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古文:○卢恺

现代文:○卢恺

古文:卢恺,字长仁,涿郡范阳人也。

现代文:卢恺,字长仁,涿郡范阳人。

古文:父柔,终于魏中书监。

现代文:父亲卢柔,死在西魏中书监上。

古文:恺性孝友,神情爽悟,略涉书记,颇解属文。

现代文:卢恺生性孝顺友爱,神情聪悟,略涉文献,善于写文章。

古文: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现代文:北周齐王宇文宪,任他为记室。

古文:其后袭爵容城伯,邑千一百户。

现代文:这以后袭爵位,当容城伯,食邑一千一百户。

古文:从宪伐齐,恺说柏杜镇下之。

现代文:随宇文宪讨伐北齐,卢恺游说柏杜镇,让该镇投降。

古文:迁小吏部大夫,增邑七百户。

现代文:卢恺升任小吏部大夫,增加食邑七百户。

古文:染工上士王神欢者,尝以赂自进,冢宰宇文护擢为计部下大夫。

现代文:染工上士王神欢,曾贿赂人,想升官,冢宰宇文护提拔他当计部下大夫。

古文:恺谏曰: 古者登高能赋,可为大夫,求贤审官,理须详慎。

现代文:卢恺劝谏宇文护说: 古时能登高赋诗的,可以当大夫。求贤人委官职,理应审慎。

**古文:今神欢出自染工,更无殊异,徒以家富自通,遂与搢绅并列,实恐惟鹈之刺,闻之外境。 **

现代文:现在王神欢出身于染工,又无特殊之处,只因家中富有,自求当官,就与士大夫并列,恐怕讥讽之声要传到国外去。

古文:护竟寝其事。

现代文:宇文护终于让这事作罢。

古文:建德中,增邑二百户。

现代文:建德年间,卢恺增加食邑二百户。

古文:岁馀,转内史下大夫。

现代文:一年多后,转任内史下大夫。

古文:武帝在云阳宫,敕诸屯简老牛,欲以享士。

现代文:周武帝在云阳宫,让各地挑选老牛,想用来烹给士人吃。

古文:恺进谏曰: 昔田子方赎老马,君子以为美谈。

现代文:卢恺进谏说: 过去田子方买老马,君子以为美谈。

**古文:向奉明敕,欲以老牛享士,有亏仁政。 **

现代文:过去奉皇上明示,想以老牛之肉招待士人,恐怕有损仁政。

古文:帝美其言而止。

现代文:武帝称赞他的话,从而作罢。

古文:转礼部大夫,为聘陈使副。

现代文:卢恺转任礼部大夫,为出使陈国的副使。

古文:先是,行人多从其国礼,及恺为使,一依本朝,陈人莫能屈。

现代文:此前,出使他国的,多按他国礼节行事。到卢恺为使者,全按本国礼节行事,陈国人不能使他屈服。

**古文:四年秋,李穆攻拔轵关、柏崖二镇,命恺作露布,帝读之大悦,曰: 卢恺文章大进,荀景倩故是令君之子。 **

现代文:建德四年秋,李穆攻下轵关、柏崖二镇,命卢恺作公告,武帝读后很高兴,说: 卢恺的文章大有长进,荀景倩本是令君之子。

古文:寻授襄州总管司录,转治中。

现代文:不久授卢恺襄州总管司录,转任治中。

古文:大象元年,征拜东京吏部大夫。

现代文:大象元年,授他东京吏部大夫。

古文:开皇初,加上仪同三司,除尚书吏部侍郎,进爵为侯,仍摄尚书左丞。

现代文:隋开皇初,加授他上仪同三司,授他尚书吏部侍郎,晋爵位为侯爵,仍兼任尚书左丞。

古文:每有敷奏,侃然正色,虽逢喜怒,不改其常。

现代文:每每有奏折,他都侃然正色,虽然逢到喜怒之事,也不改变其常态。

古文:帝嘉恺有吏干,赐钱二十万,并赉杂彩三百匹,加散骑常侍。

现代文:高祖叹赏他有吏才,赐钱二十万,并赐缣帛三百匹,升他作散骑常侍。

古文:八年,上亲考百僚,以恺为上。

现代文:开皇八年,皇上亲自考察百官,以卢恺为上等。

古文:恺固让,不敢受,高祖曰: 吏部勤干,旧所闻悉。

现代文:卢恺坚持辞让,不敢接受,高祖说: 吏部你很勤勉能干,以前我曾听说过。

古文:今者上考,佥议攸同,当仁不让,何愧之有!

现代文:如今你得到上等考绩,大家议论,都与我相同。当仁不让,你有什么惭愧呀?

**古文:皆在朕心,无劳饰让。 **

现代文:事情都在我心里,不要推让了。

古文:岁馀,拜礼部尚书,摄吏部尚书事。

现代文:一年多后,卢恺任礼部尚书,兼管吏部尚书事。

古文:会国子博士何妥与右仆射苏威不平,奏威阴事。

现代文:适逢国子博士何妥与右仆射苏威不和,何妥告苏威一些人背后的事。

古文:恺坐与相连,上以恺属吏。

现代文:卢恺受牵连,皇上把卢恺交给官吏办罪。

古文:宪司奏恺曰: 房恭懿者,尉迟迥之党,不当仕进。

现代文:司法部门告卢恺说: 房恭懿,是尉迟迥一党的,不应当官。

古文:威、恺二人曲相荐达,累转为海州刺史。

现代文:苏威、卢恺二人,曲相推荐,累次加官,任他为海州刺史。

古文:又吏部预选者甚多,恺不即授官,皆注色而遣。

现代文:另外,吏部预选为官的人很多,卢恺不立即授官职,都看人打发。

古文:威之从父弟彻、肃二人,并以乡正征诣吏部。

现代文:苏威的堂弟苏彻、苏肃二人,都是乡里正式推荐到吏部的,苏彻的文书后到,却被先授官职。

古文:彻文状后至而先任用,肃左足挛蹇,才用无算,恺以威故,授朝请郎。

现代文:苏肃左脚有毛病,又无才能,卢恺因苏威的缘故,授他朝请郎之职。

**古文:恺之朋党,事甚明白。 **

现代文:卢恺搞朋党,事情很明白。

**古文:上大怒曰: 恺敢将天官以为私惠! **

现代文:皇上大怒说: 卢恺敢把天下的官职用作私人的恩惠!

