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老

古文: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遽传不用。

现代文:天下太平,没有急难祸患,就叫做静。传递紧急公文的车马都不用了,所以《老子》说: 歇下奔跑的马,用来运肥耕田。

**古文:故曰: 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攻击不休,相守数年不已,甲胄生虮虱,燕雀处帷幄,而兵不归。故曰: 戎马生于郊。 **

现代文:天下不太平,战争频繁,相互防备着多年都不停止,将士的盔甲上都长出了虱子,燕雀在军帐上都筑起了窝,而军队依然不能够返回。所以《老子》说: 战马在郊外产下马驹。

古文:翟人有献丰狐、玄豹之皮于晋文公。

现代文:有个翟人把大狐狸、黑豹的皮进献给晋文公。

古文:文公受客皮而叹曰: 此以皮之美自为罪。 夫治国者以名号为罪,徐偃王是也;以城与地为罪,虞、虢是也。

现代文:文公接受客人的兽皮后感叹道: 狐豹因为皮毛美丽就给自己带来了灾祸。 国君因为名号而带来祸害的,徐偃王就属于这种情况;因城池与土地造成祸害的,虞国、虢国就事这样。

**古文:故曰: 罪莫大于可欲。 **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罪过中没有比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更大的了。

古文: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赵不已,韩、魏反之,军败晋阳,身死高梁之东,遂卒被分,漆其首以为溲器。

现代文:智伯兼并范氏、中行氏后,又不停地进攻赵氏,韩、魏两家就背叛智伯反过来进攻它,智伯的军队在晋阳战败,智伯死在高梁东边,他的封地最终被赵、魏、韩瓜分,他的头骨被涂漆后用作饮器。

**古文:故曰: 祸莫大于不知足。 **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祸患中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

古文:虞君欲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不听宫之奇,故邦亡身死。

现代文:虞国君主贪图晋国屈地产出的良马和垂棘出的壁玉,不听宫之奇的劝谏,所以导致自己的国家灭亡,自己也因此而亡。

**古文:故曰: 咎莫惨于欲得。 **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过失中没有比贪欲更惨痛的了。

古文:邦以存为常,霸王其可也;身以生为常,富贵其可也。

现代文:国家把生存作为根本,称霸称王也就有了可能;身体以生命为根本,富裕尊贵也就有了可能。

古文:不以欲自害,则邦不亡,身不死。

现代文:不用贪欲来危害自身,那国家就不会灭亡,自身就不会死亡。

**古文:故曰: 知足之为足矣。 **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知道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

古文:楚庄王既胜,狩于河雍,归而赏孙叔敖。

现代文:楚庄王救郑获胜后,在河雍地带打败晋国,回国后赏赐孙叔敖。

古文:孙叔敖请汉间之地,沙石之处。

现代文:孙叔敖请求汉水附近的一块贫瘠的土地。

古文: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唯孙叔敖独在。

现代文:楚国的法律,享受奉禄的大臣,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地,只有孙叔敖的封地独存。

古文:此不以其邦为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绝。

现代文:他的封地不被收回的原因,是因为土地贫瘠,所以子孙后代仍旧能享有这块封地。

古文:故曰: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 孙叔敖之谓也。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善于树立的就拔不掉,善于抱持的就脱不开,子孙因为善守封地而代代香火不绝。 说的就是孙叔敖这种情况。

古文: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

现代文: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叫做重,不离开君位叫做静。

古文: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现代文:君权重就能役使臣下,君主静就能驾驭浮躁的群臣。

古文:故曰: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故曰: 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也 。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 所以说: 君子整天走路,离不开载着行礼的车子。

古文:邦者,人君之辎重也。

现代文:国家即是君主的辎重。

古文:主父生传其邦,此离其辎重者也,故虽有代、云中之乐,超然已无赵矣。

现代文:赵武灵王活着的时候就传位给儿子,这就是离开了他的 辐重 ,所以虽然有代和云中之地的乐事,却轻易地失掉了赵国。

古文:主父,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

现代文:武灵王是大国君主,却让自己被天下人所轻视。

古文:无势之谓轻,离位之谓躁,是以生幽而死。

现代文:失去权势叫做轻,离开君位叫做躁,因此他被囚禁,被活活饿死了。

古文:故曰: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主父之谓也。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轻,就会失去臣下;躁,就会丢掉君位。

