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俭约

古文: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 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现代文: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 自古帝王凡是有兴土木的大事,必须以物资人力来衡量利弊。

古文: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

现代文:当初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的人力极为多数,而没有抱怨的人,顺应了力量,众人能享受建设成果。

古文: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现代文:秦始皇营建宫室,但人民非常反对,因为是为了满足其私欲,不和人民一起享受。

古文: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

现代文:朕现在想造一座宫殿,材木工具已经准备就绪,但想想秦始皇的事,所以打算放弃。

**古文:古人云: 不作无益害有益。 **

现代文:古人曾说: 不做没有益处的事,只挑有益的做。

**古文: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现代文: 不显耀可以引起贪欲的财货,免得搞乱人民清净的心思 。

古文: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现代文:所以可知显耀财货,他的心一定被污浊了。

古文: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现代文:就像雕镂器物,珠玉服玩,如果只知道享受它们,那么灭亡的时候就能数着日子到来了。

**古文: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

现代文:自王公及之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若装饰过于豪华,便一切都停止供应并查处。

古文: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现代文:所以二十年来,风俗简朴,衣服没有锦绣,财产富饶,没有饥饿的坏情况。

**古文:贞观二年,公卿奏曰: 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

现代文:贞观二年,公卿上奏说: 依《礼》中所讲的,六月夏日,可以居住在凉台,但是现在夏天暑气没有退却,秋天凉气刚刚开始,皇宫中非常潮湿,所以请求修建一座暖阁让您居住。

古文:太宗曰: 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现代文:太宗说: 朕有哮喘病,难道就不怕潮湿?

古文: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现代文:但如果修建的话,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

**古文: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

现代文:以前汉文想修建露台,因为怜惜十户百姓家产,朕功德不及汉文帝,而比他还要奢侈浪费,难道是为人父母的道理吗?

古文: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现代文:所以再三上书,太宗就是不允许。

古文: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 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现代文:贞观四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说: 用华丽的装饰宫殿,游览、观赏池台,是帝王想做的事情,百姓不希望做的事情。

古文: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现代文:帝王想要做这些的原因是要享乐,百姓不希望的原因是劳弊。

古文:孔子云: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

现代文:孔子说: 有一句话,可以终身施行的话,那就是 恕 !

**古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现代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文: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现代文:劳弊的事情,实在不可以强加在百姓身上。

**古文: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

现代文:我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件事都可以自己决定,如果能自我约束,如果百姓不想做,就能够顺应他们的情况。

古文:魏征曰: 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现代文:魏徵说: 陛下本来已经爱民,每每约束自己来顺应百姓。

**古文:臣闻 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

现代文:臣听说: 为别人着想的人能康健,以自私夺利为思想的人不能长存。

古文: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

现代文:隋炀帝思想贪得无厌,只喜欢奢侈,主管官员一旦有大工程,稍不如意,就以严刑待之。

古文: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现代文:上级喜欢的,下级就千方百计奉承,长此恶性循环,直到灭亡的一天,不是书中记载,陛下也亲眼目睹过。

古文: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现代文:因为他暴虐,所以顺应天命让陛下取代。

**古文: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

现代文:陛下如果能吸取教训,现在就不仅仅是这样了。如果不知足,就比这还要严重得多。

古文:太宗曰: 公所奏对甚善。

现代文:太宗说: 爱卿所说的很好!

**古文: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

现代文:不是你,朕怎么能听到这番忠言?

古文: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 朕近读《刘聪传》,聪将为刘后起仪殿,廷尉陈元达切谏,聪大怒,命斩之。

现代文: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我近来读《刘聪传》,书中说刘聪准备给他的刘皇后建造华丽的宫殿,廷尉陈元达对此痛切地陈词,竭力劝谏刘聪不要这样做,刘聪听后大怒,命令把陈元达斩首。

