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谏

古文: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败,籍没入宫。

现代文: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在宴会上交谈,当时有个美人在旁边侍候。她本是庐江王李瑗的爱姬,李瑗败事后,被籍没入宫。

**古文:太宗指示珪曰: 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

现代文: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 庐江王荒淫无道,杀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占为己有。暴虐到极点,怎会不灭亡呢?

**古文:珪避席曰: 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 **

现代文:王离座说: 陛下认为庐江王夺取她是对了呢,还是不对?

**古文:太宗曰: 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 **

现代文:太宗说: 哪有杀人而夺取其妻的道理,你却问我对不对,这是什么意思?

**古文:珪对曰: 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 郭何故亡? **

现代文:王回答说: 我见到《管子》书里说:齐桓公到了郭国,问那里的父老: 郭国为什么会灭亡?

**古文:父老曰: 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

现代文:父老说: 因为郭君喜欢好人而厌恶坏人。

**古文:桓公曰: 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 **

现代文:齐桓公说: 照你所说,他是个贤君啊,怎会灭亡呢?

**古文:父老曰: 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 **

现代文:父老说: 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却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不能摒弃,所以灭亡。

**古文: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

现代文:如今这个妇人还在陛下左右,所以我猜测陛下的心意认为这样做是对的,陛下如果认为不对,那就是所谓知道邪恶而不能摒弃了。

古文: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现代文:太宗听罢大为欣喜,夸他讲得好极了,马上命令把这个美人送还给她的亲族。

古文: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

现代文: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在洛阳修建乾元殿,以供天子巡游四方的时候下榻居住。

古文: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

现代文: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说:

古文: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应?

现代文:陛下您智虑周全,可谓无所不及。您下令要做的事,有哪一件不成功呢?

古文:志之所欲,何事不从?

现代文:您立志想要得到的东西,有哪一件不是依从你的意思去办呢?

古文: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

现代文:我认为秦始皇刚开始做皇帝的时候,一直想倚仗灭掉周室的余威,凭借平定六国的气势,将基业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古文: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

现代文:可是到了他儿子掌权的时候国家就灭亡了,我们认真分析它灭亡的原因,是他们父子随心所欲地放纵自己的贪欲,违背上天的旨意,残害百姓等因素造成的。

古文: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

现代文:从这里可以看出,统治天下不能仅仅凭借武力,一味信奉神灵也不能保障他的江山固若金汤。

古文: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现代文:只有大力提倡节俭,减轻赋税,自始至终兢兢业业,才可以永保江山安泰。

古文:方今承百王之末,属凋弊之余,必欲节之以礼制,陛下宜以身为先。

现代文:我们刚刚统一了天下,还没有从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中恢复过来,民生凋敝。这个时候应该提倡节俭,以礼治国,陛下您更应该以身作则。

古文:东都未有幸期,即令补葺;诸王今并出藩,又须营构。兴发数多,岂疲人之所望?其不可一也。

现代文:东都洛阳没有行宫,就下令修缮,各位大臣出京镇守边关,也都需要修建官邸,工事太多,恐怕会劳民伤财,这是第一点不可修建的原因。

古文:陛下初平东都之始,层楼广殿,皆令撤毁,天下翕然,同心欣仰。

现代文:陛下你当初平定东都洛阳,看见那些豪华奢侈的宫殿,下令全部拆毁,此举让天下人惊叹佩服。

古文:岂有初则恶其侈靡,今乃袭其雕丽?

现代文:岂有开始憎恶隋代的奢华,现在又步其后尘的道理呢?

古文:其不可二也。

现代文:这是陛下不可为的理由之二。

古文: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务,成虚费之劳。

现代文:一听到下面有呈报,就去巡视,然而事情并不紧急,这样做岂不是白白消耗国家的财产。

古文:国无兼年之积,何用两都之好?

现代文:现在国家建立不久,国库还不充盈,哪用得着修建两个都城?

