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三

古文:韩昉,字公美,燕京人。

现代文:韩昉,字公美,燕京人。

古文:仕辽,累世通显。

现代文:他的先人在辽国做官,几代官运亨通,地位显达。

古文:昉五岁丧父,哭泣能尽哀。

现代文:韩昉五岁丧父,哭泣能尽哀。

古文:天庆二年,中进士第一。

现代文:辽天庆二年,韩昉高中进士第一名。

古文:补右拾遗,转史馆修撰。

现代文:补任右拾遗的官职,后转史馆修撰。

古文:累迁少府少监、乾文阁待制。

现代文:曾迁任少府少监、乾文阁待制。

古文:加卫尉卿,知制诰,充高丽国信使。

现代文:又加任卫尉卿、知制诰,并充任高丽国信使。

古文:高丽虽旧通好,天会四年,奉表称藩而不肯进誓表,累使要约,皆不得要领。

现代文:高丽国虽然过去就和我朝互通友好,但是在天会四年,他们奉表称藩而不肯进献有诺言条款的誓表,屡次派人去要盟约,都不得要领。

古文:而昉复至高丽,移督再三。

现代文:而韩昉又到高丽,再三督促。

古文:高丽征国中读书知古今者,商榷辞旨,使酬答专对。

现代文:高丽征求国中读书知古今的人,商榷宗旨措辞,让酬答有针对性。

古文:凡涉旬乃始置对,谓昉曰: 小国事辽、宋二百年无誓表,未尝失藩臣礼。

现代文:大概经过十天才开始设对。他们对韩昉说: 我们小国侍奉辽、宋二百年来没有誓表,不曾失藩臣礼。

古文:今事上国,当与事辽、宋同礼。

现代文:现在侍奉贵国应当和对辽、宋是同样的礼节。

**古文:而屡盟长乱,圣人所不与,必不敢用誓表。 **

现代文:而屡次盟誓却常常违犯是圣人所不赞许的,一定不敢用誓表。

**古文:昉曰: 贵国必欲用古礼,舜五载一巡狩,群后四朝。周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诸侯各朝于方岳。今天子方事西狩,则贵国当从朝会矣。 **

现代文:韩昉说: 贵国一定要用古代的礼制,那么舜帝五年出巡狩猎一次,诸位后妃四出朝拜;周代六年五服一朝,并且六年君王才巡幸一次,诸侯各自向方岳朝拜,现今天子正在西部狩猎,贵国也应当随从向西朝会了。

**古文:高丽人无以对,乃曰: 徐议之。 **

现代文:高丽人无言以对,才说: 这件事情慢慢商议。

**古文:昉曰: 誓表朝会,一言决耳。 **

现代文:韩昉说: 进誓表朝会,一句话就决定了。

古文:于是高丽乃进誓表如约,昉乃还。

现代文:于是高丽才进誓表像约定的那样,韩昉还朝。

**古文:宗干大说曰: 非卿谁能办此。 **

现代文:宗干非常高兴,说 :如果不是卿前往,谁能办成这件事?

**古文:因谓执事者曰: 自今出疆之使,皆宜择人。 **

现代文:因此对执事的人说 :从今天开始出境的使者都应当选择。

古文:明年,加昭文馆直学士,兼堂后官。再加谏议大夫,迁翰林侍讲学士。

现代文:第二年,加授韩昉昭文馆直学士之职,兼任堂后官,再加授谏议大夫,迁翰林侍讲学士。

古文:改礼部尚书,迁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尚书如故。

现代文:后改任礼部尚书,迁升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尚书之职如故。

古文:昉自天会十二年入礼部,在职凡七年。

现代文:韩昉自从天会十二年进入礼部,在职共七年。

古文:当是时,朝廷方议礼,制度或因或革,故昉在礼部兼太常甚久云。

现代文:当时,朝廷刚开始讨论礼仪,有的制度沿袭前朝,有的制度要改革,所以韩昉在礼部兼任太常卿时间很久。

古文:除济南尹,拜参知政事。

现代文:后被任命为济南府尹,拜参知政事。

古文:皇统四年,表乞致仕,不许。

现代文:皇统四年,上表请求辞去官职,未获批准。

古文:六年,再表乞致仕,乃除汴京留守,封郓国公。

现代文:六年,再次上表请求辞职,又拜汴京留守,封郓国公。

古文:复请如初,以仪同三司致仕。

现代文:韩昉仍像当初那样请求辞职,结果按仪同三司的待遇辞了职。

古文:天德初,加开府仪同三司。

现代文:天德初年,加封开府仪同三司。

古文:薨。年六十八。

现代文:韩昉逝世的时候,是六十八岁。

古文:昉性仁厚,待物甚宽。

现代文:韩昉性情仁厚,待人接物很宽厚。

古文:海陵尝选廷臣十人备谘访,独永祺议论宽厚,时称长者。

现代文:有个家奴告韩昉把马送给叛徒资助他逃出边境,经考查没有这事,有司把这个家奴还给韩昉,韩昉待他像以前一样,说: 奴才诬告主人有罪,是为了求得好人,有什么值得怪他的呢?

