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二

古文:郭祚张彝郭祚,字季祐,太原晋阳人,魏车骑郭淮弟亮后也。

现代文:郭祚,字季祐,太原晋阳人,魏车骑将军郭淮弟弟郭亮的后代。

古文:祖逸,州别驾,前后以二女妻司徒崔浩,一女妻浩弟上党太守恬。

现代文:祖郭逸,任州别驾,前后以两个女儿嫁司徒崔浩为妻,一个女儿嫁给崔浩弟弟上党太守崔恬。

古文:世祖时,浩亲宠用事,拜逸徐州刺史,假榆次侯,终赠光禄大夫。

现代文:世祖时,崔浩受宠用事,拜郭逸为徐州刺史,假榆次侯,终赠光禄大夫。

古文:父洪之,坐浩事诛,祚亡窜得免。

现代文:父郭洪之,因崔浩事发牵连被诛,郭祚逃亡在外,得以免死。

古文:少而孤贫,姿貌不伟,乡人莫之识也。

现代文:郭祚少时孤贫,其貌不扬,乡人没人认识他。

古文:有女巫相祚,后当富贵。

现代文:有名女巫给他看相说日后当富贵。

古文:祚涉历经史,习崔浩之书,尺牍文章见称于世。

现代文:郭祚博涉经史,习崔浩之书,尺牍文章见称于世。

古文:弱冠,州主簿,刺史孙小委之书记。

现代文:刚成年,任州主簿,刺史孙小任他为书记。

古文:又太原王希彦,逸妻之侄,共相周恤,得以饶振。

现代文:又太原王希,是徐逸妻的侄儿,与他互相照应,二人得以出名。

古文:高祖初,举秀才,对策上第,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迁尚书左丞,长兼给事黄门侍郎。

现代文:高祖初年,郭祚被举为秀才,对策处上第,朝廷拜授他为中书博士,转任中书侍郎,迁任尚书左丞,长兼给事黄门侍郎。

古文:祚清勤在公,夙夜匪懈,高祖甚知赏之。

现代文:郭祚对公事清正勤勉,日夜不懈,高祖很是欣赏他。

古文:从高祖南征,及还,正黄门。

现代文:跟从高祖南征,还朝之后,转任正黄门。

**古文:车驾幸长安,行经渭桥,过郭淮庙,问祚曰: 是卿祖宗所承邪? **

现代文:皇帝车驾幸临长安,行经渭桥,经过郭淮庙,帝问郭祚说: 这是爱卿的祖庙?

**古文:祚曰: 是臣七世伯祖。 **

现代文:郭祚说: 这是臣七世伯祖。

**古文:高祖曰: 先贤后哲,顿在一门。 **

现代文:高祖说: 先贤后哲,尽出一门。

**古文:祚对曰: 昔臣先人以通儒英博,唯事魏文。微臣虚薄,遭奉明圣,自惟幸甚。 **

现代文:郭祚回答说: 过去臣先人以通儒英博,只事魏文,微臣虚薄,得奉明圣,自思十分幸运。

古文:因敕以太牢祭淮庙,令祚自撰祭文。

现代文:皇帝下诏以太牢祭祀祖庙,让郭祚自写祭文。

古文:以赞迁洛之规,赐爵东光子。

现代文:帝又因郭祚辅赞迁都洛阳的功劳,赐给他东光子爵位。

**古文:高祖曾幸华林园,因观故景阳山。祚曰: 山以仁静,水以智流,愿陛下修之。 **

现代文:高祖曾经幸临华林园,观看旧的景阳山,郭祚说: 山以仁静,水以智流,愿陛下好自修之。

**古文:高祖曰: 魏明以奢失于前,朕何为袭之于后? **

现代文:高祖说: 魏明帝因奢失于前,朕我为什么步其后尘?

**古文:祚曰: 高山仰止。 **

现代文:郭祚说: 高山仰止。

**古文:高祖曰: 得非景行之谓? **

现代文:高祖说: 这是不是指身行影从?