古文:恺免冠顿首曰: 皇太子将以通事舍人苏夔为舍人,夔即苏威之子,臣以夔未当迁,固启而止。

现代文:卢恺取下官帽叩头说: 皇太子要任通事舍人苏夔为舍人,苏夔就是苏威的儿子,我认为苏夔不应升迁,坚持禀告皇太子而作罢。

**古文:臣若与威有私,岂当如此! **

现代文:我若与苏威有私情,怎会这样!

古文:上曰: 苏威之子,朝廷共知,卿乃固执,以徼身幸。

现代文:皇上说: 苏威的儿子,朝廷都知道,你于是固执己见,是为了邀功请赏。

**古文:至所不知者,便行朋附,奸臣之行也。 **

现代文:至于朝廷不知道的,你就与之结朋党,这是奸臣作的事!

古文:于是除名为百姓。

现代文:于是除名为百姓。

古文:未几,卒于家。

现代文:不久,卢恺死在家里。

古文:自周氏以降,选无清浊,及恺摄吏部,与薛道衡、陆彦师等甄别士流,故涉党固之谮,遂及于此。

现代文:自北周以来,选官不分清浊。到卢恺管吏部,与薛道衡、陆彦师等人,甄别士人,所以被人上谗言,说是结朋党,才落到这一步。

古文:子义恭嗣。

现代文:他儿子卢义恭继承爵位。

古文:○令狐熙

现代文:○令狐熙

古文:令狐熙,字长熙,燉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

现代文: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其家世世代代都是西州的豪右。

古文:父整,仕周,官至大将军、始、丰二州刺史。

现代文:父亲令狐整,仕北周,官至大将军、始、丰二州的刺史。

古文: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

现代文:令狐熙生性严谨,有雅量,虽在家里,也终日很严肃。

古文: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给,必一时名士。

现代文:不随便与宾客交结,凡是交结的,必定是一时的名士。

古文: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

现代文: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善骑马射箭,颇知音乐。

古文: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都督、辅国将军,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

现代文:开始因通晓经典而任吏部上士,不久授他帅都督、辅国将军,转任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之名。

古文: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

现代文:因遭母丧而离职,几乎悲不自胜。

古文:其父戒之曰: 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

现代文:他父亲告诫他说: 真正的孝道,在于安定亲人的心,在道义上不应该绝子孙。

**古文:吾今见存,汝又只立,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 **

现代文:我现在还活着,你又独自一个,没有娶妻,怎能悲伤太过,让我担忧呢?

古文:熙自是稍加饘粥。

现代文:令狐熙此后才稍稍喝点粥。

古文:服阕,除小驾部,复丁父忧,非杖不起,人有闻其哭声,莫不为之下泣。

现代文:服丧满后,任小驾部。又遭父丧,不拄拐杖站不起来,有人听到他的哭声,没有不为他哭泣的。

古文:河阴之役,诏令墨缞从事,还授职方下大夫,袭爵彭阳县公,邑二千一百户。

现代文:河阴之战,朝廷令他戴孝从军,回京后任职方下大夫,袭爵任彭阳县公,食邑二千一百户。

古文: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

现代文:到周武帝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之功,增加食邑六百户。

古文: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现代文:升任仪同,历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当时很有声誉。

古文: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

现代文:高祖受禅时,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

古文:寻除司徒左长史,加上仪同,进爵河南郡公。

现代文:不久授他司徒左长史,加授上仪同,晋爵为河南郡公爵。

古文:时吐谷浑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

现代文:当时吐谷浑进犯边塞,他以行军长史身份随元帅元谐讨伐敌人,因功升任上开府。

古文:会蜀王秀出镇于蜀,纲纪之选,咸属正人,以熙为益州总管长史。

现代文:碰上蜀王杨秀出镇蜀地,选拔王爷的僚属,都要一些正人君子,以令狐熙为益州总管长史。

古文:未之官,拜沧州刺史。

现代文:没到任,就拜授沧州刺史。

古文: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

现代文:当时华山以东地区承北齐之弊,户口簿籍大多是假的。

古文:熙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现代文:令狐熙晓谕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回去的有一万户。

古文: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

现代文:在任几年,民风大好,被称为好刺史。

古文: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

现代文:开皇四年,皇上幸巡洛阳,令狐熙来朝见,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痛哭。

古文: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现代文:到令狐熙又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在路上欢呼叫喊。

古文: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

现代文:在州里得到了白乌、白鹿、嘉麦等祥瑞之物,甘露降落到庭前的柳树上。

古文: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现代文:开皇八年,转任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沧州吏民追思他,都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古文:及行台废,授并州总管司马。

现代文:到行台废置时,授他并州总管司马。

古文:后征为雍州别驾。

现代文:后调任雍州别驾。

古文:寻为长史,迁鸿胪卿。

现代文:不久当长史,升任鸿胪卿。

古文:后以本官兼吏部尚书,往判五曹尚书事,号为明干,上甚任之。

现代文:后以本官身份兼任吏部尚书,去决断五部尚书之事,被称为聪明能干,皇上很信任他。

古文: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

现代文:皇上祭祀泰山还京,路经汴州,厌恶那里太富庶,多有奸诈经商之事,于是让令狐熙任汴州刺史。

古文: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现代文:令狐熙一到汴州,便禁止游食,抑制工商,百姓有向街道开门经商的,把门都堵了,船客停在城外散居的,勒令他们群居,侨居他乡的百姓,让他们归本务农。有官司没及时了结的,都决断发送。令行禁止,被称为良政。

**古文: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 鄴都天下难理处也。 **

现代文:皇上听说后嘉奖他,回头对侍臣们说: 邺城,是天下难治理的地方。

古文:敕相州刺史豆卢通,令习熙之法。

现代文:令相州刺史豆卢通,让他学习令狐熙的办法。

古文: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现代文:这年令狐熙来京朝见天子,考定政绩,他为天下之最。皇上赐给他布帛三百匹,并颁告天下。

古文: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

现代文:皇上因岭南夷人、越人老是反叛,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刺史以下官员,他可以按制度补授。

古文:给帐内五百人,赐帛五百匹,发传送其家累,改封武康郡公。

现代文:给他军帐内人员五百人,赐他布帛五百匹,派人送给他家中用度,改封他为武康郡公爵。

**古文: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 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 **

现代文: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些部落首领互相说: 以前的总管,总以兵力相威胁。如今的总管以手教相告,我们怎能违背他呢?