古文:势重者,人君之渊也。

现代文:说的就是赵武灵王这类情况。权势是君主的深潭。

古文:君人者,势重于人臣之间,失则不可复得矣。

现代文:君主的权势一旦落到了臣下的手中,失去后就不可能再得到了。

古文:简公失之于田成,晋公失之于六卿,而上亡身死。

现代文:齐简公权势落到田成子手中,晋国君权落到六卿手中,最终国破身死。

古文:故曰: 鱼不可脱于深渊。 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鱼不可以脱离深渊。 赏罚是国家的锐利武器,握在君主手中就能控制臣下,握在臣下手中就能制服君主。

古文:君见赏,臣则损之以为德;君见罚,臣则益之以为威。

现代文:君主表示要行赏,臣子就扣除一部分用作自己的私赏;君主表示要行罚,臣子就加重刑罚来焙耀私人威风。

古文:人君见赏,则人臣用其势;人君见罚,而人臣乘其威。

现代文:君主表示要行赏,而臣子利用了他的权势;君主表示要行罚,而臣子凭借了他的威风。

**古文:故曰: 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国家的锐利武器,不可以拿给别人观看。

古文:越王入宦于吴,而观之伐齐以弊吴。

现代文:越王勾践去到吴国做吴王的奴仆,却示意吴王北上攻打齐国,以便削弱吴国。

古文: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张之于江、济,强之于黄池,故可制于五湖。

现代文:吴军已在艾陵战胜了齐军,势力扩张到长江、济水流域,又在黄池盟会上逞强,由于出兵在外,久战力衰,所以才会在太湖地区被越国制服。

古文:故曰: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晋献公将欲袭虞,遗之以璧马;知伯将袭仇由,遗之以广车。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想要缩小它,就必须暂时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时让它强大。 晋献公想要偷袭虞国,就先将宝玉良马赠送给虞君;智伯准备袭击仇由,就先将载着大钟的广车赠送给他们。

古文:故曰: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起事于无形,而要大功于天下, 是谓微明 。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想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与它。 不露形迹地开始行动,求得在天下获取大功, 这就叫微妙的明智。

**古文:处小弱而重自卑,谓 损弱胜强也。 **

现代文:处在弱小地位而能注重自行谦卑克制,说的是 弱能胜强 的道理。

古文: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

现代文:有形体的东西,大的必定从小的发展起来;历时经久的事物,数量多的一定是由数量少发展而来。

古文:故曰: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天下的难事必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必定开始于微细。 因此要想控制事物,就要从微细时着手。

古文:故曰: 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解决难题要从易处着手,想干大事要从小处着手。 千丈长堤,因为楼蚁营窟而导致溃决;百尺高屋,因为烟囱漏火而导致焚毁。

古文: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

现代文:所以说:白圭巡视长堤时堵塞小洞,老人谨防跑火而涂封缝隙,因此白圭没有水灾,老人没有火灾。

古文: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

现代文:这些都是谨慎地对待容易的事来避免难事发生,郑重地对待细小的漏洞以避开大锅临头。

古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现代文: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 您有病在表皮上,不治怕会加深。

古文:扁鹊曰: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 寡人无疾。 扁鹊出。

现代文:桓公说: 我没有病。 扁鹊走了。桓公说: 医生喜欢医治没病的人来作为自己的功劳。

古文: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扁鹊出。

现代文: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公说: 您的病到肌肤了,不治就会进一步加深了。

古文:桓侯又不悦。

现代文:桓侯不理睬。

古文: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现代文:扁鹊走了。桓侯再次表示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侯说: 您的病到了肠胃,不治会更加厉害。 桓侯再次不予理睬。