古文:迁散骑常侍,仍领黄门。

现代文:迁官散骑常侍,仍然领黄门职。

古文:是时高祖锐意典礼,兼铨镜九流,又迁都草创,征讨不息,内外规略,号为多事。

现代文:当时,高祖锐意典礼,兼考检群官,又加上迁都洛阳,百业草创,征战不息,内政外务,十分繁杂。

古文:祚与黄门宋弁参谋帏幄,随其才用,各有委寄。

现代文:郭祚与黄门宋弁参与谋划。按其才能,各有委任。

古文:祚承禀注疏,特成勤剧。

现代文:郭祚负责承禀注疏之类文字工作,特别勤勉。

古文:尝以立冯昭仪,百官夕饮清徽后园,高祖举觞赐祚及崔光曰: 郭祚忧劳庶事,独不欺我;崔光温良博物,朝之儒秀。

现代文:皇帝曾因立冯昭仪,百官晚上在清微后园饮宴的机会,高祖举杯酒赐给郭祚以及崔光说: 郭祚忧劳众事,忠心于朕;崔光温良博物,为朝中隽秀。

**古文:不劝此两人,当劝谁也? **

现代文:朕不劝这两个人的酒,那该劝谁的呢?

古文:其见知若此。

现代文:二人被皇帝是如此看重。

**古文:初,高祖以李彪为散骑常侍,祚因入见,高祖谓祚曰: 朕昨误授一人官。 **

现代文:当初,高祖任命李彪为散骑常侍,郭祚因入见皇帝,高祖对郭祚说: 朕昨天误授一个人的官职。

**古文:祚对曰: 陛下圣镜照临,论才授职,进退可否,黜陟幽明,品物既彰,人伦有序。岂容圣诏一行而有差异? **

现代文:郭祚回答说: 陛下您圣镜照临,论才授职,官员进退与否,黜升幽明,品物既彰,人伦有序,何至于容圣诏颁行而有差异。

**古文:高祖沉吟曰: 此自应有让。因让,朕欲别授一官。 **

现代文:高祖沉吟说: 这应该有推让,如李彪推让,朕就打算另给他授一官职。

**古文:须臾,彪有启云: 伯石辞卿,子产所恶。臣欲之已久,不敢辞让。 **

现代文:不一会,李彪出启说: 伯石辞卿,子产所恶,臣想要这个官职已经很久,不打算辞让。

**古文:高祖叹谓祚曰: 卿之忠谏,李彪正辞,使朕迟回不能复决。 **

现代文:高祖叹着气对郭祚说: 你的忠谏,李彪的咄咄正辞,使朕迟疑不能决定。

古文:遂不换彪官也。

现代文:于是不换李彪的官职。

古文:乘舆南讨,祚以兼侍中从,拜尚书,进爵为伯。

现代文:皇帝乘舆南讨,郭祚以兼侍中职跟从皇帝,又被拜为尚书,晋爵为伯。

古文:高祖崩,咸阳王禧等奏祚兼吏部尚书,寻除长兼吏部尚书、并州大中正。

现代文:高祖逝世,咸阳王元禧等人启奏郭祚兼任吏部尚书,不久除任长兼吏部尚书、并州大中正。

古文:世宗诏以奸吏逃刑,悬配远戍,若永避不出,兄弟代之。

现代文:魏世宗下诏因奸吏逃刑,决定把他们流放到边疆,如若他们永避不出,兄弟代受刑罚。

古文:祚奏曰: 慎狱审刑,道焕先古;垂宪设禁,义纂惟今。

现代文:郭祚启奏说: 慎狱审刑,道昭先古;垂章设禁,义纂惟今。

古文:是以先王沿物之情,为之轨法;故八刑备于昔典,奸律炳于来制,皆所以谋其始迹,访厥成罪,敦风厉俗,永资世范者也。

现代文:所以先王循按人情物理,为之立法,故而八种刑罚备于昔典,查奸之律彰于来制,都是按照所犯罪行,量刑定罪,这是为了敦风厉俗,永为世范。

古文:伏惟旨义博远,理绝近情,既怀愚异,不容不述。

现代文:臣考虑皇旨博远,理绝近情,为臣既有愚蠢的不同看法,不容不讲述出来。

古文:诚以败法之原,起于奸吏,奸吏虽微,败法实甚。

现代文:的确,败坏法律的根源,是由于奸吏作怪,奸吏身份虽微,败坏法律的行为实在很厉害。

古文:伏寻诏旨,信亦断其逋逃之路,为治之要,实在于斯。

现代文:臣寻思皇诏之旨,的确是为了断其遁逃之路,治理要决,确实在此。

古文:然法贵止奸,不在过酷,立制施禁,为可传之于后。

现代文:然而法贵止奸,不在过于严酷,制定法律,还可为后世范式。

古文:若法猛而奸不息,禁过不可永传,将何以载之刑书,垂之百代?

现代文:假如法律太猛而奸诈不息,禁止罪过而法不能传,那拿什么载于刑书,垂示百代?

