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七

古文:崔休裴延俊袁翻崔休,字惠盛,清河人,御史中丞逞之玄孙也。

现代文:崔休,字惠盛,清河人,御史中丞崔逞的玄孙。

古文:祖灵和,仕刘义隆为员外散骑侍郎。

现代文:祖崔灵和,在刘义隆政权任员外散骑侍郎。

古文:父宗伯,世宗初,追赠清河太守。

现代文:父崔宗伯,魏世宗初年,被朝廷追赠为清河太守。

古文:休少孤贫,矫然自立。

现代文:崔休少小孤贫,矫然自立。

古文: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

现代文:被荐举为秀才,进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交情很好。

古文: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

现代文:尚书王嶷钦佩他的人格,为他的长子娶崔休的姐姐,提供给他一些财物,由此经济情况稍微好转。

古文:高祖纳休妹为嫔,以为尚书主客郎。

现代文:高祖娶崔休的妹妹为嫔,任崔休为尚书主客郎。

古文:转通直正员郎,兼给事黄门侍郎。

现代文:转任通直正员郎,兼任给事黄门侍郎。

古文:休好学,涉历书史,公事军旅之隙,手不释卷;崇尚先达,爱接后来,常参高祖侍席,礼遇次于宋、郭之辈。

现代文:崔休好学,涉猎书史,在公事军旅的间隙,手不释卷,崇敬先达,爱接后来之士,经常参谒高祖于座席旁,受到的礼遇仅次于宋弁、郭祚二人。

古文:高祖南伐,以北海王为尚书仆射,统留台事,以休为尚书左丞。

现代文:高祖南伐,任命北海王为尚书仆射,统摄国家日常事务,任命崔休为尚书左丞。

**古文:高祖诏休曰: 北海年少,未闲政绩,百揆之务,便以相委。 **

现代文:高祖诏示崔休说: 北海王年纪轻,不熟政务,百般事务,便都托付给你了。

古文:转长史,兼给事黄门侍郎。

现代文:转任长史,兼给事黄门侍郎。

古文:后从驾南行。

现代文:后来跟从皇驾南行。

古文:及车驾还,幸彭城,泛舟泗水,诏在侍筵,观者荣之。

现代文:及帝驾还归,途中帝幸临彭城,泛舟泗水,帝诏崔休侍宴,观看的人都认为他很荣耀。

古文:世祖初,休以弟亡,祖父未葬,固求渤海,于是除之。

现代文:魏世宗初年,崔休因弟亡逝,祖父又未下葬,固求任渤海郡官职,于是皇帝除授。

古文:性严明,雅长治体。下车先戮豪猾数人,广布耳目,所在奸盗,莫不擒剪,百姓畏之,寇盗止息,清身率下,渤海大治。

现代文:崔休性格严明,擅长治体,下车临治时先杀几名豪强猾吏,广泛布置耳目,州中奸盗,无不被擒捉剪除,百姓都很害怕,寇盗止息之后,他便清廉己身表率治下,渤海郡由此治安秩序大为好转。

古文:时大儒张吾贵有盛名于山东,四方学士咸相宗慕,弟子自远而至者恆千余人。

现代文:当时大儒张吾贵在太行山东有盛名,四方学士都十分仰慕他,由远方前来问学的经常达到数千人。

古文:生徒既众,所在多不见容。

现代文:学生既多,大家多有没见其容貌长样的。

古文:休乃为设俎豆,招延礼接,使肄业而还,儒者称为口实。

现代文:崔休于是为他们设学而教,招延礼接,使他们学成而还,儒者都觉得他做了件好事。

古文:入为吏部郎中,迁散骑常侍,权兼选任。

现代文:入廷任吏部郎中,迁任散骑常侍,权兼选举官员的职务。

古文:休爱才好士,多所拔擢。

现代文:崔休爱才好士,经常拔擢人才。

古文:广平王怀数引谈宴,世宗责其与诸王交游,免官。

现代文:广平王元怀经常邀他参与交谈和宴会,魏世宗怪他与诸王交游,免去他的官职。

古文:后除龙骧将军、洛州刺史。

现代文:后来,除授他为龙骧将军、洛州刺史。

古文:在州数年,以母老辞州,许之。

现代文:在州数年,因母亲年迈辞官,皇帝答应了。

古文:寻行幽州事,征拜司徒右长史。

现代文:不久行幽州事务,被征拜为司徒右长史。

古文:休聪明强济,雅善断决,幕府多事,辞讼盈几,剖判若流,殊无疑滞,加之公平清洁,甚得时谈。

现代文:崔休聪明强干,尤其善于断决,幕府中事务很多,诉讼盈案,而他剖断如流,毫不疑滞,加上他公平廉洁,常被人们引为美谈。

古文:复除吏部郎中,加征虏将军、冀州大中正。

现代文:又除授吏部郎中、加授征虏将军、冀州大中正。

古文:迁光禄大夫,行河南尹。

现代文:迁任光禄大夫,行河南尹。

古文:肃宗初,即真,加平东将军。

现代文:肃宗初年,即真,加平东将军。

古文:寻除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进号安北将军。

现代文:不久除授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进号安北将军。

古文:迁安东将军、青州刺史。

现代文:迁任安东将军、青州刺史。

古文:青州九郡民单扌剽、李伯徽、刘通等一千人,上书讼休德政,灵太后善之。

现代文:青州九郡民单,李伯徽、刘通等一千人,上书赞颂崔休德政,灵太后表彰了他。

古文:休在幽青州五六年,皆清白爱民,甚著声绩,二州怀其德泽,百姓追思之。

现代文:崔休在幽、青州任上五、六年,始终清白爱民,治绩十分突出。二州怀念其德泽,百姓追思其政绩。

古文:征为安南将军、度支尚书,寻进号抚军将军、七兵尚书,又转殿中尚书。

现代文:朝廷征拜他为安南将军、度支尚书,不久进号为抚军将军、七兵尚书,又转任殿中尚书。

古文:休久在台阁,明习典礼,每朝廷疑议,咸取正焉。

现代文:崔休久在台阁,熟谙典礼,每当朝廷有了疑难之议,都取正于他。

**古文:诸公咸相谓曰: 崔尚书下意处,我不能异也。 **

现代文:官员们都说: 崔尚书说了的,我们都无异议。

古文:正光四年卒,年五十二。

现代文:正光四年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古文:赗帛五百匹,赠车骑将军、尚书仆射、冀州刺史,谥文贞侯。

现代文:朝廷赐帛五百匹,赠官车骑将军、尚书仆射、冀州刺史,谥称文贞侯。

古文:休少而谦退,事母孝谨。

现代文:崔休少年时即很谦逊,侍奉母亲孝顺谨细。

古文:及为尚书,子仲文纳丞相雍第二女,女妻领军元义长庶子秘书郎稚舒。挟恃二家,志气微改;内有自得之心,外则陵藉同列。

现代文:等到做了尚书,子仲文娶丞相元雍的第二个姑娘,女儿嫁给了领军元叉庶出长子秘书郎元稚舒,崔休挟持二家之势,容色都有迁改,内有洋洋自得之心。

古文:始休母房氏欲以休女妻其外孙邢氏,休不欲,乃违其母情,以妻义子,议者非之。

现代文:开始崔休母亲房氏也想要崔休的女儿嫁给她的外孙邢氏,崔休不同意,违背了母亲的意愿,把女儿嫁给了元叉的儿子,人们都批评这种举动。

古文:休有九子。

现代文:崔休有九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