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七

古文:刘昶萧宝夤萧正表

现代文:刘昶,字休道,刘义隆第九个儿子。

古文:刘昶,字休道,义隆第九子也。

现代文:刘义隆在世时,刘昶被封为义阳王。

古文:义隆时封义阳王。兄骏以为征北将军、徐州刺史、开府。

现代文:其兄刘骏为征北将军、徐州刺史、开府。

古文:及骏子子业立,昏狂肆暴,害其亲属,疑昶有异志。

现代文:等到刘骏的儿子刘子业继父爵位,子业昏愦狂妄、肆无忌惮、暴虐成性,残害自己亲属,他怀疑刘昶另有野心。

古文:昶闻甚惧,遣典签虞法生表求入朝,以观其意。

现代文:刘昶听说,十分惊恐,派掌管文书典签的虞法生上表请求入朝,以观察刘子业的意图。

**古文:子业曰: 义阳与太宰谋反,我欲讨之,今知求还,甚善。 **

现代文:刘子业说: 义阳王与太宰谋反,我本想讨伐他,今天知道他请求还朝,很好。

**古文:又屡诘法生: 义阳谋事,汝何故不启? **

现代文:又屡屡诘问法生: 义阳王谋反一事,你怎么不禀报?

古文:法生惧祸,走归彭城。

现代文:法生害怕惹祸,逃到彭城。

古文:昶欲袭建康,诸郡并不受命。和平六年,遂委母妻,携妾吴氏作丈夫服,结义从六十余人,间行来降。

现代文:刘昶想袭击建康,各郡都不同意,和平六年,于是丢下母亲妻子,携同女扮男装的妾吴氏,结义随从六十多人,从小路投降朝廷。

古文:在路多叛,随昶至者二十许人。

现代文:一路上,随从多有背叛的,跟随刘昶到朝廷的只有二十来个人。

古文:昶虽学不渊洽,略览子史,前后表启,皆其自制。

现代文:刘昶虽然学问不很渊博广阔,只是略读子史之类,但前后上表启奏,都是他自己亲手写的。

古文:朝廷嘉重之,尚武邑公主,拜侍中、征南将军、驸马都尉,封丹阳王。

现代文:朝廷嘉许器重他,让他与武邑公主结婚,拜授侍中、征南将军、驸马都尉,封丹阳王。

古文:岁余而公主薨,更尚建兴长公主。

现代文:一年多后公主逝世,又改娶建兴长公主。

古文:皇兴中,刘彧遣其员外郎李丰来朝,显祖诏昶与彧书,为兄弟之戒。

现代文:皇兴年间,刘派员外郎李丰到魏朝廷,显祖召刘昶给刘写信,以兄弟的身份劝诫他。

古文:彧不答,责昶以母为其国妾,宜如春秋荀对楚称外臣之礼。

现代文:刘不回答,责备刘昶以母为国妾,与《春秋》中记载的荀对楚称外臣之礼的情况没什么两样。

古文:寻敕昶更与彧书。

现代文:不久,皇帝又让刘昶再给刘写信。

古文:昶表曰: 臣植根南伪,托体不殊,秉旄作牧,职班台位。

现代文:刘昶上表说: 臣根植南方刘伪政权,托体虽不特殊,但任官为牧守,朝廷之中职位也高。

古文:天厌子业,夷戮同体,背本归朝,事舍簪笏。

现代文:天杀的刘子业,杀害同宗族人,我只好离本还归皇魏,放弃先前官爵。

古文:臣弟彧废侄自立,彰于遐迩。

现代文:我的弟弟刘废弃侄子,自立为王,恶迹昭彰,远近皆知。

古文:孔怀之义难夺,为臣之典靡经,棠棣之咏可修,越敬之事未允。

现代文:而今皇上大义难传递,为臣之礼难以背弃,锦绣文章可撰,但背弃之事也不容臣再做。

古文:臣若改书,事为二敬;犹修往文,彼所不纳。

现代文:臣如若再写,就是不敬;重写旧信,对方又不接纳。

**古文:伏愿圣慈,停臣今答。 **

现代文:臣恳求皇恩浩荡,免臣再答。

古文:朝廷从之。拜外都坐大官。

现代文: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拜授他为外都坐大官。

古文:公主复薨,更尚平阳长公主。

现代文:公主又死了,又改配平阳长公主。

古文:昶好犬马,爱武事。入国历纪,犹布衣皁冠,同凶素之服。

现代文:刘昶喜爱犬马,热爱战事,进入皇魏经历数朝,仍是布衣皂冠,衣着简朴,如同凶丧素服。

古文:然呵詈童仆,音杂夷夏。

现代文:但是他呵斥责骂侍童奴仆,声音中杂夹夷夏多种口音。

古文:虽在公坐,诸王每侮弄之,或戾手啮臂,至于痛伤,笑呼之声,闻于御听。

现代文:他即使在宫廷之上,诸位王公也经常戏弄他,打打闹闹,或捏手扭臂,以至嗷嗷直叫,大笑呼喊的声音,常常传到皇帝耳中。

古文:高祖每优假之,不以怪问。

现代文:魏高祖每每总是宽容他,从不追究。

古文:至于陈奏本国事故,语及征役,则能敛容涕泗,悲动左右。

现代文:但是到了他上书陈奏本国政事,谈及征伐之事,他则能收敛笑容,常常涕泪雨下,以至悲切感动左右大臣。

古文:而天性褊躁,喜怒不恆,每至威忿,楚朴特苦,引待南士,礼多不足,缘此人怀畏避。

现代文:但他本人天性狭隘急躁,喜怒无常,每每发起脾气鞭打起人来,痛苦难当,对待南方士人,礼节多不周全,由于这些,别人都很怕他,躲他躲得远远的。

古文:太和初,转内都坐大官。

现代文:太和初年,转任内都坐大官。

古文:及萧道成杀刘准,时遣诸将南伐,诏昶曰: 卿识机体运,先觉而来。

现代文:等到萧道成杀了刘准,皇魏派遣众将讨伐南方,皇帝下诏刘昶说: 卿先见高远,早来皇魏。

古文:卿宗庙不复血食,朕闻斯问,矜忿兼怀。

现代文:卿宗庙不复血食,朕听说此问,忿怒满怀。

古文:今遣大将军率南州甲卒,以伐逆竖,克荡凶丑,翦除民害。

现代文:现在派遣大将军率领南州士卒,讨伐逆竖,荡除凶顽丑恶之人,为民除害。

**古文:氛秽既清,即胙卿江南之土,以兴蕃业。 **

现代文:南州清平之后,朕即赏赐你南方的土地,让你重振往日基业。

古文:乃以本将军与诸将同行。

现代文:于是刘昶以本将军与众将一起同行。

古文:路经徐州,哭拜其母旧堂,哀感从者。

现代文:路经徐州,在其母旧堂上哭拜,哀痛之情,感动随从人员。

古文:乃遍循故居,处处陨涕,左右亦莫不辛酸。

现代文:于是刘昶遍寻故居,处处伤心落泪,左右之人也无不辛酸落泪。

古文:及至军所,将欲临陈,四面拜诸将士,自陈家国灭亡,蒙朝廷慈覆,辞理切至,声气激扬,涕泗横流,三军咸为感叹。

现代文:到了军队所在地,准备战斗之前,刘昶四面拜过众将士,自陈家国灭亡,蒙受朝廷恩抚的经过,语辞真诚,义理恳切,声音气势激荡昂扬,涕泪横流,三军将士都为之感叹不已。

古文:后昶恐雨水方降,表请还师,从之。

现代文:后来刘昶担心雨水季节来到,上表请求还师,皇帝答应了。

古文:又加仪同三司,领仪曹尚书。

现代文:朝廷又加授他为仪同三司,领仪曹尚书。

古文:于时改革朝仪,诏昶与蒋少游专主其事。

现代文:当时改革朝廷仪典,皇帝下诏让刘昶与蒋少游两人专管此事。

古文:昶条上旧式,略不遗忘。

现代文:刘昶逐条陈述旧时仪式,无一遗忘。

古文:高祖引见于宣文堂,昶启曰: 臣本国不造,私有虐政,不能废昏立德,扶定倾危,万里奔波,投廕皇阙,仰赖天慈,以存首领。

现代文:魏高祖在宣文堂召见刘昶,刘昶启奏说: 为臣原来本国不争气,私有暴政,不能废除昏邪选立有德之人,扶整倾倒危覆,为臣万里奔波,投归皇魏,仰赖圣皇天慈,才得保全性命。