古文:劳役过度,怨讟将起。其不可三也。

现代文:老百姓的劳役过重,就会产生怨恨,这是陛下不可为的理由之三。

古文:百姓承乱离之后,财力凋尽,天恩含育,粗见存立,饥寒犹切,生计未安,三五年间,未能复旧。

现代文:如今百姓遭受天下大乱之后,生活非常贫困。老天有眼,让百姓的生活稍稍有了点好转,但是仍然存在忍饥挨饿的生计之忧,这种情况三五年之内也不可能解除。

古文:奈何营未幸之都,而夺疲人之力?其不可四也。

现代文:如果这个时候让老百姓去营建东都,岂不是勉为其难,这是陛下不可为的理由之四。

古文:昔汉高祖将都洛阳,娄敬一言,即日西驾。岂不知地惟土中,贡赋所均,但以形胜不如关内也。

现代文:汉代的时候,汉高祖刘邦要在洛阳建都,大臣娄敬进言说这样做不可行,他劝说汉高祖在秦朝的故都建都,汉高祖接受了他的建议,当日就往西行,定都长安。

古文:伏惟陛下化凋弊之人,革浇漓之俗,为日尚浅,未甚淳和,斟酌事宜,讵可东幸?

现代文:现在只希望陛下你体察百姓之苦,革除日渐沦丧的世俗风气。你治理国家的时间还很短,国家的各种社会风气还不淳厚,凡事都应该三思而后行,现在怎么可以在洛阳大兴土木,难道连古人都不如吗?

古文:其不可五也。臣尝见隋室初造此殿,楹栋宏壮,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采来,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毂,皆以生铁为之,中间若用木轮,动即火出。

现代文:宫殿所用的木材都不是附近产的,大多都是从遥远的豫章郡运来的。一根柱子就要用两千人来拉,下边滑动用的轮子必须用生铁铸成,中间如果用木头做轮子,一滑动起来就会起火。

古文: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则余费又过倍于此。

现代文:粗略算来,一根柱子的运送就要耗费数十万两银子,而其他的费用更是难以估量。

古文: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现代文:我听说一座阿房宫建成了,就使得秦国人心离散;章华宫修成了,就造成楚国民心散乱;乾元宫修完了,隋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古文: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

现代文:况且凭借国家目前的政治状况,比起隋朝来说又如何呢?

古文: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现代文:国家从萧条中建立起来,这个时候再役使苦难的百姓,劳民伤财,就会重蹈历代王朝灭亡的覆辙,步其后尘,从这点来说,我们恐怕比隋炀帝还要昏庸啊。

古文: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所笑,则天下幸甚矣。

现代文:我恳切地希望陛下能认真考虑这件事,不要让我们的行为被后人所耻笑,那便是国家的大幸了。

**古文:太宗谓玄素曰: 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 **

现代文:太宗对张玄素说: 你认为我连隋炀帝都不如,那跟桀、纣相比呢?

**古文:对曰: 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 **

现代文:玄素回答说: 如果这座宫殿修好了,可以说与他们殊途同归,没什么两样。

**古文:太宗叹曰: 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

现代文:太宗猛然醒悟,叹息着说: 我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件事,所以导致了这么严重的后果。

古文:顾谓房玄龄曰: 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

现代文:说罢,他又转过头来对房玄龄说道: 看看玄素的奏表,洛阳的宫殿实在不应该修建,以后做事必须按事理行事,即使露天休息又如何呢?

古文: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现代文:凡是因此产生的赋役,都应该马上停止。

古文: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

现代文:要地位低的人干预地位高的人,历来都不容易做到。要不是玄素忠心正直,心地无私,又怎能做得到呢?

古文: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

现代文:一般人唯唯诺诺,哪里抵得上一个人惊世骇俗的言论对人的启发大呢?

**古文:可赐绢二百匹。 **

现代文:我要赏赐玄素绢二百匹。

**古文:魏征叹曰: 张公遂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

现代文:针对这件事,魏徵感叹地说: 张公的话真有力量呀,可谓是仁义之人,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对国家百姓的好处真是不可限量呀!

古文: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

现代文:唐太宗有一匹好马,特别喜爱它,常在宫里饲养,有一天这匹马没有生病却突然死掉了。

古文: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现代文:太宗对养马的宫人很生气,要杀掉他。

古文:皇后谏曰: 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 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现代文:长孙皇后劝谏说: 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晏子请求数说养马人的罪状: 你养的马死了,这是你第一条罪。

古文: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

现代文:让国君因马杀人,百姓知道了,必定怨恨我们国君,这是你第二条罪。

**古文: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

现代文:诸侯知道了,必定轻视我们齐国,这是你第三条罪。

古文:公乃释罪。

现代文:齐景公听后便赦免了养马人的罪。

**古文: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 **

现代文:陛下曾经读书读到过这件事情,难道忘记了吗?

