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病

古文: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

现代文:经脉邪气上逆于头而引发的头痛为厥头痛,若表现为面部浮肿、心烦等症状,可以选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穴位针刺治疗。

古文: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现代文:厥头痛,若表现为头部血络胀痛,心情悲忧,常常哭泣,诊察其头部络脉搏动明显的实邪处,针刺放血,然后取足厥阴肝经的腧穴进行调和。

古文: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

现代文:厥头痛,若表现为头部眩晕并有沉重感,痛得厉害,应采用针刺的泻法,选取头上纵行排列的五条经脉的穴位,每行在头部都有五个穴位,然后再先取手少阴心经腧穴、后取足少阴肾经腧穴进行调治。

古文: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现代文:厥头痛,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头痛时用手按头,却找不到疼痛的具体位置,治疗时可以取头面左右的动脉进行针刺,泻其邪气,然后可以再针刺足太阴脾经加以调理。

古文: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现代文:厥头痛,表现为项部先痛,随后腰脊相应作痛,治疗时应先以泻法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然后再取该经其他相应穴位治疗。

古文: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现代文:厥头痛,表现为头痛严重,耳前后的脉络发热,治疗时应先刺破脉络以放其血,然后取足少阳胆经的腧穴进行调治。

古文: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现代文:真头痛,疼痛剧烈,如果整个头都很痛,手足冰冷到肘膝关节的,为不治之死证。

古文: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也。

现代文:头痛不可以取远端腧穴治疗的是,被击伤或摔伤,致使淤血在体内,如果是肌肉受伤而疼痛不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伤痛部位侧刺,不可选取远距离的腧穴刺治。

古文: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现代文:头痛不能使用针刺方法治疗的是,严重的痹证造成的头痛,若是每天都发作,针刺之后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是不能根治。

古文: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

现代文:头一侧发冷的偏头痛,而治疗时可以先选取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再选取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腧穴针刺治疗。

古文: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

现代文:由五脏气冲逆所致的为厥心痛,牵引到后背,拘急抽掣,如同从背后撞击心脏一样,病人痛得弯腰曲背,这是肾经邪气上犯于心的心痛病,故名为肾心痛,治疗应先取足太阳膀胱经的京骨穴和昆仑穴;若针后痛仍不止,再取足少阴肾经的然谷穴。

古文: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现代文:厥心痛,腹胀,胸中满闷,心痛十分严重的,属于胃经的邪气犯心的病症,故名胃心痛,治疗应取足太阴脾经的大都、太白二穴。

古文: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现代文:厥心痛,其痛如同锥子刺心一般剧烈,心痛十分严重,这是脾气犯心所致,故名为脾心痛,治疗应取足少阴肾经的然谷、太溪两穴。

古文: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现代文:厥心痛,面色苍青如同死灰一般,不能深呼吸,这是肝气犯心所致,故名为肝心痛,治疗应取足厥阴肝经的行间、太冲二穴。

古文: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现代文:厥心痛,卧床休息或是闲暇安静的时候疼痛不甚,一旦有所动作,疼痛就会加剧,面色不变,这是肺气逆乱犯心所致,故名为肺心痛,治疗时应取手太阴肺经的鱼际、太渊穴。

古文: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现代文:真心痛,发作的时候手足冰冷,直至肘膝部位,心痛极其严重,经常是早上发作到晚上就死亡,或者晚上发作早上就死亡了。

古文: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现代文:心痛但不能使用针刺疗法的症候是,体内有瘀血和积聚的实证,为有形的实邪,不能用针刺腧穴以调理经气的方法来治疗。

古文:肠中有虫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肠痛,憹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

现代文:肠中有虫聚集成块或有蛔虫病者,治疗的时候不能使用小针;寄生虫病引起的心腹疼痛,表现为心中烦闷不舒,或者腹中有积聚之肿块,可以上下移动,时痛时止,腹内发热,口渴而流涎,是肠中有蛔虫活动所致。

古文: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

现代文:治疗时,用手按住肿块或者疼痛的地方,使蛔虫不能移动,用大针刺入,直到蛔虫不再动了之后再拔出针。

古文:㤣腹憹痛,形中上者。

现代文:只要出现满腹疼痛,烦闷不舒,腹中肿物上下移动的病症,就用这种方法治疗。

古文:耳聋无闻,取耳中。

现代文:耳聋,听不到声音,针刺位于耳中的穴位。

古文:耳鸣,取耳前动脉。

现代文:耳鸣,针刺耳前动脉。

古文: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

现代文:耳痛而不能针刺的情况是,耳中有脓。

古文: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

现代文:如果耳垢太多堵塞耳道,也会导致听不到声音。

古文: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

现代文:治疗耳聋应针刺手足无名指指甲上方与肉交界处的穴位,先刺手上的穴位,后刺足部的穴位。

古文: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现代文:耳鸣应取手足中趾的趾甲上方的穴位,左耳鸣取右侧手足穴位,右耳鸣取左侧手足穴位,先取手上的穴位,后取足部的穴位。

古文: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病注下血,取曲泉。

现代文:脚及大腿不能屈伸活动,令病人侧卧,取大转子处的环跳穴,使用九针中的员利针,不要使用大针。因肝不藏血而便血如注的,针刺曲泉穴治疗。

古文:风痹淫砾,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

现代文:下肢风痹而酸痛无力,发展到不可治愈的情况,双足就会有时像踏在冰块上一样寒冷,有时又像浸泡在滚烫的热水中一样。

古文:股胫淫砾,烦心,头痛,时呕,时悗,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现代文:下肢的酸痛无力不可久立的症状,如果厥气上逆就会出现心烦、头痛、呕吐、满闷的症状,还有目眩之后马上出汗,时间长了目眩更甚,情绪波动,有时悲伤,有时喜悦,有时恐惧,有时气短,心中不悦,这样发展下去,不出三年,就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