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

古文: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

现代文:雷公向黄帝问道:面部五种气色的变化,仅仅反应在明堂部位,是这样吗?

古文: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现代文:弟子我不知道其意。

古文: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

现代文:黄帝回答说: 明堂 就是鼻子, 阙 就是两眉之间的部位, 庭 就是前额部, 蕃 就是两颊的外侧, 蔽 是耳前方的部位。

古文: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现代文:以上所谈到的明堂、阙、庭、蕃、蔽这些部位的正常现象应该是端正、宽大、丰满,远离十步以后还能看得清楚。如果观察到某个人有以上的面相特征,他的寿命一定会达到一百岁。

古文: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

现代文:雷公问:怎样辨别面部五官的表象呢?

古文: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

现代文:黄帝回答说:鼻骨高而隆起,鼻梁平且直,五脏的征候依次反应在鼻部中央,六腑的征候则反应在挟持鼻部两侧的部位,眉间、颜额在上,反应头面情况,两眼之间在下,反应心脏这个王宫的情况。当五脏在胸腔中安定和顺时,鼻部中央色泽正常,病色不显,鼻部看上去润泽清亮,如此,五官所显的病色怎么会辨别不出呢?

古文: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

现代文:雷公问:如果要辨别病色,可否让我听听具体方法吗?

古文: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

现代文:黄帝说:五脏的各自的病色,各自会显现在相应的部位。

古文: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

现代文:若鼻部中央两侧反应五脏六腑的部位出现骨陷现象,那么此人一定是生病了。

古文: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现代文:如果各部位的气色显现于其相生的部位,表明病情虽重,但不至于死亡。

古文:雷公曰:官五色奈何?

现代文:雷公问:五色所主的是什么病症呢?

古文: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现代文:黄帝说:青、黑色主痛,黄、赤色主热,白色主寒,这就是五色所主。

古文: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

现代文:雷公问:病情的加重和病邪的将衰,如何诊断呢?

古文:黄帝曰:外内皆在焉。

现代文:黄帝说:外腑内脏的疾病的加重和将衰都在脉象上显现。

古文: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现代文:切按病人的寸口脉,脉现滑、小、紧且沉的,其病日益加重,病在五脏;人迎脉,脉象出现大、紧且浮的,其病日益加重,病在六腑。

古文: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

现代文:寸口脉,脉象浮滑的,病情日趋减轻;人迎脉,脉象沉而滑的,病情日渐减轻。

古文: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

现代文:寸口脉,脉象滑且沉的,疾病日益严重,病在五脏;人迎脉,脉象滑盛且浮的,疾病日益严重,病在六腑。

古文: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

现代文:寸口脉和人迎脉的脉象浮沉大小一样,与人迎和寸口脉象四季有别相悖,其病难于治愈。

古文: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

现代文:病在五脏,脉象沉而大的,病易治愈;脉象沉而细小的,真阴衰而病呈逆象就难以治愈。

古文:病之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现代文:病在六腑,脉象浮而大的,其病容易治愈。

古文: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现代文:人迎脉象盛而坚的,表明外伤于寒邪;寸口脉象盛而坚的,表明内伤于饮食。

古文:雷公曰:以色言食之间甚,奈何?

现代文:雷公问:如何根据面部的色泽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轻重呢?

古文:黄帝曰:其色麤以明,沉夭者为甚。

现代文:黄帝说:气色粗糙而鲜明的,病轻;气色暗沉而晦暗的,病重。

古文: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现代文:气色从下向上蔓延,病情就逐渐加重;气色从上向下,像云雾消散一样逐渐消退的,疾病将要痊愈。

古文: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

现代文:五色在面部的表现,均与脏腑所主相应部位有关,有的反应在鼻两侧,即外部,是六腑的病色;有的反应在鼻中央,即内部,是五脏的病色。如果五色的变化是从外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内部,则疾病的发生,是从六腑开始,而逐渐影响到五脏。五色的变化从内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外部,疾病则是从五脏开始,逐渐影响到六腑。

古文: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

现代文:疾病由五脏影响到六腑,应当首先治疗五脏,然后治疗六腑,违背这个原则疾病就会加重。

古文: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现代文:疾病是由六腑而影响到五脏,就应当首先治疗六腑,然后治疗五脏,违背这个原则,疾病也会加重。

古文: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

现代文:如果脉象滑大或是代而长,为邪气从外侵袭人体。

古文: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

现代文:如果病人目有所妄见,心有所妄想,这是阳气过盛而致的病,治疗时应根据前面所述的原则灵活变通,疾病才能痊愈。

古文: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

现代文:雷公问:弟子我听说,风邪是百病的根源;气血逆乱的痹证、厥证是由寒邪、湿邪引起的,应当怎样从面色进行鉴别呢?

古文: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

现代文:黄帝回答说:一般通过观察两眉间的色泽来鉴别,色泽浮露润泽是风邪引起的变化,色泽沉滞晦浊则主痹证。

古文:在地为厥。

现代文:如果色泽沉滞晦浊出现在地阁,则主厥证。

古文: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现代文:这是一般规律,都是根据色泽的不同变化来诊断疾病的。

古文: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

现代文:雷公问:人未患疾病却突然死亡,是什么原因呢?

古文: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现代文:黄帝回答说:这是由于剧烈的邪气乘人体正气虚弱之时侵入脏腑,所以没有明显的疾病征象就突然死亡。

古文: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

现代文:雷公又问:疾病稍微好转却又突然死亡,怎样才能解释这种情况呢?

古文: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

现代文:黄帝回答说:两颧出现拇指大小的赤色,即使疾病稍微好转,仍然会突然死亡。

古文: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现代文:天庭出现拇指大小的黑色,虽然没有明显疾病征象,也会突然死亡。

古文:雷公再拜曰:善哉!