古文:刘后手疏启请,辞情甚切,聪怒乃解,而甚愧之。

现代文:后来,刘皇后亲手写了奏疏替陈元达求情,在文辞和道理上都很恳切,刘聪的怒气这才平息下来,而且内心感到很惭愧。

古文: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诫。

现代文:人们读书,都是要增长见识,使自己获得好处,我看这件事,可以作为借鉴。

**古文:比者欲造一殿,仍构重阁,今于蓝田采木,并已备具,远想聪事,斯作遂止。 **

现代文:近来我想营建一座宫殿,并加造层楼,现在从蓝田采办的木料,都已齐备。但遥想起刘聪这件事,我就把这项营建工程停止了。

古文:贞观十一年,诏曰: 朕闻死者终也,欲物之反真也;葬者藏也,欲令人之不得见也。

现代文:贞观十一年,唐太宗下令说: 我听说,死是人生的终结,它让人回归到自然,葬就是收藏,要让别人不能再看到自己。

古文:上古垂风,未闻于封树;后世贻则,乃备于棺槨。

现代文:上古的风俗,并没有堆坟树碑。只是到了后世,才在葬礼仪式上下工夫。

古文:讥僭侈者,非爱其厚费;美俭薄者,实贵其无危。

现代文:有人讥刺葬礼奢侈,这并非是吝惜钱财,而是为了提倡节俭薄葬,避免贻害自己和子孙。

古文:是以唐尧,圣帝也,谷林有通树之说;秦穆,明君也,橐泉无丘陇之处。

现代文:所以,唐尧很圣明,死后葬在谷林,仅在坟边栽上树木作为标记。秦穆公是明君,去世后葬在橐泉,并没修筑高大的陵墓。

古文:仲尼,孝子也,防墓不坟;延陵,慈父也,嬴、博可隐。

现代文:孔子是孝子,他把双亲合葬在防这个地方,只有墓穴而不堆坟。

古文:斯皆怀无穷之虑,成独决之明,乃便体于九泉,非徇名于百代也。

现代文:延陵是慈父,他本可以在嬴、博两地之间埋葬他的儿子,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心里怀着长远的考虑,他要使儿子的尸体安然地埋于地下,而不是为了获得后世的赞美之辞。相反,吴王阖闾违背礼制,用珠玉做成野鸭大雁,作为陪葬。

古文:洎乎阖闾违礼,珠玉为凫雁;始皇无度,水银为江海;季孙擅鲁,敛以玙璠;桓魋专宋,葬以石槨,莫不因多藏以速祸,由有利而招辱。

现代文:秦始皇荒淫无度,坟墓里有水银做的江河大海。季孙在鲁国擅政,他用玛瑙之类的美玉装殓尸体。桓魃在宋国专权,墓葬建造石椁。这些人都是因为在墓里埋藏了大量的财物而招致了灾祸,由于墓里有利可图而遭受折辱。

古文:玄庐既发,致焚如于夜台;黄肠再开,同暴骸于中野。

现代文:有的坟墓在发掘之后,葬器都被焚烧在墓穴中,有的棺椁被打开,尸骸暴露在旷野。

古文:详思曩事,岂不悲哉?

现代文:仔细思量往事,岂不让人悲哀。

古文:由此观之,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

现代文:由此看来,奢侈的人可以作为我们的鉴戒,节俭的人可以为人师。

古文: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

现代文:我位居四海之尊,承接百王之弊,如果不明白如何教化百姓,睡到半夜都会为之恐惧忧虑。

古文:虽送往之典详诸仪制,失礼之禁著在刑书,而勋戚之家多流遁于习俗,闾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遂使衣衾棺槨极雕刻之华,灵輀冥器穷金玉之饰。

现代文:虽然现在丧葬的法规,在仪制中已经有详细的记载,对违礼的处罚,也在刑书中写明了,但是皇亲贵族之中依然有很多人还在沿袭着陈旧的习俗,民间很多百姓也在葬礼时奢侈靡费,伤风败俗,用厚葬来供奉死者,用高坟来表示孝道,衣衾棺椁,力求雕刻华丽,灵车冥器,也尽用金玉装饰。

古文: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贫者破资产而不逮,徒伤教义,无益泉壤,为害既深,宜为惩革。

现代文:富贵人家破坏法度,相互炫耀,贫穷之家倾家荡产,彼此攀比,这样做有伤风俗,无益教化,造成的危害已经很深了,现在,对此应予惩治革除。

古文:其王公以下,爰及黎庶,自今以后,送葬之具有不依令式者,仰州府县官明加检察,随状科罪。

现代文:凡王公以下,直至百姓,从今以后,希望各州府的官员严格检查,葬礼如有不遵照律令格式的,根据情节定罪。

**古文:在京五品以上及勋戚家,仍录奏闻。 **

现代文:京城里五品以上官员和皇亲贵族如有违反,要写下罪状上奏朝廷。

**古文: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 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 **

现代文:岑文本担任中书令要职,但他的房宅却低下潮湿,没有帷帐之类的装饰,有人劝他买房置地,文本叹息道: 我本来只是汉水南边的一个平民百姓,并没有什么汗马功劳,只是凭借一点文墨,就当上了中书令,我已经很满足了,现在我享受着这么高的俸禄,已经感到很惭愧了,还买房置地干什么呢?

古文:言者叹息而退。

现代文:听他这么说,劝他的人叹息着离开了。

古文: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

现代文:户部尚书戴胄去世后,唐太宗见他的居所很简陋,没有地方祭拜吊唁,于是下令有关部门专门为他营造祭拜之庙。

古文: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薨,殡于旁室。

现代文:温彦博官居尚书右仆射,但是家中贫困没有正室,他死后,只有在旁屋祭奠。

古文: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

现代文:唐太宗知道后叹息不已,下令为他营造祭庙,又馈赠给他的家人丰厚的物资。

古文:魏征宅内,先无正堂。

现代文:魏徵的住宅开始时没有正堂。

古文: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

现代文:一次他生病,唐太宗当时正要营造小型的宫殿,于是停下工,用这些材料为魏徵营造正堂,五天就完工了,唐太宗还派使者赠送给魏徵喜欢的素布被褥,以成全他节俭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