古文:若以奸吏逃窜,徙其兄弟;罪人妻子,复应徙之。此则一人之罪,祸倾二室。

现代文:如果因奸吏逃窜,兄弟顶罪,罪人的妻儿又应随之定罪,这就会是一人之罪,祸殃二家。

**古文:愚谓罪人既逃,止徙妻子,走者之身,悬名永配,于眚不免,奸途自塞。 **

现代文:愚臣认为罪人既逃,就当让妻儿连罪,逃走的人,悬名永配,过失永不赦免,这样做奸之途自然塞住了。

古文:诏从之。

现代文:帝下诏从之。

古文:寻正吏部。

现代文:不久,郭祚转正吏部。

**古文:祚持身洁清,重惜官位,至于铨授,假令得人,必徘徊久之,然后下笔。下笔即云: 此人便以贵矣。 **

现代文:郭祚立身高洁清廉,珍惜重视官位,至于授予官职,如果得到一人,必定会考虑很久,然后才行下笔,下笔就说: 此人从此就走上显贵之途了。

古文:由是事颇稽滞,当时每招怨讟。

现代文:由于这,办事速度颇慢,当时很是招了些怨愤。

古文:然所拔用者,皆量才称职,时又以此归之。

现代文:但是他所选拔录用的,都量才称职,当时人们又因此称赞他。

古文:出为使持节、镇北将军、瀛州刺史。

现代文:出任使持节、镇北将军、瀛州刺史。

古文:及太极殿成,祚朝于京师,转镇东将军、青州刺史。

现代文:等太极殿建成,郭祚到京师朝拜,转任镇东将军、青州刺史。

古文:祚值岁不稔,阖境饥敝,矜伤爱下,多所赈恤,虽断决淹留,号为烦缓,然士女怀其德泽,于今思之。

现代文:郭祚任地方官职时,逢上收成不好,全境饥荒,他伤惜优抚百姓,多有赈济,虽然他处理事务不快,很是烦缓,但是当地人民到今天还怀念他的恩泽。

古文:入为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并州大中正,迁尚书右仆射。

现代文:入朝为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并州大中正,迁任尚书右仆射。

古文:时议定新令,诏祚与侍中、黄门参议刊正。

现代文:当时朝廷正在议定新律,帝诏让郭祚与侍中、黄门参议勘正。

古文:故事,令、仆、中丞驺唱而入宫门,至于马道。

现代文:旧例,令、仆、中丞入宫时引马骑卒传呼开道而入宫门,直到马道。

**古文:及祚为仆射,以为非尽敬之宜,言于世宗,帝纳之。下诏: 御在太极,驺唱至止车门;御在朝堂,至司马门。 **

现代文:等到郭祚任仆射,认为这不是尽敬皇上的行为,就跟世宗提了出来,帝接受了他的意见,下诏说: 皇御在太极殿,臣上朝传呼开道止于止车门;皇御在朝堂,止于司马门。

古文:驺唱不入宫,自此始也。

现代文:传呼开道不入宫,由此开始。

古文:诏祚本官领太子少师。

现代文:帝诏郭祚以本官领太子少卿。

古文:祚曾从世宗幸东宫,肃宗幼弱,祚怀一黄出奉肃宗。

现代文:郭祚曾跟从世宗幸临东宫,肃宗幼弱,郭祚怀揣一黄瓜出奉肃宗。

古文:时应诏左右赵桃弓与御史中尉王显迭相脣齿,深为世宗所信,祚私事之。

现代文:当时应诏皇帝左右赵桃弓与御史中尉王显互相援引,深受世宗宠幸,郭私下里巴结他们。

古文:时人谤祚者,号为桃弓仆射、黄少师。

现代文:当时人毁谤他的,称他为桃弓仆射、黄瓜少师。

古文:祚奏曰: 谨案前后考格虽班天下,如臣愚短,犹有未悟。