古文:然大耻未雪,痛愧缠心。

现代文:然而臣本国大耻未雪,痛楚惭愧时常折磨为臣。

古文:属逢陛下厘校之始,愿垂曲恩,处臣边戍,招集遗人,以雪私耻。

现代文:正逢陛下厘校旧仪之始,臣希望陛下能略垂恩慈,把为臣安置边关,让臣招集旧人,以雪奇耻。

**古文:虽死之日,犹若生年。 **

现代文:即使臣死,也胜过忍辱而活的有生之年。

古文:悲泣良久。

现代文:悲痛哭泣了很久。

古文:高祖曰: 卿投诚累纪,本邦湮灭,王者未能恤难矜灾,良以为愧。

现代文:魏高祖说: 爱卿你投诚于魏,已经过了几个朝代了,但你自己本邦破灭,作为王者的你不能赈难救灾,的确多有愧意。

**古文:出蕃之日,请别当处分。 **

现代文:但出朝任官之事,应当改日再论。

古文:后以昶女为乡君。

现代文:后来朝廷以刘昶的女儿为乡君。

古文:高祖临宣文堂,见武兴王杨集始。

现代文:魏高祖到宣文堂,见武兴王杨集始。

**古文:既而引集始入宴,诏昶曰: 集始边方之酋,不足以当诸侯之礼。但王者不遗小国之臣,况此蕃垂之主,故劳公卿于此。 **

现代文:既而引杨集始入宴,下诏给刘昶说: 杨集始是边境的一方酋长,不足以当受诸侯的礼节,然而作为王者不遗漏掉小国之臣,何况这一蕃之主,所以朕烦劳公卿于此。

古文:昶对曰: 陛下道化光被,自北而南,故巴汉之雄,远觐天阙。

现代文:刘昶回答说: 陛下您道德教化光被远近,从北而南,所以巴汉之雄,仍远敬皇魏天阙。

**古文:臣猥瞻盛礼,实忻嘉遇。 **

现代文:臣参加盛礼,实在感谢皇上知遇。

**古文:高祖曰: 武兴、宕昌,于礼容并不闲备,向见集始,观其举动,有贤于弥承。 **

现代文:魏高祖说: 武兴、宕昌,对礼节并不熟悉,多有不合礼节之处,刚才朕见到集始,观察他的行为举止,比弥承强多了。

**古文:昶对曰: 陛下惠洽普天,泽流无外。武兴蕞尔,岂不食椹怀音。 **

现代文:刘昶回答说: 陛下您慈惠接达普天之下,恩泽流被四海之内,武兴这样的蕞尔小国,哪能不食椹怀音。

古文:又为中书监。

现代文:朝廷又命他为中书监。

古文:开建五等,封昶齐郡开国公,加宋王之号。

现代文:开建五等,封刘昶为齐郡开国公,加授宋王之号。

古文:十七年春,高祖临经武殿,大议南伐,语及刘、萧篡夺之事,昶每悲泣不已。

现代文:太和十七年春,魏高祖临经武殿,大议南伐,谈到齐、萧篡权的事情,刘昶每每悲泣不已。

**古文:因奏曰: 臣本朝沦丧,艰毒备罹,冀恃国灵,释臣私耻。 **

现代文:因而启奏说: 为臣本朝沦丧,备遭艰毒,希望凭借魏国灵德,以释为臣私耻。

古文:顿首拜谢。

现代文:顿首拜谢。

古文:高祖亦为之流涕,礼之弥崇。

现代文:魏高祖也为之流下眼泪,礼待他更为优厚。

古文:萧赜雍州刺史曹虎之诈降也,诏昶以兵出义阳,无功而还。

现代文:萧赜的雍州刺史曹虎诈降,皇帝下诏让刘昶兵出义阳,终而无功而回。

古文:十八年,除使持节、都督吴越楚彭城诸军事、大将军,固辞,诏不许,又赐布千匹。

现代文:太和十八年,朝廷授他为使持节,都督吴、越、楚、彭城诸军事,大将军,刘昶坚决推辞,魏帝不许,又赐给他布千匹。

古文:及发,高祖亲饯之,命百僚赋诗赠昶,又以其《文集》一部赐昶。

现代文:到出发时,魏高祖亲自为他饯别,高祖命群僚佐赋诗赠予刘昶,又把自己所撰的一部文集赐给他。

古文:高祖因以所制文笔示之,谓昶曰: 时契胜残,事钟文业,虽则不学,欲罢不能。

现代文:高祖拿出他自己的文集对刘昶说: 我业余时间,热衷文学,虽然学识粗浅,但也欲罢不能。

古文:脱思一见,故以相示。

现代文:如有一见,便行成文,送给你看。

**古文:虽无足味,聊复为笑耳。 **

现代文:文章虽无足味,只供爱卿一笑而已。

古文:其重昶如是。

现代文:其重视刘昶于此可见一斑。

古文:自昶之背彭城,至是久矣。

现代文:自从刘昶离开彭城,到他上任,相隔已经很久了。

古文:其昔斋宇山池,并尚存立,昶更修缮,还处其中。

现代文:彭城中过去的斋宇山池,都还存在,刘昶又加修缮,仍居止其中。

古文:不能绥边怀物,抚接义故,而闺门喧猥,内外奸杂,前民旧吏,莫不慨叹焉。

现代文:刘昶到彭城,不能安定边境,心怀人物,抚接义故,而闺门之内喧嚣猥事,内外奸邪杂处,以前百姓旧时吏卒见到这种情况,无不感慨叹惜。

古文:豫营墓于彭城西南,与三公主同茔而异穴。

现代文:刘昶又营造坟墓于彭城西南,自己墓穴与三位公主的同茔而异穴。

古文:发石累之,坟崩,压杀十余人。

现代文:挖掘石头,垒起坟茔,坟墓崩溃,压死了十几个人。

古文:后复移改,为公私费害。

现代文:后来又移改他处,公私浪费很多,危害不小。

古文:高祖南讨,昶候驾于行宫,高祖遣侍中迎劳之。

现代文:魏高祖南讨,刘昶在皇帝行宫候驾,高祖派侍中迎接慰劳。

古文:昶讨萧昭业司州,虽屡破贼军,而义阳拒守不克,昶乃班师。

现代文:刘昶讨伐萧昭业于司州,虽然屡屡破败敌军,但义阳拒守,攻而不克,刘昶只好撤军。

古文:十九年,高祖在彭城,昶至入见。

现代文:太和十九年,魏高祖在彭城,刘昶入见。

**古文:昶曰: 臣奉敕专征,克殄凶丑,徒劳士马,久淹岁时,有损威灵,伏听斧钺。 **

现代文:刘昶说: 为臣奉命征讨,剿灭凶邪,但却徒劳士卒马匹,久拖时日,不见战功,实在有损陛下威灵,臣请接受刑罚。

**古文:高祖曰: 朕之此行,本无攻守之意,正欲伐罪吊民,宣威布德,二事既暢,不失本图。朕亦无克而还,岂但卿也。 **

现代文:魏高祖说: 朕此番前来,本无攻守之意。正想讨伐罪恶,吊慰民众,宣扬皇威布施帝德,二事既做好,也不失本来打算,朕也无所成就,只好还师,岂只是爱卿你呢。

古文:十月,昶朝于京师。

现代文:十月,刘昶在京城朝见皇帝。

古文:高祖临光极堂大选。

现代文:高祖幸临光极堂大选人士。

古文:高祖曰: 朝因月旦,欲评魏典。

现代文:高祖说: 月初会朝,想让大家品评魏典。

古文:夫典者,为国大纲,治民之柄。

现代文:大凡称为典的,都是作为国家的大纲,治理百姓的柄把。

古文:君能好典则国治,不能则国乱。

现代文:一国之君能喜好法典则国家定会大治,不喜好法典则国家定会乱套。

古文:我国家昔在恆代,随时制作,非通世之长典。

现代文:我魏过去在恒、代时,典制都是随时制作,所造的都不是通世的长久典章。

古文:故自夏及秋,亲议条制。

现代文:所以从夏到秋,朕总是亲议条文。

古文: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门,朕以为不尔。

现代文:或言惟能是寄,不必拘于门庭,朕以为不尔。

古文:何者?

