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离合论

古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现代文: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

古文: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现代文:如今听说人体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麽道理?

古文: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现代文:歧伯回答说:天地阴阳的范围,极其广泛,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

古文: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现代文:由于天的覆盖,地的承载,万物才得以出生。

古文: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现代文: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阴处,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

古文: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现代文: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

古文: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现代文: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盛长,因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

古文: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现代文:如果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这种阴阳变化的道理,在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

古文: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现代文: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

古文: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

现代文: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

古文: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现代文: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睛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

古文: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现代文: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足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阴阳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

古文: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现代文:厥阴为里,少阳为表,故厥阴精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

古文: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现代文: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阳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

古文: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现代文: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古文:帝曰:愿闻三阴?

现代文:黄帝说:愿意再听你讲讲三阴的离合情况。

古文: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现代文:歧伯说: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

古文: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现代文: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

古文: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现代文: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隐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厥阴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阴之绝阴。

古文: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现代文:因此,三阴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

古文: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现代文: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

古文:阴阳,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现代文: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