古文:扁鹊出。

现代文:扁鹊走了。

古文:桓侯又不悦。

现代文:桓侯再次表示不高兴。

古文: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现代文:过了十天,扁鹊看见桓侯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问他。

古文:扁鹊曰: 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现代文:扁鹊说: 病在表皮,药物熏敷可以治好;在肌肤,针灸可以治好,在肠胃,清热的汤药可以治好;在骨髓,属于主宰生命之神管辖的范围,没有办法了。

古文: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现代文:现在君主病入骨髓,因此我就不再求见了。 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找扁鹊,扁鹊已逃往秦国了。

古文:桓侯遂死。

现代文:于是桓侯死了。

古文: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

现代文:所以良医治病,趁它还在表皮就加以治疗,这都是为了抢在事情细小的时候及早处理。

古文: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从事焉。

现代文:事情的祸福也有刚露苗头的时候,所以圣人能够及早加以处理。

古文: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

现代文: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外流亡,路过郑国,郑国君主不以礼相待。

古文:叔瞻谏曰: 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 郑君不听。

现代文:叔瞻劝说道: 这是一位贤德的公子,您好好待他,可以借此积下您的恩德。 郑君不听从。

古文:叔瞻又谏曰: 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 郑君又不听。

现代文:叔瞻又劝说道: 不好好待他,不如将他杀了,不要让他日后给我们带来祸患。 郑君又不听从。

古文: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

现代文:等到重耳返回晋国,起兵伐郑,大败郑国,夺取了郑国的八座城。

古文: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 不可。

现代文:晋献公用垂棘的宝玉相赠来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大夫宫之奇劝说道: 不可借路。

古文:脣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

现代文:唇亡而齿寒,虞国、虢国互相救援,不是互相施受恩惠。

古文: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 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

现代文:如果今天晋国灭掉了虢国,明天虞国必定会跟着灭亡。 虞君不听,接受晋国宝玉,借给晋军道路。

古文: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现代文:晋在攻取虢后,返回路上就灭掉了虞国。

**古文: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虞、虢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 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

现代文:这两位臣子都抢在祸害刚露苗头时就想出了办法,但两位君主都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所以郑国因此战败了,虞国因此灭亡了。所以《老子》说: 事情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的征兆还没有显露时容易想法处理。

古文: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

现代文:从前商纣制作了象牙筷子,箕子非常担忧,认为使用象牙筷子一定不会在陶制器皿里使用,一定会配合使用犀牛角杯或玉杯;象筷玉杯一定不会用于吃豆类食品熬的浓汤,一定要去吃牦牛、大象、豹子的幼体;吃牦牛、大象、豹子的幼体就一定不会穿粗布短衣,不会在茅屋下面食用,就一定要穿多层的织锦衣服,住在宽敞房屋和高台。

古文: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现代文:箕子害怕出现这样的结果,所以对这样的开端感到恐惧。

古文: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砲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

现代文:过了五年,商纣王摆设肉林,建炮烙之刑,登上酒糟山,俯临酒池,他最终因此灭亡。

古文: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

现代文:因此箕子看见象牙筷子就预感到了天下的祸害。

**古文:故曰: 见小曰明。 **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能够看到事物的萌芽状态,就叫做明。

古文:勾践入宦于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故能杀夫差于姑苏。

现代文:勾践到吴国服贱役,亲自拿着兵器做吴王的前驱,所以能在吴国的国都姑苏城杀死夫差。

古文:文王见詈于王门,颜色不变,而武王擒纣于牧野。

现代文:文王在玉门受到辱骂,面不改色,结果武王在牧野捉住了纣王。所以《老子》说: 能够保持柔弱即是刚强。

**古文:故曰: 守柔曰强。 越王之霸也不病宦,武王之王也不病詈。故曰: 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 **

现代文:越王勾践能够成就霸业,并不因为担任贱役而苦恼;周武王据有天下,并不因为当初父亲被骂为苦恼。所以《老子》说: 圣人之所以不苦恼,是因为他不把那些事情看作苦恼,所以就不觉得不苦恼。

