也。

现代文:像这样说来,龙既可以养又可以吃。

古文:可食之物,不能神矣。

现代文:可以吃的东西,不可能是神物。

古文:世无其官,又无董父、後刘之人,故潜藏伏匿,出见希疏;出又乘云,与人殊路,人谓之神。

现代文:世上没有这样的官,又没有董父、孔甲、刘累这样的人,所以龙潜藏隐伏,出现稀少,出来又都驾着云,跟人不同路,于是人就认为它是神物。

古文:如存其官而有其人,则龙,牛之类也,何神之有?

现代文:如果保存驯龙的官,又有能当这个官的人,那么龙,就像牛之类,怎么会是神物呢?

古文:以《山海经》言之,以慎子、韩子证之,以俗世之画验之,以箕子之泣订之,以蔡墨之对论之,知龙不能神,不能升天,天不以雷电取龙,明矣。

现代文:《山海经》的话来说,用慎子、韩非子的话来证明,用世俗画来险证,用箕子的哭泣来考订,用蔡墨的回答来评定,知道龙不能是神物,不能升天,天也不会用雷电来取龙,这已经很清楚了。

古文:世俗言龙神而升天者,妄矣。

现代文:社会上一般人说龙是神物而且会升天,简直是胡说。

古文:世俗之言,亦有缘也。

现代文:社会上一般人的说法,也有缘故。

**古文:短书言: 龙无尺木,无以升天。 **

现代文:因为短书上说: 龙如果连一尺小树那样的凭借都没有,就不能升天。

古文:又曰 升天 ,又言 尺木 ,谓龙从木中升天也。

现代文:又说 升天 ,又言 小树 ,所以认为龙是从树木中升天的。

古文:彼短书之家,世俗之人也。

现代文:那些写短书的人,是社会上普通的人。

古文:见雷电发时,龙随而起,当雷电树木之时,龙适与雷电俱在树木之侧,雷电去,龙随而上,故谓从树木之中升天也。

现代文:看见雷和电发生的时候,龙跟随着腾起,当雷电击断树木的时候,龙正好跟雷电一齐在树木的旁边,雷电消失,龙随着就向上飞升,因此说是从树木中升天的。

**古文:实者雷龙同类,感气相致,故《易》曰: 云从龙,风从虎。 **

现代文:实际上云与龙同类,能够用气相互感召,所以《易经·乾卦》说: 云跟着龙,风跟着虎。

**古文:又言: 虎啸谷风至,龙兴景云起。 **

现代文:传书上又说: 老虎咆哮,山谷中会刮起大风;龙飞腾,天空中会出现彩云。

古文:龙与云相招,虎与风相致,故董仲舒雩祭之法,设土龙以为感也。

现代文:龙与云互相招致,虎跟风相互引致,所以董仲舒的云祭办法,是设一条土龙以此来感召云雨。

古文:夫盛夏太阳用事,云雨干之。

现代文:那炎热的夏天太阳主事,云雨来干扰。

古文:太阳火也,云雨水也,火激薄则鸣而为雷。

现代文:太阳是火,云雨是水。水火互相冲击而发出的响声就是雷。

古文:龙闻雷声则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

现代文:龙听见雷声就腾起,一腾起云就来,云到龙就乘坐它升天。

古文: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

现代文:云雨感召龙,龙也就驾起云升天。

古文:天极雷高,云消复降。

现代文:升到天和云的最高处,云消失又降下来。

古文:人见其乘云则谓 升天 ,见天为雷电则为 天取龙 。

现代文:人看见龙乘云就说是 升天 ,看见天产生雷电就认为是 天来取龙 。

古文:世儒读《易》文,见传言,皆知龙者云之类。拘俗人之议,不能通其说;又见短书为证,故遂谓 天取龙 。

现代文:世上的儒者读《易经》,看见传书上说的,都知道龙是云之类,但由于他们拘泥于庸人的议论,不能正确理解那说法;又看见短书能作证,因此就认为是 天来取龙。