现代文:郭祚启奏说: 臣谨案前后考查格式虽然能甄别天下之士,而臣愚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古文:今须定职人迁转由状,超越阶级者即须量折。

现代文:现在必须定职的人的迁官转职由其情况而定,超越阶等的即须量情处置。

古文:景明初考格,五年者得一阶半。

现代文:景明初年的考官格式,五年可升一阶半。

古文:正始中,故尚书、中山王英奏考格,被旨:但可正满三周为限,不得计残年之勤。

现代文:正始年间,故尚书、中山王元英奏启考格,受旨:只依可正满三周年为限,不能计残年之勤。

古文:又去年中,以前二制不同,奏请裁决。

现代文:又去年中,因以前二制不同,奏请皇上裁决。

**古文:旨云: 黜陟之体,自依旧来恆断。 **

现代文:帝旨说: 升降体式,只依以前格式裁断。

古文:今未审从旧来之旨,为从景明之断,为从正始为限?

现代文:而今不知以前格式,是随从景明年间的断决办法,还是随正始格式?

古文:景明考法:东西省文武闲官悉为三等,考同任事;而前尚书卢昶奏上第之人三年转半阶。

现代文:景明年考检官员的办法,东西省文武闲官都分三等,考同任事,而前尚书卢昶启奏上第之人三年转升半阶。

**古文:今之考格,复分为九等,前后不同,参差无准。 **

现代文:现在的考格,又分为九等,前后不同,错落无依。

古文:诏曰: 考在上中者,得泛以前,有六年以上迁一阶,三年以上迁半阶,残年悉除。

现代文:帝下诏说: 考绩在上中的,升职办法,有六年以上的,迁升一阶,三年以上迁升半阶,残年都去除。

古文:考在上下者,得泛以前,六年以上迁半阶,不满者除。

现代文:政绩考核在上下的,六年以上迁升半阶,不满六年的不计。

古文:其得泛以后,考在上下者,三年迁一阶。

现代文:其职满期以后考绩在上下的,三年迁升一阶。

**古文:散官从卢昶所奏。 **

现代文:散官按卢昶所奏方法实行。

古文:祚又奏言: 考察令:公清独著,德绩超伦,而无负殿者为上上,一殿为上中,二殿为上下,累计八殿,品降至九。

现代文:郭祚又启奏说: 考察令:公正清廉独著,德行治绩超常,而不负朝廷嘱托的为上上,一等的为上中,二等的为上下,共计八等,品级降幅有九等。

古文:未审今诸曹府寺,凡考:在事公清,然才非独著;绩行称务,而德非超伦;干能粗可,而守平堪任;或人用小劣,处官济事,并全无负殿之徒为依何第?

现代文:不知现今诸曹府寺,凡考:理事公清,但才干并非十分突出;才干称职,但德行并不出众;干才大略可以,而守平堪任;或者才能稍差,处官应事,并不是全都提不上等级的人依照哪一条?

古文:景明三年以来,至今十有一载,准限而判,三应升退。

现代文:景明三年以来,至今已有十一年,按原规定的期限而判,应有三次升退官员了。

古文:今既通考,未审为十年之中通其殿最,积以为第,随前后年断,各自除其善恶而为升降?

现代文:而今臣通查一过,不知为十年之中通其等级,积以为第,是否随其前后年代分别,各自区别善恶而定升降?

古文:且负注之章,数成殿为差,此条以寡愆为最,多戾为殿。

现代文:况且过失的条章,数成落后为差,这条以少过为最,多失为后。

古文:未审取何行是寡愆?

现代文:不知取什么是少过?