现代文:为什么呢?

古文:当今之世,仰祖质朴,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

现代文:是因为当今之世,本当仰祖质朴,然而清浊同流,混淆不分,君子与小人也是名位品级没有区别,这尤为不可。

古文: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现代文:我皇魏现在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等,九品以外,细小官职,又有七等。

古文:若苟有其人,可起家为三公。

现代文:如真有贤人,可以起家为三公之列。

古文:正恐贤才难得,不可止为一人,浑我典制。

现代文:朕正是担心贤才难得,不能只为一人,浑我典制。

**古文:故令班镜九流,清一朝轨,使千载之后,我得仿像唐虞,卿等依俙元、凯。 **

现代文:所以今令大家区分九流,清纯统一朝轨,以使千年之后,我能够与唐、虞之名仿佛,卿等可比拟元、凯。

**古文:昶对曰: 陛下光宅中区,惟新朝典,刊正九流为不朽之法,岂唯仿像唐虞,固以有高三代。 **

现代文:刘昶对答说: 陛下圣德披及中区,更新朝典,修正九流,编议不朽法典,岂只是与唐、虞相仿佛,肯定会德高三代之君。

古文:高祖曰: 国家本来有一事可慨。

现代文:魏高祖说: 国家本来有一件事情可以感慨。

古文:可慨者何?

现代文:可以感慨的是什么呢?

古文:恆无公言得失。

现代文:总是没有人在大众场合说人得失。

古文:今卿等各尽其心。

现代文:今天,卿等都得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古文:人君患不能纳群下之谏,为臣患不能尽忠于主。

现代文:作为人君担心不能接纳群臣谏奏,作为人臣担心不能尽忠于主。

古文:朕今举一人,如有不可,卿等尽言其失;若有才能而朕所不识者,宜各举所知。

现代文:朕今天每举一人,他如果有什么不是,你们尽可说出他的过失在什么地方;如他有才能而朕没有认识到的,你们也应各自说出自己所了解的。

古文:在寿春,坐谋杀刺史王肃以寿春叛,事发伏法。

现代文:朕该当虚心接受意见。如能这样,能尽举他人得失的受赏,不说话则有罪。 等到议论大将军,高祖说: 刘昶就是充其职的人。

古文:有通直郎刘武英者,太和十九年从淮南内附,自云刘裕弟长沙景王道怜之曾孙,赐爵建宁子,司徒外兵参军,稍转步兵校尉、游击将军,卒于河内太守。而昶不以为族亲也。萧宝夤,字智亮,萧鸾第六子,宝卷母弟也。

现代文:后来高祖又赐给刘昶班剑二十人。太和二十一年四月,刘昶在彭城去世,享年六十二岁。高祖亲自为他举哀,赐给温明秘器、钱百万、布五百匹、蜡三百斤、朝服一套、衣一套,赠其为假黄钺、太傅,领扬州刺史,加以特殊礼节,备具九锡,赐给前后部羽葆鼓吹,丧制礼数都按晋代琅笽武王司马亻由的样式办理,谥称明。萧宝夤,字智亮,萧鸾的第六个儿子,萧宝卷的同母弟弟。

古文:鸾之窃位,封宝夤建安王。

现代文:萧鸾窃居皇位之后,封萧宝夤为建安王。

古文:宝卷立,以为车骑将军、开府,领石头戍军事。

现代文:宝卷继位后,任命他为车骑将军、开府,领石头城戍守军事。

古文:宝卷昏狂,其直后刘灵运等谋奉宝夤,密遣报宝夤,宝夤许之。

现代文:宝卷昏愦狂虐,其直后刘灵运等人谋求奉立萧宝夤,秘密派人报告宝夤,宝夤答应了这件事。

古文:遂迎宝夤,率石头文武向其台城,称警跸,百姓随从者数百人。

现代文:于是迎接萧宝夤率领石头城文武官员兵卒向宝卷所居的台城进发,号称清理君侧,百姓随从的有数百人。

古文:会日暮,城门闭,乃烧三尚及建业城,城上射杀数人,众乃奔散。

现代文:当时正好是傍晚,城门关闭,宝夤于是焚烧三尚以及建邺城,城上射下的箭矢杀死了数人,大家于是奔散而去。

古文:宝夤弃车步走,部尉执送之,自列为人所逼,宝卷亦不罪责也。

现代文:萧宝夤弃车奔逃,被部尉捉拿送到宝卷那里,宝夤自己申述是被人所逼,宝卷也就不再怪罪他。

古文:宝卷弟宝融僭立,以宝夤为卫将军、南徐州刺史、改封鄱阳王。

现代文:宝卷弟弟宝融继立,任命宝夤为卫将军、南徐州刺史,改封鄱阳王。

古文:萧衍既克建业,杀其兄弟,将害宝夤,以兵守之,未至严急。

现代文:萧衍攻克建业,杀其兄弟,准备加害萧宝夤,以兵守候他,但攻迫不太紧急。

古文:其家阉人颜文智与左右麻拱、黄神密计,穿墙夜出宝夤。

现代文:他家太监颜文智与左右麻拱、黄神密谋,穿破墙壁,让宝夤在夜里逃了出去。

古文:具小船于江岸,脱本衣服,著乌布襦,腰系千许钱,潜赴江畔,蹑屩徒步,脚无全皮。

现代文:在江岸边准备好小船,脱下原来衣服,穿上乌布襦衣,腰间系上千文左右的钱,偷偷溜到江边,脱掉鞋子,光脚行走,脚上的皮都走掉了。

古文:防守者至明追之,宝夤假为钓者,随流上下十余里,追者不疑,待散,乃度西岸。

现代文:防守的人到天亮时才发现,追到江边,宝夤装扮成钓鱼的,随流漂浮上下十余里,追赶的人没有怀疑,等到他们散去,才渡到长江西岸。

古文:遂委命投华文荣。

现代文:于是宝夤委命投奔华文荣。

古文:文荣与其从子天龙、惠连等三人,弃家将宝夤遁匿山涧,赁驴乘之,昼伏宵行。景明二年至寿春之东城戍。

现代文:文荣与其养子天龙、惠连等三人,弃家把萧宝夤藏在山涧之中,租来驴子让他坐上,昼伏夜行,景明二年到了皇魏寿春的东城戍。

古文:戍主杜元伦推检知实萧氏子也,以礼延待,驰告扬州刺史、任城王澄,澄以车马侍卫迎之。

现代文:戍主杜元伦查寻一番,知其确实是萧氏之子,便以礼相待,驰马禀告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元澄以车马侍卫迎接他。