古文:于是相率归附。

现代文:于是相率归附。

古文: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

现代文:此前,州县梗阻,官员大多无法到任,在总管府处理政事。

古文: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

现代文:令狐熙派他们全部到任,为他们修建城邑,开设学校,汉人夷人都很感激,那里被称为大行教化。

古文:时有宁猛力者,与陈后主同日生,自言貌有贵相,在陈日,已据南海,平陈后,高祖因而抚之,即拜安州刺史。

现代文:当时有个叫宁猛力的,与陈后主同一天出生,自称貌有贵相。在陈国时,已占据南海。平定陈国后,隋高祖因便安抚他,就授他安州刺史。

古文:然骄倨,恃其阻险,未尝参谒。

现代文:但他骄傲,恃其险阻,未曾参见总管等长官。

古文:熙手书谕之,申以交友之分。

现代文:令狐熙写信告诫他,说明与他交朋友的意思。

古文:其母有疢,熙复遗以药物。

现代文:他母亲有痰疾,令狐熙又送药物给她。

古文:猛力感之,诣府请谒,不敢为非。

现代文:宁猛力很感动,到总管府请求拜见总管,表示不敢为非作歹。

古文:熙以州县多有同名者,于是奏改安州为钦州,黄州为峰州,利州为智州,德州为欢州,东宁为融州,上皆从之。

现代文:令狐熙因州县的名字多有相同的,于是上奏朝廷,请求改安州为钦州,黄州为峰州,利州为智州,德州为州,东宁为融州,皇上都听从了。

古文:在职数年,上表曰: 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

现代文:他在职几年,上表说: 我忝寄岭表,到现在四年了。我的年纪,已经六十一了。

古文:才轻任重,愧惧兼深,常愿收拙避贤,稍免官谤。

现代文:才能既轻,任务又重,我很惭愧,很害怕,常想收起我的拙劣,避让贤才,以稍稍免一点官谤。

古文: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

现代文:但我所管辖的地方太大,安抚尤其困难,我虽未能马上革除夷人旧习,他们也慢慢地认识到皇朝的教化。

古文:但臣夙患消渴,比更增甚,筋力精神,转就衰迈。

现代文:但我以前就患消渴症,现在更严重。我的精力精神,很快就要全老了。

古文:昔在壮齿,犹不如人,况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

现代文: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他人,何况如今年纪又老,疾病又重,怎能当此重任!

**古文:请解所任。 **

现代文:请解除我现在的职务。

古文:优诏不许,赐以医药。

现代文:皇上不许可,赐他一些医药。

古文:熙奉诏,令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

现代文:令狐熙接诏,让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李佛子想谋反,所以请求仲冬时再上路。

古文:佛子欲为乱,请至仲冬上道,熙意在羁縻,遂从之。有人诣阙讼熙受佛子赂而舍之,上闻而固疑之。

现代文:令狐熙以为他只是想拖一拖,也就同意了。有人上朝告令狐熙受佛子贿赂,而放了他,皇上听了很怀疑。

古文:既而佛子反问至,上大怒,以为信然,遣使者锁熙诣阙。

现代文:不久李佛子造反的信息传到京城,皇上大怒,以为受贿是真的,就派使者抓令狐熙到京师来。

古文:熙性素刚,郁郁不得志,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现代文:令狐熙生性一向刚烈,郁郁不得志,到了永州,因忧愤发病而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古文:上怒不解,于是没其家财。

