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慎言语

**古文: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 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 **

现代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我每天坐朝理政,每讲一句话,都要想想这句话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所以我不敢多说话。

古文: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 君举必书,言存左史。

现代文:给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伦进言道: 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

古文: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

现代文: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

**古文: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

现代文: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都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

古文: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现代文: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赏赐他彩色绢帛一百段。

古文: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 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

现代文: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因此,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

古文: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

现代文: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就会被别人记住,遭到耻笑损害,更何况是作为万乘之主的君主呢?

古文:不可出言有所乖失。

现代文: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

古文: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

现代文:这样做的损害是极大的,君主岂能和普通人相比?

古文:我常以此为戒。

现代文:我常以此为戒。

**古文: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 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

现代文:隋炀帝刚到甘泉宫的时候,那里秀丽的山水泉石让他称心如意,但他却责怪没有萤火虫,便下令说: 捕捉一些萤火虫到宫里来,以供晚上照明用。

**古文: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乎? **

现代文:于是,主管部门马上派几千人去捕捉,后来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中。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事?

**古文:魏征对曰: 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

现代文:魏徵回答说: 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为如果有所亏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陛下的确应该有所警戒啊。

古文: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

现代文: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谈到古代的治国之道,必然要反复责备辩论。

古文: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 帝王之与凡庶,圣哲之与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

现代文:散骑常侍刘洎也上书发表见解,他说: 帝王和平民,圣哲和凡夫,一上一下,如有天壤之别,不可相提并论。

古文: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

现代文: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极其愚昧的人想要成为圣哲,极其卑下的人想要成为至尊之人,都是不可能的。

古文:陛下降恩旨,假慈颜,凝旒以听其言,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折其理,援古以排其议,欲令凡庶何阶应答?

现代文:陛下降下圣旨,大发慈悲,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但还是担心臣下不敢直言,更何况陛下要求臣下谈论天人之际,旁征博引,还要文辞华丽,这叫一般的凡夫俗子如何应对呢?

古文:臣闻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子称 大辩若讷 ,庄生称 至道无文 ,此皆不欲烦也。

现代文:臣听说苍天把不说话看做尊贵,圣人把不说话看做美德。老子认为 真正善辩的人像是言语迟钝一样 ,庄子认为 大道不须用文采修饰 。

古文:是以齐侯读书,轮扁窃议,汉皇慕古,长孺陈讥,此亦不欲劳也。

现代文:这都是不希望多说话的意思。所以齐桓公读书,轮扁私下议论,认为徒劳无用;汉武帝仰慕古风尊崇儒学,汲黯讥讽说这是外表施行仁义而内心欲望过多;这是不希望他们耗费精神。

古文: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

现代文:而且多记事就会损伤心思,多说话就会损伤元气。在内损伤心思、元气,在外损伤形体、精神,即使起初察觉不到,将来一定会受连累。

古文:须为社稷自爱,岂为性好自伤乎?

现代文:应该为国家爱惜自己,岂能为兴趣损伤自己呢?

古文: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

现代文:如今天下升平,都是陛下精心治理国家才实现的。

古文: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

现代文:想要它长久保持下去,不是靠雄辩能办到的;只能忘掉那些爱憎之情,谨慎进行现实的取舍,做每件事都要踏踏实实,一心为公,像贞观初年一样就行了。

古文:至如秦政强辩,失人心于自矜,魏文宏材,亏众望于虚说。

现代文:至于秦始皇善于强辩,由于自傲而失去人心;魏文帝富有辩才,由于言语空洞而失去声望。

古文:此才辩之累,皎然可知。

现代文:这是口才和雄辩带来的拖累,结局是非常清楚的。

**古文:伏愿略兹雄辩,浩然养气,简彼缃图,淡焉怡悦,固万寿于南岳,齐百姓于东户,则天下幸甚,皇恩斯毕。 **

现代文:希望陛下少和别人争论,而要修养浩然正气;少看些古代书籍,而要恬淡轻松。自己像南山一样长寿,把国家治理得像东户时代一样太平,那么天下就特别幸运,皇恩也就遍及天下了。

古文:太宗手诏答曰: 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

现代文:太宗亲笔,写诏书批复说: 不思考就不能统御臣子;不说话就不能阐述自己的想法。

古文: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

现代文:近来和臣子谈论过于频繁,恐怕因此产生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身体、精神、心思和元气,倒不怕劳累。

**古文:今闻谠言,虚怀以改。 **

现代文:如今听到你忠诚正直的言论,我一定虚心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