古文:时年十六,徒步憔悴,见者以为掠卖生口也。

现代文:当时宝夤十六岁,长时的徒步行走,使他形容憔悴,见到的人都以为他是被掠夺出卖的奴隶。

古文:澄待以客礼。

现代文:元澄以客礼待他。

古文:乃请丧居斩衰之服,澄遣人晓示情礼,以丧兄之制,给其齐衰,宝夤从命。

现代文:宝夤请求元澄给他服丧的衣服,元澄派人晓示情礼,按丧兄的礼制,给他齐衰丧制的衣服,宝夤从命。

古文:澄率官僚赴吊,宝夤居处有礼,不饮酒食肉,辍笑简言,一同极哀之节。

现代文:元澄率领官僚前去吊唁,宝夤居处有礼,不饮酒不吃肉,不笑寡言,全同极哀的礼节。

古文:寿春多其故义,皆受慰唁,唯不见夏侯一族,以夏侯同萧衍故也。

现代文:寿春城有许多故旧,都受其慰唁,只是不见夏侯一族,因为夏侯苟同于萧衍的缘故。

古文:改日造澄,澄深器重之。

现代文:改日萧宝夤到元澄那里,元澄深深地器重他。

古文:景明三年闰四月,诏曰: 萧宝夤深识机运,归诚有道,冒险履屯,投命绛阙,微子、陈韩亦曷以过也。

现代文:景明三年闰四月,帝下诏曰: 萧宝夤深识大理,归诚我魏,实属有道之举,他冒险履艰,投命朝廷,微子、陈、韩也不能超过他。

古文:可遣羽林监、领主书刘桃符诣彼迎接。

现代文:可派遣羽林监、领主书刘桃符到任城王那里迎接。

**古文:其资生所须之物,及衣冠、车马、在京邸馆,付尚书悉令预备。 **

现代文:其资生所需之物,以及衣冠、车马、在京的住房,交尚书都把它们准备好。

古文:及至京师,世宗礼之甚重。

现代文:等萧宝夤到了京城,魏世宗很优厚地对待他。

古文:至晨,备礼策授,赐车马什物,给虎贲五百人,事从丰厚,犹不及刘昶之优隆也。

现代文:宝夤伏诉皇阙之下,请兵向南征伐,虽遇暴风大雨,他始终不移动。这年冬天,萧衍江州刺史陈伯之与其长史褚胄等自寿春前来投降,萧宝夤请军立即前去受降。

古文:又任其募天下壮勇,得数千人。以文智三人等为积弩将军,文荣等三人为强弩将军,并为军主。

现代文:魏世宗以宝夤所述十分诚恳以及伯之所述,觉得时不可失,景明四年二月,世宗于是召集高级官员到宫内讨论部署兵力的方法。四月,除萧宝夤为使持节,都督东扬、南徐、兖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东扬州刺史,丹阳郡开国公,齐王,配置兵力一万人。任命文智等三人为积驽将军,文荣等三人为强驽将军,都为军主。

古文:宝夤虽少羁流,而志性雅重,过期犹绝酒肉,惨形悴色,蔬食粗衣,未尝嬉笑。

现代文:萧宝夤虽然少被流俗所羁,但他志性雅重,过了丧服之期他仍然不食酒肉,惨形悴色,蔬食粗衣,从不嬉笑。

古文:及被命当南伐,贵要多相凭托,门庭宾客若市,书记相寻,宝夤接对报复,不失其理。

现代文:等到受命南伐,贵臣显要多前来凭托,他府上门庭宾客若市,掌管书写记录的官员也相寻而来,萧宝夤接对应答,分毫不失其理。

古文:正始元年三月,宝夤行达汝阴,东城已陷,遂停寿春之栖贤寺。

现代文:正始元年三月,萧宝夤到了汝阴,东城已被攻陷,于是停驻在寿春栖贤寺。

古文:值贼将姜庆真内侵,士民响附,围逼寿春,遂据外郭。

现代文:这时,正逢敌姜庆真侵犯国境,老百姓纷纷归附,敌人围逼寿春,攻占据守在外城。

古文:宝夤躬贯甲胄,率下击之,自四更交战,至明日申时,贼旅弥盛。

现代文:宝夤亲穿战甲,率领部下打击敌人,两军自四更交战,战斗持续到第二天晚上申时,敌人越来越多。

古文:宝夤以众寡无援,退入金城。

现代文:萧宝夤因兵少无援,退兵入金城。

古文:又出相国东门,率众力战,始破走之。

现代文:然后,又率军出相国东门,督军力战,才把敌人打退。

古文:当宝夤寿春之战,勇冠诸军,闻见者莫不壮之。

现代文:萧宝夤寿春一战,勇冠诸军,闻见之人无不觉得他非常英勇。

古文:七月,还京师,改封梁郡开国公,食邑八百户。

现代文:七月,还军京师,朝廷改封其为梁郡开国公,食邑八百户。

古文:及中山王英南伐,宝夤又表求征。

现代文:等到中山王元英南伐,萧宝夤又上表请征。

古文:乃为使持节、镇东将军、别将以继英,配羽林、虎贲五百人。

现代文:于是朝廷任命他为使持节、镇东将军、别将以继元英,配备羽林、虎贲五百人。

古文:与英频破衍军,乘胜遂攻钟离。

现代文:与元英一起频频破败萧衍部队,乘胜又攻打钟离。

古文:淮水泛溢,宝夤与英狼狈引退,士卒死没者十四五。

现代文:可正逢淮河洪水泛滥,萧宝夤与元英狼狈引退,士兵被淹死的十成有四五成。

古文:有司奏宝夤守东桥不固,军败由之,处以极法。

现代文:有关部门启奏萧宝夤据守东桥不力,才导致军败,理应处之以极刑。

**古文:诏曰: 宝夤因难投诚,宜加矜贷,可恕死,免官削爵还第。 **

现代文:帝诏曰: 萧宝夤因难投诚,宜假以宽贷,可免死,免官削爵放还归家。

古文:寻尚南阳长公主,赐帛一千匹,并给礼具。

现代文:不久,萧宝夤娶南阳公主,帝赐帛一千匹,并赐给礼具。

古文:公主有妇德,事宝夤尽肃雍之礼,虽好合积年,而敬事不替。

现代文:公主有妇德,侍奉萧宝夤竭尽夫妇之礼,虽然二人成亲多年,而她仍恭敬如初。

古文:宝夤每入室,公主必立以待之,相遇如宾,自非太妃疾笃,未曾归休。

现代文:萧宝夤每每回家入室,公主必定站在门口等着他,相遇如宾,不是太妃病重,她从来没有回娘家去过。

古文:宝夤器性温顺,自处以礼,奉敬公主,内外谐穆,清河王怿亲而重之。

现代文:宝夤性情温顺,待妻以礼,奉敬公主,夫妻和和睦睦,清河王元怿看在眼里,亲近而看重他。

古文:永平四年,卢昶克萧衍朐山戍,以琅邪戍主傅文骥守之。

现代文:永平四年,卢昶攻克萧衍朐山戍,让琅笽戍主傅文骥驻守那里。

古文:衍遣师攻文骥,卢昶督众军救之,诏宝夤为使持节、假安南将军、别将,长驱往赴,受卢昶节度。

现代文:萧衍派兵攻打傅文骥,卢昶督军救助,皇帝下诏让萧宝夤为使持节、假安南将军、别将,长驱救战,听从卢昶调遣。

古文:赐帛三百匹,世宗于东堂饯之。

现代文:帝赐给帛三百匹,世宗在东堂与他饯别。

**古文:诏曰: 萧衍送死,连兵再离寒暑。卿忠规内挺,孝诚外亮,必欲鞭尸吴墓,戮衍江阴,故授卿以总统之任,仗卿以克捷之规,宜其勉欤? **

现代文:诏书曰: 萧衍送死,连兵再犯我境,卿忠规内树,孝诚外亮,此番前去,必欲鞭尸吴墓,戮衍江阴,因此授卿以总统之职,朕完全依仗卿而静候喜报,卿应勉力征战。

古文:宝夤对曰: 仇耻未复,枕戈俟旦,虽无申包之志,敢忘伍胥之心?