古文:卒年五十七。

现代文:人们称韩昉为长者。

古文: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

现代文:韩昉地位虽然尊贵,读书从不曾中断,书不离手,善于写文章,最擅长的是起草诏册,他的著作《太祖睿德神功碑》,当时很被世人称道。

古文:天会间,大军下河北,砺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

现代文:自从出使高丽归来,后来高丽使者到我朝一定问候韩昉是否安好。胡砺,字元化,是磁州武安人。少年时代就特别好学。天会年间,大军下河北,胡砺被军士劫掠,走到燕地,胡砺逃跑躲藏在香山寺,和雇工们处在一起。

古文: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砺操笔立成,思致清婉,昉喜甚,因馆置门下,使与其子处,同教育之,自是学业日进。

现代文:韩昉看见对他很惊异,让他赋诗来看他的学问,胡砺操笔写来,立刻写成,思路清晰,韩昉高兴极了,就安置在自己门下,让他跟自己的儿子住在一起,一同教育他们,从此胡砺的学业天天有长进。

**古文:昉尝谓人曰: 胡生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 **

现代文:韩昉曾经对人说: 胡生的才能一日千里,他日必将闻名于世。

古文: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

现代文:十年,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予右拾遗的职务,掌握翰林修撰的权力。

古文:久之,改定州观察判官。

现代文:时间长了,改任定州观察判官。

古文:定之学校为河朔冠,士子聚居者常以百数,砺督教不倦,经指授者悉为场屋上游,称其程文为 元化格 。

现代文:定州的学校是河朔最好的,士子聚居在这里求学的常常以百来计数,胡砺督促教育,乐此不倦,经他指点教授的全部是场屋上游,他的程文即科举考试作为示范的文章,被称为 元化格 。

古文:皇统初,为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

现代文:皇统初年,胡砺是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

古文:砺性刚直无所屈。

现代文:胡砺性格刚直无所屈。

古文:行台平章政事高桢之汴,道真定,燕于漕司。

现代文: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到汴京,取道真定,在漕司设宴。

**古文:砺欲就坐,桢责之,砺曰: 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 **

现代文:胡砺想就座,高桢教训他,胡砺说 :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相会自然应有宾主礼。

**古文:桢曰: 汝他日为省吏当何如? **

现代文:高桢说 :你他日做了省级官员该当如何?

**古文:砺曰: 当官而行,亦何所避。 **

现代文:胡砺说: 当官则行,也没什么要避讳的。

古文:桢壮其言,改谢之。

现代文:高桢因为他出言雄壮,改变了态度向他道歉。

古文:改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

现代文:胡砺改任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

古文: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

现代文:郡守残暴凶狠,蔑视同僚和下属,胡砺常常以礼折服他,郡守惭愧,完全服了他,把郡事一概委托胡砺。

古文: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

现代文:深州所辖五个县,按惯例应该设置弓手一百多名,少者也得六七十人,一年要征收民间钱财五千多万作为这些弓手的酬金。

古文:其人皆市井无赖,以迹盗为名,所至扰民。

现代文:这些弓手都是市井无赖,以缉盗为名,所到之处骚扰百姓。

**古文:砺知其弊,悉罢去。继而有飞语曰: 某日贼发,将杀通守。 **

现代文:胡砺知道了其中的弊病,全部罢免了这些弓手,接着流传一些谣言,说 某日盗贼要发难,将杀通守。

**古文:或请为备,砺曰: 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 **

现代文:有人请求胡砺防备,胡砺说: 盗贼所贪图的是钱财罢了,吾贫穷到这个地步,有什么防备的?