古文:太宗意乃解。

现代文:太宗听了这话才平下气来。

**古文:又谓房玄龄曰: 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

现代文:他又对房玄龄说: 皇后在很多事情上启发帮助我,对我很有好处。

古文:贞观七年,太宗将幸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曰: 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

现代文:贞观七年,太宗要巡幸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道: 陛下身处高位,如果要以救济天下百姓为己任,那么就应该让自己的欲望顺从于天下百姓的需要,而不能要求天下人都来顺从你一个人的需要。

**古文:然而离宫游幸,此秦皇、汉武之事,故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 **

现代文:然而,整日想远离皇宫到处游玩,这是秦始皇、汉武帝他们经常做的事,不是尧、舜、禹、汤这些明君所为。

古文:言甚切至。

现代文:话语间,言辞诚恳激切。

**古文:太宗谕之曰: 朕有气疾,热便顿剧,故非情好游幸,甚嘉卿意。 **

现代文:太宗开导他说: 我患有与气候相关的毛病,天气热了,病痛就要加剧。

古文:因赐帛五十段。贞观三年,李大亮为凉州都督,尝有台使至州境,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

现代文:所以并不是我的本性喜欢到处巡游,但是,我还是十分感谢你的好意。 因此赏赐给姚恩廉五十匹丝帛。贞观三年,李大亮担任凉州都督,有一位台使来到凉州,看见此地有一种很稀有名贵的大鹰,台使就叫李大亮把鹰进献给唐太宗。

古文:大亮密表曰: 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

现代文:李大亮私下上疏给唐太宗: 陛下下令禁止打猎,现在却派使者前来索要大鹰。

**古文: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

现代文:如果这是陛下的意思,那就是陛下违背了过去的圣旨;如果是台使擅自主张,那他就是一个冒名的使者。

古文:太宗下书曰: 以卿兼资文武,志怀贞确,故委藩牧,当兹重寄。

现代文:唐太宗看完李大亮的奏折,回复道: 你既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又对国家忠肝义胆,所以派你镇守边关,委以重任。

古文:比在州镇,声绩远彰,念此忠勤,岂忘寤寐?

现代文:你这些年为国尽职尽忠,在边关声名远扬。

古文:使遣献鹰,遂不曲顺,论今引古,远献直言。

现代文:我派使者来索要大鹰,你并不是趋炎附势地迎合我的旨意,而是借古鉴今,在那么遥远的地方还进献忠言,可谓披肝沥胆,诚愚之至。

古文:披露腹心,非常恳到,览用嘉叹,不能已已,有臣若此,朕复何忧!

现代文:任何赞许都不能表达我的心意,有你这样的臣子,我还担忧什么呢?

古文:宜守此诚,终始若一。

现代文:希望你能够保持这份赤诚之心,始终如一。

古文:《诗》云: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现代文:《诗经》上有句话叫: 尽忠职守,忠诚正直。

**古文: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

现代文:神灵得知,赐予洪福。

古文: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所言,深足贵矣。

现代文:古人也说过这么有分量的话,它的价值胜过千两黄金。你的一番话,真是可贵呀。

古文:今赐卿金壶瓶、金碗各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联自用之物。

现代文:现在我赐给你金壶瓶、金碗各一只,虽然不是价值千金,但这是我平时自己所用的东西。

古文:卿立志方直,竭节至公,处职当官,每副所委,方大任使,以申重寄。公事之闲,宜观典籍。

现代文:你性情方正平直,一心为公,我委托的事情你还上疏进行核实。你在处理公务之余,可以看一看古代的典籍。

**古文:兼赐卿荀悦《汉纪》一部,此书叙致简要,论议深博,极为政之体,尽君臣之义,今以赐卿,宜加寻阅。 **

现代文:我再赐给你一部荀悦写的《汉纪》,这本书叙述简要,议论深刻,对如何治国、如何尽到君臣的职责说得非常透彻,现在我把它赐给你,希望你回去认真地阅读。

古文: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忤旨,太宗以为讪谤。

现代文: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唐太宗,太宗认为这是毁谤。

**古文:侍中魏征进言曰: 昔贾谊当汉文帝上书云云 可为痛哭者一,可为长叹息者六。 **

现代文:侍中魏徵进言道: 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曾说到 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 。

古文: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

现代文: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

**古文: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 **

现代文: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希望陛下仔细详察我的话对不对。

**古文:太宗曰: 非公无能道此者。 **

现代文:太宗说: 只有你能讲这样中肯的话。

古文:令赐德参帛二十段。

现代文:于是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

古文: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

现代文:贞观十五年,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封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有回来,太宗又令人携带大量金帛到西域各国去买马。