现代文:萧宝夤回答说: 仇耻未报,枕戈待旦,为臣虽无申包之志,但臣不敢忘伍子胥报仇之心。

古文:今仰仗神谋,俯厉将帅,誓必拉彼奸勍,以清王略。

现代文:而今仰仗陛下神谋,为臣督促将帅,誓必摧敌气势,完成君王重托。

**古文:圣泽下临,不胜悲荷。 **

现代文:陛下亲为臣饯行,为臣不胜感泣。

古文:因泣涕横流,哽咽良久。

现代文:说着泪如雨下,哽咽良久。

古文:于后,卢昶军败,唯宝夤全师而归。

现代文:后来,卢昶军队惨败,只有萧宝夤全师而还。

古文:延昌初,除安东将军、瀛州刺史,复其齐王。

现代文:延昌初年,朝廷提拔他为安东将军、瀛州刺史,复其齐王爵位。

古文:四年,迁抚军将军、冀州刺史。

现代文:延昌四年,迁任抚军将军、冀州刺史。

古文:及大乘贼起,宝夤遣军讨之,频为贼破。

现代文:等到大乘发生叛乱,萧宝夤派兵讨伐,屡屡被敌人战败。

古文:台军至,乃灭之。

现代文:大军到后,灭了敌人。

古文:灵太后临朝,还京师。

现代文:灵太后临朝,萧宝夤大军还归京师。

古文:萧衍遣其将康绚于浮山堰淮以灌扬徐。

现代文:萧衍派他的将领康绚在浮山拦起堤坝,蓄淮河水准备灌淹扬州、徐州。

古文:除宝夤使持节、都督东讨诸军事、镇东将军以讨之。

现代文:朝廷提升萧宝夤为使持节、都督东讨诸军事、镇东将军以讨伐康绚。

古文:寻复封梁郡开国公,寄食济州之濮阳。

现代文:不久又封他为梁郡开国公,封邑在济州濮阳。

古文:熙平初,贼堰既成,淮水滥溢,将为扬徐之患;宝夤于堰上流,更凿新渠,引注淮泽,水乃小减。

现代文:熙平初年,敌人修成水坝,淮河水乱流,眼看就要危及扬州、徐州,萧宝夤在堰坝上游,更开新渠,引水注入淮泽,水势稍微减小。

古文:乃遣轻车将军刘智文、虎威将军刘延宗率壮士千余,夜渡淮,烧其竹木营聚,破贼三垒,杀获数千人,斩其直阁将军王升明而还,火数日不灭。

现代文:他又派轻车将军刘智文、虎威将军刘延宗率领千余名壮士,乘着黑夜渡过淮河,放火焚烧敌人的竹木营寨,攻破敌人三处营垒,斩杀俘获敌人数千名,斩杀敌人的直将军王升明后还归本营,大火连烧数日。

古文:衍将垣孟孙、张僧副等水军三千,渡淮,北攻统军吕叵。

现代文:萧衍将领垣孟孙、张僧副等率水军三千人,渡过淮河,北攻统军吕叵。

古文:宝夤遣府司马元达、统军魏续年等赴击,破之,孟孙等奔退。

现代文:萧宝夤派府中司马元达、统军魏续年等率军攻打,消灭了敌人,孟孙等人奔散退去。

古文:乃授左光禄大夫、殿中尚书。

现代文:朝廷授他为左光禄大夫、殿中尚书。

古文:宝夤又遣军主周恭叔率壮士数百,夜渡淮南,焚贼徐州刺史张豹子等十一营,贼众惊扰,自杀害者甚众。

现代文:萧宝夤又派军主周恭叔率领数百壮士,乘夜晚渡到淮河以南,焚烧萧衍的徐州刺史张豹子等十一座大营,敌人受到惊扰,互相杀害的很多。

古文:宝夤还京师,又除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荆囗东洛三州诸军事、卫将军、荆州刺史。

现代文:萧宝夤还归京城,又被朝廷除任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荆、□、东洛三州诸军事、卫将军、荆州刺史。

古文:不行,复为殿中尚书。

现代文:宝夤未前去就任,又被任命为殿中尚书。

古文:宝夤之在淮堰,萧衍手书与宝夤曰: 谢齐建安王宝夤。

现代文:萧宝夤在淮堰的时候,萧衍给他写了一封信说: 朕谢罪齐建安王宝夤。

古文:亡兄长沙宣武王,昔投汉中,值北寇华阳,地绝一隅,内无素畜,外绝继援,守危疏勒,计逾田单,卒能全土破敌,以弱为强。

现代文:您的亡兄长沙宣武王,过去曾任职汉中,当时正值北边寇侵华阳,他身处绝隅,内无蓄积兵粮,外无救援之军,真可谓是守危疏勒,但他计超田单,却终能保全境域破灭敌人,以弱为强。

古文:使至之日,君臣动色,左右相贺,齐明帝每念此功,未尝不辍箸咨嗟。

现代文:朝廷使者到州之日,君臣动色,左右相贺,齐明帝每每念及此功,未尝不停箸嗟叹。

古文:及至张永、崔慧景事,大将覆军于外,小将怀贰于内,事危累卵,势过缀旒。

现代文:等到张永、崔慧景事出,大将覆军于外,小将怀异心于内,事态危为累卵,形势急迫过于一发千钧。

古文:亡兄忠勇奋发,旋师大岘,重围累日,一鼓鱼溃,克定慧景,功逾桓文。

现代文:您的亡兄忠诚勇敢,精神奋发,旋师大岘,累日重围敌人,一鼓作气,击溃敌人,平定慧景之乱,他的功劳超过齐桓晋文。

古文:亡弟卫尉,兄弟戮力,尽心内外。

现代文:您的亡弟卫尉,兄弟同心戮力,尽心于帝廷内外。

古文:大勋不报,翻罹荼酷,百口幽执,祸害相寻。

现代文:然而,你们巨大的功劳不见回报,反而全家却遭劫难,家中百口尽被处死。

古文:朕于齐明帝,外有龛敌之力,内尽帷幄之诚,日自三省,曾无寸咎,远身边外,亦复不免。

现代文:朕于齐明帝外有戡敌之力,内尽帷幄之诚,日自三省,自己没有些微过错,虽然自己身处边外,也不免受到牵涉。

古文:遂遣刘山阳轻舟西上,来见掩袭。

现代文:齐明帝派刘山阴轻舟西上,被朕掩袭擒拿。

古文:时危事迫,势不得已。

现代文:当时形势危急,事情紧迫,确为不得已才那样做的。

古文:所以誓众樊邓,会逾孟津,本欲翦除梅虫兒、茹法珍等,以雪冤酷,拔济亲属,反身素里。

现代文:当时朕所以要誓师樊邓,会击孟津,本是想剪除梅虫儿、茹法珍等,以雪冤酷,拔济您身家亲属,以求还清白之身。

古文:属张稷、王珍国已建大事,宝晊、子晋屡动危机,迫乐推之心,应上天之命,事不获已,岂其始愿。

现代文:可适逢张稷、王珍国已建大事,宝日至、子晋屡动危机,朕迫于乐推之心,顺应上天之命,迫不得已才就帝位,岂是朕当初本意。

古文:所以自有天下,绝弃房室,断除滋味,正欲使四海见其本心耳。

现代文:之所以君临天下,绝弃房室,断除滋味,正是为了使四海之民见我为君本心而已。

古文:勿谓今日之位,是为可重,朕之视此,曾不如一芥。

现代文:不要说今天朕的位置是那么重要,其实朕之视此,它还不如一草一芥的份量。

古文:虽复崆峒之踪难追,汾阳之志何远?

现代文:虽说崆峒之迹难追,但汾阳之志何远。

古文:而今立此堰,卿当未达本意。

现代文:而今朕筑造此堰,卿您当还不了解朕的用意。

古文:朕于昆虫,犹不欲杀,亦何急争无用之地,战苍生之命也!

现代文:朕即使对昆虫,犹且不欲加害,哪里谈得上急于争夺无用之地,以苍生之命去打仗呢!