古文:是夕,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

现代文:当天晚上,命令公署撤除警卫,竟然平安无事。

古文:再补翰林修撰,迁礼部郎中,一时典礼多所裁定。

现代文:胡砺又被授翰林修撰,迁任礼部郎中,一时各种典礼如何举行多由胡砺裁定。

古文:海陵拜平章政事,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

现代文:海陵拜平章政事,百官都到庙堂恭贺,独有胡砺不下跪。

**古文:海陵问其故,砺以令对,且曰: 朝服而跪,见君父礼也。 **

现代文:海陵问他为什么不跪,胡砺拿政令来答对,并且说 :着朝服下跪,是见君父的礼。

古文:海陵深器重之。

现代文:海陵深深器重他。

古文:天德初,再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

现代文:天德初年,胡砺再次升迁为侍讲学士、同修国史。

古文:以母忧去官。

现代文:因为母亲丧事离职。

**古文:起复为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使,海陵谓砺曰: 彦恭官在卿下,以其旧劳,故使卿副之。 **

现代文:服丧期满任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使,海陵王对胡砺说: 彦恭官位在卿以下,因为他过去的功劳,所以让卿当副使。

古文:迁翰林学士,改刑部尚书。

现代文:胡砺又迁任翰林学士,改任刑部尚书。

古文:扈从至汴得疾,海陵数遣使临问,卒,深悼惜之。

现代文:海陵王出巡,胡砺作为护驾侍从人员到汴京,不幸得了病,海陵数次派人临床慰问,胡砺逝世,海陵深切哀悼十分痛惜。

古文:年五十五。

现代文:胡砺享年五十五岁。

古文:王竞,字无竞,彰德人。

现代文:王竞,字无竞,彰德人。

古文:警敏好学。年十七以荫补官。

现代文:机警聪敏,勤奋好学,十七岁就借助于父祖的功绩补官。

古文:宋宣和中,太学两试合格,调屯留主簿。

现代文:宋宣和年间,王竞在太学两次考试合格,被任屯留主簿。

古文:入国朝,除大宁令,历宝胜盐官,转河内令。

现代文:进入当朝后,授职大宁县令,历任宝胜盐官,又转为河内县令。

古文:时岁饥盗起,竞设方略以购贼,不数月尽得之。

现代文:这一年地方发生了饥荒,盗贼四起,王竞想方设法悬赏抓拿贼人,不出数月就全部抓获。

**古文:夏秋之交,沁水泛溢,岁发民筑堤,豪民猾吏因缘为奸,竞核实之,减费几半,县民为之谚曰: 西山至河岸,县官两人半。 **

现代文:夏秋季节之交,沁水泛滥,王竞征发百姓修筑堤坝。

古文:盖以前政韩希甫与竞相继治县,皆有干能,绛州正平令张元亦有治绩而差不及,故云然。

现代文:土豪劣绅和狡猾的官吏趁机作恶,搜刮民财。王竞核实情况后,把要征收的费用几乎削减了一半。全县百姓编了谚语说 :西山至河岸,县官两人半。 因为前任韩希甫与王竞相继治理河内县,都很有才干,而绛州正平县令张元也有些业绩,但比起两人则赶不上,所以谚语这样说。

古文:天眷元年,转固安令。

现代文:天眷元年,王竞转任固安县令。

古文:皇统初,参政韩昉荐之,召权应奉翰林文字,兼太常博士。

现代文:皇统初年,参政韩窻向朝廷举荐王竞,于是便召他暂任翰林文字之职,并兼任太常博士。

古文:诏作《金源郡王完颜娄室墓碑》,竞以行状尽其实,乃请国史刑正之,时人以为法。

现代文:皇上下诏书,命令做金源郡王完颜娄室墓碑的碑文,王竞完全按实际情况来记述,又请国史校对,因而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碑文作为范例。

古文:二年,试馆阁,竞文居最,遂为真。

现代文:天眷二年,在馆阁的考试中,王竞的文章位居魁首,于是他被正式授职。

古文:迁尚书礼部员外郎。

现代文:后来,王竞升迁为尚书礼部员外郎。

古文:时海陵当国,政由己出,欲令百官避堂讳,竞言人臣无公讳,遂止。

现代文:当时海陵王执掌国政,处理政事都由他一人做主。他想让百官在处置朝政时都避开朝堂。王竞说,作为臣子没有避讳朝政公事的。

古文:萧仲恭以太傅领三省事封王,欲援辽故事,亲王用紫罗伞。

现代文:于是,海陵王才终止了这种做法。萧仲恭由于作为太傅统领三省的功绩而加封亲王,他想援引辽国的旧制,使亲王使用紫罗伞。

古文:事下礼部,竞与郎中翟永固明言其非是,事竟不行,海陵由是重之。

现代文:事情下传到礼部,王竞和郎中翟永固明白地说这不对,最终没让事情通过。海陵王因此很看重王竞。

古文:天德初,转翰林待制,迁翰林直学士,改礼部侍郎,迁翰林侍讲学士,改太常卿,同修国史,擢礼部尚书,同修国史如故。

现代文:天德初年,王竞转任翰林待制,迁升翰林直学士后,改做礼部侍郎,后又升为翰林侍讲学士,改任太常卿,与其他人一起修订国史。再被提拔为礼部尚书,仍然参与编修国史。