现代文:皇上余怒未消,于是没收他的家产。

古文:及行军总管刘方擒佛子送于京师,言熙实无赃货,上乃悟,于是召其四子,听预仕焉。

现代文:到行军总管刘方活捉李佛子,把他送到京师,说令狐熙实在没有贪赃受贿,这时,皇上才醒悟,于是召来令狐熙的四个儿子,让他们作官。

古文:少子德棻,最知名。

现代文:他的小儿子令狐德芬,最为有名。

古文:○薛胄

现代文:○薛胄

古文:薛胄,字绍玄,河东汾阴人也。

现代文:薛胄字绍玄,河东汾阴人。

古文:父端,周蔡州刺史。

现代文:父亲薛端,北周蔡州刺史。

古文:胄少聪明,每览异书,便晓其义。

现代文:薛胄小时就很聪明,每读一些奇书,就通晓其中的意思。

古文:常叹训注者不会圣人深旨,辄以意辩之,诸儒莫不称善。

现代文:他常常感叹那些作注的人没有领会前人书中蕴含的深义,就用自己的理解来为之辨别、纠正,读书人没有不称赞的。

古文:性慷慨,志立功名。

现代文:他性情豪爽,立志于功名。

古文:周明帝时,袭爵文城郡公。累迁上仪同,寻拜司金大夫,后加开府。

现代文:在周明帝的时候,他继承了文城郡公的爵位,屡屡升迁,升到了上仪同的官职,不久拜为司金大夫,后来又加授开府。

古文:高祖受禅,擢拜鲁州刺史,未之官,检校庐州总管事。

现代文:隋高祖受禅后,提拔他做了鲁州刺史,没去上任,任检校庐州总管事。

古文:寻除兗州刺史。

现代文:不久又授为兖州刺史。

古文:及到官,系囚数百,胄剖断旬日便了,囹圄空虚。

现代文:到任后,关押的数百名犯人,他审讯上十天就一一结案了,监狱里空荡荡的。

古文:有陈州人向道力者,伪作高平郡守,将之官,胄遇诸途,察其有异,将留诘之。

现代文:有一个陈州人名叫向道力的,假充高平郡守,在他就要去上任的时候,薛胄在途中遇到了他,发现他有问题,想把他留下来追问。

古文:司马王君馥固谏,乃听诣郡。

现代文:司马王君馥苦苦规劝,薛胄才让他到高平郡去了。

古文:既而悔之,即遣主簿追禁道力。

现代文:走后不久,薛胄又后悔了,马上派主簿去追赶拘禁道力。

古文:有部人徐俱罗者,尝任海陵郡守,先是已为道力伪代之。比至秩满,公私不悟。

现代文:有个在官署里任职的人,名叫徐俱罗,他曾当过海陵郡守,在此之前已被道力代替了他,等到现在,十年过去了,官府和老百姓都不曾发觉。

**古文:俱罗遂语君馥曰: 向道力以经代俱罗为郡,使君岂容疑之? **

现代文:俱罗就对王君馥说: 向道力代我任郡守,已经多年了,刺史大人现在怎么还怀疑他呢?

古文:君馥以俱罗所陈,又固请胄。

现代文:王君馥把俱罗的话告诉薛胄,又一再向他请求。

**古文:胄呵君馥曰: 吾已察知此人诈也。司马容奸,当连其坐! **

现代文:薛胄呵斥王君馥说: 我已经清楚地知晓这个人是冒充的,司马你包庇奸人,罪当连坐!

古文:君馥乃止。遂往收之,道力惧而引伪。

现代文:王君馥这才停止劝说,于是前往逮捕道力,道力非常害怕,供认了假充之罪。

古文:其发奸摘伏,皆此类也,时人谓为神明。

现代文:薛胄发现坏人并使之伏法,大都类似此事,当时人们都称他为神明。

古文:先是,兗州城东沂、泗二水合而南流,泛滥大泽中,胄遂积石堰之,使决令西注,陂泽尽为良田。

现代文:在这之前,兖州城东边,沂水、泗水合往南流,在大泽之中泛滥成灾,薛胄于是命令人们积石筑坝将其堵住,并疏通水道,使它向西流去。这样,池塘沼泽之地都变成了良田。

古文:又通转运,利尽淮海,百姓赖之,号为薛公丰兗渠。

现代文:又打通河道运输,使淮海边的人们都受到了利益。老百姓们都依赖这条河得以为生,称这条河为 薛公丰兖渠 。

古文:胄以天下太平,登封告禅,帝王盛烈,遂遣博士登太山,观古迹,撰《封禅图》及仪上之。

现代文:薛胄因天下太平,建议皇上登高祭天,以宣扬功德的盛大显赫。于是派遣博士登上泰山,观览古迹,作《封禅图》和祭天的仪式礼节一并呈献给皇上。

古文:高祖谦让不许。

现代文:高祖谦虚推让,没有应允。

古文:后转郢州刺史,前后俱有惠政。

现代文:后来薛胄转任郢州刺史,前前后后都有仁政。

古文:征拜卫尉卿,寻转大理卿,持法宽平,名为称职。

现代文:后来调他回京,拜他为卫尉卿,不久转任大理卿,任职期间,执法宽厚公平,很有称职的名声。

古文:后迁刑部尚书。

现代文:后来薛胄升任刑部尚书。

古文:时左仆射高颎稍被疏忌,及王世积之诛也,颎事与相连,上因此欲成颎罪。

现代文:当时左仆射高赹渐渐被皇上猜忌,等到王世积被杀之后,高赹也因事受到牵连。皇上借此想定高赹之罪。

古文:胄明雪之,正议其狱。由是忤旨,械系之,久而得免。

现代文:薛胄为他洗刷罪名,并且不偏不倚地讨论他的案件。就因这件事,薛胄违背了圣旨,被用镣铐拘禁起来,很久才得到赦免。

古文:检校相州事,甚有能名。

现代文:后来派他查核相州政事,很有能干的名声。

古文:会汉王谅作乱并州,遣伪将綦良东略地,攻逼慈州。

现代文:恰逢汉王杨谅在并州叛乱,派叛将綦良向东掠夺土地,攻打慈州。

**古文:刺史上官政请援于胄,胄畏谅兵锋,不敢拒,良又引兵攻胄,胄欲以计却之,遣亲人鲁世范说良曰: 天下事未可知,胄为人臣,去就须得其所,何遽相攻也? **

现代文:刺史上官政向薛胄求援,薛胄害怕叛军厉害,不敢抵抗。綦良又率兵攻打薛胄,薛胄想用计退兵,就派亲近之人鲁世范劝说綦良: 天下的事情难得说清啊,薛胄作为人的臣子,在官与不在官,总要找到他应得的位置,你又何必苦苦相攻呢?