古文:正为李继伯在寿阳,侵犯边境,岁月滋甚。

现代文:正是由于李继伯在寿阳,侵犯我边境,日滋月甚。

古文:或攻小城小戍,或掠一村一里。

现代文:或攻小城小戍,或抢一村一里。

古文:若小相酬答,终无宁日,边邑争桑,吴楚连祸。

现代文:如果朕小相应付,国境终无宁日,会导致边邑争桑、吴楚连祸的局面。

古文:所以每抑镇戍,不与校计。

现代文:所以朕每每制止镇戍将帅,不与计较。

古文:继伯既得如此,滥窃弥多。

现代文:李继伯既知朕这个想法,越发窃土更多。

古文:今修此堰,止欲以报继伯侵盗之役,既非大举,所以不复文移北土。

现代文:而今修造此堰,只是为了报答李继伯侵略盗取之罪,这既不是什么大事,所以朕便不再移书告知魏廷。

古文:卿幼有倜傥之心,早怀纵横之气。

现代文:卿您幼年即有倜傥之心,早怀纵横之气。

古文:往日卿于石头举事,虽不克捷,亦丈夫也。

现代文:从前卿您在石头城举事,虽然不即成功,但行为亦是大丈夫之举。

古文:今止河洛,真其时矣。

现代文:而今羁留河、洛,确实与当年情形相似。

古文:虽然,为卿计者,莫若行率此众,袭据彭城,别当遣军以相影援。

现代文:即使这样,朕为卿着想,您还不如率领部队,袭据彭城,朕当别遣军马与卿呼应。

古文:得捷之后,便遣卿兄子屏侍送卿国庙、并卿室家及诸侄从。

现代文:成功之后,朕便派您兄长子屏侍送卿国庙,并您家室以及诸侄从人。

**古文:若方欲还北,更设奇计,恐机事一差,难重复集,勿为韩信,受困野鸡。 **

现代文:如果您打算归北廷,当更设奇计,以防机事差失,灾难又会来到,您千万别像当年韩信,出现受困于野鸡的局面。

古文:宝夤表送其书,陈其忿毒之意。

现代文:萧宝夤上表把这封信送给朝廷,陈奏他的仇恨之意。

古文:朝廷为之报答。

现代文:朝廷下诏应答。

古文:宝夤志存雪复,屡请居边。

现代文:萧宝夤立志报仇雪恨,屡屡请求居边。

古文:神龟中,出为都督徐南兗二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徐州刺史。

现代文:神龟年间,出任都督徐州、南兖州诸军、车骑将军、徐州刺史。

古文:乃起学馆于清东,朔望引见土姓子弟,接以恩颜,与论经义,勤于政治,吏民爱之。

现代文:于是在清河东建起学馆,月初月中引见当地百姓的子弟,和颜悦色,与他们一起讨论经义,萧宝夤勤于政治,吏卒百姓都很敬爱他。

古文:凡在三州,皆著名称。

现代文:共历治三州,都以治绩出名。

古文:正光二年,征为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

现代文:正光二年,朝廷征拜他为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

古文:善于吏职,甚有声名。

现代文:萧宝夤善于衙门公务,很有名声。

古文:四年,上表曰:

现代文:四年,萧宝夤上表说:

古文:臣闻《尧典》有黜陟之文,《周书》有考绩之法,虽其源难得而寻,然条流抑亦可知矣。

现代文: 臣听说《尧典》有升贬之文,《周书》有考检吏绩之法,虽然其源头难以寻探,但其道理也许可以寻知。

古文:大较在于官人用才,审于所莅;练迹校名,验于虚实。

现代文:大致在于官人用才,审于其人所在的状况;练迹校名,验于政事虚实。

古文:岂不以臧否得之余论,优劣著于历试者乎?

现代文:哪能不以褒贬得之余论,优劣著于历试的呢?

古文:既声穷于月旦,品定于黄纸,用效于名辈,事彰于台阁,则赏罚之途,差有商准;用舍之宜,非无依据。

现代文:既声誉尽于月初品评,品位定于黄纸,用效于名辈,事彰于台阁,则赏罚标准,就有区别;是用还是不用,并不是没有依据。

古文:虽复勇进忘退之俦,奔竞于市里;过分亡涯之请,驰骛于多门;犹且顾其声第,慎其与夺。

现代文:即使是勇进无退之辈,奔竞于市里之中;过分无边之请,奔驰于高门;显贵之人还是要顾及到自己的声誉品第,慎其予夺。

古文:器分定于下,爵位悬于上,不可妄叨故也。

现代文:器分定于下,爵位悬于上,不可妄自叨拈的缘故使其这样。

古文:今窃见考功之典,所怀未喻,敢竭无隐,试陈万一。

现代文: 而今臣窃见考检功绩的典制,义理未明,臣敢尽衷言,试陈万一。

古文:何者?

现代文:什么呢?

古文:窃惟文武之名,在人之极地;德行之称,为生之最首。

现代文:臣窃思文武的名实,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德行的称呼,为人们最重要的东西。

古文:忠贞之美,立朝之誉,仁义之号,处身之端,自非职惟九官,任当四岳,授曰尔谐,让称俞往,将何以克厌大名,允兹令问?

现代文:忠贞之美,是为朝的美誉,仁义之号,是立身首端,自己不是职在九官之列,任充四域之职,授给这些称号,赋予过誉大名,这将何以克止大名,应对询问。

古文:自比已来,官罔高卑,人无贵贱,皆饰辞假说,用相褒举。

现代文:一段时间以来,官不论高下,人无论贵贱,全都饰辞假说,夸饰其美。

古文:泾渭同波,薰莸共器,求者不能量其多少,与者不复核其是非。

现代文:泾渭同处一波,香恶共容一器,求官的人不能衡量己才大小,予官的人不能校其是非。

古文:遂使冠履相贸,名与实爽,谓之考功,事同泛涉,纷纷漫漫,焉可胜言。

现代文:于是便使官士相混,名与实错,虽说是考校功绩,然事同普调,纷纷漫漫,哪能说得尽。

古文:又在京之官,积年一考。

现代文: 又在京官员,一年一考。

古文:其中或所事之主迁移数四,或所奉之君身亡废绝,或具僚离索,或同事凋零;虽当时文簿,记其殿最,日久月深,驳落都尽。人有去留,谁复掌其勤堕?

现代文:其中或有所事之主迁移数四,或所奉之君身名废绝,或同僚离索,或同事凋零,虽然当时文簿,记下其事,然日久月深之后,剥落都已干净,同时之人都有去留,谁再掌握其当初勤还是堕?

古文:或停休积稔,或分隔数千,累年之后,方求追访声迹,立其考第。

现代文:或是停官休息数年,或是分离隔绝数千里,累年之后,朝廷才追访其人声迹,立其考功品第。

古文:无不苟相悦附,共为脣齿,饰垢掩疵,妄加丹素,趣令得阶而已,无所顾惜。

现代文:这些人无不苟相悦附,共为唇齿,饰垢掩疵,妄加善评,只求得到官职就行了,其余什么都不顾惜。

古文:贤达君子,未免斯患;中庸已降,夫复何论。

现代文:即使是贤达的君子,也难免染上这种病患;中人以下,还有什么好说的。

古文:官以求成,身以请立,上下相蒙,莫斯为甚。

现代文:官以求请而得到,身以请品而得立,上下互相蒙骗,再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

古文:又勤恤人隐,咸归守令;厥任非轻,所责实重。

现代文: 又经常查访人民的忧隐,都是守令的事,这种工作担子不轻,责任也实在很重大。

古文:然及其考课,悉以六载为程,既而限满代还,复经六年而叙。是则岁周十二,始得一阶。

现代文:然而等到考校他们吏绩,却都以六年为一期,既而限满代还,又要经过六年才叙职,这样就经过了十二年,才能得到一个官阶。

古文:于东西两省、文武闲职、公府散佐、无事冗官,或数旬方应一直,或朔望止于暂朝,及其考日,更得四年为限。

现代文:而东西两省,文武闲职、公府散佐、无事冗官,或者数旬才值一次班,或是一月才上两次朝,等到考课之日,却以四年为限。

古文:是则一纪之中,便登三级。

现代文:这样十二年中,便会升三级。

古文:彼以实劳剧任,而迁贵之路至难;此以散位虚名,而升陟之方甚易。

现代文:外任之官以职任辛劳,而升官之路至难;而此类散位虚名上的人,升官的路子却很宽易。

古文:何内外之相悬,令厚薄之如是!

现代文:凭什么内官外职的升迁悬殊,厚薄如此之大!

古文:又闻之,圣人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现代文: 臣又听说,圣人的大宝叫位,想什么办法守住位子叫仁。

古文:孟子亦曰:仁义忠信天爵也,公卿大夫人爵也。

现代文:孟子也说:仁义忠信是天的爵位,公卿大夫是人的爵位。

古文: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现代文:古代的人修立天爵而人爵随之。

古文:故虽文质异时,污隆殊世,莫不宝兹名器,不以假人。

现代文:所以虽然文饰质朴异时不同,污浊隆盛殊世各异,各代无不实其名器,不随便交人掌管。

古文:是以赏罚之柄,恆自持也。

现代文:所以赏罚的权柄,无不是君主自持的。

古文:至乃周之蔼蔼,五叔无官;汉之察察,馆陶徒请。

现代文:以至周代如此和蔼,五叔却无官职;汉代察举,馆陶徒请无复。

古文:岂不重骨肉、私亲亲?

现代文:这难道是那时的君主不重骨肉、厚私亲?