古文:天不取龙,龙不升天。

现代文:其实天不会来取龙,龙也不会升天。

古文:当丘欣之杀两蛟也,手把其尾,拽而出之至渊之外,雷电击之。

现代文:当年菑丘杀两条蛟的时候,是用手抓住它的尾巴,拖出来到深潭的外面,让雷电击杀它。

古文:蛟则龙之类也。

现代文:蛟就是龙之类。

古文:蛟龙见而云雨至,云雨至则雷电击。

现代文:蛟跟龙一出现云雨就来了,云雨一来那么雷电就击杀它。

古文:如以天实取龙,龙为天用,何以死蛟为取之?

现代文:如果以为天确实来取龙,龙为天使用,那么天为什么要取死蛟呢?

古文:且鱼在水中,亦随云雨,蜚而乘云雨非升天也。

现代文:而且鱼在水中,也随着云雨跳出水面,但乘云雨却不能升天。

古文:龙,鱼之类也,其乘雷电犹鱼之飞也。

现代文:龙跟鱼一类,龙驾雷电,就同鱼随云雨跳出水面一样。

古文:鱼随云雨,不谓之神,龙乘雷电独谓之神。

现代文:鱼随着云雨跳出水面不认为是神物,而龙驾雷电却偏偏认为是神物,可见社会上的说法,不真实。

古文:世俗之言,失其实也。物在世间,各有所乘。

现代文:动物在世界上,各有各自乘坐的东西。蛇驾雾,龙乘云,鸟御风。

古文:水蛇乘雾,龙乘云,鸟乘风。见龙乘云,独谓之神,失龙之实,诬龙之能也。

现代文:看见龙乘云,就认为它是神物,这不符合龙的实情,而是在捏造龙的本领。

古文:然则龙之所以为神者,以能屈伸其体,存亡其形。

现代文:然而龙之所以被认为是神物,是因为它能收缩与伸长自己的身体,形体可以时隐时现。

古文:屈伸其体,存亡其形,未足以为神也。

现代文:能收缩与伸长自己的身体,形体可以时隐时现,不足以认为是神物。

古文:豫让吞炭,漆身为厉,人不识其形。

现代文:豫让吞下木炭,用漆涂身变得像得了麻风病一样,使人无法识别他的形体。

古文:子贡灭须为妇人,人不知其状;龙变体自匿,人亦不能觉,变化藏匿者巧也。

现代文:子贡拔掉胡须装成女人,让人不晓得他原来的样子。龙变化身体自动隐藏起来,人不过不能察觉,这是由于它变化和隐藏得巧妙。

古文:物性亦有自然,狌狌知往,乾鹊知来,鹦鹉能言,三怪比龙,性变化也。

现代文:动物的天性也有生下来就这样的。像猩猩知道过去的事情,喜鹊知道未来的事情,鹦鹉会说话,这三种不常见的动物跟龙一样,天性就能这样变化。

古文:如以巧为神,豫让、子贡神也。

现代文:要是以巧变为神物,豫让、子高就是神人了。

古文:孔子曰: 游者可为网,飞者可为矰。

现代文:孔子说: 水里游的东西可以用鱼线来钓,天上飞的东西可以用矰来射。

古文:至於龙也,吾不知其乘风云上升。

现代文:至于龙,我不知道它能乘驾风云上升至天。

**古文: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 **

现代文:今天我看见老子,他大概就同龙一样吧!

古文:夫龙乘云而上,云消而下。

现代文:龙乘驾云上天,云消失就下来。

古文:物类可察,上下可知;而云孔子不知。

现代文:动物一类的可以考察,上天下地可以知道,却说孔子不晓得。

古文:以孔子之圣,尚不知龙,况俗人智浅,好奇之性,无实可之心,谓之龙神而升天,不足怪也。

现代文:以孔子的圣明,尚且不知道龙,何况庸人智慧低下,有好奇的性格,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于是认为龙是神物而且会升天,这就不足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