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明五气

古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现代文:五味与五脏的吸收关系:酸味入肝脏,辛味入肺脏,苦味入心脏,咸味入肾脏,甘味入脾脏。

古文:是谓五入。五气所病:心为噫。

现代文:这就是所说的五味与五脏的吸收关系。

古文:肺为咳。肝为语。

现代文: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引起的病变关系:心气失调则唉声叹气。

古文:脾为吞。

现代文:肺气失调则咳嗽。

古文:肾为欠、为嚏。

现代文:肝气失调则表现在言语上,或说个不停,或沉默寡言。

古文: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现代文:脾气失调则反酸水。肾气失调则打呵欠、喷嚏。胃气失调则为气上逆,或干呕,或有恐惧感。

古文:大肠、小肠为泄。

现代文:大肠、小肠病则不能泌别清浊,传送糟粕,而为泄泻。

古文:下焦溢为水。

现代文:下焦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液泛溢于皮肤而为水肿。

古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现代文:膀胱之气,化不利则为癃闭;不能约制则为遗尿。

古文:胆为怒。

现代文:胆气失调则易发怒。

古文:是谓五病。

现代文:这就是所说的五脏之气失调而发生的病变。

古文: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

现代文:五脏的精气合并所发生的疾病:精气汇聚于心脏则嘻笑无常,精气汇聚于肺脏则悲伤,精气汇聚于肝脏则忧愁、抑郁,精气汇聚于脾脏则畏惧,精气汇聚于肾脏则惊恐。

古文:虚而相并者也。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现代文:这就是所说的五并,都是由于本脏虚弱而使邪气相乘、相侮导致了病变。五脏的厌恶:心厌恶热,肺厌恶寒,肝厌恶风,脾厌恶湿,肾厌恶燥。

古文:是谓五恶。

现代文:这就是所说的五脏所厌恶的五恶。

古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现代文:五脏化生的液体:心之液化为汗液,肺之液化为鼻涕,肝之液化为眼泪,脾之液化为涎水,肾之液化为唾液。

古文:是谓五液。

现代文:这就是所说的五脏化生的五液。

古文: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现代文:五味的禁忌:辛味走气,气病不可多食辛辣味;咸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咸味;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甘味走肉,肉病不可多食甘甜味;酸味走筋,筋膜有病不可多食酸味。

古文: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现代文:这就是所说的五脏各有相应的五味禁忌,不可使之多食。

古文: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现代文:五病所生:阴病发生于骨,阳病发生于血,阴病发生于肉,阳病发生于冬天,阴病发生于夏天。

古文:是谓五发。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现代文:这就是所说的阴病、阳病有五种发生的部位或时间。五邪所乱:邪气侵入于阳,则躁狂不宁;邪气侵入于阴,则肢体疼痛麻痹;邪气搏于阳,则阳气受伤,而发生头部疾病;邪气搏于阴,则阴气受伤,而发生失声;邪气由阳而入于阴,则从阴而为静、低沉;邪气由阴而出于阳,则从阳而为多躁好怒。

古文:是谓五乱。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现代文:这就是所说的邪气侵入人体会导致五种不同的病理乱象。五种邪气所表现的脉象:春天见到秋天的毛脉;夏天见到冬天的石脉;长夏见到春天的弦脉;秋天见到夏天的洪脉;冬天见到长夏的濡缓脉。这就是所说的五邪脉。

古文: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现代文:五邪脉的预后相同,都属于不治的死证。

古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现代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古文:是谓五脏所藏。

现代文:这就是所说的五神脏所藏的神志。

古文: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现代文: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古文:是谓五主。

现代文:这就是所说的五脏所主的部位。

古文: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现代文: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久视则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肌肉,久立则劳于肾及腰、膝、胫等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脉而伤筋。

古文:是谓五劳所伤。

现代文:这就是所说的五种过度的疲劳伤耗的五脏精气。

古文: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

现代文:五脏应四时的脉象:肝脉应春,端直而长,其脉象弦;心脉应夏,来盛去衰,其脉象钩;脾脉旺于长夏,其脉弱,其脉为代;肺脉应秋,轻虚而浮,其脉象毛;肾脉应冬,其脉象沉坚似石。

古文:是谓五脏之脉。

现代文:这就是所谓的应于四时的五脏平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