古文: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

现代文:宋国有个乡下人得到一块玉璞,然后把它进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

古文:鄙人曰: 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 子罕曰: 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 是以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

现代文:乡下人说: 这是宝玉,应该作为您的器物,不应被小人使用。 子罕说: 你把玉看成宝,我把不接受你的玉看成宝。 这即是乡下人想要玉,而子罕不想要玉。

**古文:故曰: 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把没有欲望当作欲望,不要把难得的财物看得贵重。

古文: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

现代文:王寿正背着书走路,在四通八达的大路上碰到了徐冯。

古文:冯曰: 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

现代文:徐冯说: 事情是人做出来的,人的行为产生于当时的需要,聪明的人没有固定不变的做事方法。

古文: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

现代文:书本是记载言论的,言论产生于认识,明达的人是不藏书的。

古文:今子何独负之而行? 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

现代文:现在你为什么偏要背着书本走路呢? 于是王寿烧了他的书并高兴得手舞足蹈。

古文: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

现代文:所以有才智的人不用空言说教,聪明的人不用藏书箱子。

古文:此世之所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

现代文:不说教、不藏书是世人所指责的,而王寿重复了这样的做法,这是把不学习作为学习了。

**古文:故曰: 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 **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把不学习作为学习,重新走上众人认为错误的道路。

古文: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

现代文:万物都有常态,应该因势利导。

古文: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

现代文:由于顺应了万物的常态,所以静止的时候能保持本性,活动的时候能顺应规律。

古文: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

现代文:有个宋国人,为他的君主用象牙雕刻褚叶,三年刻成了。

古文: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

现代文:它的宽狭、筋脉、绒毛、色泽,即使是混杂在真的楮叶中也不能辨别出来。

古文: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

现代文:这个人因为这一功劳而在宋国当了官。

古文:列子闻之曰: 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 故不乘天地之资而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

现代文:列子听到后说; 假使自然界要经过三年才长成一片叶子,那么有叶子的东西也就太少了! 所以不依靠自然条件而仅凭一个人的本事,不顺应自然法则而表现一个人的智巧,那就都是用三年时间雕刻一片叶子的行为了。

古文: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丰年大禾,臧获不能恶也。

现代文:所以冬天里种出的庄稼,后稷也不能使它多产;丰年里旺盛的庄稼,奴仆也不能使它枯败。

古文:以一人之力,则后稷不足;随自然,则臧获有余。

现代文:仅凭一人力量,就是后稷也将难以成事;顺应自然规律,就是奴仆也会成事有余。

**古文:故曰: 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仰仗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而不敢勉强去做。

古文: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

现代文:人的五官是精神的门窗。

古文: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

现代文:听力和视力全花在声色上,精神尽耗在外貌上,所以内心就没有主宰。

古文: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

现代文:内心没有主宰,祸福即使像山丘那么明显,也无从认识它。

古文:故曰: 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 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不出门户,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从窗口向外张望,可以知道自然的规律。 这是说精神不要离开自身形体。

古文:赵襄主学御于王子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现代文:赵襄子向王子于期学习驾驭车马的技巧,不久和于期赛马,两人换了三次马而赵襄子三次都落后了。

古文:襄主曰: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现代文:襄子说: 您教我驾马,技巧没有全教给我吧? 于期回答说: 技巧已全部教给您了,但您在使用时还有错误。

古文: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现代文:驾驭车马应重视的,是要让马的身体在车子里感到安适,人的注意力和马的动作相协调,然后才能够奔得快,跑得远。

古文: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现代文:现在您落在后面,就想赶上我;跑到前面,又怕被我赶上。

古文: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现代文:引导马作远程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不管您是在前还是在后,注意力都在我身上,还怎么能和马协调一致呢?