古文:良于是释去,进图黎阳。

现代文:綦良于是弃之而去,进而谋取黎阳。

古文:及良为史祥所攻,弃军归胄。

现代文:等到綦良被史祥击败,他弃军逃奔薛胄。

古文:朝廷以胄怀贰心,锁诣大理。

现代文:朝廷以为薛胄有二心,把他押解到大理寺。

古文:相州吏人素怀其恩,诣阙理胄者百馀人,胄竟坐除名,配防岭南,道病卒。

现代文:相州的官吏、老百姓一向怀念他的恩德,到朝廷为他说好话的有一百多人。薛胄最后还是因牵连被除名,发配流放岭南,在途中因病死去。

古文:有子、献,并知名。

现代文:他有两个儿子:薛筠、薛献,一并知名于世。

古文:○宇文弼

现代文:○宇文弼

古文:宇文弼,字公辅,河南洛阳人也,其先与周同出。

现代文:宇文弼,字公辅,河南洛阳人。其先祖与北周帝王同一祖先。

古文:祖直力觐,魏巨鹿太守。

现代文:其祖父宇文直力觐,西魏巨鹿太守。

古文:父珍,周宕州刺史。

现代文:父亲宇文珍,北周宕州刺史。

古文:弼慷慨有大节,博学多通,仕周为礼部上士。尝奉使邓至国及黑水、龙涸诸羌,前后降附三十馀部。

现代文:宇文弼慷慨有大节,博学多才。仕北周为礼部上士,曾奉命出使邓至国、黑水、龙涸等羌人部落,前后来降的羌人部落三十多个。

古文:及还,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公田十二顷,粟百石。

现代文:回京后,奉诏修定《五礼》,书成而上奏皇上。赐他公田十二顷,粮食一百石。

古文:累迁少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时以为知人。

现代文:累次升迁,到任少吏部。他提拔八个人当县令,他们都有突出的政绩,时人认为他有知人之明。

古文:转内史都上士。

现代文:转任内史都上士。

古文:武帝将出兵河阳以伐齐,谋及臣下,弼进策曰: 齐氏建国,于今累叶,虽曰无道,籓屏之寄,尚有其人。

现代文:周武帝将出兵河阳以讨伐北齐,与臣下商议,宇文弼献计说: 齐氏建国,到现在已经有几代了,虽说是无道,但藩邦作屏障,还有其人。

古文:今之用兵,须择其地。

现代文:如今对他们用兵,要选择地方。

古文:河阳冲要,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

现代文:河阳是要冲,又是精兵聚集之处,即使我们尽力围攻,恐怕也难奏效。

古文:如臣所见,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

现代文:如按我的看法,他们的汾州一带,城小山平,容易攻克。用武之地,莫过于此。

**古文:用武之地,莫过于此,愿陛下详之。 **

现代文:请陛下明察。 武帝不听,出师,竟无功而还。

古文:帝不纳,师竟无功。建德五年,大举伐齐,卒用弼计。

现代文:建德五年,大举讨伐齐国,还是用了宇文弼的计谋。

古文:弼于是募三辅豪侠少年数百人以为别队,从帝攻拔晋州。

现代文:宇文弼于是召募三辅的豪侠少年几百人,别为一队,随武帝攻占晋州。

古文:身被三创,苦战不息,帝奇而壮之。

现代文:宇文弼身受三处创伤,仍然苦战不息,武帝奇壮不已。

古文:后从帝平齐,以功拜上仪同,封武威县公,邑千五百户,赐物千五百段,奴婢百五十口,马牛羊千馀头,拜司州总管司录。

现代文:后随武帝平定北齐,因军功拜授上仪同,封为武威县公爵,食邑一千五百户,赐缣采一千五百段,奴婢一百五十口,马牛羊一千多头,拜授司州总管司录。

古文:宣帝嗣位,迁左守庙大夫。

现代文:周宣帝继位,宇文弼调任左守庙大夫。

古文:时突厥寇甘州,帝令侯莫陈昶率兵击之,弼为监军。

现代文:当时突厥人侵犯甘州,宣帝令侯莫陈昶率兵打击突厥兵,宇文弼当监军。

古文:谓昶曰: 黠虏之势,来如激矢,去若绝弦,若欲追蹑,良为难及。

现代文:宇文弼对侯莫陈昶说: 这狡黠的突厥兵,来时快如急箭,走时飞如离弦。如要追击他们,的确难以赶上。

古文:且宜选精骑,直趋祁连之西。

现代文:且宜挑选精良的骑兵,直奔祁连山之西。

古文:贼若收军,必自蓼泉之北,此地险隘,兼复下湿,度其人马,三日方度,缓辔追讨,何虑不及?

现代文:这地方地势险要,且又低下潮湿。估计他们的人马,三天才能走完。即使我们慢慢地去追,何愁追不上?