古文:何坐为多戾?

现代文:依什么为多先?

古文:结累品次,复有几等?

现代文:累计品级,又有几等?

古文:诸文案失衷,应杖十者为一负。

现代文:官员的诸文案失踪,应杖罚十下为一负。

古文:罪依律次,过随负记。

现代文:罪依律条,过失随其付记。

古文:十年之中,三经肆眚,赦前之罪,不问轻重,皆蒙宥免。

现代文:十年之中,三经赦失,赦前之罪,不问轻重,都蒙宽免。

**古文:或为御史所弹,案验未周,遇赦复任者,未审记殿得除以不? **

现代文:或者被御史弹劾,查验不实,遇赦复职的,不知记等还能除任与否?

古文:诏曰: 独者、超伦及才备、寡咎,皆谓文武兼上上之极言耳。

现代文:帝诏说: 独著、超常以及才备、少过,都是文武兼上上之极的。

古文:自此以降,犹有八等,随才为次,令文已具。

现代文:由此以降,还有八等,随才为序,令文已备。

古文:其积负累殿及守平得济,皆含在其中,何容别疑也?

现代文:其政绩较差以及政绩平平的情况,都包含在其中,何容另外产生怀疑呢。

古文:所云通考者,据总多年之言;至于黜陟之体,自依旧来年断,何足复请?