古文:诚以赏罚一差,则无以惩劝;至公暂替,则觊觎相欺。

现代文:确实因为赏罚之间,一念之差,则无以劝勉勤劳;至公做法稍有松懈,则邀官之徒便蠢动相欺。

古文:故至慎至惜,殷勤若此。

现代文:所以人主至慎至惜,殷情考验如此。

古文:况乎亲非肺腑,才乖秀逸;或充单介之使,始无汗马之劳;或说兴利之规,终惭十一之润。

现代文:而况那些亲非同脉,才非秀逸;或充他国之使,始无汗马之劳;或说兴利之策,终无十一之用。

古文:皆虚张无功,妄指赢益,坐获数阶之官,藉成通显之贵。

现代文:都是虚张无功,妄指赢益,坐以获数阶之官,冒成显耀贵势。

古文:于是巧诈萌生,伪辩锋出;役万虑以求荣,开百方而逐利。

现代文:这样就会使巧诈萌生,诡辞蜂出,大家都挖空心思以求荣耀,千方百计去追逐名利。

古文:握枢秉钧者,亦知其苦,斯但抑之则其流已注,引之则有何纪极。

现代文:而掌握权柄的人,也知道这些情况,但是,抑制吧,其流已经漫溢,引导吧,那还有什么纲纪而言。

古文:夫琴瑟在于必和,更张求其适调。

现代文: 大凡琴瑟之音在于和谐,更张是为求其适合音调。

古文:去者既不可追,来者犹或宜改。

现代文:去者既不可追,来者犹或宜改。

古文:按《周官》太宰之职:岁终,则令官府各正所司,受其会计,听其致事,而诏于王;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

现代文:臣查《周官》太宰之职:年终,则令官府各正其司守,接受大家评议,听其述职,而诏于王;三年,则衡查群官的治绩而决定诛赏。

古文:愚谓:今可粗依其准,见居官者,每岁终,本曹皆明辨在官日月,具核才行能否,审其实用而注其上下,游辞宕说,一无取焉。

现代文:愚臣以为:今天可以大致依照其标准,在职官员,每年年终,本部门都明辨其居职日期,记述其才干德行好坏,审核其事实而注明上下,无稽说法,一律不取。

古文:列上尚书,覆其合否。

现代文:列举交给尚书,检查其与事实符合与否。

古文:如有纰谬,即正而罚之,不得方复推诘委否,容其进退。

现代文:如果有纰缪,即纠正过来并处罚他们,不得又行推诿拖延,容其进退。

古文:既定其优劣,善恶交分。

现代文:既定其优劣,善恶交分。

古文:庸短下第,黜凡以明法;干务忠清,甄能以记赏。

现代文:平庸下第之官,黜于凡俗以明王法;干练忠清的官员,选拔到重要岗位以记赏赞。

古文:总而奏之。

现代文:汇总奏上。

古文:经奏之后,考功曹别书于黄纸、油帛。

现代文:既奏之后,考功曹另外在黄纸、油帛上记写。

古文:一通则本曹尚书与令仆印署,留于门下;一通则以侍中、黄门印署,掌在尚书。

现代文:一份交给本部门的尚书与令、仆的官署,留府存档;一份则交给侍中、黄门衙门,让尚书掌管。

古文:严加缄密,不得开视,考绩之日,然后对共裁量。

现代文:这些要严加保管,不得开视,考核官绩的时候,才能一起对照定夺。

古文:如此则少存实录,薄止奸回。

现代文:像这样,就可保存实录,制止奸诈行为。

古文:伏愿圣慈,少垂察览,访议槐棘,论其是非。

现代文:其内官外职考定的办法,裁定非庸职所管,臣请求引朝臣博议,以确立统一的办法。

古文:使秋霜春露,施之有在;《相鼠》攸刺,遄死有归。

现代文:像那些有殊谋异策、做的事情关系国家兴废,远近之人都众口皆碑,物无异议的,自可临时斟酌,不必拘泥常例。

古文:无令申伋受笑于苟存,曾闵沦名于盛世。

现代文:至于那些引比他人的诉求,贪荣求级的祈请,如果不把好关口,让其溜过去了,则会蔓草难除,细流逐积,侵害国家大宪,扰乱美好章规。

古文:正德既至京师,朝廷待之尤薄。

现代文:臣以为应明加禁止断除,以保全至治,开返本之路,杜塞弊端之门。

古文:岁余,还叛。

现代文:像这样那就会使吉士满朝,优劣焕然明晰了。

古文:五年,萧衍遣其将裴邃、虞鸿等率众寇扬州,诏宝夤为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都督徐州东道诸军事,率诸将讨之。

现代文:皇帝下诏交付官员广泛讨论,以定永恒法式,竟没有结局。正光五年,萧衍派其将裴邃、虞鸿等人率军侵犯扬州,皇帝下诏令萧宝夤为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都督徐州东道诸军事,率领诸将统兵讨伐。

古文:既而扬州刺史长孙稚大破邃军,斩鸿,贼遂奔退。

现代文:接着扬州刺史长孙稚大破裴邃军马,斩杀虞鸿,敌人于是奔散退去。

古文:初,秦州城人薛珍、刘庆、杜迁等反,执刺史李彦,推莫折大提为首,自称秦王。

现代文:当初,秦州城人薛珍、刘庆、杜迁等人反叛,杀了刺史李颜,推举莫折大提为首,自称秦王。

古文:大提寻死,其第四子念生窃号天子,改年曰天建,置立官僚,以息阿胡为太子,其兄阿倪为西河王,弟天生为高阳王,伯珍为东郡王,安保为平阳王。

现代文:大提不久死去,他的第四子念生窃取天子之号,改年号为 天建 ,设立官员,以子阿胡为太子,其兄阿倪为西河王,弟天生为高阳王,伯父莫折珍为东郡王,伯父安保为平阳王。

古文:遣天生率众出陇东,攻没汧城,仍陷岐州,执元志、裴芬之等,遂寇雍州,屯于黑水。

现代文:派天生率领部众出陇东,攻陷氵开城,又攻下岐州,逮住元志、裴芬之等,于是侵犯雍州,屯军黑水。

古文:朝廷甚忧之,乃除宝夤开府、西道行台,率所部东行将统,为大都督西征。

现代文:朝廷十分担忧,于是除任萧宝夤为开府、西道行台,率所部东行将统,为大都督西征西贼。

古文:肃宗幸明堂,因以饯之。

现代文:魏肃宗到明堂为他饯别。

古文:宝夤与大都督崔延伯击天生,大破之,斩获十余万。

现代文:萧宝夤与大都督崔延伯攻击莫折天生,大破敌军,斩获敌人数十万。

古文:追奔至于小陇,军人采掠,遂致稽留,不速追讨,陇路复塞。

现代文:追奔到了小陇,军人掠夺民财,以致稽留不前,不速追讨敌人,陇中道路又堵塞起来了。

古文:仍进讨高平贼帅万俟丑奴于安定,更有负捷。

现代文:又进军讨伐高平贼帅万俟丑奴于安定,更有败战。

古文:时有天水人吕伯度兄弟,始共念生同逆,后与兄众保于显亲聚众讨念生,战败,降于胡琛。

现代文:当时有天水人吕伯度兄弟,开始与念生一起叛逆,后来与兄吕众在显亲自保,又聚众讨伐念生,战败之后,降归胡琛。

古文:琛以伯度为大都督、秦王,资其士马,还征秦州,大败念生将杜粲于成纪,又破其金城王莫折普贤于永洛城,遂至显亲。

现代文:胡琛任命吕伯度为大都督、秦王,给他提供士兵马匹,又征秦州,在成纪大败念生的将领杜粲,又破其金城王莫折普贤于水洛城,于是到显亲。

古文:念生率众,身自拒战,又大奔败。

现代文:念生率领人马,亲自迎战,伯度又被打得大败。

古文:伯度乃背胡琛,袭琛将刘拔,破走之,遣其兄子忻和率骑东引国军。

现代文:于是吕伯度背着胡琛,袭击胡琛的将领刘拔,打败击退刘拔,派其兄子吕忻和率领人马东引国军。

古文:念生事迫,乃诈降于宝夤。

现代文:莫折念生迫于情急,于是诈降于萧宝夤。

古文:朝廷喜伯度立义之功,授抚军将军、泾州刺史、平秦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

现代文:朝廷喜伯度立义之功,授给他抚军将军、泾州刺史、平秦郡开国公的官爵,食邑三千户。

古文:而大都督元修义、高聿,停军陇口,久不西进。

现代文:而大都督元修义、高聿,停军陇口,久久不行西进。

古文:念生复反,伯度终为丑奴所杀。

现代文:莫折念生又反,吕伯度终被丑奴所杀。

古文:故贼势更甚,宝夤不能制。

现代文:所以贼势更甚。萧宝夤不能制止。

古文:孝昌二年四月,除宝夤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假大将军、尚书令,给后部鼓吹,增封千户。