古文:彼劳我逸,破之必矣。

现代文:敌人疲劳,我方安逸,打败他们是肯定的了。

**古文:若邀此路,真上策也。 **

现代文:若在此路拦击,真是上策。

古文:昶不能用之,西取合黎,大军行迟,虏已出塞。

现代文:侯莫陈昶不用其计,而是西取合黎,大军行动迟缓,突厥人已经出塞去了。

古文:其年,弼又率兵从梁士彦攻拔寿阳,寻改封安乐县公,增邑六百户,赐物六百段,加以口马。

现代文:这一年,宇文弼又率兵随梁士彦攻占寿阳。不久,改封他为安乐县公爵,增加食邑六百户,赐他缣采六百段,外加人口、马匹。

古文:除浍州刺史,俄转南司州刺史。

现代文:授他浍州刺史,不久转任南司州刺史。

古文:后司马消难之奔陈也,弼追之不及。遇陈将樊毅,战于漳口,自旦及午,三战三捷,虏获三千人。

现代文:后来,司马消难投奔陈国,宇文弼追赶不及,遇上陈国将领樊毅,大战于漳口,从早晨打到中午,三战三胜,俘虏陈军三千人。

古文:除黄州刺史,寻转南定州刺史。

现代文:授黄州刺史,继而转任南定州刺史。

古文:开皇初,以前功封平昌县公,加邑一千二百户,入为尚书右丞。

现代文:开皇初年,因以前的战功,封为平昌县公爵,增加食邑一千二百户。入京任尚书右丞。

古文:时西羌内附,诏弼持节安集之,置盐泽、蒲昌二郡而还。

现代文:当时西羌归顺,有诏让宇文弼当使者去安抚他们。宇文弼设置盐泽、蒲昌二郡而还京。

古文:迁尚书左丞,当官正色,为百僚所惮,三年,突厥寇甘州,以行军司马从元帅窦荣定击破之。

现代文:转任尚书左丞。他当官正色凛然,为百官所惧惮。开皇三年,突厥人进犯甘州,他以行军司马身份随元帅窦荣定打败突厥。

古文:还除太仆少卿,转吏部侍郎。

现代文:回京后授太仆少卿,转任吏部侍郎。

古文:平陈之役,杨素出信州道,令弼持节为诸军节度,仍领行军总管。

现代文:在平定陈国的战争中,杨素出信州道,令宇文弼持节,为诸军节度,仍然兼任行军总管。

古文:刘仁恩之破陈将吕仲肃也,弼有谋焉。

现代文:刘仁恩打败陈国将领吕仲肃,宇文弼曾参谋其事。

古文:加开府,擢拜刑部尚书,领太子虞候率。

现代文:加授宇文弼开府,提升他当刑部尚书,兼任太子虞候率。

古文:上尝亲临释奠,弼与博士论议,词致清远,观者属目。

现代文:皇上曾亲自行尊师之礼。宇文弼与博士们议论事理,词清致远,观者很注目。

**古文:上大悦,顾谓侍臣曰: 朕今睹周公之制礼,见宣尼之论孝,实慰朕心。 **

现代文:皇上很高兴,对侍臣们说: 我今天看到了周公制定礼乐,看见了孔子论孝道,真是让我感到宽慰。

古文:于是颁赐各有差。

现代文:于是按等级赏赐宇文弼和众博士。

古文:时朝廷以晋阳为重镇,并州总管必属亲王,其长史、司马亦一时高选。

现代文:当时朝中以晋阳为重镇,并州的总管一定是亲王,其长史、司马也是一时的高选。

古文:前长史王韶卒,以弼有文武干用,出为并州长史。

现代文:前任长史王韶去世,因宇文弼有文才武略,出京任并州总管府长史。

古文:俄以父艰去职,寻诏起之。

现代文:不久因父丧离职,随即有诏书调他复职。

古文:十八年,辽东之役,授元帅汉王府司马,仍寻领行军总管。

现代文:开皇十八年,发起辽东战争,授宇文弼为元帅汉王府司马,仍兼任行军总管。

古文:军还之后,历朔、代、吴三州总管,皆有能名。

现代文:回朝后,他历任朔州、代州、吴州三州总管,都有能干的名声。

古文:炀帝即位,征拜刑部尚书,仍持节巡省河北。

现代文:炀帝即位后,调他当刑部尚书,仍持节巡视黄河以北各地。

古文:还除泉州刺史。

现代文:回京后授泉州刺史。

古文:岁馀,复拜刑部尚书,寻转礼部尚书。

现代文:一年多后,又授为刑部尚书,继而转任礼部尚书。

古文:弼既以才能著称,历职显要,声望甚重,物议时谈,多见推许,帝颇忌之。

现代文:宇文弼既以才能著称,历任职务都很显要,声望很高,人们谈论,大多被推许,炀帝很忌恨他。

**古文:时帝渐好声色,尤勤远略,弼谓高颎曰: 昔周天元好声色而国亡,以今方之,不亦甚乎? **

现代文:当时炀帝逐渐好声色,尤其好征讨。宇文弼对高赹说: 过去周天元好声色而国亡,用今天与他相比,不是太过份了吗?

**古文:又言: 长城之役,幸非急务。 **

现代文:又说: 修筑长城的劳役,不是急着要办的。

古文:有人奏之,竟坐诛死,时年六十二,天下冤之。

现代文:有人告他,他竟坐罪被杀,时年六十二岁,天下人都深感冤枉。

古文:所著辞赋二十馀万言,为《尚书》、《孝经注》行于时。

现代文:宇文弼所著辞赋二十多万字,又作《尚书注》、《孝经注》,行于时。

古文:有子俭、瑗。

现代文:有儿子叫宇文俭、宇文瑗。

古文:○张衡

现代文:○张衡

古文: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

现代文:张衡字建平,河内人。

古文:祖嶷,魏河阳太守。

现代文:祖父张嶷,西魏河阳太守。

古文:父光,周万州刺史。

现代文:父亲张光,北周万州刺史。

古文:衡幼怀志尚,有骨鲠之风。

现代文:张衡幼怀大志,有鲠直之风。

古文:年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为同辈所推。

现代文:十五岁,到太学学习。他用心学习,认真研究,被同辈人所推许。

古文:周武帝居太后忧,与左右出猎,衡露发舆榇,扣马切谏。

现代文:周武帝遭太后之丧,却与左右出去打猎。张衡免冠露发,抓住武帝的坐骑,直言劝谏。

古文:帝嘉焉,赐衣一袭,马一匹,擢拜汉王侍读。

现代文:武帝嘉奖了他,赐他衣服一袭、良马一匹,提拔他当汉王侍读。

古文:衡又就沈重受《三礼》,略究大旨。

现代文:张衡又到沈重那里学习《三礼》,略略推究大意。

古文:累迁掌朝大夫。

现代文:累次升迁,到任掌朝大夫。

古文:高祖受禅,拜司门侍郎。

现代文:隋高祖受禅登基后,拜授他为司门侍郎。

古文:及晋王广为河北行台,衡历刑部、度支二曹郎。

现代文:到晋王杨广为河北行台时,张衡历任刑部、度支二曹郎。

古文:后以台废,拜并州总管掾。

现代文:后因河北行台废置,授他为并州总管掾。

古文:及王转牧扬州,衡复为掾,王甚亲任之。

现代文:晋王杨广转而镇守扬州后,张衡又当他的总管掾。晋王很亲重他。

古文: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

现代文:张衡也尽忠竭力侍奉他。夺太子之位的计谋,大多为张衡所提出。

古文:以母忧去职,岁馀,起授扬州总管司马,赐物三百段。

现代文:因母丧离职,一年多后,重新作官,当扬州总管司马,赐缣采三百段。

古文:开皇中,熙州李英林聚众反,署置百官,以衡为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人讨平之。