现代文:所说的通考,意指累年政绩,至于升降格式依照惯例决断,不用又请制定。

**古文:其罚赎已决之殿,固非免限,遇赦免罪,惟记其殿,除之。 **

现代文:那些惩罚已定的政绩差劲的,本来就是这个范围之内的,遇大赦免罪,只记述其殿等,任官。

古文:寻加散骑常侍。

现代文:不久,加授郭祚为散骑常侍。

古文:时诏营明堂国学。祚奏曰: 今云罗西举,开纳岷蜀;戎旗东指,镇靖淮荆;汉沔之间,复须防捍。

现代文:当时帝诏营建明堂国学,郭祚启奏说: 而今大军西举,开纳岷蜀;戎旗东指,镇靖淮、荆;汉水、沔水之间又须防守保卫。

古文:征兵发众,所在殷广,边郊多垒,烽驿未息,不可于师旅之际,兴板筑之功。

现代文:征兵发众,实在是多了,郊边多垒,烽火未息,不可在战争之际,又兴土木之功。

**古文:且献岁云暨,东作将始,臣愚量谓宜待丰靖之年,因子来之力,可不时而就。 **

现代文:而且冬去春来,春作将始,为臣愚见认为应当等丰收之后,百姓有效忠急公之心,明堂国学便可即刻成就。

古文:从之。

现代文:帝从之。

古文:世宗末年,每引祚入东宫,密受赏赉,多至百余万,杂以锦绣。

现代文:世宗末年,皇帝常常引郭祚入东宫,密受赏赐,多至百余万,杂以绫纟罗绸缎。

古文:又特赐以剑杖,恩宠甚深,迁左仆射。

现代文:又特别赐予剑与杖,恩宠很深,迁任左仆射。

古文:先是,萧衍遣将康绚遏淮,将灌扬徐。祚表曰: 萧衍狂悖,擅断川渎,役苦民劳,危亡已兆。

现代文:这以前,萧衍派将康绚遏阻淮水,准备淹灌扬州、徐州,郭祚上表说: 萧衍狂悖,擅自截断河水,工程很苦,民众不堪,危亡征兆已经显出。

古文:然古谚有之, 敌不可纵 。

现代文:但是古谚有 敌不可纵 的话。

古文:夫以一酌之水,或为不测之渊;如不时灭,恐同原草。

现代文:夫以一瓢之水,也许会成为不测之渊,如不及时剪灭,恐怕会后果不堪设想。

古文:宜命一重将,率统军三十人,领羽林一万五千人,并科京东七州虎旅九万,长驱电迈,遄令扑讨。

现代文:陛下应该命一重将,率领统军三十人,领羽林一万五千人,并调京东七州虎旅九万人,长驱电迈,火速令其扑讨。

古文:擒斩之勋,一如常制,贼资杂物,悉入军人。

现代文:擒斩之勋,一如常制,敌人辎重杂物,都交军人。

古文:如此,则鲸鲵之首可不日而悬。

现代文:像这样,则贼凶之首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高高悬起。

古文:诚知农桑之时,非发众之日,苟事理宜然,亦不得不尔。

现代文:为臣的确清楚,农桑之时,不是发兵之日,但假如事情深有道理,那也就不得不这样了。

古文:昔韦顾跋扈,殷后起昆吾之师;玁狁孔炽,周王兴六月之伐。

现代文:过去韦、顾跋扈,殷后起昆吾之师;犭严狁乱起,周王兴六月之伐。

古文:臣职忝枢衡,献纳是主,心之所怀,宁敢自嘿。

现代文:微臣身处机要之地,提出建议是臣的责任,为臣心中有什么想法,怎么敢默而不献。

**古文:并宜敕扬州选一猛将,遣当州之兵令赴浮山,表里夹攻。 **

现代文:陛下一并应敕扬州选择一名猛将,派当州之兵赶赴浮山,表里夹攻。

古文:朝议从之。

现代文:朝议接受了这个建议。

古文:出除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岐华三州诸军事、征西将军、雍州刺史。

现代文:朝廷出除郭祚的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岐、华三州诸军事、征西将军、雍州刺史。

古文:太和以前,朝法尤峻,贵臣蹉跌,便致诛夷。

现代文:太和以前,朝廷刑法尤其严酷,显贵臣僚稍有差失,便常常遭杀头之罪。

古文:李冲之用事也,钦祚识干,荐为左丞,又兼黄门。

现代文:李冲掌握朝政,钦佩郭祚的学识才干,推荐他为左丞,又兼任黄门郎。

古文:意便满足,每以孤门往经崔氏之祸,常虑危亡,苦自陈挹,辞色恳然,发于诚至。

现代文:郭祚便觉得心满意足,经常因家中以前曾经历崔氏之祸,总担心会遭危险灭亡,苦自陈诉,言词恳切,发自内心。

**古文:冲谓之曰: 人生有运,非可避也。但当明白当官,何所顾畏。 **

现代文:李冲对他说: 人生有运数,是无法躲避的,你只管清白当官,有什么可害怕的。

古文:自是积二十余年,位秩隆重,而进趋之心更复不息。

现代文:从此二十多年,官位俸禄都很隆重,而求进之心越发滋长。

古文:又以东宫师傅之资,列辞尚书,志在封侯、仪同之位,尚书令、任城王澄为之奏闻。

现代文:又以东宫师傅的资本,看不上尚书之职,志在封侯、仪同之位,尚书令、任城王元澄替他上奏请位。

古文:及为征西、雍州,虽喜于外抚,尚以府号不优,心望加大,执政者颇怪之。

现代文:等到为征西将军、雍州刺史,郭祚虽很高兴外任,但尚以府号不优,愿望越发大起来,执政的人颇觉奇怪。

古文:于时,领军于忠恃宠骄恣;崔光之徒,曲躬承奉。祚心恶之,乃遣子太尉从事中郎景尚说高阳王雍,令出忠为州。忠闻而大怒,矫诏杀祚,时年六十七。

现代文:这时,领军于忠恃宠骄横,崔光这些人,卑躬奉承他,郭祚很讨厌他,于是派太尉从事中郎景尚说服高阳王元雍,令于忠出任州职,于忠听说大怒,矫诏杀害郭祚,当时郭祚六十七岁。

古文:祚达于政事。凡所经履,咸为称职;每有断决,多为故事。

现代文:郭祚通达政事,凡是他经历的职务,都很称职,每有裁断,都有旧例可依。

古文:名器既重,时望亦深,一朝非罪见害,远近莫不惋惜。

现代文:名位既重,声望也深,一旦无辜被害,远近时人无不惋惜。

古文:灵太后临朝,遣使吊慰,追复伯爵。

现代文:灵太后临朝,派使者前去吊慰,追复伯爵之位。

古文:正光中,赠使持节、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谥文贞公。

现代文:正光年间,朝廷赠他为使持节、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谥称文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