**古文:此君之所以后也。 **

现代文: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古文:白公胜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锐贯颐,血流至于地而不知。

现代文:白公胜策划政变,朝会结束后,他倒拿着马鞭,因而鞭杆上的尖针刺穿了脸颊,他连血流到地上都不觉察。

古文:郑人闻之曰: 颐之忘,将何不忘哉! 故曰: 其出弥远者,其智弥少。 此言智周乎远,则所遗在近也。

现代文:郑人听到后说: 脸颊都忘记了,还有什么不会忘记呀! 所以《老子》说: 人们外出越远,知道的反而越少。 这是说思想围着远事转,就会丢掉眼前的事情。

古文:是以圣人无常行也。

现代文:因此圣人没有恒定如一的行为。

**古文:能并智,故曰: 不行而知。 能并视,故曰: 不见而明。 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 不为而成。 **

现代文:能够同时考虑远近事情,所以《老子》说 不行动就全知道了 。

古文: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现代文:能同时看到远近各处,所以说 没看到就清楚了 。

古文: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 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 王曰: 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

现代文:根据时机来办事,依靠条件来立功,利用万物的特性而在此基础上获利,所以说 不去做就成功了 。楚庄王执政三年,没有发布过任何命令,没有处理过政事。右司马侍座,用隐语对庄王说: 有一只鸟栖息在南边的土丘上,三年不展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这鸟该怎么称呼? 庄王说: 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

古文: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现代文: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

古文:子释之,不谷知之矣。 处半年,乃自听政。

现代文:您别管了吧,我已经知道了。 过了半年,庄王就亲自处理政事了。

古文: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

现代文:废掉的事情有十件,兴办的事情有九件,诛杀了五个大臣,进用了六个处士,结果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

古文: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

现代文:起兵伐齐,在徐州打败了齐国,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地会合诸侯,于是称霸天下。

古文: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现代文:庄王不让小事妨碍自己的长处,因而能有大名;不过早表露出来,因而能有大功。

**古文:故曰: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大器晚成,大音稀声。

古文: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 王之伐越,何也? 曰: 政乱兵弱。 庄子曰: 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现代文:楚庄王想攻打越国,杜子进谏说: 大王攻打越国,为的什么?

古文: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现代文:楚王说: 越国政乱兵弱。 杜子说: 愚臣很为此事担忧。

古文:庄跷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现代文:智慧好比眼睛,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睫毛。

古文: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现代文:大王您的军队曾被秦、晋打败,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兵弱;庄在境内造反,官府却不能加以禁止,这是政乱。大王兵弱政乱,并不在越国之下,反而想去攻打越国,这就是智慧如同眼睛,见远不见近啊。

古文: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现代文:庄王就停止了行动。所以了解事物的困难,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看清自己。

古文:故曰: 自见之谓明。 子夏见曾子。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能自己认识自己就叫做明。 子夏碰到了曾子,曾子说: 你怎么胖了?

古文:曾子曰: 何肥也? 对曰: 战胜,故肥也。 曾子曰: 何谓也? 子夏曰: 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癯。

现代文:子夏回答说: 思想斗争胜利了,所以胖了。

古文:今先王之义胜,故肥。 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现代文:曾子说: 这话怎么讲? 子夏说: 我在家里学习先王的道理,总会非常敬仰,出门后看见富贵的乐事又总会十分羡慕,这两种情绪在心里发生了斗争,弄不清谁胜谁负,所以瘦了。现在先王的道理终于取胜了,所以胖了。

**古文:故曰: 自胜之谓强。 **

现代文:因此立志的困难,不在于胜过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

古文: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能够战胜自我,就叫做强。 周人拥有一块玉版,殷纣王派胶鬲前去索取,文王不给他;费仲前去索求,文王就给了。

古文: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

现代文:这是因为胶高贤达而费仲不讲道理。

古文:周恶贤者之得志也,故予费仲。

现代文:周人讨厌贤人在殷朝得志,所以给了费仲。

古文: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而资费仲玉版者,是爱之也。

现代文:周文王在渭水边提拔了太公,那是尊重他;而把玉版提供给费仲,却是看中他得志后可以扰乱殷纣。

**古文:故曰: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

现代文:所以《老子》说: 假如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惜可资利用的条件,尽管聪明,终是大糊涂,这就叫做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