现代文:孝昌二年四月,朝廷除授萧宝夤为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假大将军、尚书令,赐予后部鼓吹,增加封邑千户。

古文:宝夤初自黑水,终至平凉,与贼相对,数年攻击,贼亦惮之。关中保全,宝夤之力矣。

现代文:萧宝夤初自黑水,终至平凉,与敌相对,数年攻战,敌人也很惧怕他,关中地域得以保全,全赖宝夤之力。

古文:三年正月,除司空公。

现代文:孝昌三年正月,除授司空公。

古文:出师既久,兵将疲弊,是月大败,还雍州。

现代文:萧宝夤出师既久,兵将疲惫,这个月大败,还军雍州。

古文:仍停长安,收聚离散。

现代文:仍停长安,收拾离散的人马。

古文:有司处宝夤死罪,诏恕为民。

现代文:有关部门议处宝夤死罪,帝诏恕罪削职为民。

古文:四月,除使持节、都督雍泾岐南豳四州诸军事、征西将军、雍州刺史、假车骑大将军、开府、西讨大都督,自关以西,皆受节度。

现代文:四月,朝廷又除授其为使持节,都督雍、泾、岐、南豳四州诸军事,征西将军,雍州刺史,假车骑大将军,开府,西讨大都督,关西军马,都受其节度。

古文:九月,念生为其常山王杜粲所杀,合门皆尽。

现代文:九月,莫折念生被其常山王杜粲所杀,一门尽被斩戮。

古文:粲据州请降于宝夤。

现代文:杜粲据州请求归降萧宝夤。

古文:十月,除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尚书令,复其旧封。

现代文:十月,朝廷除授他为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尚书令,恢复旧封。

古文:是时,山东、关西寇贼充斥,王师屡北,人情沮丧。

现代文:这时,太行山东、关西、寇贼横行,王师屡屡败北,人情沮丧。

古文:宝夤自以出军累年,糜费尤广,一旦覆败,虑见猜责,内不自安。

现代文:萧宝夤自觉出军累年,费损很大,一旦兵败,恐怕要遭猜忌罪责,心里很不安稳。

古文:朝廷颇亦疑阻,乃遣御史中尉郦道元为关中大使。

现代文:朝廷又派御史中尉郦道元为关中大使。

古文:宝夤谓密欲取己,弥以忧惧。

现代文:宝夤说这是朝廷想算计他,更加惶恐不安。

古文:而长安轻薄之徒,因相说动。

现代文:而长安轻薄之徒,又加劝说。

古文:道元行达阴盘驿,宝夤密遣其将郭子恢等攻而杀之,诈收道元尸,表言白贼所害。

现代文:道元行到阴盘驿,萧宝夤密派其将郭子恢等攻而杀之,诈收道元尸体,上表谎称其为敌人所害。

古文:又杀都督、南平王仲冏。

现代文:又杀了都督、南平王仲礒。

古文:是月,遂反,僭举大号,赦其部内,称隆绪元年,立百官。

现代文:这个月,萧宝夤反叛朝廷,僭立帝号,大赦部管域内,称号隆绪元年,设置百官。

古文:乃遣郭子恢东寇潼关,行台张始荣围华州刺史崔袭。

现代文:又派郭子恢东侵潼关,行台张始荣围攻华州刺史崔袭。

古文:诏尚书仆射行台长孙稚讨之。

现代文:帝下诏让尚书仆射行台长孙稚讨伐。

古文:时北地人毛鸿宾与其兄遐纠率乡义,将讨宝夤。

现代文:当时北地人毛鸿宾与其兄毛遐招集义民为兵,准备讨伐萧宝夤。

古文:宝夤遣其大将军卢祖迁等击遐,为遐所杀。

现代文:宝夤派其大将军卢祖迁等攻打毛遐,被遐所杀。

古文:又遣其将侯终德往攻遐。

现代文:宝夤又派其将侯终德前去攻打毛遐。

古文:会子恢为官军所败,长孙稚又遣子子彦破始荣于华州,终德因此势挫,还图宝夤。

现代文:恰逢郭子恢被官军打败,长孙稚又派子长孙子彦在华州攻破始荣,终德因此受挫,回戈复取萧宝夤。

古文:军至白门,宝夤始觉,与终德交战,战败,携公主及其少子与部下百余骑,从后门出走,渡渭桥,投于宁夷巴张宕昌、刘兴周舍。

现代文:军队到了白门,萧宝夤方才觉察到,率军与终德交战,战败,宝夤携公主以及小儿子与百余名部下,从城后门出逃,渡过渭桥,投奔宁夷巴人张宕昌、刘兴周家。

古文:寻奔丑奴,丑奴以宝夤为太傅。

现代文:不久奔归丑奴,丑奴以萧宝夤为太傅。

古文:永安三年,都督尔朱天光遣贺拔岳等破丑奴于安定,追擒丑奴、宝夤,并送京师。

现代文:永安三年,都督尔朱天光派贺拔岳等在安定大破丑奴,追擒丑奴、宝夤,一并送到京城。

古文:诏置阊阖门外都街之中,京师士女,聚共观视,凡经三日。

现代文:帝诏安置在阊阖门外都街之中,京师百姓,都来观看,一共经历三天。

古文:吏部尚书李神俊、黄门侍郎高道穆并与宝夤素旧,二人相与左右,言于庄帝,云 其逆迹事在前朝 ,冀得赦免。

现代文:吏部尚书李神俊、黄门侍郎高道穆都与萧宝夤素有旧情,二人相约,一同言于庄帝,说 其叛逆也是前朝的事 ,希望能赦免死罪。

古文:会应诏王道习时自外至,庄帝问道习在外所闻。

现代文:恰逢应诏王道习当时从外面进来,庄帝问道习在外面听说了什么。

**古文:道习曰: 唯闻陛下欲不杀萧宝夤。 **

现代文:道习说: 只听说陛下不想杀掉萧宝夤。

古文:帝问其故。

现代文:帝问缘故。

**古文:道习曰: 人云:李尚书、高黄门与宝夤周款,并居得言之地,必能全之。 **

现代文:道习说: 人们说:李尚书、高黄门与萧宝夤交情很好,二人都身处近臣位置,必定能够保全宝夤性命。

古文:道习因曰: 若谓宝夤逆在前朝,便将恕之。

现代文:道习说: 如说宝夤叛逆是在前朝,便可宽恕他。

古文:宝夤败于长安,走为丑奴太傅,岂非陛下御历之日?

现代文:但萧宝夤败于长安,走为丑奴太傅,难道不是陛下您临治之日?

**古文:贼臣不翦,法欲安施? **

现代文:贼臣不杀,法律怎么实施呢?

古文:帝然其言,乃于太仆驼牛署赐死。

现代文:庄帝觉得有道理,于是赐宝夤在太仆碆牛署自杀。

古文:宝夤之将死,神俊携酒就之以叙旧故,因对之下泣。

现代文:萧宝夤将死时,李神俊提酒前来与他叙旧,二人对之,李神俊泪下。

古文:而宝夤夷然自持,了不忧惧,唯称 推天委命,恨不终臣节 而已。

现代文:而萧宝夤泰然自若,一点也不害怕,只说 推天委命,只恨不能终其臣节 而已。

古文:公主携男女就宝夤诀别,恸哭极哀。

现代文:公主携家眷与萧宝夤诀别,痛哭极哀。

古文:宝夤死,色貌不改。

现代文:宝夤死时,面不改色。

古文:宝夤有三子,皆公主所生,而并凡劣。

现代文:萧宝夤有三个儿子,都是公主所生,但都平庸陋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