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童

古文:黄帝问四辅曰: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为之若何?

现代文:黄帝问他手下的辅佐大臣说:现在我一人广有天下,我要教化臣民而使之端正,斟酌衡量而使之正定,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古文:果童对曰:不险则不可平,不谌则不可正。

现代文:果童回答说:不严明法度人民便不得治理,不端正名分则贵贱尊卑不得其正。

古文:观天于上,视地于下,而稽之男女。夫天有恒干,地有恒常。合此干常,是晦有明,有阴有阳。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恶。

现代文:应参照天地法则,再严正于人事。天地之间本就存在着永久不变的法则,比照于这个法则,可知晦明、阴阳、山泽、黑白、美恶等等矛盾对立体原就存在,人事也是如此。

古文:地俗德以静,而天正名以作。静作相养,德虐相成。

现代文:自然法则是地以静的方式来养育其德,天以运动的方式来正定名分,动静、生杀相互涵养、相辅相成。

古文:两若有名,相与则成。

现代文:这两组矛盾体是各有名分的,它们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古文:阴阳备物,化变乃生。

现代文:而阴、阳二气包含于万物之中,二者相互作用,便使得万物生生不已。

古文:有任一则重,任百而轻。

现代文:人的能力是不相同的,有的人委任一事还嫌太重,而有的人委任百事尚觉太轻。

古文:人有其中,物有其形,因之若成。

现代文:人的能力各有等差,就如同物的形制各有不同,顺应它们的这种特性,就能成就事功。

古文:黄帝曰:夫民仰天而生,恃地而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

现代文:黄帝问:人民仰仗天上而得以生存,依赖大地而得以有饭吃,人们因此而把天地看作自己的父母。

古文: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谁适由始?

现代文:现在我要教化他们而使之端正,斟酌衡量而使之正定,那样应该从谁开始呢?

古文:对曰:险若得平,谌若得正,贵贱必谌,贫富有等。

现代文:果童回答说:通过严明法度而使民得到治理,通过端正名分而使民归于正道,这样的话,贵与贱的等级就能得到正定,贫与富也就自然有了等差。

古文:前世法之,后世既陨,由果童始。果童于是衣褐而穿,负缾而峦,营行乞食,周流四国,以示贫贱之极。

现代文:这种贵贱、贫富各有等差的等级制度,过去的时代一直是遵循的,而后来却遭到了破裂,要恢复这种制度,可以从我本人开始。果童于是穿着破旧的粗布衣,背着残损的瓦罐,到处流浪讨饭,周游四方,用以显示极度的贫贱。