现代文:雷公拜了两拜说:讲得好啊!

古文:其死有期乎?

现代文:病死的时间有规律吗?

古文:黄帝曰:察色以言其时。

现代文:黄帝回答说:黄帝说:观察面部气色的变化来判断病人死亡的时间。

古文:雷公曰:善乎!

现代文:雷公说:好啊!

古文:愿卒闻之。

现代文:我想马上知道其中的道理。

古文:黄帝曰:庭者,首面也。

现代文:黄帝道:天庭,对应头面的状况。

古文:阙上者,咽喉也。

现代文:眉心的上部,对应咽喉的状况。

古文:阙中者,肺也。

现代文:两眉之间,对应肺的状况。

古文:下极者,心也。

现代文:两眼之间,对应心的状况。

古文:直下者,肝也。

现代文:两眼之间正下方的鼻柱部位,对应肝的状况。

古文:肝左者,胆也。

现代文:肝所主部位的左面,对应胆的状况。

古文:下者,脾也。

现代文:鼻尖,对应脾的状况。

古文:方上者,胃也。

现代文:鼻翼,对应胃的状况。

古文:中央者,大肠也。

现代文:面颊的中央部位,对应大肠的状况。

古文:挟大肠者,肾也。

现代文:挟大肠所主部位的外侧,对应肾的状况。

古文: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

现代文:在身体上肾与脐正相对,所以肾所主部位的下方,对应脐的状况。鼻尖上方,对应小肠的状况。

古文: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

现代文:鼻尖下方的人中沟,对应膀胱和子宫的状况。

古文:颧者,肩也。

现代文:两颧,对应肩部的状况。

古文:颧后者,臂也。

现代文:两颧的外侧,对应臂的状况。

古文:臂下者,手也。

现代文:臂所主部位的下方,对应手的状况。

古文:目内眦上者,膺乳也。

现代文:内眼角的上方,对应胸部和乳房的状况。

古文:挟绳而上者,背也。

现代文:面颊外侧耳边的上方,对应背的状况。

古文:循牙车以下者,股也。

现代文:沿着颊车向下,对应大腿的状况。

古文:中央者,膝也。

现代文:上下牙床中间的部位,对应膝的状况。

古文:膝以下者,胫也。

现代文:膝所主部位的下方,对应小腿的状况。

古文:当胫以下者,足也。

现代文:小腿所主部位的下方,对应足的状况。

古文:巨分者,股里也。

现代文:口角两侧大纹处,对应大腿内侧的状况。

古文:巨屈者,膝膑也。

现代文:面颊下方曲骨的部位,对应膝部膑骨的状况。

古文: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

现代文:以上就是五脏、六腑和肢体在面部的对应部位,五脏六腑和肢体发生病变,在相应的部位便会出现色泽异常。

古文: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现代文:全身在面部所主的位置确定后,就能够正确地诊断疾病了,在治疗时,阴衰而导致阳盛的,应当补阴以配阳;阳衰而导致阴盛者,则应当助阳以和阴,明确了人体各部与面部位置的关系和阴阳盛衰状况,辨证治疗就一定会恰当。

古文: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

现代文:左右是阴阳升降的道路,所以辨别色泽在面部左右上下的移动,是辨别阴阳盛衰的重要规律,男子和女子面部色泽上下移动的诊断意义是不同的,男子左为逆右为顺,女子右为逆左为顺,这是因为男女阴阳属性不同。

古文: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现代文:在色诊的运用上,除了明确人体各部与面部相应位置的关系外,还要审察面部色泽的荣润与晦暗,才能称其为高明的医生。面色沉滞晦暗的,主在里、在脏的病变。

古文: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

现代文:浮露而鲜明的,主在表、在腑的病变。黄色和赤色主风病,青色和黑色主痛证,白色主寒证。

古文:色明不麤,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

现代文:在疮疡等外科疾病中,局部色泽黄润,软如脂膏者,是成脓的表现;局部颜色深红,是血瘀未成脓的表现。

古文: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

现代文:疼痛剧烈的,可以形成肢体拘挛。若寒邪甚,可出现皮肤麻痹不仁。

古文: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㿉阴之属也。

现代文:病色散漫不收者,为气滞引起的疼痛。

古文: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搏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

现代文:病色积聚不散,为血液凝结而形成积聚。积聚面部的表现,有的是方,有的是圆,有的在左边,有的在右边,都和病色的表象相一致。

古文:其随而下至胝为淫。

现代文:病色若随之下移到唇部,则表明患有白淫病。

古文: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

现代文:若兼见唇色润泽如脂膏样者,为暴饮暴食、饮食不洁之物所引起的疾病。

古文: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

现代文:病色出现在左侧,就表明左侧有病;病色出现在右侧,说明是右侧有病。面部色泽异常,或聚或散而不端正的,只要根据病色所在的部位,就可以知道病变所在。

古文: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赤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

现代文:所谓面部的五色,就是青色、黑色,赤色、白色、黄色,在正常情况下,深浅适中而充满分别表现在各自的部位上;异常情况下,色泽会发生变化,异常的色泽,比如心主的赤色出现在鼻尖,像榆荚一样大小,说明疾病在近期内就会发生。

古文: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现代文:病色的形状,上部呈尖锐状的,表明头面部正气虚弱,邪气有向上发展的趋势;下部呈尖锐状的,则身体下部正气虚弱,邪气有向下发展的趋势;左侧或右侧呈尖锐状,与上部和下部的诊断意义一致。把面部五色同五脏相互联系,青色属肝,赤色属心,白色属肺,黄色属脾,黑色属肾,五脏又同外在组织相合,肝同筋相合,心同脉相合,肺同皮相合,脾同肉相合,肾同骨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