古文:魏征谏曰: 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

现代文:魏徵劝谏说: 现在派遣的使者是以封立可汗为名义的,可汗尚未封立,就到各国去买马。突厥人一定认为我们的目的是买马,而不是专程去封立可汗。

古文: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

现代文:这样,可汗虽然被封立了,他也不会对陛下感恩;立不成的话,就会产生很深的怨恨。

古文: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

现代文:西域各国听说这件事,也会看不起中国。

古文: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

现代文:只要能使西域各国安定,那么各国的好马用不着去买,就会自动送上门来。

**古文: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 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 **

现代文:从前汉文帝时,有人献千里马。文帝说: 我巡幸时每天行进三十里,打仗时每天行进五十里,仪仗走在我的前面,副车跟在我的后面,我单独骑一匹千里马,能走到哪里去呢?

古文: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

现代文:于是给了献马人一些路费,让他回去了。

古文: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

现代文:汉光武帝时,有人献千里马和宝剑,光武帝让千里马拉装载战鼓的车,宝剑赐给手下的骑士。

古文: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

现代文:今天陛下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武王,怎么在这件事情上的见识,还不如汉文帝、汉光武帝呢?

**古文: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 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 **

现代文:魏文帝曾打算买西域的大珍珠,苏则劝谏说: 如果陛下的恩惠遍布四海,这些东西不用追求,自然会到来。能买得到的东西,就不足珍贵了。 陛下纵使不仰慕汉文帝的崇高德行,难道也不畏惧苏则的正直议论吗?

古文:太宗遽令止之。

现代文:于是,太宗立即下令停止买马。

古文:贞观十七年,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上疏陈得失。

现代文:贞观十七年,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上书评论朝政得失。

**古文:特赐钟乳一剂,谓曰: 卿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 **

现代文:太宗特意赐给他钟乳石剂,对他说: 你向我进献药石一样的谏言,所以我也拿药石来报答你。

古文:贞观十八年,太宗谓长孙无忌等曰: 夫人臣之对帝王,多顺从而不逆,甘言以取容。

现代文: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 臣子对帝王,多是顺从而不违背,用甜言美语来讨人欢心。

**古文:朕今发问,不得有隐,宜以次言朕过失。 **

现代文:我现在提出问题,你们不准隐讳,要一一说出我的过失来。

**古文:长孙无忌、唐俭等皆曰: 陛下圣化道致太平,以臣观之,不见其失。 **

现代文:长孙无忌、唐俭等人都说: 陛下圣德教化,导致天下太平,据我们看来,看不出有什么过失。

古文:黄门侍郎刘洎对曰: 陛下拨乱创业,实功高万古,诚如无忌等言。

现代文:黄门侍郎刘洎对答说: 陛下拨乱创业,确实功高万古,如无忌等人所说。

古文:然顷有人上书,辞理不称者,或对面穷诘,无不惭退。

现代文:但不久前有人上书,遇到言辞内容不合陛下心意的,有时就当面追根盘问,弄得上书言事的人无不羞惭而退。

**古文:恐非奖进言者。 **

现代文:这恐怕不是在奖励进言者吧。

**古文:太宗曰: 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 **

现代文:太宗说: 这话讲对了,我一定接受你的意见改正错误。

古文:太宗尝怒苑西监穆裕,命于朝堂斩之。

现代文:太宗对苑西监穆裕大为恼火,下令将他在朝堂上斩首。

古文:时高宗为皇太子,遽犯颜进谏,太宗意乃解。

现代文:当时高宗为皇太子,不惜冒犯太宗,前去求情,太宗的怒气才消退。

**古文:司徒长孙无忌曰: 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今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颜之谏,诚古今未有。 **

现代文:司徒长孙无忌说: 自古以来,太子进谏总是找适当的机会说,今天陛下大发天威,太子却能犯颜进谏,这是古今没有的。

古文:太宗曰: 夫人久相与处,自然染习。

现代文:太宗说: 人在一起相处,自然会相互染上一种习气。

古文: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征朝夕进谏。

现代文:自从我统治天下以来,虚心接纳正直的意见,就有魏徵不分早晚随时进谏。

古文:自征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之。

现代文:自从魏徵死后,又有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续进谏。

**古文: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 **

现代文:皇太子小时候在我面前,常见我听到进谏心情很愉悦,因此养成喜欢纳谏、进谏的习性,所以才有今天的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