现代文:开皇中,熙州人李英林聚众造反,设置文武百官。朝廷以张衡为行军总管,率领步兵、骑兵五万人讨伐平定叛军。

古文:拜开府,赐奴婢一百三十口,物五百段,金银杂畜称是。

现代文:授为开府,赐奴婢一百三十口,缣采五百段,另加金银和牲畜。

古文:及王为皇太子,拜衡右庶子,仍领给事黄门侍郎。

现代文:晋王为皇太子后,授张衡为右庶子,兼任给事黄门侍郎。

古文:炀帝嗣位,除给事黄门侍郎,进位银青光禄大夫,俄迁御史大夫,甚见亲重。

现代文:炀帝继位,他任给事黄门侍郎,升任银青光禄大夫,不久任御史大夫,很被炀帝亲近看重。

**古文:大业三年,帝幸榆林郡,还至太原,谓衡曰: 朕欲过公宅,可为朕作主人。 **

现代文:大业三年,炀帝到榆林郡后,回到太原,对张衡说: 我想到你家里去,你为我作东道主吧。

古文:衡于是驰至河内,与宗族具牛酒。

现代文:张衡于是赶到河内,与张家的人准备好牛肉美酒。

古文:帝上太行,开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

现代文:炀帝上太行山,开辟直路九十里,以到他家里。

**古文: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 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

现代文:炀帝很喜欢那里的山泉,留下来饮宴三天,因而对张衡说: 以前随先皇帝拜谒太行山的时候,途经洛阳,看到这里,深深遗憾不得相访,不料今日得遂夙愿。

古文:衡俯伏辞谢,奉斛上寿。

现代文:张衡拜伏于地,谢谢皇上,并奉杯敬祝皇上。

古文:帝益欢,赐其宅傍田三十顷,良马一匹,金带,缣彩六百段,衣一袭,御食器一具。

现代文:炀帝更高兴,赐他住宅旁的田地三十顷,良马一匹,金带,缣采六百段,衣服一袭,御用食器一具。

**古文:衡固让,帝曰: 天子所至称幸者,盖为此也,不足为辞。 **

现代文:张衡推辞,炀帝说: 天子到了哪里,之所以叫 幸 ,就是因为这。不必推辞了。

古文:衡复献食于帝,帝令颁赐公卿,下至卫士,无不沾洽。

现代文:张衡又给炀帝献食,炀帝下令赐给公卿,一直到卫士们,无不沾光。

古文:衡以籓邸之旧,恩宠莫与为比,颇自骄贵。

现代文:张衡因是炀帝当藩王时的故交,恩宠无人可比,很有些骄贵。

古文:明年,帝幸汾阳宫,宴从官,特赐绢五百匹。

现代文:次年,炀帝到汾阳宫,宴请随从官吏,特赐绢帛五百匹。

古文:时帝欲大汾阳宫,令衡与纪弘整具图奏之。

现代文:当时炀帝想扩建汾阳宫,让张衡和纪弘整画好图纸奏上。

**古文:衡承间进谏曰: 比年劳役繁多,百姓疲敝,伏愿留神,稍加折损。 **

现代文:张衡借机进谏说: 这几年劳役繁多,百姓疲惫,请您留点神,稍稍少搞点这类事。

古文:帝意甚不平。

现代文:炀帝心里很不舒服。

**古文:后尝目衡谓侍臣曰: 张衡自谓由其计画,令我有天下也。 **

现代文:炀帝曾看着张衡,对侍臣们说: 张衡自以为因为他的计谋,才让我有天下。

古文:时齐王暕失爱于上,帝密令人求暕罪失。

现代文:当时齐王杨失爱于炀帝,炀帝秘密让人找杨的过失。

古文:有人谮暕违制,将伊阙令皇甫诩从之汾阳宫。

现代文:有人告张衡违反制度,将伊阙令皇甫诩带到汾阳宫。

古文:又录前幸涿郡及祠恆岳时,父老谒见者衣冠多不整。

现代文:又说以前炀帝到涿郡以及祭祠恒岳时,那些来谒见的父老乡亲,衣冠大多不整。

古文:帝谴衡以宪司皆不能举正,出为榆林太守。

现代文:炀帝怪罪张衡,身为司法官,不能检举处理这些问题,让他出京当榆林太守。

古文:明年,帝复幸汾阳宫,衡督役筑楼烦城,因而谒帝。

现代文:次年,炀帝又到汾阳宫,张衡正在督促劳役修筑楼烦城,因而拜见炀帝。

**古文:帝恶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因谓衡曰: 公甚肥泽,宜且还郡。 **

现代文:炀帝厌恶张衡没有消瘦,以为他不想过失,因此对张衡说: 你长得很肥,应暂且回到郡里去。

古文:衡复之榆林。

现代文:张衡又到榆林郡去。

古文:俄而敕衡督役江都宫。

现代文:继而令张衡监督修江都宫的劳役。

古文: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

现代文:有人到张衡那里告监修江都宫的人,张衡不为他处理,却把状纸交给那个监工,这个人吃了监工更大的亏。

古文: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其人诣玄感称冤。

现代文:礼部尚书杨玄感出使到江都,这个人到玄感处喊冤。

古文:玄感固以衡为不可。

现代文:玄感自然认为张衡的作法不对。

**古文:及与衡相见,未有所言,又先谓玄感曰: 薛道衡真为枉死。 **

现代文:到与张衡相见时,玄感又没说什么。张衡又先对玄感说: 薛道衡真是被冤死的。

古文:玄感具上其事,江都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顿具。

现代文:玄感把这些事都报告给了炀帝。江都丞王世充又奏张衡频频减少劳役的饭食。

古文:帝于是发怒,锁衡诣江都市,将斩之,久而乃释,除名为民,放还田里。

现代文:炀帝于是发怒,把张衡关起来,送到江都市,将要杀他,过了很久才放他,除名为民,放他回老家乡里。

古文:帝每令亲人觇衡所为。

现代文:炀帝常令亲信窥探张衡在作些什么。

古文:八年,帝自辽东还都,衡妾言衡怨望,谤讪朝政,竟赐尽于家。

现代文:大业八年,炀帝从辽东回到京都,张衡的小妾说他心怀怨恨,诽谤朝政,炀帝竟然赐他在家里自尽。

**古文:临死大言曰: 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

现代文:他临死时大声说: 我为世人作了什么好事哦,还想久活!