古文:大定二年春,从太傅张浩朝京师,诏复为礼部尚书。

现代文:大定二年春天,王竞跟随太傅张浩进京朝拜,皇上下诏书重又封他为礼部尚书。

古文:是岁,奉迁睿宗山陵,仪注不应典礼,竞削官两阶。

现代文:这年,王竞奉旨搬迁睿宗的陵墓,所行礼仪不符合典礼制度,结果他被削去两级官职。

古文:诏改创五龙车,兼翰林学士承旨,修国史。

现代文:皇帝又下诏令他创制五龙车,让他兼任翰林学士承旨、编修国史。

古文:四年,卒官。

现代文:大定四年,王竞死于任上。

古文:竞博学而能文,善草隶书,工大字,两都宫殿榜题,皆竞所书,士林推为第一云。

现代文:王竞学识渊博,能做文章,善于草书、隶书,擅长写大字,两京宫殿上的榜文题字都是王竞所写。士大夫推举他为书法第一人。

古文:杨伯仁,字安道,伯雄之弟也。

现代文:杨伯仁,字安道,是杨伯雄的弟弟。

古文: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

现代文:他本性孝顺友爱,读书能过目成诵。

古文: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

现代文:皇统九年,杨伯仁考中进士,但他为了侍奉父母,并不要求安排职务。

古文:天德二年,除应奉翰林文字。

现代文:天德二年,他奉旨接受翰林文字之职。

古文: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现代文:杨伯仁本名伯英,为了避太子光英的忌讳,才改成现在的名字。

古文: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

现代文:海陵王曾经有一天晚上召杨伯仁来赋诗,杨伯仁诗兴很高,不到二鼓的时间就做了十首,海陵王十分欢喜,把外衣脱下来赏赐给他。

古文:海陵射乌,伯仁献《获乌诗》以讽。

现代文:海陵王射乌鸦,杨伯仁献上《获乌诗》委婉劝谏。

古文:丁父忧,起复,赐金带袭衣,及赐白金以奉母。

现代文:伯仁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重新任职,皇上赏赐给他金带袭衣,又赐给他白金,以便奉养母亲。

古文:改左拾遗。

现代文:杨伯仁改任左拾遗。

**古文:进士吕忠翰廷试已在第一,未唱名,海陵以忠翰程文示伯仁,问其优劣,伯仁对曰: 当在优等。 **

现代文:进士吕忠翰在殿中考试时已经名列第一,却没有宣布他的名字。海陵王把吕忠翰在科举考试时做的文章拿给杨伯仁看,问他文章是好是坏,杨伯仁回答说: 应该属于优等。

**古文:海陵曰: 此今试状元也。 **

现代文:海陵王说 :那么这人就是今日殿试的状元了。

古文:伯仁自以知忠翰姓名在第一,遂宿谏省,俟唱名乃出,海陵嘉其慎密。

现代文:杨伯仁因为自己事先知道吕忠翰排名第一,于是就夜间住在谏省机关,直等到宣布了他的名字才从谏省出来。海陵王非常赞许杨伯仁做事的谨慎周密。

古文:转翰林修撰。

现代文:杨伯仁被转调为翰林修撰。

古文:孟宗献发解第一,伯仁读其程文,称之 此人当成大名 。

现代文:孟宗献在乡试中以第一名考取举人,杨伯仁读了他应试的文章,称赞他 这个人必会成就大名 。

古文:是岁,宗献府试、省试、廷试皆第一,号 孟四元 ,时论以为知文。

现代文:这一年,孟宗献在府试、省试、殿试中都得了第一名,号称 孟四元 ,当时的舆论都认为他通晓文章。

古文:故事,状元官从七品,阶承务郎,世宗以宗献独异等,与从六品,阶授奉直大夫。

现代文:按照惯例,状元的官级是从七品,授职承务郎,而世宗由于孟宗献的与众不同,授予他从六品官级,任命他做奉直大夫。

古文:改著作郎。

现代文:杨伯仁改任了著作郎。

古文:居母丧,服除,调镇西节度副使。入为起居注兼左拾遗,上书论时务六事。

现代文:遇到他母亲逝世,守孝期满脱去孝服后,他调迁为镇西节度副使,进入朝中任起居注,并兼做左拾遗,常上书谈论各方面时事。

古文:改大名少尹。

现代文:杨伯仁又改任大名郡少尹。

古文:郡中豪民横恣甚,莫可制,民受其害,伯仁穷竟渠党,四境帖然。

现代文:大名郡里的土豪劣绅横行霸道,没人管制得了,百姓深受其害。杨伯仁把他们的党羽清除干净,使全郡境内安定下来。

古文:谳馆陶大辟,得其冤状,馆陶人为立祠。

现代文:他审察馆陶县大辟的案子,获知了其中的冤情,馆陶人因此给他修建祠堂。

古文:府尹荆王文坐赃削封,降德州防御使,同知裴满子宁及伯仁、判官谢奴皆以不能匡正解职。

现代文:大名郡的府尹是荆王完颜文,他由于贪赃枉法被削去封号,降职为德州防御使,身为同知的裴满子宁和杨伯仁、判官谢奴,都因为没有能够纠正荆王的过失而被解除官职。

古文:伯仁降南京留守判官,改同知安化军节度使,到官三日,召为太子右谕德、兼侍御史,改翰林待制,复兼右谕德。

现代文:杨伯仁被降为南京留守判官,改为同知安化军节度使,到任三天的时候,被召为太子右谕德,兼侍御史,改任翰林待制后,再次兼职右谕德。

古文:除滨州刺史。

现代文:杨伯仁做了滨州刺史。

古文:郡俗有遣奴出亡,捕之以规赏者,伯仁至,责其主而杖杀其奴,如是者数辈,其弊遂止。

现代文:郡中有这样的风气:派出做事的家奴逃跑,捉住后可以得到奖赏。杨伯仁到任以后,却斥责家奴的主人,杖杀逃跑的家奴。像这样做了几次,这种坏风气就被制止了。

古文:入为左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郎、翰林直学士。

现代文:杨伯仁入朝任左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郎、翰林直学士。

古文:故事,谏官词臣入直禁中,上闵其劳,特免入直。

现代文:依照以前的规矩,谏官和文学侍从都要进入宫禁值班。皇上怜恤杨伯仁的辛苦,特别恩准他免入宫禁值班。

古文:改吏部侍郎,直学士如故。

现代文:杨伯仁改做吏部侍郎,仍然兼为直学士。

古文:郑子聃卒,宰相举伯仁代之,乃迁待讲兼礼部侍郎。

现代文:郑子聃逝世,宰相举荐杨伯仁接替他的位置。于是,杨伯仁被提升为侍讲,并兼任礼部侍郎。

古文:伯仁久在翰林,文词典丽,上曰: 自韩昉、张钧后,则有翟永固,近日则张景仁、郑子聃,今则伯仁而已,其次未见能文者。

现代文:杨伯仁在翰林的时间很长,文章词采典雅华丽。皇上说: 自韩窻、张钧之后,有翟永固,近期就是张景仁、郑子聃,现在就只有杨伯仁罢了,其他人没见谁会做文章。

古文:吕忠翰草《降海陵庶人诏》,点窜再四,终不能尽朕意,状元虽以词赋甲天下,至于辞命,未必皆能。

现代文:吕忠翰起草《降海陵庶人诏》,几次修改加工,却始终不能完全符合朕的意思。状元尽管以诗词文赋冠盖天下,但至于作为使节相互往来,未必都会应对言辞。

**古文:凡进士可令补外,考其能文者召用之。 **

现代文:凡是进士,可以先让他们补充京城外官位的空缺,等考察出其中有善于写文章的人再召来任用。

古文:不数月,兼左谏议大夫,俄兼太常卿。

现代文:不出数月,杨伯仁受命兼任左谏议大夫,没多久,又兼任太常卿。

古文:大臣举可修起居注者数人,上以伯仁领之。

现代文:大臣们推荐了几位能够修撰起居注的人,皇上让杨伯仁领导他们工作。

古文:从幸上京,伯仁多病,至临潢,地寒因感疾,还中都。

现代文:杨伯仁身体多病,跟随皇上驾临上京,走到临潢的时候,由于当地气候寒冷得了感冒,于是返回中都。

古文:明年,上还幸中都,遣使劳问,赐以丹剂。

现代文:第二年,皇上回驾中都,派使臣慰问杨伯仁,赏赐他药剂。

古文:是岁,卒。

现代文:这年,杨伯仁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