古文: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

现代文:监督行刑的塞耳不敢听,下令杀了他。

古文:义宁中,以死非其罪,赠大将军、南阳郡公,谥曰忠。

现代文:义宁中,因其死于无辜,追赠他为大将军、南阳郡公。谥号叫 忠 。

古文:有子希玄。

现代文:有子叫张希玄。

古文:○杨汪

现代文:○杨汪

古文:杨汪,字元度,本弘农华阴人也,曾祖顺,徙居河东。

现代文:杨汪字元度,本是弘农郡华阴县人。曾祖父杨顺,迁居河东。

古文:父琛,仪同三司,及汪贵,追赠平乡县公。

现代文:父亲杨琛,任仪同三司,杨汪显贵后,被追赠为平乡县公爵。

古文:汪少凶疏,好与人群斗,拳所殴击,无不颠踣。

现代文:杨汪小时,凶狠粗疏,好与人打群架,他打了谁,没有不被打倒的。

古文:长更折节勤学,专精《左氏传》,通《三礼》。

现代文:长大后才折节读书,专精《左传》,通晓《三礼》。

**古文:解褐周冀王侍读,王甚重之,每曰: 杨侍读德业优深,孤之穆生也。 **

现代文:开始作官,任北周冀王的侍读,冀王很看重他,常说: 杨侍读品德、学业都十分好,是我的穆生啊。

**古文:其后问《礼》于沈重,受《汉书》于刘臻,二人推许之曰: 吾弗如也。 **

现代文:此后,杨汪又向沈重讨教《礼》,到刘臻处学习《汉书》。二人推许他说: 我们不如他。

古文:由是知名,累迁夏官府都上士。

现代文:他因此出了名。累次升迁,到当夏官府都上士。

古文:及高祖居相,引知兵事,迁掌朝下大夫。

现代文:到隋高祖当北周丞相时,让他执掌军事,授他为掌朝下大夫。

古文:高祖受禅,赐爵平乡县伯,邑二百户。

现代文:隋高祖受禅登基后,封他为平乡县伯爵,食邑二百户。

古文:历尚书司勋兵部二曹侍郎、秦州总管长史,名为明干。

现代文:他历任尚书省的司勋、兵部二曹的郎官,秦州总管长史,有聪明能干的名声。

古文:迁尚书左丞,坐事免。

现代文:升任尚书左丞,因事被免职。

古文:后历荆、洛二州长史,每听政之暇,必延生徒讲授,时人称之。

现代文:后来历任荆州、洛阳二州的长史。每每听政有空,总是延请学生,讲授经史。当时人都称赞他。

**古文:数年,高祖谓谏议大夫王达曰: 卿为我觅一好左丞。 **

现代文:几年后,高祖对谏议大夫王达说: 你为我找一个好左丞。

**古文:达遂私于汪曰: 我当荐君为左丞,若事果,当以良田相报也。 **

现代文:王达于是私下对杨汪说: 我要推荐你当左丞。如事情成功了,你当送我良田以相回报。

古文:汪以达所言奏之,达竟以获罪,卒拜汪为尚书左丞。

现代文:杨汪把王达的话报告给高祖,王达因此得罪,最后还是授杨汪为尚书左丞。

古文:汪明习法令,果于剖断,当时号为称职。

现代文:杨汪熟悉法律,善于分析判断,当时称为称职。

古文:炀帝即位,守大理卿。

现代文:炀帝即位后,杨汪任大理卿。

古文:汪视事二日,帝将亲省囚徒。

现代文:杨汪到任了两天,炀帝将要亲自去看看囚徒。

古文:其时系囚二百馀人,汪通宵究审,诘朝而奏,曲尽事情,一无遗误,帝甚嘉之。

现代文:那时关了两百多人,杨汪通宵研究案情,审理问题,到那天早晨报告炀帝,曲尽其事,一无遗漏错误,炀帝很赞赏他。

古文:岁馀,拜国子祭酒。

现代文:一年多后,授国子祭酒。

古文:帝令百僚就学,与汪讲论,天下通儒硕学多萃焉,论难锋起,皆不能屈。

现代文:炀帝令文武百官都去向他学习,与杨汪讲论问题,天下的大儒博学之士大多汇集在那里,大家论辩难题蜂涌而起,都不能难倒他。

古文:帝令御史书其问答奏之,省而大悦,赐良马一匹。

现代文:炀帝让御史记下他们的问答,报给他。炀帝看了记录,很高兴,赐杨汪良马一匹。

古文:大业中,为银青光禄大夫。

现代文:大业中,任杨汪为银青光禄大夫。

古文:及杨玄感反河南,赞治裴弘策出师御之,战不利,弘策出还,遇汪而屏人交语。

现代文:杨玄感反于黄河以南后,赞治裴弘策出兵抵抗,官军作战不利,弘策退回,遇到杨汪,两人窃窃私语。

古文:既而留守樊子盖斩弘策,以状奏汪,帝疑之,出为梁郡通守。

现代文:继而留守樊子盖杀了裴弘策,又状告杨汪。炀帝怀疑杨汪,把他调出京都当梁郡通守。

古文:后李密已逼东都,其徒频寇梁郡,汪勒兵拒之,频挫其锐。

现代文:后来李密已经逼进东都,其部下频频进犯梁郡,杨汪领兵抵抗,频频挫败李密军的锋锐。

古文:炀帝崩,王世充推越王侗为主,征拜吏部尚书,颇见亲委。

现代文:炀帝死后,王世充推举越王杨侗为国主,调杨汪当吏部尚书,很被亲近重用。

古文:及世充僭号,汪复用事,世充平,以凶党诛死。

现代文:王世充自己称帝后,杨汪又为世充干事。平定王世充后,杨汪以凶党罪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